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小学音乐学科素养精选(九篇)

小学音乐学科素养

第1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如何创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教研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任务,也是一件值得广大高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确立学生在高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第二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第三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过程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相互促进,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特征明确。因此,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以及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一、合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而实施的培养方式。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的、从事音乐教学具体工作的、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各校的办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硬件设施不同等因素,造成各地办学模式上的较大差异。而办学模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上的不同结果。

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在培养目标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明确提出“三型”相互促进,“三性”的明确特点,强调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作为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普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色。

对于培养规格,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既有政治思想要求,又有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

1、政治思想要求: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系统地掌握中等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含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各一项);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规律,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学知识素养,有较为丰富的中外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

3、教育观念、方法、能力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较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和方法,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当代音乐教育发展新动向,并初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文化素养、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具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具有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身心、情操、品格、为人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觉培养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能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中具有团结、协调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①具备正确理解音乐、音乐学科、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在学科体系、文化、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的能力,并能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能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③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⑤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⑥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⑦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⑧掌握多能型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位学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法,能够组织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⑨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通过学科间的渗透获得宽广的文化素养。⑩优良的职业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教育法规,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初步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2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顺应形势,大胆革新,在全国首次试点,提出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制”本科层次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的方案。从2010年开始进行正式招生,进行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所谓“六年一贯制”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即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设置“六年一贯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采取公费定向培养方式,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教育技能、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复合型教育工作者,以此达到小学教师本科层次的学历要求。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综合培养、精心打造,并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促使毕业生回农村小学任教至少八年以上,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小学的师资供给。培养方案在整体规划与设计上体现“六年一贯,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有机衔接”的特点。“分向发展”指的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分专业培养,音乐教育即其中之一。“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生制度的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生源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对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而言,音乐学方向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小学教师待遇低。这种现状决定了大多素质较好的高考生填报志愿时刻意回避了小学教育专业。第二,专业选择。由于音乐学专业考生在录取时只要通过了专业考试,其文化录取线要大大低于其他专业。这一现象促使那些文化成绩较差、综合素质较低、高考无望的学生纷纷选择音乐学专业。大批毫无专业素质生源的泛滥,其灾难性的后果可想而知。第三,普通高校扩招的影响。开设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属于二本,其招生层次决定了生源的先天不足,在其他重点院校扩招并先行录取的基础上,可供选择的生源已所剩无几。第四,年龄因素。高中毕业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岁及以上,这种年龄如果之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那么无论是生理机能还是调式音准、音乐感觉等专业能力方面的训练,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所有这些,直接导致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生源的不足的现状。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招生制度上进行创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起点、择优录取。从初中毕业生中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招生。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师范院校的优先选择权。为确保公平、公正,省教育厅明文规定,考生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级师范高中的录取线,同时必须参加由培养学校组织的包括文化知识笔试、教师职业发展的潜质测试和艺术专业技能测试在内的综合测试,再将考生成绩按照综合排名进行择优录取,以此确保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生源质量。另一方面,从年龄上保证了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效果。初中毕业生正是15岁左右的年龄,此时进行声乐、器乐、舞蹈及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等音乐专业训练正是恰当的时候,能取得较好效果,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第二,公费教育、定向就业。现在普遍实行的收费师范教育制度,读大学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更是难以承受。加上音乐专业学习的高投入低回报,致使大批优质寒门子弟不愿意报考小学音乐教育专业。而采取公费教育制度,学生的经济负担将大大缓解。同时,定向就业的政策,免除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后顾之忧。第三,六年一贯、缩短学制。初中毕业之后,通过六年的学习即可拿到本科文凭,这不但比正常的高中——大学要节约一年的时间,还免除了高考的压力和落榜的风险。所有这些对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吸引力。他们的报考,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优质生源保证。

二、培养方案的创新,保证了师范教育的本质

长期以来,关于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师范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讨论一直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前行。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如何体现自身特色与目标?怎样与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方案相区别?怎样处理站稳讲台与站稳舞台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并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和可供参考与推广的模式,导致音乐教育方向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经常处于本末难分、两难为用的尴尬境地。许多师范本科生在毕业以后并不能完全胜任教师的工作,出现“高师生不会教学”的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按照“初中起点,六年一贯,分科培养,综合发展,定向就业”的原则,并采用二·四分段分专业方向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按中职学生注册学籍,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和通识课程;2年期满参加当年普通高校招生对口升学考试,考试成绩达到省当年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升入本科层次学习4年。本科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颁发初中起点本科文凭及学士学位证书。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全面、音乐专业知识扎实、音乐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教学能力强、具有实施音乐教育和一定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建设小学音乐骨干教师队伍和培养小学音乐教育带头人奠定坚实基础。围绕这一目标,从培养规格、修业年限、最低学分、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实践性教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型(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型(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学科的交融与结合)、创新型(新型师范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概念等)的复合型人才。体现了“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师范性。

三、课程设置的创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办学定位,“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音乐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能够胜任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方法、观念和能力而展开。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高、精、深”的学习模式,侧重与强调学生学习进程的规范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学习效果的突出性。整个课程开设共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较之高中四年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共性、个性与小学教育的特性培养,突出综合能力与专业技能,强调实践能力。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具备基础教育必需的教师技能,课程包括现代汉语、数学、历史、美术、小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师范本科音乐学专业应有的技能技巧及教学能力,课程包括基础声乐、基础钢琴、舞蹈、音乐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等。通过“任选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界面,开拓视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张扬个性,课程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民族舞蹈、合唱指挥、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等。在“辅修课程”中,规定每个学生须从“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辅修课设置一览表”中选修本专业方向以外其他任一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模块,共20学分。使学生在自己的主修专业之外,学习另外一门辅修专业,为今后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打好基础。在“实践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舞台排练及表演等艺术实践能力,使之即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并能组织艺术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音乐会、班级晚会、专业汇报演出等。通过教学五个板块的优化整合,有序进行,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小学音乐教师,顺利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思想观念教育的创新,强化教师职责

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安心于农村的教育事业的。因此,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流失量非常大,而且缺乏充足的候补。

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发育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到成熟时期。在进行基本素质教育、教师技能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同时,“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在思想观念的教育上也十分重视,且不断进行创新与实践,在长达六年系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心理引导、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大对学生的爱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教育职业在思想上、情感上达到认同、接受和喜欢。以此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从而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未来的教师职业中,任劳任怨、坚持不懈,为祖国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五、就业体制的创新,既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又稳定了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以及毕业包工作分配制度的瓦解,现实的社会生活让许多大学生面临就业选择的巨大压力,导致高校入校学生对于自己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不明确,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为推动农村小学教学体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六年制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县(市、区)教育局协同财政、编办等部门,确保定向培养生有编有岗。同时,省教育厅规定,考生录取之前,考生由其家长、生源所在地县、培养学校三方签署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的协议,规定公费定向生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县市区县以下农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8年,并载明对不按协议就业者的处罚条款。这种新型的教育就业体制,既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缓解了就业压力,目标明确,学习安心,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让广大农村小学有了师资来源和队伍稳定的保证。

从2010年招生以来,“六年一贯制”目前已有三届在校学生,这种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优势已经崭露头角,但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完善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还任重道远,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3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现状;课内外音乐教学

21世纪的中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基础地位;同时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又十分明确地把艺术教育纳入到教育方针中来。素质教育涉及的是个体和群体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和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1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暗含关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音乐具有抽象性和可塑性,它本身蕴含着创新和创新能力。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它诉诸人的听觉,人们在进行音乐活动时可以让自己的情感、思想、想象随着音符的律动任意驰骋,从中人们不仅得到了音乐艺术的熏陶,也训练和强化了对声音的敏锐的感觉力。从物理学上讲,音乐是以声波的形式来输送它的所有信息,而这种艺术的声波不仅作用于我们的心灵,它也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我们的整个机体,在不知不觉中开启、激活着人的大脑。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人教育,从全人格培养上看,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就是“琴棋书画,陶冶性情”的说法,这是一种很高的教育境界,从“陶冶性情”的高度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2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的音乐教育,在农村长期被列为“副课”,或勉强的上成“唱歌课”,且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音乐教学设施严重不完善。

在这个普遍讲求教育现实效益的时代,学生、家长、学校自然是“务实”的,中考不考的学科,人们便不去重视它。据调查,我县共有中小学100多所,专业音乐教师不到50名,除此而外的音乐教师多为兼职。在所调查的学校中配有专用音乐教室、铜管乐、钢琴的只有该县第一中学。还有几所县直学校有手风琴,脚踏琴,电子琴等音乐设备。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现象可概括为:让步观――随意删、减课程课时,为会考科目让出时间;三无状――一无专教师,二无教学设施,三无支持。音乐教育的滞后,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3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存在巨大反差,要把农村音乐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和音乐教学形式是两在主要因素。

3.1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去匡正教师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

3.1.1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思想。这是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前提,即把握方向,又提供动力。音乐教育思想,从教育对象和目标来说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基本素质发展;从教育关系和过程而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民主合作,生动活泼地开展校内外音乐教育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具备了科学的音乐素质教育思想,才能自觉纠正“音乐无用论”或“音乐英才教育”的错误倾向,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音乐教育,即使每个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方面达到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合格标准,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音乐素质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并且自觉而不是自发地、积极充分地发掘音乐教育在“辅德、益智、健体、育学、促劳”中潜移默化、渗透陶冶的功能,促使学生的整体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3.1.2提高音乐教育能力。这是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顺利达成音乐教育目标的基本技能,包括音乐教养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

音乐教养能力是利用音乐对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等方面陶冶、促进的能力。音乐教师具备了这种潜能,才能把音乐教育真正作为一种精神生活,才能对音乐教育规律进行艺术的、道德的把握,将音乐课上得舒坦自然,让音乐语言敲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而不是撞在学生耳膜上。

音乐教学能力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弹、唱、说、写几方面。“弹”――指教师的弹奏技能。包括键盘乐器的演奏,课堂中运用键盘乐器为学唱的演唱伴奏,为自己给学生的范唱伴奏(简称“弹唱”)等;“唱”――指教师的演唱技能。包括课堂中为学生范唱,自己的演唱等等。“说”――指教师以语言的形式表达的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写”――指教师的案头作业,如设计课、备课,包括教师的各项理论基础及板书书写能力等等。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教学课内外活动的要求,教师基本功还须个人特长这项内容,如:舞蹈(包括民族舞蹈、古典舞蹈、现代舞蹈等)、器乐(包括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等)。

3.2学校健全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3.2.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四大块:歌唱教学,赏析教学,乐理知识教学,乐器演奏教学。四大块的教学在课型上不要过分地独立,尽量在课型的安排上采用综合课,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安排演唱(奏)或讲解乐理,内容单调枯燥,易导致学生对整个音乐课的反感。

歌唱教学要注意做到选择健康有品位的格调上乘的歌曲,指导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切忌放任学生,让其狂喊乱叫。赏析教学应建立在掌握欣赏知识的基础之上,如弄清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个性,掌握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知识,识别不同音乐体裁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听懂”音乐,避免“瞎听”。乐理知识的教学完全可穿插于唱歌、欣赏、演奏之中,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乐器演奏教学要保证学生有乐器,切莫纸上谈兵,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普及性强,易于掌握的乐器,在认识乐器构造及原理的基础上学习演奏。

第4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71

小学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体系中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对音乐教学更加重视更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小学音乐课上,我们不仅要传授基础的教学知识,还要向学生们教授健康的、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知识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认为仅仅让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

一、 培养音乐习惯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小学生的音乐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联系加深了对音乐的热爱,而在这种练习过程中不断形成的音乐习惯就是培养兴趣和认识的关键所在。

(二)帮助学生缓解课业压力

音乐是有灵魂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抒感、释放压力。古往今来,音乐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歌唱的形式、聆听的形式、欣赏的形式、品评的形式等,甚至还可以采取思考的形式,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酝酿美妙的旋律。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哪怕是小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每天放学后都有各科的家庭作业,她们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拿来学习了,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来放松休息,而音乐,恰好可以帮助她们缓解课业的压力。通过聆听音乐,放松心情,缓解紧张的神经,释放学习压力。

(三)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小学阶段音乐教育工作重要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于能够培养起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小学教育的大多数学科都属于启蒙学科,学习这些学科的目的并不是说要让学生透彻的掌握知识,我们更在乎建立学生对各类学科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建立起知识的框架体系,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而众多的素质教育学科、艺术学科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则是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情趣,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音乐习惯,有利于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音乐体验,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中表达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小学音乐教学中所用的教学素材在情感表达、意识形态以及审美情趣的界定上十分明确,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把这种正能量更多的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音乐习惯就能够将这种正能量由课堂教学扩散开来,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影响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目的所在。

二、培养学生音乐习惯途径分析

成功的教育要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习惯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她们的音乐世界还基本是一张白纸,做好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

(一) 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

要想感受音乐的真谛,那就必须要仔细的聆听音乐。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任何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不断的积累中,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仔细聆听音乐,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音乐,把音乐学习当成是一种享受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聆听,渐渐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歌唱角度、技巧角度以及情感角度出发,系统的提高音乐水平。

(二) 培养学生唱歌的习惯

歌唱是音乐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聆听,还要鼓励学生开口唱歌,鼓励她们大声唱出来。放声歌唱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让学生歌唱,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唱歌水平的掌握如何,然后根据她们的水平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二是学生在不断歌唱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唱歌水平,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表演的习惯

表演也是音乐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句成语"载歌载舞"说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肢体的有节奏的运动能够加强音乐的节奏感,也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鼓励学生自我拓展

和其他学科一再强调学生接受知识不同,音乐学科更追求的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的拓展。从身边的生活中不断汲取灵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最后演唱出来,教师再对这些作品要进行积极的评价。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教师应注意几点:1.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小学生因为幼小的原因,所以一直都保持着活泼、开朗、好动的基本个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在学习中抓住这一鲜明特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不能反对她们玩,相反还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我们不能直接进行批评,而是要引导她们好好学习,我们要奖励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2.在以往的课堂中比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使学生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还应该鼓励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这样就能够大大提升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特别是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关乎学生的歌唱水平、表演水平以及品评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正确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因此,我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把音乐教育当成一种生活艺术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使她们提高对音乐的认识。总之,通过培养小学生的音乐习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水平,陶冶她们的情操,让她们热爱音乐、喜欢音乐。

参考文献:

[1]梁伯霞.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5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 农村 审美教育功能 教育评价多元化 审美理想

一、小学音乐教育现存问题

(一)对学生的技能培训重于人文素养

在素质教育大潮中,城市尤其是发达的大城市,全民都在狂热追求学生的素质培养。各种报兴趣爱好班,语数外三大科也都会进辅导班或者请家教。每个学生都成了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其中有多少被动报班、被动兴趣爱好,我们在此文暂且不做探讨。而中国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素质最低、教育问题最多最复杂的要数农村地区。农村小学生大多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很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天天陪伴孩子有愧疚,只知道拿钱来满足孩子,还学习城市的教育方式,也给孩子报寒暑假培训班。但是孩子的素质并不见得就真正有所提高。以音乐而言,私人培训班老师教给孩子的是音乐技巧,是吹拉弹唱的基本技巧,反复围绕的只是一首曲子进行反复练习,让学生被动反感不能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强化音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了。这样的音乐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学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栋梁。

(二)音乐课教学设备缺乏

由于教育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学校领导对“主科”成绩的重视,音乐只是不列入升学成绩表的“小三科”之一,再加上农村地区学校资金不足,学校不愿更新引进音乐教学设备,不谈钢琴、手风琴这些高级音乐器械,不谈五线谱教板这种最基础的教学设备,就连一件专门的音乐教室都不会有。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生源率,学校的所有财力、精力都集中在语数外这些主科教学上,音乐“理所当然”可以忽略不计。没有教室没有设备,教程表上的“音乐课”也“理所当然”由别的主课来代替。

(三)教师音乐素养不高

其实农村地区的小学几乎是没专门的音乐教师,因为音乐课几乎都是摆设。不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评价上音乐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领导和主课教师都轻视音乐老师。而且音乐老师基本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音乐本科毕业生,大专毕业、受到点音乐、舞蹈训练的已经算好的了,甚至只是对音乐感兴趣的别科教师来兼任音乐老师,部分老师甚至连用五线谱来教歌曲都不会。

二、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几条出路

(一)教学评价多元化,从而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

要想真正提高音乐学科的地位,首先得让广大师生真正重视音乐,那就是提高音乐在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把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让音乐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一席之地。具体实施起来就需要更新学校的考核管理体系和教育评价制度,制定中小学音乐教学量化考核指标,把音乐设置为必考科目,规定升学考试中音乐是一个必过的基础线,作为鼓励,音乐国家等级考试过关拿证者还可以加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广大师生重视音乐教育,为提升学生培育音乐素养提供可能性。

(二)增强音乐的教师储备,重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

国家必须为提升农村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付出培训财力和教育精力,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各个音乐学院、师范大学等应加强对毕业生音乐技能的培训,在大学教育中也应灌输毕业生为农村等偏远地区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做贡献的理想和意愿。而且农村学校也可以从高中毕业生或者中专毕业生中挑选素质较高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提供他们在外学习的财力支持,毕业后再回农村地区,扎根农村,为老家做贡献。再者对于在校就职的音乐教师,教育局应该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老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丰富音乐课的教学设备

鉴于农村地区不发达的现实,小学学校资金不足,在不影响主课教学的前提下,学校也必须平衡音乐学科的教学。其实音乐教学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设备,就一套最基础的设备就足以应对小学音乐的教学,而且不影响教学质量,只要学校真正重视音乐教育,简单的设备也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审美教育功能。

(四)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6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音乐教学;融合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提出,要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这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关注生命将是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在人的生命成长中,音乐审美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生命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形式始终伴随着师生的生命成长,对学生的生命综合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在的小学教育,缺乏生命教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去热爱生命呢?生命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创实践研究,将能够引导学生用音乐诠释生命,用生命演绎音乐。下面我将对具体实践内容“一融四创”做以简单阐述:

一、一融:生命教育与音乐教学理论的融合

(一)小学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时代中最富生命活力,色彩最为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重要的一段时间。真正赋予学生“人”的涵义、注重主体的自觉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深切呼唤。然而,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还大多数采用性恶论,只注重对学生的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矫正,没有关注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个性。

(二)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处于快速发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乐教育、增进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但长期以来,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削弱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同时扼杀了他们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天性,也出现了音乐课专业性强、缺少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关注和培养以及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怪现象。

(三)小学生命教育与音乐教学的有机融合生命教育融入音乐教育,本质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生命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目标进行教与学的过程,要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因素与心灵,本着对学生生命发展全程

负责、对个体生命全面发展质量负责的“全人”教育理念,实现生命教育向音乐科常规课堂渗透。在以音乐必修课程、学科领域拓展、特长发展选修课程等形式,实现课内、外体验式学习,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

二、小学生命教育与音乐教学融合的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确定课程目标习惯于将国家政策话语直接移植,导致目标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空泛而抽象。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出后,目标更加明确,指向在同一课程标准、同样课程框架里明确定位学科教育和课程价值,同时还清晰提示学科素养之外做什么。生命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创的实践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化修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指标体系,其中自主发展强调生命意识、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与创新,文化修养也提到人文与审美素养,社会参与更是提到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沟通合作、国际理解等人的关键生命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将生命教育融合到各学段的音乐学科素养建设中,从学生发展角度做好融合基础上的创生研究。

(一)目标体系建设

一是低年段(1-2年)“激发培养音乐兴趣”为主的融合目标体系。实现开发学生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乐于参与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培养乐观态度和友爱精神。在音乐教学歌唱、表演、模仿、演奏中实现对生命的认知、对自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鉴别等学段融合目标。二是高年段(3-6年)“激发、培养、保持音乐兴趣”为主的融合目标体系。通过音乐教学中学生能正确听辩、自信演唱、体态或图形等表现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段落、主题等。能在自主参与音乐活动中得到美、得到愉悦、陶冶、创造。本学段还可通过音乐教学合唱、合奏、创编、参与表演等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与人沟通、诚信、合作、道德、意志等,在融合中提升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高尚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生命品质。

(二)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意见》指出要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要求,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结合生命教育和音乐教学实践,构建1+N课程体系。“课程———显性课程”是指以音乐教学作为主体的音乐学科基础课程;国家课程统一执行的音乐课程标准和配套音乐使用教材。实现国家音乐课程教材中不同学段的音乐认知技能和“生命主题”课程融入。“N课程———隐性课程”是指以音乐教学、生命教育相结合生成的活动拓展课程,即非认知课程。具体构成是以将生命教育的尊重自然生命、追求智慧生命、引导精神生命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有机融合和创新的,音乐与学生生命发展各项领域延伸发展的校本课程。

(三)教学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领域,选择和实施音乐教学。同时基于“音乐教与学高度融合”“音乐教学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研究与创新有机融合”“学习与成长共融合”“音乐与相关艺术领域融合”等策略,进行“融创”教学创新尝试、拓展融合领域,让音乐教学和生命教育相关的能力素养竞相涌流。

(四)评价体系建设

第7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音乐科目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忽略音乐科目的学习,同时中小学阶段那样老师也会忽视对学生英语科目的教学。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比较低,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初中阶段的英语老师和小学阶段的音乐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蒙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的英语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都比较传统,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很难提高学生的音乐科目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音乐老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和趣味性,给学生带来一个灵活有趣的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科目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相比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的活泼好动,这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音乐的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走进丰富有趣的音乐世界。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音乐科目教学方法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重点应该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来展开。现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指导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一个良好的音乐课堂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也离不开一些创新元素的加入。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都比较大,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小学阶段的音乐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比如小学阶段的音乐老师在针对《大鼓和小鼓》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音乐之声》的相关片段,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音乐知识。同时初中阶段的英语老师再针对性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学生播放有关的音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老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融入一些流行元素。现阶段的音乐选秀节目很多,有一些的音乐选秀节目制作比较精良,值得同学去观看。音乐选秀节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能。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音乐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给学生播放几首选秀节目的流行音乐,让学生感受下音乐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给其他学生进行自我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除了给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教学之外,音乐老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小组学习,然后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组内带领其他学生进行音乐歌曲的学唱,然后再由一个小组进行集体的展示。通过这种方法,老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团队中给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天赋,这样也有助于让学生摆脱羞怯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音乐小组的分组应该充分体现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老师应该把活泼的学生和不活泼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活泼的学生才能带动不活泼的学生进行音乐科目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8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少儿;素质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02-02

上世纪末,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纠正“应试教育”的错误认识,国家层面专门相关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①。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学校又是少儿最易、最普遍接受音乐教育的场所,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要走进中小学,投身少儿音乐教育。在少儿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了解社会现状,把握社会需求

(一)家长和社会重视素质教育。当下,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不利影响,他们在关注子女健康成长的同时,开始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艺术素养的提高是家长愈来愈重视的一个环节。音乐素养作为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为社会和家长所青睐。而音乐素养的提高,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是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更是艺术教育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因此一支理论素养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成了全社会共同的期待。

(二)学校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专业教师队伍。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少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推动着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笔者曾到市区及城镇农村中小学实地考察了解到,目前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相对成熟,合唱团、军乐团、舞蹈团等凭借良好的师资及资金、政策等支持开展顺利,如郑州市几乎每个中小学都有合唱团,每年举办全市、全区的中小学合唱比赛,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提升。但是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开展相对滞后,音乐课程通常都被“主科”所取代,乐团甚至合唱团都较难以实现。究其原因就是学校缺乏较好专业基础的音乐教。而高师音乐教育就是为培养出优秀音乐教师为目的的专业,尤其是当下高师界定为音乐学、音乐教育的专业,其毕业生主要就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师资,大批量、水平高的音乐教师队伍也成了中小学对高师音乐教育的期待。

(三)社会基础音乐教育市场需求。素质教育提出后,网络和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一夜成名”的利益驱使,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越来越多商业性质的比赛博得了众家长的眼球,社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各地,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们这一心态,错误地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参加各种重视商业包装,能在公众场合甚至电视台“一展风采”的活动,从中谋利。这一现象也导致许多音乐素养较低甚至没有音乐方面教育经历的社会人员企图从中分一杯羹,如此一来,社会基础音乐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就更加参差不齐。社会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水平和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制约了少儿基础音乐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带来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为改善这一不良社会现象,迫切需要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士与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净化音乐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真正期待的愿景。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对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反思教育现状,探索培养新路

学校、社会及家长等都对音乐教育的师资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然而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出入,所以人才培养改革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当下最重要的突破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向。社会不断发展,让高校自身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动摇。原本其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优秀合格的师资目标变成不仅仅局限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而是让学生有更为宽泛的选择。这种培养目标模糊的现状就导致在校师范生学习目标也随之不甚明确,使得音乐师范生的综合性并没有较好显现,客观上使得音乐教师整体的业务素质降低,对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的教师队伍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设置了障碍。

要改变这一现状,高校自身要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就要明确区分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这种区分要在意识观念、实际操作等各个方面有所体现,要突出师范专业的“师范性”,使学生择业方向更加明确;努力培养出适应少儿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中需要的知识面广阔、适应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人才。

(二)完善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置。高师音乐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音乐教育师资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不少高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各科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知识割裂现象。高校学生很难将这些理论型、表演型、创作型等类型课程联系起来,忽视了各类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科间的互补关系,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理论缺少表演实践、表演缺少理论指导等实际问题的凸显。

针对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淡化主科意识,强调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拓宽学生基础课程涉猎,将音乐理论、技能、教法内容等相结合,更多地体现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构建以培养高校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育素质为目标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结构及高师育人环境,注重专业实践,不断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以少儿素质教育下的基础音乐教育要求为出发点,建立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新模式。

(三)紧密联系社会,把握国家动向。前文已提及音乐教育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到,2015年起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逐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②2017年两会最新政策,将音乐、美术纳入中招考试……

以上这些都是国家层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笔者所在的河南省也已将音乐、美术纳入中招考试并提上日程,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毋庸置疑地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校自身要紧贴社会需求,不断加强高校自身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不断加大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推进力度,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提供可用、有用之人,为少儿素质教育添砖加瓦,为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出应有贡献。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笔者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把握好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培养新路,人才培养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注释:

①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年9月28日。

参考文献:

[1]钟善金,周岚.面向中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论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2(11).

[2]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7).

作者简介:

第9篇:小学音乐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前 言

我国新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要求重视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成长的启蒙阶段,音乐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心智有启蒙的作用,能使其思想变得更加活跃,通过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是学校和音乐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丰富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发挥音乐课程自身的教育功能,已经成为现今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一)实际教学活动形式化

现今,部分小学里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的内容,偏离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存在难以理解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长此以往,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过于形式化,学生容易对音乐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忽略了音乐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目标。还有一部分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认识不足,认为把流行歌曲引入小学音乐课堂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的体现,不注重所选用的音乐旋律是否优美,歌词是否拗口等方面的问题,只是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活动,这使得学生未能从音乐课堂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1]。

(二)教学活动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未对课程设定明确的目标,一部分教师为了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采用问答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是,在实际开展中,过多的采用提问方式,往往容易忽视教学目标。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过量的拓展课外音乐,花费大部分精力在组织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上,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小学生从中并没有真正学习到知识,甚至不了解该节课重点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样分化的教育方式,使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变得不明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教育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专业水平较低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能能陶冶人的情操,同时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音乐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音乐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而在很多小学里,音乐教师并非毕业于音乐专业,部分教师甚至是其他科目教师带教音乐课程。这样的师资队伍开展的音乐创作、作品欣赏、音乐乐理课程,其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缺乏对音乐教学的了解,忽略了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因此,这样的音乐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甚至有些学生的音乐潜力被埋没[2]。

二、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策略分析

(一)摒弃传统教学理念

在我国教育体制下,小学的音乐教育一直未有受到重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课的成绩,主要对主科科目教学开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音乐课程的研究较少。因此,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改善音乐教学开展形式,提高小学的音乐教学质量成为目前重点研究课题。音乐教师应该注重音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让小学生学习互相合作,提高集体意识,感受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愉快的学习环境能让教师和学生心情愉悦,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其他文化课程的效率,进而更好的将生活学习相结合。

(二)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更是保证音乐教育品质的前提。在音乐教育方面,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切实生活情况,依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利用音乐的独特性吸引和感染小学生,使其意识到学习音乐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小学生抓住音乐知识的重点,并有条理的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加入音乐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使音乐教W得到发展[3]。

(三)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音乐教师的自身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在选拔和聘用教师阶段,要严格要求音乐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关注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职业道。而对于在校教师方面,应提升其对音乐教学重要性的认知,让音乐教师了解到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小学生更直观的感知音乐,从而丰富小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通过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来改进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培养自身优秀的综合品质。音乐教师在改善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时展方向,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小学音乐教育得以长远的发展。

结 论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门愉悦身心、舒缓情绪、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特殊艺术文化课程,在小学生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不成熟的心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需要音乐教师耐心的引导,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校应摒弃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定期组织音乐教师深入学习音乐知识,寻找适合小学音乐的教学方法。希望在未来的小学音乐教育道路上,通过每位音乐教师更多的努力与坚持,让小学生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使小学音乐教育得到真正改革。

参考文献:

[1]朱雨花.情感交融魅力音乐――浅谈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