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

第1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使用再生资源比使用原生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小、回收率低、技术落后,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经营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加以整治和规范。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和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的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建设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形成以城市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逐步提高回收集散加工能力,促进我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的政策、措施,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多品种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将城市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车,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分拣中心进行规范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85%以上,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建设回收站点。回收站点由回收点、回收亭和中转站组成,负责收集居民交售和生活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交售方便、绿色环保的原则,结合街道管理、社区管理、小区物业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的实际,城区每1500户、农村每2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站点对“散兵游勇”式的走街串巷回收方式进行引导、整合和规范。实行“七统一、一规范”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管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回收站点与分拣中心紧密衔接,回收物日收日清,不留库存。对企事业单位的再生资源,实行回收企业定时、定点上门回收,由统一标识、封闭回收车辆运输至分拣中心或集散市场。

二)建设分拣中心。分拣中心是对除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严控废物以外的再生资源进行集中分拣、简单加工、资源分流的固定场所。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全市整合、建设6至8处大型分拣中心。分拣中心要具有分拣、仓储、交易、配送、信息等功能,符合环保、安全和消防规定,与居民区相对隔离,便于运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三)建设区域性集散市场和加工利用基地。根据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需要,规划在阜城周边选址建设1处再生资源回收区域性集散市场,颍上县和界首市各规划建设1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基地。加强集散市场和加工利用基地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完善其仓储、集散、加工、交易和信息等功能,促进再生资源的有序、规范、高效流通和利用。

四)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监管信息系统。同时,依托骨干企业已建成的再生资源回收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建设、完善信息交换中心、物流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应急中心等系统功能,初步形成电子网络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联网,利用网络信息中心与呼叫中心功能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平台,加强行业管理,构筑废旧物资回收网络,积极推进“线收废”联网建设。

五)培育龙头企业。将符合条件的再生资源体系建设承办企业纳入市骨干流通企业的范围,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或技术为纽带,以整合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建设项目为核心,通过连锁经营等形式,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六)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切实做好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工作,规范生产性废旧金属回收行为,查处非法收购、倒卖电力、市政公用设施等行为。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要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组织回收,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处理,落实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对再生资源回收产生的危险废物应交由具备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加强对回收企业管理人员和回收拆解工人的业务培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管理水平。

七)编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围绕落实再生资源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和回收体系建设专业规划,把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规划纳入我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再生资源回收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各县市区在组织相关部门广泛调研和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以社区、街道为基础,采取自下而上方式,按照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规范》及《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规范》标准,制定辖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置规划,市商务局汇总形成全市再生资源网点设置规划。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市、县(市、区和市开发区)两级管理体制。市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阜阳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负责研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和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抓好辖区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各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要切实履行宣传、组织、实施等职责,协调解决回收站点建设用地、网络资源整合等问题,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健全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商务部等六部委《再生资源管理办法》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令,年第8号要求,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商务部门负责制定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和回收行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承办企业实施项目建设;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研究提出促进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公安部门负责再生资源的消防、治安、流动人员登记管理,依法打击盗窃、销赃等不法行为;住房城乡建设和规划部门负责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纳入城市规划,依法对违反建设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和清理整顿;工商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和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工商登记及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市容部门负责对不按规划设置、乱堆乱放、影响市容环境的回收站(点)流动收购车进行查处和清理整顿;财政部门负责安排支持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财政补助资金的落实;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再生资源建设项目选址进行审定和管理。各部门设立公开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五、促进政策

一)对中标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和加工利用基地的企业,经市商务局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市政府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二)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落实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2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

0绪论

上世纪60年代前,人类几乎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全世界都是"征服大自然"和"向自然宣战"的口号,我国自古以来也有"愚公移山"精神与"人定胜天"的信念。这是由于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生存艰难,唯有不断的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才能苦苦求存,繁衍生息。然而,时移势迁,人类生存足迹遍布世界,占据地球主导地位,但思想上并没有完全从抗争者的角度向管理者角色转变。

1经济形态概述

循环经济是从传统经济发展而来的新的经济形态。

1.1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即经历开采、生产、消费、废弃过程,物质由"资源-产品-废弃物"转化,人们大力开发各种能源,以粗放和一次性消耗资源换取生产速度并在生产和消费中大量排放污染废弃物到环境中去。

1.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通过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完善使得人类的开采、生产、消费使用、废弃回收过程,能模仿大自然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回收废弃物,恢复其使用价值,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从而使资源在大自然中的循环和人类社会中的流动达到和谐统一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1.3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循环"。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人们的思想由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渐转向人类属于自然。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再理解为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是让自然资源在人类与环境间的内部流通。故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资源循环使得资源被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2循环经济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概念形成是一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改变。从早期的向自然抗争,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长久以来的生产、发展并不该是在向自然掠夺,而是把人类未利用和无法利用的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发展,我们总是开采未利用的自然资源并经过一系列生产消费排放过程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人类不可再利用或难以再利用的资源。这是一种牺牲未来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使人类逐渐将自己独立于自然之外。

唯有发展循环经济,把不可利用资源转化为人类可再利用资源才是人类的唯一出路。这样,人类可利用资源占据自然资源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拓展人类的发展空间,直到自然资源几乎转化为人类可利用资源的"天人合一"境界。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到路上,我们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在我国古文化传统上就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向我们揭示了能量和物质转化是有其规律的道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通过自然资源中能源和物质转化的过程汲取能量,不断壮大自身。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而导致人类能汲取力量的转化链脆弱甚至断裂,那么总有一天人类将逐渐衰弱甚至消亡。所以我们必须坚定发展循环经济,在其中探索人类能长久生存的经济模式。

3 循环经济模式分析

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活动中的资源利用率、节省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抑制人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做了大量工作。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加紧了研究,小循环层面有杜邦化学公司模式为代表,中循环层面有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大循环层面有德国双轨制回收系统(DSD)为代表。

3.1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

1992年世界工商企业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在报告《变革中的历程》提出,要求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态经济效益理念。

根据该理念的杜邦模式在生产活动投入较少物料和能源的同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单一,要尽量丰富产品种类,使得生产链条复杂化,资源就有更多的被利用空间能最大限度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减少排放废弃物,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3.2 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任职的福罗什和加劳布劳斯1989年在《科学美国人》发表《可持续发展工业发展》提出,要求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内,它们排放的废弃物能够互为其他企业的生产资源从而被利用,不再排放到外界的工业生态系统理念。

工业生态园区模式根据该理念的着重于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间的部分生产信息共享,排放废弃物信息透明,以工业生态学原理,企业生产使用的物质能源统一分配,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工业园区模式可以看成是扩大规模的杜邦模式,园区的多个企业看作杜邦模式企业中的不同生产部门。这样降低了生产中单个企业对技术和规模的要求,但增大了生产活动之间协作的难度。

3.3 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模式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该组织以专业的垃圾回收部门为中心和上万家再生产销售中有应用包装的企业组成网络。组织中的企业缴费申请DSD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表明参与"商品包装再循环计划",然后DSD垃圾回收部门回收、清理、分类"绿点"包装重新用于产品包装和资源循环再生。"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回收再利用不是从生产角度发展循环经济,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经济手段回收废弃物品,并且生产企业负责生产,回收企业负责回收,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同时对产品设计和技术有一定要求,产品要容易分类回收。

3.4 循环经济应用分析

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对循环经济不断研究探讨,形成了按照循环规模的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企业间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组织体系、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的大中小多层面的发展模式。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还存在以下不足:(1)单纯的把资源当成易回收再利用,忽略了结合国外其他经验(2)发达国家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外经验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我国国情决定我们需要寻找环境和经济新的契合点;(3)我国工业生态园区模式注重企业技术间配合而忽略了促进单种技术的进步;(4)以点带面的思路忽略了全社会的配合,减缓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

对此,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工业生态园区模式,还应该尝试多方面吸取国外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不同角度构建中国特设循环经济模式。

4 结论

我国主要学习的是企业间的工业生态园区模式,但国内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能照搬引进单一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吸取发达国家各个层面的先进经验,以技术为中心,资源、政策、经济、生态效率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完善循环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2-15.

第3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煤炭上市公司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较长时间内难以改变。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增长,国内的煤炭供求矛盾突出,成为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哪些因素对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起决定性作用,以期有助于我国煤炭上市公司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有助于其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国内外研究大都表明,股权结构、公司规模、成长性、资产担保价值、盈利能力等内部因素影响资本结构的选择。本文试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目前可以获得的有关数据资料,就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企业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下同)与企业规模正相关

大企业往往代表了实力、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在同行业中的高地位,大企业一般倾向于多元化经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降低企业破产概率,从而使大企业有可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而小企业由于面临的破产风险很大,其长期融资成本(包括股权与债务)相对较高,致使其更倾向于寻求短期债务融资,因而其资本结构也可能表现出高负债特征。本文用X1表示变量企业规模。

假设二:企业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负相关

根据强弱顺序理论,一个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则公司就越可能保留较多的内部盈余来满足公司融资需要,而不依赖于外部融资;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可以产生大量的税后利润,其内部积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对债务资金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本文用X2表示企业盈利能力。

假设三:企业资本结构与资产抵押价值正相关

如果公司资产结构中有形资产的比重较大,可以用于作为债务资金抵押的资产价值就越高,公司债权融资的成本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无形资产在清算变现时的价值损失通常高于有形资产,从而使实物性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较高的企业破产成本较小,即使公司破产了,由于实物资产在清算时的价值高于无形资产,这样债权人受到的损失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实物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其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再者,企业资产的抵押价值越大,表明资产的偿债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获得债权人的信任,得到较多的债务资金,所以企业资本结构与资产抵押价值呈正相关。本文用X3表示企业资产抵押价值。

假设四:企业资本结构与产生内部资源能力负相关

根据Myers和Majluf(l984)提出的融资啄食理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公司内部产生的资源优于负债,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内部资源、债务、发行新股。因此,企业债务水平应该与其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本文采用经营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企业产生内部资源的能力,用X4表示。

假设五:企业资本结构与非流通股比例正相关

煤炭上市企业的非流通股大都由国家股和法人股构成,国家股占很大一部分,加上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享受到代表国家的政府在各方面对公司的特别“照顾”,其中当然也包括在信贷方面的特殊优惠,这使得煤炭上市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因此,笔者认为,非流通股比例越大,煤炭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越高。所以在此假设两者正相关,用X5表示变量非流通股比例。

假设六: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风险负相关

公司的经营风险即公司陷人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和化解危机需要付出的成本,是静态权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Ryan(1997)提出现金流的波动是经营风险的核心,在任何给定期间内,公司现金流波动越大其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现金流的波动性与公司的债务水平负相关。在此,先假设其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本文用X6表示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研究数据从CSMAR数据库获得,选取煤炭行业上市的30家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在样本进行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2007―2008两年内ST的上市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因此若将这些公司纳入研究将影响研究结果;(2)剔除一些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取28家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3)文中数据为2007和2008两年的平均值。

(三)变量设定

1.因变量设定

对资本结构的度量,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总负债/总资产,即资产负债率;二是负债/权益,即产权比率,这只不过是负债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三是长期负债/总资产,即长期负债率。由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研究变量,所以本文研究也采用这一指标作为因变量。

2.自变量及选取

本文选取了以下指标作为自变量。选取自变量的原则是:(1)根据已有研究及理论分析,选择对资本结构有影响的主要因素;(2)考虑到数据的收集可行性;(3)结合根据煤炭行业资产、负债的结构特点。变量的设定如表1。

三、检验分析

(一)因子分析

1.相关性检验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对数据进行简化以找出基本的数据结构,因此使用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经Bartlett检验表明Bartlett的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本文变量的KMO值大于0.8,表示因子分析模型的适应性程度是很高的。

2.因子提取

通过因子分析,使原先反映煤炭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6个指标综合成彼此互不相关的四个主成分,再用主成分作为自变量,对企业的各个负债比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这可使指标含义易于解释,从而分析变得简单。从表2可以看出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5.631%,能够解释大部分信息,选取这四个因子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3.因子辨识

由于因子负载的绝对值越大,表明该因子和该变量的重叠性越高,在解释因子时越重要。通常认为,负载绝对值大于0.71(变量的方差能被该因子解释的部分至少为50%)为优,绝对值为0.63(变量的方差能被该因子解释的部分至少为40%)为很好,绝对值为0.55(变量的方差能被该因子解释的部分至少为30%)好,绝对值为0.45(变量的方差能被该因子解释的部分至少为20%)一般。本文选用0.71作为解释因子的分割点,并对因子命名。根据表3输出结果对保留的因子逐次进行辨识如下。

因子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因子1在变量 X2盈利能力、变量 X4产生资源内部能力的载荷分别为0.933和0.854,这两个变量主要是表现企业收益性的,所以可命名为收益性因子。

因子2:该因子在变量 X1企业规模和变量 X6经营风险的载荷分别是0.910和0.905,而在其他变量的载荷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根据自变量的定义,经营风险通过经营现金流的波动性加以反映,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业规模有很大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其资产的流动性越好,经营风险可以分散到各个资产的收益上,从而可以降低其经营风险。所以这两个指标组成的因子可以命名为企业规模因子。

因子3:该因子在变量 X5非流通股比例上载荷为0.738,因子可命名为股权集中度因子。

因子4:该因子在变量 X3资产抵押价值上的载荷为0.885,其他变量的载荷非常小,在此忽略不计。根据自变量本身的定义,资产抵押价值是当企业破产或需要借款时,可做为企业资产抵押的有形资产。当然,企业的资产抵押价值越大,企业可获得的借款就越多。所以该因子可命名为企业资产抵押价值因子。

(二)回归分析

1.模型构建

笔者以因子辨别得出的四个主成分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做单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

上式中,4个变量Y1、Y2、Y3、Y4分别代表收益性、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资产抵押价值,β1、β2、β3、β4是各个因子的系数,β0是常数项,ε是误差项。

2.显著性检验

笔者以因子辨别所得出的四个主成分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做单变量多元线性回归。D-W检验值为2.373,比较接近2,表明残差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796,表明模型拟合度最优;F值等于4.683,Sig=0.00049,表明模型回归性较强,通过了假设检验。

3.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因子1在0.1的水平上显著,而其他因子都不显著,笔者剔除Sig最大的因子3,再次做回归分析,得出表5回归系数表2。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因子1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对煤炭企业资本结构影响较为显著。得出如下线性回归方程。

四、结论

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收益性因子对煤炭企业资本结构影响最为显著,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我国煤炭企业收益性对其资本结构有着重要影响。煤炭行业是个特殊的生产运作资金、资金流量大,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为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融资的金额就越少。

煤炭企业生产所需的固定资产规模巨大,所需投资大,且固定资产损耗很快,这就需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周转,所以煤炭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其资金聚集能力就越强,就越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进行长远规划,从而有助于煤炭企业的持久发展。

产生资源内部能力与煤炭企业资本结构负相关,检验结果也与假设相一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总资产的比值越大,则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越充足,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好,所能产生的内部资源能力也就越强,企业就很少再去考虑其它融资方式,自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比较低了。

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煤炭企业资本结构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检验结果与假设相违背。这两个变量大小都与企业的净利润密切相关,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获得的净利润就越多,留存企业的资本公积、留存收益就越多,可供企业经营周转、投资获利的资金就越多,企业就不需考虑向外举借太多的债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比较低,这也是煤炭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洪锡熙,沈艺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 李松青,王国顺.我国矿业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9(4).

[3] 肖作平.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和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 肖作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J].证券市场导报,2003(6).

第4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 煤炭资源;消费需求因素;SPSS;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 A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长期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而世界平均能源结构为煤炭占28.4%,石油占35.8%,天然气占23.7%,可再生能源占12.1%。我国煤炭资源占化石能源资源总量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这一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经济增长对煤炭形成了过度依赖。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经济发展煤炭资源消费强度大,增长迅速,对煤炭的需求也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态势,从2006年起,每年以2亿t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已占到世界的30%。过快的煤炭生产、消费增长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对此,在选取了一系列的煤炭能源消费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选择,回归,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煤炭能源的浅析

(一)我国煤炭能源空间分布

我国是世界煤炭资源大国,统计数据显示,至2008年底我国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145亿t,约占世界总量的13.86%,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人均煤炭资源可采储量90.7t,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从人均煤炭资源拥有量来看,我国(人均约230t)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能源供应不足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对正在全面进行的国家现代化特别是城镇化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尽管我国煤炭资源在总量上十分可观,但空间分布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我国80%以上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其中以“三西两东”为代表的山西、陕西、蒙西及宁东、陇东等区域煤炭储量就占全国的65%,而该地带因区位优势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主要煤炭输出区,与我国经济最发达、能源需求最强烈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构成了地理错位。

(二)我国煤炭能源的需求现状

我国在煤炭资源消费上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1537.4百万吨油当量,比2008年增加9.6%,占世界全部煤炭消费量的46.9%;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1713.5百万吨油当量,比2009年增加了10.1%,占世界全部煤炭消费量的48.2%。可见我国在长期保持煤炭消费量全世界第一的情况下,其消费量占世界煤炭资源总消费量的比重仍在持续上升。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下,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费量仍保持年均增长8.0%,这表明国内煤炭消费具有较高的需求惯性。

据中国煤炭工业发展中心预测,2005年全国煤炭供应量为20.8亿吨。根据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推算,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在2005-2020年为5.5%,2010-2020年为3%。那么,以2004年一次能源消费量19.7亿吨标准煤为基数,预测能源需求量2020年为36.5亿吨标准煤。

二、煤炭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理论上认为影响煤炭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等因素。为此收集了我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Y(万t)、国民总收入X1、工业增加值X2、建筑业增加值X3、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X4、人均生活电力消费X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

(一)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我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Y(万t)、国民总收入X1、工业增加值X2、建筑业增加值X3、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X4、人均生活电力消费X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6,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运用逐步筛选策略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性结果如下:

(二)逐步筛选策略的变量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还是很高的,需要进一步分析,采用了逐步筛检法得出如下结果:

(三)线性回归方程

在经过逐步筛选策略筛选完变量之后,可以得出3个模型。具体如下表:

从表4线性回归后的模型汇总可以看出模型3的R值、R2和调整后的R2均比模型1和模型2的值要大,说明模型3的拟合度最优,故选择模型3。

从表5中可以看到,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3个模型对应的概率P-值都小于0.05,近似为0,依据该表可以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在煤炭的消耗中,交通运输和工业比其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都很重要,可以看作是相对来说的主要因素。

三、对煤炭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述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知:在煤炭的消耗中,交通运输和工业比其他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转换技术都很重要,可以看作是相对来说的主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一)开发、发展新能源,替代煤炭能源

开发、发展新能源是目前世界解决资源稀缺的重要途径。如今煤炭在交通运输和工业方面消耗较多。可以采取潮汐、风力、地热、太阳能、核能、水电、生物能等资源,用这些发电方式来替代电煤发电,用这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煤炭资源。在交通方面,目前有国家用地沟油炼油用于运输行业,这不仅减轻了煤炭消耗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寻找新途径和新能源,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二)提高煤炭利用率

煤炭之所以消耗很快,和它本身有关,从开采,到成品,有很大部分的煤炭因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浪费了很多,这对煤炭能源也是一种浪费。例如一些黑煤窑没有经营许可任意开采冶炼,为谋取利益,开采质量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提高煤炭开采等方面的技术,加大政府管理,依法取缔不法经营煤炭的组织,建立清晰的煤炭评估绩效评估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煤炭的利用率。

(三)合理调整煤炭产业结构

煤炭的需求很多很广,但是煤炭的消费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满足每个需要煤炭的方面,这就意味着煤炭产业要有选择的供应。根据回归分析得知煤炭在交通运输和工业方面消费较高,这就意味着煤炭应该在运输和工业方面要加大力度,而其他方面要弱化。同时,煤炭产业要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市场化,达到市场配置的最佳效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家统计局.2010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浦海莹.基于SCP模式的煤炭产业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9)

[3]马霄.基于SCP范式的中国煤炭产业组织分析[J].实验研究,2010(1)

[4]张会新,高超.低碳约束下的煤炭产业政策选择[J].经济导刊,2011(2)

[5]陈乐乐,陈彦羽.中国煤炭综合利用产业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第5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随着汽车报废量的增加,报废处理过程中潜在的环境风险,也将日益显现。如随意处理不易回收利用的废弃物;随意掩埋或烧毁分捡麻烦、不易处理的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直接排放拆解过程产生的“三废”等,不仅造成二次污染,损害周边居民健康,而且严重者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危害。因此,如何处理报废汽车,防范环境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新型环境问题,如不及时关注和重视,必将产生严重的资源环境影响,成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阻力。日本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再利用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处理报废汽车,解决资源环境压力,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日本经验:法律、技术、市场多管齐下

日本是世界上汽车保有量较多的国家之一。汽车保有量在1997年达到7000万辆,随着其国内市场的成熟化以及置换购买成为主流,汽车保有量相对稳定。2000年后大致保持在7500万辆左右。报废汽车每年在500万辆左右,其中约100万辆以二手车的形式出口到国外,剩余400万辆在国内以“有偿交易”的方式,进行自律性处理。随着《汽车回收再利用法》的实施,这一数字正在增大。

颁布《汽车回收再利用法》

2002年,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与企业、协会等各方面充分沟通,共同提交《汽车回收再利用法》,于同年7月在国会审议通过,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出台的目的,正是为了避免非法丢弃报废汽车,明确报废汽车处理时应遵守的规范,应对破碎残渣、氟利昂类、安全气囊等处理问题,实现填埋量的最小化。

《汽车回收再利用法》将非政府机构,如汽车回收再利用促进中心和再资源化协力机构等,纳入管理机制,通过政府和非政府两个途径分别进行管理;明确规定了报废汽车处理流程:报废汽车所有人收购公司拆解公司破碎公司最终处理公司,并明确了各相关方的责任和资源回收再利用费用;同时,该法还引进电子目录系统,对全部车辆进行编号,追踪汽车回收处理整个流程的运行。

2005年该法实施前后,曾在相关部门一度出现混乱。如作为报废车辆进入回收系统法规的二手车记录为200万辆, 比预定年报废车辆总量要低,“消失”了100万辆车。随后逐渐走上正轨,各种统计数据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拆解台数已恢复到350万台的水平,“消失的报废汽车”问题得以解决。

《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是不同于欧美国家的、与日本模式相对应的专门针对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一部法律,以解决破碎残渣问题和提高回收再利用率为目标。实施5年来,无论是制度性的还是行业性的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层面上的统计指数均为良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该法在二手汽车出口方面没有做相关规范。因此,在该法运行下,二手汽车的出口可能成为向他国转嫁报废汽车的手段。

发展报废汽车处理产业与技术

日本报废汽车处理机制的良好运转,除了归功于完善的法律制度的规范与指导作用,还得益于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再利用产业优化的结构及先进的技术体系做支撑。目前日本国内的拆解公司大约有5000家,其中80%是每月拆解台数在50台以下规模的小型企业群体;破碎公司有140家,粉碎机的数量在180台左右,正在朝大型化发展。

日本报废汽车处理产生的物流,多以循环利用的方式,再次回到生产环节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率达到80%左右。其中作为二手零部件的再使用率为20-30%,作为原料的资源再利用率占50-55%,破碎残渣填埋率约占20-25%。另外,据产业结构审议会及中央环境审议会的推算结果,包括主动实施的破碎残渣再生利用在内的报废汽车再生利用率可达84-86%。

报废汽车出口国际市场

由于《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没有涉及报废汽车出口方面的规范,加上经济和资源环境利益方面的诉求,日本还以出口二手车的名义,通过贸易手段处理报废汽车,每年大致在100万辆左右,约占整个报废汽车总量的1/5,主要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中南美、非洲、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据了解,全缅甸80%的在使用车都是日本的二手车。出口二手车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处理成本,而且还有少量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内处理报废汽车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报废汽车管理现状及日本经验教训启示

我国已步入汽车时代,汽车报废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的环境风险必将日益凸现。如何未雨绸缪,防范中国式的“丰岛事件”上演,如何严格防范报废汽车产生的环境风险,需要借鉴日本此方面的成功经验,防患于未然。

我国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报废汽车方面的法规,如2001年国务院第307号令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2006年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联合颁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2009年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报废汽车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等,包括2010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虽然其中增加了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机动车生产、进口企业在报废机动车拆解活动中的责任等,但是主要在于加强对报废汽车的监管管理,忽略了报废汽车潜在的环境风险管理;强调政府应发挥的职责,忽视了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但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跨地区、跨部门的监管和执法过程,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责任落空情况。

2009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达到报废年限的车辆早已超过200万辆,可只有50多万辆按照正常程序进入报废回收中心,约3/4的应废不废汽车行驶在道路上,正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和环境质量。这与市场管理混乱,缺乏有效指导规范,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力密切相关。另外,信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这些管理办法的法律地位不够高,无法做到统一监督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日本经验启示:尽快出台我国的《汽车回收再利用法》,完善法规体系,强化执法力度。

鉴于上述问题和不足,可借鉴日本的《汽车回收再利用法》经验,为汽车报废、回收、拆解等过程制定具备长效机制的法规可循。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固废法》指导下,在《报废汽车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汽车回收再利用法》,强化报废汽车的固体废弃物管理,明确相关方的环境管理责任,理顺各主管部门的权责,明确规定或设立部门之上的统一监管部门,解决执法过程中的横向协调问题。另外,还要拓宽管理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规范促进作用,解政府“鞭长莫及”之困。

另一方面,健全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其它法规制度,包括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将汽车自生产、报废至最终处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以及其他法律及行政手续所需数据的信息纳入信息化管理,既利于追踪汽车回收的各个环节,又有助于主管部门之间或与回收企业的信息共享,提高对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监督管理水平。

我国报废汽车处理产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处理产业,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低下、资源规模不足、非法拼装严重、产业秩序混乱。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回收就是拆解”的产业现状,仅实现40%的回收利用率,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统计表明,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达50%以上;更重要的是,汽车触媒转换器、闸阀等部件中铂、钯、钽和铟等稀有金属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而以材料回收为主要目的的拆解行业,忽视了拆解废物的无害化处置以及拆解过程的环境污染防治,产生了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

日本经验启示: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和再利用产业发展,着手建立我国报废汽车处理行业的技术体系。

我国报废汽车40%的低回收利用率,不仅与管理机制作用发挥不足有关,还在于产业与技术起不到良好的支撑作用。鉴于此,可以通过实施补贴、减税、鼓励技术创新等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向专业化、规模效应与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逐步实现产业优化与结构调整。同时,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纳入产业指标要求,绿化产业发展,引导产业向环保型产业转变。

另一方面,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我国重要的再生资源,也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模式包括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艺,着手准备建立我国报废汽车处理行业的先进生产线,完善回收拆解再利用的技术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拆解回收利用环节废弃物的产生,最小化废弃物的填埋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国际市场利用不足

目前,我国的报废汽车主要是在国内,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予以消化,国际市场利用不足,甚至成为了部分发达国家的旧“名牌”车的集聚地。通过沿海地区进入后,经过简单拆卸组装,而后进入欠发达的内陆地区,重新上路。这些“再上岗”汽车,在给报废汽车市场带来混乱的同时,也加重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加重了完全报废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负担。

日本经验启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环境容量,贯彻落实中央的 “走出去 ”战略,开拓我国二手车出口国际市场,通过贸易手段缓解环境压力。

日本20%的报废汽车以二手车的名义销售到海外,通过国际市场加以消化,缓解了报废汽车所带来的国内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填埋压力。我国应在发掘国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环境容量,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我国二手车出口的国际市场,积极通过贸易手段,整合利用国外资源,实现全球化配置,以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如亚非拉美的汽车市场起步晚且起点低,二手车市场的潜在需求量很大,我国二手车的质量和价格都可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还应严格边境监查,提高进口准入口径和安全管理制度,禁止进口加工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或成本高以及有毒、损害环境的汽车材料,防止高档二手车及非法报废汽车流入我国境内。

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再利用与最终处理,涉及公共安全、资源再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利益,我国既要借鉴日本成功的管理模式,更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充分研究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和再利用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政策,着手建立行业技术体系,促进产业优化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际环境容量,实现全球化配置,缓解我国报废汽车处理的资源环境压力,助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作者单位:胡涛、吴玉萍、沈晓悦: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曹春苗: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

链接:

第6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陷入“不经济”的尴尬困局。

自2003年进入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以来,循环经济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早已被广泛认可。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强力推动和部分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循环经济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然而,《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期走访多家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发现,由于国际原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持续走低,某些原生资源价格甚至低于再生资源价格,资源回收企业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想要跳出这个困局,不仅需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创新,在如何利用财税政策杠杆为企业“减负”,加大企业“吃废”的积极性等方面,同样也考验政府部门的决策智慧。

总量不增反减

回收行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循环经济发展遇阻的瓶颈之一,就来自于此。

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对于回收行业的现状,多名回收行业企业负责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回收行业越来越不好做,行业发展下行压力巨大。

广州市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是广州市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位于广州经济开发区。董事长李远峰说,这些年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扩张的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比如用于牛奶包装的利乐纸盒,都是企业贴钱回收加工。

由于利润和动力不足,整个行业的回收总量近年也呈现不增反减的趋势。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经济师周汉成给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一组数据:2013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品种回收量超过1.6 亿吨,但2012年回收总量就有1.6亿吨,2011年回收总量1.65亿吨。

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秘书长潘永刚说,进入2014年,一些回收企业“触网”,尝试新型回收模式,出现了“绿宝”、“易回收”、“快收网”、“盈创回收”等互联网回收平台。一些企业努力突破资本困局,与资本市场展开联姻,行业出现并购重组上市浪潮,如中再生控股秦岭水泥,格林美收购扬州达宁,大连环嘉牵手中信产业基金。

“也幸亏有了这些创新举措,才使得2014年行业总体规模刹住下滑态势,取得小幅度的逆势增长。”潘永刚说。

再生资源贵过原生资源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利润微薄背后的症结,则是再生资源价格高于原生资源的价格。

李远峰认为,循环经济现在这么难做,从大的环境来说,在于原生资源的成本太低。当前,市场上大大低估了原生资源的价值,导致再生资源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竞争力。

比如,2003年的建筑钢材是4000多元一吨,现在是2600多元,与此同时货币购买力又在大大下降。回收钢材重新利用的成本大大高于直接购买新钢材的成本。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谁会有动力去回收利用废旧钢材?

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将含铜废水制成碱式碳酸铜、氧化铜等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其生产的高纯度氧化铜已经进入陶氏化学公司的供应链,这意味着电子企业产生的废物重新被作为生产原料,实现了循环经济的闭环。

但科城环保总经理王永成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也是利润太薄。利用含铜废水生产一吨高纯度氧化铜的成本大概是1.1万元,利用铜矿石或者铜单质生产,成本反而低一些。但是最终两类生产方式是以一模一样的产品面向市场,铜矿石生产成本更低,竞争力自然更强。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再生资源成本不仅贵过原生资源,甚至还贵过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垃圾”。

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华泰集团的子公司,该集团是国内大型纸业生产企业之一。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径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广东华泰使用了大量的废旧纸作为生产原材料,如果从美国运回来,含税价格大概为1400元/吨,而国内的价格大概为1700元/吨,国内的品质还比不过国外,作为企业,肯定更愿意使用进口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行业集中度低、不规范

除了成本高之外,再生资源行业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转型升级。

潘永刚说,当前,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不规范,回收从业人员有1800多万人,回收分散,层次较低,呈现碎片化,无序经营;同时下游的加工利用集中度低,全国有13多万家利废企业,80%以上是中小企业,规模化企业仅占10%左右。

由于大部分回收企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再生资源要经过几次周转,才能到分拣中心。而从分拣中心到生产企业,有时也要经过两三次再聚集,再生资源循环的速度和数量被大打折扣。

以回收废铅酸蓄电池为例,发达国家一般只有几家或十多家大企业从事废弃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而我国拥有数百家回收企业。小企业受限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不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亟须国家采取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些回收行业的从业人员认为,行业发展不规范也是前进的“绊脚石”。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大部分品种,都缺乏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

最典型的例子是废纸、废塑料等品种。我国废塑料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检测办法,不仅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无法满足再生利用企业的用料需求。少数大型回收企业虽然制定了自己的质量标准,凭借稳定的货源和良好的品质获取有利的谈判地位,但仍然存在买卖双方标准不统一的矛盾。

在循环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一些变化也在行业内悄然发生。各种科技成果、技术创新在行业中不断得到应用,大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涌现,小作坊式的企业逐渐被淘汰;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涉足再生资源行业,行业中原有的小设备厂商逐渐走下坡路;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各类基金、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关注并进入再生资源行业。

“很多旧的方式、模式将会消失,新的模式将会产生。”潘永刚说,“传统的集散交易模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依靠政策补贴来维持运转,依靠‘圈地运动’来推动扩张,都不能获得持续发展。再生资源企业不仅要开展资源利用,还要向环境服务拓展,以扩大企业的价值。”

等待政策红利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采取相应措施扶持回收行业做大做强,这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跳出“循环经济不经济”困局的关键。

比如,针对当前再生资源成本高于原生资源成本的现实情况,行业内呼声最高的应对办法是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

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现行的回收行业税收政策,对全链条征收增值税。王永成说,利用工业废物再生并销售金属盐类产品执行17%增值税,但出售再生资源的个人、企业、公共机构不能出具增值税进项发票,造成正规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只能按销售额17%全额纳税,加上其他税费,企业总体税负达到营业额的20%多,这样的高税负,企业很难负担。

“比如,同样是卖氧化铜给电子生产企业,一家供应商使用的是铜矿石这样的原生资源,一家供应商使用的是含铜废水这样的再生资源,前者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后者对环境带来的正面作用,是否应该在税收上有所体现?”王永成说,“应该让我们这样变废为宝的企业利润率稍微高一些,同时让利用再生资源的企业成本稍微低一些,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循环经济在价格因素的作用下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此外,国家虽然也出台了资源利用行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但一些企业负责人在实际操作环节却发现,有些政策并不健全。

例如,财税支持从工业废物中提取单质金属,而税务部门却规定再生金属盐类(如氧化铜、硫酸亚铁等化合物)不能享受优惠。工业废物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只提取单质金属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且容易催生二次污染现象。

潘永刚说,回收行业,主要由企业产废、社会收购和进口这三大板块组成。企业产废和进口这两大板块,都有增值税进项抵扣,税赋负担并不太重。而社会收购基本没有进项抵扣,17%的增值税,成为回收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潘永刚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把企业产废、社会收购和进口这三大板块区分开来,实行差异化税赋,对社会收购实行增值税减免优惠。

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在为企业减负同时,多位受访人士认为,采用综合治理手段,促进回收行业“一转三化”,是应对目前全国回收行业网络不完善、渠道不畅通、标准不统一、检测手段不一样,以及品种、成分混杂,层次低、污染重等情况的有效方法。

李远峰说,“一转”,即促进社区垃圾由混合废弃向分类投放转变,以利于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而“三化”,则是网络化、标准化和无害化,即促进全国回收行业网络化,形成覆盖城乡、融通全国的回收网络;促进再生资源产品标准化,制定并实施废纸、废塑料、废铁、废金属等再生资源产品标准,以推动行业朝集约化发展,推动大宗再生资源进入金融期货市场;促进回收行业的无害化,尤其对废塑料、废金属、废轮胎橡胶的回收加工,政府要有可行的行政措施来杜绝二次污染。

而更为关键的回收环节,则有必要实现从集散市场模式到产业园区模式的升级。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目前各地的回收网络,是由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点一线构成的。这种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暴露出问题,就是集散市场层次低、管理乱、污染重、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行业规范化、集约化和无害化的要求。

第7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经济增长的本质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而是生产的可能性边界的外推,在资本和劳动要素供给一定的前提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依赖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和效益,这也是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起因。中国理论界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关注源自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追求,更来自于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现实需要。但对教育收益率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教育收益率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对教育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向并反过来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地区经济差异。

二、模型及数据

文章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之中国综合社会调查(G SS2008),该调查涉及全国28个省区6000个样本和1281个变量,根据研究的目的,文章对样本做了如卜处理:

第一,在您目前的工作状况是?的调查项中删除了:目前务农,曾经有过非农工作、目前务农,没有过非农工作的样本,以保证研究的样本为城市样本。

第二,删除了出生早于1948和晚于1992年的样本,即所有样本到2008年的年龄为1660周岁,保证研究样本符合我国劳动力的法定年龄。

第三,在没有工作的样本中,删除了正在上学、参军服兵役、离休/退休、在家料理家务、残疾或身体状况不佳、卜岗失业后不再工作、其他的样本,以保证研究的样本符合就业者或失业者的范畴。

第四,在卜列各种情形,哪一种更符合您目前的工作的状况的调查项中,删除了自由职业者、个体户、自己是老板的样本,以保证研究样本为工资收入者。

第五,删除了城市工资收入者中有较多数据缺失的样本和户口类型为军籍的样本。

三、回归结果及讨论

为了检验教育收益率在总体上的地区差异,文章首先用式众)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表1给出了回归结果。表1中的6个方程都能通过F检验且高度显著,这说明完全可以拒绝回归系数为0的假设,说明教育和经验对工资有显著的影响。教育收益率的系数全部通过T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为o.oooo,经验的系数除了东部和中西部女性方程没有通过T检验之外,其它4个方程都通过了检验。

第8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在这里召开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启动第二批试点,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展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总书记、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明确要求。**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当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作了全面部署,会同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组织示范试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开发、强化宣传培训等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立法取得显著进展。在全国人大财经委、环资委的组织领导下,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进展顺利,本届政府有望出台。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重庆、深圳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调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资源税额标准,提高了成品油、大排量汽车、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修订和实施了《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加大了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国务院了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有关部门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在广大农村也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形成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会同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全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煤炭、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推动这些行业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研究成果。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总局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统计制度建设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到目前为止,已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等24个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了3项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和7项再生利用企业污染控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0个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

——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200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全国大部分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议事日程。

——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科学知识普及等,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加强。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已达56%,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相当于粗钢产量的20%,废旧有色金属年回收利用量相当于年产量的25%左右。今年上半年,万元GDP能耗下降2.78%;1-9月,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作用不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先进适用的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急待加强。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各级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还未形成。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资源循环利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法制建设不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法规和标准还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基本经验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开拓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组织开展示范试点,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十分必要。

**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以及10个省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探索建立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我们编制印发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编制要求,对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及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发改委、经贸委等部门、各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编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试点工作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我们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对试点实施方案逐个进行评审。目前,除3个单位外,绝大部分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已通过评审,并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工作,个别没有通过的也正在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试点实施方案。

为推进试点方案的组织实施,我们利用国债资金加大了对试点单位重点项目的支持;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指导试点省市和产业园区试点工作成效评估;开展重点问题调研、试点经验交流,加强分类指导;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形成了一批典型企业。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涌现出一批由试点到示范的优秀企业。如济南钢铁有限公司积极推进能源梯级利用、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水循环利用,实现电力自给50%以上,煤气“零”放散。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州分公司被列为试点单位后,全公司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公司下属80%的氧化铝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到2008年有望实现全公司废水“零”排放。北京水泥厂积极探索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利用水泥设施处置城市危险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高消耗、高排放建材行业实现生态化改造树立了典范。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利用洗中煤、煤泥和煤矸石发电,实现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电石渣干法生产水泥,实现了氯碱化工行业废渣、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河北西柏坡发电有限公司综合利用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建材产品,并把附近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电力生产,实现了废渣、废水的“零”排放。一大批试点企业通过节约降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综合利用、构筑产业链,降低了能耗物耗,减少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大大增强。

(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上海新格、河南豫光、江苏春兴等企业实现了再生金属加工利用企业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了一批再生铜铝铅锌加工利用示范工程。如上海新格再生铝生产规模超过20万吨,开发应用了多室熔炼炉装备,实现了永磁搅拌熔炼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铝合金的废铝利用率达到87%;河南豫光从国外引进国际一流的废蓄电池预处理集成系统,建设了10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示范工程,目前生产规模已达5万吨,为铅冶炼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青岛新天地生态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条年处理规模10万台的废旧家电拆解生产线,探索废旧家电定点回收、集中拆解处理,投产试运行以来,为国家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政策积累了经验。山东济南复强公司在装备再制造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利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展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形成2万台生产能力,目前年再制造发动机5000多台。

(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试点园区根据自身特点,按生态工业理念规划园区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园区现有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对新上项目从产业政策、园区规划、准入标准、集约用地、节约用水、废物排放等诸多方面确保园区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强度递减,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上海化工区基于化工主导产业建设上下游链接项目,抓好产业链条节点项目,形成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的产业集聚整体优势;万元产值能耗、水耗,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仅为全国化工行业平均水平的1/2、1/12、1/8和1/3。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内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形成高度关联的煤化工、煤矸石综合利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湖南汨罗、广东清远通过规范园区管理,实现再生资源统一回收、拆解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有效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链延伸,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园区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湖南汨罗形成了约10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和集散交易规模,广东清远初步形成了30-40万吨的拆解加工能力。

(四)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了雏形。10个试点省市在全社会层面,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产业结构特点,探索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循环利用和废物减排水平,促进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辽宁省按照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6个重点行业、5个城市、10个区县、10个重点园区以及50家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出了构建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循环层次,培育区域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3+1”模式。山东省从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次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培育10个循环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重庆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大力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和主城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同时把发展库区循环经济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

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节能减排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六省市GDP增长了14.41%,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增长9.55%,能源强度降低了4.25%;取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08%;7个试点行业中42家试点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5.5%,能源消费量仅增长9.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2.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6%和8.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7.9%,提高2.5个百分点。

总结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有以下几条基本经验:

首先,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各试点单位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协调联动。不少单位一把手亲自抓,亲自部署落实。试点省、市都组织召开了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党委、政府领导亲自进行动员部署。如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动员大会,省委书记、省长到会讲话;鹤壁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设立了循环经济办公室,有力地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科学规划是前提。制定科学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我们在组织实施第一批试点过程中,要求各单位编制试点工作方案,并组织中咨公司、国内知名专家对方案逐一进行论证审查。通过制定未来3-5年的规划或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及重点项目,方案的编制和论证审查对试点工作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是支撑。开发应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选矿拜耳法和强化烧结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等重要科技成果,使生产能耗降低50%,铝土矿资源服务年限提高三倍以上,建设投资节省15-20%,生产成本降低10%,为经济利用我国中低品位铝土矿资源开辟了一条新路。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自主研发和应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干熄焦等一系列新技术,在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热电工序实现水的多级串级利用和循环利用。2006年与2000年相比,钢产量增加5倍多,新水耗量基本没有增加,吨钢耗新水由13.58吨下降到3.53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圳东江环保公司开发了以电镀污泥等含镍铜废料为原料生产硫酸镍和电积铜组合工艺,含铜废液综合收运和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高浓度氨氮废水利用率达到50%。试点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企业往往是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一些关键技术的企业。

第四,必要投入是保障。项目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上海、辽宁、江苏、宁波、鹤壁、铜陵等试点省市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建设循环经济项目及开展相关工作。如上海市安排2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青岛市政府计划今明两年拿出500万元支持试点企业建立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已安排200万元。多数试点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如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建成了1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目前年综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214万吨,综合利用瓦斯1600万立方米,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五,完善政策是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才能做到既“循环”又“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到持续发展、长期巩固和提高。国家实行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北京水泥厂利用水泥炉窑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的实践表明,正是由于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危险废物收费机制的建立,才使企业在水泥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仍能实现持续发展。湖南省为加快推进汨罗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近期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关于支持汨罗循环经济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财税、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汨罗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为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单位要进一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量大,加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能源消耗总量还会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伴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过程的硬约束,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我们要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九五”时期就提出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至今没有根本转变。**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得不到根本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难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持续增加,这将使我国在国际上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去年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是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污染物增幅减缓。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效果进一步显现。上半年,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78%;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但是,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开辟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物尽其用、变废为宝,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而且从资源消耗的源头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实现“零”排放,化害为利,污染治理成本大大降低。循环经济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性措施。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并此以为契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配套法规体系建设。抓紧与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尽早出台《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暂行办法、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已有较好的基础,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抓紧完善;抓紧制定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识等。

(二)加快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年组织编制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再生金属利用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矿井水利用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没有编制规划的地区要抓紧部署启动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组织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对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根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已经编制了《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钢铁、铝、海洋化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对这些技术要通过现场交流会、推广会等方式予以推广。积极支持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

(四)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

产业政策方面,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调整,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财政政策方面,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财政清洁生产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按照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法的要求,抓紧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投资政策方面,继续加大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对一些节能效果明显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财政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支持范围。税收政策方面,落实好国家已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调整完善消费税,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给予较低的消费税税率,对消耗高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抑制不合理消费。加快研究提出废水“零”排放企业免交排污费等政策;研究解决钢铁、建材等企业利用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问题。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控制国内紧缺资源和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研究鼓励国内紧缺资源废料进口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五)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会同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系列宣传活动。继续加强地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培训,普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知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营造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经验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今后一个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着力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要大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副产物和废物进行回收利用。当前要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这些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内的工业企业,要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按照资源循环利用、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环保总局、商务部、科技部将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为全国工业园区生态转型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秸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按照市场规范、竞争有序、合理布局、环境友好的原则,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通过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沿海地区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抓紧建设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再生铜铝铅锌示范企业,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铁道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在包装物回收方面,要切实解决月饼、茶叶、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四是着力构建社会循环经济体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积极推进政府节能和绿色采购。在此基础上,各地要尽可能将区域内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生产、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全社会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物质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的几点要求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要继续深化。经国务院同意,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今天正式启动。第二批试点,不是第一批试点简单数量的增加,而是对第一批试点的补充和深化。一方面,将第一批试点中未包含的行业和领域,如矿产资源、机械制造、皮革、食品、包装、纺织(再生纤维)等行业纳入试点范围;另一方面,将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的重化工集聚区或园区及对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重点城市和地区纳入第二批试点范围。

对列入试点的单位来说,这是全面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要积极努力,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典型单位,为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推进试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下面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第二批试点单位要抓紧成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门机构,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试点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动员部署试点工作,要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措施,逐一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个人,明确责任,加强考核。

二是抓紧编制实施方案。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组织第二批试点单位编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于明年4月底前完成上报工作。各单位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论证。第一批试点单位中,实施方案尚未通过评审的两个单位,要按照评审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年底前报国家发改委,仍不能完成编制方案的,将取消试点单位资格。

三是抓好方案组织实施。试点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制定分各阶段工作计划,落实方案各项任务;要抓好技术攻关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协调解决试点工作需要的各项建设条件。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跟踪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政策问题,要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四是加强重点项目组织申报。对试点方案审查中确定的重点项目,要按照我委投资管理相关要求,抓紧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落实资金、搞好环评等相关工作。各地区发改委、经贸委,要组织专家论证,指导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同时,要根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的不同要求,选好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五是强化基础管理。各试点单位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和核算制度,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环境核算,从主要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开展全面的能源和物料平衡分析,对资源产出、利用效率、废物产生排放水平与国内同行和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全方位比较,找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对循环经济试点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要准确统计,及时上报。

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和验收。各地区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要会同环保局建立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督查制度,对试点工作组织阶段性评估和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进展情况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的试点单位,要加强指导,限期完成。加快制定循环经济试点验收办法,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评估和验收。

七是加快示范试点经验总结和推广。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及时总结上报。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对试点经验进行推广。要根据试点情况,继续组织召开电力、轻工行业,农业和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现场交流会,推广先进典型经验。

第9篇:再生资源回收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回收技术,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如今,循环经济理念正在我国兴起,引起各方的关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日本走在我国的前面,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一)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是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较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奖励政策。日本设立资源回收奖,如日本大阪市对社区、学校等集体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发给奖金;在全市设了牛奶盒回收点,回收到一定程度后可凭回收卡免费购买图书,这种奖项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该奖项实施后在日本许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税收优惠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成就的企业,日本政府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如企业设置资源回收系统,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凡修建废弃物处理设施,皆从国库中提供部分财政补贴。

3.价格优惠政策。如规定废旧物资要实行商品化收费,即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

4.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扶持社会“静脉产业”。在绿色消费中,贴有政府认可的环境标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日本产生了一种新的环保产业的形式――“静脉产业”,它是那些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的总称,因为这些产业能使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日本政府将“静脉产业”作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等方式来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个社会范围内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经济环路。

5.强化行政管理机制。2001年1月,日本环境厅在机构改革中升格为环境省,将原来多部门执掌的废弃物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环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属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对策部统一管理。

(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0世纪90年代,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口号,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世纪之交,日本政府颁布了《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2000年6月)、《新环境基本法》(2000年12月)。又对20多部循环经济立法进行制定和修订。如《提高资源有效利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法》、《建筑材料再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法》、《绿色购入法》等等。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害加剧并存的博弈过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保证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产业有法可依,有利可图,有后续发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这是日本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环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证。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综合性循环利用法,然后向具体领域推进。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即《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针对循环经济这一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物质输出端,即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这些法律对不同行业的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并相继付诸实施。

(三)官产学共同努力

为适应国际市场环境需求,提高产业素质及产品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对采取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措施的企业实施了产业倾斜政策。例如,在预算方面,为支援中小企业环保技术开发,政府补助技术开发费用率最高可达50%;在融资方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技术设备的企业提供低利融资;在税收方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少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日本政府出台的产业倾斜政策以及各种循环利用法增加了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截至2001年7月,已有6000多家日本企业获得ISO14001认证。企业还将“产业垃圾零排放”作为发展目标,在削减资源使用量、抑制废弃物产生量等方面取得进展。在注重自身发展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同时,企业还非常注重生产链条上下游环节的减量化和再循环,从而为日本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循环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经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除了需要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外,还必须有大量高新技术作支撑。日本研究部门以零排放为目标,对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条技术等循环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并取得进展,从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降耗环保技术。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存在以下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一些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之间还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实施的后效评估机制。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合理的费用机制。政策的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一些政策不能落到实处,还存在执行走样的问题。

(三)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出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的技术。我国当前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同其在经济实践中的推行乃至效应的发挥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时滞。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投入不足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环保投入占到GDP的2-3%左右,才能对环境

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世界银行业曾建议中国,要加大对污染控制的投资,最好在GDP的2%以上。据《中国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的统计数据,从1996―2004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9522.7亿元人民币,占到同期GDP的1%。200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1.3%,这其中包括了企业投资、民间投资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真正的财政投资不到GDP的1%。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投入到环保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仍然不够充足,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

三、日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所未经历过的,让我们更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先行者,日本制定的《推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是从法制上确定了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可充分借鉴。中国已制定了一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当前中国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某些条款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笼统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如在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方面,关于废弃条件的设置、强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系统化和可操作化、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

(二)完善政策机制

中国已经实行的环保经济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和国民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和国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又如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引导企业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和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迫使其走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利用资源的道路。另外,还要加快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设循环型社会。

(三)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信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日本的循环经济还有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技术系统作为支撑,并拥有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技术作后盾。近年来,中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的同时存在还相对滞后、有关技术信息的渠道不尽畅通等问题。中国一方面要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日本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四)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