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要:幼儿阶段是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激发幼儿自身潜力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各项思维能力,启发幼儿形成发散思维。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以及启蒙学生的节奏感。本文就是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做出的研究,对幼儿时期的特点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阐述,以供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幼儿教育发散思维培养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音乐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在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以及相关实验中发现,人类在幼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智力的增长空间较大,也是思维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于启蒙儿童的音乐知识,效果十分显著。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其中以创造性思维最为重要。创造性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才不会被传统所束缚,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因此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创造性思维中又是以发散思维为主要特点,是否具备发散思维是评判人的创造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环境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这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环境。人类在儿童时期是具备极强的想象能力的,并且也具备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此,在对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就需要保证学生自身想象能力不被束缚,应该对儿童自身表现出的想象、创造性方面的见解和行为加以鼓励,在教学中应该激发儿童对音乐方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保证学生自身想象力不被束缚,才能保证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工作中要重点关注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路

因为幼儿阶段的音乐教学需要注重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增加开阔幼儿思维的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能局限于一种模式,应该保证教学模式的灵活变化。教学内容需要设计一些可以引发幼儿产生疑问的问题,在幼儿提出问题时,不应直接将答案解释出来,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进而让幼儿通过思考和实践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式,这样就能有意识的加强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锻炼,通过不同的解决思路激发儿童发散思维。

二、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策略

(一)通过声音游戏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在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声音的方式配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使用相应的教学教具来实现,不仅提高幼儿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也能让幼儿在判断声音的时候进行自我思考,从而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案例1: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一些小动物的声音,例如:小狗、小猫、小鸡、小羊等小动物的叫声,先让幼儿了解这些动物的叫声,然后进行初步体验,将这些声音的声源分散在不同的方位,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蒙住眼睛站在这些声源的中心。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小狗的位置,教师以此播放不同位置的动物叫声,学生根据听觉来判断正确的动物叫声,进而向目标位置移动。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学生因为被蒙住双眼,所以其对声音的感知能力会有所提高,在对不同声音的分析中找出目标声音,再根据声音传递过来的方向,判断声源的位置,这也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到不同声音的特点,以及让学生掌握辨别声音远近、方向的能力。学生初步掌握这项教学活动的参与方法后,教师可以加强难度,将不同动物的声音以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加以代替,让学生记住后,再次开展游戏。此时,教学活动的难度提高,学生需要将所听到的乐器声音结合记忆,回想起乐器声音代表的动物,然后寻找正确的目标。通过学生对乐器声音的判断,可以进一步的刺激学生进行思考,进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通过节奏游戏培养幼儿发散思维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培养人节奏方面的相应能力是主要教学内容,因此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展开音乐教学时,可以设计相应的节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同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2: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制作一些图案简单的彩色卡片,将每种图案搭配相应颜色,每一种图案代表一个简单的节奏动作,然后将这些节奏动作对学生进行一一讲解。当保证学生掌握这些简单动作后,将带有图案的彩色卡片随机分配给每个学生,检查学生了解自己所拿卡片代表的节奏并能熟练变现出来后,让学生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学生进行自由搭配后,可以演绎出完整的一段节奏,进而提高学生节奏方面的能力。前期节奏游戏不宜过难,可以将全部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使用同一种图案,通过两组之间的配合,实现完整节奏的表演。随着学生的熟练程度逐步提升难度,最终增加节奏游戏的复杂性。在进行节奏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卡片上的图案和颜色区分不同的节奏,这是让学生的思维从图案、色彩方面向音乐节奏和动作方面的转换,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不同节奏的组合,让学生之间增加互动性,提高课堂气氛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节奏感的形成,也可以有效的让学生在自由组合创作中养成发散思维。

(三)通过即兴创作演奏的游戏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当学生掌握了对声音的判断能力以及节奏方面的演奏和感知能力后,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通过发放不同的乐器,让学生自行发挥,让学生在接触不同乐器的过程中,掌握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幼儿结合之前养成的简单节奏表现能力,演奏出相应的音乐。当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时,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相应的鼓励,并且通过引导,不断训练学生明确自身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逐步提高音乐表演中赋予的含义。案例3: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首先准备一首或几首音乐选段,让后对学生提供需要使用的简单乐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后,播放准备好的音乐,教师与学生共同聆听,然后教师在音乐中边听边做出相应的动作,敲击乐器。通过动作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随着学生将乐器敲击节奏与音乐相配合的熟练度增加,教师可以停止动作,学生因为行为惯性,还会继续保持之前和教师的相同动作,但是很快就会对之前的动作和节奏加以遗忘,进而出现不同的即兴动作。这种潜意识的即兴创作开始时还不够熟练,随着教学活动次数的增加,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就会养成即兴创作的习惯,并且提高对乐器敲击的节奏掌控能力,最终逐渐提高对动作的表现水平以及对节奏的创作水平。幼儿阶段的每个学生,其动作思维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对音乐的感受也会存在区别,因此,在进行即兴创作时,每个儿童都会创作出不同的音乐节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保证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幼儿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可行的,从事幼儿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的摸索、设计教学活动,在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有效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昊婷.奥尔夫音乐教学进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必要性———以新联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37-38.

[2]王晨.探索幼儿音乐教育中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应用[J].艺术评鉴,2018,(18):104-105.

[3]王希杰,刘晶晶.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官渡区蜡笔树橙郡幼儿园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7):186-187.

作者:张博文 单位:陇东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