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高职院校内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

浅析高职院校内行政管理模式的创新

摘要: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之一,而高职院校的行政效率则是影响学校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就我国高校目前状况而言,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上,一般存在着过度行政化、机构过于臃肿、服务和合作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主要是行政管理体制、绩效考核落后所致。为大力创新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摆脱政府包办,实施院校自治、改革行政机构、精兵简政、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积极更新绩效分配制度等措施,以期为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效率而助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中国制造”时代,并明确指出要在2025年左右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技工队伍,而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职院校正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人队伍,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面对千年难遇的重大历史机遇,数量巨大的高职院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也在倒逼高职院校进行改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则是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的效率迫在眉睫。

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度行政化

“学而优则仕”,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已蔓延几千年之久,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主导“政府办学”,在我国当前体制下的高校,是政府下属的“科、教、文、卫”的事业单位,这就使得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长期实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其科研能力较弱,因此其行政化更严重。在高职院校中,工作一般分为日常行政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其权利也相应地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一般而言,两种权力互不干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则是附属地位,没有任何权力可言[1]。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的设立,本意是在为整个学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其职能主要是服务和监督,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弱。但实际情况而言,在整个高职院校内部的大大小小的许多事情,仍然由行政职能部门来管理,教学部门完全没有自主权。具体表现为,一个科级管理人员训斥、指挥一个教授的案例,在学校中屡有发生。一些毫无代课经验的管理人员肆意干涉教学,存在着瞎指挥和乱指挥的现象。真正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却无法将自己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表达出来,一些正常的要求却苦于教师没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而无法得到满足。综合来看,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泛化是学校发展壮大的重要阻碍。

1.2机构过于臃肿

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其决策过程往往是自上而下的,长此以往就产生机构臃肿的情况,这在高职院校是一个共性问题。高职院校的机构臃肿,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各种二级部门林立,导致学校行政管理机构过多,其职能存在着重复的现象,工作人员过多,人员编制被挤占;第二,横向部门过多,只要是一个高职院校,就势必有学工处、人事处、科学发展处、发展规划处、后勤处、基建处、校医院、国有资产装备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组织部等多个部门。这样的机构设置看起来是面面俱到,实质上存在严重的机构重叠,比如组织部和人事处的职能就有一定的重叠,后勤处和基建处、财务处与国有资产装备办公室等等都有重叠。上述部门的管理人员整天忙于应付行政事务,很难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管理上;第三,层级过多。高职院校的纵向层级一般有学校、行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各专业系部、教研室等五大层级,这使得学校内部信息的传递非常困难,严重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效率,更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

1.3服务、合作意识欠缺

高职院校的工作往往需要学校众多的二级部门共同完成,但一些行政部门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故意设置一些难以达到的关卡和工作障碍。有制度却不实施,相关制度的建设往往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一件本来由各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却被踢皮球式地相互推诿,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除此以外,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还要从事大量研究调查以及协调工作,但因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相关工作开展不深入、敷衍了事,对群众和基层反映的问题不解决、不汇报、不反馈,麻木不仁,束之高阁。在缺乏合作意识方面,高职院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缺少合作意识,而且这种不合作的风气已经蔓延至同一部门内部的领导与职工之间,或者是同级别的职工中间。这主要是长期以来权力制衡意识的根深蒂固所致,使得各个部门在争取绩效和争取权力上十分热衷,但在面临相应的困难时却逃之夭夭、默不作声,在受到学校领导层的批评指责时又相互指责和扯皮,缺乏“全局一盘棋”的意识[2]。

2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探究

2.1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其他发达国家不同,采取的是政府办学的模式。在其他国家,高校和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是合作与指导的关系,而在我国则是上下级的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带有明显行政的特点。学校大到招生计划,小到各种活动,全都是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下完成的,长期按照行政单位的行政指令办事运行,行政部门的官僚机制自然而然影响到了学校的日常管理,最终导致高校的行政人员带有明显的官僚化。

2.2激励机制落后

从上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的问题来看,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主要是学校现行的激励机制落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一套科学而合理的绩效考核对于学校行政人员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带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其价值。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仍然套用行政机关单位的绩效考核方案,也就是公务员通行的“德、勤、能、纪”考核。该考核过程主要以主观判断为准,带有明显的人为性,目前已经趋近于走形式的过程,考核时容易夹杂个人的情绪,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粗糙,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工作的特点[3]。

3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路径

3.1摆脱政府包办,实施院校自治

高职院校会出现过渡行政化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制存有一定的问题,而根源就在于学校本身没有权力去处理学校的一切事务,要一切听从教育局的指示,长此以往势必出现行政泛化的现象。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主动放权,让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的自治。第一,在经费的核拨上,改变以往直接拨付的模式,用学校与上级部门层层研讨、交流的模式,让高校在经费的申请上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积极开展除政府经费核拨以外的筹资方式,多利用社会渠道和知名校友来完成办学经费的筹措。第二,在招生计划、重大活动的安排上,以合作的方式为主,即学校自己出台方案、政府部门也出台相应的方案,最后进行交流汇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命令。第三,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机制。在董事会里,除了原先学校的领导层以外,还可以加入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学生等等,一切大事必须要学校董事会所有成员都同意以后方可办理。第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格区分,尽最大可能减少“双肩挑”的现象,凡是有关学术层面的事务,一切以教授、副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意见为准,而有关行政管理的事务,则主要以行政干部的意见为准,涉及多个层面的事务时,应该开展研讨会,协调办理。

3.2改革行政机构,精兵简政

在以往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不得不设立诸多部门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了机构臃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新整合行政机构,精兵简政,坚决不养“闲人”。第一,淘汰高职院校中不需要的部门,比如子弟学校和校医院,子弟学校和校医院的出现主要是上世纪基础义务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不发达导致的,而现在基础义务教育和医疗的普及化很高,学校应该把相关的子弟学校和医院移交到地方进行处理。第二,进行严格的部门整合,把高校现有的学校办公室、人事处等机构整合成学校综合办公室;把后勤处、财务处、基建处、国有资产装备办公室合并为后勤财务办公室,统管上述工作;把党委、党办、组织部、团委等党群机构合并成党群办公室,肩负起党务方面的重担;把教务处、科研处等部门合并成教学科研办公室,统管学校的一切教学、科研工作;把学生处、就业中心、招生中心等机构组建为学生工作办公室,统管一切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在二级学院方面,学校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整合,可以依照学校的模式,在每个二级学院组建综合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和二级学院以及学校相关办公室共同负责。

3.3建立服务型行政管理模式,积极更新绩效分配制度

第一,大力提倡行政工作是“为所有师生服务”的意识,坚决杜绝官僚作风。学校可以组建由学生、一线教师为主的作风纠察队,进行监管。第二,建立行政工作日制度,学校应同校内外的相关专家一起制定各种事务的办理流程,并科学合理地规定时间,坚决避免推诿扯皮的现象。第三,抵制高校的官本位思想,实行一票否决制。第四,科学合理地制定关于行政人员的绩效分配方案,建立以工作量为主的分配标准,贯彻“多劳多得”的理念,以鼓励行政人员工作积极性。在年终考核上,除了上级领导核查以外,还要开展一线教师、学生、下属机构等多层面的考核,进而避免考核的片面性。在考核以及绩效分配方案结束后,还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说明原因。

4结束语

自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来我国才开始大力建设高职院校,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中国制造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其自身的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要努力探究高职院校行政模式的创新路径,为“中国制造2025”增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少婴.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42~45.

[2]王宏.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J].文山学院学报,2011,24(2):68~72.

[3]孙喆.高职院校提高行政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J].职大学报,2017(1):97~98.

作者:谢翠红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