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精选(九篇)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第1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一、 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组织

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领导,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加强岗位责任制,并确立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让每个管理人员明确管理的任务、内容和要求。

学校课外体育管理的组织是由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组成。学校应建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实施体育课外活动管理的决策人员,根据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目标,向各行政管理部门发出指令信息,最后考核指令执行结果。学校体育工作领导者的任务是发挥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总务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体育教研组作为执行机构,认真组织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搞好运动队训练和校内外的竞赛活动。

班主任应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班级工作计划,教育、督促和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少先队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积极宣传学校体育的目的、意义,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各层次按照自身的任务,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各层次之间既有分工,又必须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地做好学校课外体育的管理工作。

二、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程序

对课外体育活动有效的控制取决于管理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手段。管理必须有程序地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学校应明确规定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目标,提出具体任务,确定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负责人及完成指标,并以计划的形式统一有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职责的相互关系,以高质量地完成管理任务。

组织实施是管理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首先,建立好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其次,调动每个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同时,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提高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程序管理,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合理使用时间。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加强督促和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反馈修正是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重要环节,反馈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又把其作用结果返回,并对信息进行修正调节的再输出,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涉及的面广,因学生情况、场地器材限制、时间安排等因素会产生一些问题。各管理层要广泛听取学生、教师的意见和反映,扩大信息来源,并组成信息分析系统,定期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作有效的质量评价和决策建议。

检查评定对课外体育活动逐步向计划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检查评定要有目的、标准和实质性的内容,有关管理人员应参加检查评定。可全面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也可一个方面一个环节地专题检查,可突击检查,也可定期检查等。检查评定结果要准确、可靠、符合实际。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客观评定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提高评定的科学性。同时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和条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有利于调控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三、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要面对的是多种因素、各方人士、多层次的矛盾,千头万绪仅靠单一的管理方法很难完成管理的目的,必须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法、参与式管理法、系统管理法、法规管理法等方法。并且各种方法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逐步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管理模式,以达到最优化管理的目的。

1.目标管理。是对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锻炼时间、锻炼项目、达标情况、竞赛名次等各方面用高度量化的指标作为目标,层层分解,制定标准,以计划、组织、控制、评价为环节,把实现目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使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能够用量化控制。

2. 参与式管理。体现了民主管理的方式。在课外活动的管理中,给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学生参与制订锻炼计划,参与组织竞赛.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管理,使锻炼身体的自觉积极性能不断得到提高。

3. 系统管理。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分清体育锻炼、群体性活动、代表队训练、竞赛活动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区别不同层次、不同因素。各管理人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形成一整套齐全、完整的管理系统。对课外体育活动涉及的场地器材、时间、信息及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多种情况不断进行反馈修正,在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管理人员进行调节控制,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

4. 法规管理。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要充分体现国家在体育方面的政策、法令、法规的权威性。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令、法规执行。如教育部规定;“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每天锻炼的时间,不得随意占用。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国家政策依据。

四、体育课外活动的管理内容

1.早操、课间操的管理。首先做好早操、课间操的组织安排工作,在时间上予以保证,并列入课表,使学生按班级、规定的时间和场地,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活动。体育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要加强教育,做好组织督促和检查工作,分管领导不定时进行巡查。加强早操、课间操的检查与考勤,定期进行评比。

2.班级体育锻炼的管理。建立课外体育锻炼制度,开展有学校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项目,充分发挥班级体育锻炼小组的作用,组织各种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积极推动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班主任协同体育教师,检查锻炼人数、锻炼和测验的质量,安全措施、组织纪律等,定期评定公布。

3.运动队训练管理。健全运动队组织和训练制度,严格按规定时间训练,制订训练计划.提出训练指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科学进行训练,定期检查,提高训练质量。定期测定运动员形态、素质、机能和运动成绩,了解运动员各项成绩及生活情况和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实行全面管理。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协同管理,为运动员提供文化学习、物质生活、训练时间等条件。

4.运动竞赛的管理。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喜爱的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竞赛活动。单项竞赛活动要有计划地进行,在整个学期中力求均衡安排,避免时松时紧,从不同季节特点出发安排多种多样的项目。较大规模的竞赛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如田径运动会,逐步形成制度固定下来。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竞赛规程,培训好比赛管理人员、裁判员,加强场地器材检查,合理布置,严格竞赛纪律,注意安全管理。

五、体育课外活动的评价

第2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学校体育 现状

2010年全国全面实施国培计划以来,意在改善中小学师资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协调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平衡,促进义务阶段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而在我国有80%多的学校在农村,而且超过80%的农村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所以国培计划的关键在农村学校。虽然教师队伍素质及基础教育改革在城市的实施情况很好,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都积极地迎合国培计划,体育课的改革更是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从全国来看,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发展还不够好,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开展得不尽人意,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存在一些显性和隐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是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提高康保县农村小学体育改革的重点,也是为农村学校体育更好的全面开展提供借鉴。

一、国培计划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国培计划的内涵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基础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国培计划的现实意义

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对提高教师素质具有改善、“全面指导”和促进改革的重要作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师终身学习,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方法的革新,师生关系的转换;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机械式学习为探索式学习;教材也不在是看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是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很大程度上便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实施“国培计划”可以大规模、高质量地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充实的师资力量。

二、河北省康保县农村小学体育现状

(一)体育师资现状

通过调查访谈得知,康保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年龄大部分40岁以上,没有女性体育教师,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所调查的学校里体育课教师大部分是兼任体育课,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全部为大专及中师进修学历,这些说明康保县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男女比例不均衡体育专业知识缺乏,教师的职业素质较差。

(二)体育教师对国培计划的认识情况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调查访谈了解到,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国培计划的目的不是十分清楚;很少一部分体育教师知道全国实施国培计划的作用,但并未系统进行过体育专业知识的内容学习;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参加完培训后上课还是按传统思维的形式进行,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本身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对体育专业知识的自我学习的动力,而学校更是不主动关注体育课上课的实际情况,再加上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最终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改革在农村学校无法实施的境地。

(三)体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现状

从2010-2012年康保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人数的调查可以看出,全县针对农村学校国培计划的实施落实比较高,但是大多数学校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并不是体育专业出身,不少是临时委派,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因为对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回学校后也并没有按照国培计划所学的进行教学,还是按自己以前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体育教师是否参加培训课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于必须从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这个薄弱环节入手。

(四)学生主体性在体育课中的体现情况

现行的教学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本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来开展体育课教学。而在所调查的学校中,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让干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不复存在,教师成了一个机械的下命令者,学生只是服从,课堂没有交流没有讨论,这样的体育课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客观方面,农村教育环境也给学生主体性设置了天然的屏障,学校领导和其他科目教师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在康保县农村体育氛围不理想。从主客两方面来看,想要实现学生在农村体育课上的主体性,还要靠农村思想的转变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监管,多进行听课评课,将国培计划的目的和精神普及到农村学校中去。

(五)学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现状

构成学校体育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体现体育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展现学生体育特长、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品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主要方法,在调查中获知大部分小学都设置了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学生自己玩,或者直接将课外活动安排成大扫除,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就也被占用了。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给予课外体育活动很少的关注,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几乎没有组织任何类似田径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的活动,出现这种情况是一种必然,学校没有体育专项资金,器材、场地不够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村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这就要求体育课教师、体育科研组加强校本课程和民俗游戏课堂化的自主研发,激发学生自主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六)学校体育课现状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课每周达到4节,在调查中得知没有一所学校开设多于2节体育课的,通过访谈了解得知,出现上述现状主要由几个原因:首先是学校对体育学科不重视,学校是展现国培计划作用的中间环节,如不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就很难较好的开展。其次是体育教师对体育专业内容生疏,这就导致体育教师是按传统思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上体育课时大多采用一个口哨,上下课集合,中间放羊的情况,最后是学生家长对体育课的也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就是要好好学习,家长们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其成长的重要性。要想加快农村体育建设,首先要解决学校体育这个中心问题,大部分农村学校学生还要在家务农,学生能够在学校对某一项体育项目形成爱好,这对于其身边的人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开展农村体育工程建设。

(七)体育教学设施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大部分所在地方经济较落后,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加上体育教学设备价格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村小学很长时间没添置、改善体育器材和设施。原有体育设施不完善、器材损坏、缺少、老旧现象严重。体育教学捉襟见肘,体育教师无从施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的良性发展。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器材的缺失,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还影响了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没有充足的体育器材设施,由于设施的原因篮球、乒乓球、排球等多项普遍受学生青眯的课外体育项目不能完全进行甚至无法开展,既不能满足学生从事课外活动的兴趣需求,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有学校改善体育基础器材设施,学校体育目标才能顺利贯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老师师资力量薄弱,具体表现在农村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缺乏以及现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缺乏和职业素养的不够完善,

2.体育老师对国培计划的认识不足;体育老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课的情况落实不到位;

3.体育课中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差,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上重视度不够;

4.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本身对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农村体育思想观念认识程度不够,不少学生家长甚至将体育和体力劳动等同;

5.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资源不足。

(二)建议

1.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以及体育专业教师的招聘力度;

2.主管教育领导应多与体育教师交流沟通,鼓励农村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校本课程的开发;

3.教师应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4.学校方面应多举办体育运动比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举办多种形式的比赛,来提高学校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程小坡,王美玲.经济欠发达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

第3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校;阳光体育;推进模式;评价机制

一、创建“五位一体”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体系

阳光体育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掌握1至2门体育运动技能,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高等学校在体育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不同于中小学独特的优势,创建融体育教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课外体育活动(群体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科学研究“五位一体”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体系,传播阳光体育运动新观念,是推动阳光体育在甘肃省高校的全面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1、体育教学“四结合”新思维

阳光体育要求大学生掌握1至2门体育运动技能,高校体育教学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离开体育知识与技能,阳光体育运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高校体育教学“四结合”新思维应为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体育教学成绩评定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相结合。

2、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成立学生体质监测实验室作为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专门机构,配备和充实实验室管理和师资力量,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实验研究,带动体育教学改革,切实通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增进大学生健康的目标。

3、“四层面”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建立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应最大限度扩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层面,拓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活动的渠道和途径,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做到“全年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竞赛,天天有热点”。从学校、院(系)、体育社团(俱乐部)和学生四个层面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新体系。学校从全局出发,制定详细学校阳光体育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统领全校;院(系)根据学校计划,制定与学校整体计划相适应的院(系)内部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组建队伍,配合学校计划积极开展活动;体育社团(俱乐部)参考学校、院(系)等各项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结合自身体育社团(俱乐部)的特点和性质,制定本体育社团(俱乐部)的体育活动与竞赛计划,上报学校体育活动主管部门,学校体育院(系、部)予以技术和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的支持;学生个人则可根据个人体育爱好与兴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利用体质监测实验室实践教学条件,系统学习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制定个人运动处方,并以此来督促自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检查自身课外体育锻炼效果。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群体竞赛活动;学生的早、晚锻炼;院(系)间和院(系)内部的各种群体竞赛活动;体育社团(俱乐部)的各种体育活动;院(系)各种体育代表队的课余体育训练。

4、建立“两梯队四级别”体育竞赛体系

学校和各院(系)组建两个梯队的体育运动代表队,常年坚持课外体育训练,参加部级、省(市)级、校级、院(系)级四个级别的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展示体育教育和阳光体育成果,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树立大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体育精神。

5、体育科学研究“四个着眼点”

高校的体育科学研究在阳光体育上应注重“四个着眼点”,体育教学改革着眼于阳光体育运动;承担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着眼于阳光体育运动;体育科研论文着眼于阳光体育运动;教材、著作着眼于阳光体育运动。

二、高等学校阳光体育新模式探索

高等学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和中小学应有所不同,大学生的课外作息时间相对宽松、自由,因此,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在活动形式上主要以自发组织为主,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自由度大,约束性小。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另一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参与学校、院系和班级课外体育竞赛和集体活动,这部分学生主要以学校、院系和班级学生体育骨干为主,参与学校、院系和班级组织的各种课外体育竞赛和集体活动。针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点与特征,遵循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探索高等学校阳光体育新模式是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与实践。

1、学校体育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全校阳光体育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2、依据各省教育厅大学生体育竞赛计划和本校阳光体育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制定详细全校学校阳光体育与群体工作计划,并向全校公布。

3、学校体育教育实施部门即体育系(部)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和方案以及具体实施内容。

4、实施阳光体育是全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和教学院系要全面参与其中,目标一致,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互相配合。

5、制定科学合理的全校阳光体育暨学生体育工作评比考核制度,引导和监督各院系全面开展阳光体育和学生群体活动。

6、树立典型,表彰和推广全校阳光体育和学生群体工作先进事迹和个人。

7、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社团建设,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

三、构建高等学校阳光体育评价机制

针对高等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特点以及新模式的建立,我们的评价机制也应该应运而生,上到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到学校,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目标,评价内容、方式、目的和手段各有侧重点。

高等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机制在省、市级其评价机制应侧重于学校方面,其评价内容则重点趋向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总体规划和方案;制度及管理机构是否完善;体育场地设备配备情况;全年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实施情况;学校在阳光体育运动和课外体育方面的特色与特点以及创新等方面。各学校的评价机制则应趋向于各个院、系,主要侧重于阳光体育运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是否有计划,活动开展的次数、效果如何,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特点及创新等。

四、构建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个人评价机制

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对学生自身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情况,我们也应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从学生自身角度予以评价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愿望。

学生个人阳光体育活动评价机制要与学生评优奖励相结合,在学校各种评优活动予以充分的体现,主要侧重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角色、作用),参与活动的次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体育课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等几个方面,客观公正地综合反映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徐英微,张辉.蜀道难――析开展“阳光体育”所遭遇的社会阻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 宋立,刘建伟.浅析普通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J].考试周刊,2009(06).

[3] 曹伟平.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的紧迫性与实施措施分析[J].科技信息,2009(01).

第4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教育 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教育部、全国学联为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实施的系统工程,是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性教育活动。要实施好素质拓展计划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好素质拓展计划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深入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获锻炼、得启发,有助于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心理等各方面综合素质。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1]。由此可见,在教育对象和目标方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青年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为着力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资源和各类活动,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健全心智、全面成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日常素质拓展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作用,充分体现了素质拓展计划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要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这六个方面开展。素质拓展的主题涵盖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通过丰富的主题内容,具体而生动的形式,素拓活动给学生带来真实而丰富的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目标渗透到学生的思考、实践和参与的每个环节中,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通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三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提高文化素质。四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完善,通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智力、能力、身心、情绪都得到发展。

3.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高等学校原有的单一式“灌输”教育教学法比较而言,集思想性、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和喜爱[3]。它以其独特、巧妙、精当的设计弥补了学科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和集中化,有效结合了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它要求教育对象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选择性特点。事实证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具有独到之处,它改变了通过课堂教学改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单一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创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素质拓展计划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内容的丰富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内容极其丰富,通过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富于思想性的活动为主体,把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使学生作为直接参与者、策划组织者和获奖受益者的身份乐在其中。尤其能够使大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逐步受到影响,积极主动地接受素拓活动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政治观念、道德境界,自觉提高综合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灌输和说教变得生动和潜移默化,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2.认证的导向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一般依靠第二课堂活动来开展,活动成效往往难以定量定性考评,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则推行实施了认证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情况与学分挂钩,称之为“素质拓展学分”,创新了实践教育成效的量化考核指标。学生只有参加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的素质拓展活动,并取得学校组织机构的认证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顺利毕业。这种以认证为导向的形式使得素质教育成果指标化、定量化和具体化,大大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被动地参与活动转变为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地选择活动,并通过参与活动更好地树立目标、奋发成才,增强素质拓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对象的全员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素质拓展计划是服务于全体学生、塑造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卓越培养计划,具有全员性的特点。一般活动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而素质拓展计划推行学分认证,引导学生必须参与才能顺利毕业。因此,计划的实施对象覆盖了在校每一位大学生,伴随着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各环节,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面,使教育更扎实、有效。此外,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成才需要,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从不同活动中吸收不同程度和方面的思想教育启迪,无形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覆盖面,实现了素拓计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形式的全程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实践体验式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目前高校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与专业教学结合不充分、品牌项目不突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1.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所展开的内容,无论是学术讲座、文体竞赛、文化活动还是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中心。素拓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具有思想导向性和行为指引性的素质拓展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高且帮助大学生提高所需能力的活动,由此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未能和专业教学有效结合是导致不少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项目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4]。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往往被高校误认为是单纯以课外活动形式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关系不大,导致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实际上,素质拓展活动涵盖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如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必须把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素质拓展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新模式,既要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可通过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科技研究类素拓活动,使两者相融合,如科研讲座、“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学校老师的专业科研项目研究,专业论文的发表、专业技能培训等。另一方面要系统精心地设计素质拓展与课程教育的同步结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进展需要,设计与其同步的操作性强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大一新生可围绕学习适应性问题开展素拓活动,大二、大三学生可侧重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开展活动,大四学生可注重提升其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开展素拓教育。

3.着力打造素质拓展计划品牌特色项目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中,品牌特色是关键。通过创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品牌项目活动,可形成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特色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高品质、更能满足个性发展的活动空间。思想性原则是素质拓展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应着力打造适合学生专业特点、学校办学特色的高水平精品活动,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活动氛围,使学生乐在其中,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Z].2002.

[2]邢存海.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08(2):79-81.

[3]雷西合,杜永峰.基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理性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70-72.

第5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体育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认真地学习和贯彻中央七号文件,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为的切入点;以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为着力点;以全民健身为指针,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和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重点,不断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二、重点工作内容

1、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足体育课时,上好两课(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两操(广播体操和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2、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基本功水平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为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奠定基础。认真通读课程标准,提高日常课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体教结合”工作,使学生发挥特长,全面发展。积极参加业余锻炼,定期开展教学讨论,学习教学基本要求,上好实践课。

3、认真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方针,结合学校特色,努力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新策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水平。更好的推动体育特色课程“羽毛球特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

4、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深化学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率和效果,为学校提高体育运动竞技水平奠定基础,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加强与改进大课间活动训练工作,保持和不断提高学校大课间活动水平,做好广播操质量监督工作,组内人员协调分工,提高广播操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积极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集体荣誉感的体育比赛活动,切实保证让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进一步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6、积极创建学校的田径队、选拔队员,建立梯队,提高训练水平。在今后的州、市各级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7、听课要求:组长及组员每学期互相听课,组里在每学期都要听一定数量的课,并做到课后及时反思及交流。

三、基本要求:

以抓好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重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相关的运动技能。从《体育与健康》教材出发,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和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体育制度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法规、条例。切实抓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工作,使全校学生的达标率逐年提高。

四、场地设施及后勤保障:

学校体育设施,体育组教师随时进行管理、维修,对球类和体育器材进行过数、整理、记录。做到绝不浪费。

3月

(1)复习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

(2)开展羽毛球动员活动

(3)检查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4)高三体育特长生训练

4月

(1)广播体操进行评比、紧抓广播操质量

(2)开展羽毛球队员选拨活动

(3)羽毛球校内比赛活动(个人、团体)

(4)高三体育特长生训练、测试

(5)校田径队选拔、训练

5月

(1)开展本组体育公开课、评教活动

(2)筹备课外活动组织校内比赛

(3)羽毛球校内比赛活动(个人、团体)

(4)高三体育特长生加试

(5)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

6月

(1)羽毛球校内比赛活动(个人、团体)

(2)大课间学生活动

7月

(1) 整理组内总结、个人总结、教案、听课笔记

(2) 组织校长杯“足篮排”比赛

体育教研组年度工作计划【二】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围绕学校工作计划的前提下,根据体育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为依据,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开展群体工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狠抓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争创团河小学体育工作特色: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体育档案资料,形成科学管理制度。

1、继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体育工作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充分调动每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每月组织教研活动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总结工作,提出要求,组织学习,进行交流。实施帮带工作。使体育组的教师共同提高,从而促进我校的体育工作质量。

3、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意见》的意见。整理各项活动资料,使其各项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相片形成档案材料,随时迎接教育局检查。

(二)、加强教学管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研究,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落实体育课的开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健康成长的思想。

2、认真备课,课的任务明确具体,做到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检查、准备、布置,合理利用,消灭不安全隐患,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必要的保护与帮助措施。保证安全第一。

4、认真写好每堂课教案设计,做到体育教案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进度计划,单元计划,四大计划,写好课后小结。

(三)、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体育教师每天组织学生上好大课间操,为提高课间操整体质量,充分发挥课间操的作用,开展班级大课间操评优活动,使大课间操的管理有章可循。

2、体育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计划,做到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器材五落实。

3、体育教师做好学生每人掌握一项体育技能的调查工作,有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表。

(四)、完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形成档案管理

第6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学校工作计划精选一

一、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全民健身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在改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协调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使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以竞赛活动为抓手,增强全校师生强身健体的锻炼意识,协调好学校工会抓好群体工作,进一步发扬我校武术传统特色。

2、体育学科要继续加强学习、研究,规范体育课堂教学。

3、抓好各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在区级比赛中能出尖子选手。

4、面对场地缺乏情况,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规范体锻课活动,加强课间游戏设计开发,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体育教研组要再次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好各年级教学计划,按体育教学常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2、本学期在学校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每位体育老师要依据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切忌放羊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思维,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研究现有场地的体育课活动设计,确保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3、加强科研意识,在学科教学中继续渗透学生好习惯践行课题研究的内容。每位老师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认真撰写论文。

4、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为目标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稳步上升。

5、加强学科的常规检查,本学期体育老师在室内上课的时间增多了如何上好室内课,课前要充分设计好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要利用现有的场地互相协调好,确保正常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师生课堂安全意识,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二)、加强学科建设,争创品牌亮点

1、加强体育学科组的建设,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到位。如何争创学科的亮点、创建优势项目是本学期学科工作的一个重点。

2、体育组现有的资源要合理有效的重组整合,争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抓好群体工作,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1、加强课间操的日常管理。继续抓好课间操的进出场(快、静、齐)及做操质量,护导老师、班主任、广播操检查评分员,体育老师都要准时到岗,并在学生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2、组织开展好学生的体锻活动,任课老师要与体育老师密切配合,按体锻活动表有组织的进行课外活动,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组织开展好每月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因场地原因,本学期组织竞赛的方式会做相应的调整,具体见体育组的通知)学校坚持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有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开足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每月安排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活动要常搞常新,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力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锻炼氛围。

4、抓好日常业余训练,体育组要组织安排好校队训练工作,学期初,认真制订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体育老师要协调好各部门工作,经常、积极、主动和班主任、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得到保证。训练时要根据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确保运动能力稳步提高。争取出尖子选手。

5、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学校工会要认真组织好教工的文体活动,抓好每天教师早操的质量,体育组要协助工会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教职工的体质。

(四)做好场地器材管理,体育资料整理工作

1、体育器材室配备专人负责管理,负责协调好器材的使用、保管及器材室的卫生工作,每天出借的体育器材要执行登记归还制度。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体育竞赛活动资料的搜集,以及在12月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输入上传工作。

(五)、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好体育大课间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工作:

1、围绕新大纲要求,修订制定大学体育教学计划。二年级实施选项课教学,根据学校各项资源尽可能多的开设选项项目。

2、鼓励老师开设形式多样的公选课项目,为学生服务。

3、教研活动要有突破,形式多样。主要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上加大力度,教学研究上有特色,并加强检查和质量监控。

群体工作:

1、规范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对测试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补测。合格率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的标准。

2、群体方面,组织大型比赛6项,分别为田径运动会;迎新篮球赛;11制足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冬季长跑比赛。

3、指导好学生俱乐部的各单项比赛。

竞赛、训练工作:

1、抓好常规训练队的训练。做到开训前有计划、中期检查及期末测试总结。

2、组队参加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学校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尽可能的参加多项比赛。争取团体总分进入同等学校的前列。

科研工作

1、组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

2、组织申报省级规划课题、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

3、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15篇。

迎评工作

1、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体育方面工作)。

2、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工作(省教育厅)。

具体安排

1、开学前安排好课务,上学期由教研室申报下期开课计划,根据教务处发放的班级及课表,要求第一周教学工作进入正常轨道,包括教学文件的制定、选项教学班级、课表调整发放等,严格按教务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2、训练队的确定:根据全年计划和参加省大运会的要求尽早组队训练。其他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组队训练,老师进行辅导。

3、群体竞赛活动(预计活动项目,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经费情况有所变动,再进行申报):

校级比赛: 四-五月份 11制足球赛(男子)

五月份 春雨杯 羽毛球赛

六月份 毕业杯排球赛

九、十月份 迎新篮球赛

十月份 学校运动会

十一月 冬季长跑比赛

俱乐部活动: 三月份三人制篮球赛

六月份 俱乐部活动月

十一月份 七人制足球赛,乒乓球赛

十二月份 俱乐部活动月

4、参加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

项目:田径、羽毛球、健美操、(篮球、足球、定向等项目另定)

具体参赛时间以教育厅通知为准。

5、体质测试安排: 9-11月进行

6、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工作

学校工作计划精选二

20xx年我校的体育工作,以区教育文化体育局20xx年工作思路和局体育工作计划为指导,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实验,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校训。我校体育工作要继续坚持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法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我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体育教学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区教育文化体育局20xx年工作思路和局体育工作计划,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加大对体育学科课程改革实验的力度。

2.深入探索,成立课题。我们要结合本学科特点,以体育教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抓手,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规范常规,注重预案。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目标,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从认真备课、设计教案、抓好教学常规入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安全保护措施,以科学锻炼身体为思想指南,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

二.学校群体工作。

1.体育教研组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要认真制定出本学期体育教学工作各项计划,对所订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有检查、有总结。

2.抓好学校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做到教师落实、场地落实、器材落实,在确保学生活动开展的同时, 要强调安全教育。

3.继续开展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安排好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每周各班进行一次乒乓球活动,组织和管理好学生的活动,注意节约能源,能不用照明的尽量不用,并做好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台帐。

4.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年度我们将根据区体育工作的计划,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安排乒乓球文化节和花样跳绳活动,使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深入,成为学生乐于参与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5、举办第七届学校体育健康节,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本届比赛要在前几届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安排学生感兴趣、喜欢参与的项目为活动载体,尽可能吸引每位学生参加。今年是大届,我们要精心策划好开幕式,做到隆重、和谐、快乐、健康,使广大师生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使体育文化逐渐融于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

三.竞赛训练工作

1.抓住重点。根据区竞赛计划,组建好比赛队伍,抓紧训练,积极参加各项比赛,争取获得好成绩。尤其抓好乒乓球队的建设,在区内继续确立领先位置.

第7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计划;素质教育;宽基础;活模块

专业课程计划,是专业教育阶段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能否拟定出一个好的课程计划,直接影响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

当前技工学校课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计划的拟定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进行。国家课程计划的拟定由国家教委具体负责组织安排。各地市、各学校的具体的课程计划,则由各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的教务处负责制定。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各专业课程计划多样性有余,统一性不足。首先,各校大致相同的专业,专业名称五花八门,追求“洋、大、新”;其次,大致相同的专业,其课程计划内容差异较大;再次,其课程计划形式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格式;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计划没有得到及时、统一的修改。这反映了技工教育研究力量不足、水平不高,也说明了各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管理技工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我校机电专业创建于1997年,当时借鉴了铁道部教育司颁布的“维修电工专业”教学计划。此后,我们不断修订该课程计划。通过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的来看,修订是成功的。本文试结合机电专业课程计划修订实践,探讨技工学校专业课程计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修订专业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

拟定和修订课程计划无不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一般拟定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合理安排的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等。我们除了坚持这些原则外,还根据职业教育内在矛盾的特殊性和时代要求,贯彻了以下指导思想。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自1996年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社会和教育各界纷纷响应,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技工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同样应该实施素质教育。技工学校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翼,其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因此,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即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此外,技校实施素质教育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此外,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很重要。

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计划经济时代,技工类学校以培养特定岗位或专业的职工为课程目标,可称之为岗位定向式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兴高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科技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必将引发劳动者工作流动与职业更换,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所有这些都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需要完成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操作型向智能型、就业型向创业型、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蒋乃平先生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较好地适应以上要求,为开发课程计划提供了框架性思路。“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既强调集合一群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也重视选择一个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宽基础、活模块”的两段结构,呈现出与其他课程模式不同的结构特征。其“宽基础”阶段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的技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活模块”阶段注重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跨岗能力及个性特长的培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立足于市场经济和人才的需求。转贴于

设置一体化教学课程实践证明,传统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习教学分开组织管理的方式已不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与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重复冲突、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我们在修订计划时采纳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设置有部分一体化教学课程。

结合实际,博采众长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教育观,会有不同的课程计划模式。比如我国广泛使用的单科分段课程(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MES),加拿大使用的“能力本位模块”课程(CBE)等。每一模式都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相配套。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切忌照搬照抄,那样会“水土不服”。

修订机电专业课程计划的具体做法

(一)按照职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重点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中级电工考核指导》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组织编写的《维修电工生产实习》以及市场调查情况,提出了本专业的综合能力表(试行)。课程的开设以此为依据。今后将继续调整和完善这一能力表。

(二)职业指导内容从入校时就贯穿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种就业压力感,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最后一学期开设求职技巧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整个课程结构形式上仍是单学科分段式,但要引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思想。前期主要设置“宽基础”课程,在最后一个在校学期设置“活模块”课程。

(四)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不断摸索,对课程做了调整,不再开设脉冲电路、家用电器,适当增加了安全用电、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学时。将原来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作了调整,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企业供电、可编程控制器、安全用电定为专业课,增设了微机基础、求职指导、专业英语课。

(五)开设部分课程作为选修课,如电视机维修、文明礼仪教育等。

第8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户外运动;高校体育;课程标准

1国内户外运动研究现状

户外运动被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进行研究最初源于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志坚和中国地质大学的董范教授。早在1989年,时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教师的张志坚和董范就提倡在地质专业学生中间开展野外生存、攀岩、登山等户外体验课程,以提高地质学生野外作业时的生存能力从而满足地质专业学生进行自然科学考察的需要。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以教体艺[2002]13号文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第二十条明确写道:“因时因地制宜苑⒑屠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如高校应根据各自地理区域特征,充分利用森林、田野、山地、沙漠、江、河等条件,苑⒒外运动类体育课程。户外运动就是强调利用森林、山地、湖泊、水库、海滩等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2002年以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走进高校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此类课程的开设和实验为其他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指导。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我国高校学生参加的户外运动项目做了归纳,具体分为五大类,包括:山地项目、海岛项目、荒漠项目、高原项目和人工建筑项目。

2005年12月,张志坚博士在湖南教育学院的户外报告上从宏观上对国内外的户外运动概况和中国高校户外运动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精辟的论述。

操学诚在《户外运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一文中对中外的青少年户外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深入的探讨了户外运动和青少年综合素质教存的关系。

黄永良在在《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基地的可行性研究》中从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方面论述了在舟山群岛建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杨汉在《高校陨杌外运动课程意义的研究》一文中认为:在普通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程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它是对传统体育课堂的一种挑战和突破,摆脱了纯竞技体育教学思想,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陈炳阳在《发展福建高校登山运动的策略》中认为:把登山运动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有重大意义:登山是一项需要全身体肌肉参与工作的全方位运动,有极强的健身价值;同时登山是一项集体活动,它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配合、关心、理解、协作,是增进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有适宜地理环境的高校哉沟巧皆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张庆主在《高校陨枧恃铱纬痰目尚行匝芯俊芬晃闹刑岢觯号恃以硕是一种追求挑战,它能充分体现青少年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将攀岩运动列入高校体育课程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国外户外运动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户外运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fletche早在1970年就对户外运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

在美国,户外运动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国于1977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并在中小学试行《环境经验学习计划》。户外运动也是青少年必修的教育课程,户外运动有独立的活动设施和专业的指导人员。青少年户外教育内容设计方面通常包括:自然与人的环境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认识个人和同伴之间的协力、协调型计划旨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互相沟通协作协调能力,提高个人胆识的冒险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德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规定:户外教育是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户外教育通常和环保及自然科学紧密相连。暑期学生们至少完成一次类似洞穴探险、野外探险之类的活动,在探险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撰写环保计划书,并做成报告作为暑期作业,在暑期结束之后上交学校并存档备案作为评定学生实践实习成绩的依据。大部分地区政府规定青少年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参加为期三个星期的野营、露营生活,在野营、露营生活中让学生有机会和家长及同伴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有机会体验集体生活和享受自然美景,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常识。

在法国,教育学者和学生家长十分重视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松他紧张关系,户外露营活动则是休假中的主要活动内容。

日本的青少年户外运动的发展也十分蓬勃。1951年日本就把户外运动的有关项目列入体育课程计划,如:登山、野营、远足等。在高等体育院校还开设了 “野外教育”教育专业,为户外教育和户外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俄罗斯的部分学校尝试将体育课安排在校外的森林、丘陵和湖泊进行。其内容主要以登山、溯溪、方向识别、宿营、野炊和自救互救等的野外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经过实验证明其能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效果十分突出。

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广泛哉挂幌钜14至25岁的青少年为工作对象的非竞争性青少年素质教育项目――国际青年计划。该计划主要鼓励他们哉拱括探险旅行等五个类别的活动。其中的探险旅行主要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发现能力、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取徒步、骑单车、划船、骑马等多种方式,而配合探险旅行开展的野外生存和拓展训练也可以让青少年受益匪浅。

综上所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户外运动在国内外迅猛发展,引起了政府部门及有关学者的重视,关于户外运动的研究成果将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不断展,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户外运动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领域,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开展某项户外运动的意义、价值和可行性层面,实证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比较少见,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各个国家户外运动的哉梗非常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积极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户外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黄永良等.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427-429.

[2]高兴贵.影响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 118-120.

[3]马广卫.户外运动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130-131.

第9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一、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世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向我们表明,自18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情况与不同历史时期 的教育派别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仅以传统教育派、现代教育派和新传统教育派对各国 中小学课程的影响为例,分别加以阐述。

首先,以赫尔巴特(1776—1841)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在夸美纽斯、洛克和卢梭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适 应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出现,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理 论根据,在教育史上首次完成了学科课程理论的奠基工作。赫尔巴特提出的学科课程理论,以及关于教学的教 育性、系统性和教学形式分段等一系列主张,不仅对当时的德国,而且对整个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中小学 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可以说,世界各国迄今为止的学科教学模式与 传统教育派的教育思想是分不开的。

其次,以杜威(1859—1952)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及其追随者克伯屈等人,适应19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 迅猛发展,尤其适应西半球美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以实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在教育方面竖起了“儿童中心 主义”的旗帜,第一次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展开了系统的批评。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主 义”教育思想,同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教育即生 长。就是要求对儿童课程的安排以促进儿童本能生长为基本原则,而不要由教师、教科书等“外来压力”强迫 他们去做。二是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求学校课程安排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 组成的文理科目,也不是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三是教育即经验。就是让儿童通过主动地活动去获得各种 直接经验,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给他们既有的科学知识,应该用活动取代书本教育。杜威正是从对教育本质的这 一认识出发,把“从做中学”视为全部课程理论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用来批评传统教育的课程理论 和教学过程的中心论据,从而使自己走向偏执一端。

再次,以标榜各种主义(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派,他们倡导的教育 思想对现代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都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具体背景是:当人类社会进入本世纪 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教育对国家需要的直接或间接贡献, 因此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有所加强。特别是美国,在原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厍蛭?星以后,为加 强自己在世界的地位,通过制定法规增加教育投入,以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所谓新传统教育派就是在这种 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的教育思想,但也不乏共同之处。这里仅以结构主义的代 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为例,对新传统教育派的课程理论加以重点介绍。他们针对杜威等人全盘否定学科课程 的教学,并把活动课程推向极端,从而导致对儿童的放任自流和知识质量的下降提出了尖锐批评,故被称为新 传统教育派。实际上,他们只是打着恢复传统教育派和反对现代教育派的幌子,其真正目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 展的需要,吸收和发扬各派教育思想的优点,克服其弊端,起到弥合作用。例如,布鲁纳既重视课堂教学,要 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又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亲自去发现应得到的崧酆凸媛桑? 不要把他们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施瓦布则主张科学就是探究,教学也是探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探 究,而不是使他们充当确实可靠的真理卫士。

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多种课程理论交融,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是与近现代教育史上各种教育派别及其教育 思想的作用和影响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动课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同学科课一并纳入课程体系,也是 对各派教育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总之,给活动课应有的地位,以弥补学科课的不足,充分发挥其 育人的特殊作用,是完全有理论依据的。

二、活动课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

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从国内外教育改革的信息看,二战以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兴利除弊,使中小学 课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其表现为:1.课程目标全面化。现在已不再把课程的目标仅仅看作是传递人类文化 的知识体系,而看作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情意、品德和健康的全面发展。2.课程结构完整化。以往 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所开设的全部课程,以便做好应试准备 。现在既有普通教育课程也有职业技术课程,既有规定的必修课程又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既有单一的学科 课程又有相关学科聚合的综合课程,既有有形或无形的潜在课程又有以实践和操作为主的活动课程。3.课程类 型多样化。传统的课程类型基本上是学科课程的一统天下,当今则力求合理地采用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行多元 化并存,以收扬长避短之效。4.课程实施科学化。过去课程的实施偏重让学生获得现成可靠的知识,让他们记 忆、理解和掌握一系列科学的结论。目前开始注重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使传授知识与获取知 识的方法统一起来,把培养过程提到了应有的高度。5.课程设置现代化。在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为 缩短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间的距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智能的创造性人才,在课程设 置方面出现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的新兴学科。

二战以来标志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上述五项新发展趋势,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活动课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 此,世界各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课程改革方面对活动课普遍地予以重视。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活动课的 名称、实施办法和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在名称上,有的国家仍沿用课外活动的旧称,有的国家则改用专门活 动、特别活动或活动课的新称。在实施办法上,有的国家将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结构的一个组成部 分,要求学校按课程表的规定进行。当然,迄今为止还有许多国家没有把活动课纳入课程体系。即便如此,他 们在课程改革中也充分注意了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如1982年美国全国科学教师协 会提出,在科学教育课程中应当强调四点:即科学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科学与社会情境的关系;科学对 当代问题的影响;科学与职业的关系。在时间安排上,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课程时数。这方面做法也不 一样,有的体现在课程表上,有的未体现在课程表上;还有的部分体现在课程表上,部分未体现在课程表上。

我国中小学的课外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是从80年代开始的,如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 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中,第一次将课外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自1986年起,在我国义务教育全 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五·四”制和“六·三”制教学计划初稿中,课外活动除小学继续保留外,初级中学也 正式实施,但课时少于小学。从1992年8月6日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中,首次采用活动课的名称,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活动课的设置同世界上具有可比性的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如日本、韩国、挪威、 法国、前苏联及台湾地区等。不难看出:从时间上说,都始于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日本在40年代曾提出过) ,是世界上几个少数首开先河的国家。从实施上说,“六·三”制我国活动课周课时总量比日本等国多两倍多 ,比台湾多一倍多;“五·四”制的情况也相类似,我国活动课周课时总量比日本等国也多两倍多,比台湾多 将近一倍。足见我国将活动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重要举措不仅反映了当代课 程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而且同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是居于领先地位的。

三、活动课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课外活动是活动课的前身,而活动课则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课外活动作为一 种教育实践现象,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上古时期。如古希腊的雅典、斯巴达学校,其主要内容是体育、游戏和艺 术等活动。至中古时期(欧洲中世纪)继续开展,如意大利的费尔特雷学校、西里西亚学校,除上述内容外, 更重视教生制(学生自治)、遵守法律等活动。但课外活动的普遍开展与盛行,则始于近现代时期。

在西方,英国首倡于先,美国继起于后,然后传布到世界各国。如英国1746年的阿伯丁中学、威斯敏斯特 中学,1786年的拉格比学校,1811年的伊顿公学,1832年的里兹伍尔德学校等,都是当时开展课外活动很有影 响的学校。稍后,美国1790年的莱斯特中学、费拉德尔菲亚公立拉丁语学校,1811年的埃克塞特中学,1857年 的伍斯特公立中学等,也是当时开展课外活动有较大影响的学校。这一历史时期学校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演讲辩论、文学会社、出版刊物、戏剧团体、俱乐部等。到19世纪末,不仅英、美两国的课外活动愈加盛行, 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也争相效法。随着课外活动的广泛发展,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并开始进行理论 上的探讨。在这方面研究最多的当首推美国。在20世纪初的30余年,美国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其倡导的 现代教育运动的影响,许多学者撰写并出版了大量有关课外活动的著作。如1914年斯托特的《中等学校》、约 翰斯顿的《现代中等学校》两书,首次列专章阐述课外活动问题。接着又以专著的形式大量出版,如1926年怀 尔兹的《课外活动》、1928年乔丹的《初等中等学校的室外活动》、1930年特里的《美国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的 指导》、1931年弗雷特韦尔的《中等学校课外活动》等等。这些理论研究的成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美国及世界 各国课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在我国,由于封建帝制的时间较长,学校教育以修身、读书为本,以科举、仕宦为荣。因此,与世界教育 史上具有相同含义的课外活动起步很晚。据资料记载,我国学校的课外活动始于民国元年(1911)至民国八年(1 919),但教会学校除外。在此期间,河北省立天津中学曾开设国学研究会、课外研究会,后来又开设辩论会、 青年会、武术会、三育促进会,以及创办希光报、戏剧团等。此外,广西、湖南两省的课外活动亦有所发展。 其主要内容包括文学、道德、音乐、戏剧、图画、照像、出版、体育等。民国九年,即1920年以后,由于受杜 威来华讲学的影响,当时的全国教育联合会曾议决《民治教育设施标准案》。其中关于学生活动方面的内容有 如下六条规定:1.注重自动自学;2.练习公民自治;3.发展生活知能;4.练习服务社会;5.注重体育;6.研究 学术,扩充创造力。此议决案的公布,对当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极大。如建立了从事各种实际事务的 组织,举办了以学生为主的各种活动。主要内容有:远足会、游艺会、运动会、慈善团、新闻会、清洁会、学 生会、公仆会、巡察团、学校商店等。当时开展课外活动较好和名望较高的学校是广西省立11中、东南大学附 中、嘉兴秀州中学等。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界对课外活动的理论研究也开始抬头。早期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当 属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课外活动》一书,作者是李相勖、徐君梅、徐君藩三位先生。

上述提供的资料表明,世界各国近现代的课外活动,在国外已有250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85年的历史。它 以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形式为培养和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值得认真总结、以史鉴今。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 教育自身的发展,当今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将原来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为正式课 程。这是教育思想、教学体制和课程结构方面的一次革命。因此,我们再不能用旧观念把两者等量齐视,在实 施上也再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为此,有必要把活动课与原来的课外活动加以对比,不要简单地看作是名称的更易,而忽略其质的不同。 具体地说,作为教育学概念的课外活动,尽管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 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有许多优点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的,也没有指令性的 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因此,有些学校往往不予重视,甚至把它仅仅视为学生 的课余生活,或放任自流,或用来补课。有些学校即使用来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一般地说也难于始终如一, 时紧时松,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活动课与原来的课外活动相比,两者在育人功能上、组织形式上虽然有许多 一致的地方,但在育人的价值观上,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实施要求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也可以说改变了 原有的性质。因为活动课已纳入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种正 式课程,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指导纲要和指导书进行。它不再是什么“第二课堂”、“第二渠道”,更不是学生 随意支配的课余生活。

对比说明,活动课既认真吸取了近现代中小学课外活动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成果,来源于课外 活动;但又通过政府行为的干预和采取一切规范化措施加以保证,而高于课外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活动课 无论从实践上讲还是从理论上讲,都是课外活动的发展和升华。

四、活动课与学科课和学科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如前所述,学科课程理论研究的奠基工作是由赫尔巴特完成的,但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则是从欧洲文 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17世纪至19世纪之间形成的。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是分学 科设置课程,使用固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是严格按照一定 程序进行教学。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它既有许多优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不足。其主要优点有:一方面 是根据人类长期对自然、社会、思维运动认识的科学总结,分门别类让青少年学习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法 则等基础知识,从而以筒驭繁,举一反三,更快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是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选编各种教材和比较系统地 传授知识,使学生容易接受和便于掌握。学科课程所具有的这些基础性与系统性的优点,今后仍值得继承和发 扬。但是,对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课程结构单一,内容固定;各科自成体系, 彼此割裂;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际;要求整齐划一,不顾个性。很显然,学科课程及其教学模式难以反映当 今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学科大量涌现和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对培养人才的需求。活动课则恰好相 反,它注重实践,让学生手脑并用,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发挥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各自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两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彼此既不能互相替代, 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活动课与学科活动的联系与区别,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由于近年来教学改革的 不断深化,学科教学中的活动有所加强和发展,如实验、参观、知识竞赛、技能训练等,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势 头。学科教学中的这些活动也有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学生自主,发展特长等因素,并有助于对学生能力 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将活动课与学科活动混为一谈,甚至用学科活动取代活动课。其 道理十分明显,从实质上讲,学科活动完全是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的,也是完全服从于和服务于本学科课堂教 学需要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学科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课程计划中的活动课则 是一种独立的新型课程。它不仅在层次上高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学生的 主体作用也更加突出。

五、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活动课是由国家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务必统一实 施的正式课程。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应以自己的特色和优长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的要求,为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和实现小学和初级中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尤其着眼于促进 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增强时展的适应性,为将来步入社会生活 和服务于社会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它的基本特征可以初步概括如下几点:

(一)实践性。活动课与学科课最根本的区别,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 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

(二)综合性。活动课不是学习和运用某一门学科知识,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从而 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并受到一定的教育或多方面的锻炼。

(三)自主性。活动课主要是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 此外,还表现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

(四)创造性。活动课是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 观能动性,使分科课程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有机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能力,进行大胆想象,探索和求新。

(五)超前性。活动课不受学科课程规定的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和自主活动了解和掌握 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的最新信息和最新成果,更好地面向未来。

(六)广域性。活动课不同于学科教学,活动的空间不受课堂限制,应根据确定的主题灵活选择,既可以 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