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精选(九篇)

第1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关键词】公输;墨子;楚王;云梯;止楚攻宋;非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78-01

1 抛砖引玉, 设诱上钩

墨子先找到制造云梯的公输,先从道义入手,用借刀杀人劝说公输,他好似一位富有垂钓经验的老渔翁,先在鱼钩上挂好诱饵“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用无中生有法准备引诱公输上钩,而公输却像一条狡猾的老鱼,不吃这个诱饵,也不肯上钩,“公输盘不悦”。墨子

看见此计不成,,被迫无奈,为了诱惑这条大鱼咬钩,他又巧妙地更换了一种又香又好吃更有迷惑性的新鲜鱼饵,“请献十金”,结果诱得这条老鱼终于上钩了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一本正经,十分傲慢,用金钱来诱使和刺激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好似射箭打靶已树立好了明确的靶子,便紧紧抓住这句话,从“义不杀少而杀众”这个道义上,据理批驳公输帮楚攻宋是“不智”,“不忠”,“不强”,“不知类”。指出他的行为与观点自相矛盾,墨子驳斥得公输自我标榜的“道义”,根本站不住脚,不得不“服”。在无辞以对,招架不住的情况下,公输又虚晃一枪,把攻宋的责任又推卸楚蕙王身上,墨子乘胜追击,‘“胡不见我于王?”

2 欲擒故纵,请君入翁

墨子抓住楚王贪财好利的虚荣心理和维护大国君主风度性格上的深刻矛盾,采取迂回战术,欲擒故纵地先用一个假设,三个比喻式的排比句,“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此为何若人?”请君入瓮,先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墨子见楚王已经入翁,立即话峰一转,以三个恰当的博喻类比,先扬后贬地指出楚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而宋国地狭人贫,一无所有,这些鲜明的对比,既满足了楚王热爱虚荣的心理(先纵),又以此推陈出新,指出“王之攻宋”是“与此同类”(后擒),彻底揭露出楚国以强凌弱要攻宋的无理,无义,侵略罪恶,对统治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当面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使陷入自我否定圈套中,先后自相矛盾又无法争辩的楚王只好说“善哉”,但他又仗着兵多将广,不肯放弃攻宋的侵略野心,又转移话题,把矛盾的焦点转嫁给公输盘。

3 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墨子眼看公输和楚王之间,像踢足球似的在互相推卸着责任,还没有从根本上说服他俩,就反客为主地把自己的“非攻”思想,以逸待劳地付之于斗争实践中,便与公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守诚和攻城的军事演习,公输当侵略者“九攻”,墨子做主人公“九距之”,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战斗十分激烈,但依靠实力较量的结果是“楚寇”,公输的“攻械尽”,主人墨子的“守圉有余”,公输只好得“诎”。

第2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一、主旨概述

课文记述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消息后连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表现了墨子临危不惧,智勇双全的性格。

二、结构内容

全文共22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将法说服公输盘。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辩,初步说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说服公输盘,并迫使楚王暂时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文章开头先介绍事情的缘由,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与楚王和公输盘斗争的经过,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结局,脉络清晰。

三、严密的逻辑性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实践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朴实无华,特别讲究逻辑的严密和说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从道理上说服公输盘。攻城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墨子以献金请公输助杀辱己之人,从而引出公输的话“吾义固不杀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责公输四个不义的表现,指出其“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弓弩齐发,步步进逼,使公输退无余地,理亏而折服。这是止楚攻宋的关键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来如弃贵偷贱的荒谬之举,来说服楚王。巧设三个生动的比喻(舍文轩而窃敝舆,舍锦绣而窃短褐,舍梁肉而窃糠糟)、三层鲜明的对比(大而富的楚国与小而贫的宋国),使楚王不得不称“善”。第三步则是在义胜理足的基础上以实力战胜公输,以智慧揭露公输“我知所以距子”的阴谋诡计,正告楚王宋国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弃袭宋的计划。文章充分表现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动精神。

总之,《公输》以假设、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透辟有力,特别是运用欲擒故纵、诱敌入套的技巧,不仅使文章逻辑严密、说理充分,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确翻译是“宋国有什么罪呢?”在古汉语中,表疑问的疑问代词要提前,正确的语序是“宋有何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夫子何命焉为”,正确的翻译为“你(有)什么见教呢?”本句中,本来没有谓语,在翻译时应补充出来。“焉为”表示疑问语气。

3.“胡不见我于王”正确的翻译为:“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大王呢?”“见我”,理解为“(把)我引见。”

五、曲折的故事情节

《公输》一文以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墨家崇尚朴质的文风——以达意为主,不讲求文采。故事情节却是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见公输盘,出人意料的是,见面后墨子并没有直接劝阻公输盘,而是宕开一笔,先邀请公输盘替他去杀人,制造了一个悬念。墨子见楚王时也是如此,大家都以为他要劝说楚王,但墨子却和楚王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时,读者一定会以为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六、比喻与排比手法的运用

在说理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如用“文轩”比喻楚国的地域辽阔富饶,用“敝舆”比喻来国土地的狭小贫瘠,用“粱肉”和“锦绣”比喻楚国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国的贫穷,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质——扩张领土的野心,发人深省,很有说服力,而且还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与公输盘的第一轮辩论中,连续用了五个“……不可谓……”,在语势上你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了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七、抓住文中的辩论进行教学的方法建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种辩论,有辩论就必须有矛盾的焦点、矛盾的双方。因此,学习《公输》,我们应在熟知文义的基础上理解几组辩论中双方的焦点及立场,分析他们辩论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们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这个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接着和楚王辩论,将攻宋与患“窃疾”相提并论,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防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了敌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证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也可尝试着运用这些知识,找几个辩题和同学练习辩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公输》教学设计1

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1.《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现存53篇。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尚贤”“非攻”“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2.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郢荆国敝舆麋鹿犀兄牒守圉禽滑厘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六、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七、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至于郢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5.学生自由朗读全段两至三遍,然后背诵全段。

八、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①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愿借子杀之吾义固不杀人来何罪之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胡不见我于王

②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③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学生自由地诵读几遍,然后指名学生朗诵。

6.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段落。

2.翻译第三部分第一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简单回顾上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三、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四、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五、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六、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①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③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尽可能熟读成诵。

七、学生散读全文

八、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引用了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九、小结课文

第3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墨子在《大取》中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琼其尊。”这段话是指在教育时应该根据弟子的知识深浅程度、能力强弱而因材施教,对深者教其更深,对浅者应当就其浅显;对已经有的能力要使之巩固加强,在充分考虑到弟子的先天因素的前提下,增益其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教育并举并重,于是战国时期的珍贵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更多的人分享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全民受教育的理想就可以变成现实。

职业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的有效手段

受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使社会发展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墨子就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墨子把全民教育与国家的安定和谐对接在一起,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目标,这就是说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造就出一代全新民众,提高全民的素质,创造出兼爱互利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正如前文所言,人的智力和兴趣的不同决定了他未来的生存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他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在这里“,教育”一词完全跳出了理论教育和书本教学的范畴,而是多种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并存。正如《管子》所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礼仪。”古代谣谚亦有云“: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种树,百年之计莫如育人。”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中国古代,生产技能,特别是农业生产技能极大地限制着社会的进步,也左右着人们的幸福感。所以对于各种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农业和手工业)的培养,一直是关系着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首要大事,而墨子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对民众进行各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开启民众的智商,提高民众的生产能力,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达到和谐而大同的理想目标。

墨子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

1.重视实际生产技能的培养。墨子出身微贱,在墨子自身的职业技术生涯里,他认识到了实践活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下层受教育者的重要意义,墨子认为“教人耕者其功多”,真正与“农与工肆之人”有着切身利益的不是多读四书五经而“多识鸟兽虫鱼之名”,而是要向他们传授生产知识和工艺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因为这个阶层的民众是“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只有让他们成为有职业技能之人,才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为了培养多才多艺的职业技术人才,墨子私学里的教学内容全备丰富,门类众多,有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军事知识、数学、几何、力学、光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墨子重视生产劳动的实践教育,重视“耳目之实”的感性经验教育,他认为亲知是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可信程度更大。所以,墨子重视直接经验的教育,他一直主张让弟子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这是他教育内容的一大特点。更重要的是,墨子就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他可以制造出精巧的守城机械,也可以制造出生产工具和劳动工具。据说墨子能用三寸木料做成挡车轴子的“车辖”木,让车载重50石行走远路。墨子还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制造了一套守城器械,一连击退了公输盘先后九种进攻,迫使楚王放弃了攻宋的念头。墨子将他的这些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他的弟子禽滑釐等“尽传其学”,在宋国对外的战争中“,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并熟练地掌握了“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等十二种守城器械,不仅保卫了自己的国家,更成为当时各国国君争相聘用的著名工匠。

2.多才多艺的培养目标。“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是墨子私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用现代的意义去解释,就是要培养出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墨子所说的“厚乎德行”就是要有职业道德,要有“兼相爱,交相利”的品质。墨子甚至注意到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矣,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固染不可不慎也!”他提醒弟子们要克服环境对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成为品德高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建设“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而竭尽全力。

“辩乎言谈”是墨子提出的言语表达上的要求,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里,政治气候瞬息万变,各种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客观上为具有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墨子的私学里虽然注重培养动手型的技术人才,但也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具有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所以,墨子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向弟子们传授言语技巧,他时常寻找机会与弟子们进行言语上的交锋,不断地寻找着有意义的辩题对弟子们进行辩论训练,至今,《墨子》一书里的许多辩题仍是高校辩论会上的经典命题。

“博乎道术”就是要有多样的技能,在这一点上,墨子与孔子的“君子不器”的思想达成了一致。作为一个技能型人才,如果单单只掌握一种技术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墨子把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了“博”字上。他要求弟子既会动手制作各种器械,也有适应社会的辩才,还具有逻辑思维品质。具有了上述能力和品质之后,就成为墨子所说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兼士”,也达到了孔子的“君子不器”的境界。

3.重视科学理论的灌输。墨子不仅让弟子们学会动手制造器械的技能,更要求弟子们明白此器械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做到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抽象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弟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因此,墨子在私学里将各种科学理论的灌输作为其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增加弟子的科学理论水平。如在几何学方面,墨子向弟子传授点、线、面、圆、立体等原理及其运算方法。据《经说上》载:“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部分对整体来说如同将整体分成两部分中之一部分,如同在线中的点,这就是几何学的基本内容。又如“:固(圆),一中同长也。”意即从圆心到圆周的半径相等。这类有关数学知识的阐述,在《墨子》一书里竟有十七段之多。

第4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弱电系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弱电工程设计应以建筑为平台,配置各功能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空间,以适应当前现代建筑的需要。从具体设计上,应从智能建筑的实际性质出发,充分考虑业主和使用者的各种功能要求,使设计能在总体结构上尽量现代化,技术上先进实用,经济上合理,同时需考虑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

1.弱电系统安装

弱电功能系统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消防自动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电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内部对讲机系统等。

1.1电梯工程安装

(1)安装程序及质量要求。轿箱地坎与各层门地坎间距的偏差均不得超过电梯行业有关规定。开门刀与各层门地坎以及各层门开门装置的滚轮与轿箱地坎间的间隙均必须在5mm~8mm范围以内。轿箱组装牢固,轿壁结合处平整,开门侧轿壁应垂直。层门指示灯盒及召唤盒其面板与墙面贴实,横竖端正。门扇启闭时无摆动、撞击和阻滞现象。中分式门关闭时上下部同时合拢。

(2)电器装置安装。电梯的供电电源线必须单独敷设,保护接地系统必须良好。电线管、槽及箱、盒连接处的跨接地线必须紧密牢固、无遗漏。电梯的随行电缆敷设长度必须保证轿箱在极限位置时不受力、不拖地。机房内的配电、控制屏、柜、盘的安装要布局合理,横竖端正。配电盘、箱及设备配线要连接牢固,接触良好,包扎紧密,绝缘可靠,标志清楚。

(3)安全保护装置。与机械配合的各安全开关,必须可靠动作,能达到电梯本身的设计技术参数要求。电梯起动、运行和停止,轿箱内无较大的振动和冲击,制动器可靠。运行控制功能达到设计要求:指令、召唤、定向、程序转换、开车、截车、停车、平层等准确无误,声光信号显示清晰、正确。消防电梯要保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验收。

1.2各工序施工技术要点

弱电各系统安装需要工期相对较短,且设备均相当贵重,因此,除了管槽在早期安装之外,末端设备及中央设备安装均集中在后期进行。

(1)施工准备工作。弱电系统在施工前应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劳动力、施工机械、工程材料设备、施工图纸、施工场地各方面的准备。

(2)预埋孔洞和线管。部分弱电线路进行暗敷,线槽穿越楼板、剪力墙处也必须预留孔洞,其施工方式与要求与低压配电工程一致。

(3)明装管槽安装及导线敷设。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视听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讯系统、屋宇设备管理控制系统各弱电系统线缆可分为 ,干扰线缆、一般线缆和敏感线缆各种线缆的材料选用、敷设间距、施工方法要满足各自的要求。敷设时必须做好标识,敷设好后要按规定进行线路测试。

1.3中央主机及末端设备安装 各弱电系统的中央主机均是高度集成产品,其安装工作主要为设备的就位、与现场连通线路的校线和接线、软件的输入与调试、系统联动调试等内容。中央主机安装应在主机房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坚固应有防锈层。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

1.4闭路电视系统调试

闭路电视系统调试包括电源检测,线路检查,接地电阻测量,电动云台、摄像机、控制器、门禁系统、监视器进行单体试验及系统调试。

1.5电讯系统

电讯系统调试包括电话交换机系统、数据科技网络系统、电讯综合布线系统和多媒体数据终端机的线路测试,设备单体调试,系统调试和各系统联合调试。

2.电气工程弱电系统的施工步骤

2.1水平子系统的布线施工

水平子系统完成由接线间到工作区信息出口线路连接的功能。采用走吊顶的镀锌金属线槽的方案,线管采用镀锌钢管。为水平线系统提供机械保护和支持。装配式的金属线槽是一种闭合式的金属管槽,安装在吊架上,从弱电井引向各个设有信息点的房间,再由不同规格的线管,将线路引到墙壁上的暗装底盒。

综合布线系统的布线是星形的,水平线缆量较大,所以,线槽容量的计算是很重要的,按照标准的线槽设计方法,应根据水平线缆的外径来确定线槽的容量。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不同的规格,为保证线缆的转弯半径,线槽须配以相应规格的分支辅件,以提供线缆线路由的弯转自如。如果不能确定信息出口的准确位置,拉线时可先将线缆盘在吊架上的线缆出线口处,待具置确定后,再引到各信息出口。由于铺设水平线缆之前先得铺设线管,在铺设时因当注意不能有连续的两个90度的拐角,若实际情况限制则需加过线盒。

2.2垂直干线子系统的布线施工

一般方案的垂直干线子系统,是由一连串通过开好垂直对准孔组成的,它的走线设计分为两部分。

2.2.1干线的垂直部分

垂直部分的作用是提供弱电井内垂直干缆的通道。这部分采用预留电缆井方式,在每层楼的弱电井中留出专为综合布线大对数电缆通过的长方形地面孔,电缆井的位置设在靠近支电缆的墙壁附近,但又不妨碍端接配线架的地方。在预留有电缆井一侧的墙面上,还应安装电缆爬架或线槽,爬架或线槽的横档上开一排小孔,大对数电缆用紧固绳绑在上面,用于固定和承重,如果附近有电梯等大型干扰源,则应使用封闭的金属线槽为垂直干缆提供屏蔽保护。

2.2.2干线的水平通道部分

水平通道部分的作用是,提供垂直干缆从主设备间到所在楼层的弱电井的通路,这部分也应采用走吊顶的镀锌金属线槽的方案,用来安放和引导电缆,可以对电缆起到机械保护的作用,同时还提供了一个防火的,为垂直干缆提供密封,坚固的空间使线缆可以安全地延伸到目的地,其选材算法与水平子系统设计部分的线槽算法一致,且若一根线管连续有两个90度的拐角时,应在一处加过线盒,以便拉线时不破坏线缆,与垂直部分一样,水平通道部分也必须保留一定的空间余量,以确保在今后系统扩充时不致需要安装新的管线。

3.加强电气工程筑弱电系统施工水平的对策

3.1重视工作界面的协调工作

在弱电系统工程项目中,参与方主要有安装施工公司、弱电子系统分包方和弱电系统总承包方,而在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过程中,则会涉及到监理、业主、弱电督导以及建筑总承包等单位,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质量,必须充分重视工作界面的协调工作,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环节,在彼此多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还要做好相关记录,明确各单位之间的职责等。

3.2制定科学的弱电系统的施工计划

科学的施工计划应当包括总的施工计划和子系统的施工计划,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子系统计划进行不断修改,但必须与总计划不能出现太多偏差。同时,在对施工计划进行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施工量、施工队伍组建安排、设备材料准备、施工工序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等要素。

3.3做好图纸的设计交底与会审工作

在弱电系统的施工图全部编制完成后,需对图纸的设计及施工进行交底和会审,认真做好图纸的交底和会审工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在施工设计中的疏漏、缺陷以及错误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的质量和进度。在弱电系统施工图纸的设计交底与会审工作中,要由总包方负责组织实施,各相关单位都要积极参与,把疑难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都整理出来,并进行及时的解决。

3.4施工质量的确认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施工质量的最后确认,必须经过对各个子系统及整合后的大系统进行严格测试,确保每个子系统及大系统的功能、技术指标和工作性能都能达到预期的设计规范和要求。因此,在对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进行确认时,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测试验收方案,确保系统测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4.总结

我们在进行弱电施工前要认真准备各项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仔细解决,在进行弱电接地和管线敷设时,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防止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和人生安全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落实施工质量保证具体措施,确保弱电系统的施工质量达到优良。

参考文献:

第5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综观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预测2014年仍以选择题为主,常见的问法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解释有误(或正确)的一项;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直接解释词义。

【重点虚词】

一、之

1.作代词。

可以代某人、代某事、代某物。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它们)”。如:具答之。(《桃花源记》)

2.作助词。

①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需要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作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作结构助词,充当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如: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三、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四、于

1.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从”“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4.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真题解析】

1.(2013浙江丽水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 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 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 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 辍耕之垄上(去)

【解析】这是辨别虚词解释正误的选择题,分别考查到“以”“于”“其”“之”等虚词。C项中的“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是远指,相当于“那”。答案为C。

2.(2013浙江温州卷)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乃记之而去 B.辍耕之垄上

C.子墨子九距之 D. 公输盘之攻械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的”。A句中的“之”作代词,指《小石潭记》;B句中的“之”作动词,解释为“往,去”;C句中的“之”作代词;D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答案为D。

3.(2013四川宜宾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辍耕之垄上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佣者笑而应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为天下唱 行拂乱其所为

D. 百姓多闻其贤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A组中的“之”分别作动词(去,到)和助词(的),B组中的“而”分别表示修饰(地)和转折(但是),C组中的“为”分别作介词(向)和动词(行为),D组中的“其”都作代词,指代人。答案为D。

4.(2013四川成都卷)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 以此夸能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解析】A组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B组第一个“之”作结构助词,解释为“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组第一个“为”解释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解释为“替,给”。D组中的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答案为D。

【备考策略】

一、根据句中位置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它的意思、用法常常与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处于句首、句中、句末时,其意思、用法就有不同。如“乎”用在句尾时常常作语气词,或表疑问语气,或表反问语气,或表揣度、商量语气,或表感叹语气等。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乎”用在句中时,相当“于”,可译为“在”“对”。例:“吾尝疑乎是。”又如虚词“夫”“盖”用于句首表示发语词。例:“夫战,勇气也。”

二、根据固定词语推断

还有一些虚词常与别的虚词或词语相配合,形成固定的用法,也具有固定的意思,我们可以借此来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如“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何”连用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者……也”连用,表判断语气,解释为“……是……人”。“为……所”连用,表被动,可译为“被”。

三、根据前后词性推断

有一些虚词,我们可以根据它前后词语的词性,去推断这个虚词的用法。如“而”作连词表并列关系时,它们前后词语的词性、结构都一样,前后词语可以对调位置,意思不改变。

例:“黑质而白章。”由“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都是名词,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如当“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则作衬音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怅恨久之。”当“之”用在表示地方名词之前,一般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等。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之”用在动词之后,一般作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例:“择善而从之。”

【牛刀小试】

1.(2013山东临沂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2013福建泉州卷)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2013广东湛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 ①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②徒以有先生也

D.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②聂政之刺韩傀也

4.(2013湖北荆门卷)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且焉置土石

B.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芳草鲜美

C.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水落而石出者

5.(2013湖北黄冈卷)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称之曰能 诸葛亮之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终于邦域之内

C. 悉以咨之 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6.(2013浙江杭州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 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第6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四、读墨得力行

再说读墨。

孟子是不喜欢墨子的。孟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杨氏就是杨朱,墨氏就是墨子,他们观点不同,却都被孟子骂作禽兽。这是孟子的偏见。其实孟子不必骂墨子,他们两人也不乏相通之处,这就是“行侠仗义”。实际上后世的“侠义”,就一半来自孟子,一半来自墨子。如果说他们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墨子侧重于“行侠”,孟子侧重于“仗义”。

孟子的“仗义”,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据《孟子·梁惠王下》,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发生冲突,邹国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邹国的老百姓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因为孟子是邹人,邹穆公就问他应该怎么办。孟子说,活该!谁让他们平时对老百姓不好!这下子老百姓可逮住报复的机会了(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又据《离娄下》,孟子还曾经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话,孟子就这么当着“君”的面说,一点儿都不含糊,真可谓仗义执言。

墨子的“行侠”,也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这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墨子救宋。据《墨子·公输》,当时鲁国著名的工匠公输盘(也叫公输般、公输班、鲁班),为楚国制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云梯,楚人准备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来见公输盘。公输盘问,先生有何指教?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了在下,想借先生的力量杀了他。公输盘不高兴。墨子说,鄙人愿出二百两(原文是“请献十金”。古时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十金就是二百两)。公输盘更不高兴了,心想你怎么能买凶杀人?便说我恪守正义,从不随便杀人。墨子说,先生既然从不杀人,那就好说了。在下听说先生要帮助楚国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过?楚国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民。牺牲不足的(人民),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攻打无罪之国,不能算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争辩了不能达到目的,不能算是坚强。不杀个别人却杀很多人,不能算是明白事理。公输盘没有话说。

墨子又去见楚王。墨子说,如今有一个人,自己家里有豪华轿车,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车子;自己家里有绫罗绸缎,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衣服;自己家里有美味佳肴,却想去偷邻居家的米糠酒糟;请问这是什么人?楚王说,这人有“盗窃病”!墨子说,现在楚国应有尽有,宋国贫穷弱小,你们却要去抢人家,与那个有“盗窃病”的人有什么两样?这可是既违背正义又得不偿失啊!楚王也没有话说。

但是楚王和公输盘都不想放弃,于是墨子只好和公输盘虚拟过招。公输盘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几个回合之后,公输盘黔驴技穷,墨子绰绰有余。于是公输盘说,我自有办法对付先生,但是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奇怪,问墨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墨子说,公输盘的办法,无非是杀了臣下。杀了臣,宋国就可以攻打了。可惜臣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经掌握了臣的方法,带了臣的器械,守在宋城上,单等楚军来进攻了。楚王一听,马上决定不再攻打宋国。

很显然,这个故事表现了墨子的三种精神:反战精神、侠义精神、实践精神。反战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难得的是,墨子不但提出了反对掠夺性战争的主张,而且身体力行地制止了一些这样的战争。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真是谈何容易!在这里,可贵的还不是他确有实施守卫的办法。这当然难能可贵,只不过一般人学不了。学得了的,还是他的侠义精神和实践精神。墨子是不是宋国人,我们不知道。历史上有说他是宋人的,也有说他是鲁人的。但楚国伐宋,看来和他关系不大。他当时并不在宋国,宋国也没有请他帮忙。而且,墨子帮宋国解除了灭顶之灾后,在回国的路上经过宋城,宋人还不让他进城避雨。可见墨子与宋国,并没有利害关系。然而他一听到楚国将要进攻宋国的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这就真是“行侠仗义”,也真是“说得到,做得到”了。可以说,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实际上墨子不但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他在提出理论的时候,不但要求立论有本、有原、有用,而且要求身体力行。从前面那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墨子不是不能说。他也是很善辩的。但墨子不但善言,而且能行;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所以我说读墨得力行。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习墨子的这样一种精神:一旦认准了某个道理,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当然,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哲学家都实践自己的思想。但我们不是哲学家,也不想建构理论。所以,我们自不妨有所得便有所行。这就是墨子给我们的启示。

五、读韩得直面

再说读韩。

表面上看,韩非与墨子完全不同。墨子代表着当时的庶民阶层(贱人)和劳动人民(农与工肆),为他们争取生存的权利;韩非则代表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帮他们维护统治的权力。墨子书中,多言民间疾苦;韩非书中,则不乏帝王“南面之术”。所以,后世便有人将墨子称为“平民哲学家”,将韩非称为“宫廷阴谋家”。这当然并不准确,却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大体上说,墨子比较“草根”,韩非比较“宫廷”。墨子讲“兼爱”,韩非讲“权术”,他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但是,韩非与墨子也有相通之处,即他们都讲“利害”,都不像儒家那样只讲“仁义”。《墨子·非乐上》就说:“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可见墨子并不像孟子那样开口闭口“何必曰利”,他也是言“利”的。只不过,墨子所言为“公利”,韩非所言为“私利”。墨子讲“兴天下”,韩非讲“治天下”,这是他们的不同。

韩非言“利”,十分露骨。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儒家讲的“仁义”和“礼让”,而是“利害”和“算计”。韩非说,开马车铺的,天天盼望别人升官发财;开棺材店的,天天盼望别人生病早死。难道是开马车铺的比开棺材店的更“仁义”?不是的。实际情况是,只有别人升官发财,开马车铺的才有利可图;只有别人生病早死,开棺材店的才有钱可赚。他们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韩非子·备内》)。

买卖关系如此,君臣关系也一样。甚至在韩非看来,君臣关系就是买卖关系,叫“主卖官爵,臣卖智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既然是这样一种利害关系,那么,他们之间就不能不“算计”。君主靠算计来雇佣臣子(君以计畜臣),臣子靠算计来服务君主(臣以计事君)。双方各打各的算盘,只有双赢互利才会成交。如果合作的结果不利于自己,那么,无论是君还是臣,谁都不会干那种蠢事(《韩非子·饰邪》)。

君臣关系如此,父子、夫妻也一样。韩非说,一个人,如果小时候父母对他比较随意,长大了他就会怨恨。同样,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如果比较简慢,父母就会恼怒(《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他还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大约是做买卖的。妻子祷告说,但愿我的夫君平安无事,能赚一百块钱(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布即布币)。丈夫说,怎么要得这样少?妻子说,钱赚多了,你还不去“包二奶”(《韩非子·内储说下》)?

不过在韩非看来,最危险的还是君主的夫妻、父子关系。因为这里面的利害太大。那些年老色衰的后妃们,甚至盼望自己的夫君早死,以便自己的儿子早接班。母以子贵。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了君王,作为太后,就什么都保住了。所以竟会有母子合谋弒君的。于是韩非感叹说:“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韩非子·备内》)因此韩非认为,统治国家,不能讲“仁义”,不能讲“礼让”,只能用“刑法”,只能用“权术”。正如李泽厚、刘纲纪两位先生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韩非是第一个毫不掩饰地、津津乐道地、而且是最为详尽具体地研究阴谋权术的人。”(《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这样一种思想,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有积极意义吗?

有。韩非的积极意义,我认为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就与儒家不同。儒家的思想,总体上说是比较理想主义的。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都带有理想的色彩。这种理想非常可贵。没有这理想,人就可能变得“禽兽不如”。但我们也要看到,理想毕竟是理想。它可以用来“激励人生”,也可以被用来“粉饰太平”。当统治者一方面对人民群众肆无忌惮地进行压迫剥削,另方面又大讲“仁义道德”时,韩非的话无异于振聋发聩的“清醒剂”,使人们不至于被“瞒和骗的艺术”所麻醉。这也是历史上那些革命者和批判者,往往会用韩非思想为武器的原因。

实际上儒法两家的思想虽然对立,却其实不过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也是人性的两面,人类社会的两面。这就是善与恶,理想与现实。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只有理想;必须面对现实,又不能只看现实。所以我们就既要读孔孟得仁义,又要读韩非得直面。

那么,韩非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全面地看问题呢?也有许多原因,比如当时的社会状况实在是不很乐观。春秋已无义战,何况战国?那些尔虞我诈、巧取豪夺、弱肉强食,不能不让韩非愤世嫉俗。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非的思想方法。韩非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不可调和。大家都知道那个著名的“卖矛又卖盾”的故事,韩非也因此获得了“矛盾”一词的发明权。矛与盾既然不能同售,则理想与现实、内容与形式、仁义与利害,也就不能共存。利害冲突既然是真实的,仁义道德也就肯定是虚假的。这就是韩非的思想方法——“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六、读老得智

相比较而言,道家的思想方法更高明。

道家,通常指老庄。其实老和庄并不完全一致。不过有一点倒一样,即都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大家都很熟悉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这话的意思是:坏事是好事的依凭,好事是坏事的前兆。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变的。

这个观点,庄子也有。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生与死、神奇与臭腐,在一般人看来,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但在庄子这里,也可以变来变去,你变成我,我变成你。这就是道家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道家的智慧,也是中国的智慧,是老子和庄子共有的。

那么,老子和庄子又有什么不同?

我个人的体会,是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这是把智与慧拆开了讲。其实这两个字原本就有细微差别。比如智力、智商、智术、智囊,这些词里面的“智”,就不能换成“慧”。同样,慧心、慧性、慧眼、慧根,这些词里面的“慧”,也不能换成“智”。可见智慧智慧,智与慧并不相同。从“智育”、“智谋”这些词看,智,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学习、传授、掌握的东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术),属于社会。慧,则是气质(慧性)、天赋(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属于个人。它不能传授,只能启迪。老庄之别,即在于此。所以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只能修身。“得智”与“得慧”,区别就在这里。

先说读老。

众所周知,《老子》是一部奇书。它的作者是谁,成书何时,目的何在,都不清楚。这部书的性质,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纯哲学,有人说它是哲理诗,还有人说它是兵书。我觉得对于这些问题,一般读者弄不清也罢。重要的是得其精华。《老子》一书的精华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辩证法。而且,我比较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即《老子》的辩证法,是由军事辩证法而政治辩证法,由政治辩证法而哲学辩证法,最后在中国人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变成了一种生活辩证法(《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而且,依我看,这种生活辩证法还是属于弱势群体的。

实际上我们看《老子》一书,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是生存智慧。只不过《老子》把它们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比如“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或者哲学辩证法的高度,比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但说来说去,归根结底,还是那几句话: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一再说,不用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老子·七十八章》)。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柔弱,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坚强,死了以后(这时只剩下骨头,当然最硬)。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老子·二十九章》);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请大家想想,这难道不是说给弱者听的吗?

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无为、守雌、贵柔、知足,并非只有弱势群体受用,权势人物也受用。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就说“不外一个装字”(《周秦道论发微》)。只不过,阴谋家的“装”叫“韬晦”,老百姓的“装”叫“装蒜”。《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结果。用于学术,可以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自我安慰。由此可见,老子是影响深远的,也是无法尽说的。

七、读庄得慧

再说读庄。

和老子一样,庄子也讲“无为”。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无不为”。至少,也是“有所为”。只不过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为”,必先“无所为”,或者装着“无所为”。因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物极必反。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化的。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所以,你要收敛,就先张扬(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你要弱化,就先强化(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你要废除,就先兴起(将欲废之,必固与之);你要夺取,就先给予(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总之要反着来(《老子·三十六章》)。反正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没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进”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可见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而且是“大有作为”。它甚至不过是重拳出击之前的收回胳膊。这正是历史上那些“有为者”反倒特别喜欢《老子》的原因。

庄子的“无为”,却是“真不做”。庄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门来的功名利禄拒之门外。有一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故事记载在《庄子》的《秋水》篇。这故事说,有一天,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来到濮水(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找到正在河边钓鱼的庄子,请他出山为楚国卿辅,说是我们大王想把国境之内的事麻烦先生了!庄子没有直接回答,一边继续钓鱼,一边头也不回地问:听说贵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贵国大王宝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庙堂之上,有这事吧?那么请问: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呢?

两位大夫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了。

庄子说,二位可以回去了,我会继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

这故事很多人讲过,一般都理解为庄子的清高。其实庄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彻。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庄子想明白了两个问题:世界上什么最可宝贵,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可宝贵呢?生命。什么最有价值呢?自由。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一生,也在实践着他的哲学。为了生命和自由,庄子把很多问题都想得很开,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说,在孔子那里极为重要的“名”,在庄子这里就无所谓。他甚至假借老子的话说,你管我叫牛,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牛;你管我叫马,我就跟着你把自己叫做马(《庄子·天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用,甚至没有用更好。在《人间世》篇,庄子讲,有一棵树,奇大无比,许多人都去看它(观者如市),只有一位大木匠不屑一顾,说这是没有用的东西。晚上,树就来跟他说话,说我要是有用,岂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正因为我什么用都没有,这才活到今天。这正是我的大用啊!

显然,庄子看来,有名有用,都不如活着。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生命之外的东西去死,那就可悲了。为此,他连儒家极其推崇的“以身殉国”、“舍生取义”也予以否定。在《骈拇》篇,庄子说,历来就有人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为了利益,士人为了名誉,大夫为了家国,圣人为了天下。这些人,事业不同,名声也不同,但在违背天性伤害生命这一点上,是一样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见,庄子把个体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民族大义、国家利益、社会理想。

那么,个体的生命为什么最可宝贵呢?因为生命是天赋的,而自然的就是自由的。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庄子·让王》),肯定的都是那种天生、天然、天赋的自由。

庄子的可贵正在这里,庄子的问题也在这里。在那样早的一个时代,庄子能够切身体会到人的“不自由”,并对这“不自由”进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贵的。但将自由归于自然,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他不知道,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而是人权;它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只属于人类。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这就是人所独有的“自由意志”。正因为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进行选择。比方说,为了民族、国家、他人,放弃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孟子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见义勇为、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等等,并非如庄子所说,是对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这些行为乃是出自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选择,那么,就正是对自由的肯定。在这里,“自由意志”这四个字,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以这样一种现代观念来苛求古人。而且,由于庄子是那样地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学便充满了聪慧和灵气,让人读后心驰神往,久久不能望怀。我同意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庄子哲学,是可以看作美学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庄子的思想,也在后世变成了一种与老子不同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生存。至于庄子方法论的问题,则早在战国末期就已经有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荀子。

八、读荀得自强

荀子把庄子方法论的问题归结为一句话:“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这话,是在《解蔽》篇说的。作为战国时代晚期的思想家,荀子的著作明显带有总结的性质。其《解蔽》篇则将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和批判,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所谓“解蔽”,也就是破除片面性。所谓“蔽于天而不知人”,就是只知道自然,不知道社会。这对于庄子,可谓一针见血。不过在我看来,按照荀子的逻辑,孔、孟也有片面性;而孔、孟的问题,则正好与庄子相反,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只讲社会,不讲自然。

好在荀子帮儒家补了这一课。与《论语》、《孟子》不同,《荀子》谈到了自然(天),而且在《天论》篇集中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之分)。荀子认为,自然是自然,社会是社会。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天行有常)。这个规律,不因为尧舜而存在(不以尧存),也不因为桀纣而不存(不以桀亡)。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天了;地不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了;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动了。可见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有人类的规范。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与自然界没有关系。日出于东,月落于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无论是禹当家,还是桀掌权,都一样。国家的治乱,天下的兴亡,与自然界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就不必受制于自然,也不必拜倒在自然的面前。只要加紧生产,厉行节约,天就不能让我们贫穷;只要丰衣足食,动静守时,天就不能让我们生病;只要遵循规律,坚定不移,天就不能让我们倒霉。总而言之,天不可畏,事在人为。

这就是十分难得的科学精神了。从这一科学精神出发,荀子提出了又一种人生智慧: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荀子说,一个君子,看重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敬其在己者),从来就不凭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赐(慕其在天者),这才天天向上(是以日进也)。所以,他在《荣辱》篇提出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的观点。这样一种观点,在大约形成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的《易传》中,就发展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说,深受《荀子》影响的《易传》,用这样一句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国人的话,为先秦诸子的思想划上了一个闪光的惊叹号!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我读先秦诸子的心得体会了。我的体会是: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

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

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

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所以这些加起来,就是先秦诸子的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不朽精神!一个人,如果能有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义气”,老子的“明智”,庄子的“聪慧”,还能够像墨子那样“身体力行”,像韩非那样“直面人生”,像荀子那样“自强不息”,那可真是了不得!

第7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是和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英国哲学家罗素作为有先见之明的西方学者,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注:转引自汤恩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演员报》2000年7月14日,第2版。)。当然,西方世界确实也有极个别人一直在竭力鼓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美国资深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某种意义上为“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声称: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主要的冲突将不再是武装力量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联合将是西方世界的主要对手。事实上,持东西方文明对立这类观点绝非始自亨廷顿。早在100多年以前,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Kipling,1865—1936)就说过:“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两者永远不会有融合的时候”(注:转引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亨廷顿的论调只不过是重复、延伸吉卜林的观点而已。有些即使不持“中国”的西方人,对中国强大起来之后究竟将扮演“和平者”还是“威胁者”的角色,也心存疑虑。事实上,这种忧虑是毫无根据的,我们将用中国和平文化的史实,对他们的观点加以反驳。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也就是说,和平文化深入于中国文化的骨髓。

1991年5月在莫斯科访问时,就引用过墨子的名言“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中国的和平文化。近年来,国内不少有识之士发起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的工程,此工程得到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副主席程思远和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高度赞扬。但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和平文化,宣传中国和平论,宣传中国扮演的是世界和平的推动者及维护者的角色,消除“中国”的负面影响,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和平论的主题。

一、先秦诸子的和平思想

首先说儒家。儒家文化是一种秩序的和平论,表现在儒家的修齐论、和谐论、中庸论、仁爱论、大同论等一系列理论中。

修齐论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构架,即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关键。《礼记》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修身要求人人都能树立起家国一体的观念,为国家的稳定、从而也为天下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和谐论是儒家和平文化的核心。《诗经·商颂·那》倡导“既和且平,依我磬声”,说的虽是音调的和谐,但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和谐。和谐论包括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孔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和谐论的集中表述;《中庸》甚至把“和”看作“天下之达道”。天人和谐在儒家思想系统里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提倡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之间是相通、相类、统一的关系,应当一以贯之。孔子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述而》)人不应该“欺天”(《论语·子罕》),应该“畏天命”(《论语·季氏》)、“知天命”(《论语·为政》)。《易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孟子提出“仁者无不爱”(《孟子·尽心上》),《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汉代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受儒家影响写成字书《急就篇》,描绘了汉初的和平盛况:“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注:转引自王应鳞编:《玉海》,清光绪十年成都志古堂刊本。)许慎也重视中和之道,在《说文》中提出:“中,和也。”董仲舒强调天人和谐,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把天人合一向天人相类发展,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人如果得罪了自然,自然就要发出警告,甚至降下灾祸以报复。为了不受自然的报复,程颢要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2),王阳明要求人与鸟兽、草木、瓦石“皆为一体”,做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体之仁”(注:参见《王阳明全集·大学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天人和谐了,宇宙和谐才有可能。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的核心是儒家的纲纪学说。陈寅恪先生在《悼王国维先生挽词并序》中说:“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注:《悼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集·诗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13页。)。季羡林先生对此的解释是:这里实际上讲的是处理九个方面的关系:君臣、父子、夫妇、诸父、族人、兄弟、诸舅、师长、朋友,也可以解释成国家与人民、父母与子女、夫妻、父亲的兄弟姐妹、族人、自己的兄弟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师长、朋友。这九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了,就是使这九对关系都能相互照应、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像在儒家思想那里只强调单方面的服从关系,就可以保证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社会和谐安定是和平的基础,而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庸》引《诗》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中庸·第十五章》)中国俗语说“家和万事兴”,曾国藩解释说:“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注:《曾国藩全集》第12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7、7133、7357页。)又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注:《曾国藩全集》第12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7、7133、7357页。)所以,曾国藩坚持“和气致祥”的观点,认为“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注:《曾国藩全集》第12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7127、7133、7357页。)。

中庸论是实现和谐论的方法论。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核心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世的社会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格完善、社会和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中庸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认为天地万物只有各得其“中”,才能相互依存:“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上古之世,尧治理社会“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盘庚“各设中于乃心”(《尚书·盘庚》);周公倡行“中德”(《尚书·酒诰》),用刑力求“中正”(《尚书·吕刑》,这些都是中庸方法的具体运用。有了中庸的方法就可以实现和谐的目的,所以《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仁爱论是和谐论的出发点。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是“爱人”(《论语·颜渊》),具体就是“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启发下,子夏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著名论断。他的继承人孟子则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不光是爱自己和自家人,还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可以收到“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的回报。由此出发,进一步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样,由爱亲人而爱百姓,由爱百姓而爱万物,就可以实现仁政。仁政实现了,天下自然安定和平。宋代张载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挥成“民胞物与”的命题:“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提倡“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正蒙·中正》)。仁爱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成为中国人民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仁爱常被儒家学者尊为“全德”,可以延伸到忠恕、孝悌、克己以及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也可以延伸到仁政、德治。

大同论是儒家社会思想的理想境界。儒家社会大同思想始萌于《尚书》和《诗经》。《尚书·洪范》提出了“王道”,就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反映出反对剥削、反对罪恶战争、向往乐土的思想。孔子也主张大同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孟子把仁政思想和大同思想结合起来,认为通过行仁政,“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儒家最集中论述大同思想的是《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该篇还说:“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这种大同社会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财产公有即财物不必藏于己;各尽所能,为社会做贡献即出力不必为己;进行社会分工,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实行民主,讲究信用,选贤举能,消除私有观念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社会安定没有各种刑事犯罪。这种大同社会的蓝图正是一片和平景象。

汉代董仲舒所提倡的“大一统”和公羊派所提倡的公羊三世说,实际上也都是大同思想。不仅是儒家,其他思想家也有很多人提倡大同思想。研究者把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划分成五种类型:一、依托远古,向往原始社会,勾画出大同社会的美妙蓝图,如儒家的大同论,道家的“小国寡民”、“至德之世”都属这种类型;二、人间的社会追求采取了非人间的境界,如佛教的“净土”、“极乐世界”,道教的“仙境”;三、用形象的语言塑造出大同社会的意境,如小说家和诗人的作品:陶渊明的“桃花源”、康与之的“西山隐处”(《昨梦录》)、李汝珍的“君子国”(《镜花缘》)等等;四、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对社会方案的制定,如先秦孟子、战国农家许行的“君臣并耕”、东汉何休、北宋张载的井田制、魏晋鲍敬言的“无君无臣”论;五、属于空想思想家的社会实验,如东汉张鲁举办的“义舍”、明代何心隐创立的“聚合堂”以及禅宗的“禅门规式”等。

综上所述,可以说儒家的思想学说是一种秩序的和平学说。作为这种和平学说的补充,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孟子提倡“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指斥“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的不义战争。当然儒家并不是无原则地反对一切战争,对于正义战争,儒家是不反对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儒家还不得不参加一些抵抗侵略的战争。这正如中国的其他和平文化也不是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不义战争一样。

中国近代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对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和平文化进行了继承,认为这种和平文化是一种王道文化,讲的是仁义道德,在处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时,反对不讲公理的强权政治,主张睦邻友好。他在《民族主义》的讲演中一再指出:“中国人更有一种好的道德,是爱和平”,“中国人才是世界中最爱和平的人”,反复指出“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国人“不但是很爱和平的民族,并且是很文明的民族”(注:本段均引自《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247页。)。他本人就是按照这种王道文化的方针处理国际关系和国内民族关系的。

儒家的和平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世界和平思想,就是在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大同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世界和平的思想。其世界和平的思想包括:和平奋斗救中国,以国民会议来实现中国的政治和平统一,建设新国家;以中国的王道文化即和平的方法来联合世界上受压迫的民族,共同反对欧美列强的侵略压迫,由民族主义达到世界主义,实现世界和平。

墨家的和平思想也是非常明确的。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深谙战争,但他提出的尚同、非攻、兼爱更执着地追求友爱与和平。墨子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懂得战争对于维护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为“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国之自守也”(《墨子·七患》)。治理国家不能没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食、兵、城,“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墨子·辞过》)。由此出发,墨子十分重视军队和国防建设,把它提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但是,墨子更痛恨战争,认为战争兴师征伐,祸国殃民,荒废农时,毁人城郭,割人庄稼,伐人树木,抢人牲畜,烧人宗庙,杀人百姓,灭人老弱,夺民之用,废民之力,涂炭生灵,所以兵器是罪恶之物,战争是凶险之事。他主张消除战乱,制止战争,实现和平,而实现此举只能靠兼爱,因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到这一天,均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墨子·兼爱中》)。值得肯定的是,墨家不仅提倡和平文化,而且实践和平文化,墨子本人身体力行,有过止楚攻宋的实践。楚惠王时期,楚越之间在长江进行水战,楚国请公输盘造“钩”和“镶”两种舟战用的武器,打败了越军。约在公元前444年前后,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之后,急忙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脚底磨破了,流血不止,用撕下的衣裳把脚裹住,日夜兼程,赶到楚国都城郢,力图说服公输盘、说服楚王,但他们仍坚持用云梯攻打宋国。公输盘多次设攻城之机变,墨子多次把它瓦解;公输盘用尽了全部攻城器械,墨子仍坚守有余。最后,公输盘要杀死墨子,墨子说:“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楚国终于放弃了攻宋的企图,避免了一场战争。公元前405年前后,齐国要进攻鲁国,这时墨子约74岁。鲁国君请求墨子解救。墨子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今有刀于此,试人之头,猝然断之,可谓利乎?”齐王说:“利。”墨子说:“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齐王说:“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墨子说:“并国覆军,贼敖百姓,就将受其不祥。”齐王终于悟到是自己将受其不祥,放弃了攻打鲁国的计划(《墨子·鲁问》)。在墨子大约80岁时,鲁国要攻打郑国。墨子反复劝说鲁阳文君,说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财货都属于不义之举,终于打消了鲁阳文君攻打郑国念头(《墨子·鲁问》)。墨子一生中,为了反对诸侯之间的攻伐战争,以大无畏的精神奔走于诸侯国之间,阻止了多次战争,为正义的和平事业立下丰功伟绩,以行动谱写了和平文化的光辉篇章。

道家的无为、无争和贵柔、守雌,既表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亦是非常典型的和平思想。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这是一种原始的村落社会:它是自然的,而不是文明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强权的;是自给自足的,而不是交易互利的;是静止的,而不是活跃的;是小规模的,而不是大规模的。“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老子》一书有多处是讲兵法的,其中一条基本兵法是:“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第六十九章)还有一条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老子》第六十八章)老子提倡“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战者果而已矣,勿以取强焉。”(《老子》第三十章)老子说:“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十一章)老子还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拱”(《老子》第七十六章)。庄子则主张万物一齐的思想,提倡万物平等和谐相处。这些思想都是来自老子对大自然的领悟而得出的大智慧,可以称为取法自然的和平论。

兵家是以战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他们对战争的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谋攻》)。但是在孙武看来,战争不是目的,和平才是目的,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是不足称道的,值得称道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他所说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孙子兵法·谋攻》)。《孙膑兵法》虽然研究了许多战术原则,但也贯彻了不得已而用兵的思想,孙膑说:“乐兵者亡。”(《孙膑兵法·见威王》)又说:“穷兵者亡。”(《孙膑兵法·威王问》)这样看来,中国的兵家也是主张和平的。这使我们回忆起辜鸿铭的一段话,他在回答欧洲人民到哪里去寻找取代军国主义的新的道德力量时说:“我相信,欧洲人民会在中国——在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中国文明中的这种使军国主义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可是,人们会问我:‘在中国不也存在战争吗?’的确,在中国是存在战争的,不过自从2500年以前孔子的时代开始,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在欧洲所看到的那种军国主义。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accident),可是在欧洲,战争则是一种必需(necessity)。我们中国人是会打仗的,但是我们并不指望生活在战争中。”(注: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中国的兵家确实以战争为研究对象,但是他们也是热爱和平的。

二、中国五大宗教的和平文化

在中国注册的宗教有五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佛教,信徒有一亿多人。这五大宗教参与了许多世界性的和平文化行动。中国五大宗教组织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及1979年以后多次派出过宗教代表团,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宗教和平会议。1994年7月2日,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成员由我国宗教界知名人士担任,赵朴初、丁光训、安士伟、宗怀德、明yáng@①、韩文藻、傅天元分别担任了该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委员会通过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章程》的条款,规定了该委员会是中国宗教界与世界上有关宗教和平组织相联系的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我国各宗教团体及其信徒维护和参与世界和平事业,发展同世界各宗教和平组织及有关人士的友好往来,共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1994年11月,该委员会派出赵朴初、丁光训、刘柏年出席在梵帝冈举行的世界宗教与国际和平大会。1995年8月14日,中国宗教界在北京举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座谈会,会上了《中国宗教界和平文告》。该《文告》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维护和平是宗教徒的神圣天职。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委员会在《文告》中号召中国宗教徒:组织和平祈祷,每年的8月14日到8月20日,是中国宗教徒祈祷世界和平周;弘扬和平教义,编辑和平教义书刊,进行宣讲和教化;参与保卫世界和平活动,参加“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和“亚洲宗教和平会议”及一切国际友好宗教组织的和平行动,支持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倡议、决议;支持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支持国际社会一切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遏制战争因素的和平主张,希望早日达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与各国宗教界一起,为建立一个和平、合作、公正、共同发展、普遍繁荣的新世界而努力(注:参见王美秀:《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的工作》,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9页。)。中国宗教界为此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世界宗教界赢得了荣誉。

中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在保持着自己组织的独立性的同时,与世界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义没有根本的区别。中国基督教和中国天主教这两大宗教一直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着和平事业。傅铁山主教代表中国宗教界提出过如下倡议:第一,高扬和平旗帜,维护宗教的纯洁性;反对利用宗教推行强权政治;反对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危害世界和平;反对组织冒用宗教名义破坏社会安宁。第二,提倡宗教宽容与和解,创造和平共处的环境;正视不同文明和的差异,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加强不同文明和的交流,增进了解,实现和解;促进不同文明和的对话,平等相待,不搞对抗;发挥不同文明和的优势,维护和平,共同进步(注:参见傅铁山:《高扬和平旗帜,提倡宽容和解》,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第8页。)。应该说,这一倡议代表了中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观点,是这两大宗教组织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主张,也能够代表全国宗教界的意见。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回、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中国伊斯兰教保持了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主张和平、纯洁。中国穆斯林在中国生活了近1000年,他们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民族都能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发扬爱国、爱教、爱和平的优良传统,拥护我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和平主张和行动。

中国佛教与中国伊斯兰教一样,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因素、又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教义的核心理论是非暴力论,和平是佛教实践的主体。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不杀生思想,把这一思想变成自己的基本戒律。佛教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欲望引起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膨胀的结果,就有了贪婪的行为,掠夺和战争正是贪婪的表现,所以佛教提倡灭欲、不杀害生灵、众生平等,不允许种姓压迫的存在,这样,社会、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才有保障。这些平等慈悲的思想成为佛教和平思想的基石。佛教重视人的生命,正视人的存在,重视人的价值,提倡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睦、和谐的关系。但佛教的慈悲不杀生不是绝对的,佛教对恶人是要惩罚的,这是其和平思想的另一个方面。中国佛教把慈悲无我作为实现和平的根本途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问太虚大师如何实现和平,太虚大师回答“慈悲无我”。“我”是纷争的根源,要和平必须实现“无我”,“无我”才能无私,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实现和平。南北朝时,石勒、石虎视人命如草芥,滥杀无辜,百姓遭殃,佛图澄以慈悲化度了他们,普救了天下苍生(注:参见宏度:《佛教与和平》,王作安、卓新平主编:《宗教:关切世界和平》,第54页。)。

中国道教继承了道家的取法自然的和平论,认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气所化生,人是道气中和的产物,是天地万物中最有灵气的物类,人类处理自己和万物的关系也必须取法自然,人类要以天地为准则,维护世界万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不能人为地去破坏自然本性。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道教继承老子的主张:“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即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道教经典之一《抱朴子》反对杀生,反对妄为,指出:“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谗阴贼。如此乃为有德。”(《抱朴子·内篇·微旨》)如果“弹射飞鸟,刮胎破卵,春夏燎猎,骂詈神灵,教人为恶,蔽人之善,危人自安,佻人自功,坏人佳事,夺人所爱,离人骨肉,辱人求胜,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决放水火,以术害人”,那么,“凡有一事,辄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抱朴子·内篇·微旨》)。道教全真派道徒丘处机在1220年正月,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以73岁的高龄,率弟子18人,自山东莱州启程北上,爬高山,涉大川,跨戈壁,越荒漠,为结束“十年兵火万民愁”的局面,劝诫成吉思汗止杀,“欲罢干戈致太平”,历时两年多,于1222年4月5日到达设于阿姆河(今阿富汗北境)的成吉思汗军营。在军营里,他每向成吉思汗论道,总以劝诫止杀为要。成吉思汗问他:“师每言劝朕止杀,何也?”丘处机回答说:“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佑,隆福我家。况民无常怀,唯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者,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全真第五代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丘处机实践了道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中国道教坚持《老子》和《抱朴子》等经典所提倡的和平思想,在当今时代继续为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上述可以看出,中国的五大宗教在有关和平的论述上各有自己的主张,但它们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它们都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贯彻到各自的教义、教规和行为活动中。各宗教之间互相吸纳融通,形成了中国五大宗教的多元共存、和睦相处。中国宗教的这一传统,对于世界宗教处理相互关系也都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第8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 “中国制造”的模块化之忧 模块化电梯的设计 高端显卡的模块化设计 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设备的模块化设计 轨道车辆低压柜柜体模块化设计 伊朗设拉子地铁1号线车辆制动系统及模块化设计 城轨地铁车辆司机室电气柜模块化设计 浅析枪械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技巧 车辆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司机室模块化电气柜在低地板车辆的应用 青木昌彦:模块化的中国意义 模块化运输:中国公路货运的未来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组合测具设计模块化的应用开发 农村派出所的模块化设计探索 0号块托架的模块化设计 PDM在电机模块化设计中的应用 模块化夹具设计的研究和应用 语文教学的网络与模块化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中国首个模块化设计车辆的典范 中国首个模块化设计车辆的典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曹励云 黄国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曹励云 黄国志

记者:冯总你好,我们是《现代兵器》杂志社的记者。在2015年我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有多款8×8轮式装甲车亮相,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请问最初的08式8×8轮式装甲车(以下简称8×8)是何时立项研制的?当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研制的?

冯总:内蒙古一机集团于1998年就提出开发轮式战车的想法。因为当时我们已经掌握了汽车技术(北方奔驰重型卡车成熟技术)和装甲车专有技术,也就是说利用军民融合技术开发出轮式战车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机集团自筹资金进行研发,1999年,率先研制出6×6车型,应该说这是对研制8×8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摸底。2000年,又研制出国内第一台8×8原理样机,并准备逐步推向国内市场。不过,这个过程比较艰难。其主要原因是与国内现役轮式装备比较,在型谱继承发展、技术体制统一、服务体系保障上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对发展全新8×8车型持有不同意见,主要反对的声音是只能在WZ551轮式底盘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后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技术需求论证、风险分析评估和关键技术与指标的试验验证等工作后,得到总装的认可和支持,才进入到申请立项程序。 装备了105毫米线膛炮的8×8轮式突击车 冯总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2004年6月总装备部批准8×8立项,我们以兵器集团内部竞标第一名的身份参加了7月的全国大招标,并一举中标,成为8×8项目的总师研制单位。

至于研制8×8的原因,很简单。近年来战争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常规战争更多以局部战争为主,维稳、反恐等非常规战争样式增多,轮式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当时,世界各国轮式战车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却远远落后。我国现役装备只有WZ551轮式装甲车,该车是90年代设计定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都比较落后,所以我们瞄准市场需求开发了国内首款8×8车型。用户在重量控制、基型底盘与变型需求、人机工程、新技术验证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想法。针对用户的这些要求,我们利用研制装甲车辆多年来取得的技术成果,融合现代汽车设计元素,对一体化动力传动、车体、行动、防护等重要系统进行了长时间的专项技术论证,形成了最终的总体方案,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也为构建我国8×8轮式装备技术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

记者:在08式之前我们从没有研制过8×8轮式装甲车,贵厂也是以履带式装甲车辆为主。那么,8×8轮式装甲车技术是从何而来的?有没有设计参考对象?是否出国对相关型号进行过考察?

冯总:当时我国汽车技术比较薄弱,为了8×8项目我们多次出国考察。1998年和2003年,我们分别去欧洲潘德、芬兰帕特里亚等世界优秀的轮式装甲战车研发集团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借鉴了国外优秀战车的模块化设计思想,但是8×8中的专用技术如总体集成技术、H型传动技术、新型悬挂技术、轻量化薄壳车体技术、防护技术等完全是依靠我们自已的力量,在研制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设计自主研发的,没有任何参考借鉴。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在研制中有没有遇到重大技术难题?是如何攻克的?

冯总:谈到技术难题,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是,为更好地适应战车高机动作战的生存能力,8×8轮式装甲车身采用了薄壳装甲,以兼顾重量轻和防护性能好的指标要求。研制期间,装甲钢加工制造中曾出现过裂纹的情况,后来我们通过结构设计和材料工艺技术攻关,进一步掌握了其性能的关键数据,采用特殊热处理以及焊接技术,通过改进现有工艺解决了车身裂纹问题。

另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是试验中出现了较强烈的车辆摆振现象。我们的工程师查阅了很多国内外专业技术资料都没有相关的研究信息,后来通过设计、仿真、试验等专项研究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共振点的问题,车辆传动都有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把共振点调整合适,有效规避车辆共振现象,这是在8×8研制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的车架设计有何特点?车体采用承载式还是非承载式设计?防护能力如何?

冯总:8×8装甲车采用承载式车身,没有车架,没有大梁。一般来说,军用装甲车都是采用承载式车身,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高度、提高车辆稳定性。非承载式结构一般都有大梁,车厢通过多点悬挂支撑在大梁上,这是汽车的设计思想,比如说摆渡车、越野车、卡车都是非承载式车身。这种车身的优点是比较结实,但是行驶时的稳定性差。两种车身结构各有优缺点。而我们采用承载式车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有效降低车辆高度,因为军方对车辆高度有严格的指标要求。

车身正面及其他部位如后面、顶部的防护级别是完全根据军方规定的指标要求设计的,相当于北约防护体系的一级防护水平。当然如果用户需要的话,车身还可以加装复合装甲,进一步提高整车的防护能力。

记者:8×8悬挂系统设计有何特点?通过性能如何?有没有防雷设计?

冯总: 8×8是采用1、2桥转向,也就是前4轮转向。1、2桥转向用双横臂悬挂或者麦弗逊悬挂都可以,但是双横臂占用空间比较大,为了有效利用车内空间,我们选择并匹配了麦弗逊悬挂结构。麦弗逊悬挂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承受侧向力时表现出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麦弗逊悬挂的基础上做了相应改进设计。后面两桥采用单纵臂悬挂,当然也都进行了适应性改进。现在看来,8×8的悬挂性能非常好,通过性能强,车辆平顺性能表现优秀。

如果8×8要增加防地雷能力,有几个问题要解决。一是车辆重量增加的问题。二是独立悬挂的问题,麦弗逊悬挂和单纵臂悬挂都是独立悬挂,它们越野性能都非常优秀,但是其防地雷能力不如汽车板簧悬挂。地雷冲击对独立悬挂造成的破坏程度严重,要有专门的措施来应对独立悬挂的防地雷问题。目前,这些问题通过防雷专项课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车轴数量,实现6×6或10×10等不同类型的变型车呢?

冯总:可以的。我们在8×8研制时就考虑了通过基型底盘的变形问题,在基型车基础上,采用8×8技术体制,已经研制出新型6×6车辆,并通过竞标获得军方认可,开始研制科研样车了。对于10×10目前还没有研制,主要是国内外没有明确需求,但是通过8×8变型开发10×10,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外部的附加装甲防护能力如何?此前国产装甲车辆很少有类似的附加装甲,当时设计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冯总:前面我已经提到了车辆披挂复合装甲后的防护能力。至于附加装甲的材料,根据不同需求,采用陶瓷复合装甲或者别的新技术都可以。如果将来复合装甲材料等新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车辆的防护能力就能得到快速提高。我厂前段时间获得的某“防护围栏”竞标项目,其防护围栏就采用了高强度的聚乙烯板,这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新材料。这种超高强度聚乙烯板的抗爆轰能力极强,抗穿甲弹能力略显逊色。将来如果把这种新材料聚乙烯板应用在8×8上,车辆防护能力会得到指数倍的提高。

至于为什么要采用复合装甲,主要是因为如果靠基体钢装甲达到需要的防护级别,那车辆的重量会大幅增加,披挂装甲比装甲钢轻,所以只能披挂来解决防护能力增加的问题。这也是世界上的薄壳装甲车体普遍采用的一种增加防护力的主流方式。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的两栖能力如何?水上行驶速度最高能达到多少?

冯总:8×8轮式装甲车可以实现水陆两栖功能,水上浮渡可达到8千米/时。按照我国装甲车辆使用要求,只要重量在24吨以下都要求具有浮渡能力,此次参加阅兵的11式8×8轮式105毫米突击车也要求具有浮渡能力,这给设计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但实际上,国外对此区分非常明确,并不要求此类武器具备浮渡能力,如“半人马座”轮式突击车等。

8×8没有采用喷水推进器进行浮渡,而是靠传统螺旋桨推进方式,螺旋桨和发动机之间靠液压传动,螺旋桨推进速度达到了8千米/时,主要是考虑到工作可靠性的问题而没有采用喷水式推进器。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采用了哪型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其性能如何?车辆公路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冯总:8×8轮式装甲车采用的是康明斯生产的发动机,没有采用中央桥式传动,而是H型传动。后者中间是分动箱,四周两侧是侧传动箱,这样的优点是占用空间小,增加车内有效容积。H型传动是我们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设计出来的,在国内轮式战车研制中属于首创,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的空白。其公路最大时速可达到100千米。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8×8可靠性工程改进研制,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平均无故障里程和任务可靠性。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采用的轮胎设计有何特点?是否有中央充放气系统?被击中后还能够行驶多长的距离?

冯总:采用防弹轮胎结构形式,轮胎内部有支撑体,增加轮胎刚强度的同时,提高其使用寿命,也就是说:即使轮胎被击中后,车辆也能以30~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100千米。同时还配置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央充放气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节轮胎的压力,使车辆在沙漠等特殊松软路面上,仍能保持均衡的机动性和通过性。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底盘的承载能力如何?是否能够配置155毫米口径的火炮? 8×8轮式装甲车变型为通信车

冯总:能承载6吨,原设计指标是6~8吨。如果配装39倍155毫米火炮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配装52倍口径火炮估计在底盘与上装的适配性上有一些问题,主要是承载能力超限。目前,8×8底盘上装配置过120毫米和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目前已经发展出多少种变型车?能否简要介绍一下?

冯总:目前8×8轮式装甲车已经发展出了包括步兵战车、105毫米突击车(参加了此次阅兵)、122毫米榴弹炮、指挥车、人员输送车、装甲抢救车(参加了此次阅兵)、技术保障车以及通信车(参加了此次阅兵)等约40种变型车。该车应该是世界上变型量最大的车型,承载能力非常好,被誉为中国的“斯特瑞克”,是我国陆军的核心装备。该车底盘采用的模块化设计思想,变型更为容易,比如105毫米突击车,在8×8主要模块功能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将基型底盘发动机后置、炮塔前置的优化布置就可以快速实现。目前该车的变型车已经构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8×8轮式装甲装备体系。

记者:10式8×8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在俄罗斯参加了军事比赛,您对该车的表现有何评价?

冯总:该车在俄罗斯参加了防空能手比赛。比赛前半程排名一直第一,后来由于竞赛规则更改等原因,总体名次靠后了。但是,10式8×8输送车的表现异常优秀,性能稳定,赞誉度很高。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与俄罗斯最新展出的“回旋镖”轮式装甲车相比,有何优势?

冯总:关于俄罗斯“回旋镖”轮式装甲车,我了解不多,刚从一本军事杂志上看到其性能介绍。综合比较来看,两者底盘总体性能相当,防护方面“回旋镖”略强,后者车身四周能防14.5毫米穿甲弹攻击。还有就是火力,“回旋镖”采用无人自动炮塔,我们虽然在技术上能够设计出无人枪塔,但是没有在8×8上采用。关于这个问题我多要说一点:2008年,我们曾在90-Ⅱ(MBT2000)坦克上试验过无人枪塔,5连发命中率静对静达80%,动对动达66%。去年装甲日上展示的VT4坦克也应用了无人枪塔设计,现在正在国外进行试验考核。至于其它性能两者处于同一水平。“回旋镖”在车体内部设有大梁,属于半承载式车身。 8×8轮式装甲车变身为装甲抢救车

记者:08式8×8轮式装甲车的出口型号VN1已经装备某国的海军陆战队,您对此有何评价?VN1能否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冯总:该国陆战队对VN1的评价很高,我国的8×8第一次在国外亮相就是在该国。通过与该国签订首个出口合同,对该车在这一地区的后续出口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前不久,该地区也是我们的另一客户,也签订了8×8的正式采购合同,目前市场已经基本打开。8×8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都没问题。原本我们设计时是考虑在内陆浮渡使用的,但该国订购我国的两栖突击车没有运到,结果就拿8×8当两栖车用。8×8良好的水上推进能力令客户相当满意,但是海水对车辆的腐蚀比较大,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这也给我们在防腐蚀设计及工艺措施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

记者:如果出口到其他国家,如中东或北非,VN1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是否要进行一定的改进?

冯总:应该可以。中国地域广阔,8×8试验去了很多地方,寒区、热区、高原以及沙漠地区等。8×8这种严格充分的试验考核,证明该车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使用要求。

记者:8×8轮式装甲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还将进行哪些改进?

冯总:有几个方面。一是匹配大功率AT自动变速箱是今后的方向,这是国家863计划项目,我是课题负责人,从2011年开始,3年半把产品做出来了,目前已经装在VN1上进行了功能性和可靠性试验,效果非常好。我们现在8×8用的是AMT,机械自动变速箱,就是在机械变速箱里加了电控。未来装甲越野车将更多地采用AT自动变速箱,以适合不同路面的快速响应要求。二是采用新的动力传动技术形式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我们对混合动力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科学试验研究,效果非常好。三是防雷技术是今后8×8的一项基本标配技术。另外,还有些新技术如信息化、遥控武器站等也是8×8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记者:隐身技术呢?国外有在车体侧面加隐身板的做法。

冯总:我们在车辆总体设计时已考虑到隐身效果,减少发射面;除此以外车身还涂有隐身涂料。刚装备的时候,隐身涂料没有问题。装备一段时间后,隐身涂料就会出现退化、剥落的现象。未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关键要看隐身材料的技术发展程度和隐身涂料的质量水平。

国外的隐身做法和我们一样,一个是外形设计,减少反射面;另一个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隐身材料。但是国外这方面也需要一个技术攻关的过程才能解决得很好。飞机上就做得比较好,车辆的路面环境比飞机复杂、恶劣,因此做起来比较难,尘土、暴晒、雨水还有人员攀爬时摩擦都会对隐身涂料有严重影响。

记者:8×8会不会考虑添加主动防护系统?俄罗斯全部都装备了。

冯总:主要是价格因素。主动防护方面,我们的研究比较滞后,俄罗斯比较超前。目前,VT4已装备主动防护系统。主动防护系统有个弱点,只能防导弹,防护不了穿甲弹和制式弹。

记者:8×8轮式装甲车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型号,这次阅兵也有多型参阅,8×8有可能成为我军重型轮式装甲车的通用底盘吗?

冯总:8×8已经是通用底盘了,变型量最大,近40种。当时研制时就开发出了5个基本模块,即:动力舱模块、传动模块、操纵模块、车体模块、悬架模块,是中国首次采用模块化设计的装备。

记者:能给我们讲讲8×8试验时一些难忘的事情吗?

冯总:8×8立项晚,初样车制造出来也比较晚,但是最终交付的计划时间不能变。初样车刚完成总装、未进行工厂试验的情况下,就奔赴国家某试验场,结果试验问题很多。同时,该试验场地更适合履带车辆,对轮式车辆来说并不是十分适合。当时装甲车辆的试验指标是:轮式车辆完成4000千米试验,履带车辆完成1000千米试验。要完成这个指标,车辆就不能出任何问题。试验非常不顺利,眼看这次试验不能通过了,我就跟着领导一起去现场慰问。正好赶上元旦,现场工作人员情绪低落,我就激励大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科学试验本身就允许出问题,我们把问题搞清楚,把它解决了就好了,我们明年再来。回来后对问题进行了技术攻关和全面归零。第二年,我们再去该试验场试验,零故障通过试验考核,非常好。

第9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范文

关键词:墨子;国际法;非攻;兼爱

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106-03

墨子作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其学说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关系、战争等方面的思想,我们称之为国际法思想。尽管这些思想是在古代意义的国际法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由于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普遍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而且,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与当今世界局势又有颇多相似之处,因此,墨子以“天志”“兼爱”为核心的国际法思想具有强大的时代适应性,时至今日依然在近现代国际法中有所体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国际法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现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之比较

笔者认为,作为墨子国际法思想产生背景的春秋战国时期与作为现代国际法产生发展背景的当今国际局势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能够有更多可借鉴的方面。总体来说,这两个时期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的主要行为体是独立国家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周天子在形式上虽然仍是天下的共主,但在实际上却已经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乃至“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周王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控制诸侯国,诸侯不再朝觐天子,亦不再进贡,出现了一个“列国内乱,诸侯兼并和戎狄横行”[1]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在事实上已经完全处于独立的地位,诸侯国基本上已经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

现代国际法是调整全球性国际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和;国际关系是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在国际法中,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体。格劳秀斯在创立现代国际法时就明确指出:“我们界定的国家作为完善结合体是者的共同体”1648年《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名为神圣罗马帝国,实为帝国下享有的各国君主与法国、瑞典之间的和平条约,由此至今,国家始终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主体。1945年《联合国》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平等之原则。”因此,现代国际法普遍认可独立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

(二)经济贸易的发展增进了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产生了大批商人,打开了各诸侯国贸易的门户,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一些关于关税、贸易的相关原则也就应运而生了。当时齐国的管仲“设轻重九府”,并且“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税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国语・齐语)”同时,为了保证贸易正常进行,各国签订了有关盟约,如“勿贮粟”(公羊传・僖公三年)、“勿讫耀”(谷梁传・僖公九年)、“勿蕴年”(左传・襄公十一年),以期扫除自由贸易的障碍,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的联系,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使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出现,2008年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就是一个现实的例证。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依赖于各国的共同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是各国经济实践推动的结果。WTO相关法律文件关于相互削减关税和逐步消除贸易壁垒的规定,就是各国相互合作的实践。

(三)各国加强军事制度的变革

“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兵员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日感难以应付不断扩大的战争对兵源的需求。”[2]大国为了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小国为了自保求得生存,都在进行改革兵制的尝试,以期扩大兵源,增强军事实力,增加胜算的机会。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就是当时的生动写照。随着经济矛盾的加深和利益冲突的加剧,各国更加看重军队建设。各诸侯国如齐、楚、鲁等,都对军制做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日益频繁的战争的需要,于是“甲兵益多”的局面出现了。

今天,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国家之间利益的冲突,对各国的军事力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战争的发展,使尖端军事武器的研制成为各国军事变革的核心,同时日益扩张的军费开支,无不凸显了军事改革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影响。例如,美国在军事方面的行动,增加了国际安全局势的不确定性因素,局部战争不断发生,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同时,各国又不得不通过加强军事领域的变革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四)思想文化交流的活跃和相互影响

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动荡,导致了专制统治的削弱。因此,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各种学派、思潮接踵而起,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为了争取霸主地位,都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在这样的情形下,代表不同阶层的“士”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道家的“虚静无为”、儒家的“礼义道德”,尤其是兵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等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待国家关系和战争的态度。

当前国际局势下,国际关系方面的传统理论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国家利益论、权力论、冲突论、均势论、霸权稳定论、博弈论、合作论、相互依存论、集体安全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各家理论,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国家实践出发,阐述了各自理论的合理性,给各国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对不同理论的认同,影响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作为与不作为,进而影响到其对于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遵守与否。

二、墨子国际法思想的深度分析

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墨子的国际法思想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笔者在此逐一分析之。

(一)国家平等

墨子曰:“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下之邑也”(墨子卷一・法仪)。在墨子看来,“天”兼容万物,各诸侯国不分大小,都是“天”下的一员。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墨子卷七・天志中)。同时,墨子认为,各国平等,大国攻打小国是违反“天志”的。

从现代国际法中国家的基本权利来看,平等权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权利。1945制定的《联合国》,其第二条是规定会员国应遵行的联合国的原则,即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平等之原则。”联合国大会于1949年12月6日通过的《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草案》中规定了国家的平等权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各国有与他国在法律上平等之权利。”联合国大会于1970年一致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宣布的第6条原则为:“各国平等之原则”。由此可见,国家之间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这已经为现代国际法通过条约得到了确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墨子国家平等思想在这里体现了其时代价值。

(二)反对侵略

墨子的法律思想中,“非攻”是其反对战争的主要学说。墨子“非攻”的指向是“好战大国”所发动的攻伐掠夺战争,即非正义的战争。这些战争不仅使农业生产荒废、人民陷于饥寒交迫之中,而且残害百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墨子曰:“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墨子卷五・非攻下)。墨子历数好战大国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证明墨子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即侵略战争。

《联合国》在序言中明文宣告,“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第2条第4款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合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由此,在现代国际法上确立了反对侵略战争的原则。二战之后的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对战犯的处理,正是中所规定的反对侵略的国际法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墨子提出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在国际法上仍然有其现代价值。

(三)自卫和集体安全

墨子在严词谴责侵略战争的同时,还将这种思想付诸实际行动,率领弟子参加小国自我保卫的战争,例如在《墨子》中有记录:“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墨子卷十三・公输)当劝说无用之后,墨子明确告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卷十三・公输)墨子认识到国家的祸患之一,就是“边国至境四邻莫救”。(墨子卷一・七患)因此,小国既要做到“外有以为环珠玉,以聘挠四邻”,又要做到“豪杰之外多交诸侯”。(墨子卷十五・号令)进而达到“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墨子卷十四・备城门)这样,在对付大国发动的不义战争中,小国之间才能相互救助,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抵抗。这些体现的都是墨子对待侵略战争的实际行动策略,即一方面提倡效果要积极反抗侵略,进行自卫;另一方面倡导小国还要相互协作,这样才能有实力打败大国的侵略。

《联合国》第51条规定:“联合国任何会员国受到武力攻击时,在安全理事会采取必要办法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前,本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对危急和平安全的侵略行为,现代国际法认为国家有单独或集体采取自卫的权利。对于侵略,国家在自卫同时,也可以与他国协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对于纳粹国家的战争,是自卫权和集体安全制的实践。这样看来,墨子倡导的为反对侵略而进行的自卫以及相互协作的集体安全观也是现代国际法上确立的重要原则。

(四)合作互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争当霸主而进行了频繁的相互战争,导致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这些情况对交战双方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墨子依据“天志”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卷四・兼爱中)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其利害关系都是相互的和对等的。作为当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直接对象的诸侯国君主应当认识到,要保证自己国家的利益,就必须承认尊重其他诸侯国的利益,并且“交相利”是对人类、对国家有利。要想真正维护国家利益,必须承认并尊重他国利益。“国都不相攻,人家不相乱贼”(墨子卷九・非命)才能“兴天下之大利”、“中国家百姓万民之利”(墨子卷一・法仪)。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交相利”这一原则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无不是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负责任大国的角色,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利益其实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独善其身,不与其他国家发生利益关联,那么在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时,就需要我们秉持着“交相利”的基本处事原则。因此,在现代国际法的实践中,中国一直在倡导处理海洋国家之间的划界纠纷时,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三、运用墨子国际法思想解决国际争端应注意的问题

(一)“非攻”的有限性

墨子的非攻绝不是盲目地反对武力、反对一切战争。“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卷五・非攻下)可见,墨子反对的只是那些不义的侵略战争,对正义战争是支持的。

现代国际法确立的“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原则,主要是从人类长久和平的角度考虑,在国际争端解决中强调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但是同时当国家完整受到侵犯时,同样可以行使武力反击。因此,中国在涉及内政的上,一直强调,我们希望和平解决,但是对于一些别有用心国家对于的干涉,侵犯了国家自主解决内政事务的权利,因此,中国在上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而对于中日之间的争端,日方对于单方面的行为,侵犯了我们的完整性,必要的时候我们会采取包括武力解决的一切办法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所以,不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在和平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今天,“非攻”都是有限度的,各国“非攻”的相互威慑和制衡,才能确保人类共同的安全和长治久安。

(二)兼爱的广泛性

墨子大力推崇“兼相爱”的思想,将其用在诸侯国之间关系的处理上,认为“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墨子卷四・兼爱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党的十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因为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任何国家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别人活得好。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我们是把墨子“兼爱”思想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即让“兼爱”思想更具有广泛性,把“爱”兼顾到更多周边国家的人们,甚至整个地球上的全人类。正如主席所说,应当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总之,“兼爱”、“非攻”,体现了人类美好的理想与愿望。二者互为表里。人人相爱,就不会侵略、伤害他人;没有对他人的侵略与伤害,人际关系就会是合作、互利、共赢,就会是和谐的国际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