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乐理教学教程精选(九篇)

乐理教学教程

第1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改革;思考;音乐艺术;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17-03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艺术文化需求不断加大,对于音乐艺术的作用也看得更加清晰。各院校为了培养有良好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制定了不同的艺术教育计划,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师大学音乐课的定位、教育价值、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进行了探究。

一、高师开设《大学音乐》课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大学音乐教育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所感知,对学生产生最直观,最强烈的感染,从而使学生道德情操得以升华,思想觉悟得以提升。例如:通过教唱《大刀进行曲》和《国歌》这类节奏明快、慷慨激昂的歌曲,学生不难体会到革命烈士那种不怕牺牲、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欣赏《二泉映月》和《金蛇狂舞》可以激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因此,音乐教育对学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观念,树立革命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的智育发展。

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学生大脑,增强记忆,启迪智慧。音乐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促使其左右半脑平衡发展,从而挖掘大脑的最大潜能。可见,大学音乐教育在高师的开设,可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智力素质。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和生理学层面分析,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起到缓解疲劳和增强活力的作用,我国元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也药也”。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音乐,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现代音乐疗法就是借助这一功效刺激人的神经医治心理疾病。又如体育中的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将肢体各部位的律动与音乐节奏的互相配合达到怡情健身、反应灵敏、磨练意志的功能。正如人们说的:“体育锻炼人健壮的体魄,音乐焕发人愉悦的心情”。

最后,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品格,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难想象,通过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体味及评价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完美。比如当学生欣赏《梁祝》“爱情主题”与“抗婚主题”的强烈对比时,很容易激发学生对主人公反抗封建恶势力行为的敬佩和同情,从而从使学生辨别出美、丑、善、恶,树立起憎恨封建礼教,追求美好人生的理念。可见,大学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在对音乐的体验和鉴赏过程中,提高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高师开设大学音乐教育课程,是21世纪国家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大学音乐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部分学校的大学音乐课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效果较差,有的甚至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因此,推进高师音乐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事。

二、《大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的现状

第一,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较差。根据我们对新生课前的问卷调查统计,发现85%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竟有部分学生把贺绿汀的《游击队之歌》说成是南斯拉夫歌曲,甚至还有个别不知道我国国歌的歌名及词、曲的作者是谁。

第二,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普遍较低。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虽然文化层次较高,但在音乐素养方面相当于初中水平,缺乏起码的审美意识,鉴赏能力极差。除个别学生外,他们对艺术性强、内涵丰富的高雅音乐不愿问津,只想唱也只会唱流行歌曲,教师所指定的演唱、欣赏曲目,根本不爱唱、不愿听。

第三,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无兴趣。由于音乐基础差,知识出现断层,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生普遍认为,音乐就是唱歌,懂不懂理论无所谓,因而出现了不爱上音乐理课的悖论,甚至视上课为负担。

2、教育教学的现状

第一,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相对于专业课教学,对大学音乐课普遍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设施不完备。据了解,有的学校,没有或有很少的钢琴,部分学校没有音响资料,甚至连起码的条件――固定的音乐教室都没有。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在高师学院中,多数设有大学音乐艺术教研室,拥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队伍,但有的学院也没有专职大学音乐教师,让音乐专业教师代大学音乐课。

第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及教学内容过于零散。据调查,在高校中,将大学音乐课程设为选修课的占70%。只有15%的高校大学音乐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有的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从教学内容看,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虽然学校订有一些关于大学音乐的教材,但教师没按内容进行授课。平时上课的教学内容多数由教师自己定,教师专长什么就教学生学习什么,根本无系统可言。大多数学校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大学音乐教育之中,存在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和按专业教学设置课程等情况。

第三,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有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只是喊在口头上,未能落实到行动上。改了好多年,还是墨守陈规、原地踏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接受。教材根本没有为学生创设下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学生没有活动的空间,无法自由发展。在师生关系方面,特别是大学音乐课教学上,教与学的关系,还有一种“师徒制”的观念,教什么,学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似乎还是教师定舵等,这样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还有相当多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低级阶段的目标上,只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而很少在“会学”上下功夫。

第四,教师教学方法滞后。由于领导重视不够,教务管理部门抓得少,音乐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大学音乐课是一门副课,所以,也就很少去思考大学音乐课,以致造成教法呆板、形式单调、教学内容枯燥,进而导致在课堂上出现耳闻仙乐,表情却无动于衷;机械地演唱,就象和尚念经;只知盲目抄笔记,却不知所然的被动应付局面。

三、《大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改革《大学音乐》课程的内容的设置

要实施“教”与“学”、“学”与“用”的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教学内容应遵循知识性、实用性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能够运用于音乐实践,以此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石。

第一,音乐知识类。包含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识谱、听音两部分。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要学习理解音乐、表现作品的基本理论知识,要进行准确的识谱和听辨音阶、音程、旋律、节奏等听觉能力的训练,逐步增强音乐的记忆力。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音乐教育必须经历的过程。从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看,暴露更多的是音乐理论知识的薄弱,许多歌手的表现不尽人意,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采取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内进行音乐理论知识与识谱竞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记住和运用理论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

第二,欣赏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通过听觉器官获得音乐内容、音乐情感的。鉴别音乐的美丑,就应多参加音乐实践,在音乐实践中排在首位的是欣赏。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聆听,是―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在音乐欣赏中,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以丰富多变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同时,作为主体的欣赏者不断地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投放到作品中去,用幻化的意想去充实音乐的内涵,此时,作品实际已经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含义。在音乐欣赏中不断地理解音乐和评价音乐,使学生获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品位。

第三,歌唱类。学生学习声乐的愿望是想唱好歌曲,懂得发声生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声乐基本知识,能有助于尽快地掌握歌唱方法。包括美声、民族唱法基础训练和通俗唱法基础训练。让学生了解各种唱法的主要特点并作相应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为学校举行的大型合唱、卡拉OK等比赛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开发学生声音个性为主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第四,合唱类。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的表演形式。奥尔夫和柯达伊都非常重视集体活动中合唱的教育价值。在合唱中,音乐具有严密的整体结构和综合的整体表现。合唱所要求的和谐统一、密切配合都有助于形成高度纪律性和高度艺术性的集体。在高师举行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最具参与性的便是合唱比赛。因此,对参与者的演唱技能、技巧和合唱队员之间和谐配合的训练,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在合唱中培养每个参与者在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自律、自我激励,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2 改革《大学音乐》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音乐教学研究。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了解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对音乐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如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规律及实施途径等,进行深入的、有质量的研究,使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

第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引进国外的教学法,如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巴里斯节奏唱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结合我国实际,对学生进行以节奏为主的音乐训练;柯达伊的手势教学,奥尔夫多声部结构的简单的和声体系,铃木“母语”教学法,结合我国的民间音乐,对学生进行音准和合唱训练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愿学习音乐。

第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脑等高科技技术,现已经在广泛运用。教师可制作丰富多样的课件,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不但能获得听觉上的享受,而且能通过视觉上的观看,更好的体会音乐。另外,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作曲方向的尝试,通过亲手实践,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

最后,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因为,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实践出真知”,案例的素材取之于实践,是对真实情景进行的客观描述,有真实的细节,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就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的差距。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从“解决”案例的特定问题中获得某种经历,获得音乐感悟。因此,大学音乐课教师平时应注意搜集一些国内外的经典音乐教育案例。同时,加强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寻找新的案例。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能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此外,如果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

二、正确引导,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即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在主动的学习中孩子的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例如:在欣赏《牧歌》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有关蒙古大草原资料的作业,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收集。有蒙古的风俗习惯,还有有关蒙古丰富的物产等。上课时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蒙古的感受,我为同学们展示了蒙古族的服装及各种风情图片等,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 亲身体验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和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之后,欣赏歌曲《牧歌》,感受歌曲带来的美丽壮观的意境。学生的热情一再高涨,下课了,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意犹未尽……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进行。

三、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在音乐课上,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们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我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我唱起来,同时我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全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师生之间默契的互动达到了,学生们也深刻理解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那么有时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课堂教学思路是: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做、教互动”为原则,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3]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3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第4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第5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创新 新课程观 学生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虽然知识能够较为系统地传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得以表现,教学过程也清晰可见。然而,在音乐实践中,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也实在令人深省: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唱几首歌,在现实的音乐活动中良莠不分,审美能力不高,缺乏求新、求实和求异的创新精神。

如今,我国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其关键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更新。于是,我反复学习《新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并与今年6月份在省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参加了在成都七中举办的“新课程、新理念――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学观摩暨研讨会”。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获得了很多的改革信息,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加强了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我觉得新课程理念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气氛要求和谐、民主和平等。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喜洋洋》一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在教学过程和课堂评价方面的更新,考虑到初三年级的学生不好动,参与表现的欲望不强,但其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较低年级要理性得多。所以,我觉得,要想在欣赏民乐《喜洋洋》一课的教学中有新的突破,必须找新的切入点,这样才能走出旧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法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喜洋洋”这个标题,如果让你们来当一回作曲家,你将用什么样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来表现这一主题?并且用什么乐器来演奏更能完美地表现你的音乐形象呢?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接下来便有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我认为家里盖新房时,全家人个个喜气洋洋的场面用笛子来演奏很适合。”一个学生大胆的发言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我趁机进行引导:“这位同学很会观察生活,并以自身的体验来作为创作题材,相信如果创作成乐曲来演奏的话一定很棒!那么,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创意吗?”这下,学生的讨论更热烈了,思维显然被调动了起来。

“农村老百姓娶新娘时,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用唢呐来演奏使气氛更热烈!”“哗……”顿时,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情绪更高涨了。

“五一”劳动节福利中头等奖,全家人欢天喜地,喜气洋洋;“高考中状元,家乡人民,喜气洋洋”;“2008年申奥成功,全国人民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同学们越说越来劲,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我便见好就收,马上说:“你们所想象的题材太有创意了,还是让我们一块来欣赏由刘明源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曲《喜洋洋》,听听他是选择用什么样的题材和乐器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样既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入了课题,又给他们留下了悬念。这样的导入成功的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们能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自主的学习;教师也不再是以知识的权威者、传递者和促进者,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宰和主角转变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索活动中的“平等首席”。

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改变教师一言堂结论性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现教学上的民主,使学生敢想敢说,大大激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重点欣赏民乐曲《喜洋洋》的两个乐段时,我让学生们边听边讨论,对比分析两个乐段的节奏特点及感彩。

“我认为第一乐段节奏欢快、活泼,感情热烈、奔放;第二乐段节奏缓慢、抒情,感觉很喜悦”。

“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其他同学的观点呢?”

“我觉得第一乐段有种想跳舞的感觉,第二乐段有点像唱歌一样!”

“为什么这位同学有这种感觉呢?”我及时向学生提问。

“因为第一乐段主要是用笛子演奏的,感觉轻快活泼,第二乐段加用了二胡演奏,很抒情,富有歌唱性!”

“第二段除了加入了二胡演奏外,同学们还听出有什么打击乐器吗?”

“是木鱼!”许多同学显得特别兴奋。

“我认为可以用唢呐来演奏第一乐段,这样气氛显得更炽热。”一位学生的大胆发言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是呀,作者为什么不用唢呐呢?!”

第6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第7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中学生;音乐欣赏教学

一、何谓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是欣赏者通过听赏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乐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二、音乐欣赏在中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音乐欣赏可以扩大中学生的音乐视野

中学音乐教程涵盖内容广泛。有优秀的通俗音乐作品,有经典的民族歌曲,有学生喜欢的少数民族音乐,还有优秀的经典的外国音乐作品,从声乐到器乐,从戏曲到歌剧,可以说涉及面广,且璀璨夺目。

2、音乐欣赏课能够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音乐欣赏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以音乐欣赏为先导,以提高审美能力为中心,对学生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3、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

音乐的情感内容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内容。通过音乐欣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

4、增强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鉴赏力,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复杂状态。欣赏无疑应以真善美的音乐为对象,通过这种正面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们通过对具有崇高意味的音乐欣赏活动,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

三、新理念下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

(1)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

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2)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3)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2、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内切忌音乐教师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3、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第8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体育 理论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体育相关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体育理论教学从内容和深度广度上都有进一步提升。《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俱乐部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起着指导作用。在理论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运用并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观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体育理论传统教学困境

《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是体育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选修课程,此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体育产业、俱乐部经营、体育场馆、体育营销及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内容,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既有理论教学的共性又有体育教学的特性。作为体育人文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普通的课堂教学形式一致,从教学内容的差异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可发现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此类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兴趣不浓厚。一方面,虽然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具有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的可操作性等优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教学过程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相较体育技术课程,理论课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采取了改变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但效果差强人意。另一方面,本课程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专业选修课程,一般将课程设置在大三、大四阶段,而此阶段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升学(等)压力,外界环境相对浮躁,便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维持稳定、踏实的学习心态。

(2)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必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然而,即便教学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但仍存在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只注重“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习”的能力。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发现,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通过“情景”的创设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目前各学科都在进行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研究显示,建构主义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提出的,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配合教师的启发引导,通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或通过情景的设定,借助各种媒体资源,由学生自己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3、建构主义在《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1)设定学习情境或实践内容。

“情境”是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学习情境的设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与课程内容一致的实践学习,更能突显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等内容,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走进俱乐部,切身了解俱乐部运作的流程,以及经营管理中面对的问题。通过对俱乐部的调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适时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设定学习小组与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基础讲解的前提下,设定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这一方法能有效的强化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协作”作为建构主义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情境的设定和相关资料的查找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作课堂发言,教师在课上对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讲解和最后的补充。另一方面,对通过实践学习的学生可在实践前根据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布置学习任务,实践结束后上交实习作业。

(3) 注重媒体资源的使用频率与效率。

随着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工具的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极为普遍,但并非等于现代化教学,目前仍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在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把把以教师传播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在实践学习或情境学习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更有效的理解、掌握知识。

(4) 学习效果评定方法与标准

学生课堂表现、查阅资料、小组成员的协同配合等情况要与课堂学习成绩挂钩,并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对于实践教学的学生来说,学生作业以论文形式为主,以论文的评定等级作为本项课程成绩的主要参考内容。

小结

建构主义《体育俱乐部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倡由学生主动进行课程相关知识内容的意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侧重能够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进而会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将推动体育理论课程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军,李国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体育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58-159.

[2]王林.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与建构主义教学改革[J].2007(3):87-89.

[3]郑言霞,建构主义视野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23-124.

第9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可以选择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让学生在其形象、直观的课堂模式中感受美,进而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外婆的澎湖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台湾的澎湖湾,一张张形象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澎湖湾的美。之后,再结合歌词,让学生在图片和歌词的对比理解中感受歌曲中寄予的那份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而且,形象的展示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可以组织情境表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个性。

例如,在教学《小青蛙找家》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也为了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情境表演活动。首先,我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为依托向学生展示了小青蛙找家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大鱼”“乌龟”“大白鹅”“青蛙”等角色,同时,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要进行配乐,即演唱“小青蛙找家”,轻松的旋律、形象的情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而且,在引导学生揣摩每个角色的特点时,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发展。

三、在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学科结合

提倡学科综合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本文以歌配画为例进行介绍,所谓的歌配画是指将音乐和美术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能力,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例如,在教学《苹果丰收》时,为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情绪,准确流畅地演唱此歌曲,并让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目的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丰收图,并鼓励学生从中提炼出绘画的素材。比如,有学生的着眼点在“丰收的苹果”上,还有学生关注的是“朝鲜人民”欢喜的表情上等等,一幅幅内涵丰富的作品就这样产生了。通过歌配画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都会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将小学音乐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