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自媒体下校园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探析

自媒体下校园突发事件舆情治理探析

校园突发事件因影响面广、危害后果严重、受害群体特殊等特点,往往会引发社会公众持续关注。而校园突发事件能否转化为更大的危机,除了事件本身的特点与政府的反应能力,媒体导向也会发挥“放大效应”,造成重大的心理、社会经济及政治上的影响。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已成为相关部门的一种常态工作。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舆情发展进行分阶段解读与分析,可以了解舆情发展演变的规律,适时地介入干预与引导,从而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效率。

1自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自媒体,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将其定义为“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关联之后,一种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当下,自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博、博客、微信、QQ、论坛、公众号、社交网站、直播与短视频平台等普通大众可以自己开通账号并信息的网络平台。可以看出,自媒体的核心主体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不同于传统媒体只能由从业人员,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方式,自媒体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普通大众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者。由此,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两大鲜明特征:一是传播主体的平民化。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垄断,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表达、互动的空间,普通民众因而拥有了更多机会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的见解和看法。二是传播路径的多样化。通过网络自媒体平台传播的信息,挣脱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和约束,通过不同平台的节点,尤其是一些重要平台的节点,呈现散射状向外传播。

2舆情演进路径

将源于生物学领域的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已渐成趋势,并显示出其科学性与严谨性。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把纷繁复杂的研究对象从产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一个个前后相继、周而复始的阶段加以研究。这一理论将社会舆情视作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并据此划分网络舆情演进阶段与构建演进模型。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并结合校园突发事件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按照孕育—扩散—演化—衰减4个依次渐进的生命周期来划分阶段,探讨自媒体舆情的发展演进路径。

一、孕育

此时敏感事件已经发生,但由于情况并不明朗,事件的性质和基本情况均不清晰,零散的讨论散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声音。这个阶段,大众并不关注甚至尚未听闻,社会保持着表面的平静。但是,潜在风险已经在平静的水面下传递,舆论的力量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汇聚。在社交媒体如微信群、微博等出现了零星的讨论,但热度不高,关注度与点击率均不瞩目,此时传播与讨论主要集中在人数不多的相对私密性的群中。2019年,北京某小学发生校工锤击学生事件,相关消息最初是在家长微信群、亲友群中和传播的,讨论和关注的人群主要是学生家长。

二、扩散

扩散阶段是网络舆情量变的阶段。随着讨论声音的增多,舆情的发展进入扩散阶段。此时的扩散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转发,而是伴随着意见表达及再加工。由于校园突发事件伤害的是孩子,跟公众的利益有着密切联系,极易引发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情感共鸣。网民围绕事件发表观点、表达诉求,并在转发的过程中产生变形。扩散阶段的变形是自媒体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自媒体的随意性和即时性使信息的传播来不及经过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审核与把关,再加之自媒体既然满足了公众表达自我的愿望,那这样的愿望一旦不加约束,就会具有通过表演获取关注甚至谋取利益(流量变现)的倾向。这种信息的扭曲比之传统的媒体更具有戏剧化色彩。传统的信息传播当然也会存在信息失真与变形,但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在短期内会呈现几何式裂变。而且,自媒体提供的自由开放的交流平台,不是单向的输出信息,而是双向、多向互动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信息蜕变。谣言和更为恶劣的假新闻因直接或间接地蕴含着大众的意见与情绪,而在扩散中成为主流。比如,今年5月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发生后,各种流言、阴谋论一时充斥网络空间,成为舆情进一步演化的关键要素。

三、演化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演化与扩散在时间段上存在着交叉。网络舆情的演化是由于事件呈现信息的变化,或由于意见领袖的作用及自媒体的作为而出现的舆情形态、指向、烈度、关系的根本变化。自媒体用户的文化素养千差万别,但在网络大环境下都难以避免地陷入勒庞所说的“精神统一性定律”,这个定律适用于心理群体—一些虽不处于同一空间但在情感与精神上无比接近的群体的统称,其基本的特点就是个性的丧失与理性的缺乏。此阶段与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阶段相对接,此时处置中暴露出的问题与细节的不足会被放大和歪曲。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发生后,由于涉事学校没有积极回应,相关处置部门通告过于冷硬,遭到社会舆论的质疑,引发一波强烈的舆情。对此,央视新闻犀利点评“有关部门最应做的不是刻意降温,而是让坠亡学生的家人感受到温度,不是急吼吼灭火,而是呈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说出了校园突发事件信息与舆情引导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这个阶段是事件向失控转变的关键一环,如果缺乏恰当的引导与干预,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大多数网民观点会被同化,并迅速形成汹涌的舆情,进一步引发社会的无序、失稳甚至动乱。需要注意的是,校园突发事件由于对社会心理的重创与强大的共情效应,极易成为燃烧材料,如果不对自媒体庞杂的声音加以规约,舆情的助燃剂就能轻易引发网上网下的动荡火焰。

四、衰减

衰减阶段是校园突发事件舆情的尾声。此时伴随着事件处置的结束,进入秩序恢复与重建阶段,随着政府应对事件的一系列举措收到实际效果,以及官方正面的回应逐渐清晰,网民的理性开始占据上风。同时,媒体关注的兴趣明显减弱,这一阶段显著的表征就是围绕事件的讨论从数量、传播力度、传播影响力、扩散程度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滑坡。但需要注意的是,衰减并不意味着结束。一旦自媒体挖掘到新的素材,又会重新聚集起舆论的声音,形成新一轮的网络狂欢。此时依然需要关注舆情,同时跟进对事件的善后处理。

3舆情治理思路

一、舆情监控与风险预测

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舆情形成之前通常还有一段时间,即酝酿、扩散期。这一时期由于有效信息的不足,各类自媒体炮制的真真假假的消息充斥网络,满足了受众知情的需要。因此,这段时间也是舆情管控、引导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常常错失在这一敏感时段的介入,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更多地处于事后弥补状态,甚至前期被舆情所引导。抓住关键期,防止舆情的形成与恶化,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舆情监测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需要从社会、个体、文化、经济等多重视角综合分析,提升风险感知能力,对事件可能的舆论走向提前作出判断。

二、信息主动与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遵循快速反应的原则,同样对信息的与舆情的引导也需要讲究时效性。校园突发事件事关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作为处置的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地官方信息,回应公众的质疑。首先,要及时进行网络舆情的研判,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网络舆论问题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一同安排,协同处置,相互配合。坚持早回应、早发声的原则。其次,应注意通过受众面比较广的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及时公布事件的真实客观信息,力求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官方信息,抵消谣言与流言的恶劣影响。政府应该掌握整个事件和媒体报道的主动权,成为主导者和引领者,及时有效地达到消除矛盾,稳定民心的目标。在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同时能更接地气地善用自媒体的影响力。这就更需要相关部门多一些抚慰,而不是冷漠;多一些同理心,而不是程序化表达。

三、自媒体规制与自律

当前,在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彰显出其在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上的重要作用,而自媒体的自律与他律还比较缺乏。一方面,目前对自媒体进行规约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模糊,约束性有限。自媒体造谣手法已升级为通过伪造嫁接视频炮制假新闻、脑补细节、带节奏评论等更为“逼真”和具诱导性、煽动性的方式,不仅更易造成恶劣影响,而且也“巧妙”地规避了法律的惩罚。法律规制往往事后惩罚的作用更明显,此时影响已经产生,亡羊补牢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自媒体作为公众主动发声的平台,有着积极的意义,压制和打击并非良策。要充分肯定自媒体的正向社会意义,鼓励其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实现自身价值。需要通过教育、宣传使自媒体充分认识到理性的报道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并明确不实报道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不断提升自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作者:孙静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