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美丽乡村交流材料

第1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基本条件与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较完善。近10年来,湖山村政府大力兴建公共服务设施:现全村各角落的道路约6.2km,有5km铺设了水泥路面,道路硬化率达80%;进村道路有1.2km安装了路灯,道路亮化率达65%;村庄绿化率55%;全村通自来水400户,有卫生厕所的占全村户数的65%;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包括2200m2的教学楼和800m2的宿舍楼;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建设了灯光球场、门球场,台球桌等;为丰富老年的文化生活,还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内有图书室、电视播放室、音乐器具室、象棋室;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购置80个垃圾箱、2辆垃圾运输车,修建1个垃圾场,完善了配套环卫设施,并组建1支3人的固定保洁清洁队伍,2天统一收集处理一次垃圾,开展动态保洁[4]。

2以养猪业为主导产业。湖山村产业以养猪业为主,全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其中畜牧业中的饲养生猪是湖山村的优势项目,全村生猪存栏有6000头。已成立的“绿湖养猪专业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逐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有力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全村现有外出人员约200人,引进了鞋类、针织和婚纱等小型加工厂5家,建设1个机砖厂,开发生产辉绿岩的竹湖山矿山,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员的就业问题[4]。

3政府投入沼气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湖山村将沼气建设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动员会,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沼气技术培训,让群众认识沼气,向群众介绍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村掀开沼气建设的新热潮。2003年下半年,镇党委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技术的决定》,决定每年从有限的镇财拨出3~5万元扶持沼气建设,根据建池大小、供气情况对每个建池户给予300~1000元的资金扶持。2009年,该项扶持已增加至1500元,并建立绿野沼气服务指导站,直接为农户免费建池,全力支持生态村沼气循环模式发展[5]。同时,还成立沼气研究机构,创办了“南安市绿野沼气技术开发研究所”,配套完善服务设施,自主开发了“绿福家”沼气系列产品。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当地的沼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泉州地区技术力量最强的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湖山村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湖山村的经济主要依赖

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沼气生态村,其沼气主要运用“猪—沼—果”生态模式,新生猪的排泄物排入沼气池中,燃烧的沼气向农户提供燃料能源,满足农户的生活所需。该村总户数420户,现有沼气用户368户,用气率为87.6%,中心村用气率达到98.0%以上。沼气池中发酵完的物质又作为有机肥料,用来喂鱼、养兔、种菜、种果,促使养殖中的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推动养猪业和种植业沿着生态的方向循环发展。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养业有机地联结起来,关键环节是建沼气池,将人、畜粪便,秸秆及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直接纳入沼气池中,经发酵后产生沼气和无毒无害的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作学校及畜牧、林、果场的生活能源或生产用能(幼仔、树种保温,饲料烧煮等);沼液可作为有机肥、饲料、饵料和“准农药”;沼渣除作有机肥外,还是种菇、养蚯蚓的好原料。政府还引进了沼气发电、沼液作物施肥、沼液养殖等技术,村委会无偿帮助群众架设引液管,将所有沼液引到田间,统一收集,作为农作物肥料[6]。

湖山村富丽乡村及循环农业建设的思考

科学谋划,力创富丽乡村

课题组以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农村环境整治经验,提出构建富丽乡村相应的发展措施,以促进农村环境整治与循环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打造既“美丽”又“富足”的“富丽乡村”。该研究所涉及的富丽乡村及构建路径见图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农村走一条富有个性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要求以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构农业生态系统为重点,实现“绿色富村”,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循环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育乡村优势产业,发展乡村经济

1通过“乡村旅游综合体”构建富丽乡村。乡村旅游是当代“三农”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旅游经济,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开阔农民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同时,乡村旅游对提升乡村集体经济,美化村容村貌,强化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便是新型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乡村旅游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并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打造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对现有农家进行整体包装提升,改厨、改厕、改卫、改水,统一粉刷外墙,打造美丽乡村移民新村,不仅要让村庄变美,还要让移民富起来。品农家菜、干农家活,玩溪谷涉水,让人感受到了最原始的生活乐趣。村美、生态好,村民开办“农家乐”,不出家门,也可以巧赚生态钱,走上致富路。具体思路:①推出全猪宴等乡味餐饮。养猪为该村的主要产业,猪肉品质好,人们在这里能吃到“大锅大骨炖萝卜”等全猪宴,再品尝农家的蚵仔煎、烧肉粽、牛肉羹、面线糊、卤料、黑粿、麻糍、九重粿、肉圆等特色小吃。②修整“农家乐”民宿区。根据村庄布局规划,以改水、改厕、改路和村庄绿化、美化、花化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好排水、排污与环境整治,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做好房前屋后植物的美化绿化,形成花香民舍。根据村现有地形和用地特点,进行路网和生活区建设。道路网络方面,进行道路拓宽和路面硬化;在村西建设包括旅游接待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和商业服务网点在内的村民综合活动中心。依据现有村民住宅现状,整合形成4个特色住宅区。每个居住区与道路交汇处或村庄入口处形成公共活动点,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交往。在水系沿岸建设绿化带,形成“路随水走,绿伴路行”的景观带;住宅小区内设有中心绿地,周围和道路两侧植树种草,形成村中心、小区和庭院三级绿化系统。③打造休闲度假区。在西南部的植被茂密低山处建立休闲度假区。以“富丽、欢乐”为主题,依托周边山水资源,展现以闽南文化、农耕文化为底蕴,侧重休闲娱乐功能以及农业体验功能,集乡村青山绿水、田园风情、移民特质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养生圣地。

2拓展养猪业的价值链,进行产业链的分解和整合。1985年,著名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价值链是企业进行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交换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多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它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甚至长期保持优势。价值环节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分解、价值链的协调、治理和兼并、重组、整合。价值链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还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链之间,企业可以通过影响供应商或销售渠道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与其价值链的关系使双方受益[7]。养猪业的基本产业链为“饲料-养猪场-屠宰场-市场”,目前湖山村有规模不大的饲料厂,分散的养猪场,已有村办现代集中屠宰场和“益绿”猪肉直营店家。建议:①开创万头的无公害绿色猪肉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使全村现有规模养殖户全部入区养殖。以养猪协会为龙头,将原有分散养殖的模式转变为集中饲养,在村庄整治的规划区内新建一个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厂,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猪养殖产业,创造自己的优质猪肉品牌,从而提高养猪户的收入。②建肉类加工厂,可以开发熟食品及衍生的伴手礼,如把肉和骨头一起加工为适合老年人和儿童补钙的休闲食品,既好吃又补钙。③进一步完善益绿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引导组织农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统一品种、技术、生产资料、产品标准、品牌、经营,打造“益绿”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同时,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销“e化”。建构相关农产品产销网,结合网络、物流业、宅配等服务,使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渠道拓展至本市其他消费市场。以“e化”工程为媒介,使产官学界人士针对猪肉产业发展之需求,提出政府“e化”服务、观光“e化”服务与生活消费“e化”服务等工程。目前湖山村已实现物联网的应用,能实时监控直营店售卖情况。顾客通过数码条可查询该猪产于那家养猪场,但还不能提供即时的可视化饲养及屠宰情况。未来可进一步引进电子信息工程,并使用互联网手机查询,让消费者更放心,购买更方便,还可以进行网上预定。

4做大石材产业。项目组在湖山村的考察中发现,山上有成规模的大大小小的球状风化辉绿岩,目前主要经村民挖掘售卖,用于制作墓碑和桌椅。湖山村拥有丰富的石材,由于受到道路状况的制约,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在山脚建立石材加工厂,将优质的石材原料与先进的加工机器相结合,对石材进行深度加工,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对石材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掘湖山村石材资源的价值。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这里还可以建特殊石材地质展览馆。

5茶稻综合发展。利用湖山村200hm2山地种植有机油茶,发展油茶产业。在沼气综合利用上形成“猪—粪便—沼气(粪便生化物)—有机肥—有机油茶”的生态循环链,施行种植、养殖并举。在沼气综合利用所提供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引进优质的油茶品种,坚持野生初榨的发展思路,在“野生采集、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上统一操作规程,积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综合开发油茶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油茶产业运营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行沼气—稻—鱼模式,建立33hm2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同时在稻田中饲养鱼类,为市场生产特色鱼产品。鱼可以吃草吃虫,鱼的粪便又是水稻的优质肥料,同时,水稻田可为鱼类遮阴和提供一些有机生物饵料,促进无公害优质大米产量的提高。

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第2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为生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家乡景物特点和乡村生活的各方面情况。(2)学会说、写有关家乡景物和生活情况及对田园风光的感受或活动过程的见闻。

2、过程、方法目标:(1) 学会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2)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田园景物特点。(3)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带领孩子们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自己是一个乡下孩子而感到无比庆幸,无比自豪,去搜寻乡村的美,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活动重点:1、学会说、写有关农村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或活动过程的见闻。2、学会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课时安排:1、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围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2、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综合性学习。3、第二课时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课

教学准备:1、教师了解学生对田园的认知情况,设计建议学生活动范围和形式;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指导。2、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中了解各方面田园资料,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并收集资料。3、准备表演汇报时的各种用品。

活动过程: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交响乐──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眼下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当我们看到大地绽放的第一抹新绿,闻到春日里的第一缕花香的时候,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纷纷走出家门,走进田园,开展了一次《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综合性学习活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分享美丽田园带给我们的乐趣吧!首先有请我们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小主持人:

1、我喜爱“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我向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我佩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我渴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1老师们,2同学们,

合:下面我宣布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交响乐”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会现在开始!

这次活动我们分成了四个乐章,它们是:

第一乐章 田园风光无限美

第二乐章 谁不说咱家乡好

第三乐章 乡村生活趣事多

第四乐章 田园诗歌齐分享

第五乐章 你写我画赞家乡

二、展示活动:

1、田园风光组:(田园风光无限美)

这是我们小组收集整理的家乡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

小主持人:观看了图片,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咱们农村美如画,做一个农村人,天天都生活在大花@里!

2、农家作物组:(谁不说咱家乡好)

我们小组收集了许多农家产品,请同学们一睹为快吧!

小主持人:家乡美,家乡好,家乡的水果蔬菜真不少!田园里果蔬飘香,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感谢这个小组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积累!

3、趣味生活组:(乡村生活趣事多)

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的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小玩具!

小组成员(齐):大家觉得我们小组的玩具好玩吗?请把你的农家玩具和我们分享吧!

小主持人:在乡村生活的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信手取材于大自然,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创造和惊喜,这样的童年才是最有意义的!

4、诗情画意组:(田园诗歌齐分享)

小主持人:我知道诗情画意组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古诗,还收集了很多关于田园的诗和我们分享呢! 下面掌声欢迎他们为我们表演“美丽的田园我的家园”诗文朗诵。

背诵《24节气歌》和农谚。

小主持人:诗情画意组的表演真精彩!

5、手抄报小组:(你写我画赞家乡)

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作简单的介绍。

小主持人:我们的汇报活动即将接近尾声,下面请谢老师对我们的展示活动做一小结吧!

三、总结活动,回归文本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丽可爱,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她是孕育和哺育我们的母亲,她是我们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的摇篮。家乡的一草一木,无处不飘逸着可爱的情丝。家乡的蓝图更是绚烂多彩,我们谁不为此骄傲自豪!让我们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家乡的腾飞贡献力量吧!

(板书: 热爱乡村)

四、在演唱《我们的田野》歌声中结束活动

本次“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但我们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板书设计:

田园交响乐

第3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农村孩子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小学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而思想品德课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对小学生今后的道德情操、人生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如何进行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发表自己的几条小建议,从而实现让农村孩子真正走进小学思品课堂。

一、老师要主动走近孩子,亲近孩子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真正是乐中求学,学中有乐。

农村学生是质朴的,他们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做到: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师生平等、自然的对话,积极的、平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的背景下,学生乐于接受、信任、喜爱老师,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力争贴近实际生活

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实际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在讲《流过家乡的小河》一课时,我让孩子关注我们身边的巨峰大河。孩子们很快就把巨峰大河的往昔的资料和现在状况的资料搜集来了。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懂得了保护家乡小河及家乡环境的重要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品德课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小学品德教学。

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四川雅安大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一时事让学生明白地震后的地表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这一课的教学还让学生懂得了,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用实际数字,及材料让学生懂得水资源的重要,从而教育学生要从小保护水资源。接着顺势教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坚决杜绝身边浪费及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做保护水资源的小卫士。

第三,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讲述《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教材安排了“沿着河边走一走”这一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家乡小河周围的美丽景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也让学生了解了家乡小河的污染现状,让学生心生气愤,让孩子燃起热爱家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保护家乡环境的行动中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教材中的这种实践活动,非常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开阔眼界。学生很轻松的完成了,课本安排的各小组实地考察计划。

第四,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自制课件,精选光碟,音像感染,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在讲授《流过家乡的小河》时,我首先精选了四幅水的图片,分别是小溪、池塘、江河、海洋的精美图片。通过图片孩子们马上猜出字谜谜底“水”。为了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我为同学们搜集了几张家乡小河的美丽图片。为了让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我搜集好多河流被污染的图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急切的想早日投身保护家乡小河的行动中去。我还为学生展示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图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本堂课的最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流过家乡的小河》,美丽的旋律,清新的画面。让学生在愉悦中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习。总之,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第五,小学品德课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

第4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安吉县 美丽乡村 道路景观 城市廊道

1.研究背景

1.1安吉城市文化背景

安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隶属湖州市。安吉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县名取自《诗经》“安且吉兮”之意。安吉邻近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圈的重要西北节点[1]。

作为我国第一个部级生态县,安吉的“美丽乡村”的名片影响深远。安吉还是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首,竹资源极其丰富。另外安吉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千年古刹灵峰寺,有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吴昌硕先生之纪念馆等等。

1.2 安吉绕城东线项目建设背景

绕城东线作为安吉绕城环线的东段,是安吉县近期重点工程,是杭长高速下口安吉的第一道外环线,对加快城东区块开发建设,完善县“七纵七横一环”道路框架极具意义。

安吉绕城东线景观项目南北走向,南起安吉大道,北至灵芝路。道路全长2280米,其中部有双洞隧道段约660米。东侧绿化带长1587米,西侧绿化带长1486米,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26米,中央有隔离带,东西两侧人行道宽度各1.5m,两侧绿化景观带各20米。道路等级是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景观设计内容包括两侧绿化带景观、行道树、人行道铺装、环境设施和景观小品等。

2.设计概念

2.1景观设计概念抽提

(1)生态人居

安吉县多年来坚持生态立县和城市协调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试点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全县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达95.7%[2]。安吉于2009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12年获得国内第一个以整个县域绿色生态建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美丽乡村的“安吉样板”将安吉的生态名片畅响全球。因此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力求呼应生态人居的理念,因地制宜营造人居城市的模范。

(2)竹乡文化

安吉毛竹蓄积量和商品竹均名列全国第一,是著名的“中国竹乡”,以“城在林中,屋在竹中,人在绿中”的美景,用翠绿的世界迎接八方来客。安吉的竹海盛名在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安吉的竹文化亦是源远流长,展示安吉人民智慧厚重的民风。因此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竹类易作为主体植被广泛应用。

(3)秋色叶景观

安吉的绿色竹海给人印象深刻,不过到了秋冬之交,安吉的秋色叶树种亦是城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一来安吉适宜的秋色叶树种丰富,季相表现良好,美不胜收,另外红色黄色的叶色可以作为春夏绿竹的补充,丰富了安吉的城市色彩和景观层次。可见发掘安吉秋色叶景观的潜力,是安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方向。

(4)昌硕文化

安吉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乡。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享有盛名。在安吉绕城东线设计中,通过融合吴昌硕文化元素的景观小品的设计着力弘扬昌硕文化。

2.2 设计定位和设计主题

作为安吉的城市廊道塑造,设计景观定位为“生态绿道,文化走廊”,以呼应安吉美丽乡村理念,同时也传达出安吉生态文化内涵。景观设计主题为“绿竹环廊,彩链炫秋”:以安吉的青碧竹海为基调背景,秋色叶树种构成安吉绕城东线植被的骨架,成为安吉另一个有特色的景观风貌。

3.景观设计策略

3.1主线景观设计

主线景观是道路两侧绿带。整体块面从车行视角考虑,以设计车速60km/h计算,每秒车行距离约为16m。根据经验,15-20秒的空间变化节奏令人较为舒适,因此将隔离带和两侧绿带设计为200m-300m的块面大小,以粗放型的乔木林及地被为主,大色块的形象体现整体之美。靠近人行道一侧,考虑人行速度,适当缩小灌木和地被的块面尺度。

3.2道路交口节点景观设计

绕城东线和自南向北与安吉大道、后寨路、芜园路和灵芝路四个道路有交叉口。人群停留此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结合周边规划用地性质,设计多样的活动空间。不种植高大乔木,以免影响视线,设计采用精致细腻的手法,突出优美的树形、花灌木的明快色彩和错落的层次[3]。同时用低矮灌木修剪色带结合条石和花坛分割空间,提供人流集散和驻足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小广场。

3.3植物配植策略

(1)以乔木为骨架。大乔木形成主要景观,乔木与自然生长的矮灌木地被相结合,既体现生态性,又保证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与道路两侧环境相协调。(2)突出色彩季相变化。以竹林为背景的绿色长廊,采用适宜安吉环境的秋色叶植物增添缤纷色彩,形成一定的气势。另外地被植物选择乡土野花组合,突出野趣和生态效益。 (3)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运用新优品种。发挥植物多样性原则,不仅满足春景秋色的景观效果,亦大大提高环境质量。竹类价格低廉,资源丰富,选用安吉本土常见易得的竹类品种,如青竹、菲白竹、安吉锦毛竹、紫竹、孝顺竹、乌哺鸡竹等。无患子树源充足,在安吉生长良好,高大挺拔,树源丰富,秋叶叶色橙黄美丽,选用作为行道树树种和绿化带主要树种。其他秋色叶树种选用如无患子、银杏、黄山栾树、乌桕、榉树等。(4)远近期结合。密林和片林结合;重视植物的生长态势,慢生和速生结合;同一品种也注重植物规格的变化。(5)设计风格多样。种植设计中采用多面观赏布局,片植、点植相结合,配置简洁大方、色彩丰富、疏密有致。充分考虑植物观赏视线和植物自身的生长需要,突出可识别性。

3.4景观小品和铺装设计

道路选用富有特色的路灯,整体灯光色调以暖色调为主,烘托温馨的夜景氛围。主要节点和开放空间增加富有安吉本土文化特色的景观灯,比如竹节造型,竹茶印画和昌硕文化纹样的灯具小品的运用。

铺装采用低碳而经济的环保生态材料透水材料和本土材料。广场铺装的花纹结合安吉文化特色,紧扣竹茶印画和吴昌硕文化的人文氛围。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景园林价值观已不断趋近“艺术审美―社会功能―生态效益―文化价值”的渐进式叠加式发展[4],安吉绕城东线是安吉便捷的交通路径,城乡过渡的生态通廊,也是文化展示的人文走廊。目前安吉绕城东线建设正在施工,不久将投入使用,有理由预感,绕城东线将成为美丽安吉的一道新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鲍晓军,卜庆军.安吉竹产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观察,2011,(10):168-171

【2】 安吉县统计局. 安吉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03-29

第5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齐耳短发,晒得红黑的小方脸,朴素的衣着,不时摇一下随身带着的蒲扇。初见符益丽的人,都觉得她和其他在家带孙子的农村老太太没有多大区别,一番接触了解下来,方知这瘦小的老太太能量大。

“不出风头怎么能干事?”

1977年,符益丽从白石水镇嫁到铺儿村,由于她性格开朗,爱唱爱跳,村里人很快就认识了这个叫“十二妹”的陈家媳妇。

“十二妹”是个勤俭持家的好手,她的丈夫陈有彬是县纸厂普通工人,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她起早贪黑,把屋里屋外的活都扛起来。当时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随着两个儿子的先后出生,各种开支渐增。为了分担丈夫的压力,她一边敬奉公婆,照顾孩子,一边勤劳种养,种香蕉、龙眼、荔枝,养鸡、鸭、猪,邻居们都夸她能干。

管好“小家”的同时,符益丽特别上心村里邻里的事。村委召集开会,她总是第一个到,帮助村干部点名和维持会场秩序;集体冬修水利、修路,她从不缺勤,还常超出工;村民有矛盾纠纷,她主动上门去找人谈心调解;谁家有困难,她都去帮支招。

“一不是干部二不是党员,净爱多管闲事!”“好出风头!”事管得多了,也有得罪人的时候,还招来一些闲言碎语。话传到符益丽耳里,她没放在心上。“关心集体帮助别人怎么是出风头呢?不出风头怎么能干事?”带着多为集体为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想法,符益丽继续乐呵呵地忙乎。

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陈家已成为三代同堂大家庭,当年的“十二妹”已经变成了阿婆。岁月带走了青春,带不走她心系集体和乡邻的那份热情。今天去看望生病的李奶奶,明天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后天帮邻居照顾孩子……因为扛得住闲话,不怕别人说闲话,符益丽遵从自己的心去做事,日子每一天都过得有滋有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符益丽几十年如一日热情不减无所求地服务集体服务邻里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和认可,都把这个爱出风头的“十二妹”奶奶当成村里一宝,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都要找她商量一把。

“能为大家多做一件事,我就多一分快乐!”

2007年,经群众推举,符益丽担任铺儿村的副队长。铺儿村其实就是北通镇平坡村委的一个村民小组,副队长这个头衔,带责不带薪。即便只是这样一个芝麻官,对符益丽却是莫大的鼓舞。“这下可以更理直气壮地做事了。”符益丽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副队长这个工作平台,让符益丽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了更多的集体管理工作。

符益丽清楚地记得, 2010年7月15日,村里彩旗飘扬,她和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城乡风貌改造工程”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启动仪式。作为钦州市城乡风貌改造的试点村之一,铺儿村的建设任务之一是拆掉原来近百间泥瓦房,并统一将房子规划成“白粉墙、琉璃瓦、翘屋角”桂东南沿海民居特色风格小洋楼。为了配合做好旧房改造工作,村里安排符益丽负责保管和发放上级拨付的装修材料。发放装修材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一是补助材料包括涂料、石灰、水泥等,工作量大;二是各家各户均按建设面积享有对应数量的材料补助,必须做到账物一致;三是各家各户装修进度不一致,群众随时前来领取材料或分多次领取材料。为了确保工作不出现失误,符益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发放材料前反复核对账目,认真清点物资,每天晚上回家前先在仓库清点物资数量,核对发放清单,确保账物一致。为了方便群众领取装修材料,她哪怕是在楼上厨房做饭菜或是去屋后菜园摘菜的小段时间里,都不忘带上手机,方便群众随时找到她。2010年春节前夕,村民们告别昔日低矮破旧的泥瓦房,乔迁漂亮小洋楼,张灯结彩闹春节。劳累了大半年的符益丽终于也松了一口气,但她不敢告诉家人,当这个管家期间,她的体重从96斤锐减到85斤。

旧房改造完成后,符益丽又歇不住了,风风火火地组织村民捐款和投工投劳配合上级进行村活动中心大楼、舞台、污水处理池、道路硬化等项目建设。哪里有集体的事哪里就有符益丽模范带头的身影。在投工现场,这个50多岁的小老太不怕脏不怕累,挑起担子使起铁铲不亚于青壮年,不由得群众不对她竖起大拇指。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项目支持以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铺儿村顺利完成了“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建设任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铺儿村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市、全县新农村示范亮点。时隔几年,村民们茶余饭后仍对她这个“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大管家”的故事津津乐道。符益丽也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当年有很多次是关掉煤气停止做菜去为村民发放装修材料的。” 问她哪来的这劲头,符益丽笑了“我都这把老骨头了,还能为乡亲们做事也是我的福气啊。能为大家多做一件事,我就多一分快乐!”

56岁入党:“靠近党组织,工作有动力”

2008年,符益丽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她已56岁。在入党申请书上,她一笔一画地认真写着“靠近党组织,工作有动力”。需要动力,是因为她觉得有压力,有压力是因为她心里头有团热火。作为她的入党介绍人,张德宏最明白符益丽的这团火。张德宏是浦北县北通镇平坡村党支部书记,谈到符益丽,他是由衷地赞赏,“符益丽是我们村委的得力助手,她责任心强,乐于接受任务,工作认真负责,能坚持原则,敢于批评不良现象,她办事我很放心!”

“入党宣誓后觉得浑身更是劲了。”符益丽这样形容自己入党时的心情。入党后,符益丽暗暗提醒自己不再是一名普通的群众了,是党员就要进步,就要发挥模范作用。她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活动和支部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在工作上、生活中时刻以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当工作上遇到困难或群众不理解时,我就想着有党组织依靠,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符益丽在党组织的怀抱里坚定了信念,增添了新力量。为了帮助乡亲们勤劳致富,符益丽和村委干部一道,组织发动乡亲们种植蘑菇、荔枝、罗汉松,还成立了花木培育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01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启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铺儿村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制定了《铺儿村卫生公约》,划分各家各户“责任区”,墙上有制度,清洁靠大家。为了让《卫生公约》深入人心,符益丽挨家挨户串门和村民拉家常,宣传清洁工程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帮助村民端正态度,自觉执行《卫生公约》,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

为了做好榜样,符益丽从自家做起,每天晨起先将自家清洁责任区打扫干净,再拿着劳动工具,背着一岁多的小孙子在村里扫地、除草、清理垃圾。遇到谁家乱倒垃圾或有其他不讲卫生习惯的,符益丽就对照《卫生公约》和对方讲道理,督促整改,要求家家户户“门前三包,门内达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符益丽的带动下,村里的党员陆续加入义务扫地的队伍。渐渐的,村里的其他群众坐不住了,也纷纷加入扫地行列,包括一些老人、儿童,都在主动为共建美好家园出一份力。通过清洁整治,乡亲们不仅逐渐养成了人人爱清洁,人人讲卫生的好习惯,也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凝聚了力量。如今,走进铺儿村,村路整洁宽敞,公共活动场所一尘不染,家家户户小洋楼窗明几净,加上环绕在村头村尾的荔枝树和一簇簇生意盎然的青竹,铺儿村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画中生活着的人们善良,安详,和谐,幸福。

“北通镇有个铺儿村,铺儿村有个十二妹”。好事出门传千里,符益丽成了当地的“名人”了。201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时任自治区主席)到铺儿村检查工作时,亲切地与符益丽交谈,高度赞扬她脚踏实地、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2013年,符益丽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

第6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云南;乡村;坡地;景观规划

引 言

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以及云南省“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个、美丽村庄1000个、特色村庄5000个,重点打造500个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

云南乡村的分布几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这种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较大的情况在云南乡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坡地景观的研究,考虑村落的自然景观不被破坏和设计的可实施性,从乡村景观的角度来解析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对云南山地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云南乡村景观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观元素呈现多样性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乡村地域的景观基底。在云南所属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多样,高差大,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而这些较为缓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发展成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类在云南均有分布,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气候的立体性、水文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的丰富且具有当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观要素为乡村景观的基底,人文景观要素则为整个景观的灵魂,凸显了当地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类型多样,拥有25个少数民族,并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乡村的人文景观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为主,也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说、图腾、服装等都是塑造当地特色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观规划总体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在整个景观规划中,充分了解当地所处的环境在建筑的分布上应依山就势,建筑样式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统一,既充分展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良好乡村风貌,也在风格上突出地区的特色,与其它村寨形成差异。

2.2 完整性与统一性

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整体布局,保证景观效果统一和谐,避免出现太大的差异,各个分区区别的同时也要互有联系,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统一。

2.3 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分析当地是人文景观为主,还是自然景观为主,并从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将其作为整个景观表现的核心[3]。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要素,如: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展现独特地域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2.4 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建筑小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具备视觉观赏性,将功能性与观赏性机密结合,做到景观服务于功能,功能中表现景观。

3 云南省墨江县迷帝茶村景观规划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新抚镇内的新塘村大山组,规划范围界定为南北纵长656m,东西向宽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组及其周边地域,规划总面积约130000m2。云南省墨江县新抚镇新塘村大山组位于哀牢山系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片区东部的生态防护林区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点位于规划区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当地以种植迷帝茶为主要产业,整个地块80%为坡地茶园,其他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绿化用地。

3.2 项目定位

基于“美丽乡村”的政策支持,考虑新塘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将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园的保护开发,并以当地特产“迷帝茶”为村名,更名为“墨江县迷帝茶村”彰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迷帝茶村定位为以山地茶园观光为基础,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体验为内核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现状分析

3.3.1 自然环境

新抚镇境内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为受地质构造控制发育的河流、河谷强烈切割的地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总体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

3.3.2 人文环境分析

(1)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镇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朝,新抚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当地的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赐“岁俸京师”匾一块,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当时的“茶马古道指路碑”,作为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见证。

(2)民族与宗教

新抚镇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浓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3.4 总体构思

(1)合理确定区内斑块、廊道规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的分区规划,不同区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构建不同的主题;以茶文化为主线,哈尼文化为特色表现之一,以山地地形为承载,茶田为景观基质。运用廊道横向串联景观空间;利用错落富有层次山地茶田,构建完整的垂直景观序列,形成赋有节奏的景观韵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在景观规划中,在各个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变的地势,运用山体道路的修建,茶树的种植构建立体的景观空间。其中茶园中茶树采用等高线种植法,顺地势具有层次感的展开,既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齐起伏有序的茶园具备了和谐的美感,对茶园仿若天成的自然艺术加工,使游客有亲近自然,平稳之感。山体道路的修建,顺地势沿等高线铺设,柔和的曲线随着视线高低起伏,连绵盘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矫揉造作,具备了富有节奏的和谐韵律。

3.5 景观规划方案

3.5.1 总体景观结构

根据当地的起伏的地形、规划的道路网、旅游线路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整个旅游村的景观采用“一心两环四区五节点”的总体景观结构。

“一心”构筑整个村庄的景观中心;“两环”形成环抱整个村落的特色景观廊道;“四区”在同一个文化主题下,形成四个不同功能的景观组团;“五节点”构成景观的亮点。

3.5.2 一心――茶话迷帝

本区域包括茶文化广场和茗品楼景观,主要以茶文化广场为核心景观。

(1)茶文化广场:传统的圆形广场,铺装以碎石、鹅卵石、青砖为主,营造自然乡村的氛围,融入大自然;在广场边缘,景观视域较好的两边设计观景台,可以远望整村的面貌以及台地式的茶园景观;广场靠山体的边缘,设计了六块宽6m高2.5m的浮雕景观墙,墙上主要为迷帝普洱茶的历史来源再现;在广场内设有木质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区:即广场周边的建筑群,为茶室、茶店和土特产商品铺,在景观设计中,重点运用铺装和植物搭配来衬托建筑形式美,风格要求统一协调,铺砖选择青石板与鹅卵石搭配,植物以兰花、、茶树、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坛内放置与茶有关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两 环

(1)茶乡漫道

“茶乡漫道”主要是为了展现整个茶园的风光,由茶养生知识走廊和茶间小道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环线。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养生知识走廊顺着道路的走势来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一面设置景观墙,墙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与不同的用法,从冲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来讲解茶的养生知识,特别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着游步道均等距离放置七个铜质雕塑,形象的讲述茶叶的制作流程;整个走廊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为铺装。

(2)茶马古道

村内有一条茶马古道穿过,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修复茶马古道,将其修建为鹅卵石青石板铺装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在沿路设置刻有与茶有关的诗词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区――景观分区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更加贴近自然,体现出“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分为:入口服务区、茶园观光区、特色民俗区、生态防护区。

(1)入口服务区

入口区首先应满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设置一般应该包括停车场、入口场地和服务接待区。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功能性的同时应满足观赏性的要求,凸显作为村庄门户及带给人们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场地多处理成空间开敞的广场,以便于游人通过、停留、休憩等,同时要在入口区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处可放置一块当地特有的岩石,邀请著名书法家为其题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个大字,简单而不失大气。此外巨石周围以迷帝茶为灌木,再配以桃树、贴梗海棠等花木,从而避免色彩单调并突出当地的特色。

(2)茶园观光区

本区是游客的主要游览区,是构成茶园景观格局的主体。首先该区要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①在茶园间布设游步道,主要顺沿山体等高线顺地势而修建。

②游步道设计应具有曲线婉转、自然流畅的韵律和动感,既要有“曲径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③运用景观的多样变化消减视觉疲劳。

开敞的茶田景观要素单一而纯粹,容易造成游人长时间漫游后的视觉疲劳感。因此,在茶树间隙种植一些花木或色叶木,既避免单调也可作为茶树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种桃树、红枫、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调的单一。

④在游步道两旁,设置多样性的景观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区

本区主要为当地村民的居住区,分为旅游接待住户区与传统住户区。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当地的山地地形相适应,建筑布局为台地式,分层次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哈尼文化相结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构筑物;但是所承载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着重点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户区:因为除了住户的需求,还承载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要求符合景区的标准和要求,建筑内外部相协调,入户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户门口种植茶树茶花,门前挂红灯笼。

传统住户区:不承载旅游功能,景观规划设计趋于自然简单生态,色调一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4)生态防护区

本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天然松林形成绿色屏障,优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际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保护为主。

3.5.5 五节点――景观节点

(1)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设置在停车场边上,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路经之地,供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选择骑马游览茶田、重走茶马古道。

在景观设计上简单粗犷,风格以古时候驿站的风格为参照。马桩、围栏和草地构成一幅充满乡野味道的风景。

(2)茶马古道碑

现状中的古道碑没有予以保护,周边良好的茶园景观处于零开发状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古道碑修复保护起来,在一旁修建一个观景亭命名为“古道茶风亭”,作为一个景观点,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

(3)茶泉

现状调查中,村内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味甘甜,规划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景观的节点之一。设计竹子作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铺就,旁边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观设计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设一个“茶香亭”,作为村民和游客休憩娱乐的场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处出水口,出水口较为集中的片区,地势较洼易积水开发难度大。所以在规划中,选取一处挖深开发成水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其命名为“茶溢池”。驳岸采用自然式,更贴合乡村的气质,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种植,采用花木与色叶植物调和色调,建设亲水平台延伸至水面,沿岸设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赏风景。

3.6 景观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内的景观小品的设计,以体现“美丽乡村”“迷帝茶文化”为指导,景观小品从材质、色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性与文化内涵。主要分为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民俗风格小品两大类型,以求分别适应并配合不同的景观性质,从而达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并最终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各主题小品设计构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系列――设计以采茶、制茶、收藏茶、卖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应制茶过程的雕塑、茶杯、茶盏、茶框等素材的风格小品,材料可以选择当地的木条、竹和石材等,突显其地域性。

(2)乡村野趣小品系列――设计以当地丰富的木材、石材为主要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品景观的设计,在尽可能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结合田园文化和农村风貌特色,从中抽取“农具”、“竹筒”、“图腾”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展现出当地农家特色,又与旅游区的主题相呼应。

4 结 语

云南的山地乡村,地形复杂,条件多样,在景观规划中,要针对乡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虑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观元素,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以人为本,做到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的发展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0,(21):1~2.

第7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美丽;景与物;人与情;哀愁;语言

一、王奎山简介

王奎山(1946―2012),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1987年创作小小说,已发表小说、散文、随笔多篇,结集出版了《加尔各达草帽》、《王奎山小小说》、《偶然》等。曾获《小说月报》百花奖,多次获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佳作奖,2003年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代表作品:《红绣鞋》、《蓝围巾》、《羽绒服》、《刨树》、《水仙》、《凤桃》、《一缕轻烟》、《雨中的玲》、《别情》等。

二、王奎山小小说创作

王奎山的小小说创作始于1987年,作品多为农村题材,其间洋溢着朴素、恬淡、浓郁的生活基调,表现乡村生活的原生态。在乡村生活的原生态中,王奎山敏锐地捕捉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风土与人情,感受乡村人物命运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世事变迁。王奎山小小说中乡村世界写得情真意切,信手拈来,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三、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的“美丽”

每位作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作家的作品渗透着深刻的哲理,读罢掩卷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有的作家的作品挖掘人性的深度,把人性中的假恶丑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读罢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而王奎山的作品给人怎样的感受呢?“在风尘生垢的世界,我们用疲乏的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只是空虚、疲惫。但有时会有一位真性情的人出世,禀着他纯洁的心灵,张着天真的眼睛,在破烂不堪的世界里发掘出最后的宝藏,发现这世界上原来还有崭新的光明,他便是王奎山”。[1](P185)王奎山借助乡村传奇景与物、人与情的叙写给我们展现了属于他自己乡土世界的那份独有的“美丽”。

(一)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的景与物

作为叙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如果作品中没有家乡的山水草木、牛羊马群,则未免有些牵强。当王奎山把创作思路引向乡村题材时,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在作品中出现,或为作品中人物服务,或为辅助情节向前发展,或交代环境,或表达象征。王奎山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乡的景与物,也正是家乡的景与物激发着王奎山的创作灵感,描绘出一幅幅乡村生活的风俗画,使作品洋溢着朴素、自然、清新、质朴的气息,展现着乡土世界的独特“美丽”。

纵观王奎山创作的小小说,家乡的景与物是为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作陪衬的。作品《冬天里》开篇写到:“冬天来了。冬天不是一下子来到的,而是一步一步走来的。先是上学的时候,路两边的枯草上面都结了雪白的霜。然后是一天比一天冷,风刮到脸上像刀子割的一样疼。然后就开始温雪,也不刮风了,也不像过去那样冷了。可是,突然一天傍晚,大风一刮,鹅毛大雪就刷刷地下起来了。”[2](P111)冬天如期而至,白雪缓慢而来,开篇对于大雪的描述是为东升和爷爷下“吊坯”捉狗獾作陪衬的。对于雪天东升和爷爷下“吊坯”捉狗獾其乐融融场景的描述,实则表现出王奎山对于远逝的少年时代和田园生活的深情回眸和美好记忆。王奎山笔下对于驴子的描写值得一提,“驴”在王奎山笔下不只是一种为乡村人民驾车劳作的动物,更是成为了乡土生活的一种符号和象征。《驴子的歌》中如是写道:“我有多年乡村生活的经历,对驴子可谓是了如指掌。如果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驴子在我心中所引起的情感,那两个字是温暖。”[3](P177)王奎山作品中写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驴子,不管是任劳任怨,不计任何报酬的驴子;抑或是只顾痛快,斗一时之气吃了大亏的驴子;又或是打麦场上由于欲望之火而铤而走险最终得逞的驴子,毋庸置疑的折射出作家王奎山对自己所叙述的乡土世界的熟知和不由言说的深情。

总而观之,王奎山小小说笔下乡土世界的景与物是作为故事的陪衬而出现的,但是这种陪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象征着乡土生活的历史与积淀,代表着作家对故乡最深沉的回忆和爱意,增添了最真实自然朴素的乡村气息,展现着最独特的乡村“美丽”。

(二)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的人与情

在王奎山极其平凡简单的乡村日常生活中,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他们朴实能干、心地善良、既热情似火又恪守道德,构成了王奎山小小说多姿多彩的人物画廊。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宽容让我们喟叹;他们对亲情的渴望、表达与珍惜让我们感动;而邻里乡亲之间相处之情的那份单纯又让我们向往。平凡的生活,简单的话语往往传达出最真挚的感情,体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真善美,使乡土世界的“美丽”表现到极致。

《红绣鞋》中的麦苗还未来得及嫁到贵家,贵就阵亡在前线了。麦苗另嫁他人之时,以儿媳妇的身份向贵的母亲下跪请饭,跪地认贵母为亲娘,并且交代麦叶帮着贵母担水劈柴,同时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是麦苗在出嫁的当天把一双红绣鞋留在了贵的遗像前。这一片耀眼的红是麦苗对贵的所有爱情,同时又是麦苗自己的象征,人走心却永远陪在贵的身边。

王奎山乡土小说中忠贞、执着的爱情让世人喟叹,而对于亲情的渴望、表达和珍惜更让人动容,人间的真情在他笔下表达的淋漓尽致。《羽绒服》中写了远在厦门打工的女儿原本打算回家陪男人和女人过年,但是由于厂里临时接到了大批订单,过年回家的愿望无法实现。在春节的前夕,女儿给远在故乡的男人和女人邮递了一个包裹,里面有两件羽绒服,分别是给男人和女人的。收到女儿邮递过来的羽绒服,老两口自然很开心,但是夜深人静之时,男人却感觉到女人的身子一抖一抖的,忙伸手往女人的脸上摸,摸到的是一手的泪水。“一抖一抖”、“摸”、“一手水”,简单的几个词语使父母对儿女的无限思念之情跃然纸上。电话铃响起时,男人扑到电话机那里报告羽绒服的暖和,并且趁机告诉女儿“你娘昨夜里很想你,想得都哭了。女儿大声抢白道,想啥想?有啥好想?我昨儿一点也不想哩。说着,叭地一下挂断了电话。女人无奈地放下了话筒。然后,和男人相视而笑。就仿佛,受了抢白是一件多么好玩的事情一样。”[4](P10)女儿的大声“抢白”、“叭”地一下挂断电话,看似无情却隐藏着内心最汹涌真挚的情感。“抢白”的背后,“叭”地挂断电话的背后定是泣不成声和不由言说的思念之情。

四、 王奎山小小说乡土世界流淌着的淡淡“哀愁”与“忧伤”

“在生命的浪潮当中,有一滴晶莹的真露,那是人们最不愿涉及的纯粹,里面藏着淡淡的美,藏着淡淡的忧伤。”[5](P185)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王奎山某些乡土作品恰如其分,那这份淡淡的忧伤又是什么呢?那便是王奎山最不愿触及的人性中的“肤浅”与“城府”,抑或是“恶”的成分。

王奎山乡土小说于嬉笑中鞭策“刻薄”,彰显“宽容”。作品《刨树》中写了石头与结实的故事。石头要搭一个猪圈,缺一根檩条,就去刨屋后的洋槐树,而结实却出面阻止。原因是石头家的这颗洋槐树是结实家洋槐树的根串过去而长成的,两人对于拥有这棵树洋槐树的所有权深信不疑,谁也不退让,场面僵持不下。村主任出面调解无果,“两人像是比赛砍柴一样,你一下,我一下,不一会,那颗三把粗可以当檩条用的洋槐树,就被劈成了一堆碎片片。”[6](P7)这个关键场面在其他作者手里,也许正是一个大笔泼墨的时机,但是王奎山却笔锋一转,让故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而去。“围观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被两个人的行为逗乐了,都嘻嘻哈哈的笑。有的人,甚至笑得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大家都说,真好玩儿!弄到最后,连石头和结实两个人也不得不跟着大伙儿笑了起来。就这样,一场悲剧变成了喜剧。”[7](P7)正如杨晓敏所说:“刨树言近旨远,通过树根树干的无奈纠缠,透视中国农村亘古封闭的乡间邻里关系,于斤斤计较中显得宽容,牵扯出人性的藕断丝连般的黑色幽默感。”[8](P3)王奎山对于“不善”与“刻薄”的表现从来就是点到为止,留有空白,不作主观的评价与判断,却让读者肃然起敬,从中受训,留有内省与反思的空间。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村主任评理》、《割韭菜》、《水仙》、《游戏》、《小椅子》等,作家正是通过作品中以德报怨的方式给世间减少了些许人性中本不该有的“肤浅”与“城府”,增添了一份温暖。

王奎山乡土世界中流淌着的哀愁与忧伤,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性中本不该有的“肤浅”与“城府”,另一部分原因则来自于渺的个体在时代的车轮碾压之下的无处可逃和坚强生存。在《一缕青烟》中,万佳芬响应党的号召来山区小县任教,因与教语文的肖老师排演话剧招来闲话而调到乡下中学,并且在期间受到很大冲击以至于一生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流言的散播和时代因素使得万老师的人生如一缕青烟随风逝去。

朴素、自然、本色,如“信天游”一般的语言表达同样增添了王奎山乡土世界中的“美丽”与“哀愁”。“品读王奎山的作品没有陌生的词语,有的只有熟悉的味道,每个人物都像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在读者的心中徜徉,宛如划过天空的信天游,悠扬的歌声传遍在蔚蓝的上空,人们会以熟悉的心灵体会欣赏着,还会给予相同的回应”,[9](P190)这段优美的文字正是王奎山叙述语言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2012年,“麻雀”之王因病逝世,而乡村传奇定会百世流芳。王奎山始终在追寻真诚、善良、美丽的人性,为此,他笔下乡土世界的景与物、人与情才如此美丽。同时,王奎山笔下也写了人性中的“肤浅”、“城府”以及人世的不尽沧桑。实则是:王奎山想借助他小小说乡土世界的“美丽”与“哀愁”这种具有对比性的创作,从而来实现纯真、善良人性的回归。(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媛媛、刘天平.划过天空的信天游――王奎山小小说创作论[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2] 王奎山.乡村传奇[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3] 王奎山.乡村传奇[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4] 王奎山.乡村传奇[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5] 陈媛媛、刘天平.划过天空的信天游――王奎山小小说创作论[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6] 王奎山.别情[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7] 王奎山.别情[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第8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建设美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提升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水平的内在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引导农村人口集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根据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和《关于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按照“狠抓投入、推进转型、改善民生、强化执行、全力加快追赶跨越”的要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以深化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二大龙头工程建设为主抓手,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开展沿线、沿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二、建设目标

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镇乡、街道资源、区位、人文、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到2015年,建成20个以上的精品村、30个以上洁美村庄、培育中心村32个、创建市级示范村25个以上、建设污水单项治理村300个以上。重点建设好三条观光带:一是游埠至诸葛连接线沿线,依托诸葛亮、李渔等名人和历史文化建设名人古村落观光带;二是至芝堰沿线,依托白露山资源和高新农业园区建设生态风情观光带;三是至马涧、柏社47省道沿线以杨梅采摘游为主的农业观光带。

按照抓点、串线、成面的推进方法,将美丽乡村建设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2011~2013年,突出重点,典型示范,重点抓好省市小康示范村、特色文化村、中心村、景区周边村、干线公路沿线村的创建工作,2014~2015年,全面推进,连线成面,继续抓好集镇所在村、中心村建设工作,实施2~3个乡镇的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创建采取自愿申报和指定创建相结合的办法。年初各创建村提出申请,经镇乡、街道推荐,由市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创建时间一般为二年,第一年重点是编制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的提升,第二年重点是其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三、主要任务

(一)以农房改造为抓手,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

1.推进中心村培育。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村庄撤并力度,加快中心村建设,通过培育建设,改善中心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增强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力、公共服务辐射力、经济发展带动力,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加快农房改造建设。积极引导开展农村住房改造,集中力量加快农村危旧房的改造,采取改建、扩建、翻建、新建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鼓励集中建设联立式住宅,严格控制新建独立式住宅,通过连片拆除危旧房、集中建房为新农村建设腾出发展空间,确保农房改造建设新增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总量平衡有余。

3.鼓励下山移民。按照人口集聚的趋势,推动自然村落缩减,对村庄布局规划中明确需要搬迁合并的不宜居住村,按规划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引导农户到中心镇、中心村购房、建房,对高山、远山村实施整体下山搬迁,异地进行安置,重点建设下山移民小区,推进高山远山下山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

4.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中心村为重点,每年启动若干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将适宜复垦耕种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二)以村庄环境提升整治为抓手,加快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整治扩面提升工程,对规划保留的行政村都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环保设施项目,到2015年,农村垃圾集中收集覆盖所有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达到70%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户数的90%以上,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2.推广农村节能节材技术。深入实施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畜禽养殖场(户)沼气利用技术普遍应用。实施“建筑节能”工程,推进农村LED节能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支持农户使用新型墙体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

3.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结合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实施,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成片连村推进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环境明显优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市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到2015年市级生态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0%以上。

4.大力实施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大力发展乔木和乡土、珍贵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森林村庄。

5.健全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工作,落实人员、制度、职责、经费,确保垃圾、污水等设施的正常运行。积极探索农村物业管理新模式,加强农村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维护。

(三)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抓手,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平台,建设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6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2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10万亩粮食功能区。结合农业“两区”建设,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农业资源保护,投入集约节约,生产全程清洁,废物循环利用,产品安全优质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积极创建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2.发展农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乡村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功能区集聚,集中治理污染。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来料加工格局。

3.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农村田园风光、山水资源、人文景观和乡村文化,打造生态家园,彰显农耕文化,展示乡土风情,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格局。

(四)以创建特色文化村为抓手,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创建特色文化村。在充分发掘和科学保护古村落、古建筑、特色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2.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美丽乡村评选创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把提高农民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创建重要内容,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推进农村文体广场、文化中心、图书站室和农耕文化展示场所建设,不断推进文化下乡。大力弘扬文明的婚丧嫁娶新风尚。

3.促进乡村社会和谐。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政策措施

(一)编制建设规划。全面分析市域村庄的空间布局、人口规模、产业设施等现状,根据农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人文积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各区块的生态功能定位和各类项目建设时序与要求,使规划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具操作性。

(二)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美丽乡村创建、中心村培育、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并逐年有所增长。要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把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培育与村庄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下山搬迁、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农村联网公路、农村电气化、乡村文化体育、绿化示范村、农民健康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生态项目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以及林地、矿山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补助,采取以“项目补助为主、达标奖励为辅”的资金扶持政策,财政补助资金主要支持村庄环境整治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具体对五方面的创建进行补助。

1.洁美村庄。洁美村庄就是基本完成四大体系建设,达到“四美”要求,做到宜居宜业宜游。补助资金采取预拨和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办法进行,扶持额度达到项目投资的80%以上,扶持资金按创建村主村人口数进行补助,人口在600人以下的补助90万元,600~1200人的补助100万元,1200人以上的补助110万元。

2.精品村。是在洁美村创建基础上,投入较大、效果较好、辐射带动力强、内涵丰富、层次更高,达到全省美丽村庄建设标准的先进村,扶持额度达到总投资的80%以上,扶持资金按创建村人口数进行补助,人口在600人以下的补助160万元,600—1200人的补助180万元,1200人以上的补助200万元。

3.中心村。重点要建设好“二区一中心”,主要对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和最大居住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进行补助,一般每村补助120万元,省级示范中心村补助140万元。

4.示范村。重点是农房改造、环境的提升整治和“穿衣戴帽”,达到创建设标准并通过验收的,人口在600人以下的补助20万元,600~1200人的补助25万元,1200人以上的补助30万元。

5.污水单项治理村。2008年以前(含2008年)已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但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重点要建设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要求入户率70%以上,补助额度按照村庄农户数进行核定,农户总数在200户以下的补助15万元,200~300户的补助20万元,300户以上的补助25万元。

要因村制宜,科学编制创建规划,突出个性,体现特色。对洁美村、精品村的创建要统一委托编制建设规划,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项目实施前要有预算,项目完成后要有决算。

(三)强化技术服务。大力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在生态产业、清洁生产、环境治理、水源保护、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农房改造、古民居修缮等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组建美丽乡村技术指导组,从建设、规划、国土、交通、水务、林业、环保等部门抽调、招聘或留用二线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集中办公。充分发挥技术指导组作用,定期开展技术会商,及时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市农办作为牵头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并抓好协调落实。旅游部门要指导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要抓好生态产业、具体项目的技术服务。生态办要指导协调生态市创建巩固工作。国土部门既要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地,又要研究指导节约土地、集约用地。

(四)强化宣传考核。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先进典型的总结和推广,适时组织现场会、推进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宣传先进理念、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促进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创业创新,自觉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9篇:美丽乡村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08年,作为黄浦江源头的浙江省安吉县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处理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农村建设口号,并制订建成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此时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也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以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模式,不仅是新农村发展趋势,也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

1 理论与现实意义

结合住建部2013年40号文提出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广东省2011年决定创建宜居城乡、打造具有鲜明广东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以及近期广东省提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在广东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

区域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区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寻求到良好竞争合作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1]。区域及其产业如何做到区域内外有效竞争与合作,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所在。“美丽乡村”建设秉承这一战略理念,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不仅抓住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契机,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更为粤北地区进一步落实该省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环境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省推进该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设“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乡村,就要从生态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入手。“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从生活和生产2个方面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十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求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1.3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美丽中国”,既注重人们生存环境的宜居性,也体现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它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实现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社会”[2]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着手于规划、建设和发展基础生活单元――乡村,从源头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广东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2 现有评价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建设实践研究[3]。其中,指标体系主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内涵挖掘或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着手,基于地方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依从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当地乡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延伸,其评价模式既要继承以往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丽”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总结目前广东省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及其特点,是客观衡量和评价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步骤。

2.1 纵向模式:以行政体系为基础

2.1.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国家行政体系划分,从省级至村级存在各行政层面的评价模式。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从下到上宏观指导性越来越强;从上到下微观操作性越来越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例如:省级层面,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4];村级层面,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上,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2.1.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目标明确,工作易于推动,行政操作特点强。但若上级政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足,将导致建设目标脱离实际。同时,若基层政府对上级政策目标误读,将引起当地建设偏离中心路线问题。

2.2 横向模式:以市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为基础

2.2.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广东省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事实,结合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如: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化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收入差距大;东翼地区村组织经济实力弱,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清洁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北部山区农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落后[5]。评价方法上,仍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获得综合得分。

2.2.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充分考虑宏观发展与微观运作,有效结合地域差异性。既能客观反映各地现实发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借鉴;既紧跟区域发展现实,又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但受地方发展定向思维影响,人为指标选取及划分不可避免,评价结果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

2.3 点状模式:以县级及其以下行政区划为基础

2.3.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以县(市、区)域为评价单元,通过选取不同建设目标,结合现实政策发展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或“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某地可专门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为一级建设指标,通过二级建设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落实一级指标[6]。

2.3.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基于单个县(市、区)域范围,评价体系特殊性强。评价的最终结果单纯为落实上级建设要求提供服务,或借此契机为创新地方建设途径服务。该评价一般仅适用于当地,或与当地情况类似的周边县(市、区)。实践性、微观性、局限性强,更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性较差。

3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3.1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

由上文可知,3种常用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虽各有特色,但评价程序(指标体系选取和评价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纵向模式着重于行政指导性;横向模式着重于区域借鉴性;点状模式着重于可落实及特色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即以村民群众为主体,以村民基层组织为议事决策平台,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为内容,切实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际生产中应该借鉴点状模式的特色性、纵向模式的行政性、横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通过点的发展、线的辐射及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局部发展,又考虑到整体关系,有利于区域统筹。

3.2 注意的问题

3.2.1 指导思想。首先,近年来广东省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次,为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注重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第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东省为适应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一直着力于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着力于优化运输网络结构,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一体化。这些都突出了选择基于线状评价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选择线状评价模式成为必然。因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以交通干线沿线建设为核心,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主线开展评价工作。

3.2.2 指标体系。以社会经济建设内容为选取范围,注重交通干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环境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交通干道沿线区域、村庄及其内陆辐射地进行评价。同时,依据村庄离交通干线的区位距离,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农业建设区、保护建设区等4个区域,选取不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评价,以满足不同发展条件村庄有区别的建设目标。其中:优先建设区和主要建设区一般包括了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建设比较成熟、经济条件好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农业建设区一般包括传统农业发展成熟、经济水平在当地发展适中,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自然保护区一般包括开发较少、自然传统村落明显、区位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

3.2.3 评价方法。着重不同类型评价区域指标权重选择和标准划分上的界定。其中,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以工农业/商贸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农业建设区以现代农业/农业保护区/传统文化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保护建设区以旅游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者均需制定权重及标准。

3.2.4 综合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性模式,与其他评价模式评价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评价模式。其特点就在于,结合了交通干道的线状辐射功能,对交通干道周边区域进行评价,是宏微观的结合。缺陷在于,因人为的划分,虽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却仍存在缺乏变通的可能性。基于正反两面考虑,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线状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应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4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王富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J].经济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3] 许可杰,刘喜波,马鑫.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3(3):77-79.

[4] 李大胜,余建斌,范文正.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8(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