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货币升值论文精选(九篇)

货币升值论文

第1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持续的发展,累积了大量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万亿美元的大关,2008年5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近1.8万亿美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已成为涉及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简要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以及就人民币升值,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1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

1.1背景

2003年,中国经济在扩大内需投资和对外贸易增长的带动下,经济保持年增8.2%的强劲势头。我国近10年来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尤其是来自美国的顺差,目前已成为排在日本之后全球第二大贸易顺差的国家,这是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至关重要,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在长期内影响着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使得人民币面临着长期持续的升值压力。

1.2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并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和整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国外要价合理让步和对我发展整体有利为前提,我国政府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单一美元,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在公布了这一政策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度升值。

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利弊影响

2.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我国长期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甚至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低估人民币币值,鼓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虽然赚取大量外汇,但回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资本积累相当困难。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技术、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向更高的技术领域、更高的产业层次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可以生产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扩展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商品价值,还可以开发许多原材料替代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是外汇资本的投入。现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美元价格的设备转换成人民币要少得多,引进投资品的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同样的专利技术、同样的先进设备,却只需支付相对低廉的成本,这将大大调动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购买新技术专利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加快我国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人民币升值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贸易结构调整并激发其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要素价格,对于国内那些利用较多国外资源、较多地进口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是一定程度上的鼓励。相应地,人民币升值起到提高与出口相关的各要素价格,也就是说对那些以大量资源要素投入和低成本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较低竞争力不强的出口商品,相对于高附加值出口商品起到更大的抑制作用。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和产业技术的提高。

(3)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了2%。2003年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4.7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为109.7,贸易条件指数为95.4%,低于上年的98.8%。这就是说,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下降,即我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才能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国民福利向外流失。人民币升值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做出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加速先进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改善贸易条件,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成长。

(4)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

我国出口增长长期快于进口增长,在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经济内外部失衡风险增大、一些国家还越来越多地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商品出口设限,贸易磨擦频繁发生。中国近几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近10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贸组织成员中遭受反倾销投诉和调查最多的国家,大约占世贸成员投诉量的三分之一。就近一、两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略微放慢一些,进口增长适当加快一些,总体上有利于缓解这类矛盾和问题,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

2.2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1)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进一步增强,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大消弱其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使国内大量相关企业面临优质进口产品的更大冲击,同时,出口企业在价格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被大大削弱,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自身贸易条件恶化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

(2)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我国出口的大幅缩减,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人民币升值过快和幅度过大,一方面,可能造成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这样不仅对资源性、低价位和低附加值商品,也会对整个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以及就业造成较大打击;另一方面,是可能刺激一部分商品大量进口,冲击国内市场,甚至引起一定的通货紧缩。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多集中在纺织,服装,制造业及电子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主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于其产品相比其他国家同类产品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产品之间差异化程度小,相互替代性强,这些行业的产品出口价格弹性较大,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这些行业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2007年1-7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754.70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7.55%,增幅同比回落约7个百分点,比2005年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出口退税的减少。

(3)人民币快幅升值挫伤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国内,而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除在中国国内销售外,一大部分份额都用于出口到国外。这一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在我国总出口额中的一度保持了较快增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外商对华投资成本的增加,受此影响,国外资金可能会转向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影响对我国“三资企业”的资金投入。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4)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

我国一些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期较长,一般从签约到交付使用大约需要5-10年,而付款时间可能更长。如果人民币保持不断升值,企业对远期汇率水平难以预测,目前金融机构现状是一般只提供一年左右的外汇对冲工具,所以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以及规避风险的成本将较大,这将不利于我国出口大型成套设备。

3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人民币升值对一国经济发展存在以上诸多负面影响,从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来看,就人民币升值,如何趋利避害提出了几点建议:

3.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企业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经济战略转型和政策选择的着力点。

3.2努力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增强外贸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和途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匮乏,使得众多外贸企业缺乏规避外汇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渠道。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的风险的能力。

对于那些单纯以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来获取比较优势的外贸出口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努力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应着力提高其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3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

(1)对出口退税率要进一步调整,对那些高能耗低附加值商品要减少出口补贴。税率下调会使我国的出口增长放慢,从而使得经常项目余额减少,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2)合理控制、适度利用外汇储备。从微观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大量外汇储备来进口石油、粮食、矿砂和技术设备等我国紧缺资源和急需技术,这不仅可以缓解因大量外汇储备所累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最终促进对外国的产品出口,从而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有利作用。

(3)转变观念,转变只重视出口,忽略进口重要性的唯顺差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缓解这一压力,消化庞大的外汇储备。就要加大进口力度,进口时必须首先考虑进口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及相关技术和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如石油、铜、铁矿砂等我国稀缺资源,保障国家安全作必须的准备。超级秘书网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得出,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善贸易条件、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原有模式的出口大幅缩减,对经济稳定造成一定影响。面临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现有阶段,人民币升值需要与国内的市场利率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规避其不利影响,有效规避汇率风险,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国际贸易顺差,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第2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就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与变革过程中,经历了从严格管理与控制到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的逐步改革历程。尤其是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不断升值的态势,并且随着外汇交易浮动幅度的进一步放大,人民币汇率与之前相比波动加剧,汇率变化不确定性更加显着。虽然近期人民币呈现一定的贬值回暖,但是从长期来看,受国内外经济因素影响,人民币仍具有持续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作为一种价格表现,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并且会因为价格效应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在亚洲乃至全球货币体系的地位逐步增强,亚洲区域货币体系的货币关联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亦是一种风险,将对中国经济尤其是货币错配产生冲击影响。

在本章中,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理清论文研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系统的评述该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为论文后续的研究搭建坚实的理论平台。同时简要的给出论文的结构安排、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市场行情呈现出弹性增强的特点。当前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经济回暖态势不明朗,西方国家货币泛滥,借着此轮货币战争批判声此起彼伏之际,市场也有声音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面临严重的升值压力。虽然受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呈现小幅贬值回暖现象,不过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相关问题,研究的主线为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现状,考察汇率变动的货币政策原因,检验汇率变动的贸易后果,探究汇率变动的区域货币联动机制,进一步分析汇率风险对货币错配的影响,并试图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1.2 汇率相关理论阐述

汇率(Exchange Rate)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以另一国货币来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其高低最终由外汇市场决定。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币值不一,名称不同,所以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要设定一个兑换比率,即汇率。汇率问题涉及的概念较多,在系统研究汇率之前,有必要对论文涉及的汇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外汇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一种是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又称价格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1,100,1000 等)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折合本国货币多少单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合的本国货币量大于前期,则说明本币币值下跌或外币币值上升,称为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还有一种是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外国货币的数量,其中欧元、英镑、澳元等汇率均为间接标价法表示。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动而变化,如果一定单位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这表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成为外汇汇率下跌,此时本币的价值和汇率的升跌成正比。可见,间接标价法与直接标价法相反。

目前国内外关于汇率的研究中,使用的汇率相关概念指标较多,包括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单边汇率与双边汇率、买入与卖出汇率、即期与远期汇率、官方与市场汇率等等。其中,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成对存在,前者剔除一国通货膨胀后即为实际汇率。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指数,通常以报告期一国与样本国双边贸易额占该国对所有样本国全部对外贸易额比重为权数,计算出与基期汇率之比的加权平均汇率之和。有效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反映了一国货币汇率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总体波动幅度,常被用作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研究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相对于另一个国家的高低。基于购买力平价汇率决定理论,有效汇率又可派生分为实际有效汇率(REER)和名义有效汇率(NEER),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后,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在应用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因为它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有效汇率测算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指数的计算方法、贸易权重和样本货币范围等相关参数,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经济组织都基于贸易权重定期编制了各国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为各国汇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第3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8-0009-05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自2002年起,人民币汇率就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不仅国内经济学界对此纷争不断,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也时常将人民币汇率作为攻击的对象。

虽然2005年汇率机制改革后的几年中人民币汇率已经上升了21%以上,但这一升值幅度并未能满足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胃口,也未能平息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有所减弱,但危机刚过,人民币汇率之争又起。

先是年初在130名议员施压下美国总统奥巴马提高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分贝”,再后则有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6月表示美方将向中国施压以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美国参议员舒默甚至声称将与同事一道推进一项立法,以准许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及其他货币“根本性失准”的国家实施反倾销及反补贴税法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于6月19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就意味着人民币从此又要走上继续升值之路。

那么,人民币是否存在所谓的“根本性失准”或“严重低估”?人民币升值能否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一孔之见,以供学术界讨论。

一、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低估”

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之所以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因此,讨论人民币是否应当继续升值,就不能不首先对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予以澄清。

在合理汇率水平的确定和衡量上,经济学家们历来存有不同观点。在关于汇率决定的种种理论中,影响最大且经常被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用来作为攻击人民币汇率理论依据的,莫过于购买力平价说。既然如此,分析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严重低估”,我们就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谈起。

购买力平价理论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所创立,其基本观点是:一国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反之,外国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的购买力相互交换,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就是两国货币在各该国国内购买力的对比,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由于购买力事实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就是两国物价水平之商。即: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汇率=乙国货币购买力/甲国货币购买力=甲国物价水平/乙国物价水平

卡塞尔认为,一国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是外汇汇率涨落的原因,外汇汇率的涨落是物价或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如果甲国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则用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价格就会上升,甲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反之亦然。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若甲乙两国相互建立了货币的汇率,只要两国货币购买力不变,汇率也不会变动;如果两国或两国中的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就会引起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化。

例如,如果甲国发生通货膨胀而乙国物价不变,则甲国货币在乙国的价值就会相对下降。反之,若乙国发生通货膨胀而甲国物价不变,则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的价值就会相应提高。若甲乙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则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的价值高低,需以两国物价上涨程度来比较。若甲国物价上涨的多、乙国上涨的少,则甲国货币的汇率下降、乙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亦然。

由于物价的高低又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也取决于两国货币数量变化率之比。即: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新汇率=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旧汇率×甲国货币数量变化率/乙国货币数量变化率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旧汇率×乙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甲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旧汇率×甲国物价指数/乙国物价指数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上述基本内容中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精髓是将国内外物价的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提出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的观点。特别是在金本位制已成历史陈迹,各国普遍实行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由于通货膨胀而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这一理论将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依据,可以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既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建立了货币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之间的联系,那么,以这一理论为依据分析两种货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就不能脱离两种货币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

就人民币汇率而言,由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基本实行的是钉住美元而浮动的汇率体制,同时受西欧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对美元的大幅贬值已经使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因此,目前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主要来自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

既然如此,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低估就不能不以中美两国的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作为依据。如果以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作为考察的起点,以CPI代表物价的水平,则中、美两国的物价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上述中美两国1994年以来16年中CPI的变化看,虽然自1997年以后中国的CPI增幅都低于美国,但1994-1996年的三年中,中国的CPI却大大高于美国。从16年中两国CPI的总涨幅看,美国累计上涨了70.03%,中国累计上涨了68.8%。虽然美国CPI的涨幅高于中国,但也仅仅比中国高出1.23个百分点。

这说明,如果仅仅从这一时期美元和人民币的购买力来看,变化基本相同。既然如此,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不应该有大的变化,如果把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1:8.7作为美元和人民币的“旧汇率”(这一汇率反映了当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市场均衡汇率水平),以上述购买力平价公式计算,合理的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应该在1:8.5左右(8.7×68.8%/70.03%)。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而必须升值的话,只需升值2.3%足

矣。然而,自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却从最初的1:8.7不断升值到现在的1:6.77左右,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高达28.5%(8.7-6.77)÷6.77。

由此不难看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仅没有被“严重低估”,相反,即使按照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经常用来作为施压人民币升值理论依据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衡量,人民币币值也存在着无可争议的高估现象,以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作为施压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理由,显然缺乏理论依据。

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中美两国CPI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所占权数不同,因此两国CPI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两国物价和货币购买力的实际水平,仅仅以CPI作为确定汇率的依据具有很大局限性。

例如,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等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而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不完全相同,而且更大的区别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3%,仅及美国的39%;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的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CPI内容特别是权重的差异,削弱了两国CPI的可比性。例如,在我国,近几年住房价格的飞涨使我国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感受非常明显,但由于我国CPI中并未纳入住宅价格,因此房价的上涨并不能在CPI中得到反映,这是我国很多居民都认为中国CPI失真的重要原因。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则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要比CPI反映出来的人民币币值下降幅度大得多。这就更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不仅不存在所谓“严重低估”,反而更有高估之嫌。

所以,以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为理由压迫人民币继续升值不仅于理无据,更与现实不符。

二、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

西方国家不断压迫人民币升值,除了认为人民币存在严重低估外,还与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有关。

下表反映了中国2001年以来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变化状况。

上表数据表明,自2001年以来,我国贸易收支和整个国际收支一直为顺差,而且顺差数额不断扩大。以贸易收支为例,2001年贸易顺差为225.41亿美元,到2004年增加到319.8亿美元;2005年后贸易顺差又急剧扩大,到2008年已增加到2955亿美元;虽然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但仍高达1961亿美元。至于整个国际收支顺差,也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增长态势。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23991.52亿美元,不到10年外汇储备增长了10倍以上,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引发了西方国家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早在2002年,日本(包括官方和民间)就打响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第一枪。那时,以日本财政大臣和《读卖新闻》为首,强烈谴责中国蓄意操纵汇率,向世界低价倾销出口商品,是全球通货紧缩之罪魁祸首,要求“西方七国”集团通过决议,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继日本之后,美国高官、金融巨头、主流媒体立即跟进,欧盟也在一边摇旗呐喊。一时之间,人民币突然成了众矢之的,人民币也在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切问题的罪恶根源。尽管2005年以后人民币已经对外大幅升值,但由于中国国际收支仍然维持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也在继续快速增长,因此,2009年以来美国又发起了新一轮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在这种压力下,我国不得不重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人民币重新走上缓慢升值的道路。

由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到底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否源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人民币升值能否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问题?

如果忽视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变化的特殊因素而仅从国际金融学的书本知识进行教条式分析,则很容易将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归因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因为,国际金融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一国汇率的低估使该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获得出口贸易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贸易收支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

正因为如此,提高本国货币汇率往往被认为是顺差国减少顺差和外汇储备的重要调节手段。西方国家一再逼迫人民币升值,也正是基于国际金融学的这一看似无可争议的基本原理。

然而,国际金融学的上述原理并不具有“绝对真理”的性质,一国货币汇率的高低与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变化也并非简单的因与果的对应关系,换言之,一国货币汇率的贬值并不一定必然会带来该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相反,一国货币汇率升值也未必会减少该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变化的因素实在过于复杂,汇率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甚至并非实质性因素,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影响弱于汇率。而且,顺差国货币汇率升值不仅可能无助于减少顺差和外汇储备,甚至还会成为刺激该国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诱因。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就国外而言,日本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快速增长(到1984年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美国便对日本和当时的西德挥舞起汇率大棒,通过签订“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从此拉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

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l%;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然而,日元的升值并没有带来美国出口贸易的成长和逆差的减少,这一点连后来参加G5国家“卢浮宫”会议的各国头头脑脑们也不得不予承认,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成为各国一致的共识。另一方面,日元快速升值也未能阻挡日本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扩张,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导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海外纯资产的迅速增加。因为,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这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带来了稳赚不赔的无风险套利机会,从而促进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日本,日本的国际收支顺差不仅难以减少,反而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入而继续增加。日元升值也使日本对外扩大投资获得了有利的契机,其在海外的纯资产迅速增加,1986年达1804亿美元,超过号称“食利大国”的英国(1465亿美元)而跃居世界第一。此后,除1990年外,日本一直保持了世界最大纯债权国的地位。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纯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与“广场协议”前的1984年相比,增大了18倍以上。在伴随日元升值而出现的海外资产扩张过程中,日本外汇储备也大量增加,在2006年前一直维持着世界第一储备大国的地位。可见,从日元升值在日本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方面产生的效应看,与人们原来的预期恰恰相反。

中国的实践再一次证明货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所谓“严重低估”,人民币升值不可能解决所谓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问题。这可以从200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走势图中得到体现(见图2)。

图2中,左边的纵轴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数和外汇储备年增加额,右边的纵轴表示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以年均中间价表示)。

从图2中可见,就人民币汇率走势看,2005年以前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并无变化,一直稳定在1:8.27的水平。

2005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呈升值趋势,从2005-2009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逐渐减少为1:8.12,1:7.96,1:7.60,1:6.97,1:6.82。然而,从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走势看,却明显与人民币币值呈现为弱相关甚至正相关性。

2005年以前,虽然人民币汇率曲线呈水平状,无任何变化,但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仍呈增长态势,从2001到2004年,国际收支顺差分别为521.8亿美元、677.13亿美元、986.01亿美元、1793.19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增加额相应为465.91亿美元、742.42亿美元、1168.44亿美元、2066.81亿美元。

2005年以后,人民币币值虽然不断升高,但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速增长,出现了人民币越升值、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越快的局面。

2005-2008年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分别达到2238亿美元、2599亿美元、4453亿美元、4451亿美元,2009年顺差虽有减少,但仍高达3932亿美元,而且这种顺差的减少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并非人民币升值效应的体现;2005年至2009年,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中,中国外汇储备更是超速增长,每年增加额分别达到2089.4亿美元、2474.28亿美元、4619.49亿美元、4177.81亿美元、4531.22亿美元。

上述状况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的高低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既然如此,试图通过施压人民币升值来减少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4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关键词】M2 GDP 计量分析 比值 意义

一、引论与概述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该比值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业越发达;反之,则经济货币化程度越低,金融业越落后。根据国际经验,该比值在一国发展初期一半是增加的,到达一定程度后,货币化将被证券化所代替,表现为稳定或者下降的趋势。该比值最优为1.15:1,最高界限为2:1。

我国当前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很高的,但我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并不高,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业仍亟待发展。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如何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继续增长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商品、劳务交易为基础计算的,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是交易中介,也是统计基础,从而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必然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用广义货币来代表货币供应量,探究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关系对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和经济、金融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二、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的计量分析

为了说明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简单的数量经济关系,利用1990-2007年的数据资料,以GDP为被解释变量,以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GDP=19538.43+0.558938M《》2

(8.498695)(44.75909)

R-squared=0.992077,Adjusted R-squared=0.991582

Durbin-Watson stat=0.322450,F-statistic=2003.377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显著,系数为0.558938,即广义货币每增加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加0.558938亿元。

三、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关系分析

为了探究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1990-2007年数据资料,以LnGDP为被解释变量,以LnM2为解释变量,拟合回归方程,得到:

LnGDP=2.487990+0.764874LnM2

(16.04879) (56.86453)

Adjusted R-squared=0.994769

Durbin-Watson stat=0.444117,F-statistic=3233.575

由此可知,广义货币增长速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有显著影响,广义货币没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相应增长0.764874%。

四、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的实际情况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除了1985、1988、1994这3年以外,我国的M2与GDP的比例一直在稳步上升,1990年以来,我国M2/GDP的水平快速提高,从1990年的0.70增长到了2004年的1.85,增长了1.6倍,1990年至1996年,该比值每年上升2-8个百分点,从1997年开始,该比值出现加速上升,每年上升10多个百分点,最多上升13个百分点,已高于同期美(0.63-0,67)、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更高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为0.6左右)的一般水平。

(列举数据)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变化图(N-年份,B-比值)

五、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理论意义

意义一:通过以上对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数量关系和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可知,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则由此可判断,若要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通过广义货币的增长来实现是一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当前“保增长”的战略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指导意义。

意义二: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很高,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远远超过最优比值,接近最高界限,说明我国广义货币所产生的效益下降,增加相同数量的广义货币而促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在逐年不断下降;也说明我国的金融业货币化已过度,而其证券化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当前我国的金融业亟需更深一步的证券化发展和进一步的创新。

意义三: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二者的依赖性越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依赖于广义货币增加量的增长,广义货币的增加也更依赖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广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也致使国家的货币政策实施较难把握。

意义四: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国家经济的风险越大。发行的货币是国家的负债,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越大,说明随着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国家负债也逐年越多,从而会扩大潜在的金融信用风险和通涨风险;同时也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偏快,在这种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7.

[2]魏永芬.货币供求与M2对GDP的比例.广东社会科学,2003,(6).

[3]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金融研究,2000,(9).

第5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一、前言

在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时期,而在2007年之后我国经济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从货币视角来看,自从2005年之后我国M1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货币需求也在金融市场的重大改革中产生变化。特别是2005年发生的股权改革和汇改改变了一些投机性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时,我国房地产也在这期间进入高增长阶段,房地产在居民财富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这也对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然货币供给增加超过了货币需求的变化产生了近阶段的通货膨胀。因此,对我国最近的货币需求进行研究可为货币供给做参考,也为以后货币政策的制定做铺垫。

2005年我国进行了汇率改革和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不断发展的人民币国际业务也增加国际对人民币的需求,人民币升值不断升值也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了投机性货币需求,虽然升值预期在减小但流入资本存量在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危机的延伸和发展,各国延续持续下降的经济现状,而中国保持高速增长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投入。快速发展的我国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流入。这些资本增加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在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快速发展使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在增加。同时这也加大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国内处于适度通胀期商品价格提高也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房地产市场持续上升增加了居民和企业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国际货币美元自本世纪初开始的贬值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12年6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5.6万亿。同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预期和GDP增长速度。这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增大(李建伟、余明,2003)。自从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从对美元的8.27上升到2012年5月突破6.3大关。汇率的波动会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等途径影响货币供需。在资本账户管制的国家里,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汇率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对大小(Wu,2001)。Arango和Nadiri(1981)发现货币需求依赖于汇率的预期波动和国外的利率。汇率的波动性增加会相应地减少本币的需求。Ahmed和Benkato(1996)把日元预期贬值率加入到日本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发现日元的预期贬值率会减少日元的广义货币需求,即国际货币的替代效应。王国松(2006)把国外的利率和汇率加入到了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中。他发现对我国广义货币需求影响很大的是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肖卫国和袁威(2011)发现在1991年到2010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效应是造成中国A股动荡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会增加长期实际货币余额需求。

股票市场从1992年发行股票68.87亿,总市值为1048.15亿,成交金额为683.04亿到2005年发行股本7629.51亿,总市值为32430亿,成交金额31664亿。而到2010年发行股本33184亿股,总市值26.5万亿,成交金额为54.5万亿。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4%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23%,超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而随着投资热情降温,在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67%。自从股权分置解决之后,我国股市得到快速发展。

M.Friedman(1988)研究美国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效应。他发现,1961到1986年股价的资产组合效应较小。对M2来说,交易效应不明显,而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长期来看,股价升高对M2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S.B.Carpenter和J. Lange(2002)对美国1995-2002年季度数据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加大股市波动性会增加平衡阶段的M2需求。短期动态结果是股市预期收益增加会降低M2的增长速度。谢富春,戴春平(2000)发现我国股市市值与货币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姜波克(2003)发现证券市场真实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方差与货币需求的实际余额呈正相关。肖卫国(2011)通过封闭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研究表明我国货币需求实际余额都与股票收益率有长期替代关系。

迅速发展的房地产对中国居民消费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居民生活压力增大,加重居民和企业生活和生产成本。自从1998年中国开始居民住房改革,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地产销售额从1998年的0.2万亿上升到2011年5.9万亿元。在这期间销售额增长27.6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程度,是中国近十几年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房地产占居民和企业财富里的比重加大,甚至成为我国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财富的重要部分房地产也大大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需求,这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本质影响。Tobin和Golub(1998)从资产配置角度研究了房地产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Greiber,Setzer和Bundesbank(2007)对比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房地产价格和货币需求的关系,得出结论是通过资产通胀和信贷会增加货币需求。Sousa(2010)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欧洲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朱英姿(2011)分析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谈正达等(2011)分析了资产价格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他发现房地产价格对长期货币需求有显著的替代效应。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深化,我国汇率调整、房地产总量不断增加、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商品价格不断市场化,居民和企业对货币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股改和汇改后的开放经济环境下对我国货币需求进行实证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总的来看,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没有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研究我国开放经济下金融市场改革之后的货币需求。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逐步市场化和自由化,同时人民币汇率逐渐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短期内都对我国的货币需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从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等角度对2005年第三季度金融市场重大改革之后的货币需求进行研究。

二、 模型

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将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定为以下形式:

……(1)

其中,M/P表示我国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我国居民收入;s表示我国A股股票市场季度收益率,用沪深300的收益率来代替;cpi为我国季度通胀率;i表示我国存款利率,代表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e表示人民币汇率变动率;f表示商品房销售额。为了消除异方差,对M2、GDP和房地产销售额进行对数处理。有上述推导,得出本论文的半对数模型:

……(2)

本文采取对我国股权改革和汇改之后的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经过改革后,我国接近开放经济市场条件,这也使得我国居民的财富结构和机会成本产生了改变。而从2005年以来我国股市规模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以及房地产销售额也迅速增加,这些影响了居民对货币的需求。综上考虑,本文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位样本,研究在重大金融市场改革后我国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对货币的需求。

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M1不再能反映我国经济的货币需求(万晓莉,霍德明,2010;肖卫国,袁威2011)。2007年开始M1不再是央行控制总量目标。因此,选取M2作为名义的货币需求总量。用M2除以CPI得到本文模型里的实际货币余额。而作为收入的gdp也是用名义GDP除以CPI得到的。把股票的收益率作为货币替代的机会成本来看待。采用沪深300指数的季度数据来计算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对房地产的数据由于全国房地产价格的协调不统一,本文采用我国每个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额来代表我国房地产市场作为货币替代的需求。用月度环比CPI计算出季度的商品价格波动指数来代表商品的收益率。而资本的机会成本用利率来表示。我国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利率r采用7天同业拆借利率来替代。用每3个月的交易量为权数加权计算出季度利率数据。e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e上升代表人民币升值。本文采用股改和汇改之后的时间段来研究我国货币需求的变化和最新走势。数据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2年第2季度。数据均来自锐思数据库。

三、货币需求的实证部分

由于规模变量实际M2、实际GDP和商品房销售额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对用X-12加法进行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下表:

从图中看出,房地产销售额的对数是逐渐升高的,而在2009年增幅达到最大,之后趋于稳定。货币需求M2/CPI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增长的速度提高了。实际GDP的对数也是在经过2008年的短暂停滞后,持续上升。除了08年第一季度以外,商品的价格基本稳定。而人民币在2005年之后持续升值。经过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大大降低。利率伴随着中国经济和股市经历了一次N字型走势。在2008年底达到最低,而在2011年又回到最高点。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区域稳态状态,由2006-2007年的高收益逐步向无风险利率回归。

通过格兰杰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股票市场、GDP、利率和房地产都和M2有因果关系。这也得到大多数学者的验证。

考虑到6个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会导致货币需求函数的内生问题。国外资金不仅通过汇率升值,而且通过投资来增加收益。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另一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这必然产生内生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本文采用向量组回归(VAR)模型进行分析。

各个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的长期关系由软件进行协整检验。

从上式看,实际GDP和实际M2之间存在负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弹性是-1.43,表明我国实际GDP上升1%会减少货币需求1.4%。这可能是体现在我国货币替代上。我国正处于收入上升期,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开始从存款转向其他金融资产。而最近几年股市的挣钱效应使得许多存款转入股市,同时一部分家庭购买房产也使用了一大部分存款。商品的价格与实际货币需求呈正比,他们之间的弹性为0.11,可以看出商品的实际价格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作为资本机会成本的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是2.55,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利率没完全市场化的时候,利率还是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利率上升,提高了资本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和贷款的吸引力。增加了消费的成本,导致消费减少。这一部分资本从股市、国外和楼市变为存款储存起来。股市、房地产汇率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分别是-0.123和-0.07。这说明股票和房地产作为货币替代品对货币需求有直接的影响,而比重是作为居民易接受的股票更重些。房地产作为大宗商品投资只是影响到能够消费起的居民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对暂时没能力消费的居民来说,由房地产产生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占比较少。人民币汇率对实际货币需求有正的相关行,弹性为0.019。

基于实际货币需求的VAR滞后阶数统计信息如表4。因此,本文选择2阶VAR模型。

5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98以上。本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AIC、SC较好。短期内,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的是人民币汇率,其次是股票市场,之后是房地产市场,然后依次是商品市场、利率和实际GDP。实际货币需求受到上期影响弹性为1.38。这表现为随着居民和企业收入提高、资本市场开放和金融产品等投资渠道增加,其货币需求增加。而第二期这种影响就减弱很多了,但影响变为负相关。即第二期开始实际货币需求对自身有个修复作用。说明货币需求自身的惯性只能持续一个季度,在下期这种内在的惯性就消失了。短期的实际GDP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较小。二者的弹性在0.013左右。即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会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根据长期协整关系式来看,长期实际GDP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负的。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改革期。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国际金融账户在逐步开放,出现众多金融理财产品使得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金融资产从大量持有货币存款和现金转移到股票、债券、外汇和房地产等货币替代品。这些金融资产也逐步替代货币成为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短期内,房地产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低于股票和外汇的影响,但大于商品、利率和实际GDP的影响。这个现象表明我国房地产最近几年的发展迅速且房价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货币需求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股票市场收益提高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短期看,是前一个季度带来的主要是替代效应,而滞后2期的主要为财富效应。即股票市场上升后股市出现挣钱效应,许多居民将会增加股票的投资份额而减少其他货币需求,这时多体现了替代效应。而第二期开始投资者在股市上挣的钱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投资者会产生以后的财富预期。当预期自己财富增加后,投资者会增加自己的货币需求。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自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累计到达近30%,因此,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度在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之后,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也会下降。最近已经出现中国资本账户出现负增长。从上式看出,人民币升值会对之后第一期产生巨大的货币需求国际资本流动效应,而同时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比较小,使得人民币的国家风险和投资风险小,因此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比较多,增加了我国货币需求。而在第二期人民币汇率会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货币替代效应。即人民币升值会出现短暂的货币需求增加之后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和王国松等(2006)研究的结论相似。

实际货币需求受自身影响从第2期开始逐渐下降。到了第10期,自身影响只占40%。这说明其他因素是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比较大。实际GDP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在第5期之后逐步体现出来,达到10%。而在第10期房地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达到了30%,这是2005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影响货币需求最大的因素。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变的比较小。商品的通胀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只和实际GDP相似。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收入和通胀率。这出乎研究的预期。股市对货币的替代效应减小主要原因是经历过2006到2007年的高收益牛市后,又经历2008年以及之后的熊皮市,使得股市的赚钱效应没有延续性。而资金流入股市只是短期行为,没能形成持续地不断注入的模式。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就变的比较小了。而同时人民币汇率和股市对货币的影响相似。

四、实证结果分析

长期看,实际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反比,而短期二者是呈正比。即我国收入增加会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但长期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期。而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许多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居民的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凸显出弊端。居民的部分货币资产转化为股票、房地产和外国货币等金融资产,这使得实际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反比。长期看,房地产对货币需求的作用是负作用。即房价上升会减少居民的货币需求,即体现出房地产的替代效应。但替代弹性系数不是太高。而在短期内,房地产也降低货币需求。利率在长短期都是对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在研究期间,我国负利率时间比较长,因此,利率的提高会增加货币的吸引力,从而增加货币持有量。从方差分解来看,房地产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占比最大。这也体现了我国2005年之后房地产在居民消费和金融资产的地位和影响。而解决房地产对我国居民货币需求的方法可借鉴国外解决高房价的决策,即使用限制房租来间接限制房价过快上升。房价上升幅度减小且居民对房地产的投资减少会降低房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影响是负的,而短期内有正的作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产生财富效应会增加居民和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而长期来看,股市的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这也和M.Friedman(1988)年研究美国股市对货币需求的结论一致。即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长期来看,股价升高对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较小的弹性系数反映出股票作为货币替代的效果不是太好。当期我国居民主要还是以预防性货币需求为主。人民币汇率弹性系数为正。这表明人民币升值会增加长期实际货币需求,证明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货币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和易行健(2006)、万晓利等(2010)结论不同,和肖卫国等(2011)相似。短期,人民币汇率对货币需求的结构冲击在前3个月为正,之后在6个月转为负。这显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通过影响人民币预期来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根据汇率的传导理论,人民币汇率不升值会导致国内产生通货膨胀。在人民币低估时,通货膨胀和名义汇率的上升均可实现实际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通货膨胀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五、结论

从我国资产结构转变出发,用房地产销售额、股票收益率和人民币汇率等来研究在股改和汇改后我国长短期的货币需求函数。通过研究发现,从长期看我国利率、收入是货币需求最重要的原因,股票市场和商品价格是其次,之后房地产和汇率影响较小。但短期内,汇率、通胀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我国股改和汇改后的7年影响较大,特别是汇率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短期巨大冲击。自从人民币汇率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后,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和货币替代效应明显。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剧增,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我国。这使我国外汇占款急剧增加,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需求。而在研究期间,我国经历的利率波动比较小,同时实际GDP比较稳定,因此,二者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改和汇改的冲击效应逐渐变小,我国货币需求会趋向于稳定的长期需求状态。

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在2005年之后得到充分体现。解决高房价以及房产对货币需求可用的方法是借鉴国外的限制房租来间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而我国治理经济主要用数量型工具,而价格型工具较少使用。人民币升值通过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增加实际货币需求。短期人民币升值会增加货币需求,而长期会减少货币需求。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长期来看,股价升高对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较小的弹性系数反映出股票作为货币替代的效果不是太好。

综上所述,本文的政策指导意义很明显:央行在短期内制定货币政策时应注重汇率、房地产和股市的变动,而长期多重视利率和实际收入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hmed Al-Mutawa A.F,O.M.,Benkato,1996,“On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money demand instabilit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5,pp.321-334

[2] Arango S,M. I. Nadiri ,1981,“Demand for money in open economies”,Journal of Moneytary Economics ,Vol 7,pp.69-83

[3] Friedman,M.“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6(2),PP.221-245.

[4] Greiber C,R. Setzer, and K. D. Bundesban,2007,“Money and Housing:Evidence for the Euro Area and the US”,Deutsche Bundesbank ,Research Centre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Economic Studies.

[5] Mehrotra.A.N.“Demand for Money in Transi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Disinflation"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8,14(1),PP.36-47.

[6]Sousa,R. M.,2010,“Housing Weslth,Financial wealth,Money Demand and Policy Rule:Evidence from the Euro Area”,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1(1),pp88-105.

[7] Y.Wu,“Exchange rates,stock prices,and money markets:evidence from Singapore”.2001,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2,pp 445-458

[8] Zuo,H.and S.Y. Park,“Money Demand in China and Time—varying Cointegr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2(3),PP.330-343

[9]姜波克和陈华:证券市场和货币需求:一个新货币需求函数的探讨[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1期。

[10]谈正达,范叙春,胡海鸥: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和我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1年第10期。

[11]王国松,杨杨: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第10期。

[12]王永中:收入不确定、股票市场与中国居民后壁需求[J],《世界经济》2009年第1期。

[13]伍戈: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14]肖卫国,袁威: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需求[J],《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

第6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汇率决定理论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汇率货币;货币的相对价值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94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从2002年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次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我国在2005年的汇率改革中,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因此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决定。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汇率理论

1.1 货币层面上的汇率决定因素

汇率首先从货币和价值层面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例,也被称作本币的外币“价格”或者外币的本币“价格”。所以,这个“货币的价格”究竟如何决定,就成了一个格外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于汇率的决定,首先从货币层面来说,应当考虑如下因素:

(1)货币的实际价值。马克思从货币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汇率决定的首要因素,即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时,其实仍然是贵金属货币的职能。“所有的货币都还原为它们的金或银的含量;同时,金和银这两种商品作为世界货币来流通时,又要归结为它们互相之间的不断变动的价值比率。”而在当代世界经济的条件下,“金和银”这两种商品同时作为“货币本位”的现象大体说来可以认为已经不复存在。所以,此时所剩下来的就只是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之间的比例或代表的实际价值的比例及其变动。

(2)货币的相对价值。在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中,有“x量商品A=y量商品B”这个公式,这就是“货币的相对价值”。

显然,从价值形式中可看出,在货币与商品交换中表现出的货币的相对价值,其变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本身的实际价值的变动。二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减低使货币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从而也导致商品的价值降低或升高。与此同时,可以表现为某种或某几种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或者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商品生产领域的普遍应用使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商品同货币的交换比例就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一国国内范围来说,货币的相对价值也发生变动,即此时它表现为更多或更少的商品量。在世界市场上,一国货币的相对价值的变动如何在与其他国家的货币的交换比例,即汇率中表现出来,则要看两国货币的国内相对价值的变动情况。

(3)货币的国内相对价值。“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这就为我们在世界货币市场中,比较两国货币或不同国家的货币的相对价值提供了一个依据。即对于两国货币即使在购买力平价相等的情况下,但由于两个国家的国民劳动强度不同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因而也会使各国货币在国内所实际代表的国内价值不同。

如果我们假设1美元与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都相同,但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率较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率相对较低,这样,同量美国商品的实际价值肯定会低于同量中国商品的实际价值。因而货币的相对价值在美国要比我国的相对较低。于是,1美元在美国国内所购买到同量商品的实际价值会低于6元人民币在中国国内购买到的同量商品的实际价值。

1.2 国际支付状态对汇率的影响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经对影响汇率的因素作了一个总结,其中第一个因素即是“一时的支付差额”,同时指出“不管造成这种差额的是什么原因――纯粹商业的原因,国外投资,或国家在战争等等场合所做的支出,只要由此会引起对外的现金支付。”最终都将对汇兑率产生影响。

(1)对外贸易差额。马克思认为,汇兑率的变动,以及由汇兑率的变动引起的“金属的流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对外贸易状况变化的象征”,而在对外贸易中,首要的是纯粹商业的原因,即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和出口。由于信用制度的发展,信用货币取代了金的位置,商品的进出口通常以信用凭证和支付凭证为媒介,我们以汇票为代表。例如,英国出口商向德国出售商品,会得到体现债权的向德国开出的马克汇票,相反,德国出口商向英国出口商品,则会得到体现债权的向英国开出的英镑汇票。当英国进口商需进口德国商品时,他不是用金,而是在伦敦货币市场用英镑购买马克汇票,再把马克汇票寄往德国作为支付,相反,德国进口商在进口英国商品时,通常是用马克在汉堡和柏林的货币市场购买英锑汇票,用英镑汇票作为支付。这样,如同商品一样,马克汇票在伦敦有一个英镑价格,英镑汇票在柏林和汉堡有一个马克价格,这就是汇兑率。它会随供求变化而发生变动。如果英国对德国的商品出口大于进口,那末在伦敦货币市场上马克汇票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马克汇票的英镑价格就会下跌,英镑对马克的汇兑率便会提高,这对德国来说正好相反,是对英国的商品出口小于进口,在柏林和汉堡货币市场上英镑汇票的供给就会小于需求,英镑汇票的马克价格就会上涨,马克对英镑的汇兑率便会降低。

(2)对外投资。对外投资也叫资本输出。一般来说,资本输出有两种:实物资本输出和货币资本输出。实物资本输出,又叫生产资本输出。实物资本的输出,对于输入国来说,由于不需要对所输入的商品作任何付款,因此也就不会对输入国的货币市场产生任何影响,就不会对其汇率发生影响。

马克思还指出:“只有当这种出口商品的生产需要其他外国商品的额外进口时,才会影响汇兑率(并不影响对得到投资的那个国家的汇兑率)。这时,这种生产不是用来抵消这种额外进口的。”比如,对于我国来说,国外投资在中国办的工厂,如果该工厂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在美国或其他国家购买,这种情况,就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但此时影响的是美元或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水平。而货币资本输出(对外投资)由于是采用货币方式,直接对外提供贷款。所以货币资本的输出,会直接影响到资本输出国的货币市场,因而会影响到该国汇率水平。以上论述的三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一国货币的外流,使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变差,其结果跟贸易逆差所产生的结果一致。

(3)其他对外支付。除了以上论述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对国际支付状态产生影响外,在国际交往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消费资金型的非资本性的对外支付;本国居民到国外旅行时的花费,留学费用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对外的现金支付,一般不会导致大的支付差额。

2 从马克思经济学汇率理论看人民币升值

(1)从国际收支的角度看,自1994年以来,我国的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已经连续多年呈现双顺差的格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双顺差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引起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外汇储备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具体原因是:国际贸易顺差,外部资本对中国的产业投资;国际游资集团对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的购买,导致大量“热钱”涌入。总之,外汇储备的巨额顺差,在使人民币的相对价值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国际货币市场上对人民币的巨大需求,最终引起了人民币升值。

(2)从利率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的利率水平相对提高,导致使用资金的成本提高,货币市场上借贷货币的供不应求,从而促进了人民币相对价值的提高和其他商品相对价格的下降。这样会吸引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购买人民币。这样会引起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和利率的进一步上升,最终导致人民币的相对价值继续上升。

(3)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自实行对外开发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经济整体水平也显著上升,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一系列的发展也使人民币的相对价值得到提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民币先对价值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商品的品种的增多以及商品的数量的扩大,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商品的价值降低;二是货币的相对价值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伴随着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及信用制度也相对发展较快,从而致使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流通速度加快。

3 人民币升值的积极意义

3.1 人民币汇率的适当升值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我长期以来走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出口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以低价战略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些外贸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迫使一些资金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也迫使企业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也加快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3.2 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有利于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我国外汇改革以来,对外贸易连年顺差,连年的顺差导致中国日益增加与各个贸易伙伴的摩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的数值,继而可增加我国的进口总额。能够缓和与贸易伙伴的关系,也有利于我国外部的发展。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3.3 人民币的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

跨国公司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在中国的投资成本就会相应提高。但是在沿海地区投资成本升高以后,一些跨国公司不想撤离中国市场,由于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投资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而跨国公司为了为了降低成本,会转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3.4 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们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我们要转变发展战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部需求型。从而在分配上就要求我们调整分配关系,从而能更好的遏制两极分化,实现均衡发展,从而提高普通工人及农民的购买力;与此同时,也会促使政府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更多的惠及农村和农民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7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利率平价 人民币汇率

自2003年后,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这其中既有美日等国施加的舆论及政治压力,也有我国多年贸易顺差累积下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压力。而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国内外学者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从2003年到2005年7月这段时间,我国政府也曾试图顶住内外部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带来的结果是贸易顺差持续加大、外汇储备量升至全球第一,以及对外贸易摩擦增多。2005年7月21日,我国决定将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从1﹕8.27升值为1﹕8.11,由此开始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之路。到2012年11月12日已突破6.3大关,为6.2920。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能否从理论上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从而找到正确方向,这是本文分析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 汇率决定的相关理论

西方的汇率决定理论经历了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本市场分析法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及资产市场分析法等。虽然这些理论的建立基础和基本主张都各不相同,但通过对其分析,可以为我们探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提供相应参考。

1.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理论认为,汇率就是一种价格(只不过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价格),是由市场上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外汇供大于求时,本币升值,外币贬值;外汇供小于求时,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供求决定汇率水平。又因为外汇供求是由一国的国际收支(或说国际借贷)决定的,所以当一国外汇收入小于外汇支出,即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供不应求,汇率上升;反之,汇率下降;若收支相等,则汇率不变。

2.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主张,人们之所以需要他国货币,是因为货币在其发行国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而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故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该理论有两大分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前者认为本外币之间的均衡汇率是两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比率,强调汇率是由同一商品组合在两国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比决定的。后者则认为两国通胀率的差异决定了汇率的变化,强调汇率变动取决于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即汇率的变动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从统计数据来看,购买力平价非常接近于均衡汇率。因此,作为长期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说是能够成立的,可以用它来解释国内物价水平变动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并据此预测汇率变动趋势。但要想把它作为确定汇率的依据,还要受到两个条件的限制:一是两国的生产和消费结构要接近,价格体系亦要大致相同,才能保证货币购买力的可比性;二是两国对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管制较松,商品和资本能自由流通,使得货币购买力平价的偏离能自行消除。当汇率被高估、低估或中断时,购买力平价常被作为均衡汇率指标。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提出过按购买力来确定人民币汇率的主张。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主要揭示了利率和汇率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利差是引起远期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即货币汇率预期变动幅度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额。其核心观点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本会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但由于通常高利率货币远期贴水,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故而还要进行掉期交易来规避远期汇率风险。大量出现的掉期业务会使得高利率国家即期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跌;低利率国家即期汇率下跌,远期汇率上升,直到套利空间趋于零。

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到资金流动的交易成本,且假定市场为单一利率。20世纪70年代以后,利率平价说得到进一步完善,提出资本的投机易在即期汇率决定中越来越重要,并且在非抛补利率平价说中引入预期形成机制的各种假说。

4.资产市场分析法

资产市场分析该理论指出,汇率就是一种资产价格,要把重点放在分析货币和资产的存量均衡上,强调资产市场的存量均衡对汇率的决定作用。但是其假定条件非常严格,包括国内外金融市场都要十分发达、普遍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资本和外汇管制较松,短期资本流动对利差变动较为敏感等。

二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

从前面分析的理论来看,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每种理论均有其成立的假定条件。因此,我们在了解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以下就各因素进行相应的具体分析。

1.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是造成一国汇率变动的直接原因。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不应求,则该国货币贬值;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过于求,则该国货币升值。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从经常项目上看,1994年开始,我国连续多年顺差。资本项目上,我国吸引外资排名世界第二,除了1998年出现过6312亿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大都保持顺差。也因为多年的双顺差,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由于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供求关系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造成了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潜在压力。

2.物价因素

汇率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购买价格”,而物价水平又与货币量紧密相关,因此物价或物价指数也可以作为判断人民币汇率水平和走势的重要依据。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均衡汇率就是两者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比率。有学者曾以1993年、1994年、1995年中美两国100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为样本,计算出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若剔除住房、劳务这样的不可贸易商品,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在1993年底大约为1∶7,1994年底为1∶7.3,1995年底为1∶7.5。尽管这只是大致的估计,但可见1994年的名义汇率的确是被低估的。从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有向绝对购买力平价回归,即升值的趋势。

不过,在实际操作和政策选择时,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能更常用。如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取决于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那么高通胀国家货币汇率会下跌,低通胀国家货币汇率会上升。从1993年至2012年这二十年来看:1994~1996年,中国平均通胀率为14.3%,比美国高11%,理论上人民币名义汇率应该下跌。但实际上却在不断上升,原因就是1994年初汇率并轨时低估了人民币币值,加上当年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所以汇率是在向购买力平价回归。其后我国的通胀得到抑制,物价指数回落,到1998年后还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说,当时的通缩实际上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而2009年以来,我国出现新一轮物价快速上涨,2011年通胀率大约在5%,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次加大。

事实上,无论是一揽子商品定价、平均出口换汇成本,还是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比,都是国内外价格水平(或指数)的对比,区别只是商品选取范围和比重大小,其理论核心就是购买力平价。因此,物价是人民币汇率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利率

利率决定了人们的投资组合和货币需求,能很好地解释资本和汇率的短期流动及外汇供求变动。理论上,利率下调会使本币贬值。因为一是利率下降会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引起物价水平上升,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也即国际收支顺差减少;二是因为利率下降将使国内外利差缩小,资本外逃,形成本币汇率贬值的压力。

但利率作用机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却不尽相同。例如,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从10.98%下降到1.98%时,虽然国际收支顺差的确有所下降,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但没有贬值,相反还稳中有升。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的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外贸企业出口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增强,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奠定了基础。由于人民币利率与美元及其他主要可兑换货币的利差不大,且人民币的可兑换性依然有限,因此避免了大规模套利活动;加之我国以长期资本流入为主,才削弱了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但利率对汇率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只要利差大于套利成本,套利动机就一定存在。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利率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4.政府干预因素

尽管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是我国汇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我国归入了实施固定的钉住汇率制的国家。其实,汇率干预与我国现行的结售汇制度及资本项目管制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一直对资本项目的开放采取审慎原则,一旦放开资本项目,人民币汇率自然就能较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

5.市场预期与政治因素

市场预期与政治因素一直是外汇市场上影响短期汇率走势的重要力量。政治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人们对一国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预期来实现对市场的影响。从对内价值来看,随着今年我国通胀率的逐步降低,国内外对我国通胀的预期已大大下降。从对外价值即人民币汇率来看,20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尽管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有较大影响,中间也有过波动,但人民币汇率的总体趋势还是在不断走强。

三 结论

汇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变量,我们决不能把它简单地抽象为由一两个因素所支配或决定的,各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民币汇率决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基本经济因素,又有政府干预、市场预期和政治等因素。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汇率影响最大的经济因素是物价和利率;对汇率影响最直接的途径是国际收支。对汇率走势的长期影响因素主要是国际收支、通胀;短期因素主要是利率、央行干预、市场预期、政治因素等。而政府干预往往是通过某些传递机制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汇率产生间接影响。从目前来看,我国基本经济状况良好,经济增长平稳,通胀压力有所下降,因此人民币汇率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上升态势。

参考文献

[1]易纲、海闻.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李平.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分析[J].学术月刊,2005(8)

[3]柳晓霞、尤文涛.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简单模型及实证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10)

[4]卢锋.体制转型与汇率演变——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三[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2006.4.20

第8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实际汇率;人民币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14-03

引言

2005年7月人民币名义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改核心内容就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此后,人民币即启动单边升值过程。到2013年7月19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1751。八年的时间,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达34%。与此同时,CPI却从2005年的1.4%一路上升到2008年7月份令人忧心的8%以上(2013年5月回落至3%左右),导致国内真实利率长期为负,普通存款者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这相当于存款者补贴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房地产、字画等)价格高企,就连生活用品价格也轮番上涨,“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糖高宗”不绝于耳。由此可以明确,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确属事实。

一、文献综述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趋势愈加剧烈,业界和学界纷纷给出解释。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史焕平(2007),王朝阳、何德旭(2008),贺根庆、王国瑞(2008)等认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国内基础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内通胀;另一方面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刺激热钱滚滚流入,加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和信用创造。政策建议多是主张汇率升值,遏制国内通胀。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商敏肖(2013),陈传兴、何丽亚(2011),曹红辉、刘华钊(2007)。刘崇献(2010)还进一步指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财富幻觉,温建东、詹旭、汪贤星(2008)则指出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走软。然而,就现有文献来看,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区别,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的升值有不同的原因和影响。本文拟结合实际汇率,解释人民币内贬外升的现象及影响。

二、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分析

相关文献对人民币“对内贬值”或通货膨胀之根源的分析,主要就是:(1)国内基础货币超发;(2)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刺激热钱滚滚流入,加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和信用创造。如此一来,“对外升值”恰恰为“对内贬值”或通货膨胀火上浇油、推波助澜。这样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笔者没有异议,但要指出的是这些分析忽视了这些因素背后的体制背景,或者发展战略的推动。

(一)名义汇率升值的分析

在理论上,影响名义汇率的因素可能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就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来说,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经济增长是影响名义汇率变化的基本因素。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而在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大体维持了一个固定的名义汇率水平,因此积累了较大的升值压力。汇率一旦放开,名义汇率升值难以避免。反观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名义汇率升值速度无疑会不断加快。

第二,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对名义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头寸是决定名义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之一。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人民币长期累积的升值压力与日俱增。在贸易顺差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中国外汇储备也在持续增长。到2013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名义汇率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又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基础货币供应量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第三,利率上升与名义汇率升值预期强化的影响。自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导致内外利差进一步拉大,名义汇率升值的压力和趋势被进一步强化。同时市场普遍预期央行将进一步上调利率。在这种预期被不断证实的情况下,加上受资产价格上涨的推动,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涌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加大,从而推动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速度加快。

(二)“对内贬值”的分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中国对外开放就不再采取借债的模式,而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靠投资(包含大力引进FDI)和出口拉动经济,积累外汇,引进西方发达的技术和管理模式。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低端产业向外转移,中国得以充分发挥要素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成为“世界(加)工厂”,这是中国入世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中央政府从2002年下半年起,开始放松银根,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地方政府之间的GDP考核,引起各地招商引资竞争,而地方政府控制着要素价格,竞争的结果是压低要素价格,而名义汇率由中央政府控制并呈现刚性,由此,出口的模式得以运转,结果就是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出现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的现象,这不仅使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并远远超出经济上的合理需求,而且还因为外汇占款量太大对货币政策构成极大压力。这就导致内外失衡的局面:内部失衡是是内需疲软,迫使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大量增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变得越来越缺乏弹性,货币投放量逐年增大为以后通货膨胀的埋下隐患;外部失衡是国际收支盈余的大量增加势必造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外汇占款又造成基础货币增发,恶化国内通胀。

这个局面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了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发展困境。由于过分强调“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和市场全面开放,成就了外资在中国的“绝对”优势,同时把中国产业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并且固化。这就是造成中国企业产业升级极端困难的根源。极端缺乏品牌和创新能力的国内企业,一旦遇到要素价格上的刚性压力,也不可能通过“走出去”来转移成本压力,名义汇率一旦上升,国内企业将很难有生存空间。

三、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前面我们一直在说名义汇率。在此,我们先介绍有关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的相关理论。实际汇率e=Ep/p*,其中E为名义汇率(间接标价),p和p*代表国内和国外的要素价格。将e=Ep/p*先取对数再对时间t求导数,得:=+-,即实际汇率的变化形式。实际汇率取决于两国生产力和真实经济增长的水平。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旨在解释国与国之间,实际生产力的相对变化与要素价格水平的相对变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以中美两国来说,即使完全没有货币,如果中国生产力和真实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那么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必然处于上升或升值渠道,并达到均衡状态,所有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机制就是相对要素价格的不断调整,生产力增长相对快或真实经济增速相对快的国家或地区,要素价格也将快速增长。实际汇率背后的支撑是商品服务交换和资源流动,即使是使用同一货币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也有实际汇率。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相对中西部快速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的要素价格都比中西部上升快得多,我们可以说沿海地区相对中西部地区之“实际汇率”升值,欧元区的德国与希腊之间也有类似情况。

从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第一,严格地说,实际汇率与货币无关(如同真实利率与货币无关一样),前述要素价格上升是相对价格变化,不是指通货膨胀;第二,实际汇率升值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名义汇率不变,让要素价格水平上升;(2)要素价格水平不变,让名义汇率升值。相关文献中主张“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权衡取舍”或“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遏制通货膨胀”,可能是混淆了几个基本的概念:一是将通货膨胀与实际汇率概念里的相对要素价格上涨混为一谈;二是他们往往没有明确区分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他们所说的汇率升值到底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也没有交代清楚,他们所指的汇率升值很可能是名义汇率升值。名义汇率自2005年汇改以来一直在升值,不但没有遏制国内通胀,反而使其恶化!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怎么可能通过名义汇率升值遏制国内通胀呢!如果人为地大幅度调高名义汇率,则中国外向型企业将纷纷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又阻断了实际汇率升值,而我们的实际汇率升值正是我们生产力快速增长的自然反应。所以主张名义汇率升值以遏制国内通胀从理论和实践都是有问题的。

四、美元和人民币的相反逻辑

人民币价值内贬外升成为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和美元的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其政策的逻辑是:美元流动性过剩―国内通货膨胀―美元币值下跌―国内通货膨胀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人民币近十年来的实际运行逻辑则是: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国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国内通胀和资产价格暴涨,真实收入大幅度降低―名义汇率升值打击出口竞争力、降低中国产品国际市场比例,导致部分出口企业关门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向松祚,2010)。人民币名义汇率本来应该贬值,为什么反而升值呢?为什么会出现和美元相反的逻辑?事实上,通货膨胀引起名义汇率贬值的渠道,一般来说有三个:一是贸易渠道,通货膨胀让本国产品昂贵,导致进口需求及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需求减少,于是名义汇率贬值;二是货币市场渠道,本币通货膨胀刺激国内居民将本币转换为外币,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需求减少,因此名义汇率贬值;三是资产市场渠道,国内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暴涨,国内投资者将资产投资转向国外(比如最近李嘉诚从大陆撤资,转投欧洲),外汇需求增加,于是名义汇率贬值。

理论上说,只要三个渠道发挥作用,本币通胀必定伴随名义汇率贬值(对内贬值必定伴随对外贬值)。人民币 “对内贬值”,却同时出现“对外升值”原因在于:美元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国际硬通货,买卖美元或转移美元资金要便利得多。美联储量化宽松释放的美元,很大一部分流向国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美国国内未见通货膨胀。而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国内居民海外投资渠道仍然不畅,规模仍然很小,中国所释放的人民币资金,只能在国内循环。或者说,寻求对外投资的人民币被更强大的美元给冲回来了,美元将通货膨胀输出到中国等欠发达国家。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简单结论:(1)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后者是前者的推手。(2)主张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乃是混淆了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即便是名义汇率升值,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都不能抑制国内通胀。(3)目前必须强化对热钱流入的监管,同时适当放宽中国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的限制,鼓励中国企业和居民到海外投资。(4)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重投资,轻消费,出口导向这一模式的自然反应,治本之策乃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和出口协调发展。

因此,要从根本上化解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困局,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使中国的现代化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尽快摆脱国际分工中的低端角色。

参考文献:

[1] 商敏肖.浅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J].中国证券期货,2013,(7):68.

[2] 陈传兴,何丽亚.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1,(10):39-43.

[3] 刘崇献.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财富幻觉探讨[J].南方金融,2010,(11):21-82.

[4] 曹红辉,刘华钊.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J].资本市场,2007,(11):88-91.

[5] 史焕平.人民币外升内贬的成因、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7,(12):40-42.

[6] 贺根庆,王国瑞.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现象的再认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2):98.

[7] 王朝阳,何德旭.“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8,(5):45-46.

第9篇:货币升值论文范文

【关键词】 汇率市场化改革 汇率贬值 人民币国际化

2015年8月11日,央行开启了自2005年来首次汇率制度改革,规定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以昨日该市场收盘汇率为参考对象,同时考察外汇市场供需情况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动趋势后进行中间价报价。中国人民银行希望此次中间价报价机制的改革能够充分发挥汇率对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有效降低人民币汇率与市场预期的偏离。然而,此轮“新汇改”后汇率走势完全打破了市场的升值预期,人民币汇率连续三天超过3%的跌幅逆转了十余年的人民币升值趋势。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新汇改”对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造成冲击,也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本文将分别探讨此轮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贬值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的影响。

一、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从历史视角探讨汇率变动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有助于考察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以英镑、美元与日元为分析案例,考察这些主要国际货币对货币发行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学术界普遍赞同的观点是,一种货币汇率上升毫无疑问会给持有该货币的非本国居民带来升值效益,因此非本国居民希望增持该货币或者购买以该货币计价的资产,进而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被推动;然而,当一国货币汇率下降时,非本国居民为避免贬值带来的损失而减少对该货币和以该货币计价的资产的持有,进而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停滞。这一逻辑关系揭示的理论是,一国的货币升值有利于提高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反之货币贬值削弱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是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地位的重要量化指标,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历史数据,探究汇率变动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

首先,以英镑为例,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间,英镑是毋庸置疑的全球主导性货币。有趣的事实是美国GDP首次超越英国夺得世界第一是在19世纪70年代,然而英镑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被美元赶超是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也就是说美元成为最强货币要晚于其成为经济强国七十年左右。这一期间,值得注意的是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在20世纪20年代曾超越英镑,却因为美元汇率下降使得英镑比重又一次领先。二战之后,曾经主导性货币的英镑成为了最弱的国际货币。数据显示,1965年到1995年间,英镑汇率贬值与英镑国际地位的衰弱相对应。在这段时间,英镑汇率指数跌幅度高达60%,从最高点244下滑到102,而英镑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也从1969年的22.3%下降到1995年的2.1%。曾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英镑因为汇率贬值而衰弱为二流货币。

其次,当我们重新审视美元汇率与美元国际化进程时,也会发现两者间存在同一规律。同英镑一样,美元有效汇率与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也呈相同方向变动。不同的是英镑呈现的是趋势性下降过程,而美元则展示出短期周期性变化与长期水平推移趋势。与美国经济周期对应,美元并不是一路下滑,而是呈现周期性变动。经济繁荣期时,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汇率上升,全球美元储备增加;当面临经济衰退时,美联储降息使得美元贬值,美元储备自然减少。长期水平推移是指美国并没有如英国一样显示出明显的国力衰退现象,因此美元汇率与美元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呈现长期下降趋势。

最后,日元汇率与日元的国际地位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日元的变化趋势与美元和英镑截然不同,与英镑的趋势性下降和美元的周期性变化对比,日元在过去四十年中经历了一涨一跌的大起伏,这一变化正好对应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迅速衰退。在1975年到1994年间,不管是日元汇率还是日元的国际地位都经历了高速上升的过程。而1995年之后,日本在经历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长期衰退阶段,日元汇率与日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由上升迅速转变为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日元有效汇率在2007年到2014年间出现50%左右的大幅升值与贬值,然而这段时期内日元储备并没有出现较大波动,与汇率变动关系微弱。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这段时期日元波动主要受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的冲击而并非日本经济实力的影响。

通过对英镑、美元以及日元汇率走势与国际地位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尽管不同国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是不可否认货币汇率与全球外汇储备比重之间的直观关系:汇率升值提升货币的国际地位,反之汇率贬值削弱了货币的国际地位。

其次,根据三种货币的分析,本文将汇率对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分为两种,一种是英镑与日元的变化,这类变化属于趋势性影响,呈现趋势性上升与下降的原因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转变,经济实力的改变可通过汇率间接对货币国际地位产生冲击。另一种便是美元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周期性影响,货币政策的改变对美元汇率产生周期性冲击,再影响美元的国际地位。

最后,当经济实力与汇率变化趋势相同时,即在经济上行时汇率升值,经济下行时汇率贬值,汇率变化对货币国际地位的影响显著;反之,汇率与货币国际地位之间关系较弱。日本就是最好的佐证,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元升值大大提升了日元国际化地位。然而21世纪后,日元汇率的大幅上升并没有对日元国际化地位产生影响。产生这样的差异正是因为前一阶段,日本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中,而后一段时期,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状态。经济实力的逆转减弱了汇率上升与日元国际地位提升的关系。

二、“新汇改”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基于上文分析,人民币汇率贬值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但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上行阶段,因此这种负面影响被削弱。本文认为新一轮的汇率市场改革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长期收益。

(一)汇率市场化改革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

影响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变量涉及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在制度层面,金融市场的发展意味着一国利率与汇率决定机制的灵活程度。因此,汇率市场化程度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密切相联,国内完善的金融市场与灵活的汇率制度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审视美元与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国际化历史进程,我们发现尽管货币国际化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并不存在稳定关系,但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必然以汇率制度的完善为前提。历史是不断重复进行的,借鉴美元和日元的发展过程,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毫无疑问推动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二)汇率市场化改革正确引导人民币跨境流动

尽管中国经常项目已实现完全开放,但是资本项目仍受到长期管制。政府意识到对资本项目的过度管制阻碍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因此中国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资本项目开放的条款。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计划的退出意味着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处于最后冲刺阶段,该计划取消对个人购买海外金融资产的限制。汇率是国内外货币价值的比例,是连接两国经济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资本项目开放背景下,汇率市场仍然受到严格制约意味着自由定价的离岸市场与受干预的在岸市场间存在套汇机会。由双轨制资金价格带来的套汇空间无疑吸引了投机性资金的干涉,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反之,汇率市场化改革使得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同步,迅速反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求情况,减少套汇机会。这有利于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汇率市场化改革刺激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业务

各类金融机构自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启动以来加速了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人民币业务的主要开展者,必须不断推出跨境人民币创新产品,合理控制国际市场上人民币供需量。但是,汇率管制给商业银行的的资金运用成本上造成了限制,并且商业银行很难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来灵活配置资金,因此商业银行进行跨境业务操作的积极性不高。尽管此轮“新汇改”给中国金融机构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却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带来新的动力。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资产负债期限匹配,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和谐发展。

三、结论

本文回顾了“新汇改”后人民币的贬值走势,并通过分析主要国际货币英镑、美元与日元汇率与货币国际化地位间的关系,明确人民币贬值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系。最后本文结合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阐述了“新汇改”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三种主要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均揭示了:汇率升值提升货币的国际地位,反之汇率贬值削弱了货币的国际地位。基于此,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贬值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但当经济实力与汇率变化趋势相反时,汇率与货币国际地位之间关系较弱,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上行阶段,因此这种负面影响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