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职学校戏剧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浅析

中职学校戏剧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浅析

内容摘要:作为语文教学中四大体裁之一的戏剧,是一种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元素有机组合而成的较为复杂的文学样式,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调研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的现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中职学校开展戏剧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戏剧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戏剧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由多门类艺术构成的艺术样式,其丰富的思想价值、深厚的文化蕴涵、生动的戏剧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艺术形象、独特的戏剧人物语言及多种舞台艺术语言都给观众以最美的视听享受。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的戏剧学习,在学生的文字及语言的构建运用,审美及文化的培养和传承,思维及逻辑的创新与提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及影响。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的戏剧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文学素养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戏剧教学与小说等其他教学相比,既无规律可循,也没有成套的已成熟的教学体系,鉴于此,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中职戏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学者,笔者制作了学生版及教师版两份调查问卷对区内四所较大规模的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版问卷针对180余位中职学生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动机、课堂学习态度、知识迁移和学习困惑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教师版问卷对四所学校的20余名不同年龄段的中职语文任课教师在戏剧教学的备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了随机的个别访谈。通过对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笔者将中职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的现状总结如下。

一.中职学生戏剧学习的现状

尽管调查问卷并不全面,但依旧从侧面反映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在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中职学生对于戏剧学习的兴趣一般,在“中职语文课上你最喜欢哪一种文体的课文”这一问题84.3%的学生选择了小说,只有6%的学生选择了戏剧。而在“你知道的戏剧作品及其作者”这一问题,只有24.9%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戏剧与小说的区别”这一题更是全军覆没。少部分学生虽对戏剧感兴趣,但更多的是把戏剧当作小说看,对戏剧中的情节、人物较为关注,一旦了解情节之后,“欣赏"也便跟着结束了,不会进一步去品味戏剧语言,更不会去思考语言对于戏剧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该学段的学生正处叛逆心理高度发展的青春期,他们对娱乐性较强的文本图片及视频有着浓厚的兴趣,却由于在文学知识、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戏剧产生共鸣,对于学生而言,何为戏剧更是一个尚未思考过的问题,对于戏剧所涉猎的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以机械记忆为主,多为死记硬背,导致的结果就是记忆速度快,遗忘速度也快。戏剧在各类型考试中偏低的分值比例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于戏剧教学的漠视态度。

二.教师戏剧教学的现状

戏剧,作为和诗歌、散文、小说相并列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其占比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却是微乎其微,戏剧教学在中职学校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梳理在上海中职校使用较广泛的倪文锦主编、高教版的最新教材可知,《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收录有《雷雨(节选)》、《窦娥冤(节选)》、元杂剧的文学常识、主题为课堂剧表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职业模块)》第五单元收录有《牡丹亭(节选)》。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体制的特殊性,即职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多数学生将离开学校前往企业或工厂开展所在专业的跟岗实践活动,不再对其进行文化课教学。这三篇以节选方式编入教材的戏剧文学作品和一篇戏剧知识短文及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整个中职学段语文戏剧教学的全部内容。较为单薄的内容,较短的教学时间使得中职语文教师对戏剧教学的兴趣普遍不高,教师版的调查及访谈显示,63%的教师用于戏剧教学的备课时间少于五小时,仅15%教师的备课时间超过九小时,56%的教师按照教学配套参考书来解读文本,22%的教师参照网络相关资源,教师们普遍缺乏对戏剧文本较为深入的体会、解读、评价。该学段部分语文教师对学情没有充分了解,设定了过于低端的戏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缺乏依据。在教学环节,部分教师依旧沿袭着机械刻板的较为陈旧的戏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地按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戏剧内容、作者思想情感的顺序进行戏剧教学,低效又偏向教师为主的填鸭满堂灌式的戏剧教学方式显然与中职学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冲突,无法激发其对戏剧学习的兴趣,加之,部分学生受厌学逆反情绪的干扰,且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其在课堂上存在随意抢话或插话继而干扰正常的课堂秩序的行为,教师为了强调和维持课堂秩序,调动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而浪费部分教学时间和精力,影响戏剧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效果。较为单一的戏剧教学手段表象的背后映射出的是中职学校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及对中职语文课程中戏剧教学研究最前沿的动态、理论及新型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的缺失。根据上述中职语文课程中戏剧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此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从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本文试图探寻改进中职戏剧教学的策略,使得中职学段的戏剧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三.戏剧教学的改进策略

(1)注重课程标准,深研戏剧文本。

1.依托标准,科学构建戏剧知识体系。2020年2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4个方面。”①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最新标准,构建相应的与之匹配的戏剧知识体系,这样方能在戏剧学习中更好掌握戏剧学习的重点。戏剧知识体系涵盖了戏剧概念、分类、元素、基础、手段、性质、三要素及戏剧文化维度等知识,如戏剧创作的历史背景,戏剧所蕴含的古典传统文化、现代革命文化等。中职学生存在语文学习课时短,且基础薄弱的特殊学情,教师应该根据此学段的实际学情进行课时的安排并挑选适合该学段阅读的戏剧文本来帮助其构建相应的戏剧知识体系,为学生提高剧本研读能力提供有力支点,拉近与戏剧的距离,帮助学生把握戏剧文体特质,使其能根据不同时代及国家的戏剧种类及戏剧篇目进行恰当的戏剧知识的选择。如教学《窦娥冤》时,巨大的时代鸿沟背景下,对于中职学段的学生来说巨量又晦涩难懂的文本语言,容易使得本就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在课前可把“元杂剧”“关汉卿”“元朝的民族分化与种族歧视政策”的相关涵义介绍给学生,建立起较为夯实的鉴赏戏剧的“知识地基”,使学生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方能更好地了解艺术体制复杂的元杂剧,把握问题特质,消解陌生感,深度全面地鉴赏该戏剧。

2.开拓思路,多维解读戏剧文本内容。戏剧是立体空间的艺术,其文本所显示的戏剧空间不能像舞台表演中的戏剧空间可由观众直接看见,仅依靠学生空洞的想象在头脑中搭建的戏剧空间是短暂易逝去的,只有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厘清复杂的戏剧人物关系、梳理纷繁的戏剧情节、体会多样的戏剧人物语言及其行为变化、理解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戏剧场面情境图及思维导图将文本中的戏剧空间具象直观化,学生在梳理戏剧文本绘制情境图及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获得构建个性化戏剧空间的独特体验,提升了对大容量的语言信息的整合能力及思维的逻辑性。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大海冲突对峙的戏剧场面,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戏剧文本语言绘制出场面情境图,通过梳理文本可知周朴园在语言及行为上是该场次众多人物中最为强势的一方,而绘制戏剧场面情境图后学生发现在以周家书房、餐厅、窗子、门作为四条边而构成的较压抑的长方形封闭的戏剧空间内,周朴园在此戏剧空间的方位上也处于最中间的核心位置(周萍、周冲、鲁侍萍三人靠窗,周家众仆人靠门),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压迫感。而本次冲突的另一方鲁大海却不畏惧这种巨大的压力,勇敢地站在了周朴园旁边,这反映了作为工人代表的他在其认知里,他作为工人活动的发起者应该与资本家周朴园应该平等对话,替工人发声。深度研读文本后并亲手绘制戏剧场面情境图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剧中人物形象,加深理解与分析能力。戏剧中人物的心理有着内隐的特征,为了使其外显可视化,研读戏剧文本时可借助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心理变化发展脉络。如《雷雨》中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的心理变化在进行梳理后可视图化为:诧异→疑虑→慌张→惊惧,这一思维导图使周朴园内隐的心理变得更为外化而直观。

(2)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效率

中职的戏剧课堂需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与戏剧交流对话,鼓励其在诵读、表演、观看、讨论中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其逻辑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诵读与聆听,感知戏剧语言魅力诵读是感受戏剧语言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作为一种简洁高效的戏剧表演形式,在戏剧教学课堂上运用,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之感受戏剧的审美张力。如《雷雨》一课,可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诵读周朴园和鲁侍萍在相认前后的对话。教师在学生诵读时需提醒学生应代入角色,感情饱满充沛,并辅之与人物形象贴切的表情动作、语调音量等,如周朴园的台词中的六个“哦”字,应用不同的语调诵读演绎,加之慌张,痛苦的面部神情与姿势动作,无论是作为扮演者还是聆听观看者的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将身心深度沉浸及参与到这个戏剧情境中,对周朴园自私又冷酷的性格有了直观感受与审美体验。《牡丹亭》作为古典戏曲的优秀代表作,其曲词富有诗意,单纯的诵读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效果,教师可在安静平和的气氛中,引导学生聆听昆曲名家对于本剧目的经典演唱,在大师们细腻的唱腔中感受少女杜丽娘如春天里嫩柳般飘荡不定的细腻情思。

2.观看及讨论,提升思辨表达能力学生版调查问卷显示,67%的学生提议将“影音资源欣赏”运用到戏剧教学中,戏剧作为立体的表演艺术,若只阅读戏剧中的文本信息,学生所获得的有关戏剧的审美体验感将是有限的,教师应筛选与教学相关的戏剧影音资源,将集视觉美与听觉美于一体的戏剧影音资源融入教学并运用到中职语文课程中的戏剧课堂上,这符合该学段学生存在注意力较难集中却又在认知上存在追求好奇的特点,如带领学生观看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视频,其中表演者们的服装、妆发、唱腔都能传递出中国古典戏曲悠久的历史感和独特的文化感。影音资源的情境再现功能便于教师提升学生兴趣,而引导学生在观看相关影音资源后进行讨论与表达,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在观看较为经典的濮存昕版《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重逢的影视片段后,举行有关周朴园人物形象的辩论会,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生观点是:周朴园对于鲁侍萍的怀念与忏悔是真心的。B组学生观点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与忏悔是虚情假意。两组学生在观看影音资源以及查阅分析多方资料后从多角度进行辨析与讨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逻辑性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连贯性得到了提高。

(3)延伸课外学习,增强文学素养

1.拓展阅读,丰富戏剧审美体验。课本中节选剧本对于原著本身而言仅仅是管中窥豹,只有对原著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方能对节选文本前后的情节内容准确把握,做到辨识全貌。如,《雷雨》节选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时候侧面提及了三十年前在新年将至的雪夜周家赶走鲁侍萍和襁褓中孩子的情节,阅读原著梳理鲁侍萍与鲁贵生活时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困苦,引发学生对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思考,在三十年后依旧保留夏天关窗以及收藏旧衬衫的深情表象背后,其是否真的对鲁侍萍的悲惨命运有所愧疚,学生在阅读思考中理解周朴园这一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倪文锦版教材所节选戏剧种类相对偏少,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有许多经典优秀的戏剧作品,对这些作品拓展研读可以使学生对不同时空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戏剧流派的风格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提高学生戏剧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2.改编创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目前,中职学生在戏剧学习方面存在知识储备不足,学习能动性较差的现象,在课内戏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按照“难易有度,循序渐进”地原则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戏剧学习,这是提升中职学段学生的文学与综合素养的路径之一,可以让该学段的学生先从简单的戏剧文本的读后感入手,可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来表达对所读戏剧文本的独到感受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继而鼓励学生亲自动笔进行戏剧文本改编和独立创作,提高其语言表达及思维创新能力。改编或创作戏剧文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戏剧相关知识,强调小说与戏剧所存在的文体差异,引导其在创作中遵循戏剧文体的特质,即在紧凑的时间与集中的空间里,围绕某一中心,以矛盾冲突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以旁白、对话、内心独白等展开人物形象塑造等。学生改编或创作后,教师可组织作品的展示及研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3.组织演出,挖掘中职专业特色。按照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最新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关注自己文化课教授的同时,也应对自己所在中职校的专业课内容了解和熟悉,这样才能挖掘本校的专业特色,在教学中设计出与本校专业紧密结合的兼有较浓厚中职专业特色的文化课程。如,在戏剧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学习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作为戏剧素材进行创作并在课后组织戏剧表演,要充分挖掘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对学生进行分工,可以让导游专业学生改编戏剧脚本,空乘或舞蹈专业学生承担角色扮演任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对表演者进行舞台造型设计,车辆维修专业学生负责道具制作工作,动漫游戏设计专业学生制作戏剧演出海报,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戏剧表演进行拍摄剪辑,烹饪专业学生从事后勤保障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戏剧表演聚集到一起,在组织排练环节的讨论和沟通使其敢于阐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戏剧演出的不同岗位,依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展示了各自独特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倪轶潭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党建与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