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保护水资源措施精选(九篇)

保护水资源措施

第1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关键词 水资源 保护 经济 措施 法律

引言

20世纪,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在这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但是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强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用水的浪费和对水资源的污染,使世界上的水资源日益短缺。在全世界致力于加强水资源保护的21世纪,中国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的1/4,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国的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量所占比重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仅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因此,应当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国内水资源的保护,使有限的水资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中国水资源保护现状

随着环境保护的开展,中国水资源保护工作逐渐进行。从建立新中国以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日益加剧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同时,水资源保护也日益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水资源保护经历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依靠行政手段和计划配置水资源的模式正逐步被市场所引导的机制代替,市场经济的各种手段被逐步引入水资源保护,这对改善用水效率、增加供水量和保护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同时,中国的水务行业经历了建国之后的大规模建设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污染防治与开发、利用以及管理并重的时代。在水资源污染防治方面,由单一的依靠科学技术手段转变为注重技术与体制的结合;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正在逐渐成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方面,中国先后颁布、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等关键性法律以及许多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2、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规定

要使水资源保护的各种技术、行政措施得以实现,运用法律的手段是必要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由水资源保护具有科学技术性特点所决定的。它在调整水资源与社会关系时,更多的涉及到水资源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有很强的科学技术色彩。水资源保护法律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状况为宗旨。它所约束的对象不仅是公民个人,而且包含了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水资源保护法律的实施又涉及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因此,执行起来比其他法律的实施更为困难,更为复杂。深刻地理解水资源保护法律对于搞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十分发达,治理水资源的资金比较短缺,水资源保护意识还较淡薄的情况下,尤其更应充分利用法律的约束力来保护水资源,正确处理为发展经济与保护水资源的关系,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用水量剧增,水资源严重不足,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非控制排放,使越来越多的水体受到污染,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日趋减少。在这样严峻的事实面前,保护水资源巳成为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紧迫任务。为此,不少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定,对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作了各种相应要求和限制,以防止不恰当的开发利用造成水资源污染或破坏水资源。通过立法的强制手段,辅以各种技术措施在一部分国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在我国有关水资源保护法的法律和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其中《水法》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做了明确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水资源有管理权和调配权,同时,还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开发利用水资源应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并注意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效益,规定国家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以及要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基本政策。此外,《水法》明确了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规定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对水和水域以及水工程的保护、用水管理、防讯抗洪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规定实行用水许可证制度,征收水资源费和水费的制度。

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水资源保护已开始走上法制化和制度化的轨道。要使这些法律和法规真正起到作用,除须制定配套的专项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有关规定外,还需要不断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司法和执法体系。这在我国,任务还相当艰巨,有待通过各级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每个公民的积极配合参与,才能逐步实现。

3、保护水资源的经济措施

3.1提高水价或实行定量配水超计划罚款

这项措施主要是针对人为的浪费,诸如供水环节的跑、冒、滴、漏和用水无度现象进行的限制。据有关资料,自1985年国务院颁布《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和1988年颁布的第一部《水法》以来,全国各地省、市实行了计量收费、超计划累计加价和提高水价的各种办法,使全社会用水逐年增长的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90年代后期用水的年增长率比80年代前下降了近四个百分点。这说明奖罚制度对于抑制用水量的快速增长,减少浪费.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看到上述措施只属于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具体操作层次的节流问题。经验表明,水价定得太低,难以收到节约用水的效果。定价过高或配水定额过低,则有可能超过用户的承受能力,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因此,充分考虑各地水资源的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研究并逐步完善水资源的价格体系,提出切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水价标准,才能使这方面的工作真正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发挥其杠杆作用,达到节水目的。

3.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目前,许多地区需水量过大与长期形成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经济模式有关。具有表现为农业耗水在产业用水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工业的工艺流程落后,重复利用率偏低,万元产值耗水量过大;农业耕作和灌溉方式落后,单位产量的耗水量过大。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不仅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工农业用水水平提高,抑制需水量过快增长的必由之路。正因如此,有些专家明确提出,水资源问题若不与经济挂钩,是不科学的,就水论水,仅仅从水科学的自然法则和工程技术出发,期望找到水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是行不通的。同样.困扰人类的水资源问题若撇开对经济结构的分析,提出的任何治理保护方案对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并没有多大助益。

3.3 多渠道加大对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经济投入

我国境内的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从时间分布上看,汛期(5至10月)集中了全年80%以上降水量,因而大量的水资源随洪水白白流走,并产生洪涝灾害,而枯季(11月至翌年4月)由于降水量偏少,往往形成严重的旱灾;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北方水资源偏少,南方水资源偏多,全国80%左右的水资源都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也是形成我国水资源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投入不足,大多数蓄、引、提水工程始建于50~60年代,且规模小、年久失修,对水资源起不到调控和保护作用。因此,在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逐步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经济投入,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坚持水资源谁投入、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让水资源真正体现出它的商品价值。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来建设更多的较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和水环境保护工程,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结束语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水资源又是重要的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和环境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使水资源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关键词 水资源保护;水治理;措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TV213,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6-0028-02

0 引言

近些年来,盘锦市加大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方案,从多个方面对污水进行处理。随着盘锦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盘锦发展的重要问题,盘锦市每年需要的水量为7867×104m3,相比较于2005年而言,增长了90751×104m3,其中城市、农村、畜牧业的用年水量分别为6331×104m3、1801×104m3、2847×104m3,另外,盘锦市工业产值每万元的用水量为90m3,每一年的总用水量为77121×104m3,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为每年183600×104m3,每亩农田的年用水量为970m3。生活中的用水量为每年7544×104m3,相比较于2005年也增长了3435×104m3。盘锦市主要有四个水源地,这一地区的地下水储量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工农及生活用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大量使用地表河流及周边县市的地下水,另外,由于盘锦地区几个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非常迅速,到了“十二五”期间,盘锦地区的用水只能靠外来水源(如大伙房水库)进行补充。

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怎样才能够有效地保护水源,并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水源关系到整个社会和个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第一节水,提高人们对水源的重视程度;第二充分利用价格手段来调控人们对水资源的使用;第三科学处理产生的各种污水,使污水达到相关的排放要求,保护周边环境;第四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合理回收利用中水。

1 保护水源地

对于水源地的保护应该充分贯彻一、二级保护管理措施以及污水处理措施。一般污染源分为点污染和面污染两类,点污染主要是指城市,而面污染主要指的是农村,要想控制好这两类污染源,除了要进行大量深入的宣传外,还应该加强管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水的治理。盘锦市已经有两座污水处理厂正在使用,处理量10万m3/日,大洼、盘山两县建立试运行污水处理厂两座;此外,盘锦市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石化总厂、华锦集团等都由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盘锦市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建造一个新的污水处理厂,此外,在乡镇及两县建造日处理水量在1 500m3~3 000m3的污水处理厂20座。

2 污水来源多方面

盘锦市的污染源主要是一些石化、轻化工、食品加工、造纸、纺织等企业造成的点源污染,而盘锦周边农村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养殖业、屠宰业等小企业造成的面源污染。

3 水源污染成份多种多样

盘锦市污水中的污染成分主要有COD、BOD、SS、硫化物、氰化物等,此外还有一些重金属比方说铅、铬、铝等。一般由于污染物的不同,污水的处理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别,常见的污水处理方式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另外根据污水处理量的大小,还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类处理工艺,总的来说各种处理方式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40种左右。举例:针对农村养殖业生产污水在处理方面的工艺。

1)污水处理传统的工艺技术概述:污水传统处理大体上说主要有2种。

(1)“能源生态型”处理利用工艺:这一工艺主要是大型禽畜养殖场的生产污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被作为农田的水肥加以利用;

(2)“能源环保型”处理利用工艺:这种处理工艺将大型的禽畜养殖场的禽畜生产污水经过处理后,使其达到相关的排放要求,或者实现处理后污水的循环再利用。

在生产实际中,如果利用“能源环保型”处理利用工艺,那么每头猪的年排泄量需要7h的农田来进行处理,加入一个规模为保有量在10万头的大型养殖场来说,大致需要70万h的农田来消纳,还有就是养殖场的畜禽粪水,在处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类污水的量比较大,污水中的成分多种多样,经过处理后仍然可能存在大量的污染物等,需用大量的水来稀释,农田消纳废水缺点在占地面积大和处理效果容易受季节灌溉影响等。“能源生态型”这种局限。大型养殖场可考虑设计使用“能源环保型”处理利用工艺,通过这种工艺处理后的污水较为容易达到排放标准,那些生产规模较大而且自身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养殖企业可以参考选择。

2)养殖场能源环保处理工艺流程

这里所讲的处理工艺流程是存栏量在10万头的养殖场污染综合处理工艺,大致的工艺流程为:水泡粪精细固液分离水解酸化UASB厌氧发酵ABR水解酸化SBR好氧曝气的工艺流程(图1)。

第3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

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第4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措施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作为地处西部的铜仁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其利用程度不高,保护措施较弱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如何科学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全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仍是我区当前水利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铜仁地区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现状分析

1.水资源利用现状及水质状况分析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分布在武陵山--梵净山脉以东,水系以源江水系为主,其中武陵山主峰海拔高程凤凰山2572m,金顶山2494m,佛顶山1869m,成为本区沅江水系的源头,地貌为中低山丘陵区。全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和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全区多年平均气温16~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8℃至6.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4.1℃至28.1℃。 铜仁地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其中乌江水系流域面积为11124平方公里,沅江水系流域面积6879平方公里。境内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是由山地、丘陵、间插山间盆地、河谷台地等地貌类型组合形成的岩溶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左右。武陵山脉东坡处于夏季风迎风面,降水量较多,一般为1200~1400mm,西部各县因处于背风面,降水量相对较少,一般为1100~1200mm。全区年内降水变化不均,以5~9月最多,一般占全年总雨量的73%左右,12月~3月为枯水期,仅占6~10%。全区降水量多年平均值244.1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7.42亿立方米,平均产水系数0.57,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70.1万立方米。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61.5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31.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30.10亿立方米。全区总用水量为13.6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8.71亿立方米,占64.0%;工业用水量为3.40亿立方米,占25.0%;生活用水量1.49亿立方米,占11.0%;全区供水13.60亿立方米,耗水量共7.89亿立方米,耗水率为58.0%。

根据铜仁地区2009年水资源公报数据,全区水质监测结果为:锦江河芦家洞河段、乌江思南段河段达Ⅳ类,舞阳河玉屏大龙镇崇滩河段达劣Ⅴ类,其余各主要江河各项指标均为Ⅱ-Ⅲ类水质。全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

2.水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针对水质及污染的现状,我区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设立水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实行取水许可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具体负责水资源管理、规划和保护,为保证各行业用水的合理性,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对取用地表水和开采地下水单位和个人一律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必须提交取水申请,经水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审核,发给取水许可证后,方可在水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取水。二是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每年一次对生活及农业用水进行水质监测,根据水质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改善水质。并提倡水质净化、煮沸饮用等措施,已基本保证了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饮用到了卫生标准的水。三是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多年来,全区人民大力开展种草植树,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四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力度大,成效显著。一是在供水管道上埋设了管网界碑和水源标志牌,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加强了水源管理和水质监测。

二是作为供水水源的水库周围整个水域及其沿岸,以及各取水半径100米的范围为卫生防护地带,设置了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知牌。

二、铜仁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机制不活,缺乏社会公益投资。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一直都表现为极度短缺,水资源费收入极其微薄,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社会投资更是缺乏。

2.检测技术落后。水质监测工作职能由县防疫站进行简单的监测评价,检测水平较低,检测技术落后,直接阻碍水质评价分析工作,影响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水资源保护意识差。“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爱惜水”的宣传每年都进行,但部分单位和个人无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浪费水、破坏水源、污染水源的现象仍有发生。

三、铜仁地区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水资源保护合力。加强水资源保护是关系到国富民安的宏伟工程,更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千秋伟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研究制定政策,并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明确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组建由水利、发改、卫生、财政、环保、林业、国土、农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田水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加强水资源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和主要领导、主管干部政绩考核目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落实,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水资源管理。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群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爱水惜水意识和保护水源的自觉性,防止人为对水源的破坏。同时,要大力加强污染源所在地的宣传,尤其要加强河流及水源地附近居民和排污工业的水资源保护宣传,防止造成水源地粪便污染。鼓励工厂企业采用生产工艺无害化、闭路化、工业用水环保化等措施,保护水资源,做到少排污或不排污。要在城市有偿使用水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农村水资源管理办法,建立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同时,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要严厉惩处,切实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3.科学规划,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设立重点水源保护区,加强周边的项目区环境治理,结合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政策,保护水源。同时,根据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预测水质要求,水质标准,水污染负荷,依据预测分析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划分水体功能区,拟定水质指标,安排水资源保护任务,使水环境恶化趋势逐步得到控制和改良。

4.建立健全机构,完善水质监测体系。要在县级设立水资源与政策法规办公室的基础上,以流域为单元,在各主要河流流域设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站,负责本流域各监测站点的水质监测和水源地的保护。同时,各水质监测站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自动化,建立水质自动管理体系,采用计算机进行水质监测,在积累大量监测数据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选择最优化的水资源及水质保护治理方案。

第5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与环境 大气环境治理 水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雾霾的困扰。

进入2013年,河北省连日大面积遭遇雾霾天气,除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市以外,其他8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多为“严重污染”或“重度污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3年1月1日以来,全省空气质量自动系统的设区市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数据表明,处于太行山东侧的石家庄、保定、邯郸、邢台四个城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一致,石家庄市、保定市污染更重。首要污染物均以PM10、PM2.5居多。根据邢台市历年环境空气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市区空气污染程度,按照季节由重到轻排序依次是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空气污染最重。

由于邢台市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的交汇之处,由于太行山的自然屏障以及城市高层建筑的阻挡,在市区容易形成弱风或静风状态,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和扩散。特别是在冬季寒流过后,地面受冷空气影响,在天晴、风小、气温低等气象条件下,贴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下降速度快,而大气上层温度下降较缓,在大气层中就会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暖空气就像一个锅盖罩在城市的上空,造成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上扩散。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寒冬季节,在我市容易形成雾霾天气,从而加重了市区的大气污染。

二、雾霾的危害。

雾霾天气的首要污染物PM10主要来源于燃煤烟尘、汽车尾气、各种扬尘等,不仅降低大气能见度,而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非常大。PM10被人体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另外,PM10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是导致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而PM2.5的主要来源是石化、化工、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气体转化,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工、钢铁等挥发出的金属氧化物,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三、如何拨“雾霾”而见天日。

邢台大气污染的防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和工作。

1、统筹规划、综合整治,科学制定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对本市的工矿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确定哪些要关停取缔、哪些要搬迁退市、哪些要深度治理等等,针对市区周边小石灰、小石子、小板材企业规范整合、拆除燃煤锅炉等措施,要全面启动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2、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减排治理。要把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作为车辆年检的一项强制性指标,凡尾气不达标的一律不准通过汽车年检;同时,对已到使用年限、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要坚决予以报废,不准上路行驶。实时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减少全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

3 、严厉查处大气污染违法行为。针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不给违法者以时间、空间。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整治要实行分点包片制度,责任到人,对大气违法行为及时依法严处,巩固了市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成果。

4、形成机制、保障到位。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突出建立、完善空气质量信息日常监管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碳排放补偿制度、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联防联控机制等,为做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水,百泉之城的困扰。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而以前素有“百泉之城”的邢台却正在受水的困扰。根据邢台市水务局最近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水资源年缺口将达4亿立方米以上。当前,我们对水资源的现实利用和保护,与极度缺水的状况极不相称。农业方面,仍以效益低、浪费大的传统漫灌方式为主,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几乎为零;工业方面,利税大户几乎都是耗水大户,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回收开发程度低,污水处理能力弱,中水使用推广普及面小;生活和服务业方面,洗车行随处可见、生意火爆,纯净水大行其道且倍受青睐,太阳能溢水和自来水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生活污水四处泼洒。由此可见,把水当成“金贵物”、“稀罕物”的观念并没有在人们的头脑中确立起来。 邢台的水生态修复已不只是发展问题,而是大家还有没有水喝、有没有饭吃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

1、邢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按国际上现行标准,人均年拥有水量少于1000m3时,为严重缺水。邢台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25.1mm,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13.54亿m3,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05.5m3,资源型缺水的局面非常突出。

2、地下水超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地表水日渐匮乏的情况下,地下水成为我市平原区的主要供水源。由于大范围、超常规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3、邢台的水质污染严重,水环境日趋恶化。据统计,我市每年全市排放的工业、生活污水总量达2亿多立方米。污水的大量排放,使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有向深层扩展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邢台市区的岩溶水在地下深层经过长距离汇流,自然优化,水质相当好,但一旦污染,很难治理。这种得天独厚的水环境条件,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面前消失。

4、降雨减少,开采量大,水库截流,导致泉群断流。邢台市区地处百泉岩溶区的径流出露带,过去,百泉、达活泉、狗头泉、等十多处自然泉喷发而出,地下岩溶水水量丰富,水质良好。然而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后,由于邢台市区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加上降雨减少,并且朱庄水库等几座水库大量拦蓄,使岩溶水的补给大大减少,水位大幅度下降,从而造成达活泉群、百泉泉群相继断流。

五、水资源的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珍贵性。我们国家的人多,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修养素质更是不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舆论宣传,让绝大多数人认识到这一点,一个接一个地、一代接一代地把这种节水认识传承下来,形成传统。另外,我们还要通过以下几点措施,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1、实行全面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节水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是缓解邢台市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强化城市节水工作,普及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加快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完善用水节水机制,提高整体节水水平。

2、加快水污染和水环境治理。要全面提高城镇废污水处理程度和水平,严格实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依据水功能区划,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加强入河排污口的整治与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力度。

3、加强地下水超采区修复治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力度,涵养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替代水源建设,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和坑塘,尽量多地存储雨水。通过建设地下水库、利用雨洪水、再生水等回灌措施,补充涵养地下水源。

4、水,人人须臾不可少;节水,人人也责无旁贷。让我们从节约一滴水开始,改变自己,改变环境,也改变生活。

空气和水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源,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低碳生活,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邢台日报,邢台日报社出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7代号17-32。

第6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ject of Pingtan Xiehe Hospital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water saving scheme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introduces the water us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water saving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future similar projects.

关键词: 施工现场;节水;水资源保护

Key words: construction site;water saving;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119-04

0 引言

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因此节水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说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在整个能源占用方面,建筑业占了17%的淡水供应量,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施工现场生活用水占整个项目水资源消耗的20%左右,施工用水约占70%,其他用水如清洗、绿化等约占10%。从施工现场淡水消耗比率来看,如何采取措施降低生活、施工用水消耗将意义重大。

1 工程概况

平潭协和医院(一期)工程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湾,总建筑面积154310.6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4130.38m2,地下建筑40180.24m2。共设置有门诊楼、住院楼、台胞救治中心、放疗楼、地下车库、感染楼、动力中心、垃圾收集站、污水处理站。容积率为0.95,建筑密度为17.72%,绿地率36.95%。

2 建筑施工用水中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施工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筑施工用水,一段时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住宅区的开发,高层建筑与日俱增。浇注混凝土、上下水道工程要用水,内外装修要用水,挖土机、空压机等施工机械的普遍使用,也使用水量普遍增加。除正常用水外,水资源的浪费是目前施工用水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技术因素。我国目前施工过程中由于机器、设备方面存在缺陷,不够先进,技术上比较落后,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水资源等能源消耗偏大。

②人为因素。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用水单位节水观念淡薄,意识较差,没有意识到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据统计我国每年建筑工地水资源浪费多达上千万吨,这些浪费的水资源足够一个中等城市居民一年的基本生活用水。

③管理因素。虽然我国目前已有很多政府和企业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响应节水号召,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规范管理体制,使得收效甚微。而且很多工程为缩短工期,减少人工费及管理费的支出,对用水问题不加以限制,间接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

2.2 现场施工节水措施制定

施工现场节水措施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定。

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水节能的规定,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树立节水观念,切实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建筑施工中,积极采用和推行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坚决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耗材的落后技术和落后工艺。努力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科技含量,做好施工现场资源控制和管理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施工现场节水措施

3.1 现场节水管理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体管理人T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在广大管理人员心中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

②施工队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损坏的用水设备的抢修工作,以减少跑、冒、滴、漏的损失。对项目部的节水器具加强维护保养,保持应有的节水效能。

③加强循环水设备投入,充分利用循环水、雨水等资源,节约项目部成本。

3.2 现场节水技术措施

建筑施工工地应充分利用降水井以及场地硬化、设置排水沟循环系统,收集场地废水、雨水,由高到低引入室外集水池,经过滤、沉淀通过高压水泵、简易立管送到各楼层循环利用,用于混凝土的保养、有水房间的蓄水试验、场地保洁、扬尘控制、车辆冲洗、绿化养护、冲洗厕所等,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3.2.1 生活区及施工现场的节水措施

①洗车池设置循环用水装置。

项目部大门口设置循环水洗车池,如图1。

如图2所示,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及雨水流入洗车池内积水坑中,经一次沉淀过后流入二级沉淀池,二次沉淀过后流入三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中的水通过管道流入蓄水池进行循环利用。

②生活区采用节水装置。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在现场及生活区用水器具上加装节水阀门,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流速损失。

③施工现场节水设施。

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项目部在场地东北侧及西南侧各设置一个15m*4m*2m的蓄水池,沿环形路一周设置坡向蓄水池的排水沟循环系统,收集场地废水、雨水、地下水,由高到低引入室外蓄水池,经过过滤、沉淀通过高压水泵、简易给水立管及现场给水管网送到各楼层循环利用,用于混凝土的养护、场地保洁、车辆冲洗、绿化养护、清洗泵车等,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3.2.2 桩基施工中的节水措施

①项目部将施工现场分为四个施工区域,每个区域各设置一个大泥浆池沉淀池,先把泥浆池设在区段中间的位置,等施工到中间时,再把泥浆池挪到区段外侧,以便于转运废弃泥浆,每台钻机附近设一个小的泥浆沉淀池,从护筒的溢浆口人工挖至一个联接到泥浆池的沟渠,以利于排浆,钻机钻孔时及浇筑水下混凝土时排出的泥浆从护筒的溢浆口流入沉淀池,然后用泥浆泵抽入泥浆池贮存,以便随时补充孔内泥浆。

②清孔时采用换浆法进行清孔,即利用泥浆泵通过导管将相对密度1.15左右的泥浆注入孔内,从而将相对密度较高的泥浆通过护筒上的溢浆口置换出来,溢浆口的泥浆循环流入沉淀池,经过沉淀后再抽到泥浆池循环利用,达到泥浆的循环利用。

③桩基施工时应注意防止泥浆外流,更不得随意排放对河套水质及周围造成污染,废弃的泥浆先由泥浆车运至项目部东侧山脚下集中存放,经过晾干后方可外运,废弃的泥浆应与其它的渣土分开堆放,避免二次污染。

④由于现场施工用水水源不充足,经常发生停水现象,无法满足正常的施工用水需要。一旦发生停水现象,项目部现场将无法进行施工,严重地拖延了工期。为此,项目部采用5mm厚钢板制作了3个大水箱,水箱尺寸为3000×3000×1500mm,平时做贮存水使用,雨季时兼做收集雨水使用,停水时可用水箱内的存水进行施工,基本能够满足现场桩基施工用水要求。

⑤每次浇筑完混凝土后,清洗混凝土导管时,应尽量让清洗导管的水流入泥浆池中,以便循环利用。

3.2.3 地下室施工中的节水措施

①基坑支护中的节水措施。

本工程的综合楼地下室基坑支护采用二级放坡进行支护。一层地下室基坑支护采用喷锚支护形式,边坡坡度1:1,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分2级进行,第一级开挖至一层地下室底板底标高,高度约3.70m,卸土平台宽度不小于15.0m,剩余高度为第二级。第一级基坑支护同样采用喷锚支护形式,边坡坡度1:1,由于二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较大,考虑到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基坑二级边坡采用SMW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支护,并设置多道锚管,在局部开挖深度较深的区段,增加预应力锚索支护,以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周边安全。“SMW”三轴搅拌桩止水的原理是采用的深层搅拌桩机在地面向下钻进一定的深度,同时在钻头处喷出高掺量的水泥浆液与土体反复混合搅拌,形成水泥土桩体,连续搅拌成桩形成密排深层土搅拌桩止水帷幕达到止水效果,在施工过程中要配制大量的水泥浆液,需要大量的水,为了节约水要充分利用降水井的水资源。

地下室施工前需先进行降水施工,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开挖深度的0.5m以下,并一直持续到地下室施工结束,本工程采用井点降水的方法进行基坑降水。在基坑坡顶布置34口降水管井,管井深约9m,在基坑边坡的坡顶、坡底均修建排水沟、集水井,排水沟将集水井连接起来同两个蓄水池一起形成闭合回路。在降水井内下入潜水泵、连接排水管,将地下水抽至集水井内,集水井内的水通过排水沟汇入蓄水池,再由水泵送至各施工区域形成循环利用。

为了保护周围环境及周边建筑要控制地下水源的利用量,防止盲目过量的利用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②土方施工的节水措施。

土方施工中需要用水的地方主要是土方开挖过程中防止扬尘的洒水,土方车进出场地的冲洗用水以及土方回填过程中应用“水夯法”来压实难以夯实的土质。

其中防止扬尘的洒水可利用蓄水池中的地下水,土方车进出场地的冲洗用水可利用洗车池的自循环系统,土方回填施工时可直接将水泵抽出的地下水排至“水夯法”施工区域,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水的目的。

③基础垫层及砖胎膜施工中的节水措施。

基础垫层及砖胎膜施工中,砌筑砖胎膜所用的水泥砂浆及垫层的养护均需要大量的用水。为了进行垫层的施工,此时需要保持地下水位在承台以下,因此降水井的地下水需不停地外排,垫层混凝土可利用附近的集水井中的地下水进行养护,砖胎模施工时可在就近的集水井附近拌制砂浆,以方便利用地下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工程靠海,地下水楹K,显碱性,因此蓄水池中收集的水不能用于主体结构施工中混凝土的制备及养护,砂浆的制备等工序的施工,只能用于施工现场清洁用水,临时设施及临时结构的用水。基坑支护及砖胎膜均为临时结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施工。

3.2.4 混凝土施工中的节水措施

混凝土施工中需要用水的地方主要是混凝土的拌合用水、养护用水以及混凝土模板的冲洗用水。

①混凝土制备的节水措施。

使用新型添加剂:搅拌混凝土掺和一定量的减水剂,在不降低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可减少用水量5%~22%,搅拌混合砂浆掺和一定量的微沫剂可节约用水10%~15%,节水效果良好。

②模板冲洗的节水措施。

蓄水池中收集的水源水质达不到混凝土养护用水要求,但在浇筑混凝土前可以利用蓄水池中的水冲洗模板,采用竖立管配合高压水泵随着楼层的不断上升的方式将蓄水池的水源送到施工的各楼层,以满足冲洗用水的需要。

③混凝土养护的节水措施。

由于平潭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全年风力较大,浇水养护后混凝土表面覆盖的水层很快就会蒸发,特别是综合楼地下室的大体积混凝土厚度大,散热快,养护水蒸发量大,因此混凝土的养护用水量及工作量极大。

对此项目部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对于在混凝土养护期间不上人的部位,采取蓄水养护的方式进行养护。例如:塔吊基础、施工升降机基础、屋面等。

具体做法为:在需要养护的混凝土区域周围砌两皮砖,然后浇水进行养护,蓄水深度可以达到8~10cm,能够有效地减小养护次数及养护用水量。

2)对于在混凝土养护期间上人的部位,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进行养护。

具体做法为:当混凝土浇筑完毕表面抹光后在混凝土表面浇水养护并覆盖一层塑料薄摸(墙柱混凝土在拆模以后覆盖),以阻止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既保证了水泥的水化,又能减小混凝土的开裂,还可以起到节水的效果,特别适用于风速较大干热气候条件下混凝土的养护施工。

3.2.5 砌筑及抹灰施工中的节水措施

砌筑及抹灰施工中的施工用水主要是砌块的提前浇水湿润用水,砌筑砂浆搅拌用水以及砌体抹灰前的墙体浇水湿润用水。

砌块的湿润用水及抹灰前墙体的湿润用水可采用蓄水池中收集的水源,但搅拌砂浆用水必须采用自来水。此阶段节水的关键是加强管理及时巡视,防止各楼层的施工用水没人时自由流淌,浇水湿润时操作人员浇水过多浪费水资源。

3.2.6 安装工程的节水措施

安装的预埋阶段基本上不需要水源,关键是安装的调试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水,管道的冲洗要用大量的水,消防系统、给水系统、排水系统、热水系统、冷水系统等各种管道的试压需要大量的水,此阶段所需的水为了保证各种管道内的清洁必须使用干净的自来水,此阶段节水的主要措施是分系统分段进行试压,以防止一次性用水量过多的原则,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试水时要注意管道的漏水危险点特别是管道的接头、阀门处,如果发现漏水要及时关闭漏水点两段的阀门,放掉漏水段管道内的水而不是放掉整个系统的水再维修,以免损失更多的自来水,同时管道试压后的放水要与相关的施工相配合,尽量满足相关施工用水的要求,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4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①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合理设置排水管道,道路及场地适当放坡,做到污水不外流,场内无积水。

②生活区的食堂、淋浴间的下水管线设置过滤网,并与市政污水管线连接,保证排水畅通。

③食堂设有隔油池,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清洗,防止污染。

④建立冲水式厕所并设置砖砌化粪池,污水均排入化粪池,化粪池满后,及时通知环卫部门,由环卫部门清运化粪池内污物。

⑤在搅拌机前台及运输车清洗处设置沉淀池。排放的污水先排入沉淀池,经二次沉淀后,回收用于洒水降尘及结构物的养护工作。

⑥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⑦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区要采取措施保护好水质,防止调水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受水区要禁止超采地下水,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⑧基坑降水时采用回灌措施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5 结束语

建筑节水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到设计、施工以及使用的各个方面,建筑节水措施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必须把建筑节水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建筑施工中主要用水为湿作业用水、清洁用水、消防用水、生活用水,如何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用、可行的方法综合利用水资源进行绿色施工已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本文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从管理上和技术上两方面入手,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把节水放在首位,提高了全民的节水意识,有效地保护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起增.大型建筑施工中消防及施工用水的设计[J].建筑技术,2001(11).

第7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1生态水利概述

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

2.1工程概况

青海省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项目区位于大通县北川河西岸和湟中县湟水南北岸,项目区涉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两县,面积2885km2,占湟水流域面积的17.9%。据2010年各县统计年鉴资料,项目区内总人口为49.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0万人,城镇人口7.06万人。耕地总面积91.17万亩,其中灌溉面积18.46万亩。工业增加值104.5亿元(工业企业位于甘河工业园区,其它沟道无工业)。牲畜总头数63.67万头(只),其中大牲畜14.50万头、羊32.48万只、猪16.69万头。该工程解决项目区饮用水困难问题,可将西干渠灌区现状旱地改为水浇地,提高人均收入,对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具有战线长,施工点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如何在施工期间做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干渠工程建设实施不但可以改善灌区生态环境、增加荒坡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促进地方无污染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因此,在开工建设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针对于项目区的环境保护做出来详细的规划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2工程对环境的主要不利影响:

(1)工程建设对原地貌植被扰动和破坏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施工弃渣和废水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施工期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工程移民安置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4)工程运行期由于灌溉供水对下游河道生态的影响;

(5)工程运行期灌溉对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3工程在建设中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建设期生态保护措施;

(2)施工废水、环境空气、噪声污染等防治措施;

(3)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4)施工期人群健康保护及移民安置区环境保护措施;

(5)运行期对下游河流保护措施;

(6)运行期对灌区土壤环境监控预防措施;

2.4在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区环境不致造成严重破坏,将整个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明渠段防治区、隧洞进出口防治区、土石料场防治区(砼骨料场、块石料场)、弃土、弃碴场防治区、生产生活管理防治区、施工道路防治区、灌区配套工程防治区七个防治区。明确责任和防治范围,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个防治区对生态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大对生态保护不力单位的处罚力度,并在年终进行奖罚,使得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2.5在具体实施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力度,使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研究黑泉水库坝址以下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制定水库运行期生态环境用水和下泄调度方案,确保宝库河和北川河生态及环境用水;应对渠首区、渠系及其建筑物区、弃渣区、施工道路区、土石料场区、临时工程区等采取工程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要求;完善局部排水不畅地区排水系统,加强经常性水盐管理,落实地下水和土壤检测,防止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经常性检测黑泉水库下游宝库河一、二、三水电级站尾水水质水量,并安装油水分离器,以免水质不达标造成水环境污染,保护下游生态基流。

(2)加强水环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用水管理和节水措施。建立灌区和城镇供水节水机制,落实灌区渠系节水工程与管理措施,严格用水指标。

(3)针对环境敏感点,完善环保措施设计,落实施工期“三废”及噪声防治措施。

(4)落实建设单位对环境管理与监测措施。

(5)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6)适时邀请环境管理部门对项目施工期间对工程施工和移民工作环境保护监督检查。

第8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关键词:电厂建设 绿色施工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06-01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相继出台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电厂作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电厂在建设期间,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施工活动,实行绿色施工对电建企业来说,势在必行,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施工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的需要。

1 绿色施工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1 绿色施工的含义

按照《绿色施工导则》,明确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当然,绿色施工除了封闭施工、降低噪音扰民、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外,还应该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2 实行绿色施工的重要性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业的应用,建筑企业按一定要求、一定规律,将各种材料进行化合和组合所形成的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各种特殊功能空间。迄今在这种特殊产品的生产和运行中,建筑业耗用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筑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产出垃圾40%的建筑垃圾。可见,倡导建筑施工和运行中的绿色行为,对于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何等重要。

电厂在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期内,是一种“存在状态”,由于其“运行周期”相对于“施工周期”很长,所以,电厂能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电厂建设施工周期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对自然形态的影响却往往是突发性的,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集中的。因此,在电厂施工期内粉尘、噪声、污物等控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减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实行电厂建设绿色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2 绿色施工的规划与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对施工期的规划指标,进行阶段检查和评比。

2.1 规划管理

电厂开工前,应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2.2 主要控制措施

2.2.1 扬尘控制措施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

(5)硼砂除锈要搭设彩条布临时防尘棚,防止扬尘扩散。

2.2.2 噪音与振动控制措施

(1)现场必须使用逆变电焊机等低噪型的机械设备,对易产生噪声的无齿锯,磨光机等机具、设备使用要搭设防护棚。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防止施工噪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在夜间严禁鸣喇叭。

(3)在蒸汽管道吹管时,必须加装消音器,科学安排吹管时间,并将吹管时间安排提前通知相关方面。

2.2.3 防止水污染措施

(1)生活垃圾一律集中清运,严禁倒入厂区周边的河道。

(2)建筑工地的排水要求澄清后排放,设备和车辆冲洗应固定地点,不允许将冲洗水随时随地排放并注意节水。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3)锅炉酸洗产生的酸洗废液及冲洗液必须经严格化学处理并化验合格后,符合标准后排放。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4)雨水管与其他污水管分开使用,严禁倾倒各种污染物、污水于雨水管网中。

2.2.4 光污染控制措施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临时用电优先选用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30%。

(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2.2.5 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

(1)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厂建设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施工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时,也促使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达到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素质等目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会派生出社会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保护水资源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 预防保护 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法中明确规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策略,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是我国长期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总结。然而在目前的国土资源利用机制下,实现预防保护之路仍很漫长。现就如何做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1、保护原生态植被

1.1在综合治理中注重保护原生态植被

原生态植被,是在大自然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土壤基质、天然降雨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关系。若区域降水增加,则植被生长旺盛,演化进化加快,植被保护地表功能增强;若区域降水较少,则植被生长放缓,甚至停止演化进化,较少耗水,仍然能很好地保护地表基质。因此,在对某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时,若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低于该区域的土壤允许流失量,则应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原生态植被自然修复、演替、进化,而不应再采取人工植树种草措施。

1.2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让或保护原生态植被,依据《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生态植被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一旦破坏则极难恢复,甚至不可能恢复。如黄河源区砾质丘陵草甸草原,草甸生长在沙砾基质上,是一种自然原生态植被。这种植被一旦被破坏一小块,出露的沙砾在太阳照射下,温度可升至60~70℃,周围的植被会被烤死,出露的沙砾面积会迅速扩展,毁坏草地。原生态植被,尤其是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的原生态植被,长期演化形成不易,开发建设中必须避让和保护。

2、用经济杠杆保护土壤植被生态环境

2.1推行土壤植被资源有偿使用

土壤植被生态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助长了人们对其的过度开发利用,甚至是恶性开发利用2-3年。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项目内土石方挖填尽量平衡,但是实际中都是就近取土石,就近弃土渣。如此不珍惜土壤植被资源的行为,只是因为项目内部土石方平衡费用高,就地取、弃土石成本低。如果针对施工单位就近取土石的行为征收一定的土壤植被费(税),使其成本高于工程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运输费用,则施工者必定会充分利用工程内部土壤植被资源,尽量实现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这就会减少土石方开挖和废弃的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壤植被资源。

2.2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

《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这一规定为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此之前,依据《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征收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一是标准较低,很难起到调节土壤植被使用不经济性的作用;二是法律依据不是很充分,很多开发建设项目拒绝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3、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在生态脆弱区、预防保护区,当地要增加政策性经济补偿,减少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逐步实现生态移民和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建设期间应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应依据工程环境影响程度、范围、影响要素,对需要监测的环境要素,提出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及数据处理等要求。

3.1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生态自然修复工程是利用大自然生态平衡、进化演替的功能,在适当的人工保护下,逐步恢复某一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措施。一些生态比较良好的区域,如三江源区、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上游次生林区、六盘山子午岭边缘次生林区等,应当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这些区域植被虽然良好,但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已经使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都在增加。国家应当在类似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开展轮封轮牧、禁牧养草、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最终实施生态自然修复。一些生态脆弱区,人口稀少,干旱少雨,人工治理难度大、工程量大,一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还不能顾及到,国家可采取生态移民后,限制人类活动扰动,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3.2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退耕还林(草)对农户的直补政策(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和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将退耕还林草政策在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预防保护区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4、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管护巡查

4.1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水土保持法对土壤植被资源保护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型生产建设活动重主体工程建设、轻水土植被资源保护与重建,小型生产建设活动基本没有水土资源保护与重建的事实是存在的。因此,还需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规范全社会的开发利用行为。目前,实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督察、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制度正是保证开发建设活动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重要举措。

4.2加强水土保持管护巡查

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是落后、贫困地区。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生态移民将贫困居民移出生态脆弱区,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水土植被资源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对江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生态自然修复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加强管护巡查,建立专职管护队伍巡查保护区;树立保护区警示牌,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查处破坏水土植被资源的违法行为。

5、结束语

本文中主要针对水土保持的预防性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一方面,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另外一方面为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达.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