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工制造业范文

加工制造业精选(九篇)

加工制造业

第1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加工制造业;质量管理;分析讨论;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我国制造行业的经营发展大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大部分的制造企业虽有较好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工艺技术方面仍旧与国外制造业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大部分制造行业都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发展而成的,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制造行业的转型,使我国制造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制造企业的质量监管。本文就加工制造行业在质量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并且提出了加强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办法,希望对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能够有所改善和帮助。

一、我国加工制造业质量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加工制造行业的产品,大多要经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加工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控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过程监督等等。但是我国加工制造行业大多对质量监管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在质量管理控制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一些现实因素,使得我国制造业与低价、低质相互联系,从而使制造行业有效的质量管理控制难以实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制造行业发展经过了来料、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等,加工制造业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生产成本低廉等进行发展。同时我国加工制造行业的行业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只会一味的模仿国外的制造企业,为一些国外的大型制造企业代加工,这使得我国加工制造行业的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二)我国制造行业的管理观念、办法落后

质量控制工作本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想要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制定一些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办法。但是我国加工制造行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并没有树立相应的管理理念,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经济效益,且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监管规则也不健全,这就使得企业在产品生产发展过程中都缺乏对质量的有效管理控制,制造行业的员工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考虑眼前利益,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这就使得我国制造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被淘汰。

(三)加工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仅仅注重形式

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以为经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就认为产品的质量不会出现大问题了。这样的现象使得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注重形式,体系与实际操作出现“两层皮”,管理层没有意识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应该以顾客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企业需要不断的改进产品质量,不断的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四)加工制造业管理办法不当

现阶段一些加工制造行业已经意识到要对自身产品加强质量管理,但是在方法的使用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质量的管理控制往往达不到既定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办法相对较为成熟,我国制造业在引进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实际计划的可行性,没有考虑到我国制造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包括相关的市场、政策方面的因素,从而在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控制方法后,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改善我国加工制造行业质量管理控制的一些办法

(一)转变观念,以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质量控制标准

我国加工制造行业必须要积极转变观念,将顾客的满意程度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与服务,使顾客能够满意。并且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作为顾客,建立完善的服务理念,明确企业内部每一个职能部门的服务对象,建立一些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研究,积极进行反馈,形成一种由顾客进行评价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加工制造行业必须要重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

现代制造行业之中,质量认证仅仅只是最低的一个标准要求。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加工制造行业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加工制造行业必须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制定一些阶段性发展目标,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工制造业必须积极应用适合自己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产品的生产工艺、环境、原材料供给方面差异正在不断减小。现阶段我国加工制造行业中,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因素就是管理方面的因素。加工制造行业只有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才能够有效规范生产、设计环节,避免产品问题的出现,保证产品的质量。目前我国对于加工制造行业的管理办法较多,每个制造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特点,有挑选地应用一些质量管理和控制办法,将其积极融入生产制造环节中去,逐步推进我国制造行业的产品质量。

(四)加工制造行业必须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不管是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还是对质量的管理都是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为了能够有效保障企业产品的质量,使其要求贯彻到企业内部终端,就必须要使员工能够进一步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对整个质量管理流程的认识,并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和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

三、结束语

加工制造行业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加工制造行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建立完善产品质量的管理体系,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控制,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本文就我国加工制造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帮助我国加工制造行业更好的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奔波,周芳,南・亚伯拉罕等.中美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208-211.

第2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加工制造;全面预算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定义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经营规划和战略目标,同时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全面预算管理是通过对预期的各项具体活动的具体数据的分析和量化形成一系列动态的平衡的预测和规划并此为准绳,对整个过程的执行和量化情况付诸于监督、调整、控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考核;通过对过程中发现的偏差的纠正以及对由此发现的各项制度缺失、缺陷的补充和完善,使得企业管理在持续经营和发展的链条中能够做到日益充实、完整且及时、有效,使其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经营绩效及企业内控水平的一种综合性管理系统。

二、国有加工制造业引入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在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和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也有了更深远的规划和更明确的定位,国有企业除了应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应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随着租赁、承包、售出、参股等方式逐渐兴起,国有企业产权也逐渐向多元化进行转变,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国有加工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要求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计划、管控、绩效考核和对所发现问题的有效追溯和及时调整。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各项具体制度相辅相成,可以共同构建出一个全面、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成为企业实现能动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控制的重要载体。对国有加工制造企业而言,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企业部门间的合理分工,促进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解决企业人工成本高、环保压力大和部门间相互推诿、经济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难题,可以推动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相适应。因此,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环节缺失

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加工制造企业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特定领导审批政策成为阻碍全面预算管理在国有加工制造企业中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层及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的模糊,也使得其在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各部门的重视程度较低、全员参与程度不够,全业务覆盖流于形式,对各环节的预判不足。

(二)基础工作薄弱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基础工作薄弱,导致其更习惯利用那些已经既成事实的,特别是金额比较大、作用比较突出或者内容比较重要的项目数据,企业运营细节的大量数据被忽略,预算分析只能凭借相关工作人员,主要是财务人员的个人经验来进行。这种“以事后分析来做事前预测”的模式显然缺少了最起码的前瞻性,无法实时洞察经营变化情况和市场的反应,违背了预算管理的初衷。

(三)全面预算编制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亟待完善

国有企业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预算组织体系,但国有加工制造企业由于其成本各环节管控复杂、生产流程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全面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全面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亟待完善。在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受管理者或具体经办人员水平、经营场所以及软硬件应用、档案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信息数据间的联系极少,很多时候不够通畅甚至联系受阻,来自企业外部各主管机关和企业内部各部门大量的数据绝大多数都集中于财务部门,核算、填报、检查等大量具体处理工作使财务人员无暇充分思考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之部门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足,预算编制时无法使用与一系列业务量相关的弹性预算法,更多时候只是简单的采取定基、环比等传统的统计方法配合企业年度计划套入计划增长率,倒挤出相关所谓的预算数据,造成预算调整不能在动态中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平衡,预算的预测功能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预期,管控效果的不理想使其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编制方法的单一也使得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降低,从而进一步导致数据的有用性降低。

(四)组织架构的建立和维系受限

国有企业通常拥有相对完整的预算组织架构,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跨部门、跨级次的协调机制不完善,管理体系的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首先,国有加工制造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主动参与预算编制工作,甚至不作为、相互推诿。另外,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不匹配、熟练工人的稀缺和“管理—加工—生产”复合型人才极度缺失是目前国有加工制造企业的首要难题,长期固定的收入相对于逐年递增的包括离退休员工开支在内的庞大的成本费用以及过剩的产能,使企业无力支付高福利,造成人员流失严重,无法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全员参与”原则。

(五)执行情况不理想,预算调整实施不到位

国有企业通常拥有相对完备的预算管理流程,但预算编制完成后,一经下达执行,就要进行预算控制。在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下,由于无法运行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大部分都通过手工编制和人工信息传递,不能及时进行过程控制也缺乏动态跟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实时性难于体现,容易造成预算执行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严重影响预算效果。分析数据滞后同样影响了全面预算监督和考核机制的跟进,体系中的激励机制难以被激活。此外,信息化系统建设更新速度较慢也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理想。国有企业设立于财务部门的以“资金信息”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软件早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ERP软件和OA系统虽然带来了标准,其管理模式却并不灵活,而作为数字化转型载体的企业管理软件,并未得到及时更新,使得企业在资源整合、科学决策上存在盲区。

四、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应对措施和改进方法

(一)提高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

国有加工制造企业管理团队的认识和态度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无论在制度借鉴与建设方面还是在流程梳理与管控方面,影响都是深远的,只有主观的意愿与客观的制度以及保障制度得以落实的各项专门的工具相一致,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因此,企业领导层应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成效的取得,同时也应重视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从认识环节出发,让全面预算管理和控制理念深入人心,让员工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融合、相统一,从而进一步促进部门之间的理解、沟通和配合,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入展开。

(二)强化基础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能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应增进认识、提升自身适应能力及业务水平,通过参与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实施、调整等一系列具体过程,了解企业经营规划和战略目标实施的总体进度并加以监控;通过不断强化基础工作,提升企业的管理控制水平。具体而言,首先就是在每个经营周期伊始(通常为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以销售环节为起点,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同时根据经营项目计划以及与其关联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相关信息调整预测下一周期的现金流入、流出,分别编制出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以及预计现金流量表,并结合目标利润制订出销售计划、分解任务、估算销售额,再以销定产进一步明确产量、生产成本以及各项管理成本、涉税开支等,同时根据总体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规划预测资金盈余量或资金缺口,明确预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企业在下一个经营周期到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也应随时注意发现偏差,注重分析偏差的形成原因,并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不偏离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全面预算目标的前提下,依照具体预算管理制度规定编制调整方案,经审批后调整相应的预算数据,回归纳入当期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数据的调整和落实中形成及时的、有效的控制。各预算单位之间应分工明确、协同配合、相互制衡。

(三)选取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企业全面预算编制有效的前提条件,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应选取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其所采取的预算编制方法应与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相统一并与企业管理的要求相一致,还需与各个具体业务单元相适应。

(四)重新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重新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当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从费用预算入手,围绕企业实际业务和经营现状,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方向,确定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及其所需要的资源,以进一步优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与治理结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深入研究,提高制度的编制水平,加强体系建设的合理化、标准化,使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更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完善各项监督机制,确保新体系和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让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求,符合企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预期,激励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共同付诸于行动,在解放人力的同时真正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五)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分析和评价

全面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应当以企业现有的资源为基础,以市场经济环境为指导方向,在执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更是要求在体现其导向性的前提下,不能忽略及时性和相关性。全面预算体系应做到面对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威胁实时调整,发现机会随时通知。应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探寻最佳方案,以进一步节约资金,控制预期的成本。此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分析和评价环节与绩效考核息息相关:其一,国有企业应坚持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市场化方向。国有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保障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市场化,让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管理权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市场发展规律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中制订工资奖金预算方案的重要内容,自主建设、自主编制才能实现自主管理,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其二,国有企业还应统筹考虑诸如劳动力市场价格、劳动生产率以及企业自身经济效益,遵循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权衡工资指导线标准等诸多因素,结合国有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适当拉开工资差距,使得工资分配尽量向生产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以期进一步消除享乐思想、打破平均主义,实现按劳分配。其三,以业绩为导向、全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还可以使国有加工制造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能依托市场依靠先进的管理体系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应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将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与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内控机制的健全加以衔接,进行动态的调整,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内在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国有企业主动参与竞争、规范经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助力。

(六)拓展数据来源和渠道,实现大数据的应用

基础数据和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安全和技术维护建设以及各信息系统整合建设是实现大数据应用的关键,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应借助具有延展特性的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将数据加以归集和整理,进行加工再利用,以使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更为客观明确,使企业支出得以有效控制,企业现有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企业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实时获取内部运营和外部市场上的各种信息,使预算编制真正能够得以迅速、准确的调整和完善,使预算编制的实时、动态和个性化得以落实,全面预算和预算管理过程的合理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被夯实,灵活性也得以保障。

五、结语

近年来,国有加工制造企业只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借鉴相关行业和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指引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顺应时展的变革、跟紧经济前进的步伐,不断刷新观念、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和公司综合治理融为一体,才能顺应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中的瞬息万变,才能在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上继续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刘海军.关于国有企业如何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纳税,2018(18).

[2]高敏.国有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经贸实践,2018(12).

第3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都是按照国家计划来指导配套的。当时国内主要的粮机厂各有侧重点,几个粮食部属粮机厂分工明确。如:无锡粮机厂定点生产面粉加工机械的磨粉机;长治粮机厂主攻高方筛;安陆粮机厂’生产碾米设备和油脂加工设备;永登粮机厂负责生产清理设备;甚至细化到像关风器、风机、输送设备这样的相对通用型设备也有各自的定点厂家生产。计划经济给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以至使大多数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产品单一、成套能力差,规模小、技术分散、开发能力弱、效率低。几十年来,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1)上世纪七十年代,原粮食部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碾米设备选定型工作。通过这项工作,使得我国的碾米机械水平大为提高,当时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东南亚已处领先地位。我国的砻谷机技术至今仍不失为世界同类产品中的先进技术。

(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陆续引进了数百套国外先进的面粉、碾米、饲料等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通过长达近十年的消化吸收攻关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水平,缩短了我国的粮食加工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受当时体制和条件的制约,粮食加工机械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主要是山原生产厂家承担,力量分散,缺乏国产设备成套化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考虑,使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失掉了一次产业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好机会。可喜的是,饲料加工机械制造、碾米加工机械领域也出现了成套设备和技术生产厂家一汀苏牧羊集团、江苏正昌集团、湖南郴州粮机厂、浙江诸暨粮机厂一等,成为首批掌握成套设备和技术的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这些成套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向全国同行展示了技术水平、设备质量、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3)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如同其它机械行业一样逐步走向市场。特别是自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使粮食加工管理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国营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厂因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系,纷纷陷入困境。经过国有企业改制浪潮,大部分通过管理层承包或整体出售,成了集体、个体及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的工厂。他们凭借老厂几十年的人才资源、技术力量和品牌优势的积累,加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一些有胆识的民营厂领导注重科研与科研院所合作,花费重金引进先进机械加工设备,提高了粮食加上机械制造质量,逐步向成套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注重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例如:

1998年,原安陆粮机厂的十多名骨十,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湖北永祥粮机公司,公司迅速壮大。到2005年,水祥公司资产超过亿元,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上交税金500万元,远远超过原厂的业绩。水祥粮机公司的崛起引发了群起效应,现在安陆的民营粮机企业已发展到近三十家,粮机产业总资产已近3亿元,从业人员近3000人。粮机产品已拓展到碾米、榨油、面粉、仓储运输、膨化、脱粒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粮机的销售额超过4亿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行业界限,一些国防工业体系的企业,借助军转民的优惠和企业加工装备方而的优势,投人很大的力量开发生产粮食机械,如天津核理化院、哈飞公司等。这些企业目标大都瞄准技术难度高的设备,如:面粉加工设备中的磨粉机、高方筛、清粉机和大米色选机等。

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份最新资料显示,开前,中国粮油和农业机械工业企业约为8000余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1470家,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487家,民营企业916家,三资企业67家,分属农副食品加工专用设备、饲料生产专用设备、畜牧机械、机械化农具等。截止同前,粮油和农业机械企业资产669.6亿元,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资产为358亿元,占总计的53.5%;民营企业资产为274.6亿元,占总计的41%;三资企业资产为36.8亿元,占总计的5.5%。行业从业人数为41万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企业纷纷采取合资、独资的方式走入国门。瑞士布勒公司在向我国销售了几百套面粉、大米加工设备后,在无锡、深圳投资创办了独资粮食加工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厂,最近又收购了“陕西粮机”等企业,占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高端市场的意图显而易见。日本佐竹公司借日本进口我国东北大米,成功向我同推销了数十套碾米机械设备,并于1998年在苏州建立了粮食加工机械生产基地,2004年在厦门建立第二工场,先后成立了北京、哈尔滨、沈阳、成都、厦门等多家事务所,同时利用其收购的英国西蒙公司技术在我国推销剥皮制粉设备和技术意大利GBS公司在我国也有70多条面粉生产线的成套设备,2004年该公司进军北京,成立了吉必圣粮食机械公司。美国皇冠公司1997年在北京建立办事处,2001年与武汉友谊成立合资公司,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油脂加工设备生产厂商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粮机制造领域已经汇聚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跨国公司,我国粮机企业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正努力奋斗,进行行业内的技术升级和组织整合,一些龙头企业已拥有数控车床、数控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和喷涂流水线等先进设备和加工手段,粮机制造业已有了值得客户信任的名牌产品。

二、国外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国外拥有先进粮机制造技术的企业大都有儿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十年米,国际上粮机制造业发生了一系列大的企业兼并活动,完成了产业整合,出现了全球性跨国公司。1972年,布勒公司通过收购德国的米亚格公司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粮机制造供应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生产面粉加工机械但更以饲料加工机械见长的贝尔加公司收购本国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加蒂,再于2000年兼并另一家同样知名的面粉加工机械企业圣高尔菲特公司,形成最大的面粉加工机械生产商GBS集团。原英国的西蒙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与另一老牌粮机生产商罗宾逊公司合并,不到十年就被以生产碾米机械闻名于世的日本佐竹制造所收购。

如今这些世界级粮食加工机械制造公司都在我国落了户,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粮食加工机械、电子设备等制造体系,设立销售公司,有计划地逐步收购我国粮机制造行业内的强势企业,以求垄断国内市场。我国粮机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国内粮机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粮机制造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国外著名粮机制造公司的差距显著,拥有的 技术力量和先进制造装备数量、档次相去甚远,机械产品在设计水平与制造工艺方面还达不到国外先进水平。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能力上更是无法与其相比,自主创新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仿制产品多。不少民营企业自己没有加工能力,采取外协加工再进行组装来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自1998年来,由于缺乏行业管理,大多数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可依,设备造型落后,外观粗糙,稳定性和可靠性差,工艺性能低、能耗高,无故障时间短,使用寿命短。

国内制造企业只能生产一两个品种,厂与厂之间互相恶性竞争。这在国内面粉加工机械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单机生产堪称全球之冠,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能完整生产面粉生产线能力的食业,甚至没一家能同时提供磨粉机、清粉机、高方筛三大主机的厂家。使用国产设备配套新建的面粉厂,试车时,有多达一、二十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参加调试,众多厂家参加调试人员沟通协商不畅,调试工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国际跨国公司提供的是包括工艺设计的完整配套生产线,设备质量有保障,车间整齐有序,工艺成熟可靠。试车时,技术人员配合默契,不扯皮,调试工作效率高。

3.2品牌意识薄弱

国内粮机制造行业目前有数以千计的生产厂家,大都未形成规模优势,产品类同严重,如去石机,振动筛这样的单机设备,据中华面粉网的统计,生产企业超过40家以上;就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磨粉机,在国内也有超过10家以上的厂生产。

然而国内粮机制造业除了几个知名企业比较注重创建和保护自己的品牌外,不少中小型粮机制造厂家为了迫求眼前利益一味仿造;为争订单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只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际关系的拓展和公关上,没有品牌效应意识。由于销售价格低,利润低薄,又形成企业无力负担售后服务工作,售后服务的欠缺使得国内的粮机产品在用户心日中一直摆脱不了低档货的地位,不能和国外品牌同等产品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导致整个行业经济效益下降,技术水平难于提高,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

牧羊集团是集饲料、仓储、粮食机械等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制造、安装与服务为一体的著名企业集团。公司现有总资产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亿多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其中山口1200万美元,目前是最人的国内粮食加上机械制造企业。但与瑞士布勒、日本佐竹这样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规模实力相差就太人了,国内粮机制造业企业已经感受到来自国际品牌强人的压力。树立现代国际市场的竞争观念,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效率更高,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建自己的品牌,是组建航母型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的必由之路。

3.3经营观念有待提高

瑞士布勒进军中国粮机市场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占领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市场。为实现这个目标,布勒公司制定了一套市场发展的战略。自1982年,布勒公司进入中国,在北京成立办事处。至2006年1月,布勒控股与汀苏保龙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了第四家生产基地、专业饲料机械制造商一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

布勒公刊在经营策略上始终坚持:注重品牌,设备制造质量第一,以用户为本。根据中国的国情,推出层次不同的产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加强同客户的沟通,大力宣传品牌。

二十多年来,布勒公司根据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情况,对其在中国的企业进行了战略整合,同时兼并国内行业的骨干企业,既消灭了高端的竞争对手,又拓展了市场,减少了投资风险,大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逐步实现了其对中国面粉加工机械的高端产品和技术垄断的目标。

在市场的争夺上,国内有些企业不是以产品质量取胜,而是靠拉关系促销。而国际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是提供上百页内容详尽的合同,首先赢得客户的信任;再以高质量产品利可靠的技术、完善的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样的竞争结果必然是我国企业将丧失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面粉设备加工厂失去竞争力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四、我国粮机制造业发展思路

根据统计资料,2002年底全国大米加工企业8991个,年生产能力7324万t,年生产大米1878万t,开工率25.65%。1998年底我国已拥有生产能力为50t/24h-1200t/24h设备的大、中、小各类面粉加工企业近千个,其中采用50t/24h以下的小型机组约4万个。面粉全行业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已达3.5亿t左右,而整个行业的年加工量不到1.3亿t,面粉行业的开机率已不足40%。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粮食加工能力已达饱和状态,粮食加工厂的大规模建厂提升技术水平工作已告一段落,国内粮机制造业面临产业整合阶段。

挑战和机遇总是共存的。近年来,国外设备和技术进入国内市场,挤压了国内粮机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但是也促进机械制造工业开拓新市场,寻求出口,走向世界。据海关统计,2006年1-4月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及零件出口1578万美元;畜禽饲养机械出口2274万美元。

面对目前我国粮机行业的状况,国内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应该扎实练好内功做好产业整合工作,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拓展业务领域,把日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第4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三基;石油装备;领导干部;石油企业

1.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和理解加强三基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三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把握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主题、加深理解领会,不断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永不懈怠的创新勇气,为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基工作是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是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石油的独特优势。加强三基工作是实现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渤海装备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三基工作是集团公司着眼长远,适应经营规模和管理幅度扩大的客观需要;加强三基工作是推进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加强三基工作是促进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加强三基工作是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本质要求。“发扬大庆精神,加强三基工作是固本强基的战略任务,是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新的重大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三基工作的重大意义。

2.加强三基工作,健全组织机构,理清管理界面,明确工作责任是基础和前提

三基工作是石油企业的标杆和准绳。要把公司各项工作纳入三基工作之中,把三基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全过程,使基层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同心、同向、同步。党群各部门,牵头负责基层建设工作(党建、队伍建设)。生产、安全、经营、工会等部门,牵头负责基础工作(质量、计量、标准化、制度、流程等)。党群系统、教育培训部门,牵头负责基本素质(政治素养、业务技能)。但在具体落实中,要辩证地工作,因为基层建设、基本素质、也存在基础工作。基层建设办公室,要在认真组织机关科室学习集团公司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丰富基层建设实施细则,使细则、办法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可操作性更强。让基层单位能够明白“应该怎样做,重点干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并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搞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基层建设工作走向常态。

机关各科(部)室都要按照三基工作内涵,对号入座找准定位,对分管业务负责,要形成目标相同,方法各异,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管理模式。要结合公司基层建设工作大检查情况,调整基层建设工作方案,坚持把工作的着眼点聚焦到基层,把工作的着力点下移到车间和班组,形成“领导解难在一线、力量集结在一线、协调生产在一线、经验交流在一线、效果体现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的良好组织秩序,不断夯实企业发展根基。活动领导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指导、考评三基工作开展。

3.加强三基工作,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做文章

制度再好,载体再好,如果落实不下去,执行不到位,那也形同虚设。主体明确,责权清晰,奖罚分明,是加强三基工作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抓三基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是进一步细化、量化责任目标,按照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的要求,每项工作能定量的都要制定量化指标,确立工作标准和程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使工作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岗位职责更加简明清晰、工作标准更加科学规范,各项工作的推动更加规范有力,更便于执行和落实。二是狠抓责任落实,落实直线责任,就是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使部门领导的观念逐步转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同联动、相互配合。特别是在安全管理方面,应该和各部门分管的业务紧密相连,谁主管某项业务,谁就是这项业务的主管人,就有安全管理职权,同时也拥有义不容辞的安全责任,向“谁管工作、谁负责任”迈进。三是加强对责任落实的考核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强化过程跟踪和督办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切实增强岗位责任心和工作自觉性,教育引导广大员工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必须做好“规定动作”,坚决杜绝“自选动作”,确保操作执行到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本职工作。五是要在基层把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加以推进,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这是新时期加强安全管理基础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有效抓手。同时,进一步加强HSE体系建设和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为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4.要注重典型引导,发挥三基工作作用,不断推进三基工作上水平

要按照集团公司、渤海装备的要求,持续推进“五型五好”班组建设,培育一批示范班组、特色班组和优秀班组长队伍,逐步实现基层班组全面达标。要下大力气抓好“千队示范工程”,注重发现、培养三基工作典型,努力培育集团公司层面的“百面红旗”及“标杆集体”。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的示范、鼓舞和引领作用。

要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发挥好机关科(部)室在三基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三基工作能不能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能不能取得预期成效,关键在领导、在机关。机关领导干部要按照总书记关于“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的要求,把三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搞好安排部署,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抓出成效。

第5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加工制造 成本管理 问题 措施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属于传统产业之一,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为加工制造也带来更大的发展挑战,逐渐失去行业竞争力。事实上,加工制造企业的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成本控制最为突出,已成为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加工制造企业进行成控的重要性

(一)确保最大化利润

众所周知,企业运营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如果销售收入与期间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就会获得最大化利润。因此企业要严格控制成本管理,实现最大化利润,企业才能实现最大化价值。

(二)制造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任何企业在其发展中,遇到的竞争压力都是来自内外两种环境。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有企业间的竞争;企业职工则是内部因素。如果某一制造企业以最小成本实现了最大化利润,就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职工各方面福利待遇有保障,投资者能够获得高额回报,那么企业竞争力与凝聚力就会不言而喻。

(三)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任何企业只有拥有足够的利润生存空间,其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无论让利、折价或折扣等销售方式都是有度的,加工制造企业也要努力控制成本,创新产品设计,尽可能在设计阶段就能够降低产品成本确保质量,企业就会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工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体制落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在流通领域产品成本不断增加。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范围局限性比较大,仅仅包含原材料及人工费等,就是以简单的降低能耗、节约开支为主,对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与流通领域成本构成却不重视。他们仍在生产量提高、工人收入降低、维持销售量就是变相的成本降低,忽略了市场消耗力,因此短期内企业片面追求生产量,将国家宏观调控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存货压力大、销售难、资金回笼不及时,不利于企业日常运营,使得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

(二)理念落后

对于成本管理的认识,很多企业还以内部为主,尤其是片面的认为成本降低只发生于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不足,不利于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此外,很多企业成本管理也是以生产成本降低为主,忽略了成本效益,一味地降低成本,不重视成本效益原则,而是通过成本支出获得较大利益。

(三)成本信息不全面

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通过产量与作业时间,进行按劳分配。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成本管理不单是职工工作时间,而是以机器折旧与技术产权等为主。因此不全面的成本计算方法,使得企业决策者缺乏正确的决策信息,不利于企业正常运营发展。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新形势下,落后的成本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需求。以往,企业主要依赖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对成本管理进行干预,通过行政手段规定成本管理构成。在市场经济阶段,市场引导着成本管理,但部分企业管理者思想还比较落后,没有明确规定成本管理的责任,因此难以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位,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

三、加工制造企业应对成本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增强成控意识,创新成本管理理念

在企业运营发展中,成本控制是一种认识与文化,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成本效益理念,成本控制不是简单的节省资金,而是提升产品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环节,而且成本效益价值也包含在内。此外,加工制造企业要与同行、上下游及国内外著名企业加强沟通,将此行业价值链成本节约研发,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成本控制人员还要提高业务水平。在新形势下,制造企业拥有科学全面的成本控制体系,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使企业的设计、物流、生产与人员管理等整个流程更加规范化。增强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创新成本控制理念,是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完善成本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领导要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加强管理学习,明白科学管理的意义,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此开阔管理者视野。其次,领导重视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严格要求财务人员工作形成危机感,组织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以防因上报而机械的数据搜集、因考核而简单的对比数据,从根本上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监督评价,提升数据综合分析与利用能力,这样财务工作才能引导领导者做出正确决策。最后,增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明白企业成本控制与自身利益密不可分,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与进步,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树立正确的节支降耗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顺应市场机制需求,企业要全面做好成本管理,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类专业 零件加工 实训 项目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81-02

一、目前实训教学设计的弊端

职业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各工种传统的实训教学设计一般模式是:按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的循序渐进训练方法。近几年职业院校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提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取得一些成果。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情境的设计,就是要使学生懂得首位工作岗位所需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劳动组织、工作环节、工作过程,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融综合素质培养于学习过程。然而,目前多数学院的实训项目设计还是局限于各工种的单一训练,还是处于各自为阵的封闭式教学状态。其弊端体现如下。

(一)各工种的单一训练不利于学生对机械零件整个工艺过程的学习

各工种单一的单项基础训练到综合训练,只按本工种学习项目来设计工件的结构,从简单结构到复合结构,循序渐进一一训练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其他后续工种的实训。因此,项目训练只体现了本工种的加工工艺,不能体现一个真实机械零件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学生对零件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认知和实践受到局限,不利于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提高。

(二)封闭式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工装夹具的合理选用意识和设计能力

各工种的实训教学只注重学生本工种的操作技能提高,只针对本工种各项基本功训练来设计训练载体以及加工精度,忽略与其他工种的联系,不能把一个机械零件的整个加工过程和装配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比如:车工加工轴类零件,只按本工种加工技术要求设计零件形状与尺寸及公差,而忽略轴上其它各种加工的结构要素设计,学生只知道本工序的尺寸控制;铣工为了完成键槽的铣削训练课题,随便找根车工废弃的轴,在上面铣键槽,虽然制定了尺寸精度,但没有与其相互配合的齿轮或其他套类零件来检验,能否满足形位公差方面的技术要求也就不得而知。而真正的传动轴,轴上装配有其他套类零件,齿轮和轴通过键、键槽传递扭矩,装配精度要通过尺寸、形位公差要求来保证,需要车、铣、磨、钳各工序的加工过程来保证其加工精度。因此,各自为阵的封闭式教学,学生不了解零件的各工序加工精度的相互关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机械零件的传动关系和装配关系,不利于学生掌握机械传动机构精度获得方法,以致影响提高学生对工装夹具的合理选用意识和设计能力。

(三)各工种的训练项目不相关联造成材料的浪费

由于各工种实训的各自为阵,设计的训练项目不相关联,以非生产性的工件进行训练,加工以后经检测评分,就当做废料处理,例如:车工进行套零件加工项目训练,先用圆钢下一批坯料,从钻孔车通孔车台阶孔,训练后就当废料处理。铣工进行齿轮的轮齿铣削加工项目训练,先用圆钢下一批坯料,由车工加工出齿轮坯车工另找材料加工一根定位心轴铣工用心轴安装齿轮坯铣削齿部,因为是非生产零件,这批齿轮即当废料处理。如果车工训练的零件能转到铣工、磨工等工种训练用,可避免某些材料浪费。因此,工种间的训练项目不相关联造成较大的实训材料消耗。

二、零件加工训练项目的合理设计

(一)尽可能选择生产零件作为训练载体,符合产学结合原则

各工种在实训项目设计时,尽可能联系生产实际,选择生产零件加工为训练载体,实行产学结合,减少非零件加工的纯练习的材料消耗。如车工进行轴类零件加工项目训练,假设:第一种是纯消耗练习,一名学生车一根45钢的轴所用材料为1公斤,价格约4.5元/公斤,消耗为4.5元。第二种是承接企业的来料加工实行产学结合,同样加工一根轴,首先省去购买材料费4.5元,其次,完成加工后,企业付给加工费为1.5元。两种情况对比,二者均实现了项目训练,但第一种情况是负4.5元,而第二种情况是少支出4.5元并加1.5元,二者相差为6元。

在产学结合方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教学过程完成多种零件的加工。如车工实训结合销轴、拉杆、伞齿轮轴、挡圈、管接头等零件的批量生产,以及各种单件小批量的零件加工。铣工、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磨工实训对伞齿轮轴、齿轮、发动机盖板、齿轮箱、阀座等生产零件加工,既减少大量的纯练习的材料消耗,每年还有上百万元的利润收入。

(二)选择的生产零件要与项目训练内容紧密联系

选择的生产零件既要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又要与项目训练内容紧密联系,符合学生项目训练提高技能要求。如学院为企业加工的部分零件,伞齿轮轴,机械加工包含了车工、铣工两个工种的工序。车工有车端面、钻中心孔,车外圆台阶、车螺纹、车锥体;铣工有铣花键、滚齿;磨工磨削外圆,发动机盖板,机械加工含有铣工铣定位面、数控加工大小孔、磨工磨削平面等,并有三坐标检测工作。这些零件是机械加工基础训练较为合适的载体,既能达到项目训练目的,又产生经济效益,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适应企业生产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生产零件时,避免单一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学生技能训练。如长期让学生加工简单而单一的零件,学校取得了经济效益,但学生的实训时间全部用于简单零件加工,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技能低下的熟练工,违背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宗旨。

(三)各工种训练项目相衔接,使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设计训练项目时,各实训工种应共同研讨,拟定一些多工种的训练项目相衔接的载体,并按加工工序的顺序安排项目实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系统地把零件制造工艺过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比如:小型减速器就是组件加工的载体,图1所示为高速轴零件装配示意图。把轴、隔套、齿轮、端盖、透盖、带轮、螺母的加工贯穿于车、铣、磨、钳等工种的实训中,可根据工艺过程合理安排实训内容。箱体可利用边角料和废弃的套零件通过焊工焊接、铣工(数控铣)加工、钳工加工成型,也可采用铸件,由铣工(数控铣)、钳工加工成型。车工实训完成轴、隔套、齿轮、端盖、透盖、带轮、螺母的车削工序的加工,把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的车削加工课题训练融入其中;铣工实训完成箱体铣削加工,及轴、齿轮、带轮的键槽与齿部的加工,基本涵盖了铣工基础训练内容;磨工实训完成轴的轴承位、齿轮内孔及端面的磨削加工,满足磨削基础训练要求;钳工实训完成端盖、透盖钻孔及最后组装成减速器总成,是训练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几个工种的实训,了解减速器主要零件的生产过程,对一个零件的多工序加工工艺及该零件与其它零件的装配关系有较全面的认知,有利于对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

图1 减速器高速轴装配示意图

各工种的训练项目衔接设计得当是关键,例如:轴的加工,经过下料车工车削加工各外圆铣工铣键槽磨工磨削轴承位;齿轮加工由车加工外圆内孔与端面拉键槽磨工磨削内孔铣工铣齿部;轴与齿轮的配合要求以及加工中保证配合精度应注意的问题、精度的检测方法等技术均在加工训练中得到应用。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了解零件在机构中的装配关系,加工精度对装配精度、工作精度的影响,如何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等。更重要的是:学生把自己加工的零件组装成一个机构(总成),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钻研的兴趣。同时一个零件可用于几个工种的不同项目实训,克服了各工种各自为阵单独训练的耗材严重弊端。

三、实训项目的合理设计带来的实惠

实训项目的合理设计,使实训教学与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地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尤其产学结合的项目训练,使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学生的能力更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趋向零距离对接。实训项目的合理设计及产学结合的开展,减少实训材料的经费开支,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以产养学的办学理念。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产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以生产零件为训练载体,取得较好教学成果与经济效益。

多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用工程机械零部件、汽车配件等企业的零件加工为训练载体,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产品加工实践中,加工出合格产品,树立了成就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二是学生参与零件批量生产,有利于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培养生产质量与效率意识、生产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意识、职业素养等,更贴近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三是产学结合的实施,为学院节省了大量用于训练的钢料,每年对外加工产值过千万元,实现了以产养学的自我造血功能,并为柳州市多家企业提供了生产服务,产生了多重的效益。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类专业实训教学训练项目合理设计,是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院在企业的认可度的关键问题,是职业院校发展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史云霞,卞雪松,施振华.基于工学结合的机械零件加工课程开发与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第7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 解决方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工制造企业是外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或者技术,企业自己提供机器设备及人力完成产品作业,从而获取资金为其主要经营模式。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以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降低劳动力成本或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为主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但的新的经济情势下,这些基础且原始的成本管理手段远远不能够满足激烈的企业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永远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加工制造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生存发展,必须革新观念,采取有效的成本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地位,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壮大。

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有些企业确实学习采用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本企业,但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思想的过度僵化、管理理念理解的不够深刻或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与相关工作人员有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等一系列原因,往往使成本管理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付之东流,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价值。

一、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1企业决策者成本管理观念滞后

企业的决策机构是企业的大脑,管理者的决策决定企业运行目标、运行方式,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成长之路、未来的发张趋势都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担责任,而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价值所在。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成本管理思想,并付诸实践于企业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一些企业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在成本划分、货物库存等方面人为的捏造数据,弄虚作假,以虚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换取企业的一些虚假荣誉。在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有成本管理的思想意识,但在管理过程中没有统筹的战略思想,对成本管理的理念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际应用中,只降低原材料成本,没有进行实际研发,难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率。或有的企业知道提高效率但没有形成产业链,只知道在某一方面提高,而忽略其他产业链条。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产业链条的不完善是阻碍成本管理理念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严重问题。

1.2成本管理体制落后

市场是不断扩大的,也是不断进步的,企业的管理走向一定要适合市场的需求。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应以市场需求为限,每年合理预算市场需求,从而计划产品数量,不能一味的盲目生产、扩大生产,从而造成产品积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企业的生产方式要不断革新,适合现行市场的需求,不能一层不变的按照原有的生产技术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在生产过程中,要适时进行技术开发,人才培训,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理念。

1.3成本信息的片面计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计算成本已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计算劳动生产时间为主转变为计算知识产权、技术秘密、机器折旧为等。所以,片面计算企业投入产出成本,不利于企业产业信息的有效整合,对企业的决策方向及战略实施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利的影响。

1.4缺乏激励机制

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劳动者的从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依靠行政手段予以强制,没有充分的劳动约束机制,劳动者没有明确分工,导致没有形成有效的责任体制。在劳动过程中,没有提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产成本。

二、加工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主要对策

2.1深入学习成本管理理念并有效实施

在企业中,决策者必须深入学习成本管理理念,对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整合,并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至上而下,有效的推广并实施。企业员工,要树立成本意识,在工作中,把自己的成本意识落到实处。为此,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变劳动者传统的劳动意识,比如,在企业内部建立按生产产品的合格数量与生产产品瑕疵数量相结合的工资领取方式,同时加大奖励与处罚力度;进行年度成本意识优秀人员评选,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劳动责任体系,在分配劳动任务时明确每个车间、每个人的相关责任。这样,至上而下的成本意识的树立,才能真正改变企业陈旧落后的成本管理模式。

2.2制定目标成本

企业在进行年初预算时,要了解学习科学且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并对企业未来一年中的预计生产目标、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预算,在充分了解企业年度工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成本计算。在具体工作中,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标准,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借鉴优秀企业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2.3狠抓落实

企业在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后,要狠抓落实,建立严格责任机制,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消耗,通过废物利用减低原材料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开动脑经,发现新方法、新工艺。

2.4产业链转型

在企业实施产业战略时,要推动企业的相关产业,把基础的加工产业做好,再创造条件向订单处理、专业批发、运输等方面一并发展,形成产业链,使企业加大竞争优势,获得更大及经济利益。

结语:

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使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增加产业链,不断壮大。企业上下一心,共同努力,为加工制造企业的持久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吉晓峰.浅谈加工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4)

[2]黄夫祥,钱轶.论PDM如何扫平制造企业“信息孤岛”[J].江苏科技信息.2010(5)

[3]刘广发,刘丹.加快推进加工制造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转型[J].辽宁经济.2009(3)

第8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北部湾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前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然而要真正做到和有效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离不开实践教学,尤其是具有顶岗能力的生产性实训。目前,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数控专业顶岗实习基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怎样在办学实践中走出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路子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国内开展了很多关于数控加工实践性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提出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到提出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构建教学体系,制造加工实践性教学改革正朝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为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经过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查阅,目前国内外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了数控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校内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做出深层次的界定。比如,在如何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积极探索面向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模式,实行“三业对接、双轨并行”(“三业对接”是指:行业、企业、专业紧密对接、互为支撑;“双轨并行”是指: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教学都可在此基地同时进行),打造具有显著特色的高职生产性数控实训基地。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打造具备面向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实训基地产业化建设的社会服务功能

充分开发和利用实训资源,应着力对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的考虑。目的是真正立足地方,为广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通过生产产品、科技研发、提供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方式与政府、行业、企业或个人合作,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基地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完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制造业市场化运作管理机制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需按照市场的要求合理分配和使用资源,对教学管理、生产过程管理、设备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并且核算实训成本,确保实践教学优质高效进行。

3.完善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

一支精干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及实训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因此应该重视实训师资队伍培养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企业行家、充实实训队伍,促进实训教学、科研的发展。

4.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按照制造业职业资格标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有序地构建起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5.面向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整体设计上尽可能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实际,创造一个生产现场真实训练的实践环节,提供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氛围。

四、实施方案

1.针对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广泛开展行业、企业和就业目标市场调查,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从2012年3月开始,组织课题组的成员,结合我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的现状,深入到区内外制造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和加工制造企业进行进行调研,找准我区高职院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和对策,为今后我区高职院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上的建设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2.根据广西北部湾加工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展“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究实训基地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精干的“双师型”实训教学队伍。

3.在本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之后,将向有关对口高职、中职院校进行成果共享,推动广西高职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4.利用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优势,更好地对外开展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推动区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对改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向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强化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

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管理机构,根据生产需要设置生产部、设计部、技术部、市场部等部门,教师转化身份,兼职各部门工作,全面开展对外生产与服务工作,为生产性实训和轮岗实习创造条件,为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两段四层”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探索了高职教育“产教研”结合的新路子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线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必须紧密与企业合作,一方面,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加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改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教育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使企业的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3)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数控技术训练基地”建设可为他们提供实践训练的舞台,通过实践锻炼,能极大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学术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五、结论

通过联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部分加工制造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研究并制订出一套面向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制订出与之配套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达到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目的。

(1)明确了广西北部湾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区域发展特点,明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方向,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

(2)构建了面向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结合行业、职业、企业一起共同制定与行业、职业有关标准相衔接,与企业用人要求相符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标准。

(3)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符合广西北部湾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标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加工制造企业有关技术标准、职业标准、市场运作标准设置和管理实训场所,完全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流程与典型加工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构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家星,曲有安.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2]吴冰冰.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8).

[3]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4]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

[5]陈玉华.在校企合作中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6]黄孝平,左仁合,黄巧荣.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第9篇:加工制造业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械加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机械加工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的教学已经是必不可少,而且也必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于我们从事数控加工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的搞好数控加工实习教学工作,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都习惯于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模式那样,从前到后,从理论到操作逐步进行教学。先讲基本理论,加工工艺,讲编程代码,最后才讲操作实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看似由浅入深,由理论及实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却并不理想。由于前面理论教学准备时间太长,导致有些学生对本应该很感兴趣的实习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且前面的理论知识内容并不是马上就能应用到实习教学中。等到真正开始实习操作了,有些同学反而把学过的理论给忘了,再回过头来去复习,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到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逐步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从实际效果上来看,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理工科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型的数控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主导-主体结合”的教学设计原则,它避免了在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相互矛盾,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数控实习教学这一实践性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它独有的教学特色,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关于数控实习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建构“任务驱动”型的数控实习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任务设计展示阶段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而任务的突出应在学生的学习情景中产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情景的创设是学生求知的开始,这在数控实习教学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每节课导入环节,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用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其目的应该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驱动学习,并自始至终维持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数控机床对刀以及刀具补偿确定方法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我们编辑程序的时候,采用的工件坐标系,是我们在工件上人为设定的一个坐标系。而机床通过回机械参考点的操作,建立的则是机械坐标系。那么这两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呢?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任务之后,学生们普遍很感兴趣,进而积极的思考,对于后续学习的进行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

2.任务探索实践阶段

这是一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数控实习教学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数控实习中,教师给出的“典型”任务相当于学生的主要的学习内容,而这个主要的学习内容还需要学生在小组或独立实践学习中分散成许多小任务来逐渐完成。这一阶段我把它分成了以下三个环节:

(1)尝试、探索。

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以后,就会有动手操作的兴趣,这时教师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中质疑。于是,一个个的问题就是一个个的任务驱动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知,让新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钥匙。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在如何确定工件坐标系和机械坐标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思考,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由于两个坐标系的坐标轴方向相同,因而只需要确定出两个坐标系坐标原点之间的关系即可以确定出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该如何确定两个坐标原点之间的关系呢,(在数控车床上)其实只要确定出两个坐标原点之间的X轴和Z轴之间的距离即可。这样,学生们就明确了我们下面操作的原因和原理。同时也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目的。

(2)讲解、演示。

数控实习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演示讲解的重要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演示讲解,更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的体现。同时教师引导时要注意引要引在关键,导要导在要点。我们同样借用上面的例子。经过上面的尝试探索阶段,学生们找到了问题之所在,即我们要明确的问题的实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便进行有意识的讲解和演示操作,引导学生明确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数据。学生们在观看我们操作演示的时候也特别的认真,还不时地发表一些观点,气氛很热烈,同时学习的效果也很好。学生们普遍反映原理明确了,操作学会了。

(3)改造、创新。

改造,即利用新学的知识对前面做的作品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完善,这是学生初步对知识的运用。创新,就是在完成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练习。

3.任务评价评议阶段

数控实习教学的实践性很强,所以课堂教学的评价,更要立足于“教学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当然,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总结的方式应以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条理化。

总之,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个环节就好像一个三角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石,稳稳地支撑着数控实习教学,不管是知识的建构,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精心设计任务,让任务驱动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学会学习。

三、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的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型学习由于具有较明确的具体目的,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就,体验成功,同时有利于激励学习兴趣。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助于激发完善自我的欲望,启动不断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对于实习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强化作用。我想,通过我们在教学中的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会越来越成熟,对于我们数控实习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结束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且正日益受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这样一种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走出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知识积累的老路子,其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机电技术应用会刊。北京:2005。

[2]杨建明。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