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胜任力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胜任力下的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践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医疗领域也经历了一个知识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医学知识快速进步,模式发送转变,医疗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作为未来医生的培养摇篮,医学院也要相应调整培养模式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以胜任力为导向,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实践课程,确保教育质量,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关键词】胜任力;医学院;教学培养;医学生;实践课程

国家在2007年颁布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的实施纲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国家统一对一门课程提出实施纲领和具体教学要求,这在中国高校课程建设史上实属罕见。不难看出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深切期望。然而,虽然在国家的课程实施纲领指引下,我国高校生涯教育也发展迅速,但现状仍难以令人满意。经笔者调研、访谈及查阅文献,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不理想的原因,除了队伍建设、实践性不足等原因外,从教学目的和学生反馈看,缺乏明确核心目标、教学内容空洞不落地、无法指导求职就业等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硬伤”,而这一系列“指控”归根到底就是缺乏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没有将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就业岗位上。《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提出了要以“培养医学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医学教育目的,现代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胜任力是指能将某工作中表现优秀与普通二者区别开来的深层次特征,包括特质、动机、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被测量或者计数的个体特征。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教学标准的模式已经不再胜任当前的教育目标,职业岗位胜任力成为评估教学成果判断学生职业素养的客观评估标准,医生是一种特殊性的岗位,医生的职业能力毫不夸张的说是“人命关天”的,其医学胜任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至关重要。作为医生的培养摇篮,医学院肩负着巨大的培养任务,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和目标,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胜任力作为一种较为全面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人才培养、选拔、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校也要加快更新教育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胜任力。如何在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医学胜任力是目前医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路,希望能对同仁有所帮助。

一、胜任力的概念阐述

1973年McClelland总结了自己对于外事情报人员的职业特征研究,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测量胜任特征而不是智力》)这一研究成果。该文对胜任力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研究,是胜任力运动的开端。在文章中,McClelland指出个人特质、认知等也是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应用胜任力指标来代替以往的智力测验,克服传统人才评价与选聘机制的缺陷。其后胜任力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研究,从学术界中转移出来,受到了直线管理者、咨询顾问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从业者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起,胜任力研究成果开始大量涌现,我国对于胜任力的研究也开始起步,但是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在进入21世纪后胜任力研究备受重视,它已走进了教育、医疗卫生、管理、信息、体育、服务业等多个行业领域。2005年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课题于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胜任力研究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实质性开展。而随着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的深入,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成为了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医生胜任力是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中“胜任力”的概念演变发展而来,并由美国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加拿大皇家内科及外科医师协会等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南。以胜任力为评价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满足学生未来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为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偏重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学生为主体,考评偏重可实践性。目前很多医学院的课程设计以CBE为理论基础、以胜任力为导向,但是由于发展不均衡,相较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其他专业在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构建方面的研究仍较薄弱。高琴等学者以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研究后提出医学生应掌握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科学发展3大公共因子,共12项胜任力,认为加强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迫在眉睫。

二、目前高校医学生在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

1.起步晚。我国胜任力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最先开展于企业管理领域,进入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的实际时间更晚,研究时间不足20年,整体研究水平相较于已经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方法也不够系统,多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采集、量化、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研究。

2.发展不均衡。各医学学科胜任力研究发展不均衡,目前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研究发展较好,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其他专业比如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研究应用成果较少。

3.实践性低。胜任力标准主要是岗位实践能力的体现。现阶段医学生培养课程的实践性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医学生主要的实践时间集中在学制最后一年,实践方式还是主要通过医院实习。

三、如何改革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而提升岗位胜任力

1.结合专业特色,构建立体的实践性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高校应该构建全方位、社会化、网络化、个性智能化、交互式的现代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性应该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高校应该加强低年级学生实践性学习,将实践性教学分散至每学年,而不是集中在最后一年。医学院校也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感,建立结合社区诊所、疗养康复、社会关爱、乡村问诊等多层级需求,让学生能多角度实践专业教育,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未来专业人才。同时学校也要开放教学思路,要重视互联网技术对医学教育的正面影响,可以建立开放、共享的基于移动互联网与高等医学教育结合体系,利用云资源、智能推送等信息化技术,使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2.鼓励加快各专业岗位胜任力研究。生涯规划教育领域中,各专业岗位胜任力研究水平不同,可以提供的培养目标也不同。临床医学,护理专业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构建出了比较系统详细的岗位胜任力标准,这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的培养标准。其他学科的岗位胜任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只有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岗位胜任力标准,医学院校才能按图索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

3.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增加人文素养教育。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应该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是所有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素养,医生是一个需要与人沟通的职业,医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可以提高患者的服务感受,增加医患信任,减少二者矛盾。学校要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提升人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认清人文教育对于培养有责任心、有同理心、有理想的爱岗敬业德才兼备医务人员的正面作用。

4.优化以岗位胜任力为主的生涯规划教育环境。加大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投入,在校园内创建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主的生涯规划教育环境,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要齐头并进,开展多层次胜任力培养活动,在生涯规划教育中,设立岗位胜任力培养专项项目,提高校内活动针对性。这些措施都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培养环境,只有创建积极的教育环境,才能全方面的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四、总结

胜任力是岗位能力的主要表现和标准,随着时展与技术更新,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医学生岗位胜任力,高校应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突出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既增强了医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适应性,又有利于学生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胥娇,王志博,张东华,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综合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2):126-127.

[2]周庆,高建林,桑爱民,等.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的临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管理,2017,3(1):64-67.

[3]王玉良,王芳,许昌,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多元化教学及考核体系[J].继续医学教育,2017(1):60-62.

作者:李云凤 莫林键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