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数据交换技术论文

第1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论文讨论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数据交换每个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着重对分组交换技术进行分析论述。

交换设备是人类信息交互中的重要实施,在相互通信中起着立交桥的作用。交换技术的发展总是依赖于人类的信息需求、传送信息的格式和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而螺旋型发展。从电话交换一直到当今数据交换、综合业务数字交换,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到自动交换的过程。人们对可视电话、可视图文、图象通信和多媒体等宽带业务的需求,也将大大地推动异步传输技术(ATM)和同步数字系列技术(SDH)及宽带用户接入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

从交换技术的发展历史看,数据交换经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综合业务数字交换的发展过程。

一、电路交换

自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以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和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电路交换技术从最初的人工接续方式,经历了机电与电子式自动交换、存储程序控制的模拟和数字交换、第三方可编程交换等技术的变革,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融合多媒体格式相互通信的软交换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交换机内引入电子技术,这类交换机称作电子交换机。最初是在交换机的控制部分引入电子技术,话路部分仍采用机械接点,出现了“半电子交换机”、“准电子交换机”。只有在微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后,才开始了全电子交换机的迅速发展。

1 9 4 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对交换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成功地应用在通信传输系统中,对通话质量和节约线路设备成本都产生了很大好处。随着数字通信与P C M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是产生了将P C M信息直接交换的思想,各国开始研制程控数字交换机。1970年法国首先在拉尼翁(Lanion)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台程控数字交换系统,标志着交换技术从传统的模拟交换进入到了数字交换时代。程控数字交换技术采用PCM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非常适合信息数字化应用,除应用于普通电话通信以外,并且为开通用户电报、数据传送等非话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电信网中使用的电路交换机全部为程控数字交换机,可向用户提供电路方式的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和窄带ISDN业务。

二、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报文就是站点一次性要发送的数据块,其长度不限且可变。当一个站要发送报文时,它将一个目的地址附加到报文上,网络节点根据报文上的目的地址信息,把报文发送到下一个节点,一直逐个节点地转送到目的节点。

每个节点在收到整个报文并检查无误后,就暂存这个报文,然后利用路由信息找出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再把整个报文传送给下一个节点。因此,端与端之间无需先通过呼叫建立连接。报文在每个节点的延迟时间,等于接收报文所需的时间加上向下一个节点转发所需的排队延迟时间之和。

三、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交换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代表着网络未来演进的方向。分组交换方式兼有报文交换和线路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技术使用统计复用,与电路交换相比大大提高了带宽利用率。这要求在交换节点使用存储转发,从而导致掉队现象的发生。因此,分组交换全引入不固定的延迟的概念。分组交换网络主要有面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方式.分组网络包含3个功能面,分别是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数据面负责分组转发,因此需要高性能的实现。目前主要的分组交换网包括面向连接的X.25、帧中继、ATM、MPLS以及无连接的以太网、CP/IP网络。

分组交换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对于分组交换技术来说,面向连接的网络与电路交换类似,也需要通过连接建立过程在交换机中分配资源;但由于它采用统计复用,所分配的资源是用逻辑标号来表示的。自分组交换技术出现以来,已经有多种分组交换网投人运行。电信领域最早提出的是X.2 5网络,但由于它协议复杂,速度有限,逐渐被性能更好的网络如帧中继代替。帧中继网络可以认为是X.2 5的改进版本,它简化了协议以提高处理效率。

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侧重点是局域网,即小范围、小规模的网络,用于互连办公室内的计算机。目前以太网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在2 0世纪9 0年代中后期,因特网获得较大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对核心路由器吞吐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路由器对I P分组进行转发时路由表的查找比较复杂,转发速度受到很大限制。前面指出,面向连接网络使用逻辑子信道标号进行转发表查找,速度是很快的。人们结合ATM技术在这方面的优点,提出将核心网络改为使用类似于A T M的交换机,而只在边缘网络使用路由器的I P交换技术,最终发展为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然而,在随后的几年中,提出了多种实用的高速路由查找方法,使其不再成为瓶颈。此时,MPLS最大的优点就是流量工程(Tramc En小needng)能力,即人为控制分组流向。但是由于目前高速路由器还能够很好地工作,MPLS技术并没有被广泛使用。

四、综合业务数字交换

综合业务数字网是集语音、数据、图文传真、可视电话等各种业务为一体的网络,适用于不同的带宽要求和多样的业务要求。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就是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种交换技术。A T M是在分组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用固定长度分组,并使用空闲信元来填充信道,从而使信道被等长的时间小段。由于光纤通信提供了低误码率的传输通道,因而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便可移到用户终端,网络只负责信息的交换和传送,从而使传输时延减小。所以A T M适用于高速数据交换业务。

随着通信技术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发展,迫使电信网络必须向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方向发展。这要求通信网络和交换设备既要容纳非实时的数据业务,又要容纳实时性的电话和电视信号业务,还要考虑到满足突发性强、瞬时业务量大的要求,提高通信效率和经济性。在这样的通信业务条件下,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都不能够胜任。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是信道带宽(速率)分配缺乏灵活性,以及在处理突发业务情况下效率低。而分组交换则由于处理操作带来的时延而不适宜于实时通信。因此,在研究新的传送模式时需要找出两全的办法,既能达到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又能使各种通信业务获得高质量的传送水平。这种新的传送模式就是后来出现的“异步转移模式”(ATM)。

A T M是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的环境中分组交换技术的新发展。在大量使用光缆之前,数字通信网中的中继线路是最紧张也是质量最差的资源,提高线路利用率和减少误码是最着重考虑的事情。光缆的大量使用不仅大大增加了通信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传输质量。这使得人们逐渐倾向于宁可牺牲部分线路利用率来减少节点的处理负担。

与此同时,人类对于通信带宽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传送图像信息和海量数据,已经使人们对于数据通信的速率由过去的几千比特/秒增加到几兆比特/秒。这样,节点的处理能力成了数据通信网中的“瓶颈”。A T M对于节点处理能力的要求远低于分组转送方式,更能适应现代的这种环境。

A T M方式中,采用了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过程中向网络提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前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可以说,A T M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又能够满足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数据传送的需要。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交换技术发展的展望

近年来。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电信观念和体系架构,并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导致了人类社会对网络业务需求急剧增长,并且对网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也要同时支持实时多媒体流的传送,并且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性能。下一代网络应是—个能够屏蔽底层通信基础设施多样性,并能提供一个统一开放的、可伸缩的、安全稳定和高性能的融合服务平台,能够支持快速灵活地开发、集成、定制和部署新的网络业务。

下一代网络将是—一个以软交换为核心、光网络为基础、分组型传送技术的开放式的融合网。软交换的出现,可通过一个融合的网络为用户同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实现国际电联提出的“通过互联互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等网路资源的无缝融合,构成一个具有统一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率网路,使人类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一种可以接受的费用和质量,安全的享受多种方式的信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惠文 陈建亚 纪 红 冯春燕:现代交换原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2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字林业;异构数据;XML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619-02

Research on Data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 Heterogeneous Database for Digital Forestry

WANG Yu-juan,ZHANG Guang-hui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2, 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 of XML, this paper discussessometheoriesand technologies of heterogeneous data integrating. In view of the problem, a general data exchange mechanism based on XML documents is used and the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blem of the heterogeneous data in relational database of digital forestry technique is solved.

Key words: digital forestry; heterogeneous data; XML

1 引言

数字林业是指应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把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充分共享的过程。“数字林业”的建设过程中,数据共享是核心问题之一。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数据转换。不同的部门分别建立不同的系统,当要进行数据集成时,先将数据进行转换,转为本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格式再进行应用。因此解决异构数据库环境下的数据转换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异构数据集成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结合XML技术的优势,用基于XML文档的通用数据交换方法,解决了数字林业技术中关系数据库系统间的异构数据的信息交换问题[1]。

2 基于XML的数据集成概述

异构数据源系统之间经常有频繁的数据交换,由于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互操作使得数据共享过程复杂,实现技术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差,且安全问题难以解决,利用XML作为数据通道可以较容易克服这个问题。

2.1 XML的特点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作为一种可扩展性标记语言,其自描述性使其非常适用于不同应用间的数据交换,而且这种交换是不以预先规定一组数据结构定义为前提。XML可以脱离具体应用来描述保存在异构环境中的各种数据,其他系统应用能直接对这些自描述的XML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操作,XML最大的优点是它对数据的描述和传送能力。

XML实现了数据不仅与平台无关,而且与厂商无关。XML可作为中介格式,异构数据源之间可保持相互透明,不再需要知道对方内部存储格式。某个数据源内部的变更,也不会影响其他数据源,因此XML为各异构数据源提供了理想的缓冲。由于XML的自定义性及可扩展性,它足以表达各种类型的数据,作为独立于平台和设备的结构化数据表达方式,它有效地实现了异构数据源之间的对话[2]。此外,几乎所有的数据最终是通过终端客户的浏览器的,所以XML不可避免地成为后台数据库与外界进行交互的一个最合适的窗口。

2.2 XML与数据库的关系

数据库是数据存储的地方,与平台相关,而XML更适合于动态的数据传输和交换,与平台无关。许多数据库厂商在自己的引擎中增加了对XML的支持,采用XML作为数据模型异构数据源系统用户视图,用XML实现异构数据源的共享,向用户提供XML模型的统一的用户视图,使XML成为异构数据源之间的桥梁[3]。

XML与数据库交互需要同时借助XML编程接口和数据库编程接口,前者用于对XML文档的解析、定位和查询,所需技术包括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和SAX(Simple API for XML)等;后者则用于访问数据库,如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和检索等,相关技术有JDBC、ODBC等。在异构平台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数据库存在数据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如一些关系表中字段的命名不同、数据类型不等。这些差异将在不同程度上给数据库之间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交互造成困难。采用XML转换器进行数据库之间数据信息的交互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因为每个XML文档有各自的Schema,Schema中定义了相应XML文档的结构、元素、标记、属性等信息,这些差异在XML文档中就体现为XML的Schema不同。

XML提供了一种连接关系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以及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纽带。XML文档本身是一种由若干节点组成的结构,这种特点使得数据更适宜于用面向对象格式来存储,同时也有利于面向对象语言(C++、JAVA等)调用XML编程接口访问XML节点。

3 数据交换模型体系结构

在基于XML的异构多数据源信息访问的解决中,采用最具可扩展性的中间件技术来实现。该方案中采用XML解决了各种类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异构问题。

传统的数据库应用模型通常是采用三层架构来实现的[4]。第一层为客户端程序,一般通过Web服务器来传递客户端程序的请求、接收响应结果。第二层为应用层,一般实现与数据库系统的连接和应用,通常采取在Web服务器端提供中间件来连接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认识方法,中间件负责管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并提供数据给应用程序服务,它能够直接调用外部程序或脚本代码来访问数据库,因此可以提供与数据库相关的动态HTML页面。第三层是数据层,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层在传统的三层应用结构中,从客户端浏览器到Web服务器,再到API或CGI之间的数据都是基于HTML的。根据XML本身的特点,本研究对网络数据交换进行如下的模型设计:保持传统的三层结构不变,在应用层使用XML来代替HTML作为网络数据交换中的标准格式,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XML的应用框架也是分为三层:数据层、对数据进行处理的逻辑应用层、数据显示与进一步处理的客户层。数据层一般都是指后端数据库服务器,它们可能是SQL Server,也可能是Oracle;应用层一方面从Web服务器接收用户的数据请求,另一方面完成在异构数据库之间通过XML进行数据交换,并将交换后的数据在客户端上;客户层实际上就是一个具有Web浏览器的瘦客户端,用户借助它来定制、执行所需要的数据交换工作。

图1 基于XML的三层应用结构

基于以上讨论,实现数字林业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的平台总体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交换平台总体架构

(1)客户层:客户层只需要浏览器,所有的数据交换请求通过浏览器发出,交换的结果也返回到客户端浏览器;

(2)应用层:Web服务器、数据交换核心、JDBC驱动构成平台的应用层,数据交换模块;

(3)数据层:由各种不同的异构数据库构成,这些数据库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远程的;

(4)数据交换处理模块:该模块根据用户所提出的数据交换请求,按照交换规则所设置的数据交换参数(数据库及其相应参数),通过JDBC连接指定的数据库并提取相关的数据。数据提取完成后经过数据类型及数据格式的转换形成XML格式的文档。

4 课题设计方案

根据数字林业的实际需要,同时为了实现以上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的设计思想,提出如下的集成方案:

(1)能实现基于多种应用系统的数据综合查询,所查询的数据以WWW方式显示在页面上。

(2)完成从某一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的一个或多个表中数据转移到另外一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库的指定表中。

(3)根据用户所需在两个系统中实现语义级的转换,其转换规则取决于用户自己对的XML转换规则文档的填写。

(4)当一个应用系统升级或重新开发后,利用本系统可以将旧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根据新系统的要求升迁到新数据库中。

(5)数据交换的请求与操作的结果均通过用户在WEB页面上进行,要求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上述方案的实现是以基于XML的数据交换为核心的。本课题采用基于XML的数据共享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数据交换系统的缺点,具有如下优点:

(1)使用了XML规范,使平台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扩展性;

(2)用JAVA作为开发工具,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3)不影响参与数据交换的各个系统的自治性;

(4)满足一定的实时性要求。同时,XML支持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操作,而且可以传递多媒体数据;

(5)多语种支持,XML提供了对UNICODE、UTF-8、GB2312、 BIG5等编码的支持。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异构数据集成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结合XML技术的优势,用基于XML文档的通用数据交换方法,解决了数字林业技术中关系数据库系统间的异构数据的信息交换问题。即在JAVA环境下,借助于JDBC, DOM API等技术,在两个数据库之间以XML作为媒介,实现对现有数据库的访问。整个研究的设计立足于通用、灵活、易于使用、可移植并且可扩展。经实验验证,该机制具有通用性,适应广泛。参考文献:

[1]靳强勇,李冠宇,张俊. 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的发展和现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1):112.

[2]王春枝,纪利群. 利用XML实现异构数据库间互访[J]. 微型机与应用,2002,(8):13-14.

[3]周园春,李森,张健, 等. 中间件技术综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80-82.

[4]王宁,王能斌. 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查询分解和优化的实现[J]. 软件学报,2000,11(2):222-228.

第3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一、引言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课程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

《交换技术》2008年4月份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是一门工学结合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总体来看,课程内容较多且分散,采用传统的章节教学,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学习效果不好,考试成绩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研究新的能适应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二、模块化教学在《交换技术》课程的应用

围绕工学结合这一特色,在课程建设中,课题组教师多次讨论、探讨适合《交换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经过理论研究、实践检验,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方式。经实践证明,模块化教学是成功的,适合高职高专通信类院校面向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比较分散的知识点分为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包括分组交换、帧中继、ATM交换、MPLS交换、IP交换等内容)和软交换三个模块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结合学院现有真实程控交换机两套(北电的DMS交换机和飞利浦的SOPHO用户小交换机)、中兴程控交换机ZXJ10仿真软件20套,下面以电路交换模块为例介绍模块化教学在《交换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应用情况。

在电路交换模块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讲授+实践验证”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知识讲授,下达实验任务,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掌握电路交换的原理、数据配置过程。

1.电话通信过程

以电话通信为例,引出电路交换的概念。打电话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让学生亲自拨打电话、通话、挂机,然后讨论电话通信有哪些过程、需要进行哪些操作。

2.电路交换概念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电路交换概念。让学生知道电路交换有电路建立、数据传输、电路拆除三个过程。

3.电路交换原理

系统讲授电路交换原理。电路交换的目的是将任意主叫在任意时刻发起的任意呼叫接续到被叫所在的交换机、找到被叫。详细讲授程控交换机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法,即电路交换工作原理。

4.程控交换机组成

介绍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在介绍电路交换原理的基础上,介绍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让学生理解电路交换过程具体实施的硬件模块及模块间通信连接情况。

5.电路交换网络

重点介绍电路交换网络的工作过程。交换网络是电路交换过程的真正实施者,重点介绍其接续过程,让学生掌握电路交换的工作流程,并下达实践任务,掌握程控交换机全程数据配置过程并打通电话。

6.实验室硬件认知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带学生参观现有的两套程控交换机,与理论部分对应去认知程控交换机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及模块间的通信情况。

7.局容量设置

这是交换局数据配置的第一步,利用ZXJ10仿真软件,让学生对全局容量进行规划。

8.硬件数据配置

在全局容量规划的基础上,增加硬件设备,包括模块、机架、机框、单板等内容,进行通信板配置、单元配置。

9.用户数据配置

在硬件数据配置完成后,增加局号、百号、分配用户号码、用户属性定义,完成用户数据配置。

10.电话拨打测试

利用仿真软件提供的三部电话进行拨打测试,如电话正常则证明数据配置过程无误,进而验证电话通信过程。

可以看出,电路交换模块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验证两大部分。通过功能模块分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真正理解理论、掌握应用,最终适应岗位需求。

除了电路交换模块,《交换技术》课程还包括分组交换模块、软交换模块两大模块。要采用模块化教学,硬件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对于课程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配备了ATM交换机、IP交换机、软交换设备以满足课程实验实训内容的需要。

三、教学效果检查

1.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引导性学习,通过理论引导,下达教学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到实验室对设备硬件、数据配置、网络组织等内容进行现场实践、操作。在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注意力不易分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企业工程师、实验室教师参与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进行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时,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技师给学生讲课,外聘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的受益是也就保证了教学的高质量。让学生感到每个教师都能传授给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技能的欲望增强。

3.教学风格形式多样,学生新鲜感强,能一直保持学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交换技术课程时,由几个老师完成分别完成模块教学,如上述提到的电路交换模块理论部分由专业老师系统讲授,实验部分由企业工程师、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学生能领略不同教师的多样教学风格,教与学的热情都不易减退。

4.强化了技能训练,实现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则能胜任的培养目标

模块教学由于省略了很多理论上的繁杂介绍,保证核心内容的精华教学,大大缩短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得有重点、有收获,技能操作得到了保证。实现与就业零磨合,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5.加强了教材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实施模块教学的关键是编写模块化的专业技术教材

为适应模块化教学,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书本式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需求,编写模块化教材。模块教学是专业课教材建设的一次大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和实用性,合理地解决了技术的系统性与岗位所需知识的综合性的矛盾。目前课题组老师编写的正式出版的教材有《程控交换与软交换》和《交换技术》,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总结

总之,模块化教学在《交换技术》课程的应用是成功的,达到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的任务时,更多的需要利用他们的课外时间,并且需要他们学会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报刊杂志阅览室以及学校的校园网,学会与专业相关的教师的交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在学会使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事实上,学生通过这样的任务,通过这样的展示,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模块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模块化教学将会不断地完善,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胜男,贺小华.电工电子“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功能探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

[2]周杏芳.职业技术教育中“模块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在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中,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网络数据的大致传输过程,知道数据在网络中传输采用的是层次性结构,每层又都有相互约定的协议,在发送数据端将要发送的数据经过层层协议放到发送端口做好发送的准备,而另一接收端将接到的数据逆向地、将接收到的数据,层层按协议恢复到原发送的状态。但是发送端的数据放到网络发送端口后在网络上又是如何传输到接收端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数据交换技术。数据交换其实分为3种技术,要深入了解网络数据的交换过程必须结合学习另外两种交换技术才能掌握得更清楚。3种交换技术单纯讲内容比较枯燥,但它与我们的货物运输过程非常相似,所以以货物运输过程作为类比,学生的学习就会有了依托,学起来也更简单易懂。

二、学生分析

网络技术的专业性比较强,单纯讲网络技术就比较枯燥,学生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本节内容可以借鉴学生已有的经验,采用学生比较愿意参与的快递游戏方法,在游戏中掌握数据传输过程的基本特点后,再延伸到网络数据传输的学习中来,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对知识点理解得也会更透彻。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3种数据交换技术的过程及其各自的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先通过快递过程的分析,了解快递可能存在的途径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然后进行知识迁移,明白3种数据交换的过程及其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

3种数据交换技术传输数据的过程。解决方法是通过帮助快递公司完成一项快递任务来让学生先了解货物传输可能有的几个过程,然后在比较中,了解各种传输的特点,再与数据传输的过程结合起来,达到理解数据传输过程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几个DHL(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递有限公司)的广告,内容为:

(1)度假过程中到处都可看到DHL公司在利用各种各样的途径为客户送快递;

教师进行简单讲解,该广告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现在发达的物流、快递行业,可能学生很少接触物流、快递行业,所以对快递行业一点不了解,而无法深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为了加快快递送达的时间,用专机来完成;

(3)碰到堵车为了及时把客户的快递送达由自行车从巷子里走帮助送快递。

这两个广告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多种多样的快递方式,从而给学生以完成下面教师给出的任务一些启示。

2.布置任务

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知道快递的作用,以下为任务的布置:

任务内容:常州某个家具企业要参加上海的一个展览会,要把他们最新制作好的整套家具尽快送到上海的展览馆,请你按照:(1)最短时间;(2)最省事;(3)最省钱等多种思路进行设计,一个组至少设计两种方案,有两种以上更好。

注意点:(1)因为路途不是太远,所以要求都用汽车在公路上完成此运输任务;(2)大家在设想时可以用极端的想法,就像物理中不计摩擦力一样。

3.分组讨论

每组五六个人,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由组长负责记录并对头脑风暴内容进行整理,将整理结果先告知组员,由组员审核通过后,参与课堂竞答和讨论。

4.课堂竞答讨论

由每组组长介绍各组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作记录,其他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

对学生想出的办法作归类,大致归成3类,见表1:

(1)最快捷的方法:路上一路绿灯,没有任何交通阻塞,所有车辆、行人都为你让路,就像外国政要来访华的时候,不会去等红灯一样,从他出发的地方到目的地之间,交通警已经为他开好了路,在这样的路上走肯定是最快捷的;

(2)最省事的方法:用一辆大车把整套完整的家具装好后送到目的地,不需要重新进行组装;

(3)最省钱的方法:把家具拆成板材,然后分成几辆小车分别送到目的地,中间如果碰到堵车,可看情况走不同的路到达同一目的地,到了目的地再把家具组装起来即可。

6.学生自主探究

刚才教师总结了3种不同的途径,是否把大家的想法都包括进去了?是。其实网络上用到的数据交换技术就是其中的1种,包括网络数据传输的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一共有3种类型: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根据图1所给出的3种不同的数据交换方法,结合教师前面总结的3种运送家具的方法,理解图中的内容,并给予解释,见表1。

7.新课讲授

学习结束后,学生跟着教师再一起理解一遍3种数据传输过程。不让学生讲是因为学生讲可能不完整,这样会浪费上课的时间,教师讲的时候给学生说留一定的余地,不一口气说完,适当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跟着说,教师不多予评价,以自问自答为主,一方面有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理解得更透彻。在讲授过程中将数据交换技术与前面家具的运输方法结合着讲,学生更容易明白。

8.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3种数据交换技术各自的优缺点见表2,完成书上表3~6。注意:还是可以参考家具运输过程给出的提示,并从通讯速度、线路使用率、对中间设备的要求考虑。

9.教师归纳总结

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课堂内容作归纳总结。

10.反思性练习

学生在了解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基础上做综合练习:

阅读资料判断下列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IP电话是分组交换,传统电话是电Z路交换

B.IP电话是共享线路而传统电话是独占线路

C.IP电话通话时不受带宽、延迟、网络拥堵的影响,通话质量高

D.通信的费用差别很大,IP电话比较便宜,尤其在打国际长途时更能体现出来

六、自我评析

本堂课总体效果比较好,DHL广告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经过货物运输的类比,学生掌握起来比较轻松,总体掌握情况较好。不足之处是学生设计的运送货物的方法不能刚好符合教师的要求,讲到教师要求到3种方式,而其他类似的重复的方法比较多,这样课的衔接就不太完美,需要改进。

第5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电力通讯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软交换指的是从媒体网关中将呼叫控制这一主要功能分离出来,借由相关的系统/软件,从而达到呼叫控制的目的,由此分离呼叫控制以及呼叫传输的功能,提高管理工作与控制工作的便利性。另外,软交换又称为呼叫服务器、呼叫等,在通讯传输的网络中独立存在,可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业务,软交换的协议是依附着IP而生,相比起之前更加的灵活,开发性也较强,结构简单化,对掌握上、控制上可起到帮助,

一、软交换技术的核心特点

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是实现控制层与承载层的分离,以及采用分组网实现媒体流承载,它具有以下优势:

(1)软交换网络的控制和承载分离,导致组网灵活性大大增加,可以采用平面组网结构,也可以采用分级结构,比传统电路交换网更为扁平。

(2)控制和承载的分离,以及分组交换技术的应用,导致软交换机的设备体积更小,能耗和占用空间均小于TDM交换机。

(3)控制承载分离后,媒体流的传送交给承载网去实现,软交换机只负责呼叫的接续和控制,因此软交换机对呼叫的处理能力高于TDM交换机,设备容量可以做得更大。

(4)控制与承载分离使得各种设备的功能模块化,接口标准化,有利于运营商选择设备和组网。

(5)软交换支持SIP协议,也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AS)向第三方开放业务接口,这些都使得软交换网络的业务能力较传统电路交换网大为加强。

(6)基于分组交换更有利于开展包括语音、视频、数据在内的多媒体业务。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能够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以及其他增值业务。出于竞争态势严峻以及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等需要,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组建软交换实验网,并先后步入商用阶段,为企业转型做好准备.

二、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需求

电力通信网是为满足电力系统内部生产指挥调度及管理等特殊通信需求而建设的专用网络,从网络的角度看,它呈现出与公共通信网相差不多的技术特征。虽然它没有运营商面临的生存问题,但是受到业务需求、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一方面目前正在运行的各种业务系统均独立组网,如电话交换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等,形成一个个封闭式系统,不但造成占用的带宽不能共享、严重浪费带宽资源,还造成综合业务提供能力差、用户使用不方便,同时各个网络运行维护成本较高、管理配置复杂。另一方面,随着电网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通信不仅要满足电力生产类业务需求,更多的是要满足各种新兴的经营、管理类业务需求,这类需求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语音服务或者接入服务上,而是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而电力通信旧的技术体系已经不适应各种新业务的开展,尤其在业务融合方面显示出较差的适应性,需要构建新的技术体系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从技术发展上看,存在多年的电路交换技术正在被淘汰,而以1P为核心的分组交换技术成为主流。目前,多数设备厂商停止了对TDM领域的投资和研发,而转向1P技术的研发。作为用户来说,无论新站点设备的增加还是老站点设备的更换,继续选用原来的设备将面临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不能持久的风险。

三、软交换技术电力通信网应用

软交换技术区别于传统电信网的电路“硬”交换,是基于分组交换网络、以软件来实现交换与呼叫控制管理的一门新的电信网络技术,它是NGN(NextGe“er“tionNetwork,即下一代网络)的核心。

3.1.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的必要性

3.1.1.目前,电力系统在应用与行政管理及电力调度管理的IP数据网络方面不断地在加大投资力度,而原有的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交换设备表现出了网络投资大,新业务提供周期长等缺点,鉴于前面所述的软交换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可以看出,软交换设备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较理想的设备。

3.1.2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是以恒定的对称的话路为中心,为每一种业务指定固定带宽,呼叫控制及业务提供均集中在一个交换系统中,这大大限制了业务的灵活开发和基于分组的业

务的灵活应用,对于电力系统中很多以突发的、非对称的数据为主的业务而言,传输和交换的效率很低。

3.1.3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电路交换模式,随着各类业务的增长,现有网络将日趋复杂,语音、数据、视频三网融合难以实现,提供业务的同时,必须考虑承载业务的网络方式,新业务的生成受到原有网络接口的各种限制。

3.3.4各种业务独立组网,不能动态分配带宽,因此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3.2.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的可行性

3.2.1电力通信网的业务范围包括了话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业务,除电力专有业务外,今后的网络需求,正在由基于话音通信为主逐步转变为基于数据通信。在各种数据业务中,1P协议占据了主导地位,如电力市场数据、企业管理信息数据、Web浏览、电子邮件和文件传输等均采用TCP/IP协议。一些传统的业务,如调度自动化、会议电视等,也正在逐步摒弃沿用多年的专用规约,而改为采用IP协议或建立在IP协议基础上的国际标准规约。通过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将上述电力系统中所有的通信应用都集中在一个纯1P底层的网络上,既能与电力

系统现有的基于TDM制式的交换网络互通,又可以实现与工nternet、PSTN等外部通信网的互通。

3.2.2软交换的承载网是以1P协议为主的分组交换数据网,电力系统目前建成的光传输网络带宽普遍较高,有的完成了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建设,为软交换承载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软交换网能够方便的部署。

3.2.3电力系统出现许多新兴业务,在当前的电路交换技术体系下难以实现。由于软交换网络采用了业务与控制相分离的思想,而软交换应用层的作用就是利用各种应用服务器(AS)为整个软交换网络提供业务上的支持,因此软交换网络基于API的应用开发技术,借助中间件就能很快实现异构系统的统一维护和管理,使得电力企业根据自身业务和管理的需求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发新业务,例如建设多媒体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等。

3.2.5技术成熟可靠是电力系统通信选择通信技术的基本标准之一。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软交换技术逐步取代电路交换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运营商对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实践证明,软交换体系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经济分析可行。

因此:鉴于软交换网络商用产品已经基本成熟,为了及时把握这一重要技术发展趋势,提升电力行业的新业务提供能力,增强电力通信网可持续发展能力,软交换建设将成为未来几年电力通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叶大革,电力通信转型探析,电力系统通信,2006年12月

第6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换与路由;实践教学;虚拟实验平台

0 引言

2012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这也是首次对网络工程专业内涵等的统一认识与界定。网络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网络的设计、规划、管理、维护等5大层面。作为构建网络连通性的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是上述专业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2]。交换与路由技术关注于建立网络的连通性,是把各种网络物理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是各种网络上层应用得以实施的底层基础。交换与路由课程内容在网络层次模型上的落脚点是TCP/IP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顾名思义,交换与路由课程在内容上由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两部分组成。其中交换技术研究园区网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技术,在物理设备上围绕二层、三层交换机展开;路由技术侧重互联网中通信子网的网络连通性,通常属于运营商的管理范围,在物理设备上围绕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展开。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前修课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针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中IP路由、局域网、广域网等章节内容的深化和实践。合理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是交换与路由课程开展的必要支撑。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后续课包括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协议分析等。综上可以看出,交换与路由是一门实践类课程,是在计算机网络原理基础上的应用环节。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交换与路由课程而言,与这一目标十分贴切。

1 交换与路由课程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在交换与路由知识的学习上,共涵盖两门课程:交换与路由(56学时)、交换与路由综合实验(40学时),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两门课程独立考核,总学时数高达96学时,可以反映出交换与路由技术对网络工程专业的重要程度。56个学时的交换与路由课程包含了46学时的理论、10学时的课程实验。理论部分专注原理剖析,主要知识点包括路由协议基础、距离向量路由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路径向量路由协议、RIPv1/2路由协议原理、OSPF路由协议原理、BGP路由协议原理、访问控制列表、路由控制、交换基础、交换知识点(VLAN、STP、VTP等)。10学时的课程实验属于针对课堂理论讲解的验证性实验。40学时的交换与路由综合实验课程是对理论学习的综合性实验,从复杂拓扑结构人手、建立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2 交换与路由课程教学过程

2.1 课程特点及教材选用

交换与路由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不仅在教育科研领域深受重视,在工业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设备生产商中,华为、思科(Cisco)、詹博(Juniper)3家企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也都建立起了面向网络工程师的针对交换和路由方向的网络认证考试。其中,思科公司在网络教育以及网络知识普及上所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和国内众多高校合作建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思科出版社也出版发行了各个网络教育层次的教材,但通常以认证为导向。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出版了“交换与路由”相关教材,但从调研来看,目前还没有成熟度较高的经典教材。鉴于此,我们在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授课过程中,参考业界领先的思科网络教育学院教材,在其基础上对内容进行裁剪,形成适合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讲义。自编教材首先要符合本科教学学时数;教学内容上原理和实践并重,既侧重原理,又不能光说不练,但也不以企业认证为目标。教学实践表明,枯燥的网络协议等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才会更容易被吸收消化。交换与路由课程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有很大的相似性,只记住理论,而不动手实践,便毫无意义。要动手实践,必须依托目前主流网络设备生产商的产品。

2.2 网络实验室实践条件

截止2012年,北京林业大学网络工程实验室有25台Cisco 2821路由器、12台Cisco Catalyst2950二层交换机、13台Cisco Catalyst 3650三层交换机、一台PC服务器。设备数量总体较少,以一个标准班30人计算,也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在一个较大的拓扑上进行操作。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在资金投入有限、设备不能立即到位的前提下,我们划分了两个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实验的教学资源,具体做法是:课程初期,让学生在网络实验室中了解、认知网络物理设备,用较少的设备就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课程后期:我们把网络设备整合成5套拓扑,每个拓扑由5台路由器和2台三层交换机组成,可以满换与路由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实验室采取开放策略,学生可以预约时间随时操纵物理设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设备数量不足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困境。

2.3 构建虚拟平台

在熟悉对网络物理设备的连接、配置以后,课上的理论讲解、课下的自主学习,都切换到Dynamips虚拟平台。Dynamips仿真了部分型号思科路由器硬件环境,加载真实的思科网络操作系统iOS,类似于VMware、VirtualBox等可以加载PC操作系统。Dynamips启动以后,通过Telnet方式连接Console口来登录路由器,之后的操作就和登录到真实物理设备完全一致了。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如何构建网络虚拟平台的教学文档,内容涵盖了GNS3、Dynamips、Wireshark、Vware、VirtualBox、JUNOS、PIX防火墙、ASA、IDS,全面讲解了在GNS3集成环境下,各网络软件的配置、使用,在学期初就下发给学生并学习。在GNS3环境下,借助于Dynamips等虚拟机,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构建一个包含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帧中继交换机、ATM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IDS等设备较完整的Intemet环境。GNS3提供了以鼠标拖曳方式构建拓扑,在网络运行中,也可以动态地改变拓扑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96学时的教学实践表明,Dynamips实验环境可以支撑本科阶段交换与路由课程中路由部分的全部内容、交换部分的大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实验室的限制,自主学习。

2.4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由两部分组成:理论讲解、现场实验验证。教师在课堂环境现场实验来验证协议原理及交互过程是本课程教学的特色之一。其中理论讲解环节采用多媒体方式,围绕路由协议原理的分析、协议特性进行讲解;鼓励学生把笔记本电脑带进教室,既可以做电子笔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随时跟进教师的课堂实验验证;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攻击,在攻击性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往往能让全部学生都集中注意力。在动手实践环节,每次讲解完一个知识点,马上就当场实验验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反映在路由协议的数据包封装上,而GNS3环境下Dynamips和Wireshark做了很好的集成,直接在拓扑结构的链路上实施数据包捕获,可以查看协议的交互完整过程和数据包封装细节。把枯燥的协议和鲜活的协议数据包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是记住原理,还要启发学生这个协议是怎么实现的,和生活中哪些场景有关联。

2.5 分解实验

交换与路由在教学内容上,各章节的知识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以路由为例,在讲解完路由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了DV型路由协议、LS路由协议、PV型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以后,就可以独立讲解RIP、OSPF、路由控制、ISIS、BGP等各个协议。各个协议在知识结构上相互独立,通过路由控制把各个协议重新组合在一起,进行互操作。为此,我们为每个章节都单独给出了分解实验,并且给每个实验文档加以4位数字的编号,同一类型知识点文档的数字中第一个数字相同,学生可以快速索引到关于相关知识点的文档。除了分解实验之外,会提供给学生一个综合的拓扑,可以有机地把分解知识组合在一起,即知识点模块化、系统化。通过阅读大量的分解实验文档,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BGP路由协议的学习为例,属性是BGP协议的核心,也是BGP强大的选路能力的重要支撑,这部分作为学习重点。我们设定了同一个拓扑结构,根据具体需求,不断调整各种属性,来实现不同的选路,而每种属性都做了实验分解。

2.6 考核环节

交换与路由课程在教学效果评估上,采取了阶段考核方式。整个学期在交换与路由理论课环节包括3个阶段性考试,依次按30%、30%、40%的计分比例汇入总成绩。各阶段考试均采用无纸化方式,提供拓扑结构、需求分析的pdf文档,学生根据需求完成配置,并回答若干关键问题。为防止抄袭,每个学生在配置拓扑结构时,都要把自己的学号作为接口IP地址中4个十进制数中的一个。3个阶段的考试,可以让学生整个学期都保持对这门课程的预习、复习和课外的实践操作,从而在知识点的掌握、认知能力的提高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交换与路由教学总结

3.1 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进度滞后于大纲安排,分析原因如下:①不习惯教师边讲解理论边做实验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地“收听”,而本课程要求边听课边做电子笔记,涉及实验还要动手实践,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中间某个环节跟不上,就会造成脱节。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的变化需要重新形成并建立一种新的学习习惯,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②部分学生对前修课程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具体表现在:对TCP/IP层次模型了解不充分,对数据包的流动过程以及所涉及的协议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IPv4私有地址、公有地址、组播地址、广播地址了解不充分。③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使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交换与路由是在网络工程专业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大二下学期的英语四级考试,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3.2 收获

从教学反馈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两点:从学生层面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理论和实验并重的教学方式,学习强度大,让课程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持续地过程,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避免了考前临时突击的现象。从教师层面看,摸清了学生在前修课计算机网络课程上所欠缺和掌握不扎实的知识点,使得网络教研组教师之间课程交流内容更加明确,进而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也逐渐清晰。

4 结语

作为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交换与路由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包括:总结教学经验,在不断完善自编教学讲义的基础上,规划出版教材;继续扩充分解实验的数量,网络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讨论,使实验内容能够跟上网络技术的快速变化;外出调研,多和其他同行交流,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指导委员会.网络工程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第7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摘要:由于XML自身的特点,它非常适合作为异构数据源之间数据转换的中介。本系统集成中采用XML作为数据转换的中介,实现了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并且实现了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之间数据相互转换的构件,提高了ERP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该文分析了ERP系统中数据转换的基本需求,结合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构件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XML的通用数据转换系统。本文总结了在实施ERP系统的实践中所使用的技术,提出了用标准XML模式作为交换单据的数据标识;详细描述了关系模式与XML模式之间映射的转换脚本;讨论了XML文档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相互转换的数据转换构件的设计和实现接口;并基于DOM解析器,详细介绍了数据库转换构件中的数据转换的算法。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只要对每种单据都生成一份简单直观的转换脚本,并调用数据转换构件的接口,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提取(或存储)带有层次关系的XML文档。

关键词:XML;数据转换;数据库;构件;ERP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531-03

Real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ata Exchange Technology Based on XML in ERP System

WEN Jian

(Huaxia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imary demand of data exchange in ERP, combined with the mothod of object-oriented and component technique, it designs and realizes the system of universal data exchange based on XM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echnologies which are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emplifing ERP system, and brings up that use normal XML mode as DID of exchange voucher; and describes the transform script of mapping between relational mode and XML mode in detail; it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data exchange component and realizing joint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XML document and RDB; and it presents how to count the data exchange in database exchange unit on the base of DOM resolver. As long as creates a simple and visual exchange sript to every kind of voucher and invokes the interface of data exchange unit during use, it will be very easy to extract(or storage) XML document with LEV relation.

Key words: XML; data exchange; database; component; ERP

1 课题的背景

本文的课题是我在公司时负责的一个某工厂项目中实施ERP系统过程中产生的。该工厂是的一个合资型跨国集团,在本土以及海外有多条生产线,因为项目保密条例不能说的更多,所以这里只需阐述下该工厂的生产主要基于ERP管理,从材料的采购、入库、生产、销售进行集中管理。本文作者参与了ERP实施中销售业务的开发。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既要增加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集成已有的应用系统。例如,库存管理系统是在生产线引进时一并引进的,是基于ORACLE数据库的,我们无法也没必要另外开发一个库存管理系统;原有的财务结算系统是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销售系统是重新开发的,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销售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相对独立,但也存在相互之间的数据查询、交换。例如,销售系统需要查询库存产品的规格、数量的信息;财务结算系统需要查询销售统计情况,并将查询到的信息存储到本系统中。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的问题。

2 数据转换系统的分析

该工厂的ERP系统项目中,既要考虑集成现有的系统,又要考虑为未来发展网上电子商务提供扩展。对于前者,现有的系统无法简单地采用替换的方式。如,引进生产线时就有一套生产的管理系统,包括产品库存管理,它与生产线不可分离,而且功能完善,不可能也没必要使用其它系统取而代之,ERP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后者,广钢集团总部已初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未来集团内部的结算将通过此平成,与外部贸易伙伴的销售、采购等业务也将逐步移到此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是广钢集团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

基于此背景,该ERP系统需要一个通用的数据转换软件,以实现内部和外部的数据交流。数据转换系统就是这样一个软件,它实现XML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利用它能完成以下任务:1)从数据库中生成XML文档。2)将接收到的XML文档存入关系数据库中。通过标准格式的XML文档作为公共的传输介质,实现不同数据库间的数据交互。

系统分析示意图如图1。

其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定义或生成用于交互的XML表单;2)数据转换方式的研究和实现(关系模式和XML模式的相互映射)。

2.1 提取用于数据交换的XML标准文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编写XML文档时用到什么标记就创建什么标记,没有对这种标记和标记间依赖关系进行定义。这样作为文档的创作者可能会非常清楚标记的意义和标记间的依赖关系,但作为文档的使用者或处理该文档的程序而言就不明其义了。对于数据交换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交换的双方要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格式,只有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才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流转、处理等功能。其中每一个系统都将其内部的数据转换成行业标准的基于XML的数据格式,这样就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2.2 关系模式与XML模式相互转换脚本

要在商业MIS之间交换数据,必须先在XML文档和数据库之间转换数据,把XML模式映射到数据库模式和把数据库模式映射到XML模式。

解决XML模式和数据库模式相互映射问题,有两种途经:基于表格的映射和基于关系-对象的映射(第四章)。这里采用基于表格的映射来解决XML模式和数据库模式相互映射问题。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关系模式与XML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都要编写一个转换脚本,对于具体某个关系数据库,依据表单DTD(或XML Schema),定义从关系模式到XML模式的转换脚本,和从XML模式到关系模式的转换脚本。

转换方法示意图如图2。

在转换脚本中嵌入预定义的查询语句(基于模板的查询),由数据转换构件执行查询语句得到表格式的数据,然后再使用转换脚本的转换规则将表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结构化的XML文档数据。

2.3 基于XML的数据转换构件

在定义了数据转换脚本之后,数据转换构件使用这些转换脚本在关系数据库和XML文档之间相互转换数据。

在数据交换中使用表单XML文档的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共享一个表单模式,在贸易合作伙伴间按照模式发送表单。贸易合作伙伴间的数据库是异构的:发送的表单是多样的,因此有必要定义一个关系模式与一种表单XML文档之间的转换脚本,并调用数据转换构件的相应接口,通过深度遍历转换脚本,逐个分枝拓展创建,最终完成整个XML文档的DOM树的创建,实现广度的实体关系到深度的实体关系的映射,能够从关系数据库中提取出发送给任何贸易合作伙伴的表单XML文档。通过使用转换脚本能实现发送或接收的单据模式本地化。

3 系统实现

3.1 数据转换构件的实现

对于XML文档,数据转换构件是通过DOM(文档对象模型)读取XML文档中的节点。DOM是最基本也是最底层的XML存取技术,它是W3C推荐的一种技术标准,实际上是提供一组API来存取XML数据。在数据转换构件中,具体的XML模式与关系模式的数据转换需要涉及较为复杂XML格式分析处理及数据库操作和有效性的校验。

数据转换构件验证XML数据合法性的过程:在C/S环境中,客户机和服务器都可以使用Schema来验证文档。在客户机端验证的主要对象是转换脚本,在服务器端验证的主要对象是发来的XML文档。相对客户端而言在服务器端验证的意义更重大,在实际应用中也更为常见。由于连接到服务器上的客户数是很多的,所以有必要在处理客户端发送来的数据之前,先检验接到的数据是否与预期的结构一致。验证的步骤如下:将XML文档载入DOM树;判断是否连接DTD(只需验证根元素是否设置了xmlns属性);如果没有连接,服务器就要依据XML文档类型指定一个DTD进行连接,然后将更新的文档重新载入到另一个DOM树中,进行验证。

3.2 数据类型的转换

数据转换构件负责把XML文件中的文本转换成数据库中的数据类型,反之亦然。转换的方法是数据转换构件根据数据库模型来确定数据类型。

3.3 空值(null)的转换

在数据库中,空值意味着没有数据,这和值为0的数字或长度为零的字符串区别很大。XML文件中通过可选元素或属性支持这种空值的概念,如果一个可选元素或属性的值为空,就不会包含在文件内。将XML文档的结构映射到数据库(或反过来)时,可选元素类型或[空值]属性会被映射到允许空值的字段,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可能会产生插入错误(当转换数据到数据库时)或非法文件错误(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时)。

在集成ERP系统中,数据转换构件针对的是具体应用的领域,数据库的数据模式和XML文档的结构都有清晰的定义,数据类型确定,对于XML文档中的注释、处理指令、标记等等采用忽略的方法。

4 结论

本文重点讨论了利用XML作为媒介实现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的方法,详细描述了提取标准表单XML文档的方法,描述了编写XML文档和关系数据库之间数据转换的转换脚本的方法,设计了构件的功能和结构,以及描述关键算法的实现。

数据转换构件和各种转换的脚本目前在该工厂ERP系统中应用,实现了数据库与XML文档之间数据相互转换的目的,由于转换脚本是容易编写和维护的,未来单据的变化通过更改转换脚本就能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又由于该工厂的ERP系统是基于XML文档进行数据交换的,未来与外部合作企业之间的交流将更加容易,因此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数据转换构件的功能是在该工厂的ERP系统环境下实现的,证明了其可行性。为了达到数据转换构件对不同数据库的适应性以及提高通用性,计划进一步研究基于ODBC接口的可扩展的XML数据库交互构件。

参考文献:

[1] 雷.TPT的ERP系统实施.(内部文件).2004.

[2] 张维明.语义信息模型及应用[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 xml中国论坛.xml初学进阶. .cn

[4] 蔡希尧、陈平.面向对象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1995.

[5] 张晓东等.Java数据库高级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结构. .

[7] Didier Maitin.XML高级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8] 朱三元、钱乐秋、宿为民.软件工程技术概论[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 David Carson.XML应用的UML建模技术[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 阿捷.XML轻松学习手册(5)XML语法. .cn.

第8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VPN,多出口,校园网,远程访问,ISP

 

1.校园网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的提出

虚拟专用网(VPN),是对企业内部网的扩展。它通过“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等手段提供一种通过公用网络(通常是因特网)安全地对单位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校园网用户对校园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公网接入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日趋复杂的应用需求。大多数的教师习惯于利用家里的计算机上网查资料、写论文。如果要去学校图书馆网站,或者是教育网内查资料,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查找并下载的,因为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都做了访问限制,普通Internet用户也是不能访问教育网的。在每年期末考试后,老师在线提交成绩时,都要登录学校内部“教务处”的网站在线提交,这时也只能到学校提交。

为此,校园网的建设可采用多ISP连接的网络访问模式:在原有的教育网出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当地ISP(移动、联通或电信宽带ISP)出口,形成多ISP连接的校园网络结构,并且需学校的网络中心在学校组建VPN服务器,供教职工在校外使用校内资源。在组建VPN服务器时,使用当地ISP出口,为校外的教职工提供VPN接入服务,因为校外教职工大多使用当地ISP提供的ADSL宽带业务。当校外职工使用VPN接入学校的VPN服务器后,就可以访问校园网与教育网上的资源,这将为教职工提供很大的便利。

2.VPN关键技术研究

⑴隧道技术:隧道是指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隧道技术可分别以第2层或第3层隧道协议为基础。第2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帧作为数据交换单位。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L2TP(第二层隧道协议)和L2F(第2层转发协议)都属于第2层隧道协议,是将用户数据封装在点对点协议(PPP)帧中通过互联网发送。第3层隧道协议对应于OSI模型的网络层,使用包作为数据交换单位。MPLS、SSL以及IPSec隧道模式属于第3层隧道协议,是将IP包封装在附加的IP包头中,通过IP网络传送。无论哪种隧道协议都是由传输的载体、不同的封装格式以及用户数据包组成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用户的数据包是被封装在哪种数据包中在隧道中传输。

⑵安全技术:VPN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VPN可直接利用现有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认证等方式。

3.基于VPN技术的多出口校园网的设计

3.1 网络结构规划

为了满足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目标,网络结构采用典型的层次化拓扑,即核心层、分布层、访问层。核心层路由器用于优化网络可用性和性能,主要承担校园网的高速数据交换任务,同时要为各分布层节点提供最佳数据传输路径;分布层交换机用于执行策略,分别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接入层通过低端交换机和无线访问节点连接用户。毕业论文。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图

3.2 网络工作原理

在该组网方案中,学校通过核心层路由器分别接入教育网与Internet,然后通过一硬件防火墙与分布层交换机连接,分布层交换机负责连接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接入层设备,校园网内的终端计算机直接与接入层设备相连。终端计算机可直接使用教育网分配的IP地址。校园网内有一台安装了ISA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给其分配一个教育网IP地址(假设Ip:202.102.134.100,网关地址202.102.134.68),在防火墙中将一个公网地址(假设为222.206.176.12)映射到该地址。VPN服务器可通过“防火墙”与“核心层路由器”访问Internet与教育网,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VPN客户端—>Internet网络—>核心层路由器—>防火墙—>分布层交换机—>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的路线连接到VPN服务器,之后,ISA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防火墙和核心层路由器访问教育网,并且ISA Server2006 VPN服务器通过分布层交换机提供了到学校内网的访问。

3.3 技术要点

⑴防火墙内网地址问题。如果防火墙是透明模式接入,各个网口是不需要地址的。若防火墙是假透明,就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同一个网段的IP。如果是路由模式,需要给防火墙的每个网口配置不同网段的IP,就象路由器一样。现在有一些防火墙已经有所谓的混合模式,也就是透明和路由同时工作,这属于路由模式的扩展。毕业论文。

⑵VPN服务器的注意事项。ISA Server2006VPN服务器要求至少有“两块网卡”才能做VPN服务器,若服务器上只有一块网卡,需为其安装一块“虚拟网卡”。另外,VPN服务器不一定要直接连接在分布层交换机上,也可以是图书馆、办公楼、实验楼以及各院系的一台服务器,只要映射一个公网地址即可。

⑶设定ISA Server2006接受VPN呼叫。VPN 可通过默认设置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或者通过使用路由选择和远程访问控制台分配的一组地址来分配地址。如果选择了DHCP,VPN客户端永远不会同DHCP服务器进行直接通信,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服务器将分配从DHCP服务器所获得的地址;它将基于运行ISA Server2006的VPN 服务器的内部接口配置来分配名称服务器地址。如果拥有多个内部接口,运行ISA Server的VPN 服务器将选择其中之一。

⑷VPN客户端地址的分配。在给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时,在为VPN客户端分配IP地址的时候,要保证所分配的地址不能与VPN服务器本身以及VPN服务器所属内网、公网的地址冲突,否则VPN客户端在访问内网时,会造成寻址问题而不能访问。毕业论文。为了避免出现问题,直接分配私网的IP地址即可,比如192.168.14.0/24网段。另外,校园网外的教职工,在拨叫VPN服务器时,应是防火墙映射的地址,本文中即222.206.176.12。

4.结束语

多出口是目前许多高校组建校园网时所采取的方式,多出口解决了教育网与Internet之间的出口速度很慢的问题,将VPN技术应用到具有多出口的高校校园网,可以让校外Internet用户更容易、更方便的获得对教育网、校园网数字资源的使用权。

参考文献

[1]曹利峰,杜学绘,陈性元.一种新的IPsecVPN的实现方式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07

[2]贾毅峰.双出口校园网中策略路由的应用[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

[3]吴建国,王铁,许兴华.校园网双(多)出口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4]何胜辉.多出口校园网体系结构分析设计.网络通讯及安全,2008.02

第9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光纤,光交换,FTTH,多模光纤,单模光纤

 

0.引言

光纤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十分的成熟,应用也先当广泛,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本文从它比较有前景的光交换技术以及FTTH两个大的方面来分别论述一下他们的现状已经优缺点,最后再介绍一下光纤的种类和选择光纤的方法。

1.光交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光交换是指不经过任何光/电转换,将输入端光信号直接交换到任意的光输出端。光交换是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现代通信网中,全光网是未来宽带通信网的发展方向。全光网可以克服电子交换在容量上的瓶颈限制;可以大量节省建网成本;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光交换技术也可以分为光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目前还主要是开发光路交换,但今后发展方向将是分组光交换。

光纤只是解决传输问题,还需要解决光的交换问题。过去,通信网都是由金属线缆构成的,传输的是电子信号,交换是采用电子交换机。现在,通信网除了用户末端一小段外,都是光纤,传输的是光信号。合理的方法应该采用光交换。但目前,由于目前光开关器件不成熟,只能采用的是“光-电-光”方式来解决光网的交换,即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用电子交换后,再变还光信号。显然是不合理的办法,是效串不高和不经济的。正在开发大容量的光开关,以实现光交换网络,特别是所谓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

目前市场上看到的光交换,多数是基于光电和光机械的。而基于热学、液晶、声学、微光机电技术等光交换机将逐步被研发出来。其中微光机电技术(MEMS)是目前最有前途的一项技术。光交换为IP骨干网的光子化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方案。一方面,通过光交换可以使现有的IP骨干网的协议层次扁平化,更加充分的利用DWDM技术的带宽潜力;另外一方面,由于光交换网对突发包的数据是完全透明的,不经过任何的光电转化,从而使光突发交换机能够真正的实现所谓的T比特级光路由器,彻底消除由于现在的电子瓶颈而导致的带宽扩展困难。此外,光交换的QoS支持特征也符合下一代 Internet的要求。因此,光交换网络很有希望取代当前基于ATM/SDH架构和电子路由器的IP骨干网,成为下一代光子化的Internet骨干网。

2.光纤到家庭(FTTH)的发展

FTTH(Fiber To The Home ),顾名思义就是一根光纤直接到家庭。具体说,FTTH是指将光网络单元(ONU)安装在住家用户或企业用户处,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光纤到桌面)外最靠近用户的光接入网应用类型。FTTH的显著技术特点是不但提供更大的带宽,而且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

FTTH可向用户提供极丰富的带宽,所以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接入方式,对于实现信息社会有重要作用,还需要大规模推广和建设。FTTH所需要的光纤是现有已敷光纤的2~3倍。论文参考网。过去由于FTTH成本高,缺少宽带视频业务和宽带内容等原因,使FTTH还未能大力发展,只有少量的试验。近年来,由于光电子元器件的进步,光收发模块和光纤的价格大大降低;另外宽带内容日趋丰富,都加速了FTTH的实用化进程。

FTTH的优势主要是有5点:第一,它是无源网络,从局端到用户,中间基本上可以做到无源;第二,它的带宽是比较宽的,长距离正好符合运营商的大规模运用方式;第三,因为它是在光纤上承载的业务,所以并没有什么问题;第四,由于它的带宽比较宽,支持的协议比较灵活;第五,随着技术的发展,包括点对点、1.25G和FTTH的方式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功能。

发达国家对FTTH的看法不完全相同:美国运行商Verizon和Sprint比较积极,要在10—12年内采用FTTH改造网络。日本NTT发展FTTH最早, 早在1997 年日本NTT 公司就开始发展FTTH,2000年后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用户数量大增;美国在2002 年前后的12 月中FTTH的安装数量增加了200%以上。

FTTH[遇到的挑战:现在广泛采用的ADSL技术尚有一定优势。与FTTH相比:①价格低廉②利用原有铜线网使工程建设简单③对于目前影视节目及文件的传输ADSL既可满足需求。这些原因使得FTTH目前大量推广受制约。

设备成本过高造成投资效益低是阻碍FTTH发展关键因素。目前FTTH的设备价格还非常高昂,往往一线售价近1000美元,但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其原因之一就是其电信运营商可以向用户收取较高的服务费。据了解,在日本电信运营商向FTTH用户每月收取5000—6000日元服务费,折合人民币约400—500元,在美国FTTH用户每户每月服务费也约为80—100美元,电信运营商的FTTH网络一般2—3年可以收回投资,这种投资效益显然是不错的。但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在国内不少城市,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ADSL和基于5类线的LAN宽带接入月使用费已降到50元人民币以下,个别使用费较高的地区,如深圳,月使用费也只有100元人民币。基于这种宽带接入服务的资费水平根本无法支撑FTTH网络建设和运营,投资回收周期长达10年,这样的投资效益显然不可能唤起电信运营商的投资兴趣。可见,宽带接入市场需要的是低成本的FTTH,惟有低成本的FTTH才会有应用和发展的机会,而且也一定会有发展的机会。

光纤本身也有缺点,如质地较脆,机械强度低就是它的致命弱点。稍不注意,就会折断于光缆外皮当中。而且光纤的接续比较困难,施工人员要有比较好的切断、连接、分路和耦合技术。

FTTH的解决方案: 目前,FTTH接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基于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接入技术的EPON和GPON,基于小区有源交换接入(Active Optical Network——AON)的Fiber P2P技术。

P2P方案一一优点:各用户独立传输互不影响,体制变动灵活;可以采用廉价的低速光电子模块;传输距离长。缺点:需要在用户区安置1个汇总用户的有源节点,用以减少用户直接到局的光纤和管道数量。

PON方案——优点:无源网络维护简单,原则上可以节省光电子器件和光纤。缺点:需要采用价格昂贵的高速光电子模块;需要采用区分用户距离不同的电子模块,避免各用户上行信号互相冲突;传输距离受PON分比而缩短;各用户的下行带宽互相占用,如果用户带宽得不到保证时,不仅要网络扩容,还需要更换PON和更换用户模块来解决。

PON有多种,一般有如下几种:(1)APON:即ATM-PON,适合ATM交换网络。(2)BPON:即宽带的PON。(3)OPON:采用通用帧处理的OFP-PON。(4)EPON:采用以太网技术的PON,0EPON是千兆毕以太网的PON。(5)WDM-PON:采用波分复用来区分用户的PON,由于用户与波长有关,使维护不便,在FTTH中很少采用。

近来,由于无线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可用作WLAN的IEEE802.11g协议,传输带宽可达54Mbps,覆盖范围达100米以上,目前已可商用。论文参考网。如果采用无线接入WLAN作用户的数据传输,对于一般用户其上行数据量不大,IEEES02.11g是可以满足的。而FTTH主要解决HDTV宽带视频的大数据下行传输,在需要时也可包含一些下行数据。这就形成“光纤到家庭+无线接入”(FTTH+无线接入)的家庭网络。这种家庭网络,如果采用PON方式就特别简单,因为此PON无上行数据,不需要测距的电子模块,使得成本大大降低,维护也十分简单。如果所属PON的用户群体被无线城域网WiMAX(1EEE802.16)覆盖,那么就不需要再建设专用的WLAN。接入网采用无线是趋势,但无线接入网仍需要密布于用户附近的光纤网来支撑,与FTTH基本相当。FTTH+无线接入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

3.光纤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下面谈谈光纤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方法。光纤大类上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是指可以传输多个光传导模的光纤。在光纤通信初期,就是使用的就是多模光纤(G.651光纤),其工作波长在850nm或1300nm,衰减常数分别为<4dB/km和<3dB/km,色散系数分别为<120ps/(nm.km)和<6ps/(nm.km)。由于它的衰耗和色散大,故只能用于短距离通信。但它芯径大,对于接头和连接器的要求都不高,使用起来比单模光纤要方便,目前多用于局域网。

单模光纤是指只传输一个光传导模(基模)的光纤。其主要优点是衰减较小,传输距离长,传输容量大,在长途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等场合均有广泛应用。单模光纤由于只能传输基模,它不存在模间时延差,具有比多模光纤大得多的带宽,单模光纤的带宽可达几十GHz以上。论文参考网。所以单模光纤特别适合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通信系统。随着光纤制造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单模光纤的种类也在发展。常用的单模光纤有以下几种: G.652光纤,G.653光纤,G.655光纤。

选择光纤时应该注意以下三个参数:①最大无中继传输距离 ②波长的最大比特率 ③光纤的波长数。以上参数都必须考虑到光纤布设终期的要求。如果最大无中继传输距离在50~100km,建议选择G.652常规光纤,它价格低廉,适合短距离传输。如果距离更长,但只需要单波长在10Gbit/s 以上,则可选用G.653色散位移光纤。如果不但距离长,而且需要多波长承载10 Gbit/s 或更高速率,那么最佳选择则是G.655光纤。

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光纤选择原则:1.距离短应选择G.652常规光纤,采用较多纤芯所增加的投资不大。2.长距离光缆因为传输距离长,必须采用高速率和多波长的波分复用技术,G.655色散位移光纤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4.结束语

光纤通信技术现已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传输技术之一,在现在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得到了普遍意义上的应用,在全球通信领域及相关行业在全球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时,光纤通信技术仍得到了一些发展。依照我国现行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发展模式,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必会代替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送方式,而成为未来通信领域发展的主流技术,带领人类进入全光时代!

参考文献

[1] 徐公权, 段鲲, 廖光裕等译. 光纤通信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 杨淑雯. 全光光纤通信网[M]. 科学出版社, 2004

[3] 孙学康, 张金菊. 光纤通信技术[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4] 陈才和. 光纤通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