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外阅读范文

课外阅读全文(5篇)

课外阅读

第1篇:课外阅读范文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生成是多种因素综合起效的。其中,让学生成为主体,发挥主动、有效的自主学习是根本和关键。当然,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也不可或缺。在有效阅读课堂的研究和落实中,我们可以另辟蹊径,抓住课外阅读这一头,带动、生成丰富精彩而有效的课内阅读这一头。

(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2019年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阅读方面要求有:1~6年级要读背75篇诗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程标准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呢?可以说,语文教材是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方面进行学习,获得一些实践运用的能力。但也突出了要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和谐地发展,不断在阅读、思考和联系生活的运用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课外阅读呢?学生要个性,要健康,要人格健全,可能不只需要正面、积极的内容的阅读,有些课外阅读反映人性、自然不好的一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去伪存真中辩证地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毕竟,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而不是用简单的思维去认识和理解的。当然,课外阅读最主要的还是阅读对学生有正面指导和影响的读物。

(二)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文素养

一些传递正能量的课外读物,可以让学生坚强勇敢,可以让学生发奋图强,可以让学生心地善良。当然,课外阅读中接触到新的词汇、优美的句子、精妙的结构、感人的故事等也让学生获得语文方面的知识和学养。那么,课外阅读怎么读?什么书精读,什么书略读,什么书反复读,学生个性化选择和阅读方式的运行都是其阅读能力的表现。其次,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个性化自主的阅读,是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阅读,无形中是课堂学习的巩固、检测和运用。如果一个学生会课外阅读,那么,教材学习能力不会弱。鉴于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思想健康、个性成长等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很多老师思想比较守旧,或者心思只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课外阅读指导、推动和要求不够。如果将课外阅读的收获运用到课内,那么,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就会感到课内学习容易接受与理解,课内学习收获变大。如此,不仅有利于课外阅读效果的提升,更使得学生有语文学养自主提升的意识、动力和能力。

二、课外阅读建构丰富课内阅读策略

第2篇: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高年级;问题;对策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读物被阅读者的认识、理解、吸收和使用的过程,也是日常进行学习的途径和手段之一。阅读,使人们通过文章中的语句,探索外面的精彩世界,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当今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课外阅读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着阅读效率低、阅读能力低下等问题,导致学生产生阅读障碍,影响学习效果。我们国家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其中小学又划分为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阶段,根据研究显示: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小学阶段,而小学生阅读能力实现大幅度提高的时期正是小学五、六年级。因此,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迫在眉睫。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阅读是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最终使人获得成功。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的“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也流传至今。当今社会许多专家研究发现,儿童未来的学习成绩和儿童的阅读能力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才能够更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阅读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开拓眼界

课外阅读是教师教学环节的重要延伸,正确的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在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后,学生自主支配空闲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丰富对课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回忆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知识,开拓视野的实效。

(二)掌握语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解题效率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拓展活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语文课程标准》高度重视。新课标首先强调,在阅读中理解要文章表达思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学会表达的基本方法,并掌握对应阅读技巧;并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掌握多种阅读的方法,达到知识的积累,进而具备良好的语感,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阅读面的丰富,最后实现阅读品味的提高。同时新课标还对课外阅读量进行了规定,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贯穿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课外阅读可以锻炼语文的解题技巧,提高文章阅读效率,从而提高语文考试成绩。

(三)启迪心灵智慧,积累多元化知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书籍的阅读可以有效陶冶人的心灵,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古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阅读可以积累多元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精神气质,是改变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阅读的书籍多了,表达能力也会提升,了解的知识越广泛,也会更喜欢表达和交流,小学生在不断的汲取书籍的精神营养下,对课堂知识进行自主的拓展和延伸,积累更加多样与课堂不同的知识,促进自己的知识掌握,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课外阅读中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延续千年的应试教育文化至今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学习长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唯分数论蔓延到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社会整体重视读书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建立,人心浮躁,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网络,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虽然课外阅读对人生的学习与成长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出现如下问题:

(一)兴趣浓厚,但课外读物

缺乏选择性,比较盲目较高年级的小学生选择的读物更加带有自我的标签,依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读物,但往往有些课外读物不适合他们的年龄或者认知水平,他们年龄尚小难以区别读物的好坏,且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一旦对文章产生误解,学会其中的不良的行为举止及暴力言语,会导致其心理发展受到不良读物的毒害,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阅读时间匮乏,阅读量不足

小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课外时间除完成家庭作业后,留给学生自身支配的时间过少,阅读时间有限。尤其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假期还会上补习班、冲刺班或者一些特长辅导班,学习课堂知识使学生自顾不暇,大大减少课外阅读时间,且阅读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阅读效果无法短时间体现。

(三)阅读收效不佳,阅读效率低

由于是课外阅读,小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计划和目的性,对很多书只是泛泛而读,没有实质的体会书中的内涵。阅读成为敷衍、应付教师和家长的差事,学生疲于跟教师和家长交代阅读心得,却未真正领会读书的真谛。再加上缺乏阅读的有效指导,阅读效率低下没有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提升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

相关对策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转变阶段,学生整体处于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心智不成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强调课外阅读的意义以及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就尤为重要,这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共同作用。

(一)社会方面

社会整体要形成公认的阅读意识,营造有利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环境。纵观教育领域,虽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素质教育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但事实处于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减轻学生负担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仍旧很重,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严重受到阻碍,形成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仍遥遥无期。真正落实课外阅读,必须从社会层面转变意识观念,实现全民阅读,为小学生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社会推动环境。要不断完善社会图书馆的建设,应着手完善关于课外阅读方面的管理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例如可以规定每天三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二)学校方面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举办读书推荐会,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大家,并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组织学生去校外图书馆参观学习。同时优化学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添置桌椅,开设读书角和趣味读书分享角等区域,给学生一个舒适充满乐趣的阅读环境;完善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丰富书籍的种类,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爱好,使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都能阅读到适合自己的书籍。

(三)教师方面

教师要学会反思,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多参加学校开展的和阅读相关的各类讲座,进行阅读教研活动,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学生迁移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把课上的内容应用到课外,将学习到的阅读技能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重要意义,配合学校完成监督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工作。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可以要求小学生作阅读笔记,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做阅读计划,并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如精读、略读等方法,并指导学生灵活的运用,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不断开展;其次做好书籍推荐的工作。以新课标为依据,科学的选择和推荐课外读物,尽量涵盖各种类型,如文学著作、寓言、小说、散文、科普类等相关书籍,在保证书籍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力求将学生阅读实践指导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联系到一起,最终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四)家长方面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阅读习惯会耳濡目染的影响到孩子,家长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的方式,阅读完一本书进行适当的表扬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儿童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其次家长不能把课外阅读看做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应鼓励孩子多进行家庭阅读,多给孩子买一些合适的书籍,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家长应发挥榜样作用,在家休息时多读书,就会在无形中给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小学高年级是小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阅读正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新课改的颁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重视,但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大小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提升其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丁冬梅.新媒体时代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冯杰霖.农村小学高段中等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21(08):59-62.

[5]白鹏雁.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解析[J].学周刊,2021(12):123-124.

第3篇:课外阅读范文

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使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的语文知识,还要为学生讲解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也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教师能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传统文化的奥妙,以便在提升学生初中语文阅读质量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人接触到的文化种类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正是他们系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包含了各种文化的知识要点,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极其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更要重视中学生的这一特点,要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挖掘传统文化素材,提升传统文化意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编排与内容设计都是相关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而筛选制作出来的,其不仅语言文字十分优美,还富有悠远的文化意境。其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也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非常适合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例如,在进行《屈原》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要意识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内容,其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在课程的开始,笔者深入挖掘了教材内容背景,并给学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笔者对学生说:“屈原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屈原有才华,有远见,忠于楚国,但他被楚土谴责,被顷襄土流放,直到死在汨罗江里。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经历。他崇拜屈原,所以其字里行间流露出愤怒和悲伤。他满怀敬意地总结了屈原的一生,赞扬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特别是他尊重自己、不与世俗世界为伍的高尚品格,维护君主、振兴国家的爱国思想以及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他眼里含着泪水,写了一篇关于屈原的传记。如今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存在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学作品。”当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笔者就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了深度学习,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活动。最后,笔者不仅为学生拓展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也让学生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与屈原的紧密联系。总之,在此过程中,既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了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又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发挥传统节日作用

由于现在过多推崇西方节日,能够准确地记住许多西方节日,却记不清我国的传统节日,或者压根不了解。故此,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传统节日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但如果只是单纯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可能并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的课堂需要灵活多变,教师要丰富其形式,可以多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深化自身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例如,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笔者组织班上的学生一起开展了“传统节日进课堂”主题活动,在活动的准备阶段,笔者让学生提前查阅并搜集了关于传统文化节日的相关知识,并在主题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和讨论。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查阅节日的相关背景,也要了解传统节日的有关故事、习俗等内容,然后在组内讨论结束后,再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级中进行阅读分享。在此过程中,有的小组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包括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以及清明节折柳扫墓的由来;有的小组讲述了“年”的故事和由来,以及在过年时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的由来;有的小组讲述了“重阳节”的由来,告诉大家由于重阳节是阴历九月初九,而九在《易经》当中又被看作最大的“阳数”,两个“九”就代表着“日”和“月”,所以九月初九就被叫作“重阳节”的故事;有的小组还讲述了“腊八节”为何要喝“腊八粥”等。这种丰富的教学形式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能让学生通过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作用。

3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拓展课外阅读视野

古代传统文化故事同样蕴含着深刻又丰富的人生哲理。初中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不仅可以学习遣词造句的基本技能,还能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并得到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逐渐塑造起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在进行“名著导读《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笔者并未一开课就让学生阅读名著,因为这种阅读方式很难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保持,所以,在正式阅读之前,笔者先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述了其中的精彩故事,试图让学生通过笔者的讲述,对名著产生阅读兴趣,然后再让学生在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活动。与此同时,笔者也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课外阅读拓展,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了许多名著故事,然后在班级中分享传阅自己带来的读物,并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学生对读物产生阅读兴趣,比赛看哪一名学生的阅读推荐更有吸引力。同时,在这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给学生带来了其他三本名著,并让对其有所了解的学生讲述了其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笔者也让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说一说为何《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能够获得“中国四大名著”的称号等。通过讲述名著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传统文化氛围

初中的语文课堂一定要生动、活泼,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展示课件、阅读与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播放视频等方式,将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的情境当中,以便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里,产生相应的兴趣,进而展开学习。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雪》这首词的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以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一首词,很能体现毛泽东诗歌豪放不羁的风格,该词有宏伟的意境、宏伟的气势、奔放的情怀、豪迈的胸怀。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江山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它歌颂了当代英雄,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崇高抱负,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习诗词,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词背后的深刻内涵,也能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震撼中学到相应知识。

5强化阅读教学内容,做好传统文化介绍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当中,有很多阅读内容都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直接从阅读教学中展开,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此种模式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接触传统文化,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出师表》这篇文言文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笔者在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这篇文言文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篇由诸葛亮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讲述了“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与文章有关的脍炙人口的故事。然后笔者又向学生介绍了《出师表》的简要内容,在对文章的背景介绍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赞叹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在课下多多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阅读历史读物,了解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感受历史文化底蕴。

6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感受文化的多元魅力,从而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所以基于语文教学的人文特点,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在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首先,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联系密切,在语文教材中我们会学习很多古文,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弘扬国学的文化活动,如朗诵、演讲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诵教材中的古诗、古文,也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所喜欢的内容展开诵读,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具有趣味的文化活动,如在欢度传统节日的时候,让学生能够结合节日展开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以春节为例,可以让学生展开对联大比拼活动,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意,考察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学习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阅读教学不只需要以课本为中心让学生学习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阅读兴趣,将阅读作为学习的一种主要渠道,拓展其对于其他知识的了解。那么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教师也需要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名著或与历史文化有关的读物,提升其文化素养,促进其认真学习传统文化。首先,历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为了让学生更有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读物,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史大纲》《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等。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更为直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文明的演变。其次,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拓展学习,如在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教学大纲对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要求,在满足教学大纲阅读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读物。如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和学习。只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凸显、更加有效,才更有可能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它不仅能起到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其树立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初中语文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内涵,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生动有趣,充满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初中生喜欢上语文阅读课堂,爱上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并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琳静.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0):34-36.

[2]张海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7):200-201.

[3]颉小莉.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J].天津教育,2021(19):111-113.

[4]李威君.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6):76-77.

第4篇: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必须达到145万字[1]。小学阶段是知识启蒙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时期,学生要在小学阶段完成新课标制定的阅读要求,除了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习惯外,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课内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课外独立阅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分段课内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项目概念

课内阅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及渗透;课外阅读是指教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对课内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以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分段课内阅读指导指的是教师结合小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成长时期的不同接受能力及新课标相关要求和教材特点,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阶段,指导学生在课内开展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课外阅读项目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内给予的阅读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依据相应的阅读指导,独立设计阅读项目方案及流程,并在实际生活中组织实施,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方案。

二、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策略

贯彻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寻找教材中的衔接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阅读项目,注重课内外的衔接融合,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项目实践活动,多元化实施语文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提高阅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校园读书氛围,注重环境因素的熏陶

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的重要因素。创建一个热爱阅读的学习环境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可能性,又促进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一是创建校园文化。整体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将室外、走廊、教室根据不同年级分设不同的主题,让学生生活在书香文化环境中。如,高年级的走廊文化主题可以确立为名人经典,班级文化主题可由学生协商创建。二是开展系列读书主题活动。如,开设班级图书角,举行“校园读书日”“亲子共读吧”“阅读闯关卡”等活动,让学生自主管理书籍,通过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个“校园读书日”确定一个主题,由学生围绕主题自选阅读内容,独立阅读后分享心得体会。每学期还可由学校组织一次大型的读书汇报活动,每个班级可将读书情况创编成黑板报、手操报、舞台剧、课本剧、小品、舞蹈、快板等进行展示,形成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境的熏陶下,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通过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缺乏应有的判断力,阅读较为盲目且缺乏方向性,阅读质量良莠不齐,阅读水平高低不一[2]。因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首先调查各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对各年级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评估[3]。结合调查结果,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现状、各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制定各学段的阅读教学实施方案,研发阅读指导课程。如,低年段课内阅读注重学生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学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中语言的停顿、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4]。课内外阅读的关键结合点主要通过“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书目开展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交流阅读成果,激发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和大人一起读”的《猴子捞月亮》时,教师可从分角色朗读入手,指导学生和家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体验亲子阅读的氛围和童话故事的动人乐趣,同时还可以选择其它童话故事进行延伸阅读。中年段除了常规的单篇阅读教学外,还单独设立了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集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消除了以往教学中阅读策略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强化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阅读教学目标更加精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5]。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思维品质也在发展,阅读目标的制定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掌握了低年段的基础阅读方法后,对中年段的阅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三年级的独立阅读策略单元,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目标是猜测和推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笔者在教学《总也到不了的老屋》时,引导学生通过旁批进行故事情节的猜想和推理,让学生发现预测的线索,积累预测的方法和依据。“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教学更是给学生提供了总结归纳的机会,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有哪些,明白学习的目的何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指导逐步由方法示例过渡到实践应用,阅读向深层次发展。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指导的目标是有目的地阅读,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大胆摒弃旁枝末节,突出主线意识,“一组一得”“一课一得”,注重学以致用。让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体系,体现规则辨认到学习应用的实践过程。

(三)通过设计分段课外阅读项目,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小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课内阅读时间较短,阅读内容比较单一。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一个拓展应用的机会,能力的发展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课外阅读项目的有效实施,其不仅使阅读指导具备了系统性和层次性,也为课外阅读的实施提供了载体。通过阅读项目实践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更加关注个体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课外阅读项目的内容设计,可由各学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商讨研究后制定,项目的实施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低年段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可以设计游记篇,推荐《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书目;中年段学生注重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设计母爱篇,推荐《爱的教育》《皮皮鲁传》《感悟名人:温暖一生的爱心故事》等书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阅读内容,交流阅读心得;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推荐名著类书籍,提升其语言文字理解能力,阅读主题可分为昆虫篇、英雄人物篇、四季篇等。也可利用周末亲子时光,开展亲子阅读,由家长和孩子商定主题,采取不同方式完成课外阅读,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开展交流。

三、建立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推动课外阅读项目持续发展

课外阅读项目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实时评价监督项目顺利实施。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先设立总的阅读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年级和课外阅读项目设立具体的评价内容。个人评价的结果以积分形式存入阅读银行,累积的阅读积分每月可以兑换奖品,奖品主要是奖状、奖牌、书籍和其它学习用品。学校每学期对每学段的班级进行综合评估,先评价班级课外阅读效果,再对整个学段进行阅读评价分析,总结经验,改正问题,调整目标实施方案,不断促进课外阅读良性发展。如,三年级课外阅读评价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能够复述文章的大致内容,对读不懂的地方能够提出疑问,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等。在课外阅读项目“学习篇”中笔者设计了《弟子规》《劝学(节选)》《论语(节选)》《王冕求学》四个篇目,具体的评价内容是:1.通过阅读《弟子规》,你觉得应该如何读书学习?2.读完《劝学》,说一说你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3.读了《论语》,和大家说说你明白了哪些道理?4.王冕为什么能成为画家?学生参与的每一个阅读项目都能及时给予评价。从学生评价到班级评价再到学校综合评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阅读评价机制,加强了对课外阅读效果及学生阅读情况的实时监控,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有利于教师对于教学策略的改革及调整,有效地推动了课外阅读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系统开展分段阅读指导,对各年段学生的课内阅读及课外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及规范,能够使阅读更加系统化和层次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将两者进行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及阅读水平,既推动学生主体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谢平琼,黄淑容,岳朝杰.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本剧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校园英语,2020(47).

[3]林惠.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教师,2020(36).

第5篇: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必须达到145万字[1]。小学阶段是知识启蒙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时期,学生要在小学阶段完成新课标制定的阅读要求,除了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习惯外,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课内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课外独立阅读,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分段课内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项目概念

课内阅读指的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一定的指导及渗透;课外阅读是指教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对课内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以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分段课内阅读指导指的是教师结合小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成长时期的不同接受能力及新课标相关要求和教材特点,将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阶段,指导学生在课内开展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课外阅读项目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内给予的阅读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依据相应的阅读指导,独立设计阅读项目方案及流程,并在实际生活中组织实施,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方案。

二、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策略

贯彻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寻找教材中的衔接点,设计科学合理的阅读项目,注重课内外的衔接融合,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项目实践活动,多元化实施语文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和提高阅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校园读书氛围,注重环境因素的熏陶

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的重要因素。创建一个热爱阅读的学习环境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可能性,又促进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一是创建校园文化。整体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将室外、走廊、教室根据不同年级分设不同的主题,让学生生活在书香文化环境中。如,高年级的走廊文化主题可以确立为名人经典,班级文化主题可由学生协商创建。二是开展系列读书主题活动。如,开设班级图书角,举行“校园读书日”“亲子共读吧”“阅读闯关卡”等活动,让学生自主管理书籍,通过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个“校园读书日”确定一个主题,由学生围绕主题自选阅读内容,独立阅读后分享心得体会。每学期还可由学校组织一次大型的读书汇报活动,每个班级可将读书情况创编成黑板报、手操报、舞台剧、课本剧、小品、舞蹈、快板等进行展示,形成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境的熏陶下,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通过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缺乏应有的判断力,阅读较为盲目且缺乏方向性,阅读质量良莠不齐,阅读水平高低不一[2]。因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首先调查各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对各年级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评估[3]。结合调查结果,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现状、各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制定各学段的阅读教学实施方案,研发阅读指导课程。如,低年段课内阅读注重学生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学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中语言的停顿、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4]。课内外阅读的关键结合点主要通过“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书目开展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交流阅读成果,激发低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和大人一起读”的《猴子捞月亮》时,教师可从分角色朗读入手,指导学生和家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体验亲子阅读的氛围和童话故事的动人乐趣,同时还可以选择其它童话故事进行延伸阅读。中年段除了常规的单篇阅读教学外,还单独设立了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集中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训练,消除了以往教学中阅读策略目标模糊不清的问题,强化学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阅读教学目标更加精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有效[5]。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思维品质也在发展,阅读目标的制定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掌握了低年段的基础阅读方法后,对中年段的阅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三年级的独立阅读策略单元,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三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目标是猜测和推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笔者在教学《总也到不了的老屋》时,引导学生通过旁批进行故事情节的猜想和推理,让学生发现预测的线索,积累预测的方法和依据。“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教学更是给学生提供了总结归纳的机会,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有哪些,明白学习的目的何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指导逐步由方法示例过渡到实践应用,阅读向深层次发展。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指导的目标是有目的地阅读,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大胆摒弃旁枝末节,突出主线意识,“一组一得”“一课一得”,注重学以致用。让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体系,体现规则辨认到学习应用的实践过程。

(三)通过设计分段课外阅读项目,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小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课内阅读时间较短,阅读内容比较单一。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一个拓展应用的机会,能力的发展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分段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项目融合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课外阅读项目的有效实施,其不仅使阅读指导具备了系统性和层次性,也为课外阅读的实施提供了载体。通过阅读项目实践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更加关注个体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课外阅读项目的内容设计,可由各学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商讨研究后制定,项目的实施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如,低年段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可以设计游记篇,推荐《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书目;中年段学生注重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设计母爱篇,推荐《爱的教育》《皮皮鲁传》《感悟名人:温暖一生的爱心故事》等书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阅读内容,交流阅读心得;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推荐名著类书籍,提升其语言文字理解能力,阅读主题可分为昆虫篇、英雄人物篇、四季篇等。也可利用周末亲子时光,开展亲子阅读,由家长和孩子商定主题,采取不同方式完成课外阅读,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开展交流。

三、建立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推动课外阅读项目持续发展

课外阅读项目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实时评价监督项目顺利实施。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先设立总的阅读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年级和课外阅读项目设立具体的评价内容。个人评价的结果以积分形式存入阅读银行,累积的阅读积分每月可以兑换奖品,奖品主要是奖状、奖牌、书籍和其它学习用品。学校每学期对每学段的班级进行综合评估,先评价班级课外阅读效果,再对整个学段进行阅读评价分析,总结经验,改正问题,调整目标实施方案,不断促进课外阅读良性发展。如,三年级课外阅读评价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能够复述文章的大致内容,对读不懂的地方能够提出疑问,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等。在课外阅读项目“学习篇”中笔者设计了《弟子规》《劝学(节选)》《论语(节选)》《王冕求学》四个篇目,具体的评价内容是:1.通过阅读《弟子规》,你觉得应该如何读书学习?2.读完《劝学》,说一说你对“学不可以已”的理解。3.读了《论语》,和大家说说你明白了哪些道理?4.王冕为什么能成为画家?学生参与的每一个阅读项目都能及时给予评价。从学生评价到班级评价再到学校综合评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阅读评价机制,加强了对课外阅读效果及学生阅读情况的实时监控,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有利于教师对于教学策略的改革及调整,有效地推动了课外阅读持续发展。四、结语在小学阶段系统开展分段阅读指导,对各年段学生的课内阅读及课外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及规范,能够使阅读更加系统化和层次化,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将两者进行融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及阅读水平,既推动学生主体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谢平琼,黄淑容,岳朝杰.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本剧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校园英语,2020(47).

[3]林惠.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教师,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