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美丽乡村发展分析

第1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传统村落 文化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 大激店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第2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花桥乡乡村建设现状

花桥乡位于浦江县西部山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9亩,全乡辖18个行政村,共0.95万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与县其他乡镇较滞后。为补齐突出短板,乡党委深度挖掘乡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农家采摘游、民宿体验游、红色文化游,把绿色生态融入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增长。经调研,目前已初步具备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基础。

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存在发展瓶颈:

山区乡镇,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资金短缺,后续的维护和提升难以开展,对于如何有效的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感到无从着手。百姓在享受美丽乡村成果的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愿比较迫切。

建议:

1. 精准规划,加强对山区乡镇在美丽乡村发展的指导。在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乡镇要精准定位,明确精品线或重点村的规划、投入,全面打造和提升精品线、重点村,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村庄,实行差异化定位发展,协同功能配置。

2.尽快制定山区乡镇美丽经济的发展规划。切实做到美丽乡村的规划与本地的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第3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意愿;丽江游客;丽江

收稿日期:2011-11-17

作者简介:任风鸣(1985―),男,重庆人,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叶 文(1958―),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保护地与游憩地规划设计、生态旅游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194-04

1 引言

自1997年丽江古城申遗成功以来,丽江旅游经历了10多年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四方街、束河古镇、玉龙雪山、黑龙潭公园等传统热门景点。近几年丽江旅游呈现出十分火爆的态势,特别是在旅游旺季,传统热门景区游客数量激增,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给景区环境带来巨大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丽江周边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在其周边开展乡村旅游,既可以分流丽江古城游客,缓解传统热门景区的压力,又可以拉动丽江周边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丽江游客到丽江周边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旅游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旅游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市场细分、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规划、开发研究,部分还涉及对乡村旅游者及乡村居民的研究。有少量研究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罗明春等在体验真实性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体验真实的相对性,并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马炜和张爱谷叙述了美泉村旅游合作社产生发展历程,在介绍合作社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以来该村的社会文化变迁。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意向研究,主要见诸于对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消费意向研究,针对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意向研究等,以旅游目的地游客为研究对象的乡村旅游意向研究还很少见,而以丽江为案例探讨其游客参与周边乡村旅游意向的研究还没有见到相关的文章。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抽样调查法获取原始数据,针对丽江游客到周边乡村旅游的出游意愿、出游方式偏好、出游距离意愿、停留时间、花费、旅游动机及需求偏好等进行详细调查。基于市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借鉴旅游推力-引力因素模型详细分析丽江游客到周边乡村旅游的推力、引力与阻力。同时结合问卷调查进行深入访谈,广泛搜集游客意见。

调查小组于2010年12月15~22日在丽江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丽江火车站对游客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采用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方式,共发出问卷360份,收回321份,实际有效问卷288份,收回率89.2%,有效率80%。

3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表1显示,从性别上看,调查对象男性占55.2%,女性占44.8%,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与丽江游客总体性别特征接近,说明样本抽取是合理的。从年龄上看,33~45岁的旅游者是旅游的绝对主力。从职业上看,私营业主或职员占54.2%,学生占27%,较高比例的学生游客是一大特点。从文化程度看,本专科学历旅游者是丽江古城旅游的重要客源,这与丽江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目的地是密不可分的。从经济状况上看,2 500~3 500元收入水平的游客比重最大,该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因此,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 丽江游客到周边乡村旅游意愿分析

4.1 总体出游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丽江游客愿意参与周边乡村旅游,只有10%的游客选择不愿意去,而这10%的游客中有些很多是因为旅游时间比较紧凑,对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不了解等客观原因,可见周边乡村对丽江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2 出游方式偏好与出游距离意愿

为了更详尽的了解游客的出游方式偏好和出游距离意愿,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我国传统惯例将游客划分为:青年游客<32岁,中青年游客33~55岁,老年游客>55岁3个年龄段。

从表2可以看出,游客主要选择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38.9%。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独自出游的比例较高,其中青年人更是高达36.0%,这与丽江作为许多青年人放飞心情、散心疗伤的目的是分不开的。中年游客多选择与家人、亲朋一起出游,而老年游客则更倾向于通过旅行社组团。

表2显示,丽江游客选择到周边乡村旅游出游意愿以短距离为主。选择到50km以内的占43.8%,约1h车程内,很少有游客选择到200km以外的乡村。一方面,游客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已经略显疲惫,不愿意再远距离出游;另一方面,游客已经来到了丽江,其求新求异的旅游心理已经得到满足,没有远距离的冲动。相对而言,青年游客倾向选择较远距离的乡村出游。

4.3 停留时间

游客在丽江的停留时间直接决定其到周边乡村乡村旅游的实现可能性。表3显示,36.1%的游客选择在丽江停留3~4d,38.8%的选择停留5~7d,停留时间较长。这为大多数游客参与周边乡村旅游提供了时间条件,游客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参与乡村旅游。表3同时显示,在丽江周边乡村旅游地的停留时间,多数游客选择停留1d,选择停留2d以上的游客仅为2.9%,可见游客不愿意在丽江乡村停留过长时间。

4.4 消费及购物意向

游客在丽江周边乡村的消费多集中在300元以内,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的消费比较低,并且不愿意在乡村花钱消费。购物意愿不是很强烈,有将近1/3的游客表示不会购物,愿意购物者倾向于购买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表4)。

5 丽江游客到丽江周边乡村旅游的因素分析

旅游推力因素是影响旅游者决策旅游活动的特定动力,是激发旅游需求的内在因素;引力因素是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动力,是对旅游目的地本质、特性、吸引物的概括;阻力因素是阻碍旅游者产生旅游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本文参照郑文俊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设置旅游动机、旅游感知渠道、旅游吸引物、项目偏好、阻力因素5个分析因子。

5.1 推力因素

出游动机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推力之一。从表5可以看出,丽江游客多是基于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和品味特产美食的动机而到周边乡村旅游。旅游感知渠道是旅游者了解目的地的途径,助推游客作出旅游决策,对于目的地市场营销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表5显示,游客主要通过亲朋推荐(占50.6%)了解目的地,通过网络途径的比例也达到了30.8%,通过旅行社推荐和媒体广告比例较小。

5.2 引力因素

旅游目的地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优势是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的重要引力因素。通过在游客填写问卷的间隙对游客进行访谈,优美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食物以及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对于丽江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期待参与的旅游项目,游客更偏好户外观光33.1%、民俗节庆活动20.4%和参观村寨19.9%,丽江高原纯净的天空、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民族村寨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所以也有许多游客对采风摄影比较感兴趣。

5.3 阻力因素

通过与游客的详细交流,特别是搜集表示不会到周边乡村旅游的游客意见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阻力因素,部分游客要游览大理-丽江-香格里拉3个目的地,所以时间比较紧凑;由于事先没有安排到周边乡村旅游,所以担心会超出预算;大多数游客对周边乡村旅游地不是很了解,好不好玩?当地的治安状况如何?包括消费水平如何?所以不愿意冒然前往。

6 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90%的丽江游客愿意参加丽江周边乡村旅游,出游意愿强烈。年龄以33~45岁的中青年为主,职业上私营业主或职员是主力军,27%的学生游客是一大特点。文化程度较高,多为本专科学历,收入水平多集中在2 500~3 500元。

游客主要选择与家人、亲朋一起出游,多倾向于50km(约1h车程)以内的短程目的地。游客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参与周边乡村旅游,大多数选择在目的地停留1d,约有61%的游客愿意在目的地过夜。预计花费多在300元以内,购物意愿不强烈,倾向于购买当地土特产和手工艺品。

丽江游客多是基于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和品味特产美食的动机到周边乡村旅游,主要通过亲朋推荐了解目的地,通过媒体广告比例较小,丽江周边乡村旅游地媒体宣传比较欠缺。优美的自然风光、原生态的食物以及纳西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对游客最具吸引力。游客更偏好户外观光、民俗节庆活动、参观村寨、采风摄影。时间紧凑、花费超出预算和对目的地的不了解成为丽江游客到周边乡村旅游的主要障碍。

(1)由近及远阶梯式开发丽江周边乡村旅游地。丽江游客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已经略显疲惫;另一方面,游客已经来到了丽江,其求新求异的心理已经得到满足,没有远距离的冲动,因此多选择到50km(约1h车程)以内的短程目的地。这比诸多大中城市居民到周边乡村旅游出游距离要短,所以在周边乡村旅游地的开发上,不盲目的广撒网式的开发建设,尽量选择满足条件的距离丽江市区较近的乡村优先开发(拉市海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再根据经营情况,阶段性的由近及远向更远的周边乡村推进,这样能更好的保证目的地开发的成功几率,减少旅游资源浪费。

(2)加强旅游接待和设施的建设。61%的游客愿意在乡村旅游地过夜,因此提高丽江周边乡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也至关重要。由于目前丽江周边乡村中的餐饮、住宿接待都是每家自主经营,没有统一管理,比较混乱。因此,需要加强对丽江周边乡村餐饮、住宿接待户的统一管理,建立培训机构,定期对经营户进行培训,做好卫生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丽江周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厕、照明设施等。

(3)加大对丽江周边乡村旅游地宣传力度。丽江游客中,有90%以上愿意到丽江周边乡村进行旅游,但由于对目的地不了解而没有成行。因此,相关企业和部门要加大对丽江周边乡村的宣传力度。针对丽江周边乡村,拍摄旅游宣传广告;在各个交通沿线,设立宣传丽江周边乡村的大型广告牌;加强丽江周边的乡村在各展会上的推介工作;加强与客源地旅游社的合作,积极把丽江周边乡村介绍出去,使旅游者了解丽江周边的乡村。

(4)加强周边乡村旅游地环境的保护和纳西文化的保护。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原生态的美食、浓郁的民族风情对于丽江游客具有很高的吸引力。丽江周边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使人流连忘返。因此在目的地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在改造和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景观造成破坏。同时,食品原生态的保持,纳西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保护都直接关系到丽江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21(2):61~68.

[2] 赵 宏,崔建良.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9):144~145.

[3] 丁运超,贾永健.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 302~15 304,15 308.

[4] 潘顺安.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3~105.

[5] 代则光,洪名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中居民行为的博弈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261~264.

[6] 罗明春,陈超群,钟永德.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J].特区经济,2007(12):156~157.

[7] 马炜,张爱谷.乡村旅游与制度建构――以玉龙县美泉村旅游合作社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46~51.

[8] 李 冰,白羊峪.青山关景区旅游者消费意向调查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年(12):361~362.

[9] 李翠林,樵 莉.乌鲁木齐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J].北方经贸,2010(5):128~130.

[10] 李翠林,牛小兰.新疆昌吉市居民乡村旅游意向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18(4):27~30.

[11] 郑文俊,周志翔,程道品,等.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意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6):143~145.

Research on Willingness of Lijiang Tourists to Visit the Peripheral Villages for Rural Tourism

Ren Fengming,Ye Wen

(Ecotourism Faculty,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第4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全面铺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帮扶文件精神,县供销社积极履行帮扶职责,积极推动乡村袁家组美丽乡村帮扶工作,将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和乡巷口村脱贫攻坚驻点帮扶同步研究、同步落实、同步帮扶,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成效。现将一年来我单位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帮扶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供销社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在年初工作分工中,明确一名乡镇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副科级领导分管美丽乡村建设驻点帮扶工作,配齐配强帮扶人员,成立了县供销社美丽乡村建设驻点帮扶工作组,组长由县供销社主任(下半年由主任)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供销社副主任科员同志担任,工作人员由、等组成,积极参与帮扶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和扶贫攻坚帮扶同步研究、同步落实、同步帮扶。

(二)深入村组抓帮扶。

驻点帮扶工作组经常性到村组进行调查和帮扶,了解帮扶村点的实际情况,认真听取村两委干部、村理事会成员和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乡茶香特色小组建设定位,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深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村点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积极落实帮扶资金。

在县供销社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自有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全部用于村美丽乡村建设村点雨污分流和沿江公园打造等工程。

二、驻点帮扶工作成效

村袁家组是乡圩镇所在地,人口密集,是全乡的经济中心。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村两委干部、理事会的辛勤努力和县供销社的驻点帮扶下,袁家组村集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下水道建设,实施“雨污分流”,避免河水受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施道路“白改黑”工程,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打造沿江游步道和休闲广场,方便全乡群众休闲娱乐。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时间和人员进行陈年垃圾整治活动,聘用贫困户为村组保洁员,建立长效管护队伍,实施常态化保洁,圩镇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点成为2020年全县三看点,和巷口村乐活源、芮元村、灵华山白茶基地一起由点及面,成为乡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存在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第5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青杠树村

1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丽中国”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五年计划。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加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做好城乡协调发展、同步发展,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的魂,即不能将村落建设过于现代化而缺乏乡土味,又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使乡村过于沉重。美丽乡村的建设则是在传统乡村和现代乡村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美丽乡村国内发展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展了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如德国、荷兰、英国等,它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对世界的乡村景观规划与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欧美国家早期就制定了乡村景观研究的法律法规,如20世纪50年代《土地整治法》在德国的实施,明确规划了自然保护区,使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20世纪70年代初,荷兰颁布了《乡村土地开发法案》,从只重视农业到关注乡村土地的户外休闲、景观保护等功能。近年来,欧美乡村景观对景观的社会、文化解释以及人的行为研究明显增多,扩大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面对乡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问题,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渐开始重视乡村景观建设。20世纪60年代,日本曾兴起强大的草根性运动”,不仅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庄不合理的布局,美化了村庄环境,有效地保护了传统的乡村景观。中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1989年,中国学者对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乡间景观进行研究。此后,不同领域学者先后引进了韩国、日本、荷兰、波兰以及法国等一些国家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在借鉴的基础上,中国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研究体。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人类聚居环境、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等8个方面。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景观生态学、乡村农田景观、乡村环境以及乡村景观旅游等问题上。

3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目的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红利,青杠树村的乡村建设则是要满足城市人追求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的需求,解决的是生活和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当今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1规划缺乏特色,园林景观雷同

由于国家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大量的建设中出现了“批量化”生产的园林景观。导致乡村失去了它本来的个性和乡土性。

4.2城市化景观成为标准,乡土化意识淡薄

由于国家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不断瓦解,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历史正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村包围城市,农村走向城市”的总体趋势。

4.3乡村原有的生态性遭到忽略

由于乡村景观的建设还是初级阶段,存在规划和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得在建设乡村的同时破坏了村落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

4.4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配合性不够

对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的挖掘不够,导致景观打造与地方文化特色格格不入,配合不协调。

5案例分析

5.1青杠树村的总体概况

三道堰是以岷江河网为脉,以水墨侵染为韵,绘呈古风流韵的天然水乡风情画。三道堰,是都江堰工程的最典型的绩效地。是导水入渠的古堤堰,是自流灌溉首善区,是川西第一古码头和成都市区的饮水源地。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位于成都市西南,距中心城区17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065农耕1亩,原人均建设用地17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9个组团共9.7万平方米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改善了全村932户225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

5.2规划原则

青杠树村的规划和当地的环境相结合,以保护乡村景观为主要目的,调整景观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合理的设计,共同创建一个美观舒适的美丽乡村风貌。它的规划有一下几个原则:(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建设美丽青杠树乡村,人们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当地的乡土树种和原有的自然生态风貌。(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原则。在乡村的设计中,乡村的原始风貌不可改变,例如当地乡村的蜀绣民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在对乡村进行设计中就保留了这些历史宝藏,保护传统文化能够保证乡村具有文化内涵。(3)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原则。青杠树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在生活中比较注重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青杠树村在设计规划的时候,对于自然环境中的树木、田地、河流等自然资源都尽可能保留,还在村子居住区,新建了农家乐,市民农耕体验场。

5.3总体定位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5.4规划思路进行五个打造,包括:水乡三道堰打造、创意三道堰打造、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乡肆的三道堰打造。

5.4.1进行水乡三道堰打造河柏条河与徐堰河是成都市区的饮用水源,河流在村子的牛角壕交汇并流,流向成都,同时它也是成都母亲河——府河的源头。因此,青杠树村有成都边上的江南水乡之称,在规划中可构建“古蜀水乡”的别致风情,打造独特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5.4.2进行创意的三道堰打造因为郫县是蜀绣的发源地之一。青杠树村村委会引进的郫县蜀绣公司,搞起了蓉秀坊。鼓励和支持绣娘在蓉秀坊工作,并通过公司大量收购作品来保证每个绣娘的收入。同时,青杠树村还以传统节日为基础,构建以文化体验为主导的节庆活动,例如龙舟比赛、武术比赛等.

5.4.3进行林盘、农场的三道堰打造80后创业者夏静和合伙人秦强在青杠树村按照“互联网+农业”模式,把曾经风靡一时的“QQ农村”一种游戏变为现实版。线下有私家农场,线上有APP。“智慧农场”可以通过手机对地上的农作物进行监控,浇水,施肥,杀虫,还可以通过专职农夫进行收割、采摘、耕地等管理。同时,青杠树村按照农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理念,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

5.4.4进行乡肆的三道堰打造青杠树村还保留了许多本土的乡土树种和草坪地被植物,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生态、植物的景观打造,展现川西林盘原汁原味的乡村面貌。同时,青杠树村保留了老街为核心的川西老乡场传统文化,使人们能体验乡村会展和集市。

5.5具体设计

5.5.1乡村保留了原始的植被,例如:香樟、银杏等,这些植物都是成都市的乡土植物。在青杠树村把这些植物完整的保留基础上,还增加灌木、草花等一些外来观赏品种,例如:波斯菊、鼠尾草等植物。在不破坏生态的环境下增加了美感,并实现生态多样性。

5.5.2青杠树村的石头通过改造本身的形状,大小等,打造出乡土气息重,例如:把当地的石头装进铁笼子来筑坝、建桥和进行一些装饰,来打造生态性强的更科学、合理的景观,使乡村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5.5.3青杠树村还保留了原有的河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打造了水乡韵味的景观特点。

6设计原则

6.1生态原则

青杠树村的景观规划与乡村生态及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整个乡村建设的主题也是在自然资源较好的乡村环境前提下进行建设的。同时,青杠树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尽可能挖掘各个地区的景观特点,在原有乡村环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6.2人本原则

青杠树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配合政府引导,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在尊敬自然生态的环境的情况下,使人和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因此,当地修建了以川西民居建筑风格为主的农家乐,供人民吃饭、喝茶、农事体验、了解当地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建立了生态农业观光区。

6.3景观多样性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涵盖较广,包括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乡村习俗、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青杠树村景观选择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例如:乡土植物银杏、桂花等,以及本土石材、鹅卵石来打造生态景观,并减少经济成本和后期维护。同时,还引用了一些外来植物来打造景观多样性,例如:波斯菊、鼠尾草、芦苇等来打造乡村田园美景。这些植物生长快,观景性强,多年生,节约成本和后期维护。

6.4坚持乡土特色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它的特色,在做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把它的特色挖掘出来。青杠树依靠当地的山水、田园就势,打造山水园林路,突出川西民居与塘提、田园、花草树木的协调配合,同时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大量使用乡土树种,并保留了当地的河流及周边的植物,根据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打造了以蜀水乡文化为主的特色乡村。

7结语

青杠树村积极探索,守好“三个底线”,遵循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激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星、分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优先用211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将节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269亩入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更好的推进。因此,笔者通过对美丽乡村的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乡村景观的设计模式:

7.1坚持记得住乡愁,体现地方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园林景观不仅要满足美丽景观的建设,还要满足设计融合乡村,合理运用乡土植物及乡村周边设施,把乡村的地质。地貌、地域、气候、乡土树种等考虑进去,因地制宜才能体现乡村的个性、乡土特色以及乡土情怀,这才是体现乡村园林景观的真正价值。

7.2实现就地取材,突出生态理念

以本地材料为主,外来材料为辅助,既节约了运输成本,又能更好的体现乡土特色,同时简化后期的维护成本。利用特色的乡土植物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净化空气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效果。

7.3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三道堰,集天府农耕文化、水乡文化、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利用乡村原有的耕地、水源打造“古堰湿地”、“堰桥遗韵水文化体验区”、“青杠树村田园观光区”。利用古镇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惠里特色街区”“农家乐”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突出文化与景观的融合。

7.4注重景观与业态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业态是指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城市功能和需求创造性布置相关产业。景观规划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乡村产业也已经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更是突破“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注重景观与业态的结合,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俞孔坚.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保护•景观设计,2005(4):39.

[2]张剑涛.中国对于城市改造和城市保护的规划管理——以上海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4(1):11~14.

第6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新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都提出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而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当前关注的焦点所在。2008 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提出 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乡村的生态与景观, 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村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十二五”期间, 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 浙江省制定了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 2017 年各县(市、区)都要达到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标准,2 个以上县(市、区)培育成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60%以上乡镇(含涉农街道)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做好 100 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和 100 个美丽乡村精品点及五星级幸福社区创建,5%以上乡村居民成为美丽乡村样板户。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一)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创造性落实中央部署,提升新乡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有力抓手

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低碳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等生态文明要素。新乡村建设这几年,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新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村民增收和乡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实现新乡村建设的发展目标。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温州的重要任务

三个强省是“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按照领头人的要求就是建设美好乡村,如果乡村都建设不起来,怎么会有美好城市,所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城市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的战略举措

温州省按照中央“四化”同步要求,提出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举措。以城乡统筹为方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通过工业化提升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夯实农业基础;就是要通过城镇化带动乡村、加强乡村建设,着力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一体化创新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村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形成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乡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乡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乡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乡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乡村人口集中居住和乡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乡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乡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

突出乡村山水特色,注重山地、丘陵、田园之间的天然氛围与情景的塑造,创建休闲旅游小镇风貌。立足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实际,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二)达成历史与现代对话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展示乡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地域特色,体现乡土文化,突出时代特征。

(三)创造建筑与环境相融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建设重点,提升乡村整体建筑风貌,突出生态景观空间的营造,加强绿化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休闲游的总体环境品质。

(四)现游乐与产业共生

开展多样化的经营开发模式,追求旅游、商业经济的双赢,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四、案例分析

以温州曹平村为例,曹平村坐落于温州市瓯海区瞿溪镇狮子岭山的山坳处,周边山峦起伏,内部盆地平缓,半坡密林、梯田地貌。村庄总用地面积为600公顷,常住人口1500人左右。区域交通便利,距离温州市区不超过半小时车程。曹平村紧邻泽雅风景区,自然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周边蕴含多处旅游资源,如景德寺、郭溪岭头村九龙山、天长岭古道等。

与《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温州市瓯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功能定位应为休闲及居住功能。

解读《瓯海区美丽乡村规划》内设计的3条精品线路主要位于泽雅城郊休闲功能区、梧白科技城和仙丽侨乡文化功能区内,游线主题分别是“千年古道 琦君故里”、“千年纸山 古村遗韵”、“十里花街 侨乡古寨”。这3条精品旅游线均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条件,利用了原有的人文景观作为游线品牌进行打造,即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也能兼顾对原有传统文化的保护。 曹平村位于瓯海区美丽乡村规划中的瓯海中心区和郭瞿工贸新区内,区域坐拥岷岗风景区与3个大型山地公园,水系又与三湿地相连接,自然景观资源优越,距离主城区距离较近,交通便利。基于此在该片区域内可寻找适当的发展思路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优势: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优越;农家乐产业起步发展较早;与主城区较近,交通便利;

劣势:农家乐产业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产业特色性无深入挖掘;

根据设计构思所阐述的内容,集合现状实际情况,确定曹平发展为“一轴四核、网状发展”。

主轴指发展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才能更好的发展美丽乡村,进而吸引人流。网状发展包括以下四方面:

1、文化体验:以“酒”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酒文化主题的资源,以曹平制酒发展为文脉,再现酒文化历史、发展进程。并融入现代特色,独具特色。 2、乡村风貌:在原有建筑立面修饰的基础上,以休闲度假为媒,提升农家乐整体形象,规划艺术家创意园、酒吧一条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资源,创造古朴、自然、安静、和谐的村落。

3、休闲度假: 为周边地区游客或来温旅游的游客提供周末短期旅游,商务会晤、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等生活度假方式。 4、生态观光:以自然山、水、田园为背景,构建生态观光园,展现乡村的民俗神韵和乡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果园、茶园、公共服务设施等,完善并提高生态理念。

本案针对建设曹平美丽乡村,提出以下措施:

(一)建筑改造

首先汲取郭溪、泽雅片区的房屋建筑特色,将传统建筑风貌引入到此次的房屋修饰中,通过墙体、屋面等大观赏面将区域特色进行表达。在细部位置着重精细化处理,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箱结合,通过门、窗、墀头等位置的修饰,使得整体建筑的风貌区域完善。在建筑周边绿地位置合理布置景观绿化和小品,最终呈现出优美、古朴的建筑风貌。

居住类建筑主要包括民宿、度假酒店等建筑。此类建筑多利用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建设,应利用中式古民居的建造特点,以修复、加固为主,避免对建筑构件的盲目更换。在建设过程中重点保留原有的建筑符号如块石垒墙、小青瓦、木质门窗等,利用新材料做旧的手法,将老旧破损的部件进行更换修补。 公共类建筑主要包括艺术工作室、酒吧烧烤屋、游客接待中心等建筑。此类建筑应与民居建筑有一定的区别性,部分建筑可适当改建以突出其功能重点,着重考虑原有建筑的形式布局,如酒吧烧烤屋可利用好原有建筑的庭院环境,将景观与建筑更为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营造独院独户的休闲环境。建筑元素除中式传统符号外,可加入一些现代因子,丰富观感。

(二)遵循 “拆迁与整治并举” 原则, 积极开展村庄环境治理

针对影响当地环境的因素复杂及居民生活垃圾多样、 整体环境 “脏、 乱、 差” 的现象, 并结合潜在因素的影响, 乡村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首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水、 电、 路、 通讯、 文化休闲广场、 生活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取实所有建成中心村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 广电网、 电信网、 互联网等通村到户, 并逐步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卫生改厕等全面覆盖。其次, 美化绿化村庄, 开展以 “干净、 整洁、 有序、 美观” 为主要目标的整洁行动。在村庄整治的行动中, 建立并完善违法建设的三级防控体系, 依法拆除违法乱搭建筑物, 对可视范围内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 破旧房屋,秉持 “能拆则拆, 不拆则改” 的原则, 使其更换新颜、 展现新貌。同时, 积极开展以村庄道路、 家庭院落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村内主干道、 公共场所、 人行道等公共场地的美化绿化工程。再次, 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在规定期限内, 清理村内、 村外生活垃圾, 清除河道、 沟塘内废物渣土;治理村内柴草、 杂物乱堆乱放, 村道两侧的私搭乱建;加强村庄环卫专业队伍建设, 采取“户集、 村收村运、 镇处理” 的模式, 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每个行政村垃圾处理要有保洁队伍、 环卫设施、 经费保障、 工作制度, 确保乡村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努力将所有村庄建设成村容洁净、 生态良好、 空气清新的美丽乡村。最后, 规范畜禽养殖工作, 控制畜禽污染, 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大型畜禽养殖工厂, 实现动物粪尿、 沼渣、 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严格控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 防止城市污染向乡村地区转移;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 低毒、 低残留农药等。

(三)生态绿化

1、林相改造

根据村所特色,采用新造、补植、封育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对现有植被不造成破坏,保留当地优势树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充分发挥森林的最大生态效益。并在观景台附近种植合适数量的彩叶树种,例如红枫林、乌桕林、水杉、栾树林、枫香林、樱花林等,增加色彩的变化与植物的多样性,且减少视觉的疲劳感。最终能达到一地一景,一景一画的效果,让游人卸下城市中生活压力,放松心情,融入自然。

2、宅旁绿景

在民宅旁增加彩叶树与花卉,增加村中心村民居住区绿化,提升总体环境质量。景观的设置与建筑相协调,使其二者合为一体。在种植上,采用少量的彩叶树与花卉,在单一的建筑体系上,加强其立体感与层次感,并考虑季节性树种与花卉的搭配,让每一季都能焕发出崭新的气息。

3、田园风光

增强自然休息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扬长避短,取优补弱。对原有的农田生态不予以破坏,并对其农作物种类加以富丰,使每个季节都能有成熟的农作物供游人欣赏与采摘。充分利用与发挥其农田的最大化优势。且增加花卉与少量的彩叶树种,补充其色彩上过为单一的不足,丰富植物的多样性,满足游人对色彩上的需求。

(四)生态观光农业

规划生态果园与茶园。果树是园区景观的构成主体,通过果树群体的斑块镶嵌式布局,展现不同种类果树的季相变化;采摘区内,以果树为主,在满足果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和果品生产的前提下,注重果树景观的营造,通过整形修剪调整果树树形,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果树的果、花、叶、枝、干、皮、根的形状或色泽,适当选栽一些观赏果树。同时,曹平在新开辟的茶园上引进优质、高产的茶苗。并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发展道路,开发精制茶叶、礼品茶叶、特供茶叶等精深加工。同时,积极开发“观光-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的茶园生态旅游,塑造体验式休闲旅游品牌。

(五)科学经营并传承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全国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发展成为建设文化产业。乡村的文化资源传统且丰富,我们不仅要好好保护和传承,还应当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通过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将资源优势成功转变为乡村的产业优势,科学经营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帮助当地村民树立起文化产业意识,从而探索出一条发展乡村文化经济的光明通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民间艺术的起源地正是乡村,它的种类繁多,遍布全国各地,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群的不同需求。在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科学经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帮助乡村走上文化富民、文化兴业之路。其一,为了更好地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产业,我们需要将乡村的集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及工艺品的精髓,积极占领文化产业市场,通过科学的经营模式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四川的蜀锦、山西的绒绣、山东的绢花等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及科学经营,不仅收获了可观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大大增加了乡村的知名度。其二,我们可以大力推进乡村的单体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潍坊的风筝、杨家埠的年画以及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等,对乡村的这一系列文化单品实施批量生产,将其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为当地争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建设美丽乡村,其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使广大村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乡村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来。美丽乡村建设还应该因地制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环保生态化的乡村。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作为规划主题进行设计,确保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还应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保护现状水体、农田、林地等相关资源。另外要注重整合村内现有农家乐设施,集约化管理;对全村范围内建筑进行调研,对其外立面进行统一修饰,符合今后设计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而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的有效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第7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追求身体享乐为主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化进程的时间较短,乡村生活的印记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我国社会在实质上是“乡土的”。乡村旅游为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满足“回归自然”这一心理需求,乡村成为了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因此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 朱家湾村概况

朱家湾村地处陕西省柞水县西北部秦岭南麓,红妙河畔,曾经贫困而窘迫。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朱家湾村的发展。随着2007年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开通,给紧邻终南山隧道口的朱家湾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该村融入了西安1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交通的便利,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憩度假休闲,成为西安人自驾游和短线游的目的地之一。自此,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成为商洛市命名的首批秦岭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被国家农业部、住建部命名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2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朱家湾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牛背梁部级森林公园,把美丽乡村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打造,既完善丰富景区旅游项目,又提升景区旅游服务水平,使该村成为服务景区和自成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现已完善提升了朱家湾入口形象区、红妙河综合服务核心区、沁园村新型农业综合体、花锦园高端民宿区等区域,利用河道空地,修建田园式的漫步长廊。为了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农家乐产业,目前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对朱家湾村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重点开发高端民宿区,以创意旅游带动美丽乡村的全面升级。让游客在感受自然、生态、乡土、田园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与城镇同质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现代文明服务。既体现乡村文化和乡土风情,又呈现“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具备城镇文明服务功能的品质。2016年“五一”期间,朱家湾村接待游客 6 万多人次,十一黄金周,接待4.37万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管理不规范。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引入旅游地产项目。如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山庄,但还有一些项目是打着旅游地产的名义在建别墅,如安德鲁西亚项目。该项目土地使用权是50年,而非居住用地的70年,但建的却是高档住宅,进行出售。该项目沿着210国道而建,占用了路两旁为数不多的的耕地,还造成原农户搬迁,而且曾被媒体曝光,在征地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村落风貌和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体量较小的在河道空地开发的别墅项目,以及农户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的多层,向外出售出租。说明土地利用管理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3.2 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还不深,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目前朱家湾的旅游接待以农家乐和五星级度假酒店锦苑山庄为主。农家乐开发档次还不高,而近年来由于众多农家乐和民宿的影响,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更愿意体验原汁原味的乡野生活,锦苑山庄入住率较之前也有所下降,房价下跌。虽然已重点打造了花锦园等民宿项目,但民宿的规模相对较小,还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产品挖掘的深度和创新力还不够,真正吸引旅游者体验性强的项目较少。主要以自然风景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朱家湾农家乐的经营期一般从清明前到11月初。

3.3 可购买旅游商品少

朱家湾村所在的柞水县,其核桃、木耳、腊肉、豆腐干等农特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柞水县也先后开发旅游纪念品 200 余种,旅游购物已成为柞水县乡村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朱家湾村,可购买的旅游商品相对较少,缺乏旅游六要素之“购”的开发。

3.4 乡村旅游营销不足

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是农户自主经营,而农户自我销售的意识不强,主要靠口碑效应和“回头客”来进行宣传,导致朱家湾的乡村旅游在营销方面做的还不够。虽然网站上对朱家湾村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介绍,但占较大规模的农家乐,缺乏在线预定、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

4 朱家湾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4.1 完善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旅游接待产品线。朱家湾村还应继续大力发展民宿产品,对当地的老旧民居加以保护和改造,对新建农家乐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予以统一规划,农家乐的发展应以数量和质量并重,并适当控制规模。加强土地利用管理,近几年沿路新增建筑过多,影响了该村的整体风貌与景观环境。在食宿的基础上,应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锦苑山庄,还应推出更多的养生康体娱乐休闲类项目,吸引游客的入住。形成该村五星级酒店、民宿、农家乐的接待产品线,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在多个地方供应当地的旅游商品,如土特产供游客购买。

4.2 提升乡村旅游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人们出行之前都依赖于互联网搜索信息,确定目的地和行程安排。而目前来朱家湾的游客,自驾游占绝大多数,而自驾游更是依赖于网络信息,因此必须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来支撑这一需求。可以通过乡村旅游的网站和手机平台进行宣传,并提供在线预订、在线服务等内容,满足游客网络服务的需求。

4.3 丰富休闲娱乐类旅游项目。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是吸引游客来朱家湾游玩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位于该村的北沟森林体验基地知名度较低,并且定位不清。虽然前期已按照青少年体验基地进行了建设,但这里又想作为保护区进行保护,并未大力宣传,没有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运营。因此鲜有青少年团体前来体验。北沟森林体验基地应做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满足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丰富的乡村体验性活动,能够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客观上对餐饮、住宿的经营都有提升。

5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朱家湾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美丽乡村建设又为该村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朱家湾村正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该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的建设,使得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提升和完善,旅游服务更加标准化。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71页)要“富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经营农家乐提高了收入,也就留住了人口,进而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保护意识就会增强。朱家湾村应继续围绕建O“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目标,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进而使。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2]李霞,朱丹丹.乡村旅游该升级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2.

[3]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第8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一、大格局、大手笔。一是顶层(上级)真正重视,投入真金白银。如杭州余杭区制定的《余杭区美丽乡村提升1510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就明确创建资金补助“一核”:(径山镇)区财政总补助3亿元“五线”:涉及的塘栖镇、良渚街道、瓶窑镇、中泰街道、鸬鸟镇,区财政每个镇街各补助1亿元“十点”:对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经区级评估达到创建标准的示范村,区财政按核定工程投资额的70%予以奖励,每村最高奖励资金不超过2000万元,项目建设所需其他资金由属地镇街承担。其中,对黄湖镇、百丈镇、瓶窑镇苕溪以西以北区域和运河街道、仁和街道的示范村创建资金由区财政全额承担,每村最高奖励资金上限3000万元。二是大手笔打造规划设计。如安吉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安吉,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形成了“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而且一张蓝图走到底,从各村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具有可操作性。循序渐进,利用几年时间进行建设。(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正确的政绩观,不贪工躁进。

二、抓党建、好班子。坚持以基层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治理促平安社区建设。一是要有个好班长。如临安区湍口镇迎丰村村主任王丰华21本“村长笔记”记着村民260个心愿 他用生命践行承诺,朴素地记录了王丰华的学习之路、治村之道,从提升百姓素质的烟蒂换盐,到发扬国学经典教育、传承家风家训,入细入微。二是党员带头、全民参与。强化政治引领,切实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引领和核心作用,以自治为要,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三、活机制、善经营。如安吉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借助创新驱动,用理性的乡村经营模式,唤醒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的感性消费观。一方面,该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根据“宜游则游”的原则,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临安区深入推进“新土改”。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通过确权、赋权、活权、保权,将农村死产变为活权、活权变活钱,切实助推农民增收、改变生产生活。在农村产权全面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金融下乡、发展普惠金融等途径,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贷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有力推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安吉县余村办事形成了民主恳谈、村“两委”商议、党员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和乡贤评议的议事决策传统,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议事、约请参事、民主评事、跟踪监事”的议事机制(民情回应书)。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抓住了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不仅自己有实力建设美丽家园,而且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余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选择了走美丽经济的转型之路。村民以山林资源入股,村里流转了6000余亩山林,发展林下经济,成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

第二部分:反思不足

一、思想创新不够。因循守旧,不愿创新。小富即安,小绩即满,维持现状,不愿去了解分析新的事物。在面对和处理复杂问题和局面时,习惯于在"是"与"非"、"行"与"否"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思维不开拓,视野不开阔,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规划意识淡薄。对规划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规划看成是经济建设的“龙头”,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忽视环境保护设施的同步建设,造成各种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急功近利的侵占绿地,见缝插屋,规划不当,或不按规划实施,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三、敬业精神不强。纵观我们在干事创业中的情况,乡村干部的敬业精神不强,害怕困难,有绕着走的意识,与浙江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

一、科学规划走前头。要在全局性上做到全域规划理念,突出差异性,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避免千村一面。规划者要深入调研,避免走过场,撑场面的形式主义,努力把握好各类规划的定位和深度;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的维护,必须被视作与开发同样重要的地位。要对全乡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明确文化村、特色村,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体现农村特色。建议把规划作好后,一边建设,一边出去招商。坚持3——5年可或可见成效。

二、村民共建做示范。把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要制订乡村振兴长期规划,每年选定1——2个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试验示范,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乡人大将发挥自身作用、走访选民群众,征集选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建议意见。

三、生态治理是重点。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裸房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 

第9篇:美丽乡村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建设;建设现状;建设背景

1 前言

随着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明确了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发展道路,要求城镇化建设遵循绿色、低碳、智能、集约的模式进行发展,因此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就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确定逐渐兴起,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绩[1]。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还是顺应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表现。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发展相对不平衡,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探讨推动建设进程的策略。

2 美丽乡村建设的涵义

乡村建设是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推动我国乡村的良性发展,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内容不仅仅指发展乡村的经济,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如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设施等[2]。换言之,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建设乡村的经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又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当地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乡村的进步,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的发展水平。

3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各地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贯彻之下,当前的乡村建设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各地通过对乡村进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整治环境、发展农业等方式,改善了乡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发展。但是,虽然获得了成效,目前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足够的资金是保证各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在当前的乡村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资金匮乏的情况。资金上的短缺,使各项工作滞后不前,远远落后于经济条件良好的地区。这些地区难以进一步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如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娱乐设施,也无法为当地的农民提供发展的资金帮扶。虽制定了发展项目,但却没有作为保障的经济基础,进而延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降低了发展的质量。

3. 2缺乏建设人才

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纳和挽留能力相对较弱,缺少专业的建设人才。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必须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如果没有专业人才的指导,很多工作都无法顺利进行[3]。大部分地区目前也只是处于探索的发展阶段,于这些地区而言,这是一个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机会,但他们能力有限,所以必须依靠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来建设。

3.3居民文化素质较低

农村地区居民的低文化素质制约了当地建设工作的开展。虽然我国已经步入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阶段,但至今为止,仍有许多农民认为农业才是最为重要的,他们的技能也以农业生产的技能为主,因此,不愿意参与或无法加入第二、三产业发展中的农民大有人在。而且,大部分乡村地区缺少第二、三产业,可以提供的职业较少,农民没有其他的发展途径,只能选择保守、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经济开销。

3. 4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不到位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层管理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国家的政策,但他们人员缺乏,工作效率偏低,未能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比如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的时候,重量不重质。他们会为农民提供书籍、电影的阅读、观赏机会,或是承建书屋,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但是传播的内容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存在差距,多数农民无法理解,对这些资源的利用不足;同时这些资源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且,有关部门把更多的发展精力放在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上,对文化的发展不够关注,致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出现[4]。

4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4.1扩大资金来源

各地有关部门要坚持发展当地的经济,在发挥乡村地区农业优势的同时合理开发其他的发展途径,比如结合当地的特色,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同时适当增加对乡村地区的帮扶力度,除了合理增加拨款,为其安排与各建设项目相应的建设经费之外,还可以与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开展合作,获取企业对乡村建设的赞助,缓解浩大的工程量带来的经济压力。

4.2广泛吸纳人才

村庄的建设离不开人才,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提供优惠的人才吸引条件,广泛吸纳其他地区的专业人才。各地要积极建设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到当地进行实践学习,在借助大学生的力量进行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历练。此外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招聘等形式,筛选、引进合适的专业人才,给出合理的条件;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优化建设的队伍。

4.3提高居民素质

不让村民的素质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不仅是口头禅,还必须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当地的文化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完善的的文化设施进行学习,转变他们的传统思想,并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理念、含义、目标等渗入到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去。文化建设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前文提到的提供书籍阅读、电影观赏、举办文化活动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工作人员资源,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成立文化队伍,鼓励居民参与其中,这种方式更具有亲民性,也更为有效,因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居民参与到实践中。

4.4加强管理工作

首先国家要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监管力度,在考核部门工作的时候,不要搞形式主义,把考核重点错放在官员的绩效考核之上,而是要重视各地发展的真实情况,以此督促基层部门的工作,端正其工作态度。

其次各部门在工作时,要事先对当地进行调查,对建设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某个地区的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时,要尽量选择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的书籍发放,或对他们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从而有效提高居民的素质,同时也培养了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5 结语

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一种发展方式,而其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我国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推动乡村、全国的良好发展,需要我们正视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找出症结所在,及时予以改进。对于不同的建设项目,要给予同样的重视,避免发展中出现失衡的现象,以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蔚,许昊皓,彭波,等.“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思考”――庐山西海为例[J].中外建, 2015(04): 22-27.

[2]唐长贞,孙杰.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古村落景观保护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 11000-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