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职业素养提升

辅导员课程化模式下职业素养提升

【摘要】所谓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就是采用课程教学的方式,使辅导员能够对学生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与管理。这种模式旨在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碎片化、零散化,促使其工作模式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其次要坚持合理的设计原则,最后要注意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日常培训,不断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真正实现,以不断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职业素养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内涵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就是以“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新课程观为指导,明确提出辅导员日常开展的工作也是课程。其核心是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要求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在该模式下,辅导员工作被分为基础指导课、专项指导课两大模块。基础指导课包括就业指导单元、思想政治教育单元、党团建设单元、行为引导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单元、资助与服务单元等六个部分;专项指导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学生组织建设指导课等九个部分。坚持课程化模式,首先要用教学的理念重新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要意识到其所有的日常工作不仅需要进行课程形式的规划,还需要符合相应的教学标准,也需要科学地评价并改进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课程化模式为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辅导员工作更加的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设计原则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在实施中,可以用教学课程和教分来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进行考核,实现其工作职责与工作考核的明确化、精细化。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责之一。这要求辅导员工作的课程内容必须始终具有思想性,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引领,产生行为导向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要求和体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的重要体现,具有着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思想性引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的能力。辅导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并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知、情、意、行统一,进而发挥政治稳定作用。

(二)方向性和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构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需要校级与院系方面共同努力。要加强校级方面对方向性内容的明确规定,明确本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教师使命;各二级院系注重具体落实,制定符合本院系的、系统合理的工作细则,可以突出专业特点和院系优秀历史传统。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坚持方向性的基础上,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内容要包括空间上的横向组织和时间上的纵向序列,最终形成一个学校与各院系共同组织的完整系统内容。分开制定校级和二级院系一脉相承、有主有次的课程体系,坚持校级课程体系应该更加突出方向性;二级院系层面的课程体系应该注意结合各专业特点、学生个性及院系优良传统等。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借助具有方向性和系统性的课程模式,辅导员可以循序渐进、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进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并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课程化模式要求辅导员把教育实践或活动整体转变成一门课程,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从而确保学生接受辅导员全面、系统、完整的教育。把辅导员的日常教育与管理转变为“课程”形式,要坚持原则性,严格用独特的“上课”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促进最终成为一种固定化的工作模式。同时也要坚持灵活性,课程模式构建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事施策,突出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有利于最终改变辅导员工作的碎片化、零散化,达到使其系统化、科学化的目的,同时也大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设计符合教学要求、教学原则的课程,坚持原则性。同时更重要的是,课程的设计应以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和成长需要为目标,灵活应对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困境出现的问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具体设计不同的专题,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有利于辅导员切实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真正教育和服务学生。

三、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培训

辅导员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同时其工作课程也具有着生成性和复杂性,这是由辅导员工作课程实施过程所决定的。学校和各院系首先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行整体规划,每一个主题教育前,都对教学做好设计,这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所具有的计划性、组织性一面。与此同时,每一个主题教育又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仅仅是根据预定计划实施的机械程序。因此,随着教学的深入,一定会有新的目标的生成,学生也会在实现新目标的过程中加深认识和经验,这就体现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生成性。对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预先规划和设计与其生成性来说,二者并不矛盾,相反预先设计也为其生成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向。针对辅导员工作生成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需要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日常培训,这也有利于辅导员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引导辅导员适应考核评价体系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模式进行改革与实施后,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也会相应变化,以往的书面总结形式可能变换为量化打分加书面总结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价。由于学校和各院系会对辅导员课程设定教学量要求,以辅导员教分为单位、达到基本教学量为基准,超出教学量部分按比例相应进行加分,没有达到基本教学量按比例相应进行扣分。除了对教学量的要求,教学质量的考核更为重要,需要通过课程监督反馈工作小组的打分、学生的打分等对辅导员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最终按照一定比例换算为教分,作为考核的一部分。为了课程化工作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要对辅导员加强日常工作培训,使辅导员认清其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促进其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其职业素养。

(二)引导辅导员对规范性课程体系进行整合

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拓展。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核心部分就是要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具备规范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对所从事的各方面工作进行整合,包括心理咨询、思政教育、社会调查、党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安全教育与形式及政策教育等内容。将这些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即基础指导课、专项指导课与特色创新课,对于每一模块课程体系而言,均将其分为若干子课程,对于每个子课程均实行教分量化。另外,要引导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不同年级和不同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考虑。可以从本校及本院系的教学与管理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以往局限性。引导辅导员对课程化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设计,促进教学计划内课程及教学计划外课程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三)参与构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平台

建设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而构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平台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以辅导员集体带动辅导员个体。首先,可以成立辅导员协会,并且在其下属设立各个相关方面的核心团队,对建设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进行全面筹划和建设;其次,辅导员工作应当适当实施弹性工作制,以提供充足空间和时间,使辅导员得以进一步充电和学习;第三,对校内外资源优化配置,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效果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叶玉清,肖文学.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

[2]李蔺,许培栓.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7(49)

[3]张勇志,杜菲.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现途径[J].吉林教育,2016(25)

[4]毕作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J].吉林教育,2014(17)

作者:张忠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