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实训制图总结精选(九篇)

实训制图总结

第1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培优集训;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0-02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近几年实行的“以赛促教、全面培优”的赛前培优班的学生表示高度的认可。因此,在结合我校其他项目培优班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的各项考核指标,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探索提出“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培优班的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及领导机构

一个赛项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规范化的制定方案和落实具体实施工作。我校在组织上首先确定指导思想,具体领导机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培优班全面开展工作,土木科科长作为副组长负责培优班、集训队各项工作安排与协调,抽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技能培训指导,启用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的体能训练工作,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训学生成为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培训方案

1.资格审核。动员在校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报名参加培训班。结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择优选择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谨慎、细心、活泼,严于律己、善于观察、服从指挥的学生。

2.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及绘图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图的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再对建筑给排水和控制电气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进行培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四周。(1)给排水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给排水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的识图与绘制,建筑水电材料工程量表和材料清单编制基础。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给排水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2)电气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电气平面图、原理图的识图与绘制。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电气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电气施工图。(3)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前四周所学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给水排水、建筑电气识图能力,遴选出10~20人进入下一阶段培训。考试要求:试卷答题,独立完成图纸绘制。

3.第二阶段水电基本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进行“管工”实操训练,再对学生进行“电工”基本操作训练,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五周。(1)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训练。培训内容:不锈钢复合管、镀锌钢管、PPR管、UPVC管下料、切割和连接。管材的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沟槽连接、卡压连接、热熔连接、粘结。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管道的下料、切割和连接。(2)管道配件、附件的安装以及施工验收训练。培训内容:水泵、压力变送器、水表、信号蝶阀、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末端试水装置、水龙头、淋浴器、洗脸盆等水暖器材。管道水压试验、水冲洗、排水管道的通水试验、通球试验。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器件的安装和连接,管道试验。(3)电气安装与接线训练。培训内容:信号蝶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压力变送器、水表、液位传感器到控制箱端子排之间的连接;水泵到控制箱端子排的连接。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喷淋系统安装和连接。(4)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前五周所学知识点,以手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喷淋系统为重点。考核完毕后,结合心理测试、体能测试、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培优小组老师指定学生两两组合,力求达到一名水工和一名电工相配对。

4.第三阶段自动化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自动化仪器设置、调试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对学生进行PLC、变频器和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二周。(1)系统控制与调试训练。培训内容:电气控制柜PLC、变频器、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变频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抄表计费程序设计与调试,喷淋灭火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给排水监控程序设计与调试,组态监控系统设计与调试。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化控制程序设计以及组态设计。(2)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手动仪器控制和自动化设计、调试技能,以PLC自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重点。

5.培优强化集训阶段。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要求对前述考核过关学生两两配对进行综合集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一个月。阶段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验,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配对。重点考核绘图准确性,材料表编制,水电系统安装快速,手动启动顺利,自动化程序编写快速,纠错查错准确,文明施工程序,队员配合默契程度,以及体能和心理素质。

6.体能训练及文明施工要求。以上训练计划需适当安排体能训练,如长跑训练体能,铃训练上肢力量,由专业体育老师具体制定体能计划。培训全过程贯穿安全文明施工重要性,训练过程做到佩戴安全帽、手套,材料、工具摆放,工作区卫生清洁,废料处理得当。

三、所需要设备设施条件

第一阶段需要40~60人多媒体教室一间,第二、三阶段需要10~20人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需要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4套、PC电脑4台、配套管材、线材、电气元器件一批。

四、总结

全国技能大赛培优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教学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赛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态势。上述是我校在交流总结各省队指导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以此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同时,指导老师亦应结合学生技能水平、态度、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加强培优班学员的心理辅导,增强选手的抗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GB50015-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第2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 先进教学模式 机械制图 教学质量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生入校后涉足工程领域的第一门课,人们将其称为未来技术人员的启蒙课,也被誉为“工程界的语言”。它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本教研室全体成员几年的努力,分析并总结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我们将AutoCAD、UG、PRO/E等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其绘图技能和计算机绘图速度与质量。改变了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以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为主线,制订实训项目,实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读图实训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减速器测绘综合实训项目,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

3、将教室、实训室融为一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程的特点是即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在讲授投影理论部分,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讲授机械图部分时,在课件中,更多利用立体模型、三维动画和三维CAD软件进行演示,以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技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究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具体内容的讲述过程中,注重空间分析、投影规律、表达特点和方法步骤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思路、解题作图有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引导式教学法:制图课程的绪论通过拆装减速器在制图实训室进行,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构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练结合教学法:在学习投影作图基础部分中,教师理论讲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学生动手进行绘图及读图练习,使学生掌握正投影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读图、画图能力。

3、讨论、启发式教学法:在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时,通过课堂上大家讨论,方案分析比较,确定最佳表达方案,正确、完整、清晰、简洁地表达机件。

4、任务教学法:在读图实训中,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机械产品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5、项目教学法:减速器测绘实训项目中,教师布置实训项目,学生制订计划,通过测绘,确定表达方案,完成整套图纸的绘制,实现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机械制图是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模型和挂图的方式,来解决直观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在课件中建立立体模型以帮助学生想象空间形体,也可以采用三维CAD软件进行现场解析机器或部件的装配、拆卸过程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过程中老师通过挂图教学,是用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读组合体视图,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线面的投影特性和基本体的投影特性,有时还要利用捏橡皮泥的方法或利用白萝卜切割制作实物,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对于复杂形体这样就很难了,而教师借助AutoCAD进行建模,不管形体有多复杂,都能方便迅速地制作出三维形体,制作后的形体能清晰表达组合体的组合形式,各个面、线的实际形状以及各部分的投影关系,还能对局部或整体进行自由缩放,从而使学生看清重点部分或局部细小结构的形状;还可以将形体自由旋转,观察形体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上的连接关系,用三视图的知识分析形体,然后画出三视图。并将三视图与立体图对比,三视图想象立体图,立体图想象三视图,如此反复,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

因为AutoCAD可将二维图形通过“建模”命令生成三维造型,这对刚接触机械制图的学员来讲可增加他们的立体想象能力。在设计过程发现错误或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过“实体编辑”命令对设计的零件进行修改,可以一直修改到符合设计要求。设计完成可以将三维立体图自动生成三视图并进行尺寸标注。学生还可以利用AutoCAD中图块的功能,把多个三维实体块装配在一起形成装配体,并对装配体进行模拟装配。学生一方面能通过零件模型看到每一个装配体的真实形状,另一方面,通过装配体能看明白各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动力传动路径,从而分析出各个零件在装配体中的作用等。通过在多媒体教室的演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空间物体的认识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零、部件模型的测绘,提高学生想象与动手同步进行的综合能力。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制图研究室教师们的引导下,成立了制图协会,该协会完全以学生自我管理,从高年级的学生中,精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并进行强化训练后,组成一支优秀的辅导团队,在课后,帮助新学生更好的学习机械制图和AutoCAD,新学生想不出来图形,通过AutoCAD、UG、PRO/E等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画出立体模型。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也得到了更大的收获,而且制图协会每学期自发组织机械制图大赛和AutoCAD大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的特点,我们分两个学期来完成课程任务,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第一学期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再结合成为总成绩;第二学期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计算机绘图占总成绩30%,再结合成为总成绩。

最后通过不断地开发、完善多媒体课件,保证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增大教学信息量,节省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3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1.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积极进行教材建设针对“土木工程CAD”教学内容优化、授课用软件版本低等问题,我们组织“土木工程CAD”和“建筑制图”的任课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将基本教学内容分为CAD软件的基本知识、绘图准备、二维图形绘制、二维图形编辑、图形注释、图块与外部参照、尺寸标注、设计中心及查询功能、图纸空间及打印输出等九部分,并通过实例深化对每部分内容学习。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土木工程CAD》教材,该教材以AutoCAD2013软件的基础命令为基本教学内容,结合土木工程图纸的基本元素和制图标准阐述二维图形的绘制和编辑方法,将CAD基本制图方法与土木工程制图规范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从绘图准备到打印出图完整的内容体系。为了保证内容的全面性,教材中设置了三维图形绘制和编辑、着色与渲染等内容,同时,结合土木工程制图相关规范和标准,介绍了利用CAD软件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图的制图步骤和制图方法。教材的每一章都有针对性地设置了思考题和上机题,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改善教学方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土木工程CAD”课堂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与实训间隔时间长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将课堂教学转移到机房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对CAD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演示,学生“一人一机”进行学习;第二,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动手操作时间,并在每节课中保留十分钟的时间为学生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下或上机实训中解决;第三,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协调,缩短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训之间的周期,做到即学即练,使学生更有效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将CAD绘图与土木工程专业制图知识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具体做法为,在第一节课将某建筑平面图大作业发给学生,该大作业既包含应用CAD基本命令绘制建筑平面图纸基本元素的内容,又包括制图标准的一些基本要求;在后续的授课过程中,将该大作业进行分解,并将分解内容融入到各章节内容的讲授中,使学生在学习CAD基本命令的同时,掌握这些命令在土木工程制图中的具体用法;在讲授完最后一章内容后,指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完整地完成大作业的绘制。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寻找图形绘制的快捷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上机实训效果,采用任务引导型教学方法。首先,制定详细的上机实训计划,明确每一次实训的具体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其次,编制针对性的习题集作为实训任务的补充,使学生实训的任务充足,同时,加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总结,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最后,要求学生将实训成果上交,在批阅时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对比甄别,防止出现抄袭或雷同现象,并将实训成果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据。

3.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动手能力培养为了改变传统的纯粹上机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效果问题,采用综合评估的考核方式,即将学生的考核内容分为上机考核、上机实训和平时成绩三部分。其中,上机考核采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图纸绘制的方式,上机实训成绩以学生上机实训提交的成果为依据,该成果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其上机考核成绩的真实性;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平时出勤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来确定。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训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外,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指导学生在做好实训任务基础上,多动手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通过对往届学生实训操作中常犯的错误的总结,指导学生在上机操作中少走弯路,并且掌握一些必要的绘图技巧重视认证考试,构建纵横交叉学习模式为了使学生对“土木工程CAD”的学习得到社会的认可,将课程教学与认证考试结合起来。在“土木工程CAD”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学习,掌握从绘图准备到打印出图的全面知识,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有一个纵向的提高,以认证考试为契机,让学生通过复习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横向的扩充和巩固,将课程教学与认证考试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纵向提高和横向巩固,形成纵横交叉的网状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参加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建筑CAD模块)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认证应用工程师考试(建筑设计方向),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增强其专业竞争力。

二、土木工程CAD教学改革效果

在“土木工程CAD”教学实践中,将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应用到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包含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材建设、习题集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和认证考试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体系。教学实践表明,“一人一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和操作,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方法改变了枯燥的CAD操作命令的讲解,将CAD操作与土木工程专业制图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任务引导型的实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上机过程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评估的考核方式调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一年来的教学考核成绩表明,这种考核方式能客观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客观的教学信息,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积极动员和认真辅导,大多数学生参加了相关认证考试,通过率在90%以上。由于教学效果的改善,课程的教学氛围更加融洽,教与学中的问题被提出来并及时得到解决,真正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结束语

第4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制图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职业能力

在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工程制图》是培养学生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制图技能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传统上采用课堂教学,结合挂图、实物讲解,学生绘制的大多数是手工图,教师上课绘图工作量很大,学生兴趣不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高职教育的实用性特点,我院在传统课程基础上 ,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更新,删减陈旧内容,对教学目标、学时、教学内容、师资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高职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即高等性与职业性,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将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性质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应更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以往的教学侧重理论教学和课堂内绘图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投影原理和图示方法及识读和绘制环境艺术工程图的能力。现阶段这样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另外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远远不够,所以我院制定的新的教学目标更侧重职业能力的训练,减少课堂理论教学量,引入项目式教学法使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消化理论知识、培养职业素养,以实现岗位就业零距离为目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

二、学时及学时分配的调整

以往的《工程制图》课程学时是48学时,其中理论课时24、实践课时24。调整后的课时由于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及将AUTOCAD教学与工程制图的合并,总学时拉长为128课时,其中理论课时40(包括进算计绘图理论讲授)、实践课时88(包括计算机实践训练),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达到1:2。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整既有效的避免了以往课堂理论讲授太多枯燥乏味的情况,又符合现今行业对计算机绘图能力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了课时上的保证。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删减陈旧内容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删减掉与本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对课堂手绘临摹及绘制的内容进行删减代之以进算机绘图实训。

2.将AUTOCAD绘图软件的学习课程与《工程制图》课程合并,并在项目教学中强调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使用,改变以往学生只单纯练习手绘制图,毕业后还需进行再培训才能胜任企业工作的状况。

3.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包括工程制图基本理论讲授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部分是针对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实训性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教学方法进行。

4.教学内容强调职业性和技能性,模拟完成真实的设计项目。识图和制图能力训练通过完成项目各阶段的图纸任务来完成,例如室内设计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要完成建筑图纸识别、项目测绘及方案图纸绘制;施工图阶段要完成熟悉国家制图规范和标准、施工图绘制等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消化了理论知识,还能了解企业项目进行的步骤和每个阶段应具备的能力,懂得为什么学要怎么学。

四、师资方面的调整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整个教学阶段都要紧扣项目进行,所以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与项目运作经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授者更是“项目”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要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与任务完成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校内与校外结合、专制与兼职结合、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合、每轮课程由2-3位教师共同完成的形式。其中校内理论讲授部分由年轻教师完成;校外实训部分由有经验的教师或外聘行业设计师来完成。

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增加教学直观性和互动性。

2.改变以往单纯课堂讲授、课堂训练的单一模式,将教学带进虚拟教室、带进企业,以任务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工作即学习”。

3.实践教学更侧重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采用校外企业实训的方法让学生介入到真实的设计项目中,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知道要学什么,还要懂得将所学的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课程序列符合项目进行的顺序,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参与项目的完整阶段,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5.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与学生互动,针对学生实训环节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6.改变以往一人授课的模式,整个课程有多名教师共同完成,充分体现资源的优化和互补。

7.实训环节的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的团队协作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六、成绩评定方面的改革

以往《工程制图》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看图给分的模式,忽略能力的评价,成绩的评定过于片面。对工程制图这门课程的掌握单单能画出工整标准的图纸是不够的,改革后的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训技能考评和综合素质考评三方面进行评分。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教师、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考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业评分标准大致为:纸面成绩30%、企业评价20%、教师评价30%、学生互评20%,这样的评价体系既保证了全面性又保证了公平性和客观性。

以上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程制图》教学中所进行的试点性改革措施,它结合了近几年的广泛探讨及教学经验,也将不断地关注全国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新办法、新思路,为培养出合格的设计人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

[2]教育部:关于以产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

第5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安全培训;应用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安全培训是员工具备安全技能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伴随安全管理全过程的经常性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知识和能力保障[1]。然而,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仍然没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全培训在管理模式和培训理念上,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造成了该项工作的事倍功半。美国资源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根据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因其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管理方法简捷、管理效果彰显而适用于各类管理活动中,同样适用于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

1 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

PDCA循环即策划( Plan )、执行(Do )、检查(Check)、处置(Action ) 的“戴明轮( The Demingwheel)”,其基本含义就是工作之前要进行策划,然后将策划的输出(计划)付诸实施,再对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处置,由提高每一过程质量到提高总体质量的循环往复。

PDCA循环的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一个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一般要经历8个步骤,如图1。

图1 PDCA循环的8个步骤

PDCA循环是标准化运转、大环套小环、周而复始、循环不停、爬楼梯式提高的循环系统。如果将整个安全培训流程看作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培训需求调查、制度规划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培训现场管理、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跟踪改进等就是小的PDCA循环的过程。其中,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延续和具体化。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些问题,管理工作就上一个层阶。安全培训工作管理水平与PDCA循环的关系如图2。

图2 PDCA循环与安全培训管理水平的关系

2 PDCA循环对提升公司安全培训工作的现实意义

2.1 变经验的培训管理为科学的培训管理

PDCA循环强调总结培训各阶段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企业培训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2.2 变复杂的培训管理为简单的标准规范

PDCA循环的每一阶段都有章可循,把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再把简单的做成标准去执行。

2.3 规避培训管理风险

PDCA循环严格有序的管理策略,可以规避重复培训、无效培训、培训人员流失、培训需求调查走过场等培训风险。

2.4 造就和培育培训管理人才

PDCA循环,是尊重管理的客观普遍规律总结提炼出来的经验结晶,给管理者以智慧的启迪,使培训管理者从理念上、方法上、手段上更加开放娴熟,并且以更加积极、奉献、理性、科学的管理态度改进培训管理流程,追求卓越品质。

3 PDCA循环在公司安全培训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依据PDCA循环法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结合我公司安全培训实际情况,具体PDCA循环与安全培训设想见如下表1。

阶段 PDCA循环步骤 PDCA循环与安全培训结合设想内容

序号 内容

P阶段 1 分析现状 了解上次安全培训有待改进的问题;了解学员状况;监理工作性质对教师的要求;工程实际现状无法实现集中培训。

2 找出原因 上次安全培训有待改进问题:①聘请的教师讲解清晰、经验丰富,但对监理工作性质不了解,准备课件、讲解的针对性不强;②均采用常规大班培训,忽略现场实践讲解,受空间及授课环境限制,以及学员视角因素的影响。学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项目工地分散、受现场工作影响,造成部分学员不能脱产集中培训。

3 找出要因 教师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班模式;学员培训批次。

4 制定计划、措施 制定目标要求;明确职责划分;培训内容选择;培训调研计划,组织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大纲编写计划,确定培训知识点及时间限制;参培学员选择;培训教师选择;培训时间、地点、方式确定;小班化培训模式计划。

D阶段 5 实施计划、措施 找合适培训机构并就对教师、小班化模式的要求等与之洽谈,确定费用、课堂准备及道具;与推荐教师就培训大纲内容、学员情况进行洽谈,确定最优培训方式;培训报名,学员分批,培训开展;培训中增加学员与教师互动、讨论环节;培训全程录像,为未参培的员工提供影像学习资料,并为今后的培训和工程管理提供宝贵资料。

C阶段 6 实施结果

与目标对比 培训过程中对小班化模式与常规模式下培训效果对比;

与教师和学员交流检查培训效果;学员阶段性小结并反馈;培训后采用理论考试和现场实践操作考核对培训结果进行测评;对影像资料学习的反馈效果。

A阶段 7 对实施结果

总结分析 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将效果好的培训总结加以规范化、标准化。

8 未决问题

转入下一循环 对本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方案,以便进入下一个循环去解决。

表1PDCA循环与安全培训相结合

3.1 计划阶段

做安全培训计划时,除了一般实施计划中常有的要点,如:目的、时间、地点、方式、流程、费用预算等之外,还必须对安全培训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对安全培训要求有一个系统的,层次清晰分明的分析,列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

分析问题:

1、学员状况不明,素质参差不齐,包括学员的文化程度、专业、年龄、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对培训的需求等。

2、监理工作性质对教师讲解的重点要求不同。

3、采用常规大班培训,现场实践讲解时可能由于受空间及授课环境限制,以及学员视角因素,影响实训效果。

4、公司承揽工程分散广、工程进度、人员紧张程度不同,没法实现符合要求的学员集中培训。

归类整理:

1、对学员规模(数量)、结构(年龄、知识层次)、人力资源素质(能力、水平、状态)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培训前学员的初始状况。针对公司不同年龄段员工,对培训要求、培训目的不同,采取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广泛信息收集、分析。

2、根据学员个人状况及培训需求,在培训前开展相应的调研,并按照调研结果组织分批次的培训。

3、根据安全培训需求,提前策划编制培训大纲,与相关培训教师进行沟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要求授课教师在讲课中增加与学员互动、答疑和讨论的环节。

4、根据实训的实际情况,适合组织小班化培训模式进行分组培训;针对有意愿参加培训而现场实际不允许抽调培训的人员,则通过制作全程培训影像资料进行传阅、学习,无形中由点到线的扩大到了培训的实效范围。

3.2 执行阶段

Do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核心阶段,实施培训的工作程序一定要清晰。如,实施安全培训流程如下:

(1) 开班准备流程

协商培训事宜印发文件选送学员审核确定下达培训班准备通知单开班前预备会。

第6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能竞赛 训练方式 经验总结

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数控项目竞赛的考核内容由三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理论、软件造型仿真和零件实际加工操作。所占的分数比例分别为20%、15%、65%,若要取得优异成绩,每个模块都很重要。选手每个项目要训练到位才能保证能够赛出好成绩。这是笔者作为选手和教练的角色对三个模块训练竞赛经验的总结,与其他选手和教练分享。

一、理论部分

理论的考点范围很广,以第六届全国总决赛数控车工工种为例,覆盖了机械类的大部分知识考点。共有十类题目,分别是:零件图的识读、刀具及其选用、零件装夹与定位、基准选用与尺寸链计算、工艺路线及工艺文件、编程技术、数控车床及其操作、加工方法与技巧、工件检测与精度控制、多轴加工应用技术。每类题细分若干小题,囊括了机械类所有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加工艺、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技术等科目。比第五届全国总决赛的题目内容更为新颖,题型密切结合新技术的加工案例。

技工院校的选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实操模块分数高但理论分数低导致总成绩不理想。理论考点涉及面广,在短期内灌输效果并不理想。下面是笔者对如何提高理论模块备赛效果的几点建议。

竞赛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应将理论要点有计划地穿插至实操训练题目中;日常训练过程中要积累,遇到问题时要找出相应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去解决问题,加强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分析竞赛技术文件和往届考题,拟定理论复习方向,对基本查图表、读图纸等的方法要熟练掌握;在考试的120分钟里,要把握时间,由易到难,且分析题目时思维要开拓,切勿钻牛角尖。

二、实操部分

实操部分占总成绩的比例最大,是竞赛成绩的关键、日常训练的重点。图纸分析、工量具准备、程序编制、操作加工等每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成绩的偏低。以数车项目为例:实操竞赛时间为6小时,考验选手的操作水平、对比赛节奏的把握、心理抗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笔者亲身体验竞赛的过程,总结以下几点反思和建议。

1.训练不够细致

控制尺寸的训练强度不够,竞赛过程有些慌乱和紧张。要熟练掌握单项操作,如:装夹、打表校正、对刀、控制尺寸方法等等。

2.画图造型、程序生成速度偏慢

建议在画图造型的同时,对零件的工序和编程顺序应有初步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画图及生成程序及切削同时进行。

3.零件加工工艺安排欠合理

加工工艺的顺序与加工效率有直接关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是日常训练的重要部分,教练在训练中遇到复杂零件,可集中选手畅谈各自见解,相互启发,学会优中选优。

4.竞赛节奏控制不好

在日常训练中,每个选手有各自的操作习惯,教练可分配一个计时器,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数据收集,就会知道外圆开粗、切槽、螺纹加工等等的所需时间。在比赛过程中对加工时间的把控,能缓解比赛开始的紧张情绪。

5.在竞赛过程中对零件重要尺寸得失把握不准

按照传统考试由易到难的思路,选手会选择先加工简单的轮廓再做复杂的难度大的,但结果简单的做不完,难点分没有拿到。在日常训练中,教练要引导选手分析评分表,找出得分点,安排工序时作为重点注意对象把分数拿下。

6.对竞赛现场的操作系统不够熟悉

承办竞赛的单位的机床操作系统多样化,参赛选手的操作系统一般是现场抽签决定的。在日常训练中应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让选手练习多个操作系统,并熟悉基本的功能,如对刀、换刀、修改刀补等等。

7.比赛经验不足

因学生选手在校期间学制是三年,基本只能参加一届比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比赛经验:日常训练中教练要多组织模拟竞赛,从机床抽签、竞赛场次、设置竞赛机床问题等按照正常竞赛模拟比赛全过程,让选手熟知流程;多参加各类别的交流赛,让选手在实战中提高;与兄弟院校选手进行友谊赛,让选手在比拼中取长补短。通过以上方法提高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比拼中让选手学会如何调节竞赛心态。

三、软件部分

软件操作模块相对前两个模块比较简单。以数控车工种广东省的决赛为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零件造型和仿真操作。作为选手时笔者是这样做的:进入考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检查电脑、鼠标、软件是否正常。若有问题要在竞赛正式开始前就向裁判提出并要求解决甚至更换有问题的设备。竞赛开始后,调整好心态,根据图纸进行零件造型。仿真加工和实际加工的刀路有所区别,如刀具刀尖设置为“0”等等。在比赛过程中,也有如下的反思和建议:

1.图形造型速度不够快

要加强练习,特别是特殊曲线、公式曲线的绘画。

2.造型和仿真操作节奏、时间把握控制不合理

要分配好造型和仿真的时间,若造型出错而没有检查出来,到仿真加工时才发现造型有问题,那直接影响仿真操作。建议在造型时可分配多些时间,确保轮廓正确再开始仿真加工。

3.细节方面处理不细心

指导教师在出题时设下相应的“陷阱”,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就意识到细节问题。

4.CAXA数控车软件的熟练程度不够

如何在造型中做到“准确快”,如何设置运用快捷键,如何固定好画图的手势和动作,是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软件操作模块可通过认真严谨的训练来提高。

最后,是比赛心态的调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胜利,胜利人人渴求,但胜利不是要打倒别人,主要的是要战胜自己。能够参加全省、全国竞赛的选手都有较好的技能操作水平,而临场的发挥决定成绩高低,主要体现在选手的抗压能力上。在整个竞赛过程中要做到不慌不忙,有思路、有步骤地去完成加工项目,成绩自然会好。怎样在日常训练中锻炼选手调整心理状况呢?有如下建议:一是制定集训队伍的口号,激发选手的潜力和提高选手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定期邀请心理辅导教师与选手聊天交流,找出问题调整好训练心态,结合实际训练效果共同探讨调整训练方法;三是做到先预防,掌握好每位选手的心理波动,及时疏导;四是定期组织选手测试,在准备冲刺期间,选手们从心理意识上淡化比赛的氛围,淡定地处理突发问题。

四、小结

第7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军校图书馆 文职人员 队伍建设

在军队院校图书馆实行文职人员制度,是拓宽图书馆人才队伍来源渠道、优化图书馆人才素质结构、提高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抓好军队院校图书馆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建设,发挥图书馆在院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针对性思想教育,切实打牢文职人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思想基础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原动力。要针对文职人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各种考验,坚定信念,牢记肩负的职责,爱岗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1.坚定理想信念。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文职人员面临着信息时代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和改革发展现实矛盾的考验。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文职人员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和影响。要紧贴文职人员思想实际,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文职人员掌握理论武器,澄清思想疑虑,校正人生目标。

2.增强使命意识。强烈的使命意识是馆员履职尽责应当具备的基本操守。要教育引导文职人员认识到,信息服务工作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科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军队和战斗力的强大,事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

3.发扬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馆员履职尽责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要教育引导文职人员,不管身处哪个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以对国防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对部队战斗力高度负责、对学员的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精神,认清自己的责任,全身心地投入。

二、增强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文职人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能力素质

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要提高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仅对文职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而且对他们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提高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代世界,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涨,对信息服务的形式、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馆员作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自己获取大量崭新的知识,并把最新的知识提供给读者,正越来越明显地摆在馆员面前。

2.提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能力。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教育转型带给图书馆的挑战前所未有。要教育引导文职人员回答和解决好“谁适应谁”的问题,以院校教学科研和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信息需求为牵引,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能力。关注读者需求,研究读者心理,积极寻找自己的专业优势、知识储备与当前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提高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效益。

3.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文职人员作为知识的组织者和传播者,应增强探索创新精神,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图书馆文职人员本身就处在科研气氛很浓厚的环境下,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条件,切实搞好对图书馆建设和改革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提高科研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有效机制,创造有利于文职人员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文职人员作为图书馆馆员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量大幅增加,但如何将这一速度和数量优势转变为协调持续发展的质量强势,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文职人员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有效机制,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而且是紧迫的实践要求。

1.建立和完善文职人员培训机制。《文职人员条例》规定,“聘用单位应当根据文职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对文职人员进行岗前、在职培训和军事训练。”加强文职人员培训教育是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文职人员的培训是终身培训、动态培训的循环过程,必须建立相应运行机制,对文职人员培训目标、对象、时机、学制、内容、方法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详细规定,以规范文职人员的培训过程。培训对象和数量上,根据我军院校图书馆建设的需要和文职人员的数量质量,由总部每年统筹论证院校图书馆文职人员的培训基数和培训比例,综合分析文职人员受训的人数和对象,确保按需培训、精细培训。培训目标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善创新,胜任信息服务工作岗位职责要求这一总体目标,从政治素养、业务技能、岗位实践、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构建文职人员核心素质能力模型。培训内容上,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素质能力模型,按照“任职基础+任职能力+任职拓展”三大基本模块,不断优化更新培训内容,提升文职人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2.建立和完善文职人员考评机制。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与保持队伍的纯洁性,是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两个方面,必须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要根据文职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特点规律,结合军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对文职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依据相关文件规定,制订图书馆文职人员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包括考评标准、考评方法、考评主体和考评结果运用四大支柱内容在内的科学考评体系,及时研究解决考评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提高考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通过建立体现科学军事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人为因素、感情因素的干扰,努力实现评价准确、奖惩兑现、激励提高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3.建立和完善文职人员的保障机制。良好的保障机制是文职人员履行职责、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要根据国家和总部机关制订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文职人员条例》《军队文职人员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管理规定》等,不断完善文职人员在生活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各类公积金、住房、探亲休假、健康救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及时解决文职人员的实际困难,有效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文职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价值认同感。建立完善文职人员工作失误、婚恋受挫、家庭变故、身患疾病等时机的心理服务援助机制,为文职人员提供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院校党委、机关要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在文职人员职级晋升、立功受奖、先进评选、生活待遇等诸多方面,坚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为文职人员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多办难事,及时消除影响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不利因素,使他们在图书馆这一平凡的岗位上能安心工作,从而保证图书馆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平忠.军事信息素质教育基础教程[M].北京:出版社,2009.

[2]王松林,方威明.试析任职教育院校图书馆文职人员信息素养[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4).

[3]葛敏,杨婷,王博.关于军队院校图书馆文职人员现状的调查报告[J].信息管理.2008(3).

第8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及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几种教学方法,例举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学制多种多样,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最主要、最有特色的形式,这种模式不仅在其国内倍受推崇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德国“双元制”模式,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 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受教育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工艺知识的培训,又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

1.1教学主体方面

私人经营的企业与主要由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而且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从教学年限方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即第二阶段II级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年限为2年至3年半,其60%至70%的教学和培训在企业进行;在高等教育阶段,即第三阶段教育,如职业学院的学习年限为3年,其50%的教学和培训在企业进行。

1.1.2教学地点方面

企业建有系统的培训基地。除提供与所培训职业(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紧密相关的实际生产岗位进行技能培训以外,还建有设备完善的教学场所,如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通过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以及模拟公司、学习等设施,对学生进行与技能紧密相关的工艺教学。生产岗位与培训中心结合组成系统的技能实训基地。

1.1.3教学过程方面

企业执行统一的培训文件。企业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制定本企业以及针对学生个人的企业《培训计划》,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不仅学习职业专业技能,而且获取直接的职业经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1.4学习人员方面

企业配备专职的实训教师。这些教师是企业的职员,由企业承担工资和社会保险。实训教育既要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训教师必须要有2~5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必须获得“师傅”职称,并通过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内容的实训教师资格考试,其个人品行也必须端正。

1.2法律主体方面

企业培训必须遵循1969年颁布的适用于全德培训企业的统一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以及《手工业条例》,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和《职业培训合同》实施实训教学。根据上述有关法律和法规,培训企业必须“送”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以保证法律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但学生与职业学校之间不存在法律契约关系。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2.1 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建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外,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规定。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通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

2.2 同生产紧密结合,实用性强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实用为本位的模式,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这种模式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都体现了明显的实用性。

2.3 紧密的校企联合

“双元制”教学培训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配备有高水平的培训师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和前提条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为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4 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训目标,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双元制”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马上投入工作。学生在老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展示和注重发挥企业、学校与行会的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2.5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德国“双元制”在组织、管理上既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注重发挥企业、学校与行会的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由于德国坚持“双元制”的优良传统,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既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又能给新生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及其在整个职业劳动中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画廊法、扩展小组法、旋转木马法、搭挡拼图法、记者游戏法等。

3.1画廊法

画廊法是教师准备很多图片。让每位学生从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学生从图片上联想到主题,每位学生围绕主题阐述选择这张图片的理由。要求每位到前面向大家展示自己选择的图片,并进行阐述。这种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2扩展小组法

首先教师给定一项工作任务。例如:现在在中国初入职场的人应具备哪些能力?学生第一阶段独立思考(5min),并写出答案;第二阶段是两个人合作(min分钟)讨论得出结论;第三个阶段是4人一组讨论(15min)得出结论.并把讨论后的结论绘制在图纸上,进行表述。

3.3旋转木马法

旋转木马法第一阶段是在一定时间内精读老师提供的文章或材料,并能够向他人复述;第二阶段是将把学生分成内圈和外圈,首先,外圈向内圈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三阶段是外圈向顺(逆)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外圈的人向内圈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四阶段是内外圈向逆(顺)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内圈的人向自己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五阶段把总结观点做成有创造性的海报或学习展板,向他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3.4搭挡拼图法

搭挡拼图法第一阶段专家搭档把拿到文章A或B文本后,与一名搭档一起研读文章并检验对文章理解,剪下关键词概念卡片,凭借它的帮助为知识传授做准备;第二阶段为拼图搭档A和B相互交换信息,然后使用关键概念来描述来做学习储备。第三个阶段A和B互相复述对方所讲的内容,以做为学习检查。

3.5记者游戏法

记者游戏法是教师布置一项工作任务,先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扮演记者对另一人提出2~3个问题,另一人回答问题。然后再采访另两个人。把采访3个人共同观点找出来,写在卡片上。

4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4.1画廊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很多植物保护方面图片。如:化学防治方面、物理防治方面、生物防治方面、农业防治方面图片,让每位学生从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如何进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学生从图片上联想到主题,每位学生围绕主题阐述选择这张图片的理由。要求每位到前面向大家展示自己选择的图片,并进行阐述。这种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2扩展小组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给定一项工作任务。例如:植保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学生第一阶段独立思考(5min),并写出答案;第二阶段是两个人合作(10min)讨论得出结论;第三个阶段是4人一组讨论(15min)得出结论.并把讨论后的结论绘制在图纸上,进行表述。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社会能力。

4.3旋转木马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阶段是在15min内阅读菜青虫发生规律材料,找出繁殖世代、越冬场所、越冬虫态等,并能够向他人复述;第二阶段把学生分成内圈和外圈,首先,外圈向内圈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三阶段是外圈向顺(逆)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外圈的人向内圈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四阶段是内外圈向逆(顺)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内圈的人向自己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五阶段把总结观点做成有创造性的海报或学习展板,向他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4.4搭挡拼图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阶段让学生研读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A)或苹果瘤蚜综合防治方法材料(B)。读完后,与一名搭档一起研读并检验对材料理解,剪下关键词概念卡片,凭借它的帮助为知识传授做准备;第二阶段为拼图搭档A和B相互交换信息,然后使用关键概念来描述来做学习储备。第三个阶段A和B互相复述对方所讲的内容,以做为学习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5记者游戏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布置一项工作任务。先两个人合作,讨论蔬菜病虫害防治要点。如:一个人扮演植保技术员,另一人扮演农民。农民对植保技术员询问2~3个问题,植保技术员回答问题。然后再询问另两个人。把询问3个人共同观点找出来,写在卡片上。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方法。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为载体、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温盛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理论探讨,2010.8

[2]谢康华,兰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大众标准化,2003.3

第9篇:实训制图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培训;流程;论证阶段;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16-06

随着优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均衡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师德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职后培训会提高教师质量,会促进教育公平,于是各种培训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培训方式也各式各样,培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有很多培训存在费力不讨好,培训形式化,管训不管用,只训无责评的现象。这不仅让学员产生失落情绪,进而形成培训形式论,大大地影响了培训效果和培训声誉,浪费了好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培训学员是不会经劣质培训随意折腾的,因此有些学者研究培训有效性问题和探究其原因和对策,其原因大致有:培训前需求调查不足,培训方案设计不周密,培训内容难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培训缺乏可行论证和量化评价,培训缺少渐进性和后续支持等;其有效性策略有:增强学员积极参与度,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学、研、践三位一体,面授网授优势互补,重视培训前期调查和设计等。这些现有研究从微观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师培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模式和策略。从这些研究来看,其培训质量不高的根因在于教师培训项目设计不够专业化,不够系统化,不够具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就要求教师培训项目必须走向专业化,无论从项目主题的设计,项目运行模式的设计,还是项目监控与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将从宏观角度以设计理论,管理理论,学教理论为基础,借鉴教学设计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等理念,探讨并构建教师培训流程模型,为教师培训规范化、专业化提供指导。让培训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和教学潜能,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均衡发展。

一、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

1.教师培训中ADDIE模型借鉴分析

目前教师培训的设计模型,大都采用通用ADDLE设计模型进行。ADDLE模型也是逐步发展的,其核心要素数目己基本固定,有五个阶段(成分),但图形表征并不相同,箭头的方向、多少、含义都存在差异,笔者选择了两个ADDIE图形表征模型:通用模型(图1a)和最基本模型(图1b)进行分析。

ADDLE通用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每个部分既影响着其他部分,又被其他部分所影响,最大特点是其随时可进入评估阶段,并随时从评估阶段走向其他阶段,也称为内省循环特征。这作为一个逻辑模型是可以的,这说明评估不仅是单独的一大阶段,还能随时影响其他阶段,但作为一个流程模型是很不好的,这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其他环节随时能进出评估环节,就出现如“分析-评估-实施-分析”和“分析-评估-实施-评估-设计”等流程,其实这里的评估包含两种含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随时能进出是形成性评价,正因其评价的复杂性和随意性使人们曲解此模型和难把握此流程,造成了很多不专业的培训设计。目前好多培训其质量不高、设计不够专业,往往是因受此影响使得培训设计缺少其中某个阶段或设计流程混乱所造成的。ADDIE最基本模型,其基本体现开展各项活动的线性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并修改前阶段,这作为一个流程模型也是挺清晰地,值得借鉴,此图唯独没有研究前四阶段之间是否存在形成性评价。ADDIE流程模型要强化ADDIE模型的序列化特征并突出模型的步骤化程序和可操作性。综上ADDIE模型,其五要素(阶段、成分)及基本线性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对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很有借鉴意义,其各环节任务分明、渐序影响、环环相扣,这正是很多人应用此模型的原因,但是这里的评估环节的成分很复杂,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边做边评的,形成性评价永远贯穿在每一个环节内,笔者认为默认各阶段内都固有形成性评价,只探究各环节间的形成性评价关系,将有利于清晰表征流程模型,更突出其他要素之间的关键关系。

2.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框架分析

张怀浩在他的硕士论文中从设计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设计研究实践框架(图2),该实践框架主要包含广博性探究(问题的识别,绩效分析,教师培训目标确定)、教育干预的设计(教师初级教育干预方案形成,干预的快速原型,原型的再设计与调整)和教育干预的实施与评价(教育干预实施,培训证据采集,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个阶段,十个步骤。笔者认为程性数据采集和后阶段对前阶段的深化与精制很有借鉴价值,实施程中采集那些难以保留而又很有价值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黑色双向箭头的含义是什么文中并未交代,可能是指互相影响,还是前端决定后端,后端反作用与前端。这八条黑色双向箭头之间太灵活、关系太复杂,可能也是对ADDIE通用模型中内省循环特征的曲解,其各环节间不见得都有直接相互关系,如从原型的再设计与调整到问题识别的箭头,问题识别是后续各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后续阶段只能依据前提和基础,何能反馈改变它?应寻求有意义的直接相互关系,规范培训设计的整体序列。

3.教师培训流程模型构建

笔者分析目前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时发现:最基本的是培训实施前的各项工作没做到位。于是作者在培训实施阶段前增加了一个培训方案论证阶段,只有通论证的可行方案才能进入培训实施阶段,以杜绝次品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其实它本质上属于ADDIE设计模型中的评估,因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及ADDIE设计模型中的评估的复杂成分和随意性,故笔者单列此阶段,并对ADDIE设计模型中的评估成分进行细化,分成了论证评价,形成性评价,总评(终结性评价)三个细类。在教师培训中设计与开发之间相互密切影响、时有交错,笔者将其合并到一个阶段内以探求与其他阶段的关系。进而重构出了培训模型的五个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论证阶段,实施阶段,总评阶段。笔者借鉴以上两个理论模型和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培训实践提出较合理的教师培训流程规则如下:

(1)只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有用的方案。分析自身必须科学真实且完成后不能轻易改变,要改变必须在一轮培训完成的总评阶段中大家认同后可调整和重做。

(2)设计方案完成后必须经论证通才能实施,若通不则必须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完善直至方案通才能实施,以保证高质量的培训。

(3)只有通论证的设计方案才能进入实施阶段,或在总评后对实施做出完善。如实施不太满意(形成性评价)则

重返设计阶段做修改。

(4)只有在实施完成后才能进入总评阶段,总评中发现问题可提议分析,设计,和实施阶段持续改进。也可结束这一轮的培训。

(5)每阶段内可进行形成性评价直至自我完善。总评阶段是对整个培训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甄别、把关,适当对其他阶段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根据上述结论,利用编译原理中的确定有限自动机(DFA)对状态图进行形式化表示,DFA则可定义如下:DFAM=({0,A,B,C,D,E,1},{a,b},f,O,{1}),其中:0,A,B,C,D,E表示开始,分析,设计,论证,实施,总评,结束的状态;a,b表示顺沿(顺序流程)和反馈(形成性评价):f定义如下:

得到状态转换矩阵表1,进而得出状态转换图(图3),即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图。

二、教师培训流程模型解析

1.教师培训流程模型的内涵解析

流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中核心环节(阶段)的关系序列,有个“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先后顺序,前环节是后环节的基础,后环节对前环节有依赖。流程能系统、清晰、直观的反映各阶段间的关系即各阶段内输入是什么、中间做什么、要输出什么。课堂教学的流程是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课后,教师培训和学生上课是相似的但有很大差异。笔者用任务分解矩阵(表2)来详细阐释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图。

表中第一列是五大阶段及其每阶段的工作量所占的大致比率,这就说明每个阶段都不能省,尤其论证阶段,非常可贵的10%!其论证方法有可行性论证(专家论证法)、改善性论证(快速原型法)、有效性论证(经验对比法),只有论证较可行的方案才可进入实施阶段。第二列是要进行该阶段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称为输入,是相关阶段研究的依据和基石。第三列是各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核心,是各阶段要实际做的工作内容。第四列是该阶段的总结和结论,我们称为输出,它是前面阶段的产出又是后面阶段的基础。第五列是谁完成该阶段,即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则分工越来越细,让每人做自己最擅长做的工作,通分工协作把整个事情做得最好。教师培训也一样,要做的最好就要分工,当前社会已渐渐出现这种倾向,一项教师培训不再是一个单位完成,而是出现了培训管理方,培训分析方,培训设计方,培训实施方,培训评价方等角色分工协作,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具有较强专业性,又可进行相互监督。设计阶段的第二行和第三行及实施阶段中的第二行都是后阶段提供的形成性评价输入、任务、输出,要求改进和完善此工作以至最优。

2.教师培训设计流程模型的具体流程

为了更明确的说明此表的内涵,增强教师培训流程模型的可操作性,笔者深入研究了各阶段的具体活动流程并构建了其流程图。

(1)分析阶段

培训管理方应首先发起需求分析,让培训需求分析方客观的进行需求分析调研,它是培训立项的前提和的基础。所有的一切培训应起端于实际问题,不管培训初衷为何,都应折射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才有现实意义。接着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看是否有必要通培训解决问题,如果有的话那就进一步调查学员学情,了解学员的学情现状,学习特征等,这为后期工作提供可对症下药的依据基础,并根据与理想的差距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再根据现实环境已有资源和约束资源的状况,较科学的预算成本效益,最终形成分析阶段的科学调研报告供培训管理方制定决策,为培训设计方设计科学的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如图4a。

(2)设计阶段

培训设计方应以分析阶段的调研报告为依据,首先细化绩效标准为具体目标体系,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性,进而设计评价量规。具体目标体系就是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的纲领,评价量规是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尺度。根据目标体系和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加涅教学九大事件理论等来确定信息内容组织序列和学习活动组织序列,根据信息组织与活动序列制定出培训实施传递策略(实施进度计划,信息传播策略和方式),至此设计方案已完成。接着根据设计方案选择资源:可利用那些资源、须调整那些资源、待开发那些资源,进而调整已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组成所需资源包。再制定培训管理策略:人员组织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制度保证,激励机制等等。最终形成设计阶段的科学培训实施方案提交给培训管理方和培训论证方,如图4b。

(3)论证阶段

此阶段形象地说相当于一个“大门”,杜绝那些劣质培训方案进入实际培训活动中,可以说是非常可贵的!培训管理方、培训分析方、培训设计方、和培训实施方根据培训设计方案和资源包,共同协商决策选择那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其论证方法有可行性论证(专家论证法)、改善性论证(快速原型法)、有效性论证(经验对比法)三大类,看培训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是否需要修改等形成方案论证意见,只有论证可行的方案才可实施阶段,如图4c。

(4)实施阶段

培训实施方以设计阶段的培训实施方案为依据,首先为优质培训做全面的准备工作:创设培训环境,训练培训教师,组织培训人员,这里特别强调训练培训教师,很多培训没有训练培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出现了很多可笑的问题,有的教师竟然连自己也没弄懂就去教。再者培训设计人员不一定是很好的培训教师,所以要找能知会道的人来担当培训教师。当一切准备充分后就深入开展培训活动,这是落实培训的最关键环节,决定着培训质量高低。在培训的实际活动中记录程性数据,填写评价量规,作为培训成果汇报和培训评价中的事实证据。最后形成实施阶段的实施情况报告提交给培训管理方和培训评价方以供评价,如图4d。

(5)总评阶段

培训评价方要根据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的各种报告,针对现实问题解决的程度,制定科学的培训评价标准,再按此标准采集所需培训结果数据,结合培训程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形成科学的评价结论,向参与此培训的单位和个人公布其培训结果,并总结成功经验,对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完成培训终结评价报告提交给培训管理方。培训管理方根据对这次培训效果,进行重新推广,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这样培训,提高自己,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图4e。

三、教师培训流程模型实践

目前,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甘肃省x县在城区内的四所中学中全面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为了防止这次培训再次形式化,让这次培训实有成效,该县严格采用了此流程模型。此培训在分析阶段中发现教师们主要对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感到力不从心,教学课件的修改和制作觉得不尽如人意;设计阶段很有针对的用支架式教学法来设计和开发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论证阶段采取了快速原型法进行了论证:实施阶段中对培训师进行了严格培训并在教学中记录了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总评工作、论证工作和分析、设计、实施工作由教研室、教育技术中心

和高校培训团队三方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交流,共同提高了这次培训的质量。这次培训效果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赞可,笔者也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现将一些评价归纳如下:

1.培训效果斐然

总评人员组通对比培训前和培训后学员们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发现:68%的教师其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显著提高,28%的教师其能力有所进步。教师们说:“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也没想象的那么难嘛”,“课件比以前做的好多了,也能筛选优质课件用于教学了”。就连好多参加其他培训的教师说:“这次培训真学了点本事,比以前的培训好多了,没有白费时间”。此培训效果显著,得到了所有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2.培训流程规范

大家一致认为取得如此好的培训效果主要是因为有规范、严格的培训流程。分析阶段做得更深入、更准确、更细致,为后续提供了科学依据;设计阶段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开发学习资源,再加上采取快速原型论证法来修改设计阶段资源包的不足,使得培训设计方案更优,让优秀的培训方案进入实施阶段,在实施中发现设计中依然存在的瑕疵,进而完善设计方案,在后续实施中使用,整个实施阶段完成后进入总评阶段予以客观评价。

3.评训分离有益

总评工作、论证工作和分析、设计、实施工作的角色分离使得三方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保障这次培训的高质量。打破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全包培训,切实提高了培训的责任心和培训效果。培训人员A说:“由于培训和评价角色分离,尤其是有了论证阶段有力阻止了不完善的培训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所以不敢怠慢,不敢凑合,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努力打造优质培训方案”。

4.成本效益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