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

第1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按照《区政府办公室关于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提供相关材料的通知》的要求,文化街高度重视,对2010年主要任务目标预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成绩进行了详实的总结,同时立足发展,结合街道工作实际,规划制定了2010年的工作计划。下面,就2010年预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计划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工作预总结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年。这一年,文化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为中心,以社区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以优化辖区环境为基础,以为辖区居民服务为己任,突出抓好了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整治、民政、司法、计划生育、劳动保障以及党建等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和辖区第三产业,全面推进了街区建设,提高了街政管理水平,街道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区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文化街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放在第一位,认真执行宁江区实施的工业强区战略和中心城区发展战略,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着重提高了招商引资质量,不断加大了项目开发力度,在XX年年-2010年的招商引资攻坚战中引进了嘉禾洗浴及宾馆一体综合楼3000万元的开发项目和庄园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商企住宅综合开发总计2个项目7000万元;意向性达成2010年第二轮项目攻坚战项目一个,计划投资5000万元。民营经济已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10年辖区民营经济总户数981户,年总投资约17,266万元,营业总面积128,985.5平方米,年营业收入13,975万元,利税687万元,从业人员4177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辖区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街在社区建设上从加强组织建设入手,充分利用现有办公用房,普遍建立了“五室三站二栏一校一所”,即: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室、警务室、图书室,生活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党(居)务公开栏、宣传栏,居民学校和文化健身场所,配备了电教设备,实现了电脑办公,为拓展社区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效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基础建设,强化了领导管理功能;9月份,经街道和社区精心组织,积极行动,周密部署,细致安排,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完成了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入手,建立了各项工作责任制,普遍建立两委班子工作守则、干部工作纪律、各项制度,干部有章可循,有效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加强了制度建设,强化了社区规范化管理;街道成立服务中心,社区分设服务站,扩大服务覆盖面,最终形成街道为社区服务,社区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三级网络,加强了长效管理,健全了社区服务体系;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文化街共育龄妇女11610人、已婚育龄妇女9067人。年内出生人口126人,死亡66人,人口出生率为98.4%,计划生育率为98.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66‰以内。几年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性关爱、人情关爱、人文关爱”的理念,以宣传教育为主,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坚持依法管理,搞好优质服务,组织带领全体街社干部,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出发点,深入开展了“三结合”与“五关爱”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继续加强了计划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搞好了计生系统信息录入工作,不断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做好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管理工作。药具发放及时率要达到了100%,有效率要到达到了100%;全年开展大型宣传活动4次,出板报9期,发放宣传单1XX余份,计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得到了不断加强。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了“七清查、七落实”工作,加大了对各大商场、商厦、沿街门店、工地流动人口的清查,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到位。全年流入育龄妇女1244人,验证、持证1335人;流出88人中均持有《婚育证明》。多年来,文化街道的计划生育工作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点面结合,全面提高”的方针,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探索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新途径,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总结开展优质服务的新经验,切实抓好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综合整治辖区环境卫生

文化街共有巷路119条,22.8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4条、板油路5条。保洁员42名(其中公益岗9名),垃圾台46个,中转站垃圾箱15个,渗水井34口。 棚户区改造地段涉及拆迁处6处。所辖小区物业管理的公司有安居物业公司和文化佳苑物业公司,零散的楼宇物业管理15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一班人”思想高度统一,提高了认识,把卫生工作切实纳入街道工作的重要日程,全面落实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卫生工作任务,将巷路卫生工作作为实事工程来抓,切实做到了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四到位;实行领导班子成员每日早晨必检,每周必须抽检2次,街道卫生办和社区每天巡回检查,提高日常检查质量;从加强居民卫生意识、卫生知识教育入手,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发放宣传单、通告达,设立标志牌,逐户通知等形式进行宣传不乱泼乱倒、干湿垃圾分倒、定点定时倾倒垃圾,加强宣传教育,做好居民群众工作;根据辖区卫生工作状况的实际,实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三化”式管理机制。对各社区、卫生办、城管员和保洁员,严格按着《巷路卫生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落实奖惩,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开展协调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通过辖区卫生综合整治,一年来共出动保洁员120余人次,清淤排水沟5条,1200延长米,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公司发放通知5份,整修垃圾台点站50处,对巷路上的120棵花卉树进行了保护圈围,对拆迁处、城乡结合部以及巷路的死角死面存在白色垃圾和残存垃圾进行了自检和全面的清除。辖区巷路没有裸露垃圾和二次污染源的存在。通过卫生综合整治,街道辖区巷路卫生面貌一新,路面干净整洁有序,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1]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五)、实施民生工程,着重抓好民政工作

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社救优抚、救灾救助和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辖区的贫困户、孤寡户、残疾人、贫困党员、退休老干部和军烈属,发放慰问金XX0元,切实保障了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共有低保户525户,享受人口为1312人,其中空挂户口的低保户280户,XX年年新增低保户64户,残疾人低保户30户。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对象却享受低保救助的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了低保对象积极就业,走出低保,努力实现社区救助工作的规范化。规范管理良好的运作“阳光超市”,为把阳光超市做好、做实、做成民心工程,在3个社区建立了捐助接收点,所在社区登记所需物品(衣物、生活用品等)的品种和数量,享受低保的贫困家庭可根据家庭和个人的实际需求,凭《领取证》及代金券到超市领取捐赠物品。结合实际,适时开设就业指导等便民服务,为低保户提供再就业信息、进行职业指导培训,为辖区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狠抓居委会自身建设工作,对社区干部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了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思想认识以及为居民服务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

(六)、切实加强劳动保障服务工作

劳动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以社区为平台,依托社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展各类综合性服务工作,竭力帮扶辖区失业人员以各种形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再就业的长效机制,搭建社区与企业就业再就业工作平台。在推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过程中,搭建了街道与企业的再就业平台建设。完善了再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街道与企业的空岗信息报告制度以及日常联系制度。在再就业平台建设中坚持从情感维系、政策维系、服务维系入手,逐步形成我为企业服务,企业为再就业尽力”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索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以“全面调研为基础、多渠道宣传为手段、针对性指导为重点、适宜推荐为核心、跟踪扶助为保障”为主题的再就业援助工作。多渠道加强了政策宣传,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提高了服务对象就业意识;广泛开发岗位,落实适宜推荐,开创城镇就业岗位3200个,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下岗职工再就业1980人,其中大零就业就有1200人,劳务输出960人,其中省外务工有420人;完善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台帐,对救助对象进行了科学化管理。按一居一册、一人一卡建立了1000人次台帐,对有求职意向的就业困难群体的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核实调查,“实行管理到户、服务到人”。细化了任务目标,落实了责任,并随时把握工作进度,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实施、协调、检查、督促、反馈“一条龙”的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

(七)、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紧密围绕“平安街道”创建的总体目标,突出矛盾纠纷排查、社会稳定、治安防范和flg人员教育转化等工作重点,认真搞好了不稳定定因素的排查和调节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针对个别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等重点信访、重点人员,严加关注,经常摸排,准确掌握情况,做好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调解率要求达到100%以上,调解成功率要求达到100%以

第2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扶弱救困、服务民生为宗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格依法救助,回归低保托底作用,打造阳光、高效、廉洁低保,建立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低保新常态。

二、整治时间

2015年6月10日至8月31日

三、工作任务

一是全面纠正低保乱象问题,严格实行依法救助,对低保中存在的低保对象不准确、低保资金挪作他用、低保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搭车收费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纠正,严格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土政策保”,严格实行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

二是筛查低保审查中的违规违纪线索,对在低保整治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发现违纪违规行为,提请片区纪工委和安排镇纪委调查处理。

三是规范低保审查程序,对未开评议会议评定低保、无申请资料享受低保、未组织入户调查、低保未公示等现象,进行严格清理整治。

四、整治内容

(一)违反低保政策、扩大低保保障范围的保障人员,尤其是将低保资金集中用于征地、搬迁、集体公益性事业或作为处理上访、安抚下岗失业人员等“土政策保”、群众反映强烈的“关系保”、“人情保”;(二)借名额、指标限制等,由多户均分低保金的“一户多折”的问题;(三)低保资金未到户,存折由村(社区)干部保管并领取资金或由他人领取资金等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和贪污等问题;(四)干部职工家属不符合低保享受条件违规享受低保的问题;(五)严格清退不符合低保保障条件的对象;(六)停发“一折多户”低保金;(七)严格追缴截留、冒领、挪用、贪污的低保金;(八)严格落实调查核实的主体责任;(九)全面排查汇总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十)清理在低保评定中的搭车收费现象;(十一)清理应保全户未保全户现象,严格按照低保政策规定,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进行认真甄别,重新核定家庭成员;(十二)在低保入户清查工作中,要及时主动发现,把符合低保条件而没有提出申请的困难家庭,按程序及时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五、整治步骤及措施

(一)自查自纠阶段(2015年6月10日至7月20日)

各村(社区)要高度重视,集中所有人力,落实好主体责任,成立以支部书记任组长的低保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村民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务必做到户户筛查、户户见面、户户整改,采取镇驻村(社区)干部、支部书记、主任、督查员签字确认的办法,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取缔“关系保”、“人情保”,限期清退将低保资金集中用于征地、搬迁、集体公益性事业等“土政策保”。各村(社区)要将享受“土政策保”人员花名册(表格附后)汇总并签字盖章,于2015年7月20日前上报镇民政办。7月20日前凡自查并自纠的不予追责,凡7月20日后在核查及抽查中发现的及今后检查出的将从严处理。

(二)核查阶段(2015年7月21日至8月10日)镇纪委将对各村(社区)履行主体,开展低保专项整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查整治全程记实情况,看清理整治是否走过场;二查相关账目、资料,看是否弄虚作假;三查城乡低保资金流向,看是否真正发放到应享受群众手中。

(三)抽查阶段(2015年8月11日至8月31日)一是审查。根据各村(社区)上报情况,由镇民政办牵头组建专班,将对各村(社区)清理整治结果全面审查。重点审查各村(社区)整改是否彻底、措施是否到位、建议是否可行。审查中发现违背低保政策的,未整改或隐瞒不报的,发现违纪问题线索,3个工作日内报镇纪委从严处理。二是抽查。镇纪委根据镇民政办审查情况,结合掌握的问题线索和举报,将对低保专项整治结果进行抽查。凡整治工作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走过场的严格追责。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各村(社区)要统一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安排,落实责任,狠抓整治。本次清理整治,村(社区)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社区)主任为主要责任人,村(社区)干部为直接责任人。镇党委、政府将对低保清理整治工作进行全程指导、督查、综合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

第3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西南地区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我国的中西部既是农村贫困的重灾区,又是城市新贫困人口的高发区,全国80%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西部省份。通过对西南地区城市贫困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为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反贫困”行动,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其居民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若中西部地区或西南贫困问题得到缓解,则全国至少有 80%的贫困人口可望摆脱贫困的困挠,其影响、意义非同一般。

(一)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1.城镇贫困人口比重大, 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5年东中西部城镇贫困人口占全国城镇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是:东部459万,占25.6%;中部967万,占54.0%,西部365 万,占20.4%,中西部合计占 74.4%;1995年,东、中、西部城市贫困人口占全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比重分别是:东部471万,占 1 7.1%,中部1527万,占55.5%,西部754万;占27.4%,中西部合汁占83.9%。从贫困人口的比重变化看,东部地区在1985年~ 1995年间城镇贫困人口比重大幅下降,中部略微上升,而西部则大幅度上升,全国有8个地区城市非农业人口中20%都属于贫困人口,这些地区全部在中西部。

2.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低、贫困程度深

西南地区云、贵、川无论是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人均收人在全国比较都属低收入地区,不到全国平均数的50%,更是低于东部发达省市。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东西部都受益于宏观经济改革,但受益的范围,程度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距使得西部城镇居民陷入贫困的概率大于东部地区。导致区域发展落后,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的原因主要有:

(1)起点低,“先天不足”

从近代起由于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等因素,资本最初是从东南沿海叩开中国封闭的门户,近代工业随之建立。而西部近代工业则长期空白,直到解放,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东西部社会经济差距非常悬殊的严酷现实。建国前,70%以上的工业都集中在不到全国面积14.2%的东部沿海地区,而占全国土地面积 81.8%的中西部地区仅占全国工业的9%;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按人均GDP排序,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西南三省囊括了倒数前三名;贵州倒数第一,云南倒数第二,广西倒数第三;当时贵州、云南、广西的人均 GDP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 46.7%、60%和59.5%, 人均 GDP的绝对份额分别为175元、 223元、225元。这就使得在以后全国区际大赛中,西南三省区的起跑线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处于“历史性不平等”的不利地位。

(2)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社会基础设施落后

西部地区公路、铁路运输系统极不发达,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经济开发的需要,亦是制约东西经济联动、妨碍大规模开发西部的重要障碍。据资料显示,占全国总面积2/3以上的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更有一些地区至今乡村尚未通路,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由此造成地区发展可达性差,吸引外部投入的能力低,因而发展机会极少,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这种地缘经济格局至今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的制约,处于最低层次,80%的外商投资者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外资金的大量输入改变了沿海地区的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并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

(3)人口增长过快,人力素质低下

尽管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小,且生存环境酷劣,经济发展缓慢,文化落后,但人口增长却很快,有的省区每年以 3%的速度递增。在过去的两次生育高峰期,西部大部分省份的生育峰值都很高,且持续肘间较长,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远远高于东部。除了人口增长过快外,就是人口的文化素质低,受教育率低、文盲率高,文化程度结构低。

(4)经济结构落后,积累能力差

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的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社会的积累能力亦不断提高, 1991年西南三省区的GDP中第一次产业的份额为40.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在第一次产业从业的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量的76.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其中贵州,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分别为 78.0%、10.2%和11.8%;云南则分别为 77.8%, 9.7%和 12.5%。经济结构极为落后,从而导致其人均收入低、投资能力不足。

(5)制度创新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

80年代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生产力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代表市场经济机制的非国有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带动东部经济高速增长。 1992年贵州、云南的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3.0%和73.5%,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48.1%) 的151.8%和152.8%;而广东国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9.8%和 29.1%,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数 (64.2%)的46.4%;而广东非农产值所占比重为66.0%。1994 年全国乡镇企业产值达42558.5 亿元,东西部所占比例分别为 68.1%和8.78%,东部是西部地区的7.75倍;乡镇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东部是48%,西部是 16.5%,东部是西部的2.9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南省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方面的相对落后状态。

(二)少数民族贫困构成了西南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部分

西南地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少数民族的贫困。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在全国已建立的159个民族自治地县中,西部地区就有115个,全国55个少数民族8000多万人口,其中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据90年代人口普查资料,少数民族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云南为33.35%,贵州33%, 广西 39.2%。其分布特点是族别多、人口少、居住分散,多民族混杂状况明显。

少数民族贫困的原因或少数民族比汉族同胞更易陷入贫困的原因是:

(1)结构性原因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性国家,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将社会成员人为地分成泾渭分明的两大群体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或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而且成份间不能转换、具有世代的遗传性,社会对不同的成员分别给出不同的对待,农业人口或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在就业、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得到的待遇,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积累着贫困。而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缺乏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城市和农村制度性的不平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平等,结构性贫困对少数民族的危害比汉族更深。

(2)区域性原因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山区,风沙化地区和干旱等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他们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区域性贫困。

自秦代以来,在2000多年的汉文化形成和扩张过程中,少数民族不断地被迫向边缘地带迁移,或向远方城镇和交通沿线的山区退缩,一般分布在人烟稀少,偏僻闭塞,生产力水平落后,开发较慢的边区或偏远山区,严酷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闭塞的社会生活,畸高的人口繁殖率,普遍的文盲状态和极度的愚昧等,使其成为中国社会最贫困的群体,其生之艰难,生之顽强,令人震撼。

(3)自身原因

与其它贫困人口相比,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特征和致贫因素有极大的特殊性,突出表现在他们的文化、风俗、语言、历史传统等方面。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与一般的中西部汉族人口相比,更不容易参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难以享受现代经济发展的利益,这是它们贫困发生率普遍高于同一地区汉族群体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生活在大西南地区的如僳僳族、瓦族、景颇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蓄奴制特点,实行家长奴隶制,生产力水平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还延续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游牧迁徙趵原始耕作方式和生存方式。

(三)城市新贫困问题突出,职工贫困构成城市贫困人口重要组成

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的一大特征即是职工贫困构成了贫困人口的主体,而这一特征在西南地区尤具典型。西南地区由于诸多原因下岗,失业人员比例大,城市新贫困问题突出。1997年贵州33.71万城市贫困人口中就有下岗职工11.83万,失业人员 11.50万,约占全部贫困人口总数的70%左右,四川省城市贫困家庭中有67.4%,为下岗职工家庭。

西南地区职工贫困问题突出的原因主要有:

(1)国企比重大,亏损严重,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问题突出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国有经济比重大,如四川省国企数目4289万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33%,就业,人数506 万, 占全部就业职工总数的 75%;重庆国有工业企业数目 1 706万个,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3.3%,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总数的70%;贵阳市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 74.2%,职工人数占全市职工总数的78%。在目前国企普遍不景气、亏损严重的形势下,困难职工相当多,四川、重庆、贵州停产或基本停产的企业约占60%~ 80%。由于对大多数职工而言,工资性收入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一旦工资收入出现危机、生活就难以保障。

(2)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结构调整任务重

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如纺织、机械、军工、化工、森工、煤炭等,传统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占到工业产值的90%以上。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存在大面积老化,调整任务十分突出。贵阳市2.7万下岗职工中就有1.62万集中在机械、轻纺、交通等部门,占全年预计下岗职工总数的72%;目前亏损和双停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大约占国企亏损的八成以上。四川全省亏损企业4858 家,集中在制造业的就有1646 家。总之,传统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所受的冲击最大,下岗、失业最为集中、突出。

(3)人员负担重、离退休人员多、医疗费开支大

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一些传统工业基地、老企业、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地方,离退休人员多、所占比例高,如四川1996年国企离退休人数是132.76万,重庆是 66.93万人,贵州是30.92万人,占在职职工的比重平均达45%左右。使得企业所承付的各种保险费用偏高,尤其是在传统的以企业为载体的社保体系未得到根本改变前,更加重了企业的人员负担和庞大的离退休、医疗费开支。据调查目前企业所承付的养老保险金30%,失业保险2%,工伤保险%,医疗保险10%,四项合计达41%左右。对效益好、负’担轻的企业来说,完成上缴任务较容易,职工保险也有保障;但对那些本来效益就差、人员负担重的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或经济陷入困境,拿什么来交养老金和支付各种保险金?在调查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越是国有企业,老职工多,困难职工多、人员负担重;企业越困难,需救助的人越多,而企业拖欠或根本无力支付职工退休金,报销医疗费现象就越是普遍,职工生活就越困难;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既无法按月足额领到退休金,又不能报销医疗费,有许多家庭就因为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而债台高筑、倾家荡产,陷入贫困。

(四)社会保障水平低,城市贫田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人口缓解贫困的程度。

西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政有限,财政自给率一般低于50%,财政支出大部分要靠财政补贴,如云南一省128 个县,吃财政补贴的就有120个县,1993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仅6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故城市开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难度大,并使得西南地区贫困问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上海市接受保障的城市贫困人口是52.94万; 广东省是 24.66万,而四川省仅2.5万,贵州省仅0.73万;云南省年保障金总额1381万元,实际所需保障金总;额是1.2亿,缺口如此之大说明:由于财力有限,西南地方政府无力支付更多的救济金用于贫困人口的扶贫解困,不仅大大缩小了应该享受救济的贫困居民人数或户数,而且使享受了救济的贫困人口只能获得很少的救济金,远不足以帮助它们“脱贫” 的要求。如根据重庆工会提供的数字,1998年重庆的下岗困难职工约26万,而接受民政部门救挤的困难职工仅43496人, 占困难职工总数的16%;四川下岗、困难职工约4185万,但接受民政部门救济的困难职工仅10万人,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2%;云南省下岗、困难职工8.9万,接受救济的仅2万,占困难职工部数的 30%左右。另据有关数据显示: 1996年全国领取失业救济金占失业人口的比重北京是10.5%,上海是3.8%,全国平均是1.7%,而四川仅有0.4%,贵州仅有 0.4%,云南0.9%,既低于全国平均数,更低于东部其它城市。不仅保障范围窄,保障人数少,并且保障标准很低。上海低保标准是220元,深圳是340元,而重庆市地区的低保标准是月人均生活费收入13Q元,辖属三市七县“低保标准”100元,库区移民的万县,黔江两市低保标准仅 80?109元;贵州省1998年全省平均低保标准仅86.2元。低保标准的确定都是按市场需求法严格计算出来的,按照一个城镇居民维持生存的最低消费水平决定的,基本上只能解决吃的需求,而且还得精打细算,否则很可能人不敷出。据对成都市的调查,低保标准是120元,但要维持一个居民生活需要至少是月人均收入 140元。如此低的救济水平既不能有效解决贫困家庭的“返贫现象”,更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贫困的 “代际传递”,从而使贫困地区、贫田,家庭极易陷入世代贫困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救。

鉴于西南城市贫困的特征,缓解西南贫困的关键或困难是如何处理好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社会救助能力低的矛盾。这直接关系到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和反贫困的社会效果。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西南城市反贫困的对策、思路。

(一),大力发展压城经济,从整体上捉高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抑制贫困人口的继续增长

西南地区的贫困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区域性的贫困,即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影响着人们占有生活资源的机会和利用生活资源的效率。所以,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振兴西部经济。紧紧抓住国家战略重点西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比较优势”,加快企业改革制度创新,积极培育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在5?10年内使西部的经济有一个大的改观,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供物质基础。当然,西部经济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国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包括尽快制定和出台区域经济振兴的扶贫政策,尤其是就业扶贫和资金扶助,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扶贫比重,扩大公共和基础设施投资;全部或部分解决投资项目本金的筹集,增加项目的赁款额度,或放宽贷款和其他融资条件;增加向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开发人力资源等,以帮助贫困人口克服发展障碍,增强利用各种生活资源的能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全国性的地区协调发展基金和再就业基金,专款专用,重点解决贫困地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资金缺口,以及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通过税收或价格政策从富裕地区或一部分高收入手中取走部分收入,用于支援贫困地区或补偿受损者,这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也反映了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一惯主张;让更多的社会成员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一个文明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真正起到“安全网”、“减震器”的作用,减轻贫困的程度

鉴于西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诸如保障范围偏窄、标准偏低、渠道单一、救助标准不统一等,提出如下完善措施。

第一,严格限定救助对象,在社会救助较低的情况下,应保证有限的保障金,真正用于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确保社会保障的力度。

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社会救助作为最后一道“安全网”,其救助对象应该严格限制在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靠自己努力无力改变贫困处境的社会弱者,主要是孤寡老幼,残疾人等。而在我国现阶段构成贫困人口主体的困难职工本应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保护,但因体制不健全,也涌人城市贫困人口群体,纳入社会救济范围。这既增加了各级财政负担,降低了社会救济的标准;同时也造成了贫困者的自卑心理,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一现象清楚地表明体制转轨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说明对城镇贫困人口的有效救助要受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安全网”是否全面、‘牢靠的制约。

第二,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社会救助,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

目前在对:贫困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同时,还相应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线,失业救济和最低工资保障线,来保证下岗、失业职工、在职职工的正常生活水耳。它们与“低保线”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由于其他两道防线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企业、国家、社会共同负担,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障分流的作用,而不是仅靠财政几百亿救济金来解决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无异于杯水车薪,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今后这三条线一定要严格执行、确保落实,即不能因为职工工资收入低于“低保线” 或因失业金达不到最低生恬标准,或职工基本生活费得不到保证,而进入贫困救济网。为此,必须加快建立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为主体的职工生活保障体系,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逐步缩小不同所有制就业主体间保障待遇水平的差距,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公平的利益补偿和保障机制。

此外,还可动员民间力量,家庭资源共同关心贫困家庭、贫困人口,营造扶贫济困的道德氛围,通过社会慈善团体的救济、募捐,企事业单位的慷慨解囊,邻里亲戚间的守望相助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有效支持“低保制”的执行。

第三,中央、省、市、县区四级财政通力合作,为社会保障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确保各项扶贫措施的兑现、落实。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救济,都需要一定的救济金作,为物质保证。“低保制”运作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是资金不足。现行保障金的供给主要由各地方财政自筹解决,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越是贫困地区,需要救济的贫困人口就越多,而财政越困难,实际得到救济的人越少;反之,越是富裕地区,需要救济的贫困人口少,但由于财政有钱,实际得到的保障人口却越多。如上海1997年保障金总额是18716万元,通过现金或实物救助方式保障的对象达 30多万人;而四川保障金总额仅 3000多万元。实际保障的人数仅有6万人,占应该保障总数的不到20%(33.8万人);贵州保障金总额更少,375.96万元,保障对象仅0.73万人,占应该保障人口的比重不到3%。显然,由各地自筹财政资金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有违社会公正、公平原则,也不利于真正缓解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建议保障金的供给通过调剂金制度由四级财政共同负担,逐级倾斜,重点扶植。中央财政对困难省市倾斜,省财政对困难市县倾斜,市财政对困难县区倾斜,以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三)进一步深化、完善再就业工程,为职工脱贫致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职工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劳动机会的丧失,使其失去了收入来源。为贫困者提供直接的生活保障,固然可起到短期内改善生活状况的作用,但限于社会救济的性质要从根本上,帮助困难职工脱贫致富,需要把“低保”救济与再就业工程结合起来,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岗位,据资料统计,四川省 1998年国企下岗职工是28.8万,再就业率,32.2%,1999年1?9 月份下岗职工34.78万,再就业率37%,远未达到中央提出的 50%的再就业标准。

针对目前在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完善再就业工程。

第一,自谋职业与再就业

继续鼓励各种形式的自谋职业,这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方便灵活的就业渠道。据统计,四川下岗职工中有近40%是通过自筹资金、自办企业实现就业的。扩展这一渠道, 目前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法律保护,减少管制,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资本进入这一领域的门槛;二是如何通过各种小额信贷、低息贷款、担保贷款或变卖一部分国有资产以“买断工龄”或 “福利补偿”的方式一次性结算给职工个人,以解决自谋职业所需的启动资金。

第4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依据,以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区为目标,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为契机,创新理念、创新方法,部门合作,先试点后推广,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增强社区居民节能减碳意识,促进居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提高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准,探索一条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家庭以节能减碳为绿色消费、社会以生态环境为建设特点的低碳社区建设路子,为建设低碳城市、低碳城区提供条件,积极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城区创建和生活品质新示范区建设。

二、低碳社区试点对象

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要求,本次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对象,选择省级科普文明示范社区——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和闸弄口街道万家花园社区。

三、低碳社区试点主要任务

(一)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创建低碳家庭是实现低碳社区的基础。要以“低碳之星”评选为载体,设计消费、减碳、节能等相关考评指标,在社区家庭中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气、节油等低碳实践活动,更新转变居民消费、出行观念,不断增强居民节能减碳意识,社区有10%以上家庭成为“低碳之星”,积极倡导并自觉践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

(二)积极推进节能减碳活动

积极开展绿色运动,社区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车库、楼道、公共厕所、垃圾房等公共场所,要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LED节能灯改造,广泛推广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地热取暖等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大力倡导并推行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再利用,垃圾无害化处置达到100%,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逐步减少或降低碳排放。

(三)加大社区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环境立区”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发动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积极实施植绿、扩绿、增绿活动,区域内空闲地100%植绿,有条件的可推行屋顶、墙体绿化,不断增加社区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平面、墙体的绿化率。

(四)加大低碳知识普及宣传

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突出低碳主线,结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地球日、环境保护日等重要节会,创新思路和方法,针对社区居民群众的不同类型,采用培训、讲座、文艺演出、资料分送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居民低碳知识宣传普及,倡导低碳生活,践行低碳行动,努力提高低碳生活知晓率。

(五)加强社区科普组织体系建设

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站建设,确定社区两委会有一名副职分管科普工作,健全完善“一室一廊一员”社区科普体系,明确以新招聘的大学生社工担任科普宣传员,积极探索单元楼道设置科普宣传员,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为加大科学知识普及宣传,扎实推进低碳绿色和谐文明社区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实施步骤

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从年1月始至年11月止,大致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前期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1)制定低碳社区试点方案,提出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试点社区,完成社区概况调查;3)成立低碳社区试点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4)指导试点社区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各个阶段工作任务。

(二)培训调查阶段

主要工作:1)按照试点社区住户数的10%比例,确定试点入户调查名单;2)举办骨干培训(党支部、楼道组长、志愿者、居民代表等),提高对低碳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3)建立工作网络,组织入户调查(发放试点户调查表及节能减碳记录表);4)4)开展大型低碳宣讲(2-3次)活动,发放低碳生活科普资料。

(三)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工作:1)组织开展“低碳之星”争创评选活动,重点抓好10%户低碳家庭实施的指导检查;2)组织实施社区公共设施节能灯改造工程,推进节能减碳,降低碳排放;3)组织开展“立体绿化”活动,提高平面、墙体绿化率;4)健全完善社区科普工作体系,增强科普工作站服务能力;5)组织多形式科普宣传活动(低碳知识竞赛、低碳金点子、低碳窍门交流、低碳文娱、小手拉大手活动等),加大科学知识普及。

(四)总结评价阶段

主要工作:1)数据汇集整理,搞好试点工作总结;2)召开工作会议,表彰奖励“低碳之星”等优秀低碳家庭及优秀活动项目;3)分析修改完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成为“标准”,提出长效实践低碳生活与推广的建议。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是一项新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为抓好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决定成立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协调组,由区民政局、区科技局、区文明办、区环保分局、区科协和采荷街道、闸弄口街道办事处,以及洁莲社区、万家花园社区负责人组成,聘请市科协和区政府领导担任顾问,外聘杭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家担任技术指导。下设联络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社区是低碳社区试点的实施主体,要建立相应工作班子,确定专人负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第5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1、今年以来,我局重点抓了__、__、__、__、__湾、__、__、__等新建住宅小区的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适时成立了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完善了管理、服务与协调机制,做到无缝管理。组织实施了__、__两个建制的改制工作。

2、上半年,各社区按照居民总户数的3%左右比例,建立了社区治理工作人力资源库,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加强社区综治、计生等各类信息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科学化水平。继续在所有街道和南瑞社区、50个村居、相关部门的政务外网VPN设备、一站通平台设备的配备工作,加强维护,对全区街道、村居网络进行升级,为全区开展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了社区信息化网格划分,网格化落图、楼栋建设、房户绑定、人户绑定进一步落实,上半年完成一站通平台业务运行和测试工作。

今年以来,社区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围绕“完善服务设施、搭建服务平台、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全新经营社区”的工作思路,使社区工作不断向多层次、差异性、人性化服务上提升。

1、结合我区城乡建设总体情况,积极争取和综合安排项目资金,按照不低于示范社区的标准(面积在600㎡以上),重点建设__、__(一、三期)、__、__、__、__、__、中央城、__等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综合规划相关附属服务载体。按照服务功能最大化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置用房功能,办公区域不超过社区用房总面积的20%。目前,全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总面积为28251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拥有用房940平方米,各社区均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农村社区覆盖率34%,普遍开展为民服务工作。

2、持续深入推进“一居一品”创建工作。今年初组织开展了全区“一居一品”创建考评工作,根据《__区“一居一品”建设项目资金补助办法》,4月份对17个特色社区进行了表彰,并兑现补助资金60万元。20__年“一居一品”创建项目申报工作已结束,目前各相关社区正在按计划组织实施。截至6月底,我区“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创建覆盖率达80%。

3、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拓展非物质领域救助。目前,全区注册登记的社区志愿者人数为39950余人,占居民总数的13%强。建立了各类社区志愿者组织共80余支,85%的社区成立了志愿者协会,相关街道、社区与境内高校合作,设立了“大学生实习与实践基地”,志愿服务不断向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拓展和渗透。__区“心暖花开公益联盟”、__路街道的“七色彩虹”志愿服务队、中山南路街道的“四叶草”志愿服务队及志愿服务亭(设在新时代商业街)、__社区的“五四爱心学校”、__社区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鲁港街道的“爱心QQ群”、新兴铸管职工程志华发起的“爱心陪护群”、社区“四点半学校”等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积极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残疾人、生活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志愿服务和非物质领域救助工作。

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按照居家养老为甚而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思路,根据我区经济社区特点,着力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先后建成了2个养老机构、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满足不同对象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今年,我区引进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为全区老人提供在家养老服务。目前,我区已经免费为全区“三无”老人安装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

同时,我区正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试点,去年将已建成的__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管给____社会服务中心进行管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之签定合同,确定购买的项目和内容,以及服务的标准和要求,政府负责监督和检查。从试点的情况看,社会效果非常好,即解决了政府过多干预社会治理问题,又很好解决了社会服务需求。今年我们计划逐步展开试点工作,力争在今年底前,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办法。

深入贯彻落实《__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加强低保的规范管理,加大对重点困难人群的救助力度,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根据市民救〔20__〕1号文件精神,自2013年12月起低保标准由405元提高到450元,低保标准较往年提高了10%以上。截止目前,我区有低保对象4106户、7035人,累计保障4.2285人次,1-6月份共发放低保金1727.65万元,平均月人均补差408.57元。低保金按月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户。

针对困难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我局通过发放明白卡等形式,一是积极

宣传医疗救助政策;二是大力宣传倡导在我市12家医疗机构进行“一站式”结算方法和带来的便捷。截止目前,我区已救助困难群1382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552.13万元,救助人次和金额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了66.9%和91.6%。认真落实和完善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进一步增强临时救助的时效性,继续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帮扶解困力度。今年1-6月份,对569户因病、因灾、突发意外及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的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113.46万元。继续加大对生活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对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两倍低保标准)中的大重疾病患者者或不符合分户条件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本人,参照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今年1-6月份,已累计救助330人次,累计发放__.85万元。

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我局于今年3月初全面进入一站通业务运行阶段,目前低保、临时救助、低收入认定及老年证四项业务均通过一站通平台进行申报、审核和审批,后期还将根据工作安排,其它业务将逐步通过平台运行。一站通的使用,简化了办理流程,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办事效率。

为做好两节送温暖工作,召开了送温暖工作布置会,按照不重、不漏、不错的原则,开展了摸底工作,同时,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助活动,共募集捐款__万余元,全部用于困难群众“送温暖”,下发了《关于做好__区20__年元旦、春节期间访贫问苦送温暖工作的通知》,要求要公示放发对象的名单及资金,慰问金要一次性发放到位。20__年“两节”全区共慰问困难群众5304户,发放慰问金352万余元。

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截止6月底,共登记社会组织67个(民办非44个,社会团体23个)。加强了社会组织的管理,开展了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优先发展服务类、重点扶持慈善类、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规范引导活动类组织,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健全了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资金管理、年度检查、社会组织查处退出等制度。

年初,将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理事工作列入民政工作计划,进一步规范村务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计划中。

上半年,对相关涉农街道村务工作和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调研,按照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要求及农村安置小区建设情况,指导街道科学合理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完善基层政权组织,做到无缝管理。在资金上扶持相关村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行“一站式”受理和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

大力推广社区党员或党员代表议事制度,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加大了村民代表大会、四议两公开、民主评议会、村务监督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村民自治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

今年,全区参加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村共有18个。5月份,着手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6月初,分别对四个涉农街道就换届工作进行了工作调研,提前判研换届选举工作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部署和安排。6月初,换届工作全面启动,中旬制定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和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施细则,计划于8月底完成换届选举工作。

(一)去年共接收退役士兵150名,其中城镇兵112名,转业士官15名,农业兵及直招士官23名。组织开展了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班,截至目前,我区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优抚工作。一是认真落实政策,1至6月份,我区有享受定补抚恤款的重点优抚对象780人,其中老复员军人33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97人,伤残人员109人,三属5人,“两参”人员__1人。在企业退休“两参”人员117人,53年前老战士46人,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301人,铀矿开采人员3人,老年烈士子女5人,共发放优抚对象资金109.3373万元。二是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优待评定工作,今年共为280名现役军人、27名在乡复员军人、3名“三属”、87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95名伤残军人符合发放优待金,共需资金约400万元。三是积极开展解困帮扶工作在生活上,采取定期补助与临时救济相结合,辅之以一定数额的优待金和慰问金,对生活特困的,纳入低保范围。四是切实加强稳控,确保复退军人稳定工作。利用节假日对53年前老战士开展慰问,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宣传有关法规知识。同时,做好平时的日常接待工作,认真接待来信来访,做到有记录、有调查、有反馈。五是进行军人伤残证换证工作,上半年第一批换证工作已在省厅结束,全区一半以上的伤残军人已换取新证。

上半年以来,民政局积极在社区服务、养老等领域加强课题研究,指导街道社区科学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项目,拓展社区管理与服务范围,多方争取社区服务、养老、救助万元、优抚、救灾、安置等资金,截止6月底,已争取资金约2400万元。

九、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亲切服务,优化民政政务环境,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区民政局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按照区委统一部署,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解决“”问题为总目标,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按照“三个环节”工作步骤,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学习党的十精神、总

书记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印发的学习读本和有关资料,结合实际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照、对照上级有关规定、对照先进典型,对照在基层部门、社会组织和民政服务对象中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摆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其思想根源进行深刻剖析,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纪律教育,明确了努力方向。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二)机关效能建设。一是抓学习教育,通过集中学习,开展讨论,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创建优质高效服务型单位和窗口;三是抓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工作告知制等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定。

(三)认真开展了亲切服务。深入贯彻__市《关于在全市党政机关推行“亲切服务”工作的通知》精神,重点加强了窗口单位管理,组织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传达,开展了以“微笑、真情、文明、敬业、满意”为主题的“亲切服务”,要求每一名工作同志都要开展微笑服务,使用文明用语,统一制作席卡,对窗口单位的每一名同志都亮明了姓名、职务及从事的工作范围,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一是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科室、各窗口及工作人员的职责;二是以承诺服务制明确为民服务内容;三是以公开办事制推进政务公开;四是以首问负责制强化机关服务意识;五是以限时办结制规定办事时限;六是以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

(一)婚姻登记工作。截至6月30日,共办理结婚登记1288对,离婚登记364对,补办结婚证228份,无婚姻登记证明1510份,出具各类婚姻证明200份。积极配合区卫生部门做好婚前免费体检的宣传工作。

(二)积极做好维稳工作。继续加大责任制的落实力度,重视做好工作,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第一时间,化解社会矛盾。今年以来,没有积访案件。

(三)积极履行成员单位职责,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

下半年,我区民政工作要深入落实贯彻党的十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各项民政事物管理,认真履职,落实工作实效,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为促进我区和谐、稳定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一)继续完善社会救助的各项制度建设。建立救助申请救助家庭财产状况核对机构,把长效的低保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与灾民生活救助、慈善、福彩等相结合,加大对重点人群的救助力度,健全和完善立体救助体系。加强低保的规范管理,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建立跟踪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对敬老院安全和规范化管理监督工作。推进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建设。

(三)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的规范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提高救助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对特困群众及大重疾病患者家庭的救助,有效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加大“一站式”医疗救助的宣传力度,把好事办实,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体验到“一站式”带来的便捷,同时做好与医疗机构的资金结算工作。

(四)充分利用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一站通”平台的优势,努力缩短各项业务的审批时限。

(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引导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募集资金。进一步扶持民间爱心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心暖花开公益联盟”为平台,做大做强全区非物质领域的救助工作。

(六)继续做好以社区(村)为主体分级、分类做好困难群众“两节”送温暖工作。

(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和谐社区示范创建和星级社区达标活动要求,继续抓好社区硬件达标工作,抓好“一居一品”特色示范社区创建和考评工作,抓好省、市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二)全力做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根据《__区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和《__区街道办事处及社区聘用人员管理办法》文件,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以及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

(三)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发展中介和社区相关服务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按照省、市关于十二五期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抓好鲁港街道、__路街道、火龙街道、白马街道、马塘街道及各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建设。继续做好对全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指导和资金支持,新建和已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切实将为老服务开展起来。社区“科、法、文、卫、教”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加强特色社区服务的品牌创建工作。各新建社区要认真做好社区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工作,使全区志愿者人数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心暖花开公益联盟的服务优势,把志愿者服务与政府购买服务结合起来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

(四)全面做好社区(村)信息化工作。社区工作一站式平台建设要按计划推进,完成基础信息录入工作,完善信息化平台的数据信息维护和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其功能。

(五)扎实做好农村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地设置农村社区服务建设模式,逐步实现社区建设领域的城乡统筹。抓好村改居的规范化工作。进一步巩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成果,积极推进市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街道(村)创建工作,全力做好创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工作。抓好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和运行工作,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六)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继续抓好大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机制体制。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做好新建社区的组织建立工作。

(七)谋划项目,争取资金。对全区社区管理项目、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养老项目进行谋划,积极向上级申报扶持资金,并加强对项目及项目补助资金的管理,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对项目补助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工作。

(八)认真做好村级党组织和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刻认识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各项工作,确保换届选举工作进度和质量,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组织领导,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环境。同时建立换届选举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掌控和处理,使村换届选举工作稳定、有序地完成。

(一)加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

今年,我区计划再建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并列入20__年民生工程,按照要求将于今年10底前全部建设完毕。按照我区十二五养老规划,到2015年,我区所有具备条件的

社区建一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二)完善养老服务内容

今年,我区引进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现已为全区“三无”老人免费安装了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后期将陆续免费为70岁以上低保空巢老人安装智能化养老服务呼叫系统。为了能让老人在家就能得到有效服务,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心已经与100多个商家签订了协议,囊括了家政服务、送医送药、购物、送餐、心理慰藉等类别,基本能够满足老人的各种需求。

(一)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做好新增“两参”人员审核认定、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审核认定、残疾军人等级评定和烈士褒扬等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类抚恤优待金及时足额发放。

(二)做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继续贯彻落实好《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做好政策宣传,就业推介,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自谋职业率达90%以上。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做好自谋职业人员补偿金发放工作,确保及时足额发放。

(三)继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进一步为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活、住房、医疗困难,特别是加强《__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的宣传,动员重点优抚对象参保,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补助水平。继续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抓好理论和业务学习教育活动;抓好创先争优工作,创建优质高效服务型单位和窗口;抓好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工作告知制等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制度和规定,强化服务职能,规范内部运行机制,优化民政政务环境。

按照区委群教办的统一安排,认真落实上级部署的每项工作流程,做好单位和个人的对照检查和自我剖析材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里有关规定精神,转变作风,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深入推进。

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格低保、救灾、救助等民政专项资金及物资的管理和发放,完善低保、医疗救助工作岗位职责及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工作。

(一)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巩固殡仪程序整治成果;加强中介组织管理。

(二)继续完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端正婚姻登记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加强窗口创建水平。严格执行婚姻登记程序,逐步实现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工作,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

(三)继续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探索社会组织管理新模式,高度重视社团和民非单位的年检工作,对新社会组织加强同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规范新社会组织的从业行为和收费行为;落实五部委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收养登记工作。

(四)继续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健全反应灵敏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

(五)继续认真抓好民政计划财务和后勤保障工作。规范民政资金使用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款(物)专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审计检查。

第6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开展低碳试验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大幅度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通过低碳试验试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制定并落实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7%和8%左右。

(四)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节能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到2015年,形成3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16%。

(五)积极发展低碳能源。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利用,鼓励开发利用煤层气和天然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1.4%。

(六)努力增加碳汇。加快植树造林,继续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抓好铁路、公路等通道绿化。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可持续管理,强化现有森林资源保护,改造低产低效林,提高森林生长率和蓄积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十二五”时期,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积极增加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加强滨海湿地修复恢复,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岸带保护,积极探索利用藻类、贝类、珊瑚等海洋生物进行固碳,根据自然条件开展试点项目。在火电、煤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中开展碳捕集试验项目,建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

(七)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继续推广利用电石渣、造纸污泥、脱硫石膏、粉煤灰、矿渣等固体工业废渣和火山灰等非碳酸盐原料生产水泥,加快发展新型低碳水泥,鼓励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沙浆;鼓励采用废钢电炉炼钢—热轧短流程生产工艺;推广有色金属冶炼短流程生产工艺技术;减少石灰土窑数量;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电石、制冷剂、己二酸、硝酸等行业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畜牧业和城市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控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积极研发并推广应用控制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技术,提高排放控制水平。

(八)加强高排放产品节约与替代。加强需求引导,强化工程技术标准,通过广泛应用高强度、高韧性建筑用钢材和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实施水泥、钢铁、石灰、电石等高耗能、高排放产品替代工程。鼓励开发和使用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材料替代传统钢材。鼓励使用缓释肥、有机肥等替代传统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选择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推广示范。

三、开展低碳发展试验试点

(九)扎实推进低碳省区和城市试点。各试点地区要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践行低碳消费理念,成为低碳发展的先导示范区。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开展低碳试点。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十)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以低碳、清洁、循环为特征,以低碳能源、物流、建筑为支撑的低碳园区,采用合理用能技术、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化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集聚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低碳产业集群。

(十一)开展低碳社区试点。结合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房地产开发,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在社区规划设计、建材选择、供暖供冷供电供热水系统、照明、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化。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材,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加快建筑节能低碳整装配套技术、低碳建造和施工关键技术及节能低碳建材成套应用技术研发应用,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积极利用地热地温、工业余热,积极探索土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式,推进雨水收集和综合利用。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引导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十二)开展低碳商业、低碳产品试点。针对商场、宾馆、餐饮机构、旅游景区等商业设施,通过改进营销理念和模式,加强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产品应用,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引导,显著减少试点商业机构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制定低碳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办法,开展相应试点,引导低碳消费。

(十三)加大对试验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试验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研究制定支持试点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支持试验试点的整体合力。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和商业等试点建设规范和评价标准。加快出台试验试点评价考核办法,对试验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开展试验试点经验交流,推进相关国际合作。

四、加快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十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统计体系。根据温室气体排放统计需要,扩大能源统计调查范围,细化能源统计分类标准。重点排放单位要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费的台账记录。

(十五)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制定地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规范清单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定期编制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的指导,做好年度核算工作。加强温室气体计量工作,做好排放因子测算和数据质量监测,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建立负责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专职工作队伍和基础统计队伍。实行重点企业直接报送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制度。

五、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十六)建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基本管理框架、交易流程和监管办法,建立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和信息制度,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

(十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形势发展并结合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方案,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十八)加强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制定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减排量核算方法,制定相关工作规范和认证规则。加强碳排放交易机构和第三方核查认证机构资质审核,严格审批条件和程序,加强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在试点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平台和监管核证制度。充实管理机构,培养专业人才。逐步建立统一的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系统。

六、大力推动全社会低碳行动

(十九)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加快设施低碳化改造,推进低碳理念进机关、校园、场馆和军营。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

(二十)推动行业开展减碳行动。钢铁、建材、电力、煤炭、石油、化工、有色、纺织、食品、造纸、交通、铁路、建筑等行业要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方案,按照先进企业的排放标准对重点企业要提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研究确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服务量)温室气体排放标准。选择重点企业试行“碳披露”和“碳盘查”,开展“低碳标兵活动”。

(二十一)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宣传引导,研究设立“全国低碳日”,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宣传低碳生活典型,弘扬以低碳为荣的社会新风尚,树立绿色低碳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使低碳理念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七、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二十二)加强履约工作。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及时编制和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继续推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广泛宣传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行动与成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全面、有效、持续实施。

(二十三)强化务实合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交流和对话,积极开展多渠道项目合作。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积极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项目合作。

八、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二十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研究。统筹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的低碳建材、低碳交通、绿色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开发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大功率风能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智能及绿色电网、新能源汽车和储电技术等关键低碳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新技术。推进低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实施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完善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低碳技术孵化器、中介服务机构。

(二十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教育培训,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相关学科体系。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队伍、战略与政策专家队伍、国际谈判专业队伍和低碳发展市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九、保障工作落实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各省(区、市)要将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完成本地区目标任务。要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按照相关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切实抓好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部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负总责。加强对各省(区、市)“十二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估、考核。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行问责和奖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7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低丘缓坡地;林木资源;综合开发;绿化美化;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01-01

梅州市地处山区丘陵,坡地多,平地少,耕地少,低丘缓坡土地林木资源相对丰富,为保障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布局,积极开展坡地造林种果,既增加绿化,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有效保护城市周边平原地区的优质耕地,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有力支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发展,科学开发和利用低丘缓坡土地,是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充分利用非耕地,对拓展城乡建设发展空间,绿化、美化大地,净化空气环保,保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绿化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从梅州市耕地资源紧张、低丘缓坡林木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核心任务,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加强环保绿化政策研究,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展造林种果,耕山致富,引导建设项目上山上坡,减少耕地占用,努力提高低丘缓坡土地林木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合理有序推进低丘缓坡生态绿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城乡建设绿化、美化、环保发展提供有效的用地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1.2 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各级各相关部门要把绿化工作试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一把手负责、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绿化和田园绿化工作。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调查评价,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林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科学制定低丘缓坡荒滩造林绿化、种果耕山致富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开发利用的途径、规模、布局和时序,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三是依法建设,规范管理。生态绿化试点项目区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评价考核制度,把握项目准入门槛,努力把生态绿化试点项目区建设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土地集约利用的示范区。要依法依规切实做好土地权属确认、征地报批、被征地农民安置、项目供地审批等相关工作。四是生态优先,绿化美化、环保、保健并重。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绿化保护并重,遵循“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绿化环保,持续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生态绿化试点项目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林环境保护工作,在规划和设计中落实防治措施,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安全。五是循序渐进,滚动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林业产业发展需要、环保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安排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时序,实行滚动开发、分期供地,防止因盲目推进造成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资源浪费等现象[3]。

2 规划现状和目标任务

2.1 总体规划

按照梅州市低丘缓坡荒滩绿化美化环保工作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确定梅江区、兴宁市、梅县、丰顺县为梅州市低丘缓坡荒滩绿化美化环保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市、区),本着科学规划、民主决策,确保各试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各试点的条件要求,依据地形地貌,最低限度地保持原来坡地生态条件下,依山造势,合理布局,精心雕琢,使各试点绿树掩映,错落有致,成为城市、乡村生态建设的精品,完美、协调周边环境,使其功能齐全,做到尽善尽美,科学规划好各试点的绿化美化环保工作。

2.2 分期目标任务

2.2.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以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梅州市低丘缓坡荒滩绿化美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相应工作机构。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市人民政府制定《梅州市低丘缓坡荒滩绿化美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相应工作方案。三是以县(市、区)为单位认真组织开展低丘缓坡绿化美化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根据资源分布特征、类型、开发利用潜力、潜在生态环境影响等,结合市下达的开发控制规模,确定具体实施的低丘缓坡荒滩绿化美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区,并对试点项目区的宜建区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做好绿化美化环保工作,明确开发利用方向。

2.2.2 制定项目区绿化美化实施方案。在做好美化绿化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地质灾害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等工作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低丘缓坡荒滩绿化美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制定包括功能布局、保障措施等内容的试点绿化美化项目实施方案。绿化美化试点项目应符合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绿化美化规划。

2.2.3 组织绿化美化项目区开发建设工作。一是对绿化美化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勘测定界,确定权属和地类;二是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办理林地占用、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等审批手续;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安排,集中连片,分期实施”的原则,根据绿化美化区域条件和建设布局,分期进行场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绿化美化工作;四是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严格按照国家林业产业政策,防止乱砍滥伐,破坏林竹木资源;五是做好地籍变更调查和确权登记工作,做好纠纷调解工作[4]。

2.2.4 开展绿化美化试点项目区的验收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要加强对绿化美化试点项目的管理,建立绿化美化项目数据库,纳入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确保绿化美化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权属调整、验收考核等情况上图入库,实行全程在线动态监管。每年应对绿化美化试点项目区块的实施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制定年度绿化美化实施评估报告。绿化美化试点项目完成后,由各试点县(市、区)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逐级上报上一级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不合格的进行改进,限时完成绿化美化工作。

3 结语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绿化美化的重要意义,总结试点经验,树立先进典型,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工作开展中应充分对绿化美化工作理念进行更新,起点要高,规划要科学,定位要准确,不能随便,要解放思想,超前设计,因地制宜,结合各点绿化美化的实际情况,加强城区、乡村周边环境环保,做到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力推进城乡化进程,确保梅州市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安居宜居,建设好美丽、富庶、幸福的新梅州。

4 参考文献

[1] 王雅琴.长春市林木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评价[J].长春大学学报,2004(2):75-76.

[2] 李永芳.发挥林业整体优势开发利用林野资源[J].中国林业,1995(3):31-32.

第8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社会救助是政府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出现其它特殊困难的个人和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资金救济和援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区逐步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灾害、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地方可支配财力影响,目前全区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级补助资金,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救助力度仍然有限,社会救助体系需要不断加快完善,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区社会救助现状

**区地处****州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辖2个乡、3个镇、6个街道,共有89个行政村、33个城市社区、2个农村社区,总人口32.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近4成。属老工业中心城区,国有改制企业较多,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户等困难群体较集中且数量较多。目前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6996户17159人,农村低保对象2548户5274人,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以上特困户占全区总人口的7.3%。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从20xx年全省实施40项公共财政政策以来,全区投入社会救助方面的财政资金达7535万元,且一年比一年递增, 20xx年比20xx年增加2197万元,增长82.3%。

1、领导重视,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区委、区政府把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民政牵头、多方协作”的社会救助格局。二是在机构落实上,区、乡街、社区都建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形成了网络齐全、上下联动的社会救助机制。三是在制度建设上,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了相关标准、范围、申请审批程序和资金管理等,使社会救助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在资金安排上,区本级配套资金足额到位。20xx年区本级配套城市低保资金346万元、农村低保资金44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3.5万元、精简老职工生活补助11.5万元、救灾资金48万元、临时救助资金7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资金124万元,共计604万元,占当年全区民生工程总配套资金的27%,各项资金的到位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低保保障水平。一是城市低保规范发展。我区城市低保工作从1999年开始,经历了建章立制、保障扩面、规范管理三个阶段;保障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三无人员”发展到覆盖全区所有非农业人口的城市困难户,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施保,按月足额发放低保金,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补助水平逐年提高,经过六次提标,由最初的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现在的22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已达到170元。二是农村低保全面实施。20xx年下半年圆满完成了农村特困救助向农村低保救助的规范化转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84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96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已达到66元。三是进一步规范低保工作。为实施新的保障标准,我区打破过去平均调补的老办法,将保障对象按照家庭困难程度不同分成10个类别,并设立相应的保障标准,实行分类保障,把重病、重残、年老体弱、缺少劳动力的特别困难对象纳入重点保障范畴,有效避免了“关系保”、“人情保”、“漏保”、“错保”等现象的发生。四是进一步健全物价上涨补贴机制。20xx年已对城乡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发放物价补贴417万元。

3、软硬兼施,不断提升五保集中供养率。一是加强内部管理。我区制定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规程》,20xx年区财政安排六个乡镇敬老院经费43.5万元,确保了敬老院的正常运转。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扩大集中供养人数,我区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长塘敬老院,陆续投入资金70余万元,改扩建曲濑、兴桥、禾埠、白塘等敬老院,为院民提供了安全、舒适、方便的养老居所。目前全区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402人,其中集中供养1128人,分散供养27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

4、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20xx年我区开始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以来,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完善。一是救助对象再次扩大。目前不仅将有功于国家又未参加职工医保的参战人员、转业干部、老退伍军人及重点 优抚对象纳入救助范围,而且还将因病致贫的低保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使医疗救助工作做到无缝衔接,梯次递进,从而达到医疗救助全覆盖。20xx年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9845人,发放救助资金710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助困难群体参加新农合9.4万元。二是救助标准再次提高。在城镇居民医保与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的基础上,我区再次提高救助比例,目前最高救助比例为60%,最高救助限额为3万元,城乡困难群众住院治疗自己一般只需承担20%左右的费用,而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的是住院百分百保障。三是救助方式进一步完善。我区城乡医疗救助没有病种限制,取消了起付线,重点解决城乡低保常补对象和五保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无钱看病的问题。20xx年,借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即时结账的经验,我区在北门医院进行试点,对在定点医院住院的低保、五保对象全部实施出院即办理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同步结算,极大地缩短了救助时限。

5、完善措施,临时救助能力经受考验。一是加强应急应对,开展灾后重建。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区建立了四级响应机制,各乡镇、街道均设立了1名灾情信息员,开展应急应对处理。20xx年,在遭受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全区上下及时采取措施共渡难关,恢复重建倒塌民房69户,分期分批下拨灾后重建资金89万元,发放救灾款384万元。二是提高临时性事件的救助能力。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规范和统一了临时救助操作程序及救助标准,填补了多年来临时救助政出无门的空白。三是实施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我区通过“两审两公示”程序,对租住在公房的低保对象通过适当减少房屋租金、发放住房补贴等形式,帮助其解决住房困难。为有效改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20xx年区政府下发了《**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实施方案》,并拨付资金35万元帮助64户农村困难群众建房或维修房屋。四是在做好上述救助工作的同时,我区还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教育、司法、就业等专项救助工作,针对部分特困群体制定了救助措施,丰富了救助内容,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比如对失业低保对象,均可按规定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培训、就业、信贷、经商减税等各项优惠政策。

二、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了稳步发展,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但城乡困难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与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救助水平不均。城市救助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要高得多,一是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方面,城市低保比农村低保年人均保障标准高出1.75倍。二是保障范围方面,城市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对象占全区城市人口的9%,而农村低保及五保对象只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三是资金投入方面,20xx年财政投入城市低保资金3158万元,而农村低保资金才311万元。四是困难群体分布方面,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

2、社会救助体系不够完善。一是临时救助力度不够。城乡困难群众一旦遭遇突发性灾害、不可预测的事故、难以预料的重大疾病,而导致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对临时性救助的依赖性较大。从20xx年我区出台相关政策以来,区财政投入7万元资金用于临时救助,而目前只发放了0.18万元,救助比例不到3%,救助力度太小。二是救助覆盖面偏小。城市低保覆盖率不到9%,农村低保及五保供养覆盖率不到6%,而且我区现在还有部分相对贫困人口未纳入保障范围。三是救助水平偏低。虽然我区社会救助总体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持续上涨等,当前我区社会救助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

3、救助管理不规范。一是由于救助工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因此在设立贫困标准时不统一,救助的随意性较大,偶尔会出现“人情救助”、“平均救助”的现象,而不是特困特保、重灾重助。二是由于救助主体不同,实施救助时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等方面出现了部门与部门之间,救助对象之间,救助标准之间衔接不够的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漏救和重复救助,导致救助工作有失公正、公平。三是救助不及时。比如现行的城乡医疗救助,一般是医后救助多,医前和医中救助较少,治疗与救助未能同步实施,而且我区20xx年开始实施的与基本医疗同步结算方式,还未在全区全面铺开。

4、救助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虽然投入的资金一年比一年多,但作为农村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老工业城区,区级可用财力捉襟见肘,与社会救助对象增长的速度相比,政府对救助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甚至主要依靠上级补助资金,不可能做到按需救助。经测算,20xx年按上级要求,区级财政需配套社会救助方面的资金达700万元,占全区民生工程市级要求区级配套资金的22%,这对财力相对紧张的**区财政来说十分吃力。

5、救助工作力量薄弱。一是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区平均每个社区辖区内有200余户低保户,且随着国企改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增多,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拆迁户不断涌现,给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增添了难度,工作量较大,而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少且不“专”,政策和责任意识不强,经费投入不足,不可避免地出现政策贯彻不及时、工作不深入、“漏保”、“错保”等现象。二是社会救助主体单一。我区目前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对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及建议

社会救助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减压阀”,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都很强。我们应结合当前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救助体制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手段,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更多地关注民生。

1、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借助各种媒体和基层社区的力量,加大对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正确理解社会救助的涵义,社会救助不是社会福利,它是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实施的一种特定的补差式救助制度。对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引导其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动员并支持其创业就业,提高全民就业率,为社会减轻压力。对已享受社会救助的人员,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其就业脱保,不能形成对社会救助的一种长期性依赖,而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2、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对接。由于我区属于中心城区,城乡之间地理差距不大,城乡人民生活消费水平差距不是很明显。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的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因此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范围、救助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完成城乡社会救助的合理对接,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制度保障真正起到协调城乡共同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创新社会救助制度管理。一是对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办法进行补充完善,对部分条款进一步细化,将有争议的条款明了化,真正做到便于操作,利于执行,并相应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范围,使更多群众受益。二是严格按照《**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加快临时救助步伐,扩大救助面。三是20xx年我区将出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用制度规范救助工作,避免救助工作的随意性。四是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对贫困救助对象的跟踪回访机制,及时掌握其收入动态变化。五是20xx年我区作为全市城乡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的试点县(区)之一,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和定点医疗机构相互衔接的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工作机制。

4、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福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一是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尽力确保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拓宽筹资主渠道。二是进一步做好社会捐赠、互帮互助,集聚社会救助资金,大力营造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增收节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社会救助资金的支出比例。

第9篇:社区开展低保工作总结范文

回首过往,在此,我要向各位领导以及全体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你们的协助才能使我过去的一年工作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正是有大家的关怀与协助,使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因为有你们的帮助,才能令社区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在工作上,围绕社区的中心工作,并照相关目标,严于律己,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就一年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

一、加强党的建设,全力维护稳定

(一)认真扎实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集团党委的安排部署下,达丰社区社区党支部认真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总要求,通过社区党员干部人人参与学习、个个查找问题、党员交心谈心、广泛开展批评,社区干部的大局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更加自觉,行动更加坚定,风气更加浓厚。社区形成了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作风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在生活上关心群众的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新格局。

(二)强化综合治理,维护社区稳定。维稳工作是社区党支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创建“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商户”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一是全面推进“单位化、网格化、责任化”管理工作,不断健全完善应急处突工作预案。落实24小时值守和车辆人员登记制度,进行日常演练和应急处突力量拉动。二是结合社区特点,制定了“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方案,多次召开社区居民动员会议,向辖区居民发放“平安家庭创建倡议书120份,张贴创建宣传标准、悬挂宣传标语6条。三是始终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结合的工作方法,组织社区巡逻队,对易于发生问题的场所加大巡逻力度;加强与辖区民警的联系,积极协助公安及综治部门对社区周边重点环境和出租房屋消防安全综合检查。

(三)创建民族团结社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的部署和要求,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区平安稳定的主要抓手,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模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开展此项活动中,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社区组织辖区党员干部、居民群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进行宣讲活动,社区干部走访入户带头宣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揭露爆恐分子本性,教育引导辖区居民群众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一)做好社情民情收集工作。一是设民情信箱、收集民情。群众有什么意见建议,社区及时知晓,并及时送交有关单位或有关人员协调落实。二是记民情日记、体察民情。三是通过召开民情座谈会、民情分析会,掌握民情。社区对收集到的信息,经过认真分析、汇总、归口处理,限时给予解决或答复。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在会上讲清道理、做细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力争尽快解决。

(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我社区严格按照低保普查的有关文件要求,逐项了解低保家庭的实际情况。确保了低保对象资格的准确性、公正性,维护了困难群众的正当权益。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目前社区有低保户2户3人,2个月要求低保家属定期签字,实施低保动态管理。在节日期间,走访慰问辖区低保人员、空巢老人,并为他们送去肉、米、面、油和慰问金、取暖费等慰问品。

三、廉洁自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