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急诊科医生论文

第1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内科急诊;发展;探索

对于当下新兴一门医学研究领域和学科急诊医学,在我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而西医的内科急诊在医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医生在短时间内面对危重的病人及时地作出治疗,西医的方法是大多医生采用的方式。但是我国中医内科急诊从古代一直发展到现在,经过几代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些研究手法和内容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笔者在本文总结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史,从现有资料和经验出发,对中医内科急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希望对我国中医内科的研究有所参考意义。

1 我国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史

综观我国中医内科急诊的发展历史,都是在不断地继承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开拓创新和总结出的一系列的理论,才取得了现有的成绩。

在古代,我国最早论述中医内科急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所著的《黄帝内经》,在其中的灵枢一章节中叙述了真心痛、厥心痛的例子,心痛造成的症状与当下看下,如同现代的心肌梗塞这一症状相似。这一早先的例子论证了急诊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东汉的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将急性热病专门进行了论述,采取了辩证的论治方法,推动了中医内科急诊的进程。在后世内科急诊的急救处理中一直运用他所创的六经辨证提纲,对哮喘、昏迷等症状,张仲景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进而在隋朝巢无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1739条症候,关于的急症的证候大约300条以上。在此之前《肘后备急方》为世人提供了急救医疗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晋代葛洪所著,提供了实用的炙法,一直到唐代的孙思邈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急诊进行了完善和总结。在他所著的书《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中对人进行急诊时所采取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导尿解救法和开窍法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得到了论述。我国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感病专著明朝吴又可的《温疫论》,对瘟疫具有传染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主张急症急攻。后世的人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对急性热病进行了论述如三焦辨证等,在此间《串雅外编》对诸如卒暴死、误死等临床表现的例子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证。我国的中医在古代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几千年的医学宝藏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很大福利。

随着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很多现代医学的思想进入到了我国,很大程度上制约但也促进了我国中医的发展。国人开始使用诸如西医的医治思维模式,中医在此阶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获得了胜利,在我国政府和政党的支持下,中医事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开设了诸如中医院等一系列的部门。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对中医内科急诊的认知程度也逐渐下降,在传统观念的思维定式下中医是用来治疗慢性内科疾病的。当下我国很多医院在进行急诊治疗时,大多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在抗生素和电子仪器的辅助之下,对病人进行拯救。如果这样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对我国中医必然会被淘汰,因此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开拓创新。

2 对我国中医内科发展趋势的探索

前人已经给我国中医内科提出了许多借鉴,我国也对中医内科急诊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将中医急诊放到了战略的高度。对于中医来对病情复杂和严重的病人来说,进行抢救是有难度的。因此中医在进行急诊工作时可以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不能固步自封。我国的许多中医学者也不断的探索,将中医急诊系统的作为教材列入到高等学校的教材当中,明确地在书中定义了中医内科急诊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内科急诊急诊不同于现代内科急诊,是在当下西医和新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汲取现代急诊的科学方法来进行内科急症的一种新型处理方式。在当下一些新型中药剂的开发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清开灵注射液在对脑出血治疗上能够抑制脂质对神经元的损伤,减轻脑水肿,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从而弥补了西医药在此方面的不足。此外在其他医治方式上,中药是输入针来进行治疗,如上海中医院用表皮注射液治疗休克的方式,这一系列方式都展现了国人对中医内科急诊的不断探索。中医的学术体系是在多系统的开放式的环境下构成的,内科急诊理论也应该包含在内,因此面对当下的许多新的科技医学成果,对中医内科急诊的理论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和光学等。在学科内容的协作和渗透下,以多元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内科急诊实质内涵进行探究,从而以科学规范的手段,增强中医医治手法的规范性和可靠性。并充分体现我国中医的博大精深、实用和科学的精神内涵。

此外,要端正“能中不西”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要立足于中医,尽量发挥中医的优势和特点,不能随便使用西药。要在保障提高疗效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中医理论。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西医的重要性,对于单纯中医或者西医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笔者认为中医可以全面的进行思考,巧妙地发挥中西药各自的药效优势,通过组方用药来取得医治的最大疗效。

3 结论

虽然中医内科急诊发展困难重重,收到多方面的阻碍,但是如果选择和开拓切实解决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疑难的课题,并且在行政部门大力的支持之下,中医内科急诊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和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中医急诊的医治范围,让中医内科急诊不不会在经济的浪潮中迷失方向,获得良性的发展。

第2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据记者了解,楚英杰教授自1985年步入医学殿堂后,长期致力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工作,2007年后着重于心脏急危重症的预防与治疗;尤其是在急诊医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并于2014年荣获“中国医师奖”。前不久,由楚英杰教授担任主编之一的专著《再论急诊科建设》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该部著作中,楚英杰教授和国内急诊医学界的多位专家,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我国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站在各自的专业层面作了深入、系统的论述。此后,本刊记者就与急诊学科建设有关的诸多话题,对楚英杰教授作了深入采访。

争议:急诊科是“通道”还是“平台”?!

采访一开始,楚英杰教授首先回顾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背景。他阐述说:“急诊医学独立成学科,迄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最早是在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是医学专业领域中的第23门专科。1980年,我国卫生部下发了有关‘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文件;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我国第一个医院内的急诊科;1995年,我国教育部正式将急诊科列为二级临床学科。从那以后,中国急诊学科真正走上了发展之路,但是,此后的实践却表明,这是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

楚英杰教授继续回顾说:“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有效的医疗保障;而医疗保障的尖兵,则非急诊莫属!急诊科是医院分分秒秒都不能关闭的一扇门窗,是医疗行为与死神较量最为激烈的主战场,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一把标尺,更是培养医生综合素养最好的基地;急诊科本应是各级各家医院发展最好的、毫无疑问地发展的最好的科室,事实却迥然不同。当前的业界共识是:急诊科的发展模式不一、急诊科的专业范围不一、急诊科的学科建设方针不一、急诊科的人才培养策略不一,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在于那旷世之争议:急诊科应该是条‘通道’,或应该是个‘平台’?!”

楚英杰教授解释说:“我这么说,丝毫没有不尊重同行之意,我只是想说明问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临床各科都在搞亚专业建设,即便是全科色彩极为浓厚的放射科、超声科、儿科等也不例外;唯有急诊科,虽贵为二级临床学科,不仅没有确切的三级学科,连专业范围都模糊不清,亚专业建设更无从谈起。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的不争的事实是,突然中风、突然心梗、突然骨折、突然肝脏脾脏破了的患者,却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急诊科。那么问题就来了:是应该让病人像接力棒一样在所谓的‘绿色通道’中转运,或是在责任很难划分的急会诊中煎熬?还是应该让医院的人力、物力、体制围绕病人、在一个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急救平台――即‘诊治一体化’平台上展开?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

楚英杰教授认为:“由于涉及急诊学科的各种症结长期不解,造成了我国急诊科普遍表现为队伍不稳、业务不精、战斗力不强的现状。这样的急诊科,能很好地保障病人和社会的利益吗?自急诊建科30余年来,几代急诊人在实践、在思考、在探索,也在争论不休……”

现状:急诊科是未经营好的优质资源

鉴于上述思考,楚英杰教授认为:“毋庸置疑,‘急诊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急诊科的发展和建设;而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急诊科是一个未经营好的优质资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继续阐述道:“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急诊工作是多么的重要:首先,急诊科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急诊科是医院运行之必须。一家医院无非由门诊、急诊和病房三部分组成。门诊总是夜间可以关门的;而病房,从理论上讲,无论哪个科室的病房都是可以暂时或永久性缺少的;惟独急诊科,一分一秒都不可停止运转。第三,急诊科最能诠释医疗行为之最高宗旨――‘救死扶伤’。急诊科与死神搏斗之激烈、之密集非其他任何临床科室所能比拟。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医之最大,惟急诊科为甚!第四,随着各临床科室在专科乃至亚专科建设道路上越走越深入,急诊科就成了唯一一个能培养医生全科素养的基地。”

那么,中国急诊学科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对此问题,楚英杰教授坦言:“现状毫无乐观可言!先说省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尽管其多数都已解决了生存问题,但与兄弟科室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受重视程度,都鲜有得意者。换而言之,很少有哪个医院的急诊科能混成医院领导的‘心肝肺尖’的。再说地市级医院急诊科,普遍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规模不大,人员不足,军心不稳,业务不精,设备不良,且更新不济,医生学术尊严不高,领导不重视……这些‘急诊人’的苦衷可谓一言难尽。至于县级医院的急诊科,那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了:除了一块牌子、两间房子和几个轮转医生外,几乎要啥没啥,用‘穷得都光了屁股’去形容,一点儿都不夸张。此外,由于急诊科发展模式不一,不仅外人诟病,自己都觉得象支杂牌军。建设模式上有搞通道型急诊科者,有搞诊治一体化型急诊科者。专业发展上有以内科为主者,有以外科为主者。亚专业建设方面,有搞重症者,有搞创伤者,有搞中毒的,也有搞其他服务者。可谓五花八门,乱象横生。而且,在极其重要的院前急救领域,有自己干的,有归120指挥中心调度的,有既归120指挥中心调度又自己另配一套人马的,还有干脆不管院前急救的等等。在组织形式上,可谓真的是‘百花齐放’了。”

问题:究竟谁才是急诊科的服务对象?!

那么,究竟哪些患者才是急诊科真正的服务对象呢?对此问题,楚英杰教授分析说:“病分轻重缓急,进而还可细分为轻而不急、急而不重、既急又重、重而不急四种类型;那么,哪些患者是急诊科的服务对象呢?无外乎急而不重或既急又重者也。疾病又分专业,专业是按系统划定的。现代急诊科工作范畴究竟该如何界定,自临床医学有了急诊科开始,就开始争论了,而且从未停止。”

楚英杰教授进一步解析说:“当前的急诊工作范畴之争,突出表现于急诊科建设的两种模式之争。一种是接力式救治模式:先有院前救援,后有急诊科处置,历经一次或数次的会诊和协调后,再转送相关科室,甚或还会有再一轮的会诊、转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看似严格的急会诊制度和貌似合理的绿色通道,在实践中却时常被打折扣。另一种是无缝隙救治,或称一站式服务模式:一旦急危重症患者出现在急诊科,相关人员、设备、技术、后勤保障乃至管理体系即云集而至,并流畅运转。大家心无旁骛、心无芥蒂,同心协力于病人的抢救。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其实是一目了然的。放眼欧美,尽管其各国急救模式不尽相同,急诊科的发展速度也不太一致,但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却是完全一致的。”

楚英杰教授还认为:“患者无论是生了什么病,其发生、发展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系统的处置本是基本要求;慢性病、哪怕是极重的慢性病被分阶段、分科室、分医生处置,也不至于耽搁,但若是急危重症被人为地切割开来――急诊科处置一段,别的科室再进一步接手、转手,这岂不是严重违背了医学的基本规律吗?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急诊科接诊的病种也在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也非常之大。创伤、心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和多脏器衰竭,都成了急诊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且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原有的急诊工作范畴不断拓宽。此外,有些疾病专科特征极强,仅涉及一个学科;有些是多个系统病变而牵涉多个学科;还有些则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不同的表型,从而分别需求不同的学科。因此,现实中有很多疾病都与急诊、急救难以割裂;患者就医时,也不以任何医生的意志为转移,往往第一时间出现在急诊科。急诊医生没有理由不去履职尽责。”

“所以,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应因急诊病种的变迁,高举患者利益至上的大旗,不断深化急诊科及其亚专业建设,不断拓宽急诊工作范畴,这才是‘急诊人’应该恪守的、正确的执业理念。”楚英杰教授归结说。

呼吁:急诊科亟需设立住院病房

为什么急诊科作为一项优质资源,长期以来却经营不善?楚英杰教授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急诊科要不要有住院病房。”

他接着分析说:“目前的普遍情况是:一家医院的各个科室,包括皮肤科、中医科、康复科都有住院病房供病人接受医疗救助、供医生系统诊治病人、供医生赖以积累经验以资不断成长;唯有急诊科,在设置住院病房的问题上一直面临重重阻力。急诊医生就像失去土地的农民一般,在学科建设上‘无立足之地’。实际上,急诊科要不要设立住院病房的问题,关键仍在于急诊科业务范围的界定。1983年刚一建科,‘急诊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发现,几乎所有临床疾病都被别的科室跑马圈地、瓜分得干干净净了;大大小小的专业都是既有门诊又有病房,连门诊色彩极为浓厚的皮肤科都不例外。所以,急诊科自一问世就被‘告诫’:你们只能前期处置,不得完整地诊疗某一疾病,否则,就是‘干了别人的事儿’;而且‘急诊人’认同此说法的,也不在少数。”

楚英杰教授举例说:“比如,急诊科做气管插管算不算干了麻醉科的事?急诊科使用呼吸机、使用纤维支气管镜算不算干了呼吸科的事?急诊科做血液净化算不算干了肾脏科的事?急诊科做心电图算不算干了心电图室的事?急诊科做电除颤算不算干了心内科的事?此外,恐怕所有的医生都认为心肺复苏是急诊科的事,但为什么《心肺复苏指南》是美国心脏病学会组织专家来撰写并发表于《循环》杂志了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心肺复苏应该是心内科的事嘛!很多其他的临床科室都会因为患者病情变化而做心肺复苏,那算不算干了急诊科的事了呢?”

举了几个技术层面的例子之后,楚英杰教授又以几种疾病为例阐述说:“若问急性心肌梗死是哪科的病,恐怕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心内科应诊的疾病。可是,院外就猝死的急性心梗、到了急诊科正做心电图就呼吸心跳骤停的急性心梗、复苏成功但形成多脏器衰竭的急性心梗呢?还有,急性肺栓塞是哪科的病?急性脑卒中又是哪科的病?这能一概而论吗?原来归心外科开刀的先天性心脏病,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到心内科做介入治疗,连心脏瓣膜置换也开始有心内科做介入治疗了,怎么不见心外科抱怨心内科同道‘不小心干了别人的事’呢?学科交叉、融合,本来就是医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当所有关于疾病从属问题的讨论都让急诊科‘靠边站’时,急诊科当然就不需要、也不应有自己的住院病房了――这其实是忽视急诊科的重要性的一个悖论!”

楚英杰教授接着说:“急诊科的作用被忽略的另一个症结,是对‘绿色通道’的错误理解。很多时候,对绿色通道有意或无意、有知或无知的解读就是从急诊科转到另外一个科甚或再一个科。我认为,这种‘接力式救治’不是绿色通道的真正内涵,其真正内涵应该是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医疗救助,最能体现这一宗旨的是‘一站式服务’的理念――当患者到达急诊科后,所有的人员、设备、管理体系以及后勤保障都围绕着病人转,形成‘无缝隙救治’。遗憾的是,当前我们的医疗资源和医疗动机都不可能主动地汇集于急诊科,并高效地围绕着病人运转。还有,关于绿色通道的另一个问题是急会诊。这一看似非常有效、非常科学、非常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当一个病人需要收住某一专业科室时,若其不合该科室的‘口味’,会诊医生会有诸多理由予以推脱,于是,病人统统要在急诊科等着。是‘通道型’急诊科更能保证患者的利益,还是‘诊治一体化型’的急诊科更能保证患者的利益?这个答案,其实已经不辩自明!鉴于这些因素,为了更好、更及时地维护患者的利益,急诊科设立自己的住院病房,已经是大势所趋,也迫在眉睫!”

分析完以上问题,楚英杰教授乐观地认为:“急诊学科目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无论是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的《急诊科建设指南》,还是2011年原卫生部出台的《部级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评分标准》,以及同年原卫生部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对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的支持都非常明确,这构成了急诊科住院区域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呼吁,急诊科是患者的生死之道、存亡之地,必须好好经营之。”

他最后表示:“总而言之,‘急诊人’无论有哪些委屈,都要始终高举病人利益至上的大旗,坚守发展是硬道理的信念,解放思想,积极进取,不懈努力,把对社会、患者和医院都至关重要的急诊科建设好,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大业!”

第3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预检质量;急诊科;预检分诊;准确率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接收的都是急、危重患者,承担着预检分诊作用[1]。我科自2012年开始,在急诊科进行持续预检质量改进,以提高预检分诊准确率,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3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漏诊35例、误诊29例,预检分诊准确率为82.12%。针对漏诊、误诊率较高的现象,本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为期2年的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CQI)措施。并对同期在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医护配合满意度调查。其中本科8人,研究生及以上2人,护理人员16人,大专及以下8人,本科学历8人。

1.2持续预检质量改进方法

1.2.1分析存在的问题 收集2010~2011年全年的急诊科病例资料,对预检分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急诊科预检分诊中存在主要问题有:急诊疾病类型复杂,部分患者表现不明显导致误诊;询问病史不详细、护理体检工作不到位,外伤患者、尤其是涉及多科室的外伤患者预检分科不到位[2],甚至出现漏诊;急诊科对"三无患者"预检分诊工作缺乏主动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塞、脑出血和急腹症患者误诊率最高,医患纠纷最严重。

1.2.2产生的原因 预检分诊中出现误诊和漏诊和急诊科工作量大,医生护士人员编制紧张密不可分[3]。有时候护士还在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和护理体检,来不及做出分诊断,新的急诊患者又被送到,后者更严重,所以护理人员立即就表象做出分检诊断,导致误诊、漏诊;部分低年资护士缺乏医学理论知识,实际工作经验少,应急能力差,对疾病的发展、转归缺乏预见性判断,导致漏诊;部分急诊科医护人员对不重视急诊预检分诊工作,认为到病房后医生还会进一步检查,因此放松了预检分诊,没有认真询问病史、不仔细进行护理体检,误诊、漏诊当然在所难免。

1.2.3持续预检质量改进 根据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重新审视和完善预检分诊制度,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使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认识到急诊预检分诊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持续提高预检质量的改进方法,制定制定预期目标,避免漏诊、误诊,预检分诊准确率达必须达到或超过90%,最大程度保证医疗安全[4]。针对预检分诊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组织全体人员参与讨论,利用晨间集体查房的机会,讨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检分诊工作,提高准确率;试行弹性排班,老中青搭配、让有经验者帮助年轻护士,提高整个科室的技术力量;不定期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考试,间接督促科室成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安排年轻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把新技术和理论带回急诊科,提高整个科室的技术水平。

1.3效果评价 观察持续预检质量改进前后预检分诊中漏诊、误诊的发生情况,比较预检分诊准确率和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n)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2.1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前后预检分诊准确比较 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活动后,出现21例漏诊、11例误诊,分诊准确率(91.06%)明显高于改进前(P

2.2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前后医护配合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后医护配合满意度、患者满意度(96.09%、90.22%)明显高于改进前,医患纠纷(5.03%)明显低于改进前(P

3讨论

急诊科工作直接面向社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工作负担重,压力大,加上部分医护间配合默契度不够,使急诊预检分诊中发生漏诊和误诊[5],影响患者疾病的进一步。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预检分诊护士首先接待患者,根据患者的主诉,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分清隶属专科,及时安排救治程序[6]。预检分诊是一项重要的急诊护理技术,是急诊科患者就诊的核心环节和必经就诊步骤。预检分诊准确率高,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进行持续提高预检质量改进,可改善提高急诊分诊环境,提高急诊护士对预检分诊护理质量的认识程度,有效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总结急诊科易发生的误诊、漏诊疾病,分析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索、思考,寻求解决办法;在急诊科内部组织落实预检分诊新标准,提出改进措施,强化质量检查和评估,督促全科成员积极实施。在急诊分诊工作中进行持续的、规范性的、系统性的质量改进,使急诊护理工作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使急诊科工作具有生命力,从而更好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体系的建立,急诊预检分诊准确率可显著提高,在提高护士急救理论知识和技术、提高急诊抢救水平的同时,最终得益的是患者,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医疗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江观玉.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34.

[2]石爱丽,蔡文伟,庞凌霄.优质护理服务背景下急诊服务流程优化与创新[J].中国医院,2013,03:52-54.

[3]叶爱华.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03):119,139.

[4]王明明.SHE排班法在急诊科护士排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92-93,94.

第4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技检查; 急诊检查项目范围; 急诊检查报告时限; 急诊报告; 补充报告; 管理探索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0156-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086

所有临床医生在处置急诊患者都希望医技科室能够尽快发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医技检查报告,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医技科室要保证急诊医技检查报告(下称急诊报告)的时限和质量的难度均大于平诊报告(尤其是夜间),而一旦出现急诊报告时限延长或报告质量有问题时,就可能引起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医疗纠纷(本院临床科就出现过因对急诊报告的时限和质量不满意而与医技科发生矛盾的情况)。曾有学者指出:如何提高急诊检验的效率并降低检验人员的风险是值得大家重视并探讨的问题[1]。还有学者提出: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应当探索符合国情的质量管理模式,应当向技术人员以外的管理职能部门延伸[2-3]。遵循这些专家的思路,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5月起,要求各医技科室承诺急诊检查项目范围及急诊报告时限,在此基础上还使用了“急诊报告”与“补充报告”的管理方式,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简介和探讨。

1 主要做法

在多次征求各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医技检查管理暂行规定》文件,其主要内容有:(1)检验科、放射科和特诊科三个医技科室承诺急诊检查的项目范围和报告时限(图1)。(2)医技科室的急诊报告生成后,除及时传输电子报告外,还及时通知临床科来取纸质报告,并在纸质报告上加盖“急诊报告”印章(图2),放射科须同时提供X线片。同时明确:医技检查中若出现达到“危急值”的指标时,除了及时电话报告外,仍需及时发出纸质报告。对于急诊报告未在规定时限内发出或被临床科认为有明显质量问题的,临床科可以向机关投诉,由机关进行仲裁处理。(3)医技科室次日早上对急诊报告经讨论后认为无需改动的则不作处理,如果认为需要更改意见的,必须在上午10时前加发补充报告,同时在该报告上加盖“补充报告”印章(图2),并将情况在《医技科室急诊疑难报告意见改动登记本》(图3)上进行登记。临床科室也可以在次日上午10前主动询问有无补充报告。(4)如果医技科室认为临床科室有把非急诊检查当成急诊检查的不合理行为(主要是夜间),可以向机关投诉,由机关进行仲裁处理。(5)临床科室填写的医技检查申请单必须符合要求,如果医技科认为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时,可将该申请单送交质控办,由质控办按医院的病历管理规定文件给予相应扣罚。(6)倡导医技科室值班医生在必要时向临床科询问更多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等,倡导在有必要和条件允许时,医技科室医生和临床科室医生一起对疑难情况共同进行研判。

2 讨论

让医技科室承诺急诊检查的项目范围和报告时限是一种提高质量的要求和体现,也是一种减少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发生矛盾必要措施。《医院医务人员主要工作规范(试行)》中对检验科的急诊检查范围和时限就给予了限定[4],值得肯定,但该规范中对血尿便常规与电解质、血尿淀粉酶等项目都同样要求在2 h内发出报告则欠妥,应该是简单项目的报告时限要求应短一些,复杂项目的报告时限要求应长一些。该规范中还未对放射科等其他医技科室的急诊报告时限做出明确要求应是一种不足,因为报告时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建议按照医院自身的条件对所有医技科室的急诊检查项目范围和报告时限都做出明确要求。

影响中小医院急诊报告的时限和质量的不利因素主要有:(1)医技科室夜间多为一人值班,在遇到急诊患者较多时,有可能出现不是每一工作步骤都非常到位的情况,从而使报告质量下降;如果要做到每一工作步骤都很到位的话,又可能出现报告时限延长。曾有学者分析过,急诊检验报告的回报时间延长与工作量增大呈正比[3]。(2)医技科室夜间的一线值班人员多为初职人员,没有同事可以讨论,在遇到疑难情况时难免出现把握不准等问题,如果要经过上级医师审查后再发报告的话,时限就会延长;如果上级医生不住在院内,及时审查更是难以做到。事实上,要想让所有的急诊报告都经过上级医师审核后再发报告是很难做到的。(3)临床科填写的检查申请单经常存在着栏目填写不全、字迹难以辨认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4)医技科室的部分值班医生缺少必要时应当主动与临床科医生进行沟通的理念和能力。(5)中小医院的医技检查设备往往更新缓慢,普遍存在着转速偏慢,精度不太高等情况,因而其报告时限和报告质量均不能与拥有先进设备且更新很快的大医院相比,这是大医院往往不认可中小医院报告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急诊报告的可信度低于平诊报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尤其是夜间),在急诊报告上加盖“急诊报告”印章反映了这种差别,把急诊报告界定为一种有可能加发补充报告的正式报告有利于减少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发生矛盾的机会。当然,如果有“补充报告”的话,应当在急诊报告发出后的不太长的时间内发出,目前笔者所在医院要求在次日上午10时之前,条件好的医院可以提前至9时前。

医技科室对每一次急诊疑难报告意见出现改动的情况都应详细记录在《医技科室急诊疑难报告意见改动登记本》上,以便进行梳理总结,不断提高。该登记本的记录情况也是机关评价医技科室管理水平的依据之一。

诸多专家都认识到,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间沟通不畅是导致医技检查报告(包括急诊报告和平诊报告)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双方应加强沟通[5-9]。机关职能部门有义务经常督促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并倡导在有必要和条件允许时,对部分疑难情况双方共同进行研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急诊报告”加“补充报告”的管理方式可能是一种符合客观需要和有利于减少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发生矛盾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罗乾元.检验科急诊检验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2):146-147.

[2]曹厚德.面向21世纪的影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1):7-8.

[3]陈丽.急诊检验报告周转时间现状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27-1528.

[4]联勤部卫生部.医院医务人员主要工作规范(试行)[S].2006:45-46.

[5]姚军,韩月萍,石兆光.对现代医院医技科室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96-498.

[6]罗小南,韩定芬,胡红兵.从小儿内科咽部病原学检验质量看规范操作的重要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7):440-441.

[7]张国富.放射科医疗纠纷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医院管理,2005,21(5):34-35.

第5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1理论教学

1.1学生情况的调查目前我科承担的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急诊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回校等待毕业的期间内,而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在相关教学医院急救医学科(中心)实习,接触过急救医学;急诊医学是选修课,且一些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常有部分学生旷课的情况。为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我们以实用性为原则指导教案与授课方式的选择,获得了学生的好评,选修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开课班级学生上课率的70%提高到今年的90%,同时也提高了授课老师的综合素质。

1.2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了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求知求新欲望强,渴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这是开设“急诊医学”选修课的较适宜时机。且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遇到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突发急症,故必须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我们以集中大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并以多媒体教学。

1.2.1大课教学内容我们参考目前主要的急诊医学方面教科书。内容包括了急诊医学的专有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实用的诊疗知识和具体的急诊抢救操作步骤。力求条理清楚,叙述简洁,通俗易懂。授课过程中,授课老师以教材为基础,对某些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校正和补充,如讲解心肺脑复苏这一章节时,以“2005年复苏指南”为依据,也结合讲述相关的急诊医学进展性知识,并举了许多亲自诊治的临床实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在授课休克章节时,增加休克治疗指南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增加目前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的技术进展,讲解多发伤章节时,增加损伤控制外科和损伤控制手术;同时介绍重症医学方面的进展。随着急诊医学发展,我们逐年增加授课内容,并贴近现实。

1.2.2大课教学方式全部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中、高级职称医师负责授课。对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急诊医学教研室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制定了急诊医学教学的质量标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到成绩考核及记载等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首先授课前一周备好教案。对年青医师授课前科室先进行集体备课,并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先在科内试讲,经教研室考核合格后方可授课。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与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其次严格按照按教学计划编写教案,保存教案以供检查。按教学计划的进度教学,按规定时间辅导答疑。定期征求学生教学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程结束前考试复习和命题工作,及时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报送考试成绩,按照试卷分析报告,改进教学方法。

1.2.3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巨大优势:1)丰富和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可及时获取、充实和更新课堂授课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进度,实现了多种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2)通过大量的图像、视频及动画,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抽象、静止、局限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和全面。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教师的描述性讲授大为减少,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疾病产生的原因、机制及疾病发展的趋势等,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影响生命体征的要害因素,提出治疗要点,活跃学生思维[2],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具有可重复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对某一重点、难点或课堂反馈上来的问题,可反复点击图片或点击寻找图文并茂的相关内容,进行多次演示和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师生共同分析和总结。有些课件学生可以带回宿舍复习。4)时间利用率高。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悬挂挂图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扩展了教学内容,有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从而引发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当然现实中,学生长时间、单一的注视大屏幕投影,因视觉上的疲劳,容易使大脑进入抑制和嗜睡状态,根据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学生上课打嗑睡现象明显高于传统方式的授课,还有部分同学反映教学节奏快,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等。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避免出现这些缺点,老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幻灯片上的文字要少而精,提纲携领、简明扼要,切忌全文照搬教科书。2)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气氛,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掌握和解决学习中反馈上来的问题[3]。3)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4]。4)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1.3教学结果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采用期末书面的考试方式,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考核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是因缺课之故,而考核的知识点正是对书中知识点的校正或补充,学生很满意。

2临床教学

由于学生在实习前理论学习主要按系统疾病学习各科科危重症。它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而明显地横向性联系不足,使急诊教学内容凌乱,影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急诊科实习期内了解更多的急危重症,并且将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对照具体病例加强急诊理论知识的教学。

2.1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有两位赴香港学习,取得急救医师培训导师资格。当前医学教育发展较快,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要提高急诊医学教师的素质,这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而且在师德、人文素质方面也需要培养。近两年,我教研室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制度、试讲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并对年资较低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利于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融教于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资教师,一方面提高自身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从多方面促进全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2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提高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及处理疾病的水平。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通过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当中实行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进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对某一种疾病采用规范化诊疗程序,以便使学生形成一个惯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特殊的急诊思维方式。从急诊医学实际出发,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判断。2)专门安排小讲课,对于临床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对实习生进行讲授,以培养实习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归纳性。3)开展疑难危重病讨论和典型病例讨论制度,由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指导,对此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先由实习生自己讨论并提出诊断处理意见,后由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点评,以纠正实习医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概念和补充不全的知识点。4)开展教学查房,针对某一典型病例或有较强鉴别意义的病例,由带教老师充分准备后带领实习生进行教学查房,同时规范实习生的临床查体操作,培养实习生的对疾病的整体观念。5)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诊断及治疗预以总结,帮助分析把握不同病症的根本区别。6)进行道德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示范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就可以防止和减少医疗纠纷。

3模拟教学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诊疗安全知识的空前强调以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6],模拟教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7-8]。我院教育科引进了一批辅助模拟设备,为我们的模拟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急诊最大的特点是“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容易急。因此急诊医学中任何工作失误和差错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易产生医疗纠纷。因而模拟教学规避了包括患者由于所接受的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伤害甚至死亡以及受训者本身可能因操作缺陷受到的伤害。

3.1通过单项操作模拟教学可以进行各项重要的急诊抢救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练习,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除颤机的应用和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可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并可在阶段训练后考核技能掌握情况,我们有两位专门在香港培训的两位高年资医师辅导。我们有专门的操作训练室,在心肺脑复苏(CPR)的临床教学中,学生在模拟人进行CPR测评。测评中男生初次胸外按压合格率为45%、女生为23%。有些学生在观摩其他人行CPR时,可以提出其缺点和不足,自已操作时却犯同样的毛病。我们多次训练,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要领,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模拟教学,使胸外按压合格率男生达90%,女生达87%。

第6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患者岳某突发胸前不适、恶心,随后出现呕吐、头胀、大汗、喘憋,其家属紧急呼叫120。急救中心的救护车于21:50到达,医生在救护车上进行了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梗死并给予输液治疗。22:30救护车将患者送到S医院,120医生对S医院接诊的护士进行了口头交待,并将患者的心电图结果交给护士,之后就离开了医院。S医院急诊科医生22:50开始检查患者并做记录,由于120医生没有向S医院医生直接交接,且S医院护士将患者心电图随手丢弃,S医院医生重新为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最后考虑患者颅脑梗死并给予输液治疗。患者在23:50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于次日0:30宣告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医院和急救中心存在如下过错:①120医生没有与S医院医生进行交接,且口头交接不清楚;②S医院医生没有直接接诊患者,未了解院前诊断和抢救过程,随意丢弃患者重要检查资料,延误了正确诊断时间;③S医院医生对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重视不够,没有考虑患者心脏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监护措施,延误了正确抢救治疗时机。为此,家属向法院提起医疗损害赔偿诉讼,要求急救中心及S医院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鉴定结论

急救中心、S医院两家医疗机构对患者岳某病情的交接工作不够有效。S医院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S医院应负次要责任。

法院判决

根据鉴定结论,被告S医院对原告的损害结果负次要责任,应按照40%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人民币26万余元。

案例点评

本案例中,急救中心医生接诊后,根据患者的发病症状和表现,已经判断出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很大,并采取了有效的院前治疗措施。但是,急救车到达医院后,急救中心的医生没有将这一情况交代给医院急诊科的首诊医生,而只是向一名护士做了说明,而且不能确定此护士是否就是当时急诊科的值班护士,这名护士也没有将情况向急诊医生进行详细交待。同时,S医院急诊科的首诊医生没有主动向急救中心的随车医生询问患者情况,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重新安排检查,不但没有查出发病的真实原因,还耽误了有效的抢救时间。从尸检结果和鉴定结论来看,如果急救中心的院前诊疗行为能够与医院急诊科诊疗行为进行有效衔接,医院继续按照心肌梗死进行后续检查和治疗,患者死亡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才是医疗急救的意义所在。

关于接诊医院医疗急救与120院前急救的有效衔接问题,现有法律文件只做了原则性指导,没有具体的制度设计和规范,如《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第九条规定:“急诊科医疗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对这一问题提及也是非常有限,如《北京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管理规章制度》第四章管理制度中第三节第六条规定:“出诊医师将患者送达医院后,必须向接诊医院医师交代病情及诊疗情况。”该规章制度中只规定了急救中心交代病情的对象,没有规定交代方式,且仅属于医院内部规定,不具有法律层面的约束力。而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章制度中对这一衔接问题没有任何规定,也不要求医生主动向急救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法律法规的缺位,规章制度不完善都亟须改善。

第7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急救医学;教学改革;中医院校;Mini-CEX

Abstract:The rise of emergency medicine is the need of modern development. It make the new requirement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especially make a higher challenge ti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ur research group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combines the spe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and made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volutions. It mainly includes the revolu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from the case education to the interest inspired leaning, the teaching method adapt to the specificity of the emergency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combined Mini-CEX and OSCE,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emergency medicine teaching mode by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Emergency medicine;Reform in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Mini-CEX

F代急救医学是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于1979年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医学科学领域中第23门独立学科。它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医学发展之一。美国对医学生毕业前的急救医学教育十分重视,于1970年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成立美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的日趋老化以及疾病谱的转变,急重症病无论在数量及严重程度上都日益增加,在这个趋势之下,急诊医学作为新型独立学科得到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使重危病急救医学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学科,要求急诊医生要具有丰富的各学科理论、灵活的临床思维、娴熟独立处置能力。目前,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主要是进行临床教学,亦尚缺乏完整的中医急救医学理论教育,这也为中医院校的急救医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中医院校学生特点本教研室近年来进行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 "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了多层次、多模式的急救医学教学模式,并从中得到一些体会以期讨论指正。

1 教学理念的改革,案例式教学由兴趣启发学习主动性

急救医学不仅独立,还涉及临床各科相互关联的各种急、危、重症。它不仅汇总了各临床学科的急症知识和技术,综合了各临床学科急症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而且还丰富和发展了各种抢救与监护技术。面向这一变化,临床医师既要了解急诊医学的基础理论,又要掌握基本抢救技术,同时还要不断更新急救医学的国际进展,对于学生前期的学习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主要针对完成专业基础课,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院高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上选取较为经典的急救应用技术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课程,结合最新的指南及时修改课件教案进行授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临床见习、影像视频、国际国内进展自学交流、急诊思维训练等方法,启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和好奇心出发自觉自愿地去巩固前期知识、学习急救知识、了解国际进展、增益课堂理论课效果。通过自主整合前期基础知识,更好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自主网络文献学习,更好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和情景方式,锻炼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的临床思维形成性训练,具备初步的临床急危重症诊疗思路。

2 教学方法改革适应急诊医学特殊性

2.1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即每一堂课以一个现实案例开启,真实的病例、真实的数据、真实的诊疗过程和真实的患者转归。给予学生直观而生动的感受,从而启发兴趣,从实用的角度抓住学生的求知愿望,实践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同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自我认同感,从而形成救死扶伤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2 PBL教学法 急诊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跨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在对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不同,主要表现为评估-判断-抢救-再评估的诊治过程,而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已有的专科理论知识融入急诊医学理论学习中,导致不能形成完整的急诊医学知识体系。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围绕某一医学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主导,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分析问题、学习解决、应用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总结归纳,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急诊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应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教学法实施的意见并随时调整教学计划。

2.3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一般在理论课程之后,见习课程中进行,学生对所接触的症状、需考虑的疾病及处理原则已经非常熟悉,由学生组成抢救小组,在模拟ICU对模拟患者或模拟人进行抢救,即在一个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演练。然后其他观摩的同学可以讨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这种采用模拟人设置抢救场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无风险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症状抢救流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学生再遇到同一症状患者,就会具备镇静组织进行有序抢救的意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4讨论式双语教学法 近年来急救医学有关研究领域中的新进展、新技术及新成果层出不穷,双语教学就是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创造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的交流与W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提升外语水平,尤其在心肺复苏等内容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讨论式的双语教学,并通过分组讨论和互相问答等方式,让"双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选择适合我国语言环境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国情需要,参考国内外资料,编译了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教辅教材,教材力求重点突出,通过视频教学,语言表达"原汁原味"。老师授课完全以此为蓝本,充分保证了学生预习、复习皆有书可寻,保证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但由于时间较仓促,可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校正组织相关专家重新完善和编写,以期尽早供教学使用。

2.5多媒体教学手段 临床急诊基础理论教学中基本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在教师讲课时,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心肺复苏时,先播放心肺复苏术医学视频,然后提出与此的相关问题,并讲解此相关问题。其次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基本操作时,由于急诊基本技能操作实践性较强,仅理论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把握到基本要领的。再者在培养学生临床急诊思维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病情危重,常使经治医生束手无策。所以急诊科医生必须保持清晰及连贯的思维,在把握基本医疗原则的基础上,快速利用急诊医学的基本技能去救治患者。如仅讲述相关的理论和原则,则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结合医学多媒体视频教学。通过播放一些危重病例抢救的医学视频,使学生能直观危重患者的抢救,身临其境,提高其处理危重患者的能力。

针对急救医学的学科特点,教学过程中采用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直观地授课,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规范、准确操作,学生能很快且准确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针对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场景开放(家属在场)、患者和家属需求高以及处理手段的及时和不可重复等特点,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也是急诊医学教育必须做到的。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别选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表现形式来表达课件内容。各种操作所用的器械等内容,我们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的效率。

3 Mini-CEX结合OSCE的临床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首次将OSCE与Mini-CEX结合,优势互补,应用于《急救医学》临床考核中,探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适用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的可行性方案[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 是美国内科医学会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估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临床测评工具,已在欧美国家陆续应用,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践尚在起步阶段[2]。Mini-CEX是临床指导老师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做重点式的临床诊疗工作, 再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及时给予反馈。其特点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仅需费时20~30 min,操作简便,可行性高,及时反馈,利于以考促学[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是一种客观、有序、全面评价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评价体系。OSCE采取多站点的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患者(SP)或医学模拟人模拟临床场景,全面考核医学生采集资料、临床操作、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4]。OSCE以统一标准评价考生考试的过程,避免了评分老师的主观差异,现已在国内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评估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有操作复杂、费用高等不足之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OSCE是客观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全面、客观、标准化,但是操作复杂,一般用于期中、期末考试,不能及时反馈;而Mini-CEX受临床实际情况限制,考核内容不能保证相对稳定,但简便易行,可以增加测评次数,每次测评后指导老师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改进临床技能[5]。OSCE使用标准化患者或模拟人,可重复性好,但不能反映医学生面对真实患者时的工作能力;Mini-CEX评分老师直接评估医学生对临床患者的诊治水平。因此,在《急救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Mini-CEX与OSCE相结合,优势互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并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技能考核方案改革起到一定的作用。

4 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

千百年来,祖国医学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急救医学理论体系,在提供紧急医疗救助、保障民族繁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中医整体观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临床急危重症常见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疾病。通过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医学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摒弃"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另一方面指导学生避免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主要通过古代及现代中医急救案例的讲述,与中医名家交流学习,一定学时的中医古籍急救医案自学后课堂讨论的拓展形式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总之,加强学生临床实习与病案讨论,注重教学效果反馈,是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钱义明,等. 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6):9-10.

[2]Holmboe ES, Yepes M, Williams F, et al. Feedback and the 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 [J].Gen Intern Med, 2004 (19): 558- 561.

[3]曹伟.Mini-CEX 与住院医师能力评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 16(3):24-26.

第8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急诊医学;发展方向;临床决策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6-0587-02

引言: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将急诊医学列为了专业医学领域当中的二级学科,主要针对外伤以及突发性医学问题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主要研究的对象为发生外伤或各类医学难题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患者的分诊、转运、就诊时的评估、稳定病情、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如何预防等。另外,研究课题还包括了:院前急救的流程、急诊科室对患者的处理措施、危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抢救、评估以及病情的稳定、灾害发生后的急预案、大规模中毒事件的急救以及预防等方面[1]。由此可见,急诊医学覆盖面较广,由于具有其独特性,使得急诊医学可以准确反映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甚至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国家整体的医疗水平。

1急诊医学发展史

在急诊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之前,各个临床当中的医学学科均具有独立处理紧急措施的方式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对部分有所需求的患者进行紧急处理。但是在长期的临床经验当中进行总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这种各个科室进行分别处理紧急事件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效性、特殊性以及人们的需求,因此世界范围内的各国政府开始致力于建立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医学急救网络。急诊医学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并且通过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后的大力支持,同时逐渐整理出一套适宜急诊医学的运作模式与教学理论,使得急诊医学在二级学科当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1979年,急诊医学在全世界的认可下成为了医学领域当中的第23门学科,1980年,急诊医学的概念流入我国,卫生部就此颁布了“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重要文件。1981年,卫生部医政司召开了有关医疗机构组件急诊科室的研讨会,而到了1983年,急诊科室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教授的批准下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正轨的急诊科室[2]。自此,急诊医学在临床应用当中不断获得发展经验,通过大量实践工作的印证与改革,我国急诊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但是直到目前位置,我国范围内的急诊医学在某些地区、医疗机构当中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部分医疗机构当中的急诊科室在管理上是单独学科,运作上成为了其它学科的附属,使得急诊医学的科研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2我国急诊医学的现状

在急诊医学的运作当中,要采用专业的模式、固定的急诊医师作为发展基础,塑造全国性的急诊医学组织,并能够强化急诊医学专著、期刊以及文章的出版[3]。尽管如此,急诊医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的现象,例如缺乏专业的急诊医师培训计划、专业的急诊医学考核制度、专业的准入制度等,另外在急诊医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方面仍有待加强。

借鉴国外成熟的急诊医学体系后得知,急诊医学的系统越完善,其覆盖的领域才能越来越广阔。因此我国逐渐开展了急诊医学的学术体系,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急救网络以及病历数据库,成立急诊医学的亚专业研究小组,将急诊医学的专业医师培训计划提到日程当中,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与准入制度,通过科学、合理、规范的急诊医学管理系统对这一独特学科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使其能够逐渐的成熟与完善。

3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的区别

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医疗机构、专家以及医师无法区分急诊医学与急救医学,尤其是参与到院前急救当中的部分急救学科的专家,认为急诊医学应该被称为急救医学,因为工作内容当中就是对突发情况当中的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实际上,急诊医学从出现开始一直到现在,其专业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远远超过了急救的范畴,其中知识内容包括教学、医疗、研究、管理等多个方面。急诊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内容在几年之前就包括了中毒学、灾害医学、运动医学等关于急诊医学的多个亚专业。

第9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新的医学护理模式要求医疗服务从“疾病”到“病人”的转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趋势,临床中推出了全新的护理模式――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已经是护理工作的最高境界。急诊科室作为一个医院的急、危、重症最集中与抢救任务最繁重的科室。在急诊科室容易产生医患矛盾,发生医患纠纷,甚至出现暴力事件,因此在急诊科室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急诊护理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急诊科护理工作特殊性,人文关怀护理管理在急诊护理中已经应用。现将我科50例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后取得的护理效果、满意度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调查急诊患者共100例。男5l例,女49例;年龄6岁一92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0例,初中以上、本科以下55例,初中以下15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A组在护理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B组在护理过程中不施加人文关怀。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人文关怀应用方法

由于多数急诊患者不熟悉医院环境,且希望可以在最短时间之内得到病痛的最大限度减轻,并治愈疾病,所以急诊科室的患者往往会存在恐惧、焦虑、急躁及紧张的卜理。最新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护理人员观察患者在抢救实施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提供人文护理,达到减轻病痛与缓解紧张、焦虑、急躁卜理的目的。针对以上特点,应用人文关怀的方法如下。

1.2.1规范急诊科护理人员服务的行为。急诊科的护士需着装整洁与仪表端庄,护理过程中做到关切、沉稳与果断,在患者面前营造出良好印象,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让患者有被尊重感与安全感。在护理工作中,注重微笑服务,起身相迎患者的到来,并笑脸相待;如患者走了,要起身相送。在为患者输液过程中,要主动巡视,对其需求要及时满足;主动为患者提供报刊、添加热水、送饭等。

1.2.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操作方面的培训。医院急诊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需要急诊科护理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良好的处理问题方面的应变能力,以便能够为急诊患者提供准确与快速的护理。因此,在急诊护理中,必须严格按照各项规程进行操作,三查七对的工作要做好,预防发生差错事故。熟练掌握使用抢救仪器的方法与抢救急诊疾病的程序,自身具备过硬技术,可以让急诊患者放卜,从而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治疗。

1.2.3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及卜理护理。急诊护理人员在接诊时,要与患者主动沟通;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表示对患者的安慰与理解。在检查时可握住患者肢体,动作尽量轻柔,以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卜理,并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急诊抢救治疗过程中,可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其卜理特点,同情并尊重患者,换位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患者。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卜理,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为患者营造出一个温馨与舒适的氛围,使其处于一种最佳的接受治疗状态。

1.2.4为急诊患者提供急诊护理的健康教育。急诊护理中,对患者实行个性化的评估,并在急诊护理的整个流程中贯穿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以逆向救护的规律为基础,为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普及自救、急救及互救方面的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伤害,大幅度减少急诊事故,是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因此,在急诊护理中,要给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健康知识,让患者于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预防疾病知识与健康知识,以使其不良生活方式与就医行为得到有效改善。

2结果

100例急诊患者及家属全部接受问卷调查,结果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满意度为98%未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满意度为84%。

3 讨论

3.1 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 所谓护患关系,就是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和患者~护士和患者家属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人文关系和情感关系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其特点是患者多~随机

性大,而且病种繁多应急性强~病情变化快~危重而紧急 这些患者在要求护士掌握专业急救知识与技能外,更有一种心理上的期望 只有真正关心~尊重~理解患者,主动热情地为患者服

务,才会在感情上视患者如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给患者安慰和亲切的感觉,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3.2 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的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其核心是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在护理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通过护患沟通,有助于护士全面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掌握病情的发展动态以及患者实时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了解治疗用的仪器设备~采取治疗的方案,从而消除对检查~治疗的恐惧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配合治疗,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能促进护患的相互尊重、了解和信任,从而有助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4 小结

急诊科是救治生命的前沿阵地,接待的患者具有时间短~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 要求急诊护士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和敏捷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患者的护理已不单是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应该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及情感等综合因素的护理,倡导人文关怀,开展人性化服务,使急诊科护士逐步形成全面护理的新理念通过人文关怀,加强了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避免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l] 赵美娟.医学人文关怀应戈怀什么和怎样关怀.医学与析学。2005.24(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