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群众工作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群众工作心得体会

第1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我党一直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之鱼水,喻之血肉。办公室作为协调综合服务机构,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党委、政府的形象,而其工作性质又决定须经常接触来访群众。因此,办公室人员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紧迫感,坚持心贴心对话,实打实解难,不断提升做好办公室群众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本人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体会之一:要强化群众观念,正确对待群众

群众观念的问题,实质是指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是我们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情感基础。办公室人员一定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基础保障,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我在政府办工作的时候,经常看到金石镇郊区的一个老妇人来上访,她言行举止有点不正常,张口就骂人,提的要求也因超出政策范围而无法解决。由于她上访的次数多了,有人对她也感到厌烦,有时把她称为"刁民".但她家境十分困难,每每看到她来上访,我只要在办公室,就耐心的跟她交流,听取她的意见,把她当长辈来对待,对她晓之以理,有时到了就餐的时候,我总是拿出几十元钱给她,使她很感动,她后来也就不来上访了。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和"二次创业"的蓬勃兴起,各地重大项目多,矛盾问题多,接访任务重,就更应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正确对待来访群众,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体会之二:要端正工作态度,热情接待群众

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产生最大的工作效能。真诚的、自然的、平等的亲和力,是拉近办公室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距离的"粘合剂".办公室人员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坚持用心、用情、用力,把更多的心思放在群众身上,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来访群众的接待服务工作。现在有一种不良现象,来上访的群众喜欢绕开办公室工作人员而直奔主要领导的办公室,直接找主要领导,这就增加了主要领导的工作压力。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办公室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不到位是分不开的。因此,办公室人员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不能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就对来访群众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一谈就闹僵。我在县委办工作,每天看到来上访的人员不少,他们总是带着问题而来,要求县领导给予答复解决,不然就不走。去年上半年的一天,办公室来了十多个操外地口音且火气十足的上访者,他们声称要找县委主要领导反映有个部门在采购一批物资进行招标时,由于操作程序不很规范,对招标结果提出严重质疑,不推倒重来他们不罢休。我端茶倒水热情接待他们,耐心听取他们的诉求,并找有关部门进行衔接,承诺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他们才满意地离开。这件事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那就是应时刻保持对来访群众的良好态度,和风细雨,微笑对待,礼貌接待,沏好一杯茶,说好一句话,问清一件事,与群众敞开心扉谈情况,满腔热情释疑难,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体会之三:要创新工作方法,有效服务群众

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办公室人员在面对复杂局势、处理棘手问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眼前形势,及时作出果断判断,不能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要积极了解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矛盾的实质,在心里形成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方案。要了解各方面的政策和类似来访事件的处置方法,借鉴类比,找到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争取应对处置的主动权。一天,我正在办公室上班,突然一个拄着拐杖的60多岁的老人来找我,他说他姓张,是从外县入赘到新宁县的,自己家里本来就很穷,不幸的是他又被别人的车子撞断腿,丧失了劳动力,家里雪上加霜。这次他来就是要求政府给他解决低保问题的,他讲为这事已跑了若干回了,这次如果不解决就睡在办公室,甚至死在办公室。我接待他时,油然生出一份同情心,苦口婆心劝他先回家,答应一定抽时间为他做工作,到时给他一个确切回复。后来,我深入他所在的金石镇有关村组求证,发现他反映的问题属实,困难也很特殊,便又到民政部门咨询,得到的答复是他符合低保条件,于是,我便找到政府领导为他说明情况,最终帮他解决了问题。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做群众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方法,而创新工作方法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变"上访"为"下访",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一方面要保持敏锐的头脑,一遇有上访人员,就要马上做工作,平息他们的情绪,以减轻办公室的工作压力;一方面要广泛搜集群众信息,重视群众诉求,未雨绸缪,积极介入为群众解决问题,才能将上访化解在基层,防患于未然。

体会之四:要切实解决问题,尽力帮助群众

愿不愿意解决群众问题是态度问题,能不能解决群众问题是政策问题,解决结果的好坏是水平问题。作为办公室人员,提高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这方面要有前瞻性,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及时掌握信息,综合分析情况,做到事前能预测事态的发生、发展,事中运用科学方法,灵活应对,真正做到会办事、巧办事、办成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追求效率,能够当面办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立行立办、有问必复、限时办结;不能办理的事情,一定要耐心答复,及时疏导和引导,不能延滞在办公室内。本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接触群众的机会多,了解群众的情况也多,发现来上访的群众大多是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对待这类上访人员,在政策范围内应尽量给予照顾,帮他们排忧解难,有利于解决息访问题。去年年近放春节假的时候,清江桥乡的一位村民来县委办公室上访,他说要找县委领导解决个人的困难,如果书记不在家,就要我告知书记的电话号码。我把他请到我的办公室,耐心听取他的想法,他说他老婆生病花了不少钱,种的土产品又卖不掉,没有钱过年,有关部门又不帮他,只好找县委书记给他解决难题。我很同情他,当即拿出几百元给他,又答应为他推销部分土特产,他很感激而又高兴地回了家。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体会之五:要健全长效机制,切实关爱群众

办公室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下来、推广开来,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要让办公室群众工作机制成为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抓手,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让办公室群众工作机制成为群众诉求表达的有效渠道,使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回应,群众的困难得到及时解决,群众的权益得到及时维护。本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的情况变了,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大了,特别是做群体性息访工作的难度更大了,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往往又是最棘手的,也是最体现能力和水平的,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想尽千方百计在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方面动脑筋,当参谋,出思路。前几年,由于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强烈要求到解放学校和藕塘学校就读,使得城区的就学压力巨大,那些没有实现就读愿望的家长成群结队到县委、政府上访,我每到秋季开学的时候,总要接待几十次、上百人次的上访人员。每次接访时我都把他们请到会议室,耐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后来,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疏堵结合"的建议,对就读人员的就读条件严格把关,每年从上半年开始就进行调查摸底,核准信息,最后实行集体审批制度,这样就有效地杜绝了弄虚作假现象,减轻了城区学校招生压力。事实证明,建立健全群众工作长效机制,让群众更加信任办公室而愿提其诉求,让群众更加依赖办公室而不缠访领导,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有效法宝。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心得体会800字(二)

我国目前处于深化改革、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利益主体、阶级结构、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基层的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基层党员干部是最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人,是群众最先接触的执行者与宣传员,要本着群众工作无小事的原则,进得了群众的门,说得了群众的话,听得进群众的事,常怀为民之心,常思利民之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社会转型新时期基层群众工作的路径与方法,切实践行党员宗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一要忠诚于党,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忠诚于党是基层干部必须具备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态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树立"为民奉献、务实清廉"的清新从政形象。做到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的精神,始终保持言行一致、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中国力量,弘扬清新从政正能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二要坚定信念,树立干事创业决心。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功崇唯志、业广唯勤".基层一线是增长本领的平台,是干事创业的热土。"一滴水融入大海,方显其浩瀚;一粒沙融入大漠,方显其灿烂".面对农村艰苦环境,基层党员干部要沉下心,以心融入农村,以情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像种子扎根广袤肥沃的原野一样,在风雨中生根发芽、成长成材、建功基层,实现人生价值。坚定信念,坚持人生正确选择,珍惜机遇,奋发有为,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在基层磨炼中汲取经验,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提高农村工作能力,为日后肩负更大的担当奠定基础。

三要统筹规划,兼顾群众全面利益。凡是有损于群众利益、客观上可能引起群众不满的事,就坚决杜绝;凡是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要缓一缓,不要急着办。要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观念,切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不但要谋一时之利,还要谋长远利益;不但要谋局部之利,还要谋全局之利。例如,基层干部为群众策划的致富门路,很可能一下子难以被群众完全接受,对此可以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原则,以示范效应引导群众自觉拥护和跟进。既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也不能一味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要努力找准最佳结合点。

四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为民解忧。基层干部只有在具体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观点上分析判断问题,才能深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假如我是群众,我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假如我是群众,我有什么想法和需求?想通了,明白了,才能更加干劲十足地去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安定等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因干部努力工作而带来的成果与实惠。要避免将时间精力浪费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感受是深切的,形象工程蒙哄不了群众,掺水的政绩欺骗不了群众。唯有"将心比心"才能实现心心相印,唯有"以心换心"才能做到以真心换真情。所以,基层干部要抓好一个"真"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才能与群众心连心。

五要动脑用心,灵活处理群众工作。基层干部是国家政策方针在基层的第一执行者,夹在群众和上级部门之间,既要面对自上而下的政策限制和任务要求,又要面对自下而上的群众利益诉求,干部贯彻落实工作的执行力和执行方式直接决定着执行效果。因此,基层干部一方面要认真研究上级部门决策的精神和目的,把法规和政策弄懂、吃透,坚持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探索高效、便民的方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面对矛盾要主动热情不回避,面对群众要协调沟通讲原则,为人处事方圆有度,待人接物有理有节,使国家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同时,在不该妥协的问题上坚持不妥协、不退让,在各种利益群体间做到不偏不倚,要有头脑有担当,决不纵容影响公正平正义和违法乱纪的行为。

六要贴近群众,深入浅出宣讲沟通。在计生、违建拆迁、土地征收等方面,往往群众抵制情绪比较大。这时,要将国家的政策以老百姓明白、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熟悉群众语言,会运用群众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既能说会道,言语又贴近群众,加强新形势下凝聚社会正能量工作的宣讲能力。要注意懂掌握群众心理,不同群众的心理各有不同,需要学习钻研,用心去总结、沟通、拉近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坚持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打折扣、落在实处,另一方面也要使群众理解配合。只有依靠耐心细致的协调,反复上门做工作,把嘴皮磨薄,把双腿走细,才能争取得到把问题和矛盾一一化解。

第2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群众路线关键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利州区地处广元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群众到市上访量约占市级接访总量的近

三分之一,承担着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任务。近几年,一些疑难往往时间、空间交织叠加,群众工作压力大、责任大,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显得更为紧迫。对此,利州区委突出“四个善于”抓实群众工作,凝聚起了推进实现“两大目标”、走在“两个前列”的强大群众力量。

善于宣传引导群众。一是注重用科学规划和美好愿景引导群众。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动形象表述为“中国梦”,全省深入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实际上都是开展大规模群众工作的过程,就是要用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和美好愿景凝心聚力、凝聚正能量、提升精神气。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区委确立了实现“两大目标”、走在“两个前列”的奋斗目标、战略定位,准确表达了近年来全区人民的共同追求,鲜明揭示了当今全区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激励全区群众奋斗的美好愿景。二是坚持干部带头引导群众。群众最讲实际,“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是注重典型引导群众。重视用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教育群众,使群众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善于组织发动群众。一是占领主阵地。宏伟的目标和蓝图,只有符合群众的发展意愿,只有把群众真正动员起来,只有切实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我们做基层工作,天天都在做群众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实施到哪里、拆迁安置推进到哪里,群众工作的主阵地、主区域就在哪里。就县区一级,机关干部本身就在群众工作第一线,面对的群众工作形势既有个性、更有共性,乡镇与乡镇、街道与街道、乡镇与街道、村与村、社区与社区、村与社区也要相互比一比、晒一晒、照一照,同样都是搞征地拆迁,为什么有的地方推进顺利,有的地方则矛盾上交,甚至阻工上访?同样都是抓重点项目建设,为什么有的单位立说立行、立竿见影,有的单位则推三阻四、推诿扯皮?答案不言而喻。二是把握主导向。群众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始终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最高标准,决不干劳民伤财、违背群众意愿的事情。这是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主导向。三是梳理主群体。抓工作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做到举重若轻、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具体的群众工作个案,对涉及的群体要进行分析、梳理、归类,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做到“汤清水白”。

第3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从事残疾人工作至今,我经历了一个从兴奋、焦虑、适应到从容的过程,为能成为一名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而兴奋过,为自己是否能够适应这份工作而焦虑过,为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并适应这份工作而自信过,也为自己能够基本完成和做好这项工作而从容踏实过。我知道这份从容,说到底也

只是来缘于对这份工作状态的一个基本适应罢了。要想做好这份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六个“好”字高标准要求自己,做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

一是用好一个权字。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他们有口道不出喜怒哀乐,有眼看不见柳暗花明,有腿翻不了崇山峻岭,有耳听不见欢声笑语,有脑思不了悲欢离合。残疾人事业是为残疾人服务,解决残疾人问题,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综合性社会事业。作为基层残联干部用好权字,具体来说就是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尊重残疾人的价值,发挥残疾人的潜能,使他们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做到权为民所用。

二是谋好一个利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为残疾人事业的科学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动力”。而在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在这种强大合力下从事残疾人工作,时刻勉励自己要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不求虚名,全心全意帮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努力寻找生活出路的基础上,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殷切期望。把各项优惠政策如康复、教育、就业、培训、居家托养等政策落实到最需要的残疾人身上,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没有抛弃他们,促使他努力拼搏,增强前进的动力。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解决了干群关系问题,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激发了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巨大正能量。在这种思想的正确导引下,我坚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现实成果和长期效应,将给我县残疾人事业输送强劲的驱动力,鼓舞我们积极投身美丽幸福新宾川建设。

三是尽好一个责字。如果说智慧和能力像金子一样珍贵,那么勇于负责的精神则更为可贵。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残疾人或家属,他们或是行动不便,或是文化水平不高导致表达时词不达意,或者羞于表达自己的求助要求而显得吞吞吐吐,这就要求我在工作中要做到主动热情,善于用群众喜悦乐见的谈话方式和他们真诚沟通,在学习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中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提高群众对残疾人工作的满意度。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能尽心尽力为残疾人干好每一件小事,就让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成为我工作的主旋律,成为我践行群众路线的落脚点。同时,要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待每一项工作,都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做到思想上不畏难、态度上不退缩,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是为好一个民字。在平时工作中,认真履行好残疾人“代表、管理、服务”职能,牢记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大力宣传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不断提升残疾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克服残疾带来思想困难,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为享受幸福生活提供精神支持。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各项工作,时刻把残疾人的安危冷暖、所思所盼放在心上,一切工作从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工作围绕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去落实,一切工作成果体现在让残疾人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五是守好一个廉字。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残疾人工作队伍,首先要从抵制“”入手。而抵制“”,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在县残疾人联合会,对“”的抵制一贯有之,规章上墙,条例成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管上级下达什么样的项目,无论在哪个乡镇实施项目,工作上从不造声势,都是本着扶残助残的态度推动工作;不走马观花,投机取巧,哪怕是例行的办理残疾人证都实事求是,以求对残疾人负责;不罗列数字,而是积极干好每一件小事,精钻业务,满足需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更要求我们时刻保持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找准人生坐标,走对生活道路,慎防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严格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做到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的做事,常思自己的岗位是为残疾人做善事、办好事的职位,在推进各项工作中公道正直、严守纪律,使残疾人真正感受到残联是他们温馨的家。

第4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水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会勇

近一段时间,我在闲暇时间阅读了《党的群众工作》这本书,有了很深的感触,通过学习,完成了自我的剖析,提高了我的思想认识,振奋了我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改造世界观,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修正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实在在替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强自己工作方面的态度,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素质。理论上的清醒给予了我政治上的坚定,只有勤奋的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具体标准。要做一个合格的公务人员,把工作做好,就必须注重学习,尤其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因此,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都要切实地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把学习作为自己人生的组成部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自我加压,认真学习,勤于思考。每个星期均要挤出不少于四个小时的自学时间,重点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在基本理论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上,做到深入而不肤浅;系统而不零碎;联系实际而不空谈表面。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同时我还应根据工作需要和自己实际,坚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国家法律法规、"三新"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扩展知识面。

二、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理想信念是人之根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将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将其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立党为公,甘于奉献。在具体工作中,个人利益永远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从先进党员的良好形象出发扎实工作,争当先锋党员,争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模范。

三、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保证工作中的活力。针对工作中查找出的问题,我要进一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多发现问题,多想办法,多出路子。

第5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教科文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条路线,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政治立场和执政的目的及最高价值。在工作中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

,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学习领会好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财政教科文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连,一方面,教育涉及到两亿七千万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文化涉及到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科技也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涉及到数以千万计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因此,进一步提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认识,自觉地在行动中进行贯彻,对于反对“”、做好财政教科文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树立宗旨意识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做好财政教科文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整体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既要统筹兼顾;同时,在三者发生矛盾时,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二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也要统筹兼顾,但作为政府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更要考虑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三是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关系,在我们工作中及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某些工作上,做了不少不恰当的锦上添花的事,比如,有的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还远未完成,就提出搞十二年义务教育;有的地方提出教辅教材也要财政埋单、免费发放;有的贫困县甚至提出倾全县之力打造重点小学、中学,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立足国情财力,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

二、改进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党的十提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求“通过国家机关……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既要“走下去”,又要“请进来”。“走下去”,就要加强调查研究、改进调研作风和调研方式,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到真话、掌握实情。“请进来”,就要开门搞研究,我们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管理制度过程中,不仅要请专家,也要请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文化工作者参与其中,这样我们的政策措施就能更充分地体现群众意愿、让群众领情,自觉主动地做政策的宣传员。

第6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群众路线 出发点 落脚点 力量 途径 任务 能力

《中国共产》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无不与坚持群众路线息息相关。党的历史就是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基层工作直接联系着广大群众,基层党员干部天天跟群众打交道,所以,正确理解群众路线的内涵并通过基层党员干部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群众路线贯彻好、落实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基层党员干部角度,谈谈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正确认识、贯彻落实、增强服务能力的一些初浅看法。

一、找准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体现了我们党干事业的根本目的,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在基层工作中,贯彻落实“一切为了群众”应当正确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要尊重群众,真心对待群众。真心对待群众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维护稳定等大方面,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有时耐心倾听是一片真心,有时一杯热茶是一片真心,有时解决一个难题是一片真心,有时举手之劳也是一片真心。我们要将对群众的真心融到工作中,揉进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让对群众的真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精神状态。

二是要关心群众,真心为民谋利。首先要抓主要矛盾,从群众最想办、最头疼的问题入手,解决群众的急事、难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中还要找到政策与实际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同时,还必须注意要在职责范围内,创新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好群众的利益。

三是爱护群众,真心化解矛盾。要把群众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做到相互兼顾;对群众正当而合法的利益必须切实加以维护,对群众不正当或过分的要求必须作出清晰有力的说明,以使群众提高思想觉悟,并且要努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化解矛盾能力,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明确群众路线的力量所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一切依靠群众”是 群众路线的力量所在。只有明确了“依靠谁”,才算是抓住了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在基层工作中,贯彻落实“一切依靠群众”应当正确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既要问需于民,也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相信群众,就应当做到会“问”,要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惟有真心想问,不耻下问,才可能问得出真方法、问得出真经验,问得出真计谋。依靠群众,就应当放下架子,端正态度,对群众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群众的需求,敬畏群众的认识,敬畏群众的参与,更要敬畏群众的监督。

二是要争取人民群众的最大信任。光是你相信群众,群众不相信你肯定不行,无论你有怎样好的执政理念,都难成事。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所以,坚决治理“”就是要争取人民群众的最大信任。

三、把握群众路线的工作途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工作途径,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在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制度,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不断根据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步完善。在基层工作中,贯彻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应当正确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心倾听群众呼声需要基层党员干部摆正位置、端正态度,要善于从群众的呼声中听出责任和义务,听出方向和动力,听出鞭策和警戒。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应当着重了解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客观、全面地掌握情况;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当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的依据,进一步明确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从而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是要真心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基层党员干部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请教,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向群众学习,从与群众促膝长谈中汲取营养,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智慧,把它作为制定政策、制度的根本依据,确保各项决策和措施的正确性。

四、牢记群众路线的根本任务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任务,只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正确地贯彻到基层,才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基层工作中,应当把握两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宣传党的正确主张。要在当好群众的学生的基础上,努力当好群众的“先生”,努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党的正确主张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向导”。在宣传党的正确主张时,要学会群众语言,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让群众感受到真情实意。

二是要带头履行党的正确主张。基层党员干部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努力找出正确执行的方法和途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党员干部要作出示范、作出表率。

第7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关 键 词】群众工作 科学化 意识形态 民主法治 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长期的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本质属性决定了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群关系其本质上是利益关系,但这种利益关系不是对立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党领导群众,但党在群众之中,又在群众之上。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就是要构建党和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使党和群众能够和谐共生,最终实现群众的最优利益。这种利益共同体必然包含着矛盾的一面,由于党和群众之间存在认识偏差、交流障碍、长远利益的考量等问题,党群关系在一定阶段,一定的时期存在着波动,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群关系的目标是要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化,这种党群关系的和谐化是在动态平衡中保证,而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

党的群众工作在历史上曾经非常有效,有力地支持了党的革命和建设。有效的群众工作为党夺取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党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了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步推进,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利益阶层复杂化,党的群众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各方的利益,维护好群众的权益,党的执政基础会受到极大的动摇。

我们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做比较,可以总结出当年党的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也可以找到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从党自身、群众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变化来探讨两个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一、党自身的变化

建党九十一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内部构成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党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党的群众工作的目标、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党内党员的数量、素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党的群众工作目标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因此党的群众工作必须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奋斗,而当时政府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和愿望完成这个目标。中共必须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诉求,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目标就是党的群众工作重心,党要夺得政权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革命一开始就必须分清敌友,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与所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针锋相对。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使得群众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及其解决之方法,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最能够代表群众的利益,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只有奋力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闹革命,才可能生存和发展起来,才有和做斗争的资本。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党领导人民完成第一个历史任务后就开始着手第二个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要求党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党自身的属性使得党能够而且应该承担起这个任务,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不能照搬革命时期的群众工作方法来指导现在的群众工作。党的群众工作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党的群众工作的目标不再是夺取政权、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2.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变化

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只能以利用阶级斗争的形式开展,党应该利用阶级矛盾做群众工作,“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1]领导群众完成革命战争。“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党的工作就是动员群众,因为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胜利。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方法主要是利用阶级斗争的手段争取广大人民群众。

在新形势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阶级斗争的办法不适用于这个时期党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阶级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开始发生转变,不能再使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应当主要以协商民主的方法做党的群众工作。中共作为领导核心,应该秉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使得各方利益在博弈当中都能够得到照顾,把矛盾和冲突化解在各方博弈的框架之中,谋求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群众的利益能够在党的支持下得到有力的保障。加强在制度框架内的政治协商和民主沟通,谋求在政党、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应遵循的根本方法。

3.党员数量和质量变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直到抗日战争前党员数量仍不足十万,即使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也只有不到五百万党员,占中国总人口不到1%,而且绝大多数党员是文盲和半文盲,这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争环境是相一致的。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占中国人口比例已经超过5%。同时,这些八千多万党员的整体素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文化程度由执政前的文盲半文盲提高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37.1%,党员文化素质的提高表明党员民主素质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人民群众的素质也具有很大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民主素质增强,对于党有效的开展政治协商,建立利益博弈的制度框架非常有利。党的群众工作因为党员数量的庞大和党员素质的提高使得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做出相应地转变。党已经从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提升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先锋队,当前党的群众工作不能局限于革命时期的阶级属性,必须涵盖绝大多数中国人。革命时期,我们需要团结工人、农民、小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要反对大资产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而成为执政党以后,我们党所要执政的是全国所有的各个阶层的人,既有过去支持过共产党的阶级阶层,也有曾经是党的对立面的敌人,所有的人都是执政的对象,我们既要有做好过去的“朋友”的工作的本领,也要有做好过去的“敌人”的工作的本领。既要有革命时期发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的本领,也要有和平时期带领群众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本领。不同时期,要面对不同的群众构成,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要有不同群众工作的方法。

二、群众自身的变化

1.群众自身阶层的变化

革命时期党依靠的中心力量是农民和工人,特别是贫下中农、雇农。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群众的革命性最强,也因为他们的人数最多,社会上其他群体所占比例甚少。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不再有地域的局限,纷纷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来推动城市的建设。随着教育、科技和世界贸易的发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长,社会也出现了各种新兴行业和产业,随之出现了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新兴阶层。虽然农民在中国仍然占人口最大的比例,但是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以及农民的后代不断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城市人,党应当把这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纳入到党的群众工作的政策中去,把进入城市的农民和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作为党的群众工作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众多的城市中,党如何做好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农民工的群众工作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党还要兼顾城市中各个不同基层、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满足他们的各种诉求,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2.意识形态包容性变化

革命时期党为了保证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必须严格控制党员意识形态,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党的群众工作也随之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区分,特别是通过运动后党基本上确立了以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党的群众工作通过思想的指导逐步实现了阶级斗争的目的,群众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为夺取国家政权服务。

在党成为执政党后,不再局限于代表一个阶级的利益,也可以说党执政后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党所代表的群众范围已经扩大,党的群众工作也不再局限某一部分群体,党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时,党的意识形态应该适用新的形势,必须使意识形态能包容各种人群的利益。王长江在考察现代执政党执政方式后得出一个结论,“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对执政党有利。但在扩大包容性为政党获得广泛民众支持的同时,意识形态的内容也会因过于庞杂而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越大,对民众吸引力下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每一个执政党都不得不面临如此的困境,这样就必须在意识形态的张力范围内保证党员必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意识形态的包容性能使党能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但也要警惕意识形态的过度泛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党与其他团体的差别便难以区分,党的群众工作的力度也无法体现。

3.民主法治观念的程度不同

在革命时期,生存危机是人民群众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群众工作首先满足了广大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使得大批群众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党的群众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在新的形势下,生存危机的消失,人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水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生理的满足,人们的民主法治的观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党的群众工作不能像革命时期那样只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党还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民主诉求。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中描述了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民主化已经是不可抵挡的一股潮流,民主是各个国家都不得不走的一条路。人民群众要求更高层次的民主和法治。党的群众工作必须依照民主法治的要求来开展,党必须提高自身的民主法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要求。

在革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革命任务繁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封建残余严重等原因共产党难以有效的开展民主法治建设。经过建国六十多年来的民主建设,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也大幅增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谐社会”理念,党希望通过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通过民主法治观念的广泛传播,来建立合理有序、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党的群众工作应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指导,来及时处理群众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党执政的有效性,让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认同,对党的执政满意。

三、社会环境的变化

1.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

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和巩固国家政权后,效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的群众工作必然受到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党在群众工作中通过各种经济上、政治上的手段来约束党的群众工作,如公分、生活必需品的限制供应、阶级出身等区分人民群众。党凭借着政治经济上的权威和国家政权的影响,保证党的群众工作开展顺利,但也使得人民群众许多的需求无法满足,虽然许多矛盾一时掩盖了起来,但是给日后党的群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留下了隐患。

在新形势下,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党政不分的政治体制也应开始转变,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新的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必须从政府工作中超脱出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工作,协调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化的党群工作体制,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化的目标。

2.信息传播媒介变化

如果说革命时期是报刊媒介的时代,那新形势下就是电视、手机和网络媒介的时代。麦克卢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4]。媒介的改变深刻影响着社会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介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距离拉的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了。

革命时期,报刊的作用极大,报纸某种程度上控制着舆论,甚至成为了革命的思想论战。党的群众工作也运用报刊来掌握舆论的制高点,取得舆论的主动权,陆续出版了如《新青年》、《红旗》、《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以争取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认同,为党顺利开展群众工作打下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形势下,电视、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介逐渐取代纸质报刊,成为主要的社会信息的传播媒介。人民群众不仅能及时获得大量信息,而且能全方位的获得信息,新兴的媒介传播手段使信息更加容易获得,信息也更加全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向党的群众工作提出挑战。以前党只要掌握了主流媒体就能使社会中各种媒介为党落实群众工作,传统党的群众工作已经受到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的挑战,党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从另一方面说,党的群众工作也带来了机遇,党的群众工作应该充分运用这些新兴的信息传播途径,建立一种及时反馈并及时纠正错误的正循环机制。随着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式,要能在新媒介中占据舆论的持续主导地位,能像革命时期一样引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由于新媒介的兴起,国际上的各种声音也开始影响中国,使得以前统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潮也出现了复杂化,党应正面看待这个挑战。党应该善于运用报刊、电视、手机、网络等各种新老信息传播手段,提高党的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有效性,来探索和建立新的党群工作的有效途径。党的群众工作不能一味地堵住舆论的通道,而是应该疏导人民群众的困难,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满足人员群众的诉求,真正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3.社会力量的兴起与整合

中国古代的管理体制是儒家意识形态主导,上层由大一统的官僚机构统治,一直到县级,县级以下的中层由乡绅自治,基层则是宗法家族组织。[5]这种体制在近代的数次战争中基本破坏了,下层的稳固结构开始解体。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就是开始重新整合各个层面的结构,其整合的力度一直达到村一级。与此同时,的组织力度不够,仅能组织上层,故评价的组织为“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有组织而无训练,有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6]由于中国传统的架构被打散,只有一个政党能重新整合各种结构才能充当执政地位。党的群众工作在革命时期充当了重建者的角色,将中国社会重新组建完成,因此党的群众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从下至上完成政治体制的重建。

在新形势下,党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党的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体制,党必须明确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层面必须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党的群众工作应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不应侵犯私人空间,而且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努力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节约社会成本。关于非政府组织,王长江论述道,“执政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都是表达民众意愿的渠道。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意味着它作为表达渠道同执政党有潜在的竞争。执政党对非政府组织的控制越有效,竞争就越是向心的和良性的。”[7]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有竞争,党的群众工作应该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努力使群众的诉求能有多种途径表达,使得执政党的群众工作与非政府组织的工作能和谐共生,相互促进。

党自身、群众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交织在一起,每一方的变化都牵连着另外两方的变化,同时三者共同影响党的群众工作的变化,最终影响党群关系的变化。虽然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诸多差异,但其核心均是利益的问题。这种利益不仅仅包括物质的利益,还包括精神的、政治的、生态的等方面利益。新形势下党面临新的问题,党的群众工作必须考虑新出现的各种因素,了解党自身、群众自身和环境的变化,最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诉求,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和党群关系的和谐化。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只要我们真正使得人民的利益得到满足,党的政策就能够保证实施,党的群众工作就能顺利开展。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8]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利益,党必须在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之间建立科学的机制,构建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共同体。党和群众的利益共同体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可以向两方面发展,既可以是阻力,又可以是推动力。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正是要让党和群众的矛盾向良性发展,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将这种矛盾的推动力展现,使党的群众工作能真正保障人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5]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6]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页。

第8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后,我认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努力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历来所倡导和要求的。为此,我有以下的感悟:

首先,要认真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一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问题、做决策、干工作都要把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把握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不能失职失责、以权谋私。三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其次,要认真解决同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

感情是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和基础。只有在感情上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思想上与群众共鸣,在行动上与群众合拍。一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党员干部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应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在感情上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最终便可能做出背离人民群众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带着感情做工作。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只有对群众怀着深厚的感情,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也只有如此,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为解决难题、做好工作打下基础。

再次,要认真解决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大幅改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员干部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新要求,必须在密切联系、努力服务群众方面做新文章,不但要注重解决态度和感情问题,而且还要注重解决工作作风和方法上的问题,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好。

当前,在工作作风和方法上,群众反映强烈的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 义,二是官僚主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言与行统一起来,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采取科学严谨、符合实情的工作方法。

一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群众的呼声,直接反映出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真实意愿,是其根本利益的综合体现。因此,党员干部应该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了解情况、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首要信息来源和基本依据。既要身到,与群众打成一片,更要心到,当群众的贴心人。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感受群众的情绪,清楚群众的需要,增强互信,消除隔阂,为科学决策取得第一手资料。

二要公平公正,让人信服。既要以情服人,坚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群众的困难,又要以理服人,把政策讲透彻,把道理说明白,耐心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还要以法服人,不徇私情,不带偏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群众监督,使群众信服。

三要真抓实干,力求实效。要从群众最关注、最迫切的事情抓起,以实事聚民心,不搭花架子,不搞形象工程。在工作安排上,不仅“想到”、“说到”,还要“抓到”、“做到”,定下来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就要检查督促、一抓到底,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最后,要认真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

第9篇:群众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1】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已有半年。半年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力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连续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发表讲话、走访调研等方式带头践行群众观点和路线,新政新风已脚踏实地地扑面而来。

一要充分尊重群众,做到倾情关爱、倾心帮助。

尊重群众,就是要心中装着群众。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视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视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视群众利益为第一责任、视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要始终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和群众有共同的利益追求,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尊重群众,就是要充分依靠群众。就是要充分尊重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才智,重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干,真诚向群众学习,相信群众的整体觉悟和思想境界,决策时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把为民服务和对上负责统一起来。

尊重群众,就是要强化利益保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出发,从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着眼,在制定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时,都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保证和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充分尊重和保护广大群众的政治地位,确保全社会的和谐有序,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要真心贴近群众,做到倾注感情、满怀热情。

一个对群众没有感情的干部,绝不是好干部,也绝不能做好工作。对于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执政党来说,疏远群众,就是自断根脉,脱离群众,等于自掘坟墓。当前,一些干部群众观点淡薄,官僚习气严重;一些干部群众观念扭曲,主仆位置颠倒,公仆变成主人,为民服务变成让民服务,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党的建设,破坏了执政党的声誉,破坏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与时代的要求格格不入,与人民的诉求格格不入,与服务的本质格格不入。

党员干部来自于群众,植根于群众,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真心贴近群众;只有把群众当主人,才能真心服务群众;只有把群众当老师,才能真诚学习群众,只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贴近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真诚学习群众,才能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心暖心,更好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坚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察群众的忧乐,体味群众的情感,才能真正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真正获得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础。

三要倾情关心群众,做到体察民情、倾情奉献。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我们不仅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始终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去破解发展的难题。真正做到体察民情、倾情奉献。

关心群众,要抓住谋求发展、造福于民这个根本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关键是要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我们才能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才能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但发展只能作为方法,而不能成为目的。只有在做好发展这篇文章的同时,不断优化分配体制,完善保障机制,才能做好共同富裕这篇文章,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才能为群众谋取更大的利益和福祉。

关心群众,要找准察其疾苦、解决问题这个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四群教育活动,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多办雪中送炭之事,少做锦上添花之举。优先考虑群众利益,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使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全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心群众,要打好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这个主动仗。要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知道什么事能办,什么事不能办,什么事该咋办,让党的惠民政策惠及千家万户,防止灯下黑,增强透明度;要强化镇、村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实行干部包村、联村制度,推广便民日志、民情日志、民情洽谈会等好的做法,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心与心沟通,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愿,随时掌握每家每户每个时期需要办理的事项,把替群众办事、帮群众办事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

【2】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它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群众观的群众主体性地位、群众意识和群众路线等一般规律和原理,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深刻理解我们党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价值观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群众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种观点, 列宁把创造自己历史的人们进一步解释为人民群众, 从而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命题,指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历史的英雄,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等科学论断。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论思想向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中的根本作用,必须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大趋势和人民群众心意所向来确定自己的行动,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 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调整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的关系,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正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工作目的,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指导思想。

我们党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具体运用。从行政工作决策的层面看,群众路线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好民主协商制度,强化协调统一,约束行政权力,扩大监督权力,从制度和机制上做好设计和监督管理。行政决策必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充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确保决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同时还要求决策者在做出决策以后,必须再次回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决策的效果,检验决策的实质正义,确保决策得到修正,真正把各项行政决策做到群众的心中。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 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们党作为执政党, 要做到利为民所谋。共产党人要多学富民之术, 多想富民之策。各级党员干部要做到利为民所谋, 就必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工作中要始终带着为民情结开展工作, 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自觉做到灯红酒绿不迷眼, 不义之财不伸手。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只有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融入并支配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使得群众意识与干部的工作价值观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转化为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3】依靠群众求胜利发言稿

双促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围绕着如何抓好深入群众促和谐的问题,是自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琢磨的问题,我感到:领导干部能不能够深入群众,是不是自觉深入群众,主要是看干部自身是不是树立起了牢固群众观念。纵观我公司基层干部的工作现状,应该说大多人的群众观念还是比较强的,但是,群众观念淡薄的问题在部分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对下级和职工群众的话听不进去,主观武断的作风有所表现。我们有的干部,当下级和职工群众向他汇报工作、反应情况时,不是耐心细致听取对方的陈述,不让下级把话说完,就劈头盖脸的把下级和职工训斥一顿。结果是下级有话不敢对上级说,有不同意见不敢向上级反应,上级与下级,干部与工人之间的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干群之间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

二是工作中遇到问题调查研究不够,盲目拍板的问题比较严重。有干部在工作遇到问题,特别的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不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职工群众中,作过细的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内在关系,从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是盲目的拍脑袋定板。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拍板的方案即缺乏科学性,又不具有可操作性,让执行者左右为难不说,严重时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三是对上负责的多,对职工群众负责的少。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的完成上级组织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不差分毫的贯彻领导的意图,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我们有不少的领导干部,不从实际出发,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甚至不顾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去满足对领导负责的虚荣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长此以往,就会损坏我们党的在群众中的形象。

以上三点,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党的依靠方针在工作中没有很好落实的问题,官大一级真理就越多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深入群众促和谐,凝心聚力促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那么怎样增强干部的群众观念,在这里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第一,加强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干部深入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教育领导干部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唯物史观,引导领导正确认识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与促和谐促发展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牢固树立起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的观念。

第二,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快捷、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一是要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二是进一步扩大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要完善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工作运行机制;四是要创建职工群众施展才华的平台。

第三,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内部矛盾的有效性。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我们的群众工作方法。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一刀切的现象发生;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情换信任。

总之,只有解决好了干部的群众观念问题,深入群众促和谐的工作,才能够见到实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