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精选(九篇)

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第1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 劳动技术 劳技课课程 教学建议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指出:“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劳动技术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通过劳动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打造教育强市夯实基础。由此,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各校教师资源及地方特点开设劳技课课程

各校的师资状况不同,专业配比不一定合理,不完全具备专业的劳技教师,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劳技课课程。如我校由于农大毕业教师多,在课程安排上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如物理教师多的可适当安排家电维修等;音美教师多的可以剪纸插花为主等。各校的地理环境、位置不同,人文状况也不同,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作为劳技课的学习内容。如将口镇有唐代的唐窖遗址,水吉镇有宋朝的建窖遗址,可安排陶艺课、古陶瓷欣赏课,学生既接受了历史人文的教育,又感受了家乡的辉煌;又如小湖乡有水仙茶,漳墩镇有白茶,可选茶叶栽培和茶叶制作及茶艺为课程内容;再如潭城镇有橘柚,考亭村有葡萄,黄坑镇有竹林,可设果树栽培和毛竹栽培及竹艺等课程。这样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资源作教材,还可请当地的师傅、农民、专家讲课,便于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研究、乐于探究的心理需求,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各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人员、专家编写教材。如目前由我区建盏收藏爱好者及建盏传承人篇写的《建盏百问》就是不错的教材,再到古窑址和当地的建盏作坊走访,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学生是否产生对劳技学习的兴趣,是能否主动参与劳技学习的关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组织好劳技教学的前提。劳技课既不能像文化课那样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又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而应该注重形式,激发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技能不一定全面专业,这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插花艺术》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艺术插花的视频录像,给学生直观的感觉,使学生知道艺术插花的方法和步骤,能设计各种造型,然后根据视频录像,同学们自己设计插花方案,教师予以指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的插花作品令老师、家长赞叹不已,更可喜的是部分文化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劳技课的学习中显现出技高一筹,找回了自尊,尝试了成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扩大学生的个性空间。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肢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八年级(2)班的周扬同学,平时上课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不好,各种制作作品也不出众,但平时有一些奇思怪想。一次在学习“插花艺术”课时,他把自喝的牛奶当水倒入花泥。问其原因,说是牛奶比水有营养,可延长插花寿命,虽然此举不妥,但其意应当表扬。于是对他的想法表示肯定,顺势引导,如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的啤酒作为营养即可延长插花寿命。从此以后,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在以后几次插花活动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注意学生评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评价的方式有课堂上口头表扬、通报家长、学生大会表彰、作品展示、评选小能手、物质奖励等形式,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

四、颁发劳技学科结业证

用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学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各校劳技课程可分设选修和必修两种,选修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选修和必修各设相应学分,学分的分配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考试为辅,学生毕业前课程(含选修课程)的考核积分达到要求就发给《劳技学科结业证书》,以此作为拿到本校毕业证的前提条件。这样,教师重视,学生重视,家长也重视,不愁搞不好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成立“五・一”劳技节

与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一样,劳技节主要属于活动课程。把每年的“五・一”节作为劳技节,劳技节可以按艺术节的形式组织,进行征文竞赛、作品展评、作品拍卖(陶艺、根艺作品),以及现场操作(插花比赛)、制作竞赛等,并评出团体(班级)与个人的名次,颁发奖品与奖状。劳技节的成立,便于展示劳技教育教学的成果,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推动劳技教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要进一步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方面要完善,如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心诸育的有机结合,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学习结合,教学与社会生活、科研相结合等;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细致的劳动习惯;会正确地使用劳动工具及掌握相应的工具保管常识;联系当地当时生产的急需、季节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等,从而使学生真正领略到劳技课所带来的乐趣和实惠,即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第2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31-03

How to Carry out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Suzhe, YU Weip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enzhen Polytechnic College, Shenzhen 51805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is still attached to the mode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In accordance with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equalization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a to construct a P.E. curriculum system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P.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which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out of school sports are combined together, stressing on develop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qualities values.

Key words: P.E. teaching guidelines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P.E. course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他们素质的提高将会对社会生产水平发展提供直接的动力。目前,一些中专院校升格成了高职院校占高等职业教育的50%以上。但是在体育课程的建设上却没能“升格”,仍然遗留着中专院校的课程印迹,而且又受到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存在着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现象,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迥异于普通教育。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应当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设置一系列适合学生未来职业特点的实用性体育课程,这样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自己的特色。

1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依据

1.1《指导纲要》的指导性依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打破了建国50年来的一贯自上而下和统的过死的课程模式格局。倡导课程类型设置在高校开放,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三自主”,即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提倡学校自主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作任何的规定,而且鼓励各高校切合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这给全国高校(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在不违背和实现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情况自主构建体育课程,发挥本校的优势,体现本校的风格和特色,进行适合于本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性依据。

1.2“发展”与“补偿”的理论依据

迅速多变的现代科技和生产,对社会在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一定和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合理的智力结构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但是这些要求的实现都需由在职人员的健康身体来承载。因此,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才能保证人们承载起繁多复杂的、密集型的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产方式。

人的生长发育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运动则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积极而重要的因素。大量科学研究也证明,体育锻炼对人类的进化过程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有目的地医治直立姿势所带来的种种身体欠缺,弥补生产劳动给身体造成的片面发展,补充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的运动不足,使那些处于“饥饿”状态的肌肉得到营养和活力,使人的机能能力得到扩展,而且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进化,控制和发展自己的进化。

现代社会的机械自动化以及信息化,过分依赖身体的某些部位,分工的细化更加深了这种状况,这就造成了劳动者身体某种畸形发展的潜在趋势。单一劳动方式对人体某些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些运动能力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状况

最终必然阻碍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因为畸形和片面的发展不利于劳动能力的有力发挥,甚至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职业病。社会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消除身体片面畸形发展的有力武器――体育。体育不但可以发展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属性,而且或以补偿由于单一劳动方式对职工身心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3]。

因此,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只为提高学生的一般健康水平还远远不够,围绕着劳动过程对劳动者身体的要求和影响,它还有两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是发展为形成劳动技能所需的那些身体素质;二是补偿劳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消极因素对身体的损害。

2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

2.1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发展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体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应当使年青人在参加生产活动时,能够迅速地了解工具,掌握工艺,适应生产条件。但是,这一切只有在他们具有对职业十分重要的身体训练水平,具有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能够灵活节省地完成必须的动作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国外学者称之为职业素质或职业属性,包括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的机体有着良好的影响,系统从事身体锻炼的人很少生病,对生产活动的适应比一般人快,能够态度明确,意志坚定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研究表明,一般身体训练水平与顺利适应职业需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譬如,一个工作了10~15 a,年龄在45~50岁左右的车工,尽管身体训练水平不高,不会游泳,单杠引体向上作不了3次,短跑很费力,但他却能顺利地适应生产作业,而年青人,甚至等级运动员却可能比之退避三舍。

问题就在于,认为身体健康的、具有良好的身体训练水平的人能够更容易地掌握专业技能,这种习惯认识并不正确。事实上,为了顺利地掌握专业技能,必须发展某些具体专业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同样,在劳动过程中正好发展和提高着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素质和技能。因此,有经验的车工工作起来就比年轻的等级运动员有利得多。那么,生产劳动本身使职业活动所必要的身体素质、技能和生理机能得到发展,是否职业性身体活动就没有必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劳动过程中这些素质要达到所需要的水平需要靠年复一年的努力。此外,年轻人在适应工作阶段较低的身体训练水平,常常会导致他们人所选择的职业中改行,或者延误工作进度,造成损伤和残疾。[4]因此,根据这一现实,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运动训练,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教育知识;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要此基础上保障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提高机体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保持和增进未来劳动者的健康。

2.2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的到来,学生个体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自主崇尚个性,渴望自我价值的展现,这些需求对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体育课程如何体现学生以上需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固定的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他们希望自主选择时间,有针对性地从事体育运动;在空间上,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在田径场、篮球场上从事运动,跑步离开跑道,跳跃离开水坑,打球离开球场,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学生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夸美纽斯倡导的那种正规课程:按照固定大纲教材、固定学生组成的教学班,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开设的正规课程,这种组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育课程必须在时间上、空间上、组织形式上实现重新组合,重新开发,开设多种运动项目,对运动项目和运动技术的分化和重组,创造新型的体育项目,对正规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需求的运动项目等[5]。

因此,高职阶段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要包括正规课程,还要包括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课程等,使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把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体育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3以《纲要》为指导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3.1完善高职体育常规课程

1) 体育必修课(包括理论基础课):目前,面对高职学生,教学内容过于“统一”、教学过程过于“规范”、教师对学生过于“捆绑”,均是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为使学生主体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必须扩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时的自主选择性,这包括对课程类型的选择和运动项目的选择。因此,体育的必修课应该扰乱专业和年级班级界限,在限定部分的情况下,按项目分级别教学,以使课程的针对性更强、认同感更强,兴趣性更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同时,在学生自主选课的前提下,把课程分为各种层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课。必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根据本校的人、财、物的实际,安排一些学生喜欢、又能够开展的运动项目,如各种球类、健美健身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这一类课程一般安排在第1~2学期内完成。

2) 任选课:任选课从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提高专项技能,培养学生个人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因此体育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爱好“三自主”选课(即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自选教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设一些体育运动的文化与欣赏、民族体育、裁判、娱乐体育以及新兴的、拓展类(如击剑、定向越野、攀岩),各种课程又可分为普及和提高两种形式。任选课可以在第3~6学期内完成。

3) 职业技能运动训练课: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对体能的需要选用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高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另外,还应针对在职业劳动中人体局部重复操作的强度负荷,选用对应肢体活动的保健体育教学,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因为各种职业劳动在快节奏、高效率操作中,身体活动的部位和动作用力的形式,大多是局部肌肉紧张而重复的用力连续固定操作,久而久之,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的分工使一些受它影响的人变成残疾,使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肌肉萎缩”。因此,要有预见性地针对选用防治肌肉容易萎缩的肢体部位,加大其肌肉活动用以生理性机能补偿或职业病防治。如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除了搞技术设计外,还可能长时间站立于机床前工作,经常接触各种重量的机械零件;纺织专业的学生经常要站立操作,进行批量的手工或电动裁剪,在体育运动训练课,就应结合这些专业要求,发展学生肩带肌、躯干肌和脚掌力量,发展一般耐力和下肢静力耐力,增强上肢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加强目测力和注意力的培训。又如建筑专业和美术装璜专业,都具有高空作业和在特殊环境下的创作与工作过程,这对人体的平衡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在体育运动训练课中,必须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平衡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增加有关实践性的练习。职业运动训练课可以安排在1~4学期内完成。

3.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课程

3.2.1体育俱乐部

以“课外运动俱乐部”为基本模式,开拓群众体育运动的新热点。在俱乐部及选修课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发展,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吸引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俱乐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育活动的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组织校内、外各级各类的体育比赛。各个俱乐部可以制定自己的组织章程、会员、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等等,形成一系列的规范,有利于俱乐部的长期运作。

3.2.2辅导课

辅导课是课内教学的延伸,教师在辅导课上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消化巩固和提高课内所学内容。由于现在高职院校学制的压缩,体育课内学时相对缩短的现实,对一些项目来说,学生要想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必须进行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可以采取由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形式。

3.2.3大课间活动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种种课外体育活动,基于此,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安排15~20 min的大课间活动,这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安排组织一些运动或是体育欣赏、体育信息类的活动,既能缓解学生的在课堂内学习的压力和疲劳,又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实现学校体育系统的有机整合。

3.3发展校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在形式上,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也可以以学校体育组织的名义进行,在内容上,可以根据双方的实际需要进行交流,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开展校级体育协会与地方体协之间的横向交流,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了社会交往,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这种灵活校外体育活动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创造力是不能被泯灭的,因此,开展灵活多样校外体育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更为重要。

4结束语

未来社会未来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就应体现出教学生活化、多样化、人文化、知识化和终身化的特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强调教育功能。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建立起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以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2] 陈小蓉,等.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

[3] 曲宗湖,等.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4] 谭华.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体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2):33-36,42.

[5] 金朝跃,等. 从主体需要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J].浙江体育科学,2003(6):39-41.

[6] 黄加欣,等.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1(6):53-58.

[7] 汪涛.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性体育的理论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2(9):5-11.

投稿日期:2005-07-22

第3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一、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情况

1. 我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保证小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天,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据此,吉林省城区开始兴建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学校),集中对城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200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教财字[2003]6号)文件,指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为农村经济服务能力的有效载体。2005年5月,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吉林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教校产字[2005]1号),对全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场所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注重实效”原则,有效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出地方特色;把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一期部署、同步建设;努力拓宽育人渠道,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城镇兴建综合性、独立建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农村普遍兴建有育人特色的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建立城区(含县城)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19所,农村乡镇学校兴建较大规模实践场所460个,数百万学生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先后涌现出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延吉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场所(基地),学校组织陶艺、木艺、布艺、电工、钳工、摄影、烹饪、野外生存训练、无线电测向、农作物种植、军训、野炊、垂钓、篝火晚会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等活动,深受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全省已建成的19所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年接纳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达30万人次;已建成的460所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场所,年接纳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达120万人次。其中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白城市洮北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校一次可接纳学生350人和10名指导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2. 当前影响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尽管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领导认识不到位。有的城区教育局以为有没有劳动实践场所都行,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积极性不强。

(2)场所建设数量有待提高。吉林省现有城区22个,有14个区兴建了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有9个区设有劳动实践场所;县(市)38个,有3个县建了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大多数县没有建劳动实践场所。较大规模劳动实践场所数量、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场所建设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还没有行动,而且已建成的劳动实践场所设施还简陋,劳动实践场所开设项目也较少。

(3)和新课改衔接不紧密。新课改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予以时间保证。现有的劳动实践场所(学校)课程设置与新课改要求衔接不好,多以简单的军训、手工包饺子等体改综合实践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要求。

(4)场所建设运行经费短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单独立项列支,也没有纳入到收费项目中,只是场所建设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越是场所建设好、教学内容丰富的场所(学校),经费越是短缺,制约了场所建设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综合实践教师队伍还很不稳定。

二、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基本思路

“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结构中,显示其所担负的责任、目标的重要性。

1. 以“纲要”为依据,确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方向。(1)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初步掌握获得从事基本劳动和劳动技术活动的能力;(2)为素质教育搭建平台,发挥场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3)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场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4)学生“三个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多样化、复合型适用人才。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模式的场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2.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各地应利用乡校合并的契机,把闲置的学校改建成为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目前,吉林省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模式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做到了劳动实践场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改变。

3. 加强场所建设管理。建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通用技术教育,加强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这是场所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场所建立后要加强管理,发挥育人效益。目前,综合性实践场所管理基本上采取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筹措建设资金,实践场所(学校)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由同级人事、财政部门解决编制、人员和经费。这些做法还要坚持下去。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每学期初,确定各学校到综合实践场所(学校)参加实践活动时间表,定期安排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实践、创新等课程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加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几点的建议

1. 进一步明确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性质,落实师资和课程计划。劳动实践场所是为中、初等学校素质教育服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一般中小学需要开展却因不具备条件不能或不宜开展的实践活动项目放到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基地)开展,同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场所的育人效果。因此说,劳动实践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校外教育机构,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享受和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城区学校将小雪高年级及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在劳动实践场所,将更有效地利用场所资源。我们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场所更多的关心,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劳动实践场所(基地)为学校或准教育机构,妥善解决场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编制问题,尤其是教师待遇问题。像办学那样办好劳动实践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劳动实践场所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制定有关场所建设政策和对场所建设予以宏观指导;勤工俭学管理部门作为劳动实践场所管理的牵头部门,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进修学校(院)等相关处室同理配合,共同抓好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中的校本教材以及教师、管理人员培训;要将场所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好本地区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运营等项工作。

第4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03-0038-03

New Methods of Teaching of Thought-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BaseNew Methods of Teaching of Thought-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Base

Jiang Li-hua Guiyang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GuiZhou GuiYang 550081)

Abstractt:According to making survey,the article has researched for new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teaching of thought-moral cultivation and law base for practicing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me.of Views of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2005]9).

Key wordss:thought-moral cultivation;law base;methods of teaching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系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行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目标能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有的可能过时,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却可以受益终生,大学期间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和必要。

1.课程的性质及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起到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重要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接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要求具体、形象、生动、新颖。作为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道德修养、法律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在教育引导学生加强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等职业道德素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课程的探索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行动领域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学习领域进行分析,写出课程计划;对学习情境进行设计,包括课程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通过学生活动,对学习结果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具备面对外界的变化,而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并能重新塑造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同时,组织了实施05方案的12级学生进行调研,学生对本课程提出了很多建议,包括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社会实践具体实施等方面。

医院、药厂、药店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有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相关规章制度等。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期望则是:有责任心、上进心、诚实、懂得感恩等。

通过调研,我认为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法律意识的强化,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热爱本专业、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实际工作中要勤勤恳恳,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团结同志,实事求是,以满腔热情和诚实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社会职业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多开展教师调研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与社会需求,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德技双馨。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按照高职学院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要求,依据“必须”和“够用”的原则,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借鉴专业课模块化教学经验,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专职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自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

为了充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把课程设计为两个教学模块,两个实践模块。两个教学模块为理论教学模块、专题教育模块,两个实践模块是公益劳动模块、志愿者活动模块。

理论教学模块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演讲、讨论、自学等活动项目来组织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专题教育模块:①针对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设计了“我的大学生活”专题教育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渡过大学三年;②针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设计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③结合当前就业形势,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学院领导作专题讲座;④结合12.5法制宣传日,要求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内进行法制宣传,组织总结讨论,使学生通过这项活动,培养法制观念。

实践教育模块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是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实践模块既是学生参加社会锻炼的过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公德意识和劳动观念、,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肯于吃苦,乐于奉献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

通过春晖行动、爱心志愿者、环卫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论教学,通过五个情境教学活动和多媒体视频、课件开展:

第一,衔接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渡性内容-----人生发展的新历程:大学生活的适应。这一部分完成四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方面的任务是全面介绍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所发生的主要变化;第二方面的任务是介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三方面的任务是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调适;第四方面是大学生恋爱问题探析。这四个问题是大学生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阶段和新的成长任务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把握大学生活中最关键的几个方面,顺利进入新的角色。

第二,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发展中国家公民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之一,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精神力量。对中华儿女来说,爱国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理性的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理性的爱国就是坚决地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服从国家大局,不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事情。在国际舞台上,既不盲目排外,又不崇洋,塑造文明的中国人形象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

第三,理论性较强的人生价值观的内容。一是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了解理想信念和大学生成长的关系。二是能分析大学生的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现状并选择正确的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分析人生态度和人生观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影响,找到正确的、有效的实现方式和途径。

第四、联系大学生行为实际的突出问题。一是了解道德的作用,用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来鞭策自己,能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如何增强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建议。二是知道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是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能够用公共生活中法律来规范大学生的公共生活。

第五、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一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对于大学生求职、就业等有关的法律关系,了解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和婚姻法的主要内容,明确有关法律的基本要求。二是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三是介绍我国的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以及仲裁法律制度。能根据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能依法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通过公益劳动和春晖行动、爱心志愿者、环卫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开展:

第一、通过公益劳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肯于吃苦,乐于奉献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公益劳动模块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周的公益劳动,并由学生处团委、社科部和班主任共同考核,将考核结果列入本课程成绩。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第二、通过春晖行动、爱心志愿者、环卫志愿者、三下乡活动、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奉献社会的意识、尽一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别人以外,更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

第5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 城市重点中学 劳技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三个面向”

* * *

劳动技术教育课是中学的必修课。劳技课的课时从初一到高三,每周不得少于2节,总课时量是中学课程 中最多的学科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加 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 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中央把劳技教 育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充分说明了劳技教育的重要性。

武汉六中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它承担了国家教委、武汉市教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城市重点中学劳技 教育的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在劳技教学和科研中,武汉六中根据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国家教委一系列的指 示精神,加大了对劳技教育的投入,迅速地将劳技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了制度化、系列化,生动活泼 的劳技教育局面已经形成。劳技教育已通过区、市、省三级评估,学校已成为区、市、省劳技教育的一面红旗 ,成为示范的榜样。科研项目的研究,也进展很快,1994年5月7日,国家教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武 汉片现场会在武汉六中召开。会上,武汉六中抓劳技科研的经验,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

在进行劳技教学和科研中,武汉六中考虑到与一般中学相同的方面,即共性,也考虑到城市重点中学与一 般中学不同的方面,即个性,从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上,来思考问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现仅就城市重点中学劳技教育应办出的特色,即劳技教育的方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结合多年实 践,谈谈一些认识。

一、劳技教育的方向性

重点中学劳技教育要把握好方向,要对劳技教育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出好人才,就必须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就必须贯彻 “三个面向”的根本原则,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 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特色。从世界的大格局来看,各国的激烈 竞争,如经济竞争、技术竞争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常重视劳技教育,课时 量比我们还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 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我们办学的方向,也是劳技教育应坚持的方向。

在劳技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和 劳动知识的传授、劳动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贯串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做到的。

城市重点中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因此,在劳技课程的设置上,尽量做到能与高等 学校的教学挂钩。我们开设了微机、制图、英文打字、无线电维修等课程。学生到大学后,在这些方面能很快 适应大学的学习。

城市重点中学学生的自控、自理能力差,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多数属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裕。而到大 学后,要进行独立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有些学生进大学后,很不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设了缝纫、 机械维修、手工制作、摄影等课程,提高学生自控、自理的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了 父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人才的成长造就了好的自身条件。好多大学来校反映,武汉六中的学生 到大学后,独立生活能力强!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的人的 唯一方法。”在劳技课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劳技与别的学科的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无疑,这样做 ,不但别的学科促进了劳技课的教学,而且,劳技课也促进了别的学科的教学。这对全面提高各科教学质量, 使各学科和谐发展,提高重点中学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劳技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将知识变为能力。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是劳技教学中很重要的原则,更是城市重点中 学劳技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劳技教学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做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掌握劳动技能 。在结合的方式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客观条件,大体分为3种:一种是先讲理论,后进行实践;第二种是边 讲理论,边实践;第三种是先实践,后讲理论。无论采用那种结合方式,都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只 有这样,劳技课才是真正的劳技课,知识掌握得牢,记得熟,用得活。

为加强劳技教育的实践性,学校要提供专用教室和实习基地。

武汉六中现已建设好9间专用教室,有微机室、缝纫裁剪室、制图室、英文打字室、无线电室、电工维修 室、摄影室、机械修理室、手工制作室,配齐了这些室内的专用设备,每室的设备可以同时供30人使用。上 课时,学校把一个班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在两个教室上课。第二次上课,交换教室。这样,保证了每一个学生 都能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专用教室,下午课外活动时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操作, 做到熟能生巧。

武汉六中还建立了两个校内劳技教育基地,一是校办企业工业生产实习基地,主要从事仪器仪表的生产, 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实习;另一个校内实习基地是校园,校园有4个花园,1个温室,4个苗圃,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进行园林、花卉的实习。

武汉六中还建立了5个校外劳动实习基地,即雷达兵学院,阳逻电厂,逻洲石油化工,蒙德集团公司,石 桥村。学生到这些基地主要学习现代国防知识、电力知识、石油化工知识、粮油加工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现 代农业知识,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各类知识的概况,从而达到认识社会,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的。

由于贯彻了劳技教育实践性的原则,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学生劳技课学期考试及格率高于95%,学生毕 业时的及格率高于95%。每年市、区对我校劳技教学的检查,均为全面合格。区里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技术考 核,对所学技术能正确操作的学生,高于95%。

由于加强了实践,学生对外比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1990年到1994年,武汉六中学生参加武 汉市微机比赛,获一等奖8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7名,列全市第一;1994年微机比赛,武汉六中学 生获市一等奖4名,从第1名到第4名都是六中学生,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段炼同学获省微机比赛第3 名;1991年学生手工制作和收音机作品参加全市展览,获奖学生有10人之多,1991年武汉六中获无 线电三城市比赛的第3名,高二学生,都能装响6管收音机;1992年高二、高三学生参加区无线电、识图 制图比赛,获奖学生12人,俞刚获武汉市一等奖。

段炼同学曾协助老师编软件,自制多种防病毒软件,并在计算机杂志上发表了3篇电脑方面的文章;俞刚 同学研制的电流过载保护器获得专利。

实践证明,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要学好劳技课,就必须加强实践,这对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意义是非常 深远的。

三、劳技教育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劳技教育不能只封闭在学校中,在书本上学,而要突破办学的围墙,在开放的动态中办学,以 学校为基点,充分向广阔的社会领域辐射与吸呐,充分利用家庭、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 -社会一体化的劳技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

执行劳技教育开放性原则,武汉六中采用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面向社会,为现代化服务。

武汉六中建立了现代国防工业、现代民用工业、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现代粮油加工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校外 实习基地,定期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去实习,长知识,开眼界。每次实习回校后,学生们感慨万千,认为每实 习一次,胜读10年书。武汉六中到岳阳、红安、三峡等地调查,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结合摄影课,开展摄 影竞赛。返校后,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很有质量,摄影作品很有水平,有的已在报上发表。武汉六中还有计划、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武汉机场、汉口车站、武汉港等现代工程参观,让学生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明确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公益劳动,为社会服务。

武汉六中把在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富有经验的水平高的工程师、专家、厂长、经理、村长请进来,作为校外 兼职教师,给学生上课、讲报告,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反映,听他们的课,感到有味,能 从实践和理论结合的高度去理解问题,好懂。还把市内校外的劳技教师请进来,利用学校的设备条件,培训劳 技教师,带动了全市的劳技教学,成为全市的龙头学校。先后给劳技教师办了缝纫培训班,万用表培训班。市 、区内的一些教研活动,很多在武汉六中开展。还利用自己的设备,为社会服务,如利用微机设备,为校外培 训微机人才;利用照相设备,为校外人员服务。这样,既为社会培训了人才,又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逐步达 到以劳养劳的目的。

学生在开放式办学中,能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学习社会中完善自己,进而达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克 服了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作法。这对于重点中学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只有在开放性的办学中,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四、劳技教育的发展性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迅猛发展,作为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现代化的教育,也在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 增长,教育的投入也愈来愈大,教育的现代化程度也愈来愈高。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断更新,作为教育 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劳技教育也是如此。从劳技教育本身来讲,也有一个起步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是劳技教 育的发展性。

劳技课是开的一门新课,万事开头难。实习基地、专用教室、教学设备等,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会 遇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的确很难。但贵在起步,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就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开 始,武汉六中没有专用教室,就在一个破旧的房子内,一个钳台,几件简单的工具,上自行车维修课;让学生 带一点针线、碎布、上手工制作课;把学校的照明线路拆下来的一些不要的零件,拿来上电工课……就这样迈 开了第一步。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先后建设起了9个专用教室,将劳技课排入了课表,按国家 教委规定标准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逐步实现了劳技教学的正规化、系列化,并建立了一整套考核和评估 制度,建设了两个校内实习基地(仪器仪表,园林花卉),建立了微机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课外兴趣小组,着 力提高学生的技能。

遵循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的原则,教育应该和现代化接轨,和国际接轨,和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接 轨,构建达到国际教育水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思想、文化、艺术、社交、技能、心理、身体等素质高,敢想敢干,能说会做,能唱会跳,能写 会画,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会交际的一代新人。

第6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举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实践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实践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高职院校一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品课建设,是实践教学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课程建设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明辨是非、规范行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总体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要精,要管用”。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努力把我国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总的目标是“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为主线,以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为核心,遵循高职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高职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需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正确理论导向

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使受教育者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力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建设要紧密结合高职学生思想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学生所关注、接触和理解的学习生活事例开展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理论,达到“内化”的程度。

(三)正面疏导引导

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启发自觉,避免简单粗暴、消极禁止、压服强制、强迫行动。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强调统一连贯

统一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避免矛盾和脱节,以增强教育的合力。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的变化,注意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使学生能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6.实施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注意积累资料,观察发展变化,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第7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制冷专业;电冰箱实训;项目教学

作者简介:彭荣贤(1967-),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劳动人事学校教务科,高级讲师。(湖南长沙410126)刘爱兰(195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湖南长沙4102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87-02

一、“电冰箱”课程教改的背景

学生背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职业院校的生源比较紧张,招收的学生素质偏低,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对专业相当陌生,学生中普遍存在畏难、厌学,甚至有的专业理论课一点都听不懂,教师辛辛苦苦上课,教学效果却低下。对于目前“教与学”的困境,除学生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不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十多年,长期与学生接触、了解、交流,对学生有较深的认识:学生来到学校,尽管基础较差,还是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在金工实习、制冷技能培训、电工技能实训等动手实操中,学生学习兴趣均比上理论课高,在实训过程中遇到不懂问题或不会操作时,一般都会问实训指导教师,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实训、实操任务。

企业背景:当今中国处于高速持续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大量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为各类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制冷行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针对培养符合制冷行业发展所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问题,笔者深入湖南格力公司、伊莱克斯(长沙)电冰箱有限公司、长沙红星冷库等制冷企业进行调查,发觉急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职业院校制冷空调职业岗位群体结构问题

根据调查情况,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制冷空调专业职业岗位群体结构大致分为: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加工操作工,主要从事制冷空调设备,包括冰箱、家用空调的装配、焊接、检测等工作;制冷空调安装维修工,主要从事制冷空调设备安装、维修及营销工作;中央空调和冷库操作工,主要从事中央空调、冷库运行管理及维护工作。

2.制冷空调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

虽然制冷空调各职业岗位对职业人员的要求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为“应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因为制冷空调系统运行的情况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及科研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由于从事制冷空调职业的劳动者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具有其特定的素质要求。

职业道德要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突出安全生产意识;必备知识要求:通用基础知识,包括安全用电等,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职业能力要求: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要求:团结合作的精神、技术交流的精神和共同创造的精神。

二、“电冰箱”课程教改的思路设计

针对学生现实情况和企业实际要求,对职业教育“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以及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距离的问题,促使教育者思考:怎样做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怎样做才能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体结构的需求?怎样做才能使学生达到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制冷空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人力资源部以及一线专家一道,深入制冷行业用人市场进行调研,全面分析制冷行业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重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制冷专业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改革教学方法等。学校制冷专业通过连续几年的修改和调整优化,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模式。同时学校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按照学生的现状和企业的要求,联合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逐步改善学生实训场地、添加各种设备、工具、仪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且聘请和招聘企业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兼课和任教,充实专业的师资力量,提供良好的人力保障。学校选择专业基本知识较浅,动手操作强,综合技能要求高的“电冰箱”、“家用空调器”两门课程实施全项目教研教改。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冰箱”课程教改的应用

1.“电冰箱”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

根据学院实训设备、设施、工具、场地以及学院师资、学生具体情况,将整个课程分设为19个项目:制冷系统基础结构(课时1);电气系统结构(课时1);基本故障判别方法(课时4);压缩机检查(课时2);温控器、启动控制器、热保护器的检查(课时2);扩管、切管工具的使用(课时2);气焊操作(课时2);管路焊接(课时4);检修表阀安装操作(课时1);检漏操作(课时2);抽真空操作(课时2);充注制冷剂(课时2);加封工艺管(课时1);压缩机检修及更换(课时4);干燥过滤器更换(课时2);照明灯、门开关的检修操作(课时1);温控器检修操作(课时1);综合检查、检测实训(课时8);综合维修实训(课时8)。其中后两项是对学生掌握前面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整体实训。

实训地点:制冷实训室、电冰箱实训室以及相关企业的维修点。

项目教学的实际课时要根据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时间以及学校的具体师资、设施、场地等因素来确定,并且建议实训课4节连上。

2.项目实训的方法与步骤

实训指导教师按项目、工具、设备、场地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最好一组4人左右,效果较好。同时实验员做好实训的工具、设备、测量仪表、场地、材料等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实践课的时间。

“电冰箱”项目教学由实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合作负责,同时进行两个项目(可以减少设备的投入)训练。对于每一个实训项目,实训指导教师可通过课件、视频等进行讲解,提出项目任务,使学生有个基本的整体认识。通过教师的实训操作过程,讲解完成项目必须做哪些准备、掌握哪些知识点和技能、达到什么效果,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实训中,要求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示范,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程序和步骤完成,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当学生完不成任务时,教师一边示范一边问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有没有缺少哪个过程或动作?是不是动作不规范?是不是动作不到位?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重复操作,直至完成任务,达到要求为止。

3.现场点评与考量学生实训成绩

每次实训快结束时,教师要做小结:一是将实训操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提出来,加以动手演示,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训时能够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二是选择实训操作比较规范的、完成任务较好的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其他同学进行观摩、点评,让学生养成一定的交流表达能力;三是分组选择学生实际操作,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学习。

实训结束,教师要结合实训巡视的情况和学生的成果当场给学生打分,并且填在实训进度表中。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少数学生,教师和实验员应该及时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单独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结合项目实训开展综合技能训练

当学生实训进度表中的个人项目完成后,教师就参照制冷设备维修工资格证(中、高级)考试标准中的电冰箱相关考点,开展电冰箱综合技能训练,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一台存在故障的电冰箱。基本步骤:电冰箱的整体检查,发现故障;分析各种原因;通过操作各种设备、仪器进行相关检查、测量,找到主要原因;修理的方法、步骤、具体过程;修理后的整体检查;返修。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各步骤一定要学生个人先独立完成,然后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每个学生的实训优点、缺点,比较全面展现,学生能够很快接受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并且也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每组都能独立完成电冰箱检查、检测、修理项目的目标。

四、实行“电冰箱”全项目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突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动手习惯。学生在实训中能够熟悉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能力,如电冰箱、空调器使用与维修、安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摸索,“电冰箱”全项目教学上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在“电冰箱”全项目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在实训时,学生大多能够完成任务,交出自己的成绩,仅此还不够,在考核中必须把学生实训的态度、表现以及善后整理工作全考虑进行,以促使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提高。

根据学生的知识动手层次不同,接受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不同,考虑项目设置的时候必须设置不同层次的,特别是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实训项目,如可以考虑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项目等。

班级人数较多的实训时,两位教师难以面面俱到,教学效果会下降。教师必须考虑在业余时间培养8~10位学生,作为每组的“带头人”。当“带头人”按程序完成实训任务,往往就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也就有样学样按程序操作。虽然教师付出得较多,但是教学效果能得到保证,而且也可以提高“带头人”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也为各种技能比赛做好充分人员储备。

五、实行“电冰箱”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

制冷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电冰箱”通过全项目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基本能主动完成实训项目,能到达“教与学”的基本和谐。通过各种考核和调查数据表明:学生对于90%以上的知识点比较熟悉,基本技能较熟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证过关率达95%以上;同时他们的职业素养、交流沟通和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毕业生受到制冷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彭荣贤.职业院校制冷专业《家用空调器》课程的项目实训教学[J].商业文化,2011,(6):262-263.

[2]金国砥.制冷与制冷设备技术(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第8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 课程衔接 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41-02

我国教育领域目前处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期,目标是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等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尚在探索中,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成为当前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为进一步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创造条件。中职与高职衔接应是中高职院校间相关专业的衔接,主要是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集团化办学等方面进行衔接。能够衔接的相关专业应是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相同或相近,职业工作性质、工作过程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体系重合度大而有层级梯度。

石油与化工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石化职业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培养石油与化工领域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化工过程装备技术专业、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是面向石油与化工产业,培养化工设备制造、安装、维护、检修职业人才的专业,建立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成长立交桥,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一、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依据

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是专业衔接主要内容,是形成人才成长立交桥的课程基础。

(一)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职业依据

中职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都是面向石油与化工行业企业设备安装维修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对应的都是化工检修钳工等职业工种,只是培养的人才级别不同。因职业标准、工作对象、技术领域相同,使相同的工作项目、工作过程、技术规范等成为课程体系及课程衔接的可靠基础。

(二)专业教学标准为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衔接提供的依据

专业教学标准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内容中有“接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中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化工过程装备技术专业、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的接续专业是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对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起决定性作用。中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石油与化工等行业企业,从事设备安装、维护、使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安全生产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化工设备安装维修必备的基本理论,具备化工设备安装、维护、修理等岗位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中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等,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化工机械设备安装维修实习是其中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化工检修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中基于“化工机械设备安装维修过程”的课程体系重合度大而有明显的层级梯度,使课程衔接有教学标准方面的依据。[4]

(三)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依据

尽管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点不同,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级不同,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比例有一定差别,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是相同的,这从总体上使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有相同的指向性,为课程衔接提供依据。

(四)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的依据

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项目教学、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相同的课程教学模式为课程衔接以及中高职学分积累、学分转换提供依据。

二、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

(一)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目的

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目的在于为中职毕业生在职接受高职学历教育提供条件,协调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便于实行中、高职学分积累和学分转换制度,利于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以及完成学业。

(二)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途径

高等职业学校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与实施,规范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时,为课程衔接提供条件和要求。中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分别遵照中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开设必修课程,确保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衔接性,形成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成长课程通道,使之符合建立职教体系的需要。

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在岗或对口升入高职学习,学业考核应按分别在中职和高职所获得学分积累并进行学分转换的方式进行。

三、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的教材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载体。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情况如何体现在教材上,教材建设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一)确定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基本要求

由于现代职教体系尚处于建立时期,以及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实施时间短,中职与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故专业衔接课程教材建设应结合课程改革进行,选取对化工设备安装维修职业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进行建设,基本要求应为:必须满足本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符合衔接中职毕业生学历教育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素质教育,便于自主学习;适应不同起点的生源(高中生、三校生),教材采用活页形式。

(二)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

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针对化工设备安装维修职业岗位开设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且与本专业中职同类课程衔接,包括“化工机械维修”“化工机械安装”“化工机器”“化工机械制造”等课程。以“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材建设为例,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化工机械维修高技能人才需要,其编写内容选择化工泵、压缩机、换热器等典型化工机械维修施工项目为载体,融入行业、企业、产业、职业、实践要素,以化工机械维修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编写教材,培养具有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石油化工行业企业。

“化工机械维修”课程教材内包含的主要教学项目如下:项目一为化工检维修管理,教学内容包括:化工生产装置维修安全技术基础知识;设备检修制度;安全生产禁令与规定;检维修作业安全防火管理;检修施工管理。项目二为典型化工机械的日常维护,教学内容包括:设备使用、维护基本要求;生产装置主要设备完好标准;化工泵的日常维护;压缩机的日常维护;反应器的日常维护;换热器日常维护;塔设备的日常维护。项目三为典型化工机械检修,教学内容包括:检修前的准备工作;检修设备的拆卸、清理与检验;机械零件的修理;机械设备零部件的装配;化工泵的检修;压缩机的检修;反应器的检修;换热器的检修;塔设备的检修。

四、结束语

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与建材建设,对于促进中高职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协调发展,形成职业人才成长通道,满足石化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意义。专业课程衔接与教材建设也是提高专业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课程与教材建设将是专业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以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技术岗位的实时准确对接。

【参考文献】

[1]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2]教职成厅[2012]5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Z].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生化与药品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1).

[4]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第9篇: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方针。近年来,我国大学逐年扩招,专业不断增加,大学教育以培养学生成为生产管理型、服务技能型、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的忽视,使当前大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意识缺乏。因而,加强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1 大学生劳动观念分析

1.1 受家庭的影响,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大学生,丰盈的家庭物质条件使其产生了优越感。学生考入大学以后,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有一种骄傲的荣誉感。一些未上过大学的家长认为孩子考上了大学,是缘了自己的大学梦,更是喜出望外,因而,对孩子更加宠爱,百依百顺,缺乏对子女进行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引导,养成了他们的自私和惰性。许多家长盲目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年龄小,没有能力从事家务劳动;在初、高中阶段,学业忙,没有时间从事家务劳动。这样的想法必然会导致在大学阶段离开父母拐杖的大学生们独立生活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不能让他们成为温室的花朵,养成懒惰的坏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1.2 受社会择业观的影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

多数大学毕业生贪图安逸,以寻找到工作环境舒适的职业为就业目标。还有一些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没有把自己摆在劳动人民中间,看不起劳动人民,看不起简单工种及熟练的粗放型工作人员。他们不尊重劳动者,盲目地认为自己是精英,是了不起的学子,骄傲自满的情绪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他们不求进取、满足现状、缺乏劳动意识和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1.3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欠缺

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无视劳动的重要性,崇拜金钱,相互攀比,对物质利益的需求非常强烈。在他们看来,劳动的价值在于钱的多少,只有金钱才是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因此,择业要首选外企、国企、事业单位、高收入、挣大钱的单位。他们忽视了大学生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应该把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奉献祖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等不良现象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1.4 受课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

大学普遍重视专业课,忽视劳动技能课。大学期间的专业课都是必修课,尤其是一些文科院校,很少开设劳动技能教育课,或者没有将劳动技能课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这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劳动观念的认识。有的理科院校即使安排了劳动技能课,也是课程很少;还有不少学校,利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活动作为劳动技能教育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不完善、不规范,也不够严谨、不够系统。这种只是利用寒暑假期间走走看看、围围转转的做法,时间较短,效果不明显,不能使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和农村阵地踏踏实实接受锻炼,无法使他们加深对劳动观念的认识,致使学生们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搭建平台

2.1 加强劳动观念的思想教育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劳动观的教育。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加强劳动观念教育是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因此,学校各部门要协调一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学校的团委、学工办、辅导员和教师要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入手,把劳动技能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劳动技能课的必要性。

2.2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转换为能力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亲身实践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和农村基地。劳动课程设置要合理,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要做出长远的规划,并聘请专业人员进校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劳动技能课程,使学生对生产劳动产生兴趣。例如:男同学可以开设机械课程、化工课程、水暖电器维修、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等实践课;对于女同学,则可以增加一些手工缝纫、编织、刺绣和烹饪等方面的课程。开设适合学生的劳动技能课,增强他们对劳动课的热爱,让劳动实践向知识化、技能化、艺术化等多方面发展提升,让劳技课与专业课相互补充,形成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2.3 劳动技能教育要从小事做起

大学生劳动技能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工厂劳动、农村劳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劳动技能的实地。在劳动技能课的内容安排上,要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采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充分体现劳动技能课的育人作用。比如:在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多处劳动技能岗点,安排学生参与校区环境卫生的打扫和保洁、学生公寓楼的卫生维护和管理、食堂帮厨和学校宣传教育园地的维护等工作。社区劳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外语院校的大学生可以为社区中、小学学生、外语爱好者以及有需求的居民开办多语种外语培训班,以此服务于社区,提高学生和居民们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进社区为居民讲解和宣传法律知识,以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进社区,为居民讲解医学常识,普及预防常见病、多发病的知识,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这些活动紧贴群众的生活实际,深受百姓拥护;同时这些活动也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从而体现出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真正体会到劳动技能课在实践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2.4 完善机构,加强管理

为确保劳动技能课的开设,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各高校要成立劳动技能课领导机构,由专职人员抓落实,把此课程列入必修课教学计划,同时要进行考核和讲评。学生在上劳动技能课之前,要进行宣传和动员,以院、系、班为考核单位,劳动课期间要有小节、讲评,技能课结束后要有总结,将劳动技能课的出勤、学习情况作为学生评比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不断地完善劳动技能课的管理制度,强化劳动技能课的内容,确保劳动技能课充满活力,真正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热爱劳动、吃苦在先、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以饱满的劳动热情积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完成好历史赋予的重任。

总之,劳动技能教育课还处于探索阶段,深化劳动技能课内容,填补劳动技能课空白,完善机构管理,加强对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不断掌握和提高劳动技能,任重道远。我们只要面对实际,积极进取、加大力度、不断延伸,坚信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劳动技能教育一定能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