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加工贸易论文全文(5篇)

加工贸易论文

第1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1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贸易模式影响的机制分析

通常情况下,国内的出口企业如果需要对各种原材料进行进口,他们一方面必须对进口原材料支付相应的费用。另一方面,对于海关企业也同样必须支付所谓的进口税。然而如果是在加工贸易里面所涵盖的进料加工贸易,国内的企业是不需要支付所谓的进口税的,他们只需要将原材料的费用支付给出口商就可以了。在出口的时候,相比其他的一般贸易来说,他们也不需要将增值税支付给海关。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企业只需要将进口原材料完成加工之后,将成品按照加工之前与对方定下的价格出口就可以了。在加工贸易里面还涵盖了其他的贸易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来料加工。在这种模式下,国内企业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将会更低,这主要是由于来料加工的包装辅料及原材料这些基本上都是由国外厂商来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的进口同样对于各种费用也不需要支付。除此之外,国内的企业也不需要支付各种关税给海关,在全部的生产环节里面,国内企业只需要为国外的厂商提供代工服务就可以了,相对来说来料加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贸易模式,同时在这种模式下国内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并不是很高。然而,来料加工贸易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所能够获得的利润是非常有限和固定的。按照国内企业所选择的不同的出口模式,在全部的生产环节里面,国内企业所需要承担的成本及在贸易中所能够取得的利润差距显然会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出口模式下,国内企业将会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也会影响国内企业在全世界的价值链上的不同地位。国内企业的出口产品利润及出口产品附加值如果想要得到提升,那么显然的企业必须要从单纯的装配加工转变到进料加工也就是进口加工方面,从加工贸易转变到一般贸易。然而,在国内企业的贸易模式改变的情况下,也会影响企业资金的需求发生改变,一般贸易相比加工贸易来说,明显是会对企业提出更高的资金需求。这也就是说,国内的企业在一般贸易的生产过程中,前期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国内的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融资约束的影响,而只能够选择加工贸易这种出口模式,某些情况下,甚至国内的企业对出口模式的选择只能够是来料加工贸易。

2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贸易模式影响的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2.1计量模型的设定

在本文研究中,所选择的基本计量模型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来表示:processidt=α+βloanidt+γD+εidt其中,processidt代表的是国内企业所选择的出口贸易模式,d代表的是这个企业所在的地区,loan代表的是出口企业所需要面临的融资约束,i代表的是企业,D代表的是控制变量,ε代表的是残差,β代表的是系数,α代表的是截距。

2.2变量设计

2.2.1被解释变量。国内企业所选择的出口贸易模式。本论文研究中按照我国的海关相关的分类方法,通常情况下会进行三类企业出口模式的划分,也就是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及一般贸易等3种类型,来料加工贸易为3,进料加工贸易为2,一般贸易为1。2.2.2解释变量。这里用融资约束来代表。鉴于国内当前阶段关于企业融资约束方面还没有较为直接的统计数据,在实际的企业商业活动中,可以相对直接地对企业融资约束进行体现的,更多情况下是企业的应收账款所占有的比例。国内大部分企业为了尽可能地确保自身的融资能力不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为其他的企业自愿地提供商业信用的。这个商业信用是国内企业在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里有效地获取资金保障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2.2.3控制变量。国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控制变量能够对国内企业在生产环节所拥有的综合水平和实力进行反映。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指标,会对国内企业在出口贸易模式选择的时候产生重要影响,出口企业通常情况下都免不了要面临成本方面较大的约束。然而,国内的企业必须通过对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确保自身获取到尽可能多的利润。在我们的研究中,主要是采用了Ries及Head这两名行业专家所给出的关于近似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比较可靠的估算方法。企业实际的规模。在国内出口企业进行各种贸易模式选择过程中,企业的规模也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国内规模不同的企业,他们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及生产成本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针对企业规模主要是用企业的职工人数进行衡量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指标,是因为企业职业人数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同时相比于其他指标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各种不可预料的误差,这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回归结果准确性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比较方便取自然对数。国内企业所出口产品能够达到的质量,对于国内企业的加工及生产过程来说,产品质量的不同,这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说在企业的出口及生产加工过程中,出口产品所能够达到的质量标准也会影响企业所做的决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在本论文研究中,对产品质量的计算是借助于需求函数来进行的。国内企业所属的所有制类型。主要是根据国内企业实收资本能够占到的比重,对其所有制类型进行区分。这里面包括了外商资本、国有资本、港澳台资本、集体资本、私人所有资本及独立法人资本等6种类型。我们在对国内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了解到,国内很多的企业实收资本绝大部分的来源都是在外商资本与港澳台资本这两者之间不断更换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并非是发生了资金的实际来源的变化,更多情况是由于企业没有很好地在自己的上报过程中去对其他外资及港澳台资金进行区分而导致的误报。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将外商资金与港澳台资金合并为外商资本,这样的做法可以使误差尽可能减小。

2.3变量描述性统计与数据来源

在本文研究中,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是来自于以下两个途径:一个是2000年到2009年国内的工业企业数据库,另外一个是中国海关在2000年到2009年的贸易数据库。我们可以从中国海关数据库里面了解到与企业相关的比较相似的出口贸易记录,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工业企业数据库里了解与企业相关的较为翔实的特征数据。在学术界,关于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可以获得的最新可以追溯到2015年,然而实际情况是,自2009年之后行业内使用率并不是很高,数据质量并不理想,即使是一些研究质量比较高的项目所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时候也不是最新的企业数据。在国内企业的融资约束限制有所上升的时候,他们的出口贸易模式也必然会随之而产生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从最开始以计量贸易一般贸易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来料贸易和计量贸易为主的出口模式。

3实证检验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贸易模式的影响

3.1基本回归结果

在实证检验过程中,从初步的回归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没有其他控制变量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只要控制了年份和省份这两个固定效应,融资约束上涨10%,就会导致企业的出口贸易模式的变量随之提高0.424%。国内企业受融资约束的影响,在融资约束有所增加的时候,他们的出口贸易模式就会有所改变,他们借此来降低自身所面临的资金压力,挑选了成本要求并不太高的加工贸易而放弃了一般贸易模式这种利润相对较高的模式。随后我们在对年份和省份效应进行控制之后,对企业的出口模式与行业研发投入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所得到的回归结果也为正。在后面的研究中,我们将本文之前回归过的企业融资约束的变量、单个控制变量及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所得到的结果同样是在不超过5%的情况下比较显著。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出的结果也同样是融资约束上升就必然会影响企业显著地提升其出口贸易模式的变量。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很大可能是由于融资约束的提升使得企业初期的成本承受能力及投入能力受到了限制。所以说,借助于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了解到企业在面对融资约束的时候,他们对于出口贸易模式的选择,会放弃利润较高的一般贸易模式,而转向加工贸易这种利润相对较低的贸易模式。然而选择这种模式,他们必须承担的成本压力和风险相对较低。

3.2区分所有制回归结果

根据国内当前的经济现状,企业面临融资约束带来的影响很多情况下都是国家整体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层面进行各方面经济政策调整而导致的。除此之外,对于整体的经济走势来说,其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所以说,对国有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改变措施和方法也并不是很多。国内企业由于受到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在面临融资约束限制的时候,基本上很难借助各种金融手段来应对这种限制,只能够通过贸易模式的转变来降低自身的成本压力。然而,相对来说,外资企业拥有国内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他们在面对融资约束限制的时候,往往会承受的冲击并不是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国外的金融体制比国内要完善很多,外资企业的金融信誉度相对比较高,他们有更多的方法在受到融资需求影响的时候解决融资困难,所以说外资企业能够更灵活地选择贸易模式,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4结语

第2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纳税筹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影响路径

纳税筹划如何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可分别从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的特征进行分析:从产业转移角度看,纳税筹划通过转移区位和投资方式决策产生影响;从加工贸易角度看,贸易方式、加工方式选择和出口方式的纳税筹划影响转移决策。

一、转移区位

转移区位选择是纳税筹划对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最为直观的影响途径:加工贸易企业要考虑到承接地的税收环境和纳税成本;承接地为了吸引投资选择提供大量税收方面的税收安排或优惠政策[1]。由2003-2013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税负分析可知:我国各区域间税负差别巨大,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和东北部、中部。其中2013年税负最高的北京为53.16%,比最低的河南(10.19%)高了3倍有余。直观看,税收本身是企业成本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税负差与加工贸易规模的乘积效应下,选择低税负的目标区位符合降低成本的理性决策原则。综合看,据研究区域税负本身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税负与税收征管水平、国有资本比重、二三产业比重成正比,与外贸依存度成反比,加工贸易企业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不得不考虑税负指标所体现的上述因素。

二、投资方式

加工贸易企业区域转移的投资方式有多种,可以选择整体转移或者部分转移,也可以在承接地地并购、新设分公司或者新设子公司,不同的投资方式各有优劣。通过访谈与调查,笔者发现考虑或已经实施了区域转移的加工贸易企业,在转移初期更倾向于采取在承接地新设公司的部分转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一方面可以在两地通过独立的企业法人进行关联企业间的纳税筹划,另一方面新设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筹备期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还可以继续保持在转出地已经积累的供应链等优势扶持新设企业发展。随着时机成熟,企业将彻底结束转出地业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转移。当然,也有加工贸易企业采取直接在目的地并购的方式直接转移,在本土企业的基础上迅速整合,实现无缝转移。

三、贸易方式

据测算,一般贸易的税负为9.67%,加工贸易税负为5.61%,纳税筹划影响企业选择产业转移后的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例,大部分原材料进口时一般贸易要缴纳进口关税,而加工贸易不需要;原材料进口时按其金额来计算的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征退差)企业要进项转出为营业成本,加工贸易也不需要;此外,一般贸易还需要缴纳以关税为依据的增值税并且不能作为进项抵扣,而加工贸易中不存在这个问题。从这角度来说,不考虑其他影响盈利的重大因素差异,企业在做贸易方式决策时更倾向于加工贸易。数据分析也佐证这一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和加工贸易占货物贸易比重反向变动,而与一般贸易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同向变动。

四、加工方式

加工贸易的加工方式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将产品和原料均作价结算,而来料加工仅仅结算加工费,这样在税务处理和税负上就产生了差异,因而加工方式也是纳税筹划影响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的一种路径。进料加工中,加工贸易企业的进口原材料免税,出口商品免税,计算方法是免抵退税;来料加工中进口料件也是免税,货物出口与加工费均免增值税和消费税,但是国内采购产生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企业耗用料件比例、内外销比例不同,两种加工方式税负各有优势,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参考选择税负较低的加工方式。如果耗用进口料件比例高、出口比例高时,建议来料加工;反之则建议选择进料加工方式。就我国的历史数据分析情况来看,进料加工贸易额占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越高,我国的宏观税负越高。

五、出口方式

加工贸易企业可以采用出口和自营出口两种方式出口自产货物,两种方式都适用按出口退税率予以免抵退税的政策,但产生的纳税结果不同。纳税筹划通过影响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方式的选择从而对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当出口退税率等于国内增值税税率时,自营出口与出口退税额相同;当出口退税率比国内增值税税率低时,外贸出口的退税额更高。当然,运营实际中总体退税金额与上期留抵税额等其他因素有关,有效的纳税筹划可以不断适应退税率动态调整、运营方式发展变化的形势,顶格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综上所述,纳税筹划通过目的地区位的选择、投资方式、贸易方式、加工方式和出口方式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区域转移决策产生影响,企业在转移的全过程均应充分调研与测算涉税事项,选择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方式实施转移策略。

参考文献:

[1]尹凤珠.产业转移中加工贸易企业纳税筹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7.

[2]郭鹏任,孟然,孙浩.生产企业加工贸易的纳税筹划[J].对外经贸财会,2005年第5期:34-36.

第3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生态环境新时代绿色经济

1背景

当前,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已然成为焦点。人类经济生产与自身社会生活都是处于一个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里,而且伴随这些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并施加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国际间的各类货物与服务的贸易活动作为人类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态自然环境。其中的人类行为偏好、生态自然环境意识与污染的外部性差异性等因素都促使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之间相互影响与协调关系问题也随之引起国际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而这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关系也不断增强和提高了人类和各个国家的环保意识。NordströmH(1999)指出,国与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往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极可能导致生态自然环境的恶化加剧,同时导致地球的自然资源枯竭,其国际贸易增长实际上并不会自然地提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其对环境质量所起的影响偏向负迁移,即国际贸易活动未必导致更好的生态自然环境。VaughanS(1999)也指出,国际贸易活动对自然环境和地球上的资源使用的净效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而是基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或区域间的一种选择结果,而这种选择往往是基于经验而做出的。一些学者的研究和理论指出,处于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国家和区域,其自身的消费范式与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与外界的国际贸易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类的理论普遍认同的是,这种贸易与国内消费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的表征主要体现在这样一个方面:即发达国家和经济区域则不同。在不改变其国内消费模式的情况下,这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主要从事服务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产品。而这类产品一般是清洁的,所以无污染甚至“零污染”。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主要是从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这一类的产品的生产往往伴随着对自然能源的消耗和污染。也有学者的研究延伸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对于这类对环境有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品,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经济区域往往倾向于采取进口行为而不是出口行为,而且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远远低于其进口额。而这种情况到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即这些国家或地区倾向于生产和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近年来,也有学者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进程,而这种伴随着国际贸易“外溢”的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也间接促使环境受益。实际上,这种理论的逻辑是基于这样一个机理路径:即在开放型对外贸易经济的条件下,技术创新的速度与效率比封闭型经济体系下的技术创新更高。在这种作用机理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区域可以借助贸易带来的这种“外溢”形成自身的“后发优势”,可以利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和较小的污染成本来实现较快的经济发展。

2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际贸易对自然环境究竟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有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仍未达成一致。本研究将目前的相关理论文献及其研究观点梳理归纳为三大观点。第一种观点持国际贸易不利于自然环境的观点。这种学说的理论认为,人类社会这种不加以限制的国际贸易活动必将会破坏生态自然环境,因此不利于自然环境的发展。第二种观点持国际贸易有利于自然环境的观点。这种学说的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活动本来就是基于比较优势和社会分工而产生。所以,它不仅不会对生态自然环境有害,而且能够通过促进全球资源要素的有效合理配置,借助这种资源优化的路径,发挥其保护环境的有利功用。第三种观点为折衷理论。这种学说的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复杂,不能用有害或者有益简单一言所能蔽之的。

3新时代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党的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基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些政策纲要为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明了大的方向: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特别是绿色产品及服务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真实实践,也同时是新时代背景寻求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力点。(1)绿色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表现,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并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维护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环境。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生态、环境与资源。产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个物质基础,科技创新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绿色经济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协调发展。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大力发展以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协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是一大关键。第一,绿色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也为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创造了条件。绿色经济发展应把握整体结构调整的趋势,落实做好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达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目的。绿色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最终将建成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相关服务业集群。绿色经济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还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协同,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从供给侧确保产品生产和供应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第二,绿色经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城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一个地理集聚空间,同时也是绿色经济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空间。建设特色城镇的原则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在特色小镇规划中,不仅应该注重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有机结合,更亟需充分利用特色小镇当地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绿色消费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引导特色小镇当地居民适度消费,提倡低碳生活,发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格局。第三,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党的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同时推动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而发展相关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为其他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相关的装备、产品和服务。从全球视角上看,绿色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相结合还必须与应对气候变化相结合。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动能源革命,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其中,包括发展碳汇林业、草业,从而实现碳强度的大幅降低,在全球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新时代的一个使命,也是我国各个产业和经济转型之所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首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在加快绿色经济技术创新驱动、制度创新驱动,特别是绿色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政府宏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推动作用。第一,绿色经济与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促进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宏观相关计划。国家层面的知识创新体系构建可以有机系统化的结合科研与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供给侧和技术供给侧两极一齐攻克绿色经济发展的共性和关键适用技术。另外,创新驱动还包括制度创新。这意味着构建一种全面社会化、高度市场化、信息对称化的服务体系,培育和鼓励多元化创新主体参与到绿色经济建设中,从制度层面来根本性支撑绿色经济的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第二,绿色经济还客观要求绿色标准的制订与执行。绿色标准是一种组织现代化绿色生产、实施绿色科学管理、保证绿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及安全、推广绿色经济所依赖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品以从根本上消除绿色贸易壁垒与障碍、促进多赢发展的绿色技术基础。具体而言,绿色经济客观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绿色标准认证认可、绿色标准计量、绿色统计信息等方面开展合作,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等新兴产业领域增强我国在绿色标准制订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占据绿色经济竞争制高点,增强绿色经济竞争力。另外,绿色环境标准还可以发乎“倒逼”作用,通过全面落实绿色标准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绿色标准环保督查力度,依法惩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健全绿色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以绿色标准环境“倒逼”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第三,政策供给侧激励。在供给侧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促进绿色经济的理论指导体系、中观产业规划体系、宏观政策体系,从供给侧发力三位立体结构性形成“复合力”驱动绿色产品生产、营造绿色环境、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消费的行动计划。发挥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政策供给方面的规划、导向、管理和保障功用。政策供给侧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灵活反映绿色经济发展市场供求关系、绿色经济资源稀缺程度和绿色经济发展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4结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