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外语课堂论文精选(九篇)

外语课堂论文

第1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一、搞好课内阅读指导,为在课外阅读求发展打基础

阅读理解教学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

1.抓好课内个性化阅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对各种学说进行批判、质疑的精神。对作品的解读,不要去追求唯一答案。

2.选择正确的阅读策略

第一,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阅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品味,它不是对词语、句子等作纯语法意义上的分析,而是看遣词造句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即重在词句的艺术审美功能,而非语法功能。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通过课内阅读来培养学生语感。第二,要重视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俗语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些诗歌、儿歌、佳句很需要这种学习方式。在多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可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注意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阅读要求,一是要求读懂弄通;二是要求学会运用;三是要求能够创新。所谓读懂,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明白“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般的、基本的、也是起码的要求;二是明白“怎么写的”(形式)。就是侧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三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第二、三个层次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还可以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有序组织课外阅读,搭建学生广泛接受教育的平台

1.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文质兼美、趣味性强等原则,统一订购1至2份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刊、报,统一购书,或一个时期从图书馆统一借阅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应予以指导,主要应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要采取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向学生推荐的必读书中,选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作品,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班内每个学生,指导学生自觉完成读写任务。

2.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3.要建立家校联系卡。每晚布置一定的阅读量,规定阅读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每周开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

4.要大力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优秀作文展览、手抄报展览;组织学生参加编演课本剧等活动。

三、实现课堂内外衔接,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质量

1.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教学

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老师授课完全拘泥于书本,而书本上的课文学生一读就明白。如果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时,以朗读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比如讲《过万重山漫想》,找来《曾经有过的落日》配合教学。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游记的一般手法,让学生领悟联想和想象在写作游记中的作用。在讲授文言文单元时,根据高一快慢班的情况,只在高一(1)班增加课外文言文阅读,引进的课外文言文多在《一课一练》的补充练习上。如在讲《鸿门宴》时引进有关《项羽本纪》的内容。

2.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性学科,它的许多能力因素不是靠直接的传播和简单的模仿来获得的,而是在常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必须把课内外衔接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来布置,并检查验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语文课堂的时间有限,不能容纳大量的阅读;二是课余阅读留给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思考的余地也是锻炼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的极好方法。总之,要统一安排,层层深入,确保阅读活动的循序渐进。

3.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可以相互补充

语文课堂教学以其统一性、稳定性、系统特点,在目前以至未来都不会失去它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教学法组织形式也有固有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缺陷,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而课外阅读从其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看,却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带来的不足。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课堂教学的优势与缺陷:

首先,课堂教学的优势是,有统一的大纲,以统一的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凭借,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课文内容所承载的一定信息。缺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面和信息毕竟是有限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优势是,以“统一性”为其心理依据,为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考虑更多数学生的平均水平,解决了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缺陷:对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很难全面顾及,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总之,知识的承传离不开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克服其弊端呢?

首先,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的缺陷。

其次,课外阅读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开放的,多向的交流。是以“差异性”为其心理依据的,更利于因材施教。

再次,课外读物本身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熔铸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探求,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开拓的生活空间和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着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同时课外阅读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便于把工作学习和当前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无论从社会评价还是自我评价中,学生总会感受到语文教育教学是和他们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对当前生活的丰富和扩展,从而感到课堂教学主体性的尊严、力量和价值。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弥补课堂教学教学的缺陷,而且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而言,课外阅读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和课堂教学的关系是并列互补的,它们共同处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只有实现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最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育教学的功能,促进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

第2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师话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53-01

一般认为,教师话语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和课堂讲解时所使用的语言,是课堂里的外国腔语。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国内十年来外语教师话语研究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脉络,突出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本文对十年来国内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一、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1.文献检索说明。本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为“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时间为 2004 年至 2013年。检索期刊为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方法如下:第一次检索:检索项为“刊名”,检索词为“外语类核心”;第二次检索:以第一次检索为基础,选定“在结果中检索”,此次检索项为“关键词”,检索词为“教师话语”),共收集37篇论文,其中实证研究论文18篇。

2.文献检索结果统计分析。

(1)文献数量分析。从文献数量的角度分析(见表 1 和表 2)对于期刊的检索既考虑了文章的标题又仔细参考了文献内容, 发文的总数是指该刊物关于教师话语的发文数。

表1从期刊发表数量角度分析,部分核心期刊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总体来说重视程度不足,仍需增强。表2从时间跨度和文献数量的分布上分析,存在分布不均的现象,甚至近两年(到目前为止)与之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从实证文章数量比例方面分析,学者们对实证文章的重视度不断增强,特别是2010年以来,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2)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话语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英语教师话语,即传授信息语言;另一类是同教学内容无关、但起着组织与引导教学作用的英语课堂用语,即组织教学语言。

本文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将相关文献分为 3大类:①综述类:教师话语的历史与发展、语用功能、有效性;②研究类:教师话语的形式特征、功能特征以及相关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输入理论等)下的教师话语研究;③实证类:教师话语质与量,提问策略、提问类型、提问方式,反馈方式,语码转换,规约话语,教师话语语言特征,新手与专家教师话语对比等。

以上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刘家荣、蒋宇红在对英语课堂话语中师生的话轮替换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教师享有课堂的话语权,而学生也同时应该拥有较多的话语自和控制权的结论。胡青球通过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选择合适语言的潜在因素”的课例研究,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使用、话语质量和次序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程晓堂提出课堂话语的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和规范性,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语言输入。何安平认为教师应更新和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要注意教师话语的形式、教师话语的意义和教师话语的教育功能。吕璀璀从话语量、提问和反馈3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男性和女性教师话语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显示:性别因素对教师的课堂话语量提问和反馈具有一定的影响。马毅、刘永兵谈话语的三个主要语用功能,然后根据这三个主要功能对我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根据内容分类“外语类核心期刊”教师话语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话语功能研究的论文最多,几乎占教师话语研究论文的一半。研究已经从话语的外在形式扩展到话语功能研究,例如,对教师话语的量与质、提问模式和技巧以及等待时间、交互调整、反馈方式等的研究。以上的变化说明我国目前对英语教师话语的研究已经意识到教师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教学不再是一个给予和接受的过程,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是将学生理论和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管理者和促进者。

(3)文献研究对象分析。

表3从18篇实证类文章的研究对象来看, 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课堂的占61%,研究中学英语课堂的占33.3%,研究小学英语课堂的只有5.6%,而职校英语课堂的却为0%。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关注的大都是高校英语课堂话语,近年来对中学英语课堂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小学和职校英语课堂话语的研究却屈指可数。

(4)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实证类文献中,80%以上的研究前期都采用了自然调查法而后期则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手段(测量方法和工具)包括: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录像,问卷调查,追溯式访谈等,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师话语研究的局限和启示

从以上研究综述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学者在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文献和实证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实证研究趋于增长,研究范围趋广,研究手段和方法也趋于科学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外语界主流应用语言学研究已开始意识到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堂话语的一些特征,其发现必然会对我国英语课堂话语研究和英语课堂教学做出很大贡献。

然而,国内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内容上,基本是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量,教师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简化特征,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

②研究对象上,偏重于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而对中小学和职校英语课堂进行话语研究相当薄弱,并且研究文章大多局限于单一的课型:口语课或阅读课,很少有关于多种课型的教师话语的对比研究。③研究方法上,缺乏相对系统化的课堂观察工具。目前,教师话语研究领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录音、录像转录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或者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课堂教师话语分析。这些研究虽然也大多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考察教师的语言特征、互动特征、语言功能等,但研究大多从某一方面展开研究,系统性不强。

基于以上梳理的现有研究的局限,笔者认为这些不足带给今后研究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内容方面,加强对教师课堂话语成效的研究。我国课堂话语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提问、课堂反馈、三语步互动模式、话语量等方面。基本是教师话语多于学生话语量,教师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简化特征,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建议提高教师话语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需提供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交际模式,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参与有意义的交际。

2.研究对象方面,加强不同学段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并且强化多种课型的话语研究。研究者们关注的大多是高校英语课堂话语,近年来对中学英语课堂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对小学和职校英语课堂话语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在我们收集的37篇课堂教师话语研究的论文中,仅有7篇论文与中小学英语和职校课堂相关。小学和职校英语教育在我国外语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外语界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小学和职校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大学和中小学应加强合作,大学的学者应更多地走进中小学,带领广大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研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并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文章大多局限于单一的课型:口语课或阅读课等,很少有关于多种课型的课堂话语的对比研究,因而,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深入。

3.研究方法方面,开发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观察工具。现在的不少研究把统计数据作为主要研究结论,这在学术研究尚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对指导一线英语教师提高课堂话语有效性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在现有的研究中,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一般采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规范,这类研究学术性很强,但不适合一线教师阅读。对于一线英语教师来说,课堂是提高自身职业语言水平的重要平台,开发出一种专门观测他们课堂话语的观察工具,让其对自身课堂话语进行反思,对同伴的课堂话语进行评鉴,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其语言素养。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我国有关学者在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文献和实证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性研究。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冲破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为我国英语课程和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AKANSSON G.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eacher talk[A].In Kasper (ed.).Learning,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Aarhus: Aarhus University Press,1986.

[2]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or Teachers[M].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 Hall Inc.1991:189.

[4]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吕璀璀.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66-70.

[6]何安平.短语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3):23-26.

[7]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4).

[8]刘永兵,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课堂的规约话语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14-18.

第3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为我们的外语教学与师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值得关注。模因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项新理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该术语是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写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里首次提到的。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模仿要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前后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意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否则就不是模仿。表达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必须从记忆模因中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播指模因传播需要有形载体或者媒体,这些载体或者媒体应该有很强的稳定性,能够防止信息流失或者变形。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2.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3.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参赛。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观摩、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去比赛现场听课。我们的教师不仅听了综合课,而且听了视听说课。通过听课,他们认识到了其他教师上课的优缺点,而且明确了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第4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英语 教师角色

一、研究背景

1.“翻转课堂”的发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策略、学习技术、社交媒体技术等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种重要课堂教学技术变革――“翻转课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Jon Bergmann和Aaron Sams首次在高中化学课上尝试让缺课的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课上由教师讲解作业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2011年,孟加拉裔美国人Salmankhan创办了Khan Academy(可汗学院,罕学院),免费提供优质教学视频,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的难度,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2011年后,随着Moocs亦称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崛起,“翻转课堂”在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早期的课前观看视频、课上老师讲解的“翻转课堂”相比,慕课更重视“互动与反馈”,提倡建立“在线学习社区”。

2.“翻转课堂”的定义及特点。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由教师提供视频教学资料,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再由师生在课堂上协作探究、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翻转了原有的“教师课堂上课,学生课后写作业”的教学结构,重新建构了“学生晚上自主学习新的知识,白天在课堂在教师的辅导下参加课堂活动,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给予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观念中讲台上的主讲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助教和辅导员。

3.英语教师角色的定义及其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角色”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演员扮演剧中人物,或是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也指工作中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教师角色”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教师的行为;二是教师的地位和身份;三是对教师的期望。对于高职英语教师来说,传授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是教师的核心角色。而英语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而介于学生互动所形成的不同教学作用的统称。

该课堂形式首先被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国内外的学者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理念也可以应用于职业院校层次的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能否获得成功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层次或是课程的操作流程都不是“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广的障碍,教师角色转变和准确定位是此项教学改革成败的基础和关键。未来的高职英语教学应该是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担任的不同角色对高职英语学习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未来的“翻转课堂”也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英语教师角色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外语教师的角色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

一是从教学法变革的角度,分析英语教师在不同教法中的角色和作用。Harmer(1983)认为外语教师的角色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知识源头(resource)。Voller认为在帮助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扮演的最重要的三种角色分别为促进者(facilitator)、指导者(counselor)和知识来源者(source of knowledge)。Wells(1993);Hall(1998);Hall& Walsh(2002)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研究了语言教师的角色。Richards and Rogers(1986)所著的《语言教学的途径和方法》,Breen and Candli(1980)发表的《交际语言课程的要领》,Widdowson(1987)发表的《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Tudor(1993)发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等论文和著作中都体现了这一角度。

二是研究教师信念(belief)对英语教师角色的影响。教师角色信念系统对教师在语言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与学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信念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西方语言教师的信念可能和亚洲语言教师的不相同。研究教师角色信念的代表作主要有:Williams and Burden(2000)所著的《语言教师心理学》,Richards(2001)所著的《超越专业技术训练》,Brindley(1984)所著的《成人移民教育研究的需求分析和目标设定》。

三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比东西方文化中教师角色的不同之处。他们(Watkins & Biggs,2001;Holmes,2005)认为东方教师倾向于专制主义(authoritarian),不善于沟通(antisocial),善以考试为主、以大量信息大量记忆等方式进行辩证法实践论证(dialectic approach)。西方教师通常被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的促进者(facilitator),组织者(organizer),友好的评价者(friendly critic)(Pratt,1991;Cortazzi & Jin,2001)。

此外,也有学者根据教师风格的分类,研究英语教师角色在课堂上发挥的不同作用。如Lewin,Lippitt,& White(1939)等人将教师的领导行为归纳为三种:专制(autocratic)、民主(democratic)、放任(laissez-faire)。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英语教师角色。曲文婕(2004),申海霞(2008),赵蓉(2011)等调查、分析并评价大学了英语教师在语言课堂的中介作用,徐锦芬(2007)进行了“中外籍英语教师课堂中介作用调查与对比分析”。华维芳(2001),徐锦芬(2004),王一普(2005),项茂英(2010)等探讨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及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刘士祥(2013),但冰洁(2014)等研究了外语教学改革下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唐卫红(2009),刘毅(2012)论述了大学英语学习者和教师角色期待之间的关系。陈冰冰(2008),丁仁仑(2014)等对大学英语教师信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大部分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都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较少,仅有庞继贤(2004),王霞(2013)等进行了量化教师角色行为的实证研究。笔者以“翻转课堂”和“教师角色”为关键词在搜索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后发现,相关研究文章的数量仅为5篇,以平面分析和展现“翻转课堂”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为主,以“翻转课堂”,“高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研究文章数量为0篇。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很局限,还没有深入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还需学者们作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研究内容

传统高职英语课堂角色单一,而“翻转”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是教师角色全面重塑与革新,给身处改革中心的高职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完整课堂教学活动的分析,研究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包含内容及影响因素、教师角色现状,提出其改革需要;通过研究分析提炼角色相对应的特征及细分角色的演化过程,从多维度提出促进教师角色转化的诊断性建议,重新定位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构建新角色模型,实现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顺利演化。具体内容包括:

1.把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建构、师生角色、师生关系、师生信念等问题作为研究内容,研究教师角色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各种影响教师角色的因素。

2.传统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思考。

3.传统课堂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对比研究;预计通过对“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班级和传统教学班级中师生角色对比,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分析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演化过程,研究教师角色的不同作用,找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诊断性建议,提高学生的英语输入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4.“翻转课堂”中教师新角色呈现方式和作用的研究分析。

四、创新点及研究价值

1.创新点。目前国内能够检索到的相关研究大都是针对“翻转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角色期待或是角色转变的意义讨论研究,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实用性不是很强,很少有深层次的应用研究。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和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本研究的思路更系统、全面,容易找出影响教师角色的关键原因,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科研的效率,优化教学改革的方案。

2.研究价值。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课堂结构的彻底变化,从而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国外对“翻转课堂”中外语教师角色的实践和研究比国内早,也更为丰富,但由于国外“翻转课堂”的教育背景、发展水平、办学层次、评价体系等和国内的情况不尽相同,而这些方面又都影响着“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师能力发展,相关的研究结果对我们有借鉴价值,但未必完全适合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的特殊要求。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下:

(1)本研究旨在对高职英语教师角色进行多维度分析,以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研究“翻转课堂”中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过程并对教师角色特征进行分析和证据性描述;并结合教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诊断性建议。通过研究转变教师角色来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探索者和体验者,解决本院英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如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效率不高、交际意识和语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弥补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

(2)本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学者及教学一线的老师所用,用于不断完善自身角色定位,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为探索深度课堂交互提供指导,促进“翻转课堂”的推广,实现教学改革中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顺利演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继而改变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3)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教学研究,如教师角色冲突、角色行为与技巧等问题的研究。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可以进行迁移性应用,进一步推广到其他层次的外语教学中,为我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3]张男星,饶燕婷.“慕课”(MOOCs)带给中国大学的挑战与机遇――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大学(学术版).2014(1).

[4]柯森.论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及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1997(6).

第5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构主义;监控理论

一、引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是各大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除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也是备受关注的。成人学习外语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和保证学习效果的,而课堂外的学习,因活动形式多样化、灵活性高、实践性强等特点,可以弥补课堂内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如束定芳(2006)所言:学语言也不仅仅是学语法和词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的交际活动的机会。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给各大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包括独立学院,提出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不仅从听、说、读、写、译及词汇量这六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标准,而且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为例,大学英语教学在大一和大二分为四个学期进行,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照学期的递进而不断提高。大一的两个学期以《要求》的一般要求为标准,那么,在大一学习结束时(170~180个课时)要求学生的词汇量达到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光是在词汇这一块,大学英语一年级的教学任务就已相当重,在这么少的课时中难以圆满完成,更不要提听、说、读、写、译这五种基本技能的发展了。

另外,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及访问还发现,文、理科生尽管在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似,但进入大学后的学习态度和原动力相差甚远,导致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较难开展,文科生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和四六级考试,而理科生则注重课堂学习的轻松性,不重视知识的学习。且有不少学生认为当下的大学英语课不够生动,课堂较沉闷,尽管任课老师也在课堂上设置了相关的教学活动,仍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关注,反而引起学生的不适,使其容易焦虑。此外,学生对第二课堂的认识不够深,偏好轻松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观看英文电影。

因此,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势在必行,它对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延伸,也能纠正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偏好。通过每学期举办的课外英语活动,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有效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这样不仅能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新鲜有活力的英语学习环境,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给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最后,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参与过程中自主建构自身的学习系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由此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建构主义理论是目前各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人们通过自己个人建构的系统来理解世界,通过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建构新的事实、信息、观念和知识,即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如教师、家长或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协作与对话方式,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李志厚,2010)。同时,建构主义也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情境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是当前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但基本集中于对课堂教学的应用,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如做中学,学中做),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帮

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等。

事实上,要想将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上运用好,课堂教学始终很难实现,毕竟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把英语教学适当地放到课堂外进行,教师能更好地成为语言学习环境和资源的设计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首创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团体合作者,使其迸发出知识的火花,树立学习语言的自信心。

2监控理论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

监控理论,或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最初是由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80年代先后提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i+1),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Krashen(1982)认为在学习者的内部语言处理机制发挥作用前,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输入假设中的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其中,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但是,该理论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运用和研究较多。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规则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有意识地去学习语言,但走出了课堂,学习者所学到的知识未必就能运用到自然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因为,在自然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需要关注语言的意义,即可理解的输入,并进行真实的互动,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第二课堂中,教师首先就要对参与活动的学生现有习得水平i进行合理评估,然后才对活动进行设计,把活动的难度控制在“1”的范围,让学生在进行富有意义、更具人性化的交际时使得英语习得自动产生,不让学生过多产生那种偏好参与简单轻松的第二课堂活动的想法,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

四、结语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和监控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对成人学习外语有积极的影响,对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生在教师或者他人的帮助下从第二课堂中建构的知识体系不仅能为第一课堂的教学服务,而且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学会自我评价,更了解自我学习的需要,从而获得更有效的可理解输入。

参考文献:

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外语界,2006(4):21―29.

第6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英语教学对于大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语言学习和实践不可分割,因此,本科英语课堂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含义和作用,并对本科英语课堂实践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

本科英语;课堂实践教学

一、 课堂实践教学的含义

首先,从字面意义上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作为一教学模式,和高等院校英语教育应该是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本科教育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更专业、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内。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目前来看摆在所有大学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要想避免学生毕业之后就失业,大学本科英语的教育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本科英语教学有必要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实现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课堂实践教学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权衡二者的比重,在教导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课堂实践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实践教学也是如此。课堂实践教学之所以被提到本科英语教学之中来,不仅仅是因为课堂实践教学本身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具有提高作用,更重要的是英语课堂实践教学传达了这样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论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深化、升华和延伸。所以,课堂实践教学的含义中蕴含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之间的不可分割关系,在本科英语教学中,课堂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它应该辅助理论教学,帮助理论教学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并将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为我国以后人才的跨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 本科英语专业课堂实践性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一) 英语课堂内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语言学习和实践是分不开的,英语学习也不列外,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实现英语语言学习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转化,所以,英语课堂学习中不可忽视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死学英语语法知识,深度钻研英语翻译上了,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他们在听、说、读、写、译上能够独当一面,表现优秀,英语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学生在综合能力上的提升。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教材的完善,因为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主要素材就是英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也决定了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养成。根据英语教育的大纲要求,教材应该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进行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在教材中应该将传统英语知识和现代流行语言结合起来,应该将英语语言的经典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双方面能力提升,伴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高校和教师应该认真选择教材,使教材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和潮流,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让英语教学符合时展。教师在每一学期结束后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学生对教材的意见,了解到教材在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实力方面是否有欠缺;密切关注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否有更新,如有更新,要及时更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状况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灵活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酌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补充。

其次,教师应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提纲,并根据教学提纲要求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探讨课题、研究与教学提纲相关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可以以小组学习的模式学习,并多使用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教学媒体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阅。为了改变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缺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电影影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引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在学生辩论、演讲的过程之中可以忘记在英语理论学习上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没有英语成绩好坏的隔阂,大家共同努力,激烈辩论,提高了英语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对本届科的教学内容要综合总结和评价,对于本节英文课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对学生在课上听、说、读、写、译上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给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

(二) 英语课堂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主战场,但是教师也不可忽略课外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它是英语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补充,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英语歌曲比赛、英文正文比赛,英文电影配音。英文演讲比赛、英语角,英文社团,戏剧社等等都可以作为英语课外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英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定期地引导学生举办班级、院系级、年级的英语竞赛活动。比如说英语电影的配音,这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英语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的特色,特殊的口要表达,并且可以增强其口译和记忆力能力,并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编制英语短剧,英文小品,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公开表扬的信心,让他们具备勇于表达的心理状态。英语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激发力度是课堂教学实践性活动难以达到的,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英语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谭雅素,刘江华.地方院校大学英语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09

[2]徐娉娉.高职院校英语第二课堂实践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 2009

第7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化学 双语教学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日趋全球化,在高校教育中双语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双语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及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实践,文章就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想法。

0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等事业不断与国际接轨,日趋全球化,培养一大批视野开阔、善于交流和训练有素的国际化人才已越来越被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自此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先后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取得了一些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自2008年起,我校也开始对部分本科课程试行双语教学,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物理化学专业课教学,经过近两年的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认识和经验,在此对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想法,以期共同推进物理化学双语教学。

1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双语教学的实行大概有三种模式:①沉浸型教学模式(immersionbilingualeducation),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教学;②保持型教学模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教学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用外语上课”,它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提高。除了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外,双语教学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及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知识的表达和写作。通过对本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平时教学效果的观察,我们以过渡型教学模式为主。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用中英文重复解释,避免学生因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重视课前预习:遵循教学规律

由于物理化学学时数有限及其理论性较强,往往需要学生课前先预习,查找相关的英文单词和了解专业英文的表达习惯。通过对比,双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先预习和不预习的效果相差甚远。先预习的学生能理解教师提到的某个专业英语词汇的含义,并有兴趣继续思考下面的内容;而没有预习的学生在不清楚教师提到的某些专业词汇的含义后,失去了听懂和理解后续知识的耐心和信心,从而课堂效率低下。在我们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提前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课堂预习笔记实行检查制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文板书和制作英文多媒体课件,尽量用英文讲授。由于学生英文水平及专业领悟能力参差不齐,一些较难专业词汇及重难点内容的讲授采用中、英文并用的方式。双语课堂教学中,用英语提问,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如提高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每一章学习完毕后,布置英文作业,鼓励学生用英文解答。遇到内容听不懂,英文不会表达等问题,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供相应的英文网址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进行文流和讨论。同时还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渠道训练口语。课后,找学习委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与学习情况,并积极寻找与之相应的措施。所有这些尝试,将为我们逐步完善和实现物理化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积累经验。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和“满堂灌”式教学。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科学,再加上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更会使得物理化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这门课敬而远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等特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问题一讨论”式、启发式和师生或学生间讨论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双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的内容很多,例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实例;或为一个具体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或根据已学的概念自己演绎、推导新的概念及其特性;或根据多种现象归纳普遍规律等等。

4注重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和颜色鲜艳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管多媒体教学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并不适用于任何学科。由于物理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理论多、概念多、公式及条件多等特点,学生往往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随着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各专业的物理化学学时数大大减少,尽管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大大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板书时间,但涉及到一些公式的推导及使用条件,就必须结合板书进行推导和讲解,这样学生在较慢的速度中学习,才会融会贯通。

5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千方百计使传统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妙趣横生,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可以通过贴切、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或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入讲授的知识内容;适当引入当代科技(前沿研究)简介学科新成就或把化学史和化学家史料融入课堂来活跃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通过“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引入新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一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思维进行创新活动。在讲到稀溶液依数性的时候,可以提问08年南方雪灾人们是如何让大雪融化的,它利用了物理化学中什么原理,然后利用物理化学中相平衡的知识解释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接受新知识。比如2009年干旱,甘肃省进行人工降雨,利用了什么物理化学知识,农药中为什么要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为什么农民要锄地,仅只为除杂草吗,二这一连串的问题都可用表面化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圆满的解释[8]。像这样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每一章中都有,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对周围遇到、看到或听说过的现象进行思索、寻求答案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英语氛围。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空”对“空”的课堂说教,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成就感和乐趣,从而提高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6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应注重教会他们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它在将经验事实上升到理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①归纳法,即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②演绎法,即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③假设法,即当某一变因素的存在形式限定在有限种可能时,假设该因素处于某种情况,并以此为条件进行推理的方法。④模型法,即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热力学四大定律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归纳得到的。然后,以这四大定律为基础,运用严密的演绎法,得到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方程和结果。所以在热力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用演绎法学习基础知识的培养,而不能靠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符号、公式及其使用条件。假设和模型法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很多。这种方法的实质是紧紧地抓住现象的主要矛盾,暂时撇开次要因素,建立一个能反映现象本质的模型。然后再用数学演绎出基本上符合实验事实的方程和结果。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近似性,但却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最常用的方法。因此,要加强学生对这种方法和实例的学习,从而培养他们提出和建立模型和分析模型的能力。注重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从而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在物理化学双语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和品质的培养。通过例举象clausius、nernst}klevin,i,angmiur,gibbs及arrhenius等科学家们在科学上的建树,点评告诉学生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勤奋和具有百折而不饶的精神;②善于观察生活;③善于总结、提炼、升华;④尊重实验事实,不弄虚作假。除此之外,通过介绍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成就,如黄子卿教授上世纪三十年代作的水的三相点,至今仍在世界通用等等,增强青年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一些相关前沿实验的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8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一、课堂导语与课文题目的统一

语文课堂开场常用导语。好的导语具有组织教学、渲染气氛、引出课题的作用。不少教师往往一上课就把课题板书出来,然后再用导语开课。这种课题与导语分离的做法,使原本好的导语失去了应有的导入功能,原本醒目的课题失去了应有的目标作用。怎样使二者统一起来?要注意三点:一是设计好导语,导语内容必须与课题保持联系,使导语具有引出课题的功能;二是导语结构以板书课题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者目的是引入课题,后者目的是导入解题;三是在导语过程中,随机插入课题板书,使导语与课题保持有机统一。

二、讨论问题与课文内容统一

阅读课教学常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不少教师由于不得要领,设计出来的问题难免缺乏深度和质感。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与课文内容保持统一呢?首先,从解题入手设计问题。题目是文章纲,纲举目张,好的解题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从课文写作重点或写作顺序入手设计问题。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条例清楚,必须使设计的问题突出课文学习的重点和顺序,体现学生的认识规律。再次,从课文每段的重点内容和表达方法出发设计问题。问题应包括写什么、怎样写、用什么方法写三个方面。同时,问题设计要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处、关键处要深入解剖,作典型分析。

三、课文朗读与讨论问题的统一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能增强阅读需求,同时为课堂讨论奠定感性基础。有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通常的做法是先朗读课文,再提出问题讨论,这种朗读与问题脱节的做法,不利于讨论的展开,而影响学习效果。科学的做法是在解题之后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朗读课文、展开讨论,使朗读、问题、讨论保持有机的统一。

四、课文内容与课堂板书统一

好的课堂板书应该设计精美,展现课文要领,体现教学层次,对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板书不得要领,或者板书与讲课内容不同步,或是设计上缺乏美感。做到课文内容与板书统一,必须注意四点:一是板书要反映教学的层次,随课堂教学进度同步生成;二是板书要反映课文写作的顺序,随课文学习进展同步生成;三是板书要反映课文重要内容,写什么、怎样写都应有所体现;四是板书设计体现规整美观要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五、文化因素与人文教育统一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重视学习借鉴课文中所传达的文化成分。年轻教师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往往对课文所承载的文化成分重视不够,挖掘不够或分析不到位。怎样使文化挖掘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一是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出发去再现当时的人文事件;二是从课文所写的具体事件、具体的语言做起,去领会其中的文化含量;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去讲解课文所表达的文化因素;四是在学习和借鉴文化的过程中,加入批判因素,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评价能力。

六、传统教法与课标要求统一

传统教法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成分,新课标则要求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年轻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生硬结合现象,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流于形式与教学实际脱离。做到二者统一,首先,要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做适时地引导、点拨、补充、激励,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组织教学,从学生角度去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做好三个转变,即把预习和朗读课文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把集思广益的问题讨论转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把文化成分的挖掘分析研究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

七、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统一

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是语文课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但课文学习仍然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外拓展只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不少年轻教师为了追求课外拓展这种时髦的教学形式,往往分不清主次,在大好的课堂学习时间盲目地穿插课外拓展内容,导致课文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课外拓展也不成功。要改变这种错误的做法,必须明确,课文学习才是课堂学习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课外拓展只是必要补充。在教学处理上,先完成课文学习任务,然后再完成课外拓展任务。如果没有时间,干脆就不搞课外拓展,避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9篇:外语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专业;第二课堂教学

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本里有这样的条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学习的现状是受有限课时的影响,教师没有实施更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大大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有效地开展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外英语教学活动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势特点,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很有意义的。

1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注意到英语课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目前,对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有“输入假设”和“建构主义”。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提出第二课堂教学能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可理解性“输入”和“输出”。“建构主义”提出英语课外教学的原则和框架。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提倡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弥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条件和资源有限等不足,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以及建构知识的机会。国内外的学者提到了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更为系统地规划好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也没有课题和文章是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大部分是泛泛之谈。本项目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展活动为例,来探讨英语课外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使英语专业学生更能适应21世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所提出的学习规律,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等内在经验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当前事物或者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来自于外面世界的信息和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其中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此时教师扮演了辅助者的角色。英语专业学生能力拓展活动遵循了此理论依据。(1)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英语社团的作用。课外英语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英语社团策划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开发个人潜能。教师积极配合,参与师生互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因课堂教学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广泛地进行深度的语言交际活动,故把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英语教学活动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出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有趣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力的配合和补充,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延伸。(3)坚持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所学专业开展学生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对于大学生英语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在日常或涉外交际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一般性的书面交流和简单的口头交流。英语学习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立主题,比如外事、教育、经贸等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

3实施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形式新颖,鼓励学生参与“听、说、读、写、译”等五项基本技能活动。在强调实践性的基础上,第二课堂与教学的结合才具有持久性,学生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1)电台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电台等校内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黄冈师范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每天播放3个小时的英语教学节目,并以学生社团的形式来制作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脱口秀节目,包括欧美音乐、电影、旅游、文学等。节目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真实有趣。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摆脱了语音室内“课堂焦虑”的影响,形成“获得自信”的经验,听力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这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帮助。(2)网络的充分利用英语学习网络电台通过喜马拉雅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力资料,减轻了教师和学生搜集听力资料的负担,大大增加了英语第二课堂学习的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网上大量的最新信息传播快准狠,瞬间即得,使我们能够跟上信息社会的脚步。此外,通过喜马拉雅网络平台的转发工具来转发到微信、微博、QQ好友和空间、信息,让更多的人通过多渠道来聆听节目,通过与听众沟通,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做出大学生来听的电台节目;在栏目中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鼓励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并建立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做课外听写练习。网络的充分利用,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3)看电影活动的组织“看电影学英语”活动是在黄冈师范学院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指导老师的积极指导下,英语专业学生,同时也是电台外文副台、英语总监、英语总编的团队配合下开展的活动。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有三个英语专业:英语教育、商贸英语和翻译,所以放映的欧美影片的内容多涉及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正能量的英文电影。此外,英语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电影教学教案,用PPT讲解电影(单词、句型、文化),欣赏电影(片段、歌曲等)。通过活动,英语专业学生掌握了与毕业后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成为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完全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4结语英语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价值。第一,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先进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了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第二,它对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更多的英语外的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翼龙,刘素艳.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实践[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44.

[2]邓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闫洪才,宋银秋.高职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68-7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