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精选(九篇)

美丽乡村人文建设

第1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述评

党的十召开以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也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农业部办公厅于2013年2月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使全国范围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正式开始。“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分为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五个部分二十个目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

一.“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义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因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便是落实十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要首先将农村的发展建设纳入重点考虑的范畴,进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威胁的今天,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无疑为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也确有其必要意义。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需要

创建“美丽乡村”活动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局限。面对不断发生变化的时代形势,农村的经济如何得到良好发展,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而“美丽乡村”活动的一个主要建设目标就是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进而打造具有高效率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因而农业部进行“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对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农业部开展“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的生态文明,为人民的生活创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良好环境;此外,“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还能够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物质方面极大丰富,从而保障农村人民的生活得到物质方面的有效保障,加之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改善当前的农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对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与效果

1.“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原则

在“美丽乡村”活动的创建过程中,秉持相关原则,从根本上保障“美丽乡村”活动的有效性得到实现。基于此,农业部“美丽乡村”建设时将以人为本,强化主体;生态优先,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等作为基本原则,活动开展过程中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和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在同时发挥一些“美丽乡村”的典型建设模式的榜样作用,推动整个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2.“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目标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建设目标包括产业发展、生活舒适、民生和谐、文化传承、支撑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而经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农村地区的产业形态、生产形式、资源的利用方面、生活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方面、人民权益的维护方面以及乡风民俗的传承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这些目标设置也比较符合创建活动的基本情况,适宜农村地区的建设基础与发展水平,对“美丽乡村”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有效方向指导。

3.“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点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首先要确定一些重点内容,这对整体的创建活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的工作中,组织乡村试点、创建发展典型、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利用科学技术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都是农业部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内容,如此使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评选出了一些建设典范,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并有效推进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促使农村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故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多选择的工作内容重点对整体建设的重要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结

总之,“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对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农村的传统发展模式,为当前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式。“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实现了当前农村建设中的总体目标,为人们构建了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传承并发扬了生态文化,这一积极的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 学习与实践. 2014(06)

第2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一、提升理念,高位推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魂”树起来

理念决定高度。提升理念,就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把原来单纯的“物”的建设提升到“人”的建设上,实现“物”美向“人”美的转变,打造有灵魂的美丽乡村。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内在的魂树起来,这个魂就是文化。就是把各种文化元素融合注入到每个村的建设过程中去,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有文化、有故事,从内部挖掘美丽乡村的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同时,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高位运作、高标准推动,每年都定期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对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多次调研部署。特别是今年,制定了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工作方案,以精品路线打造、环境提升提质、村史馆建设为切入点,张扬美丽乡村个性,突出抓好文化品牌建设,全面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二、深入挖掘,打造品牌,让美丽乡村在文化的滋养下强起来

工作中,坚持规划主导和自主设计相结合,根据全县各村的地理区位、历史背景、民风民俗、地域风情等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南长白山这个地理区位,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建设中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文化建设格局。

(一)在历史文化挖掘上,打造南长白山历史文化品牌 通化县历史底蕴厚重,文化遗产存量颇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成为牵引乡愁的触点。一是在历史遗存、遗迹保护开发上做文章。通化县文物保护单位达116处,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不断巩固提升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快大茂镇江沿村依托江沿村古墓群和下龙头村古墓群遗址,专门邀请相关专家,深入挖掘高句丽政权肇兴之地的历史,打造继集安、桓仁后又一个高句丽历史文化品牌。二是在挖掘村史文化、寻根溯源上做文章。2015年以来,全县已建成村史陈列室22个,保护古井22个,古树182棵,古建筑13处。快大茂镇繁荣村深入挖掘民族英雄高志航的历史,打造“英雄故里、印象繁荣”村史馆,复原了高志航故居,修建了高志航塑像等,实现依托历史名人效应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上做文章。通化县境内有“河里”会议遗址、“白家堡子惨案”发生地、四保临江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遗址40多处。近年来,通化县深入挖掘这些抗联文化内涵,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抗联历史密切融合,打造“重走抗联路”路线,红色文化已经成为通化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知名品牌。

(二)在乡土文化挖掘上,打造南长白山民俗文化品牌 通化县是满族发祥地、朝鲜族聚居地之一,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努力挖掘乡土文化品牌,使每个村都拥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和标识。一是在深入挖掘民间故事上下功夫。做到村村有故事,山水有传说、草木有文章。现已编辑出版《南长白山老故事》、《通化县地名考》、《通化县风土人情》等一系列书籍,成为各界了解通化县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窗口。二是在开发乡村美食文化上下功夫。通化县地处南长白山,富含独特的绿色有机天然食材,形成了独特的美食文化,比如朝鲜族的打糕、泡菜、冷面,汉族的大煎饼、烤全羊、特色山野菜、人参宴等烹饪工艺等,既是通化县的传统美食文化,也是通化县传统民间手工制作技艺。三是在展示民间手工文化上下功夫。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充分发挥满族剪纸、撕纸、满绣、核桃拼接、蛋雕、松花石雕刻等民间工艺作用,将这些“名匠”打造成鲜明的乡村文化景观。近日,将开展通化县首届“名匠、名师、名医、名家”评选活动,进一步加以推介和宣传,展示美丽乡村中的能工巧匠。四是在挖掘沿线田园文化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村头、村尾、沿路、沿河的四荒地、河滩地等闲置地因地制宜打造田园景观带,做到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行车途中即可领略自然的山水田园风光。

(三)在产业文化挖掘上,打造南长白山特色产业文化品牌 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农村环境的优化美化、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培育建设,推动“美丽经济”发展。一是做好生态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紧紧抓住“有机、绿色”特色农业这一绝对优势,建设了振国养生谷壹号庄园、赤柏松村高丽谷花海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形成了采摘、饮食、娱乐一体的健康乡村游文化品牌。二是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项目。依托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有利契机,积极打造历史生态文化路线、特产和生态农业观光路线、人参之路与健康养生路线、东北抗联红色记忆路线四条美丽乡村建设精品路线,通过精品路线带动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三是着力打造中国人参国际城。通化县是吉林省人参主产县之一,人参是东部山区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人参之路精品旅游路线基础上,以人参产业全产业链为依托,深入挖掘人参文化品牌内涵,加快人参国际城建设步伐。

三、搭建平台,文化自净,让美丽乡村的人更加的美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最终要由“物的美”达到“人的美”,美丽乡村的“美”要有文化的美、精神的美、心灵的美,使人与环境、经济与文化和谐统一。

一是建设文化展示平台,让人们感染文化之美。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利用乡村集中地公共休闲广场建设文化长廊、结合村容村貌改造,在乡村公路旁村民房屋相对集中的农户院墙上,精心打造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充满正能量内容的文化墙等方式,并定期更换内容。目前已绘制文化墙930幅,总长度7300延长米;设立文化宣传栏179个,总长度达1040延长米。

二是搭建文体活动平台,让人们陶醉精神之美。做到村村都有活动广场,村村都有村民娱乐、学习的活动室,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加强文艺创作、文艺编导、文艺演出,定期举办农民书画展、运动会等,为农民搭建展示自我的娱乐平台,使之受到丰富多彩健康的文化的熏陶。目前,快大茂镇的东北大秧歌、金斗乡的朝鲜族舞蹈、二密镇的农民广场舞等都形成了独特的美丽乡村文化品牌。

第3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思考;乡村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背景和内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报告更全面的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生活美、社会美、环境美、时代美、百姓美的生态和谐之美,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就是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的内涵概括起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三是人文素质提高,文明道德风尚。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

自2013年初,渭南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渭南的号召后,渭南市下辖各县(市)积极响应,认真贯彻党的十“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央一号文件“美丽乡村”的要求,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县(市)乡村环境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其中大荔县在推进美丽乡村工作中走在全市的前列,建设成果丰硕。总结起来,有四条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相结合

政府引导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形成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确保了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一方面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和奖惩制度,实行县级部门包联、镇政府组织实施等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舆论引导工作,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和实惠,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2.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统筹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原则,在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是立足村庄特色,结合村庄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探索不同类型村庄建设美丽乡村的途径,对村庄建设与发展实施差异化指导。二是在村庄建设规划中,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综合整治田、水、路、林,为村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三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进行村庄产业规划。一产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二产结合一产,发展生态食品和绿色产品加工业;三产围绕一产和二产,发展与旅游、商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

3.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来推进乡村的发展。一是运用新材料提升民宅品质。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防水材料,提高住宅护结构的保温、防水性能;实施农村改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设冲水式公厕或者双瓮式厕所。二是利用新能源改善生活环境。利用植物秸秆、人类、畜类粪便等原料制造沼气,安装太阳能路灯,推广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太阳能建筑等。三是应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展新型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设施果蔬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4.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

大荔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实行县域全覆盖的环境设施集中大整治,村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镇驻地成立环卫队,配备10-20人的保洁员,负责镇区街道、镇辖区主干道卫生保洁,确保当地环境卫生。二是建立系统垃圾处理模式,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并对有害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三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机制,包括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部门联保资金等。四是制定严格的督查考核制度,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月检查通报、季讲评评比、年考核奖惩。

三、渭南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渭南市其他县(市)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大力借鉴和推广大荔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坚持政府引导与村民意愿、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发展与现代科技、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同时提出以下几个建议指导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

(一)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美丽乡村

根据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村庄产业发展、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充分利用和挖掘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科学确定各县(市)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二)产业先行,推进产业链顺畅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注重农民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化的一致性。一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在农业相关的各个产业链组织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如运输业通过建立农产品信息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根据网络数据来提前安排和组织运输,实现运输业和农业的互利共赢。二是加大力度发展农业产业链物流,农产品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作业独立,因此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节约物流成本就要减少存货量、加速流转,将生产、储存、运输、装卸、再加工、流动、销售等活动连为一体。

(三)分类对待,营造不同特色

美丽乡村在建设模式和风貌营造上也需要分类对待,按照交通区位、产业类型不同,不同类型营造不同的特色。一是贴近城镇的乡村,在建设风貌上应尽可能与小城镇建设统一起来,建筑形态以多层为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并与周边已有设施协调共享,统筹考虑,避免重复,注重营造公共交流空间,尽可能保留原有乡土文化。二是位于农业片区、旅游景区的村庄,要考虑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建筑以低层为主,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照搬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在科学梳理以往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首批启动了7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__县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先进县”,__县__村被农业部确认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__市__村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个别干部却简单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新村、建新房,也有的人认为就是单纯打扫卫生、美化环境,还没有真正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二是基层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一些地方宣传教育不到位,发动群众不够,群众的主体意识还不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比较弱,主体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三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许多村新建了一些景观和设施,但后期后续的资金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四是涉农资金整合还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难以统筹安排使用。自上而下没有建立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农办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现象。由于历史和政策原因,一些市辖区下辖的行政村,比如我市湖滨区的一些行政村,虽然美丽乡村建设搞得很有特点,但还进入不到省级示范村行列,享受不到省财政奖补的优惠政策。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接地气、合民意、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持续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努力打造具有豫西特点、田园风光、宜居宜业、民富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为扮靓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__提供强力支撑。

(一)突出规划先行,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建什么。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在规划上要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豫西特色、田园风光的基本思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持续性,彰显豫西民居特色和生态文明,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真正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风光,实现自然美、构建美、人文美的有机统一,真正传承历史文化,体现乡村特色,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科学发展。

(二)突出产业支撑,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重什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产业是核心、是根本、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升特色农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以抓大户上规模、抓特色建基地、抓服务建体系、抓龙头促工贸、抓典型带全面为基本路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要拓展新兴产业,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传承优秀文化紧密结合,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深度挖掘__县西张村镇人马寨等传统文化保护村落中凝结的文化因子,加快构建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要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三)突出统筹兼顾,让干部群众明白美丽乡村怎么建。要坚持试点先行,整体推进,注重点线结合、串点连线,每个县市规划出2—3条旅游结合型、文化保护型、农业观光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风景带,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由零星开花走向百花盛开。要坚持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到哪里,项目和服务就配套到哪里”的要求,整合资源、集中使用,把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搬迁、乡村公路、乡村文化中心、卫生室、幸福院、敬老院等项目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坚持物人共建,全面发展,强化“物的新农村”,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路、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人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养老、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

第5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武夷山市美丽乡村建设是按照“秀美村居、和谐家园”和“文化富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的要求持续推进,认真落实“村庄规划好、建筑风貌好、环境卫生好、绿化美化好、自然生态好、管理机制好”的要求,努力把自然村落建筑成宜居、生态、秀美、和谐和文化品位高、道德风尚高的美丽乡村。

一、确定文化主题

每一个自然村落都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特色的文化渊源。武夷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根据各自的自然村落确定文化主题,按照文化设计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岚谷乡横墩老区村确定“生态福地、白鹅之乡”文化主题;洋庄乡大安老区村确定“中央苏区、红色首府”文化主题;武夷街道下梅老区村确定“万里茶路、通向欧亚”文化主题;上梅乡茶景老区村确定“柳永故乡、白水荷花”文化主题等。在确定文化主题后,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就得心应手。建设就有章可循。因为文化是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保护村落风貌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大拆大建,只有在保护原有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美化村落环境,提升生活品味,完善服务设施才能建设出一个美丽乡村。武夷街道下梅老区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遗存众多,在建设美丽乡村,全力保护古建筑遗存,结合万里茶路起点,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兴建万里茶路起点码头,让时光倒流舟楫繁忙穿梭的水运码头的繁荣景象。洋庄乡大安老区村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对中央苏区红军街的改造,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保持原有革命遗址原状,按照历史上“路路相通、户户相联”的特点,打通各户、各院之间的堵塞的街巷、门户、院墙,使红军街保留原貌,四环相通,别有洞天。岚谷乡横墩老区村田园风光优美,对旧房屋不搞拆除,只拆除户外零星搭盖及违章建筑,对外墙白漆粉刷,对村中巷道不是简单加宽,而是用石垒铺设慢道,保留“曲径深幽。牧童笛声”的田园景色。

三、衔接农房改造

2013年武夷山市在建设美丽乡村时,迎来一个大好机遇: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此政策出台非常及时,极大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相对城市发展缓慢,房屋大都破旧,有如危房。武夷山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通过外墙粉刷、斜坡挑檐,对座脊、瓦口进行处理,对门窗、檐板进行油漆,对屋内横梁,柱子进行加固等方式开展造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农民居住条件,既体现古朴、庄重的传统气息,又体现科学、美观的现代气息。据统计2013年武夷山市农房改造500户1983人,其中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岚谷乡横墩老区村农房改造106户417人。

四、促进生产发展

第6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一、总体要求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总的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吉林为总体目标,突出农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协调发展,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配套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保护农村生态和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精品村屯,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整体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创建示范活动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各类乡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模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贴近实际,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生态优先,科学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文化,打造品牌。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修缮和保护,积极挖掘历史名人、民俗文化,赋予特产品文化内涵,创造地域美丽传说,收集祖训家规,弘扬特色文化,提升“软实力”。加强对现有街路、广场、桥涵、景点、园区、社区、河湖等公共建筑物的命名,赋予生命力。

――综合建设,整体提升。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按照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的时序整体改变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农村建设水平。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根据各地特点,有侧重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民族特色型等美丽乡村典型,创新机制,创造模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注意典型集群建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连线成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推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

――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在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二、主要任务

(一)创建10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制定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按标准要求组织全省有条件的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按照行政村年初申报创建、年中完善提高、年末验收评定的办法,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00个。已经获得部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的行政村,符合吉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条件和要求,可获得省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二)推进12个县(市、区)整县美化工程。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面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选择磐石市、通化县、集安市、梅河口市、敦化市、公主岭市、辉南县、伊通县、长春市绿园区、通化市东昌区、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作为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县,在村屯周围和农户房前屋后、农村公路两侧绿化美化,打造精品线路、精品村屯和精品景观,进而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农民管理农村环境的自觉性。

(三)打造10万个美丽庭院。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品质生活”为主题,在全省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和一些重点村屯,选择一批经济基础较好、家庭经营管理有方、庭院布局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环境卫生治理达标的农户,作为美丽庭院创建对象,全省创建美丽庭院10万个。要实现庭院美、室内美、景色美、生活美、村庄美等“五美”的目标,带动美丽村屯、美丽乡村建设。

(四)打造30万户干净人家。在全省农村广泛倡导和积极推广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求房屋漂亮但求室内干净、不求设施齐全但求物品摆放整齐、不求高标准绿化美化但求农户景致雅观,达到庭院净、居家净、厕所净、畜舍净、仪表净的“五净”要求,全省创建干净人家30万户。树新风、改陋习,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三、实施步骤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进。

(一)启动阶段:2015年1~4月份,提出美丽乡村、美化整县推进、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示范计划,制定建设标准和创建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家论证,以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实施。

(二)申报阶段:2015年5月份,由县、市提出创建示范计划指标和总体工作方案,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市县审核的办法,综合提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省里根据各地申报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示范指标,进行筛选分配,将确定的指标任务下达给各地落实。

(三)创建阶段:2015年6~9月份,充分利用有效的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农村各项产业,精心打造村屯和庭院,全面完成创建示范的各项基础上建设任务。

(四)评审阶段:2015年10~12月份,对全省创建的美丽乡村、美化整体推进县、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进行检查验收,及时组织评审,合格的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文件,授牌授匾。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审以市、县为主。

(五)完善阶段:2016年1~12月份,完善美丽乡村和干净人家创建档案,加强宣传。继续深化整县美化和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确保完成任务。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是一项全新开创性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配合、快速推进。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的组织推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创建示范的工作实施,各相关成员单位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各自责任分工,抓好有关项目建设和工作责任落实。各市(州)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活动,作为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作、主要任务,切实抓在手上,落在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圆满成功。各乡村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完善措施,履职尽责,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将各地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情况,省里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评比奖励之中,开展好的将在新农村建设选点布局、专项资金分配给予适当倾斜。

(二)精心组织,科学推进。无论是创建美丽乡村、美丽庭院,还是整体推进美化县,以及打造干净人家,每项活动都需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屯和广大农户的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和有效行动,必须做到目标一致、协调一致、行动一致。在操作过程中,美丽乡村创建省里积极推动,地方搞好配合;整县美化、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以市(州)和县(市、区)推动为主,省里工作指导。

第7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网络治理;美丽中国;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8-0078-0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政策执行研究”(2013RWYB09);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3012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研究――以西北地区为例”(11XZZ014)。

作者简介:何得桂(1982-),男,福建尤溪人,农村改革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基层治理。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和难点在乡村。旨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深化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同年7月1日,财政部采取一事一议奖补方式在全国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做出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实现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探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和学术意义。根据笔者的观察,已有研究较多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与内涵、典型个案与模式比较、现状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议题,而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运行机制、长效管理的探讨还很有限。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的美丽乡村建设,尽管目前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面临制度不完善、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构建一套强劲、可持续的驱动机制对于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拟借鉴和运用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智慧,对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的构建以及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进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驱动机制。

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1.“四位一体”式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主体模式。作为公共管理新途径的网络治理已成为现代治理的一部分,它的治理主体在破解有相同利益的复杂性治理议题时,基于自治基础上的相互依赖推动了横向之间联系的关系与结构的形成;主体成员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等多方;其治理过程具有更加充分考虑非公共部门等治理主体重要性的显著特征。[2]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核心和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政府部门、社会群体、企业资本和学术机构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发挥作用。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能够集政府、农民、资本和学术机构于一体的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式新型驱动机制。其中,“政”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民”代表农民和民间力量,“资”代表资本与企业,“学”代表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学术组织。“政民资学”四个部分各自承担重要功能且积极互动、共同协作,是美丽乡村建设运转机制的重要主体。这项机制还内蕴着确保有效运行的导向机制、约束机制等多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互相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的系统模型。根据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每个系统都是由输入、过程、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它们在具有相互影响的环境中运行并产生作用;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联系往往是动态、复杂和未知的,且每个要素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3]涉及多个要素(自然、人、经济、社会等)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的构建须建立在对主体构成及其驱动力,要素层次及其结构功能等进行相应划分整合的基础上。其中的环境因素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当代农村社会的整体需求主要有:村庄治理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传承、产业支撑有力、农村社会和谐,这是驱动机制系统的压力源,对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产生作用,从而形成系统的输入环节。上述压力在作用于驱动主体后产生各自内在的动力,它通过现实社会中更为具体的要素(公共政策、资金、科技、文化等)形成作用,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驱动运行机制。在环境因素的压力下,驱动主体通过上述要素的具体驱动,运行结果得以输出,也就是产生美丽乡村建设效果。它通过系统的反馈环节反作用于其中的环境因素。由此,一个比较完整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图1)就最终形成。

图1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示意

3.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内在机理分析。“在一个复杂和动态的环境当中,治理的有效性要有一个相互依赖的行动者的互动整合及利益协调机制为保障。”[4]主体间互动与整合机制既存在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也是其内在机理。涉及农村内部利益调整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它的内生机理可被理解为是一个集体行动问题,可采取多主体合作的网络化治理。任何一个治理主体是否作为以及作为状况都将关系到整个网络治理的成效。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主体间互动整合机制对完善驱动机制系统的内生机理具有必要性。既可通过“政民资学”驱动主体对美丽中国理念和思想的学习,建立一致的合作目标和愿景,也可通过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如采取协商、谈判、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问题,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这就解决了主体间互动机制的建设问题。在有效互动的基础上,“政民资学”驱动主体可从多层面、多维度对系统中的要素进行相应整合,并在驱动机制中进一步提高其效率。这就最终形成一个可提高驱动主体间互信、协同的较为完善的互动与整合机制;在具体行动中它们能一起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取得互利互惠的结果。

二、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及其特点分析

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网络治理规范基础离不开相关主体对彼此之间所具有互补性利益的充分认知。涉及到形式多样的个体和组织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构建吻合它们共同理想预期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即打造“政民资学”主体之间以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关系结构。建构在对主要主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力充分认知基础上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以村庄治理创新、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传承、产业支撑有力、农村社会和谐等价值诉求为协同追求目标。这些主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对他们所形成的某种压力。在一定的规则制度框架下,它们在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且持续调适自身行为的同时也影响着特定领域中其他主体的行为方式。在不断调整与互动之中,各主体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治理网络,驱动力得到最佳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得以不断推进。

1.政府主导的驱动力。目前,公共部门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动力巨大。美丽乡村是富裕与美丽的和谐统一,外部性收益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绿色发展,政府要对它进行有力推动。农村社会和谐与生态环境良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如何克服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失衡问题,如何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还影响着科学发展和政府公信力。公共部门要承担起职责,通过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政策,更加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以整体联动方式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政府应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式,在组织发动、规划引领、部门协调、财政引导上,推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农民主体的驱动力。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其主体性。农民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主要受益者,也是其他驱动主体的行为监督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我国农民的新期盼。他们的生态理念已由自发阶段迈向“自觉”阶段,环保意愿与行为也与日俱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我国农村也被卷入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对农民所造成的损害不断增加。这导致为了更好保护生活家园和切身利益而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行列中的农民日趋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对洁净的淡水、清新的空气与绿色食品等方面要求愈发迫切。只有充分挖掘和激活农民和民间团体的创造性、积极性,增强集体行动能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3.资本引领的驱动力。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市场拉动、资本引领,要用现代农业体系来改造传统农村,解决其动力不足问题。绿色发展、和谐社会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也影响着子孙后代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已被日益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改变。受生态环境、社会需求等因素制约愈发明显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资本不断向符合美丽中国理念要求的方向前进。农村不美,城市也不会美。农村生态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社会需求。乡村环境如果无法及时有效地改善,不仅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资本也将很难获益。受制于社会对“绿色商品”需求的增多,资本逐渐流向迎合绿色发展的方向和领域,以获取稳定丰厚的利益回报;市场准入门槛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生产更多完全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产品,以获得良好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本引领等方式汇聚乡村最为紧缺的资源,激活农村原有的要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

4.学术机构的驱动力。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学术机构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时代赋予学术机构相应的使命。一方面要持续地为其进行理论创新和指导,研发先进实用科技;另一方面要培养优秀人才,进行文化传承,增强社会民众的美丽中国意识。离开学术机构的开拓创新和作用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难以有效推进。特别是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理论创新摇篮的学术界只有与“中国实践”接壤,才能更加“接地气”,并将理论思想转化为公共政策服务改革实践。通过亲生态的科技与机制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取向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例如,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相适应,如何建构全社会参与机制等,都要学术机构予以攻关。

三、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的要素层次和功能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发现,主体驱动力是通过公共政策、资本、科技、文化等多个要素而产生作用的。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及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目前功能的大小,可将它们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动力最强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公共部门通过法规和公共政策安排,实现美丽乡村建设逐渐由现阶段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型。驱动力也很强的资本与利益驱动处于第二层次。处于第三层次的是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智力支撑的科技与人才驱动。尽管目前该动力已快速增长,但还比较薄弱。纳入第四层次的是所有驱动中最根本、最具潜力的文化与教育驱动,尽管当前它的动力还未充分释放。现阶段这些动力的发展并不协调,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之间呈现减弱的态势,未来应予以改善。

1.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制度,以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政策与法律在其中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公共政策驱动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主要通过科学的政策安排渐进式驱动奋斗目标。在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在内的美丽中国建设中,当公共政策驱动不足时,就要上升到法制化的高度来解决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以及对政策实践的成功经验予以认可和推广。在法律和公共政策方面,公共部门已开始积极主动地实践并已见成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要求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兴办农村各类公共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中央财政2013年开始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2013年9月,对浙江省近十年来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出台或修改了一系列符合美丽中国要求的法律制度,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2.资金与利益驱动。发挥金融、资金等要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可称为资金与利益驱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调控影响着包括企业在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的行为。建设美丽乡村是克服“工业化、城镇化”弊端的重要决策,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力举措。不少因素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参与主体的利益,如国家的金融支农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税费减免政策等。要运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税费杠杆,构建更加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金融支农方式,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强大动力。我国已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例如,2003-2013年,浙江省投入1200亿元进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6]以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将美丽乡村建设变成“企业行为”。要探索推行跨省区、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横向补偿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资本下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承载的人口与农村市场、环境容量相匹配,使农民富裕起来。

3.科技与人才驱动。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难以估量的正能量。前者可以为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村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现阶段要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来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高校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向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开阔视野、市场意识、科技素质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人才。把握现代科技“生态化”发展趋势,把美丽中国的理念融入到农业科技进步之中,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的多元化体系,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的大学依托型农技推广模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作用。2012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有关工作已在全国广泛开展。农业部2012年8月选择100个县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新型农民达10万人。这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有显著价值。

4.文化与教育驱动。发挥农耕文明和优秀乡土文化对公民美丽中国意识的影响属于文化与教育驱动的范畴。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文明的乡土文化环境能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效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要彰显文化与教育的元素。对于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所蕴藏的生态思想要予以弘扬。要借助学术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美丽中国意识。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展开不少积极探索。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环保民间组织达7881个,从业人员近40万人。快速发展的环保民间组织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2012年底联合确立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646个村庄入选;2013年9月,第二批915个村落也被列入名录之中。村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历史信息,各地应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村庄。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兴办乡村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挥现代传媒在教育与文化中的作用,这些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普及。要发挥传统村落文化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作用,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基于对“四位一体”驱动机制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践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1.互动整合机制的协调水平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要直面“政民资学”各主体目前相对分离、协调联动水平低和利益调整难的状况。就对社会的影响效果而言,民、学的表现差强人意,政、资的表现相对抢眼。主体间互动整合机制依然有待改善。例如,“政、资”在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面前并没有很好地展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力量,而是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民、学”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则往往显得“不作为”、“难作为”。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导致相关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常会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利益博弈导致“生态”往往成为它们的牺牲品。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美丽中国的实现,只有各主体协同配合、有效整合各要素,才能有最大化的效益。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运行的关键所在。

2.法律与公共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拥有很强推动力的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要建立于完善的制度体系之上。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制定兼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推进经济较快发展的公共政策具有较强挑战性。规划引领不够、制度执行不力和生态立法滞后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现有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存在操作性不强、配套性不够、系统性不足以及执法不严等问题,致使政府难以有效调控和监管相关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随处可见标有‘环保’、‘有机’等字样的商品,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真正的绿色产品,同时也使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企业在市场中难显优势。”[7]

3.美丽乡村建设参与意识需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注重“行政性推动”,更要重视“内源性发展”。一些组织和个人认为应由政府来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和田野自然景观问题,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意识不强,参与水平有限。有的村干部和群众认为这是政府部门的事,上面拨钱、下面干事,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金融支农力度也不够,方式有待创新。因缺乏生态文明理念,部分组织缺乏对美丽乡村建设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关联的考虑,有的对美丽乡村建设所引发新的市场机遇、绿色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变化等问题认识不足,这些均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美丽乡村建设理论有待深入探讨。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探索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重要实践载体,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成为我国党和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任务并付诸实践。然而,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体系、体制机制目前还不完善,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利益调整、规划引领、推进策略、产业支撑、支持机制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学界要结合中国国情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理论创新工作。既要从本土实践中提炼出美丽乡村建设机制与经验,也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理论资源,以丰富和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结语

强劲的驱动机制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尝试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式驱动机制,以更清楚地透视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来源、关键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当前,探索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四位一体”驱动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政民资学”四位一体应良性协同。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力规划、项目推进与强化激励相结合,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的态势,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健全美丽乡村建设运行机制,规避市场与政府的“失灵”;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和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集体行动能力,并激发其他社会组织活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与互动。二是有机整合现有涉农政策,加强驱动机制的要素保障。无论是法律与公共政策驱动、资本与利益驱动,还是人才与科技驱动、教育与文化驱动等要素都要予以重视,特别是要使之积极互动、协同发展。三是要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全社会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和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EB/OL].(2013-07-10)[2013-09-07].http://wwwgovcn/gzdt/2013-07/10/content_2444166htm.

[2]Keith G. Provan,Patrick Kenis.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Management,and Effectivenes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8,18 (2 ).

[3] 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系统工程[J].管理科学学报,1999,(2).

[4]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

[5].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EB/OL].(2013-07-22)[2013-10-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2/c_116642856htm.

第8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青年说”二组  孙 栋

(2019年10月21日)

前言: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郾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农村环境提升工程摆上重要议程,不断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户厕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大量资金的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综合旅游项目、产业链项目打造等,通过整合环境资源,改革管理体制,逐步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城区一体化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公厕革命”,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二是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强调“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及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三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专题曝光了河北易县和广东惠东县吉隆镇的垃圾围村现象。四是区委组织部开展的第二季“青年说”活动,主要课题是围绕党建引领基层建设,作为第二组,我们的中心主要是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

二、基本情况

郾城区地处河南中南部、属淮河流域,隶属内陆特区漯河市,面积413.1平方公里,总人口47.4万人。2004年9月撤县设区,辖6个建制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计9个(镇、办),178个行政村、369个自然村,其中1500口人以上的自然村70多个,总户数80000多户,常住人口约36万人,日产垃圾量40余吨。

近年来,郾城区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在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建设管理、创建宜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业形态和强化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成效。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初步建成了以尧河文化为代表的新店镇尧河庙村、以孔子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代表的的龙城镇孔沈邓村、以生态林建设为代表的龙城镇塚马村等10多个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三、具体做法

为了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相关镇也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织,并明确由各级乡村振兴战略领导组织负责创建美丽乡村工作。同时,专门成立了区委副书记任政委、分管农业副区长任团长的“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合力团”,整合农林、水利、林业、文化、畜牧、农机、国土等部门及各镇办工作力量,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一)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高起点、准定位、领未来、成精品”的工作要求和“小而美、特而强、聚而合”的创建目标,积极借智借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美丽乡村建设。新店镇尧河庙村毗邻尧河建立了“乡村记忆馆”,收集农耕时期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尧河庙村的特色文明村风、村庄概况、人文历史沿革、村情民情发展变迁、人物春秋等文化生活元素,展示了尧河庙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突出了“耕读孝义,德信仁和”的尧王文化,体现了“盛夏葡萄甜四方,寒冬衣裤暖人间”的时代风貌。龙城镇孔沈邓村挖掘孔子文化内涵,规划用沙河景观带,串联石磨家园等现有设施,形成了古朴自然、绿林环绕、环境优美、街道整洁、设施齐全的新农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河南省综合治理先进村、河南最美文化传承村、漯河市卫生先进村、漯河市特色文化活动基地等多项荣誉。龙城镇塚马村结合“绿满郾城”行动,以政府主导,大户承包的形式,流转土地3000亩,打造了特色“经济林”。

(二)创新管理模式。在省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统一部署下,郾城区以构建“城乡一体、统一管理、全面覆盖”的大环卫格局为目标,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为抓手,逐步加强对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监督管理。2019年,在市、区财政的支持下,成功将城区及乡镇环卫转交至专业环卫公司,并在孟庙、龙城、新店、裴城、商桥五个建制镇建设了多个垃圾中转站,发放了垃圾压缩车、运输车,配备专业环卫工人进行全天候不间断保洁;初步建立了“农户定点投放、村级负责收集、乡镇定时转运、区级监督管理”的三级四层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

(三)集中开展行动。2014年至今年,结合全市创文工作,我区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动员再动员,专题部署,主要党政领导干部分片包村、亲自督办、真抓实干,为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郾城区通过大范围、高强度、高密度的宣传造势,使全区人民深入了解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意识,以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在电视台开辟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专栏,传播先进经验,曝光不良行为,等形式大力提升农村居民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干群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目前,全区已形成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模范带头,商户、群众主动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家庭环境卫生净化、亮化、美化活动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基础设施。投资1.1亿元,分别对裴城镇裴城村、新店镇尧河庙村、龙城镇孔沈邓村、商桥镇靳庄村、孟庙镇拦河刘村、李集镇相树张村、裴城镇区、孟庙镇区、李集镇区、商桥镇区进行基础设施提升,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30公里,农村公厕20座,安全饮水项目9个。区环卫服务中心也积极想市城市管理局申请,在6个镇先后规划建设30余座村级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对裴城古村落等村居加强保护,并整合聚博文化园、孔沈邓耕读园、伊人黑玫瑰庄园、花桂庄园、西湖果缘等旅游景点,开通了周末旅游免费直通车。

(五)优化政策环境。在美丽乡村创建范围内优先实施农业政策改革,突破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金融等政策瓶颈。一是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实现农村土地由农民使用向多主体使用转变、由生产使用向多功能使用转变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土地资源,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在创建范围内优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收益。

(六)建立工作机制。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工作推进机制。一是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每年在全区范围内择优筛选一定数量的美丽乡村进行培育。二是对培育的美丽乡村每年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对评估优秀、良好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和奖励;对评估不合格的,实行约谈提醒;对连续两年评估不合格的,取消资格。三是区农业合力团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协调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政策落实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督促、评估和检查。

四、存在问题

郾城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都要投入资金。目前政府资金相对有限,难以满足“美丽乡村”众多指标的建设需要,很多贫困村、偏远村缺少集体财产,还有些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敷衍工作,混日子。

(二)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能力欠缺,村集体经济薄弱,不能有效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美丽乡村建设中,等上级部门安排、要上级拨款,主动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三)管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个别乡镇村点长效保洁机制不够健全,集中整治后的成果不能持续巩固,工作反弹现象屡有发生,乡镇以点带面的试点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农村“脏、乱、差”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逢三秋、三夏生产,村里沿街、小巷等秸秆到处堆放;村路边粪堆、草垛、沙堆、瓦砾、砖堆等也随处可见,影响农村交通出入及村容村貌。

(四)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投入不大、后劲不足。我区绝大多数美丽乡村都是基础型的建设,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主要是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投资回报期长,较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一方面是政府投资总量有限,只能优先满足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类投资较大,我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有明显差距。

五、外出考察学习总结经验

10月12日,在区委组织部齐部长的带领下,第二季“青年说”全体组员一行,先来到平顶山市宝丰县朱洼村、杨沟村、王堂村,经过实地考察、听取村干部的介绍后,总结如下:一是结合实际,在不破坏原始村貌,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在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保留村里原生态,例如村内污水处理,将村内原有沟坑种上莲藕、水草等植被,通过大自然最原始的方式净化水源,这种做法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很多资源。二是打造特色乡村,每个示范村都打造了一个主题,例如乡愁杨沟,村里很多破旧瓦房年久失修,房主早已搬离,村两委投入少量资金,将老旧房屋打造成记忆馆、图书室、展览馆等形式,不仅仅是美化的村容村貌,更是让整个村更富有文化底蕴;三是两委干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代表作用,以上每个村不单单是美丽乡村示范村,也是先进党支部村,由支部书记带头,不断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提升生产生活方式,例如,村里没有保洁人员,二是发动村两委干部,以每人分包一条村级道路的模式进行保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的付出,不但提升到两委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提升了老百姓对环境卫生保护的思想意识。

下午,考察组一行来到汝州市朱寨村、东营村和塔寺社区,这三个村和社区与上午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完全不同。这个三个村(社区)共性是积极发展集体产业链,以党支部为中心,以基层党建为核心,发展了种植业、农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通过深入调查和听取负责人介绍,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功源自于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以党支部书记为带头人,不断提高两委干部和社区党员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觉悟,相信党,拥护党,听从党的指挥,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经过党支部不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成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让广大老百姓得到实惠。

六、党建引领基层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议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巩固好活动成果,保证整治实现常态化,除了继续推行上述措施外,还应跳出“整治”看“整治”,在“综合”上多下功夫,建议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夯实“基础”,着力筑牢“抓当前”与“管长远”的根基。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组织领导机制,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覆盖,夯实组织基础。坚持党建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创新构建区域化、全覆盖的党建富民组织体系。

(二)强化“引领”,着力推动“小盆景”向“大风景”的转变。顺应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的普遍心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延伸党组织触角,以村为单位划分网格责任区,从抓庭院美、人居美入手,做好宣传引导、征集和应对民情民意、工程推进等工作,使党员干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推动者,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话往一处讲、事往一处做”的美丽乡村党群共建氛围。

(三)注入“动力”,着力做好“新血液”和“新作为”的培养。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入党积极分子,把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作为党员发展重点对象,以“讲奉献有作为、有素质敢担当”为标准培养后备干部,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改变资金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一是加强政策指导,统筹各部门涉农资金,各部门在编制部门工作计划时,尽量向美丽乡村倾斜或同步建设,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撬动社会资本,减轻财政负担;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和筹资渠道,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9篇:美丽乡村人文建设范文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美丽乡村建设;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以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党团结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战斗堡垒,所以深入实际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原因,找到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的路径,对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只有发现问题,总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本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党群参与热情不高

意识决定行动。因宣传不到位和基层党组织成员固有观念等原因致使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严重不足。一是基层党组织没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片面认为这是上级领导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以此向上级要资金的幌子,这是一阵风,能过则过。二是基层党组织没有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有的片面认为农村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还有的认为只要改善一下居住景观和完善一下基础设施建设,不需要乡风文明软实力建设。认识不足致使党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不高。如有的干部在涉及自家附属建筑拆除、改水改圈改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时,以种种理由拖延或阻挠工作开展,影响工作进度;有的干部依旧坚守等靠思想,更不主动做群众工作。群众看干部,致使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抱着观望态度,不积极参与。

(二)组织能力不强,先锋作用难以发挥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快速、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轻视党建工作,不过组织生活,致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负责人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当好领头羊。实际上有些村干部缺乏主动进取和创新精神,不能根据形势需要采用灵活机动的工作方法,仍然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方式来推进工作,体现为民办事无能力,缺乏凝聚力。一些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不带头执行或者不执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也不服务于群众。由此造成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缓慢。

(三)规划引领不足,群众意见不统一

规划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只有规划得科学、合理、全面,才能建设得美丽。然而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基层党组织不重视规划,或者面对规划无所适从。有的村根本没有整体规划图;有的村有规划图,但存在规划不全面,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方面不到位,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还有的村规划不科学,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没有把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系统配套建设同步推进,边建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以致建成的项目推倒重来或需要加以改建,浪费了资金人力,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有的村在规划中没有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不征求群众的意见,没有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致使群众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资金供给缺口大,投入使用不尽科学、合理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前期示范村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上级政府投入,少部分来自于村集体和农户自筹以及社会多方支持。由于各村的经济条件、硬件设施等基础不同,村民素质,基层党组织的能力有异,因而美丽乡村建设所筹集的资金多寡不一。有的村除上级拨款之外,基本就筹不到资金,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以传统农业为主,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老化又滞后的村,基层党组织主要等、靠上级拨款,无力筹集资金,资金链断裂,致使有些项目建设半途而废。有的村对职能部门投入的项目资金在使用上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甚至有的部门和利益集团,处于局部或小集团利益的考虑,勾结农村党组织把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手段,“暗箱操作”,挪用、套用资金,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五)村民主体作用缺失,长效管理落实难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改善民生的幸福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工程,不仅需要村民参与,更需要维护村民长远利益。可调查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缺失,个别村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与己无关,存在“政府热,村民冷”、“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极大地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少数乡村领导急功近利,全然不顾本村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让村民集中住高楼,结果楼房建到一半没了资金,无法续建,既荒废了土地资源,又丢了民心。有的拿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简单修个广场、把参观或道路两旁的房屋墙壁刷一刷,上级来检查时,街道扫扫,检查过后仍然脏乱差,劳民伤财,“面子”工程,伤了民心。有些示范村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公共基础设施“有人建、没人管”、“前面建、后面坏”,环境卫生“边治理、边污染”,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鲜”回潮现象,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路径

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总结先进村支部的做法,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引导中带领群众,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先行,村党组织要规划好蓝图让村民憧憬,通过思想引导、文化引导、利益引导调动村民建设的积极性。

1、思想引导

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作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政策的传播者、执行者和维护者。要率先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各种政策,吃透精神实质,要配合相关部门,科学规划符合本村实际的美丽蓝图。其次,要正确引导村民理解、掌握和执行这一政策,把村民引导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做好发动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画、黑板报、手机报等手段,广泛宣传本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方法途径和相关政策要求,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规划、新理念、新技术,新要求,让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共同愿景。

2、文化引导

文化是塑造灵魂,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个人、文明户评选创建活动;开展好道德讲堂,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等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开展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加强生态环保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保护生态、爱护环境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准则;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清洁产品、新能源;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做好各种矛盾纠纷的化解,确保村民安居乐业,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3、利益引导

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村民受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生产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美丽乡村的重要表现和特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本村经济和带领村民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各村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开创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为村民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让群众真正明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会享受到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思想道德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示范中组织群众,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1、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领导示范作用

基层党组织工作是人民群众检验党的形象和执政能力的“窗口”,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因此,面对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势在必行。

领导班子要硬。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领导班子,这样的班子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领导班子能够配合上级各部门,结合本村实际,科学编制符合本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建设规划,使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内容。发展思路明确、本领强的领导班子,才能让群众看到本村发展的前景。

干部作风要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群众看干部,乡村干部要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摆正同群众的关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与群众同甘共苦,清正廉洁,遇事同群众商量,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不走形式主义和,让干部的过硬作风激发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

2、全面提高基层党员素质,塑造党员先锋形象

提高基层党员素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战斗力。要充分运用县级党校、美丽乡村示范点、远程教育、学习考察等培训教育模式,推进党员教育“上电视、上手机、上互联网”,积极开展农村适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培养大批适应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人才,重点培养精于管理、善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使广大党员带头调整农业结构和采用农村先进实用技术,争当致富和科技推广先锋;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破除封建迷信,争当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先锋;带头履行应尽义务和解决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群众矛盾,争当遵纪守法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先锋。

3、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调动群众参与热情

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组织的决策机制,对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的重大事项或与党员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要充分尊重党员群众意见,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村级财务要定期公开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建设美丽乡村中各级财政到村到户的优惠政策和资金、社会各界支持的资金和项目等。健全相关议事规则,落实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保障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中凝聚群众,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合力

1、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服务群众

“村容整洁环境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各村党组织要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和绿化等项目整治,给群众创造一个整洁卫生的居住环境。

村党组织要积极配合上级各部门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工作,确保乡村清洁。全面抓好厕所工程,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村庄内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抓好村庄绿化和道路硬化。利用好废弃场所,使其建成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

2、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方便群众

村党组织要重视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实施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把它打造成干部办公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中心、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尤其要重视村级室建设。由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带班坐岗,为群众办理事务。将办事流程规范为:党员、群众反映意愿――室予以详细登记――分期向村党支部汇报――与有关单位、人员衔接协调――跟踪办理――办结销号。对群众的诉求暂时无法解决的,明确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让群众有苦有处诉、有理有处说、有难有人帮,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和谐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强化社会保障服务。建好标准卫生室,让村民病有良医;建设互助幸福院,实现老有善养;抓好教育设施建设,努力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村史馆建设,将本村的风俗人情、历史传承、大事件,贯穿其中。

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帮扶群众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能动作用,调动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基层党组织认真研究政策,搞好对上衔接,争取更多的立项项目和政策扶持资金。积极争取扶贫、交通、水利及其他社团等部门到村的对口帮扶。

党组织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美丽乡村的项目建设和服务。通过采取“村企联建”方式,建立“支部+协会+实体”的经营模式,壮大本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等闲置资源优势,盘活固定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开展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组织共建、党员共管、困难共帮、资源共享”为重点,推动以城带乡,提升城乡共建,充分发挥城市在资源、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组织协调,强化驻村帮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帮扶困难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驻村干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做到民情调查、惠民实事、政策法规、文明新风进万家。建立群众性自治组织,积极引导他们不等不靠、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4、坚持长期建管并重,凝聚群众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三分建、七分管,村党组织要研究制定本村环境建设、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凝聚民心、民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和施工管理,强化质量监督,让群众满意。要着眼于巩固本村创建成果,对本村环境卫生保洁和供排水、用电、绿化等公共设施的管护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有专项经费保障、有专门保洁管护人员、有管理规章制度等有效的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强化督导,加强监督考核。按照规划,明确任务,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村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制定“美好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具体化和责任化。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督查。鼓励村民监督。 强化村级日常管理,鼓励村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