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珍珠鸟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珍珠鸟教学设计

第1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采取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通过自由读、全班读、个别读等方式读通课文。

3.初步感知珍珠鸟的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相处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听鸟鸣引出课题,初识珍珠鸟

1.(播放鸟儿的录音)这声音好听吗?这么如音乐般动听的声音就是鸟儿们发出的。你们喜欢鸟儿吗?

2.今天也有一只可爱的鸟儿飞进了我们的课堂,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认识一下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2.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

3.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呢?

4.大家通过讨论交流,大体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老师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

课文先写“我”为珍珠鸟创造了 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小珍珠鸟的 及它由怕人到 的过程;最后揭示 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想细细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识字的情况。

1.这里有一组词语考考大家。

出示:笼子 一卷干草 垂蔓蒙盖

学生读。

(1)这里加点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引导学生读正确。

(2)那什么是“垂蔓”“绿蔓”呢?(课件出示图片)让我们看着图来想一想。

学生说,教师点拨。

(3)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三个词语。

在课文中这三个词都和珍珠鸟的巢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大家说说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巢。(舒适、温暖、安全)

(4)这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从中你看出作者对珍珠鸟怎样?让我们把作者这份深深的爱告诉给鸟儿。一起读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5)不久,绿蔓丛中传出了清脆的鸣叫。有小鸟了,这需要我们一起“拨开”绿蔓来看看。

(课件出示“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拨”这个生字。用手拨,因此“拨”字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字。“拨”和“拔”这两个字同学们在书写时要区分。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跟老师一起写。(教师边板书边提示书写要点)

2.“拨开绿蔓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词语比较难读:“雏儿”“蓬松的球儿”。谁来读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2)这样读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看看它。齐读第三段,把我们对它的喜爱和它的可爱读出来。

3.过渡语: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在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我用啄两下我的手指。

这段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一会儿”“起先”“渐渐地”“后来”等)有了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这段话层次就非常清晰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注意感受小珍珠鸟是怎样离“我”越来越近的。

4.过渡语: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充满生机了。引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再后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出示课本插图)。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一幅画面的?谁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案”的意思。

(2)让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中去,一起给这一幅图片配音。(指导读到后面要轻一点,不要把小珍珠鸟惊醒了)一起来读一读。

(3)看着图,读了这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呢。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4)“信赖”是什么意思?

刚刚同学们都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语。但是理解不够准确,老师在这教给大家一个方法――用逐字解词法来理解。“信”是指信任,“赖”是指依赖。在生活中你对什么人依赖?“信赖”就是信任并且就像对父母一样依赖。

四、小结

第2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龙应台曾用一个比喻来讲文学,对我们很有启发:假想有一个湖,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用手去摸,能感觉到它凹凸质地,这是理性的“现实”世界。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空”的世界不被注意,那就是湖水里的倒影。“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我引用龙应台的话,是想表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知道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有水里白杨树的倒影,那么对于文本解读做出来的价值判断很可能是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了的。

冯骥才写小小的“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我”从而发出呼唤“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绝不是为了表达“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那么简单,这就好比从文字表面读出“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水中的倒影”一样。冯先生年轻时生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让冯先生用笔呼唤“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深究文本,这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背后还含着许多背景话语,包括“信赖”“自由”的话题。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暂且不论成人世界话语背后的种种复杂性能不能为他们接受,先让我们走进他们语文学习的经历,就会发现从一年级读“树林是小鸟的家”(《家》)到《放小鸟》,到“我把雪儿放回蓝天”(《雪儿》)等等,留在儿童心灵深处的一个共同价值取向便是“让鸟儿回到蓝天获得自由”。既然如此,面对这只笼中鸟该作何解释?显然这里隐藏着一个关于“鸟儿与自由”的潜在话题需要辨别。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语言与文字(包括口语与文语)、文学或文章的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不断拓展儿童的文化视野,提升儿童的文化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冯先生的作品,语言朴实、鲜活,充满动感。如第一自然段“好、鸟、草、巢”充满韵律,如鸟鸣宛转悠扬;如“探”“钻”“扭”“趴”“撞”等一系列的动词,精妙准确,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形象,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如此生动的语言便是儿童语文学习的经典范本。

以上种种带给我们的思考便是:我们的教学究竟给儿童什么?价值取向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当,才能适合儿童的需要?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擦亮儿童文化的眼睛,“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呢?为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加强重点词语的体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文本情感的情绪、语气、声音的恰当表达。

2.反复品读、比较、咀嚼重点段落的语言文字,丰富文字留存的“意义空白”,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自然的情感,培养儿童文学阅读的感觉意识和感悟能力。

3.拓展多种资源,拓宽阅读视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真正含义。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词语学习,建立“雏儿”“笼子”形象

1.读课题。从珍珠鸟的别名“锦华鸟”和珍珠鸟的长相“小小的”读出珍珠鸟“美与小”的感觉。

2.读准第一组词语:“落柜顶、撞灯绳、扭身子、钻进去”,知道这组词语在写“雏儿”,并明白“雏儿”是指“鸟宝宝”。

3.再读词语,读出雏儿如淘气的孩子般可爱。

4.出示长大了的珍珠鸟图片进行辨别:这是淘气的雏儿吗?再回到课文写雏儿外形的相关语言。抓住“后背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蓬松的球儿”等特点读出雏儿的讨人喜欢。

5.给小珍珠鸟起昵称。回到课文,作者叫它什么?加上儿化韵读出“小家伙儿”的亲切又怜爱的味道,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

6.把“小家伙儿”加进文字再读,把可爱的小家伙读得活灵活现。

7.读第二组词语:“一卷干草、绿蔓蒙盖、舒适温暖、愈发繁茂。”读准多音字“卷”和“蔓”,知道这些词语是写“鸟笼”的,且通过课件演变“没有绿蔓覆盖”到“绿蔓蒙盖鸟笼”的动画,强化“珍珠鸟笼”不一般。

8.朗读文中描写鸟笼的相关语言,并补充原文句子“有人说,这是害怕人的鸟”。明白为什么“珍珠鸟”的笼子和平时所见的鸟笼子不同,从而突出珍珠鸟的天性怕人,因而我对珍珠鸟的照顾就格外精心,鸟笼也就格外舒适温暖与安全。

9.再读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感情。

【设计意图:精心选择文中反映“小家伙的淘气”和“鸟笼子的特别”的两组词语,并分别配以图画作比照,把“小家伙”的可爱形象、珍珠鸟的怕人天性、鸟笼子的舒适温暖和学生的经验建立联系,形成鲜明、具体、活生生的形象,也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散漫式阅读,品读“文字的美好”

1.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选择特别喜欢的段落反复读,并反问自己为什么喜欢的理由。

2.学生朗读与交流喜爱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比如第一自然段文字的韵律和诗意。第三自然段文字的清新与趣味。第四自然段文字的画面感以及产生的联想。第六自然段境界的美好与温馨等。)

【设计意图:所谓散漫式阅读便是选择最喜欢的部分反复品读,互相交流与分享。这是常用的阅读方式。本教材虽经改编,但还是保留了作者的文字风格。不需要繁琐的分析,散漫式的反复朗读与品味,让学生逐渐走向“这些文字写得真好,仿佛是从自己的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一样”的境界。】

三、聚焦式阅读,品味“境界的美好”

1.出示作者的图片和文字简介,认识冯骥才。

2.冯爷爷在谈他的写作秘密时曾这样说过。(出示: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冯骥才《趣说散文》)下面我们就来品味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对照冯爷爷的这一段话,你觉得《珍珠鸟》最终写出了作者的哪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呢?

3.聚焦重点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从文中找到描写“美好境界”的一段话。自由朗读。读到哪儿你觉得特别美好?重点感觉“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的情境。把“趴”字和“站、躺、立”等字做比较,读出境界的温情与美好。(关注音调、语气的把握。)

4.这么美好的境界正应了一个我们熟悉的成语――小鸟依人。

【设计意图: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人与鸟之间的感情是温润的,这种温情是整篇文章的基调。小鸟依人的画面是感人的,这种感人基于鸟儿对人的依赖与信任,学生在朗读与品鉴中体会境界的“美好”并储存起“美好”带来的能量,逐渐走向“信赖创造美好境界”的主题。】

5.深究与细读“信赖”的含义。

(1)师生共同书写“信赖”(提醒生字“赖”的写法),体会“信”字的意义:想想,古人造字的时候为什么让“信”字从“言”从“人”呢?

(2)这生性怕人的小家伙和“我”之间是如何达到这“信任与依赖”的境界的呢?自读第四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在脑海里画画,走向小家伙和“我”的亲近历程。

(3)说说“小家伙”亲近“我”的画面,师生一起梳理画面,使之条理清晰,形象鲜明。

起先:笼子四周活动 屋里飞来飞去(落,站,撞)

渐渐地:落到小桌上 蹦到杯子上喝茶

后来:啄笔尖 啄手指

(4)朗读三组画面,抓住“起先、渐渐地、后来”等关键词语读出距离的变化带来的心与心的靠近。

(5)同桌扮演小家伙和大作家,说出彼此的“心心相印”,明白信赖是建立在不伤害的前提下。

(6)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在说明“怎样产生信任”时说“对他人的连续性和客观世界的相信就会产生信任”“这种信任产生于婴幼儿时期”。说到底,“我”的连续性的不伤害让小家伙相信了“我”。

6.根据文字提示,背诵第四自然段。

7.引读第5、6自然段,其间补充原文句子: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设计意图:“信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聚焦重点段,从文字表层“小家伙的逐渐靠近”到文字里层“不伤害”连续行动产生信赖以至于即使打开窗户也不飞出去的原因追究,让学生在文中走了一个又一个来回,不仅对重点段的条理、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帮助了背诵记忆,也使得信赖产生之根本逐渐明朗。】

四、对话与冥想: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拓展阅读宋代欧阳修的《画眉鸟》。

诗人在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感慨道:“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诗中的画眉鸟和珍珠鸟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你们喜欢鸟儿天天关在笼子里吗?为什么一个大作家偏偏要赞美笼中生活的珍珠鸟呢?你有什么疑惑要问冯爷爷吗?

3.每个孩子都希望鸟儿在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冯爷爷那么喜欢“笼中鸟”一定有他的道理。冯爷爷年轻时生活在一个特别的年代,人和人之间没有信赖,父子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敢说真话。在如此压抑的环境下,冯爷爷写珍珠鸟,给它一个温暖舒适且安全的巢,让它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是想说明什么呢?人是需要心灵寄托和依靠的。这种信赖其实就是一种依靠。

4.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赖,也信赖别人。这很美好!然而因为“我”的连续性的行动让这淘气可爱的小珍珠鸟那么信赖“我”,以至于宁可生活在笼子里,都不愿意飞出去。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美好境界吗?冯爷爷写珍珠鸟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吗?有一部法国影片叫《狐狸与孩子》,讲一个小姑娘和狐狸之间也是从怕人到接近、亲近到信赖的故事。故事结尾是什么样的呢?(师生观看影片片断。)

5.小狐狸破窗而出宁愿摔死也不愿意待在“姑娘温暖而又舒适的屋里”,它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信赖都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许同学们还小,一时还不能明白,等你们长大一些,再读冯爷爷的作品,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白杨树的倒影”是怎样引出的呢?与《画眉鸟》的比照阅读,提出了“林中鸟”和“笼中鸟”的话题,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从单一文本拓展开去,拓展的不仅是文字更有思想。不断地设疑反复地推进,尤其是观看剧情和《珍珠鸟》何其相似而结尾截然不同的法国影片《狐狸和孩子》,在儿童的心里一次次激起波浪。这是老师的有意所为,把学生带到了“湖边”去看“白杨树的倒影”,在诗、影片与文本的比照中寻找答案,这或许对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独立见解和个性培养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教后感言】

第3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言语;细读;文本

最近,我们高年级组的三位语文老师进行了教学课堂展示,那巧妙地示范、追问,深入地交流、比较,引导着学生一次次与文本智慧碰撞。其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言语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老师一遍遍的情境策划与智慧引领,更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驰骋。课后,我们高年级教研组就“如何进行文本的有效细读”进行了激烈的研讨。

三堂研讨课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我们校长的一席话语更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确实,对文本进行有效的细读,不仅能使语文教学本身得以滤尽浮华,立见真淳,而且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实在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之举。

一、抓关键词句,让文本“说话”

对文本进行细读,关键是寻找文本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我觉得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文本细读,就是为解读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还从各方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例1.《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生:自由读这句话。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生:拴。师:拴东西,一般用什么拴?生:用绳栓。用绳栓了还要打一个结。师:文中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生: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

以上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我”和姥姥浓浓的亲情。便抓住课文中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的“拴”字,来引导学生体悟“拴”的传神,引出剪纸怎样“拴”住了上学前的“我”。这里的“拴”正是文章中的关键词。抓住这个关键词教学,然后引导学生“入乎其内”:拴住作者的是什么样的剪纸?答案是姥姥剪的“牛驮小兔”“牛和小兔一起吃草”的作品。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也自然而然明白了原来是姥姥借着祖孙俩的生肖特征将自己对外孙的疼爱剪进了纸里,剪出了富有童趣的美好图画,把童年的“我”深深吸引。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移情中走进文本

记得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文字不是躺在纸面上的符号,它是有生命的。当你的心灵敞开的时候,它是会跟你说话的。”而通过移情体验,创设积极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儿童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位于他人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揣摩问题、解决问题,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一致心理的反应,更是立体地细读文本的实践互动过程。

例2.《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当成小珍珠鸟,用心去读一读第四自然段,玩着珍珠鸟的所玩,想着珍珠鸟的所想,那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呀!师:我想请三只可爱的小珍珠鸟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谁愿意?生:读文。师:小珍珠鸟,你好!我就是冯骥才,我注意到了你的三个“一会儿”了,非常想知道你为什么做这几个动作,你到底在想什么?生(小珍珠鸟)1:哦,是这样的,我想到你的桌上玩,但是心里没底,不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所以一会儿飞到这,一会儿飞到那,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试探试探你呀!师:好一只机灵可爱的小珍珠鸟!师:你经过试探,得到什么信息?生(小珍珠鸟)2:你还是蛮友好的,我喜欢你!师:你很想喝我杯子里的茶,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来喝呢?为何还要瞧瞧我的反应?生(小珍珠鸟)2:我可不傻,我对你还没有完全放心呢,所以还要试探和考验你!师:的确如此,防人之心不可无呀!师:你刚开始离我那么远,现在你离我这么近,我抚摸你的绒毛,你怎么也不怕呀?生(小珍珠鸟)3:经过这几次的试探与考验,我发现你很喜欢我,一点都没有伤害我的意思,所以我完全放心了,完全信任你了,已经把你当成我的好朋友了!师:告诉你吧,从一开始,我就很喜欢你,信任你。真没想到,用我的信任能够赢得你对我的信任!信赖,不就能――(生齐读中心句“创造美好的境界吗?”)

以上案例中,教师没有去设计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圈套诱引学生往里“跳”,而是设法将学生放在“前台”,设法让他们入情入境,设法调动他们强烈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在移情中体验。在一步步的抽丝剥茧之中将“逐步”分解,将“信赖”内化,将“逐步信赖”融入“冯骥才”与“小珍珠鸟”的平等对话之中。一切显得是那样的自然和谐,浑然一体。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言语能力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增值,师生心灵之花也随之美丽绽放,而主体生命的发展,是那样的自由、充分、和谐,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三、“映阶碧草自春色”――融情于想象

对文本的细读,就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悟,而对课文的感悟理解离不开合理的想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言语所表达的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美好细腻的情感乃至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于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于概括抽象处,引导学生展开推测、构思;通过组织言语实践活动,还原出文本中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第七小节充分运用了“虚”的写法,“又”“重新”“多少次”“一回又一回”等语句的大量使用便可见一斑。如何让这些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如何让抽象的语言跃动生命的旋律?如何实现内蕴和外显的交融?需要一个充满感性的支点,一个富有张力的凭借。于是,我想到了“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更加大胆的想象,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在他经历过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又复苏过来,会说些什么?在他经受多少次雷轰电击的摧毁,枝干被劈断了之后又会说些什么?”之所以搭建这样一个“说”的平台,就是要将学生的情感植入柳树的灵魂深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字的价值背后,让学生经历一次与柳树心灵对话的过程,经历一次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经历一次自内而外的语言表达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走入文本,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

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本体需求。而细读文本,千方百计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只有落实了这个“实践性”,才会让每个学生朝着“语文”的方向茁壮成长。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立足于学生的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跟文本对话,优化我们的阅读教学,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第4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一、挖掘空白、大胆想象,由“薄”读“厚”

师:有一天,作者伏案写作时,出现了一幅让人感动的画面。(出示人鸟相亲图)在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1:我看到作者无比爱怜地看着睡在他肩头的小鸟;

生2:我看到小珍珠鸟居然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睡得好熟啊!

师:是呀,这小家伙睡得好熟呀!想象一下它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

生1: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温暖的巢。

生2: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妈妈温暖的怀抱。

生3: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温馨的港湾。

生4: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舒适的摇篮。

……

师:瞧,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甜,还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它会梦到什么呢?

生1:它梦到大作家带它来到绿草如茵的公园里,它正为大作家一展歌喉,尽情唱歌呢!

生2:它会梦到大作家带给它很多好吃的东西,它正在尽情地享受着呢,这不,它正咂着嘴呢,仿佛在说:“真好吃!真好吃!”

……

师:这真是一幅和谐的画面。你们瞧,人与鸟相依相伴。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给这幅画取上一个题目吗?并简单地说说理由。

生1:《温馨一刻》,因为这个画面是那么地温馨,令人怦然心动。

生2:《和谐》,你们看人与鸟相处得多和谐呀!

生3:《信赖的魅力》,正是因为作者的喜爱与呵护,人与鸟才会彼此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

生4:《小鸟依人》,这里的“依”是“依赖、依靠”的意思。

……

【解析】 文本中的“空白”,是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每个文本都包含着无数的空白,如果抓住文本“空白”进行感悟,更能引导学生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教科书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以此创造出的学习资源却可以是无限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空白”,挖掘“空白”,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进行大胆的想象,从“单薄”的语言文字中读出画外之音,弦外之意,在简洁的语言中读出生动的内涵,真挚的感情。

在感悟“美好境界”这一环节中,教者出示人鸟相亲图,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小家伙把我的肩头当作了什么?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甜,那它的梦一定也很美很美,它会梦到什么呢?学生想象出许多富有情趣的画面,深刻体会珍珠鸟对作者的信赖,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在想象的基础上再给画面取题目,其实是引领学生感悟与创造,从而挖掘出文本的丰富内涵。将文本由“薄”读“厚”,在读“厚”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增强语感,熏陶情感。

二、角色体验、倾听心声,将“虚”读“实”

师:第四自然段把珍珠鸟和“我”亲近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非常生动。请同学们再读读后面的句子,边读边体会边想象,并把有关的词语、句子圈画出来。

生1:我从“竟然”这个词语看出珍珠鸟的胆子又变大了,出乎作者的意料。

生2:我从“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后来……”读出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是循序渐进的。

师:同学们能从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出弦外之意,言中之情,真了不起!珍珠鸟为什么不一下子信赖“我”呢?这里肯定有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让我们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现在,你就是这只小珍珠鸟。小家伙,愿意和我聊聊吗?

师:小家伙,起先你为什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你在担心什么呢?

生:我听说,人类喜欢捕捉鸟类,所以我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不敢靠近你,万一被你捉住怎么办呢?

师:小家伙,随后你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到柜顶上,一会儿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真是太顽皮了,你这是在干什么呢?

生:我是一方面活动活动筋骨,熟悉熟悉环境,另一方面考验考验你,看你对我是不是很友善的。

师:小家伙,有一次,你落到我的小桌子上,俯下头来喝茶时,还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你能告诉我,你心里在想什么吗?

生:我故意喝你的茶,再看看你的反应,那是我在进一步考验你呢!我要确认你是不是真的喜欢我。

师:小家伙,你用可爱的小红嘴巴嗒巴嗒啄我正在写字的笔尖,你是有什么话儿想跟我说吗?

生:我想对你说,你写字的时间太长了,该休息休息了,不然会得颈椎病的!

师:小家伙,我轻轻地抚摸你的绒毛,感觉是那样细腻、柔软。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你抚摸我的绒毛,我感觉就像亲人在抚摸我,真舒服啊!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小鸟是在作者无声的关爱和特殊的呵护下,逐渐地接近作者、信赖作者,甚至和作者成了相依相伴的好朋友。

【解析】 文字无声却有情,那是作者的心声,文中人物的心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主人公内心世界,在文本“无声”处读出“心声”。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从而使单薄的文本厚实起来,空泛的情感真实起来,学生的语言训练扎实起来。

为了让学生能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会珍珠鸟从怕“我”到亲近“我”的心路历程,教者精心设计了角色对话的过程,以期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更全面的概括,充分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那份尊重与信赖,深刻明白尊重与信赖是需要时间打磨的,是需要建立在相识相知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角色对话,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情感的训练。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了“意”的熏陶。

三、巧妙串缀、整体感知,把“厚”读“薄”

(在引导学生赏析了细节,体会了珍珠鸟从怕“我”到亲近“我”的心路历程后――)

师: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理解了作者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生1:我认为这里的“美好的境界”就是指“人和动物互相信任,友好共处的境界”。

生2:我想正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呵护、关爱、宽容,珍珠鸟才会信赖作者,才会创造出人鸟相亲的境界。

生3:我认为我们也要善待动物,让动物成为我们的朋友。

……

师:是呀,一只本来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能与人亲密、友好地相处。老师读了文章,也深有感触,写下了自己的一点感受:

(出示,配乐朗读:信赖缘于舒适而又温暖的鸟巢,信赖缘于自由而又宽松的氛围,信赖缘于作者那温暖而又舒适的肩头,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了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给它们带来自由和快乐。让我们用宽广的胸襟去拥抱地球上那些可爱的生灵,让爱与我们相伴而行……)(在音乐中播放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

(师生齐读)

师:我想,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对“信赖”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对“信赖“的一点感觉、一点滋味?(出示:信赖,??????????? 。)

学生练写。

生1: 信赖,是一座桥梁,让彼此心心相连,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缕阳光,让世界生机盎然,和谐共存。

生2:信赖,是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信赖,是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自在;

信赖,是给它更多的关怀,甚至是呵护;

信赖,是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幸福。

……

【解析】 系统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学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读重点词句,读出画面,读出情感,在一点或几点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那些散落在课文中字、词、句、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连缀起来,形成清晰完整的感知,通过整体的把握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深刻理解。

教者将文本中散落的细节和学生个体的感受进行整合,创作了一首较为凝练的散文诗,在诵读时配上抒情的音乐,似乎随机播放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这是教者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意在引领学生由“厚”读“薄”,进一步理解语言、积淀语言、生成语言,将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信赖的意蕴。

第5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教学策略;境-体验策略;问-探究策略;盼-对话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学的策划与谋略,即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制定实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它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窦桂梅老师在把握主题文化教学的基本律动中娴熟地安排和使用了着眼于学生文化生命活动,着意于文化的体现和生命发展的教学策略,故本文就窦桂梅老师主题文化教学框架下运用的教学策略作一梳理。

一、“境-体验”策略

“境――体验”策略,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从感性的认知逐步提升到理性的自主建构,促成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窦桂梅老师“境――体验”教学策略所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动言语创设符合氛围的情境

教师通过或饱含激情、或慷慨激昂、或温婉细腻、或低沉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堂主题文化”的特定情境中。“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古诗词的合理引用,低沉深情转而轻松的声音感染,听课的孩子们一下就能体验到鸟儿“母子连心”的生命真情,体会到倘若人类无情误打枝头鸟造成的残忍,知晓人类作为万物灵长也许尊重生命。为“人与鸟类的信赖”主题文化的探讨张本蓄势。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多媒体情境

让不可能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实景真实搬移到课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真切感受。《珍珠鸟》――“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主题教学,“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而后学生立即传来嘀咕“珍珠,珍珠鸟肯定很好看,讨人喜欢”,其审美期待已经出来,于是老师边说“想看看吗?”于是出示珍珠鸟的图片,让学生有了鸟儿的形象,带着真实的形象走进文章的阅读,对作者的描写和自己的理解形成参照。

3.组织丰富、生动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主动亲身体验

因为课堂随着一定的主题而深入,其语文活动也由浅之深,并不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体验,教师并不越俎代庖,而是关注学生的内部效应,将体验的目标定在引起学生内部心理情感的变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文化人的高度。

二、“问-探究”策略

“问――探究法”就是围绕其文化主题,组织具有探究性质的“戏”即活动,让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文化活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窦老师在运用“问――探究法”的主要策略有几下几类:

1.教师向学生提供具有契合主题文化价值的内容和材料

让学生围绕确定的文化主题迅速展开阅读,并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思考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挑战的问题。还是《珍珠鸟》――“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主题教学中,老师补充了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并让学生朗读。

2.创设乐于探究的问题情境

应承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落叶》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看到落叶的掉落地点,而提问“这些落叶落到河里、沟里、地上、院子里”,她们还可以落到哪里去,她们怎么发现了?”学生立即读书并思考,还将“小虫子、蚂蚁、鱼、小燕子”的动作加入,并解析这些动词的意义。

3.提供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多种探究方法

努力促成学生多方发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乐于看到学生求异思想,乐于看到同学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甚至允许学生的错误的出现,因为错误也是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的“反光板”。在《落叶》教学过程中后探究“落叶的作用”,可以使“伞,船,屋子,信笺”,充满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又渗透着学生的积极探究,各式各样的答案让课堂的学生显然成了主人。

三、“盼-对话”策略

教师通过有效对话诱发学生的文化审美欲望和需求,实现语文教学对于文化提升的唤醒功能、认知功能、陶冶功能、创造功能。窦老师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舍得放弃教师的霸权,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提供足够的空隙

课堂上舍弃自己的话语权,多跟学生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的多方“撞入”,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与文本、作者、自己的心灵对话。允许学生跟同学展开讨论。在窦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总能听到许多“再读读”,“你领着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再想想”等等。

2.教师在课堂对话中注重营造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对话氛围,实现真正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合作

教师容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也引导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文本、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在窦桂梅在执教《落叶》一课中,自己扮演成“落叶”亲切地问候扮演小动物的学生,还跟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去抓你……哈哈,听好了,藏”。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童趣,对话亲切。老师融于学生中又带领同学真正体会到了各组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教师在把握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挖掘多重、多方向的对话,活化、深化文化主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其中包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话语霸权主义”,既与全班同学保持对话,有因材施教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还能采取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促成学生与文本之间开展深入的对话。

总之,语文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是陶冶人性、构建灵魂、促进生命总体生成的文化传递过程,正如窦桂梅老师自己所言,语文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其中的“超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用智慧、使策略才能达成的,作为窦桂梅老师教学智慧之一的教学策略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6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品质课堂

高品质课堂的打造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将学生内心的阅读欲望充分激发出来,使其在课堂的阅读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兴趣出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

因材施教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得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称得上高效的课堂。在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时,教师要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在计划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使得学生的学习卓有成效。

例如,在教学课文《惊弓之鸟》时,由于有些学生在之前的课外学习中就曾经了解过这个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自己了解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同学,对于不恰当的部分,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纠正与补充,从而让其他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学习这篇课文,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考虑到学生的感性与直观思维比较强,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视频,将这个动画片播放出来,从而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其可以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与思考中。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新颖有趣,又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助于高品质课堂的打造。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要将课堂的导入环节重视起来,精心地设计课堂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其在学习之初就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自主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为接下来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与题材设计相应的导入方式,从而使得导入教学新颖而生动,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学课文《珍珠鸟》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几张珍珠鸟的图片,他们在看到这么可爱的鸟儿时心情就会变得十分兴奋喜悦,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下看到的珍珠鸟的特点,在描述中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得课堂氛围和谐而浓厚。在学生充满了积极的情绪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阅读课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介绍与课文的对比,学生不仅可以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妙,还可以体会到珍珠鸟的可爱、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呵护与喜爱,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卓有成效,也使得他们的阅读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巧用提问启思,培养探究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而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手段之一。经过教师的引导与提问,学生的大脑会飞速地旋转,他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与锻炼,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究意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课文《晏子使楚》时,教师就可以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从而使其在思考探究中对课文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依次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别人侮辱你,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是反击还是忍受呢?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回击呢?(2)课文中主要讲述了什么事?(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适时地提出这几个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又能使其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效率,使其在思考与探究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同时为高效阅读教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

在教学中运用激励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积极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可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收获与不足,从而有助于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下进行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语文专业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心理知识,能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评价,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打造高品质的语文阅读课堂。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牵动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与心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激发学生内心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要尽量使评价中肯全面,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为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也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提供基本的保证。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打造高品质的课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巧用提问启思,培养探究意识;运用激励评价,增强学生信心,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艳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第7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文课呢?

一、教师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成功地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好教师”就是“好课堂”的“火车头”,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果没有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参与、任何所谓的教育都是徒劳的。所以,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主动地思考、主动地讨论,让学生进行激烈地争论和辩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和热情。

二、 教师引导——让学生燃烧激情

1、 课前激趣——“快速”引入学习状态。

老师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状态,学生的课堂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状态。怎样在上课前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这需要老师用智慧、用细节去精心营造。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前教师要尽情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教师可以用两到三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轮流在讲台前诵读自己创作或推荐的优美诗文——让大家徜徉在古诗文那含蓄儒雅的意境中,或沉醉在现代诗那浪漫灿烂的奔放中、也或者在豪言壮语的激荡中,激情被一点点地激发、点燃……

2、借助媒体——“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营造了宽松、高涨的学习氛围之后,教师应该自然、迅速恰当地引导文本学习,可以利用媒体、幻灯等辅助手段展示教材中隐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创设可观可感、有声有色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印象。如教学《珍珠鸟》时,我根据珍珠鸟与“我”相处的几个生活小片断设计课件:“我”给珍珠鸟建舒适而安逸的巢,小珍珠鸟啄“我”的稿件、喝“我”的茶,小珍珠鸟站在“我”的肩上睡觉。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巧用课件营造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不但充分激发了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因素,而且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活跃,学生在感受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文章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课堂节奏紧张、充实,避免课堂的无序性,确保课堂向目标流动,提高课堂效率。

3、引入PK赛 —— “快速”提高参与意识。

其实,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表现欲很强、思维很敏捷的“活跃分子”,只是其才能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不妨引入PK赛,鼓励、发掘一些积极、踊跃的学生,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动手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教师指定一句或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背下来,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比赛操作简单,气氛热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试想,同学们在课堂之上,或争相举手踊跃发言,或对答如流滔滔不绝,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还用担心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吗?

4、掌握方法—— “快速”养成阅读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学生的激情不仅仅是“三分钟热度”而已,还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读文本的过程中,仔细地推敲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规范准确的表达力、细腻的感受力和注重细节的品质。脱离文本的语文课是上不出语文的味道的,语文的美全都蕴藏在字里行间。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的水乡因为有了这两句诗勾起了多少游子泪满衣襟,魂牵梦萦;“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个“站”字写尽了孔乙己的穷酸拮据的窘境,而“穿长衫”又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标志。诸如这般引领学生们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共进,逐步提高阅读效率。

三、 教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8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一、 利用学生的错误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天游峰的高、险。但读到“半途而返”这个词语时,许多同学反复出现错误,读成“半途而废”。起初我并不在意,强调了一遍,但效果并不明显,还是出错。这次我没有生硬地去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将“半途而废”与“半途而返”进行强调、比较。

师: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半途而废”,而用“半途而返”呢?两者能不能替换,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半途而废”指中途停止,做事没有坚持到底。而“半途而返”指游客爬天游峰非常累,爬不动了,而中途返回山下去。

生2:我觉得也不能替换。“半途而废”一般用在学习、工作中,而对于爬山还是用“半途而返”比较合适。

生3:“半途而废”意思是做到中途就停止了,而爬山爬到一半总不能一直停在半山腰不下去,最终要返回山脚下,所以,还是用“半途而返”恰当,符合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那么让我们再一起准确地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果然这一次读书没有一个同学出错,比起一遍遍生硬的纠正来得生动、深刻、巧妙。学生所犯错误及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错误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要能够准确及时的抓住这些资源,有效开展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利用自身“储存库”的素材架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珍珠鸟》时,尽管学生已能读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可我总觉得有些平淡,他们的体验还不够深入。可是,怎样才能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呢?灵机一动,我忽然想起习作七的一组照片和《感激珍珠鸟》这篇文章,文章写得感人肺腑。于是我将照片与文章结合起来讲给他们听。当我讲到珍珠鸟被货车轧过,血淋淋的,横尸于地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几个小女孩流出了泪水;当我讲到失去伙伴的珍珠鸟来年春天依然来我家与我朝夕相处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听完后,孩子们动了情,感受很多:“我的面前出现了有情有义的珍珠鸟,原来我只喜欢珍珠鸟,可现在我开始佩服它了。”“我敬仰珍珠鸟,敬仰珍珠鸟与作者的深厚情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和它们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沟通,多一份理解,就是多一份信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善于发现文本与自身“储存库”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这一细节的处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而且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 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深入研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深入研读文字,在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句子上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对老人的评语。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圈画的句子对老人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评议,他们读出来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会享受的老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更有甚者竟哈哈大笑。稍稍冷静,我认识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旁逸斜出是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于是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说明他爱享受。扫路时还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也说明他爱享受。听了他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细节,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深入阅读文本,找出能说明老人并不是为了享受才留在山上的理由。时间不长,同学们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级扫上去,再一级级扫下来,一定非常累。这说明他不是为了享受才在山上,而是为了保护游览区的环境才留下来的,他是一位爱护环境、热爱工作的老人。

生2:扫一天两天也许还可以坚持,但每天都是这样却是多么难啊,这是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老人。

生3: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阶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么危险的工作,如果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可能没有人会长期冒着生命危险去享受武夷山优美的风光和清爽的空气。

生4:老人把繁重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享受,因为爱工作,所以爱雪花泉的水,爱武夷山清爽的空气。老人那么慈善,那么朴素、热情,他一定不是个爱享受的人。

多么精彩的回答!这是心灵完全沉浸在文字中才能感受到的。我趁势问最初发表看法的学生:“现在你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本以为他会摇摇头,没想到他还有自己的坚持:“这位老人既干好了自己的工作,又善于利用景区的优美环境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应该是个会生活、懂享受的老人。”看来,他还真的有个性,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是位爱享受的老人”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利用好这个资源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深层次地重新审视文本,能形成新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的深度。原本平静的课堂因为有了思维的碰撞而闪现火花,学生的热情被激起,智慧被点燃,整节课也因此而变得灵动、精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和体验,认识才会逐渐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不断的探索中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提高。

四、 利用学生有价值的提问激发积极思维

教学《二泉映月》第5小节时,我引导学生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

正当同学们寻词引句,侃侃而谈时,一位学生提出:“阿炳为什么一定要把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这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学生也有同感。我顺势引导:“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请你和大家一起思考吧。”学生愣了数秒后,便开始了读书,随后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有的同学说:“因为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有的说:“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夜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吐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更可喜的是提问的同学说:“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亮当成了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全班学生的智慧攻破疑点,引导他们自己去反复研读,通过他们自己认真思考和细心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除了心中的疑问,把握住了课文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五、 利用课文内容的拓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船长》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多年以后克莱芒长大了,他会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说自己这样设计的理由。

生1:“克莱芒也会成为一名船长,他要继续走哈尔威船长没有走完的路。”

生2:“他也会做一名船长,像哈尔威一样出色的船长!”

生3:“他会像哈尔威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坚守岗位,如果遇到危险,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生4:“克莱芒长大后也许没有成为一名船长,但是我相信,他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会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履行哈尔威的做人之道。”

教师配乐朗诵克莱芒的一段内心独白:又是一年3月17日,我又来到了海上,哈尔威船长,您看到我了吗?多少年过去了,无数个夜晚,我会在梦中与您相遇,午夜梦回,我泣不成声。您知道吗,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已经成长为一名船长,走的就是从前走过的那条航线。每当轮船驶过这里,我总会鸣笛三声,作为对您的问候,哈尔威船长,您的孩子看您来了。透过这薄雾,我似乎又回到了1870年3月17日,又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啊,我永远忘不了……

此时的学生眼含热泪,他们已经和克莱芒融为一体,与哈尔威进行了心灵对话,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文中关于克莱芒只有很少的描述,然而利用他对文本进行拓展,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受到震撼,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9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激发朗读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氛围指导朗读。

例如:《春雨的色彩 》教学片断

师:你们看,田野里来了一群小鸟,他们都是谁?正在干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他们是燕子、麻雀,还有黄莺。

学生:他们正在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

师:那你们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学生读句子(学生朗读的声音一个高过一个)

师:看来,你们都把自己变成了燕子、麻雀和小黄莺小鸟,现在,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鸟来读读吧!

教师指导:急性子的燕子先跳出来,指着草地说;麻雀不肯让步,挥动双臂说;小黄莺迫不及待地摇摇头说。你们看他们争论不休。(课件展示)

学生读加上动作

师:读后有何感受?

学生:我真想找星星博士来说一下。

学生: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

师:别着急,(出示课件:美丽的春天)春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五颜六色的。

《春雨的色彩》教师善于利用课件、导语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情景,营造好一个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情与情交融,心与心撞击的过程。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味。

二、循序渐进,读出实效。

循序渐进。朗读是有层次性和程序性。在不同阶段朗读课文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①初读课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做到不错字、不落字、不添字、不回读、不破读。②精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应能传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③美读课文,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文本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把握,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做到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

例如:《珍珠鸟》疑问的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每句话。

2.精读课文。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那样做。

3.边读边想。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后来,怎么竟大胆地趴在“我”肩上安祥地睡着了?学生大胆质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疑难往往能迎刃而解。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学生经历了一番沉默达到一种欲言而又无可言状,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即易理解课文内容,甚至能深层感悟课文。

此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个有关读的组合,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由读正确到读通顺到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把朗读和默读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珍珠鸟从怕人到不怕人,完全是由于我的呵护、关爱,得到小鸟的信赖,才达到如此和谐的境界,这正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阅读教学增值效应。

三、把握关键,读出品味。

在教学中,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所谓的“情”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虚情假意”。“悟情”应与词语的品味、揣摩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的重点词句进行读读、想想、说说,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从而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以读悟语”与“以读悟情”交织融合。

例如:

教师在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对课文中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体会成功喜悦与艰辛进行了朗读指导。

师: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居里夫人提炼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师: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

生:三年又九个月。

师:是呀,这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的衣裙上,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师: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词让你有自己的体会?

生:0.1克镭。

师:你知道0.1克镭是多少吗?

(相机指导:比圆珠笔尖还要小)

师:“终于”还能给你一点什么体会?

生:从“终于”中,我体会到实验成功给居里夫人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师:同学们,读吧!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重点句子,再抓住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通过读、想、说、揣摩、品味等训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4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