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报业数字化论文精选(九篇)

报业数字化论文

第1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管理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北京

您的学校背景:北京理工大学

要求字数:6000 (开题报告)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先要一个开题报告! 正式毕业论文的要求 学校还没通知 开题报告要求 见 附件 题目方向是 三维制造工艺 对机加企业(车间) 的影响 或 数字化制造 对机加企业(车间)的影响 (最好是针对航天制造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于三维模型的工艺对技术对航天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一、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国际航空制造业新产品研制中发展迅猛,传统的以模拟量传递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手段,已经逐渐被以数字量传递为基础的数字化手段所代替,通过全面采用数字化产品定义、数字化预装配、产品数据管理、并行工程和虚拟制造技术,极大缩短了机型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二、本选题研究领域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计划进度表

五、经费预算

六、参考文献

[1] masuzwa t, fujino m, kobaryashik. wire elctro-discharge grinding for micro-machining [j]. annals of the cirp, 1985, 34(1): 431-434.

[2] yan b h., chung tsai h, yuan huang f. the effect in edm of a dielectric of a urea solution in water on modifying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XX, 45(2): 194-200.

[3] assarzadeh s, ghoreishi m. neural-network-based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o-discharge machining process[j]. XX, 39(5): 488-500.

[4] soni j s. micro-analysis of debris formed during rotary edm of titanium alloy(ti 6a1 4v) and die steel(t 215 cr12)[j]. wear, 1994, 177(1): 71-79.

[5] murti v s r, philip p k. an analysis of the debris in ultrasonic-assisted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j]. wear, 1987, 117(2): 241-250.

[6] 冯新明,张固.数字化技术在新支线项目研制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XX(10):56-59

[7] 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arj21数字化样机实施规定[g].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XX

[8] 杨玺.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的飞机制造信息管理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XX.

[9] 卢鹊.大型飞机的并行数字化定义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XX.

[10]范玉青.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综述[d].航空制造技术,XX(10): 44-48.

第2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ISSN××××-××××

CN××-××××/YY

例如:ISSN1000-0097

CN-11-1340/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际标准刊号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297《文献工作—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按国际标准ISO3297规定,一个国际标准刊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两段4位数字,中间以一连字符“-”相接)组成。如:ISSN1234-5679,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无任何特殊含义,最后一位为计算机校验位,其数值根据前7位数字依次以8~2加权之和、以 11为模数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计算得到。在前缀ISSN与数字之间应空一个字距。

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以GB2659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国内统一刊号的主体,后者为补充成分,其间以斜线“/”隔开,结构形式为:

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

报刊登记号

一个报刊登记号为定长的6位数字,由地区号(2位数字)和序号(4位数字)两部分组成,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

地区号按GB2260所规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代号给出。

序号由报刊登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分配,各地区的刊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统一作为报纸的序号,1000~4999统一作为期刊的序号,5000~9999暂不使用。

分类号

分类号作为国内统一刊号的补充成分用以说明报刊的主要学科范畴,以便于分类统计、订阅、陈列和检索。一种报刊只能给定一个分类号。

期刊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大类给出,其中文化教育(G类)、自然科学(O类)和工业技术(T类)的期刊按该分类法的二级类目给出。

第3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摘要】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传媒业的迅猛发展,而移动平台的出现更是加速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拉锯战正在此消彼长的进行中。本文从媒介融合环境下传统报刊的生存方式出发,解读当前媒介融合过程中,报纸发展面临的困境、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报业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现状 数字报业 动力

一、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报纸发展的现状

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媒介融合的浪潮冲击下,传统纸媒的地位在继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发展再度陷入“瓶颈期”。

1、报纸读者数量的减少

在“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下,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报纸的消亡就是一代人的消亡,随着最后一位报纸读者的离世,纸质报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当前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纸质媒介没有像父辈那样深厚的依恋之情,对于这些新的受众而言,新型媒介才是他们这代人的主要接触对象。网络的实时性、互动性、丰富性等都以非常大的优势遥遥领先于纸质媒介,这就导致现阶段纸质媒体在发掘和培养新一代读者方面居于劣势,读者的流失对于报纸的长期生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2.1 亿网民中,有73. 6% 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5 亿。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有1 /5 的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面临着发展势头如此强大的网络受众资源,报业的危机具有长期性。①

2、报纸的广告收入减少

广告之于媒体就好像食物之于人类,没有广告商的投资,媒体的运转就不可能进行下去。自2005 年以来,全国报纸广告的收益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与此同时,门户网站的广告收益却一片飘红。广告商投资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报社的经营管理,进而间接导致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的降低与报纸质量的下降,使报纸的生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直到被兼并或彻底消亡。

3、报纸的时效性不足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出现并受到追捧,并不是空穴来风。其内容的实时性、音视频效果的丰富性、链接内容的全面性等都比传统报纸更有竞争优势,再加上移动上网平台的出现,各种电子媒介的普及,网媒的发展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新闻媒介,一直以来以“内容为王”标榜自己的权威和独立,却不得不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虽然报纸一直以来都是权威信息的者,纵深报道的探讨者,但这并不能否定网络在未来也会成为另一个信息权威的主导者。

二、传统报刊向数字报刊转型面临的问题

所谓报业的数字化,是指报业基于数字式信息符号传播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与新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②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实时应用,受众对数字化报业的需求大大提升,而传统报刊在向数字报刊转型的探索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数字报业的版权与政策监管

报业的数字转型是当前适应整个市场潮流的去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虚拟空间,这就导致很多网络监管的问题不得不纳入考量的范围。如何最有效保证数字报业的版权不受侵犯,如何协调传媒内部针对数字变革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的调整,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记者编辑的能动性,都成了传统报刊需要面对且尽快解决的问题。就国内媒介融合现状而言,不少媒介集团已意识到媒介融合能提高传播效率,却大都苦于政策瓶颈难以推行改革,目前仍有75 号文件明文禁止广电和电信的互相渗透。③

2、固有传统思维的局限性

数字报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而在我国却仍旧停留在报刊网络版的发行上。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地区对当前数字报业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再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电子信息水平的限制以及通信技术的落后,致使部分处于转型期的报刊不能全面数字化;④另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有的国情所致。自报刊诞生到现在,报纸的发展都是以一种“国有企业”“政府喉舌”的身份自居,几乎没有过彼此之间的媒介联动和激烈竞争。养尊处优的地位使得他们不再具备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对行政机关的庇护和依靠使得报业结构不容易像国外的媒介集团一样被摧毁。因此,抱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态维持着现有的稳定的报业结构。

三、数字报刊发展的趋势与动力

数字报业的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报纸的网络版而不进行新的深化改革,那么在世界数字浪潮中总有一天会被吞噬而不自知。报业的数字化是整个发展的大趋势,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向传统报业抛出了层出不穷的挑战,而且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是目前全球数字化转型都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只能摸索着前行。

1、丰富数字报刊的内容

“内容为王”一直是报纸孤芳自赏的一个骄傲。于受众而言,报纸是一种权威的代表,是核对信息的一个标准,形式较为单一的报纸只能在内容上更加凸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充分利用自己的采访权,访难访之新闻,做独家的深度报道。在数字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深层次开发信息平台,整合多元媒介,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来呈现新闻,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降低报纸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益。另外,除了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制作不同的专版和模块,适应手机、电脑、乃至将来的“电子纸”等媒介载体。

2、拓展数字报刊的业务范围

在媒介的经营管理体制上,我们不应再只限于新闻的与采集或者只是纸质报刊的网络版,而应该注重数字平台的立体化经营。例如《纽约时报》网站针对“报纸参与教育”这一发展计划而开辟的一个“时报学习”的专栏,其免费为3 到12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提供信息,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新闻、参加专栏游戏、向《时报》记者编辑发送邮件及问题,老师根据网站内容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时报》一方面为社会教育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读者群。⑤在借鉴西方数字报业发展的同时,报业集团也应该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业务的拓展,比如在网络中开展音视频业务,融入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在内的文化活动等。

参考文献

①甘东、谢莎莎,《传统报纸与网络媒体互补——以〈新民晚报〉2008 年“两会”报道为例》[J]《. 新学术》,2008(4)

②石本秀,《融合还是分化——试论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思维局限》[J]《. 新闻界》,2011(7)

③李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报业发展导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

④秦银萍,《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报业的发展》[J]《. 赤峰学院学报》,2011(3)

⑤蔡雯,《媒介融合视野下的报业转型》[J]《. 新闻传播》,2007(11)

第4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G219.25 [文献标识码] A

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数字报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概念。《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已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转型和创新,如何在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不管怎么说,“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逻辑起点,包括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融合,媒介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的再造和制度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与新闻表达方式的融合,产业运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等诸多层面。

一、数字报业: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

发展数字报业,是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之变,重新整合报业内外部资源,以报业做大做强为着眼点的。目前,在“做大”方面,以明晰产权、建立市场主体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不少报业集团都自我描述为“N报N刊N网站”的媒介架构和规模。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报业集团以手机、电子纸、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终端的媒介品种更多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成立报业集团不是搞媒介拼盘,不是单把媒介数量增多、媒介形态更丰富作为目的,而应以“做强”为目的,实现报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发展数字报业,绝不是单单发展新媒介,也绝不单单是现有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而是首先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管理搭建统一平台和战略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数字报业标志着报业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

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打破已有的壁垒。目前,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报业集团内部,来自现有体制束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报业经营管理体制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每一种媒介产品,对应着一个媒体或日一个经营实体,并由此产生利益关系。报业集团大多是按照模拟市场化的办法,实行目标考核或独立核算。应该说,这种“一媒体一公司,一公司一本帐”、“分灶吃饭”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激发了各媒体的内在发展动力,激活了内部机制,形成了内部竞争,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时,却发现媒介资源的分散化、媒介价值的碎片化、媒介利益的分割化、媒介品牌的孤立化等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媒体”,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现实变化:一是从受众角度说,由新媒介催生的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被动接受选择信息衍变为主动选择接受信息,从特定时空消费信息衍变为全时空消费信息,从消费单一媒介提供的信息衍变为消费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二是从经营角度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传媒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级、多次的销售,根据受众不同需求细分市场,最大程度地开发媒介产品价值,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经营效益。报业集团应该打破旗下各媒体分散经营、封闭经营、粗放经营的模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服务能力,降低和分摊生产成本,实行整合营销,不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还要向范围经济要效益。三是从管理角度说,传统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以科层制为主,沟通成本较高,内部信息共享不够,媒体联动合作不够。要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即时互动,必须采用网络化和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组织结构,序化、细化流程。这种变革,将深层次影响报业集团的体制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

新的发展阶段将以资源为中心,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旧体制嬗变、更替的过程中,必须减小震荡或缩短震荡期。除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外力推动、新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催化外,更重要的是新旧媒介文化的融合和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改变员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变革带动机构调整和体制变革,重新生成沟通与协调、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展望,在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经营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

二、数字化平台: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

发展数字报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整个报业集团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等诸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它将成为面向新商业模式的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由此才能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报业集团的媒体运营模式。

首先是为内容生产与分发搭建全媒体全时空的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要搭建一个全媒体全时空平台呢?在数字时代,报业的概念已从“报纸产业”发展转变为“报道产业”。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报业集团生产媒介产品必然要朝着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多终端化方向发展,突破纸介质的边界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销售,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整合整个集团的新闻资讯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快捷互动优势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既能服务传统媒体也能服务新媒体。这个平台的建成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采编部门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面向不同终端和载体时编辑在选择、加工和信息上体现各自主动和特色。同时,还可以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受众参与社区讨论等提供平台。最终,全媒体全时空数字化平全能与经营管理平台合一,使优质内容信息资源可实现多级多次利用。

其次是把全部新闻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报业集团历年的所有新闻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分类整理储备入库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无疑可进一步提高信息增殖服务能力。在线数据库同时也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新媒体,左右着人们的信息方式。一是消费者可用最短时间检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报业集团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供

新的信息产品。如《日本经济新闻》设有庞大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全面监控分析日本经济运行数据,日经指数。再如英国路透社约有40多万个终端和5万多个客户,在中国就提供财经资讯系统、交易平台、外汇交易管理系统、市场数据库、自动交易系统等5类产品。数据库成为路透集团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在国内,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上海文广传媒也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报业集团完全有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实现数据库的增值利用,从而消融报道产业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壁垒而打造新型产业链和新型业态,获得新的赢利能力。

再次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分析和高效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受众层面来说,要掌握受众的详细信息,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断细分的分销,进行针对不同终端和介质的信息发送,并从传统报刊发行的“订单驱动式”转向数字时代的“客户驱动式”。从广告主层面来说,也要实行发挥不同媒体优势、面向多终端的“一站式”、“套餐式”整合营销,并能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前有效预测到达人群、投放后精确考量广告效果的数据支持,在投放过程中广告主还可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实现在线即时交易。此外,建立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为受众和广告主提供即时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数据。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可真正解决把客户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在体贴服务客户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多媒体报道:新闻生产与表达机制的创新与融合

发展数字报业,不仅是把数字技术运用于媒介类型的丰富和传播手段的延伸,更意味着融合多种传播手段,采集、加工多媒体的内容产品,并且运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新闻。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在数字报业阶段采集新闻,不仅需要采集到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记者要跨平台高效率地工作,提供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的报道,而且,记者并不是为单一的媒体工作,而是为多个不同媒体工作。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 “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 “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约翰・V・帕夫利克,2005:p53-p65)在美国,这种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记者被称作“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正在开发研制更高级的移动新闻系统,它合并了多种技术的混合用户界面,可匹配的高像素数字相机和便携的高质量MPEG视频相机拍摄的内容,可通过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在网络上处理和传送。在数字报业时代,运用全新工作方式的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殊为重要。所以,在西方有人说,报纸是编辑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制作人的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介是记者的媒介。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样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编辑或制作人必须适应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要求,适应非线性编辑的要求,适应滚动循环报道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非常清晰地认识所媒体的特性和定位,要能不同的媒体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形态。三是编辑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组合、包装新闻,善于分析和添加新闻背景,善于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四是数字报业将引发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数字技术带来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真实性问题,编辑或制作人应要细致缜密识别是否存在新闻报道中的造假行为,“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应更加强化。五是编辑更应强调团队意识,特别是总编辑,如何有效形成编辑与记者间的积极互动,如何面向不同媒体终端组织和实施报道,如何分发内容,都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

此外,由于数字技术平台能增进受众与媒介互动的便捷性,因此应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让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信息提供、参与社区讨论、对媒介或媒介内容发表评论、参与媒介活动等方面愈加主动,编辑应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其次,通过开通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手机短信等平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均可在与受众互动中,获取新闻资源并运用符合新媒介特点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进行传播。再次,流媒体的运用将带来诸多创新方式。比如流媒体图表的使用,将使解释性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四、再造利润中心:报业数字化平移的价值目标

2006年7月,由于股票下跌,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低价出售,敲响了传统报业的警钟。美国最大报系甘尼特的利润也是持续下滑,2006年下半年不得已启动了数字化改革。 “甘尼特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勇敢地迈出革命性一步――即从资源配置角度解决了传统报纸数字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并初步设计了针对数字化时代受众偏好的产品模式,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搭建有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改革成败的最后一个挑战。”(孙镜,2007:p.47)

如果我们说,传统报业最终走向衰落,是由于商业模式的落后;那么,发展数字报业,除了运用先进科技去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的主导权之外,就是增强竞争能力、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导权。我们可以预见,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选择,并非等同于在维持传统报业的经营格局之外,简单增加网络、手机、电子纸、数据库等新媒介的经营部分,而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新的经营方式的对接和互动分销与促销,并把价值链延伸到相关产业。

第5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信息中心”:7项主要内容

甘尼特的这场改革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酝酿,经过市场调研及策划,7月开始在4家子报试点。11月2日,89家子报全面开始实施。根据其改革时间表,各子报须在12月完成转型方案并上报甘尼特总部,2007年5月前须全面完成由传统的编辑部向“信息中心”的转型。

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我们将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 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 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 、数字(Digital)。

数据:各子报将建立数据部,专门负责收集、管理各类与本地受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如本地各种文艺活动、体育赛事、餐馆信息等。

公共服务:代表公众对就政府决策、社会黑暗面进行调查报道。与传统报道方式不同的是,公共服务报道的不仅仅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出现,而将数据库、公众参与等元素引入报道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概念下,甘尼特首次突破了美国报业100多年来的专业化办报传统,让非专业人士参与到新闻采编过程中。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佛罗里达州《Fort Myers新闻报》。这家子报就当地政府向居民新建住宅收取非常高的废水处理系统接入费问题进行调查,从读者中邀请了退休的工程师、会计、政府公务员等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助分析相关文件及数据。报道后,该市废水系统接入费降低了30%。

社区对话:这一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报纸评论业务的拓展。在“信息中心”模式下,报纸的评论将不仅限于专职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的评论,编辑和记者的博客,读者在线参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甚至由读者自己建立的网上论坛都将列为评论范畴,以此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报纸成为社区的“舆论中心”。

本地: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如《Fort Myers 新闻报》在其网站上建立了Fort Myers市9个社区子网站,报道题材从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火灾到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

个性化内容:该部门将专注于通过各种平台向细分受众提供个性化内容,如生活消费、潮流趋势、娱乐、育儿、宠物等话题。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成立专门部门以音频、视频、流媒体图表及其它视觉表现技术编辑,并向各种平台提供新闻与信息。

数字:简之言之,这项改革是将多媒体内容在第一时间在最合适的数字媒体平台或纸质报纸上,甘尼特将在每家子报建立所谓“数字神经中心”负责这项工作。

配套举措:以人力资源转型为核心

将在传统机制中运行了几十年的报纸改造为数字时代的“信息中心”,这一战略的执行最终需要诉诸于最根本行动基础,即组织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甘尼特自然深知这一道理,因此,甘尼特重点从员工观念、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转型措施入手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员工观念转变是改革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沟通则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甘尼特将沟通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电子邮件、博客、音频会议、网上讨论区等都成为管理层与员工沟通的渠道。

改革全面推行前,Craig•Dubow向万余名员工发电子邮件,与员工就 “信息中心”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进行沟通,Craig指出“成功关键是取得你的支持”。2006年11月中旬,甘尼特在全集团范围专门就“信息中心”召开电话会议,对改革情况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同时,公司内部网站也专门开设频道,政策解释、疑问解答、互动讨论、媒体报道、实践体会等各种相关信息。负责指导子报转型的报业分局副总裁詹妮弗•卡罗尔也在该频道建立博客,与员工沟通,并邀请员工参与互动讨论。

甘尼特管理层一方面向员工阐述改革并非意在裁员,一方面启动大规模音视频培训工作。11月,甘尼特在全美16个城市组织旗下62家报纸的320名采编人员进行第一期音视频培训。效果立竿见影,截至12月底,子报网站上视频新闻数量由原来6000多条上升至55万多条。以《火奴鲁鲁广告人报》为例,28名采编人员培训后一个月,共完成40多条视频报道,其网站问量上升27000人次。

“信息中心”的改革必然要求传统报纸记者编辑向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工作模式转型。对于记者业务转型,甘尼特富有创意地提出“MOJO”概念。即Mobile Journalist(移动记者)的简称, MOJO没有办公室,但配有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字相机及录像机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采访设备;MOJO每天深入所负责的区域,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采访,以第一时间完成报道并在车里完成发稿。以试点之一的《Fort Myers News-Press》为例, 14名全职及兼职的MOJO分工负责报道各个社区,报道题材从新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到火灾、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每天的发稿量最多可达12条。MOJO对于社区全面而深入的报道使得该报网站的人气不断上升,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Fort Myers 新闻报》网站在2006年8至10月期间的独立访问量达到399712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

与记者一样,编辑同样要实现与“信息中心”模式对接。在参加培训基础上,传统报纸编辑要改变工作节奏,向24小时不间断编辑发稿模式转型,还要针对网络、手机等平台的特点,制作新闻标题。为此,甘尼特同样会有相应的培训帮助采编人员学习掌握相应技能。

三问甘尼特变革

美国第一大报团如此大规模的一场变革自然引起业界关注。

甘尼特改革究竟能否代表行业的数字化方向?在其改革刚刚开始,许多措施仍未完全到位的况下,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可能为时尚早,解读这场改革,至少可以更好地认识报业的数字化。

1. 为什么要实施这次改革?

没有压力就有没有动力。甘尼特变革的动力源自读者市场、广告市场、资本市场的强大压力。自2003年以来,新媒体在内容模式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博客网站、以MYSPACE为代表社区交友网站、以YOUTUBE为代表的UGC网站(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制作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同时,搜索广告、网上视频广告、分类广告网站等新媒体赢利模式越来越成熟,许多报纸主广告主近年来纷纷削减报纸投放,增加新媒体的广告投入。更加直接威胁是,2006年网络巨头YAHOO开始涉足地方广告市场,该公司与美国7家报业集团的200家地方日报达成广告联盟,很有可能在未来威胁到甘尼特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地方广告。

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传统报纸读者和广告加速了向新媒体转移步伐。具体到甘尼特集团,2003年至2005年期间,集团子报的合并发行量由6133万份下滑至5870万份,降幅达4.3%;广告收入虽然由2003年的增长到2006年的537亿美元,但由于广告销售成本的增长,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资本市场上,华尔街对传统报纸前景失去信心,报业股近年全线走低,甘尼特股票价格两年内下降25%。去年7月,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被迫低价出售,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公司也面临可能被分拆出售的命运。资本市场无疑向甘尼特发出的这样信号:如果仍拿不出得力的改革举措,很难说甘尼特不会重蹈奈特里德的覆辙。

2. 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看似纷繁复杂,但其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甘尼特改革的实质其实是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而“信息中心”变革却彻底颠覆了报纸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的MOJO、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设备、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这一改革打破了报业数字道路上的最大阻力―即来自内部的资源制约,为传统报纸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铺平了道路。

3. 决定改革前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第6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1 进行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调查的范围

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又称作电子资源。依照由全国图工委制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的相关规定,可以判断在进行对读者对于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调查时,主要是针对读者对图书馆系统中的期刊、电子书籍、数据库内包含的学术资源的需求,以及围绕着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展开的各项资料检索、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和其他的个性化服务。

1.2 调查的方法

在进行调查之前,需要对调查表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可以参考相关的调查表采用的调查方案和调查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调研。进而依据实际情况,对调查内容以及问题进行划分与设计,分别地读者的个人信息、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认知状况、使用状况、需求状况以及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服务的评价进行相关的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2]

1.3 调查的结果反馈

在经过有效地调查过后,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从中筛选出有效的调查问卷,依照其中受调查者填写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层次的划分,从学历、年龄、专业等多个角度,全面的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 读者对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需求以及利用调查和分析

2.1 读者对数字资源各类文献需求的特点

网络状态下,读者在进行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对电子期刊的需求占据了各类参考文献的榜首,这一定程度上与电子期刊出现的较早且内容新颖,读者在利用的过程中较为熟练有关。紧接着的就是电子学位论文、电子书籍、电子索引和电子会议的论文以及电子参考书。而在电子科技报告、电子报纸、电子专利等方面,读者的需求量相当较少,利用的人数不多。[3]

2.2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阅读习惯有学科的差异性

不同专业的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选择上具有差异,文科的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多选择电子期刊、电子学位论文、电子书籍等,而理科的读者则多选择电子期刊、电子索引、电子学位论文和电子会议论文等。

2.3 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目的分布

不同领域的读者在进行数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其利用的目的是不同的,由于大学中涵盖的专业领域较为全面,因此调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去具备着代表性。例如医学专业的读者在进行数字资源的利用多用于专业的学习、论著的发表、申报课题以及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而人文科学专业的读者是以专业学习、出席会议为数字资源利用的目的。工学专业的读者则是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进行专业学习、发表论著。[1]

3 读者获得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调查和分析

3.1 读者认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途径

通过相应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读者认识并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途径是多样的,在众多的了解途径中,部分的读者是通过“图书馆网页中对数据库的相关介绍”来对其进行认识与了解的,部分读者则是在“他人的推荐与教授”中,认识并掌握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的,除此之外,还存在“宣传海报”、“图书馆内的期刊介绍”等等。[4]

3.2 读者采用的图书馆数字服务的项目

在读者使用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的服务项目问题上,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多样化,读者大部分需要的服务主要展现在“论文的收录以及引用证明”上,另外还包括“文献传递”、“咨询学科馆员”,其他的方面较少,从此可以看出读者对于服务的利用偏低,仍处于初步发展的时期。大学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其提供的项目服务以及对项目服务进行的宣传方面下功夫。

4 结语

第7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传播;报纸;内容体系,传播风格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1.0104.05

报纸在人类传播与文明演进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报纸以把关主体和传播主体,通过信息的挖掘、采集、制作和,为公众、社会甚至政府机构设置议程,充当意见表达、沟通及舆论引导的有效渠道,作为主流媒介和资讯告知权威,在传播史上较长时期地承载起受众认知和瞭望外界的窗口、教育和反思的平台以及娱乐和学习的工具等大众媒介的集束角色与责任。然而,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革命性推进,信息与技术的大汇流中出现了媒介的整合发展新趋势,报纸媒介的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数字传播背景下报纸遭遇的

挑战与生存质疑从纸媒时代传播语言的文字化到电子网络时代传播语言的数字化的演进,每一种新形态的媒介兴起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报媒现实的和潜在的受众进行吸引和分割,受众受信息洪流、传播技术洪流以及多元化社会诉求的多重裹挟,不断地细化和分流于媒体的混战割据格局之中,直接导致报业的发行和广告售卖下降,报纸的商业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双重下滑,报纸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越来越促狭。

美国著名媒介经济学家和公共新闻业的先驱菲利普·迈耶教授在其《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两个线性拟合图,推测“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到2015年的时候将会接近零点”[1](P15-16),“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趋势线顺着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结束时,日报的读者也将会接近于零点”[1](P97) 。在数字传播技术革命性推进和传统媒体“盛极而衰”的背景下,迈耶教授基于报纸的读者及广告的相关图例分析原本旨在为帮助传统报业走出生存困境而提供一种如何利用报媒的社会影响力来提升其商业价值的思维路径和经济理论模型。但他的这些举证另一方面也展露了报纸媒介生存环境的窘迫性和诸多不确定性,因而极易被机械推理和错误解读为是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力证。美国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k)和著名的媒体经营者比尔·盖茨(Bill Gates)曾多次在其演讲中转引迈耶“报纸末日论”观点对报纸的未来发展表示出强烈的消极与忧虑。日本《每日新闻》原总编辑歌川令三在其《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2](P83),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预测在2030—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2](P116)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也在比较分析报业读者群体变化时说,“可以预言,50年后纸质媒体将在主要国家退出历史舞台。考虑到全球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100年后,人们将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纸质媒体了”[3]。这些基于报媒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的“消亡论”、“失望论”等对报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将报纸推向一种边缘化和不确定的生存境地,也带来报纸本身发展上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二、报纸的传统传播风格及其在

数字传播背景下的诸多问题报纸作为人类理性传播史上信息传播最典型的渠道与手段,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汇集信息报道新闻、宣传政策沟通协调、提供观点引导舆论、传播文化娱乐社会等传播功能的发挥和信息价值的彰显。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报纸其媒介化和社会化生存所依赖的支撑体系亦即报纸的内容框架也主要是通过信息的采编、告知与解读并围绕这些信息传播功能的发挥和信息价值的彰显而完成型构,并以此逐渐沉淀出报纸的传播风格。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媒介的发展演进,特别是数字化传播技术主推下互联网的诞生与应用,更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人们多元信息诉求中基于特定媒介的价值消费与价值创造心理。数字传播背景下报纸传统的内容框架和报道格式日益不能满足人们多层面的社会信息需求,网络式传播也使报纸的传播权威逐渐消解。报纸陷入数字化传播媒介的“信息超市”裹挟,导致其彰显传播风格的传播效率、传播品质和传播品格三大支柱日益蠹蚀而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多种困境与问题。

(一)数字信息突围中报纸面临传播效率与信息传播价值的衰解

数字传播以数字化特别是数据库作为传播技术支撑,往往具有“以不受地域或国家边界的限制而具有从传统的媒介和把关者手中夺取信息和娱乐控制权而武装自身的能力”[4](P5)以及超强的生命力和解构力,以科学的话语消解和颠覆传统报纸单向式传播的各种权威架构,“把传统媒介的受众从集权主义媒体的‘暴政’和腐败的消费主义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媒介对阅听大众予取予求、想塞什么就塞什么的状况中解放出来”[5](P148),受众视线的力量从新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得以释放,从这种传统报纸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权力层级中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参与、信息选择、信息解读甚至信息生产的能力。加之数字传播的传播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内容存取便捷恒久、传播渠道丰富多样、传播的时空融合以及互动交流式传播等优势也使得单纯依赖纸质媒介定期定量传送信息的报纸市场空间受到频繁的挑战与挤压,作为载播资讯的立柱在数字化媒体的“信息超市”面前日渐衰落,昔日传递社会信息和运行社会信息系统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最方便有效的媒介,在数字传播的冲击下遭遇信息传播价值的边缘化和信息传播效率的削弱。

(二)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导致报纸传播品质下降

以数字传播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因其分散互动对话性和无法集中控制等特点而使媒体的信息传播场域具备较大的中立空间和想象力,极大地满足了受众阅读与信息分享的、参与传播的成就感、角色扮演的乐趣、思想表达的自由和收视点击消费的随心所欲,能够极大地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多样化的心理需求。面对数字传播的崛起及其沟通新构型,裹挟于信息海洋的报纸不甘放弃其传统的媒介权威地位,为降低成本、保持和夺回被掠走的市场份额、实现报纸的市值与利润,寻求影响受众和攫取受众注意力的“捷径”,报纸逐渐放弃或有意无意地偏离既有的严肃客观报道和调查评析之新闻专业主义的路线和优良传统,抛却自身本该有的专业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媒体定位,模仿和沿袭其他媒体之于受众“泛娱乐”的传播范式,降低新闻来源的把关力度,通过挖掘和展示人性的弱点制造娱乐效果和轰动效应,达到报媒盈利率和商业影响力提升的目的。受众对有用资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从报纸信息消费中获取阅读和体验的快乐,更不能从中学会事实判断获得意见指导。报纸的这种不能坚守自身媒体立场的泛娱乐化传播不仅不能持久有效地吸引到潜在受众的注意力,在受众群体日益分化的背景下,报纸的这种降质传播行为甚至正在疏离已有的受众群体。直接导致报纸传播内容与传播品质的蜕减,消解报媒现实的媒介影响力,进而失去更多的市场份额和面临更深重的安身立命之危。

(三)报纸“公共性”传播品格在数字化传播格局中出现褪色倾向

英国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认为,“品格的力量在于其公共性并对他者有益”[6](P107)。报纸传统上作为人们观察世界的窗口、获取公共事件和真理解释框架的工具、监督社会发表舆论的平台、变革社会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等公正、权威、负责的形象一度颇具媒介品格力而备受社会公众的支持与认同。数字传播使传统报纸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纸被置身于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市场逻辑的狭缝中,面对整个媒介市场格局的变动和媒体商业逻辑的强力冲击,报纸为应对作为媒介的信息告知功能被替代、信息传播效率衰减以及信息传播品质的消解等诸多生存危机和缓解空前的媒介生存压力,不得不在社会“公益”和“商益”的矛盾之间游移和徘徊。为控制传播与运营成本,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商业利润又不至于触及社会各种制度集团的利益,报纸草率地舍却了权威公正的话语,放弃了体现公共话语精神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权威资讯告知,削减调查性和深度评析类新闻事实等内容,而倾向于简单新闻事件的粗放报道。导致报纸的传播内容缺乏深度而不能成为人们思想的有益延伸,受众也不能依赖其获取意见指导与决策支持。缺乏事实解释力和真相还原力的报纸不再能妥善地担当公众表达意见的权威通道、监督社会的“第三只眼”和平衡权利的中立组织。报纸的公共性和利他性的媒介品格力量被“商业逻辑”的“沉默螺旋”一定程度地消解。

三、报纸的未来出路:重塑报纸的

传播风格美国著名媒介学者康拉德·芬克(Conrad C.Fink)指出:“竞争性媒体的扩张,可能使任何一个单一种类的媒介的价值减弱,而相应地,也增强报纸的独特资源价值”[7](P4)。置身于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的报纸媒介,应重新审视自身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体系,主动摒弃与媒介演进新语境及人们信息需求相矛盾或相背离的价值与功能,抓住传播语言与传播技术中新的连接点,张大自身主体性的、独特的核心价值与功能,重塑并坚守报纸媒介的传播风格。

(一)以内容为根基实现报纸资讯传播的权威化和专业化,提高报纸的传播效率

数字化主要是改变媒体的传播介质,与传媒内容相比媒体以何种介质传播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选择媒介消费注重的是媒介的信息内容、有用性和方便。以纸质和文字为信息载体的报纸相对于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存在传播流程上的诸多技术与模式的缺陷,在媒介转型新时期,报纸若过度趋向媒体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行逻辑而在泛信息化与泛娱乐化上与网络媒体和电子媒体同台竞技,无异于作茧自缚,做内容才是报纸生存的起点和根基。报纸应摒弃信息泛化传播的窠臼,从权威新闻和专业化内容上构建报纸的基调与品牌。一方面是立足于权威化资讯的提供。数字传播技术打破了传播信息的诸多限制及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但带来的是媒体把关和过滤信息的角色功能被消解,“相互冲突的信息也许能拓宽人们的视野,但也会混淆视听,削弱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8](P21)。面对信息泛滥和信息匮乏的尴尬境地,报纸应抓住机遇,主动成为受众的耳目,发挥自身的理解鉴别力及客观的判断把关力,选择与受众利益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事实进行整合和正确、及时的传播与告知,以正确、真实、可信的资讯为受众有效了解社会和获取生活与学习指导服务,从而不断强化报纸信息权威性告知功能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专业化内容的提供与传播。专业化原本是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框架,是“为克服市场不正当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而实行的分工经济的功能”[9](P113)。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的媒介混战格局中,受众及其注意力资源不断遭遇离解和碎片化,媒介市场细分已成客观事实,“大而全”的媒体发展逻辑显然是缺乏理性和现实理论依据的。报纸应基于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而调整定位策略,按照特定通行的社会专业划分标准构建分科化的传播内容,以专业化的视角和话语,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设计和定制专门化的新闻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专业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性,为专业化受众提供专业信息的咨询与帮助。新形势下的报纸只有坚守自身特色,从信息告知的权威性和资讯生产管理与提供的专业化上创新性开发内容,才能确保自身媒介信息内容传播的到达率,成长为有良好传播效率的报纸。

(二)以观点为主导实现报纸精英化媒体回归,改善报纸的传播品质

报纸的观点是报纸作为媒体角色看待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的角度、立场及其对事物、问题等的认识程度和分析结论。具有思辨性的科学合理的观点作为社会的精英资源的存在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启发思维和引导认知的作用。报纸不再是信息匮乏与传播渠道短缺时代意义上的“新闻纸”、“消息纸”,其核心价值被信息社会和数字传播极大地消解,受众需要从纷乱繁复的信息杂芜中寻求事实、真相和真理的解释框架及意见指导,“观点纸”、“观念纸”日益成为受众之于报媒的信息消费期待。基于理性和分析的精英化的观点应该成为新传播环境下报纸生存的核心资源。菲利普·迈耶甚至为报业开出了一个“打造精英媒体”的药方,即“一个开张较小的、不那么频繁发行的版本,主要用于刊登分析和调查性报道,并且瞄准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闻瘾’者,这很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古老印刷报纸的一个明智选择”[10]。报纸应针对受众迫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和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将事实及时新闻化的同时,以深度的调查分析和跟踪报道,整合新闻事件的事实并进行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科学解释与阐扬,以辩证客观的思考和判断构建关于新闻事实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解释框架,最大限度地展示背景知识,还原事实真相,深度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报纸只有充分发挥其媒介本身对新闻事实重要性的感受能力、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以及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才能形成自身媒介独特的精英身份和精英意识,并以其高质量的综合的深度分析报道影响受众关于当前新闻事实、问题与趋向的态度和认知,为受众提供思考、行动和决策的意见指导与支持。深度的报道和观点的提供不仅是报纸决战新媒体环境的一个有力的筹码,也是其成为意见领袖式的有影响力和有传播品质的媒体的有效途径。

(三)以思想为内核彰扬报纸媒体的公共精神,提升报纸的传播品格

德弗勒曾指出:“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和技术,特别是媒介连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11](P328-329)。传播的意义在于,借由资讯的合理流动进行沟通和建立社会联结来反映和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以达到协调关系、监督社会和主导舆论的目的。报纸作为一种主流媒介的社会存在,处于政府与公众等不同利益集团的中间地带,应更多地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努力提高其社区理解与公共问题处理能力,而不是集中于个人需要和局限于几种狭窄的个人兴趣去追求个性化的内容包装。关于媒介影响力辐射的广泛性方面,公共性和公共精神原本应是媒体社会属性的一种普遍体现及其责任与使命中的核心要义。“媒介不仅仅有权力的声音,重要的还有公众的声音,大众传媒需要扮演更加多元的角色,重点关注体现公共话语精神的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成为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12]。然而,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以及数字化传播革命的挤压下,不少媒体过于急功近利而侧重于商业化的炒作和利润的获取,媒体的公共责任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共精神和媒体道德明显消解,公众缺乏参与互动的平台,舆论也失去了公正的宿体,公共利益得不到合理的表达与保护。这种媒体公共性一定程度缺失的情形对报纸本身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契机。报纸应努力承担和履行其作为社会“公共性”的角色与义务,对公共事务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在新闻产品和服务形成过程中充分吸纳公众参与交流与讨论,以资讯传播为桥梁和纽带,建构一个介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公共领域,搭建关于文化、信仰、价值观、政策等的一种公共议题沟通的公民社会平台,并将其视为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社会交流结构,依赖公众的参与和智慧,引导公众对公共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接近、参与和反思,让“参与者互相创造、分享信息,从而达到相互理解”[13](P63),在这种互动的氛围里,真正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公平正义将被生产出来,报纸作为主流媒介的公共精神将得以张扬,报纸的社会公信力和思想深度也将得以提升和强化。

四、结 语

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新媒介通常不会消灭旧媒介,而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14](P224)。传统报纸虽然在生存和发展上困难重重,其传播风格遭遇极大的冲击,但报纸的发展前景也绝不是迁就那些报纸“消亡论”的机械论调和简单预测。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只要充分关注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变化,遵循媒介演进的客观规律,从媒体发展的商业逻辑和制度安排上理性地吸取经验教训,走自身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通过反思报纸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合理权衡报纸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影响力的意义,重新调整和型构报纸媒介新的内容框架,以“内容为王”为支撑重塑其传播风格,仍将存在巨大的媒介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当然,报纸作为纸质媒体,在与新的传播环境抗争的同时,还应主动吸纳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理念,不断修正自身运作模式和回应消费者需求,努力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在资源的整合和协同中实现报纸价值的不断增值。

参考文献:

[1] Meyer, P.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M].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2004.

[2] 崔保国.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匡文波.纸质媒体还有明天吗[J].现代传播,2008,(4).

[4]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 [美]丹·吉尔默.草根媒体[M].陈建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宋景堂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7] Fink,C.C.,D.E. Fink.Strategic Newspaper Management[M].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8] Wright,C.R.Mass Communication: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3rd ed)[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6.

[9] [美]多米尼克·萨尔瓦多.管理经济学(第六版)[M].冷德荣、王伟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Meyer, P.The elite newspaper of the future[J].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Oct./Nov.2008.

[11][美]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M].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冉华.中国传媒公共话语领域的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

第8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1 国内报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及类型分析

1.1 国内报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2005年,是国内报业发展的“转折点”。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体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调查表明,国内报业集团在2005年上半年出现营业额大量减少、经营不景气的现象,多数报社实际广告收入均减少10%以上,而且出现亏损将近一半的报业公司也不在少数。多数报业面临成本、读者分流、营业收入等困境。

在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国内各报业都以不同形式与新媒体行融合,报纸网络版、网站、手机报等新传播形式成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尝试。

1.2 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类型

(1)以纸质报纸发行为主,带动网络数字版,数字报最终是为纸质报纸服务的。

(2)报纸网站相对独立,建设初具规模,报网各自发展,部分实行独立核算运营。

(3)其他形式的探索尝试。例如《京华时报》,推出云报纸服务,利用图像识别技术,通过移动终端,将纸质载体与互联网融合。前端是传统的纸质报纸,后端架设在“云”上。

2 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分析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国内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报业内容多媒体接触终端的开发、报业内容生产集成平台与全媒体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的建设、运营模式的电子商务化拓展等都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1 通过网站建设和运营,初步实现报网互动,延伸了传统报纸的影响力

当前,国内多数纸质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推出了电子报、网络版。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用户的阅读体验感。例如,运营较为成熟的大秦网,依托纸质报纸的品牌影响力,立足当地,将自身打造成了报网互动的新媒体平台和极具影响力的信息交流平台。

2.2 新闻生产流程及终端的数字化成效初见端倪

2006年,国内实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以来,各报业从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在新闻数字化流程生产方面成效比较明显。例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设计开发了报业全媒体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实现了新媒体采编流程信息收集、拼版及多通道的自动化。其4i(i-News手机报、i-Paper电子报、i-Meek网络数码杂志、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模式,使传统纸质报纸内容与新型数字报纸接触终端实现了对接。

2.3 融合形态新闻生产的探索

当前,国内多数报业的数字化探索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如何进行资源共享处理、促进专业新闻生产与公民新闻生产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对策探析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借鉴报业转型成功经验,国内报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探索尝试。

3.1 深化体制改革,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我国报业的转企改制只是“改”在表面,并未触及报业体制改革最为基本的问题和矛盾,报业仍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并未完全市场化。当前,只有完成报业深层次的体制改革,重塑新型的市场主体才能进一步推动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就要使其更加多元化、市场化,因此,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报业的产权问题。也即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和转让权。

由于历史等原因,报业产权的变革还面临着很多困难,但这也是实现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决策,应主要协调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二是通过探索创建适应我国传媒国情的传媒体制;三是建立现代化的报业企业制度,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将报业推向市场,成功实现报业整体改制。当前,国内《中国保险报》、《中国证券报》、《电脑报》三家报业已率先完成整体转制。

3.2 着手打造全媒体产业链,挖掘综合盈利模式,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数字化转型的大形势下,多数报社都开始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和搭建。于是,传统报业产业链原有的部分业主发生改变,传统的主营业务如印刷、发行等将逐步从新型产业链上弱化和脱离出去,数字化的采编流程,多元化的发行渠道,全媒体的融合内容形成了交错的新产业链。因此,要站在全新的高度统筹规划,力求整条产业链效益最优,这可以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1)打造品牌文化,加强全媒体品牌营销能力。对于正处在转型中的报业来说,品牌发展战略是其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报业来说,要实现盈利,必须要关注发行和广告两个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将为这两个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报业原有品牌是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建立起来的,往往已拥有稳定的受众群及相对固定的广告客户,在数字化全媒体品牌建设中,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原有基础上拓展品牌影响力,赢得原有受众、客户的基础上,延伸新辟领域。媒体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也有利于自身品牌在受众头脑中占据最佳地位。创建具有竞争力的全媒体品牌必须以受众为中心,确保受众在意识中形成其需求与全媒体产品的链接。全媒体品牌的建立要“独树一帜”,唯有特色的品牌文化,才能让读者产生认同和共鸣。另外要及时了解受众对报业全媒体产品传播效果的反应,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最后在受众与报业品牌之间建立紧密忠实的关系。报纸品牌的建立也需要有特定的形象为依托,在品牌形象建设过程中,完善的形象识别系统,将更好地塑造全媒体品牌形象。形象识别系统包括了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活动识别三个要素,可以通过企业发展口号、版面设计等加以实现。

数字报业与传统报业在价值体系、评判标准、产生过程都是不同的,品牌可以延伸,但更注要的是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发展,要用拓展的思维,考虑用新的途径实现报网新的品牌的建立,特别需要利用网络媒体尽可能获得新兴用户和新增点击率来实现品牌影响力提升。

(2)整合报业内部资源,建立全媒体整合数据库。报业资源的整合,包括内容资源以及客户资源两方面。资源整合及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报业实行精准化、全方位营销。

①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基于内容的数据库平台。全媒体内容数据库具有海量储量、媒体形式多样、方便快捷、资源可查找性强的特点。目前我国许多大型的报业集团都开始重视数据库的建设与投入,并积极建立符合报业新闻信息传播特点的数据库,以适应全媒体的环境需求。全媒体时代报业基于内容的数据库建设要考虑信息策划、视角、专家解读等多方面,以期吸引受众、打造新盈利点。其次,要考虑信息内容及形式的分类,如,建立财经、科技、传媒等资料库,基于新闻内容形态,可对图文声像等进行分类存储。另外,数据检索功能要进一步强化,以提高数据库的利用效率和关注率。

②建立基于目标客户的数据库。报业要发展,必须生产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产品及服务,报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消费者市场直接影响报纸销售,就报纸市场来说,其客户包括受众和广告商。在当前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开始选择性消费的时代,将报纸现有或潜在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及消费记录、习惯爱好等进行整理保存,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甚至在数据库中按照地区、收入、职务、年龄等条件分类挑选目标群体,可为报纸改进自身的内容生产和目标化营销奠定基础,同时受众的详细资料对于广告客户的精准投放来说也极有价值。也即读者数据库可以为报业带来“二次营销”的利润。

3.3 把握报业属性,创新全媒体内容,提升报业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报纸内容,首先要明确一点,受众是主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可选择的信息途径越来越丰富,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媒体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兴趣喜好,归纳受众的年龄、风俗习惯、心理及知识结构,爱好等因素,用新颖、独特、原创的数字内容与版面来吸引受众。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应对不同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不同媒体间的竞争,要顺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资源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确切把握报业区别于其他媒体的、自身所独有的竞争要素,才能在竞争中免于被淘汰。

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的生产,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报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创作风格特色化、有影响力及竞争力的新闻内容。

报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全新的融合新闻理念。融合新闻是新闻传播模式变革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媒介形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融合新闻则运用了全方位的技术和各种媒介介质来整合新闻传播资源,建立了新的流程,这是一种重组也是一种合作。

融合新闻理念下的新闻报道也有别于传统方式,网络等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增强,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也要求融合新闻必须重视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以满足不同的受众资源。另外,融合新闻呈现了声像图文等多种信息元素,必须通过较好的策划才能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

另外,传媒专业新闻生产也逐渐开始与公民新闻生产进行融合。当前,在数字化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发表新闻评论、博客、播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改变了新闻信息的形态,将传播变为了互动,新闻报道的方式也逐渐向专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相结合的报道形态转变。

传统报业是内容生产商和供应商,新闻产品是其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要素,数字化的报业亦如此。内容的原创性是报纸发展的重要资源。报业与网络媒体相比,在人、财、物力甚至采访权上都处于优势,在各行业都逐步重视知识产权的大环境下,报业原创新闻“免费午餐”终将终止。如何继续开发和维护自身内容的原创性是报业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应该注重信息的独家视角和独家策划,形成自身风格,从而形成独有的市场竞争优势。

3.4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全能型人才

人才,是行业竞争的关键,报业更是如此。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对推动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节约经费,除特殊岗位需要引进新的人才之外,对现在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报业的人才缺口问题。

第9篇:报业数字化论文范文

一、报纸副刊发展面临“内忧外患”

(一)内部环境分析

1.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报纸副刊笼统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副刊,一类是文艺性副刊。综合性副刊,顾名思义,往往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刊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随笔、杂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类型上,一般篇幅较短。而文艺性副刊则是专门针对有文艺特长的受众,刊载的多是文艺界人士创作的作品。其实,无论是综合性副刊还是文艺性副刊,由于其针对的受众层较窄,版块设置趋于雷同,办刊模式也大同小异,所以间接导致了副刊的定位模糊化,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2.传播方式过于单一。

虽然目前大部分报纸副刊推出了相应的网络版,副刊上的内容也可以及时地在网络上刊出,但副刊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却还是停留在最初的“复制—粘贴”的阶段,缺少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今网络上影印版的副刊,读起来既不具有生命力,也没有内涵可言。网络上的影印版副刊几乎无人问津,点击率还不及一些名人的博客甚至是微博,传播范围之窄令人惊愕。

(二)外部环境分析

1.新媒体的进入和发展。

新媒体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在技术上直接依赖于网络流媒体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WEB2.0技术、手机3g技术、图文或音视频搜索、RSS、TAG、IVR、定制、关联等网络无线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新媒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

2.互联网的兴起与报业的衰落。

鉴于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曾提出过报业的“过冬论”和“衰退学说”。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新闻纪录报》公司(Journal Register)2012年9月7日宣布已申请破产保护。这已是该公司三年间第二次申请破产保护了。[3]由此看来,报业的衰落已是不可争的事实。

3.数字化媒体平台的尝试搭建。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6年8月了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并着重提出了“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总体要求是,“形成以传统纸质报纸为基础,数字化、网络化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产品齐头并进的内容产品发展格局,把握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与此同时,成立“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CDNL)。[4]

4.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虽然传统的读报时间如今遭受着各种新媒体阅读方式的冲击,但是报纸副刊还是拥有一批忠实的受众,很多人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纸质媒体来实现的。因此,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之下,报纸副刊不应固守于庞大的读者群及该群体长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而应结合新媒体的阅读特点适时做出调整。

二、报纸副刊数字化改革尚未起步

简单来讲,“数字化是把模拟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读取的由0和1组成的信息。在数字格式中,音频、视频和文本信息能混合在一起并融为一体”。[5]虽然说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数字化技术在报纸副刊上的应用只能用“还未起步”来概括。

对于新形势下报纸副刊究竟该如何突围的问题,我想《南方周末》的新媒体探索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我们通过对《南方周末》在新媒体探索过程的解读,不难总结出其新媒体探索的具体策略,即先以内容取胜,然后通过借助新兴的互联网、数字媒体传播的优势,将自己生产出的优质内容最大化传播,而通过进军电视媒体,实质上也是为优质内容提供更为新潮的阅读方式,是在引入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

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南方周末》究竟是如何转型的?《南方周末》从平面媒体向数字化媒体的过渡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报网融合的初级阶段,即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延伸至《南方周末》下属的品牌网站、手机报,拓宽了报纸的影响力,同时也融合了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第二阶段是APP移动终端的开发阶段,《南方周末》开发移动终端的脚步可以追溯到2009年,是国内最早一家着眼于移动终端应用的纸质媒体。它不仅推出了Ios、Android和Symbian系统的手机客户端,还率先开发了ipad的移动终端,第一时间抢占了移动终端市场。第三阶段则是《南方周末》高调宣布要进军电视媒体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三、报纸副刊数字化改革势在必行

显然,报纸副刊进行数字化改革,不能直接照抄《南方周末》的新媒体探索方式,但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借鉴性。比如说,报纸副刊可以在现有基础之上,在移动终端上开发自己独立于报纸之外的副刊应用,甚至可以创立基于SNS的网络化副刊社交平台,加入SNS社交网络的用户,可以创办属于自己的副刊,拉动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副刊,还可以为他人创办的副刊进行组稿,与专业进行互动、交流写作心得等。另外,基于SNS的副刊社区整体设计应以小清新为主,要有别于以往SNS社区的结构,改为以副刊版面呈现;内容方面,则要更注重对新副刊文学的关注和引导。对于网友极力推荐的副刊,可以由编辑精选后印刷出版以示感谢,还可以将精选出的副刊作品录制成电视节目,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予以推广。

由于数字化媒体的高速发展,报纸副刊盈利结构单一,传播范围有限,文章缺乏新意,读者数量锐减,种种迹象表明其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新媒体市场中寻找适合副刊生存的土壤,在副刊传播媒介的变化中传播副刊的价值,传承副刊的文化内涵,保证报纸副刊有充足的收入来应对不同媒体的竞争;同时,还需积极地开发新兴的数字化副刊平台,在不同形态的媒体中掌握主动权。报纸副刊数字化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媒体形态,以及更为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如果再能处理好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势必会推动整个报纸副刊乃至整个报业的传播技术革命。

注释:

[1]极客公园:《南方周末的新媒体探索》,极客公园,http:///read/view/162546,2012年8月14日

[2]陈国洲、王大千:《凤凰新媒体发展战略分析》[J].《青年记者》2008年12月下

[3]胡媒:《数字化业绩入不敷出 美国报业巨头破产》,http:///zgjx/2012-09/11/c_131843358.htm,2012年9月11日

[4]冉华、张金海、程明、李小曼著:《报业数字化生存与转型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