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肿瘤发病机制的中医系统学诠释

肿瘤发病机制的中医系统学诠释

[摘要]在中医系统学框架内,机体有三大生理功能:气化、运化、疏泄。其中气化与运化是影响整体状态的两个序参量,疏泄则是调节两者间平衡的中介参量。气化受损可致虚,运化不及则为瘀,疏泄不力可生毒。从典型的肿瘤患者发病情况看,通常都有“累”“乱”“气”三种情况。累,伤及肺肾,导致气化功能降低,出现“虚”;乱,损及心脾,以致运化功能障碍,出现“瘀”;气,伤害心包与肝,造成疏泄功能失衡,出现“毒”。三者叠加,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机体节奏紊乱,触及某个临界点时,肿瘤发生。肿瘤是最有代表性的慢病,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均个体化差异很大,临界点的不同是导致差异的关键要素。了解肿瘤发病机制,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推进肿瘤防治,也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慢病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肿瘤;中医系统学;发病机制;气化;运化;疏泄;虚;瘀;毒;

1中医系统学的建构

建构中医系统学需要遵循三个原则:聚焦、简化、可实证[1]。众所周知,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无从着力,而是历史积淀厚重、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抓主干、去枝蔓”成为发展成败的关键。聚焦、简化、可实证是一个连续的、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过程,其目的是在众多中医知识内容中,发掘出核心概念,将平面化的柔性中医理论体系变为具有一定刚性的立体理论体系。首先采用“两刀法”,一刀将中医概念切为“虚概念”与“实概念”,一刀将两类概念分别切为“核心概念”与“延伸概念”。其结果是,象数类概念为虚概念,核心者有三:阴阳、五行、六律;本体类概念为实概念,核心者也有三:经络、脏腑、气血。然后,将虚实概念相配,便可形成一个关联的网络[2],阴阳(气血)-五行(脏腑)-六律(经络);在此基础上,引入系统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序参量”“调控”“适应”,分别对应阴阳(气血)、五行(脏腑)、六律(经络)。其中序参量标志系统的动力机制,调控表示系统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机制,适应指称系统与环境的互动机制,三者共同维护系统的平衡,保证其生存与发展。至此,中医系统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在定性描述阶段,如要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活动原理,完成中医现代化的任务,就要走向实证。中医现代化的内涵是多样的,但其技术落实不外乎实证与量化两件事,而实证又是量化的前提。这里需要把握两个要点,其一,要特别警惕,防止“西医化”,如果不慎按照西医结构医学本征,通过细胞、分子对中医命题进行结构化实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异化,偏离中医信息医学本征,出现用“0”做分母后,1=2的谬论。其二,在经络定位基础上,开始实证探索,因为在中医概念中,唯有经络边界清晰,循行有度,可以作为全部实证工作的基石。现在,虽然尚未对经络的特定实体结构做出清晰的说明,但对其体表循行线上的生物物理信号检测已有丰富收获,声、光、热、电、磁皆有,只是其生理、病理意义尚有待深入揭示。在理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消极等待,而应实践先行,同时进行方法论反思。难道经络一定有其特定结构?这些信息不能算作它的本质属性?对于这些深层问题,哲学家们已经给出启发性结论,他们认为:除了实体本体,也存在关系本体,两者皆为事物本质,不必也不能在关系本体背后找到一个实体本体,关系本体本身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3]。这对于理解中医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区分中西医的本征差异,不至于犯方法论的错误。按照这一观念,经络的认识便清晰了许多,它是生命信息之网,可以反映生理、病理规律,而其背后并不存在一个线性对应的特定实体结构,而是无数实体性载体非线性相互作用后的信息涌现,它从系统角度体现了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这里不需要,也不能给细胞、分子找到岗位,能够发挥作用的是“系统”和“信息”这些更为偏爱关系本体的概念。有了经络的定位基础,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药物归经这些命题,便可形成一个中医学核心概念之网,通过对经络、脏腑、气血的定量信息化检测,就能准确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作用的细节,为全面深刻认识生命与健康的真谛提供新视角。

2中医系统学对生命过程的认识

按照上述中医系统学的建构逻辑,可将机体的生理活动概括为三个机制,分别是气化、运化和疏泄,三者均由气血、脏腑、经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不能进行线性对应,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也不能将这些生理机制简单地分配给单一脏腑,而是各个脏腑综合集成的结果,其边界难以清晰划分。不过,综合中也有相对分工,气化主要由肺肾承担,运化主要由心脾负责,疏泄主要由肝与心包把握。除了对生理过程的综合理解,对病理状态也要有综合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执简驭繁,实现对中医理论全面实证、量化的现代化目的。作为基础性的病理学机制,总的原则应率先考虑,细节问题留待日后有条件时处理。此时,仅从前面宏观概括的三大生理机制出发把握病理过程(大证候),相对微观的小证候辨识暂且搁置,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如此,通常让人头痛不已、难以掌握的辨证问题就简洁明了了许多,气化异常便是“虚”,运化异常便是“瘀”,疏泄异常便是“毒”。结合病因再继续追问病理学本质,就能对中医学全局了然于胸。一方面可深化对生理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与临床诊疗以及养生原理建立起系统联系。按照系统学含义,气化是动力,虚者动力不足,原因或者内耗损太大(劳神、劳力),或者外阻力太大(焦虑、紧张),依中医原理,前者伤肺,后者伤肾,治则便是润肺理气和补肾益气。同理,运化是协调,瘀者则是紊乱,动力足自然是健康的基础,但动力虽足,却秩序紊乱也同样是病态。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指挥失误(信息有误、制度漏洞),二是地方行为失控(天灾人祸、组织破坏),依中医医理,前者伤心,后者伤脾,治则便是平心、健脾。以此类推,疏泄即守衡,疏泄不佳者失衡产毒,原因也有二,一是资源配置不公(感情用事、违背规律),二是外敌防范不力(防线松弛、纵敌深入),依中医医理,前者伤肝,后者伤心包,治则便是疏肝、祛邪[5]。

3中医系统学框架内的肿瘤发病机制

上述理论为肿瘤(此处所指为恶性肿瘤,以下同)发病机制的中医系统学诠释奠定了基础,肿瘤发病机制脱离不了基本病理学原理。肿瘤是恶性度最高的疾病,医者感到难治,患者大多恐惧。肿瘤也是最典型的慢病,如同伤寒是最典型的急病一样,掌握了伤寒,便能大体掌握急病,而掌握了肿瘤,也能从根本上掌握各种慢病,这种观点估计赞成者众。从现象切入,是研究各种问题的通则。从对肿瘤患者群体的观察发现,有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行为特点,即累、乱、气。累者过劳也,多数肿瘤患者长期处在疲劳状态。乱者生活不规律也,不能按时饮食、睡眠在肿瘤患者中十分普遍。气者生气也,肿瘤患者中易生气者较多。从中医系统学框架分析,可以发现:累者气化弱,虚者众;乱者运化差,瘀者众;气者疏泄不良,毒者为多。通过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其中的三个问题。其一,患者群体中存在层次之别,气是浅层现象,发生几率最大,因此出现毒证者数量最多,但程度有别;乱是中层现象,发生几率居中,故瘀证者数量也居中;累是深层现象,真正长期处在难以恢复的疲劳状态者毕竟在人群中是少数,其危险性最大,随时可能发生任何身心危机。其二,在个体角度,存在病因差异,有人以生气为主要病因,有人以不规律或劳累为主要病因。其三,病因错杂综合,即在实际临床中,几乎没有单一原因致病者,多为形形色色的多因综合,但经过用心体察,主因往往可以辨识。将上述层次与角度概念综合,可以引申出一个认识肿瘤与其他慢病机制的新方法,即“三七模式”。“虚”“瘀”“毒”是三个单一证候类型,也是三个视角。彼此两两组合,形成三个第二层次的两合证候类型,即“虚瘀”“虚毒”“瘀毒”。第二层次三证候组合,形成一个第三层次的三合证候类型,即“虚瘀毒”。从中医系统学的大证候视角来看,异常人体基本上可以分为七个证候类型,分属轻、中、重三个层次。轻证候包括单一的三类型,可以比拟三种亚健康状态,其中虚证比拟高血脂(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瘀证比拟高血压(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毒证比拟高血糖(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中证候包括两合的三类型,可以比拟三种慢病,其中虚瘀证比拟高脂血症(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虚毒证比拟高血压病(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瘀毒证比拟糖尿病(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重证候最严重,仅一个类型,即虚瘀毒,可比拟肿瘤(以此为典型代表,不限于此)。三个层次由低向高存在跃迁,单一证形成到出现第二证之间的某个非线性敏感点,便是病情加重或性质改变的临界点,由此亚健康可以变为疾病,轻病可以变为重病。潘敏求等[6]在治疗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实践中,探索并提出理法兼备、疗效显著的肿瘤病机虚毒瘀理论,以及益气化瘀解毒的治则治法。这是传统中医肿瘤发病理论与中医系统学诠释的相互印证,提示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化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肿瘤的中医防治入手,有望为中医现代化的深入与拓展,建立一个有价值的模板。

[参考文献]

[1]马晓彤.经络脏腑相关联系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1(1):58-67.

[2]马晓彤.阴阳五行的系统学解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

作者:马晓彤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