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珍珠鸟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珍珠鸟教学反思

第1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片段一:以问题引发思维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冯骥才的著名散文《珍珠鸟》。上节课,我们在小组内学习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与组内同学交流了自己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全班交流并解决了课文第一部分的问题,二、三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下面请各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课文题目是《珍珠鸟》,为什么只写小珍珠鸟?

(师板书:只写小珍珠鸟?)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提?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珍珠鸟,为什么联系到了信赖?

师:你们觉得与信赖没有关系吗?

生:嗯。

师:你们的问题是不是珍珠鸟与信赖有什么关系呢?

生:是的。第二个问题是珍珠鸟为什么会落在冯骥才的肩上睡着了?

(师板书:睡着?)

生:文中第六自然段第三行的“趴”字用得准确吗?

师:“趴”字用得准确吗?你为什么这样问?

生:因为图片上不是这样的。

师:那图片上是怎样的?

生:图片上是小鸟站在作者肩上。不是趴在作者肩上。

师:你能将图和文结合起来理解课文。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要表扬你。(师板书:趴?)

生:我们组的第一个问题是:珍珠鸟为什么渐渐胆子大了?第二个问题是“信赖。不就能创造出l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板书:胆子大?)

生:我们组有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小珍珠鸟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

(师板书:神气十足?)

生:第二个问题是小珍珠鸟喝作者杯中的水。作者嫌它脏吗?

(师板书:喝水――嫌脏?)

生: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说小珍珠鸟很淘气?

(师板书:淘气?)

生:最后一个问题是小珍珠鸟起先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这个过程中小珍珠鸟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师板书:笼子四周――屋里。)

师:哎呀,你真不简单,读出了小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还在揣摩小珍珠鸟心理的变化,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师板书:心理变化?)

反思:当你低下头来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能感受到童心中的智慧。在本堂课的环节中,不难看出,教师不仅把学生提问作为课堂的引子。而且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的问题真正成为课堂的问题。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明朗,如教师问:你们觉得有没有关系呢?使学生推敲自己的问题。当学生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料时,教师没有急于评判,而是问清提问的缘由。如学生对“趴”的质疑。就是通过师生对话,摸清学生思考的着力点。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和闪光之处被老师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此外,教师对学生扣住课文内容提问。由问题想开去提问等都予以点评,使学生的问题不是走过场地泛泛问问而已。

片段二:以对话展开思维

生:我能解决第三自然段的第二个问题:小珍珠鸟已经把头伸出来了。作者为什么还要拨开绿蔓看?我觉得是因为他想看看小珍珠鸟的全身是什么样子。

生:我补充一下。就是因为小珍珠鸟只有一个脑袋露出来。所以作者就怀疑这是不是珍珠鸟啊,他想确定一下,所以要拨开绿蔓看一看。

生:而且他也许是想看一看是不是他原来养的两只珍珠鸟中的一只。

师:想证实一下!

生:而且还想看一看小珍珠鸟和大珍珠鸟有什么区别。

生:说不定小珍珠鸟把小脑袋探出来又缩回去了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文中说“忽然有个小脑袋从叶问探出来”,这里有个“忽然”。说明时间非常短。

生:文中有个“探”字,我认为这只是个试探行为,如果看到什么陌生东西可能就把头缩回去。

师:你真会读书,从一个“探”字看出它有可能只是把头伸出来看一下又把头缩回去了,那么,这只小珍珠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读一读,读完之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反思:从上述片段看,与一般的课堂不一样,本节课教师的语言显得特别少。教师是参与学生讨论的一员,或组织学生就同一个话题,以文本为依托展开深度对话。或引导学生把意思陈述清楚,或把握火候进行问题总结和迁移。实践证明,这样放手让学生尽情探索,课堂上常常闪现出人意料的思考和争辩,课堂真正变活了。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问题本身,对作者内心的揣摩、对“忽然”、“探”等核心词汇的推敲把握,无不是在学语文、用语文。

片段三:以点拨深化思维

生:我能解决第六自然段的第十个问题(文中第六自然段第三行的“趴”字用得准确吗?)我认为图上画的小鸟还没有睡着,只是落到了作者的肩上。

生:我觉得不能完全依赖图片,因为现在很多恐龙‘的图片就是人们根据恐龙的骨骼化石画出来的。那些色彩也是人们加上去的,再说了,这个又不是照片,这个是人画的。

生:第三自然段说:“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而这幅图上的小珍珠鸟不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所以我觉得不能相信图片。

生:我想也许是图片画错了。

生:这张图片上的珍珠鸟眼睛还是睁着的,它还没睡着呢。

生:我觉得这是给我们小朋友看的,因为我们人睡觉都是躺着睡的。

生:我也觉得这幅图不怎么准确,因为我们上学期学的课文《荷花》的作者明明是个男生,而图上画的却是一个女生。

生:我也觉得这幅图不准确,我爷爷养过好多芙蓉鸟。我看到过鸟睡觉的,它们睡觉时都把头藏到翅膀下面。

师:你也觉得图和文字不配。

生:我不同意管安然的观点,她说珍珠鸟的眼睛是睁着的,那她也是相信图片的,而且,“趴”就是用肘部趴在某个地方,鸟又没有手,怎么趴呀?

师:这个“趴”到底用得准确不准确呢?原文是这样写的: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竞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这幅图确实与文字有出入,同学们可以建议编辑叔叔重新配图。作者这么写其实在把珍珠鸟当孩子来写。

师:(深情地)小鸟伏眠于作者的肩头,神态安详地睡着了,此时,小鸟是幸福的,“我”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你感受到了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人鸟相依的美好境界。

生:齐读。

第2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朗读是“以学论教”的起点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之一,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优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强朗读的有效指导和训练,是落实“以学论教”的起点,能帮助学生深化自我对语言的感悟,提升自己的语感。

下面以教学《珍珠鸟》第四自然段为例。教师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交流“从哪里感受到小珍珠鸟慢慢对作者产生信任的”,学生回答并朗读相应句子。结合学生的朗读、交流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小家伙”“一会儿”“竟然、索性、反而”等重点词语的意义,同时启发学生谈如何运用朗读的节奏和语音变化读出这些词的韵味。指名学生再读和互评。让学生在去掉“竟然、索性、反而”等词后进行对比性朗读,交流朗读时的感受。学生再齐读这一段文字,在评价学生朗读的同时鼓励学生用“竟然、索性、反而”中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和文中一样的意境。最后进行角色朗读,让学生以小珍珠鸟的角色进行表演性朗读,再次体会小珍珠鸟对作者信任产生的过程。

朗读是学生自主对话文本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的体验是阅读教学深化展开的基点,朗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实也是对语言感悟升华的过程。

注重朗读节奏,领悟文字韵味

朗读传递的是一种理解。朗读中节奏与语音的“轻、重、缓、急、顿”就是一种理解,教师通过对学生朗读效果的准确把脉,就能在朗读的指导中帮助学生体悟文字的内在蕴义。

《珍珠鸟》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初步的朗读效果,和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叫“小家伙”,体会作者对小珍珠鸟发自内心的喜爱,指导学生要读得轻柔。点拨三个“一会儿”不仅要读准儿化音,还要读出自己感受到的小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由弱变强,节奏由慢渐渐转快。当学生读到“竟然”“索性”“反而”时评价有些学生用重音读出了作者的意料之外和弦外之音――作者对小珍珠鸟的爱护。

要读好这段文字,读准语句的节奏和语音,就是要在真正体验到这些关键性文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中的作用,读得越好体验就越充分。

朗读形式的变化利于情感表达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如果采取一成不变的形式,那么学生只会产生朗读的疲惫,教师应依据学生朗读和理解的实际状态和文本自身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把朗读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朗读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助推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新的感受和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把握语言表情达意的精髓,提升自身的语感。

上例中教师让学生去掉“竟然”“索性”“反而”三个副词来进行分组对比性朗读,学生深刻体会到原文不仅仅是在描写小珍珠鸟的动作和行为,更是在描写自己对小珍珠鸟越来越喜爱的心情,读出小珍珠鸟的顽皮就是读出作者的喜爱。同样教师让学生变换成小珍珠鸟的角色来朗读“自己”的表现,学生在朗读中创造性增加了自己对作者的观察,读出了“自己”对作者逐步产生的信赖,这样的朗读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之上。

朗读内容拓展利于文字运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读者的思想在朗读的过程中与文本碰撞、与作者交汇,在鉴赏的同时提升自身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朗读更是从模仿到运用的一条必经之路。在学生已有朗读感受的前提下,教师给学生提供或组织更丰富的与文本相关联的朗读内容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文字的运用能力。

上例中教师让学生换位为小珍珠鸟的角色进行朗读,不仅是朗读形式的变化,也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内容的新选择。学生读到课文“我偏过头去看看他有什么反应,他在朝我笑呢,我知道他是喜欢我的,我就放心了索性用我的小红嘴,“嗒嗒”啄着他正在写字的笔尖……”这样的语言就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同样在学生体会到“竟然”“索性”“反而”这三个词的含义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用其中的词来说一段话,说出与文章中一样的韵味,学生朗读的话都能很好表达出与文本类似的意境。这也是一种适时的朗读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自我朗读中体验了运用的成功,学生的语感随之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对课文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3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②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下课时,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聆听鸟儿悠扬的鸣叫。)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是多么的美好!

提出要改变鸟类对人类的现状——害怕,畏惧,学习本文就可以得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启发

(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描述图片中鸟的外形,并抓住“珍珠似的白点”引出本文题目——珍珠鸟。

二、分组自学课文,品读文章

(一)、出示自学要求:(出示幻灯片3)

1、自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2、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3、从哪些句子看出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

4、“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将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三)、班级交流后,教师明确

①巢瞅雏呷垂蔓眼睑眸子流泻斑斑驳驳②生意葱茏

②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

按时添食加水;

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③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出示探究问题:(出示幻灯片4)

1、“信赖”的内涵上什么?

(自由、宽容、关爱、真诚……)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怕人”?

(见参考书P272页)

3、

3、认为小珍珠鸟的哪些动作、神态最传神?

(如第8小节中的:“飞啄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

4、组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至少一个)

(此题较灵活,但应注意深入引导)

四、美读片段,感受“美好的境界”(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一般为6——16小节中的片段,教师配乐创设环境。

五、发挥想象产生新疑(出示幻灯片6)

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象现在那样信赖“我”?

为什么?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好是时事类的。答案开放。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7)

第4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揣摩语言;模仿语用;创造个性

常言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所谓的“语言温度”便是每个人表达个性迥异的意境使然。不同的表达个性,才形成语言艺术的丰富多彩。语文教材的文章皆是编者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模仿、内化的极佳蓝本。学生若能习得名家语言个性,集百家之长,定能丰富自己的表达形式,形成自己的表_特色,创造独特的表达个性。

一、揣摩语言个性,感悟表达意境

教材中的文章,语言表达个性鲜明、各不相同。如李汉荣的散文《山中访友》,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凭借的是新奇的构思及其丰富的想象力。老舍的《猫》,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尽显主人的无尽疼爱,依托的是风趣亲切、朴实流畅的语言。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文章的表达个性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语言个性特征。通过具体、典型语句的研读,感悟作者的用意、表达情感和表达效果,尤其是语言个性对表达效果的正效应。

在教《珍珠鸟》时,我就抓住作者语言细腻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对“小家伙”浓浓的爱怜之情。

(出示课件)“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师:“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要与别人交流?”

生:“作者很喜欢这只小珍珠鸟,称它为‘雏儿’。”

生:“作者很疼爱这只小珍珠鸟,称它‘小家伙’。”

生:“从‘哟’这个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很惊喜。”

师:“是啊,冯老先生的文笔可真是细腻啊!从他的用词就能感悟到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语句还有吗?”

生:“作者还写了小珍珠鸟的可爱。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生:“作者还写了小珍珠鸟的灵巧。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里钻出来。‘轻易’这个词写出了小珍珠鸟的灵巧、机灵。”

又如,在教学《猫》时,我发现文章的语气词对表现作者情感意境的拿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露出作者对猫的无限怜惜与疼爱。如果把这些语气词删去,语言个性和表达效果就黯然失色。我做了如下设计:

师:“文章第一段中的语气词特别多,轻声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的作用。”(出示课件)

生:“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

师:“如果把这几个语气词删去,又会是怎样的呢?读一读吧。”

生:“感受不到作者对猫的疼爱之情。”

生:“没有了对猫的亲昵感!”

师:“哦,原来作者用的这些语气词是大有用处呀!真是别具匠心。”

二、模仿个性语用,习得表达技艺

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目的是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和技法,最终为“我”所用,提升表达水平,培养表达特色,形成表达风格。所以在感悟文章语言个性后,教师应创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或模仿、或比较、或补白、或拓展,把名家的语言艺术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技艺。比如,《珍珠鸟》一文中的句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是学生进行模仿表达的极佳“母句”。我让学生模仿冯先生的表达个性,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小珍珠鸟在屋里的活动情景。

生:“这小家伙一会儿落在窗台上,一会儿落在窗帘架上……”

师:“嗯,你想象出小珍珠鸟活动的两种画面。你看,冯先生不但写出了小珍珠鸟落在哪里,还写出来小家伙在那个地方做什么。你也模仿这种方式说说。”

生:“这小家伙一会儿镇定自若地站在窗台上,用红嘴梳理着背上的羽毛,一会儿倒挂在窗帘架上,好奇地望着屋里的主人……”

师:“好极了,这就有了大作家的味道了!学得真快!”

通过这样的模仿实践,学生能较快习得名家的表达特色和技巧,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准。

比较语言、比较语用特色也是进行语言运用深化的有效途径。如《珍珠鸟》的开头写道:“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这种“头有劲尾有味”的方式使得文章主题鲜明。课上,我请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文章也有这样的特色?

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反复出现‘课题’这句话,突出了修路者的决心和勇气!”

生:“《乡下人家》的结尾那一句是总结,又突出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向往。”

生:……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够感悟到篇章架构的表达效果,也能够在习作时模仿这样的谋篇布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三、集百家之长,创造表达个性

学生感悟名家表达个性,模仿他人表达技艺,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强化和提升。学生平时的日记、小练笔、习作等都是融合的契机。在平时的小练笔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表达,或对学生的一些个性鲜明的表达手法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交流、分享,在学生中营造个性化习作表达的良好氛围。如在学习了《乡下人家》《牧场之国》等课文后的一次习作时,我暗示学生多模仿自己喜欢的大作家的写法,模仿名家的语言特色来创作,这样,习作一定更加精彩。一位学生写道:

我的梦想是长出一对翅膀。

我要飞到田野上,看看庄稼有什么需要。如果它们需要阳光,我就用我健壮有力的翅膀扇走乌云,让太阳出来,洒下温暖的阳光,让庄稼尽情地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它们需要雨水滋润,我就用我健壮有力的翅膀扇来乌云,让淅淅沥沥的雨水为庄稼解渴,让庄稼喝得足足的、饱饱的,让庄稼长得结结实实的。

我要飞到小河里,用我那健壮有力的翅膀扇走漂浮在小河上的垃圾,让被污染的小河水恢复干净,让小河水清澈见底,让河里的小鱼小虾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让小朋友能够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

我要飞到月球上,在月球上栽花、种树,让月球上有人类需要的氧气。这样,我们地球上的人就可以搬到月球上去居住,让地球减少一些负重,减轻地球的负担。

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一双翅膀呀!

文章虽稚嫩,但可看出名家大作的语言表达艺术对小作者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评析时我表扬了该学生,其他同学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语言大师的表达艺术是长期语言实践积累的结果,其间的表达艺术是小学生借鉴的“源头活水”,是小学生极其珍贵的“表达营养”。教师要积极发掘教材中名家的表达个性,引领学生去揣摩、去剖析、去感悟、去模仿,吸取其语言表达之精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之素养。久而久之,小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长期实践,小学生的语言表达个性定然会与众不同。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读写结合;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41-01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我谈三点:

1.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3.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如我在设计七年级语文课文《珍珠鸟》时,我到市场上买回两只珍珠鸟及鸟笼,上课前把它藏在教室里,上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珍珠鸟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珍珠鸟可爱之后,我再把事先买来的珍珠鸟拿出来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同学们都纷纷要看,于是我趁机对学生说:“要看可以,但必须先读完课文了解有关珍珠鸟的知识后并且必须安静才行。”于是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的去阅读课文,就连平时从不听讲的“双差生”都兴趣盎然去钻研课文去了,学生看完课文后,我又问:“你们知道怎样看珍珠鸟了吗?”学生们都小声说:“知道了,应该安安静静的看!”“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怕人的鸟!”事后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同时感悟到人必须与动物和睦相处才行。

4.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要营造个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等。除了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外,主要是如何让学生、老师、文本这三者之间互相的交流与对话在和谐、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现在的教师都明白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而,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变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该怎么办呢?首先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一点可能年青教师做起来比较容易,老教师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年青教师往往会有一种认同感、亲近感,而老教师就不一定。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缩短同学之间的距离,另外就是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比如课前5分钟说话,组织几次辩论赛,把口语交际落实到实处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对不认同的观点说“不”。

第6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情绪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学生,因此,要想使小学生语感与语言能力得以提升,就要对教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珍珠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教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珠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调皮,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爱护和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教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掌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掌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

读书是不能慌慌张张、急于求成的,一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慢慢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味,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机勃勃。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后再进行诵读,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入,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有哲学家认为,模仿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一定的收获。模仿也就是依据前人经验进行发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能力创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经验,并对前人研究路线进行模仿,省掉不少麻烦。同样,增加阅读量,对自我文化底蕴进行丰富,积累经验,利用自身阅历与理解,对其意蕴进行模仿,才能逐渐发展出自我理论。对小学生培养语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讲解是很有限的,其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修养。课本中的内容是有限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课文中选取的文章只是文学海洋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部分必须要长时间进行积累,并反复进行思考,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量,从中吸取风格不同的文化知识。

三、结语

第7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一、思辨文本含义,拓宽思维空间

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文字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许多不寻常之处。

如四年级上册《珍珠鸟》结尾一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是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呢?这当然难不倒学生,语句的意思也一目了然。如果再追问:作者为什么会采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这样便让学生知道两种句式语气上的不同,在以后习作中可以尝试使用。另外,在这儿是谁对谁信赖呢?是冯骥才对小珍珠鸟信赖,还是小珍珠鸟对冯骥才信赖?结合课文,似乎两者都有,但很大程度上还是鸟对人的信赖,而作者对小珍珠鸟更多的是悉心呵护关爱吧。我们是否可以再追问:对于冯骥才来说,这句话又可以换成怎样的说法呢?——关爱,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联系生活,还有什么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奉献、宽容、尊重、谦让、互助、体谅等等,包括我们想不到的,太多了。这样是不是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呢?“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很有道理的说法。笔者忽然有个异想,我们看问题或结论也要辩证地去看,是不是信赖就一定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想,许多人会持反对或保留态度,有时候轻信别人或盲目信任别人,反而会带来不美好的结果。当然,这个观点也许会冲淡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聊聊。

有时候,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或者是与考试有关系的东西,而忽略隐含在文本深处的内容,忽略了更有价值、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也因此降低了课文的真正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思辨,不能盲目依赖权威专家或者教参上的意见,深入文本,开拓思维,因为教学中的延伸点一直需要科学的对待,或者实践的考验。

二、思辨语言情感,丰富思想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说:“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对语言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则有时不是那么深刻或透彻。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独特体验,但也要适时地给他们以必要的引导,使他们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易于把握,从而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如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不少老师在教学此片段时,基本上定位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再与作者季羡林联系,这段话的内涵就不仅仅局限于此了。季羡林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而夹竹桃恰恰和他一样的有韧性,默默无闻,执着坚守,生活的坎坷,困难的折磨,都成了他自己的财富。正如2006年感动中国给季老的颁奖词里的描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联系这些内容,再品读课文片段,相信所有的学生对夹竹桃、对作者会有新的认识,对生活、对未来都会有更多的思考。

再如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话既是陈述句,又带有祈使句的性质。肖邦告诉姐姐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没有机会看到祖国波兰解放了,也不能活着回去了。这句话的言外语用意义又转换为祈使义,肖邦请求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看出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爱国情怀,深深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这又不禁让人想起艾青的作品《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8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比如说,教师在《云南的歌会》一文的教学中,可以把歌会的具体场景展现出来,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云南的主要风俗以及关于歌会的具体内容,强化学生对云南歌会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与幻想。这时,教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歌会的一员,使其充分感受到云南歌会的氛围,这样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大大提高。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不仅是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二、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认识各种事物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学生开展观察训练,这样学生在观察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使自身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珍珠鸟》一文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远程教学资源把珍珠鸟的叫声及其在窗前飞来飞去的情境展现出来,同时还要提出学生进行观察的重点,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珍珠鸟的行为进行思考等。在学生观察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观察到的珍珠鸟的行为进行描述,在学生描述完成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来体会作者的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性以及描述的传神、恰当。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使自身的观察能力大大提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而使其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以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将克隆的图片以及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使学生对克隆的原理以及相关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就可以使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在通过远程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时,其教学手段主要是以动画以及图形为主,同时还可以把图形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大变小、从小变大、从快变慢以及从慢变快等,学生在观察以及欣赏这些图形、动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但能够接收到丰富的语文教学信息,同时还能够得到比较明快及清晰的感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将文、图以及声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大大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够集中其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就会使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大大提升。

比如说,教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首先要明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皇帝及大臣们的虚伪,群众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想法以及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未被世俗污染等。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将皇帝游街时的场景再现出来,并且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进行提问:世界上真的存在只有称职的人才能够看得见的衣服吗?为什么人们明明看到皇帝没有穿衣服,却还夸奖说皇帝的衣服是漂亮、合身的衣服呢?为什么到最后只有一个小孩子说出了实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来提出这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与观察的过程中就会积极踊跃发言,把自己的认识以及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本节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可以得到有效解决,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以及反映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及思考,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第9篇:珍珠鸟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魅力课堂;多媒体辅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来说,的确是非常贴切的。有一种说法我非常地认同: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情绪饱满的教态;生动明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的教学设计;精巧新颖的导入、充实饱满的知识讲授、言已尽意无穷的小结、恰到好处的点拨、匠心独运的现代化媒体的配合等,将会形成美妙的旋律,在学科教学中回响,使学生在精美如散文的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步入知识学习的殿堂。这也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境界吧!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与创意、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著名思想教育家李燕杰说:“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强调教育艺术化,籍以增强它的磁性,增强教育魅力与实践性。”很显然,魅力教学是教育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施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魅力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书育人课堂艺术的具体反应。一个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水到渠成,有着春雨润物细无声、杨柳风吹面不寒的味道,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虽说,课堂教学的组织大多是取决于教师的灵活反应与巧妙地教学设计,但是,对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组织的辅助作用,我们也是无可厚非的。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为普遍的手段之一,对于魅力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施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辅助作用。

首先,丰富的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创设美好的课堂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而言,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据了大的优势,所以,如何创设符合课文需求的课堂情境成了现代教师经常思索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中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他们同时施以多种感官刺激,有利于创设具体情境,帮助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为后面分析课文进行铺垫。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海底世界》一课,绝大多数学生没见过真正的海底世界,可以课上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伴随动听的音乐朗读课文,仿佛亲临海底,静观海底美景,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如《望月》一文,我们如果没有让学生听到优美动听的曲子,他们也很难想象出水月一色的美景。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在背景音乐的牵引下,慢慢引出整个课文情节,最后以唯美的大海夜景、星月交辉为谢幕,将会带给学生一种区别与传统教学的全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还有五年级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我们可以直接用影视再现的手法,将影视中的故事与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对比,找出描述手法的不同,将《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刻解析,在故事情景再现的情境下,不仅学习了课文,积累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其次,多彩的网络资源可以再现学生所未知的事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彩的网络资源搜索到课文中所出现的学生所未知的事物。在屏幕中具体地展示学生没见过、头脑中没有形象的东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听到、看到更多更美的东西,才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与创意,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因此非常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珍珠鸟》这节课,部分学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珍珠鸟,大多数人都没见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头脑中也只有基本的珍珠鸟的形象,或者是仅限于课文插图,这时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珍珠鸟生活的图片和视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珍珠鸟的可爱形象。

小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排斥,正因为这一特点,语文课本中所选课文都是生动且易懂,浅显又不失深刻的道理。还有寓言、成语故事等,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小故事通过小短片、电子书等方式呈现出来,将会极大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细化基础知识的传递。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教导在学生学习的初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知识与语法特点,才有助于今后进行大量文学阅读与思想感悟。因此,处于学习初级阶段的基础成了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怎样才能将这些知识系统而又详细地传授给学生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了。而多媒体技术中强大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知识细化,使之更加清楚、形象生动。例如:

小学低段中的拼音教学,教师在指导发音的过程中,若是加上媒体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发音的嘴型与音准,从而避免了个别学生上课听不清或看不清的盲点。对于拼音拼读的熟练程度,如两拼音、三拼音的连读等,也可以通过展示更多的拼读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