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初一上册期末总结精选(九篇)

初一上册期末总结

第1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1.原理。外汇收支情况表(以下简称外汇表)编制的工作底稿法,就是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外汇表的期初数(即上期外汇表的期末数,或按规定调整后的上年外汇表期末数,下同)为基础,对本期发生的所有外汇收支业务,编制调整分录,通过将调整分录记入工作底稿并进行计算调整,结出外汇表的期末数来编制外汇表。

2.底稿格式。工作底稿法下,整个底稿纵向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资产项目,第二段为负债和经常项目差额项目(含“实收境外资本”、“实收境内外汇资本”项目,以下统称负债项目);表的横向栏目名称自左向右分别为“项目”、“期初数”、“调整分录(借方、贷方)及序号”、“期末数”。

3.外汇表填报的一般要求:(1)一律使用美元计量,非美元币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每年12月31日公布的外汇汇率折算;(2)各项目金额数据填写到个位,个位以下数字四舍五入。

4.期初数的填写。外汇表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年报之一,必须经中国注册会计师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报告。因此,会计人员应以注册会计师审定的上年度外汇表的“期末数”,作为本年外汇表的“期初数”。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上年外汇表发表了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会计人员应按照审核报告的意见对上年外汇表进行修订,以修正后的上年外汇表的“期末数”作为本年外汇表“期初数”。

5.调整分录及其编制依据。工作底稿法的核心是编制调整分录,而调整分录的基本依据是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凡发生一笔外汇经济业务,或发生涉及外汇项目即至少有一方需要以外币记账的经济业务,都可以编制一笔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外汇表项目及明细项目的、借贷方相等的调整分录,并通过调整分录计算业务发生后外汇项目结存数(期末数)。外汇经济业务调整分录的编制,可参照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定的、北京中慧会计师等编写的《如何编制外汇收支情况表》(以下简称《编表说明》)第三章列举的“外汇对比分录”。

二、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外汇表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绘制空白底稿。工作底稿可参照本文例题表二格式绘制。

第二步,将外汇表各项目名称及明细项目和上期的“期末数”过入底稿的“期初数”,并试算平衡。

第三步,对当期外汇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

第四步,将调整分录过入底稿的相应项目及明细项目。如果调整分录道数较多,也可先行汇总,以汇总金额过入工作底稿。

第五步,核对记入工作底稿上的调整分录,借、贷方合计数应当相等。

第六步,按资产项目“期初数+调整分录借方-调整分录贷方=期末数”、负债项目“期初数+调整分录贷方-调整分录借方=期末数”的计算公式,结出底稿上外汇表各项目、明细项目的“期末数”并记入各相应行次中。

第七步,试算平衡。试算资产项目期末数合计是否等于负债项目期末数合计,如不等,应查明原因予以更正。

第八步,账表核对。采用查账法,检查外汇表期末数中除“非外汇形式资产”、“结购汇差额”、“汇率折算差额”、“其他资产”、“经常项目差额”以外的各资产、负债项目的期末数,检证其是否与会计账中各相应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相等(指美元余额或折合成美元后的余额),如不等,应查明原因予以更正。

第九步,根据底稿上各项目、明细项目的期初数、期末数编制外汇表,并再次试算平衡。

三、例题

例(见《编表说明》第四章例1),中资企业A公司与外国企业B公司合资开办一外商投资企业W公司,注册资本800万美元,投资比例3:5,其2006年12月31日外汇表(年报)各项目期末数如底稿中2007年“期初数”。

2007年度,W公司发生的涉及外汇计价的经济业务如下(比《编表说明》的例1有删节):(1)接受现金捐赠10万美元;(2)向境外借入贷款300万美元,已存入外币存款账户;(3)计提借款利息15万美元;(4)收到上年出口贷款100万美元;(5)偿还境外借款本金50万美元,利息20万美元;(6)进口原材料一批,支付货款200万美元,款项已付,材料未到;(7)出口产品一批,销售价款280万美元,产品已发出,货款尚未到;(8)中方股东A公司向外方股东B公司溢价出让10%股权,转让价120万美元;(9)根据股东会决议,将当年实现的净利润40%分配给股东,外方股东按比例应得50万美元,款项尚未汇出。

试采用工作底稿法编制W公司2007年度外汇收支情况表。

第一步,绘制空白底稿,填写各具体项目名称(见表二,底稿中省略了明细项目和未涉及的项目)。

第二步,将2006年度外汇表各项目的及“期末数”作为2007年度各项目的“期初数”过入底稿,结出合计并试算平衡(见表二第1、2栏)。

第三步,根据2007年度外汇收支业务编制调整分录(见表一)。

表一 2007年度外汇收支业务调整分录表

金额单位:万美元

注: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外方股东,外商投资企业只负责对双方转让的股权进行“过户”,即按转让股权中涉及实收资本(股本)的金额,借记“实收资本――中方”科目,贷记“实收资本――外方”科目。至于股权的实际作价,应由外方股东直接向中方股东支付,被投资企业账面除反映实收资本“过户”外,并不反映股权的实际作价,因此,编制外汇表时,仍按80万美元计量。

第四步,将调整分录过入底稿(见表二第3、4栏)。

第五步,核对记入底稿上的调整分录,借、贷方合计均为1 105万元,相符。

第六步,按计算公式结出底稿上的“期末数”(见表二第5栏)。

第七步,试算平衡:“资产项目合计”与“负债和经常项目差额合计”金额均为1 273万美元,相符。

第八步,账表核对。将工作底稿中第一至第三、第十一至第十八共11个项目的期末数与会计账上相关明细账户余额进行核对。比如:“外汇货币资金”项目期末数,应与会计账的“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以外币计量的美元余额或其他外币折算成美元的年末余额合计数相等;“应付外籍人员工资”项目,应与“应付工资”或“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中以外币计量的美元余额或其他外币折算成美元的年末余额合计数相等……

第九步,根据表二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编制2007年度外汇表(略)。

表二 W公司2007年度外汇收支情况表工作底稿

报表截止日:2007年12月31日

第2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 民国; 教育总长; 傅增湘

2012年8月田正平阎登科: 民国三任教育总长傅增湘2012年8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国前期(1912—1928),教育部总长随各派政治和军事势力的消长而更迭频繁。在众多总长中,蔡元培以其首创奠基之功为世人景仰,范源濂因多次出任且颇有成就而为人熟知,但在三任总理和两任总统的更迭过渡中连续三次被任命为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却不曾引起学人足够的重视。此种现状既与傅氏的相关资料搜集不易有关,也与民国前期教育部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关。全面梳理傅增湘三任总长期间的诸多举措及其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傅增湘的一生,而且对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教育部的实际工作及其作用也有助益。

一、 初任总长与顺势而为

1917年底,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去职,帝制之后日益加剧的府院之争告一段落,北洋派元老王士珍受命组阁。12月4日,曾在清末担任直隶提学使,民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肃政厅肃政使的傅增湘被任命为第14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1]61。

傅氏此次得以出任,既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也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有关。1917年底的中国政局中,人因在南方组织护法战争,与北方处于敌对状态,不可能参与的争夺,而进步党人因对北京政局深感失望而宣称不再加入新一届内阁[2]457,组阁人选只能从北洋派人物或与其关系较密切的人士中产生,傅增湘即是与北洋派有密切关系的人物。早在1902年,傅氏即入袁世凯幕府,不仅被委以重任,而且始终与袁氏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3]91,从而得到其他北洋派诸要人的看重。这一点傅增湘本人也曾述及:“会政地易人,王聘卿(士珍)拜组阁之命,浼余相助,冯华甫(国璋)方摄白宫,亦以旧交敦促。”[4]41王氏和冯氏当时分别任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与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刚刚经历过二次帝制喧嚣的北京政府任命阁员时需撇清与帝制有关人员的关系,负责组阁的王士珍先是力邀抵制帝制的前教育总长、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张一麐未果[5],又不甚属意虽经徐世昌推荐但在帝制活动中大肆迎合的蔡儒楷,转而倾向于由傅增湘出任[6]。这是因为傅增湘虽在民国成立后备受袁世凯重用,历任民国约法会议议员、肃政厅肃政使[4]41,但他并没有为袁氏复辟帝制揺旗呐喊,而是选择了远离是非中心。

除上述政治因素外,傅氏丰富的教育行政经验也成为北洋政府任命其为教育总长的重要考量。在入幕袁世凯期间,傅增湘因其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见解成为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推行新式教育的得力助手,“袁世凯颇倚以兴学”[7]56。1906年5月,袁氏在天津创办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即任命傅增湘为学堂监督,在傅氏的努力下,直隶女子师范教育成为全国女子师范教育的样板。1908年,傅氏被主管学部的张之洞奏请延聘兼任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总理[4]40,同年10月出任直隶提学使,仍兼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总理,成为清末推行女子师范教育的代表人物。这些事实说明,傅增湘在清末学界中属于思想趋新一派。这样一位在清末民初社会大变动中跻身政学两界且与北洋派关系密切、又在帝制活动中不事迎合的教育家此时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傅增湘于1917年12月6日就职。傅氏虽未直接参与民初教育事业,但亲身经历了清末以来新式教育的发展,并一度成为领风气之先的人物。傅就职时面临袁世凯复辟失败之后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特殊任务,也面临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冲击,因此,他对教育事业颇欲有所作为。在局势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傅增湘“私计欲协和新旧,使平衡渐进”,采取了稳健的推进策略,“以俟时会之至”,再采取有效举措“保持教育之尊严”[4]41。到部当日接见全体职员时,傅氏即表示“部中办事人员决无更动”,结果是“全体职员乃相率欢跃而退”[8]。由于前任总长范源濂已经按照恢复民初教育方针政策的思路对教育部进行了人事调整,因而傅氏的稳健举措对于教育部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延续了范氏恢复民初教育政策的思路,而且为承袭蔡元培执政方针奠定了人事基础。

第3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 简易实例; 解读; 所得税会计; 一般程序

一、一般程序

1.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对于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是指其账面余额减去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

2.按照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分析其性质,除准则中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定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以转销的金额,作为递延所得税。

4.就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将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为当期应交所得税,作为当期所得税。

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在计算确定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后,两者之和(或之差)是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二、实例解读

例:甲企业于2009年10月5日对外销售产品一批,售价为1 000 000元,成本为700 000元,至年底款项尚未收到。甲企业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了100 000元的坏账准备;2008年12月外购一台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购置成本为200 000元,会计与税法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会计按4年计提折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2年;甲企业于2009年计提了50 000元的产品保修费用;甲企业于2009年2月5日以120 000元的价格购入某公司发行的股票,并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9年12月31日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15 000元;2009年8月15日甲企业支付了一笔20 000元与税收有关的滞纳金和罚款。甲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25%,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

要求:(1)计算上述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上述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

(3)计算暂时性差异并确认其类型;

(4)计算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以及应交的所得税;

(5)计算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6)编制与所得税有关的会计分录。

参考答案:

(1)资产与负债的账面价值

1)应收账款:

期初账面价值=0

期末账面价值=1 170 000-100 000=1 070 000

2)固定资产:

期初账面价值=200 000

期末账面价值=200 000-50 000=150 000

3)预计负债:

期初账面价值=0

期末账面价值=50 000

4)交易性金融资产:

期初账面价值=0

期末账面价值=115 000

(2)资产与负债的计税基础

1)应收账款:

期初计税基础=0

期末计税基础=1 170 000-0=1 170 000

2)固定资产:

期初计税基础=200 000

期末计税基础=200 000-100 000=100 000

3)预计负债:

期初计税基础=0

期末计税基础=50 000-50 000=0

4)交易性金融资产:

期初计税基础=0

期末计税基础=120 000

(3)计算暂时性差异并确定其类型(表1)

(4)计算应交所得税

1)利润总额=1 000 000-700 000-100 000-50 000

-50 000-5 000-20 000=75 000(元)

2)应纳税所得额=75 000+100 000-50 000+50 000

+5 000+20 000=200 000(元)

3)应交所得税=200 000×25%=50 000(元)

(5)计算所得税费用

1)当期所得税费用=50 000(元)

2)递延所得税收益=(100 000+50 000+5 000)×25%=38 750(元)

3)递延所得税费用=50 000×25%=12 500(元)

4)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50 000-38 750+12 500

=23 750(元)

(6)编制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23 750

递延所得税资产38 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0 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2 500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苏州书院;教育改制;近代化

书院是中国传统时代富有特色的教育组织。不同于“官学”或私塾、社学、义塾等教育机构,它兼具教学与研究之功能,讲明义理之精神,以及开放自由之学风②,是古代讲学、祭祀、修书、编书、藏书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书院兴起于唐末五代, 历经宋元明清诸朝, 直至清末新政时,改为新式学堂,结束其历史使命。本文即拟以苏州书院为例,对此略作探讨。希望可以对近代苏州教育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苏州传统书院的辉煌与局限

苏州书院最早出现于南宋。创建于南宋端平年间的和靖书院,是苏州历史上第一所书院。之后历代有办有鹤山、甫里、文正等一批书院。

沿至清代,苏州书院的发展达至鼎盛阶段。③据统计,清代苏州一共新建书院55所,重修11所。④苏州书院的等级齐备,教育体系完备,书院教育普及程度高。⑤在为数众多的书院中,以紫阳、正谊等书院为代表的优秀书院因办学质量过硬,名师高徒辈出而闻名天下。紫阳、正谊两书院的历任山长多为硕彦名儒,如著名学者沈德潜执掌紫阳书院时,“门下多俊彦”,培养出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一代汉学大师。但在道光年间以后,随着朝局动荡,国势衰微,传统书院的发展也面临困境,其规模与影响均不如从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书院教育也暴露出众多缺点。首先,传统书院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谙新学,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其次,传统教育多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是当官的预备教育。加之西方新学思潮的影响,传统书院的育人制度已“弊已积重,习亦难返”。于是,自19世纪末,苏州书院开始了改制历程。

二、苏州书院改制的历程

就苏州而言,书院到学堂的改制可分为19世纪末前后、20世纪初晚清新政时期与1905年废科举后这三个阶段,兹分而述之。

(一):短暂尝试与快速失败

19世纪末的清廷腐败不堪,日甚一日。朝野上下,寻求改革。在教育方面,有官吏提出欲将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到“今可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增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⑥同年九月,清政府同意并下令,“一并通行各省督抚学政,参酌采取。以扩旧规而收实效。”书院风貌一时有所变化。⑦在这期间,苏州书院也开始发生着变化。据光绪二十三年《知新报》载,苏州正谊、平江书院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添设西学一课”。⑧

在“百日维新”期间,清廷曾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二日,光绪帝采纳康有为在《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的建议,颁布上谕:“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⑨书院改制拉开序幕。但仅仅几十天后,清廷便下令“各省书院请照旧办理,停罢学堂”,此次改制最终以失败告终。⑩

此间苏州书院改制情况记载甚少,但据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已将与苏州紫阳书院级别相似的钟山书院等改为府县学堂。吴地改制情况可以此作为参照。

(二)清末新政:从传统书院到新式书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清廷国祚危难。迫于无奈,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1901年9月14日,慈禧太后颁布“书院改制诏”。之后又先后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整个教育制度作出较为系统的规定。随即全国迅即掀起了一股书院改学堂的热潮。

苏州也响应新政,将传统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江苏巡抚聂缉曾向清廷奏报苏州学堂改制情况。据其称,正谊书院改为苏州府中学堂,“仍其名曰正谊,学堂只设备斋、正斋,不设专斋。定学额六十名,分延中西教习,课以普通学经”。平江书院改为长洲、元和、吴县三县小学堂,“仍其名曰平江学堂。”,“分延中西教习,课以初级浅近之学”。紫阳书院则“改课经算策论”,留作校士馆。省城内原设的学古堂,“本讲求有用实学,所取多高材生,亦应循旧办理,加意整顿。”到光绪二十八年,苏州多数书院已完成书院改制工作。

(三)废科举前后:从新式书院到新式学堂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书院也失去其存在价值,纷纷改为新式学堂。于1902年留作校士馆的紫阳书院,1904年改办为江苏师范学堂。学古堂也于1905年改为游学预备科, 招考英、法、日文学生三班, 择优资送潘灏芬等10名学生留学, 1907年改为存古学堂。至此,古老而传统的苏州书院走向近代化,终于链接到新式教育体系之中,完成其历史使命。详见表2。

三、苏州书院改制的特点

(一)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学

乾嘉年间的苏州紫阳、正谊两书院研经治史、著书立说、繁荣文化,不与专习科举帖括制艺者为伍,培养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如王鸣盛、钱大昕、王昶、孙星衍等人,形成了“精研古学,实事求是”的吴派汉学学术思想。这种研究实学、通经致用的思想也影响着晚清书院的改革。如正谊书院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的课选内容,除经史外,讨论课题已涉及时事政治、军事、算学、地理等方面内容。诸如有以下课题:“沿于江海达于淮泗解”、“问岁差之说或谓黄道西移或谓恒量东行二者孰是?”等等。这与只知古籍考证或埋首科举的书院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

(二)改制过程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苏州书院的改制和全国书院改制的步伐相一致,都经历前后、清末新政时期、和废科举后三个阶段。前后苏州平江、正谊两书院风气渐开,“添西学一课”。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苏州又改正谊书院为苏州府中学堂;改平江书院为长洲、元和、吴县三县小学堂。变革书院制度,将传统书院改为新式书院。第三时期,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苏州也将原来校士馆改为江苏师范学堂;学古堂改为游学预备科, 招考英、法、日文学生。这三个时期的改革,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完成了苏州传统书院到新式书院,再由新式书院到新式学堂之间的转换。

(三)依旧存在保守因素

然而,苏州传统书院的改制过程中,也存在着保守因素。例如,清末新政时期,清廷发出“书院改制诏”,可当时苏州影响最大的紫阳书院,却并未改为学堂,而是留作校士馆。直到1905年科举废止前夕,仍有大批学生视校士馆为衣食之所,试图阻止校士馆改办学堂。紫阳书院作为省会书院的改制尚且如此,其它书院改制中的保守倾向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当时教习新学的老师稀缺,延缓了改制进程。不少地方的总教习仍为原书院山长。其中不乏饱读诗书之人,但懂得新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老师却少之又少。如苏州中学堂教习曹元弼,不懂新式教学方法,每月讲经五六次,每次“居中昂坐,闭目讲论其说”。可见,在书院改制过程中,将书院名称换为学堂很容易,但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由中转西、由古转今却非一朝一夕之事。

四、对书院改制的思考

通过研究传统书院向近代的演化历程,可以分析其中的优劣得失,探寻经验与教训,做到以史为鉴。综合学术界的观点,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第一、书院为新式学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值得肯定。学者田正平、朱宗顺认为,1894-1911 年间,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之战的消耗以及巨额的战争赔款,“中国的可用资源大量枯竭。”而洋务、新政则需要大量财政支持。1898 年10 月,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折中无可奈何地表示: 通计各类学堂, 需金数十万,“然当兹费绌用宏, 度支告匮, 如此巨款, 实苦罗掘无从, 而地方应办事宜, 更何敢轻言请款。”在此情况下, 利用传统教育资源如书院现有的物质设备,无疑是晚清发展学校教育的“至速之法”。就苏州书院而言,苏州府中学堂、江苏师范学堂等新式学堂不仅脱胎于紫阳书院、正谊书院等旧书院。而且科举废停后, 两书院学田也并归入学款处, 用以开办各中小学堂。由此可见,传统书院为新式学堂提供了经费、场地、师资等物质基础,加速了教育近代化的步伐,值得肯定。

第二、改制处于被动,过程冲动草率,留有缺憾。清末书院的改革是在列强侵略,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清政府匆促作出的无奈之举。清廷作出改制决定,并非为了开启民智,培养新式国民,而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更何况,西方的大学制度根植于西方文化理念,与其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并非完全适合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因此教育全盘西化,会导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所冲突,暴露出许多矛盾。胡适曾感叹清政府这一仓促之举,“把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第三、书院精神之于当今,可弥补现代大学制度的不足,有其现实价值。传统书院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的,主张学术自由,鼓励师生交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这可以与强调理性与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互为补充。现代大学制度,注重“术”之教育、“知”之教育,而忽略“学与道”、“情与意”之教育。而中国传统书院恰好弥补其不足。若将强调“精神感化及人伦师表之义”的传统书院与“科学本位、教法机械”的现代大学制度相结合,则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会更加适合我国国情,愈臻完善。

综上所述,古老而传统的苏州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通过改为学堂,以新的姿态存在于新式教育体系之中。这也从侧面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中国有识之士追寻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其间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①资助项目:第十六批苏州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

②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第2页,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

③“自入国朝以来,列圣相承,尊师重道,……,而又广设书院,乐育贤才,文教昌明,古今希有。”见道光《苏州府志》卷二十四《学校》。

④王坤、王卫平:《清代苏州书院研究》,《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5期。

⑤王坤、王卫平:《清代苏州书院研究》,《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5期。

⑥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484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⑦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第122-123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⑧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435-436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⑨陈谷嘉,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第4126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⑩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第330页,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陈谷嘉,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第4719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此处备斋、正斋、专斋均为教育组织,“备斋,习浅近各学,略如各州县之小学堂;正斋,习普通学,略如各州县之中学堂;专斋,习专门学。”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79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前江苏巡抚聂缉奏陈改设学堂折》,1902年2月13日,载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454-4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开办各府州县书院,亦已饬令改为学堂。”见《两江总督刘坤一奏陈筹办江南各学堂折》,1902年,载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第785-78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王晋玲、李峰:《清代苏州书院教育述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徐启彤:《清代吴地书院的演进与学术思潮》,《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徐静玉:《清末江苏书院的变革与衰亡》,《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田正平、朱宗顺:《传统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晚清书院嬗变的历史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下卷)》,第8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第20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梁洋:《向新式学堂的蜕变――清末城南书院的改制》,《科学时代》2012年第17期。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第2593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柳诒徵、赵所生:《江苏书院志初稿》,《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年刊》193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五《书院》。

[2]民国《吴县志》卷二十七《书院》。

[3]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下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陈雯怡:《由官学到书院--从制度理念的互动看宋代教育的演变》,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4。

[5]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7]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唐屹轩:《无锡国专与传统书院的转型》,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8。

[9]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0]赵所生、薛正兴:《中国历代书院志》第一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1]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2]徐静玉:《清末江苏书院的变革与衰亡》,《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3]田正平、朱宗顺:《传统教育资源的现代转化――晚清书院嬗变的历史考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4]王晋玲、李峰:《清代苏州书院教育述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第5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 材料成本差异 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 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 (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 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 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 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 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800,000

在建工程 200,0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原材料 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 16,000

在建工程 4,000

制造费用 1,000

管理费用 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资料:

1、初级实务 出版社 会计资格领导小组 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 财政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 中国财政出版社 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 2001年

第6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全国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从2012年到2015年已举办了四届。研究历年的国赛样题,不仅仅是为了在国赛中取得成绩,更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业务水平。

 

一、国赛样题的特点

 

每年赛前都会一套样题。从公布的这些样题来看,可以看出国赛样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国赛样题具有高防真性,试题之间连接性强

 

国赛样题所有业务均是以原始凭证的方式提供,具有高仿真性。样题基于一个企业一个月的完整业务,分成本计算、出纳岗位、总账会计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四个岗位,各岗位各司其职完成业务处理。业务之间的连贯性非常强,总账会计完成材料采购,成本完成入库、出库及成本的核算,其中若有一个数据出错,就会造成后面与之相关的数据全部错误。

 

(二)手工赛题每年都会涉及几个难点

 

从近四年的样题来看,每年的试题都会有几个难点。2012年样题中销售自己使用过的2008年之前购入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按4%的征收率计算并减半征收,学生若不熟悉减半征收的增值税额的业务处理就会出现问题。2013年试题中第一题就是冲销上月末暂估入库的原材料,在以后各题中与之相关的是原材料入库以及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引起学生疑问的是冲销上月暂估入库的材料到底是否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的计划成本中。2014年样题中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的复合计税也是对学生的考验。在教学过程中,税法和财务会计各自作为一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难以兼顾税法与账务处理的连贯性,造成学生计算税与会计处理衔接不好。2015年样题中有两处难点:其一是基础信息的故意迷惑,其二则是委托加工收回物资当期准予抵扣消费税的计算。期初的初始资料给了两份,一份是主管岗位编制报表的基本信息,另一份是处理当月业务的基础信息,学生在赛场上稍微不注意就会出现信息使用错误。委托加工收回物资当期准予抵扣消税费的计算由于税法中表述的模糊和在教学过程中的简化,造成了疑义,在紧张的赛场中造成学生难以正确解答。

 

二、2015年国赛样题中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当期准予抵扣消费税的计算分析

 

(一)2015年样题中当期准予抵扣消费税的计算

 

2015年国赛样题中涉及两种委托加工物资,且其收回入库时的单位成本不同,委托加工物资的消费税是以材料成本与加工费之和为基础算出的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出来的,因此每种产品的消费税与其成本所占比例有关但与其数量所占比例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计算本期准予抵扣税款时仅依据发出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计算可抵扣消费税并不合适。在样题中答案中采用了以期末结存收回委托加工物资的实际成本为基础计算期末结存的消费税额,进而计算出本期可抵扣的消费税额,但这一做法引起了争议。

 

(二)引起争议的原因

 

1)税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时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时行条例实施细则》中都没有具体规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税当期准予抵扣税额的计算,只提到了“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委托方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所纳税款准予按规定抵扣”。2)注册会计师教材中阐述。最能体现实效性与实务性的注册会计师教材《税法》中是这样写的:以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化妆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妆品准予从应纳消费税税额中按生产领用数量计算扣除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额。对准予扣除的消费税税款给出计算公式:当期准予扣除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期初库存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当期收回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期末库存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虽然给出了公式,但在相关知识的例题都是仅涉及一种委托加工物资,且直接给出领用比例,这样计算可抵扣的消费税就比较简单了。3)课堂教学中的讲解。教学过程中讲到委托加工物资当期扣除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税款时都是只涉及一种委托加工物资,且直接给出本期领用数量比例,则期初库存与当期收回的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已纳税款之和乘以本期领用数量比例即可计算出本期准予抵扣的消费税额。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税法还是课堂教学更多是从理论出发,而国赛样题来自于实际业务,这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如何结合的问题,也向教师提出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理论,还要用实践来充实理论,提高理论应用水平。

 

三、依据发生额特性编制科目汇总表

 

对于损益类科目,在期末结转计入本年利润,其借贷方发生额在期末相等,所以编制科目汇总表时损益类科目计算出较大的一方,就可以填写另一方发生额。对于本年利润科目,由于是在年末结转,所以本年利润科目12月发生额也具有同样特性。在国赛样题中本年利润科目一般期初有余额,为了考查学生年末提取盈公积,所以期初余额(11月末余额)为贷方余额,本期发生额也为贷方余额。本年利润本期发生额(12月份)贷方发生额为结转来的收入收益类科目余额。

 

设本年利润科目期初贷方余额为A,本期转入的收入收益为X,本期转入的费用损失为Y,X与Y的差额为会计利润总额,再加上纳税调增的B(或调减),则(X-Y+B)的25%将作为所得税费用,[X-Y-(X-Y+B)*25%]将成为本月的净利润(假设为净利润),则[A+X-Y-(X-Y+B)*25%]为本年净利润,年末从其借方转出。因此本年利润借方发生额为(A+X),贷方发生额合计为X,因此本年利润借方发生额合计是贷方发生额加上期初余额,与计算的所得税费用等无关。理解这个关系后,只要本年利润贷方发生计算正确(在比赛中,销售的业务比较少,只有两三笔,学生都能做对),那么本年利润的借方发生额就能填写正确,减少了错误,在赛场上可以作为按部就班计算结果的检验。

 

本年利润科目

 

本年利润发生额的这些特点是与本年利润科目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会计期末结转的特性决定,本年利润年末结转计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户,结转之后无余额,所以本年利润有贷方余额,则借方发生额肯定是期初借方余额加借方本期发生额。

 

第7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T型账户;坏账准备;摊余成本;现金流量表

T型账户是账户的简单形式,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直观、形象,如果能够巧妙运用T型账户进行会计分析和核算,将使许多较难理解的会计核算方法变得易于掌握,尤其对计算会计数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坏账准备的计量

通常情况下教材介绍运用公式计算应收款项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即:

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

对初学者而言按公式计算坏账准备较难理解和掌握,现采用T型账户法确认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

【例1】宏浩公司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2011年末应收新颖公司的账款余额为500000元,通过对新颖公司的应收账款进行减值测试确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10%提取坏账准备。2012年5月,收回上年已转销的坏账10000元,2012年末应收新颖公司的账款余额为550000元。计算该公司2011年和2012应计提的坏账准备。

(1)2011年设x1=2011年计提坏账准备金额

2011年末坏账准备期末余额=500000×10%=50000(元)

根据图1,可列等式0+x1=50000,则x1=50000(元)(2011年末应计提坏账准备)

(2)2012年设x2=2012年计提坏账准备金额

2012年末坏账准备期末余额=550000×10%=55000(元)

根据图2,可列等式50000+10000+x2

=55000,则x2=-5000(元)(2012年末应计提坏账准备)

分析:坏账准备账户作为资产的备抵账户,贷方表示增加(正数),借方表示减少(负数),如果计算结果为正数,表示本期应计提坏账准备,记入贷方;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减少),则表示本期应冲减坏账准备,记入借方。2011年末x1=50000,表示应计提坏账准备50000元;2012年末,x2=-5000,表示2012年末应冲减坏账准备5000元。

二、实际利率法摊销计算摊余成本

无论资产还是负债,某些经济业务需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常见的经济业务有长期应收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对于实际利率法摊销的关键是能够正确计算资产或负债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摊余成本。教材通常采用列表形式介绍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由于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的资产或负债都是持有期间超过一年或一个会计期间的非流动性资产或非流动性负债,导致所列表格中数据较多,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又非常复杂,极易被遗忘,此种计算方法生涩难懂。如果采用T型账户法计算摊余成本就能使复杂运算变得简单易懂,现以发行债券为例,借助T型账户计算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具体核算过程如下:

【例2】金星公司2012年1月1日发行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2年期债券10000000元,实际收到价款9813760元(含交易费用)。债券票面利率4%,实际利率5%,每年1月1日支付上年利息,到期归还本金和最后一年利息。要求:对该公司上述业务进行会计处理。

(1)2012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981376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8624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00000

(2)2012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490688(2012年年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90688(差额)

应付利息 400000(面值×票面利率)

(3)2013年12月31日

借:财务费用 495552(倒挤差额)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95552 (186240-90688,最后一年尾数调整)

应付利息 400000(面值×票面利率)

说明:2013年1月1日支付上年利息和2014年1月1日支付上年利息和归还本金分录略。

分析:根据(2)中会计分录登记“应付债券”总账的T型账户(见图3)可知, 2012年“应付债券”账户年初余额为9813760元,即为本年期初的摊余成本;同理,根据(3)中会计分录登记“应付债券”总账的T型账户(见图4)可知, 2012年该账户年末余额9904448元即为2013年的年初余额,也是2013年年初的摊余成本。由此看来,“应付债券”账户每一期初的摊余成本就是该账户每年的年初余额。借助T型账户计算每期期初的摊余成本,通俗易懂、简明直观,效果更好。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财务报告中较难编制的报表之一,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计算过程都很复杂,比如采用直接法分析填列报表数据,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例: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销售商品和材料的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账款年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应收票据年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预收账款年末-数-预收账款年初数)-销售退回支付的现金-当期计提的坏账准备-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其他业务

从上式可以看出采用公式计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因为本项目填列过程中涉及的业务类型较多,常常出现考虑不周,频频出错的状况,初学者很难快速掌握。现采用T型账户分析填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例3】山东威龙公司2013年部分总账账户年末余额如下:“应收账款”账户:年初余额200万元,年末余额100万元;“应收票据”账户:年初余额200万元,年末余额400万元;“预收账款”账户:年初余额50万元,年末余额200万元(全部为预收的销货款)。利润表部分项目:营业收入1000万元(全部为销售商品和材料收入),财务费用20万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息5万元。本年共发生增值税销项税额170万元。要求:计算该企业2013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分析:首先假设企业当年实现的销售收入全部收到现金共计1170万元(营业收入1000万+应交税费170万),然后将当年销售商品实际未收到的现金(当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记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科目)逐一扣减。其中:“应收账款”账户本年减少100万元,表明企业本年收回以前年度的应收款项(前欠货款),增加现金100万元,记入T型账户借方;“应收票据”账户本年增加200万元,表明企业当年实现的200万元销售收入未收到现金,确认债权即 “应收票据”账户增加,则应从1170万元中扣除200万元,现金减少记入T型账户贷方;“预收账款”账户本年增加150万元,表示本年预收了货款,对应账户现金增加150万元,记入T型账户借方;“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息5万元”导致本年“应收票据”账户由于支付贴息,少收现金5万元,记入T型账户贷方。则该企业2013年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215万元。T型账户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巧妙使用T型账户核算某些复杂的经济业务,能够化繁为简,大大降低会计处理的难度,提高会计业务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黄秀南.基于T型账户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J].会计之友,2014(23).

第8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原来,上初一时,我的学号挺普通的:27号。我对此非常满意:从没想出什么风头,非得弄个1号当。第一,那得需要付出代价:体育课达标,往往从1号开始,头一个做总是没经验,做单杠掉下来,跳远栽个大跟头的事时有发生。第二,“1号,1号!”叫着,听起来别别扭扭的。

可坏就坏在它的改变上了。

初二,年级拆了一个班,分到我们班6名同学,我的学号变成了整数30号。以前排在30号的女生,以大师姐的口吻告诉我:“你的苦日子来了。”我本来是不以为然的。可之后不久的历史课便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我向来不把历史课看得很重,觉得一个副科,练习册用不着写,老师期末画重点,到时一背,90分稳拿。这回不行啦!一天上课,老师郑重宣布:“今天抽查练习册!”我松了一口气,那么多人,找不到我头上。“抽的学号是10号、20号、30号、40号。”天啊,我还没写呢!这回1号倒安全。赶快,趁老师还没来,借一本,风驰电掣地涂上几笔,心情忐忑,双手发抖,捧着练习册交了上去。“怎么这么乱,还有没写的,一定是现补的,回去写好了!”老师无戏言,认倒霉吧。回来后,恭恭敬敬地写了5遍,并一再保证:“下次再也不敢了。”一个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两跤,以后,各科不分主次,所有的作业都老老实实完成才是上策。

即使如此,有些危险还是避免不了。

比如上音乐课,新学了个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老师要了解一下学得怎样:“我现在请一位同学单独演唱,听听对这个节奏掌握的如何。谁愿试试?”无人开口,“谁?”没人应答,“那我叫一个学号,叫到谁谁唱!”老师万般无奈,“谁当‘炮灰’?”我东张西望,“谁那么倒霉,谁……”“30号”“啊!?我……”要说历史课那次是人为原因的话,那么这回偏巧让五音不全的我当众出丑,则只能怨这“自然灾害”了――谁叫咱没那好嗓子呢?“千里刀光影……”使出吃奶的劲儿来,终于在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声中结束了我首场“个人演唱会”。忽然想起一句话“艺多不压身”,回家练练嗓子,一生中不要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尴尬。

30号,这现丑的事总瞄准你,可要有什么好事,早把你蹬一边了。

第9篇:初一上册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存货; 内控; 监盘 ;审计; 问题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由于存货种类繁多且流动性强、 计价方法多样,因而存货高估构成了资产计价舞弊的主要部分。在会计核算上,存货对应的会计账项很多,存货项目的真实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账项,因此存货审计在整个审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存货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存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存货与其他项目密切的关联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存货项目的审计应当予以特别的关注,相应地要求实施存货项目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运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

一、评价和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了解企业对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确定企业存货真实存在和准确计价的基础。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的采购、运输、验收、出库、储存、付款、入账各个环节,是事先经过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稽核、验证的内部监控制度。通过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测试,一方面可以了解被审单位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另一方面能确定存货审计的重点,一般而言,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环节,问题较多,应列作审计的重点。应注意的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特别是对于工业企业,要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要了解产品成本结转流程。

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存货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审计人员可通过观察、询问、查阅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来加以了解和调查,其范围包括企业的购货、验收、存储、领料、生产、销售等环节。经过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判断,对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初步评价存货的控制风险,实际上就是评价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在防止或发现和纠正重要错报或漏报中的有效性。

二、审查存货计价的正确性

存货计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期末余额的真实性。因此,做好存货计价方面的审查工作,对于存货审计风险的防范至关重要。对于存货计价的审查应侧重与存货的发出、摊销及结转等环节,并在审计抽样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存货存在于生产循环过程的各环节,审计人员不可能对所有存货进行详查,抽查核对成了存货计价测试的主要方法。抽查的关键是选择样本,对存货余额较大、价格变动较为频繁的存货作为测试重点,测算期末存货价值是否等于存货的结存单价与结存数量的积,测试期末单价是否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相符。特别注意的是审计工作并不是对被审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的重复,审计人员不应受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干扰,独立按照适当的方法进行。(1)应审查存货采用的计价方法是否合理、适当,年度内有无任意改变计价方法的现象。(2)在加权平均法下,审查客户是否在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型号的存货范围内进行计价,有无异类存货混淆计价的现象。(3)对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客户,应重点审查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和成本差异的结转是否正确,有无不按期结转成本差异,或者利用成本差异调节利润的情况。

三、重视对存货的监盘程序

监盘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常用的审计策略和手段,通过对存货的监盘能够获取监盘对象的存在性、完整性、权力性、估价与分摊、分类与披露的认定是否恰当的审计证据,存货监盘是证明实物资产是否存在的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判断上述其他认定的辅助证据,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实施对存货的监盘,以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1)盘点时间最好选择在会计期末。实际上多数情况的监盘是在会计期末以后进行的,这就需要我们编制从盘点日到期末的存货余额调节表来证实期末存货余额的正确性。(2)盘点参与人员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供应、保管、财务、生产等部门的有关人员都应参与;(3)如果不是每一个地点均列入监盘范围,不应事先透露监盘地点;(4)应特别注意存货的质量,注意观察是否存在冷背残次的存货,对这一问题发现途径一是通过实地盘点,二是在审阅企业存货会计账薄时存货数量余额没有变动的账户,其多为冷背残次的积压货物。

采取恰当的盘点方法。①盘点前准备盘点表,同仓库保管明细账进行核对,由于仓库实行保管负责制,一般情况这种核对是相符的。②抽点样本量。企业盘点人员盘点后,审计人员应进行抽点,抽点的样本一般不得低于存货总量的10%。③审计人员应向被审单位索取存货盘点前的最后一张验收报告单(或入库单)、最后一张货运文件(或出库单),作为截止测试时的依据。④异地库存货的盘点。如为外单位代为保管,不能亲自盘点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替代程序,如发询证函、查看原始单据等;如为本单位保管,则一定要亲自监督盘点。⑤对一种存货有几个存放地点的,我们应尽量对其一次、连续不断的盘完,防止有关人员利用空隙,串通作弊。

在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结束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再次观察盘点现场,以确定所有应纳入盘点范围的存货是否均已盘点,取得并检查已填用、作废及未使用盘点表单的号码记录,确定其是否连续编号,查明已发放的表单是否已收回,并与存货盘点的汇总记录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自己在存货监盘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与被审计单位最终的存货盘点结果汇总表核对。

【结束语】

存货审计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比较复杂和耗时的一项工作,面临的难点也比较多,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审计程序,就能获取存货实物资产确实存在、计价正确的审计证据。

参考文献:

[1]陈少勇.注册会计师监盘的难点与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