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乐理教学范文

乐理教学全文(5篇)

乐理教学

第1篇:乐理教学范文

一、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乐理是师范高专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音乐学习的奠基,知识体系也比较庞大。概括来说,乐理教学以音乐的物质材料——声音为基点,其理论框架包含了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是为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声音。声音是乐理教学的切入点,音乐能够成为一种艺术,完全依赖发声和听觉,因此,声音是为音乐体系的主体支柱,一切音乐理论和艺术研究都是围绕声音开展的。声音具有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四大物理属性,对这些属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从声音到音乐的变化规律,是乐理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二,高音。乐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音乐表现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音调的变化都是音乐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器乐中,高音不同于声乐的音调,它代表了乐理的各种形式,主要包括:①音级、乐音体系和唱名,体现的是音高的表示方式;②音程,体现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关系;③和弦,体现的是高音与高音的叠加;④调式,体现的是有规律的高音排列;⑤音律,体现的是音高的客观标准及其产生过程。第三,音量。在音乐理论中,音调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和音色,其中,音调又是区分音量的重要标杆。器乐或声乐在不同音调上强弱程度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一种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即是音量的变化。在表现音量时,强拍和弱拍循环重复所形成的时间周期,是为节拍,节拍是乐理的基础,因此,音量也是乐理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音长。音长是声波的延续,也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媒介。节拍和节奏密不可分,其中,节奏主要由音长来表现,而音长是将不同长短的音组合起来,表现音乐的外在框架;节拍则以节奏为基础,既有实质性的音色和音量表现,又有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因此,音长是表现节拍和节奏的重要部分,也是乐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

在师范高专乐理教学中,音乐论述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承前”是借鉴中外著名乐理文献为教学所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音乐理论的来龙去脉;“启后”是引导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中创新,既传承乐理文化,又发扬乐理精髓。音乐论述是音乐的理论性描述,古今中外音乐名家所提出的乐理观点,是基于音乐理论相对统一的大背景之下对音乐艺术外在表现的论述。这就说明,音乐论述在乐理教学中的渗透应立足于乐理学习与视唱练耳训练的结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研究和总结音乐论述,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在属性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器乐或声乐的外在表现力。对于音乐论述的渗透方法,教师可采用音乐论述与乐理教学结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论述进行对比,通过音乐论述反映教学内容。例如,将维瓦尔第的《四季》分解为几个小段,对应乐理教学不同的环节,在实践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学习声音的四个物理属性,以《四季》为“样板”向学生展示。《四季》共分为四个主体部分,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春》的曲调经历了三次变化,呈快板→广板→快板顺序排列,《夏》部分则由不太快的快板转急板,《秋》由快板转柔和板,再转快板,《冬》由不太快的快板转广板,再转快板结束。第二,乐音体系教学,融合《四季》的曲式结构。《四季》每一乐章都是从开始处呈示音乐的主题,同时将主题贯穿乐章,偶尔有简单的重现。在结尾设计上,采用一组乐器或独奏乐器再现主题,从而形成与副部鲜明对比的一个插部,在乐章中间部分的主题呈现,则采用独奏乐器进行简短的再现。这种结构形式在《四季》的整个乐章中都有所体现。第三,学习音调,以《四季》的调性布局为例进行展示。从调性布局上看,《四季》的开头部分导入音乐结构的主调,既为了概况乐章内容,又是为了巩固转调之后的调性。在每一节乐章的中间部分,至少有一些旋律会短暂停留在新的调性上(属关系调),而其他部分则建立在近关系调上,在插段部分运用新的调性。从整体来看,《四季》已经初步具备了维也纳古典乐派调性功能的雏形,如第一乐章(春)的调性关系布局为:E大调—B大调—c小调—E大调。第四,学习音长、音色、节拍、节奏等基础理论,以《四季》为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准确的说,维瓦尔第对“Ritornello”的运用极为熟练,在每一乐章中,都会将小的音群应用在Ritornello开始的主题部分,长度上一般为2小节或4小节。在《四季》的各个乐章中,这些音群既能够单独应用在后面的音乐中,同时也能够与新的元素相融合并再次应用于Ritornello。双主题表现形式是维瓦尔第在《四季》乐章中的一大创新,他将《四季》乐队的独奏和全奏反复交替演奏乐章中的某一主题,或利用独奏插部部分演奏相同的主题,从而形成全新的主题结构,从而使乐章更紧凑、连贯,富有生机。

三、音乐论述与音乐实践的结合

第2篇:乐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乐理;音乐;教学

一、现阶段乐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很多音乐教育中,很多家长就单纯地让孩子去学习某一种乐器,例如钢琴,例如吉他,却很少让学生先注重乐理知识的渗透,所以会让学生在学习乐器时由于对基本音乐知识的不了解而照搬照抄,机械学习。因此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前提就是学习乐理知识,为以后更加深入的音乐学习道路积淀理论基础。不只是家长,很多教师也抱着同样的想法,认为乐理教学过于基础,不值得浪费很多的教学课程,而是把更多的课程放在声乐、器乐的表现以及其他较为困难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导致了在学习一些更加深入专业的音乐技巧时经常会遭遇瓶颈的原因。所以牢固掌握乐理知识是正确认识、分析音乐现状的基础,才能更加专业。教师的方法单一化,就性质上来说乐理知识就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科目课程,本身学生就不爱学。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以讲为主,学生进行记忆与理解,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是低效的。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无聊枯燥、不如学习音乐有趣味,也就提不起来兴致。对于老师来讲学生不能够及时的给予反应,老师也提不起劲头。师生之间没有达到良性的互动,教学与学习的感受均不良好,双向互动不够。如此一来,循环往复乐理课程就更难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二、乐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为音乐学习生,音乐素养是基本素养,音乐素养也是合格的音乐者的保证。学习乐理知识能让学生更透彻理解音乐基础,聆听辨别各种和弦、音程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含义,使学生学会通过音乐基本要素表达自身的情绪。举个例子,很多的青年歌手大奖类的节目中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音乐人,在表演时确实能博得满堂彩,但是在综合素质评比是却令人唏嘘,一些原本很简单的基础音乐知识,回答的总是有偏差。从这就可以看出专业的音乐人和普通的音乐人之间的差距,也可以了解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现在也有很多的音乐比赛需要选手在一定的时间内即兴创作,即兴创作要求的就不仅仅是音色、演唱技巧那么简单了。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在音乐上也不能达到相应的高度,就像是建筑的地基,地基越牢固,建筑物稳定。音乐技巧可以后天联系,通过大量的训练方能做到,音乐素养则需要日积月累的渲染,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三、乐理知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乐理知识不扎实,在音乐中就会出现识谱的障碍,错谱的情况也会增加,究其根本还是不理解音乐的内涵,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学习乐理知识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提高理解能力,从而带动学习效率。如果理解不足,会导致压力增加,长久以来再浓厚的兴趣就会被磨灭,并且在进行和声、曲式以及复调的作业时,难度也会提高。相比于后期的这些心理压力,从一开始就学习掌握好简单的乐理知识才是上策。众所周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一首刘欢的《我和你》名扬四海。大家都知道刘欢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歌唱家,其实刘欢还是某个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前几年爆火的清宫剧《甄嬛传》中的所有音乐也都是由刘欢作曲监制。这些就不仅仅是由演唱经验、演唱技巧能够完成的,而是靠着深厚的基础的乐理知识来支撑的。

四、乐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在乐理学习中虽然看似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不如人意。乐理知识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所以也是有学习要领与学习技巧的,需要学生动脑筋。第一要分辨出哪些题目是需要进行运算的,而哪些是需要想象的,而哪些是需要记忆的,分辨之后再逐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有些学生就简单地将乐理知识归纳为小儿科的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学习初期并没有受到学生过多的关注,给之后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障碍。不仅是来自专业上的障碍,更多是心理上的障碍。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人生缺乏历练,从小没有受过什么苦难,抗打击抗压能力很差。折射到学习中,遇到一点困难,就不愿意克服。在音乐的学习中,到后期随着难度的增加,随着理论知识要求的提高,学生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音乐难题时,往往会退缩这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学生心目中的趣味性。更有甚者会造成心理压力,从而放弃了对于音乐道路的继续学习。几乎任何大学在招收音乐学生时都会考核乐理知识并且也会在音乐专业中开设此类课程。只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乐理知识几乎普遍不足,二是乐理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乐理知识都搞不明白的音乐声去从事音乐行业,中国的音乐事业也可想而知,现在的艺术招生越来越机械化,过多关注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最质朴的东西。很多高考学生在紧张的考前学习中,往往只看重主课专业成绩,认为其所占分值大。不去注重乐理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试教育走捷径,没有把乐理学习放在心上,学习时也不重视。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差距,还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反而得不偿失。

五、结语

乐理是音乐人学习的基本课程,乐理知识能够让学习者了解音的性质,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及基本规律。乐理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小儿科知识,学习好乐理能够为之后的和声、曲式以及复调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者作曲与指挥的能力。综上所述,乐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希望老师同学们都能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孔静柳.音乐节奏型命名的具体策略[J].蚌埠学院学报,2012,02.

[2]栾玲.高职基本乐理选修课教学微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第3篇:乐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乐理;趣味性;教学

针对学前儿童来说,学前音乐教育已是不可或缺组成部分,而古筝作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之一,进行古筝教育更是传承和发展古筝艺术的最好方式。乐理是学习古筝的基础,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乐理的枯燥无味和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限制,导致乐理教学收效甚微。因此,在学前古筝教育过程中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古筝乐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心生“拦路虎”

所谓乐理,顾名思义即有关音乐基础理论的一门课程。乐理于音乐犹如汉字于语文、字母于英语一般,是古筝教学中的基础课程。音乐本是令人非常向往的,但若想取得一定成就则必须掌握难学、难懂的乐理知识,这一点又成了众多学生心里的拦路虎。一旦学生心里产生巨大的畏惧感以及自信心明显受挫,于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都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心理因素是影响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基础因素,又是普遍存在的。

(二)超出认知范围

就古筝乐理知识而言理论性很强,特别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层面来讲,本就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畴,若教师对乐理知识仅仅照本宣科,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筝艺术之美,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比如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基本积累层次,如果教师简单的告诉学生节奏表示音的长短关系是由强弱组织起来的,或者从一个调转到另外一个调这样的现象叫做转调等理论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内化,更无从谈帮助学生形成乐理理念了。

二、趣味性乐理教学必备因素

(一)外在因素

对学前儿童开展趣味性教学,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客观需求,更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有助于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的配备也是重中之重,比如仅有古筝这一单一的教学器材,不仅难以长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单一的音色也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因此针对学前古筝教育乐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构造,力求同时满足学生的视听和感官需要,将理论与音响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丰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本着充分尊重儿童学习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知认识和创造力,此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另外,在趣味性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保守的教学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积极主动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的开放化,切莫抱着让儿童成为古筝演奏家的心态进行教学,而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古筝艺术的美,提升其音乐素养。

三、趣味性教学实施对策

(一)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深化理解

实施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现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让他们自身活跃起来带动教学氛围,如此更加容易理解和内化乐理知识。比如就音程的协和与否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古筝弹奏让学生先初步感受音和音之间的关系,随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一下相互配合的音有哪些,最后教师加以指导并将对应的乐理知识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此既完成了古筝乐理教学任务,还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深化理论记忆,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二)教师为主导,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面对枯燥厌烦的乐理知识,便需要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灵感,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劳动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变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定义为具体生动的事物,通过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乐理。比如在教授五线四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依次在高音谱表的基本间写上F、A、C、E这四个音名,小写便是face即中文的“脸”,巧妙地将五线谱转变成脸谱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线和音高的知识点。或者将一些音乐符号、记号组成一些动物图案,针对教学对象幼儿来说既熟悉又形象,此方法非常适合乐理初学者,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游戏入课堂,增加趣味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求知欲和好奇心甚强,教师可利用孩子爱玩的本性,在乐理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既贴合儿童生活又能体现乐理知识,力求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乐理。比如进行音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几个玻璃杯里又低到高装入不同分量的水,让每个学生用筷子敲打杯口并仔细聆听和分辨其发音频率,如此可让学生对音阶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了解,并且与音符和音色联系起来,可见将游戏贯穿于课堂不失为提高学前古筝教育乐理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乐理知识虽然枯燥无味,却是古筝教育的入门基础课程,故结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性质采取趣味性教学模式,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古筝乐理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菲.学前古筝教育乐理趣味性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2.

[2]李游.新世纪我国幼儿古筝教材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2.

第4篇:乐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乐理基础知识;视唱练耳;练耳教学;音乐教育

中世纪初期,有一位著名的名为Guido的音乐理论家总结并整理了记谱法及有关记谱法的唱名,借此为后续的视唱练耳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直到今天,已经逾越了一千多年,有关视唱练耳的教学问题同样经历了几个时段的发展,最终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就。而将它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也开始慢慢使得音乐课堂变得充实而又丰富多彩,由此便诞生了统一音乐传统的这一基本宗旨和条件,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能带给人各种感受的音乐媒介。也正是因为如此,音乐传播才又多了一个新的途径,视唱练耳逐步发展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现阶段的视唱练耳实际上属于一种音乐技能培训课程,它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且具有不可逾越的现实性意义。

一、概述

(一)乐理基础知识音乐理论也称为乐理,其包括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性理论,即读谱、和弦、节奏及音程等,当然也包括一些相较而言较为高级的基础理论,例如曲式、和声、旋律、复调和配器法等。[1]

(二)视唱练耳教学第一,视唱练耳教学是音乐教学当中的一项技能训练的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比较准确的发音、节奏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读谱能力等,进而为其他音乐教材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视唱教学的主要途径为视谱即唱。大部分中小学教材是以单声部曲调为主,并且采用调号为无升降号或是有部分一两个升降号和2/4、4/4、3/4、6/8等一些比较常见的节拍,其篇幅比较短小且在节奏组合方式方面同样比较简单。第二,视唱练耳教学要求让学生必须划拍视唱。练耳教学主要以听音记谱为主。对于大部分中小学教学来说通常都由单音模唱开始,慢慢加入音程或旋律片段,直至全曲。单声曲调的练体上和视唱练习比较相似,但它更加浅显易懂;多声材料则主要包括自然音程和原位大、小三和弦等。

(三)视唱练耳视唱练耳并非简单的听、学,唱、练,具体地说,视唱练耳大致可分为视唱及听觉训练两个部分。乐理作为音乐的基础性常识,它和视唱练耳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说得简单一些,所谓“视唱”实际上是培养歌者是否能够手持简谱及五线谱就能看谱即唱,对于这种技能的掌握,一定要求歌者熟练地掌握各种谱号,并且还可以分明地区分不同音之间音高的不同,或是对于不同的音符具体代表的长短时值,切实认识各种升降记号或者判断各种调式及调性,视唱环节必须要求达到音准且节奏准,从而有表现力地将其唱出来。“练耳”事实上属于一种听觉训练,学习音乐的学生都知道,想要将声乐学好,除了要有一副好嗓子以外,还要具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而练耳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学员可以将钢琴上面能够弹奏出来的音清晰地进行听辨,训练学员时凭借听觉来分辨音程、和弦及节奏,这样可以将听到的音或曲调采用五线谱将其准确地记录下来。并且可以听辨和弦,分析和弦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对应的构唱音程与和弦等。另外,听觉训练也包含音色的辨别能力,并且对于不同的乐器均由其各自不同的音色,以及同一种乐器甚至会有不同的音色,例如,在乐队演奏的乐曲当中又混合了各种乐器,其音色可谓千变万化,他们都能够通过训练让学员将其分辨出来。

二、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音乐学习也好或是其他学习也好,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视唱练耳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理论实践性,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在历经严格的训练过后能够全面掌握好且将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而与此同时,其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素养的培养同样功不可没,此也是学生必须在音乐学习技能方面要掌握的,它在音乐内容所体现的手段方面极为丰富,因此,基于此开展的视唱练耳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关注。

(二)在审美价值上的体现音乐本身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当今社会,人们更加看中的是音乐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并且在音乐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也成了当今社会音乐教育理念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其实具有极其厚重的历史感,但真正意义上却对审美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还只是停留于追求技巧方面的教学阶段,在教育改革形式下,审美教育被纳入音乐教学中,而这恰恰对于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对学生想象力的创造价值上的体现艺术可以在教育中立足,是因为它可以激起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得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均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样地,在对其他的学科学习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意义。然而,对于视唱练耳来说,它是对听觉表象进行更深入的想象,并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传达,如此达到刺激人的右半脑的作用,因此,其在激发人的潜能上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2]

三、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之间的关系

乐理,顾名思义,它是把学习研究的重点放在音乐理论知识上面,它更加倾向于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的培养;而视唱练耳则更倾向于音乐学习研究当中的感性知识,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以及分辨能力,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它的作用确实发挥出来。但针对此二者来说,主要不同点在于:一个付诸于实践,一个则倾向于理论。事实上,视唱练耳是实现所学乐理基础知识的实践。乐理知识具有很强的教学理论性,并且相对比较枯燥,但是视唱练耳的应用则恰好将这一漏洞补全了。视唱练耳可以教学生开展实质性的练习,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在其中且乐在其中,但如果要是缺少乐理知识作铺垫呢?似乎学生只能听到音乐多么动听,但无法感知乐曲中的音色、音调、节奏和旋律等,这样一来,视唱练耳怎样进行呢?况且一贯性的倾听也会让学生失去创造和创新的能力,这样说来,乐理基础知识与视唱练耳教学之间必须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从而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4]

四、融入乐理基础知识的视唱练耳具有的内涵

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实际上是两个区分开来的学科,此二者在音乐教学中属于互为表里的关系,并且又在音乐教育中极具影响意义。基于此,为了保证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历经几个阶段的变革和发展,最后才将乐理基础知识与视唱练耳科学地整合到了一起,具体的改革内容体现在其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上,培养训练的内容包括乐理与视唱练耳综合读谱练习、基本的乐理学习技巧、视奏能力锻炼培养、节奏训练以及音乐基本乐理知识与视调移、调转、调视唱能力的练习培养等,实现了以往传统的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有效融合。不仅如此,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同样体现出了其多元化及实践性的特点,日常教学中所有的难题似乎都被一一解决。[3]

五、融入乐理的视唱练耳的教学应用

(一)乐理知识在音及音高中的应用音高作为乐音四大属性当中的一个,也作为音乐体系的核心部分。乐理知识领域把音组分为许多种,如此才使得记谱听音变得有章可循。练耳环节,有一项练习是以音高把音标于五线谱上,这就来源于乐理基础知识。另外,针对同名音高一样需要用到乐理知识中分组标记标注出音的绝对高度。因而在途经乐理教学之后方可展开乐理教学,这正说明了乐理知识当作为视唱练耳的基础内容。[5]

(二)乐理知识在速度及力度中的应用在音乐作品中富含不同的情愫,通常都体现在音乐的速度上,音乐力度则凸显了音乐作品被音响化以后体现出来的音调的强弱。在一首乐曲当中,其音乐力度的变化以及情感的曲折都是乐曲内容的具体体现,并且这些因素与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关系极为紧密,不同乐曲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音乐力度,音乐塑造者和表演者可以借此罗立出各种不同的生动形象,或将表演者的感情融入其中。一般被用作视唱练习的曲目,都会在曲首有速度标记,当然,在音乐领域对于这种标记往往会有不同类型的划分,因此,只有在深刻理解了速度标记之后才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音乐的旋律,进而深入去感知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因素。然而,乐理知识在音乐力度方面同样有升降和肺部扩张及收缩等运动表现;提到声带的闭合与扩张,也离不开振动面积的大小或是音阶的高低;谈及共鸣腔体时,其又会在音域中产生不同的主次关系。日前,在一些低年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女学生歌唱过程中声带闭合不良的问题,想要克服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从音色上着手,借助“衣”“鱼”的母音,不断练习引导,使其基于声带支持作用下拉紧声带发出响亮的音色。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学方法必须要正确,只有这样才能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练习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练习方法,才可以发出美妙的歌声。[6]

(三)乐理知识在谱法及调式中的应用记谱法是我们最常使用的记录音乐的手段和方法,而记谱同样是视唱练耳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记谱法而言,一定要遵循有关规则,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记谱规则之后,才能真正表现出乐曲想要表达的思想。除此之外,大部分视唱乐曲来自器乐曲的改编,而其中有很多装饰音记号,它的主要作用是体现出乐曲想要表达的风格和特征,倘若没有真正了解装饰音记号的意义,也就自然无法在视唱环节将其真正表现出来。此外,调式主要突出乐曲的结构方式,对于不同的调式其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并且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那么,在视唱练习之前应该提前对乐曲调式进行分析,之后才能进一步掌握乐曲的结构形式。因此,只有在掌握了有关乐理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展视唱练习。[7]

(四)乐理知识在节奏、节拍、音程及和弦中的应用在乐理基础知识环节我们所提到的节奏,实际上是基于节拍的长短变化,节拍主要体现出音的强弱变化,但在听完乐曲的旋律时往往主要掌握的是乐曲节拍的律动变化。充分运用节奏和节拍能够对音的长短进一步进行明确。从记谱方面来说,即便是已经掌握了节拍相关的乐理知识和音的时值,但如果要是缺少乐理知识作为指导,同样难以精确地把旋律记录下来。视唱乐曲当中对于不同节奏往往能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因此,只有依靠乐理知识才能对乐曲的节奏组合方式进行正确指导,进一步以准确的视唱技巧充分地将乐曲的情感表现出来。再者,音程、和弦也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内容,如果想要以正确的方式判断出乐理的音响,首先必须了解相关音程或者和弦的乐理知识,包括其性质、音响特点或判断方式等。[8]

六、结语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在时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基于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则更有助于推动音乐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也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全面助推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蕾.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结合问题[J].北方音乐,2018(9):184.

[2]周昕佚.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多样化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327-328.

[3]马晓霞.中等学校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整合研究[J].戏剧之家,2018(2):123-124.

[4]李萌萌.融入乐理基础知识的视唱练耳教学的探讨[J].经贸实践,2016(3):105-108.

[5]杨颂庆.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乐理基础知识的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17(2):112-114.

[6]王霞.基于乐理知识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究——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方法技能训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8):145-147.

[7]于文卿.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结合[J].黄河之声,2019(3):119-120.

第5篇:乐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一、音乐心理学内涵

(一)音乐心理学基础知识

音乐心理学源于欧洲对于心理领域研究的成果,它将音乐艺术与现代社会人类心理学相结合,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现代高校学生心理完善与健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该学科的心理学开始逐渐系统化、专业化,并且引导高校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的学习与训练,形成与提升审美能力,在生活与学习中进行艺术的、审美的思考。从而使人生变得丰富、充实[1]。

(二)音乐学科中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联系

音乐教育属于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一部分,其目的在于增强高校学生艺术感官体验,以及生动的表达能力,引导高校学生使用艺术眼光、艺术思维对生活进行思考与反思,从而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寻找生活的意义。

1.在音乐教育学中,心理学是其思想核心

音乐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而音乐教育的对象也是人。因此,人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核心,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便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虽然,我国高校教育在体制、观念、思想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但不变的依然是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如此,才能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

2.音乐心理学中,教育学是其应用关键

在新教育形势下,专家学者对音乐心理学不断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对高校音乐教师来说,如何应用研究成果,如果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心理学教育,让学生在该学科学习中真正获益,这也是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由此,不得不将教育学应用于音乐心理学之中,从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层面,对该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进行有效指导。

二、音乐心理学与该学科体系

音乐学科体系十分复杂,不仅仅包括心理学与教育学,还涉及到社会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综合性极强[2]。因此,音乐心理学与该学科其他分支关系密切。

(一)音乐体系中的社会学与心理学

音乐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是音乐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但是,该学科社会学无法对音乐创作、发展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独立研究,需要结合心理学才能将研究有效进行下去。

(二)音乐体系中的美学与心理学

音乐能够对高校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陶冶,为提升其艺术情操奠定基础。但是,音乐美学对高校学生如何起作用、怎样起作用无法进行把握,这就需要该学科心理学发挥作用。

三、如何完善音乐学科中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融合

(一)改善音乐教学模式

将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进行融合是该学科的一个创新,因此需要改善音乐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科发展,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改善音乐教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音乐教育理论的改善,这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对该学科心理学与教育学进行专业研究,对传统、保守教育观念进行针对性更新;另一方面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改善,高校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一线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和艺术水平。因此,为改善音乐教育方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使改善音乐教育实践成为可能。

(二)对高校学生进行针对性音乐教育

在学习能力、艺术鉴赏力和性格等方面,每个学生都各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如法炮制。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了解、分析学生音乐才能之后,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如此,才能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做到音乐心理学与教育学真正融合。

(三)注重音乐教育实践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人们感受到音乐艺术的伟大[4]。同样,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成果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知。一方面,音乐教育使用旋律、节奏、音调、音色等感官刺激对学生产生作用,这需要通过高效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完成;另一方面,学生使用音乐知识与音乐原理,创作音乐、感受音乐,这需要通过学生的音乐学习实践来完成。因此,音乐教育实践成为音乐教育的检验标准,被广大教育人士所关注,成为完善音乐学科中心理学与教育学融合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人类教育工程中的伟大事业,不只在我国如此,这已经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国教育不断经历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促使国民开始关注教育;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可反作用于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高校音乐教育投入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艺术情操,将音乐教育与该学科心理学相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21世纪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人民音乐,2010,04:63-65.

[2]许蓉.音乐心理学—高校音乐专业新课程之设计[J].艺术教育,2009,12:44.

[3]霍橡楠.论“思辨”与“实证”在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6,03:210-2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