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思考

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思考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已经不再陌生,特别是艺术教育在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近几年校外培训市场涌现出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本文主要围绕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展开讨论与分析。

一、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意义

所谓校外艺术教育,是指在学校教学以外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形式,其可以充分拓展儿童对于艺术的求知与探索。近几年,校外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势头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机构从2010年的2800多家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7550多家。校外少儿艺术培训市场呈现如此繁荣火热之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政策方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要求建立规范完备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切实改进美育教学。艺术教育在学龄阶段的重要性多次被强调,因此需要加强推动少儿艺术教育的发展,充分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其次,家长方面。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与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人群成为家长后,对于孩子在艺术领域的培养更为重视。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还是自媒体方面,都为少儿在艺术领域的特长展示提供了较多的平台,从而也提高了少儿在音乐、绘画、舞蹈、主持、表演等方面学习的热情。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在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舞台展示、艺术竞技等经历提高胆量、增强自信,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气质。最后,少年儿童方面。教育家卢梭将儿童期划定为:2到12岁。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5—2020年中国少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至12岁少儿超过2.2亿,据了解,近几年接受艺术教育的少儿起始年龄在不断降低,中学前的孩子成为艺术培训的主力。从少儿成长规律来看,3至12岁是儿童不断探索自我、认知世界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爱好广泛,艺术敏感度极高,各项身体机能、大脑功能都在不断开发,此时是接受艺术教育培训的最好阶段,也是最适宜的启蒙和打基础的阶段。从学龄儿童压力和课余时间分布来看,中学前的儿童相对学业压力较轻,有较多的时间可以安排课外艺术学习。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是针对少儿在语言表现表演方面的能力所开发的一种新兴的综合性艺术学习门类,主要通过声音、舞台、形体、表达、演出等综合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语言组织力等,加强少年儿童的参与意识、责任感,从而促进自信心与责任心的建立[1]。主要培训形式可分为小记者、少儿主持人、少儿朗诵、少儿表演等。通过近年来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机构的蓬勃发展与教学成果反馈,我们可以总结出语言类艺术教育模式对于少儿素质教育的成效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适应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规律,促进少儿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人类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学龄阶段儿童(7至12岁)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能从一个概念的具体变化中抓住本质,并且可以进行群集运算。而语言类的艺术教育,如少儿演讲、少儿主持等不仅对少儿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事件评价分析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并且在少儿情感表达上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第二,打开审美窗口,懂得聆听与再现。审美是人认知、评价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上的存在。对于2至12岁的少年儿童来说,生活情感经历颇少,对于社会和自然的认知不够全面,难以将自己的主观理解与客观存在建立很好的关联性。而语言类艺术教育,如少儿朗诵、少儿话剧、少儿主持等可以通过教学中内容和目标的选择,对少儿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进行较好的引导,并且通过参与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少儿更好地提升学习聆听语言内核和表达自我感受两种能力。第三,提升交流欲望,形成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语言是教育的工具,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传达自我情感、彰显智慧的工具。语言传播也是孩子不断完善社会属性的过程。在语言类艺术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学习目标,如少儿小记者、少儿话剧、少儿主持等需要通过团队协作、语言交流、相互鼓励等方式来完成。在这些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外向的孩子更善于沟通,也能让其收获互助与责任的意识;而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在目标主导的情况下勇敢地与人交流,在跟随团队不断达成目标的喜悦感之下提升自我的交流欲望,形成团队意识。目前,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依然保持火热状态,这与国民素养、家长期望、少儿特性等方面分不开。但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也让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在实施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二、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作用下,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文化市场的相关法规与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难免会出现教育机构良莠不齐的现象。笔者通过对上海多家艺术教育机构的走访与分析,发现语言类艺术教育在为少儿素质教育带来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分别是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教学目标不精准、教师资质无考核、教学质量无保障。(一)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于少儿校外艺术教育领域的规范制度尚未完善,因此少儿艺术教育的办学门槛相对较低,甚至可以以其他形式注册申办,如教育服务、咨询公司等。这类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并非教育部门,而是由税务、工商机构监管。此外,教学场地、学费制定、教材选用等方面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二)教学目标不精准。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主要针对的人群是2至12岁的儿童。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特殊性,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艺术直觉等多维度进行探讨。市场上较多的培训机构以考级和获奖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品质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会过分地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该阶段儿童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违背了儿童接受艺术教育的初衷,使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应试教育。这些教育现象都属于教学目标不清晰,没有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一书提到:“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2]。所以,针对少儿的艺术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不能是单板、机械、枯燥的,必须针对少儿学习的心理特点、教育规律的特殊性,启发少儿的特长与天性,适应少儿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教师资质无考核。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机构中的教师队伍大多由专职和兼职教师构成。其中,多数机构的兼职教师占据主要师资力量,这种状态对于教师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此外,目前校外少儿艺术教育教学资格认定和水平鉴定方面还未做强制性要求,许多培训机构中的兼职教师会聘用一些在校大学生、地方电视台电台主播任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悬殊,甚至有些没有经过针对性的少儿教育培训。(四)教学质量无保障。由于市场艺术培训类机构众多,就算是同一门语言类艺术培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也各有不同,甚至有的机构都没有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选用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有些机构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语言类艺术教育课程后,由于师资力量流动严重,许多教师上岗前未经幼儿教育体系培训,只是简单地将自己在本科学习、工作实践中的知识依葫芦画瓢地传授给少儿,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教学质量和学员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长期发展建议

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是少儿艺术教育体系中很重要的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较大作用[3]。针对目前在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市场上出现的问题,需要结合教育市场发展的特点以及少儿素质教育的规律来探索应对措施。(一)加强监管力度。针对少儿艺术培训市场的特点,制定出有效管理艺术培训市场的相关条例,为少儿艺术教育设置各项标准规范以供相关机构监管,以实现有法可依,包括办学资质、办学目标、办学场所、师资队伍、学费规范等,保证艺术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二)因材施教,针对性教学。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的重心在于启发少年儿童的艺术性、语言性和表达表现欲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表现力、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等能力。切勿将启迪教育演变成灌输式、填鸭式的呆板枯燥教育。儿童的潜能在艺术教育中可以得到很大层面的启迪与开发,要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启发、引导他们,让他们在语言表达的环境中不断解放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心理素质、表达能力。(三)对执教人员进行综合素质评定。可设立专门的少儿艺术教学资质审查和考试制度,对教师资格、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培训机构资质等认定工作进行规范。相关部门、协会对从业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考评与师资认定,实行持证上岗制,以保证社会艺术办学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

校外少儿语言类艺术教育为少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艺术环境,不仅培养了儿童沟通力、表达力、创造力、想象力、组织力等多方面能力,也提升了他们对于艺术的热爱程度。维护少儿语言类教育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少儿艺术教育的推广和少儿全面素质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艺钢.浅谈21世纪对少儿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适应与思考[J].传播力研究,2018(27).

[2]彭吉象.完善美育体系加强素质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穆峰.少儿社会艺术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1(Z2).

作者:颜缤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