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监测工作方案精选(九篇)

监测工作方案

第1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环境监测行为,提高环境管理与服务水平,强化全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促进生态省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以及与环境监测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环境监测应当客观、公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环境监测结果。

第四条环境监测按照监测内容及目的不同,分为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性监测、科学研究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

依法开展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性监测,是环境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将环境监测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加大投入,促进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环境监测科技成果,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所属的环境监测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负责海洋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环境监测组织建设

第八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全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环境监测规范,组织开展全省环境监测工作,对全省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和报告,向社会统一环境质量状况、环境污染事件等环境监测信息

第九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监测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实施环境要素的监测,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环境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预警等所需的环境监测数据;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对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进行监督,收集、汇总、分析和核实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四)组织实施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五)组织实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环境污染纠纷的技术仲裁监测、企业污染环境的限期治理达标验收监测、治理设施效率的检查和重大环境保护工程的跟踪性监测等;

(六)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有关部门所属的专业监测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本部门、本系统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

(二)组织实施经批准的环境监测规划和计划;

(三)组织实施本部门、本系统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四)参与有关环境技术规范的制定、修订工作;

(五)建立本部门、本系统环境监测档案和动态数据库;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社会监测机构主要职责是:

(一)拟订本单位环境监测计划,并对排污和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进行日常监测;

(二)制定合理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做好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测;

(三)建立本单位环境监测档案和动态数据库;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条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设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环境监测网。

第十三条环境监测网的成员单位应当联合协作,开展各项环境监测活动,按照环境监测网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完成所承担的环境监测任务,报送环境监测数据,汇总、整理监测资料,相互交流环境监测信息,为政府全面报告环境质量状况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第十四条省环境监测协会是环境监测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全省环境监测力量整合全省环境监测资源,参与制定有关技术规范,协助管理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促进和规范环境监测的社会化服务工作。

第三章环境监测管理

第十五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省有关环境监测标准、监测规范和监测制度,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的及时、准确。

第十七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实验室等能力和条件,适应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能力认定办法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人员,应当具备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主管部门下达的环境监测任务,应当如期完成并上报监测结果,不得拒报、迟报、漏报、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服务。

第二十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设与管理全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执行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管理规定,建立相应运行维护制度,规范数据采集、传输、校验、预警等监测监控行为,统一管理全省自动监测数据信息。

第二十一条排污单位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建立污染源监测档案,并按规定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

第二十二条排污单位的废水和废气排放口、噪声排放源以及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所等,应当达到环境监测规范的要求,并设置统一标志物。

第二十三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性监测时,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监测单位或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被监测单位应当予以配合,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和监测条件,不得拒绝和阻碍依法实施的环境监测工作。

第二十四条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环境监测数据、资料的单位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未经正式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属于保密范围的监测数据、资料,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保密制度管理。

第二十五条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纠纷监测数据的争议,由上一级环境监测机构负责技术仲裁。

第二十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开展服务性监测时,按照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环境保护等部门制定的环境监测专业服务收费标准收费。

第2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

全市各公立医疗单位全面开展公共卫生监测,监测对象为本市户籍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

二、监测内容及报告要求

1.医学人口资料:市疾控中心通过向公安部门,收集人口资料数据,汇总后于次年2月15日前上报省、市疾控中心。

2.出生资料:市疾控中心通过向市妇幼保健所等单位了解本年度全市新生儿数及相关资料,汇总后于次年2月15日前上报省、市疾控中心。

3.死亡、相关慢性病网络直报:根据市卫生局《关于在全市启动慢性病、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的通知》相关要求落实网络直报工作。

三、医院公共卫生监测漏报调查

对全市市级医院、梨洲医院、各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进行一年二次的慢性病、死亡、出生监测的漏报调查。

(一)时间安排:

6月份和10月份各一次,每次调查覆盖率按要求均达到100%。

(二)医院漏报调查的主要内容:

1.死亡、慢性病报告管理制度、公共卫生科工作情况。

2.报告卡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3.死亡、慢性病漏报情况。

四、质量控制

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有关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通过检查指导和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各项数据的正确性,确保监测质量。具体要求为:

1.出生、死亡报告率达95%以上。

2.慢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项目完整率在95%以上。

3.死亡报告项目完整率98%以上,及时率、准确率95%以上。

4.医院慢性病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死亡无漏报。

5.人群高血压病人发现率提高到8%以上,糖尿病病人发现率提高到1.5%以上,规范管理。

五、工作评估

对相关慢性病、出生、死亡监测及其报告质量,根据《省卫生医疗机构监测工作质量控制方案》中各类监测标准进行评估。

六、有关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公共卫生监测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单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分管领导要重点抓,职能科室要具体管,专兼职工作人员要认真做。

第3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通过对因企业破产关闭(含企业外迁)、停业整顿、经济性裁员等造成从业人员减少(岗位流失)状况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经济波动期内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分析其原因和规律,为采取预防和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奠定基础。

二、建立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步骤

(一)确定重点监测企业。市里确定巩义、新密、荥阳市和金水、中原、二七区及市本级为首批监测单位,其中,6县(市)、区各确定1个行业5个企业,市本级确定1个行业10个企业。确定监测企业原则:单位用工达到300人以上规模、受经济结构调整或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近期已出现或可能出现从业人员较大规模减少的企业。比如:关闭破产和节能减排涉及的企业,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行业的企业。同时还要统筹考虑行业分布及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可将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类对象进行监测(详见附件4)。

(二)建立基础数据档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重点监测企业(含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建立从业人员情况基础数据档案。

(三)定期监测。每季度对重点监测企业(含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进行一次调查。调查期内,重点监测范围之外的企业发生较大规模经济性裁员的,也应及时反映。城镇个体经济组织,可重点反映减员人数排在前5位的行业情况。

(四)数据采集。通过召开重点监测企业座谈会、深入企业直接调查、查询劳动用工备案情况、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和个体经济协会等方式,了解从业人员基础数据和监测期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

(五)形成城市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由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并于每季度末上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从业人员减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市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报告,向省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三、工作机制及主要职责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重点做好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软件开发、配置设备、数据采集和处理、专家咨询、开展调查和抽样等方面工作,并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专项经费的支持。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建立相关制度和组织实施,同时负责相关单位的协调,继续完善城镇失业、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分析、劳动用工备案、企业经济性裁员等相关方面的工作,积极做好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为保证及时沟通,责任落实,市与各县(市)、区、重点监测企业之间,建立实行联络员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形成通畅的联系渠道。巩义、新密、荥阳市和金水、中原、二七区及市本级,各确定1名联络员。

第4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掌握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状况,并根据监测结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完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通过监测工作及监测信息的,进一步加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引导人民群众健康消费。2014年确保实现全区蔬菜、大米、水果农残超标率(定性快速检测法)控制在2%以内。

二、监测重点

2014年在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的基础上,对蔬菜、水果、大米生产基地进行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动态监测,对获证“三品”农产品和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专项抽查,全面掌握全区农产品质量状况。

三、监测方式

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采取定期定点抽检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监测方式。对蔬菜、大米、水果、食用菌等大宗农产品以定期定点监测为主;对在监测过程中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农产品、获证“三品”农产品以及食用菌产品采取专项抽查的方式进行跟踪监测。

被确定为监测点的单位应该积极配合,接受抽检。凡拒绝抽检的,该单位在该次抽检中被定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或经营单位。

四、监测承担单位

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承担,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由所在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承担。

五、监测任务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全年依法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日常)监测工作,在各监测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农残抽样检测,全区全年完成抽检任务960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所在乡镇农产品质量例行(日常)监测工作,全年完成抽检任务480个。

六、监测种类

监测的蔬菜种类在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苦瓜、西葫芦、结球甘蓝、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生菜、菜心、蕹菜、芹菜、扁豆、荷兰豆、四季豆和豇豆、食用菌中选择。

监测的水果种类品种以生产的西瓜、桃子、李子、梨子、葡萄和柑桔为主。

七、监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一)检测项目和方法

农残快速检测法。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情况,执行ny/t448-2001标准。

(二)判定依据和原则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进行判定,所监测项目全部合格者,判定为“该批次样品所检项目合格”,有一项指标不合格者即判为“该批次产品不合格”。

第5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2014年全市实现城镇污水处理率83%,其中我市一类县市区的污水处理率为85%,均属中心城区,其污水处理厂管理不属各区,建议不划为各区监测考核指标。

二、监测指标任务分解

三、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是指报告期内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总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比率。计算公式: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总量/污水排放总量)×100%。

污水处理总量:等于污水处理厂和其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的污水量之和,其中其它污水处理装置是指在厂矿区设置的处理工业区工业废水并处理周边地区生活污水的小型集中处理设备,还包括在远离市政管网的居民小区、度假区等设置的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污水排放总量: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可按当地供水总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数确定。

四、主要工作重点

1、纳入全省城镇“两供两治”2014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按照时间节点达到建设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开展县以上中心城镇排污口截污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截污口改造。

3、开展县以上中心城镇窨井盖防盗、防坠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改造任务。

4、完成平江县城镇污泥处理处置厂建设,规模20吨/日。其他县城可根据实际开展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的立项工作。

5、市中心城区启动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的立项工作。

6、加强县以上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确保运营负荷、处理水量和排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效益。

五、核查办法

对各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采取月调度、半年检查、不定期督查、年终考核的方法。即各责任单位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任务完成情况报市污水处理管理处,并按时填报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营信息平台;每半年对县(市)区完成工作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并不定期地进行专项督查督办;年终组织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市为民办实事考核办、市统计局综合评估认定。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市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践行点,进一步增强办实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认真落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第6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确保广大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积极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做到“预防为主,防患未然”,现制订我校2021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防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如下:

一、加强防疫保障

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我校和考试期间的防疫工作指导和支持,完善考场的防疫工作措施和处置流程。

(一)环境防疫管理

1.扩大外警戒范围。为防止出现外送考人员聚集,要设立警戒线,扩大警戒区域范围,除本校原有师生员工外,仅限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进入。

2.加强食宿管理。开展卫生防疫专项行动,就餐区域开展安全和环境卫生治理,进行消毒、通风等处理,并明确张贴完成标识,确保测试学生和工作人员食宿安全。加强食堂管理,包括所有食堂工作人员的行踪管理以及近14日体温和健康状况的管理等,同时要求食堂要加强消杀工作。尽可能不买进口的农产品或者冷冻的食品,食品一定要煮熟,不得生吃。实施分散用餐。需要集中用餐的要严格坚持分批次、错峰安排、保持间距,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避免交谈,确保安全。餐前餐后必须洗手。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做好食品留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消毒时间、程序,建立就餐、消毒等管理台账。

3.有序组织交通。有序组织,确保测试学生能顺利到达考场。提醒测试学生提前准备好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准备好测试室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

(二)测试室入口通道防疫管理

1.在测试室入口设置体温检测通道,配置检测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所有进入测试室的测试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在测试试室入口准备一定数量的快速手消毒液供测试学生使用。学生完成测试教室入口体温检测相关程序洗手后直接进入测试教室,不得再随意走动。

2. 测试教室旁设置体温异常测试学生复检室和防疫特殊通道等,供待检人员做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身体异常测试生由专人引领入场等候处置,安排校医等专业人员进行复核,个别学生身体不适不能坚持完成测试,经确认后,准其退出测试,交医护人员处理。

(三)设置防疫管理

1. 每个考场按30名测试学生进行编排。测试教室座位须单人、单桌、单行排列,桌口尽量朝前。测试学生座位横向间距不得低于80厘米,纵向间距根据考场实际面积尽量增大。

2. 做好测试教室防护措施和消杀工作。测前对测试办公室、测试教室等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对空调通风系统、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等处理。测试期间应持续开窗通风,保持测试场所室内空气流通。可采用风扇等设备加强机械通风,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

(四)加强防疫物品配备等条件保障。按每人每半天1只的标准为监测工作人员配备口罩,并为测试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口罩(原则上测试学生口罩自备)。要配备数量充足的速干手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

二、强化各类人员保护措施和防疫培训

(一)加强人员配备和防疫培训

1.安排专业校医到现场指导测试学生、测试工作人员防疫、检疫事宜以及对有疑似症状测试学生进行专业评估。

2.工作人员要履行相应的防疫工作职责。监测办配备一定数量的机动主监测员,配备一名机动监测员并参加培训,以备处理突发事件处置。

3.加强对监测工作人员防疫基本技能的培训。增加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确保参训人员掌握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防疫基本技能和各样本校内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4.加强测试学生个人防护技能培训。要提醒测试学生自觉服防疫工作安排,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做好口罩、消毒纸巾等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测试学生之间要避免近距离接触交流。测前14天尽量在校内活动减少外出,避免与外地来粤人员接触,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不要离开居住地,保持居家或家校两点一线。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习惯。不服从安排的,取消测试资格;故意隐瞒病情和相关接触史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实施测试学生及监测工作人员测前健康状况监测

1.学生须至少于测前14天申领健康码。测前14天前到考试结束,负责对学校学生、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全员连续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测前第14天和测前第7天,组织对所有测试学生进行健康状态数据筛查。

2.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和相关年级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在测前14天要对样本校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和测试年级学生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要求学生于测前14天每日记录师生健康状况、目前所在地、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信息。测前14天内或考试期间如发现身体异常监测工作人员或学生及测前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活动轨迹的,要立即报告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凡不具备相关条件的,监测工作人员不得承担监测工作,学生不得参加测试。

(三)加强对测试学生入场和考试防疫管理

1. 测前,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学生防疫与安全须知,熟知测试的各项要求。未申报健康码的学生要如实填写个人健康调查表。

2. 各测试教室入口检测体温。所有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进入各测试教室必须佩戴口罩和检测体温,测试学生要注意与周边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测前,各样本校组织所有进入各样本校的监测工作人员和测试学生沿体温检测通道逐一接受体温检测。要控制入场速度,保证间隔,有序入场。持绿色“健康码”,体温低于37.3℃正常的测试学生、监测工作人员方可进入。第一次测量体温不合格的,可适当休息后使用其他设备或其他方式再次测量。

3.若测试当天参测学生因体温检测异常或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嗅味觉异常等相关症状不能入校参加测试,按照缺测进行处理,主监测员在《测试情况记录表》中说明情况,同时样本校出具证明并将证明随《测试情况记录表》一并装入“测试情况记录袋”。该生不必参加后续测试,按缺席测试生处理。若监测工作人员测试当天因体温检测异常或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嗅味觉异常等相关症状不能入校组织测试,样本校须及时将情况上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经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机动人员代替完成现场测试的相关工作。

4.要在测试试室入口准备一定数量的快速手消毒液供测试学生使用。测试学生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后,应直接进入考场考试,进行违禁物品检查和进一步身份核验等工作。尽量避免再用手接触其他物品。

5.测试学生进入测试教室时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要统一规范对测试学生佩戴口罩的监管,测试学生需佩戴口罩进入各样本校,测试学生进入测试教室前脱下口罩,做好个人口罩保存工作,入测试教室后不需要佩戴口罩,如测试学生需在测试教室内佩戴口罩的,可向监测员领取统一配备的口罩。负责体温测量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测试教室监测员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所有测试学生、监考员和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做好手卫生。

(四)全方位做好测试学生心理辅导

组织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通过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和身体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减压。做好预防预警,针对性落实心理干预,切实做好心理疏导。测试后,要加强家校沟通,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严格落实测试前后的防疫措施

(一)做好消毒工作。测前,各样本校要指定专人对考试场所、通道、区域、桌椅等进行清洁消毒, 明确张贴完成标识。各样本校要进行至少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和至少一次预防性消毒,消毒后要进行通风。测试学生、监测工作人员进入考场前宜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洗手。

(二)做好测试教室降温和通风工作。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测试办公室和测试教室可以保持自然通风,也可以采用电风扇等设备加强通风,电风扇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洗。如使用冰块降温,应保证冰块及制冰使用的水卫生安全。在使用电风扇或冰块降温时,门窗不要完全闭合。

(三)加强测试结束后的防疫工作。每场测试结束后,测试学生要按监测员的指令有序疏散,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监测员在监测办公室要有序交接考试材料,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

四、做好跟踪统计上报工作

(一)全员要求。所有测试年级学生必须准时上报本人的健康状况信息,学校每天跟踪统计测试学生健康状况,确保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掌握所有测试年级学生健康状况。

(二)专人负责。统一组织对本校学生及师生员工“粤康码”注册情况进行核查。

五、应急事件处置机制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省的要求,规范、严密、安全、有序开展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杜绝和减少重大事件发生。要专门就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时的评估、甄别、报告、处置流程进行细化,明确不同情形下的处置具体程序,明确各部门在各流程处置节点上的工作职责。要充分做好应对考试期间发生自然灾害、试卷安全保密和考试实施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要专门针对可能的极端天气影响,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测试安全顺利。

有关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监测工具的保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泄密,应立即实施现场保护,并向区监测办和市监测办汇报,并立即组织有关力量排查。

(二)临场处置机制:对于监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紧急情况,根据其对测试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的特殊问题,在符合检测规范与要求、不影响测试工作正常秩序、不涉及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校长、责任督学按照《广东省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示例共同商议解决,并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上,必要时向区监测办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

2.对于校长、责任督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校长、责任督学须立即上报区监测办,由区监测办上报局监测办。在符合监测实施原则,不影响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局监测办商议,做出应急处置,并于处置后做出书面汇报。

3.凡涉及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不能按照规定的测试要求与程序执行监测实施工作,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案件),须立即将情况报告到局监测办,局监测办立即逐级上报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第7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关健词:隧道 , 监控量测 , 方案论证 安全 经济

浦南高速公路摇前隧道右线出口段位于低缓小山坡上,地形变化不大,地表上部植被茂盛。隧道围岩主要以亚粘土、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围岩类别为V级,稳定性较差,掘进施工时易产生坍塌,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易产生滴、渗水。

右线YK148+234~204段支护方式: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 14#工字钢钢架,间距0.75m, φ22纵向连接钢筋连接。系统锚杆采用φ25中空锚杆,长3.5m,布置间距为0.75×1m,梅花形布置。C20喷射混凝土23cm厚。二次衬砌为拱墙45cm厚C25防水钢筋混凝土、仰拱为40cm厚C25钢筋混凝土,填充层为C15片石混凝土。

一、塌陷的经过:

2006年4月10日下午16时45分,隧道右洞出口上导坑掌子面(YK148+192.75)施工时,在上断面钢拱架安装过程中,发现隧道拱顶右侧出现少许掉渣,约17时安全员听到掌子面上方伴有嗵-嗵的响声,并发现拱顶拱架明显下沉,拱脚明显下陷,即刻立即通知洞内所有人员撤离现场。随后业主组织各方现场管理人员对事况调查,并对隧道洞内外情况进行勘查,发现洞内初期支护喷射砼表面形成多道纵向裂缝,最大裂缝宽度达15cm,(YK148+230~YK148+196段)地表随拱架整体下沉,其中掌子面附近下沉1.02m,洞口下沉0.32m, YK148+196~208处洞顶(最大埋深为9m)上方约有30m2地表出现凹陷,最深约50m,具体详见图1。

二、现场采取的应急处理

该隧道进洞施工正处于雨季,为防止雨水通过裂缝流塌陷体和洞内,险情进一步发展,现场立即采取以下临时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1、在洞口山体上方重新挖一道临时排水沟,用砂浆对沟体进行抹面,用塑料防水布覆盖,防止雨水沿裂缝灌进岩体。对截水沟至洞口段地表采取杂草、覆盖植被进行清除,粘土填塞裂缝,在凹陷处采取粘土回填高出周围地表,并用塑料防水布覆盖,使其能够自然排水。

2、在上导洞内距拱角1.5米处挖浅沟汇集洞内渗流及残留在洞内的积水,集中排放洞外,防止进一步软化拱角及下台阶围岩。

3、对深陷段复喷砼,封闭裂缝,喷射砼封闭掌子面,对洞内沉陷较大地段进行竖向和水平向强支撑,确保洞身拱顶不大幅度变形,拱腰和拱脚不向洞内挤出。

4、在洞内对拱部、拱腰、拱脚部位进行采用间距1米、3.5米长注浆钢花管(Φ42mm,壁厚3.5mm)注浆,加固硬化围岩,注浆压力要求不小于2Mpa,注浆压力稳定后持续时间不小于15min。

5、加强洞内外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变形收敛量测工作。

6、对隧道口,洞顶设置安全警戒线,设专人进行安全巡查,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监控量测情况

首先在洞顶增设沿隧道纵向加密观测点,观察地表沉降情况,同时继续加强原设测点的量测监控,从4月10日晚21:10开始布设至4月11日观测数

据来看,沉陷基本趋于临时稳定。根据福建省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站3月20~4月22日检测报告(编号为A2006 Ⅻ-G-003)的数据表明,地表、拱顶和周边收敛变形一直变化不大,这说明沉陷段在经应急防护处理后其变形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值得说明的是,5月13日至23日加强注浆初起时,对应段落观测点变形略有增大 (掌子面附近至5月18日拱顶累计变形1.40m,该处较危险,变形最大),随着浆液固结,各处变形趋于稳定(图2、3、4中未体现其变化)。

1、地表沉降

2、拱顶下沉

3、周边收敛

四、原因分析

通过对初期支护的详细检查,进口段按照设计进行超前大管棚施工支护,钢架采用工14型钢钢架,间距0.75m, φ22纵向连接钢筋连接。系统锚杆采用φ25中空锚杆,长3.5m,布置间距为0.75×1m,梅花形布置。并增设锁脚锚杆4根/榀,锁脚锚杆为φ22螺纹钢,长3.5m。C20喷射混凝土,喷层厚度达到设计23cm。并对喷射混凝土进行切割制作试件,混凝土试件抗压试验表明强度均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分析发生塌陷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施工过程中掌子面一直未出现渗水,2006年3、4月份连续暴雨,特别是4月8日一场暴雨过后,在YK148+219~217段发现已初支完成的喷射混凝土面上有少量渗水,出现险情后发现局部拱脚处有明显沉降和渗水,表明由于连续降雨,地表下土体含水量饱和,其自重增加;

2、由于仰拱未及时跟进施做,隧道洞身受力主要由大管棚注浆加固的围岩拱来承受,初期支护(含钢支撑)因未能封闭成环,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有限。

3、雨季山体土体隧道洞口上方有一地质勘探孔未封闭,雨水顺勘探孔流入使隧道口范围内的围岩软化,特别是拱脚位置最低易聚水,对钢支撑不能形成有效支撑力;

4、地质情况:YK148+213~YK148+202主要为褐红色亚粘土,含水量较高,有一定的粘结力,上台阶底部见少量红褐色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该段围岩整体性差,自稳时间短,易产生坍塌;

综上所述,造成洞口段呈整体下沉是由于该段围岩自稳能力差,加上雨水渗入围岩自重增加,拱脚处承载能力降低所造成。

五、方案论证

根据以上原因分和监控量测数据分析,该隧道洞身围岩原始结构已遭到严重破坏,大管棚注浆作用大部分也已失效,初支(含钢支撑)未封闭成环承载作用有限,隧道正处于一种临时稳定的状态。为安全加固处理好该项隧道深陷段,在初步临时支撑和围岩注浆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三种施工处理方案,通过分析探讨不断论证,在综合考虑安全、环保、造价和各方案的施工利弊后,确定采用调整路线纵坡结合注浆加固、掏槽换拱方案。方案Ⅰ、大开挖、暗洞明做方案

该方案简单明了,但考虑隧道洞顶覆土厚已9米多,采用明挖方案,存在诸多弊病:①环保破坏严重;②开挖困难,施工安全需高度关注;③将形成侧边坡17米多高、明暗交界仰坡24米多高的临时边坡,临时加固费用大;④该隧道左右洞净距仅20米,右洞的大开挖开会影响左洞,使其产生偏压,可能导致左洞破坏;⑤应急处理的复喷砼及围岩注浆加固将白白损失。故此,该方案被否决。

方案Ⅱ、注浆加固、掏槽换拱方案

该项方案为处理隧道沉陷塌方的常用方案,工艺成熟,讨论作为主要方案倍受关注,但该项方案换拱工作量大,进度慢,造价也不菲,同时考虑第三方案有明显的优势,最终未采用该方案。

方案Ⅲ、调整路线纵坡结合注浆加固、掏槽换拱方案

考虑该隧道另一端进口尚未施工,为尽量利用已有大管棚注浆加固、工字钢支撑和初支喷砼部分发挥作用,减少其开挖破坏,该方案对隧道右线线路进行降坡处理,即将纵断面YK148+100处变坡点移至YK148+050处,再将YK147+630~YK148+050段原设计纵坡由1.1%变为1.0%,YK148+050~YK148+510段纵坡由-1.4902%变为-1.1174%,K148+510的凹形竖曲线半径(1000米)应加大,该竖曲线起点与K148+050凸形竖曲线的终点相接,调整后隧道路面设计标高最大降低约0.95m,已有初支少量处理后就能满足二次衬砌的尺寸要求。

在调坡的基础上,采用方案Ⅱ的措施,对隧道深陷段进行注浆加固和掏槽换拱处理。该方案克服了方案Ⅰ和方案Ⅲ的缺点,解决了方案Ⅱ换拱时间长、造价高的缺点,使施工损失降到最低。

六、方案处理要点

加固处理设计本着“安全、环保、经济”的理念进行,方案要点如下:

1.对隧道右线线路进行降坡处理,尽量利用已有支护,减少对其开挖破坏,已有初支少量处理后就能满足二次衬砌的尺寸要求。

2.二次衬砌结构设计按明洞设计计算,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3.在隧道注浆加固的基础上,首先从YK148+207处开始向YK148+234(洞口方向)27米进行分段跳槽开挖下导坑,使拱脚落底,及时施作仰拱,使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同时调平层(调平层施工滞后仰拱5米),加强拱脚支撑。开挖过程中,根据需要采用强支撑水平顶紧拱脚,防止开挖后拱脚向内收敛变形;

4.接着对因沉陷初期支护侵入二次衬砌范围的地段进行换拱处理,每次1~2榀,掏槽后应及时喷砼封闭,然后再进行换拱处理,初支喷砼总厚度23cm,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拱脚采用注浆小导管做锁脚锚杆、钢梁支撑钢架拱脚等辅助措施,新设工字钢改为工18,间距调为0.5m,超前注浆小导管间距在原设计基础上适当加密,注浆压力要求不小于2Mpa,确保安全穿过沉陷段。

5.施工开挖应预留沉降量,预留沉降量不小于10cm,保证初期支护不侵入二次衬砌范围内。

6.加固施工期间洞内必须设置逃生管(Φ600~800mm钢管),以防出现塌方时人员的安全撤离。

7.洞内施工前应做好洞顶截水、排水及拱脚排水的措施工作,继续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及时为抢险施工提供数据。

8.洞内处理完后,对洞顶深陷处粘土进行夯填处理,具体用人工或小型机械夯实,并检查地表,封填裂缝,地表用草灌结合植被防护。

七、整治效果及体会

按照以上处理方案和具体要求,施工单位顺利地完成了隧道深陷的整治施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整治方案通过路线调坡,减小了洞身初支的二次加固,节约了整治时间,节省了治理费用,监控量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是成功处理隧道事故的典型案例,通过该工程的加固处理,有以下体会:

1、重视临时应急处理的重要性,及时合理的临时处理,可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可使工程施工损失最小化,同时能保障工程治理的顺利实施

2、加强监控量测,测定隧道洞身和地面变形,为整治处理方案论证提供凭据。

3、整治处理方案要多方案、多方面的充分论证,应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在考虑安全和可操作的前提下,采取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确保工程整治顺利进行,并合理利用已有施工成果,使整治方案达到安全、经济、环保、节约的目的。

施工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①在施工前首先要对隧道上方地质勘探孔进行清查,及时封堵孔洞填补凹坑,对地表水系采用明沟排流。

②雨季施工,应特别强调和保证:初期支护紧跟掌子面,仰拱及填充层及时跟进,使支护结构早闭合;二次衬砌紧跟初期支护,发挥二次衬砌承载能力,增大支护刚度。

③聘请专业队伍,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处理分析量测数据,随时掌握围岩及支护的变形情况,及时修正支护参数,并做好较为准确的超前地质预报。

参考资料:

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浅埋隧道暗挖法设计施工问题新探 北京:隧道建设,1992.2

第8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一、总则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抗震救灾预报监测工作由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县抗震减灾预报监测组具体组织实施。

二、主要职责及工作要求

(一)预报监测组的主要职责

预报监测组领导小组要做好灾情研究会商和分析判断,并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和监测工作;成员单位和办公室要加强值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通讯畅通,及时汇集上报监测情况,做好预报监测的上下衔接和具体实施工作。

(二)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

1、县防震减灾办:印发地震防治基本知识和地震灾害发生前的异常先兆现象宣传培训材料,培训县、乡确定的地震观察员,加强对开边地震台和三岔水氡监测站的监管,及时了解观测数据,掌握地震动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

2、县电信公司:确保通信网络畅通。

3、县气象局:预测灾区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预警预报,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4、各级地震助理员:自觉遵守《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宣传地震知识和法律法规,及时准确上报地震灾害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地震预报监测工作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预报监测办公室要随时加强同省市地震监测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地震监测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地震预报。

第9篇:监测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相关部门对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监测的数据能够真实的反映项目实施后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环境保护。但是,我国在此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对环境监测工作加以完善,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穿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在环评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以环境监测的数据作为支持,因此,环境监测是环评的基础,确保其能够顺利的开展。其次,环境监测工作通过监测范围内污染的分布特点,分析出污染的源头,并且根据现状来推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污染变化趋势,结合当地的气象、水文等因素对拟建项目的位置和布局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对项目建成后的验收监测,检验项目周边的环境是否达到相关的标准,也能够对环评工作的质量进行验收,验证环评报告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

2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环境监测方案实用性不高

环境监测方案对于监测工作的开展有着理论指导的作用,对于环境监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阶段环境监测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并未按照相关的标准对监测的点位、频次等相关要素进行确定。在进行监测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对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勘察,盲目的进行设计规划,导致施工方案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无法对具体的监测工作提供支持。

2.2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

一般情况下,在项目规划完成后对其所在地周围的环境进行采样监测,但是在采样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再加上一些监测机构由于设备落后或者经费限制等原因,采用工作并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执行,存在私自更改采样位置,随意篡改采样时间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导致监测的数据不能真实的反映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

2.3监测质量考核制度不完善

对于监测质量的考核是环境监测的最终步骤,通过对监测质量的考核能够确定监测数据是否准确。目前,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对于监测质量的考核工作还不到位,导致监测结果与实际环境的关联性较低,而环境的影响评价主要是以环境监测的数据为基础,来对项目建设前后周边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若这些数据存在的误差较大,则会直接影响环评的结果。

2.4监测站建设相对落后

虽然我国监测站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其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监测站的监测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现阶段的环境监测需求,这也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性较高,若在设计方案、采样监测等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监测结果出现误差。监测站的建设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监测站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另外,对于监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也不到位,监测机构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只能在资质认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而一些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盲目的接受单位委托,无法保证监测质量。

3环评中环境监测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

监测方案对于具体的监测行为有着指导作用,因此要保证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在进行环境监测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充分了解项目规划的基本资料,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方式确定污染特征因子。最后还需要对项目所在地进行实地的勘测,掌握周边的地质条件以及河流水文等相关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监测的点位和数量,最终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提高方案的实用性。另外,一般情况下监测方案是由环评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制定的,在方案制定完成后,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监测方案进行复核工作,及时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监测方案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能够对监测工作提供积极的指导,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2规范环境监测行为

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之前,环境监测机构应先确定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并向环评部门进行上报。环评部门结合具体的情况委托相关的机构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考核,规范监测行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可将GPS定位系统运用到监管的过程中来,避免出现私自移动监测位置或者更改监测时间的现象,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监测数据的精确程度。

3.3加强监测质量控制和数据审核

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操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加强对于监测质量的控制,及时发现在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并按照相关的操作标准进行质量验收,有效的提高监测质量。此外监测人员也应该不断的树立责任意识,主动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尽量减少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监测结果的误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监测工作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寻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策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业。环境监测结果中的各项数据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其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的对比分析项目实施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体现出环保实施的最终效果。在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着监测方案实用性低下、监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不断的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加强对于监测机构的资质审查,确保环境监测的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