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成语入木三分精选(九篇)

成语入木三分

第1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我国正积极倡议推动的“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全新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该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也为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出全新考验。据目前测算,“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随着“一带一路”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未来将面临诸多国际大型土建工程,需要大量的扎实专业基础、精通国际通用语言的专业技术人员[1]。然而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时,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即教师只是讲解文章当中的词汇、语法以及长难句,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并不大,且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英语应用相差较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欠佳[2-3]。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当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在新战略下,为我国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4]。

2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以中国周边国家为主要辐射对象,包括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澳洲及美洲。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官方语言为英语,且依据国际工程行业惯例,要求相关工程材料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必须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同时,由于融入国际化工程项目,要求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国际工程人员交流,对于技术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样提出高要求;因此,在“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创新国家战略的新形势驱动下,对于我们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也提出新的考验。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培养人才能够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要求,使其能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大型工程建设,将有力促进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影响提升[5]。达到以上目的的重要一环,即在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根据“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学主要面临以下全新挑战:(1)要求学生具有娴熟英语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包括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大主题,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6]。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随着“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深入推进,可预见,未来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大型工程,而进行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等,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娴熟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够与国外相关政府、企业、社会团队展开广泛沟通;能够与同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工程队伍、当地居民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解决工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应该是我们未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考虑的新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7]。(2)要求具有过硬国际专业术语掌握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要求所有参与其中企业走出国门,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发展思路与眼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在国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唯有掌握过硬本领与创新成果,对于国际专业术语清晰并能灵活应用,在进行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方面方能在国际化战略中站稳脚跟[8];故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而言,要求我们在传授本专业知识同时,有意识地培养本科生对于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的重点培训、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就进行较为系统训练,达到可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专业术语表达,可轻松阅读相关行业标书、行业规范及工程资料的能力。(3)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及规则能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故对于参与其中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要求具有适应国际化行业标准的基本能力,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规则要有所耳闻,并能尽快适应,培养一批精通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工科院校的当务之急[9]。此外,国际化工程不同于国内工程项目,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依据标准均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若能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本科教育过程就有意识贯穿国际化标准的知识讲解,对于我们培养学生尽快融入国际化战略大有裨益。以上三个全新挑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考,如何优化现有教学方式,如何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如何探索培养学生适应国际化能力,均为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新问题。此次教改的探索研究就是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培养导向,针对以上三大问题,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模式,拟对现有教学模式展开深入改革、优化,拟通过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教学内容优化等方式,使得土木工程本科生能够适应目前新形势需要,成为更受社会欢迎、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

3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改革探索

3.1教学目标

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考核目标,并依据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适应新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现实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式、探索考核机制。在教学大纲方面,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在教学体系方面,设定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文授课模块、软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三个模块,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同时,提出适应于现有新战略的考核模式,改革考核目标,深入能力培养,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3.2教学内容分解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3轮期的教学新模式探索,并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整体导向,开展了以下主要教学方式的研究工作:(1)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改进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大纲,站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国际化整体战略和视野的角度,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整体优化,强调国际化趋势,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化、专业化及标准化[10]。具体体现在:①在“培养目标”一栏更加明确专业英语培养的实用性目标,增补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熟练阅读国际土建工程标书、公文及工程资料等,强调其学习专业不仅服务专业文献阅读,同时服务于工程实践国际化趋势。②对于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实现与国际工程领域通用词汇进行整体对接,确保所学词汇是国际上正在广泛应用的词汇,而非冷僻或Chinglish。使得学生能通过本专业课程学习可方便理解国际土建工程常用专业词汇。③进一步整理国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明确国外本科生如何逐步学习专业化词汇、短语及习惯性工程表述等方法,并用于所在教学团队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学习,使得学生所学可达到国际标准化程度。④组织订阅本行业国际化规范、标准(如ISRM国际标准、IAEG国际标准、EUR2009欧洲土木规范、ASCE美国土木规范等),并将诸类规范、标准作为教学大纲参考书目或资料,要求学生有条件系统阅读、学习,并尽可能提交阅读体会等。(2)以国际化工程认知为核心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目前现有教学模式,通过融入新的国际化战略导向思路,初步考虑通过建立起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软技能模块三大课程设置改革,实现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的系统学习。其中,三个模块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但这三个模块均为服务于国际化战略的新形势,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工程能力所服务,即具有一般的英文交际能力、扎实过硬专业知识能力和工程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如下:①基础英文教学模块主要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英文能力,包含了英文基础听、说、读、写能力。在从事国际化工程实践时,能够自主应对各种常规的交际问题,故除了大学生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前期学习外,需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后多阅读、收看关于土木工程领域的介绍性资料、视频报道、纪录片等[11],如BBC频道的《SuperEngineering》、Discovery频道的《BuildingsandLife》,CCTV纪录频道的《OneRoad,OneBelt》等,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阅读体会撰写,并在课堂用英语讲解,提升整体学习兴趣与基础感知。②专业知识英语教学模块主要针对具体所学专业的具体专业知识,比如边坡工程防护知识、基坑工程稳定性计算知识、隧道工程支护知识等,但区别于原有教学体系的是,该模块要求尽可能引入针对性国际化工程案例,通过采用PPT、视频,工程资料英文施工图、设计任务书、国际工程招投标合同书、专门技术咨询广告及外籍专家访谈等结合形式[12],使得本科生具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第一手英文专业知识资料,训练国际化专业知识构建体系。③软技能模块则是为培养情境实践能力而设计,这是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综合能力的核心部分,强调学生结合具体国际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技巧和能力的掌握,包括工程领域以外的沟通协调能力。这类教学模块要求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配合,初步考虑采用邀请具有丰富国际化工程经验的工程师进入课堂,并配合授课教师综合展开,通过讲解其在国外工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通过专业或沟通整体解决,这一模块也是对任课教师要求最高的一个模块。(3)以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考核机制探索。考核目标是指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提供所需要的评价标准,以便客观地讨论、监督、衡量绩效。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考核目标为:①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②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现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③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④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基于“一带一路”、“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考虑第②、③条的要求实际上对“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的改革,通过以下思路实现:①增加课堂训练的考核占比;在不违反学校对于考查课程的考核比例设置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平时学生表现成绩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及口语表达等,达到实用训练目标,同时增加课堂实际效果。②降低最终考试成绩占比;通过恰当压缩考试分数占比,给学生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平时积极参与学习,而非重点突击,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的最终目的。③实战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来引导学生讨论[13],在考试内容设置上,以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课程考核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实战能力,初步考虑将工程标书、规范标准等里面的专业词汇进行识记、核心段落进行翻译,实用化的工程项目报告核心内容进行整理等,以达到实战能力的提升。

4现阶段的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形势,从2016年开始,笔者所在团队带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已有意识将“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背景、目的以及该战略对于本科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影响等给予了较为系统地学习,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该战略的新动向,创造条件进行专业英语的全面、系统学习;经各位老师的初步努力,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4个专业方向通过率从2016年的82.5%升至2018年的97%;到课率较之2016年的85%到2018年全勤出席,反映出学生对于该课程新模式的认可度大大提升。此外,在课堂中采用了搜集到的我国参与的国际化工程项目标书2份、勘察报告1份、设计报告及图集1份、施工资料及施工图集2份、施工组织报告1份,所有这些材料均用英语编写,且完全来自工程一线,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与讲授意义。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笔者穿插所讲主题内容,将这些材料对照所学专业英语讲授,并要求学生对英文版工程资料进行翻译,并一起分析其与国内工程材料的差异性。同时,笔者积极结合我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与国外来华任课教师的深入交流,学习国外大学开展专业教学的好的模式与方法,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新形势的课程教学模式,并邀请外教深入课堂指导课程教学。经对学生调研反映:课堂内容生动、学习针对性强、资料丰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通过采用以上模式,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得以充分调动,上课变得更为轻松,而同时学生的吸收能力也得到较好提升。同时,由于认识到该课程重要性,也乐意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深入钻研该课程知识。当然,笔者团队深知如何系统、全面凝练新的教学模式、形成稳定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以适应“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新要求,应是笔者所在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内从事该课程教学教师的一致追求。

第2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误用典故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 “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 “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第3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关键词:孟高棉语;克木语;声调

中图分类号:H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15-01

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内涵的相互影响。语言接触可以先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类。边境地区零星的直接接触和不同民族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互相通婚、杂居,日常进行频繁的口头交际,语言接触的结果明显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最容易产生表示新鲜事物的借词,即使偶尔的零星接触也能产生借词。两种不同语言在边境的零星接触并不能影响到整个语言。因此,语言联盟认为,同一地区的不同语言互相影响产生发音特点和语法特点的某些深层次上的相同之处。

学术界过去认为,孟高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没有声调。如今已发现,老挝北部的克木语已出现高、低两调。

刘岩老师也曾在《孟高棉语声调研究》中提到:“克木语北部方言的声母没有南部方言那样的浊塞音、浊塞擦音b、d、j、g和清化鼻音、边音、颤音m、■、■、■、■、■等,却以南部方言所没有的声调高低来代替。”

瑞典学者史万蒂森先生在《克木语音位学与形态学》一文中指出:“克木语苑方言的高、低两个声调是由于浊辅音和清鼻音等声母消失后作为补偿而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老挝北部的克木语出现清鼻音浊化的过程。且符合“清高浊低”的法则;克木语的声调直接源于声母清浊。

从孟高棉语声调分布的整体状况上看,有声调的语言、方言、土语大多分布在北部语群的佤-德昂语支和克木语支中,而大多数孟高棉语迄今仍无声调从数量上看,孟高棉语声调的数量普遍较少,最多不超过四个。克木语北部方言只是高低两个声调。

区别词义上看,各语言声调情况也不相同。有的以不同声调区别词义的词比较多,如德昂语广卡话、佤语英腊话;有的声调仍各自处在不同条件上,难以找到在声韵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声调完全对立的情况,有的则只在少数词上形成对立。

从功能上说,孟高棉语声调大多是区别不同词义的,只有少部分声调区别语法意义的现象。

从分化层次上看,这些声调有的只经过一次分化,有的已有三次分化。但大多数声调系统都仅限于两到三次大分化,而且基本线索都比较清晰。

孟高棉语言的声调并不丰富,其发展较其他语言而言,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孟高棉语的声调数量普遍较少,语言内部各语支的声调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如老挝克木语北部方言就只能在极少数词中形成对立。

从南亚语系各语族和孟高棉语族内各语言的情况比较中可以发现,孟高棉语声调是在声韵系统逐渐简化和音节结构单音节化的环境下产生的,其声调的发展与声母、韵母的丰富程度、多音节词的多少成反比关系。

一般说来,声韵系统的简化促使声调的产生。从老挝北部克木语清鼻音浊化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克木语声母出现由繁到简的发展趋势。当然,声调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克木语内部因素对声调影响无疑相对较大。从以上陈述中,我谈谈个人对克木语声调情况的一些看法:

1.经济省力法则:克木语是孟高棉语族唯一有中缀的语言,从原始克木语没有声调到现在老挝北部克木语出现声调,不难看出,没有声调的语言可以产生声调,多音节词可以以丢掉中缀的方式变为以单音节为主的语言。而在同一语言中,单音节成分更多,则更利于声调的产生和发展。当克木语的音系处于简化时期,需要用声调作为声母演变的补偿手段,以维持其能量基本守恒。同时,也方便与其他民族交流,便于生活。

2.社会文化的驱动:尽管孟高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相对封闭,但多少还是会受到人口更多、文化和生产力更发达的民族所使用语言的影响。历史语言比较与语言接触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分化与接触是语言历史的两个方面。由于境内克木族与傣族、汉族杂居,傣族的声调十分丰富,当地不少克木人会使用双语,因此对声调频率的变化有一定印象。

3.物理、生理的普遍原理:Hombert曾指出:“实验语音学证明清浊影响阴阳。”此外,朱晓龙先生在文章《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指出:喉塞尾是升调的充分条件,凡有喉塞尾必有升调,凡无声调必无喉塞尾。”同时,他也引入了一条生物学原理,即:“高频声调表示体型小”,由此,我猜想人的体型变化和声调的演变发展会否有微妙联系?此外,已出现声调的克木语会否出现向地方地方标准语靠拢的发展趋势?当然,这些都仅凭个人猜测,唯有做过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方可定论。

参考文献:

第4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关键词]库车民歌;木卡姆;龟兹乐;西域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036-03

西域是一个以音乐、舞蹈光芒让中原大地感受到一种阳刚气息的。历史上,西域和祖国内地的关系从未中断过。从舜帝到周穆王有1000年之久,西域各部落一直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断朝贡。这些部落很可能是著名的塞人――斯泰基人,一个来自欧洲的里海的欧罗巴人种。从那时的西域开始直到唐代,各色人种汇聚在此,塞人、大月氏人、乌孙人、羌人、粟特人、汉人、哒人、匈奴人等;语言也是五花八门,有说汉藏语系的、有操印度欧罗巴语系的、有操阿尔泰语系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人种在此相会,更有各种宗教在一个屋檐下闻声相望,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道教等,人们因此形象地把古代西域称为“人种博览会”、“文化蓄水池”。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充分起到了纽带作用,使得这块土地生机勃勃,焕发出青春的力量。

昆仑山是黄帝居住的地方,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庄子•至乐篇》说:“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以休。”《屈原•天问》说:“昆仑悬圃,其居安在?”周穆王会见西王母时,曾凭吊黄帝遗迹。在《吕氏春秋》、《山海经》、《竹书记年》三本书中,分别记录着“伶伦制律”、“昆仑多巫”、“周穆王会西王母”三件事情,揭示了西域歌舞最早的身影。无论是周穆王和西王母的唱和、黄帝命伶伦制律,还是昆仑山上巫师舞动的身姿,都闪现出热烈奔放的乐舞。由此可以推测,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古代西域早在史前就乐舞勃兴,开始了今天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切交往。新疆各地岩画把绿洲先民们的舞姿早就刻画进了历史的记忆中。

一、学者周吉发现的木卡姆现象

伟大的唐朝音乐,迷人的龟兹乐,这一切都使今天的人们为之倾心不已,长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音乐学者周吉更是如此。为了走入民间了解那些藏在克孜尔、库木图拉石窟里的身影,他迈开了丈量新疆土地的脚步。1980年,他开始了《龟兹古韵》的构想,在田野笔记里他记录了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

1980年,为了编创《龟兹乐舞》(后改名《龟兹古韵》),周吉一行三人一起去库车县搜集民间乐曲。库车县文工团的依明•阿尤甫和县群艺馆的阿不都拉扎克应邀和他们一起走遍了全县的各个乡镇。每到一处,都要组织麦西热甫(群众娱乐集会)。因为没有电,只有点燃浸泡了柴油的棉花球照明。在当地乃额曼其(唱歌舞乐曲的民间艺人)的唱奏相伴下,在田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毫无倦意,男女老少个个兴高采烈地跳着、笑着。过了半夜,他们和乡干部们一次又一次地劝大家结束麦西热甫回家休息,可是民间艺人们却大声喊着:“我们还要跳,我们不累!”集体的呐喊使我们看到了维吾尔人发自内心的对于艺术的渴求。民间艺人面向黄土背朝天地劳累了一天,正需要在音乐中寻求憩息,需要在舞蹈中获得放松,需要在劲舞与狂歌中得到身心的享受和体力的恢复。在库车的两个多月,周吉一行坐汽车、拖拉机、马车、牛车、驴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来往于一个个绿洲之间。途中依明•阿尤甫和阿不都拉扎克的歌声一直伴随着他们,使他们忘却了路途的艰辛、劳苦,也对“歌声能使旅程缩短”这句维吾尔族谚语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维吾尔人的生活与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的关系是怎样地密不可分、怎样地合为一体。

维吾尔人民是这样评价周吉先生的:“一个汉族音乐家能如此熟练地运用我们民族的语言,如此懂得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含义,如此尊重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如此努力地为我们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而忘我工作,他必然会赢得我们由衷的尊敬和爱戴。”周吉先生在新疆从事艺术工作40余年,在音乐学研究及音乐创作等方面成绩卓著。他单独或合作创作完成了《天山青松根连根》、《龟兹古韵》、《纳瓦木卡姆主题随想》等音乐作品百余首(部)。《龟兹古韵》是周吉一生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龟兹古韵》一曲中多变的律制、多种调式的游离变化、富于舞蹈节奏的音型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古丝绸之路各个不同的绿洲单元中,得以尽情享受古代西域的歌舞。更细心的人还可以发现,龟兹古韵和木卡姆那种深刻的相通始终心心相印。十二木卡姆的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个部分与唐宋大曲的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是相对应的;同时,考虑到唐宋大曲与龟兹乐的渊源关系及史书中记载的龟兹乐的音乐结构:歌曲(声乐)―解曲(器乐)―舞曲(舞蹈),[1]与十二木卡姆的三部分的音乐结构一致,可得出十二木卡姆与唐宋大曲在组织结构与演出规矩上基本相同的结论。因此,十二木卡姆与龟兹乐具有渊源关系。

今天,把眼光投向地球仪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地球上有一条木卡姆带,东出新疆,西到大西洋东岸,与丝绸之路衔接吻合。在这条木卡姆带上,语言的差异不再重要,木卡姆乐章一经奏响,仿佛一条舞动的艾德莱斯绸,飘荡在丝绸之路的每一个驿站。古代西域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个称谓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所谓狭义的西域是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的西域是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达到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按图索骥,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今天所有具有木卡姆这一传统音乐的国家恰恰都在其中,构成了一致的“木卡姆现象”。[2]这些国家互相比邻,大致处于北纬20~40度、东经95度至西经15度这个范围内。不言而喻,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二、木卡姆的雏形之一――龟兹乐

发展到唐玄宗时代的唐帝国,全民皆沉浸于龟兹乐的旋律中。此时的龟兹,人口有8万之多,全民皆商,国力强盛。7世纪中叶,唐王朝为了便于对西域的统治,将原设在西州(今吐鲁番)的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下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军事重镇),龟兹遂成为西域政治、经济中心。公元351~394年,龟兹乐开始传入内地,并不断发展,促成了隋唐燕乐的繁荣昌盛,轰动隋唐王朝的深宫禁苑,震荡于整个中原,几百年来,始终雄踞东方乐坛首位,影响力巨大。它揭开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新篇章。

隋唐是龟兹乐最为盛行的时期,龟兹乐在隋唐燕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燕乐是隋唐初年隋文帝杨坚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设置的七部乐。龟兹琵琶七调经苏祗婆传入,是对中国音乐史上的乐律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大事。龟兹琵琶是很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它的弹奏方法千变万化,不仅盛行全国,也颇为国际乐坛所推崇。到唐太宗时增为十部乐;唐玄宗时,又将十部乐改为立部伎与坐部伎。

龟兹乐在中原传播的空前盛况,将龟兹和西域乐舞推向了辉煌的巅峰,是西域技艺高超的舞伎乐工一代代含辛茹苦不断吸取借鉴与创作的结果,他们是龟兹乐舞的创作者、表演者,也是重要的传播者。他们所创作和表演的西域舞蹈音乐,成为影响唐代乐舞艺术的重要因素,致使唐代舞乐带有浓郁的西域之风。敦煌壁画中的许多舞蹈造型,明显地含有龟兹舞蹈的典型特征,这表明唐代乐舞艺术深受龟兹乐舞的影响。龟兹以及西域的舞伎乐工为龟兹音乐和汉族音乐的融合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龟兹乐到明代以后消失,至今500多年以来在中国大地上杳无音讯,有人断言:唐朝的音乐太遥远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唐朝早已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中,怎么可能听到唐朝的音乐呢?乐谱都失传了,一首《霓裳羽衣曲》只是留在了辞令中。然而,木卡姆中却有龟兹乐和摩诃兜勒的影子,其不死的灵魂仍然萦绕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中,尤其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虽然随时展而不断演变,但龟兹舞蹈的造型、姿态、步伐、手势、眼神、节奏、韵律以及各种独特的表现形式等,都或多或少地被保留下来,纵然千变万化或者若隐若现,都是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渊源自然就可追溯到龟兹乐、西凉乐,因此史书上说“变龟兹声为之”。《霓裳羽衣曲》是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型歌舞作品,全曲共12段,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部分。前六段是散序,自由散板,由一件件乐器依此加入演奏,不舞不歌,即“散序六奏未动衣”。到了中序,开始入拍,乐队齐奏,歌声悠扬,舞者依此进入歌舞。到曲破,乐曲进入热烈的高潮,繁音急节,声调铿锵,舞者也舞速如飞。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乐器同时停止在最后的一个延长音上。这种结构特色和今天的木卡姆三个部分“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来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实,就在差不多同一时期,龟兹的音乐精英几乎同时出动,沿着丝绸之路一路风尘走进长安。在几十个(周菁保先生在《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统计为51个)至今赫赫有名的大师的惊心烹饪下把龟兹乐已做成大菜,成为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文化大餐。

第一个龟兹藉的音乐大师是苏祗婆,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白智通。苏祗婆是龟兹语,本意是“智慧不凡”。他是一位大琵琶演奏家,又是一位音乐大师。苏祗婆到中原来,是在公元568年,北周皇帝迎聘突厥公主为皇后,苏祗婆和乐队作为礼物一起进入中原。北周灭亡后,这位音乐大师流落到民间。

苏祗婆这位孤独的音乐大师留给了中国音乐一大贡献,把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不仅为音乐调定规范,对宋词、元曲乃至中国戏剧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著名的《春莺啭》也出现在这个时候,在与苏祗婆同时代的音乐家白明达的手里,唐代音乐在乐风上实现了脱胎换骨,变得硬朗刚劲,适应了大唐风骨,“隔岸犹唱花”的莺歌燕舞被一扫而空。

三、伊斯兰教的传入对龟兹乐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入让西域绿洲接受了更为猛烈的撞击和融合。伊斯兰教自公元10世纪在新疆境内由西向东传播,到公元16世纪,完成了对新疆各个绿洲的文化传播,成为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主要信仰,新疆和中亚、西亚、北非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频繁。古代西域文化和波斯―阿拉伯文化的撞击,直接促进了这一地区音乐文化的变异,长时间活跃在民间田间地头中的西域大曲也随之而来,披上了木卡姆的外衣,但其中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生态形式亘古不变。新疆木卡姆以一种文化的深刻自省和精神反省迎来了木卡姆时代的到来。

伊斯兰教的西风东渐,加上新疆东部佛教的存在,新疆在两种文化的对峙中共存。公元10世纪,喀喇汗王朝苏里唐萨图克•博合拉汗的L依,使伊斯兰文化终于迈进葱岭,完成了第一步;紧接着通过百年圣战结束了和田的佛教信仰,完成了第二步。由于葱岭和阿拉伯文化的对接使得喀喇汗王朝的伊斯兰文化发展极为迅速,人种、语言、心理、审美爱好随之发生变异,民族融合和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快。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的《突厥语大词典》等巨著的问世,更是把这种文化的兴旺发达推到了极致。

正如同当初西域大曲是由龟兹乐、伊州乐等各地音乐的组成形式一样,广阔的新疆绿洲依然保持着各地的绿洲文化个性,新疆木卡姆依然如故坚持着多样性、丰富性的传统特色。虽然不知是否传统使然,但现实决定了绿洲地域文化带以不同的文化单元重新组合成为史诗般的新疆木卡姆,这就使得木卡姆同当初的西域大曲一样,既表现出文化的共性,又表现出个性的不同。

到了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其治所在新疆的莎车县)的宫廷中,《十二木卡姆》形成了16套大型歌舞套曲形式,其中的12套木卡姆是精华。至此,历史完成了一次集结,它集新疆各地木卡姆之大成,并从此开始定位了主色调,不断演化至今,对其他维吾尔聚居区的木卡姆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库车民歌与木卡姆的渊源关系

库车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龟兹,库车是“龟兹”的转音。汉唐时期著名的《龟兹乐》曾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中原、江南、云南,就连日本、越南、朝鲜等至今还保留着个别曲调完整的龟兹乐和乐器。

作为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中亚文化融合的文化中心,古代龟兹乐成为西域音乐的代表。公元10世纪,回鹘从游牧转为农耕后,龟兹乐也进行着文化的洗礼。

到16世纪著名音乐家阿曼尼沙汗时期,经过整理的宫廷化的《十二木卡姆》完成了彻底的转身: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木卡姆的特定语境中,已经包括了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等,其中包括叙事歌,演唱方式有合唱、独唱等,库车民歌就是从浓厚的木卡姆中脱颖而出,保留着远古的龟兹乐气息,血脉犹在。

库车民歌和木卡姆都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这不是简单巧合,而是其中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作为民间文化,当其成为一种古老的记忆,民间是最合适的土地。当伊斯兰文化传入时,原来以佛教信仰为主的土著必然进行顽强的抵抗,当伊斯兰文化成为主导时,在库车绿洲上,和百难不死的克孜尔壁画、库木图拉壁画一样,龟兹乐舞在新的文化包装下,并没有失去原来的神韵,众所周知的“撼头”、“弄目”直至今天依然是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招牌动作。

木卡姆中的乐舞是以器乐演奏、歌舞演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综合乐舞艺术,库车民歌的鲜明特点自然也体现在民族乐器的多样性上。远在隋唐时期,龟兹等地就盛行制作精细的曲项琵琶、五弦琴、箜篌、筚篥等乐器,并伴随西域音乐而传入中原。至今,维吾尔族的乐器按其结构和演奏方式,有吹奏、拉弦、弹拨、打击乐器等数十种;按演奏方式,有吹奏、拉弦、弹拨、打击乐器等数十种;吹奏乐器中有笛子、唢呐、喀纳依(长喇叭)、拉曼等;拉弦乐器有萨它尔、艾捷克等;弹拨乐器有都塔尔、热瓦甫、弹布尔、卡龙和扬琴等。库车民歌风格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歌词、歌曲结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速度和乐器伴奏等,属于诗歌舞三位一体,这个特点传承了《龟兹乐》,和木卡姆基本一致。

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埋藏了太多的秘密。著名人类学家摩根说:“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一把钥匙,知道了这把钥匙,就知道了人类的秘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更说:“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只有一个――就是新疆的库车。”公元2世纪的库车是中亚最重要的文化绿洲和桥头堡,各种文化星光灿烂。库车民歌就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掌握了它,就可以揭开木卡姆、龟兹乐的真实面目。

[参考文献]

第5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关键字:C语言程序设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13-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及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能把计算机技术同本专业领域紧密结合的人才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1]。土木工程,作为一个工科专业,掌握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灵活地运用于科学计算及分析中,以解决专业理论及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教师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往往脱离本专业的背景,单纯地从程序设计的理论出发,枯燥的理论将使学生觉得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没有用,或对此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3]。如何让土木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储备本专业研究型科研人才,将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全面总结已有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土木专业背景,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4]。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应该是如何设计建筑结构、桥梁隧道,如何分析梁板柱、地基等,而不是计算机专业才需要学习的程序设计,对计算机编程不感兴趣,认为设置此课程为多余。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认识的不足直接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更加缺乏信心,对计算机程序产生畏惧心理。

2.教学内容与专业背景脱节。教师在教授程序设计课程过于注重语法、语句、基本概念等细节,忽视培养在算法设计、程序编写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程序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相关实际问题的。教授过程及内容过于脱离专业背景,在授课例题、实验例题,特别是计算机综合设计大作业方面,没有专业特色。

3.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往往不注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甚至英语阅读能力。部分学生反映上课时能听懂,可上机时却脑子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无法动手编程,出现“听得懂,编不出”现象,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有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编译器的语法错误提示看不懂,难以找出程序中的语法错误,当然更难找出逻辑错误。这也导致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过分依赖指导老师,有任何问题就找老师,自己缺乏必要的思考。

二、选择适合专业教学的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目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及MFC技术因其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方便灵活、界面友好、人机互动能力强等特点[5],已成为当前程序设计的主流,为计算机专业工作者和计算机应用开发人员所喜爱。然而此编程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程序设计规则繁多却自由灵活、容易出错,实践表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在众多高级语言中,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C遵循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码,较为实用并非常适合科学计算,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后进行科研实践过程中编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并对今后学习其他编程工具(如matlab、autolisp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对国内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土木强校进行前期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针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为C语言或FORTRAN语言。因此最终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这门高级语言及相关编译环境,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程序设计基础,尤其是利用所学语言编程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际问题。对愿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拟在高年级开设C++语言,使学生掌握编制大型软件程序技能(包括运用MFC技术编制人机可视化交流界面),适合今后立志于从事土木工程专业软件开发的学生。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

三、体现土木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从专业化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运用、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化题库建设四个方面实施。方案实施前,进行学生情况及土木工程专业相关兄弟院校调研,掌握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进行改革。

1.各环节中强调与土木专业的紧密性。在教案、课件PPT、上机实验甚至考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入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知识,合理地分配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及专业应用课时的分配及相关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尤其要上好第一节课,需强调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用途、重要性,以及与将来学习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紧密性。列举计算机编程在专业学习以及应用中的重要性,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理解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并明确课程的意义。比如可对ANSYS、SAP2000、Opensee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等。在平时讲授过程中,可适时提出土木工程前沿问题及其与计算机的关联程度,列举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土木工程专业问题的案例,着重训练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讲解到二维数组时,可联系结构力学中的矩阵位移法,告之学生可利用C语言编制程序解决结构静力分析;运用函数及一维数组等知识点则可以解决施工组织设计、试验数据处理、管网水利分析等专业问题。

2.开发专业化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辅助教学,结合MFC可视化编程技术和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教学课件,形象地体现教学内容,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载体向学生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课堂教学应注重编程演示以及分组讨论、交流,力求理论知识形象化。注重上机实践能力,做好实验课的答疑。课后通过电子邮件、网站等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及时进行交流,接收掌握学生的负反馈。实现教与学融合、师生互动。

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讲授及试题训练中突出算法设计环节,教学重点从语法向程序设计改变,培养学生算法分析的能力。通过专业化课件、例题、案例的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适时传授相关英语词汇,试点选用“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等英文原版教材,增强学生编译调试程序的能力。

通过短学期计算机综合设计任务的锻炼,提高学生编制大程序、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并通过分工合作手段,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建立专业化的程序设计试题库。土木工程中力学分析计算、工程预决算都离不开工程软件的支持,土木工程专业背景与计算机编程两者的结合将激发本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打好扎实的工程计算编程能力,使其能学以致用。如何切实地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植入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现本专业特色是教学实践的关键。首先可通过搜集资料,筛选适合植入程序设计试题的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岩土工程、桥隧工程、工程管理、结构实验等学科专业知识,并分别针对授课用案例、习题、上机实验的特点,进行分类。并对“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编制土木工程专业性强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其次,教师进行试题试做,按难度分类,方便学生选择,形成初步的题库。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扩充并优化题库。但需要指出的是,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的一般均为大一新生,他们并未开始学习结构力学等专业课程。因此,设计的案例应遵循以下原则:需给出土木专业背景知识;学生无需具备专业知识也能解题;不宜过于复杂。

如在考核学生在数组及函数方面的掌握程度时,可根据结构力学中整体刚度矩阵的集成、刚度矩阵的高斯消去法等知识点设计试题。以下为一案例。

请写出以下程序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本题背景:运用矩阵位移法编制C语言程序可计算图1所示结构在荷载P作用下节点C位移及各构件内力(假定构件轴向刚度EA=1,抗弯刚度EI=1)。本程序为结构分析重要环节,用于转化刚度矩阵,设数组stiffnessM为结构刚度矩阵。

#include

#define DIMENSION 3

void TransferM(double array[][DIMENSION])

{

?摇int row1,row2,col;

?摇double m;

?摇for(row1=0; row1

?摇{

?摇?摇for(row2=row1+1; row2

?摇?摇{?摇m = array[row2][row1]/array[row1][row1];

?摇?摇?摇 for(col=row1; col

?摇?摇?摇 array[row2][col] -= array[row1][col]*m;

?摇?摇}

?摇}

}

void main()

{?摇double stiffnessM[DIMENSION][DIMENSION]={

?摇?摇?摇?摇?摇{4,2,0},

?摇?摇?摇?摇?摇{2,24,0},

?摇?摇?摇?摇?摇{0,0,8},

?摇 };

?摇 TransferM(stiffnessM);

?摇 for(int i=0; i

?摇 {?摇for(int j=0; j

?摇?摇?摇?摇?摇printf("%6.2lf",stiffnessM[i][j]);

?摇?摇 printf("\n");

?摇}

}

本题实质是对图1所示结构的整体刚度矩阵进行高斯消去法,将总刚转化后成为上三角矩阵,便于后续的节点位移计算。虽然无需专业知识,学生通过阅读程序也可写出结果,但整个求解过程却让他感受到切实解决了一个专业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热情,而且等到他接触结构力学中的矩阵位移法时,也将有意识地尝试用编程来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以复合型人才教学研究为目标,紧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背景,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将土木专业背景知识有机地引入到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选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可视化编程技术,极大激发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上机实践及综合课程设计三大环节,开发适用于计算程序设计课程专业化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形成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试题库;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锻炼,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将改变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程序设计课程难教也难学的现象,对于促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秀平,许劲,陈翔.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03,17(2):89-91.

[2]谢步瀛,王.与土木工程专业相结合的VB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20-123.

[3]陈丽花.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学理论,2010,(3):175-176.

[4]教传艳.浅谈机械专业C语言课程教改方法之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131.

[5]刘树新,李革.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材料力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19(Supp):190-191(226).

第6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导语】每个人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考试,有可能这一辈子都会逃脱不了考试的命运。

参加2017年黑龙江佳木斯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佳木斯教育局》进行佳木斯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佳木斯高中会考报名网站:佳木斯教育局

报名方式:

佳木斯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佳木斯教育局》网站,佳木斯高中会考报名平台(jms.gov.cn/)进行报名。

注意事项:

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由各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报名报考。

2、普通高中往届生(离校未取得合格证的学生及已取得合格证需要提高等级的学生)均回原学校用原会考报名号报考。

3、职技类学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报考。

4、社会类考生(非以上三类考生),到户口所在区考试中心会考办进行报名及报考,具体时间由相应区考试中心确定。

会考科目:

会考的文化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计11科;实践科目为: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生物的实验操作。

第7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表达情感时都是较为含蓄和内敛的,并且善于通过借景、借物等方式来抒感,激励自我。这种语言的含蓄内敛与艺术作品所表达的言外之意联系在一起容易使观赏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交流。正如司空图《诗品》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中国传统建筑木雕就是这一载体,它将各种不同题材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内容呈现在有限的图幅里,以此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意在画外,情在景中,许多不可言传的情感和愿望都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木雕作为传统建筑中的小木作,不仅具有功能性更有观赏性,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更具有教化功能,它蛰伏了儒家思想的影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儒家文化的基本内容。“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伦理范畴,又是政治范畴。中国封建社会臣对君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忠义。作为臣子,必须竭尽全力去维护君王的权益,并以此作为人生追求。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中有许多表现忠义类的题材,如《赵子龙救孤》《三国英烈》《桃园三结义》《苏武牧羊》《杨家将》《关公千里送嫂》等。这些反映臣子如何守节,尽忠讲义的千古流传故事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崇人伦助教化的道德原则。

二、木雕中所蕴含的孝道思想

中国文字有六书之说,一是指事;二是象形;三是形声;四是会意;五是转注;六是假借。其中指事与象形是造字的基础,也是很生活化的形容词与名词,形声与会意是文字的架构,转注与假借是文意的扩充。如我们常说的前后左右等就是由“指事”而造成;山河日月、猪狗牛羊是“象形”造成。而“形声”与“会意”则是为了表达多种事物与不同的抽象观念。“孝”就是个会意字,其意是年幼者搀扶着长者,可见孝道是自古有之,任何时代都视其为根本,它不仅是道德伦理条规,更是人性的根本。孝道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历代君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孝道视为立身教民之本,建国安邦之基。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中反映孝道的题材也很多,如《扼虎救父》《怀橘遗亲》《鹿乳奉亲》《乳姑不怠》《啮指心痛》《刻木事亲》《单衣顺母》《亲尝汤药》《哭竹生笋》《扇枕温衾》《孝感动天》《恣蚊饱血》《为亲负米》等,这些戏曲故事都是反映父慈子孝等内容,不论这些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仍然可以从中体会出它的言外之意,人们对于孝道的态度,不只是挂在口头,更是深入到内心,成为一种道德标准。在中国封建社会,孝悌观念也是统治阶级善用的方式,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他们推出“举孝廉”的制度,由此发生了很多愚孝的故事,如“割股馈羹,以愈父病”等。上述这些有关孝道的故事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能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有选择的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部分对于现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木雕中蕴含的忍让精神

“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涵养与修为,它是克己爱人,是忠恕、是体谅、是舍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国语•周语下》说:“爱人能仁”,仁爱是以宽容,忍让之心去对待别人,是要人与人之间互相谦让。《论语•里仁》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忍让不仅体现在亲人间,它也体现在朋友,同事、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而这一方式的具体体现就是忍让、宽容、仁爱等思想,它起到的教化作用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有序,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所希望的景象。

四、木雕中所蕴涵的读书及第观念

第8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关键词:真实生活;情境设置;表达欲望

常常激动于这样的一种作文境界:孩子们“吾口说吾心”,自由、自发、自主地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诉,在真实情感和具体情境中体验生命拔节的快乐。那么,如何层层开启快乐作文与生活情境的秘境?如何在真实生活和情境设置中,淌出一条自由表达、顺畅写文的作文之路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

活泼泼的生活情境是作文的源泉,所谓“作文与生活隔膜”,主要体现在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就提笔行文。所以,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给予学生一方灵动真实的情境体验空间,应该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渠道之一。比如,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创设中自由作文。如此也许能触摸到快乐作文的门槛,宣泄出真实、可信和率真的自我。

以下是一堂游戏情境创设作文中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名字叫“逗木头人”:

1.请两位“木头人”上台。另两位同学要尽量用语言、动作、表情来逗“木头人”,看能不能把“木头人”逗笑。坚持到最后的“木头人”就是“超级木头人”。千万注意逗笑的人不能接触“木头人”的身体。

2.请两位“木头人”上台,三位同学来逗。其他同学就是评委了,评一评谁表演得最有趣。最会逗笑的评他为逗笑专家,坚持到最后没笑的木头人评为“超级木头人”

3.注意观察:(1)请你仔细观察“木头人”脸上的表情和身体姿态的变化;(2)逗笑的同学是怎样“逗”“木头人”发笑的。

4.逗笑。(三十秒)

5.评出“逗笑专家”和“超级木头人”:你觉得谁表演得最好?什么地方最有趣?(引导学生说具体哪个动作、语言、表情。)

6.大家想不想亲身体会一下“木头人”和逗笑者呢?和你的同桌一起玩游戏,一人演木头人,一人做逗笑者,成功了之后,换一换角色。

以真实的情境创设内容写就的作文,首先其“立意”是好的,就像《红楼梦》中黛玉教导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让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关键就在于教师要营造真实,健康和灵动的生活体验情境,让学生的心有所触动,情有所打动,意有所感悟,审美的天眼才能砰然打开,如此,学生必将步入轻松作文、自由作文和快乐作文的理想境界。

二、情境创设,让习作词句信手拈来

光有素材还不行,还得积累一定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妙词佳句。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充分地“玩玩说说”,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游戏时自己或伙伴的神态、动作、语言表达清楚。在尽情游戏、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游戏作文。

仍然以“逗木头人”情境创设作文为例,以下就是通过情境创设才“诞生”出的鲜活的语言:

1.你瞧,作为这次游戏的“逗笑人”陈×大步流星地上场了,他一手叉腰,自言自语道:“今天可有你好看的了。”而作为“木头人”的小杰也毫不示弱,镇定自若地走了上去。

2.最可笑的要数王×了,他做了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斗鸡眼,原本镇定的小×有点儿按捺不住了,嘴角微微往上翘了翘,但立即恢复了“一”字形。

3.游戏开始了!我们快乐地拍手唱儿歌:“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

三、创设情境,让习作素材丰厚丰盈

其实,对习作的苦恼就是对素材的苦恼。“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写什么”“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这已经成为部分孩子心中永远的“痛”。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作文”解决的就是“真素材”的问题。我想,教师如果引领学生和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更广意义上的对话,也许能够激活学生已萎缩凝固的语言和写作欲望。的确,写作,是替自己立言,其背后永远站着“思想”。而“思想”需要货真价实的实践、探索和体验。

比如,秋天,当一只漂亮的蝴蝶不小心飞进教室;冬天,当美丽的雪花时不时在校园编织美丽的图案之时……身为教师的你会怎么办呢?是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还是墨守成规,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继续上课呢?

又如,可以引领学生在端午、中秋、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来临之际,制作一张饱含深情、构思新奇、意蕴十足的贺卡送给亲人。也许仅仅是几句短短的亲情语,却在无意间积累了素材,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情境创设似的。”另有一些教育专家或教育的先行者,也多次强调“学中玩,玩中学”。的确,在情境创设中学习是暗合孩子天性的,是“本我”的释放,是润物无声且极为高效的。但愿,情境设置下的作文教学,能够还作文的“真”,还作文言语的“真”,还作品“灵魂”的“真”。

第9篇:成语入木三分范文

关键词:平行文本;木工机械英语;翻译

木工机械是我国机电出口产品的一个重要品类,并且其贸易额持续扩大。然而,木工机械英语翻译在多数企业中未引起重视,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情况还比较糟糕。但如果能充分利用平行文本,则可有效帮助译员了解行业知识,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并使表达更加顺畅、高效。

一、平行文本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一)定义

“平行文本”作为术语最初见于比较语篇语言学,原指并排放在一起,可逐句对照阅读的原文及其译文。在翻译学中,平行文本则泛指与原文内容相关、功能类似的译入语参考资料,其形式有专题性文章、百科全书词条及词典解释和例句等[1]。此定义与功能主义的文本类型理论不谋而合。平行文本的使用显然有益于应用型翻译。

(二)理论基础

“德国派”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即是“生成一个在功能上与源语文本对等的目标语文本(the production of a TL [target language] text that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an SL text [source language])”。目的创始者弗米尔认为,“实用性语篇”(pragmatic text)的翻译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即“能让预期读者正确理解(to be comprehensible,in the right sense,to the expected readership)[2]”,也就是说,“生成一个对目标语文化读者至少可能是有意义的文本(to produce a text that is at least likely to be meaningful to target-culture receivers)[3]”。木工机械文本无疑属于实用性语篇,因此其目标即是满足译入语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分析和归纳平行文本在语言及文体上的特点……从而产出地道、功能对等的译文”[4]。在译者对目标语文化及专业术语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平行文本便可以充当“文化及语言信息的来源(a source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information)[5] ”。

二、平行文本在木工机械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平行文本可在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等阶段运用于木工机械英语翻译中。

(一)译前准备

译前准备包括获取与挑选平行文本并进行信息性阅读。译者应在翻译前阅读一些国内及国外(主要为英语国家)的相关文献。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及PANEL WORLD、TIMBER PROCESSING等行业杂志、网上搜索及请教专家等途径,获得与翻译任务相关的平行文本,了解该领域的行文风格和体裁规范。

(二)翻译过程中

具体翻译过程中,除了借鉴译前搜集的资料,译者还可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内容。常用的有Google、百度、维基百科、、Lingoes等网站,国外木工机械行业协会网站以及相应产品顶级公司(如DIEFFENBACHER、ANTHON、RAUTE等)及国内同行的网站。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译者须细心筛选,挑出最权威、相关度最高的内容。应尽可能挑选来自美、加、英等英语国家的资料信息。

应当注意到,文本的相关性存在“高度相关”和“局部相关”的情况。一般地,高度相关文本可用来参考乃至完全袭用其中关键词汇、专有名词在译入语中的表达方式,语篇结构也可贴近模仿;而局部相关文本则往往只能从个别字词、句子等微观方面进行借鉴。

三、平行文本在木工机械英语翻译中的功能

(一)学习行业知识

木工机械英语涉及机械、电气、木材、生产工艺、商务等多个方面,译者在未从事相关翻译前通常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积累。而对行业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实际翻译时很可能理解不到位,导致译文似是而非,达不到预期效果。阅读英语国家同行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生产工艺说明、产品目录、网站页面等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例1:Each layer is placed with the grain running at right angles to the adjacent veneer.读了这个句子后知道,在生产胶合板的时候,各相邻单板的木纹方向须互相垂直,以避免胶合板脱层及保证板子的强度。

例2:Platen drying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shorter drying times, smoother and flatter surfaces, less tangential shrinkage and more uniform moisture content.这个句子可以让读者了解压机式干燥机的独特优势。

根据事前获取的专业知识,译者甚至能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原文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翻译水平显然很有益处。

(二)积累专业术语

译者可以在阅读源语平行文本的过程中收集木工机械术语,以备实际翻译时使用。某家有影响的专业杂志的广告页面里“单板”一词竟译成了“single plate”。单板在木工机械行业里指的是“薄木”、“木皮”,正规译法是“veneer”。曾听到多人将“多层热压机”译为“multi-layer hotpress”,其实是没有理解原意,也没读到准确的英文说法,结果造成中式英语。汉语“多层热压机”里的“层”,是按产出的板坯理解的,而英文里则按产出板坯的热压板之间的“空当”表达,正确说法是“multi-opening hotpress”或“multi-daylight hotpress”。

接触平行文本后我们得知,“平刨床”应为“surface planer”,而单层压机的“上压板/下压板”应为“upper platen / lower platen”。有些英文术语的表达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如“刨花形态”既不是“particle form”,亦非“particle shape”,而是“particle geometry”。

(三)借鉴地道表达

这里所说的地道表达不但指用词方面,而且包括句子、语篇层面和行文结构。

译者可以通过阅读目标语平行文本,吸收纯正的表达方法,减少中式英语,让目标语读者能顺畅阅读。这些地道表达方法还能提高我们的英语思维能力。

1、学习特定句式和搭配习惯

例3: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reducing lignocellulosic materials to particles requires less energy than reducing the same material into fibers.这个句子教我们学会如何表达“在所有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这一句式。

例4:Inspect the complete shipment carefully against the itemized packing list.值得注意这里“against”的使用。

例5:A mill will select the type of debarker best suited to its needs in terms of maximum and minimum log diameter and production rate.句子后半部分的表达值得吸收借鉴。

2、学习恰当用词

例6:Panels should be stored flat in an enclosed, dry building. 应注意到“stored”后面用的是“flat”,而不是“flatly”。这才是地道用法。

例7:The ribbon of veneer is cut into pieces as it passes under the clipper knife.“连续单板”的表达方法是“ribbon of veneer”。

例8:The mat is segmented by a cutoff saw and transported onto loading trays for conveyance into a multi-opening batch press.“板坯经横截锯切割后,运至装板托盘上,以送入多层压机。”读到此句子,我们就学会了使用“segment”这个动词,而不是反复使用单调的“cut”一词,丰富了表达词汇。

3、改进英语思维

例9:Check for loose electrical connections.“检查电气连接是否有松动现象。”中国译者通常想不到用这样的英文进行表达。

例10:Allow the coil to cool before trying to restart the motor.“重新⒍电机前,应先让线圈冷却。”这里“allow”一词用得很妙。

例11:The programming of CNC machines is time-consuming and requires intensive operator training.“计算机数控机床的编程很耗时,且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汉语动词“培训”,在英语里用名词“training”,反映了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名词的特点。

此外,对比中英文说明书等文件,可以发现它们在章节安排、内容侧重等方面的多样异同。

四、结语

译者应大量阅读平行文本,并在整个翻译流程中充分利用,避免中式英语,以期译文顺畅地道,更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1989.Trans. Andrew Chesterman.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Ed.Lawrence Venuti.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221―232.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