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精选(九篇)

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

第1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关键字】 生态型土地整治,灌排合一,农牧结合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注重规划统筹和生态景观保护,科学布局工程内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升生态环境及基本农田质量,发展农村休闲观光产业,为上海市“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四化”原则

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有机结合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农业,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辅以“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增加基本农田数量、实现基本农田质量和生态管护能力同步提升。

美化――发展大田作物与观光农业,营造田园风光

统筹耕地保护与农产品最低保有量,明确土地用途,规划、整理农田,合理保留生态景观,结合农业资源,发展大田作物―田园式景观和观光农业,营造田园风光。

绿化――优化半自然生境和植被结构,净化乡间空气

统筹耕地与半自然生境(如树篱、农田缓冲带、防护林)占地面积,优化植被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对粉尘、微小颗粒的吸附、滞留和过滤作用,控制并减轻气体污染物的危害,为治理PM2.5提供辅助。

硬化――合理硬化沟渠和机耕道路,修建灌排高效、节水工程

科学规划灌排模式、设计节水工程,合理硬化沟渠和机耕道路,为农机下田耕作提供道路基础,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耕作,保持整治效果长效性。

净化――种养结合,实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科学利用农业资源及涉农重大工程,采用农业生物立体共生、生物能利用工程等技术,设计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种养结合、立体共生、净化水源,实现生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应对措施

以“四化”原则为引导,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从统筹规划、合理设计、资金投入和科学指导等方面实施建设,具体以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统筹规划

紧密结合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农业布局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多向管控指标,保证整治后的生态格局与项目区农业发展方向一致,合理填埋废弃坑塘、扩建河流,采取生态培育和科学种养等措施,实现水源通达、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化面积扩大的景观农业。

合理设计

嘉定区外冈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内容繁多,其中与生态景观结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田块归并,调整生态格局

通过权属调整、田块归并、边角地修葺、土地平整,将农田耕种零散化转变为集中种植,实现规模化生产;种植冬小麦,解决冬季土壤问题,形成“田成方、地平整、力均匀、无、无撂荒、无闲置”、整齐一致的田园式景观【1】;合理保留原有树林、村落等景观要素,维持河道蜿蜒曲折的形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乡村景观风貌。

(2)灌排合一,提高效率、节约占地及投资

采用灌排合一,提高灌排效率,节约占地及投资。为统一名称,统称斗沟(渠)为斗沟、农沟(渠)为农沟。具体实施时:各灌区由水泵从河系水道中提水灌入斗沟,以斗沟节制闸控制分田灌溉,农沟上每隔一定间距设置一个分水闸,内有两个直通入田的孔,分别置于田面线以上、以下,通过控制农沟水位线的高低来控制灌、排。

基于整治后实行农机规模化耕作与整治效果的长效性,均设计硬化沟,而灌排合一比灌排分离的沟渠数量少,对土壤的影响小、投资金额少,与坑塘、河流水系保持通达性,共同构建水体生态景观工程【2】。

(3)农牧结合,设计生态农业工程

项目区内规划建设大型养猪场,会排放大量高养分含量的粪液,其中包含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和有机质,这些有机肥不仅是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必需,更致力于增加土壤肥力【3】。利用这一涉农工程,由渣浆泵将沼液经暗管排入农田系统,实现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利于净化水体、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收、提升粮食质量。

(4)“乔-灌-草”搭配集季相变化,构建沟渠路林一体化生态廊道

沟渠、道路、防护林等农田廊道景观,既对农田昆虫生物多样性影响明显,也是鸟类主要生境地。规划在田间道、生产路两侧种植红花酢浆草等草本,利于农田生物的迁徙与保护;河道两侧的护岸林与道路两侧的护路护沟林构成林带网络,均具有乔灌结合、多行林的林带结构特征,强化防护林功效,且树种选择具有季相变化,体现生态景观美;在沟渠―道路连接段,种植菜地以解决地表的问题。这种“乔-灌-草”综合搭配的廊道植被系统,对于构建沟渠路林一体化生态廊道、保护乡土生态系统有重要意义。

(5)整修万福寺周边,寓历史人文景观与休闲旅游于一体

嘉定古庙――万福寺位于张泾西侧,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气息。规划复垦其西北向已遭废弃的鱼塘时,开挖一条万福寺河,使其四面环水,古刹―碧水―金色农田,一片草长莺飞的优美景象。另修建两座万福寺桥梁,为带动万福寺周边休闲娱乐产业提供道路设施。

资金投入

本项目的预算编制严格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上海市2000系列定额进行项目成本预算,其资金来源由市级土地整治资金与区、镇两级政府统筹资金共同构成,较高的亩均投资为实施上述规划设计提供坚实保障。

科学指导

项目实施以区县政府为主导,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及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农委、水务局、绿化与市容管理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意见,切实尊重村民意愿及诉求,重点解决当前农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保证项目实施的实效性和长期发展。为实现整治目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整治后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科学种养手册,免费发放给种植者,同时为农民提供有力的植保防害等保护服务工作。

结论

嘉定区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以“四化――美化、绿化、硬化、净化”为原则,以田块规划创田园景观、灌排合一促增效节地、农牧结合利生态农业、“乔-灌-草”搭配建生态廊道、古刹周边修整兴休闲娱乐为要点,顺应地形起伏,维护河流水系、道路和农田边界的原始蜿蜒形态,在实现新增耕地率、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五通一平”等刚性指标的基础上,注重变革种植模式提高产出率,保留自然、人文、历史景观要素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并结合项目区涉农工程建设生态农业工程,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融入乡村生态景观,不仅有利于整治成果的长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在上海市“都市农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宇振荣、郑渝、张晓彤等.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2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地 规划修编 农田保护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14-01

一、土地利用规划中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

一些规划编制采用的基础数据和图件时效性不强,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编制过程中缺乏广泛深入的调查、评价、反馈,细致科学的评估论证,未能取得真实、详细、可靠的第一手基础资料。相关规划衔接工作不力,上下级规划部门对接、协调、指导、沟通不够,使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二)耕地保护重点偏僻

侧重耕地的数量保护而对质量保护、结构和布局规划,特别是生态保护等方面重视不够、标准不统一。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上存在着“划远不划近”、“划劣不划优”的状况,保护指标也未准确地落实在规划图上。同时,因缺乏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分析,将一些土壤污染、地下水、地表水源污染、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区域内的土地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进行保护,未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规划修编工作中一定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三)编制方法的“刚性”和“灵活性”结合不紧密

“指标控制与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是贯穿规划修编工作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实际修编工作中,偏重指标控制,忽视土地用途分区的空间管制作用。一些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确定和分解缺乏科学有力的依据、工作方法简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战略作用、管制作用认识不深,普遍缺乏有依据、可操作性强的管制细则。

(四)一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严重脱节

主要是实施措施未纳入规划方案,具体内容不够全面深入,缺少有力、有效的保障机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随意修改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频繁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布局,为各类园区和基础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大开绿灯,严重损害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上述问题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既有目前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的作用,也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对现有的规划基础研究、技术方法和实施保障大力改进与充实完善,全面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可行性,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总体要求。

二、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对策

(一)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

一要推进规划编制程序的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在规划的准备宣传、编制论证、协调衔接、审批公告全过程贯彻耕地保护的思想。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大环境治理,撂荒土地复垦等等,均应由具体承担保护义务和涉及利益分配的相关权利关系人参与讨论,有关结果应及时公告。有专家提出,规划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政策问题,修编规划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要考虑提出相应的政策。

二要继承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 “指标控制和土地用途分区规划相结合”等规划原则,加强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建立上下级规划信息反馈的互动机制,合理测算、统筹确定符合实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把落实国家土地资源保护目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兼顾。

(二)科学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作用

根据耕地地力分等级标准以及农田分等定级成果,将粮、棉、油、蔬菜、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以及有良好的水利灌溉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农用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区。将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网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也可一并划入统一管理保护。乡(镇)规划编制中,确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应当全部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其数量应符合上级规划的要求。

(三)重点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区位布局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引导作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布局必须集中在自然条件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部级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主产区,重要农产品基地,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集中分布区,优质农产品物种保存地等必须纳入保护范围。新一轮规划修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不符合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的基本农田分布现状进行结构调整,重点是中西部生态退耕地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和独立厂矿周边的基本农田。充分尊重基本农田保护法律的严肃性,调整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布局,必须由相关部门出具不宜划为基本农田的证明文件,经上级规划确认后方可核减。有耕地后备资源和土地整理复垦潜力的地区还应在规划修编中进行补划。

(四)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全面建立保障机制

在规划行政职责管理范围内,将规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措施相挂钩。采取经济、技术、科技、法律等手段,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其中,在经济手段上,应优先将资金、先进科技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尤其是通过土地专项规划的实施,使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投资政策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技术措施上,注重基本农田地力和生态保护,摧动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五)采用高新科技,扩展监测内容,公告相关结果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调查统计序列和保护监测系统,准确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加强基本农田规划、划定、保护、监测等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全国性基本农田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平台。

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告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监测与评估结果,并与相关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制度挂钩,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凡是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受到依法查处的重点案例,还应在全国通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耕地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毕小曼,田春华.土地规划“精打细算”修编[J].望,2007,(22).

[2]梁丰,曾刚.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问题[J].科协论坛,2007,⑺.

[3]田春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渐行渐明(下)――关于规划的最新话题[J].中国土地,2007,⑸.

第3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恶化;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些乡镇企业的兴起、乱用农药等,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人为因素 

 

1.1乡镇企业污染蔓延,资源浪费惊人 

为了搞活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脱贫致富,各地不顾环境和经济效益,盲目地办起各式各样的企业,由于这些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耗能高、排放的污水不能处理,这样导致有些地方仅有的水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发生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1.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综合治理措施不齐全,各种病虫害连年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保收,施用农药是当前防治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不科学地施用农药,致使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污染,食用后,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同时,过量的施用农药,也造成环境污染。 

1.3耕地面积减少 

土地是财富之母,但由于大办厂矿企业和农村打庄占地,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1.4土壤肥力下降 

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的原因包括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从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农业系统产出的产品输送到各地消费加工,土壤的营养元素以产量的形式输送到农业系统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三料”不足,大部分秸秆作为燃料烧掉,从而使得秸秆不能还田,土壤有机质严重缺乏。由于对土地进行掠夺经营,有机循环中断,地力下降,只得靠人造肥料补充。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生产水平下降,缺肥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突出问题。 

1.5废弃的塑料制品污染严重 

塑料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方便和好处,但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界极难降解,造成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目前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很低,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6施肥方法不合理、不科学 

由于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导致施肥量虽然增加,而产量却不增加,甚至出现减产的现象,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同时造成肥料严重浪费。 

 

2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 

 

2.1控制污染源 

对于污染农业用水的污染源,要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厂矿企业的生产技术,改变工艺流程提高效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污液采用一定技术处理。对于经济效益不高,大面积造成污染农业,应采取措施停办。总之,要采取各方面措施,保证农业用水安全。 

2.2推行有利于环镜保护的能源政策,解决燃料问题 

我省大部分地区“三料”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制定可行的能源政策,把当前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推广节柴灶,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物能源。要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木,解决能源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2.3保持水土,科学施肥 

在制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要把近期的和长远的利益兼顾起来,从长计议。改善农业生产单一结构,实现秸秆还田,改善耕作制度,用养结合,科学施肥,使农田生态系统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多渠道得到补充,提高农田生产力。要大力推广普及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测试结果及肥料的特性、有效利用率等进行施肥,作物缺什么营养就施什么肥,缺多少就施多少,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调整土壤中氮、磷、钾和中量、微量元素的比例,改善土壤质地,使种地和养地有机结合。针对我国各地的土壤状况,目前大多数地区应采用加氮、加钾、稳磷、补微的施肥原则,使作物得到科学、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4兴办农业技术教育 

举办农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技能水平,把先进的科学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减轻由于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2.5加强立法,强化教育 

建立较全的法律法令,用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使人人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4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一个矿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包括了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从前期的规划到后期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构成一整套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治理的工程技术。实践证明矿区生态环境系统的清洁生产技术、矿井水处理、尾矿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土地复垦、生态重建等综合治理工作,既可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又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经济效益,将废弃物资源化与矿区生态恢复整治结合起来是适合解决我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根据矿区环境问题涉及矿物开采、加工、储运及使用的全过程这一特点,矿区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治理不仅仅是一种事后措施,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种超前预防措施。矿山开采工艺分为露天开采和井工开采,由于开采方式的不同,土地破坏形式、生态恢复方式、综合治理方法亦有所不同。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根据矿区生态破坏方式,可将其分为露天矿生态环境保护、采矿沉陷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尾矿的综合利用。

二、矿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措施

(一)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途径

1、露天矿破坏土地工程复垦途径

根据露天矿山生产工艺特点,露天矿山的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可分为事前措施和事后措施,事前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规划矿区规模,优化开采工艺,以预防为主,尽量减少矿区土地生态破坏,同时为破坏的土地复垦创造有利条件。

(1)合理规划矿区,保障资源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首先将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矿区开发规划之中,制定明确的土地复垦、生态重建法规、条例,并严格执行。同时,应将土地复垦费用纳入矿山成本核算,明确土地复垦资金渠道,实行“谁复垦,谁受益”的政策。其次,加强矿山设计与安全管理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矿石采出率,缩小矿山地面境界,减少矿山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露天矿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控制与土地复垦

按矿山层赋存条件、地形条件、岩土特性,以及剥离废弃物排弃方式不同,露天矿土地复垦可分为外排土方式的复垦和内排土方式的复垦。采用外排土方式的采空区可以用地下开采排出的矸石、电厂粉煤灰或其它固体废弃物复垦,也可将外排土场的岩土重新运回采空区。为保证岩土的剥离、回填与采矿工程之间互不干扰,应合理布置回填区和剥离区之间的工艺顺序,并保证表土层仍排放在地表。

2、井工开采沉陷地工程复垦措施

(1)农业复垦

整渠道平整土地:在沉陷区均匀沉降的地段,土地的平整度变化不大,可以修复原来的渠道,土地平整后即可恢复到土地原有的生产水平。

挖沟抬田:在塌陷洼地的边缘不太深的区域,分段开挖深沟,将取出的土就近摊平,抬高地面造成台田。此法挖沟与造田相结合,成本较低,土地的复垦率较高。沟深、宽与沟间距应按塌陷深度和排水条件具体设计。

挖塘抬田:塌陷较深的或排水条件较差,深沟取土尚不能满足造田之需,可挖塘(扩塘)取土造田。此法土地复垦率虽较低,但开发利用了塘面,如发展养鱼塘,或发展珍贵水产养殖,其经济效益更高。挖塘造田的土地复垦率一般在 50%左右,与挖塘取土的深度成正比,与造田填土的厚度成反比。造田时需注意将肥沃的表土放在表层。挖塘方法分为机械开挖和水力开挖,机械开挖就是先将水塘水抽出到机械可工作的位置,利用机械设备把土倒出复田。水力挖塘机组的挖塘造田的功效较高成本较低,在我国的南方的一些矿区采用的较多。

填土造田:填土造田就是利用露天矿的剥离土(第四系表土)或煤矸石来填平沉陷地,把沉陷地填成一片平地,填土造田的土地复垦率较高,复垦土地后甚至超过土地的原有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土地恢复成本较高。

(2)园林复垦

园林复垦是城市沉陷区的复垦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园林复垦就是根据沉陷的现状和预测进行园林规划,再根据园林规划将沉陷区复垦成适合园林用地要求的土地。沉陷区适宜园林的地块一般都与城区相连,园林复垦一般是根据沉陷区的地势造园,沉陷区水域一般都规划成人工湖,开挖湖区的废土堆砌成假山等,园林复垦的费用较低,但在复垦之前要先作好园林规划设计,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工程费用。

(3)建筑复垦

沉陷区在城市中或在城市的郊区,在地质条件适合的区域应优先考虑建筑复垦,这样的土地的利用价值也非常高。根据我国几个城市的采煤沉陷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恢复成城市建设用地能使土地的利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上看,恢复成建设用地,土地能够获得 10 倍或几十倍的升值,在经济上是最合算的一种土地复垦方式。作为建设用地的同时也控制了城市向周边农村扩展,也节省了大量的农田占用。但是建筑复垦对复垦区的地质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在作建筑用地的同时一定对其地质情况做出适宜性评价,以及相关的建筑基础处理,盲目地进行建筑复垦会发生新的地质灾害。

(4)林业用地复垦

在沉陷区不适合前 3 项复垦条件的区域都可以进行林业复垦,林业复垦的用地要求条件不高,绝大部分地块只要简整即可满足林业用地的要求。

(二)矿区生物复垦技术途径

1、生物复垦技术措施

(1)绿肥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复垦区种植多年生或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这些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除释放大量养分外,还可以转化成腐殖质;其根系腐烂后也有胶结和团聚作用,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2)施肥法。本方法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消除过粘、过砂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

(3)化学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酸碱性土壤改良。中和酸性土层一般用石灰作掺合剂,变碱性为中性常用石膏、氯化钙、硫酸等作调节剂。

2、生态农业复垦技术

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复垦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进行立体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体系。生态农业复垦技术有多种类型,最典型的是塌陷区水陆交换互补的物质循环类型。它充分利用塌陷区形成积水的特点,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食性以及在水中所处的生态位置,按照生态学食物链原理进行合理组合,实现农—渔—禽—畜综合经营的生态农业类型。

第5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1前言

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以占全世界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世界总产量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20%的人口,这份成就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的结果。在新时期,国家依然不遗余力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工程,例如,农田水利工程,为的是让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以便于农民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更好地摆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业增产增收。而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灌溉设计,这是水利工程的最下游环节,也是与农田直接产生联系,达成农田水利工程目的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农田水利工程及灌溉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包括对农业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使种植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而言,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规避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农田灌溉又是耗水大户,能利用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实现省水节水,循环用水,是农田水利工程又一重大作用。而农田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最下游项目,是衔接农田水利工程与农田之间使其有效结合的环节,为此,其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关系到农田水利工程能否达到目标,实现利用价值。再者,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标准不够统一,有一些先进的思路需要及时地进行总结,一些问题还需要解决,这需要不断地分析和研究,才能让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3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3.1传统管理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对于农田灌溉主要依赖于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小规模的改造,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较为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确立,各地方政府也开始逐步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这使得农田水利现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2农田水利工程风格过于统一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节约盈利和公益性之间,一般都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实施,但正因为政府组织实施,其设计和施工往往根据不同领域采取分散设计的方案,这使得总体设计完成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后,风格过于统一,缺少灵活性,这使得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完美,可能还存在着少量的二次改造,或者不便于使用的现象。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应该将政府组织逐渐转变为行政组织,整合及控制资源,包括从顶层整合设计,形成更有利于现场实际使用的设计方案。

3.3投入方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劳动力的投入以农民半义务性质为主,而投资则属于国家和地方共担的方式。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传统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农民作为收益一方面、客户一方。农田水利灌溉也具有了营利性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工程单位、经济体投资参与,有助于推动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3.4工程模式发生转变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点面多,大多寿命不长,时常修缮,但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已经变为了更加的注重质量和规模,本着“开发一处,辐射一方”,且以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为主,即集合水力发电、生态环境保护、农田灌溉、生活水源引入等为一体。

4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设计,鉴于此,有一些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此为基础才能进行有效地设计。

4.1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最大化利用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源特点,采取综合利用的方式,实现生活水、灌溉水、生态保护甚至水力发电综合一体进行建设,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环境有选择地进行开发。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尽量减小对当地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的作用。

4.2设计要做好有效地防护功能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其基本功能不仅是实现有效地灌溉功能,更要兼具对农田的保护功能,不能让自然灾害,如洪涝、雨水等对农田产生不利影响,再者对其本身的防护要做好,防止轻易遭到破坏。

4.3要在审批的方案内做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工作,首先应该做好施工设计,做好施工规划,确定多方面的因素,如设计的灌溉可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满足经济指标,设计的体量、规模完善可靠满足技术指标。

4.4减少对农田耕地的占用

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田,不可避免的会对耕地面积有所影响,但应该减少这样的影响,合理利用山地、河流、荒地等地形进行设计,避免对耕地的占用,更好地服务于农田。

5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措施

5.1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用地的优先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确保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就要首先从空间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让其具有足以发挥施展的空间。而随着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增速,空间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农村土地性质被变更转化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同样面临着土地扩张以及土地性质变更等情况,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是不断地在发展之中的,往往还未规划建设好,城市建设的大军已临近,为此,要从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第一,城市建设规划时要首先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建设用地,限制城市建设范围,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占地,在这方面,要采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在城市规划时注意审核把关;第二,在城市扩大规模、增建时要避开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区,同样要做好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建设规划用地时的审核把关,对一些公共设施用地,或涉及重要公共用地,需经上一级审批适当变更用地;第三,农村建设用地规划时,应该把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范围提前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规划其他用地,严禁占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用地。在上述措施的保证下,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优先权,才能使得其规划设计趋于合理性和有效性。

5.2采用有效地分类管理设计方案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要采取有效地分类管理措施,这是使其规划设计更加完整和科学的有效途径。而所谓的分类管理措施,就是在设计时要明确各板块的划分和功能特点,并采用有效地连接,形成整体。常见的有生态、隔离和应急三种功能板块。第一,生态功能的区域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区域,即灌溉用地,通常规划有耕地、林地、绿化带、水系等,明确其功能区域,才好有效地进行规划设计;第二,隔离功能的区域是采取有效地措施,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包括人的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将公路与农田及水利工程采用绿化带分隔开,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将山口下冲地形建立坝体与下游农田及水利工程分隔开,防止洪涝灾害的影响;第三,应急功能的区域则是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必要时刻可以牺牲农田及灌溉体系的设施。例如,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不仅分片建设农村住宅以及农田,而有效利用地形建设将住宅和农田分开的分割区域,并于农田上游建立坝体,一旦发生难以想象的山洪时,为避免住宅区受到影响,可以打开农田上游坝体,形成有效地应急功能。在明确了上述功能区域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才能更加完成和科学。

5.3针对小型灌溉区域的设计要求

小型罐区的设计,往往是因为水源不足,或农田面积有限所采用的一种灌溉设计。其规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总体设计要以农田规模为基础,以农田灌溉的充分实现和发展当地经济建设为主,综合考虑其他配套设施功能、节水环保以及其他水利功能等因素,采取科学有效地设计模式。采取该种方案,就要考虑灌溉用地和经济建设用地的合理性,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为主,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主,实现科学合理的利用水利工程;第二,充分考虑农田等浇灌区域的规模,以及水资源分布情况,并分析其经济型及合理性,重点要对农田未来发展规模以及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不能目光短浅,导致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过早的失去作用;第三,除对水体资源的保有量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水体资源的控制指标、使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优化设计,形成水体资源的循环利用等,达到节水、节能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4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必须依赖水资源,,而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田用水消耗巨大,为此,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加入有效地节水设计。第一,要明确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就要提高节水设计的优先性,这就要求加大节水技术应用的投入,这包括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定时定量控制浇灌,节约用水量;采取长距离引渠灌溉,减少地下水的抽取;水体收集反向灌溉技术,实现循环用水。第二,农田水利灌溉要合理建造必然要深入每一块田地,但每块田地由于地势差别必然存在着对水体资源的消耗不同,每块田地的大小同样对水体资源的需求总量不同,并且每种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样存在差异,基于此,节水设施在深入农田的灌溉设施上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灌溉最小单元内对水体资源的消耗情况,采取在排水口上增加水量调节控制装置,这不仅起到了节水的有力措施,还对一些不耐水作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针对性灌溉措施的实施。

第6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南部山区泉水补给区属玉符河流域,是玉符河上游三川汇集地。该区山峰连绵起伏,属山地丘陵地形,山顶岩石地表有石灰岩及砂石岩丘陵地带,遍布石渣、砂岭土、山麓坡地分布黄土及红土,植被稀少,荒坡凸现,沟川地旁经济林遍布,树种老化,果质较差。该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98mm,年最大降水量1273mm(1964年),最小降水量396mm(1989年),年际降水变化极不均匀,年内降雨分布也很不均匀,每年在6~9月份的汛期年均降水为527mm。区内多年平均径流深120mm,6~9月份汛期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80%。

南部山区补给区人口密度408人/km2,人均土地0.245hm2。基本农田占60%,人均耕地只有0.04hm2。果园约有50%的品种老化,大多数园地蓄水保土功能低,主要果品有苹果、梨、杏。林地多为疏残林或幼林,水土保持功能较低;牧业用地主要为田间隙地或林下草地,生长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类,优势草种有黄草、白草、狗尾巴草等。经过对泉水补给区的实地查勘、调研、统计分析、发现区内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不合理,林木品种老化,生态功能较低,经济水保林少,造成农业生产值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泉水补给区域的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9.4%。其中轻度侵蚀占34.08%,中度侵蚀占35.32%,重度侵蚀占19.28%、极重度侵蚀占11.32%。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土大量流失,土层的土逐渐被水带走。土壤母质、肥力低下,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地生产力低。水土的流失还使沟系不断扩张,沟道下切,沟头不断前进,从而蚕食耕地,破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与济南近郊区的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济南后花园。优化投资环境,以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的转变,为济南城区的南部山区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泉水补给区示范区原有的治理措施缺少系统的综合规划,多是单项、分散措施,形不成综合的防护体系,水土保持工程也不系统,不完善,有些工程年久失修,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原有的林地中疏残林面积仍较多。另外,由于农业不合理的种植模式,使现有的梯田可耕地、水土保持功能下降、保土不保水,对以上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

二、治理措施的研究

2.1措施布局

南部山区多属石灰岩地区,水力侵蚀较严重。坡面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坡,治理的基本要求是沟坡兼治,形成坡面、沟道多层防护体系,在坡上部修建窄条梯田,并栽植经济林,坡中部修建水平梯田,坡下部营造乔、灌林或混交林。沟坡防治体系:缓坡修梯田,陡坡造水平阶、鱼鳞穴,造林种草,兴建果园,形成以林草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坡面防治体系。沟道防治体系:从上游到下游,从毛沟到支沟,支沟到干沟,兴建谷坊、塘坝、拦河坝等蓄水工程,以抬高侵蚀基点,防治沟道下切,形成以拦蓄工程与林草措施相结合的沟道防治体系。

2.2治理措施确定的原则及方法

(1)首先,确定生产发展的方向。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要大力发展林业、果业,发展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高效农业,坚持用材林与经济林、片林与林网、速生林与乡土树并举的原则,合理配置树种结构,将科技兴农充分利用到农业生产当中。

(2)根据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土地资源等级评价,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科学分配宜农、宜林地,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思想渗入其中。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标准见表一《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标准》。

项目区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标准

表一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土地利用现状

耕地

耕地

耕地、林地

林地、荒地

荒地

地面坡度

<5°

5°~10°

15°~25°

25°~35°

>35°

土壤侵蚀程度

微度

轻度

中度

强度

极强度

土壤质地

轻壤

中壤

重壤

粗沙粘土

重粘土

有机质含量(%)

>1

0.5~0.8

0.3~0.5

0.1~0.3

<0.1

水资源条件

较好

一般

较差

土地适宜性

宜农

宜农果

宜农林

宜林

难利用

(3)措施与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来实现。

①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可以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各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功能保护的关键条件,二者必相辅相成。生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适宜泉水补给区的生态保护。

水土保持林: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山区立乔、灌、草相结合完整系统的水土保持植被复层结构。在分水岭地带,由于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多砂砾化,裸岩化,立地条件较差,应以耐干旱而瘠薄的树种全面造林;坡面中上部全面造林,减缓地表径流对下部果园田地的冲刷。水保林要求树木根系发达,固土作用强,枝叶茂盛,易繁殖,萌孽能力强,生长快,抗逆行强。土层瘠薄土地以侧柏、刺槐、黄栌、火炬树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以杨树、泡桐、香椿为主,造林以营造混交林为主,树种用针阔、乔灌混交,布局按带状方式,以形成复层结构。

造林整地时,株行间距按1.5×2.0m,呈“品”字型布设,整成标准的鱼鳞坑,该坑按等高线定位。

果园:果园经济林的建设应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改变传统的玉米、小麦的种植结构,既利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更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果园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受市场欢迎,经济价值高的树种。果园地点应设在山地中下部较缓避风、向阳的缓坡地,多在山腰区域,土层较厚,整地的方式以水平梯田、水平阶、大穴为主。

果园在树种上应选择高档次、品质优良的梨、栗子、桃、杏、李子、冬枣、薄壳早产高产核桃等。

②工程措施有以下几种适宜泉水补给区:

梯田改造与重建:现有的梯田质量标准低,地堰年久失修,倒塌严重。将其按高标准进行改造。在区域内5~15°裸岩化荒坡上,通过砌垒石堰、搬运客土建水平梯田。通过研究发现,在梯田上游设置截洪沟,可有效避免冲刷,还可以削高填低使田面外高里低,并修筑内、外拦水埂,发挥拦蓄雨水的功能,另外还可以将地堰边种植金银花、花椒等护堰植物。以上系统科学治理,使原有和新建梯田标准高、水土保持功能强,并且还要注意田间设施如田间道路和灌溉排水的系统科学规划与设计。

梯田一般布设在15°以下的坡地上,主要种植果林与水保经济林不同的坡度,梯田的各个特性指标也不同一般可按表二确定的规格建设较为理想。

石坎梯田规格表

表二

地面坡度

(°)

斜坡长度

(m)

田面宽度

(m)

田坎高度

(m)

清基深度

(m)

清基宽度

(m)

5

5.7

5.7

1.0

0.5

0.7

10

4.6

4.5

1.3

0.6

0.8

15

4.6

4.5

1.7

0.8

0.9

梯田在施工时应首先确定堰坝线。先在坡度适中地方划出一条与等高线正交的基线,然后根据地面坡度按表二确定梯田的规格。石堰在砌筑时汪基应当特别注意,一般尽可能清理至岩基,以保证地堰的稳定性,清基宽度为0.7~0.9m,由下向上按1:0.2的边坡系数收缩。

③坡面拦蓄工程:

该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的拦蓄地表水,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层的冲刷,也是山区生态功能保护用水的一项重要手段。比较有效常用的形式有蓄水池、水窖、旱井等。

④沟道工程措施:

在沟道内层层布设谷坊、塘坝等蓄工程,可以做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梯度开发”。

谷坊可有效地防止沟床下切冲刷,谷坊可分浆砌石谷坊和干砌石谷坊二种。在沟道上游建干砌石谷坊,减少洪水一,拦蓄泥沙在沟道中下游建浆砌石谷坊还可兼顾蓄水,谷坊在位置的选择上应当注意以下几条:

a.谷口狭窄;

b.沟床基岩外露;

c.上游有宽阔平坦的储沙(水)池;

d.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下游兴建;

e.在天然跌水附近不兴建谷坊。

在有长流水的河道内,坡降较缓的天然河道内兴建塘坝工程,也可效地在汛期拦蓄地表径流水。塘坝工程的建设应当兼顾蓄水面积、蓄水量和汛期的有效行洪。在规划设计时应当请专业部门具体设计。

第7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沟渠防渗;生物措施

水利工程是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水利工程有助于调节地表水和地下水,有助于缓解各种大自然带来的洪涝灾害和旱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拉动社会经济效益稳健爬升的有效途径。而在农田水利施工中,水土流失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内涵

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水利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还能对环境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土保持工作其基本的内涵具体来说存在行业标准的界定以及法律确定的分别。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于水土流失通过一定的工作措施来对其进行预防,将水土资源实行一定的改良以及保护工作,在保证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一定提高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得农田水利事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田水利施工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一是灌排渠道基础开挖形成边坡,对地表的扰动破坏了原有土质沟渠内部和岸坡上的植被,田间道路修建对地表占压,植被破坏,使原地表及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减弱或丧失。新开挖的高陡边坡,稳定性差,易诱发滑坡、崩塌等现象发生。开挖形成的松散土壤,堆放在渠道两侧,若不采取临时覆盖和拦挡防护措施,在遇强降雨时,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二是渠道防渗衬砌后进行土方回填,局部形成的回填边坡,因稳定性较差,短时间内植被困难,容易产生面蚀、沟蚀、滑塌等现象。三是弃土弃渣多,一方面原有土质沟渠开挖淤泥流砂、开挖一般土方除部分用于沟渠回填以及田梗修筑外,需外运弃置;另一方面,来自拆除原有破损渠道或设施的废渣。如果渣堆表面未平整,渣场四周没有采取有效的拦挡、截流等措施时,松散的渣土极易随暴雨径流而冲刷流失。四是施工中进行基础开挖、表土层剥离堆置、土方转运临时堆放、砂石材料堆置,形成地表和坡面,未采取临时防护措施而产生水土流失。五是料场表层剥离的无用料,堆置期间易受地表径流侵蚀,开挖边坡越陡,稳定性越差,开采迹地扰动后为地表,易受坡面径流侵蚀,料场开采存在边坡稳定问题,如不采取防护措施,将造成水土流失。六是工程运行中,因大面积渠道防渗衬砌,渠道糙率降低,输水损失减少,但水流流速加大,在坡降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对下游未衬砌段以及下游沟岸、河道河岸产生冲刷侵蚀。防渗渠道和防渗路面增加了产流,降低了地下水位,无法涵养水源。防渗衬砌渠道仅仅是使渗入地下水量减少,难以实现真正节水,相反,渠道防渗处理后使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汇入渠道后,因入渗减少,地表水很快流失,而在非灌溉季节,渠道水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3农田水利施工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3.1因地制宜制定专门的水土保持方案

由于水土流失的类型会呈现线装以及点状,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来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所以在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之前需要根据地面建筑的特征以及实际的土质状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掌握,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开挖区的特征以及土方回填区等相关的特点来对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进行有效的提高,进而实现制定方案的有效性。

3.2优化工程规划设计

单体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安全、生态环境、景观功能等几方面的因素,做到统筹兼顾。在沟渠衬砌防渗方面,要因地制宜,不应以减少输入损失为全部硬化,应保留适量土质沟渠,原则上设计水位线以下采取防渗衬砌,以上应采取生态护坡,充分发挥其生态、地下水补给等综合功能,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型沟道。一般情况下,主要灌溉渠道进行防渗衬砌,而排水沟可以采取干砌石、无砂混凝土,砖砌不批荡,在排洪沟末端扩大水面,增加湿地范围,使其对水体氮磷等污染物进行有效拦截、通过水面蒸发调节局部小气候,同时增加地下水补给,有利于涵养水源。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混凝土、浆砌砖、浆砌石衬砌,设置生态孔洞、生态廊道,设计动物逃脱斜坡和台阶,减缓水流速度,为田间动物和渠岸坡植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渠道水体自净能力,避免水环境恶化。田间道路宽度不宜过大,路面结构不用混凝土路面,尽量采用砂石路面,道路结构层为:石屑路面+泥结碎石路基+素土路基。

3.3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为了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可以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进行结合,首先是开挖面防护措施,可以采用喷播植草,或者说是石头网络植草方法。与此同时,也可以建设出一些排水沟来进行辅助,从而减少坡面的冲刷作用,对于那些稳定性不太好的坡面,应当格外予以关注。对于取土场和弃渣场的防护措施。取土场防护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应当尽可能对坡壁进行平整化处理,并在合适的地方种植上足够的植被,并布设好相关的排水设施,防止山坡的雨水对坡面造成比较大的冲刷破坏。在进行弃渣场防护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坡面整治工程,在那些比较危险的地方设置出石挡土墙,当坡面平整之后,就可以布设出排水沟来。对于那些坡面上的大量部分,应当种植上足够的灌木。最后,我们不但需要做好防治工作,也需要让平台变得足够美观,可以种植上一些风景树和花草,充分发挥防护性能。对于临时工程的防护措施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临时施工道路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其的养护工作。当工程竣工之后,如果还需要继续使用,就应当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完善排水系统,并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如在建筑坡面上种植树木,对于那些即将废弃的场地,也应当进行绿化,并做好排水工作。

4结论

综上,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跨越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对地面造成的扰动也是比较大的,为了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既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又保证好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玉龙.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建材与装饰,2016(53).

[2]陶传利.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22).

第8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论文关键词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区域;优势;措施

论文摘要 阐述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论述该项技术的优势,并介绍推广该项技术的措施,以指导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简约栽培于一体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少、免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的目的,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节本、高效以及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内涵,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大推广技术之一。

1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推广区域及模式

(1)高原风沙区。推广一年一作小杂粮技术体系,采用留茬固土、免耕覆盖、轮作倒茬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该区域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的过程中,实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丘陵山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技术体系,普及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中耕除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在重点实现培肥地力、稳产高产的同时,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的目标。

(3)盆地周围山区。推广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化学除草、深松浅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好治旱改土、保护生态、提高粮食品质。

(4)平川盆地区。推广一年一作玉米、小麦—玉米两茬平作水、旱地技术体系。在水、旱地上普及应用免耕播种、多种形式秸秆覆盖、浅松、深松、化学除草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措施。立足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旱地水地并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5)丘陵盆地区。推广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技术体系。推广普及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技术,以达到蓄水保水、治旱改土,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优势

(1)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小麦免耕栽培试验区试验表明,试验区地表径流量比传统裸露耕作减少51.2%,土壤蓄水能力比传统耕作提高11%~17%;寿阳玉米免耕试验区,地表径流量减少55%,土壤流失量减少95%,土壤蓄水能力提高9%~15%。根据初步估算,如果山西的440万公顷耕地全部实施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可达9 520万吨,占全省水土流失量最大值的70%,这就能解决山西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对农田不再进行耕翻、耙耱等作业,实施作物残茬覆盖和留茬固土,能有效地减少土壤风蚀,可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2)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有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都能获得增产,而且越旱的年份增产幅度越大。2002年全省19.27万公顷示范面积,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9万吨,平均产量5 138.1kg/hm2,比对照田增加19.57%,比2001年增加25.24%。尧都区是山西中澳项目试验区,也是部级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0年在全区降雨量仅为328.1mm的特大干旱情况下,少、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小麦产量达到2 340kg/hm2,而传统耕作的只有1 110kg/hm2,增产幅度达到110%;2003年项目区小麦产量达3 600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20%。潞城市免耕栽培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2002年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8 874kg/hm2,比传统耕作区增产13.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据我们对7个重点示范基地的调查,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比传统耕作作业次数减少1~7次,且减少了人畜作业量,农业生产成本比传统耕作减少11.4%~28.3%,粮食产量增加15%~18%。由于产量增加和成本降低,粮食生产的效益显著提高,平均纯收入比传统对照区提高1 350~3 000元/hm2,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栽培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天然降雨冲刷和土壤的流失量。寿阳试验区玉米试验表明,玉米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0.046%,比传统耕作区增加35.74%,水解氮增加6.55%,速效磷增加16.4%,速效钾增加10.17%;尧都区小麦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平均增加达到0.065%。

3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措施

(1)从实际出发,在引进国外先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选择具有不同耕作制度、自然条件和种植作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技术体系、生产成本和应用效果作长期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和确立适合本地不同地区的一年一作玉米、一年一作小麦、小麦—豆类一年两作和小麦—玉米—豆类两年三作的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模式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抓好典型示范,由于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农业与传统耕作农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农民通过试验区的效果认识和掌握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

(3)坚持农机、农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农艺技术,是靠农业机械实施到位的,因此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机具必须满足农艺技术要求,重点是在有作物残茬覆盖的情况下,保证播种质量和不翻耕的情况下如何除草。另一方面,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技术的新的耕作方式,要研究新的农艺规范,使农机与农艺互相适应,互相促进,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4)坚持连年实施,避免短期行为。少、免耕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径流、提高土壤肥力,但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连续坚持数年,不得间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预期效果。据临汾市尧都区连续9年对采用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小麦地调查,土壤有机质含量1992年为0.895%,2000年达到1.37%,这是一个逐步的量变过程。

(5)强化培训,普及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知识。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是一项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技术,需要综合运用秸秆还田、化学灭草、合理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和免耕播种等技术。多年来,示范区对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少、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期培训会议、讲座,对项目区的主要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从技术原理、操作规范、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并安排实施项目区农户、农机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 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2] 许继光.保护性耕作的定位思辨和总体构想[J].当代农机,2007(6):34-36.

[3] 田慧,谭周进,屠乃美,等.少免耕土壤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06(5):10-12.

[4] 汪涛,庞蓉,刘远芝.浅谈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6(2):39.

第9篇: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措施范文

衡水市地处严重干旱缺水的华北平原中心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518.9 mm,水面蒸发量却高达1 300 mm,全市人均148 m3,低于全省人均386 m3的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5%。衡水市平均用水量1 600 m3/hm2,均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衡水市水资源已达相当匮乏的程度。由于缺水,工业及居民用水全部要依靠深层地下水。据资料分析,每年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43亿 m3,而实际全市每年开采量都在8.20亿 m3以上,年超采量在6亿m3左右。深层地下水埋深大幅下降,2003年漏斗中心埋深100.02 m(冀州市刘丰备、7月11日),漏斗面积(0 m等水位线)为8 442 km2,在河北东部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淡水“漏斗”,其中以我市的冀枣衡和沧州漏斗这两个深层地下水漏斗为最,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关注的生态问题。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造成机井报废,机泵多次更新换代,提水能耗增加,农田灌溉成本加大,农民负担加重,农业抗灾能力降低,对农业特别是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威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地下水超采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 研究总结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经验

衡水市桃城区水务局提出“一提一补”节水机制中的“一提”就是根据各种水源的重要程度将水价提高;“一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按用水单位进行平均补贴。这一制度变革的关键是经济杠杆撬动了农民的切身利益,节水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由“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嬗变。

三 研究新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理念和措施

主要治理举措针对地表水匮乏、产业结构远超水资源承载能力、种植结构不可能大规模调整的实际,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收入不降低的前提下,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须以节水为核心,不单是地下水,地表水也要节水,发展从渠首到田间、从生产到生活的全方位节水体系。按照强化自身、深度挖潜、力争外援、优化配置的思路,治理和保护好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引黄引江外调水、非常规水等五大水源,实现“五水同治”。采取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施“引、蓄、灌、节”水利工程措施、农艺生物节水措施、管理节水措施以及人工增雨措施,着力做好工程建设硬措施,还要创新体制机制软措施,努力改善地下水生态环境。

(1)做好“节”字文章,着力转变粗放的用水方式。

农业上,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措施,实施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咸淡混浇等节水工程建设;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产业规模化的井灌区,集中建设微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着力转变农业灌溉粗放用水方式。工业上,严格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行节水技改和节水产品,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推广一水多用、循环利用。生活上,改革完善水价管理机制,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

(2)做好“引”字文章,着力开展引蓄水灌区建设。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如期竣工投用。二是实施连通蓄水工程,包括衡水湖调蓄综合治理、坑塘河渠连通蓄水及雨水收集等,实现雨水洪水资源化,增强区域水网调蓄能力。三是实施引水灌区建设,围绕石津干渠引岗黄水库、位山引黄、濮阳引黄、引卫南运河、潴龙河引王快水库等可利用水源,建设灌区配套工程,恢复和发展地表水灌区面积。四是实施人工增雨工程,建设标准化人工增雨作业点,增强火箭发射装备,扩大人影作业面积,增加雨洪资源量。

(3)做好“调”字文章,着力推进农艺生物节水措施。

首先要调结构。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扶持引导和典型示范带动,在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且无地表水替代的区域,鼓励改种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作物。同时以衡水湖周边地区为重点,实施还林还湿。其次要调方法。改变过去传统播种、浇水方法,采用现代化的农机具及新工艺,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再次要调品种。深入研究并尝试种植抗旱品种小麦,选择蓄水保墒能力较好的麦田,推广实行春灌一水稳产配套技术。

四、创新体制机制

1、农业水价及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

(1)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区分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和其它水源灌溉方式,按照满足

排水工程正常运行的需要核定农业供水成本。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补贴政策,原则上灌区骨干工程运行维护费由省内各级财政补助,末级渠系运行维护费由受益主体承担、财政适当奖补。从成本中扣除财政补助部分确定最终水价,在此基础上定额内用水实行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井灌区适当拉开各级次用水量的价格差距,利用提价收入和财政补助资金设立节水奖励基金,用于高效节水新技术示范推广,节水技术创新等。

(2)结合水权制度建设严格用水总量控制

根据试点区水量减退目标,科学核定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将用水权逐级分解到县、乡镇、村、农户,地表水取水量分解到取水口门、地下水取水量分解到井。加强灌溉试验和成果推广应用,指导地方不同作物灌溉定额,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对于节约的用水量指表鼓励用户自行流转。

(3)推进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创新

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主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实效”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探索建立“投资主体多元、产权制度清晰、养护责任明确、使用效益显著”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管、养、用一体化的新机制,构建新型的农田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革范围主要包括:中小河流及其堤防,小型水闸,农村饮水安全,灌、排、蓄、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及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 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强化绩效评价, 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根据管护实效进行补助。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化养护公司,负责国有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由政府购买服务。

五 结论

除了充分利用以上等方式节水,衡水市还提出相关安排,包括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和各县、市、区地表水厂及配水管网工程,以及石津灌区恢复,引黄、引卫、衡水湖灌区工程和引王快水库灌区工程等。另外,衡水还提出建设衡水湖调蓄综合治理工程,除有效保障周边地区生态、生活用水外,还可以调蓄农业灌溉用水1-1.5亿立方米治理地下水超采的过程,其实是建立更有效的水资源分配机制的过程,而其背后所涉及的不只是生态本身,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等诸多层面。这需要地方政府在生态治理中跳出单纯的生态层面,从战略视角去谋划部署,作出系统性安排。如此才能把解决生态问题的过程,切实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过程。

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树立起全民的节水观念,大家对节水都重视起来,大家都想办法节水,办法是很多的。有领导的重视,有群众的支持,又能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技术.我们相信我市的节水灌溉事业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SL211-98,水工建筑物节水设计规范[S].

[2] SL18-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