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六年级音乐教学范文

六年级音乐教学全文(5篇)

六年级音乐教学

第1篇:六年级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预习;课前指导;检验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作为独立的学习活动,课前预习就是凭借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的自主探索。在小学教学中,课前预习环节的设置能够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达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完成课前预习后,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产生探究的欲望,思考能力由此得以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也能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理解重难点内容。此外,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速度,使原本理解能力和基础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增强自信心。因此,开展课前预习,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得到保证。

二、以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探讨课前预习方法

11.科学布置科学布置,加强课前预习指导

开展课前预习,并非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完所有教学内容。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不能吃透所有新知识,一味要求学生完成所有新知识的预习,将给学生带来过大负担,无法获得理想课前预习效果。对此,教师需要做好课前预习内容的布置,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时,按照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圆的特征、画圆方法、圆周率,还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在课前预习阶段,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限,很难通过预习就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和掌握画圆方法。结合这一目标,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提供圆的图案,要求学生观察圆由什么构成、生活中的圆有哪些。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翻阅教材,了解了圆的基本内容,掌握了相关数学信息,并从生活中找到常见的圆。在学生认真观察圆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合上课本对圆的特征进行总结,完成对圆的知识点的归纳。学生在深入思考后,按照教师布置的“利用圆规画圆”的任务进行实践操作,进而了解到圆的大小由圆规两脚间距决定;通过将圆规一脚固定在一个点上,调节两脚间距离可以绘制出不同大小的圆,体会到圆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到圆关于直径所在的直线对称,以及圆规两脚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初步认识圆后,教师只需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就可以将重心放在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上,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

22.丰富预习活动丰富预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课前预习的作用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参与教学活动。要想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组织丰富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六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用数表示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用数确定物体位置。为使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形成“位置”的概念,教师可以布置小组探究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分组开展预习活动,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寻找宝藏”的任务,即为学生提供标有东、南、西、北方向的藏宝图,藏宝图上标有红宝石、蓝宝石等不同宝藏的方向数字,如北偏东60°等,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藏宝图的正中心,再确定不同宝藏具体位置。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生可以进行交流讨论,集合多人智慧完成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展预习活动,学会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能够站在不同位置上,尝试采用不同方法确定物体位置。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凭借已学知识进行问题探索,明确物体位置与参照物位置的关系,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分析能力、演绎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开展预习活动,也能促进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学会将抽象数学知识可视化,保证课前预习效果。

33.及时检验预习效果及时检验预习效果,保证预习水平

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水平,教师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指导学生科学预习。为此,教师要及时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为学生提供及时、精准的帮助。教师可以完成与课前预习内容相匹配的课堂前测内容设计,通过前测结果确定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统计”时,课前预习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教师可以布置制作简单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测试题。测试题的内容还应当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熟练运用统计图。如,出示全班最喜欢文艺节目调查结果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根据统计图,喜欢音乐、小品的人数各有多少?以此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只掌握了某种统计图,教师则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内容的调整,引导学生全面完成其他统计图知识的预习。在前测中,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体会到预习的乐趣,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了改进和完善自身预习方法的决心。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多元化的前测,系统分析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以便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做好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同时合理组织课前预习活动,为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提供科学指导,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课前预习效果则可通过前测进行检验,以便及时调整预习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兴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问题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1):102.

[2]齐非.奏响数学课堂的前奏——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J].教育现代化,2017(42):376-377.

第2篇:六年级音乐教学范文

有关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的学者较多,有的学者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纳入到农村教育的体系中来考察,从农村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学生、村民、学校教师、乡村基层干部等)的立场,立足于文化、知识、权力、宗教等角度,批判地揭示出农村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多样性;有的学者则从少数民族农村教育的现实处境、性质以及应然三个方面去考察,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农村教育研究将由对现实的洞察、反思与批判,走向实践的行动研究;还有的学者以村落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考察农村教育,研究一个小型社区教育变迁的历程以及城乡教育文化发展的差距。鉴于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于2010年至2011年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小学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时,试图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反馈、课堂实录、深入访谈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以及与师生同吃同住的参与式观察,从另一个方面反思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

二、扬拱小学教育现状

扬拱位于贵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距县城75公里,全乡面积107.3平方公里,辖5个村,41个村民小组,1336户6574人,其中水族人口占99.8%,是水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乡镇之一,属三类边远贫困乡镇。全乡有1547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506人,由此可以看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自身底子薄、局部因灾返贫的问题时有发生,直接制约着全乡温饱问题的巩固和稳定,经济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乡级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扬拱小学是全乡唯一的一所完小,也是全乡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由于全乡总体经济发展滞后,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学校现状十分严峻。学校现有正式教师27人,大专12人,中师学历14人,代课教师2人。男教师21人,女教师7人,外乡教师4人。平均年龄结构在42岁左右。在校学生总人数649人,其中,女生348人,男生301人,男女生比例基本均衡。一年级至六年级开设14个班级,1个学前班,全校一共15个班级。大型班级人数59人(学前班除外),小型班级人数37人。学生分别来自5个行政村34个自然寨,居住分散。当前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然而学校硬软件设施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却不同步,比如:拓展知识类的课程,而扬拱小学连基本的相关实验器材都没有,致使学生无法上实验课;全校教师中有93%是一工一农,电脑未在教师家庭普及,何谈学生家庭电脑,学校根本没有学生电脑,所以老师在上信息与技术课的时候只能照本宣科;此外,提供给学生体育活动用的各种体育用品极为欠缺,场地设施也很落后。又如学校软件方面:第一,老师数量严重欠缺,老师跨学科教学现象严重。

全校27个教师,除了学校领导以外,其余每个教师每周都要担任14或16节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还不包括早读和晚自习辅导,这也就导致了教师精力严重不足。例如:二年级的韦老师,每周上二年级8节语文、2节音乐,1节班会,1节大扫除,4节六年级的英语,同时兼任班主任。第二,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来看。语文和数学专业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5.2%,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占总教师数的3.7%,美术和音乐专业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4%。因此,传授拓展课知识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以至于其他教授语文或者其他课的老师来兼授拓展知识的课程,这样不仅总体的传授效果不佳,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第三,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一位在农村基层一线从教经历多年的教师说:“我们总结过,一二年级基础不好也不留级而是继续往上读,导致部分学生问题越积越多,就产生厌学,然后干脆不学了。”例如,六年级还有部分学生连加减法都不会算,甚至有这样的想法,现在国家已经‘普九’了,0分也可以上初中,不考试也可以升学,这就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结果,如果乡村学校跟城市学校一套模式教育,将来会培养出新一代的文盲。从近几年各年级学生的期末成绩反馈来看,结果不容乐观。为了便于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将扬拱小学的学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寄宿生;第二种是半走读生;第三种是走读生。据笔者长期观察,寄宿生课外时间更热衷于学习以外的活动,即跳皮筋、下旗、打篮球、聊天等,看书写作业的没有几个。走读生放学到家后,更多的是帮家里干活,即牵牛、马、打猪菜、抬水、上山找柴火、煮饭等,这就导致了课外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为了便于笔者的调查研究,将扬拱小学留守儿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称为全留守儿童,这类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省外打工,寄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或自己在家独立生活的儿童;第二类是半留守儿童,是指一年中父母连续有6个月在省外打工,寄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或自己在家独立生活的儿童。全校全留守儿童244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37.6%,半留守儿童375,占全校学生总人数57.8%。打短工的这一部分父母,每年11月初到次年4月末左右到广东或广西农村地区打工,工种是砍甘蔗并包上车,老板按吨数支付工资。学生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住校生的居住环境,全校住校生160人,共3间寝室,每个寝室安排37至50人左右。其中,男生寝室1间,女生寝室3间。寝室里1人睡一铺的占10%,2人睡一铺的占80%,3人睡一铺的占6%,4人睡一铺的占4%,室内十分拥挤,空气很难闻,卫生状况较差。因为学校是按照片区安排住宿的,所以每个寝室都有学前班到六年级的学生,大小混住。

就餐方面,食堂1栋,因食堂空间面积小,就餐人数多,所以仅供蒸饭煮菜用。中午和晚上都在食堂就餐的学生有180人,半走读生中午在食堂就餐的学生有170人,共35桌,每桌10到11人。又如学校卫生方面,全校师生共用一个简易厕所,由于蹲位少,经常排队上厕所,女厕蹲位8个供300多人使用,男厕蹲位12个,也是如此。教材方面,学校使用的是统一版本教材,并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设置标准来设置各门课程,例如一至二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音乐、美术、班会、大扫除共9门课程,其中两门文化基础课程,7门拓展知识课程。三至六年级开设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科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劳动、班会、大扫除共13门课程,其中2门是文化基础课,另外11门是拓展知识课程。笔者在三都县其他水族地区乡村学校也做了调查,发现有些学科教材编写内容对水族农村学生难度的确偏大,一些知识偏离实际,不贴近学生生活。如有老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比较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因为灵活性比较大,如数学要求手脑结合,但很多内容学生根本没见过,包括老师也很难理解。此外,笔者观察,有些学科教材编写内容不仅对农村学生难度的确偏大,而且一些知识偏离实际,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笔者在扬拱小学一节科学课上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班上有的同学不带书,有的不做笔记,有的说小话,有的做小动作,认真听课的没有几个。课堂上不懂也不问,不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认真,但始终无法将知识深入学生心里,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是智力上的原因,更多在于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态度。

三、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以上通过对当前水族地区乡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水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是十分严峻的。而造成其现状的原因有当地的教育现实困境与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矛盾;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为的主观因素等,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强调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政策与学校实际现状之间的矛盾

现在的教育政策提倡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教育政策本身而言是正确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由于水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发展比较落后,因而学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上都跟不上政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校不具备相应的必要设备和实验器材,拓展类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由此可见,在水族乡村这些欠发达农村地区过度强调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发展,而学校硬软件设施与素质教育不同步,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生活环境造成的

从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看出一方面是受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不强,例如:笔者对3类学生的长期观察,发现寄宿生的课外时间更热衷于干学习以外的事情,而在教室看书写作业的同学没有几个;而走读生的课外时间,更多的是帮着家里干活,同样也没有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看书。另一方面是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生存压力,生活上缺乏保障,学习不安心。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来看,一方面,很多学生的家长为了生存纷纷进入打工行列,家长不在孩子身边,也就更无法督促孩子学习看书,此类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另一方面,留在家的家长本身文化低甚至是文盲,这样的家长也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学生缺乏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质量差也是重要原因。

(三)教材编撰内容难度偏大,部分内容偏离实际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因素外,学校使用的教材难度偏大,部分内容偏离当地农村实际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笔者所调查的水族地区,学校的教材是使用统一的版本教材,除了数学和语文有参考书外,其余科目没有教学参考书,没有参考内容和资料,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没有执行的标准,导致教师的教学尺度把握不准,这更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与接收效果。由此可见,教材编撰内容难度偏大,部分内容偏离实际,不贴近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这也是水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面临的另一个现实困境。

第3篇:六年级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贺绿汀;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中小学

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在为我们留下大量钢琴声乐以及电影配乐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之一,贺绿汀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办学观方面首创“一条龙”的音乐教育办学体制,为高等音乐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贺绿汀不仅重视专业音乐文化教育,而且在全民音乐文化培养方面强调普及意识,注重音乐对于普通群众素质所起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现代中小学虽然已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美育仍然是有所缺失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界的老师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过分重视智育而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贺绿汀曾说,“高度发达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有宽厚的塔基还要有坚实的塔身和高耸的塔尖,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亦复如此”。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音乐教育就是金字塔的塔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发展智育、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同时还为金字塔塔尖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高等音乐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

一、民族音乐遗产丰富但受重视程度不够

在民族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贺绿汀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其民间音乐遗产之丰富,世所罕见”。民族音乐从古至今都应当是受到重视的,它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就目前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不完善的,首先相比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类所谓“主科”来说音乐只是“副科”,一周的课时只有两节(小学低年级)甚至一节(小学高年级、初中),课时安排量比较少。再有,在进行音乐课教学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不多,且相对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没有兴趣。笔者曾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你喜欢民族音乐吗?希望对民族音乐有进一步了解吗?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民族音乐?”学生中只有少数学习过乐器(钢琴、二胡、古筝等)的孩子喜欢民族音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苦于接触民族音乐的渠道很少,难以了解到相关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觉得民族音乐听起来很“俗气、土气”。这些孩子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反而有很大的兴趣,认为那是动感音乐,听起来很“酷”。导致这情况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主流,学生容易被大环境影响形成“追星”的风气,而民族音乐爱好者则寥寥无几。

二、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贺绿汀的办学思想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音乐是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自然就会热爱我们的国家,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贺绿汀做出了大量举措来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如对民间音乐进行汇集整理;重视保护民族音乐遗产;面对外来的音乐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以及为民族音乐教育准备师资及教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所占比重在新课标改革后明显增大,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接受和欣赏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给学生一个学习音乐的基础平台,了解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我们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应该时刻思考如何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兴趣的、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笔者曾教授过小学与初中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分别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游子吟》和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银杯》。在《游子吟》的教学过程中,因没有多媒体设施无法展示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部分只能播放音频,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学时运用钢琴进行教唱活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内容枯燥无新意,学生积极性很低,不愿意开口唱,在欣赏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且介绍古琴这一乐器,希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古琴曲兴趣不高。而在《银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导入环节播放流行音乐《乌兰巴托的夜》视频资料,视频中的“呼麦”和歌词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教材内容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有关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是一首祝酒歌,同时给他们介绍蒙古人民的信仰和风俗,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感兴趣愿意自主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愿意开口学唱,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非常高,自觉要求分小组展示所学成果。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取有趣又生动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视频、影像资料,适当的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民族音乐。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族音乐教育落实

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困难不仅是学生兴趣不高,从老师的角度看,有一些音乐老师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较低,对于有关民族音乐的单元重视程度低,教学过程也是按部就班,这同样是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的阻碍。贺绿汀提出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的高低,要想提高国民音乐文化水平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为全面的音乐工作者队伍。其中首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如果教师的音乐知识丰富,有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了解、学习与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去感化学生;其次,必须钻研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真正地爱上民族民间音乐。贺绿汀就“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建设”这一问题曾提出“两个关键”和“两个基础”,要求师生“丰富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每人掌握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在建国初期,他曾在课堂上亲自用板胡教唱民族歌曲,这样的直观示范,能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要求每人必须掌握多种民族乐器演奏,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同样应当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文化修养,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笔者认为用民族乐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多接触多认识民族音乐,同时又能起到丰富民族音乐感性认识的作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对于我们国家传统的音乐有一定认识,帮助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也能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不至于到最后被流行音乐湮没导致“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触和欣赏到民族音乐,培养其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其喜欢上民族音乐,这样才能与音乐大环境中占极大比重的流行音乐“抗衡”。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纽带,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感情,有力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成长。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及其理论是关系到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并得以切实的实施。因此,我们应当遵从贺绿汀的民族教育思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时展的趋势,不断钻研民族音乐教育的新途径,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姜瑞芝.论贺绿汀[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4]史中兴.贺绿汀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李建.贺绿汀的民族化音乐实践与音乐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文艺学,2008.

第4篇:六年级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声乐素质音乐教师声乐理论课程设计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音乐教师的范唱

音乐教师并不需要具备声乐歌唱家一般的演唱能力及演唱技巧,但音乐是一门具有较强模仿性的学科,在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范唱,学生便将如何模仿,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形成范唱的良好习惯并能够发出优美、自然的声音,成为学生的优秀榜样。首先,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范唱的过程中,应注意音准、调性、节奏、情感、换气、强弱等等各个音乐术语的准确把握,以求范唱的准确性,将音乐作品较为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音乐作品的具体情绪及要求。其次,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演唱习惯,在范唱的过程中保持歌唱的状态,两脚与肩同宽、气沉丹田,以饱满、自然、优美的声音进行示范。

二、引导学生发出自然的声音

在课标中,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演唱要求,比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课标中要求用正确的姿势及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达歌曲的情绪;三至六年级则要求同学需要具备正确的姿势及呼吸方法歌唱,学会变声期的嗓音保护知识及方法。并能够运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对指挥动作作出恰当的反应。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要求,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歌唱教学中配合教师,发出自然、优美的声音。其中声乐教学中的暗示语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坐端正”的口令有助于学生正确的呼吸;用“闻花” 的动作有助于学生感受气息的下沉;“打哈欠”的感觉可以帮助自然打开口腔;声音要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吸气”有利于学生喉咙张开的保持及胸肌部肌肉保持状态;“微笑”有助于肌肉运动使得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歌唱;“听好朋友的声音”使得学生在齐唱的过程中形成群体感等。歌唱教材作品前的引导学生寻找到合适的歌唱状态也是引导学生发出自然的声音的关键。如在演唱较为舒缓的作品前,可通过用“lu”的方式演唱歌曲的骨干音,使得学生稳定调性及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再进行下一步的课堂学习;演唱作品前可带领学生打着拍子念歌词,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于作品节拍的掌握,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熟悉作品的歌词,掌握作品歌词的咬字方法,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咬字;在演唱较为欢快的作品前,可通过用“la”的方式来哼唱歌曲的旋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歌曲的音准,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哼唱“la”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抬笑肌,并且容易掌握歌曲的欢快情绪,营造欢快的课堂氛围。若想要真正做到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歌唱,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前对于教材所提供的作品做大量的分析,做好案头工作是引导学生正确歌唱的必要准备,也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于教唱的作品足够地熟悉才有可能教唱好这首作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尽快进入演唱歌曲的状态,因此案头的工作非常重要。音乐教师还需要“因时制宜”,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状态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比如音乐课上课的时间是在体育课之后,学生大多处于兴奋的状态,若在此时进入音乐歌唱教学,学生容易还处在体育课中“喊”“叫”式的歌唱方式,此时音乐教师需要先演奏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平静下来再进行音乐的课堂教学;音乐课是在下午的两点钟开始时,学生普遍处于刚刚睡醒的、大脑较为抑制的状态,此时音乐教师可以带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律动,使得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再进行歌唱的教学,更有利于歌唱教学的顺利开展。引导学生发出自然的声音,这个要求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发现并不简单,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音乐教师多进行课堂的探索,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并整理思路,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歌唱教学。而对于音乐教师的职前教学来说,需要让未来的音乐教师掌握适合与中小学的声乐教学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为未来的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优秀人才。

三、高师声乐理论课程教案

(一)教学主题: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素质要求(二)授课年级:大学一年级(三)授课时长:1课时40分钟(四)教学目标通过课前提问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老师解答的模式,让大学一年级学生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使得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就能够建立积极的大学目标。(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充分体会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乐素质要求;(2)带领学生建立科学的声乐学习目标。(六)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课前)(1)让大一的学生提前思考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2)进行课堂讨论,并进行回答。2.优秀课例展示(1)高年级学生参与并演绎优秀的课例及较为失误的课例片段(或者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课例对比;(2)进行课堂讨论,发言回答。3.讲解理论部分(1)教师讲解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该具备的音乐素质;(2)学生提出疑问见解进行讨论。4.总结(1)通过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明白此次授课内容;(2)让学生上交大学的声乐学习目标。5. 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几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录课,一人主讲,几人为模拟学生,在下次课堂中进行播放,并进行课例评价,让同学们互相学习。

四、结语

当然音乐教师的职前声乐素质要求不仅仅只有这两个方面,但提出这两个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命题的目的是通过对音乐教师的职前声乐素质要求的探索,为高师人才的培养提供微薄的意见及建议,让大学一年级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生提前明确声乐学习目标,在大学学习的四年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统一,成为一代音乐教学的顶梁柱,将音乐的美育落到中小学教育的实处!

参考文献:

[1]吴艳萍.论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

[3]胡新民.以“师范牲”的测评促进“教”的改革——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D].华南师范大学,2013.

[4]苏烨.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能力培养与发展[J].艺术与体质训练,2017.

第5篇:六年级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概念框架,在构筑框架的过程中,教学者要将学习任务一步步分解,并引导学习者一步步提高学习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不多,阅读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很难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利用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构筑阅读支架,促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一步步学会自主阅读,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行之有道,探析支架式教学操作要领

(一)落脚点,契合创生意义。要展开支架式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支架式教学方法的操作要领,因为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很难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无法提高。教师首先要找到展开支架式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要找到教学的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支架,在契合创生意义的基础上设置支架。四年级下册第2课《桂林山水》是一篇散文,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就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词句方面。学生不仅要懂得如何欣赏文章中的词句,更要懂得如何写出这样的词句。笔者设计了读写结合的学习支架,这样就将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语言的应用和自主建构方面。学生先找到文章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说说其手法和特点,最后尝试运用类似的方法写一写校园风景,说说如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校园美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落脚点要放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上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支架的过程中要注意实现这个支架目标,不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加强对语言的整体认知。(二)起始点,考虑多维因素。在开展支架式教学之前,教师还要注意找到教学的起始点。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也要被纳入考虑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五年级下册第20课《景阳冈》一文之前,笔者就考虑了不少因素,合理设定了教学的起始点。首先,笔者要考虑的是文本的特点。《景阳冈》节选自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其情节和人物有着鲜明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其次,要考虑学生学情,《景阳冈》一文篇幅较长,要让小学生一次性阅读难度颇大,因此笔者采用了让学生编写课本剧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起始点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多维因素,只有对学生学情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现有语文水平的教学支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发展点,拓宽具体路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到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找到学生未来成长的发展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宽教学的具体路径,以期促成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指导学生学习四年级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时,笔者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教学支架,鼓励学生在“拓展阅读”这个支架的引导下找到自己的成长方向。学生首先要以课文为例子,了解在科普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的是什么。学生认识到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文章阐述的是什么科学观点,然后展开质疑、反思和总结,最后牢牢掌握这个科学知识。此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物理、生物、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科普读物。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料,掌握各种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加强学生的元认知知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程序性知识,最终达到让学生自能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环环相扣,探析支架式教学环节设计

(一)搭脚手架,设计基本框架。教师在了解了支架式教学方法的操作要领之后,还须注意设置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这是因为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不长,如果教学环节脱节或重复,就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五年级上册第16课《珍珠鸟》的过程中,笔者就运用环环相扣的方式设计教学框架,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写好记叙文。笔者首先运用图文支架让学生了解珍珠鸟,然后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出文章中描写珍珠鸟的段落。笔者还运用了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珍珠鸟为何会从一开始的害怕“我”,逐渐变成后来的喜欢“我”,愿意靠近“我”。笔者在尝试展开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根据课文内容,并参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的基本框架。这样设计既符合文本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特点,所以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二)进入情境,把握关联节点。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这也是教师展开支架式教学要考虑的重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主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然后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当发现学生的思维出现困扰、停滞时,就会再次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这样就能掌握学生学习的关联节点,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展开自主学习。在指导学生学习六年级下册第2课《匆匆》时,笔者首先设置了音乐支架,给学生播放能体现课文意境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展开诵读活动。笔者又运用问题支架鼓励学生思考:“文章中是如何展现时间匆匆而过的画面呢?”这一问题让学生陷入了困惑,学生认为文章很优美,但是却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展开探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采用问题支架,让学生找出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时间匆匆而过,并分析这些句子,最终得出了答案。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笔者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运用问题支架,而是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图片支架、范例支架、演示支架等。多样的支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关联节点,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三)自主探索,由大到小排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笔者尝试由大到小地排列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自主探究。学生可以从探究小问题入手,然后将小问题的答案归纳起来,解决大问题。在指导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时,笔者设定了主问题套小问题的问题支架,将各种问题按照大小排位,然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自主阅读。主问题是:“作品中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有具体的方向,笔者又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闰土的神态是怎样的?闰土如何和‘我’说话?闰土的穿着打扮如何?闰土能做哪些事情?”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笔者会给学生一些探究提示,但是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有一定探究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展开自主探究,提升思维水平,并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三、有的放矢,探析支架式教学匹配类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