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专家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专家系统论文

第1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1.系统的主要组成正如上文所述,专家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可以利用某一领域的专家知识,模拟专家决策时候的决策方式以及相应的推理和判断方式来解决某一领域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中应用专家系统这一程序,首先应该确定专家系统的主要领域以及相关的信息知识内容。具体来讲,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中专家系统应该包含的领域和知识内容应该包括消费领域以及心理领域等等,其具体的知识内容应该包括电子商务客户的行为需求特征分析、电子商务客户的行为适宜行为需求特征分析、电子商务客户的决策行为需求特征分析等等,而专家系统在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中的主要应用流程应该包括消费者描述自身的需求、专家系统分析适合消费者的需求、专家系统提取相应的产品信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专家系统在最后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的优点介绍和竞争优势介绍等等,为消费者的最终决策提供信息帮助。根据上述分析,基于专家系统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主要结构应该包含专家系统的核心规则数据库(静态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数据库以及客户数据库(动态数据库),同时使用咨询子系统、规则子系统以及结果子系统来实现专家系统核心规则数据库以及电子商务网站动态数据库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运用。

2.专家系统核心规则数据库逻辑上个性化推荐系统的静态数据库可以使用专家系统的核心规则数据库作为程序建立的核心内容,用来存放专家系统运行的领域知识结构以及内容,并设置相应的辅助参数保证专家系统核心规则数据库的良好运行。规则特性每一个规则包括四个特性,例如PREMISE规则的前提部分、ACTION规则的操作部分等等,同时注意CATEGORY规则按照上下文分类,每条规则只能用于某几个上下文,以便调用;设置参数每个设置参数应该各自存储一组属性,用来咨询以及程序调用,同时规定好每一个参数的参数组名称、参数取值范围、参数的类型结构。动态数据库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数据库以及产品数据库都隶属于动态数据库的存储范围,每一次客户登录或者登出的过程中,电子商务网站的动态数据库都会随之实时更新一次,添加相应的动态数据内容。动态数据库对数据的主要存储方式是根据相关对象、相关对象的具体属性以及相关对象的具体参数数值(对象可信度、对象参数、对象跟踪次数)来确定对该对象的信息存储、追踪和使用过程。

3.电子商务用户数据库电子商务用户数据库的存储信息主要是商务网站浏览和登录登出过程中各个用户的主要信息,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位、爱好、收藏、收入、购物经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等等。电子商务商品数据库电子商务商品数据库的存储信息主要是诸多网站商户的产品细细,包括产品的名称、品牌、价格、尺寸、重量、功能、材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售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产品信息等等。资讯子系统资讯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的登录、访问、收藏、购物等一系列信息对网站的客户数据库提供对客户的定位信息,更好的做好客户个性化产品的推荐工作,同时有效的满足客户产品咨询的功能。规则子系统规则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专家系统的核心规则内容,专家智能系统能够凭借自身的核心规则以及规则子系统的有效连接来实现客户的产品推荐工作结果子系统结果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客户浏览、咨询以及最终购买的过程,为客户的可信度数值提供相应的资讯信息,并记录下客户本次的操作内容,为客户的下次购买提供信息支持。

二、结语

第2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文献分析与挖掘;专家库;专家地图;社会网络

中图分类号:C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9906

一、引言

国务院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了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为此政府需要积极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建设完善面向市场的各类专业人才数据库和人才管理系统。同时纲要还提出,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必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特别是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要求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1]。

本文将构建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实际人才评价的应用平台,该平台可以依托各期刊数据库,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文献信息,构建各领域的专题文献库,基于该库通过识别、筛选出各个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及相互联系,解释其合作模式与规律,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库的建立主要是通过采用包括h指数评价法、引文分析在内的多种文献计量方法和“中心性分析”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专题文献库从各领域的核心作者中筛选出各领域专家而实现。各领域专家库的建成不仅有助于领域研究者加深对同行的了解,而且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把握各领域研究人员分布情况和遴选相关专家。目前,我们开发的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在武汉大学研究中心各项目组都投入了实际使用,大大提高了科研中的数据获取、处理、分析与评价的效率,并能导出各种统计图表、专家地图和专门格式的数据文件,以供更为深入分析之用,本网络平台也为一些高校的高端人才引进与评价提供了咨询服务。

二、平台构建意义

(一)对科研管理部门科技管理的决策支持

通过对专题文献库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和引文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某学科领域的核心专家群体,发现国家或机构研究人员的合作模式及规律,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指标对科学家个人,甚至扩展应用到对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进行学术水平的评价,从而为科研管理部门的人才引进、项目论证、科研团队组建、科技资源配置等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二)创新人才评价方法论体系

评价理论框架本身具有跨学科特征,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决策学、管理学、政策学、行为学、经济学、计量学、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设计和实施科学的评价活动需要跨学科的方法,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理论的整合和综合应用[2]。我们在评价过程中采取了多学科方法的融合,综合运用了以下各种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统计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如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如中心性分析等)、心理测量方法等。

(三)人才评价活动的科学化、智能化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评价活动效率和准确性的必然要求,受到科学评价界的广泛关注。本网络平台要解决海量数据的获取途径和处理、分析方法的创新以及过程的自动化问题,实现各类数据库的数据自动采集、整理和目标关系矩阵的生成与运算,从而实现数据处理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为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

(四)开放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创造社会价值

搭建基于web的评价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充分整合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本平台后面的专家地图功能,就是利用了谷歌公司的地图开放应用编程接口,实现了专家评价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有效整合,提供了直观的评价结果可视化方案);开放化的网络服务平台,能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部门各种信息需求,全面实现评价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三、专家评价概述

科学评价(广义)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切对象进行评价,意指“科学地评价”、“评价科学化”,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囊括了各行各业、各学科领域、各层次、各种类型的评价。评价就是根据评价的综合标准和指标体系确定被评价对象有无价值及价值的大小,价值是评价的基础[2]。本文研究的专家评价属于科研领域人才的评价,建立在心理测量学、文献计量学、社会学等基础上,对人才的人格、态度、能力、道德等内在(隐性)特质、工作成果与绩效等外部(显性)素质以及在同一社会群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共三个方面进行测量,并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的一种活动。科研人才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人各方面的内在素质、能力、业绩和社会影响力,对于科研管理部门的招聘、录用与选拨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表1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针对科研领域专家的一个通用人才评价体系,能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目的对这三个方面的内部进行适当的微调。

本文将搭建一个基于文献信息的分析挖掘和专家评价系统,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操作性强的应用平台,筛选出各个学科领域的杰出专家并进行评价和展示。哲学关于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是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一个人的心理特质可通过外在的行为样本进行间接测量和评价,很多都是通过与常模(群体中的相对水平,如人格特质测评)对比或者自比(个人在各种职业兴趣类型上得分的对比,如职业兴趣测评)的方式判定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水平,无法进行直接比较[6],因此没有纳入综合排名的计算,而是另外单独提供心理测评服务,而学术道德诚信方面的评价更是难以标准化处理。因此,评价指标侧重于科研绩效(文献计量学定量指标)的评价和学术水平与地位(社会网络分析定量指标)的评价,突出可操作性,评价的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由于很难获得科研人员在具体某一学科的专利、自然基金项目、科技奖励等数据,因此专家评价主要采用期刊论文数据。本系统的国内数据源主要来自CNKI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国外数据源主要来自美国ISI的Web of Science,而没有涉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和其他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及科技奖励和科研项目信息,这个需要以后再加以扩展。

四、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选择的开发平台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 。此开发平台具有开源、免费、跨平台、低成本的优势。这是一组常用来搭建动态网站或者服务器的开源软件,四个部分具有很高的兼容度,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平台[7]。从使用的广泛性看,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大量采用了LAMP的开发平台,比如著名的Google、FaceBook、维基百科以及大量的开放社区系统等。

表1 专家评价指标体系

(二)系统模型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从期刊数据源采集、整理、入库,到文献分析挖掘、专家筛选与管理、专家评价、专家关系挖掘与展示等各种分析结果导出,流程非常复杂,中间还涉及到大量系统与用户的交互环节,因此系统的流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用户体验,部分交互环节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做到按需加载数据,简洁高效,同时基于web信息构建原则,系统还具备了清晰的导航、标识和检索系统。系统流程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模型

(三)数据库设计

本项目数据库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数据库存储优化和查询效率优化两方面的需求,对数据库的关系表结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处理。比如优化查询语句、试验联接、并、子查询等寻找最佳查询语句,文本检索时为了性能考虑少用LIKE关键词通配符匹配,而考虑采用全文本搜索(FULLTEXT)。为经常检索的表字段建立合适的索引,表结构设计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等[9]。后台数据库的设计采用免费、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并采用可视化的管理工具Navicat for MySQL实现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包括以下核心关系表:管理账户表、评价指标表、期刊表、论文表、主题词表、关键词表、共词表、专家表、作者对表等。

(四)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文献信息分析与挖掘、专家库三大模块。首先通过信息采集功能完成专题文献库的自动化建立,然后利用文献分析与挖掘模块从专题文献库分析、抽取出该领域的专家信息,并构建专家库。专家库采用了专家网络(将专家库中的专家按照其合作或潜在合作关系组成一个相互链接的专家网络,就是一个相互链接的专家页面集合)、专家地图(以Google地图作为媒介的方式可视化呈现专家信息、区域分布与相互联系)和专家排行榜(综合排行榜和各单项指标排行榜)三种形式展示丰富的专家信息。为了便于阐述系统设计与实现原理,本文采用测试数据集演示系统功能界面。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功能主要完成以各文献数据库(目前,本系统的数据源主要来自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ISI Web Of Knowledge,以后将逐步扩展)为数据源的自动采集、入库,并完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自动建立各领域的专题文献库,以符合深入分析与评价的需要。首先选定特定的研究领域,构造检索式完成信息检索,通过期刊系统的数据接口将检索结果导出为txt格式的文本文件,然后按照分析需求解析并截取题录信息各字段内容存入数据库(专题文献库)。有些数据则通过web采集,识别指定数据库网址URL特征和页面文本特征,分别编制相应正则表达式集合,通过字符串截取、正则匹配抓取指定数据(各种引文、下载信息等)完成采集入库。

2.文献信息分析与挖掘

主要包括基本文献分析和高级文献分析。基本分析功能实现对某领域文献库的基本分析,让科学研究人员能从整体上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主要完成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统计,比如论文总数、合著论文数、作者总数、合著作者人数、合作度、合作率、词频统计与分析、作者发文数分布、期刊发文分布、机构发文分布、发文时序分布等,还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网络指标(包括网络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密度、节点度分布)的统计。这些基本统计运算逻辑通过本系统的统计业务类实现了封装。统计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则采用第三方绘图组件包JPGraph实现。高级文献分析模块主要是发现科研工作者的相互联系,解释其合作模式与规律。主要包括基本功能:(1)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潜在关系网络挖掘);(2)作者合著关系分析(外在合作关系网络挖掘);(3)作者共被引分析,用于挖掘学科共同体及其共同约定,进而分析其学术观点归纳出该学科领域的学科范式;(4)共词分析(挖掘研究热点、学科前沿领域)。几个模块的实现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调用基本统计分析后生成的数据(如词频统计生成的核心关键词表、关键词、作者的共现分析生成的共词表和作者对表)生成相应的矩阵,然后调用本系统的分析业务类所封装的矩阵算法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社会变量。本模块可以将生成的各种矩阵数据(专家合作矩阵、专家潜在合作矩阵等)导出为excel格式、UCINET专用的数据语言文件(DL file)格式,可以方便地导入SPSS或UCINET,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

3.专家库

主要实现识别并筛选指定研究领域的专家,构建各领域的人才库,并进行评价和各种分析。各领域人才库的建成有助于各领域研究者加深对同行的了解,也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把握各领域研究人员分布情况和遴选相关领域的专家,能为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人才选拨、招聘以及项目团队组建提供定量依据。专家库需要存储以下四类信息:第一类是专家基本信息(如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科研简介等);第二类是该专家的专长研究领域信息(通过系统内置主题词表结合专题文献库的词频统计分析进行抽取);第三类是该专家的合作网络揭示及其可视化呈现(科研合作网络、潜在合作关系揭示);第四类是该专家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得分及其排名信息。包括专家识别与筛选、专家地图、专家检索和专家评价输出4个子模块。

之一,专家识别与筛选。通过分析专题文献库(作为专家数据源),提供各种组合筛选条件(发文数、期刊级别及影响因子、被引用频次、H指数、社会网络中心性指标等)由用户定制,然后根据用户定制条件从专题文献库提取专家基本信息(如姓名、单位、研究专长领域等),并计算该专家的相关特征数据,包括发文指标(发文数、第一作者发文数、个人独著发文数)、引文指标(被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数、H指数)、社会网络指标(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约束系数)等,经过评价模型运算后将和评价数据一起存入该领域专家库。专家库会按照综合排名进行列表输出,点击每一个专家条目则进入该专家主页。后期通过后台管理界面实现专家个人信息的人工添加,主要包括个人各种联系方式、成果简介等补充信息。

之二,专家地图。专家地图是专家库系统的一个用于可视化展示的功能,其基于专家库的各种数据,通过Google Maps API实现地理信息和专家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专家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专家地图是通过google地图加载专家基本信息(姓名、所在机构、研究领域等)和评价信息(发文数、引用次数、度中心度等指标的原始数据及其排名),通过google地图这个媒介直观呈现本学科领域专家的地域分布,使得专家的相关信息得以可视化展示。

基于专家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和各项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各项排名生成处理,然后按照预置的模板将这些信息动态生成XML文档,然后利用XMLDOM解析

相应专家各项数据,并利用循环语句在地图上添加GMarker地标即可。由于专家数目比较多,所以采用了GMarkerManager地标管理器通过导入地标数组实现批量地标数据的加载[10]。

之三,专家检索。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专家库的多途径关键字(包括按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全文等)检索,通过关键字匹配实现精确或模糊检索,输出该专家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列表;第二部分是作者合作关系网络检索与可视化呈现(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和潜在关系的揭示),可以任意指定一对作者,系统可以输出他们之间的所有最短路径,包括联系他们的作者及其文献信息,这是基于图论的Dijkstra算法并作出改进后实现的[11]。专家个人主页实现了专家相关信息的深度聚合,今后将向科研社会化网络服务方向发展,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研究主题及时间分布、在线沟通(嵌入及时通讯和电子邮件工具)、各单项指标数据及其排名、二度合作人脉网络(每一个专家姓名链接到其个人主页,形成一个相互链接的合作社会网络)、潜在合作关系挖掘与展示(通过对因时空障碍而无直接联系的专家之间进行关键词耦合分析[12],发现共同的研究兴趣及耦合度,以及相互之间共同的合作者)、相关文献列表(通过机构、关键词、期刊、标题等字段链接到对应专题文献库的详细信息)。

之四,专家评价输出。基于构建的各领域专家库实现专家的综合评价与单项指标评价,各种评价结果便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研究者全面了解和把握本领域的专家绩效、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本模块包括指标库管理、评价模型运算等功能。指标库管理包括专家评价指标库的增、删、改、查等基本功能。其中评价指标库的权重生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实现,层次分析法的算法封装在了系统的评价业务类中。评价模型运算通过调用评价指标库的指标及其权重数据,同时调用评价业务类的评价算法实现各一级指标排序和综合排序,并自动生成各种评价报表,包括了各个二级指标的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

五、结论

本文搭建了一个基于科学文献的信息分析与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通过该平台满足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关于领域专家的各种信息需求。平台依托各期刊数据库,实现了自动化的文献信息处理和智能化的分析挖掘,能对目标研究领域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揭示,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科研工作者的(潜在)合作关系的网络结构进行挖掘,以发现核心作者群体及其相互联系。同时,本文提出了一个实用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的指标进行专家评价及排名,并通过Google Maps API实现了专家的地域分布及相关评价信息的可视化展示。本平台现已得到部分科研领域用户的使用及反馈,目前在支持的数据源(由于数据源的原因尚无法进行引文网络的分析挖掘)及其采集的自动化和准确性方面尚有待提高,对专家绩效指标仅仅支持其科研论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今后将对专利、标准、报告等绩效指标的采集处理进行扩展。而关于专家个体内在特质的各种心理特质、道德水准的衡量,因为采用的测量及评价方法属于间接测量和心理映射,我们并没有纳入综合排名计算中,而是作为单独的模块提供,作为用户单位在择人、用人方面测试评价使用。参考文献:

[1]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8.

[2]邱均平,文庭孝.评价学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

[3]赵基明,邱均平.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h指数及其应用述评[J].中国科学基金,2008(1):23-32.

[4]宋歌.社会网络分析在引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4):16-19.

[5]朱天,吴斌,王柏.科研合作网络的重要作者发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75(8):29-35.

[6] 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 JASON W, GILMORE W J.Beginning PHP and MySQL(Third Edition)[M].朱涛江,译.北京:人民邮

电出版社,2009.

[8] 叶新伟.PHP+Ajax Web2.0编程技术与项目开发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9]BEN FORTA. MySQL Crash Course[M]. Beijing:Posts&Telecom,2009.

[10]江宽,龚小鹏.程序天下Google API开发详解:Google Maps与Google Earth双剑合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11]周益民,孙世新,田玲. 一种实用的所有点对之间最短路径并行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5,25(12):2911-2934.

[12]刘志辉,张志强.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10,29(2):268-275.

Research on Web-base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Expert Evaluation

DU H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Abstract:

第3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师知识管理系统 应用 分析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是知识密集的领域,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动态的、多变的教学系统,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成功应用于企业中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它“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1]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而知识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有条理且系统化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容易传播与分享。隐性知识则是指不容易表达的知识,这些知识高度个人化,很难将它传播给他人。这两类知识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日本学者野中(Nonaka)和竹内(Konno)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化);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综合化);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化)。正是经由以上几个过程的不断螺旋循环,不但显性知识得到了不断积累,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储量不断增加,而且最终实现了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二、教师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对包括显性和隐性在内的教师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不断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过程。当前,教学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相应地吸收新的理念,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保证成功的教学。但由于现实中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实践脱节、教师知识得不到共享、大量隐性知识被忽视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很有必要引入知识管理思想来解决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知识管理理论运用于教师,以教师的知识作为管理对象,将分别隶属于个别教师且潜藏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通过取得、分享、运用、创新的过程,提升其价值,不仅能在教学上使教师知识发挥更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能避免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与时代脱节,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其价值追求。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借鉴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构建一个集管理、合作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动态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TKMS),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思想方法到教学过程细节的设计等隐性知识的存储和显性化,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共享和创新,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TKMS的构建

根据知识管理的思想及综合考虑,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可采用如下TKMS的结构模型。

TKMS的体系结构分为以下几层。

1.用户层是与用户直接交互的浏览器界面,完成用户接口功能,在客户端向指定的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用Http协议把所需的文件资料传给用户,客户端接受并显示在WWW服务器上。

2.应用程序层主要是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以期实现知识共享、应用与创新的目的。这一层是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关键层,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

3.功能模块层没有用户界面,一般不能直接实现具体的知识管理操作。它主要完成客户的应用功能,即对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的请求进行申请处理,而后数据库结果返回服务器,再传至客户端。

4.数据服务层包含了各种知识存储技术,由统一的知识库构成。它主要通过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知识的管理、信息的存储,完成数据的更新、查询等操作,并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TKMS的应用与分析

1.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如:(1)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2)信息技术教师在新型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中出现困惑;(3)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误区;(4)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引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缺乏本土化研究。

2.运用TKMS解决问题

下面在介绍TKMS主要功能模块作用的过程中,渗透讲解如何运用本系统来解决以上所提到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门户系统。在利用TKMS解决实际问题之前,教师须先通过浏览器进入系统进行注册,注册时要求教师填写个人信息,如姓名、所学专业、最高学历、讲授课程等,通过审核后再使用所获得的ID号登录到系统中。系统首页除了显示一些固定的功能模块,如知识检索、Blog等模块外,还根据教师在注册时所填入的个人资料对页面上不固定部分所应呈现的内容进行组织和分类。例如,当教师在注册时填写讲授课程为“信息技术”时,界面就会自动显示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分类,如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与解读、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理论学习等分类,这些分类有助于教师迅速找到所需知识,使用其所需功能。

(2)知识检索系统。上文提到了信息技术教师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过程中出现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不扎实。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就必须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学设计的实质、原则,以及教学设计理论,等等,从而才能在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除了可以利用系统所提供的“理论学习”等相关专题来学习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利用系统所提供的知识检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检索这方面最新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案例等知识。知识检索系统为教师提供多种类型的知识搜索方法,如全文搜索、上下文搜索、自然语言查询等,支持按关键词、按作者或按日期等多种检索方式,这些检索方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从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定位知识,让教师从繁重低效的知识获取工作中解脱出来。

(3)Blog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误区,主要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错误所造成的。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计算机文化论”或“计算机工具论”上,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并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探讨和交流,不断开拓思维和视野,在知识共享与交流中逐渐纠正错误的教学观念。这里,我们可以利用Blog功能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Blog是一种个人自由表达和出版的工具,是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过滤、积累和管理的系统。教师可以在Blog上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记录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同时可以将搜集到的相关知识沉淀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以往在Blog上写的帖子,对自己所写内容进行深入体会,并与当时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等,通过反思不断改变错误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师还可以在Blog上上传课堂教学视频相互交流与分享教学实践经验,使寓居在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场景中的大量隐性知识流动起来,实现知识的社会化。一部分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经过系统审核后还可以存入系统的知识库中,以供更多的教师观摩和学习[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们还可以在个人Blog的基础上建立Blog群。Blog群就是很多Blog的集合,是教师学习、交流的社区。教师可以在Blog群里围绕主题展开评论和讨论,并且能较详细地记录思考过程,使交流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实现知识的外化,进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有价值的知识经过标引、分类后,可以存入系统的知识库中,实现知识的高度集成。

(4)知识地图。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引进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缺乏本土化研究,这其实也是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设计实践脱节的一种表现。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教学设计还主要处于引用阶段。特别是理论方面,很多都源于国外。实践方面,由于“洋”理论的“水土不服”,加上我国根深蒂固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脱节。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着力探寻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与教学设计的理论专家应加强合作,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共同促进我国的教学设计的研究,以达到二者的有效结合。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系统所提供的知识地图功能实现一线教师与教学设计理论专家的联系与沟通。

知识地图是TKMS中知识的索引,它可以为知识的位置进行导航,告诉教师“谁拥有我需要的知识”,以及拥有哪些方面的知识。知识地图以主题知识地图、专家地图、主题与专家的关联地图进行分类显示。主题知识地图是以教师的学科知识为主题对系统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分类显示,存储关联文档之间的链接,提供智能化的知识向导。如当信息技术教师加入教学方法与模式本土化课题研究小组时,系统就会根据教师的属性和行为记录查找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形成知识地图展现在教师的面前。专家地图则主要是将拥有知识的人,即某方面的专家如同显性知识一样标注在知识地图中,它储存了专家描述文档,根据学科知识对专家进行分类,教师通过专家地图可以和领域专家取得联系。主题与专家关联地图可以定位知识与专家之间的联系。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阅读某一文档时,通过关联地图找到教学方法与模式本土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再通过专家定位系统与专家取得联系;反之,教师还可以通过专家定位找到该方面的关联文档[3]。

(5)实时交流系统。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主要是由青年教师和一些从其它学科转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组成的,他们的教学理论功底薄弱、实践经验少、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非常需要得到有关专家或优秀教师的指导来帮助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刚才介绍的知识地图找到专家或优秀教师的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实时交流系统与其建立联系就可以进行直接交流。实时交流系统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QQ软件。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查找”功能找到专家,并与专家进行沟通。当教师希望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都得到通知时,还可以选择类似于QQ软件的“群”功能一次性将消息发送给多个教师。同时,实时交流系统还提供功能类似于支持语音视频聊天的QQ聊天室的实时会议系统,为教师提供一个虚拟的学术沙龙,让教师可以选择加入某个讨论组进行非正式的组织讨论。

(6)知识评价系统。教师在阅读系统中的文章时,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知识评价模块来对这些文章进行评论,并根据文章的质量、重要性等指标打分;教师还可以对每一次检索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系统通过教师的评分与文章的引用率作出评价,并鼓励知识贡献最多的人,赋予其更多的权限或给予一定的奖励等激励方式,促使教师不断地将在系统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并将应用后所产生的新思想、新成果再次与其他教师共享,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能实现教师教学设计知识的内化,使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得到不断的升华,更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五、结语

文中所设计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是作者在对教师知识管理活动进行抽象化和一般化的基础之上,应用现有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所构建的一个框架,是在理论层面的一种新的设计思想的尝试,具体实践时可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论文中有些思想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文中进行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以及所构建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促进教师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研究的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04).

[2]穆瑞辉,苗国义.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第4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专家评价;网络信息服务;专家库;专家地图

中图分类号:TP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00602

0引言

国务院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为了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政府需要积极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建设完善面向市场的各类专业人才数据库和人才管理系统\[1\]。文本将构建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实际人才评价应用平台,该平台可以依托各期刊数据库,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文献信息,构建各领域的专题文献库,基于该库通过识别、筛选出各个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各领域专家库的建成不仅有助于领域研究者加深对同行的了解,而且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把握各领域研究人员分布情况和遴选相关专家。

1平台构建意义

1.1对科研管理部门的科技管理决策支持

通过对专题文献库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和引文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某学科领域的核心专家群体,发现国家或机构研究人员的合作模式及规律,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指标对科学家个人,甚至扩展应用到对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进行学术水平的评价,从而为科研管理部门的人才引进、项目论证、科研团队组建、科技资源配置等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1.2创新人才评价方法论体系

评价理论框架本身具有跨学科特征,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有决策学、管理学、政策学、行为学、经济学、计量学、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设计和实施科学的评价活动需要跨学科的方法,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理论的整合和综合应用\[2\]。在评价过程中采取了多学科方法的融合,综合运用了以下各种方法: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统计学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如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如中心性分析等)、心理测量方法等。

1.3人才评价活动的科学化、智能化

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评价活动效率和准确性的必然要求,受到了科学评价界的广泛关注。本网络平台要解决海量数据的获取途径和处理、分析方法的创新以及过程的自动化问题,实现各类数据库的数据自动采集、整理和目标关系矩阵的生成与运算,从而实现数据处理完全自动化,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为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

2系统分析与设计

2.1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选择的开发平台是LAMP(Linux/Apache/MYSQL/PHP) 。此开发平台具有开源、免费、跨平台、低成本的优势。这是一组常用来搭建动态网站或者服务器的开源软件,4个部分具有很高的兼容度,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平台\[8\]。本系统采用了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区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更利于系统功能的扩充,并有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部分功能采用了Ajax技术,实现了异步数据传递,使得页面无需刷新实现局部更新,既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又提升了用户体验\[3\]。

本项目数据库设计综合考虑了数据库存储优化和查询效率优化两方面的需求,对数据库的关系表结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处理。比如优化查询语句、试验联接、并、子查询等寻找最佳查询语句,文本检索时为了性能考虑少用LIKE关键词通配符匹配,而考虑采用全文本搜索(FULLTEXT)。为经常检索的表字段建立合适的索引,为表结构设计选择正确的数据类型等\[4\]。后台数据库的设计采用免费、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并采用可视化的管理工具Navicat for MySQL来实现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系统包括以下核心关系表:管理账户表、评价指标表、期刊表、论文表、主题词表、关键词表、共词表、专家表、作者对表等。

2.3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文献信息分析与挖掘、专家库三大模块。

2.3.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功能主要完成以各文献数据库(目前,本系统的数据源主要来自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ISI Web Of Knowledge,以后将逐步扩展)为数据源的自动采集、入库,并完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自动建立各领域的专题文献库,以符合深入分析与评价的需要。首先选定特定的研究领域,构造检索式完成信息检索,通过期刊系统的数据接口将检索结果导出为txt格式的文本文件,然后按照分析需求解析并截取题录信息各字段内容存入数据库(专题文献库)。

2.3.2文献信息分析与挖掘

文献分析主要包括基本文献分析和高级文献分析。基本分析功能实现对某领域文献库的基本分析,主要完成基于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统计,比如论文总数、合著论文数、作者总数、合著作者人数、合作度、合作率、词频统计与分析、作者发文数分布、期刊发文分布、机构发文分布、发文时序分布等,还包括一些基本的社会网络指标(包括网络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密度、节点度分布)的统计。这些基本统计运算逻辑通过本系统的统计业务类实现了封装。统计分析结果的可视化则采用第三方绘图组件包JPGraph实现。高级文献分析模块的实现通过调用基本统计分析后生成的数据(如词频统计生成的核心关键词表、关键词、作者的共现分析生成的共词表和作者对表)生成相应的矩阵,然后调用本系统的分析业务类所封装的矩阵算法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社会变量。本模块可以将生成的各种矩阵数据(专家合作矩阵、专家潜在合作矩阵等)导出为Excel格式、UCINET专用的数据语言文件(DL file)格式,可以方便地导入SPSS或UCINET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与挖掘。

2.3.3专家库

专家库主要实现识别并筛选指定研究领域的专家,构建各领域的人才库,并进行评价和各种分析。包括专家识别与筛选、专家地图、专家检索和专家评价输出4个子模块。

(1)专家识别与筛选。通过分析专题文献库(作为专家数据源),提供各种组合筛选条件(发文数、期刊级别及影响因子、被引用频次、H指数、社会网络中心性指标等)并由用户定制,然后根据用户定制条件从专题文献库提取专家基本信息(如姓名、单位、研究专长领域等)并计算该专家的相关特征数据,包括发文指标(发文数、第一作者发文数、个人独著发文数)、引文指标(被引用频次、高被引论文数、H指数)、社会网络指标(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约束系数)等,经过评价模型运算后将和评价数据一起存入该领域专家库。专家库会按照综合排名进行列表输出,点击每一个专家条目则进入该专家主页。

(2)专家地图。专家地图是专家库系统的一个用于可视化展示的功能,其基于专家库的各种数据,通过Google Maps API实现了地理信息和专家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了专家相关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专家地图是通过google地图加载专家基本信息(姓名、所在机构、研究领域等)和评价信息(发文数、引用次数、度中心度等指标的原始数据及其排名),通过google地图这个媒介直观呈现本学科领域专家的地域分布,使得专家的相关信息得以可视化展示。

第5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现阶段究竟如何看待与处理好传统德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文化建设的关 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得更为 完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全国50余位德育专家学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中 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 现状,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把握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趋势,热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学校德育出现的新现象 ,围绕“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德育学科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 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 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 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 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 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 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 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 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 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 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 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 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 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 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 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 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 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 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 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 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 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 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 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 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 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 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 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 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 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 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 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 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 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一门学科的概念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科学性。德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有作进一步界 定的必要。在这一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德育”的内涵、外延、功能、目标、任务等作了探讨。与 会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仅仅是自学校教育的维度出发的,因此无法涵盖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德 育的内涵:一般认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的阐述过程中,却 只有道德教育是贯彻始终的且有

实在的内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作用” 并存,有的专家主张用“功能”更为确切;至于德育功能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 一面,我们强调它的现实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它具的的超越现实的功能,即按照 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 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任 务则是根据目标所制定的具体化措施,现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实践中将它们合二为一是不恰当的。

第6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一、国内外统计学科分类的现状

 

一些作者认为,统计学在学科分类中将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为一级学科;①我国存在着两门统计学,国际上存在着一门统计学。②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确切,对学科分类的理解也不够全面。

 

所谓学科分类,指在一定条件下运用某些原则划分各门学科的对象和领域,确定各门学:科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阐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③国内外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何题研究,结合各国情况提出适合需要的分类模式,制定各种分类表。从各国情况看,有以下四种不同用途的学科分类。一是以科研统计和科研管理为目的的学科分类。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与档案分类》等。二是以教育管理学科和专业划分为目的的分类。例如:《日本大学学科分类目录》,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等。三是以文献图书分类为目的分类。如:《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四是以各种百科全书辞目分类所反映的学科分类情况。④如:《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分类目录、《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辞目等。

 

很显然,根据现在科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进展,根据不同的目的,学科分类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来看国内外把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分类情况。

 

国内外统计学分类的门类属于社会科学。国内反映学科分类的文献较多,其中参考价值较大的有以下8种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统计学学科分类与代码》(I989年)、《中国科学院封算机管理用代码手册》(1985年)、国务院学泣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司《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88年)、国家教委高教一司《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司《国家教委学科分类目录代码〉》〇987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1"0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五版)》(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全套)》〇982—1991年)。据对这8种文献中社会科学一级学科频率的统计,可以发现:(1)国内8种学科分类文献列出的45门一级学科,其中频率4次以上的有经济学等9门;出现次数多说明公认程度和成熟度较高。(2)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出现的频率为2次,说明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早在1992年以前就已存在,只是公认程度还不算很高。

 

对国内这8种学科分类文献进一步研究还可以看出,所谓“两门统计学”之一的数理统计学,从来没有作为一级学科存在过,它只是一级学科数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

 

因此,应该澄清统计学科体系研究中的一些含混说法。第一,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的提法不准确,只是说应该在更多学科分类中争取它的一级学科地位,特别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官方文献中。第二,两门统计学的提法很不确切。如果两门指的是二级学科(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那一级学科应该就是统计学。如果一门指的是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或一级学科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一门指的是一级学科数理统计学或一级学科数学下的二级学科,前者显然不仅不符合学科分类原则,也违背逻辑,不可能数学同时存在两个一级学科。后者也违背提出两门统计学的初衷,既然是二级学科,就独立不起来。

 

国外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存在,在门类(大类)里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数理统计学无论在那种分类文献中都不是一级学科。据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70年代初期出版的3卷本专著《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要趋势》、《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日本大学学科分类目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15种参考价值较大的学科分类文献统计,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出现的频率为6次,说明国外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存在,已经是比较成熟和公认的了。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统计学学科体系

 

统计学在形成和发展中,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对统计学的地位、对象争议还比较多的话(这种争论自然还会持续下去),随着国家标准关于统计学学科分类与代码在我国的与实施,统计学科分类应用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继续加强统计学学科体系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统计学学科分类及其应用研究十分沉闷,思维狭窄,阻碍了统计学的发展。(I)1979年以前,把统计学学科体系研究同政治形势挂钩,忽视了统计自身发展的规律。(2)强调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是两门统计学,两门之间相互隔绝、相互排斥。(3)将数理统计归属于自然科学的数学,经济统计归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学,认为二者之间鸿沟不可逾越,看不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渗透、交叉。统计学学科体系研究,首先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特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现代科学同时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获得重大威果,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卓越进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高度综_合相互统一协调,由单线联系走向多维的联系。现代科学结构是一个全新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庞大网络体系,我们要把握现代科学发展的这些特点,构筑统计学的新体系。

 

1.统计学一级学科的设置。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统计推断和预测的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方法论研究,包括调查方法、整理方'法、分析方法、推断方法和预测方法。其二是运用统计方法帮助人们认识、解决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以及医学、工程、环境等领域的具体实际问题。从统计方法的应用说,统计是人们认识世M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指导人们认识、探索、分析事物的规律,所以,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它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无所不包,包括人们科学实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认识的领域或待开发的领域,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统计方法的应用。

 

一门科学是一个历史的私动的[本系。统计学的理论体系,除继续巩固、发展比较成熟时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外,还应该广为吸收、融合现代其他科学营养,开拓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比如,吸收数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哲学、法学、经济学等科学理论和方法,_进行移植、综合、交叉,形成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加深统计学理论基础,扩大统计认识范围。统计学传统理论中,数据搜集、推断方法比较完善和精涞(可以归结为提供统计数据功能),统计学在发展中,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向统计规律、统计控制,统计信息技术方面发展;这些领域将会涉及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将更有利于统计理论的深化和应用的发展,促进统计学的成熟程度。

 

2.统计学二级学学科设置。二级学科的设置应考虑:(1)划分标志选择统计一般方法和研究领域两个标志。(2)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在有限的三级学科分类体系中能反映该学科的全貌。(3)留有余地,以便扩延。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得到必要的补充和延续。二级学科设置10个:①理论统计学,②数理统计学,③经济统计学,④社会统计学,⑤自然科技术统计学,⑥环境生态统计学,⑦统计法学,⑧国际统计学,⑨统计学史,⑩统计学其他学科。

 

一部分统计二级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双重属性(例如经济统计,是统计与经济交叉的突出例子之一。一个时期以来有人对经济统计颇有微词,认为它不是科学,这是不公正的。有人认为经济统计能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才是统计学成熟的标志。恰恰相反,从科学发展趋势看,二者的交叉,结合,既是经济学发展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建议在两处列类,两处编码。例如数理统计,既作为统计学的二级学科,又作为数学的二级学科;经济统计,既作为统计学的二级学科,又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3.统计学三级学科的设置。统计学三级学科的设置以研究内容和应用为主要划分标志。考虑到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和分类习惯,有的二级学科下可暂不列出三级学科。本文提出部分统计学二级学科的三级学科如下:(1)理论统计学,包括:统计调查理论,统计分组理论,统计分析理论,统计指标理论,统计指数理论,统计信息理论,统计控制理论,统计预测理论,计算统计学,统计逻辑学,统计系统与管理等。(2)数理统计学,包括:抽样方法,假设检验,非参数统计,相关回归分析,统计推断,贝叶斯统计,多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U)经济统计学,包括:国民经济统计,企业统计,运输统计,流通统计,财政统计,金融统计,价格统计等。(4)社会统计学,包括.人口统计,教育统计,卫生统计,生活统计等。(5)自然科技统计学,包括:科技管理统计,生物统计,遗传统计,心理统计,气象统计,农业统计等。

 

(二)强化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

 

如前所述,我国现有学科分类文献中把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的还不多。尽管国家了学科分类标准,我们仍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科分类文献贯彻体现国家分类标准,反映统计学成熟程度,体现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

 

当前要做的,一是要面向社会大力宣传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统计学科建设,不仅仅是统计理论工作者的事,它关系到统计的前途和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二是继续加深对按一级学科建设统计学的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是统计学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是统计学研究对象共同特征和研究方法的通用性所决定的,完全具有必要和可能。不存在硬争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问题。三是经济统计、应用统计、理论统计工作者加强联系,携手共进,研究统计学的发展特点,内在规律,建立大统计,大统计学科。四是有步骤地向有关部门、权威机构宣传、反映、介绍统计学的发展和现状,以便将来修改、制订学科分类表时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五是国家统计局要广泛调查研究,制定贯彻实施国家学科分类标准的具体措施,使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真正确立起来。

 

(三)在高等学校系科专业设置中体现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

 

国内目前学科分类文献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的《技卞傅工、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两个很重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分类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专业设置一般以学科为主。按照这种划分就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结果:统计学一方面是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一方面又是数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于是在大学里就出现了一个在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一个在数学下的统计学。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还有卫生统计、生物统计、农业统计、工程统计等专业。这种状况,很不利于统计学的发展,也不利于统计学的国际交流和比较。

 

鉴于高校系科专业设置影响十分巨大,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尽快对这两个文献加以修订,将统计学列为与哲学、经济学、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

 

高等学校系科专业目录将统计学列为一级学科后,二级学科如何设置?一是沿用现在做法将原经济学下的统计学称为经济统计学(专业),将原数学下的统计学称为数理统计学(专业),再设置社会统计学(专业)、人口统计学(专业)两个二级学科,卫生统计学(专业)等可采用双重属性原则列入相关的一级学科。专业目录里统计学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四个,可以和国家分类标准不完全保持一致。二是从长远看,我国现行专业设置划分太窄太细。大学应该按大学科组织教学,不设专业,只设系科。这样,就只有一个统计系,各院校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结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各有侧重。

第7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下机器人;控制技术;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

1.引言

水下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其完成特定任务的前提和保障,是水下机器人关键技术之一。随着水下机器人应用范围的扩大,对其自主性,运动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都随之增加,如何提高其运动控制性能就成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导致AUV难于控制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水下机器人高度的非线性和时变的水动力学性能;②负载的变化引起重心和浮心的改变;③附加质量较大,运动惯性较大,不能产生急剧的运动变化;④难于获得精确的水动力系数;⑤海流的干扰。这些因素使得AUV的动力学模型难以准确,而且具有强耦合和非线性的特点[1]。目前已被采用的控制方法有: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PID控制、自适应控制、S面控制等[2]。

2.模糊控制

模糊控制是一种仿人的智能控制方式,它模仿和升华了人的控制经验与策略并将其体现在控制器中[3]。模糊控制器不依赖于被控制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易于对不确定性系统进行控制,模糊控制器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并对系统参数的变化有较强的鲁棒性,模糊控制的实质是将基于专家知识的控制策略转换为自动控制策略。它所依据的原理是模糊蕴涵概念和复合推理规则。通常它以被控对象输出变量的偏差和偏差的变化率作为输入变量,而把被控量定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变量,反映输入输出语言变量与语言控制规则的模糊定量关系及其算法结构[4]。实际应用中把采集到的控制信息经语言控制规则进行模糊推理和模糊决策,求得控制量的模糊集合,再经模糊判决得出输出控制的精确量,作用于被控对象,使被控过程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模糊控制器一般由模糊化接口、知识库、模糊推理机、解模糊接口四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2.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PID控制算法中的比例控制动态响应迅速,不能消除静态误差。积分控制可以消除稳态误差,动态响应速度慢。如果在PID控制系统中加入模糊控制器,组成模糊PID控制,模糊PID控制系统是把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又能保证很好的稳态。模糊PID控制是首先将工程师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用控制规则模型化,然后进行模糊推理,得到最佳的PID控制参数。模糊PID控制器输入量是偏差E和偏差变化率Ec,按照设定的模糊规则进行模糊推理演算,查询模糊矩阵表,对PID控制参数Kp、Ki、Kd进行在线修改,从而使被控对象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控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2 基于模糊原理的改进S面控制

S面控制器在方程的形式上和PD控制很相似,但与PD控制器不同的是,S面控制方法采用非线性函数来拟合具有强非线性特性的控制对象,控制效果好于PD控制器;跟神经网络控制相比,S面控制方法的稳定性明显好于前者;跟模糊控制相比,S面控制方法没有局部调整功能,其局部性能不如模糊控制,但其结构设计和参数调整都更加简单实用,而且S面控制方法体现出来的控制思想和模糊控制是吻合的。因此,S面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S面控制器的控制模型尽管鲁棒性好,但本质上是一种PD控制器,系统稳态精度差。而且参数K1和K2是根据经验和在实际试验中总结得到的,在大部分时间内不改变,显然这对于多变的环境来说适应性不是很好。因次,运用模糊原理对S面控制的两个参数K1和K2进行在线调整,如图3所示。

改进的S面控制器很好的处理了在不同的外界输入下,参数K1,K2的在线自我调节问题,使控制结果更快地到达稳态,并且保证最小的超调和稳态误差。试验证明改进的S面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精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之普通的S面控制器改善了水下机器人的工作性能。

3.神经网络控制

将神经网络引入控制系统是控制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5],神经网络的吸引力在于:

(1)能够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系统;(2)能够学习和适应高度不确定系统的动态特性;(3)由于大量神经元之间广泛连接,即使有少量单元或连接损坏,也不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出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4)采用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这些特点显示了神经网络在解决高度非线性和严重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6]。

逆控制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直接逆控制,它是将受控系统的逆模型直接与受控系统串联,组成伪单位系统,使受控系统的输出等于期望输出。在控制以前,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求得逆模型,即使神经网络由初始的无知识状态到学得。复合控制方法结合闭环逆控制和开环逆控制的优点,利用误差和输入共同控制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

4.神经网络PID控制

将神经网络控制与PID调节器结合,融合各自的优点,可得到性能更好的控制器,如图5所示:

神经网络PID控制根据系统的运行状态,调节PlD控制器的参数.以期达到某种性能指标的最优化。即使输出层神经元的输出状态对应于PID控制器的三个可调参数kp,ki,kd。通过神经网络的自身学习、加权系数调节,从而使其稳定状态对应于某种最优控制规律下的PID控制器参数。输入层的输入r(t)与输出c(t)比较后产生的误差e(t)作为输入量S送到BP网络中进行处理,经过训练后来调整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从向使被控对象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

5.专家控制

专家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又称专家智能控制。专家控制的粗略定义为:将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同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相结合,在未知环境下,仿效专家的智能,实现对系统的控制。专家控制器建立之前,从特定领域的控制专家那里获取足够的控制知识,以及操作工人的经验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进行处理,变换成机器能够接受的语言。这些经过处理的知识送入知识库中储存,并且送入推理机,推理机调用知识库中的知识(或规则)进行推理,经过推理的知识一方面存入知识库,另一方面输出到控制规则集,与控制规则集中的控制规则相匹配,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控制对象的输出反馈到信息获取与处理单元,成为反馈信息,与设定值相比较后作为新信息重复以上步骤,不断检侧,不断获得新信息,不断进行控制输出,实现实时性调整。一般情况下专家控制器由信息获取与处理、知识库、推理机构和控制规则集四部分组成,如图6所示:

按照专家控制器在整个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专家控制系统分成直接专家控制系统和间接专家控制系统两类。

5.1 直接专家控制系统

直接专家控制系统根据测量到的过程反馈信息及知识库中的规则,导出每一采样时刻的控制信号,直接控制被控对象,一般用于高度非线性或过程描述困难的场合。很明显,专家控制器直接包括在控制回路中,控制器直接模仿人类专家或人类的认知能力。直接专家控制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

5.2 间接专家控制系统

相对于直接专家控制系统,间接专家控制系统将算法与逻辑分开,系统的最底层可以是简单的PID、模糊控制等算法,然后将这种算法配上自校正、增益自动调度以及监控等。根据一些规则实现的启发性知识,使不同功能算法都能正常运行。这种专家控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专家系统间接地对控制信号起作用。间接专家控制系统结构如图8所示。

控制器可由一系列的控制算法和估计算法组成,如PID、PID校正器、最小二乘递推估计算法、极点配置自校正算法、模糊算法等。而专家系统可以用来协调所有算法;根据现场过程相应情况和环境条件,利用知识库中的专家经验规则,决定什么时候使用什么算法;也可以用来调参,根据知识库中的专家经验规则,调整PID参数或是模糊算法中的量化因子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调整控制器的结构。

5.3 专家s面控制

专家s面控制是将专家系统技术与s面控制相结合的一类智能控制。它是基于专家知识的间接专家控制系统,它运用人的经验知识及求解控制问题时的启发式规则来构造控制策略,根据系统的性能在线调整K1、K2和Ki,从而使系统性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专家s面控制器是一个二级实时智能协调控制器,即由基本控制级和专家智能协调级组成[7],如图9所示。

基本控制级采用s面控制器,与被控对象形成闭环完成实时控制;专家智能协调级包括数据库(存放误差、误差变化率的阈值,K1、K2的调整范围及各组调整参数)、知识库(常规产生式规则)和智能协调器(推理机),在线实时监测控制系统性能,根据系统的知识及证据,经推理机求解在线调整s面控制器参数,从而有效地进行控制。

6.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算法应用于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有很大的优点,因为自适应控制器能使系统更好的适应环境和机器人本身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而且有许多将自适应控制应用到水下机器入的成功实例。自适应控制器与普通控制器的区别在于自适应控制器的参数是变化的,并且有一个根据系统中的信号自动在线校正这些参数的机制。自适应控制系统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所谓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另一种是所谓的自校正方法。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是从确定自动伺服系统的最优控制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地说,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可由图10表示。

它由四部分组成:带有未知参数的被控对象、参考模型(它描述控制系统的期望输出)、带有自校正参数的反馈控制规律和校正参数的自适应机制。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中,更新参数是为了使得被控对象和参考模型之间的跟踪误差最小。

7.结束语

通过对水下机器人几种主要的运动控制方法的讨论,各种方法都存在自身的优点和局限,这就要求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的前期控制方法选择和控制结构设置时,应充分了解特定控制对象的特点及对控制性能的要求,并结合控制器方法可行性、成本等诸方面进行考虑,从而正确选择控制方法。在有必要时应对两种或多种方法加以结合,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也会形成新的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旭光.AUV的改进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8,1.

[2]肖涛.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水下机器人自适应滑模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9,3.

[3]田宇.水下机器人智能运动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7,1.

[4]尚游,徐玉如.基于模糊逻辑的智能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的研究[C].中国第五届机器人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

[5]甘永.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7,5.

[6]张子迎.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5,2.

第8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在我们写完论文之后,通常都害怕自己的论文不合格,所以在写完论文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些免费的论文查重系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论文的重复率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那么自然论文就没有办法发表和通过,所以在我们写完论文的时候,应该自己先选择一下查重系统进行检测,现在有很多免费查重论文的系统,那么这些系统我们到底能不能相信呢? 首先,建议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网站平台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确定该网站是否具有更专业优势,各种不同平台现在都会给大家提供免费论文查询服务,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更快速专业的进行查重,如果平台不具备专业资质,或者是信息数据覆盖率不是很广,自然就会直接影响到查询数据的精准度。 其次,很多人认为免费的网站平台肯定不正规,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相当片面,各种不同类型论文在查重的过程中,对网站评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论文确实不需要通过收费的软件或平台进行查询,只要选择专业可靠口碑好的网站平台进行论文查重,就能保证免费查重检测服务更专业,避免影响到论文的安全性。 再次,如果想要更好的确定论文查出免费检测的专业性,还想要更好的考量其数据严谨性,建议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网站平台的实际情况,还要了解免费服务是否达到更严谨安全的优势,避免在论文查重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而在专业优势方面会达到更好标准,建家选择平台要了解这些细节问题。 网上有越来越多的免费论文查重系统,很多人看到很多的系统就不知道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如我们想要得到更加专业的检测结果,还不影响到我们论文的安全性,那么就需要对不同的系统有所了解,还需要看看每一个网站的口碑和评价如何,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确定到底哪个免费的系统更加好用了,还可以减少一些麻烦和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影响。

第9篇:专家系统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2]欧阳明,饶钦焕,杨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