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程审计专业范文

工程审计专业全文(5篇)

工程审计专业

第1篇:工程审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工匠精神;融合

“工匠精神”连续在2016-2018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就缺少超越的内在动力,中国精造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呼唤。2020年教育部教高〔2020〕3号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理工科专业更是培养工匠人才的主战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严格依据《纲要》的精神,将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将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充分有效融合。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存在问题分析

充分分析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二者进行更有效的融合,笔者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当地及周边的多所理工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了解所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做法,并结合笔者所在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关系认识不清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不清,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不清楚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更谈不上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促进新时代“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政元素。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同样存在认识不清的现象,对于人才的培养仍停留在知识教授与技能培养层面,没能更多地将价值塑造的精神层面的元素融入育人过程中,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教师被动地根据院系要求,形式地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中加入所谓的课程思政要求,对于专业课中如何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如何有效地挖掘并融入促进工匠精神培育的思政元素等方面认识不清,相应的能力也很欠缺。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严重缺乏工匠精神,学习目标与动力不足,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自找份好工作,缺乏较远大的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益精神,这都侧面反映出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不到位,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明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能力直接影响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存在缺陷

根据对多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全面发动、分批建设、示范引领”的建设思路,具体做法是先从专业课程中挑选两门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由课程团队成员研讨决定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并参与学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评选,对于立项的示范课程一般建设期限为一年及以上,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建设期满进行验收,以示范课程为引领,最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以达到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这个建设的思路总体是好的,存在的缺陷主要在于未能从各门课程在人才价值塑造过程所起的作用入手,如理工科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循环渐进的过程,每个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没有经过一个顶层设计,所有课程合力完成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应该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分析专业中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在经过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专业的育人目标,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应该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内涵,并进行适当拓展,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根据课程分类与特点,在兼顾全面价值培养的同时,明确不同课程价值塑造的重点,通过不同课程的合力培养,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锁链,合力完成专业的思政育人目标。而目前的状况,存在着思路方面的缺陷,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建设是独立的,没有互补的关系,每门课程团队单打独斗,在合力培养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势必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三)没有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人才培养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就目前而言,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思政还处于建设的初期,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基本沿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统,加入的思政评价指标不能够很好地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更不能起到促进与激励作用。有无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有无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符合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教学效果如何,在评价体系中得不到有效的评价。因此,对课程思政建设及育人效果的评价,要在后续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促进思政育人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现有基础与保障

由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刚刚起步,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还处于摸索状态,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现有基础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有效融合。

(一)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提供执行保障

基于学校采用课程思政示范引领的建设思路,在示范课程引领下,以点带面,后续所有类型课程均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因此,每门课程均要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且课程团队须有不同类型的教师组成,除了专业教师外,聘请深度合作企业工程师、思政教师参与。目前,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思政团队均已组建完成。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通过团队成员的自学、集中培训、集体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课程思政意识与素养,通过与深度合作企业工程师的合作,深层次的了解行业企业对工匠精神的各个层面的需求,有助于课程团队进行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

(二)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经验,为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计算机专业开设多年,在专业人才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过去多年,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术技能培养轻价值塑造的现象,人才价值观主要由思政课程来塑造,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与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经验,将会为后续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奠定技术基础。

(三)校级层面出台激励机制,为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校级层面出台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在建设思路、方法上给予指导,同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任务与考核指标,方案中明确相关的经费支持与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的对策

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需从顶层进行设计,基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融合现有基础,梳理整合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克服当前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有效融合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师生思政意识与能力,夯实育人基础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工匠精神的培育都离不开师生思政意识与素养的提升,这个过程从教育实施者教师出发,作用于受教者学生,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二者的思想政治意识与素养。从教师层面来看,目前,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已经组建好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了提升教师的整体思政意识与素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让课程小组成员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培训提升思政理论,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提升思政意识与素养;其次,计算机专业各课程组之间定期交流研讨,定期开展各课程团队的课程思政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课程思政微课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师深层次的钻研,在交流研讨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政意识与能力;第三方面,充分发挥团队中的思政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指导作用,为专业教师的思政建设与工匠精神的融合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从而提升教师的思政建设实践能力。从学生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人文素养与思政意识薄弱,只有提升学生素养,工匠精神才有可能有效融合。对于学生的培养同样也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首先,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立足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融合的实践中,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宣扬工匠精神理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基础。其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结合适当的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潜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增强原动力。第三方面,鼓励学生参加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精神底蕴。

(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分类融合思政元素,合力实现育人目标

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围绕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专业团队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在全面融合思政元素的前提下,根据课程分类,明确各门课程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价值塑造重点,合力完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根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作用不同,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综合实训课。以计算机专业前端开发岗位的人才培养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基础,静态网页设计、Java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移动WEB前端开发、PHP、JavaWeb等,专业综合实训课主要包括动态网站项目开发、管理系统开发等。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思政建设过程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思政元素与工匠精神融入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家国情怀、爱岗敬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等精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岗位技能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专业核心课程难度较大,要充分融入激发学生为推动科技进步而努力学习的元素,重点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专注精神;对于综合实训类的课程,在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培养学生根据不同需要,设计不同作品的创新精神,充分融入企业的文化、团队合作、岗位职责等元素,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合作、无私奉献等精神。通过各类课程分类融入思政元素,合力完成思政育人目标。

(三)逐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评价指标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教案等重要教学文件的评价中,培加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实现度的思政指标。采用多主体参与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定期组织课程团队成员、企业专家、校内外思政教师、学生对课程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设计科学的评价表,以便促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思政元素融入策略与方法的调整,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同向同行有效融合,能够不断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匠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博.基于协同育人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20,16(35):164-165.

第2篇:工程审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1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机械专业学生职业道路上非常重要,它代表了一种职业态度,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仔细认真是一种理想的职业精神。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机械专业日常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要掌握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理解、渗透工匠精神的含义所在,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们真正热爱上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让学生知道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机械专业实操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学生们在机械实操中体会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工匠精神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工匠精神和机械实操真正融入到一起,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展现出尽职尽责、积极努力的工匠精神,让学生们由心而发热爱这份职业。还有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一些名人事迹、专业榜样来鼓励学生学习,工匠精神是一种毅力的体现,漫长的培养终将会得到精神上的升华。给学生树立榜样时时刻刻激励他们,让学生们感知这份职业的伟大,可以造就一代伟人。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工匠精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1]这句话说明工匠精神在未来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在课程教学中树立工匠精神的内涵,还要将此种内涵融入到课本中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知机械绘图的标准和重要性,充分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简介》。学生在设计绘图同时要注意线段长度、尺寸比例,结合到最后的实际应用上,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随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要告诉他们出现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标准”要求学生精益求精,让学生们有社会责任感不仅为了自己的学业在制图,更是为了国家发展在努力绘图,在绘图制作的同时掌握机械专业的基础知识领悟国家标准。

2强化机械专业技能,感知工匠精神的内涵

教师要在机械专业日常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含义。学生在掌握机械操作技能的同时感知精益求精、恪尽职守的精神真谛。教师要亲自带领学生完成机械的拆装、零部件的检验、配件加工,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完整的操作过程,感知工匠精神在实际操作的精细程度,体会工匠精神价值所在。教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互相探索理解几何大小、尺寸精度,教师要时刻为学生解决疑惑,学生要抓住探索要点,找准关键,掌握尺寸特征以及对测量精细程度要追求极致,这才是机械技能的魅力所在。教师要在机械专业课程实操中给予学生充分肯定,让学生们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并适当给学生们启发引导,激发他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追求新的突破口,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在通过技能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专注于机械专业技能的提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专注于学习效率提升和学习水准的建构。教师不但要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感知,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例如,教师在教学《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课程中,要让学生们理解零部件制图的目的与作用,在制图的过程中要提出精细方案、备选方案,在机械安装时每个部件的大小、尺寸、位置都要安装到位。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相关零部件检查资料,对零部件的大小、尺寸、位置得到充分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从血液里就是要有仔细、认真的态度,要充分了解每个零部件的构造以免出现误差。让学生在每一次学习实践中得到成长,一步一步形成职业素养,逐渐形成工匠所具备的能力。

3树立工匠精神品质

教师在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教学,学生在合作模式下完成实践课目,不仅学生之间存在相互监督,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管控,有良好的意识进行自我监管、合作创新,对未来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秉持严格态度面对自己的职业。教师组织小组团队合作实践学习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让学生们不思进取,不断追逐理想并创造人生价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零部件实操的魅力,结合草图充分理解知识结构特征,形成追逐工匠精神的价值观,教师通过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使学生们认同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要树立自主学习探究、勇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困难,学生在充分理解机械工作原理的同时更要熟悉各个零部件安装步骤与方法,掌握机械部件安装标准。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并且能够对机械零部件完成测量从各个方面收集有关材料,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了解零件之间的拆装与测量,并能自己独立完成机械零件的组建,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渗透描绘出零部件的草图并指出技术重点要求,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小组合作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加强自己职业精神品质。例如,教师在教学《零部件测绘》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机械工厂,通过对机械零件实物观察,让学生们绘画出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并让学生们参与到机械工厂工作中,让学生们亲身体会这份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感受自己与这份职业的真实差距,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教师分配学习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机械零部件进行精细测量,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机械部件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明确零部件测量过程与装配标准,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树立工匠精神品质。

4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疑难

4.1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疑难

当今许多大学、大专、职专招收的全部是99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大部分学生还存在叛逆心理,许多学生还是表现出学习不积极,性格也不成熟,而工匠精神是要求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升华,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认知这个社会,他们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学生思维非常灵活喜欢接触新鲜感的事物,但工匠精神是偏向传统方向是我们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要想树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教师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机械专业课程过于沉闷,解决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对机械专业有新的认识是当下需要改进的。

4.2工匠精神培养教师疑难

机械专业对于教师的招聘要设定具体要求,要聘请机械专业方向的高级技工,高级技工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普通教师的教学方法,高级技工类教师主要用演示教学的方法,这样学生们更能直观看到教师操作的方法,也可模仿教师的动作技能。相对于普通教师的说教方式高级技工类教师演示教学方式更加会被学生接受,工匠精神更容易在高级技工类教师身上体现。因此,从师资的角度出发高级技工类教师更优于普通专业教师。

4.3工匠精神评价疑难

许多高校在机械专业方向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一味地进行书本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也让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机械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们对于工匠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陈旧,采用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从而限制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探索[3]。学校要开设机械专业设备实验基地,开设奖励机制,设置相关奖学金,开设相关竞赛,建立工匠精神评价体系,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给予学生们肯定,给学生们信心这样学生们才会在机械专业更上一层楼。

5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建议

对机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人才培养的硬道理,存在短板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定遭受更多的挫折[4]。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未来高校机械专业需要突破的地方,对机械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对于学生的人才培养是使学生们具备工匠精神的基础,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难免会遇到挫折,很多学生会在这时候犹豫甚至会选择放弃。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让学生们有永不放弃、勇于面对困难的心理,高校机械专业要实施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幸福环境下体验工匠精神,这样机械专业的学生才会在未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培养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需要提高机械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如果机械专业教师功底不够扎实,那么学生学习再认真学习、再努力学习也不会有好的成绩。机械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们的指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有义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前提是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播给学生。学校在对机械专业教师培养可以有:一是开拓教师选拔,从企业挑选高质量人才充当机械专业教师;二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机械专业教师合作交流研讨会,让机械专业教师互相互助共同探讨教学方案;三是学校需要求教师亲身去企业实践体会工匠精神。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则为学生打开了一条成功的就业创业之路。学校应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专业的各科教学与实训课中[5]。学校要开设机械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夹杂实践探索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会有最大发展,通过理论实践体会工匠具体工作内容,感受工匠精神的真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使学生发展最大化,高校机械专业课程既不能偏理论也不能偏操作技能,而是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工匠精神,并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

6结语

机械专业类学生要想在未来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机械专业课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我国教育需要突破的难点,就未来发展趋势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已经在大部分学校实施,而机械专业学生也会传承现代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单婷.工匠精神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J].机械职业教育,2019(11).

[2]黄贤东.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讨[J].大众标准化,2019(12).

[3]徐承意,赵晓东.关于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困境与思考[J].科技风,2018(32).

[4]陆艳雨.探析中职机械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75).

第3篇:工程审计专业范文

一、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概念与范围

《审计法》明确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律地位,即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投资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为实施投资项目发生的有关财务收支及其关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核检查,包括工程造价审计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两方面的内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全面反映政府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及建设管理情况,审计机关对上述审计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工程造价审计不限于工程造价,还包括项目审批、招标投标、工程质量、合同履行、环境保护等,统称为工程审计。竣工财务决算审计不限于建设项目财务决算报表,加大了对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审计力度,统称为财务审计。投资审计是国家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内容,做好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是做好投资审计的前提。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少一项审计内容不能客观公正地揭示投资项目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资金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使用绩效以及腐败等方面问题,同时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倍增。

二、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管理现状

1.审计内容上定位不精准。根据审计法及相关规定,投资审计应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评价,涵盖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工程项目建设财务、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工程质量管理、材料设备管理、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结算、公共投资绩效等主要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地方党委、政府对审计机关的信任,加上工程造价核减真金白银地为地方政府节约大量建设资金,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定位在工程造价审计上,工程造价审计又局限定位在工程造价核减上,在工程审计其他方面以及财务审计方面内容上基本未开展,审计内容单一,不符合投资审计内在本质要求。2.审计组织方式上衔接不协调。工程审计和财务审计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学科,在投资审计实践中,受限于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原因,审计组长在分组过程中,通常分为工程组和财务组,工程组由工程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工程造价等方面审计,财务组由财务专业人员组成,负责财务资料方面审计,这样安排容易相互形成审计盲区。由于专业视角不同,对审计事项疑点和线索不能保持高度一致,脱离业务看财务、脱离财务看业务,都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提高审计效率。如在投资审计项目中,工程组发现某个签证弄虚作假,存在套取骗取资金嫌疑,工程组应及时与财务组衔接,进一步核实工程款支付情况以及资金流向,是否实质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及利益输送方面的问题。

3.投资审计队伍素质差次不齐。投资审计是专业技术性强、综合知识覆盖面广的工作,单纯的工程造价、财务知识远达不到新时资审计要求。在基层审计机关,从事投资审计主要以工程管理或工程造价专业为主,缺乏计算机、财务等方面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加上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长期定位在工程造价核减上,造成思维固化,难以胜任复杂综合性强的投资审计工作。2017年以来,全国人大法工委、审计署、省政府、省审计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投资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2020年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审计以后,基层审计机关逐步退出了“以审代结”的历史舞台,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审计机关受限于投资审计队伍素质等原因,对投资审计认识不足,转型思维不够,在投资审计方面还未实质性开展审计。

三、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融合运用的工作建议

1.审计深度和广度要融合。审计机关要牢记政治机关这一属性,严格落实全国人大法工委、审计署、省政府、省审计厅关于新时资审计工作要求,坚决纠正“以审代结”等不合规做法,摒弃单一工程造价核减的投资审计,回归投资审计监督本源。要加大对政府投资为主,关系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紧紧围绕重大项目决策审批、征地拆迁、工程招投标、工程结算等关键环节。在编制审计工作方案中,要根据投资项目特点和审计力量,聚焦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多维度、多角度加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和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审计监督,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科学合理编制审计工作方案,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查深查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审计组织架构上要融合。要优化审计现场组织管理,打破传统将相同专业背景人员分别安排工程组和财务组,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成熟的时候,可以采取混搭模式,即工程组由工程人员、财务人员共同组成,工程人员担任小组长,财务组由财务人员、工程人员共同组成,财务人员担任小组长,可以达到对审计事项综合判断,提高审计合力,同时在不同专业混合审计,发挥“传帮带”作用,提升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时候,可以不分工程组和财务组,按审计事项分组,一个审计小组同时负责工程、财务方面审计,一竿子审到底,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能大幅度提升。要建立审计组业务会制度,全体审计人员分别汇报阶段审计情况,形成互相借鉴、互相碰撞、互相印证的互动场面。

第4篇:工程审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修缮工程;内部审计;风险

引言

高校修缮工程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工程数量多、涵盖专业范围广、施工内容繁复、分散性强,为规范高校建设工程投资管理,加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开展工程审计方面的调研活动,分析高校修缮工程内部审计现状。

一、修缮工程内部审计调研

(一)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的时间为2020年6月15日至2020年6月19日,调研对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审计处,采用互联网问卷星程序的调研方式,共计发放75份调研问卷,最终收回63份有效问卷。

(二)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问卷共计3个问题,调研结果统计如下:问题一:修缮工程投资金额多少万元以上实施全过程审计?通过分析图1的调研结果发现,63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未实施全过程审计,6所高校为重难点项目或者特殊情况才实施全过程审计的其他情况,其余51所高校在进行修缮工程审计时均采用了全过程审计的方式,占总样本的81%。这51所高校实施修缮工程全过程审计的投资金额由30万元到5000万元共15个档次,其中将投资金额500万元(含)作为修缮工程实施全过程审计标准的高校有14所,占总样本的22%,是15个档次中采取数量最多的投资标准。问题二:修缮工程审计起点为投资金额多少万元?通过分析图2的调研结果发现,63所高校中除有1所高校采取10万元以下抽审、10万元至200万元做结算审计、200万元至2000万元做招标审计和结算审计的其他方式外。其他62所高校中仅有6所高校未设置审计起点,占总样本不足10%。其余56所高校均设置了审计起点,占总样本的89%,在56所设置审计起点的高校中,将投资金额5万元作为审计起点的高校有26所,占总样本的46%,是采取数量最多的审计起点。问题三:审计起点之下的修缮工程,采取哪种方式进行审核?整理调研结果发现,针对审计起点之下的修缮工程,63所高校有着多种监督审核方式。其中,1所高校采取审计处不定比例抽审,对免抽审项目加盖专用章,按管理部门审核结果办理结算的审核方式;2所高校选择审计处不定比例抽审的审核方式;5所高校选择管理部门自行审核,审计处不抽审的审核方式;6所高校选择零起点审计,审计处审核所有项目的审核方式;6所高校选择管理部门委托造价咨询公司审核后报销,审计处不抽审的审核方式;7所高校选择管理部门自行审核,审计处每年或不定期进行不定比例抽查的审核方式;14所高校选择无任何审核,直接报销的审核方式;22所高校选择管理部门委托造价咨询公司审核后报销,审计处定期按比例抽审的审核方式,采取此种审核方式的高校数量最多,占总样本的35%左右。

(三)调研成果

通过对部属高校修缮工程审计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得出如下调研成果:(1)大部分高校的修缮工程投资金额在500万元以上,实施了全过程审计;(2)大部分高校的修缮工程设置了审计起点,且将投资金额5万元作为审计起点的高校居多;(3)设置了审计起点的高校中,审计起点(5万元)之下的修缮工程,采取“由工程管理部门委托造价咨询公司审核报销后,审计处定期按一定比例进行抽审”的审核方式的高校居多。

二、修缮工程管理及审计风险点

修缮工程覆盖专业范围十分广泛,包含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园林工程、市政工程、消防工程等。因此修缮工程管理及审计工作有着非常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修缮工程管理及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风险,结合前文的调研成果及H高校修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中几项典型的风险进行阐释。

(一)专业审计力量不足的风险

以H高校为例,全年修缮工程共计送审174份,年中(5月~7月)修缮工程集中报送42份,占全年送审数量的24%左右,这是由于为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是出于保障师生安全的考虑,部分修缮工程,如食堂改造升级、宿舍及浴室翻新、道路养护、园林维护等工程必须在假期施工,此时需要审计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办理修缮工程的招标控制价审计及合同审计,保证修缮工程在暑假正常开工。年末(11月~12月)修缮工程报送达到70份的峰值,占全年送审数量的40%左右,这是由于大部分的修缮工程集中在年底竣工验收,需在封账前给施工单位付款,此时又需要审计处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配合结算审计,确保施工单位在春节前可以拿到工程款。此外,还有部分紧急突发类修缮工程,如管道漏水抢修、消防设施抢修、断电抢修等,工期往往非常紧张,需要审计人员迅速响应,及时配合相关审计工作;还有一些修缮工程,如屋面防水、外墙保温及涂料、周转房装修改造、学生宿舍翻新等工程,在达到使用年限后,需要定期维护,存在一定的修缮周期,也需要工程审计人员周期性配合。

(二)修缮工程未归口管理的风险

部分高校存在修缮工程未归口管理的情况,由需求部门分散管理,各自为营。以H高校为例,修缮工程报送部门涉及后保部、后勤集团、人才办、保卫处、国资处、其他院系等,H高校全年修缮工程共计送审174份,其中大部分修缮工程的送审集中在“其他院系”,送审数量54份,占全年总送审数量的31%,送审金额占全年总送审金额的43%,审减金额占全年总审减金额的55%。此外,人才办、保卫处、国资处等非工程专业部门报送的修缮工程也占有很大比重,可见H高校的修缮工程呈“伞状”分布在各需求单位,且大部分修缮工程集中在非专业部门,由非专业部门负责修缮工程的管理。修缮工程的专业性较强,分散管理存在较大风险。一方面,非工程专业部门存在天然的专业短板,容易增加工作难度和沟通障碍,导致其与施工单位、采招办、审计处等单位沟通不畅,影响工作进度和效率。另一方面,非专业的部门干专业的事,在招标、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结算等环节,容易被施工单位蒙蔽、欺骗、牵着走,产生审计风险。此外,修缮工程没有统一的部门归口管理,不利于学校对修缮工程进行统一监督管理,不利于对修缮工程报审流程、送审方式、送审资料做出统一要求,容易产生因各需求单位报审人员不熟悉报审流程、资料或手续不全,而反复周转的情况,不利于修缮工程的正常推进。

(三)修缮工程无审计起点的风险

结合前文的调研成果发现,仍有部属高校的修缮工程未设置审计起点。以H高校为例,所有修缮工程不论金额大小,均由审计处负责审核,全年共计完成修缮工程审计174份,其中5万元以下的修缮工程数量为119份,占全年总送审数量的68%,但送审金额占比仅21%,审减金额占比仅31%;反观5万元以上的修缮工程,虽然送审数量为55项,仅占全年总送审数量的32%,但送审金额占比高达79%,审减金额占比也高达69%。可见,5万元以下的修缮工程虽然数量较多,但是投资金额相对较小,重要性不大;5万元以上的修缮工程数量虽少,但是投资金额相对较大,重要性较高,需要消耗较多的审计力量。面对数量众多的修缮工程,重要性不是很高的小型修缮工程过多的占用审计人员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了审计人员对重要项目的关注度,降低了对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不利于发挥审计在修缮工程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

三、修缮工程风险点原因分析

(一)审计力量不足的原因

审计力量的不足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首先,由于高校招聘学历要求较高、薪资待遇较低、编制难保证、晋升较缓慢等原因,大部分高校很难招聘到专业的工程审计人员,不嫌薪资低愿意来高校工作的人员,往往学历较低,不满足招聘条件;而满足学历条件的人员,往往更希望去企业追求“高薪”,同等条件下,企业往往有着比高校更强大的吸引力。其次,高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足,虽然审计人员在各高校定位不同,但基本都隶属基层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力度不足或存在缺位,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后续提升有限。

(二)未归口管理的原因

大部分高校的修缮工程都归口到专业的工程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如基建处、后勤等。部分高校修缮工程仍未归口管理,一是由于专业的工程管理部门业务太多、无暇顾及,如进行新校区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金额上亿、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是学校重点关注的项目,占据了工程管理部门全部精力,无法再进行修缮工程的管理。二是由于有些学校的工程管理部门专业水平有限、业务能力不足,无法统领修缮工程的管理工作。三是由于学校各部门业务工作划分不合理,早期未将修缮工程进行归口管理,形成历史遗留问题,后期即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修缮工程归口管理的推进也存在较大阻力,相关工程管理部门都不愿接手这块“烫手山芋”。

(三)未设置审计起点的原因

审计起点的设置建立在修缮工程归口管理的前提下,修缮工程未归口管理,审计起点之下的修缮工程就没有部门负责管理,审计起点也就无从谈起。在修缮工程得到归口管理的前提下,未设置审计起点的原因有二。一是部分归口管理部门业务能力不够,无专业的造价人员,也无专项经费聘请专业的造价咨询公司,因此无法完成修缮工程的审核。二是部分学校对审计工作无侧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业务工作及审计人员的排布不合理。

四、加强修缮工程内部审计的措施及建议

(一)落实修缮工程归口管理

针对部分高校修缮工程分散管理的问题,建议从学校层面积极落实修缮工程归口管理制度,将修缮工程统一归口到具备专业能力的工程管理部门。需要单位将修缮工程申请资料报送到工程管理部门后,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后续合同签订、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结算报送等专业工作,与审计处、采招办等业务部门直接对接。由专业的部门办理专业的业务,规避修缮工程分散管理所带来的各项风险,便于学校对修缮工程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审计也能对报送流程、资料等做出统一的要求,提高审计效率,规范工程管理。

(二)设置合理的审计起点

在高校修缮工程得到归口管理的前提下,建议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设置合理的审计起点。本文通过高校调研及案例分析,建议将修缮工程的审计起点设定为投资金额5万元。设置审计起点不是给审计人员“减负”,而是把审计人员从琐碎、零星、权重不高的小型修缮工程中“抽身”,转而“聚焦”到金额大、权重高、更加重要的大型修缮工程上,把有限的审计力量向重难点修缮工程上倾斜,集中有限的审计力量办理权重更高的审计业务,更好地发挥审计人员的作用,提高审计的精度和质量。此外,设置审计起点不代表对小型修缮工程放任不管,5万元以下的修缮工程由工程管理部门委托造价咨询公司审核报销后,建议审计处定期按一定比例进行抽审,对于抽审有问题的项目责令其整改,确保修缮工程审计无死角、全覆盖。

(三)加强审计力量建设

首先,要优化高校人员招聘制度,根据不同岗位需求制定相应招聘条件,改变“想进进不来”“想招招不到”的局面,聘请专业的工程审计人才,推动审计队伍建设。其次,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培训提升,通过互联网学习、培训进修、调研探讨、交流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审计人员专业性、综合性的素质培养。作为工程审计人员,要积极深入施工现场、熟悉市场行情、掌握价格信息,正确处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应变能力和办事效率。此外,还需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培训,保证审计人员在敏感岗位做到防腐拒变、廉洁从审,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五、结语

高校修缮工程审计是一项专业范围广、项目数量多、长期持续的业务工作,本文通过对部属高校修缮工程审计现状进行调研,结合H高校修缮工程具体实例,分析了修缮工程管理及审计风险点,从落实修缮工程归口管理、设置合理的审计起点、加强审计力量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合理的措施与建议,为提升高校修缮工程管理水平,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培芹.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修缮工程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工程经济,2021(10):31–34.

[2]蔺颇,李亚茹.高校零星维修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08):33–34+41.

第5篇:工程审计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校;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转向,建设工程项目规模逐步缩减,但是高校也会根据发展和实际需求,开展一些大的建设工程项目和零星维修工程项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国家政策规定和要求下,对一些大的建设工程项目或者零星维修工程项目实施外包审计。由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再参与具体审计工作,需要把精力放在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管理。科学有效的审计外包管理,对工程项目的审计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工程项目审计人员需要从审计外包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握和实施有效管理,保证工程项目的审计质量。

一、高校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的必要性

(一)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的内涵及分类

高校工程项目审计外包,是指高校根据工作需要和国家及地方政策规定,将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委托给学校外部具有一定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并实施相关管理工作的活动。工程项目审计外包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两类,全部外包是指将一个或多个工程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审计,并由中介机构编制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部分外包是指将一个工程项目中部分业务委托给中介机构实施审计,内部审计根据情况利用中介机构的业务成果,编制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

(二)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的审计极具专业性,高校承担工程项目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在人员数量上跟进,更需要具备工程审计的相关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审计人员配备很不足,现有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作目标要求,而且有些内审人员并不是工程审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是半路出家的,因此高校工程项目的内审人员缺乏工程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胜任能力较低。高校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实施外包,一方面缓解了专业审计人员数量匮乏与工程审计业务量大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介机构所配备的审计人员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强,业务范围广,工作经验丰富,可以大幅度提高工程项目审计的质效;再者,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工程项目审计,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工程项目审计的公平公正,审计效果明显。因此,聘请中介机构实施工程项目的审计,非常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工程项目审计外包存在的风险

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的重要作用和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内部审计力量和技术的不足,使高校工程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有机会转变角色,不把精力大量投入在审计实务操作中,可以抽身思考工程项目审计的管理事项,不断优化和促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工程项目审计外包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一定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一些中介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时间效应,对工程项目审核不严谨,敷衍了事,造成审计结果缺乏公正性和真实性,造成损害委托方或者施工方的利益,会给高校带来较大的风险;二是中介机构可能会存在所派审计人员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要求不相符的情况,没有严格按照招标文件或合同的要求安排和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派驻缺乏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担任工程项目的主审,解决工程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能力较差,甚至出现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专业胜任能力达不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致使工程项目审计进度缓慢,或者停滞不前,甚至导致审计报告出现纰漏;三是由于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内部审计监管力度不够,不能深入关注项目的具体环节和细节,工程项目审计过程和质量控制存在管理不严现象,因此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就会出现懈怠现象,不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导致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要求;四是由于派驻人员个人素质以及道德品行参差不齐,有些审计人员不能恪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存在有意泄漏高校工程项目信息的风险。

三、工程项目审计外包关键环节管理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11号令)中明确“除涉密事项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因此,高校可利用审计业务外包的创新方式行使其内部审计职能,但须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在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下,高校内部审计要主动转变审计工作理念,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将部分项目实施外包审计,内审人员的工作职责应逐步从实操型向管理型的方向发展。为确保工程项目外包审计的质量和效果,防范委托审计的风险,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工程项目审计外包的管理,积极协调高校内部职能部门的配合工作,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一)制度建设环节的管理

在审计署第11号令的明确规定下,为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行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高校应参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第2309号),制定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办法或细则。通过建章立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对外包审计做出明确规定,明确责任界定和追究事宜,建立健全对中介机构的管理、监督、评价制度,建立由内部审计部门、中介机构组成的审计组负责制,强化中介机构的责任意识,分级负责和相互配合,形成责任共同体,加强审计质量的管控;同时,也应在制度中明确中介机构的违约行为责任追究规定,并在审计外包合同中予以明确;高校也应不断探究审计外包工作的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高校工程项目外包审计应在制度规范下,合法合规实施外包审计,提高工程项目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

(二)组织招标环节的管理

高校招标采购部门根据工程审计项目的规模大小和重要性,选择工程建设项目外包审计的最佳采购方式,确定第三方中介机构。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招标环节需要精准介入,对关键要素进行规范和明确,在招标文件中给与体现。在资格条件方面,要对参与投标的中介机构的资质、业绩和规模等作出详细要求,相应的中介机构须具备合法的经营条件,拥有国家承认的专业资质和良好的职业信誉;在技术参数方面,侧重明确人员的配备、审计工作方案的设置、风险防控等的评审要求,所派驻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工程项目审计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对中介机构的执行进度和时间限定提出确切要求。高校招标采购部门应采用合适的采购方式,在工程项目审计外包预算资金的范围内,在内部审计部门确定的技术参数下,择优选择有高校工程项目审计经验的、资质较高、信誉较好的中介机构。

(三)签订合同环节的管理

合同是双方履行权利和义务的法定文件。高校在遴选合适的中介机构后,双方需要签订工程项目审计外包合同。签订的合同时,高校必须注重规范性,做到细致、详尽和明确,否则很容易导致产生合同纠纷,可着重从不同角度对合同签订环节进行管理。首先,合同中应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及中介机构的权限;其次,合同中应写明工程项目审计的目标、主要审计内容、工作质量要求,明确合同的金额(包括比例)和支付的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第三,合同中应约定中介机构人员配备条件和履行审计职责的时限,要求按照工程项目审计的要求和规定实施独立审计,达到所要求的审计时效和目标;第四,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中介机构对所涉及工程项目信息实行保密制度,确保工程项目信息的安全性,并在合同中明确泄露信息的相关惩戒规定和措施。另外,合同中也应进一步明确,工程项目审计外包过程涉及主合同之外其他特殊权利义务的,须签订单独的补充协议进行约定。

(四)质量控制环节的管理

高校内审人员应认真履行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职责。在工程项目外包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应按照项目负责制原则,由高校内部安排项目负责人,对工程项目审计过程进行管控,督促中介机构审计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则实施审计。内部审计项目负责人会同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制定工程项目审计方案,充分参与、了解中介机构编制的项目审计方案的详细内容,保障工程项目审计方案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审计过程管理,积极协调学校基建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等三方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中介机构的工作汇报,询问了解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和进度、帮助解决和协调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和商量的问题,组织各方通过会议进行沟通、商议、解决,并实施监督和指导。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对外包审计服务的质量监管,对审计结果和审计报告进行复核、验证和确认,并提出内部审计意见,保证工程项目审核报告的质量。

(五)质量评价环节的管理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外包审计业务,对中介机构的审计工作质量实施评价,应从工程项目外包审计履行合同情况、项目审计的整体质量情况、中介机构派驻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情况、档案资料归集的完整性以及是否符合内审档案工作的规定等角度,对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可采用定性、定量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应当把对中介机构工作质量评价的结果,作为选择和确定中介机构的重要参考,甚至可进一步形成高校内部工程项目中介机构备选库,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高校工程项目外包审计,是一种审计创新方式,也是内部审计的一种扩展,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较好的缓解内审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和工程项目审计工作量大的矛盾,也能体现内部审计一定的独立性,但是高校实施工程项目外包审计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因此,在项目审计实施的全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环节进行介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深入细致的抓住每一个关键节点,最大限度的防范和阻止风险的发生,保证外包审计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毕惠.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7(20):51-52.

[2]邹积娜.高校工程审计外包管理存在问题及模式构建[J].中国内部审计,2019(4):63-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