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物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物联网技术管理全文(5篇)

物联网技术管理

第1篇:物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手术室管理;系统

作为抢救生命、治疗患者及手术实施的场所,手术室在医院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医院医疗的核心部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手术室管理效能的影响。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室的无菌环境,尽可能避免手术期间发生感染,影响患者术后生活,在手术室开展有效管理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为临床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质量、减少感染发生风险提供参考[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自2019年1月对手术室实行物联网技术管理,将2018年8~12月开展常规管理阶段设为实施前,2019年1~5月设为实施后。研究期间手术室人员无明显变化。纳入标准:①已获得执业资格证书。②管理人员参加过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排除标准:①请病假或产假人员。②研究过程中退出者。

1.2方法

实施前采用日常管理,对手术室的环境做清洁消毒工作,提前准备好医务人员需要使用的药品,进手术室前所有的人都要做无菌处理和防护,手术期间医务人员与护士密切配合。实施后采用联合物联网技术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构建管理系统:根据每一个层级、每一个角色人员所需要的功能,管理系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物联网感知层级:物联网技术是该层级的核心,手术室药品和器械、机械设备以及手术人员的识别均可以依靠执行机构、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物联网技术来实现;通讯网络层级:借助无线网、物联网等提供手术室人员共享信息、物资等基础支持;服务和数据支撑层级:交换数据和数据资源平台;应用层级:手术室人员管理、物资管理、管理员以及资料信息管理系统。(2)管理系统实践:①器械、组织物件以及麻醉药等所用医用的物品使用RFID电子标签标记后,将其存放在有读写器的机柜里,且机柜可以受电脑控制。②系统会对取物资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来判断其是否有取用权限,在该系统的应用下可以对医用物品定位,有利于管理。③存储量不足的时候系统会提示有关部门补充。④把唯一性的电子标签用在标本和血样中可以为其准确度和安全性提供保障,还可以跟踪标本和血样的整个过程。(3)人员管理子系统:有人员进入手术室大门的时候,系统会采集、辨别身份信息,符合条件时大门自动打开,若不符合则需要有权限人员授权。借助物联网帮助医院和患者功效电子病历系统、信息系统以及检验系统等,从而可以对手术监护、信息动态公布、手术申请等有关手术的流程进行整个过程的流程管理。(4)管理员子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来查阅人员定位、手术进展以及通知患者家属等,辅助管理员动态消息和通知,让手术动态及时更新。系统时刻能够生成图表提供给管理人员,有助于其通过分析数据后做出手术室管理的合理决策。(5)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作用就是收集手术整个流程所关系到的信息,如视频信息、案例以及患者信息等,方便医务工作人员查取相关信息,提供资料给医院进行学术交流。

1.3观察指标

比较医护满意度和手术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医护满意度和手术患者满意度指标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医护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的手术药品准备、体位配合、无菌操作及体位摆放的医生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岗位责任、薪酬分配等护士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医护服务态度、医护服务技术、医护素质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

3讨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医学管理已成为发展趋势,也是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整个手术过程中需要护士、患者、主刀医生以及麻醉医生等人员的参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因此人员和物资的管理已成为手术室管理的重点[3-5]。实施后的手术药品准备、体位配合、无菌操作及体位摆放的医生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岗位责任、薪酬分配等护士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可能的原因是人员管理系统中应用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具有排班功能、人员管理功能、门禁功能及通知家属等功能,可以对人员在手术室的进出进行很好的控制,定位功能对于手术人员的到位时间进行了记录,有助于管理人员了解手术过程中手术人员服务是否符合标准,为评价手术人员服务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消息的及时和数据表图的呈现有助于医院对各人员的责任进行追踪划分,绩效考核也拥有参考依据,医患之间沟通得以加强,有助于提高其满意度。实施后医护服务态度、医护服务技术、医护素质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提高(P<0.05)。可能原因是物联网技术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使患者信息、治疗信息在管理人员和医护专家之间共享,优化了对手术整个流程的管理。从手术的申请到手术排序再到手术的实施和医生的安排整个流程都在线上进行,有系统对上述流程做监督,使手术更加公开,安排效率也更高,故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提升。综上所述,在医院手术室中开展物联网技术管理可以为护士、医生、患者及管理人员四者之间提供便于沟通与管理的途径,使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更高,从而为手术室的高质量管理提供了保证,有助于减少纠纷,使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孙辉,赵颖波,梁铭会,等.物联网技术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1):52-54.

第2篇:物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时代;港口机械技术管理;创新对策

物联网技术是基于各种传感技术,通过物体间的连接与监控及互动,实现对信息的共享共建,从而汇集成巨大的网络,实现各种对象间的有效连接。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体,信息获取感知的便利性与传送处理的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最终可实现智能化指导。在港口机械技术管理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加强管理思维与模式等方面的改进,从而提高智能化与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尽快实现转型升级与效益提升等发展目标。

1港口机械管理中的物联网技术与体系

1.1港口机械管理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与港机管理的对接,关键技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采集层:是指利用传感器设备,通过识别某些技术,获取设备运行环境的气体含量与节点压力及温度等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影响判断的精确度。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数据信息掌握当前的工况,制定最佳的运行计划与决策方案,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的同时,稳定安全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其次,是数据传导层:主要围绕通信需求与标准化协议展开;快速识别功能与通信协议,也是设备物联网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避免在复杂工况下发生差错。最后,是指导层,发挥着信息管理脉络的作用,汇总分析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实现对运行状态的常态化监管,实时收发指令。同时,能够为管理层提供意见反聩,实现使用状态的不断调整。三个层面相互配合,发挥协同作用。但任何技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性能的发挥。

1.2港口机械管理物联网体系

从管理的物联网体系入手分析,仍沿用了上述的物联关键技术。最基础的为采集层,负责综合分析设备运行工况,并将其转变成易懂的数据信息形式。传导层则属于神经中枢的角色,负责价值信息的传输与共享共建。指导层属于最高级别的应用层级,在物联技术体系的设立中,主要通过指导应用层级的作用发挥自身的功能价值;负责处理各种信息,以发挥指导工作的作用。

2物联网在港口机械管理中的实践

2.1规划机械运行

港口装卸作业的工艺流程相对独特,库场与平台的区域设置相对严谨;加强工艺优化,更是把控经济成本的重要手段。随着对该区块的深入研究,通过与物联监控技术的对接,将人力从监管工作中彻底脱离出来,规避了监管过程人力资源缺失的问题,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的全天候及全方位的监控,通过动态规划与实时调度,更利于提高作业的高效性与标准化,以切实发挥物联网中人机间的高度配合作用。

2.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维保管理

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港口机械相关数据信息的快速与完整获取,通过分析所获取的数据信息,以此作为保障方案制定的依据,更利于实现对设备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及精细化管理。

2.3对接移动智能终端

手机与平板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利用物联技术,根据智能化管理等工作需要,摸索性地开发手机客户端,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能够让管理者随时通过终端设备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可以随时联系机械设备的生产厂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与相关服务,从而实现管理技术与服务手段的多元化,更为智能化管理工作展开提供了便利性。

2.4远程监测

港口机械管理工作与物联网技术的对接,能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等现代科技,实时掌握港口机械的运作状况,同时,收集工况的信息,最终实现智能化与规范化处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了对港口机械运行状况的动态监管。尤其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物联技术会及时提供故障数据,通过对故障的处理的建议指导,更利于缩短故障维护的时间,从而尽快恢复设备运行,减少对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

3推动港口机械技术管理创新的对策

3.1转变管理观念

物联网时代下的港口机械技术管理,与传统互联网技术或信息化等时代下的管理工作俨然不同,为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应加强对管理观念的转变,高度认知管理制度与方法等;合理应用管理方法,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前提是从传统的管理观念中脱离出来,因此,加强管理观念创新意义重大。作为港口机械技术管理人员,应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多引入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以加速传统观念的优化进程。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摸索性地引入设备管家制理念,重点是提高检修效率与意识,为设备高效运行提供基础的保障,最终实现港口设备技术的高效与科学管理。也可以引入维修管理理念,将以往的事后维修处理,逐步向事前预防控制的思想过渡。加强人力与机械及环境等要素的高度整合,实现设备技术精细化与全方位的管理。或是摸索性地展开人机互动管理,以科学维修与精心保养及职业素养强化等要素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实现设备运行定量性的掌握以及设备技术的标准化管理。

3.2优化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港口机械技术管理转型的进程。但机械技术管理是系统性工程,实践过程复杂烦琐,涉及信息控制与知识及方法的整合。尤其是在设备使用寿命的周期性管理中,应注重设备技术功用的发挥,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对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丰富培训形式,采取观看视听材料与集中授课及现场观摩等创新的培训途径,确保培训教育成效。同时,丰富课程内容,展开人工智能控制与关键设备操作等专项技术的培训内容,加强实操练习,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实践综合能力。其次,应用磨损检测与振动故障检测及温度检测等设备检测技术,结合物联网故障诊断体系,实现对港口机械设备的全面故障诊断,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强化港口的运转效能与经济效益。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管控一体化的系统,实现对港口运输与局域网及档案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

3.3优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工作展开的重要依据,而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因此,应加大对新时代管理制度的改进。港口机械技术管理制度涉及的范畴相对较广,包括零故障管理制度与设备技术管家等管理制度。从零故障管理制度入手分析,要求点检定修设备技术,以维护质量跟踪卡与备件质量验收卡等形式,严格要求备件质量与维护成效;要求工作人员详细书写工作记录表,并定期统计分析管理状况;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内容,从而实现良性循环。从设备技术管家的管理制度入手分析,主要设立综合专职点检与操作系统岗位点检及工程技术系统点检的设备管家组织,重点把控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分级管理其他设备技术。

3.4优化故障检测系统

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获取电流与振动及应变等设备运行状况的相关数据信息,根据设备运行参数,合理设定函数方程与概率参数。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从而准确判断蠕变故障。合理设置临界值,要求系统在超过临界值前,及时给出可能发生故障的警示信号,以提高设备维修成效,推动机械管理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入整合,从而减轻故障维修的工作量与强度,缩短检修周期,降低维修的支出成本。从关键技术入手分析,首先,是感知层:在港口机械设备的适当位置上,合理安装声音与压力及振动等传感器,用于收集声音等数据信息。其次,是网络层:主要用于向应用层传输感知层获取的数据信息,以分析诊断故障。网络层还涉及无线通信网与互联网及私有网络等技术。最后,是应用层:围绕设备运行参数合理设定函数方程与概率参数,根据模型处理数据。如利用正态分布模型处理振动类参数的信息;利用一次函数型模型处理变化均匀的参数等。制定维护机制,设立事项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的管理体系,更利于实现行为与数据的高效整合,从而夯实总体设计的基础,更利于强化设备维修的成效。通过设备故障的早期诊断,可以全面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连接设备潜在的异常影响因素,明确故障发生的原因,从而实现对故障发展态势的预测与预报。信息采集与故障诊断的工作高效展开,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明确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与条件要求等内容,才能使管理工作得心应手地展开。

4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港口机械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体现在故障预报与远程监测及运行规划等方面。但港口与物联网技术的对接相对浅显,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煜龙.物联网技术在港口集装箱业务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20(2):1-2.

[2]曾文波.物联网感知层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165(49):137-138.

第3篇:物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对物与物之间进行连接的技术,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通信的优势保证信息传送的速度和效率,所有的消息、数据、定位、资源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交互。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能够让管理、定位、信息跟踪等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实用效果也十分喜人,在许多行业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比如说在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方面,物联网技术就已经基本成熟,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输变电设备管理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进行处理、高速传输等,它可以借助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另外还可以对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即时性监控,和过去的有线通讯技术比较起来,无线网络传感技术显然有着传输速度快等巨大优势,除了能够增强输变电设备检测能力,还能够解决过去通信方式存在的许多问题,而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信息传输方式更加清晰,主要就是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射频通信数据传输出去,从而达到输变电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实时上报,给电力网络的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信息,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电力网络输变电设备的管理质量。输变电设备的检测管理往往需要经过许多次信息传输才能实现,现阶段中国的输变电设备监测管理系统一般由三层结构组成——变电站两端控制层、实地的监测层、数据采集层——通过这三层分布式结构的监测以后,电力网络输变电设备的通信信息将会得到有效的传输。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并不可能全然与预计情况相同,通信结构的设计、建设等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出现一定的纰漏,特别是实地敷设的时候更是具有许多突出的困难,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同时,敷设有线通信网络的过程中电力单位往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才能够完成施工。因此在今后的输变电设备运行管理中,想要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有利作用,电力单位还需要做好通信通道的设计安装工作,解决设计不合理、安装不到位等导致的成本增加、工期延长问题。

2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运用

2.1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当中,物联网技术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工作人员首先在电网杆塔上、各种电力设备上安装好监测传感器,而后对传感器收集到并且回传的信息进行分析,明确电路中的各种信息与输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数据是否符合,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对数据接收设备发射指令确认故障情况等。近些年,中国的电力网络输变电设备管理初步取得了研究成果,能够对设备状态进行即时性监测、对图像视频信息进行及时回收分析,更能对工作人员进行在线监测管理,另外在电力网络输变电设备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已经引进了许多种类、许多型号的传感器,保证了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度。然而同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如何对在线监测管理传感器设备进行供电仍然是一个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两种供电方式为太阳能供电和高压电磁供电这两种,它们虽然也能维持监测传感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却无法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就导致了输变电设备的监测结果无法持续传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物联网技术能够顺利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电力单位必须要尽快更新思维,扭转错误的管理理念,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考量,对监测传感器高低温储电能力进行强化,对电力网络供电模式进行优化,从根本上解决电网运行不稳定、在线监测状态不稳定的问题。具体来说,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理解,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首先,对感知层进行分析。感知层是智能电网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对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标签直接进行数据识别,并且顺利地将读取到的、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网络层和应用层中去。可以说在物联网技术中感知层主要负责对信息的传输延伸和共享。其次,应对网络层进行分析。网络层主要可以包括电网接入网和电网信息系统的核心网,这两个网络是电力网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网络层的作用也比较清晰,其扮演一个感知层及应用层之间的桥梁角色,输变电设备运行数据主要通过网络层进行传输和延伸,利用接入网和核心网完成数据的高速传输。另外,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要求数据信息准确安全,因此电力单位必须要采取措施提升数据信息的传输安全性。在特殊情况下,电力单位如果不具备建设专属网络层的能力,也可以利用APN专用通道与安全加密芯片共同加密的方式,对输变电设备运行信息进行有效的、安全的传输,保障信息传输的稳定性。最后,就应用层的相关问题也需要进行分析。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原理,主要是通过对电力需求进行记录形成工作记忆,并以这些工作记忆为基础对输变电设备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运用,实际上是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步骤,也是推动信息技术与电网管理结合的必然选择,从现阶段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必然能取得新的突破。

2.2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

电力单位的运行和经营实际上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想要让电力单位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做好电力网络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管理工作,从而降低其报废率、提升使用年限。而输变电设备,可以说是电网系统固定资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电力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务必要强化对输变电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借助物联网技术完成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对监测信息、设备属性进行有效关联,从而确定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稳定,另外还需要在确保输变电设备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降低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的成本,并对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进行综合评估,以物联网技术为重要支撑,在对工作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的立体化管理。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的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物联网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主要是收集及分析信息的作用,比如说输变电设备运行环境信息、运行情况、设备自身性能信息等,都在其收集之列,工作人员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理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及其无法正常安全运行的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输变电设备运行风险评估体系。物联网技术在这个体系中,同样扮演不可忽视的角色,在传感器的支持下,工作人员得以对输变电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估,再将其与标准数据进行比对即可获知设备的运行状态评估结果,最终建立输变电设备寿命周期档案。除此之外,输变电设备管理人员还需要考虑,电网固定资产管理——即输变电设备管理——想要真正取得效果,还需要采取全过程成本控制策略,积极主动地引入各种新技术,并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电力网络输变电设备管理技术不成熟的问题,才有可能最终达到预计的管理目标。物联网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高新科技成果,它与智能电网建设的结合和互相促进,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尝试,能够对通信技术、通信基础设备、电力系统、电力固定设备等进行有效的串联,从而让我国电力网络输变电设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解决传统输变电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发展中,物联网技术与输变电设备管理的结合,将会成为电力网络管理智能化的优越开端,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第一步。

结语:

第4篇:物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图书馆;应用探究

在信息技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依靠人力资源实施手工管理的传统图书馆已不适用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应用需求。传统的图书馆中,从借阅、记录、归还、分类,完全依靠图书管理员手工操作,这样大大消耗了人力和时间,也使得图书馆的运作效率大打折扣。而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追求高文化素养,图书馆是培养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的不二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图书馆达到文化积累的目的,随着人流量的增多,传统的纯人力手工管理显得十分低效。本文将探讨一种新型的管理服务模式,即物联网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为后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将图书馆管理方式从人工管理到智能化识别管理阶段进行转化的过程当中,有效运用了条形码扫描、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自动化管理技术,完成了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日常管理活动当中的广泛应用并且提出了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是图书馆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物联网技术主要指的是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方法、GPS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输技术将某一物品与互联网数据库进行连接,在实现物品信息与通信消息传输与转化的过程当中达到智能化识别和定位监控的目的。通过分析物联网技术的具体使用环节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基础上提出的延伸概念,其运行的核心资源仍旧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此外用户本人也可以了解任何物品的相关信息和通信要求。在划分物联网管理运行环节时主要将其分为标示、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递等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以传感器和智能芯片在内的网络无线运输技术。

二、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在图书馆管理活动当中采取了物联网技术并且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图书资源达到了自动化管理的目的。2006年我国正式在深圳图书馆新馆当中投入了物联网技术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项目的运行实施工作,成了国内第一家采取物联网管理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行过程当中,已经不再需要传统的条形码及磁条扫描设备,仅仅需要使用RFID设备能够将完成各类文献的采访、分编、加工和物品流通以及读者借阅凭证扫描等环节。对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子系统内容实现管理:

(一)自助借还书子系统。将RFID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活动当中能够在自助借还书子系统当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设备,让用户可以借助触摸屏完成带有电子标签图书的自助借书和还书等操作。在自助借还书子系统当中,主要是采取了控制主机、液晶触摸屏和显示器以及RFID设备、嵌入式打印机和语音播报系统等技术,让用户在借书和还书的过程当中不需要翻开书籍逐一扫描条码,用户只需要把带有电子标签的书籍放到设备上就能够实现同时对多本书籍的借读和归还操作。不但能够提高图书馆书籍借还工作的效率,还能够实现二十四小时无人图书馆的应用,达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转效率。

(二)标签转换子系统。使用CS架构能够在图书馆标签转换子系统当中对图书馆内所有图书条码、电子标签和借书证等电子标签进行转化和信息绑定,将图书馆内所有图书存放的货架、数量以及借阅信息等统一存储在电子标签当中,可以充分发挥RFID技术的资源集成效果,完成图书馆所有资源的信息统筹和集中化管理。

(三)智能查找子系统。在应用智能查找子系统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查找时可以选择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查找方式。其中移动式查找方式是将用户需要查找图书的信息录入移动查找终端,可以实现多本图书信息的同时录入和查找。而固定式查找则是借助阅读器和计算机网络等完成局域网图书信息的查找。

(四)智能盘点子系统。使用RFID技术能够更加迅速地完成较远距离范围内图书的查找和信息盘点工作,对存在货架与图书信息不匹配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整理,能够提高图书馆图书信息的盘点和管理运行效率,减少来回搬运图书造成的巨大工作量。

三、图书馆建设物联网技术应该注重的问题

(一)法律规范建设。由于物联网技术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参考各个行业和生产产业活动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整合信息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借助政府的政策性优势,在专业人员和操作机构的帮助下完成图书馆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比如在高校图书馆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当中,采取射频识别技术会将读者一些较为私密的信息也一并采集收纳到电子书卡当中。所以在使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当中,应该着重强调对物联网建设工作的法律性和规范性要求,避免物联网建设工作出现偏差。

(二)制定技术实施的标准。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运行必须要以互联网网络体系作为整体的核心支撑,才能够完成对大量图书信息的管理和整合。但在实际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传感和信息输送时采取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未能形成有序的图书管理机制很容易造成传感信息错乱和图书馆管理失误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管理平台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技术实施标准,对传输的信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路径规划,积极解决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息秩序问题。

(三)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应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尽管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运行效率,但是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问题。为了避免出现信息泄露等风险,必须要在物联网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管理工作结合的过程当中建立强大的物联网安全管理体系,尽可能避免图书馆信息失误及其他安全疏漏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物联网技术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相结合应用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能力,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借阅和图书归还操作是实现图书馆新时期智能化发展的有效方法,必须要加强对图书馆物联网技术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法律层面和信息安全性方面加强对技术实施的标准化管理,达到物联网技术与图书馆发展协同共进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何静涛,王奎,代文斌,etal.物联网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5):143-145.

[2]苏鸿锋.浅谈物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管理中应用[J].中国经贸,2017(16).

第5篇:物联网技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配电网;运维管理

信息交流的媒介有很多,物联网是其中的一种。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有机的统一,让真实存在的事物与虚拟的网络结合,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出现的新兴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解决了配电网设备的状态检测等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有效提高了配电网的运行水平。

1物联网技术的优势

1)有效提高配电网各项工作的质量。2)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3)提高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配电网的管理水平。4)降低人工的工作压力。5)大幅度提高配电网巡检的工作效率。该技术的应用需要由专业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终端可以实现对配电网中所有设备的实时监测,将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当设备运行出现问题时,不仅能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还可以及时断开不稳定运行的设备,避免给配电网的运营带来更大的损失。

2物联网技术的特点

1)实现事物处理的全球性,全世界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快速高效的转运。2)有效地将现实与虚拟结合,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可以将实际的事物带入高虚拟世界中,实现信息的高效交流与沟通。3)物联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系统工程的建成比较复杂,需要传感网络系统等多个系统配合工作才可以完成[1-2]。

3电力物联网体系概述

电力物联网体系是在电力系统中合理设置智能型装置,一般情况下智能装置会在电力生产等多个环节中设置,同时智能装置根据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作用,包括感知传感器、数据收集与处理等。电力物联网体系可以实现对信息的高效采集并科学处理,同时能使电网的生产经营效率得到控制。电力物联网体系是一个提供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的完整应用体系。

4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配电网的意义

“物联网+”简单的说就是将物联网作为平台,依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现有的各行各业有机地与物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各行各业的快速转型与高效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物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实现了配电网运维工作脱离地理位置限制的目标,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智能配电网运维成现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物联网与智能配电网的融合,使电力能源的调配工作中的障碍被大幅度减少,可以保证资源配置更加合理。1)通过合理的手段使电能的供需达到平衡的状态,避免了电能的过度浪费,同时也可以大幅度减少电能调度产生的各项成本。2)传统的配电网系统中涉及的设备比较多,物联网与智能配电网的融合,可以实现设备的科学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3)传统的配电网在进行电能传输等活动时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很高。智能配电网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供电,从而避免电能传输过程中能源的损耗,有效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友好发展。4)扩大配电网的覆盖范围。配电网的施工比较复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智能物联网可以在降低企业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扩大配电网的覆盖面积。5)降低配电网运维工作的成本。智能配电网运维过程中可以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降低成本。

5配电网自动化运维管理的现状

由于配电网自身结构和运维管理的复杂性,涉及的行业和技术十分广泛。其中,一方面是电力、电子、软件、通信等多个领域均要参与配电网运维工作,由于城市电缆管沟内就涉及了通信、水务、燃气、交通等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在管理的配置方面,要求具备不同的专业技术知识人才投入这一建设运维中,各司其职,保障配电网设备的日常运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物联网技术所表现出的优势愈加凸显,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配电网的运维管理之中,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供电可靠性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4]。

6物联网技术在配电网运维信息中的应用

6.1在输变电设备状态中的运用

1)输电设备状态监测。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感知层主要是通过在杆塔以及其他设备上部署相应的传感器、采集装置来收集输电线路中的信息,同时在通过网络将信息输送到数据中心。目前,输电线路的在线监测已经实现了风偏监测、图像和视频监测以及微气象监测等。对监测来讲,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获得监测的最终结果。输电线路中在线监测感知层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供电问题,目前以太阳能供电方式为主,其他机构对高压电磁取电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效果并不理想。要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增强高低温储能能力,对供电工作的模式也要进行优化,增强整个系统中的供电能力。2)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物联网技术支撑着变电设站中的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上就应当满足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基本要求。且在物联网分层结构中,感知层主要体现在了过程层上,应用层要对应站控层。

6.2输变电设备全寿命的周期管理

从长期效益出发,综合多方面因素对资产进行规划与设计,在满足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减小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周期成本。对电网资产全寿命进行周期管理就是要实现安全管理等,以实现与资产管理上的结合,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分析电网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技术与市场特点,通过不断总结管理实践经验,满足全新的发展需求。且利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到电力设备的全景状态信息,并与其属性相互关联,评估其寿命,这样也就可以为其周期成本等情况提供最为高效的辅助性功能。同时还可以实现有效的电气资产全寿命周期化关联,增强了设备诊断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样也有助于在进行制造与安装等阶段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在实际应用上,物联网技术可以收集好变电设备中的各种信息,其中就包括环境与试验等众多方面,通过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设备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因素等进行分析,这样也就形成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设备自身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利用新型的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来对输变电设备的状态特征进行评估,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理论数据来形成有效的评估方法,并建立完善的档案。

6.3智能化巡检

如今,科技信息发展得越来越快,人工巡检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电网的运维管理,物联网的智能化巡检不仅能对电网的检测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还能极大地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物联网的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无线通信网等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检测电网设备是否安全运行,对电网运行的环境也有很好的检测作用,可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5-7]。

7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输变电设备的寿命延长。为了更好地支撑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好深化工作,实现长远发展。1)以GPS等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加强全景状态信息以及智能监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2)加强对存储、计算以及信息等方面的智能监测装置的研究。3)加强对信息集成技术与通信规约等方面的研究。4)加强对智能化管理技术与检测评估技术的研究。5)加强对电力专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6)加强对监测设备的可靠供电的研究。7)先明确在实际管理应用中存在的电磁干扰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8)不断开发信息可视化的展示平台。9)深化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周期管理中的应用。10)扩大对“云”技术上的研究,以提高监测与周期管理的应用效果。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利用现代网络和监控的新型技术被逐渐应用到配电网运维管理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配电网维护与管理是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电力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系统的管理措施,提升配电网运维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关晓菲.简述物联网在配电网运维管理水平提升中的作用[J].大科技,2019(36):143-144.

[2]徐升.物联网在配电网运维管理水平提升中的应用分析[J].通信世界,2019(3):128-129.

[3]王煜贞,袁海星,杨淑文,等.物联网在配电网运维管理水平提升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9(23):123-124.

[4]刘永奇.物联网在现代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20,51(11):205.

[5]郭祥葛.物联网技术在配电网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及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7):100.

[6]吴骏,王震,袁海星,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J].高压电器,2015,51(12):72-78.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