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课程群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课程群建设论文

第1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1.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由于其特殊的专业背景,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很难接触到一些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这是由于有些具体业务往往涉及到外贸公司的商业秘密,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而且也极少有外贸公司能够一次性接纳大量学生进行短期实践;即使外贸公司能接纳一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利益的关系,也很难真正让学生直接上岗操作。基于以上原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往往多是采用基于外贸软件的模拟训练。由于学生缺乏对真实交易的感性认识,对教学中涉及的诸如贸易术语、单证制作、结算方式、报关报检等环节也就缺乏深入的理解。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很大一部分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考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他们平时上课没有积极性,更不要谈课后去思考知识点与知识点或者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而应付考试的学习往往是期末突击一个星期,考完试后,学过的课程在他们的记忆中很难呈现出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或是知识框架,这种现状也给课程群的构建带来一定的困难。

3.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外贸实际工作经验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而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很难真正把企业的实际工作状态呈现给学生。即使一些教师曾经在外贸企业工作过,但是由于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随着政策、惯例或法规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他们的经验也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很多教师有去企业实践的强烈愿望,但是因为外贸业务涉及客户信息等商业秘密,也很难有单位愿意接纳。

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群建设构想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从中小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出发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定位,明确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原有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调整相关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数。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模式下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法之一就是为学生设定一些相关的学习情境。比如在“交易磋商”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3~5人组成一个谈判小组,结合授课教师给定的具体交易产品,搜索相关的商品资料,小组与小组之间通过扮演进口商或出口商等不同的角色展开竞争和谈判,最终形成谈判或磋商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形式熟悉交易磋商的各个环节与交易中的各项条件,当然这种形式要求授课教师有比较强的掌控课堂的能力。经过整合的课程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及相关资料,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之余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建立课程群教学资源库等。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平台,将课程群所涉及的教学资料收录其中,与学生形成充分的线上教学互动。

3.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很多课程单纯依靠理论讲授,很难让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现有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通过实训周或者综合实训的形式展开,往往是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件模拟完成。实际上企业人员教授实训课可使学生有效获得间接的实践经验。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人员很难抽出大量的业余时间;或者企业人员未经过教师岗前培训,授课时的条理、层次等问题往往把握不好而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授课教师与企业人员联合编写适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的实训指导书,授课还是以校内教师为主,但是可以聘请企业人员进课堂介绍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和感想。并且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稳定的联系,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观摩操作,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课程群中的一些课程可能涉及今后工作中的具体岗位,以及此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对于课程群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比较熟悉的,因此,每门课程就需要一个负责人来协调与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关系,哪些内容是需要简化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加强的,相互之间做好分工、协作与信息的沟通,避免出现知识点的盲区。此外,还要注重专业教师的定期培训,尤其是针对行业内的新规章、新政策的培训,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不断解决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问题。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在各类外贸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第2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群建设是相对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所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该理论对于高职教育院校的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课程群建设理论的分析,论证课程群建设在课程体系本土化和课程建设群落化上,对高职教育院校的专业建设和特色办学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为了提高院校的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培养对象的任职需求,适应当今高职教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院校专业的特色建设,巩固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扩大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课程群建设将会成为高职院校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1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科研活动课和实践课等。它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规范,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比例和要求构建模式,通过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国家的培养目的、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宏观层面,顺应社会、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院校办学目标而进行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设,对于院校专业建设有着规范性的积极作用。

相对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位于中观层面的建设。课程群建设以增强人的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院校教学。

2 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实践中,课程群建设应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院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和人才培养的任职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本土化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建设的群落化,即课程群。在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注意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区别

课程群建设是对用于教育对象相同而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课程群体的建设,其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一些相关和重复课程的优化整合,打破不同教研室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性的内容,节约没有意义的资源消耗,着眼于提高培养对象的素质能力,创立教学新课程,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彰显不同院校的发展潜力。课程体系建设则注重范式上的要求,规定具体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和目标,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指导意义。课程建设讲究单门课程的系统性,以深挖、细化、完备等为特点,不重视课程之间的重复性,不能产生的新的课程。

2.2 重视课程群建设的科学性,避免课程群组合的任意性

课程群是由一组相关课程组成,一般包括三门以上课程。目前课程群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和考评体系,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在课程群建设中要避免组合的任意性。同一专业课程群组合时,要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区别,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要顾及课程群组合的系统性。在科学论证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培养对象的任职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办特色教学。

2.3 课程群建设不应过于宽泛

课程群建设实质上就是在专业建设中对所含课程的新设计与新组合,在实践中,不能扩大课程群的作用,应把课程群建设的目光聚焦在课程目标选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尤其要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课程管理、课程实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利于课程群建设内容的科学性,提高课程群建设的积极作用。

3 课程群建设对于高职教育院校的作用

课程群建设不仅针对不同专业建设中的相关课程,而且也可以对同一专业下的不同课程进行组合,从而创办特色教学。对于高职教育院校来说,课程群的这一特点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作用。

3.1 促进特色办学的实现

尽管各个高职教育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目标、要求、规范等相同之处,但在具体课程的建设中也具有教学资源相异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恰恰为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办学提供了有利基础。充分利用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或者调动相关资源,在服务于课程体系建设大目标的条件下,积极探索能够发挥院校教学特点的课程群建设,以此促进专业发展和专业调整,建成特色专业,实现特色办学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彰显院校存在的必要价值,而且也为院校的长远发展拓展了空间。

3.2 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优化

如何充分利用院校自主安排的教学时间,各个院校做法并不统一,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外聘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此扩展学员的知识面,增强其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方案和院校的实际做法,客观上会带来某些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下降,甚至出现闲置的局面。课程群建设着眼于专业的原有课程,在创新课程的过程中开发、调动、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造成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同时,为了适应新的课程实践,已有的教学资源必然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客观上也打破了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增强了教学资源的竞争力。

3.3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质量是教学活动的生命所在,最终体现在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上。课程群建设通过删除重复的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可根据经验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课程群建设。既能打破单一课程的框条束缚,增强教学资源的竞争力,也能使学员在学习中形成系统的专业理解。课程群建设中把最新的动态和研究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能够使课程群建设和专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3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群;广告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广告学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400余所高校开设了广告学专业,大致可分为广告设计、广告传播与营销两个方向:广告设计方向注重广告创意表现、设计能力、文案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传播与营销方向注重广告经营管理、策划与创意、文案等[1]。随着广告行业的蓬勃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广告业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行业。广告学专业是将广告以学术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专业,广告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不断提升,探索适应广告行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性复合型广告人才,是高校广告教育的重要任务。广告学专业在培养方案中选择关联性密切的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对象,在充分考虑广告产业发展需求与学科专业定位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分类,构建科学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广告策划、市场调研、消费者心理、广告实施与等方面的理论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平台,更有利于实现广告学专业的特色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如何对广告课程进行改革,以更好、更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任课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二、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诸多课程的集合,是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3]。广告学以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视觉传达为基础,专业涉及广告学、传播学、媒介学、艺术美学、营销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文学等诸多学科和领域[4]。广告传播的方式是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广告活动过程包括广告定位、广告目标、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广告表现、媒体投放与效果评估等。广告学课程群建设,应基于广告学专业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应用领域及市场发展趋势,以培养应用型广告创新人才成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广告传播方式与运作模式、媒介形式、受众状态,充分考虑广告发展趋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大类课程”的框架下,优化教学方法与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与国际广告教育接轨,注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强调对学生广告策划与创意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广告学、传播学、管理学及各种艺术修养的能力[5]。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课程群中应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全面规划课程群内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群内各课程内容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相互支撑、循序渐进,一体化实现课程的选择和整合,保持统一协调性,实现课程之间知识无缝衔接,构建知行合一的广告学课程体系。

三、广告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根据我校广告学专业的定位与教育实践创新,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广告人才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为重点,探寻符合现展的广告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发展的对策。依托我校财经管理学科的优势学科背景资源,突破国内广告学高等教育专业定位局限,对广告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梳理,选择关联性密切的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对象,按照基础、理论、素质、设计、应用,构建多层次知识体系,构建多层次知识体系,建设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人文素质等5大广告学专业课程群平台。1.广告学课程群广告学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的基础核心,主要包括广告学、中外广告史、广告心理学、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原理与实务、广告调查与效果研究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是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给予学生关于广告学专业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广告学专业的基本素养,夯实广告学理论基础,熟悉各种广告媒介的特点及运作方式,掌握广告创意与表现的理论与原则、特点与规律、主要方法与相关技巧,通过广告创意进行视觉化与艺术化的再现,提高学生广告策划能力、广告创意能力、文字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2.传播学课程群传播学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媒介管理、广告经营策略、广告心理学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规律,研究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掌握现代电子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正确进行媒体选择,明确其运作规律,科学地做出媒体投放策略。帮助广告学专业学生理解广告运作的对象和环境;使学生更加明确广告运作规律。为实现广告有效传播、科学经营与管理奠定基础。3.广告设计课程群广告设计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的应用型课程群,提供广告学专业的素养与基础表现工具,主要包括美术基础、三大构成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电脑三维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广告创意和表现的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建立前卫的设计理念,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以美术和构成理论为基础,以应用软件为工具,通过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广告设计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创造力。本课程群围绕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广告设计能力,通过美术基础、构成设计、设计软件的应用等课程,较好地完成自己的创意;第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电脑图文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与视觉传达能力;第三,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训、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各类竞赛作品的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4.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课程群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课程群是广告学专业的对企业品牌形象表现工具,主要包括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新媒体广告、影视广告策划、网页艺术设计、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本课程群在于帮助学生利用视觉传达理论科学正确地塑造企业形象与传播品牌,通过企业形象调研,提炼企业的理念系统,并用视觉图形表现,使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个性形象。通过艺术设计表现企业形象,进行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提高学生视觉要素的形态掌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视觉设计的创意能力、设计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企业形象策划能力与视觉传达能力,使学生具有CI策划、设计、实施、管理和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5.人文素质课程群人文素质是广告学专业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与基本素养。该课程群主要包括中国经典文化导修、美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广告道德与法规、大学语文等课程。本课程群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文字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艺术品位、气质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将能力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以优化广告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以育人为宗旨,以应用为目的,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进行课程群设计,通过整合课程、优化结构、革新内容、改革方法,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知识架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广告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提高专业竞争力。建设了内容联系紧密、层次清晰、相辅相成、特色鲜明的广告学、传播学、广告设计、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人文素质等5大课程群,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建设与实践,实现了广告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和设计创意,广告市场项目方案设计、媒介投放策略、品牌形象及视觉传达课、广告投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广告项目实施所需要具备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广告策划与创意能力、媒体应用能力、设计表现与视觉传达能力等。通过课程群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竞赛,使学生在专业实训及各种竞赛中实施广告实践过程,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广告策划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提高了毕业生在广告行业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了我校广告学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星河.全媒体时代广告教育新模式建构[J].中国广告,2012(2):138-142.

[2]林怀宇.论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J].东南传播,2011,88(12):115-116.

[3]刘春侠.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专业设计类课程群建构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11):181-182.

[4]罗奕.供给侧改革下广告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探索[J].今传媒,2017(1):18-20.

第4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 跨专业课程群 学前教育 网络采编 人才培养体系

一、现状和意义

我校近年新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和网络采编专业(方向),其中学前教育是省教育厅规定凡有师范类专业院校都应该开设的新专业,网络采编则是我校针对社会发展状况开设的有较好就业前景的新专业方向。根据我校院系设置实际情况,二者目前均由中文系具体管理。

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都具有很强的跨专业性质,需要聚合多院系、多专业的学科、师资力量办学。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关系到二者能否办学成功。

跨专业课程群的研究在学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应该及早起步,利用开办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的契机,认真研究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问题。

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表明,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更受欢迎,更有前途。而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和实践,无疑对培养具有跨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我们成立跨专业课程群研究小组,以加强对跨专业课程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研究方案

根据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以我校学前教育和网络采编为例,参考其他典型高校的经验,研究我校跨专业课程群的发展现状、发展途径、发展主旨。此目标大体可以分解为如下各方面内容:(1)我校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现状如何?(2)我校应该怎样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3)我校学前教育与网络采编应该怎样示范性地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4)我校应该怎样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培养师生的跨专业课程群意识?(5)我校应该怎样利用跨专业课程群,培育学科与教学新的生长点?(6)我校应该怎样汲取别的典型高校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的先进经验?

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是:统筹安排,分工合作,文理工打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设计与个案实操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1)调查研究。调研我校和其他典型高校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现状;(2)理论阐释。紧跟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前沿,借助最新教育理论,对跨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理念与构建体系进行理论阐释,力求高屋建瓴,自成一家;(3)个案实操。借助学前教育与网络采编的跨专业特质,示范性地构建与实践跨专业课程群,为学校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此前,我们已为课题研究打好较充分的前期基础,如:(1)已撰写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论证报告和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建设规划,获得学校、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通过;(2)已撰写设置网络采编专业方向论证报告和网络采编专业方向四年建设规划,获得学校、通过;(3)已初步编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学校通过;(4)已初步编制《汉语言文学(网络采编)人才培养方案》,获得学校通过;(5)团队成员近三年撰写了10多篇相关论文,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准备好理论基础。同时已收集大量相关图书资料,走访相关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准备好科研条件,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三、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研究过程比较艰辛,遇到的困难很多,逐步形成清晰的体系。研究成果最终物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用以指导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以学前教育为例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各种类型幼儿园、托儿所等学期教育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且具有鲜明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具有师范性质与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树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意识,了解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对学前教育工作拥有热情与兴趣。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观察、理解幼儿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修养;

(3)具备较强的文艺欣赏与文艺创造能力;

(4)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研究与教育管理能力;

(5)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相关资料。

4.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美学

5.主要课程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测量、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外幼儿教育史、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课程论、幼儿保健学、幼儿游戏理论、琴法、声乐、舞蹈、美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舞蹈创编与技法、美学、文艺理论基础、儿童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

7.教学进度表(略)

(二)以网络采编为例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方面语言文字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

要求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化文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

3.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语言文字观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管理协调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拓宽专业知识,能将现代化文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运用到新闻宣传、编辑出版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学科发展的历史,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文化产业等发展现状。掌握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的基本方法;

(4)熟悉文化政策与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新闻宣传、编辑出版等方面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能力;

(5)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7)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相关资料。

4.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5.主要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网站建设与维护、传播学等。

6.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考察、专业技能实训、学年论文、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

第5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

作者简介:罗朝明(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陶扬威(1989-),男,湖南益阳人,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助教。(湖南 岳阳 4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1C0630)、湖南理工学院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B18)、2013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实验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3]191号)、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8AJM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15-03

自从教育部实行“质量工程”重大举措以来,课程群建设受到了广泛的重视。[1-4]课程群有效地避免了单门课程只注重本课程建设的局限性,将课程与课程之间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效远远大于相关单门课程的总和。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湖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对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的建设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5-7]但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课程群的体系结构不够完善,各门课程的内容过分独立,没能很好地挖掘出各学科内部的关联性,课程群的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课程群的体系中,各学科课程普遍偏重于理论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不够重视。

如今,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再加上在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群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校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院校,结合各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对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改革的总体思想为:以改革课程群体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优化和整合课程群内容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执教能力,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能得到均衡发展。下面对我校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进行详细阐述。

一、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概况

1.优化课程群的结构

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MATLAB技术与应用”和“DSP原理及应用”五门课程。根据其不同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可以把这五门课程进行重新分类,组成如图1所示的课程群结构。由于“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理论性强,也是其他三门课程的基础,将其归为基础理论类课程,其重点是给出本课程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字图像处理”、“MATLAB技术与应用”和“DSP原理及应用”三门课程不仅要关注相关理论的传授,更要重视理论的软、硬件实现,因而将其划为应用实现类课程,课程中要加强工程应用方面的培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调整课程群的课程标准

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是从信号与信息处理课程群建设的角度来制订和设计,注重课程群的整体效应,摈弃了以前仅从单门课程的角度来确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基础理论类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注重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系统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应用实现类课程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上。在课程实验安排上,把各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进行改造和重组后合并到一本实验指导书中,结合基础理论类和应用实现类课程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实验项目,同时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修订和设计。这可以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不但对课程群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而且利用了课程内容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

3.改革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内容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授内容注重与实际相联系,强调工程应用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循序渐进,逐步引导,通过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剖析,加深理论与工程应用的联系;课程作业要避免陈旧的、重复的题海训练,注重课程作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设计性。

二、课程的再设计和再规划

课程的设计和规划以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培养为宗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下面根据基础理论类和应用实现类课程的不同教学要求和目的,对其进行了再设计和再规划。

1.基础理论类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

基础理论类课程是应用实现类课程的基础,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该类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如图2所示。

(1)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理论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信号的变换和信号的处理,通过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和讲解,展现了课程严谨的数学逻辑和数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其讲解清晰分析透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例,加深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纵向拓展理论教学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层面上,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从课程理论角度来分析工程应用的本质,从应用角度来突出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2)虚拟实验平台的推广与应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虚拟实验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技术实现虚拟实验环境,用软件模拟虚拟设备,学生可以像在现实实验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实验效果基本等价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8]在以往的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都是单独设置和讲授的,衔接不是很紧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淡化理论与实验的联系,而虚拟实验既可辅助理论教学,也可作为实验教学手段,起到一个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这种教学改变了单调的课堂授课方式,模糊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实物实验教学融为一体。[6]

(3)采用实验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基础模糊,仅靠课堂的讲授与学习,学生难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宜采用实验驱动的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并巩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每个课程实验都是工程应用的基础,如50hZ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信号的采样与恢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等。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相似的问题也可轻松解决。

(4)参与教师的科研和课程讨论。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从事一些简单的基础研究,进行理论探索与研究,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加深和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其次,围绕课程内容,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应用型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自主解决。

2.应用实现类课程加强工程应用培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应用实现类课程是理论的应用与实践,将理论进行纵向拓展,重点在于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此类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如图3所示。

(1)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教学不仅要把主要的重点的内容讲解清晰透彻,而且要结合具体的应用情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对理论进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每章的主要内容,例举一两个工程实例,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应用的联系落到实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几个章节结束后,再结合综合性强的工程案例,将课程理论进一步融会贯通,加强学生工程应用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2)采用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DSP技术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和“MATLAB技术与应用”三门课程应用性和综合性强,宜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每一个项目都是工程应用项目,可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工作中,如图像分割、音频信号发生实验、FFT算法实验、语音编码解码实验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针对实验环节中实验内容和项目相对单一、实验课程之间无关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等问题,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扬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车牌识别系统设计、DSP小型系统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积累一定的开发实践经历。

三、课程群资源网站建设与完善

教学资源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将有关课程群建设的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及计划、教学录像和课件等教学资源公布在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学生的学习和交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学习计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计划研读最新的资料,避免学生对课程认识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在线学习、论坛、资源共享,教师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

教学团队建设是实现建设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各课程教师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讨论与交流,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调整。加强理论课老师和实验课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更好地融合。为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基础,定期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考察与学习,掌握学科的发展和学术动态。由教学名师定期讲授,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研讨会,介绍相关院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

五、课程群建设成效

课程群建设依托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和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我院是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单位。近年来,承担湖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和一般项目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湖南省高校优秀教材奖1项。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等部级奖励近20项、省级奖励30多项。

参考文献:

[1]徐凤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平台课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57-59.

[2]王浩全.信号与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5):82-83.

[3]司风山,徐勇,王浩,等.研究型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11):17-18.

[4]李静,郭汝静, 秦长海.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信号信息处理”课程群教学体系[J].电脑与电信,2012,(1):60-62.

[5]陈松,潘理,李文,等.创新基地项目驱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5):105-106.

[6]罗朝明,李文,李延平,等.基于Matlab和VB的《信号与系统》虚拟实验系统[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0(1):59-61.

第6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群;课程建设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无论其规模扩展还是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网络就是计算机”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计算机网络已经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方向,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内容;同时计算机网络同其他学科方向广泛交叉,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对其他学科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同时,由于丰富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不能采用简单的一门课程来覆盖,需要一个经过规划的课程群才能较为系统地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体系总体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三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基于分层结构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设计要点、基础理论、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以及主流网络协议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构建、使用和管理的各种实用技术。

(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到各个应用领域和学科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学科方向及其技术。

图1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

由于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庞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多种多样,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覆盖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是不现实的,所以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在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中精心挑选重要的内容,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组织建设若干门核心课程,建设好理论知识和实践两个环节,为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基础。

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与建设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

做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规划工作,首先需要界定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确定哪些方面的知识涵盖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去。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要涵盖进网络课程群的重要内容包括现行主流网络的基础理论和体系结构、现行主流网络的核心协议的分析与设计、下一代网络的关键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规划与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以及有影响力的计算机网络

的应用。

依据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做了如下规划,如图2所示。

图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规划

(1)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基础性课程,为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先导性课程。主要讲授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参考模型,网络中各层的设计要点、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流行网络的网络协议的模型和原理等内容。

(2) 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实践环节之一。主要有针对性地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验和验证环节,以及网络各层中核心协议的分析和原理性实现。

(3)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另一个实践环节。同样为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提供实验和验证环节,与计算机网络实验不同的是,所选取的实验是一些粒度更大、综合性更强的实验,需要学生利用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程序设计语言的编程技巧,并具备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背景,才能出色地完成实验内容。部分实验内容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的知识。

(4)TCP/IP协议分析:TCP/IP参考模型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为Internet所采用的协议族,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分析Internet中广泛使用的主要协议。主要包括Internet的设计原理、编址和路由选择技术、基于TCP的编程技术和一些应用,如:域名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电子邮件和万维网等应用。

(5) 下一代互联网:针对现有Internet存在的问题(主要是IPv4存在的问题),现有Internet会最终缓慢过渡到下一代Internet(IPv6),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进一步延伸,主要包括IPv6的寻址结构、扩展头、身份验证和安全性、对任意点播和组播的支持以及对相关协议的影响,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策略和应用。

(6) 网络规划: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之一。本课程从系统方法学和网络工程的角度探讨网络分析、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系统地介绍网络规划及逻辑设计流程中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实践指导等。主要包括、网络互连技术概述、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相关工具、需求分析、流分析、技术选择、网络拓扑设计、网络编址和网络命名、路由设计、网络性能保障设计、网络管理设计、网络安全设计、案例分析等。

(7) 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日益复杂化,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管理就是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而对网络设备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和措施。在本课程中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核心协议(主要是SNMP协议)、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工具以及简单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机制等实践环节。

(8)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应用学科方向,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为一系列课程,如电子商务、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网格计算、Web服务等课程,在教学中可以自由开设。

2.2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经过我校计算机学院网络课程组全体教师若干年的努力,为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已经初具规模、成效显著。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已经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基础学位课,必修)、“计算机网络实验”(基础学位课,必修)、“计算机课程设计”(基础学位课,必修)、“TCP/IP协议分析”(专业方向限选课)、“下一代互联网”(专业方向限选课)、“网络规划”(专业方向限选课)、“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方向限选课)等核心课程,并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课程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任选课)和“网格计算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并计划开设“分布式计算与分布式系统”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和“Web服务”课程(专业方向任选课)。在每一门课程(实践课程除外)中,理论性知识讲解的同时,鼓励增加实践环节。这些课程基本上满足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要。

(1)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TCP/IP协议分析”以及“下一代互联网”等课程为学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基础,该层次的课程既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体系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又介绍现在Internet的主流协议族――TCP/IP协议族的进一步剖析,并介绍了未来Internet的发展和主流技术――IPv6。

(2) “网络规划”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实用性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网络管理和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直接的技术基础。

(3) “电子商务”、“网格计算”等新兴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在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开阔了眼界,提供了接触新兴学科前沿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

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关键和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体现形式,在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一贯得到了重视。

(1) 注重引进相关课程的优秀教材[1-7],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中引进了世界经典教材――Andrew S. Tanenbaum著的《计算机网络 第四版》,这些经典教材使得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国内外优秀大学的课程教学站在了同一起点上。

(2) 重视针对一些缺乏精品教材的课程开展了自编教材的工作,鼓励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教材的成果,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计算机网络实验”采用自编的内部指导教材。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教材已于2009年6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启用新编的教材。

“TCP/IP协议分析”及应用教材于2007年2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已在“TCP/IP协议分析”课程中采用,该教材荣获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已经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现在已完成初稿编写工作,计划2009年10月份完成校稿,2010年2月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2009~2010学年第2学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中采用。

此外计划编写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中相关课程的教材还有:“网格计算”课程教材和“网络规划”课程教材。

此外,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重视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8-9]。

3结论

本文结合作者承担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目标和规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把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体系分为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实践,对三个知识层次中所包含的课程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一个课程群的初步的轮廓,希望能够对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Andrew S. Tanenbaum. 计算机网络[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周明天,汪文勇. TCP/IP 网络原理与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M]. 3版.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杨云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杨家海. 网络管理原理与实现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6] 李明江.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Ian Foster, Carl Kesselman. 网格计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 王勇,杨建红,任兴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任务编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2):94-95.

[9] 王勇,姜正涛,杨建红,等.“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4):68-70.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

WANG Yong, REN Xing-tian, YANG Jian-hong, FANG Ju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第7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

一、专业群的内涵

“专业群”建设任务的提出,缘起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但是究竟何为“专业群”,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许多学者基于专业群建设的实施或管理实践,对“专业群”的概念做出了各有侧重点的理论阐释。

陈林杰认为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孙毅颖认为“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具有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等’特征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整合跨类别专业、培育孵化新专业、建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实验实训基地、配备师资团队、建设质控评价体系等。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是一所院校特色化办学能力的综合体现,诸多的工作无不蕴含其中。概括地说,专业群是以办学实力、行业背景、发展潜力等综合优势明显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二、“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课程体系的构建导向与建设内容――以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

以由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证券、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组成的“会计与金融服务专业群”为例,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技术与服务领域分析、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以培养具有专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导向

1.底层共享,构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课程平台

这个用以共享的平台性的课程群的设置内容,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一是搭建“基本素质平台”,其中囊括了高职学生所必备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二是搭建“专业素质平台”,其中包括了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的如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等4门职业基础课程。

2.中层分立,构建核心课程平台

依据群内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岗位,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综合的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推进“教学做合一”。以会计与审计专业为例,依据该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过程)要求,重点开设会计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实务、国家税收、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

3.高层互选,构建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

开设的可供群内各专业交叉互选的素质拓展和专业拓展课程平台。例如,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证券、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选修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素质拓展模块中的课程;以及会计电算化实训,证券投资分析等专业拓展模块中的课程及实训;在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跨岗位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依据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工学项目模块设计→项目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设计的路径,将教学计划与岗位能力要求有机结合,以实现为企业和行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卓越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招工即招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人才,使学生入学伊始便获得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技能标准、评价体系等,工学交替、轮岗培训,深化学生学徒的一体化培养。

2.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

改变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实行的“学院→院系→教研室”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学院→院系→专业团队→课程团队”的四级教学管理模式,并且重心下沉。发挥专业建设负责人的团队引领作用,由专业团队和课程团队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和教材建设,组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实施学生的“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开发并丰富平台课程与拓展课程,对底层共享、高层互选的课程实施“弹性学分制”,学生可在两类课程范围内自主选课。

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校内课程实习、工学交替、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人力、设施设备、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8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字】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教学模式;实践能力

中国分类号:G642.41

一、课程群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以强化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施工员、造价员和二级建造师岗位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全力创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课程群。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管理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培养学生有效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为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奠定专业知识,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施工员、造价员和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来综合对学生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等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1.根据教学需要,继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施工技术与组织》现有学时为32课时,经2012年教学计划调整之后,该课程变为48课时,需对课程体系进行仔细研究,争取将现有章节全部纳入到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用中;同时,优化理论、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教学进度表和PPT制作等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现有课时64课时,安排了相关的课程设计实训周,优化理论、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教学进度表和PPT制作等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

《施工技术与组织》通过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多数学生反映该课程极为实用,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掌握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方法和原理,以整个项目的施工流程为导向,用一个项目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即引入上海市某项工程需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文件);

《工程项目管理》通过收集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多数学生反映该课程极为实用,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管理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

3.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施工员和二级建造师岗位为核心,以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文件为主体,按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学习情境引导教学进行的方法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知识体系,训练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课程群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施工员和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4.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在讲解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项目导向法和视频教学的基础上,为给学生出校后的实际工作打基础,我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后,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以前在施工单位做过工程管理和监理施工的实际经验,将曾经做过的工程案例现身说法的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和交流,给学生们创造如同在实际工作中的环境,让其有一种切身的体验。通过试验,相信此方法能非常明显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应该是极为成功的教学方式;

5.考核方式改革

《施工技术与组织》课程在今年的课程考核中采用了平时成绩占30%(作业+考勤+平时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在2012年教学计划中已经将该课程由考查修订为考试课,同时增加了期中考核的方式;具体情况如下: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建议进行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建议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成绩(50%)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建议进行期中、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试。建议成绩评定标准:

期末总评成绩(10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成绩(50%)

三、课程群建设的成效

1.本课程群全程使用多媒体配合黑板板书教学,主要内容贯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概述、流水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网络计划技术和优化,编制双代号和单代号网络图、施工组织总设计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知识等;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各种具体管理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

2.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在课程教学各个模块补充施工现场技术、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增进学生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了解,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现场项目管理等实践的能力,为考取施工员、二级建造师证书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3.让部分学生扮演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文件,其余学生扮演业主或者甲方,对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组织总设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文件进行审核是否批准用于工程项目。

第9篇:课程群建设论文范文

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高校课程群的建设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研究者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五种:(1)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2)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3)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4)课程群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是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势,打造学科优势;(5)课程群应该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

目前,学术界认为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互动有序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整合构建的课程集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一个培养技能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凸显它们为确定的共同技能的服务特征,使它们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连贯起来。在专业建设中,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技能点、技能群、课程、课程群、专业。最基本的教学单元是技能点,技能群是技能点的集合,课程是技能群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课程群是课程的超集,是专业的子集。

2课程群的由来

2.1就业市场的现状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地调研和分析就业市场。现在用人单位招聘一个高职生,岗位定位是普通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而不是研发、设计人员。要求学生在上岗前,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工作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不需要过多的岗前培训直接可上岗。而高职生在校学习了很多课程和技能,但基本上是零零散散的,有些知识陈旧,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有些技能与岗位脱节,不能胜任相关岗位。

2.2课程建设的现状

2.2.1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照搬本科教育课程,对本科课程进行“压缩”,高职教育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严重违背高职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应该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技能群,再在此基础上形成课程群.

2.2.2纯技能培训方式.与本科学制压缩方式相反,忽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应用技能的培训,基础不牢,头重脚轻,不顾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忽视高职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有机整体。

2.2.3以现有教师状况开课方式.有些学校设课程就着有哪方面的老师,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程,完全不顾“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2.3学生自牙的现状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生人学基本技能和在校学习所需技能存在较大差距。传统课程教学过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掌握的是一门门课程技能的单一映像,学生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融会贯通这些技能。

3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课程群建设包含的内容很多,现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应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群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

3.1教学条件建设

在教学条件方面主要应包括:(l)具有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而制订的课程群教学要求和群内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具体方案,及群内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一方面选用国家和行业规划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的编写既是教师教学及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加透彻、灵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博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3)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这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群建设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课程群把诸多同学科的课程集中到了一起,给实习实训内容的整合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在统一建设中也可以统一协调组织,这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t成为可能。

3.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组织上,要形成以课程群建设主持人为总负责人,以各课程主讲教师为骨干,团结和带领课程群内全体教师,围绕教学、科研两项中心工作开展课程群建设各项活动的组织形式;结构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平衡,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研究生学历教师为主体、高中级职称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上,保持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加强梯队建设,保证教师队伍的不断档、不脱档,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重视年轻教师的业务进修、生产实践锻炼和科研能力训练;制度上,强化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意识,尤其是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与监督,培养课程群内学术自由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及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固定的交流制度。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群建设不同于课程建设,单门课程的建设一般只需考虑自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内容的组织形式。而课程群建设一方面要处理好群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相互间的重复、界限不清等间题,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专业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层次分明、界限清晰、彼此照应、各具特色的系列课程.因此,课程内容与体系改革方面主要应包括:(1)课程教学大纲既要体现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相对独立性,又体现与相关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重点难点突出,精选、精讲教学内容;(2)实习实训大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注重学生就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实习实训;(3)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课程体系统筹规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书育人效果是否明显;(4)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

3.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的形式因素,灌输式教学与启发式、研究性教学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差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区别,同样也不能归结为物质形式的不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适合本门课程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之间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也都有所差异。对课程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检查,既要考察课程群内各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共通性和学科特色,又要考察每门课程、每位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作为一个集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上的研究、交流与整体发展情况。

3.5考核方式及内容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素质形成规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高职院校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如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将直接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职能人才,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并重。不能仅仅将考试作为学生期末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评定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素质形成规律的手段。其次,应将素质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设计学生素质考核与评价方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践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过程评价,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4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实践

4.1科学制定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的实施方案

我院建筑施工课程群主要是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服务,考虑到建筑施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技能要求也非常高,我们结合“施工员”的技能要求,适当扩展一些现代建筑施工的新技术、新知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广泛调研、精选课程、加大投人,从设备和师资等各方面全力保证,争取建成一流的高职教育课程群。

4.2完善规范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文件

为了规范建筑施工课程群建设,我院整合多年课程建设的经验,并吸收兄弟院校的成果,提出了完善教学文件的要求:

4.2.1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教学调研、了解建筑施工和对应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成立了由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全面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并运用DACuM方法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制定出教学计划。围绕教学计划,我院确定了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等3门职业基础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等4门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力求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尽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4.2.2全面革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应该是本门课程的指导性文件,除了能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该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间的联系,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应该按照模块化的要求,统一学时分配。目前我院的做法是每门课程安排理论教学40学时左右,另外安排课内实验20学时左右以及1一2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前再安排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2.3统一使用电子教案。课程群每门课程均有与教材内容配套的电子教案,与习题一起上网,不同教师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使用统一的电子教案,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4.3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任心的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的灵魂,名师主讲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了确保课程群建设质量,我们着重抓了以副教授为教学核心,以高级工程师为实训指导骨干的教学队伍建设。课程群教学团队由系主任牵头负责,全体成员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团队按照课程群建设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主持多媒体课件建设、编写优秀教材、培养青年教师等。我院土建类专业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有一大批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大学毕业生在本专业终身从教,形成了理论教学严谨扎实、实践训练严格真实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引,以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发展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精神好、职称、学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各具所长、积极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始终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每年选派多名中青年教师到施工一线挂职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兼职在企业从事工程施工、设计、监理、招投标、技术推广、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或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此外,还积极参加横向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几年完成的生产教科研项目18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先后通过校级或省级鉴定的科研教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08年3月,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初步建成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双师素质”优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

4.4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高职教材适度够用的原则,我们重新编写或精心选择了一些与课程群建设内容相配套的教材,尽减少理论推导内容,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以便于组织教学。此外,特别强调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拓展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专业教师编撰教材,编撰教材是一项孺要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的复杂活动,参与编撰教材能为教师提供接触专业理论并探究专业的机会,激发教师学习的愿望,促使教师不断学,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近年来,团队教师共编撰了《建筑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实训》等六十多门教材,其中《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等八门教材人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均令人满意。

4.5加强实习实训室建设

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习和实训.根据课程群建设要求,我们对选定的课程,分别建设了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保证完成全部的课程实验与现场教学,课后对学生开放,利于学生的自主训练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注意各实训课程的交叉综合。

4.6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是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小论文、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实践等环节纳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课程教学尽盘安排在实验室进行讲授,做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生动性、直观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三是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我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课件等资料在校园网内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