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第1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1)初步感受1分钟、1秒的时间有多长,掌握分与秒的关系;进一步结合实际,建立时、分、秒的观念。

(2)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及尝试估计时间的能力。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懂得把握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体验1分钟的长短,掌握分与秒的换算关系,培养估计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感受1分钟有多长,掌握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于9月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这是现场直播状况,请同学们注意了:在“天宫一号”发射前,你听到了什么?(播放课件)

2.发现计时单位秒。

生1:我听到了指挥员播报倒计时的声音。

生2:我听到了滴滴滴倒计时的声音。

生3:我听到了秒针走动的声音。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秒针,老师这里恰好有个钟面,你能把秒针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3.感受秒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师(小结):现在我们发现了还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它就是秒。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秒来计时吗?

【设计意图: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和知识经验出发,把他们从生活中带进数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秒的教学。

(1)1秒的教学:刚才我们在钟面上知道了秒针,那么1秒有多长呢?我们来感受一下吧。(课件出示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学生闭上眼感受1秒的长短)生活中做哪些事情大约是1秒呢?

生:拍手、摇头……

(2)几秒的教学:秒针走2小格呢?3小格呢?1大格呢?请同学们随着秒针的走动有节奏数一数。(课件播放秒针走动的滴滴声)

(3)猜一猜几秒(让秒针回到起始位置并关掉声音和图像):闭上眼睛,估计秒针走了几秒?(秒针走了20小格)

【设计意图:1分钟的概念是在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让学生体验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刚才过去了几秒,把枯燥的教学转变为灵动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参与度,为学生1分钟概念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的教学。

(1)1分钟的教学(出示钟面课件,请学生注意观察):现在时针、分钟、秒针都指在起始位置,秒针走上一圈,猜一猜过了几秒?

生4:60秒。

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秒针走了60小格或12大格)

生5:过了1分钟。

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分针走了1小格)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分针和秒针的变化)

师(小结):秒针走了一圈就是60秒,分针刚好走了1小格就是1分钟,它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说60秒=1分(或1分=60秒)。

(2)感受1分钟:体育课上老师教过同学们测脉搏,让我们来测一测1分钟的脉搏吧。 (测一分钟脉搏,并汇报8岁儿童的一分钟脉搏大约在70~90之间)

师:学到现在同学们想必也有点累了吧,那我们来看1分钟动画片。(播放课件)

(3)比较1分钟(观看结束时有学生发出“唉”的一声):为什么“唉”呀?(时间太短)为什么同样是1分钟,我们前后做两样事情感觉会不一样呢?(做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感觉会不一样)

(4)1分钟能干什么?我们选择做以下几件事情:写字、拍球、口算、读课文。(教师计时,做好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人的思维是伴着情感起伏而进行的,情感激励思维。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动画片、读文章、口算、拍皮球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让他们欣喜不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1分钟的长短,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同时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自信心得到培养。】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1分钟小考场”。

1时=( )分 1分=( )秒 1分20秒=( )秒

小华每天睡9( ),早上刷牙用了3( ),吃早饭用了15( ),上学路上遇到红灯停了25( ),见到同学说一句“早上好”只需2( ),跑50米用12( )。

2.实践题。

(1)跳1分钟兔子舞:做了这么多的活动大家都累了,我们来随一段音乐跳一下舞蹈,时间为1分钟,如果你觉得一分钟到了,请回到位置上坐端正。(课件播放兔子舞音乐)

(教师注意观察,看哪位学生估计得最准,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估计的)

(2)请一位学生唱首歌,同时估计一下时间有几分几秒。

【设计意图:1分钟概念的建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成效。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1分钟的概念,同时通过跳舞、唱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学习的?(点出:从“天宫一号”发射中发现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你有什么收获吗?(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第2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可编程逻辑器件 时序分析 课程设置 实验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通信工程卓越计划中,尤其强调实践性和工程性的指导方针下,开设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类课程,其中“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是面向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专业任选课。该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不仅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掌握解决相关专业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从而培养出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①

1 电子设计自动化中的时序分析

在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虽然理论分析和算法仿真都正确,但下板测试结果不正确的情况;或者同一个FPGA烧写程序在同一个板卡上时好时坏;以及同一个FPGA烧写程序在不同批板卡上表现不一致的情况。这些问题往往是时序设计中出现了错误,或者存在时序隐患,由于系统亚稳态的产生所致。②一般来说,触发器的建立时间Tsu(时钟沿到来之前,数据必须稳定的最短时间)或保持时间Th(时钟沿到来之后,数据必须稳定的最短时间)不满足,就会发生亚稳态。

亚稳态的主要危害是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逻辑误判,严重时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在EDA设计中通常体现在存在一些关键路径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导致所做设计不满足信号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需要,或者设计阈量不够导致系统工作中时好时坏。对于低速设计,基本上不用考虑这些特性,但随着高速时代的到来,由于信号传输和时钟本身所造成的时序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有必要关注高速信号处理中的时序特征分析。③综上所述,时序分析在EDA设计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在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中增加时序分析这一讲授环节,并通过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时序分析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时序分析是可编程逻辑器件课程中的高级设计方法。一般在普通班授课中不涉及这部分内容。但在卓越计划课程设置中,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培养中具有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考虑将这部分内容引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中时序问题的能力。在时序分析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时序基础,时序优化,时序约束,跨时钟域设计。

其中时序基础主要讲授时序分析的基础知识。阐述建立时间、保持时间等知识,并建立时序分析模型,④这部分主要采用图形教学法,通过建立时序图给出形象的时序分析过程,并分别针对异步电路和同步电路进行时序分析,以及考虑外部数据接口、外部走线的延时特性后的时序分析。给出一般的时序设计原则,如在EDA设计中应尽量用同步设计,如需采用异步设计,则需要结合时序电路特征进行整体优化。

在时序优化部分,主要讲授如何提高整个电路的时序性能。首先,讲授EDA开发软件中的优化选项设置,软件的优化方法可以在简单电路中自动提高时序性能。而在功能复杂的情况下,则需要指导学生针对一些关键路径进行手动优化,讲授这种优化方法的设计原则,并给出一些具体的优化方法。如采用将大的组合逻辑分割打断为小的时序逻辑,更(下转第185页)(上接第151页)改循环嵌套设计,增加接口寄存器等方法。

在时序约束部分,主要讲授EDA设计中时序约束的几种典型方法。首先介绍时序约束在EDA设计中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示例掌握如何通过EDA软件设置各类约束。并引导学生理解好的时序约束应该是“引导型”的,而不应该是“强制型”的。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EDA设计原则及编译器行为,对每一条时序路径都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从初始设计时就避免长组合逻辑等问题的出现。

在EDA设计中,将整体的多时钟设计分割成多个单个独立时钟的功能模块和负责模块间同步的同步模块,这样非常利于后端的时序分析,程序结构也更加清晰,⑤但由此也导致跨时钟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逻辑错误。如从低时钟域输出信号输入高时钟域模块,则面临被重复采样的问题。同样的,从高时钟域输出信号到低时钟域,则面临采样丢失的问题。因此这部分讲授同样建立在充分的实例教学上,通过不同的图形示意和实例分析,让同学们掌握跨时钟域设计的必要性。然后启发同学设计跨时钟域的信号处理方法。

3 时序分析实验设置

为了体现时序设计的重要性及作用,实验设计中采用了比较教学法。实验中,指导学生利用硬件描述语言分别用同步时序设计方法和组合逻辑设计方法实现某一特点功能,如设计一个多路数据选择器等。指导学生阅读EDA软件给出的时序分析报告,通过报告中给出所设计电路可以支持的最高时钟速率,以及所消耗的硬件资源,判断设计的优劣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板进行实践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可外接信号源作为芯片的工作时钟,指导设计测试点观察时序结果,学生通过不断提高外接信号源的频率观察实验结果。当频率较低时,由于信号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一般都能满足,所以时序设计的作用不明显,当频率较高时,时序问题逐渐显现,当时钟频率超过设计阈值,时序发生错误,此时学生可以在测试点观察到错误,得到直观的时序验证结果。

在实验设计中,还可结合采用陷阱教学法,即在模块的设计中故意引入容易产生时序紊乱的错误写法,如设计一个跨时钟域的实验,让学生采用在线逻辑分析仪等工具自己发现错误,体会该类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纠正。从而使同学更深刻理解硬件描述语言的综合结果,同时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培养他们注意细节的良好习惯。

第3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EWB;数字钟;情境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71-02

随着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深入,数字钟项目成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情境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情境。实践表明,借助EWB仿真软件,可以显著提高学生数字钟设计方案的完成情况。

EWB仿真软件的特点

EWB(Electronics WorkBench)是加拿大交互图像技术有限公司(Interactive Image Technologies)推出的一款专门用于电子电路仿真和设计的工具软件。它具有丰富的电子元器件库,采用标准的电子元器件符号,提供了外形和操作方法与实际电子仪器非常相似的虚拟仪器,包括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该软件界面直观,操作方便,简单易学,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应用该仿真软件,学生可以对仿真电路设置各种非正常工作状态,如开路、短路等,从而观察到不同故障情况下电路的工作状态;还可以方便地修改电路参数,观察电路参数对电路输出结果的影响。该软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设计平台,学生可直观地看到设计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

EWB仿真软件在数字钟项目情境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按照数字钟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至少应完成秒信号、秒计时、分钟计时和小时计时的基本设计任务。先仿真设计出60进制的计数及显示电路,供秒和分钟计时使用,再设计24进制计数器,供小时计时使用,然后再完成秒向分钟进位、分钟向小时进位。计数器采用74160同步十进制计数器。

60进制计数和显示电路的仿真设计 60进制计数与显示仿真设计电路如图1所示,可以作为秒和分钟的计时使用。设计方案中,个位和十位采用相同的计数脉冲,个位向十位的进位依靠个位计数到“1001”状态时,通过与门给十位的第7脚“ENP”计数控制端一个高电平。60进制的实现依靠十位的计数器计到“0110”状态时,通过与非门给十位计数器清零。

24进制计数和显示电路的仿真设计 24进制的计数和显示仿真设计电路如图2所示。个位向十位的进位与60进制计数器的方法相同。24进制的实现依靠个位计数器计数到“0100”状态和十位计数器计数到“0010”状态时,通过与非门获得低电平信号同时给个位和十位计数器清零。

秒、分钟和小时之间的进位设计 这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感觉最难的地方。现以秒向分钟进位为例说明,如图3中粗实线所示。当秒十位计数器计数到“0110”状态时,通过与门为分钟计数器提供计数脉冲。分钟向小时的进位依此类推。

秒信号的仿真设计 在借助EWB仿真软件进行数字钟设计时,可以先借助软件本身提供的信号发生器作为秒信号,这样可以方便地改变信号的频率,以便于秒、分钟和小时模块进行联调时,提高工作效率。实际工作所需的秒信号可利用晶振来完成。

EWB仿真软件在数字钟项目情境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在没有使用EWB仿真软件时,高职学生很难完成数字钟的设计方案,几乎都是靠教师提供电路图。使用EWB仿真软件后,学生能很快掌握计数器、译码器以及显示器件的使用,从单片计数器的使用到构造N进制计数器在一个课时内都能完成。图4所示为学生在面包板上完成的数字钟电路。布置数字钟设计任务,学生都能积极尝试,基本上全班都能完成设计方案。同时,通过仿真设计,学生对电路的接线也已非常熟悉,对电路的制作和调试帮助很大。数字钟项目调试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实践证明,在数字钟情境教学中应用EWB电子仿真软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能感受到实际动手操作的乐趣,直观地看到设计方案的效果,从而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华.EWB仿真软件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8(40).

[2]杨跃海.浅谈EWB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8(30).

[3]林涛.电子工作台EWB在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第4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一)了解与设想

我接到实验班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时,便向学生了解“你喜爱什么样的语文课?”“你喜欢什么样的语文活动?”“你需要有什么样的课前五分钟?”这些问题的答案。回答是令教师兴奋的,同学们都表示了积极的愿望:“希望多些让同学参与的语文活动”,“愿意动脑筋,动手解决问题”……

经统计,同学们提出的设想多达几十种。面对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我首先是激动,而后就想到到底怎样去利用这宝贵的五分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才能真正使这五分钟的时间不浪费掉呢?

于是在同学们所提希望中设计了这一学期的课前五分钟活动计划。

(二)设计与实施1

本学期设计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如下:1.自由演讲;2.讲名人故事、名言;3.背诵古诗;4.设计每日一题,比比谁的反应快;5.课本剧表演等.

七年级上学期一开始进行自由演讲的活动。全班同学都来自于小学的不同班级,他们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让同学了解自己,所以第一项设计进行得还算顺利。然而一轮下来,就出现了无话可说的现象。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还能做到课前认真准备,学习态度差一些的学生不仅不在课前找资料,甚至连“洗耳恭听”都做不到。

于是课前五分钟活动进入到第二步的设计。请值日的同学在课前寻找名人名言或名人的故事,在五分钟里讲给大家听。因为不陷范围,所以在学生中又掀起一番寻找新鲜故事的热潮。每次同学讲完故事后,教师都要随机点评一番,同学们爱听老师的幽默的点评,所以对这次五分钟的兴趣骤增,并且带动了一部分同学读名人传记的兴趣。一部分同学的兴趣引发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班内还有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同学只是到了值日前才找同学借一本书,草草一看,甚至拿书本到前面照本宣科。因为这本书在这个同学讲之前早已在同学中间传阅过了,所以除了老师听着新鲜外,大多数同学已经对它失去兴趣了。第二次设计的活动实际上以失败告终。除了让大部分同学多看了一本书的效果外,其余收获并不大。

接下来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又选择了新的形式——背诵诗词比赛。这一次活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同学们纷纷在课下去准备诗词的背诵,开始是学过的,后来是未学的;开始是短的,慢慢的越背越长……这一次活动的兴趣持续了两个月,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从形式上讲,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形式总是在更新,但常换常厌,为什么这一次持续的时间长呢?后来还是学生的回答解决了我的疑惑。原来在这一形式的活动持续时间内,我们的语文课正好进行到了古文单元,其中有诗歌教学,此时又正值复习考试期间,学生有时间、有兴趣背诵课内的篇目。但是学生不满足于课本中提供的两三篇古文、五首诗歌,渴望增加课外阅读。平常的课外阅读没有老师的指导,兴趣持续时间都不长,而这次的五分钟活动和课堂教学正好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所以学生的兴趣持续的时间才会长。虽然学生对所背诵的有些篇目不能象学习课本中的课文那样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课堂的兴趣引发了课外的求知欲,课外的求知又辅助了课堂教学,再反过来学习课本上短短的几篇古文、浅浅的几首诗歌,教师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了。

由第一学年的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得与失引发了我的思考,——课前五分钟活动是否需要?怎样搞才能使它发挥最好的效果?

(三)有目的的课前五分钟活动

1、向学生要答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新学年中,首先向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愿望和看法。

(1)请你给“这一活动”一个评价。

(2)你还愿意坚持课前五分钟的活动吗?

(3)你愿意进行什么形式的“这一活动”?

(4)你认为“这一活动”和学好语文有关系吗?

(5)说一说你怎样更好的参与“这一活动”?

第5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EDA MAX+plusII 项目化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技术是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常用的为VHDL语言:Very High 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软件为设计开发工具。利用EDA技术,电子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实现IC设计、电子电路设计等。《EDA技术应用》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先进、实践性强的电子类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EDA工具的使用方法和VHDL语言的编程方法,在MAX+plusII软件中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设计和仿真,并能在我系与湖师共同开发的HSPT EDA-I实验箱上进行硬件实现。由于EDA技术课程侧重于实用电子系统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像数字电路一样主要是针对电子电路中的逻辑行为的验证,所以,针对我系电子专业的学生文理综合的实际情况,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一、EDA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由于EDA技术是针对实际的电子线路的设计,所以,它更注重的是实践环节。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模块化教学。在安排中,除了要完成一些基础性项目外,还要引导学生完成一些传统电子设计不能实现的项目,从而突出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来形成一个个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简易电子琴的设计、乒乓球游戏机的设计、数字钟的设计等等。这些学习情境都包含有若干个子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子项目,然后将这些小项目串到一起,就形成了整个情境。

二、EDA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项目提取过程中,一般教学载体的选择以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重组教学内容,融入新的EDA技术。(1)注重实践与实用。即每一个项目都安排针对性较强的设计内容,使得学生对每一章课堂教学效果能及时通过项目实施得到强化。每一个项目都分成若干层次:第一个层次,项目的内容与基础内容相关的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并能被论证的设计程序和实现方法,如半加器的设计;第二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如全加器的设计;第三个层次,自主设计或创新性的项目,如八位全加器的设计。(2)注重速成。EDA技术这门课程的常规教学是,采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模式,并且是先讲原理图,再讲VHDL语法,然后再进行电子线路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VHDL语言的语法。而我们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的例子出发,引出VHDL语句的语法内容。在实例中,不光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而且在最后给出综合后的顶层原理图。通过以上的方法,借助一些简单、直观、典型的实例,将VHDL中最核心的内容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效的把握VHDL的精髓。

三、EDA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

下面就其中的一个学习情境-数字钟的设计进行举例,来说明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

首先,必须弄清楚该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秒信号产生器是整个系统的时基信号,它直接决定计时系统的精度,一般用石英晶体振荡器加分频器来实现,在此采用555定时器来实现。将标准秒信号送入“秒计数器”,“秒计数器”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秒发出一个“分脉冲”信号,该信号将作为“分计数器”的时钟脉冲。“分计数器”也采用60进制计数器,每累计60分钟,发出一个“时脉冲”信号,该信号将被送到“时计数器”。“时计数器”采用24进制计时器,可实现对一天24小时的累计。译码显示电路将“时”、“分”、“秒”、连接到硬件后计数器的输出状态送到七段显示译码器译码,通过六位七段LED显示器显示出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数字钟,将其分以下几个子领域:

(1)秒计数模块:秒计数,在频率为1Hz的时钟下以60次为循环计数,并产生进位信号影响分的计数;

(2)分计数模块:分计数,在秒进位信号为高电平时,计数一次,同样以60次为一个循环计数,同时产生分进位信号影响时计数;

(3)时计数模块:时计数,在分进位信号为高电平时,计数一次,以24次为一个循环计数;

(4)频率产生模块:主要有2个部分,一个是产生1Hz的计数频率,一个是产生1kHz和500Hz的蜂鸣器鸣叫频率;

(5)扫描显示模块:

通过选中不同的数码管,同时进行一定频率的扫描显示时,分,秒。四位拨码开关提供8421BCD码,经译码电路后成为8段数码管的字形显示驱动信号a,b,c,d,e,f,g。扫描电路通过可调时钟输出片选地址SEL[7..0]。由SEL[7..0]和a,b,c,d,e,f,g决定了8位中的哪一位显示和显示什么字形。SEL[7..0]变化的快慢决定了扫描频率的快慢。

接着,对每一个模块根据所需要的功能采用VHDL语言进行设计,并生成元器件。最后将所有元器件按总的原理设计成为数字钟(如图1)。然后进行软件仿真(如图2),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上判断设计是否正确。

最后,再在EDA实验箱上进行硬件实现,如图3所示。如果是CPLD,请单击Program按钮,进行下载编程。如果是FPGA,请单击Configure按钮,进行下载编程。就完成了可编程器件的从设计到下载实现的整个过程。完成的结果如图 3(a)、(b)所示。通过硬件的测试,可以得到以下的数字钟。

四、EDA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成效

为了了解我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EDA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对该班的EDA课程进行了一个项目化教学问卷调查。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调研(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比较倾向于项目化教学。80%的学生认为《EDA技术应用》这门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EDA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整体反映良好,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节奏太快,主要是由于数字电路知识不牢固引起的。所以希望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兼顾这些因素加以改进。

五、结论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使用,而且是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更新步伐越来越快。支撑电子信息产品高速发展的基础就是微电子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的发展。前者以微细加工技术为代表,而后者的代表就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这就说明了EDA技术的重要性。然而《EDA技术应用》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广,基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本文主要是从项目化教学的特点、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方向、以及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出发阐述了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可行性与实践性,并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本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 EDA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胥勋涛.EDA技术项目化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第6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一、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那么一分能做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先来看录像。

(内容:一场足球赛,时间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一分钟,这时比分是0 :0。比赛结果是在这一分钟里进了一个球,最后比分0 :1。)

学生看录像。

师:谁获胜了,你觉得一分钟怎么样?

生:一分钟很重要。

    一分钟很短。

师:我们以后要怎么办

生:珍惜时间。

二、利用数据,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一分钟,铅笔厂可生产铅笔1600支。

一分钟,核潜艇水下航行可达1200米。

一分钟,银行的点钞机可以数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计算机计算量等于60个人不停地计算一年。

三、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数一数

师计时一分钟,请两名学生,一个跳绳,一个拍球,其余学生统计数目。

2、试一试。

你一分钟能读( )个字,写( )个字,画( )个笑脸,做( )道题。

(1)、学生自己统计。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1)、选1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钟后马上停止,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这时,出现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不晓得一分钟有多长,没有急时停下自己做的事情。)

(2)、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教后反思:

一、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从〈〈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须回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富有活力与灵性。"一分钟"这个概念确实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把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的教与学中,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同时也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佐证。

二、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许多孩子都对足球感兴趣,他们差不多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老师将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三、 学生在学习与活动的空间中获得了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本节课,老师创设了多次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在从事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先前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四、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这课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也只有那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的课堂文化。

"一分钟能干什么"的估计时间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后,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这一问题究竟是怎样呢?"看球赛""试一试""数一数""数据的教育"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也是学得悠然心会呀,课后,细想了想,是呀1分钟做这么多事,可是这1分钟是老师计时表中的1分钟,是学生自己的1分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计时表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还没有内化。

以上的教学环节,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小学数学中,知识是能从老师这边学到的,但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到自身课堂上前后的知识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上要产生深刻的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并转换、内化为自己确确实实的收获。

第7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打电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的过程,并找出最优方案,体会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打电话的最优方案并能够运用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早上快7点半的时候,老师接到学校的一个紧急通知,要求我们班笛子队的15个同学全部带上笛子,并且穿好演出服,今天上午要参加一次演出。由于时间紧急,我必须尽快地打电话通知到这15个同学!假如每通知一个同学需要1分钟。你觉得老师需要几分钟?

生举手:15分。

师:哦,说说你的想法,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逐个通知”怎么样?(板书:逐个通知)还有没有更省时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打电话的最省时方案。(板书课题:打电话)

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方案

师:老师看到一些同学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下面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每个同学都各抒己见,然后研究出一套你们小组认为最省时的方案来,并写出所用的时间。完成方案设计单(课件出示方案设计单)。

三、小组成果展示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的非常优秀,每个小组都研究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案,哪个小组愿意首先把你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小组汇报,师适时进行评价点拨)

师:同学们设计了分组的方法,用了7分钟,和刚才我们逐个通知方案相比确实节省了一些时间,这是为什么?那怎么样才能更省时呢?对了,让所有接到通知的同学都帮老师打电话,那老师闲着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这种方案来打电话好吗?

四、探究最优方案,并发现规律

结合学生表述,教师动态出示最优方案示意图(课件出示)。

这种方案真的很省时啊,才用了4分钟,比我们刚才分组通知还节约3分钟。这个方案不但速度快,而且当中还隐含着数学规律呢!你发现了吗?

生说:……

师:这几个学生真的非常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出示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

如果照这样推理,那么10分钟可以通知到多少个学生呢?

我们用这个最优方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知到这么多同学,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实际运用这个方案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师:是的,在具体实施中还要事先设计好打电话的流程图,也就是说每个队员要清楚他接到电话后,后面要怎样继续通知其他的队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省时高效。

五、实践运用

大家真了不起,把老师当年初中才学会的知识现在就弄懂了!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大家知道吗?在医学界有这样一种寄生虫叫阿米巴原虫,据说这种寄生虫繁殖能力特别强,一只阿米巴原虫3分钟就能分裂繁殖为两只阿米巴原虫,按照这样的分裂繁殖方式,1只阿米巴原虫18分钟后变成了多少只阿米巴原虫?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大家有信心做到吗?

【板书设计】

打电话

15人,每通知一人需要1分钟

逐个通知 分组通知 无空闲同时通知

费时 较省时 最省时

1 2

2 2×2

3 2×2×2

10 2×2×2×……×2(10个2)

第8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设计;教学情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05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总结出六步教学法,即:情景导入、出示目标、自主学习、精读点拨、当堂检测和小结拓展。作为教学法的第一步,情景导入当然非常重要。但笔者注意到,设计完整的教学情景却是情景导入的基础。在课堂上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想象、推理,发展想象力,形成创新思维,产生创新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个好的教学情景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前提,以激发学习主动性为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人认为能学好数学只是少数人的能耐。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和感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把这种片面的认识和感觉从学生的思想中消除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设计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景:某学生早上起床后,上洗手间需要5分钟,洗漱需要5分钟,煮鸡蛋需要10分钟,怎样安排,可以让所用的时间最短?有的学生把所有时间加起来,要20分钟;有的学生认为先上洗手间,再煮鸡蛋,同时洗漱就可以节省5分钟时间,用15分钟就可以完成;有的学生认为先煮上鸡蛋,再同时上洗手间、洗漱,只要10分钟即可。到底哪种意见最合理呢?学生各抒己见、陈情摆理、兴趣高昂,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使用了数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这样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数学课上学的东西就在自己的生活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在模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生学得轻松有劲,对数学的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

二、以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人们通过形象的事物认识世界,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发展想象力。那么,怎样在教学情景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设计教学情景要有层次:1. 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明确的感知目标。对于数轴的教学,选择“温度计”为感知目标。因为温度计在结构上有:(1)有刻度,(2)有零度,(3)当温度上升时,温度计的液面往上走;当温度下降时,液面往下走。这三方面的特征与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相一致,所以选择温度计为感知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数轴的感性认识。2. 要安排好观察的次序。在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时,首先观察结构外观,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轴上的单位长度、原点;其次要观察温度计液面越往一个方向走,温度越高,越往反方向走,温度越低,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轴的正方向;最后观察温度计显示温度的方法,每个液面位置对应一个温度,不同的液面对应唯一不同的温度;反之,不同的温度对应唯一不同的液面(即液面的位置与温度是一一对应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点对应一个数,反之,一个数有唯一的一个点表示)。利用这个具体的模型,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轴应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这样安排观察层次,认识会逐步加深,感性认识会逐步丰富。3. 设计启发性问题,及时提问,促使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维。此时,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识基本完整,但日常使用温度计的长度是有限的,这与直线无限延伸不一致,这时应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大家知道,平常的35摄氏度、22摄氏度,我们可以从温度计上直接读出来,但是500摄氏度能否在温度计上找到刻度呢?若温度计足够长呢?若把这“足够长的温度计”看作一条直线,不就可以在这条直线上表示数吗?回答了这些问题,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数轴的意义就形成了。通过这个教学情景,学生经历了观察活动,学会了怎样观察、怎样获得感性认识,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我们才可以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来支配这一事物。

三、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教学情景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等因素,整体和谐统一,着眼点是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的创造性。比如:笔者给学生讲“喝茶”的故事:请远道而来的朋友喝茶,烧水用15分钟,取茶叶用1分钟,洗茶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这个朋友喝到茶?在这个教学情景中,用到的知识是加减法,难度不大,而且是天天的生活常事,所以知识、能力、智力、情感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的情绪高涨,思考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大多数学生认为用16分钟即可,但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答案:17分钟。大家惊讶,他的理由是:他的家乡喝茶用开水洗茶,再用茶水洗杯,因而茶叶、茶杯不能同时洗。大家对他的独到见解鼓掌认同。他没有盲目跟随别人,而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他思维的火花,是创造精神的体现。这正是我们认识世界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教学情景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力不能及,畏难而退,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没有任何意义。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对一个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过程。数学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学习新知识时,更能举一反三。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延伸拓展,并能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总而言之,利用教学情景进行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为教学服务、为教育服务,尽快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9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范文

透过数据“看”,课堂

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喜欢课堂,课堂参与度就高,教与学的效果就好。课堂高效了,学科教学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当人读的时候,能记住10%;听的时候,能记住20%;看的时候,能记住30%;如果边看边听,能记住50%,如果是说出来,能记住70%;如果能辅导他人,能记住80%;如果是自己做出来,则能记住90%”。借鉴企业对工作流程的分析方法和美国学者的上述研究结论,我校设计出“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以下简称网格图。见图1)。我们利用网格图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把握课堂运行的一般规律,构建学生喜欢、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

透过数据“看”教学环节

在网格图上,教师的教学流程、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学习效益高低,都能够通过数据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如图1)。

例如:同样是执教《黄鹤楼》,高老师的网格图显示出,她特别注重运用自读课文、互相检查、同桌落实、小组活动等方式,用时29分钟,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说”和“做”的多,课堂当堂达标检测显示,课堂优秀率(即每堂课结束后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时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所占的比率)为85.8%。而郭老师的网格图显示,全班学生“听”的环节占14分钟,参与率较低,课堂优秀率仅为64.3%。从计算网格图所得效能(以下称理论效能。计算办法为:有效时间乘以参与率,再乘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能比例,计算出某种学习方式的效能。将各种学习方式的效能相加,即为这节课的理论效能。如在听的环节中,参与率为52/56,有效时间5分钟,则听讲的效能为(52/56)×5×20%。一般情况下,如果班级人数相同,为计算方便,就直接用参与人数计算并作比较。比如图2中的数据即按照参与人数计算所得。因为我校的班级规模都是56人,因此我们比较不同课的效能时,基本都使用参与人数计算)也看出,两节课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用“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记录并分析了10名优秀教师和10名普通教师的课堂,结果发现,很明显,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学生的“说”和“做”,从网格图计算得出的理论效能看,他们的效能明显高于一般教师(如图2)。

网格图也能显示出教学环节设计上的问题。这通常是通过理论效能与实际检测效能不一致的情况表现出来的。比如:刘老师和张老师都执教数学课“一元一次不等式”。刘老师采用小台阶、大密度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一两分钟探究一个知识点,紧跟着落实,再通过纠错进行巩固。如此由浅入深,经过6个这样的循环,用时35分钟,完成了全部内容,最后还用5分钟进行了达标检测。而张老师则采用学生集中时间完成题目、教师集中讲解的方法,设计了两个“做”的环节,共用时18分钟。从理论效能上看,张老师高于刘老师,因为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做”的多。但学生达标检测结果显示,刘老师的课堂效能高于张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当教师把大块时间集中在一个环节上,无论这个环节在理论上多么高效,都会出现效能衰减的现象。

透过数据“看”课堂结构

一节40分钟的课,怎样分配时间,才能既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又确保教学内容巩固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结构的均衡性问题。

课堂结构的均衡,首先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时间分布上。历史学科的王老师在“以课例为载体研究教学模式”的教研活动中,出示了一节“日本明治维新”的公开课。网格图显示,王老师用27分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后两个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识记其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的作用”分别只用了6分钟和7分钟。2/3的时间解决了1/3的问题,显然,这节课的效率是不高的。实际课堂检测也显示存在这一问题。

课堂结构的均衡,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学生参与广度上。语文学科的杨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在学生熟读课本、分析语句的基础上,杨老师让一个4人小组上台演示两小儿的对白,从准备到表演完成,用去了8分钟,其他同学只有“看”的份儿。用1/5的时间,做了只有7.1%的参与度(全班56个学生)的事,效益可想而知。而浙江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是让全班学生参与对白,左边两排的学生和右边两排的学生,集体形成了辩斗的“两个小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即使这个环节超过了1/5的时间,效益也是高的。

在同样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从化学学科张老师执教的“金属的性质”一课中,就明显地看出课堂结构均衡带来的可喜成效。在这节课上,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第一条化学性质,分别用去了5分钟;另两条化学性质因为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分别用去了10分钟。每个环节中,有小组讨论、同桌纠错、巩固落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始终在亢奋的状态下学习,连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剩下最后的10分钟,教师不仅完成了课堂检测,而且实现了当堂反馈。这样的课堂可谓“高效愉悦课堂”。

透过数据“看”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凭经验教学。教师如果关注课堂中呈现的数据,就会从经验中走出来,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课堂效益就会相应提高。

周二的数学教研活动,我们一起用网格图对张老师执教的“有理数的乘方”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张老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1个细胞每30分钟分裂成2个,如此经过5小时,这个细胞一共能分裂出多少个细胞?学生们开始思考,不少学生翻开了书本,小组也开始讨论。不到两分钟,一个学生举手回答:2的10次方。接着,张老师用了5分钟讲解了什么是幂、幂的指数和底数等有关“幂”的知识。然后,剩下的30分钟,全部用来做题。

按照已往经验,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主要是告诉学生,a就是“幂”,a为底数,n为指数;重点是做题巩固。而事实上,在课堂观察中我发现,在紧挨我的两个4人小组中,6位学生对“问题情境”存有疑问,虽然知道答案,但不明白答案的意义。我又走近同一排的另两个小组,学生也大都存在着同样的疑惑。也就是说,75%的学生需要解决“幂”的意义问题,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a”叫幂,幂如何计算等,更不

是急于做题。在之后的做题环节中,的确有不少学生把计算“幂”的结果,做成了底数与指数相乘,因为他们不明白“幂”所代表的真正意义。这些数据,为我们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提供了依据。从关键要素人手促进学科建设

透过数据研究教学环节、教学结构、教学突破口等课堂元素,便于我们把握课堂运行规律,为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有赖于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建构学科教学模式,寻找到适合本学科的发展之路。在此仅以我校化学学科建设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寻找建设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

2006年,我校化学学科中考A等率为19.9‰超过平均值4.9个百分点。虽然在市区位居第一,但和学校其他学科30%左右的A等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于是,化学学科组开始了“寻找高效愉悦课堂关键要素”的调研行动。

首先,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开放式调查,请师生谈谈他们认为高效课堂、愉悦课堂、不高效课堂、不愉悦课堂各有哪些特征。之后,把调查获得的要素进行整理,下发给全体教师、学生,请其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10个要素,并由高到低排序。最后,400多个调查数据显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配合是构成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

与此同时,化学学科组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组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先找出过去化学学科发展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详解,然后,围绕化学学科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集思广益。怎样发现并避免无效教学环节?如何使学习内容更受学生欢迎?哪些教学方法最高效?怎样实现师生的高效配合?“头脑风暴”式讨论让教师们找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国家课程生本化

要想让学习内容变得有趣,学生喜欢,就要知道学生不喜欢什么。一般而言,学生不喜欢的内容,大都是学习的难点。化学组把知识点进行梳理后,面向学生调研“你的学习难点在哪里”,调研得来的数据明白无误地呈现出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见图3)。

之后,化学组通过组织“头脑风暴”式讨论,确立了破解这些障碍点的三条途径。其一,除使用已选用教材外,再整合另外3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把这些教材中深入浅出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整合到选用教材中使用,使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最恰当的一种方式。其二,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从思维障碍和应用障碍入手,建设“引桥课程”,使学生学习每一个后续知识都有前置知识的充分铺垫。其三,进行“习题训练知多少”的研究,寻找巩固和运用某个知识点的典型题目和大概题量,防止学生陷入大量的解题训练中,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

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逐步解决。2007年,难度值最大的知识点“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值为46.7%;课程生本化以后,2008年,难度值下降为32.4%。其他难点的难度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学科教学规范化

细节决定成败。为了有效解决“透过数据‘看’课堂”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化学学科分析了本学科的几十个网格图,寻找无效/低效环节,破解教学结构均衡性和教学突破点等诸多难题。他们发现,当出现以下情况时,91.2%的课堂效能开始降低:

1.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适时呈现,或呈现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教学无效)。

2.教师对学生已经会的、或者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大讲特讲(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耗时低效)。

3.小组讨论安排8人一组(学生发言机会少,参与率低,造成低效)。

4.组织学生讨论没有思维容量的简单问题(课堂讨论价值低,造成低效)。

5.多媒体手段呈现不适时(多媒体成了公开课上的“包袱”,浪费时间,造成低效)。

于是,化学学科组制定学科教学规范,明确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事例引入,创设教学情境一般不要超过两分钟,课堂教学时间要合理分配,“落实”以两人小组为主,讨论以4人小组为主,评价以8人小组为主,等等。这样,大大防止了低效/无效环节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见图4)。

高效教学法走进常态课堂

在有关高效教学法的“头脑风暴”式讨论中,化学学科组确立了“创设问题情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实验”等教学方法。怎样把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落实在日常的课堂中?他们建立了“以课例为载体落实教学法”的制度。每次集体备课,增设一个“教学法主题教研”,研讨某个教学法,再通过集体听课、评课,使该教学法有效落实到课堂上。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有关高效教学法的主题教研活动,化学学科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一“情境递推,愉悦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层层递推的问题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象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传授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学习者完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愉悦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师生配合,使课堂走向和谐

我们在进行“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的调研时发现,师生对有些要素的关注度反差很大(见图5)。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状态、语言等,而教师对此关注度不高。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状态、课堂纪律等,学生却不以为然。师生配合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