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听课反思范文

听课反思精选(九篇)

听课反思

第1篇:听课反思范文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2篇:听课反思范文

第十二周,学校组织了第二届“秋实”杯教学展示活动,我们校区14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职校的公开教学活动。尽管有其他一些事耽误了全程听课,但我还是利用时间听了7位老师的课,听完这些课,感触颇多。这些课让我耳目一新,教师不是在刻意的追求某种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将新课改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收获颇多。

纵观这些课,在教学中都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是对教材处理得好,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的“范例”和“中介”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与以往的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材观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学按“知识──能力──素养”逐层推进,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努力,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三是通过设计题目和创设情景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具体表现在:

一、课前准备充分,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纵观这几节课,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无论是从备课深挖教材、准备资料、教学方面等方面还是从课件的制作方面都能看出作了精心的准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课堂容量都很大。例如:奚菊华老师的美术课《适合纹样》,课前,奚老师收集了好多生活中看得到的纹样,既用媒体出示,又出示实物,让学生从感官上有了认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在课堂上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携情进入课堂,自然大方而不矫揉造作,以情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张方燕老师的音乐课就是很好的体现。她用她的激情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她的带动下学音乐常识,品音乐经典。

三、授课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巧妙,启发得当。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们都能善于巧设问题,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合适学生的口味的,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对于提出的问题稍有难度的,学生实在不能解答的,教师又能引导启发,稍加点拨,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气氛很活跃。例如:顾敏捷老师上的《单价、数量、总价的两步计算》一课,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顾老师的提问,做练习,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师生互享、互进,共创有活力的课堂。

师生互动,师生共勉,教师完全放下自己的姿态,和学生一道成为这节课的学习者,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情景交融,给人一种和谐而有活力的感觉。这一点在顾伟峰老师的烹饪课上表现的尤其突出。在教学中,顾老师拿出一盘自己做的姜丝,让学生评价,指出好的地方和不够之处,同学们通过看、评,进一步领会了切姜丝的要领,也明白了自己在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结束时,顾老师又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和同学的作品进行打分活动,这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也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当然金无足赤,尽管学生学习的方式多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大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师比较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了,正面的鼓励也多了,但有些课堂还是“活”不起来,学生的表现还是不够精彩,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匆匆讨论一阵儿,教师便示意停下来开始汇报交流,结果可想而知,哪有精彩可言呢?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性。

二、尊重、表扬学生的极端化。

第3篇:听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 有效课堂教学 听说技能 小组竞赛 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是广东省高考英语听说合考的第一年。如何在高三进行有效的听说备考,是高三英语老师和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许多师生认为,多去电脑室或语音室进行听说训练,就可以快速提高听说的能力及成绩。其实我并不反对,但我并不认为多去就一定很有效果。笔者在2011年高三英语听说备考过程中,大胆地尝试在课堂进行听说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听说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到听说教学活动中。结果不但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听说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和成绩。在2011年高考听说考试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听说考试满分15分,所教的两个班的听说平均分分别为10.01分和10.55分。

二、听说课堂教学设计示例

现以《2011朗声高考英语复习新概念》Unit 10 Festivals, 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Listening & Speaking为例,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

首先播放一首圣诞歌曲,齐读歌词,然后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歌词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和活跃气氛,为营造和打开宽松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好了铺垫,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模仿朗读所涉及的重要节日―圣诞节和端午节。然后按照模仿朗读、角色扮演、故事复述和颁发奖品四大环节进行。

2.教学目标

通过听说的训练,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高考听说的技能和策略,即根据单词重音、句子意群,连读和升降调如何进行模仿朗读;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进行快速准确地提出三个问题和回答五个问题以及利用所给的故事梗概和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六要素进行故事复述。

3.教学步骤

(1)模仿朗读环节分三部分进行:

①模仿朗读前:首先播放课前录好的一个未听原声的学生的模仿朗读的录音,让全班同学猜一猜是谁的录音。然后叫这位同学自己进行点评并根据评分标准给自己打分。最后播放原声,与原声进行对比。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及找到自己与原声的差距,且为模仿朗读做好铺垫。

②模仿朗读中:首先给学生一分钟单独大声模仿朗读,然后给两分钟在3人或4人小组中互相大声朗读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目的是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前面的活动,最后安排两个大组进行PK,即端午节与圣诞节进行PK。目的是训练所有学生的朗读配合,一个大组要获胜,必须要每个组员都要大声齐读,同时注意意群停顿,升降调及节奏。

③模仿朗读后:全班大声一起模仿朗读后,老师进行一个小结。让学生在以后的训练中能够做得更好。

(2)角色扮演部分分两个活动进行:

①提三个问题:通过抢答的形式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和不同的表达快速地准确地翻译三个问题。学生还是能够想到用不同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去翻译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只有一个学生能够大胆翻译,说明学生对“给某人赠送礼物”这一短语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

②回答五个问题: 此部分一般让学生听一遍就进行抢答,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主要信息点,为了增加难度以及接近高考题的设计,五个问题先不给出来,让学生先听,然后回答问题。只有第三和第五个问题,学生感觉有点难度,主要学生对几个生词不认识,听到了,但不知意思,如in surgery [‘sə:d ri] (在手术室里);She thinks big parties are so impersonal(无人情味的).

(3)故事复述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

①听故事前 : 通过六幅图提出学生在圣诞节想收到什么礼物这个问题引出故事中简在圣诞节收到了什么礼物。学生对收到蛋糕作为圣诞礼物反映比较强烈。

②听故事中:故事录音播放两遍。

第一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使听故事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遍: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故事的六要素和关键词完成表格。这样使得故事内容比较清楚明了,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故事复述。

③听故事后: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进行故事的准备,然后学生互相进行故事复述并评分。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展示,请三位老师进行评分。最后齐读复述故事的参考范文并进行小结。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检查几个学生的复述情况。

三、教学反思

1.满意之处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来设计这一节课,整节课我运用小组“竞赛”的机制以及分组PK的形式,给两组分别取名为端午节和圣诞节,端午节意味着代表中国,圣诞节意味着代表外国,由此展开本节课一系列竞赛活动,对学生有奖有罚,获胜方颁发圣诞礼物作为奖品进行激励,输的一方组员课后需要到科代表处复述故事和组长到老师那里复述故事。

2.不足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是:

(1)模仿朗读环节应多叫学生单独朗读,并及时给予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锻炼和提高;

(2)三问五答环节可设计Pair work, 一个学生提问,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充分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

四、听说课堂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基本功

听说课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听说基本功,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开口讲英语。比如,在复述故事点评环节,教师在完全听懂学生的基础上,能用流利的英语对学生进行恰当及时地点评,那么学生会受益匪浅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无比的敬佩感。

2.教师要非常熟悉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

教师只有非常熟悉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才能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学生。听说技能的目标和要求如同灯塔,时时提醒教师正确的航向和范围,不要偏离和走弯路,避免听说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或太低,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

3.教师要更新观念

在听说课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参考文献

[1]朱晓燕.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黄自成. 朗声高考英语复习新概念. 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

第4篇:听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第5篇:听课反思范文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践

一、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与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一词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大陆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很快影响到了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如今“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也开始对“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展开了探讨。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的熊川武教授写了《反思性教学》一书,提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它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和反思,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行动加以解决。它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认识,而且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并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机制。在这种探索中,教师充当着教授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角色,这有助于把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新理论结合起来,缩短两者间的距离。

二、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方法

反思性教学主要借助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解决问题。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观察,敢于面对新的教学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假说,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直到解决问题。这样的行动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总结,它不是孤立的、暂时的、片面的任务,而是永恒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教学研究。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不断开展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陈桂生,2000)。McNiff(1988)把这种教学行动研究分为五个具体步骤:①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②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③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该问题;④评价教学行动结果;⑤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研究。根据以上几个步骤,教师可以设计出以下研究方案:问题实质假设性分析解决方法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五个具体研究步骤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证明了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规范、更有成效,教师更具责任心。

三、大学英语听力的反思性教学实践

(一)发现问题

教师是影响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英语教师不能仅凭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从事教学,还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在从事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双方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师缺乏教学反思,长年重复着“教师放录音―学生听―学生做题―教师讲解答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教学分离,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这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试行)》一书中强调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及当前听力测试在英语四级考试中占35%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

(二)寻找原因

为了挖掘出目前教学问题的真正原因,笔者首先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依据反思的结果提出以下假设:

1.听力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兴趣。

2.学生的现有听力能力有限,有很多方面需要老师帮助。

3.教师只关注课本练习,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其听力疑难的做法,这使学生对听力课堂失去了信心。

4.听力材料过于陈旧、单调、远离现实生活。

5.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敢发言。

(三)初步调查

为了验证假设,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用它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自己所接手的5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调查。整个问卷包含三部分:1.学生对听力课堂的总体评价。该部分被细化为五个问题,分别调查了学生对听力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等因素的看法。2.听力困难调查。作者在该部分列举了发音、词汇、语法、背景知识等8项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常见问题,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3.学生课外听力调查。Krashen强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输入知识的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性。大学英语听力课时极为有限,因而学生的课外听力自觉练习非常重要。除了问卷调查以外,为了对反思性教学行动的效果进行前后对比,笔者还对学生听力水平进行了前测。为保证试题的信度与效度,笔者采纳了最新的大学英语四级听力全真试题。调查结果如下:

1.问卷结果

(1)76%的学生对听力课堂持否定态度。

(2)84%的学生认为听力教师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没有帮助。

(3)70%的学生认为听力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4)62%的学生认为听力课堂上所使用的资料过难。

(5)78%的学生承认听力课堂使自己感觉紧张。

(6)列居前三位的听力困难为:背景知识、词汇及听力技巧。

(7)学生课外听力自主练习极少,全班只有10%的学生每周花费四小时以上进行听力练习。

2.听力前测结果

听力测试结果与教师平时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比较一致。满分为35分的试卷,学生平均成绩为17.6分,及格率仅为24%。

(四)行动方案设计

根据以上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制定并实施了下面的教学方案,试图从课内与课外两方面同时入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水平。

1.课内听力

(1)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笔者在课堂中加入了有关各种听力技巧的讲解与训练,作为补充内容,在每节课堂中自然融入与该节听力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与词汇。

(2)改变以往听力课堂做练习和教师讲解答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每道练习笔者设计具体的听力任务,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进行听前预测训练。笔者突出学生的课堂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笔者每天提前进教室,利用课前和课间的时间为学生播放自己从网上精心挑选的英文歌曲并与学生进行交谈,随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课外听力

(1)布置听力作业。笔者的听力教学为每周三早上,每次两小时。每次上课时笔者都会带来一周的课外听力任务。学生可在课间或课后进行下载。每次上课笔直者都要检查学生上周的听力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影响学生的平时成绩。

(2)每周一次免费电影。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每周都在听力实验室为学生放一次免费电影。以前该活动由看管教室的老师负责,因为挑选影片的随意性,该活动并没有吸引多少学生的兴趣。在反思性教学实验开展以后,笔者经领导允许开始负责该活动。笔者要求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都必须参加。除了精心挑选影片之外,在每次观看完之后,笔者还组织学生就所看影片进行讨论。

(五)行动研究实施效果

在最后一次课堂上,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和听力后测。为了能对实验效果进行清晰的前后对比,第二份问卷的前三部分与第一份问卷保持一致,但在第四部分笔者要求学生对教师本学期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笔者一学期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既有成功之处又存在着一些不足。

1.问卷调查对比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改进后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数的学生都对目前的课堂的教学内容、方法等很满意,78%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和轻松。

2.学生课堂外的听力练习数量明显增加。

3.多数学生高度评价了笔者一学期的教学,这使笔者今后继续实践反思性教学增加了信心。

4.听力困难调查对比发现,听力背景知识、词汇及听力技巧的难度大大下降,但学生在听力理解其他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5.听力后测显示学生听力平均成绩略有提高但增长不明显。

四、反思

通过反思,笔者发现这次的反思性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效果,如学生改变了他们以往对听力课的态度,从不感兴趣到乐于参与活动的人数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但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其他有意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的注意:(1)因为是第一次进行教学实验,经验不足,所以,笔者把实验目标定得太大。实际上听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涵盖多方面的知识。笔者试图通过解决学生听力某方面的问题去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时候应当注意要细化目标,不要把目标定得过大。(2)教师在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同时要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实验不能违背本校的教学规定和目标。在本次实验中,免费电影的行动计划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收效显著,但对于其他教师却不一定适合。(3)听力教师应该加强与其他课程如精读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此次反思性教学实践中,作为一个科研新手,笔者的确受益良多。通过这次实践,笔者学会了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第一次独立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都为笔者的下一次实践积累了经验。反思性教学始于反思,教师应从反思中获取灵感,以自身为资源进行学术研究,研究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该方法既解决了年轻教师科研不知道从何入手的问题,又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因而值得引起更多教师的思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6篇:听课反思范文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研究授课内容

对授课内容要有一定的研究。除了熟悉教学的基本内容外,还要自己设计一个预案,进而确立听课的研究课题。虽然听课的研究课题范围相当宽泛,但应该围绕换位(假设自己是执教者)角度来确立研究课题,比如这课常规教学最易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教学中棘手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突破重难内容,突破重难点问题是否有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王勃《滕王阁序》这么优美的骈文,课文注释字句清楚详细,怎样处理疏通文意这环节?如果跳过疏通文意这环节而直接进入课文思想内容分析行不行?……总之,课前要有选择、针对性确定听课课题。如果课前做了这些准备,那么,听课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预案则使研究有了参照,这对于分析评价执教者的优劣得失,借鉴他人的教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只有这样,听评课才是有效的,而那些随意、盲目的听课都会大大降低听课的收效,课后的评课也往往是缺乏针对性、深度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这种听评课是无效的,至少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借鉴意义。

2.准确的学情分析

除了课前充分准备的研究预案外,还要对所授课班级学生学情有大致的了解研究。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通过学生课堂反应及师生互动情况来观照分析评判执教者对教材把握的尺度,从而评判执教者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广度是否适合,是否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对象是处于什么年龄阶段,这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其能力及该科目的基础如何?对这些问题都应该了如指掌,准确地把握。如拿《诗经·氓》去教初中生,如果去大谈人生爱恨情仇的情感体验就离谱了。因为初中生无论是年龄阶段还是知识认识,都是无法理解这样抽象的情感体验的。魏书生曾说过:“讲课时,教师尽可能把自己假设为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哪些知识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知识是考试用的;哪些是有长期储存价值的……这样一来,要讲的内容就少了。”这里的“少”就是简明扼要,要言不烦,命中问题要害的精讲。这也只有在准确的学情分析基础上才能做到的。

二、以两种身份参与听课

1.学生身份

在特定课堂情境氛围下,如果有意识把自己当做学生参与听课,就更容易分辨教学思路是清晰还是模糊,更可贵的是你的思维行进是与学生同步的,因而更容易辨别课堂的“真假”。时下,不少的公开课,优质竞赛课无形中演绎成表演课、作秀课,有些教师为了使“表演”收到最佳效果,课前进行多次的操练,把问题及答案预先告知学生,甚至安排好“内线”作答。下课的时间准确到以秒钟来计算,这种课堂往往是“假课堂”。如果以学生身份参与听课,就易于甄别课堂的真伪,从而为评价和借鉴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2.评判者身份

只有以评判者的身份参与听课,才能跳出执教者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框架,才会有“旁观者清”的优势,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执教者的教学,更容易发现执教者教学的优劣得失。

三、听课过程的全实录与细节并重

听课中不但做好课堂的全实录,而且要注重课堂细节的记录。听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记录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教师引入新课手法,师生的互动过程效果,教学中媒体的使用,知识点的过渡,练习难易的梯度,各个环节时间的分配等等。

同时,更要注重细节的记录。在执教者有条理地授课过程中,听者偶尔的灵感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而时过境迁之后,这些思维火花又难以捕捉、再现。因而,在点评一栏内及时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的教学机智艺术常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之中,可能是一个巧妙的设问;也可能是抛砖引玉的问答;还可能是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总之,把这些细节实录下来,这使课后深入思考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是学知识、长经验的有效途径。那些只有静态的大框架大环节的反映,并且表述语言大都是放之任何一门学科都可说的“骑墙派”语言,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析透彻、善于引导、教态自然等等,这样既大而虚又缺乏针对性的课堂实录意义是不大的。

四、课后对比反思互评借鉴

1.课后对比反思

听完课后,听者要及时做好对比反思。能否做好对比反思,这与课前是否充分准备有关。当你把课堂实录与自己的听课预案进行对比反思时,就不难发现别人和自己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对于自觉整改自己的教学和有理有据评教都是大有益处的。对比反思必须观照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执教者是否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因为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它必将贯穿整个教学中;二是是否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因为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三是是否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因为培养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这个道理。

2.课后互评借鉴

相对而言,课前预案、课堂实录及课后对比反思是一种较为间接的信息,要真正了解执教者意图,还要近距离的交流。听完课后,要趁热打铁进行评教活动,因为此时课堂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欲言之辞,欲解之难,特别是课堂细节处理艺术仍然浮现于眼前,此时的评课所获得的信息应该丰富全面、真实有效,这对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互相借鉴教学闪光点,避免以后在教学中出现类似纰漏都是大有好处的。如果时过境迁之后才来评课将会大打折扣。值得注意的是,在评教中,要本着互相学习的原则,要有尊重科学的精神和敢于说真话的勇气,体现教研宗旨和还原教研本质;反之,争做老好人,在客气虚假的赞美声中评教,对人对己都是毫无意义的。

五、撰写教学反思

评教过后要及时把别人的经验教训及自己感受收获记录下来,进入个人反思层面,这环节平时常常被忽视,许多人认为评完课后就大事完结。实际上这环节恰是听评课关键性环节之一,因为通过撰写教学反思,可以促进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这些宝贵经验的积累,对于自觉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探索新思路,提高教学技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7篇:听课反思范文

听课是教学常规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和研究,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听课这一形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听课在很大程度上却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种手段,这就使听课无形中成了多数老师的心理负担。实际上,听课的主要作用在于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听课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从经验型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日益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听课这一传统研究活动具有新变化。

一、听课应由“平面型”变为“立体型”

过去,教师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里的所有问题,听课也多限于同一学科内的探讨,属于“平面型”。当今新课程的日益综合化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之间的合作已经不仅局限于学科内部,教师需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工作。在学科内外加强合作与交流,适应日益综合化的新课程要求:跨学科的“立体型”。

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学生不熟的外国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英语老师能多去听听地理、历史老师的课,那在英语教学中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而数理化的老师如果能多听听语文课也能在其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复杂的文字题。

二、听课应由“考评式”变为“研究式”

过去,学校常把听课作为考核教师授课水平的一种手段,把教师听课节次的多少作为考核教师工作量的一个方面,因此许多教师不乐意接受这种“考评式”的听课。新课程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因此,听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不再是一种被考察活动,而是成为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研究的手段之一。

这就要求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同时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怀着虚心好学的态度,认真观察并记录好上课老师所使用的语言和表情,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所使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重点内容的处理、难点内容的突破以及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等等。

此外,听课老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参与是否积极,学习热情是否高涨,是否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有深度理解,是否能体验成功,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本节课中是否都学有所得,也就是说关键要看着节课是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开课老师为了赶完自己的教学进度而无视学生的反应从而使得这节课成了流于形式的“花架子”。

听课结束之后,听课教师要对听课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教学信息进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授课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课认真进行课后反思,看看自己的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开课老师还要请听课老师帮助自己分析本节课的得失所在,这样便可以帮助自己收集平时难以收集到的有关教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将之作为自己教学反思的基础。这样,“考评式”的听课变为“研究式”的听课,提高了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研究式”的听课可采取自愿或结对子轮流交换听课的方式,使听课活动更加民主、平等,有利于教师的合作发展。

三、听课应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

多数情况下教师去听课对于要听的课没有事先进行准备,处于被动听课状态,不利于教师反思教学。因此,听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听课准备,如应事先了解授课人所要讲授的内容和授课对象,从课的类型和结构、教材重点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展开、行进和发展的程式等事先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和设计。只有这样,听课才能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听的过程中才能明确理解授课人的教学意图并比较自己的教学设计,取长补短。

第8篇:听课反思范文

围绕课堂教学,主要有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后反思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们进行教科研的切入点,而且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们进行教科研所要关注的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研习文本、观察课堂和反思教学。

一、研习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现阶段,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日常的培训方式除了集中学习、讲座等等,最主要的还是集体备课和听课。但笔者认为,个人的独立备课可能更加重要。我们首先需要独立地解读文本,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仅仅借助教学参考书和备课组的统一学案去进行教学,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大大阻碍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独立解读文本,首先要认真学习文本解读理论,熟悉各种解读方法。在这一方面,大学的专家教授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像北大的钱理群教授、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南开大学的刘俐俐教授,他们不仅写了大量文本解读方面的指导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文本的解读范例。笔者认为,作为高中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与当前文学研究的前沿保持一定的亲近关系,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独立解读文本,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不论有多忙,教学任务有多繁重,都必须大量阅读,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的专业书刊,还必须阅读文学作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学感受力和文本理解力。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也才能真正了解阅读的艰辛,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独立解读文本,最宝贵的是要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文本解读最忌程式化和人云亦云,我们必须通过研习深入理解文本,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到内容,在字里行间挖掘文本内在的本质。有了独特的见解,才能拓展课堂教学的视野、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观察课堂: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听课、评课是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往往会有这样的误区:有的年轻教师尤其是职初教师往往先听课再上课,甚至是听一课上一课,个别教师培训工作者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有的年轻教师不敢或者不好意思在评课活动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

听课之前先备课。教师在走进其他人的课堂时,首先必须认真备课: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有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没有任何准备的听课是无效的,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尤其有害――这可能会在我们脑中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初始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

听课之时要观察。教师的听课,和学生的听课是不同的。学生听课是接受知识,而教师听课主要是观察课堂。我们不仅要听他人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还必须观察授课者的教学仪态和风格,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有观察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提升。

听课之后要思考。不仅要思考授课老师的得失,还要思考自身设计和他人操作的区别,从同行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设计能力与操作能力。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年轻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倾听者,还应该尽量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交流和碰撞中厘清认识,提高水平。

三、反思教学:提高质疑总结能力

当前,所有老师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一课一思,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改进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不仅要反思教学内容,还要反思教学过程。很多年轻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往往是着重于反思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我们也应该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反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合理性,反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反思课堂生成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不仅要反思教师教学,还要反思学生状态。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过程,我们在反思教学时也必须关注到学生的状态。比如,学生上课比较沉闷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教师的诱导不够,学生接受缓慢是教学内容过于艰难还是教师语言过于抽象……类似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准确地归因,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不仅要反思教学遗憾,还有反思教学优点。反思不等于自我批评,不能光思考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必须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强项。有位特级教师说过,特级教师就是要“特”,善说的就尽情说,善板书的尽情板书,善表演的尽情表演。其实,这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特长,并有意识地强化和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9篇:听课反思范文

一、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读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是会读,读包括读教材和读书刊。

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是为了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有关的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以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2.读书刊。除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使学生不仅能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研究动态。

学生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验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要大脑建立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以寻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听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听主要是指听课,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新课程理念下的听不仅指听老师讲课,还包括听同学发言。

1.听老师讲课。学生应体会老师的思路,体验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讲解时抓住重点,讲解、分析和发挥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概括性,使学生能在听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自己在读教材时产生的疑难问题,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2.听同学发言。学生应学会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容易引起共鸣,在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更有利于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发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课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它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讲课、听发言,再讲读和听的体会,也可以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还可以讲自己存在哪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读到、听到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2.讲思路。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但是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学生大胆地讲,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写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经历了前面的读、听、讲之后,应进一步要求写,这是对读和听的检验,更是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作业外,还应包括课题计划、课题报告、小论文等。

1.写课题计划、课题报告。针对教材中配套的课题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写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对此不要求学生写得完美准确,只求学生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写小论文比写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要求更高些,但也不是不可能做到的,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再深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