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加工工艺论文精选(九篇)

加工工艺论文

第1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叶片的测量

在转轮叶片的加工过程中,对叶片进行有效测量的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并且这一工序应该贯穿于叶片加工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叶片表面的加工精度。一般来讲,水轮机转轮叶片的表面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三维雕塑曲面,测量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最后的精铣过程中,对测量结果的精度要求较高,一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很难满足要求。为此需要采用特殊的专业测量工具,通过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的方法完成曲面精度测量。当然,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首先应该对铸件,即叶片的毛坯进行测量,以确定其加工余量分布情况,便于优化龙门铣机床的编程,同时,也有利于更加合理的固定铸件在胎具中的位置,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其次,在具体的加工过程中,也应该要进行一定的测量,主要是为了确定粗加工后的剩余量,以便于及时调整编程和工件的位置。及时的检测也有利于检测叶片是否出现了变形情况,以及时调整。最后,在加工完成之后,仍然需要进行测量以检验加工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2正确的在胎具上固定叶片

在利用龙门铣机床进行转轮叶片加工时,必须要正确的将叶片的毛坯固定在胎具上,也就是要进行装卡找正。由于叶片本身的形状并不规则,也没有明显的中心点,所以对其进行装卡找正,难度较大。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装卡原则:首先是要求胎具的强度应该足够大,因为叶片本身的自重较大,如果胎具强度不足,在加工时易出现叶片移动的问题。其次是要求胎具本身应该有较为稳定的支撑点,以便于确定叶片摆放的重心。再者,叶片装卡找正时要确保叶片的所有加工部位都在龙门铣机床的有效行程范围内。第四是要求胎具的支撑点必须要可靠,以避免叶片发生变形。第五是要求在加工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减振措施。第六是胎具的装卡部位应该灵活易操作。在常规的装卡找正工作中,常常会使用胎具自身进行找正,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找正方法不但无法确保找正效果,且会耽误较长时间。为此现如今多采用计算机自动三点找正的方法来进行装卡找正,效果较好。

3合理选择加工刀具

对于转轮叶片加工而言,刀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若刀具选择不恰当,不但不利于保证叶片加工的精度,还可能会对龙门铣机床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一般在大型水轮机转轮叶片的加工中,多选用硬质合金机卡刀。这种刀具耐磨、抗冲击性能好,尺寸准确,刀片可以更换,比较适合水轮机叶片的加工。刀具形状的选择要根据加工的部位来确定。刀具的尺寸(刀具直径、刃高、刀杆长度)由被加工曲面的形状来决定。形状比较平缓、曲率小的曲面,可采用直径较大的刀具,以提高加工效率。形状起伏变化大、曲率较大的曲面,可采用直径较小的刀具,以避免刀具干涉和过切。总的原则是在不发生刀具干涉的前提下,尽量采用直径较大的刀具进行加工。对于加工余量分布很不均匀的叶片可考虑采用侧刃较高的刀具,以避免加工中,局部位置发生吃刀深度超过刃高的现象。对于被加工曲面或其他曲面和数控铣头发生干涉时,可考虑采用较长刀杆的刀具进行加工。刀片的形状可根据刀具的不同及粗铣精铣的要求采用三角形、菱形、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刀片。

4刀位计算

刀位计算的主要任务是:首先选定加工坐标系,然后用三点找正法对叶片的理论造型进行找正定位。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加工效率、保证加工精度和型面质量为原则,选定刀具、确定走刀方式和刀轴控制方式,设定走刀方向和排刀方向的精度,进行刀位轨迹的计算和刀具干涉检查,最终生成为后置处理用的刀位轨迹数据文件。

二、结语

第2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1飞机部件装配精加工概述飞机部件装配精加工是飞机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飞机部件满足一定装配精度,为减小部件装配变形和装配误差,使部件最大限度满足工况要求的装配工艺。目前,国内飞机部件装配精加工的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工艺水平,是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1.2国内外研究状况由于目前飞机装配基本上仍然采用手工操作,固一些装配误差依然存在。因此,国内外对大尺寸飞机部件都进行精加工。如美国的航空波音飞机(如图1所示)的机身机翼对接接头、发动机吊舱接头等重要接头都进行精加工。法国的幻影2000战斗机接头也进行精加工。而前苏联对飞机主要街头部件同样也进行精加工。如苏27飞机垂尾和平尾、机身机翼接头进行精加工。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飞机制造科研能力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飞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设计人才有断层,风险较大资金短缺等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但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已全面拉动飞机制造科技的发展。

因此,我国飞机制造及修理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开展技术前瞻研究,与国外企业建立优良的合作体系,完善配套措施,提高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十一五”期间将适时启动大型飞机研制项目。一方面是国家对民机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军机研发新型号的要求,我国航空工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处于历史转折点。自主发展大型、高附加值飞机以及诸如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能力还极其薄弱,但随着中国航天航空业的发展,飞机制造业未来走势看好。

2部件装配时精加工的作用与意义

2.1保证接头对接协调当不采用精加工方法时,对接接头的协调误差积与采用精加工方法时相比要大,而对接协调的概率则要小。使用飞机零部件装配架铆接协调这个环节的协调误差最大。由于目前飞机制造技术的水平比较低,飞机装配工艺设备的结构复杂,铆接组装飞机部件主要是手工操作,因此,铆接装配引起变形和装配误差占的协调误差最大;铆接装配引起的变形和铆接组装误差比较大,因此很难保证协调部件对接接头。间的孔轴端面间隙,即牺牲性能的设计技术对接接头,以确保协调,但这往往是不可行的技术。所以,在飞机部件的装配中须对接头采用精加工的方式,不然难以确保协调对接接头。

2.2保证接头与外形相对位置的协调除了部件装配本身具有一定的形状误差之外,接头与装配型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对位置误差。事实上这种位置误差包含两个方面的误差,分别是接头孔的位置误差和接头端面的位置误差。由于相对位置误差的存在,接头通常不能对接,即使可以完成它们之间的对接,也仅仅是接触点的对接,而这在技术上行不通。重要的接头面接触面积,往往需要理论的端面的接合面积的70%以上。由上所述,所造成的接头部件端部的表面形状误差的位置误差大于构件的形状装配误差。这里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这个装配误差是局部形状的误差,而引起位置误差的接头部件端面的形状误差是整体的;二是,接头位置误差常常比较大,这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应采用精加工的方式来确保接头部件的相对位置。否则,连接器和组件很难保证形状的相对位置的精度,也很难确保该部件的形状位置的相对精度。

3部件精加工的方式与结构条件

3.1部件精加工的方式通常来说部件的精加工方式有两种,它们分别是对接头孔进行精加工以及接头的最后安装。

3.1.1对接头孔进行精加工这种精加工方法目前来说最为普遍,它的特点是在用特殊的测试卡板装配式框架来调整零件形状的基础上,根据各组成部分的联合定位把部件接头孔加工到零件最终的尺寸,从而完成精加工部件的要求,因此接头孔和孔的端面需要留足够的余量来保证。这种方法适用于留有余量的孔。

3.1.2接头的最后安装也有一些部件接头不能弥补处理,例如滑轮板,压力轴承,滑槽和组装阶段其他组件。最后安装接头是解决这些零部件精加工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实际情况下,人为的操作水平、装配过程中的变形以及结构工艺性差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如果在结构封闭后没有额外因素造成进一步的误差,该接头部件的壳体结构用相同的连接可以发挥在精加工时的作用。这些方法是在装配型架上进行精加工的,无需特别精加工工作台。除此之外,在一般情况下也不需要特殊的工具和动力头。

3.2部件精加工的结构要求如果部件要进行精加工,那么前提是部件的结构允许采用精加工的方式。3.2.1接头孔精加工的要求对于接头孔的精加工方式,它的结构应有下列要求:①接头孔和接头孔端面应当留有足够的精加工余量,该值应比误差所造成的调整形状的位移要大。②精加工的结构可以被加工刀具所进入。3.2.2接头最后安装精加工的要求而对于采用接头最后安装的精加工方式,它的结构应有下列要求:①接头和组件结构之间应当有重叠、空隙或其他设计补偿,使得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可调节。②接头与结构之间的结构通路连接普通螺栓,铆钉等;当结构是没有路径的连接时,应该是单面连接,如抽钉,高剪切铆钉。

4飞机部件精加工中须注意的问题

4.1控制各工艺传递环节的协调准确度对接协调可以提高零件的精度,除了精加工部件,也严格控制各环节的精度协调方面的准度。在工艺转移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协调锁存状态的系数越小,那么该螺栓旋转越灵活,上部和下部的配合准度越高。当协调锁存状态的系数为0,那么旋转螺栓最灵活,那么传递过程中的误差与该孔轴误差和间隙配合无关,只有和孔轴的直径公差带一半的宽度有关联,这时将保持最高准确度的链接。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不过在实际情况中很难做到,但即使这样也应尽量做,超出公差范围内是绝对不允许的。

4.2装夹变形的检测和控制部件必须在零件精加工时进行装夹,以保持调整好的状态,抵挡部件精加工时所产生的外力作用,保持部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位置的稳定性。然而,飞机部件结构的相对刚性较弱,在加工时夹紧的外力很容易让部件产生塑性变形,薄壁结构,特别是小部件有塑性变形的可能性更大。精加工时,加工构件在夹紧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放松夹紧后接头会产生一个回弹,这个接头的弹性变形直接成为误差计入部件和形状中,位置和接头不符合外观和形状定位器,或减少吻合度,减少零件精加工的精度,甚至丢失零件精加工作用。因此,在精加工中检测和控制这一过程中由于装夹产生的变形是非常重要的。

5总结

第3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文艺评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总体态势还不相适应、不相协调,文艺评论对文艺领域的新特点、新动向缺乏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文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还不够强,富有真知灼见的文艺评论作品还不够多;恶意炒作、有偿吹捧和低俗渲染等不良评论现象还时有出现,以及文艺评论阵地亟待拓展,文艺评论队伍后继不足、人才匮乏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文艺现象做出价值判断,是引导群众文艺鉴赏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文艺创作繁荣的重要力量,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只有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不断为优秀作品的诞生鸣锣开道,为优秀人才的涌现呐喊助威,才能更好地推动文艺蓬勃发展。只有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平等交流、自由讨论的独特优势,帮助人民群众在数量众多的文艺作品中认识优劣、区分高下、甄别美丑,才能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 影响 受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势,文艺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神圣职责,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在辨析思想、激浊扬清、去伪存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切实提高文艺评论的水平。

第一、牢牢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文艺的发展进步,是文艺评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 学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认识历史、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评价作品,在历史的演变和实践的发展中努力把握其内在 规律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崇高的学术追求的有机统一。要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自觉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在文艺评论活动中,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坚持重在建设、正面引导为主,在文艺创作上提倡不同风格、样式、流派的自由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努力形成既坚持原则、又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繁荣文艺的共同事业中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导向,探索和完善运用文艺评论手段调节导向的机制,妥善处理文艺评论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区分 政治 问题、学术问题与艺术问题的界限,属于学术和艺术性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地开展科学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对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批驳。

第二、进一步完善具有 中国 特色和 时代 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文艺评判标准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关键 问题 。当前,要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 研究 ,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艺评论实践中,加强文学、 艺术 学学科和教材建设。要把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确立文艺评判标准的基本要求,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文艺评论活动,着力推出准确鲜明、见解深刻、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生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要从当代文艺实践出发,结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认真研究国际通行的文艺规则,建立和完善既具有优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以增强我国文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 影响 力,维护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切实保障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三、文艺评论要始终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是文艺欣赏的主体,也是文艺评论接受的主体。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不仅仅是对作家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双脚站在土地上,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文艺创作者中间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当代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通俗化。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 规律 ,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和补充营养,听取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各级各类媒体要为广大基层群众开展文艺评论提供园地,多发表来自基层的评论作品,多刊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评论文章,多使用来自普通群众的质朴生动、率真中肯的评论语言。各类文艺评论组织要改进方式 方法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 丰富的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鉴赏和评论水平。

第四、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创新是文艺评论的生命之魂、魅力之本、动力之源。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放眼世界文化 发展 潮流,认真研究文艺创作的新动态、文艺活动的新变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质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把握,从广阔的创作实践中选取评论题材,从丰富的文艺现象中提炼真知灼见,用逻辑的魅力和理论的说服力打造时代的评论精品。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借鉴社会 科学 和 自然 科学的优长,改进研究方法,提高评论水平,努力创造出能够充分表达时代审美特征的概念与范畴,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体和语言,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评论风格,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流畅,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

第4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轧辊深孔的加工

1.1轧辊深孔加工难点分析

工件深孔如图1所示,材料为H13锻钢,成品重量3555kg,装配图如图2所示,出口产品。设计要求:孔深5050mm由三个台阶孔组成,最外端内孔粗糙度Ra0.8,里面两深孔为60度锥面连接,同轴度准0.1mm,装配深度450mm,装配间隙端部塞尺0.1塞不进,过盈量0.28-0.35mm。针对这种总长较长,长径比大、同轴度要求高的精密产品,加工此种产品的难度如下:①轧辊吨位较重长度较长装夹定位困难;②内孔较深,粗糙度Ra0.8,同轴度≤准0.1mm;③装配过盈量0.28-0.35mm,装配辊颈部分长450mm,必须保证装配面的圆柱度;④辊身淬火,因此热装时温度不能高于回火温度,增加了装配的难度,同时对孔的尺寸精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加工此类深孔对位置及加工效果要求较高,加工难度大,为此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加工工艺方案。

1.2加工设备的确定

如何正确选择加工设备是保证加工质量很重要的环节,加工设备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产品的加工质量,生产效率有很大的影响。该辊内孔如在车床上加工难度较大:工件较长,装夹困难,易变形,需多中心架支撑,并需要设计辅助工装;刀杆处于悬臂状态,刚性差,加工时会产生振动和让刀现象;加工两内孔锥度连接面时加工难度较大。综上所述,选择车床加工,不但操作复杂,生产效率低,加工质量无法保证。因此,为缩短加工工序步骤,前期粗镗孔可采用车床加工,最终工序需采用数控镗对内孔进行精加工。鉴于以上状况,结合宝钢轧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设备及工件特点,确定最终孔的加工选择在TK6916数控镗床上加工。

1.3加工工艺措施

最优工艺方案的选择就是确定一条达到产品质量的最低成本或最少加工时间的工艺路线。要达到图纸设计要求,首先必须从工艺上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如何在多种加工工艺路线中选择一种最优方案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1.3.1孔的加工工艺规程

①产品半精车后在车床上进行钻导向孔准100深100mm;②按图纸要求用深孔钻进行钻深孔准100、准180及圆锥过渡部分;③车床上镗孔准210(0,+0.029)至准200,深475mm,车出圆角R5;④实配闷头,并进行粗磨、淬火、精车等工序;⑤拆除闷头,以外圆为基准,对准210(0,+0.029)孔进行精镗加工;⑥检验内孔尺寸及粗糙度等保证满足图纸要求。

1.3.2精镗孔时工件的定位与装夹

轧辊在镗床工作台上初步定位之后,以镗床主轴为基准进行找正,确定工件与镗床之间的相对位置,找正用百分表测试的方法控制工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误差,一般控制在0.02mm以内。轧辊找正定位后,为了减少变形和夹紧力,采用压板将轧辊加紧固定,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加工时的振动,提高了加工精度。

1.3.3切削参数的选择

为了避免内孔产生圆柱度超差,且内孔无法采用磨削加工,因此,采用高速镗削的方法,切削过程中保证切屑和加工表面的塑性变形小,并提高了表面的加工粗糙度。内孔加工是连续切削,因此采用YT15钨钴钛类合金刀具进行加工。镗加工时需先进行粗镗加工,粗加工后需根据外圆检验镗杆是否发生了移动,检验无变化后进行最终的精镗加工,为了避免因为温度的变化影响加工精度,内孔精镗的最后一刀最好在环境变化较小的晚上进行,并一次性连续走刀加工完成。

1.3.4冷却

冷却液在深孔加工中主要起冷却、、冲刷、减振和消声的作用。加工中产生的切削抗力,消耗很多的能量,而且其切向和径向分力作用在导向块上,与孔壁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都转化为很多的切削热,这些热量主要靠冷却液把它带走。冷却液在导向块与孔壁之间建立起液压支撑,可降低导向块的摩擦,减小功率消耗。冷却液的冲刷作用,是靠一定的压力和流量的冷却液将切屑由切削区冲刷出来,实现排屑作用。由于在工作区内部充满了一定压力的油液,能减弱由切削运动和摩擦作用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1.3.5尺寸测量

在加工完成后测量内孔尺寸时,如果不抽出镗杆,内径千分尺无法测量,若抽出镗刀杆,测量后需要重新找正,很不方便。可采用在镗排上过镗杆中心位置钻一安装内径千分尺的孔,使内径千分尺延长杆能去,如图3所示。使用时,只要将将内径千分尺插入镗杆上径向孔内,移动工作台,固定测头接触产品内孔,用于转动微分头接触内孔,紧固微分头,然后拿出,便可准确测量内孔的实际尺寸。

2实施的效果

第5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1.1数控加工的概念及其发展

数控加工是指在机床上利用数控技术对零件进行加工的一个过程。数控加工和非数控加工的流程从整体上来说是大致相同的。但在技术上却大相径庭。采取数字信息控制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方法是针对零件种类多样、相同型号产量少、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等现实状况达到高效化和自动化加工的有效方法。数控加工的发展方向是高速和高精度。20世纪50年代,MIT设计了APT。APT具有程序简洁,方法灵活等优势。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对于复杂的几何形状,无法表达几何即视感[1]。为修正APT的不足,1978年,法国达索飞机公司开发了CATIA。这个系统有效的解决了几何形状复杂、难以表达即视感的缺陷。目前,数控编程系统正向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1.2数控加工的内容

数控加工的内容有挑选适宜在数控机床上加工的零件,对数控加工方案进行确定;详细绘制所加工零件的图纸;确定数控加工的详细流程,如具体工作的分工、工作的前后顺序、加工器具的选择与位置确定、与其他加工工作的衔接等;修正数控加工的流程;确定数控加工中的允许误差;指挥数控机床上一些工艺部分工作等。

2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

2.1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特点

采用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具有加工程序简单,解放枯燥工作的劳动力等特点。改进了传统机床工艺的工序繁多,劳动强度大的弱点。如此便使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的特点。正常来讲,数控加工的内容要比传统机床加工的内容繁多。数控加工的内容非常精确、工艺设计工作十分逻辑明确。数控加工的工作效率非常高。零件在一道工序中能完成多项工作项目。而这些工作如果换成传统工艺则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做好[1]。所以,数控加工具有工作效率高的特点。将传统加工工作中的几个步骤在数控加工工艺中浓缩成更少的工作步骤,这让零件加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数量大幅下降,零件需要加工的工序和所用时间也节省出很了多,进而大大提高所加工产品的成品率和生产效率。此外,在普通机床加工时,很多具体的工艺问题如加工时各类工序如何分类和顺序如何安排、每道工序所使用工具的形状大小、如何切割、切割多少等,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靠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和习惯慢慢锻炼成的纯熟的技巧来解决的。传统加工的工艺设计正常情况下不需要加工人员在设计工艺流程时做出过多的计划,实际工作做好就可以了。而在数控加工时,每个实际工艺问题必须事无巨细的都考虑到,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在程序编辑时编入完全正确的加工指令,其结果也会是非常精细,这是数控加工最大的特点。

2.2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方法

工艺设计的任务就是明确零件的什么部位需要数控加工,经过什么流程,如何确定这些流程的前后顺序等等。通常在数控加工时确定零件加工的工作步骤有如下几种方法:按所使用的工作器具确定。为了减少切换工作器具次数,节省时间,可以采取将同一种工作器具集中使用的方法来确定工作步骤。在一个工序中使用同一个工作器具的全所有步骤率先集中,统一完成后然后再使用第二种工作器具进行该种工作器具所要加工的所有步骤,以此类推。平面孔系零件一般使用点位、直线操控数控机床来加工,制定加工的工作步骤时,着重于控制加工精度、成品率和加工所需时间。旋转体类零件通常使用数控车床或磨床加工。在车床上加工时,一般加工成品冗余多,使用粗加工方法。数控车床上用到低强度加工器具加工细小凹槽的情况很频繁,因此适于斜向进刀,一般不要崩刃。平面轮廓零件一般使用数控机床加工。方法上应该着重把控切入与切出的方向。使用直线和圆弧插补功能的数控机床在加工不规则零件的曲线轮廓时,一定要用最短的直线段或圆弧段来无限逼近零件轮廓,让零件的误差在合格的基础上加工的直线段或弧段的数量最少为最佳方案[2]。立体轮廓零件:某些形状的零件被加工时,由于零件的形状和表面质量等多方面问题致使零件强度较差。机床的插补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在加工飞机大梁直纹曲面时,如果加工机床是三轴联动便只能使用效率较低的球头铣刀;如果机床是四轴联动,则可以使用效率比球头铣刀高的圆柱铣刀铣削。

2.3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过程

数控加工的一般过程要经过阅读零件,工艺分析,制定工艺,数控编程,程序传输。数控加工之前应该绘制好零件的加工设计图稿。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时,应该先按照之前绘制好的零件图稿来分析零件的结构、材质、几何形状、大小和精度要求,并采用分析结果作为确定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确定数控加工工艺过程,要先详细了解零件数控加工的内容和原则;之后再设计加工过程,挑选机床和加工零件所需的器具,确定零件的加工位置和装夹,确定数控加工中工作的步骤和顺序,确定每个工作步骤中具体的工作器具的使用方法及切割大小;还需要填写数控加工的工艺文件、加工程序及程序校验等。通过实际的操作经验总结,单纯的按照之前设定的数控加工程序来实际操作加工零件依然存在很多缺陷。因为人力工作可能对程序的具体步骤和原理不够明确,对编程人员的本意理解也不是很透彻,通常需要编程人员在零件加工时对加工人员进行现场的指导,这种情况对于零件数量较少的加工状况还能勉强正常工作,但对于时间长、数量大的生产情况,就会生出很多问题。所以,编程人员对数控加工程序比较复杂和不易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说明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要针对那些需要长时间和大批量生产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特别关键。

2.4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控加工中一定要注意并且预防工作所使用的器具在工作中和零件等出现不必要的摩擦,所以一定要明确的强调工作人员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编程中的加工器具的加工路线,使加工人员在加工前就都清楚明了的知道加工路线[2]。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好夹紧零件的位置,如此便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除此之外,对于某些程序问题需要调整程序及加工器具路线和位置时必须事先告知操作人员,以防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3结语

第6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各种热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工艺系统的改变,最后导致对加工工艺精度的影响。这在加工精密仪器的过程中,显得尤为凸显,由于热变形所导致的误差可以占所有误差的百分之四十,甚至更多。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工件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这种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尤其是针对长度等相对严格的工件而言,对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则更是如此。其次,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产生影响;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原因是切削热。在连续进行切削时,刀具的热变形会出现迅速的变化,进而导致对加工精度的影响,降低其精度。第三,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的长时间运转也会产生很大的热量。这样在内外热源的影响下,机床的各部门温度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由于不同的热源、机床复杂的结构、分布不均等原因,不同部件之间的升温情况也必然会存在差异,即便是相同的部位也会具有相对差异,进而导致不均温度场,由于机床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发生了相对的变化,导致原有的形状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加工精度的降低。

2加工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机械加工的工艺系统主要包括机床、工件和工具、夹具。在机械进行切削的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夹紧力等作用的影响,使这些工艺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进而使已经调整好的处于静态位置的工具发生变化,导致其加工精度降低。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加工精度,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工艺系统受力变形降至最低。在实践生产中,则主要是利用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或是降低负荷的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为了能够保证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还需要尽可能的提高加工工艺中的刚度。

3工艺系统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几何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加工原理;二是加工过程中的调整;三是机床;四是夹具和刀具等制造方面存在的误差。其中,加工原理导致精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在加工工艺中使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然而就是这种近似的成形运动则可以将刀具形状或者机床结构予以简化、使生产效率提高、增加加工精度,而且由于加工方法导致的误差能够符合规定的精度要求,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该种方法的应用范围仍然十分广泛。在工艺加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工艺系统进行调整,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由于不能完全确定调整是否完全精准,因此,也就很难避免调整误差的出现。由于机床导致的加工精度的降低主要是因为机床在制造和安装,以及运行的过程中不会避免由于磨损带来的误差;夹具等制造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定位元件、分度机构、刀具导向元件以及夹具体的制造误差等、在装配夹具后各个元件之间存在的工作面尺寸误差、使用夹具中工作面磨损导致的误差。

4增强机械加工精度的几点措施

首先,在生产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误差的出现;也就是要预防误差,通过减少误差源。较为常用的方式包括:a.误差转移法;b.误差平均法;c.直接减少原始误差;d.尽可能使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等。然而,通过不断的实践证实,在精度要求被不断提高后,在使用原有的方式或是新的方式来提高加工精度的陈本也是会随着提高的。其次,加强对科技力度的投入;在针对各个环节经常出现的,以及难以避免的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而言,可以考虑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主要是针对这些容易出现误差的环节进行新工艺、新方式的研发,来努力提高加工精度。再次,减少原始误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量具、刀具等的制作精度,在多方面来提高加工精度。然而,针对原始误差,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进行有效分析来通过适当的手段解决产生的原始误差,进而提高加工精度。而针对那些精密的零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也应该使用高精密仪器和设备进行加工。

5结束语

第7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在讨论误差形成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误差的概念。所谓误差,当是实际值与真实理想值之间的偏差,在机械制造中,可以看作是设计的真实值与实际操作所得到工件的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在加工前,工件都有一个理想的标准,而实际操作中,或多或少的一些原因将会导致实际的加工件与理想完美状态的成品之间不是完美一致的,只是很大程度上的相似,误差的大小实际上就是这个相似度的程度。

1.1理论误差

由于我们在机械加工时,采取的是近似的加工运动,或者是采用了近似的切削刀具。这加工运动和近似的刀具,本身就与理想状态下的设计标准值存在着一定的误差,由它们通过加工得到的工件,显然,误差不可避免的存在了。

1.2安装误差

实际安装过程中,也会产生安装误差,它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定位误差和加紧误差。所谓定位误差,即是指基准不重合误差与基准移位误差的向量和。在实际的机械加工过程中,设计基准若是与定位基准不一致,就会导致基准不重合误差;而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有时候因为工具本身或者是操作的问题,会出现基准移位,也将引起误差。我们将这两种误差的向量和定义为实际的安装误差。所谓夹紧误差即是指加工过程中,由于夹具夹紧工件的力,作用到工件身上,使得工件受力发生形变,引起误差。

1.3调整误差

机械加工过程中,出于保证尺寸精度的目的,一般会采用试切法或者调整法,而采用这些方法的同时,也伴随着调整误差。试切法的调整误差主要是由于操作时的测量误差、机床微量进给误差以及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引起的。调整法的误差形成原因可能性比较多,一般微进给量误差或者实际操作中的“爬行”都会引起调整法的误差;此外,调整机构的制造误差或者对刀时的误差等都可以造成调整法的误差。

1.4测量误差

这类误差主要是由于加工过程中采用测量仪器的精度问题引发的,另外测量人员的观测也会引起误差。

1.5机床误差

常规情况下的机械加工多数是通过机床来操作的,但是机床作为一件加工道具,它本身也是存在着误差的,显然,由本身存在误差的机床作为加工刀具来加工机械产品,生成误差也就无可厚非了。机床的误差一般是构成它的几个要素的误差综合影响的结果。机床在工作时,主要是通过主轴的旋转运动来实现的。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主轴转动时,由于轴本身的制造因素以及装配上的间隙,加之在持续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振动现象,这些都将导致轴的回转中心不是一条直线。这种呈现略微波动的现象使得工件在加工时不可避免要产生误差。

1.6夹具及刀具误差

顾名思义,这种误差分别是由于夹具和刀具各自的误差引起。夹具误差除开夹具本身的制造误差,还受定位、对刀以及安装装配等的影响。刀具误差的产生主要是刀具本身制造存在问题,另外经常性的切削也会使其产生磨损。

1.7工艺系统变形误差

工艺系统变形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受力变形,二为受热变形。受力变形主要是因为机床的零部件、刀具以及工件本身的刚度问题,使其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力的时候发生形变;受热变形即是在加工的时候,机床或者刀具受热发生变形,由此造成误差。

1.8操作

这种是常见的,由于操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不同,由他们加工出来的工件存在着误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2.减少误差的方法

无论从生产需求还是加工初衷上来看,我们都希望得到零误差的完美成品。可是,大量的经验告诉我们,机械制造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百分之百零误差,不管多么精密的仪器,多么科学严谨的操作手法,误差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所以,在实际加工中,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使之尽量契合设计上的完美状态。针对上述误差产生原因,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为了减少理论误差,我们可以采取CAD/CAM技术,这一点在现代加工中也越来越较多应用;安装时,要做到基准重合、基准统一,夹紧时,准备计算夹紧力,确保工件刚度;针对调整误差,对于测量仪器,我们得定期检查及修理,确保其精度符合实际,机床要进行良好的保养,保证其微进给量,对刀、定位等都要精准,此外,加工工艺参数一定要正确选定;测量时为了尽量使观测值准确,在选取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的同时,一个好的测量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机床存在误差的,要针对性地解决,机床零部件要按时整修,一定要保证机床的运动精度,可以缩短传动链,控制装配的间隙;夹具本身精度及粗糙度一定要过关,设计要合理,确保其刚性;刀具使用上,要合理地选择进给量及吃刀量,粗、精加工得分而论之,充分发挥冷却液的作用;针对工艺系统的变形,由受力引发的需保证刚度,受热引发的需要确保恒温精度,此外要正确制定加工工艺参数;粗、半粗加工前要去除内应力,精加工前进行时效处理;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在工人素质这一块尽量少误差。除了上述方法,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采取误差补偿来减少误差。所谓误差补偿说的是人为制造误差用以抵消或者补偿加工过程中原有的误差,从而达到减少误差的目的。如过能正确地利用好误差补偿,在减少误差的问题上将可以提供很大帮助。

3.结语

第8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置换加固;地基处理;应用

一、工程概况

1.1简介

某钢铁公司焦炉扩建工程,由于资金问题当年只施工了地基加固及基础部分就被迫停工,地基加固采用强夯置换碎石法施工,基础采用1.0m厚的钢筋砼筏板基础。两年后决定在原规模基础上进行扩建和再建,但由于筏板基础出现了多条裂缝,因而进行了拆除。但为了确保相邻焦炉正常运行,仍保留了11.8m长的基础筏板作为缓冲带。如何保证未拆除部分筏板基础的完整性以及建成后建筑物基础的沉降量与相邻基础的沉降量之差在允许范围内,确保建好的焦炉不因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本工程的关键。

1.2工程地质条件

该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①含碎石柱体的粉质粘土:碎石柱体为原地基强夯时的主夯点,柱体深度1.5-2.0m,点距约6.0-7.0m。

②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具微弱湿陷性,部分地段含焦油,层厚1.5-6.0m,承载力标准值fk=210kPa。

③粗砂、砾砂:黄褐色,稍湿,稍密—中密,层厚0.5-2.5m,承载力标准值fk=220kPa。

④粉质粘土:黄褐色,可塑,层厚大于3.2m,承载力标准值fk=180kPa

1.3技术要求

①经加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应达到250kPa;

②焦炉基础容许均匀绝对沉降量≤50mm;

③焦炉纵向、横向倾斜≤8.85mm;

④基础底板埋深3.0m。

二、地基加固处理

2.1方案设计

为满足技术要求,经反复对比论证,决定采用拌有生石灰粉末的碎石类土、掺粘土,粉煤灰的砼对筏板下地基基础进行局部置换加固。具体方案有如下内容:

①沿筏板基础下部纵向开挖两条梯形洞,上口宽4.0m,下口宽2.0m,见图1,洞开挖分两步进行,一条施工完毕后再施工另一条。

②洞开挖完毕后,首先对洞底分层铺设一层拌有生石灰粉末的碎石类土。

③根据理论计算、现场试验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定生石灰占体积百分比作为施工用量标准。

④在施工过程中,每回填0.2m厚混合料后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压实系数达0.95以上,然后进行下一层回填。

⑤采用隔板分段式灌注掺粘土、粉煤灰的砼。

2.2生石灰含量吸水膨胀室内试验

生石灰的掺量根据现场室内试验确定,对占不同体积百分比生石灰含量的碎石类土进行了室内吸水膨胀实验。

选取生石灰占体积百分比30%作为施工用量标准。

2.3掺粘土,粉煤灰的砼

配比由实验室确定,其重量比为

水泥∶水∶砂∶碎石∶粉煤灰∶粘土=10∶18∶110∶129∶19∶15。

2.4施工方法

①对洞底分层铺设厚度0.8m拌有生石灰粉末的碎石类土。

②洞身处理:由洞内开始向洞口采用隔板分段式灌注1.0m高的掺粘土、粉煤灰的砼。每段长度1.30-2.2米不等,砼强度控制在2-3mpa之间。

③施工中边灌注边振捣,边增加隔板高度直至距筏板底面0.2米停止灌砼,然后用碎砖及掺入5%膨胀剂的水泥砂浆充填挤密。

④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洞口。

⑤洞口处理:因置换加固地基时在洞口边缘开挖了宽1.6m,深2.0m的作业坡道,采用碎石类土分层回填夯实,分层厚度为200mm,夯实系数达到0.95以上。

三、效果评价

3.1对两置换加固处进行检测,其加固效果达到了设计技术要求。

3.2主体工程竣工后,设备运行期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变形观测,结果表明焦炉基础纵向、横向沉降量均不超过5mm,建筑物未发生裂缝及不均匀沉降。

四、结论

4.1为保证同一建筑物在不同基础型式的正常使用,关键在于地基承载力及压缩模量这两个参数是否相近。

4.2本工程实例是在不损坏原有建筑物的情况下,采用洞室充填置换加固地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达到了设计技术要求,也降低了施工成本,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第9篇:加工工艺论文范文

一是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文联已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列入八次文代会和八届二次、三次全委会报告中。今后,我们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拓宽工作思路,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为活跃文艺评论作出更大努力。

二是切实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中国文联目前已经着手建立三支队伍:一支是头脑清醒、思想敏锐、吃苦耐劳的文艺舆情信息员队伍;一支是思想素养好、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文艺评论员队伍;一支是具备较强知识储备、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的文艺研究员队伍。我们要把培养中青年文艺理论评论人才作为加强理论评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办好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方文联为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目前已有14个省区市文联成立了评论家协会,5个省市即将成立类似协会,其他一些省区市文联也着手推进这项工作。

三是努力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要在巩固已有文艺评论阵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文艺评论版面、开设固定评论栏目、加强网站建设等,不断扩大文艺评论阵地,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开展健康评论提供更多平台,努力使文联系统的文艺评论工作更具影响力。

四是建立健全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中国文联系统文艺舆情信息搜集分析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准确掌握最新文艺动向动态;更加重视调研工作,及时对文艺思潮、文艺现象、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努力改进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奖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导向、示范作用;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以及各团体会员在文艺评论工作方面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提高评论工作的实际效果。

中国作协七项工作推进文艺评论

陈建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理论和评论在与文艺创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历程中获得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结出了累累硕果。

然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以及文艺的繁荣,都对文艺理论批评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在充分肯定文艺理论批评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日新月异、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面前,在纷繁复杂的文艺思潮、文艺现象面前,如何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文艺评论的有效性;如何立足于中国现实,“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避免拜金主义的影响,抵制商业炒作、人情批评,保证文艺评论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如何密切文艺理论批评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避免自说自话,曲高和寡。

中国作家协会近期将主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第一是抓理论武装。第二是抓人才培养。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今年将继续举办一期文学理论评论家中青班,培养文学批评人才;在“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选编工作中,对有志于文学理论评论的新人予以特别的关注。第三是抓奖励激励机制。要进一步改进评奖工作,为激励文学理论评论成果发挥作用;在“文学创作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加强对文学理论评论申报项目的扶持。第四要抓理论热点的把握和应对。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文学理论评论热点研讨会议,引导文学理论批评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第五要抓优秀作品的推出。第六要抓社会评论力量的整合。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各地的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情况调查,试图建立文学理论批评人才库。我们还将定期理论评论选题,以外聘专家的方式,调动各方面人才为文学理论建设和文学评论施展才干。第七要抓理论评论园地建设。继续发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等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报刊、网站的作用。

文艺评论应肩负起引领作用

陈晓光(文化部副部长)

66年前,同志在他著名的《讲话》中,特别从文艺评论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辩证关系入手,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当前,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艺评论的力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应该切实提高和增强文艺批评的水平和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真正发挥文艺评论在引领艺术创作价值和审美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这个重要作用体现在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强大兴盛,必须要有包含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基本思维模式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文艺作品是这个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的文艺必须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艺评论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价值导向,就必须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自觉的追求。

其次,文艺评论要引导艺术创作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和建设的主体,又是文艺服务的对象。文艺评论要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个基本出发点,大力倡导和激励那些能够体现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创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促进文艺创作作为文艺评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文艺评论要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引导艺术人才健康成长、引导艺术创作积极关注现实题材等方面,积极发挥批评、引导的重要作用,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确的价值取向、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更好的舆论环境。

大力构筑文艺评论主阵地

胡占凡(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于开展文艺评论,传播文艺评论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影视应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切实成为文艺评论的主阵地。

一是要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具体体现,是确保文艺创作导向的重要手段,要把文艺评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要在播出时段、资金物力、评奖评优等方面,加大对文艺评论节目的扶持力度。

二是要明确任务。中央电视台要继续办好《文化访谈录》等文艺评论节目,各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文艺评论栏目,在文艺栏目中增加评论内容,各级广播影视报刊和网站要积极开辟文艺评论专栏,广播影视创作单位要经常举办文艺创作座谈会,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搭建平台、开通渠道、提供更大的传播空间。

三是要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文艺评论机制,实现文艺评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权威化。文艺评论有着其特殊性,既不同于新闻评论,也不同于文艺节目,要建立正确的文艺评论节目评价体系,不能完全按照收视率来评价文艺评论节目。要把文艺评论工作同收听收看、节目监管、评奖评优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文艺评论对于促进文艺繁荣,促进广播影视发展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是要提高水平。要切实改进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制作手段,要深度,不要肤浅;要生动,不要生硬。文艺评论贵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要摒弃吹捧、客套、敷衍、空洞,抵制有偿评论、人情评论,敢于批评,善于批评,不断提高广播影视文艺评论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和战斗性。

五是要建设队伍。要把那些政治坚定、眼光敏锐、勇于奉献,懂文艺、懂评论的优秀人才安排到文艺评论岗位。要在思想上、工作上、待遇上对文艺评论工作者给予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严肃、理性、积极、健康的评论作风,从而真正担负起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提高受众的鉴赏力和欣赏水平的重要职责。

深化出版改革促进文艺繁荣

李东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我结合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入领会《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和出版事业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优秀的文艺作品,感召力大,亲和力强,影响面广,因此,文艺和文艺出版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当前,加强文艺工作和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尤为重要,必须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同志《讲话》精神的现实意义,并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使文艺工作和文艺出版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完成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出版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二、以深化出版改革为动力,以内容形式创新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图书。党的十六大以来,文艺图书的出版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但尽管如此,这类图书的出版增长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促进文艺图书的更大发展和繁荣,必须加快出版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新闻出版总署将进一步实施精品战略和“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鼓励、表彰优秀原创文艺作品的出版,鼓励自主创新,包括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创新,以增强文艺作品图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要大力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出版队伍的建设,为文艺与出版的繁荣提供重要保证。文艺出版队伍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文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能够为他们多出优秀作品提供良好服务。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文艺图书出版数量激增,有优秀的文艺图书,也有内容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图书。因此,书评队伍的建设也很有必要。这支队伍加强了,就能够紧密结合新时期的文艺发展规律和文艺出版实际,及时开展文艺图书评论,宣传优秀作品,总结创作经验,引导文艺创作,提高鉴赏水平,营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和良好的出版环境。提升文学批评的精神价值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研究员)

目前,文学批评总体上思维活跃,成果丰富,人才源源不断;就发展态势而言,其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也在不断地扩大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存在相当突出的、亟待克服和改进的问题。

当前的批评显得思想力度不足,精神资源不足,价值坐标不明朗,审美能力不强,批评标准出现某种迷乱现象,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学现象的思想能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而这两种能力,与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厚薄是有直接关系的。批评的失血、贫乏、缺乏判断力,根子还在于它不能与各种丰厚的思想资源保持联系,没有整合和创造性转化能力,比如不善于从传统思想资源、外来思想资源、革命思想资源,包括民间思想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思想资源中不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坚实基础。

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必定要通过相互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在真正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气质和素养,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商业利益、体制化生存方式和需求的驱动,使得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各种操作与“社会资源交换”的活动,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就要祛除这种私心的干扰,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直接面对作品,斩断作品与它的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理直气壮、明辨是非,才能无羁绊地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探究它的奥秘和文学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批评主体的选择和追求。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作为当代文学潜在的“导航者”和“守夜人”,文学批评重任在肩。

做好“五个调整”

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文艺评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提出“五个调整”就教诸位。

(一)调整评论家的生存姿态,调整评论家思考资源的采集方式。改变评论家现有的以书斋、会场为主要生存相,以书本、圈内研讨为主要资源采集地的生存姿态,真正投身到时代生活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其他与各种最新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使之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最丰厚的思考资源。

(二)调整评论的关注角度。近年评论的关注角度日益多元化,这很好。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突出真正的民众角度、草根角度。除了继续关注名家名作,关注黄钟大吕的重头作品,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媒体文艺、网络文艺,更多地关注群众中新生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现象,扭转评论缺位的尴尬。

(三)调整评论的表述方式。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文艺样式,具有自身独有的思辨之美、表述之美,这种表述之美应该考虑到民众接受的可能与接受的乐趣。这些年,电视、广播、网络各种评论性的人文话题节目流行,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可以说是对近年来文艺评论表述艰涩、接受渠道不通畅的一种逆反和惩罚。评论写作如何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语言为唯一表述资源和表述渠道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表述方式,是当务之急。

(四)调整评论的接受对象。现在,不少评论家心中的接受对象,首先是作者、出版社、圈内的同行,是学院与社会上的各种评审奖励机制。扪心自问,有多少评论家伏案为文时,心里面对面站着的是老百姓读者?为广大的普通的读者、观众写评论,让他们能读懂而且爱读,是我们的责任。这不是低标准,而是高标准,是一种写作姿态和人生境界。

(五)调整评论的传播渠道。当前大众其实已经以评论者的身份铺天盖地进入了各类新媒体,构筑了规模空前的评论园地。评论家如若自外于这个广阔的动态的平台,只能增加自身的窘迫。要克服对新媒体评论的轻视、歧视倾向。要有把这些评论纳入学术和艺术成果评价体系的新机制。

用《讲话》精神辨别“民族”与“世界”之争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历史经验和艺术常识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优秀文艺创作,一定能得到世界各民族的认可和赞赏,一定能走向世界。我国有些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如书法、传统文人画、京剧等,一时难以为其他民族的一般大众接受,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传播和国外有识之士的介绍,终究是会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通常说的“民族的”,正是指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气派的优秀艺术,而不是指那些民族文化的糟粕\(诸如男人留长辫、女人褢小脚之类\)。说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世界的”,并非夸大其词。20世纪以来,特别是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我们民族传统艺术在“古为今用”、“推新出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既有鲜明民族风采,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艺术界和广大群众的赞赏,可以说正在或已经走向了世界。

那么,中国人借用国外现代艺术形式语言所做的艺术创造,能不能既成为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呢?当然可以。但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它的内容是积极的、健康的;它与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有内在的联系。

在当代文艺批评中,关于民族的与世界的讨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鄙视本民族的艺术传统,以为只有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语言做艺术创作,才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另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认为只有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才可能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对外来的新艺术形式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排斥。就目前包括美术界在内的我国文化界的情况看,这两种倾向都存在,都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我以为,崇洋的“西化”情绪,更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重温《讲话》,重读同志对民族传统和外来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辟论述,深深感到,它们仍然是指导我们解决当前文艺界有关“民族的”与“世界的”争论的指导原则。

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

朱向前(艺术学院副院长)

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文艺理论批评的引领作用,是一个无可回避的时代性课题。

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急需引领、必须引领。随着市场经济全面而深入的渗透,金钱这只“看得见的手”在文艺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彰显,面对众声喧哗,没有一种宏大的声音来引领将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谁来引领呢?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批评队伍,对于理论批评乃至整个文艺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论批评需要慢功出细活,高投入,低回报,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仅以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现状为例,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军旅文学批评和创作初步形成了“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大好局面。可惜从90年代开始,便风流云散,后继乏人。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已逐渐显露:新世纪军旅文学取得优异成绩,然而其发展却存在着体裁(长、中、短篇小说之间)、题材(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严重失衡,新人新作得不到及时评价,重量级的优秀作品得不到深入研究,问题得不到批评和警策等种种缺憾,长此以往,军旅文学将陷入危机并非危言耸听。推开来看,当下文艺理论批评队伍总体状况亦不容乐观。

究竟该如何引领呢?从主观而言,首先要坚持职业操守、学术追求和道德底线,重塑理论批评者形象;而更关键的是加强理论批评工作者的批评能力。当前文艺现象五彩缤纷,各种思潮风云激荡,若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宏阔的批评视野、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创的文学思维,便难以构建体系产生大师,难以登高一呼引领风气,难以目光四射驾驭全局。从客观而言,应尽快改善当下的文艺生态环境,如建立去金钱化的艺术标准;通过主流的纸媒和强势电媒,提高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机制等。

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

李美皆(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当代文艺批评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存在某些不足。今天,我们已不太容易读到独创而深刻的思潮论、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评论家越来越顾忌发出坦荡、中肯的忠言、诤言,甚至,一些评论家的人格底线和道德底线,也面临着考验和质疑。

由此,我们应该提倡实事求是的诚信批评。“心诚则灵”,“人无信不立”,诚信批评犹如暮鼓晨钟,入耳醒心,让被评论的对象发自内心地感佩敬畏,让读者引为知己。当以理服人的诚信批评遍地开花时,定能在公众中间重振评论雄风,再塑评论声誉,发挥文艺批评独立潮头的引领作用,显现文艺批评高屋建瓴的气质风度。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具有公信力的评论体系。评论工作者除了必备的知识结构、文艺才华外,还要有思想力量、人品素养。评论家的人格素质和专业素质,决定着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和文本质量。立言先立身,评论家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坚守人格理想,摆脱物欲诱惑,保持独立思考的个体空间。除了对社会和文化有责任感、有独立的思想、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评意识外,批评家最需要的,就是说真话的勇气。只有说真话,才能实现诚信批评。

评论要做到诚实和说真话,有时要摆脱文坛是非和人事的羁绊,要不怕被边缘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拥有表达的自和自由权。批评工作者要具备坦荡的心地、透明的人格、超脱的立场和光风霁月的情怀,还应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和击楫中流的胆识,敢于言人之难言,发人之未发,终生都与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依相守。

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

高满堂(国家一级编剧)

这些年来,我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从《突围》、《家有九凤》、《大工匠》,到最近获得广泛好评的《闯关东》,真实地表现百姓生活,积极地反映时代进步,在这种基本追求的基础上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视剧作品,成为我基本的创作理念。而这个理念的逐渐明确,就有着批评的推动。我们大连的电视剧创作有一个传统,就是一部电视剧的创作在构思立项的阶段直到作品形成、获奖之后,一直悉心倾听批评界的声音。批评的见解往往从项目之初就影响着创作的走向,甚至影响着项目的选择、取舍。在我的那些电视剧作品的创作中,我也于批评界的见解中受益匪浅。我重视与批评家交朋友,那种直言不讳、真诚袒露艺术见解、甚至在一部作品获得大奖之后仍旧肯于指出其中问题的评论家朋友。

创作与批评应当是齐飞的翅膀。尤其在文化市场成为文艺作品进入社会流通主要渠道、文艺创作需要在市场流通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形下,只有创作、流通、批评三者的和谐并进,才能最终形成整个文艺事业和谐发展的局面。应该看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文艺创作有着较高的自由度,也难免有不同思想、不同追求、不同品格、不同质量的作品充斥其间。我觉得,文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欣赏需求是必要的,但是,用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高尚的欣赏需求、引导社会的精神进步,更是必须的。作为一个作者,我不断提示自己努力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具有唤起观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情的进取欲望的作品,同时也不断忧虑着为数不少的情调低迷、艺术价值低下的作品不时涌入观众的视听。文艺需要在正常的竞争中用优秀的创作去证实、弘扬优秀的审美精神,也需要具有思想力量和论辩能力的批评去辨析创作的是非曲直、引导欣赏的好恶取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从事创作的人呼唤批评:呼唤有勇气的批评,呼唤有良知的批评,呼唤有引导力的批评,呼唤有地位的批评。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互联网,改变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艺批评的格局。在新媒体的挑战下,专业批评者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其一,逃避新媒介带来的话语喧嚣,钻进学院的象牙之塔。其二,面对新媒介的挑战,进入大众媒介领域争取应有的话语权利。

造成专业批评失效的原因众多,而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往往在于:第一,不少专业批评过于坚持原理判断而缺乏感性体验,无法引起读者、观众的情感认同;第二,过于执着于经典标准而不能与时俱进,曲高和寡、孤芳自赏,不能与当下读者/观众,特别是成长背景、文化背景和艺术素养都完全不同的青少年读者、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第三,文风陷入文字概念游戏而缺乏更加平易、交流的日常表达;第四,艺术价值观保守、教条和偏见,忽视大众趣味以及大众趣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等。

与非专业的评论人相比,专业批评者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不仅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而且也有社会分工带给他的专业时间和精力,他完全可以成为架设文艺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在新媒介环境下,专业批评需要重新自我反省、自我定位,重新进入文艺流通的循环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专业权威。第一,要在尊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坚持真善美的主流价值判断。第二,要在理性知识工具的帮助下,尊重艺术的感性经验。实际上,只有批评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达到某种契合的时候,批评才真正具有力量。第三,要在理解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重视与时代的同步。第四,要在各种功利主义的诱惑面前,保持批评的独立性。第五,要接受媒介环境的挑战,成为新媒体领域的弄潮儿。

主动进入新媒介领域,是专业批评不可回避的选择。

建立一支专业的文艺评论队伍

张德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

文艺评论衰退已经很久了,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状况,根本在于队伍建设。可以说,我们目前没有文艺评论队伍,从事评论的人员,大多都是“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