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珍珠鸟教案范文

珍珠鸟教案精选(九篇)

珍珠鸟教案

第1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采取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通过自由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读通课文。

3.初步感知珍珠鸟的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相处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听鸟鸣引出课题,初识珍珠鸟

1.(播放鸟儿的录音)这声音好听吗?这么如音乐般动听的声音就是鸟儿们发出的。你们喜欢鸟儿吗?

2.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识一下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2.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

3.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呢?

4.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大体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老师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课文先写“我”为珍珠鸟创造了________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小珍珠鸟的________及它由怕人到________的过程;最后揭示________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想细细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识字的情况。

1.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

出示:笼子 一卷干草 垂蔓蒙盖

学生读。

(1)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引导学生读正确。

(2)那什么是“垂蔓”“绿蔓”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来想一想。

学生说,教师点拨。

(3)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在课文中这三个词都和珍珠鸟的巢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大家说说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巢。(舒适、温暖、安全)

(4)这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从中你看出作者对珍珠鸟怎样?让我们把作者这份深深的爱告诉给鸟儿。一起读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5)不久,绿蔓丛中传出了清脆的鸣叫。有小鸟了,这需要我们一起“拨开”绿蔓来看看。

(课件出示“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因此“拨”字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字。“拨”和“拔”这两个字同学们在书写时要区分。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跟老师一起写。(教师边板书边提示书写要点)

2.“拨开绿蔓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词语比较难读:“雏儿”“蓬松的球儿”。谁来读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2)这样读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看看它。齐读第三段,把我们对它的喜爱和它的可爱读出来。

3.过渡语: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在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我用啄两下我的手指。

这段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一会儿”“起先”“渐渐地”“后来”等)有了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这段话层次就非常清晰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注意感受小珍珠鸟是怎样离“我”越来越近的。

4.过渡语: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充满生机了。引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再后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出示课本插图)。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一幅画面的?谁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案”的意思。

(2)让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中去,一起给这一幅图片配音。(指导读到后面要轻一点,不要把小珍珠鸟惊醒了)一起来读一读。

(3)看着图,读了这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呢。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4)“信赖”是什么意思?

刚刚同学们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但是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教给大家一个方法——用逐字解词法来理解。“信”是指信任,“赖”是指依赖。在生活中你对什么人依赖?“信赖”就是信任并且就像对父母一样依赖。

四、小结

第2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龙应台曾用一个比喻来讲文学,对我们很有启发:假想有一个湖,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用手去摸,能感觉到它凹凸质地,这是理性的“现实”世界。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空”的世界不被注意,那就是湖水里的倒影。“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我引用龙应台的话,是想表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知道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有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对于文本解读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

冯骥才写小小的“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我”从而发出呼唤“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那么简单,这就好比从文字表面读出“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水中的倒影”一样。冯先生年轻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让冯先生用笔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深究文本,这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背后还含着许多背景话语,包括“信赖”“自由”的话题。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暂且不论成人世界话语背后的种种复杂性能不能为他们接受,先让我们走进他们语文学习的经历,就会发现从一年级读“树林是小鸟的家”(《家》)到《放小鸟》,到“我把雪儿放回蓝天”(《雪儿》)等等,留在儿童心灵深处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便是“让鸟儿回到蓝天获得自由”。既然如此,面对这只笼中鸟该作何解释?显然这里隐藏着一个关于“鸟儿与自由”的潜在话题需要辨别。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言与文字(包括口语与文语)、文学或文章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不断拓展儿童的文化视野,提升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冯先生的作品,语言朴实、鲜活,充满动感。如第一自然段“好、鸟、草、巢”充满韵律,如鸟鸣宛转悠扬;如“探”“钻”“扭”“趴”“撞”等一系列的动词,精妙准确,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形象,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此生动的语言便是儿童语文学习的经典范本。

以上种种带给我们的思考便是:我们的教学究竟给儿童什么?价值取向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当,才能适合儿童的需要?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擦亮儿童文化的眼睛,“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呢?为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加强重点词语的体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文本情感的情绪、语气、声音的恰当表达。

2.反复品读、比较、咀嚼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丰富文字留存的“意义空白”,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儿童文学阅读的感觉意识和感悟能力。

3.拓展多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真正含义。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词语学习,建立“雏儿”“笼子”形象

1.读课题。从珍珠鸟的别名“锦华鸟”和珍珠鸟的长相“小小的”读出珍珠鸟“美与小”的感觉。

2.读准第一组词语:“落柜顶、撞灯绳、扭身子、钻进去”,知道这组词语在写“雏儿”,并明白“雏儿”是指“鸟宝宝”。

3.再读词语,读出雏儿如淘气的孩子般可爱。

4.出示长大了的珍珠鸟图片进行辨别:这是淘气的雏儿吗?再回到课文写雏儿外形的相关语言。抓住“后背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蓬松的球儿”等特点读出雏儿的讨人喜欢。

5.给小珍珠鸟起昵称。回到课文,作者叫它什么?加上儿化韵读出“小家伙儿”的亲切又怜爱的味道,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6.把“小家伙儿”加进文字再读,把可爱的小家伙读得活灵活现。

7.读第二组词语:“一卷干草、绿蔓蒙盖、舒适温暖、愈发繁茂。”读准多音字“卷”和“蔓”,知道这些词语是写“鸟笼”的,且通过课件演变“没有绿蔓覆盖”到“绿蔓蒙盖鸟笼”的动画,强化“珍珠鸟笼”不一般。

8.朗读文中描写鸟笼的相关语言,并补充原文句子“有人说,这是害怕人的鸟”。明白为什么“珍珠鸟”的笼子和平时所见的鸟笼子不同,从而突出珍珠鸟的天性怕人,因而我对珍珠鸟的照顾就格外精心,鸟笼也就格外舒适温暖与安全。

9.再读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文中反映“小家伙的淘气”和“鸟笼子的特别”的两组词语,并分别配以图画作比照,把“小家伙”的可爱形象、珍珠鸟的怕人天性、鸟笼子的舒适温暖和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形成鲜明、具体、活生生的形象,也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散漫式阅读,品读“文字的美好”

1.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选择特别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并反问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

2.学生朗读与交流喜爱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比如第一自然段文字的韵律和诗意。第三自然段文字的清新与趣味。第四自然段文字的画面感以及产生的联想。第六自然段境界的美好与温馨等。)

【设计意图:所谓散漫式阅读便是选择最喜欢的部分反复品读,互相交流与分享。这是常用的阅读方式。本教材虽经改编,但还是保留了作者的文字风格。不需要繁琐的分析,散漫式的反复朗读与品味,让学生逐渐走向“这些文字写得真好,仿佛是从自己的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一样”的境界。】

三、聚焦式阅读,品味“境界的美好”

1.出示作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认识冯骥才。

2.冯爷爷在谈他的写作秘密时曾这样说过。(出示: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冯骥才《趣说散文》)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对照冯爷爷的这一段话,你觉得《珍珠鸟》最终写出了作者的哪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呢?

3.聚焦重点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从文中找到描写“美好境界”的一段话。自由朗读。读到哪儿你觉得特别美好?重点感觉“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的情境。把“趴”字和“站、躺、立”等字做比较,读出境界的温情与美好。(关注音调、语气的把握。)

4.这么美好的境界正应了一个我们熟悉的成语――小鸟依人。

【设计意图: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人与鸟之间的感情是温润的,这种温情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小鸟依人的画面是感人的,这种感人基于鸟儿对人的依赖与信任,学生在朗读与品鉴中体会境界的“美好”并储存起“美好”带来的能量,逐渐走向“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主题。】

5.深究与细读“信赖”的含义。

(1)师生共同书写“信赖”(提醒生字“赖”的写法),体会“信”字的意义:想想,古人造字的时候为什么让“信”字从“言”从“人”呢?

(2)这生性怕人的小家伙和“我”之间是如何达到这“信任与依赖”的境界的呢?自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在脑海里画画,走向小家伙和“我”的亲近历程。

(3)说说“小家伙”亲近“我”的画面,师生一起梳理画面,使之条理清晰,形象鲜明。

起先:笼子四周活动 屋里飞来飞去(落,站,撞)

渐渐地:落到小桌上 蹦到杯子上喝茶

后来:啄笔尖 啄手指

(4)朗读三组画面,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等关键词语读出距离的变化带来的心与心的靠近。

(5)同桌扮演小家伙和大作家,说出彼此的“心心相印”,明白信赖是建立在不伤害的前提下。

(6)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在说明“怎样产生信任”时说“对他人的连续性和客观世界的相信就会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于婴幼儿时期”。说到底,“我”的连续性的不伤害让小家伙相信了“我”。

6.根据文字提示,背诵第四自然段。

7.引读第5、6自然段,其间补充原文句子: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设计意图:“信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聚焦重点段,从文字表层“小家伙的逐渐靠近”到文字里层“不伤害”连续行动产生信赖以至于即使打开窗户也不飞出去的原因追究,让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不仅对重点段的条理、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帮助了背诵记忆,也使得信赖产生之根本逐渐明朗。】

四、对话与冥想: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拓展阅读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

诗人在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感慨道:“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诗中的画眉鸟和珍珠鸟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你们喜欢鸟儿天天关在笼子里吗?为什么一个大作家偏偏要赞美笼中生活的珍珠鸟呢?你有什么疑惑要问冯爷爷吗?

3.每个孩子都希望鸟儿在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冯爷爷那么喜欢“笼中鸟”一定有他的道理。冯爷爷年轻时生活在一个特别的年代,人和人之间没有信赖,父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敢说真话。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冯爷爷写珍珠鸟,给它一个温暖舒适且安全的巢,让它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是想说明什么呢?人是需要心灵寄托和依靠的。这种信赖其实就是一种依靠。

4.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赖,也信赖别人。这很美好!然而因为“我”的连续性的行动让这淘气可爱的小珍珠鸟那么信赖“我”,以至于宁可生活在笼子里,都不愿意飞出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美好境界吗?冯爷爷写珍珠鸟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吗?有一部法国影片叫《狐狸与孩子》,讲一个小姑娘和狐狸之间也是从怕人到接近、亲近到信赖的故事。故事结尾是什么样的呢?(师生观看影片片断。)

5.小狐狸破窗而出宁愿摔死也不愿意待在“姑娘温暖而又舒适的屋里”,它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信赖都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许同学们还小,一时还不能明白,等你们长大一些,再读冯爷爷的作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白杨树的倒影”是怎样引出的呢?与《画眉鸟》的比照阅读,提出了“林中鸟”和“笼中鸟”的话题,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从单一文本拓展开去,拓展的不仅是文字更有思想。不断地设疑反复地推进,尤其是观看剧情和《珍珠鸟》何其相似而结尾截然不同的法国影片《狐狸和孩子》,在儿童的心里一次次激起波浪。这是老师的有意所为,把学生带到了“湖边”去看“白杨树的倒影”,在诗、影片与文本的比照中寻找答案,这或许对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独立见解和个性培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后感言】

第3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八重宝函原置于法门寺塔地宫后室北壁正中位置,该宝函由一木、一石、三金和三银材料制成,相互嵌套的、共八件宝函所组成。除最外重的檀香木宝函在出土时已残朽外,其余七重均保存完好,故大家只能见七重宝函了。

相传法门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隋唐两代王朝都崇拜、供养佛舍利,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次迎奉佛指舍利到京城长安或东都洛阳的皇宫供养,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最盛大的典仪。八重宝函就是唐懿宗(860~873年在位)李(Cui,音璀)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这八重宝函由大至小依次为:

一、黑漆檀香木银棱盈顶宝函[长3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

“(录皿)(lu,音录,盒子)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之一,顶部为平面的四面坡。该木质宝函是用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二、鎏金四天王(录皿)顶银宝函[高23.5厘米长20.2厘米宽20.2厘米重2699克]

宝函由一条约5厘米宽的绛黄色的绸带十字交叉紧紧捆扎,正面有一金锁扣和金匙,以银铸成;(录皿)顶面錾有两条龙,首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面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四侧立沿各錾两只妙音鸟,身侧饰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宝函的四侧面分别以平雕刀法刻“四大天王”像。

三、素面(录皿)顶银宝函[高19.3厘米长18.4厘米宽17.5厘米重2028克]

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

四、鎏金如来说法(录皿)顶银宝函[高16.2厘米长15.8厘米宽14.8厘米重1160克]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并饰以双凤飞翔纹,配以蔓草纹。

五、六臂观音(录皿)顶纯金宝函[高13.5厘米长13.5厘米宽12.9厘米重1512克]

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

六、金筐宝钿珍珠装(录皿)顶纯金宝函[高13.1厘米长10.5厘米宽10.5厘米重973克]

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

七、金筐宝钿珍珠装斌趺石宝函[高10.4厘米长11.6厘米宽10.5厘米重1022.5克]

以珍珠装石(玉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

八、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高7.1厘米宽4.8厘米长4.8厘米重184克]

第4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尤其强调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反馈,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而要构建有效的课堂信息反馈体系,教学中教师就必须立足于课堂探究过程和学生主体。

一、注重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反馈

在教学中,教师是不断通过提问、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只有及时针对学生的探究做出有效的反馈,在反馈基础上实施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深入到学习过程中。以《珍珠鸟》(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师:(多媒体出示本课插图)同学们,首先请大家看一幅图,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看到这幅图,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1:这是一只什么鸟?这样美丽可爱?

生2:这只鸟为什么这样大胆,毫无顾忌地站在杯子上?

生3:这幅画画面上的东西都应该是在一张桌子上,桌子旁边会有人在读书,这只鸟怎么会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师:哦,大家产生了这么多疑问,今天老师就跟你们一起解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作家冯骥才的《珍珠鸟》。(板书课题、作者)(答问反馈)

师:关于作家冯骥才,有同学知道他吗?把你的预习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反馈)

生4:他是浙江人,当代小说家。

生5:他还是当今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师:好,我来补充。(多媒体出示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字)(补充反馈)

师:(出示珍珠鸟图片)这就是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羽毛,背上还有白色的斑点,是不是很可爱?(导读反馈)

生(众):是——

师:它的可爱之处还不只这些,下面请大家打开书,老师给大家配乐朗读这篇课文,让我们共同进入文字创造的境界中。(导读反馈)请大家把不认识的字记下来,还可以参照大屏幕认识生字、生词。(要求反馈)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利用多种信息反馈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阅读状态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有效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利用反馈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

课堂中信息反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反馈中通过获取有用的信息来促进知识的构建。为此,要让信息反馈更加有效,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出发点,以信息反馈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阅读探究为例。

(生在教师的目标引导下自读课文)

师:故事读完了,现在你知道故事中的“我”是谁了吗?(提问反馈)

师:在故事中,谁比萨沙更弱小?(追问反馈)

生2:蔷薇花。

师:(课件出示“蔷薇花”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字,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反馈)

生3:都有“艹”字头。

师:请同学们在书本上正确地写一遍这三个字。(要求反馈)

师:这里有“强大”也有“弱小”,到底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激趣反馈)谁来读一读课文?(导读反馈)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反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借助反馈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还要借助反馈来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构建。

三、要借助反馈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统一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还要注重通过信息反馈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培养其感情。以《爱如茉莉》的教学为例,教师抓住重难点来进行信息反馈。

师:刚才,爸爸说“这样睡”是怎样的睡法?读读第九小节。(导读反馈)

生1:“清晨……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师:是怎样睡的?(引导反馈)

生2;妈妈躺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椅子上睡,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

师:联系你平常的午睡,再联系“‘爸爸边打哈欠……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一句,说说你的感受。(联系生活反馈,引导感悟)

生3:爱是体贴。

生4:爱是关爱。

师:是呀,爸爸的爱,妈妈感受到了——(生接读: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爱是付出,被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我们都知道,其实妈妈睡得——(生接: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有了一种感触,那就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动人的一幕吧。

师:这样动人的场景,文中又何止这一处,我们来读第六、第七小节。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想强调的词是——(记住、吃完、再)这就叫关键词。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也体现出了这种爱的氛围,让我们再次回味病房里的那丛茉莉——(生接读十七小节)香味不可能钻进心中,钻进心中的是——

生(众):是爱。

第5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词语教学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5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在词语理解方面,教师往往采取下定义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解释的方法,这会导致学生对词语的感知力不强,灵活运用词语的能力较差。而比较作为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能引入词语教学课堂,必能打开词语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在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词语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替换比较。这样一来,作者选择这个词语的根本原因就在学生的比较中一目了然了。学生真正领略了词语运用的适切性,为提升自身的表达技巧奠定了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燕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话多读几遍,并从中找出描写比较贴切的词语。在学生的圈画批注中,“掠”“沾”两个词语很快被挖掘出来。但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遣词用语的独到与贴切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换词比较的方式把“掠过”换成了“飞过”,通过朗读比较,学生认为“掠过”更能体现燕子的灵活、轻巧、飞快等特点。同样的,有学生把“沾了”换成“挨了”以后发现,“沾”字表明燕子着水的面积很少,而“挨”字不能体现出这点。就这样,在换词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从简单走向了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就“掠”“沾”两个词语进行换词比较,使学生对词语运用的适合、贴切、恰如其分等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增删比较中感受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所谓增删比较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在词语运用方面,教师或者学生在某一词语前加上或者在某一词语后去掉一些词语,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师让学生把原句中的“相当于”“差不多”两个词语去掉,然后把去掉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意思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认为,“相当于”“差不多”这两个词语说明了这只是作者对金字塔数据的大致估计,并不是精确测量的结果。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给人一种肯定的感觉,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这两个词语缺一不可。

上述教学案例中,在“相当于”“差不多”两个词语的学习与运用上,教师主要采取了删减比较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上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在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作者为了独特的表达技巧的需要,在词语运用上经常会采取一些褒为贬用,或者贬为褒用的手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如能引领学生就这些词语的感彩进行比较品味,那么,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词语运用的独创性,还可以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认识更进一层。

如在教学苏教版《珍珠鸟》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在学习“神气十足”这个词语的意思时,由于 “神气十足”本身是一个贬义词,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学生将很难体会到作者在用词方面体现出来的情味、意味。因此,教师让学生比较一下作为一个贬义词,在这儿体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感彩。这样一来,关于“神气十足”这个词语在这儿贬为褒用更能体现出珍珠鸟的娇憨可爱,使人忍俊不禁以及作者对珍珠鸟强烈的宠爱心情就一览无遗了。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认为珍珠鸟这么惹人喜爱,它在作者面前能够有这样的待遇是理所当然的。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让学生在词语运用上对褒贬运用的优势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词语的感彩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此一来,这种词语运用的表达方式就在无形中内化于学生的头脑中,为提升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助上了一臂之力。

第6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一、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倾听兴趣

只有让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他们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不太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从而认真倾听,养成爱听好问乐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珍珠鸟的美丽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美丽和灵动很快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播放一段珍珠鸟飞行的视频后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珍珠鸟慢慢与“我”接近的?由于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时间恰到好处,学生正在兴趣之巅,如果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出示字幕,学生一定会认真倾听课文,并从字幕中或课文里快速地找到慢慢与我接近的词句。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还有哪些词句描写了珍珠鸟的可爱呢?学生一定会再次走进课本,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氛围创设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令人满意。

二、寻找科学方法,教导学生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能盲目地胡乱设问,一定要有目的性。问题的设置要和将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要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去听去思考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朝向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出示黄山的优美景色,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提问:都说黄山有“四绝”,那么究竟是哪“四绝”呢?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个心驰神往,加上老师的提问,更激起了学生寻找景点的动力。看图的同时还结合文本上的介绍,边看边想边议论,一阵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正确的答案很快出来了。激情被点燃,学生的兴趣高涨之后,便会产生游览黄山,一览美景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继续深入到新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介绍景点。此时教师接着提问:学完这节课后,黄山的景色美轮美奂,如果你是导游,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黄山的美景呢?学生潜在的巨大的表现欲望立刻被激发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三、寻找聆听话题,全面提升能力

有的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效果不是太好。究其原因,不是倾听能力差,而是在信息接受能力上有偏差,影响了倾听的效果。因此,寻找话题来推动课堂的互动生成,进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了我们教师的首选。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鼓励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理清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倾听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倾听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的环境特征进行一场讨论。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学了本课之后,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呢?凡是想这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展开的讨论都会很热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的范围有宽有窄,各有千秋,所领略过的奇观异景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往往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盛况。因为都是真情实感,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已准备的问题被其他同学抢先回答,还会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绪,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四、利用激励语言,培养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调动起来,才能发动学生心中那台动力机器,让他们主动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认真倾听,收获并品尝成功的快乐。老师应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记忆短暂,应抓住时效性,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听记训练能力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忆,不放过思维的闪光点,不住点燃学生倾听火苗。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适当的赞扬对学生的主动倾听行之有效,可以激励他们更有动力去思考,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讲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眼神的鼓励会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倾听更认真,肯定回答更给力。另外温暖有爱的话语,适当的赞赏手势,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将学生的思绪轻松地引入到认真倾听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红花或者荣誉称号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效果也特别好。

第7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变换角色;个性解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23-01

《论语》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子路问老师“听到就去行动吗?”孔子要求子路先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再决定。过了一会儿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则要求冉有马上就去行动。坐在一旁的公西华感到困惑,追问老师: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子路生性耿直,鲁莽义气,经常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人如果听到什么就行动,往往容易犯错,于是教他征求父亲的意见,是希望他做事谨慎,三思而行。冉有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显得有些退缩,所以教导他听到后就要立即行动,以便养成做事果断的习惯。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对于相同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与众不同的,孩子的眼睛显然是最纯洁最没有任何世俗观念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认识,是有一个又一个独特想法的创造者。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应该是一个保护者、发现者、开发者;应该最大限度地给孩子精神上的自由,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的思维向四面八方延伸。

一、变换角色展才思

“变换角色”是指教师依据文本特点,巧妙转化角色,将学生化身为言语作品中被描写的角色,以移情化、拟人化的手法,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行角色转换。

于永正老师教学《珍珠鸟》时,启发学生:“现在大家就是冯骥才家的小珍珠鸟,于老师给大家出个难题,既然冯骥才对你照顾得那么好,现在你就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一写冯骥才,怎么样?他写你,你写他。打开课文看一看,他是怎么写你们的?如果你写冯骥才,第一句话怎么写?举一两个例子。于老师也以小珍珠鸟的身份写了两篇。等大家写好了,念给大家听,好不好?如果有困难,我会帮助你。题目就叫《冯骥才》。第一句先夸一夸他,然后再举例子。”学生在这种“以鸟代人”阅读策略的激发下,积极性非常高、思维异常活跃,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即兴文章。

二、张扬个性显才思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讨论争辩的话题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情智的勃发,有利于彼此汲取知识、相互之间的激发和启迪,常常会进入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阅读教学中的讨论是指学生间或师生间就某个阅读主题相互表明见解或论证,它是阅读主体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灵魂融合的载体。

三、思想交锋见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而有独到的见解。

再看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最后一节。“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在教学进行到结尾的时候,一个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看爱因斯坦语文学得不好,他还说病句。(全场愕然!)

师:(颇感意外)看来你有新的发现,能说具体一点吗?

生:爱因斯坦既然说自己什么也帮不了小女孩,怎么还说“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呢?这明明就是前后矛盾嘛!

师:(略一思忖)刚才这位同学敢说爱因斯坦的话有语病,确实相当有勇气,他的观点与众不同,很有挑战性。爱因斯坦的话到底有没有语病,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再把课文好好读一读,联系全文认真思考,展开讨论,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学生重新潜心会文,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气氛相当热烈。讨论结果:存在两种意见!)

生甲组:我们经过反复考虑,爱因斯坦的话确实存在错误:既然说“什么也帮不了她”,就不能再说“教她写数学作业”,难道说“教她写数学作业”不是在帮她?

生乙组:我们组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有”和“没有”来评判爱因斯坦这句话。理由有二:首先,爱因斯坦很谦虚,他没有把自己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当成什么大事,倒是把小女孩对他的“帮助”看得很重要,因此,他说“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自己却“什么也帮不了她”,其次,就我们了解,爱因斯坦说话很幽默,这正是他的一种幽默方式。以上两点印证了爱因斯坦人格的伟大和言语的不拘小节,非常符合本文中心。

教师引领学生再度亲近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形成观点与认识,允许存在不同观点,将教学延伸。这样的教学,有效地践行了课标精神,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第8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语言 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52

对语言的品味与运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只关注让学生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总结课文、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把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模仿文本语言、创造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关注句式训练,让表达在模仿中起步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句式典型,是小学生模仿的佳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中典型的、精美的句子进行挖掘,发现其在表达上的特点,并鼓励学生依照这种句式去模仿、去创造、去表达。如此一来,在模仿中起步,在模仿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珍珠鸟》一课时,文中描写小珍珠鸟是如何与我亲近起来的过程,主要通过一系列表示连接的词语“起先,随后,渐渐,先,后来”等,将小珍珠鸟由胆小变为胆大的过程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课堂教学时,针对这种句式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出关键的词语,然后仿照这种构段形式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样一来,由于有了文本中的范例作为依托,学生表达的兴趣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轻松从容。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文本语言中句式构成的鲜明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训练,这就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指明了方向。学生在模仿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文本内容,让表达在复述中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上进行复述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如苏教版语文《卧薪尝胆》一课,主要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反败为胜,打败吴国的故事。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文章所要描写的主人公是谁,围绕着主人公描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明白文章主要描写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学完课文以后自己有什么收获。就这样,学生围绕着文章的关键词语述说着全文内容。在述说的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而且他们也从中学会了复述,学会了表达,促进了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从文中的关键词语“卧薪尝胆”入手,引领学生系统的、完整的对课文进行复述。如此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关注文本留白,让表达在想象中驰骋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文本中的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在行文过程中预留一些“空白”,这就给学生创设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留白的部分,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尽情地去想象、去创造、去补充。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还可以在想象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苏教版语文《第一朵杏花》一课,课文主要通过竺可桢与孩子的对话表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文中在写了竺可桢爷爷与孩子的第一次对话以后,直接跳跃描写:“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在这一年中,竺可桢爷爷和孩子是如何度过的呢?文中并没有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结合这处留白,教师鼓励学生尽情想象,想象一下在这一年中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并写下来。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写道:“在这一年中,孩子牢记着竺可桢爷爷的嘱托,不间断地跑去观察杏树开花了没有。妈妈对她说:‘孩子,杏花还不到开放的时间,你歇会儿吧。’可是孩子坚定地说:‘妈妈我不累,我不能错过……’”就这样,在学生的补白中,文本内容显得又饱满又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语言中的留白部分,让学生尽情去想象,尽情去驰骋,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第9篇:珍珠鸟教案范文

一、启发想象,让语言鲜活起来

课文是通过文字符号呈现的,这就需要教师用恰当的点拨让文本语言鲜活起来,才能使其承载的意思及情感、道理显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珍珠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自然段时,教师美美地范读这一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珍珠鸟趴在作家的肩上睡着了。有的学生说,好像看到珍珠鸟在不停地咂嘴。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作家手中的笔停了……学生说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珍珠鸟为什么不是“站”在作家的肩上,而是“趴”呢?通过这一点拨,学生明白了:“站”是防备的姿态,是准备随时飞走的姿态,而“趴”是一点儿也不用防备,是完全放心的姿态,是恬适的姿态,体现了鸟对人的信赖。学生从“手中的笔不觉停了”进一步体会到作家对鸟的爱护已成为一种“潜意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人与鸟的信赖是相互的,这种境界是美好的。

语文教学应体现“形象大于思想”的基本理念。对于情景交融、事理融合的文章,教师就要通过点拨,启发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丰富可感的形象,让语言鲜活起来,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二、联系前后,让人物站立起来

课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前后内容气脉相通。教学点拨要抓住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全面、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让人物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一位教师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以第3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司马迁这一人物形象。课堂上,教师抓住“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两句话,联系前后文进行点拨:1.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两句话的?联系这一自然段的开头,引导学生认识腐刑,理解这种刑法伤害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心灵,腐刑使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2、司马迁遭受如此酷刑,为什么还“一定要活下去”?他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感悟司马迁想到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想到了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两种不同意义。再结合这两句话连用了两个感叹号。理解其“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史书!”的决心之大。3.司马迁是怎样做的,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结合本段结尾及第4自然段,感受司马迁长期“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实实在在的。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能抓住文眼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前后文的联系。上述教学片段,教师紧紧抓住“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一文眼,联系第2至第4自然段巧妙点拨,使司马迁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

三、引导揣度,让留白丰满起来

文章着情留白,这些留白使文章更加耐人咀嚼、回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点拨学生揣度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位教师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时,抓住“十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二十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引导学生揣度:1.下达了杀大黑骡子的命令,背过脸去,此时他脸上的表情怎样?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是坚定的:不杀大黑骡子。将会有更多的战士饿死在草地上。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是痛苦的:大黑骡子从江西出发为革命立过不少功,而今天又不得不杀它。2.在这段时间里,大家心里在想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a.在心里默默地说。b.战士们在心里默默地说。3_枪响了,看着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他想到了抚摸着大黑骡子,看它吃干粮的画面。有的说;他想到了大黑骡子驮伤病员,驮粮食和器材的画面。有的说,他想到了骑大黑骡子浴血奋战的画面……

上述教学,学生揣度文章留白的过程,既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物形象在脑中不断丰满的过程;学生的表达过程,既是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四、链接背景,让认识深刻起来

作者写文吟诗,往往受到当时环境、心境的影响,这样的环境、心境就是文章写作的背景。教学中再现这样的背景,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课堂点拨不可忽视文章背景这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