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书画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书画艺术论文

第1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传统书画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中国传统的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容。也正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所具有的特质和传统文化元素,才使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古典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无不映论文联盟照着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影子。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渗透首先就表现在审美价值取向和创作理念的影响中。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传统精神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其中无不渗透着古典文学的美学思想。这种渗透有其特有的文化意义。

一 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文人绘画始终是作为主要的方向。文人常与画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画家的学识、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文学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传统绘画与文学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在绘画创作中首先要得以表现。文学与绘画,追其根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精神现象。两者都属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范畴。

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绘画首先表现在传统绘画的创作主题常来源于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源泉,成为文学与绘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主要现象。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取材于古典文学由来已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取自文学作品的绘画当是近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画完全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的《洛神赋》用诗的语言描绘出了想象中洛神的神韵,表现出了作者寄托的情愫。画家顾恺之用绘画语言将洛神赋所表现出的语言画面展现在纸卷上,突出了人物关系,准确表现出了诗赋中描绘的梦幻般柔情,使《洛神赋图》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得益彰。此后,历代取材以文学作品的绘画不胜枚举,成为中国文学与绘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所独有的特征。

以文学作品作画几乎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必修课。宋代翰林画院的考试,就是依诗作画。历代众多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已载入中国绘画的艺术史,并传送后世,对传统绘画“尚意”、“尚情”的艺术追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表现的另一题材。寒山是中国传统的诗僧,他的诗所表现出的风格十分丰富,风格各异。寒山和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友,寒山和拾得一直是历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南宋著名山水人物画家梁楷和元代著名禅僧画家因陀罗等人都曾创作过寒山和拾得的人物像。《禅机图》后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国宝级文物。以战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所创作的《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媛杰出的版画作品。《苏轼回翰林院图》是明代画家张路的作品,表现了宋代文学家坡的神韵。中国古代文人以其与众不同的文人品格,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为画家创作追求的对象。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蕴含于传统书画的艺术当中,还表现在创作者的身份表现上。中国古典文人大多具备书画家的身份。以中国古典文化艺术辉煌时期的唐宋来看,前面讲到的王维不仅会作诗,还擅长绘画与演奏,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王维的艺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内涵和情趣。王维曾说绘画:“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宋代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文艺理论等多方面有较大成就,其书法和绘画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代表之作《黄州寒食诗帖》、《黄几道祭文帖》、《新岁展庆帖》等都表现出

转贴于论文联盟

了雄浑奇崛的气势。苏轼的绘画作品《古木怪石图》集中凸显了厌世疾俗的孤傲与寂寞心灵。

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作品蕴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同时,不仅仅沉醉于笔墨技法论文联盟之间,更是在品味作品所表现的文学内涵,以及自己对作品独有的理解,畅游于书画与文学相互交织所表现出的意境之中。古典书画所表现的神韵与古典文学所表现出的意蕴,融会成新的艺术境界,使人产生更多新的感受。在对传统书画欣赏时得到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与意趣的感悟,书画作品的艺术生命熠熠而生。

二 绘画中的“诗境”

中国传统绘画与文学不仅仅表现在题材的选择,还体现在整体艺术价值取向的追求上。意境的追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基本取向。从审美心理而言,意境是一种既蕴含艺术真实之境,又包含深层次意义所呈现的艺术虚境的审美范畴。其本质特征就是由实变虚,由定向不定,然后循环反复地虚实相生。诗和绘画中的艺术形象、符号就是“实”,这种“实”在诗、画中是一种媒介或载体,它起着导向作用;而“虚”则是“象外之象”,是一种由原表象触发的联想。艺术的意境就是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复杂形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要超越事物表象之外,深入事物本质之中,既要重视作品的形象艺术,又要注重艺术形象的联想性;既不脱离艺术形象,又不执著于艺术形象。中国绘画是客观之“境”与主体之“意”的融合。清代孙联奎曾说,“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亭屋中之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表现,诗词则是用艺术语言描述艺术画面。情动于中,必行于声。关于文学与绘画两者的相互融合和渗透,石涛曾有精辟的论述:“诗中有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传统绘画和古典诗词更加注重意境的创造。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叶燮曾说:“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充分阐释了诗与画的相互辉映、互为表里、血脉关联的依存关系。王维既是著名的诗人,也是一名画家。真正将诗与画结合的完美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王维的田园诗,情中含景,景中有意。《辋川集》就是为他的《辋川二十景》所题写的诗。从富有诗意的话题中,我们仍然能想象得出画中诗一般的境界。从此之后,诗与画的结合便成为了中国写意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今后中国画的发展去向。诗与画都是对自然情态的抒发与描摹,不同之处是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但两者都有层次上意境的相近。在我国的文学艺术领域中,中国画中的诗画结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独特魅力就在于她不仅仅只满足感官的审美价值,更加满足的是精神上的价值需求。绘画与诗词结合形式是多样的,表面的形式是依诗作画、依画作诗,诗题画上,诗词与绘画相互描述与传达,而两者结合的核心就在于意境、情趣上的统一。意境是中国诗书画所共同的表现境界,她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这种表现主要来源于主观性创造,创造者与欣赏者可能会产生理解的差异,正像欧阳修所言:“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因此,只有在超越景象的束缚和理性认识的局限,艺术家才能寻找出精神发挥的自由空间,然后有理性的回归,真正达到诗画结合、天然超俗的境界。明代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轴》所蕴涵的诗意,正如画面诗所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画家所作的诗文和墨葡萄形象中,画家悲愤无奈的心境由此而发。转贴于论文联盟

诗写情,画写景,二者相通,言情状态,都是心声之写照。画为可见之艺术,然诗则为可“感”之艺术。诗中情,画中意,其创作均由意象而获取。纵观古今诗画艺术无不弥漫着幽深淡雅的氛围,从而形成中国传统诗画特有的审美特征。画的诗境依靠画家对审美对象的洞察、体验和感悟而得以产生。诗境入画是中论文联盟国画艺术较高层次的美学追求。诗境由物境而来,更由心造而得,故画境非画境,它得之于画着与览者诗心的共鸣。

三 中国古典文学与书法艺术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的书法名家,多为成就较高的诗人或饱学之士。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作者一时的产物,是艺术家技法、感受、意态情绪的映照,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首先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历练上。古人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仅指文学创作,书画的创作亦然。清代方董在《山静居画论》中曾说:“惟多书卷以发之,广见闻以廓之”,足见渊博的知识与创作的关系。苏轼,是书法名家和诗人、学者的典型代表。在书法方面被誉为 “宋四家”之一,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拓者。文学方面成就更高,诗、词、赋、散文,均留下了千古名篇。其文洋洋洒洒、明快畅达;其诗隽永清新、豪迈大气;其散文成为唐宋家之一;其词更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还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被称为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著有《松雪斋文集》;明代的书法家徐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著有名剧《四声猿》等。还有像“书圣”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家,虽称不上是文学家,但也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不仅成为书法极品,文章也令人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可以说历代名家大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成就。书法艺术是作者理想追求、学识修养、气质情感的载体。书法家对古典文学的表现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名篇上。书写独立创作的诗词、文章,或为绘画作品题款、题诗,应是抒发胸臆,直接表达作者的情趣。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具备与绘画审美价值相同的取向。中国书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同属一族,被称之为“书画同源”,总体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核心。古人曾讲:“书为诗之余”,书法是诗情才能外溢的表现。书法大家大都具备除线条笔墨技法之外的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传统古典文学的确有着紧密的姻缘关系。正因为有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才如此丰富多彩,中国书法艺术才能如此旺盛发展。二者相互渗透,彼此都能显示出鲜活强劲的生命力。

第2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广西浦北县文联韦志远副主席1991至2010年主要获奖情况

2001年,书法获湖南省直机关文联举办的“纪念孙中山、启功全国书画大赛银奖”; 2002年12月8日,书法获“迎奥运盼统一中华书画大展赛优秀奖”;2003年5月,书法获“中国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大展赛金奖”;2003年6月10日,书法获由北京大学等举办的“辉煌保健——首届全国书画艺术精品大赛金奖”;2003年6月10日,书法获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雷锋纪念馆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四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铜奖;2003年6月,书法一幅获由《人民日报》市场报举办的艺术名家“金杯奖”银奖;2003年8月20日,书法获由翰墨书画院、洛神赋书画院、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中国书画艺术大展组委会举办的“祖国颂”——当代美术家书法家书画精品邀请赛优秀奖;2003年9月6日,书法《带龙救国奋金澜》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中展出并获银奖,作品收藏在军事博物馆;2003年7月,书法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橘子洲’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2003年8月6日,书法获由中国名人书画大展组委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共中央办公厅西苑出版社举办的“全国优秀师生书画大赛二等奖”;2003年9月,书法获由国际工笔画重彩研究会、新加坡文艺工作者协会、东方寿学研究会、长江书画研究院举办的“‘献给祖国、献给母亲’全国书画名家大展赛金奖”;2003年10月,书法获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德市人民政府、常德市文化局、常德市旅游局举办的走进桃花源全国书画大展赛优秀奖;2003年10月,书法一幅获由山东省文联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2004年4月,书法获由中国(许昌)画圣吴道子故里书画艺术节组委会、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组委会、画圣吴道子艺术研究馆举办的“中国(许昌)画圣吴道子故里书画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优秀奖”;2003年10月,书法获“‘麓山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5月,书法一幅获由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新加坡艺术协会、日本东洋文化教育研究会、台湾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巴西中华书法学会、马来西亚艺术协会、中华艺术协会、国际工笔重彩画研究会、美国中国书法研究会、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南京颜真卿纪念馆等单位举办的“纪念书贤颜真卿诞辰1295周年书画名家交流展”一等奖;2004年6月,书法获由中国文人美术家协会、中国文人书画研究院有限公司、当代中国书画系列丛书编委会、北京华夏京都书画研究院、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组委会举办的“当代文人书画艺术北京邀请展优秀奖”;2004年6月30日,书法获“微山湖国际书法碑林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书法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银奖”;2004年10月1日,书法获由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杂志社举办的“建国55周年全国老年书画、摄影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2月10日,草书〈虎〉获“第二届当代中华儿女诗词书画作品邀请赛成年组特别荣誉金奖”;2005年6月2日,书法获由中国文艺协会、中原书画艺术院、中国文艺金爵奖组委会举办的“中国文艺金爵奖‘书画最佳奖’”;2005年10月,书法获由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世界和平女神欧洲基金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扬州唐人画院、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保健炎黄翰墨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中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促进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华艺术家协会、中山大学、国际发展策略局、世界和平女神香港基金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宣传部、保健书画家报社、中华文化艺术普及促进会、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香港中华民族友好协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世界华侨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和平女神杯’首届国际书画大展赛‘和平奖’”;2005年11月18日,书法被中国国学研究会、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评委会评为“中国国学杰出贡献奖书画类金奖”;2006年3月,书法获“庆祝建党85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逝世30周年大型艺术活动‘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2006年9月28日,书法获由中国国画家协会、东方汉风书画院举办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大展赛优秀奖,并且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2006年11月5日,书法获“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中华诗书画大赛活动‘中山艺术奖’”;2007年2月,书法获“孺子牛艺术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4月,书法获由湖南炎黄书画院、翰墨情深全国书画大赛评委会举办的“翰墨情深.纪念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1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 2007年5月,书法获由长沙市文联、长沙市美术家协会、长沙市书法家协会、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的赛评委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6月8日,书法获由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组委会、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评委会举办的“纪念欧阳修诞辰1000周年全国诗词书法大赛”创作二等奖;2007年7月,书法获“伟人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7月10日,书法《志当高远》获由中国名家书画院举办的“荣归十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书画名家邀请赛一等奖”;2007年8月1日,书法获“军魂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9月,书法获“纪念怀素诞辰127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9年9月,书法获由中国人文书画院举办的首届“人文杯”奥运之光中国书画邀请赛银奖;2007年10月18日,书法获首届中国书画‘兰亭杯’大奖赛银奖;2007年10月,书法获“纪念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7年12月,书法获“梅兰竹菊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1月,书法获“撞历史警钟铸世界和平全国书画大赛‘旗舰奖’”;2008年2月,书法获“第四届欧阳询奖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3月书法获“胜利曙光——井冈山胜利会师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08年7月29日,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等机构承办的“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书法创作二等奖;2008年9月18日,书法获由中国书画研究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组委会举办的“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丰碑艺术奖”;2009年11月,书法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北京大学书法学会、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创作奖”; 2004年6月,书法获“‘伊梨汽车城杯’全国民族大团结名人名家书画邀请赛”优秀奖,并且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书法2002年分别获北京华夏“当代中华儿女树画艺术邀请赛”二等奖;书法获湖南省直机关书协书法大赛一等奖;书法2008年5月15日获由《“嫦娥奖“海内外书法家作品集》编委会、当代艺术杂志社、香港人民艺术出版社举办的“‘嫦娥奖’海内外书法家作品邀请赛‘嫦娥奖’优秀作品奖”;2009年9月28日,书法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组委会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中国传统诗词书画大赛”获“孔子金像艺术奖——创作一等奖”;2009年,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获由日本东京中国书画院、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组委会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第三届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大展赛‘国际优秀奖’”; 2003年8月20日,散文《笔架凤池安乐民》获由《散文选刊》杂志社、保健古风文化艺术研究所举办的“首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散文《三娘湾畔耀明珠》获“第二届‘华夏作家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0日,散文《父亲那年是英模》获由《散文选刊》、北京古风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艺术网举办的“第二届‘古风杯’华夏散文大赛优秀奖;2004年12月,报告文学《浦北今朝》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评为“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东方红杯全国大型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 2005年9月26日,报告文学《金晖红盾耀中华》被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文化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诗歌学会等单位评为第六届世纪大采风活动作品金奖和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2005年12月8日,被中共钦州市委宣传部、钦州市人事局、钦州市文联评为钦州市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06年,被钦州市文联、钦州市文学创作院评为“优秀文艺创作员”;2006年7月15日,被中国国际文艺家联合会、《中外精英》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社、中国文艺杰出成就组委会评为首届‘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文学艺术金奖;2006年10月10日,散文《融安融水书画行》获由文化部、国务院、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威龙杯)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银奖;2007年散文《蕉乡浦北话香蕉》获由“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组委会、“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办公室举办的“颂歌新时代”全国大型文学作品征评大赛金奖;2008年6月28日,散文《初进军营》获由文化部、国务院、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国第八届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银奖;2008年8月,报告文学《蕉乡浦北看今朝》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举办的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新诗《东方狮醒党心红》获文化部等部门举办的第七届世纪大采风银奖和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2008年9月15日新诗《而立之年喜回眸》获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杂志社、《人民文学》等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学征文大赛二等奖; 2003年1月25日,春联、山歌分别获广西‘科技杯’春联山歌书法大赛撰联一等奖和山歌优秀奖;诗《正义长存万古松》2006年1月获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共浏阳市委、浏阳市人民政府举办的“达浒花炮杯”纪念谭嗣同诞辰14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佳作奖;2004年4月,春联12首被中国楹联学会、华夏翰林文化艺术研究院评为全国“金猴杯”春联大赛优秀奖;2004年10月1日,《劝学》一诗获贵州省作协举办的首届“先觉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对联获广东岭南诗社举办的全国诗联大赛二等奖;2004年7月20日,诗《江泽民书法艺术》获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评委会举办的“1996——2006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诗词精品奖’称号”;2005年4月1日,《科学养生保健三字经》获由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中国医药保健杂志社、保健先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的“首届全国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征文大奖赛优秀奖”;2006年6月,诗词获“纪念建党85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展赛”一等奖,并且被授予“首批全国文化和谐使者”荣誉称号;2008年获由中华诗词文化研究院、中国书画研究会、北京华夏书香文化中心、湖南香港文化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国十二生肖文化与艺术诗词大赛‘生肖艺术奖’”;2008年10月28日,诗词获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组委会举办的“2008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活动邀请赛一等奖”。2008年4月,论文《试论台湾省的和平统一》获“辉煌60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4月23日,论文《文学艺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生产力》被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外英才联合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外友好(北京)文化艺术中心评为“辉煌六十年——共和国专家学者理论创新论文奖。2008年9月,论文《试论毛泽东诗词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获“中国专家学者国庆60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并且在《甘肃文艺》上发表;论文《必须把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作为农村党建工作重点》、《农业企业化、企业工业化、工业现代新型科技化是浦北的必由之路》、《建好文艺馆是充分发挥县级文联职能作用的关键》、《中华诗词如何走向大众化?》、《浦北县文联的工作如何实现全面创新?》、《银勾铁划灵霄殿,瘦骨梅枝老辣功---浅论丁艺书法艺术特点》、《现代文化下中国书法的危机及对策》、《试论国家的统一》、《论和》、《试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获全国特、一等奖和国际优秀论文奖。2001年3月24日,电影剧本《五皇卧虎》获由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组委会、《长篇小说》杂志社、《散文选刊》杂志社在长沙市举办的“第五届海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优秀奖”;2010年10月,电影剧本《五皇卧虎》参加由《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举办的“2010年中国作家创作笔会”获一等奖;2010年11月5日,电影剧本《古安潮》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中,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活动“最佳创作奖”。1995年,获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1990至1998年连续被自治区科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全区先进科普工作者。2010年1月13日, 论文《试论台湾省的和平统一》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广播剧本《虎年大吉》在《天空剧本网》上发表;2010年1月,12首春联获第三届“博文杯”2010年春节楹联大赛一等奖,2月5日,诗词获“庆共和国60周年贺‘南瓷’科学发展”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2月15日,16000多字的论文《试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与他的政治艺术人生》在《甘肃文艺》上发表;2010年3月19日,书法获由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晚会研究会、河南省古风诗书画院、寅虎咏春全国诗书画 印四绝大赛组委会举办的“寅虎咏春.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寅虎艺术奖和书法佳作一等奖。 2010年3月24日,电影剧本《五皇卧虎》在由中国散文学会、长篇小说杂志社、散文选刊等举办的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上已经通过二审。2010年4月23日,书法、对联获“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优秀奖。2010年5月,对联一副在《辽宁楹联报》上发表;2010年5月,书法作品获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并且作品入选《中华书画名家群英荟萃》一书;2010年6月7日,散文《五皇山行》在《中国报告文学网》上发表;2010年3月至6月,《30集历史电视连续剧《冯敏昌》.等60多首篇在《中国国际剧本网》上发表;2010年6月 23日,诗获纪念唐寅540周年诗文艺术金奖;2010年6月,长篇报告文学《四十五载看今朝》在《甘肃作家港》、《中国作家网》上发表;2010年6月30日,31集电视文学和谐喜剧《蕉乡浦北舞诗龙》在《中国报告文学网》上发表;散文《画金重炼夕阳红》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 8月2日,论文《文学艺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生产力》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8月19日,论文《农业企业化、企业工业化、工业新型科技化是浦北的必由之路》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2010年,论文《论现代文化下中国书法的危机与对策》在《南方教育网》上发表;赋《中国人民解放军赋》在《广西老年知音》第九期上发表;2010年8月,书法获“橘子洲头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10年10月18日,书法入展全区卫生系统书画展7月14日,书法获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2010年10月28日,散文《蕉乡聚首龙腾秋》在《南方网》上发表;2009年10月,诗联在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世界华人作家艺术家协会、中国作家创作年会组织委员会举办的“2009年中国作家年会”中,作品《韦志远诗联》获一等奖; 散文《林苑生的五件镇宅之宝》在《广西政协报》上发表。论文《试论台湾省的和平统一》入选《共和国建设功勋》和《共和国60年重大获奖理论成果汇编》两书,并被决策者杂志社评为首届“共和国60年重大理论成果特等奖”。2009年7月,散文《夕阳霞彩满天金》在《老年知音》上发表;2009年7月10日,书法被国际汉学会评为“金晖杯”共和国文艺奖书法类一等奖。2009年7月29日,书法获由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院主办、加拿大环球华报社、加拿大三维艺术协会等机构主办,中国北京神州博艺美术院承办的“第四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书法获创作二等奖。 2009年8月,散文《辉煌铸就竞鳌头》在《广西民政》上发表。2009年,书法获由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交流中心和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香港中国书画研究会、日本东京中国书画院、新加坡妙华艺术协会、韩国文化艺术研究会、澳大利亚昆士兰华人联合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9 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大展——第三届中日名家作品交流国际优秀奖”,并被大赛组委会收藏;2009年,对联十首入选《中国楹联年鉴》(2007——2009); 2009年11月,书法获由世界文化艺术家协会、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香港特别行政区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最具有影响力世界华人艺术家金奖”“最具有影响力世界华人艺术家金奖”。书法《连战和胡锦涛握手言和》一幅入选《世界华人名作大典》,2010年3月30日,电视剧本故事梗概《海南农垦情》在《海南农垦在线》上发表;2001年至2011年,共创作《蕉乡浦北舞诗龙》等十二部电影电视剧共150多万字,并且与人合编50多万字的《浦北县军事志》。

第3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张彦远;绘画理论;六法论;《历代名画记》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的繁荣。在绘画创作实践上唐代有一个发展过程,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绘画理论与之相适应,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唐初(618~712)为王朝建立的时期,画坛上盛行以耀武与状功为主题的人物画、故事画,以及宗教道释画,另有不少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壁画。盛唐时期(713~756)绘画创作上人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上山水、鞍马占据优势。晚唐以“安史之乱”为界线,这一时期绘画理论成就卓著,出现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重要画论著作。尤其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并且引记充盈,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如顾恺之的三篇画论文章、窦蒙的《画拾遗录》、李嗣真《画后品》中的个别条目。他还提出了诸如“书画同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等有价值的绘画理论,对绘画的功能作用、技术方法、师承传授等方面做了详尽阐述,而却还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明确了“六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部影响巨大,价值颇高的画论著作。

一、张彦远生平简介

张彦远(约815~874),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出身于宰相世家,官至大理寺卿。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绘画理论家。张家祖辈酷爱书画,据《直斋书录解题》载:“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鉴赏,自谓有一日之长。”张彦远自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对书画的研究兴趣。他认为以往画学著作,“率皆浅陈陋略,不越数纸”,乃于唐大中元年间广泛收集前人著述,并结合自己的见解编撰而成《历代名画记》。除《历代名画记》外,张彦远还著有《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书。

《历代名画记》为张彦远32岁时著成。该书是一部最早的中国绘画史专著,成书于公元874年。全书共分十卷,结构宏大,内容精详。前三卷共十五篇,主要是画理、画法、画史方面的论文,另有记述古代“能画人名”、“跋尾押署”、“公私印记”、“两京州寺观画壁”、“秘画珍图”的文章,其主要画论观点多集中在前三卷里。第四卷至第十卷为历代画家评传,评述了自皇帝至唐代会昌年间画家共计373人。这一部分属于中国绘画史论性质,不仅记录了3500多年间画家们的生平资料、艺术成就、风格和作品,而且引述和评论了唐以前主要画家包括顾恺之、谢赫、姚最、窦蒙、张怀、孙畅之、李嗣真、裴孝源、朱景玄等人的画论文章和著作,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二、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一)张彦远的艺术功能论

究竟艺术有没有功能?应不应该要求艺术对社会产生功能?现代派艺术家和现代派文艺理论家是不让谈论艺术的功能论的。他们说他们的艺术就是表现自我,并不为哪个阶级,那些人服务,无所谓功利可言。艺术究竟有没有功能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一般来说,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三大作用。在这一点上,张彦远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不仅认识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而且十分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张彦远说: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所谓“成教化”,即是说绘画这门艺术可以帮助统治阶级成全教育感化事业。“助人伦”是说绘画这门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伦理道德。“成教化”,谈的是政治思想教育。“助人伦”谈的是道德品质教育。两者都是谈的艺术的教育作用。张彦远谈到历史上有头脑的统治者是十分重视绘画的教育作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这样,就使人们“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他感慨地说:“善哉!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张彦远引用的曹植的这一段话,深刻而生动的说明了绘画这门艺术在历史上的教育作用是何等的重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教育着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张彦远还进一步说:“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礼乱之纪纲。”意思是说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这种“工具论在提高绘画文化地位的同时,却又陷入了政治说教、政治图解的深渊,对后世乃至当下的绘画认识都有深刻影响。

(二)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张彦远认为在源头上“书画同体而未分”,此即至今仍有争议的“书画同源”说。在张彦远看来,书画同源,但之后各有侧重。“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⑤这是论述书法,绘画两类艺术在源头上相异的经典认识,它说明: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在唐之前即是并行的,已经形成不同的艺术样式,具有各自的审美功用,审美特征和审美方法,二者源相同,流不同;有过交叉,更有分野。接着,张彦远对书法与绘画的区别作了进一步论证,他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自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⑥这里不仅区分了作为艺术的书法,绘画与作实用目的的卦象的根本不同,而且认为书法与绘画在变现对象上即已分道扬镳:书法是文字的,绘画是图像的。同时张彦远认为书法与绘画的创作过程也不相同:“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明确区分书法与绘画的不同并不等于否定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论顾陆张吴用笔”时,张彦远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直接发挥于王子敬的一笔书。他说:“系张芝学崔瑗、杜甫草书之法,因而变之,已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通过分析陆探微的用笔特色、联系张僧繇与卫夫人“笔阵图”的关系,更进一步证实“书画用笔同矣”。书与画“用笔同法”的观点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在张彦远的画论中时时唱响,为后世“直以书法演画法”的实践打下了理论基础。宋元之后的绘画中书法的成分更重,有时画面以书法为主,诗、书、画的结合成为时尚。

张彦远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又说:“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新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根据考古成就,张彦远所谓“书画异名而同体”的说法,是不符合我国书画发展历史的。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作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大都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距今不到四千年历史。鸟虫篆文则到了春秋战国,比甲骨文出现的更迟。而现在出土的新时期时代的彩陶、黑陶,距今已有七千至五千年的历史。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中画的人面纹、陕西姜寨出土的彩陶盆中画的双鱼和蛙纹、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三组每组五个舞蹈人,都形象生动,富于写实能力。而这些作品与所谓的河图、洛书根本没有共同之处,与鸟虫篆文也不同。由此可知“书画异名而同体”是不符合绘画发展历史的。张彦远提的“书画同体”说,虽然不符合书画发展历史,但张彦远研究问题的方法却是正确的。他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显然是从社会发展的观点,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生活需要去考察文字和绘画的发展。

“书画同源”论与“用笔同法”论虽然在打造传统中国“文人画”方面功不可没,但当毛笔为现代书写工具所取代,书法的整体水平下降之后,便开始制约传统绘画的发展。有人认为当代中国画的停滞乃至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由于当代书法的停滞与倒退。这是一种颇为独特的认识,其可取之处在于,至少它认同了书法与绘画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更是对传统“书画同源”,“用笔同法”思想的反思。

三、张彦远的绘画品评

张彦远在《论名价品第》中,首先谈到绘画的评价标准很不好定,他说:“书画道殊,不可浑诘。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况汉、魏、三国,名综已绝于代,今人贵耳贱目,罕能详鉴;若传授不昧,其物犹存,则为有国有家之重宝。晋之顾,宋之陆,梁之张,首尾完全,为希代之珍,皆不可论价。如其偶获方寸,便可持。”况且,“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余画,自古而然。”

尽管如此,张彦远还是确立了一个绘画作品的品评标准。

在绘画品评方面,继张怀的“神、妙、能”三品,朱景玄的“神、妙、能、逸”四格基础上,张彦远又提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明确了对绘画创作的要求以及品评的标准。张彦远在绘画品评问题上立了两个座标:一个是横坐标。对同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提出一个标准,即:“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定为中品之中。”这个横坐标反映了张彦远的美学思想。他把“自然者”定为上品之上,什么是“自然者”呢?所谓“自然者”,应该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作品,能够使人感到有一种生活气息,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虚假的,矫揉造作的。荆浩在《笔法记》中谈到他在太行山洪谷画松树时说:“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我想,张彦远所谓的“自然者”,从造型上那个来说就是荆浩所谓的“方如其真”。张彦远所谓的“自然者”,就绘画技巧而论,就应该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石涛所说的“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另一座标是纵坐标对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一个品评标准,即在《论名价品第》一节中所定的三古是较为合适的。即:“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以晋、宋为中古,……以齐、梁、北齐、后魏、陈、后周为下古,……隋及国初为近代之价。”我们现在再分三古、近代和现代,就又有了自己的分法,而不能用张彦远的分法了。

张彦远关于绘画品评的标准和观点是合理的、科学的。此外,《历代名画记》对于师资传授、山水画演变、时代特点、书画鉴藏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综上所诉,《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张彦远在其中提出并论述了许多绘画艺术上十分精到,十分重要的观点思想,对前代艺术和美学思想不但作了总结,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所丰富和发展,是一部极富价值的空前巨著,张彦远自然成为卓有贡献的画论大家。通过对张彦远绘画理论的学习,对我以后的绘画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对技法的研究,对意境的创造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贾涛.中国画论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屈健.中国美术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张彦远;成教化;助人伦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37-01

唐代美术理论家在对前人的书画艺术及其理论成就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那个时代对于书画艺术的种种认识,这对我国书画艺术及理论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唐代以张彦远为代表的美术理论家对于绘画艺术有特殊的认识,其中强调了绘画艺术“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这一教育功能体现在其《历代名画记》中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就将绘画的教育功能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典籍的教育典范功能并列起来,并且自觉的将其体现在画论当中,这是唐代以前很少见到的。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也注意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的教育功能,并将其概括成“成教化,助人伦。”的观念。并且做了解释:“成教化,是说明艺术在教育上的功用;助人伦,是说明艺术在群体生活中的功用。艺术虽以无用为用,但此无用之用,究其极致,亦必于有意无意之中汇归于此两大文化目标之上,然后始能完成艺术的本性。”但是,其将画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人物画方面有点狭窄。

东方乔在其《题画诗源流考辨》中,在论述题画诗源流浅说时,同样引用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成教化,助人伦。”一段,得出“由此可见,绘画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大经典具有同等功能,可以教化百姓,维系人伦,穷究神运之变化,推测幽微之道理。”可以看作认识到绘画的教育功能。

王朝闻、徐复观、东方乔对唐代绘画艺术理论教育功能的认识是笔者将隋唐的书论、画论作为教育理念的依据:即教育功能在书论、画论中的体现。另外,笔者认为以上学者都将自己的目光放在张彦远的身上,并且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上面。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故钟鼎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旗章名,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尊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或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所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这段话也反映了图像的社会教育功能。另外,唐代其它比较有名的画论中也有图像社会教育功能的记载。如:初唐时期的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序云:“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或想功烈于千年,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墨匠仪形。”而随后的成书于公元690年李嗣真的《续画品录》看来已提不出新论,干脆照搬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录》的序言:“夫丹青之妙,未可尽言,皆法古而变今也。立万象于胸怀,传千字于毫墨,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圣贤”云云。朱景玄:《名画录引》有曰:“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用之以立,无形因之而生。其丽也,西子不能掩其妍,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丑。故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岂止开厨而或失,挂壁则飞去而已哉。”实际上,不单是绘画,整个初唐的文学艺术都贯彻着统治者提出的文以载道的功能:“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

另外,在画论中提出的很多美学理论和艺术主张对后世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黑格尔说:“艺术的主子有两个,或者服务于崇高的目的,或者服务于闲适的心情。”这就是说,艺术的功能或是侧重于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教化,或是侧重于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表现。隋唐时代的主流风气是大多数艺术家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旨在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理想、统治阶级的政治意愿,个人的个性创造,则是体现在共性的基础上。如:吴道子的壁画和莫高窟众画工的壁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包括南宗的开山鼻祖王维与北宗的开山鼻祖二李,应该是大相径庭,但是在后世的鉴赏活动中,还常常把王维的手笔误定为李思训的画。

在后现代主义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功能也发生了变迁,隋唐艺术,画家服务于社会,社会的教化、审美力量是推动创作的主要动力,那时的绘画如贺天健先生说的“人人看得懂;但确不是人人画的出”;后现代艺术,社会、画家都是服从于策展人的,策展人制造的轰动效应是推动策划活动的主要动力,在这样的动力的推动下,后现代艺术一步步演化为“人人看不懂,人人画得出”的绘画。这种“不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俗人言”的风气在当下越演越烈。所以我们今天需要提倡一种“可与知者道,可与俗人言”的客观性、真实性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创作风气。

第5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梅墨生,号觉予,觉公。1960年6月生于河北迁安市。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原为河北轻工业学校),结业于中央美院及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大艺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等多所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曾获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成年组一等奖,中意杯国际龙年电视书法大赛金奖当代国际水墨画名家展金奖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类大展及名家邀请展:参加2007年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提名展”,获首届美术学(论文类)二等奖,中国青年书协书谱奖论文获《发现》杂志社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纪念堂、广东博物馆等单位及海内外藏家收藏。2005年被《收藏俱乐部》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之一(共20名),2006年又被评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2007年入选“艺术之巅――2007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共22名),2007年被《艺术中国》杂志评为“十大艺术新闻人物,2008年被《中国书画》杂志评为“中国当下最具收藏价值的十位书法家”。编著出版《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书法图式研究》《精神的逍遥》《现代书画家批评》《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虚谷》《吴昌硕》《李可染》《山水画述要》《中国书法赏析丛书》(主编8本)及个人书画集多本(部)。

各家评论

梅墨生的书画都非常大气。在我所见到的同龄人中,这样的笔墨功夫非常少见。

――李可染(中国画大师)

梅墨生的画是真正的文人画。

――张仃(著名山水画家)

梅墨生先生是位年轻而才学出众的艺术理论家和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气格雅静,注重功力与精神内涵而又有独创,尤其所画山水,笔墨洗炼有情趣而时有奇气,实为难得。

――张立辰(中央美院原国画系主任、教授、著名画家)

墨生先生擅山水、花鸟。所作静、雅、道、空灵,而大都出之以“拙”,以其书,画同法故也。其山水盖得力于,石溪,龚贤、渐江,近师黄宾虹、李可染,花鸟则综合缶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诸大家。然章法、结体,虚虚实实,不同凡响。《二楞图》《青山雨霁图》之幻化,《依样》之韵律,《秋山图团扇》及《山深有古寺》繁而不实,《深山云烟平》满不迫塞,《夏山图》之苍茫清空,《云山几重》之推宕……或经意,或“不经意”,皆别出心栽,非揣摩有得者不能为。墨生先生的画,属传统文人画。余尝言,无文不能作文人画,无功力则不成体;有守,有储,发性情于笔端,笔境兼夺,才为真画。此墨生先生之画所以有异于妄称“文人画”者。

――童中焘(中国美院原国画系主任、教授、著名画家)

梅墨生是新秀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多能兼擅,通拳术,善歧黄,工书画,尤长于美术论评。比之留学西方的青年,他的“中学”更为优秀,比之院校培养的批评家,他的自学能力更为突出。他从事艺评是从书法批评开始的,稍后兼及中国画,后则扩展到油画,版画乃至装置艺术等方面。随着评论范围的延展,梅墨生成了许多美术家的朋友,终于凭着真才实学登上了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的教席。

――薛永年(中央美院教授、博导、史论家)

读墨生的文,赞之叹之。观墨生的书法,赞之叹之。见墨生的画作,复赞之叹之。

或问:为何赞叹而再者三?我谓:譬如钟鼓,岂有不撞击而自鸣者哉。墨生,善撞击钟鼓者。

赵翼有云:“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墨生,力取欤?天赐欤?

如谓墨生无文凭,打死我也不信。继而想,又信,黄胄何尝有文凭?

韩羽(河北省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

墨生君敏学好求、浸染书卷,长年凝心炼识,养成言辞彬彬。余每与君谈文说艺,均领略其才思,绳引珠贯,评古论今,娓娓不怠。

墨生君致力通融古今艺境,文,画,书三美能并。其书画评论,缜思缕析,文采粲然。已有多种大著刊布,书法创作更是积累经年,自成逸格,早为同道颂称。余尝在墨生书斋方圆化蝶堂得以获观山水多卷,展幅之际,顿觉清气盎然,恍入一片无染世界。其间隐隐或见玄宰笔法、云林气象,但细细品味,决非摭华逐末,只在有形之外。足见其用力于融化传统诸家,用心于开拓自我情境。所作山水之象,其缘取诸自然,其成运化于心,是谓画理不画景,造意不造形。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艺评家)

他那些简笔山水,造境空阔,笔墨疏淡,但总能嚼出些酸成之外的味来……其着意处多在境界,即笔墨与自己精神内涵的同构性联系,也即以怎样的图式和笔墨表现他个人的哲思。其山水如是,其花鸟亦然。……书画史论的著述占去他许多艺术实践的机会,但也得缘撷拾了古今名家志道的学问,涵养了他艺术中的内美,升华了艺术的格调,丰富了文思,多了些学者气息,强化了精神性的表现,得乎,失乎,还是歪打正着,历史自有公论。

或许有的朋友以为墨生过于执著地“好古”,或以为现代的青年不必如此地心仪“太古”,这不能说不对。但我认为,在那现代的急促的呼喊之中,在那急功近利的名利场上,有那么几株古雅的青松倒显出他独异的风神。……墨生的画也不能说没有现代感,正如他的文不乏对西方现代美学的通悟。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原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著名艺评家)

由心态的平静,而冷静的思考,又由冷静的思考,而将作画转为研究,转为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是构成梅墨生近几年作品的个重要审美特征。

正是出于创作体验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以梅墨生的画便呈现出面貌多样、风格富于变化的特点,反映了他对不同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探索。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研究菌、艺评家)

我觉得梅先生的画是在简洁、清风淡雅的笔墨中蕴藉着“浑厚华滋”之气。能感到画中山水的灵性和梅先生中国式的情感。于是乎,简洁的笔触也有了无限的意味。

第6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他坦言: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以为阅读了几本厚书,就是有文化,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个人读书学习的关键不是在于阅读了多少本书籍,而是在于究竟读懂了多少?一个人能够读懂唐诗宋词300首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并产生有感而发的内容,就不简单。

因此,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不在于读书的多少,而在于是否会有效地读书、富有智慧地读书、有所领悟收获地读书?最好的读书学习方法,才是有文化的表现。画家的领悟不一样,体会不一样,个性化就不一样,一个人阅历多,多看书,多读画,这样的读书学习才容易使自己的绘画艺术特色产生出来。

读书学习是一种文化艺术知识的积淀过程,也是一种文人情操的修养锤炼。历来的读书人都认识并享受到读书学习的快乐。从事山水画艺术的学习耕耘,更需要深入看书学习研究,因而也同样是一件其乐无限的快乐事情。人们的文化艺术活动,一直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发展,深入学习的人就会不断地享受到这种活动释放出来的快乐幸福。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认为,画家要多读书,并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强调中国画家要坚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以此深化自己的学识情趣修养。

杨必位对此也有独到见解,他认为:

中国画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画论、史论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自己学习增长见识的好机会。

中国古代一直强调画家深入读书学习,以便积淀起丰富的文化艺术学识修养。董其昌将这种做法归纳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画家在加强理论方面学习时,开启心智,从古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书籍中得到开窍的启发;行万里路,就是画家在观察大自然山川云水的变化中,开阔眼界,打开胸襟,得到一种实质性的领略心悟的融会贯通。

在进行绘画艺术创作时,幽静寂寞的勤奋耕耘,旷远绵邈的深远意境,索居闲处的嵇琴阮啸境界,沉默寂寥的恬笔伦纸,其乐陶陶的情感愉悦,自然是一种激发画家绽放出心灵认知社会、认知大自然艺术、并向更高文化艺术境界迈进的原始动力。这是在中国山水画中体现出庄子逍遥游精神的魅力意境所在。

杨必位深有感触,他说:

第7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应该就是“文人壶”的艺术风格,“文人壶”必会因文人的博学而具备相当浓厚的文化气息。文人喜欢舞文弄墨,常常离不开一卷宣纸,当传统的文人艺术邂逅紫砂这?g具有独特艺术气息的泥土时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

一、苏东坡与紫砂的造型设计

说起宜兴紫砂与书法、绘画,就会使人联想起壶上的刻字、刻画装饰,认为这就是文人参与紫砂壶艺的形式。我们紫砂壶中有一款式叫“东坡提梁壶”,相传就是宋代苏东坡在宜兴教书时,根据紫砂材质的特点设计而成的。虽然这是一则民间传说,但该壶的造型端庄稳重,壶身圆润饱满,提梁凌空飞挂,气韵不凡,颇有苏东坡书法浑朴大度的气质和韵味。我们从这个典故中可以看出,紫砂壶虽小,但壶身上造型的线条运用、块面的组合以及壶嘴、壶把的布局搭配,均和中国书法、绘画在本质上有着相似的地方。

二、紫砂与书法、绘画艺术上的共通之处

艺术是相通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紫砂与书法、绘画有着艺术上的共通之处。书法艺术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紫砂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回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笔,言哀己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紫砂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紫砂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

当代大师蒋蓉在壶艺方面的创意更与中国传统花鸟画有着共通之处。她说:“创作作品要吸取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营养,博采众长,赋泥土以生命。如创作“荷花茶具”就是在盛夏时细心观察,采来荷花观察它的形状、筋络、色泽,在模仿中注意观察形与神的关系,强调形似,又需神似。蒋蓉的壶艺创作经验与中国画家到野外、到生活中去写生是何等地相似。

三、创作感悟

进行一番探索研究,书画创作和紫砂造型中确有一定的联系,书画的形态也可融于紫砂壶的创作中,使其更加具有灵性。于是在创作中特别注意紫砂壶身筒与壶嘴、壶把之间线条的连贯与顺畅,壶身、壶盖、壶把、壶嘴虽然是壶的四个部分,首先他是一个整体,整体美的要求就必须像写书法一样,一笔下来不能断,要一气呵成、流畅爽快,因而在制作时特别注意上下衔接过渡的自然,另外身、盖、把、嘴的比例也像书法“横”“竖”“点”“捺"的长短要恰到好处。这样的壶,不论是圆器、方器,放在收藏者面前,就像一件书法作品那样顺眼,自然会百看不厌,愈赏愈美。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不论是光素器、花器、方器、圆器还是筋纹器,不管是传统造型还是现代派,都要有一个法度的问题。这个法度,某种意义上来讲和绘画一样:第一要立“意”,意境高作品自然出手不凡;第二是谋篇,所谓谋“篇”,就是追求整体美,壶与画一样要把握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当空则空,当满则满,虚实相交,自然和谐,造型上能达到这种境界,作品自然美不胜收;第三要做到“认真”,像绘画一样,每一笔下去都要认真用心才会出好画。

第8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学;美学;分类;标准

二级学科艺术学在国家学科目录上已经存在多年了,目前具有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博士授予权的高校也有不少,从数量上看,其增长速度相当快,这也许是“学术成果大发展”的业绩证明。在增长数量的背后自然是大量的研究生,有一个真实的情况是愈是接近年底论文“开题”的时段,部分准硕士、准博士们愈是对二级学科艺术学研究什么内容,如何研究很是心焦。今年底笔者收到他们的一封电子邮件,说他们曾为此“商量”,讨论,并且在检索查看了以往历届“艺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二级学科的非“艺术学”的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是:大家都觉得,艺术学论文很难脱离某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来写,如果脱离具体门类来写,纯粹形而上的东西那就变成美学、哲学了。

这让笔者想起2007年《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上就有论者在《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论文中提出:“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再看作者相关的论辨,知道他的意思并非“艺术学科消亡”,而是目前的“性质”“定位”不当:现在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定位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成为“文学”门下,而作者认为应当或将来“必将”要归属于“哲学”门下。笔者认为,哲学、美学自然有纳“艺术学”于其门下的容量,但是这不妨碍“文学”仍保留“艺术学”的空间。理由是从“文学”门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角度观察的“艺术”和哲学、美学角度的观察是不一样的,结论也有不同。本文以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对“造型艺术”的分类为例,试释不同之处。

一、艺术学的分类问题

出现上述研究生疑问的原因中,至少有一个是“艺术学”迄今未有成熟的“分类”。“分类”不明,当然研究对象难免交杂不清,研究方向、目标和方法模糊就是必然的了。学术研究,不进则退。我在《艺术学,莫后退》一文中就“分类”问题略作探讨,就是希望证明二级学科“艺术学”还是能“生存”在“文学”门下而已。分类中大概只有“应用艺术学”概念被部分学者采信,其余的都未能引起学人兴趣,没有真正的学术回应。现在则恐怕连“应用艺术学”也不再引起兴趣,因为大概“艺术”一经“应用”,就会被看成不是“理论”的低层次了吧。

我想要探讨问题,先要站稳在“艺术”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仅在于对“全部”艺术实践的理论须有所认知,更需要的是对某些门类的艺术实践有所“实践”。正如陆放翁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艺术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学科的地方就在于“须躬行”,而不是永远的“隔岸观火”。“隔岸观火”可以观其大势,“须躬行”可以避免“隔靴搔痒”的结论。有“切肤之感”,又明其大势,“艺术学”研究才有实质的“莫后退”。

对艺术的分类,不论是对艺术总体内容、还是对某一门类“品种”的分类方面,美学和艺术学的立场不同,标准也不同,结论当然不同。下引俄罗斯美学家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的“造型艺术”分类为例,提出疑惑之处:从这些疑惑之处引入到“艺术学”角度的分类的思考。

在上表中,卡冈把“造型艺术样式”分为5大类:“艺术摄影”和“书画刻印艺术”、“绘画”分为一大类;其他4大类是:“雕刻”、“全景艺术”、“玩具艺术”和“化妆艺术”。他提出:艺术摄影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接近在于,它在平面上、通过对世界的假定的黑白色再现或者彩色再现而描绘世界。因此,摄影艺术仿佛重复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可能性,不过,它与书画刻印艺术和绘画的区别不仅在于技术手段,而且在于这些手段所产生的对被再现现实的反映和改造之间不同的——直接对立的——相互关系:艺术摄影总是纪实艺术的,而在书刊刻印艺术和绘画中甚至对模特儿的直接再现,也包含着无法排除的使模特儿发生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按照艺术家对模特儿的看法、感觉和理解而产生。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卡网关于“造型艺术”的某些概念和我们已经有了如下歧义。

先看他分出“造型艺术样式”之一的“书画刻印艺术”,在此样式下含三项“品种”:“书刊的书画刻印艺术”、“版画”和“插图”。他也知道这不是20世纪之前的分类,他说:在20世纪以前理论不把书画刻印艺术划分为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第三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在“三种最著名的艺术”中,与绘画和雕刻并列的是建筑,而素描仅仅被评价为一切“构造”艺术的基础或者绘画的一个品种。他这里说的“素描”,其实和绘画所说的素描还不是一回事,他说:

素描开始被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价值,而使它与版画相接近的特点,归根到底许可承认在平面上、在素描的所有技术品种(铅笔、炭笔、钢笔、色粉的素描,以及木版画、金属版画、漆布画等)中的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是造型艺术的特殊样式,称之为书画刻印艺术。他说的素描,就是单色画(黑白依然是单色)。可见,对同一个词汇,美学家和艺术家的理解距离有多遥远,双方如有争论、探讨、研究,也许都在“各说各话”,连基本概念都没有统一的对象——除了一个词汇之外。

按照卡冈的“素描”说,如果只要是“黑白造型”和“单色造型”就是“素描”,就是“书画刻印艺术”,那么,对

如果笔者的记述不错的话,这种“全景艺术”,似乎类似“艺术学”角度所说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的“空间”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在市民广场,可以在厅堂、门廊……总之,有足够的“空间”就行。“行为艺术”则除了一定的造型外,也可以有“进行中的情节”,而这个“情节”的参与者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来驱散他们的警察。总之它揉合了一点“时间艺术”的条件。卡冈强调:全景艺术与雕刻和绘画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如果绘画预定于从一个视点出发的完整知觉,而全雕刻作品预定于视线围绕静止的雕刻的运动,那么,围绕观众的全景造型则定向于从内向外的环形知觉。“从一个视点出发”,包含观者只可能有的“一个视点”和绘画本身的“焦点透视”及非焦点透视的构图,“全雕刻作品”显然即“圆雕”。至于“全景艺术”又有“环形知觉”,令人想到一种“全息电影”和“环形电影”。但他又提出:全景艺术的边缘形式是透景画,透景画在它的视知觉的结构和性质上接近于自己的形态学邻居——透视浮雕。卡冈列出“透景画”品种,不能详明何所指。联系他的相关论述,也许指的是博物馆陈列中普遍采用的虚拟“场景”艺术设计。这是借用电脑技术,利用光学原理合成的有真实“三维空间”的艺术设计,用来表现某种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诸如族群迁徙过程或某种手工艺工艺操作流程,如“玉作”、“陶瓷作”、“泥人作”等连贯的过程。在特殊的“橱窗空间”里,完全“纪实”的人物、器物都被按比例缩小,俨然如“小人国”般的“表演”,所以也含有相应的“时间艺术”因素。但是这些在“艺术学”角度看来,统统属于“展示设计”的范畴,上述所有具体内容的呈现手段,都只是“展示设计”指 定的某种“技术”的运用,和“雕刻艺术”没有关系。

卡冈把“玩具”列入造型艺术的一个类,下列“静态玩具”、“活动玩具”两个品种,不知道他的“静态”、“活动”是不是指不能“动”的(如泥偶等)和能“动”(如附发条机械或电控的汽车、飞机之类)的两种玩具的意思?这是出乎“艺术学”研究者的意料之外的。倘若凡有“造型”——不论何种手法、形式——皆可为“造型艺术”,那么“绘画”、“雕刻”、“建筑”都是“造型艺术”;“戏剧”、“电影”里也有“造型”,理应也是“造型艺术”,但若在艺术学分类中以呈现主要艺术效果的“手段”为标准的话,其主要艺术效果并非单由“造型”解决,更多的是音乐、表演、语言、灯光、色彩及镜头特技所起的作用,所以只好说它是“时间艺术”类的“综合性艺术”品种。

玩具则不然,首先是“玩具”的涵盖量巨大,既有平面的,也有立面的。既有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一类的“造型”,也有正方几何体拼图游戏一类的“造型”。即如卡冈列出的“静态玩具”而言,它们也不是艺术家个人完成的终端产品,一样要经过工艺制作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只有“玩”的过程中,“玩具”的艺术功能才彰现出来。从这一点看,分类的标准和前述的“绘画”就不一致了:设定同一种标准应该是“分类”的“游戏规则”,标准不一必然带来逻辑混乱,离分类的要求太远了。

卡冈认为“玩具不仅是独立的艺术现象,而且是儿童的综合创作——艺术游戏——的一种成分。”因此他又提出“造型艺术样式”中还有一项是“化妆艺术”。他说:化妆通过演员的面孔再现完全不同的人——戏剧或者电影的角色——的面孔,从而自己的特殊手段创造类似于造型创作的其他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演员,化妆艺术和木偶艺术原来是二者必择其一的;实质上,木偶本身仿佛是演员的一种“化妆”,是演员用来遮盖自己面孔的假面具。从上文可知卡冈的“化妆艺术”仅指戏剧、电影演员的“化妆”而已,但如果就“化妆”,特别是就“化妆”的“假面具”而言,儿童玩具中就有此类“化妆”物。就其形态说,在未使用前是“静态玩具”,一旦使用又是“动态玩具”,虽然它本身并不动,或只有局部动。此外,戏剧演员会有“假面具”,

“绘画”本身的“描绘”技巧可以独立,因而能够成为非“绘画”的一种表现技能,因此对“绘画”还须加以“定义”。我们可以给艺术学的所谓“绘画”设定三个条件:第一是有主题、有情节;第二是有构图范围;第三是在平面上的静态展示。所以不是有“描绘”的技术形式皆可称“绘画”,如先古时代某些“壁画”、器物上的“画”皆不可当作“绘画”讨论,因为前者缺乏第一、二项条件;后者不符第三项条件:所以它们都是“描绘”技法的运用。此外,现代出现的电视画面、电影画面虽在“平面”上展示,但非“静态”形式,故也不符合“绘画”讨论要求。这样就区分开了“青铜器”、“彩陶”以及附属于器物上的一切“图画”,也就是说,那些附丽于器物的“图画”是在器物装饰艺术中运用了“描绘”的技法而已,本身并不足以成为“绘画”。

第9篇:书画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馆;群文书画;群众文化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水平也得到了发展与进步。在新形势下,书画学习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随着不断增多的书画爱好者的出现,加强书画辅导成为文化馆重要的责任。由于群众的知识结构、年龄以及阅历的不同,其对书画欣赏的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面对群众文化结构的不同,群文书画辅导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以引导群众文化的正确发展。文化馆要做好群文书画的辅导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辅导者首先要具备专业的书画技能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与教育范畴,群文工作不但关系到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同时还起到陶冶群众文化情操的作用。因此,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会对群文活动水平的高低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更好的促进群文事业的发展进步,文化馆在选择辅导人员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专业素养较高的人员,从而确保群文书画辅导的水平与质量。

二、辅导者要有相当的书画理论知识和辅导能力

辅导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自身专业技能的训练,更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加强。书法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荚学特征。其中文化特征指书法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如何从一种日常的文字书写活动发展演变而为现在的不同风格流派;美学特征指从美的角度来阐述传法的抽象美、形式美、线条美、动态美等等。美术方面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有其严格的分类。根据其实用性可分成纯艺术和实用美术,其中纯艺术根据使用工具的不同可分成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实用美术可分成工艺美术和美术设计。群文方面的美术辅导目前大致仅限于纯艺术类,更狭义的则限于中国画,其重点在推广和普及。辅导者需要不断巩固、加强、深化书画理论知识,力争辅导形式和内容的高质量、高水平,把群文书画辅导上升到一定的学术层面。

三、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

在进行群文书画辅导的时候,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来采取相对应的辅导方法。在对辅导对象进行分类的时候,可以根据年龄段分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等类型,而从学习程度方面来划分,可以分为初学型、加强型、专业型。采用分类辅导方式,能够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辅导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群文书画辅导的宽泛与粗钱,提高了辅导的实用性。因此,在辅导过程中,群文书画辅导人员可以根据被辅导着的实际情况来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并组织不同层次的书画学习班。除了内部辅导人员之外,文化馆还以聘请相关专业的书画专家来进行辅导,这样不但能够活跃辅导氛围,同时也提升了群文书画辅导的水平。

四、书画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

群众文化事业的兴盛,从文学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与文艺创作的繁荣方面能够体现出来。因此,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除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将民族、民俗以及民生的题材进行拓展,从而创作出具有现代以及地域风格的文化艺术作品。只有创作出被认可的文化艺术作品,才能在辅导群文书画的过程中起到先进带头的作用,有效的提高群文书画辅导水平。

五、辅导方向要有侧重面兼多样性

在群文书画辅导方面,大多数都是集中在纯艺术类,甚至是中国画的方面。作为我国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国画与书法应当作为群文书画辅导的侧重点,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起到继承与发展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与人民群众的参与息息相关。因此,群文工作者要做好书画学习的宣传活动,积极组织与开展书画展览等活动,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书画学习的队伍中去,提高群众对书画的喜爱、关心以及认识,在发展书画艺术的同时,树立起对我国国粹继承与发扬的责任心。在群文书画辅导中,除了中国画还包括了水彩画、素描、装饰画等等。在确保辅导基本方向的同时,要将群文书画辅导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做到针对性与多样性、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六、向群众宣传书画创作与欣赏的优点

书画作品的学习,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的崇尚以及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书画能够提升人们的气质与修养。在书画作品中,蕴含着一切美学艺术,需要群从美术、文学、音乐等多方面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群众在书画练习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得创作的乐趣,同时能够保持身心处于宁静的状态,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除此之外,书画欣赏能够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在欣赏过程中不但能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扩展自身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因此,群文书画辅导人员可以将书画的创作理念与欣赏方法传达给被辅导人员,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加入群文书画的学习与创作中。

参考文献:

[1]苏雅拉其其格.浅谈新时期群众文化辅导的发展趋势[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10):262-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