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第1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在增加物质投入改善医疗条件的同时要注重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以及即将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的强大后备军团,相比较加强对已经在岗的医疗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收到的成效会更大。因为大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最大的最深远的。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了一定量的研究。本文就是在总结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二、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文素质。由于知识面和所站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人文素质有着不同的理解。王艳梅等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内化,它孕育于人的内心,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德行、修养以及价值导向。周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人文素质。他认为,从狭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从广义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涂明华认为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胡运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出的个人特征。纵然大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表述各异,但本质上都是一个意思,即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廖虎等认为医学人文教育素质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肖哲虹说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学习医学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有医学人文素质的医务工作者。

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

1.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的研究。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医学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水平正不断提高,但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积累不够,人文方法运用不深,人文精神欠缺等。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文献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李强在其《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一文中提到,当前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主要有以下表现。政治理论学习淡漠,缺乏时代信息;文史哲知识匮乏,知识面狭窄单一;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味较低。李慕军在其《浅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医疗纠纷防范的意义》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博则认为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文化底蕴不够丰富、知识欠缺、知识面狭窄、书面表达能力差、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个人主义思想浓厚、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成就感、心理较脆弱等问题。以上种种都说明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对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研究。专家学者不仅对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了阐述,对当前我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也做了介绍。谷昊指出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学科建设力量弱小等问题。王艳梅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教育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毛国庆提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落后。肖哲虹发现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不够浓烈。李伟说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设置的人文课程与医学课程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彭恩圣、傅琛认为我国各高校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上存在贯彻落实不够的尴尬境遇。李丽洁指出当前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教育内容与医学生兴趣爱好脱节、教育方式与求知方式的脱节等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模式还很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研究

各专家学者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问题上似乎都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改革的角度强调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医学发展和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林君从医学模式转变和医患关系两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徐文博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进步三个维度说明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是医学学科与时俱进的要求。冯锦山则从深化教育改革、解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二是解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情况的需要,三是贫困生心理自我保健的需要,四是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培养行业素质的需要,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六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七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生活品味,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高继成对于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谈了几点体会。他认为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世界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和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五、对教育路径和改善对策的研究

专家学者们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善和加强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与建议,对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和延伸。1.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谷昊针对当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课程设置单一、医学生责任感偏弱和学科建设力量弱小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改善对策:首先,医学院校要深刻认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要从观念上重视;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加设人文课程;最后,要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学校人文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两大方面。李国辉在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转变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注重家庭教育。刘震雄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改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三要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全面育人作用,四要培养医学生自觉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五要引导医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冯凤莲等人依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特性,提出构筑立体网络式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提出将校园文化、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专家学者讲座、社会实践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分别从这五个方面来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李强建议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上进行改善,主张转变单科性医学院校办学模式,同时构建多层次、立体的课程体系。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李慕军提出从三个层面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来说,要深化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说,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三是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层面来说,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徐文博认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四个途径。一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二是培养人文情怀,重视实践活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申家字提出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独立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六、不同视角的研究

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王恬以全球化为背景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毛国庆则从和谐社会视角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肖松舒等从患者角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张大斌、李先进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另外,我国还有少数专家学者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研究。李瑛等在《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证研究》中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

七、研究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存在的问题。(1)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不足。比如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指出的现状问题都大同小异,提出的解决对策也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重复性,创新性似乎不够。(2)理论应用性不强。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方面给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这些对策建议是否真正运用到了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还有待进一步考量。(3)多为定性研究,定量性研究不足。这导致研究出来的结论说服力不够。(4)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到底该如何加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理论,还是各说各理。(5)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国大多数专家学者普遍强调学校、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意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那么就算我们的校园建设的多么美丽,课程设置的多么合理,我们的教学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2.研究的新方向。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了解了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1)注意突破创新。时代在变迁,现状也在不断改变,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点,有突破才有创新。(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并积极实践。(3)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同时要注意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并努力构建评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使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能够量化,这样更有利于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进行评估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质量进行考量。(4)努力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理论。(5)重视医学生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使医学人文素质内化于学生的内心,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杨加周,艾庆燕,等.当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实践[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2,10(3):72-74.

[2]周勇.关于湖南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5(24):165-165.

第2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李志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李志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

第3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现状;相应对策

1.音乐学院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且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师生互相配合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贯彻落实音乐学院学生素质管理工作对我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必要性,只有充分认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够提高音乐学院对学生素质教育和深化思想道德改革的决心[1]。

1.1素质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学生的素质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影响,音乐学院的素质教育能够对一部分人才进行身心塑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都有着导向作用,使学生的理想能够和社会发展产生联系,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步的发展。

1.2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重视音乐学院的素质教育管理不仅能够稳定社会的发展,还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乃至于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人才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素质是人才最为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判断依据,只有高素质人才能够带动社会的发展,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为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做出贡献。

1.3有利于促进音乐学院学生自我发展

在音乐学院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探索的过程时不仅需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管理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还要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体是人,其根本目的是加强音乐学院的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学生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带领下形成良好正确的三观,在未来的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

2.音乐学院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2.1音乐学院部分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多以90后年轻人为主,其思想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思维和行动都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大部分的学生素质教养还是非常优秀的,有着正确的三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奋斗目标十分明确。但也存在一些学生价值观念模糊,素质教养还较为欠缺,贪图享受和利益心较重,在生活中缺乏诚信意识和自主能力,对接受思想教育缺乏主动性[2]。

2.2开展素质教育的手段有待提高

音乐学院在开展素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方法较为单一,形式较少,采用单方面的灌输知识为主,学生则被迫接受教化,严重忽略了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对素质教育产生排斥,甚至逆反心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素质教育的能动性,与预期素质教育效果差距较大。学生也失去对素质优化方面的兴趣,音乐学院的素质教育管理教学进度举步维艰。

2.3素质教学管理内容存在滞后性

素质教育内容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不断更换新内容和新形式,但是音乐学院素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背驰的情况,其素质教学管理具有滞后性特点,不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导致了学生不能够根据实际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解决音乐学院素质教育中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素质教育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推进,教育部门以及音乐学院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改变传统僵化的素质教育方式,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新型人才。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积极作用。音乐学院需要优化传统教育理念,做出符合时展的举措,加强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性。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大音乐学院的资源及资金的分配,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升素质教育管理的地位,只有通过学校、教育部门、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协调,才能够为社会注入新的动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3]。

3.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音乐学院的素质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其素质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改变,制定出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素质培养计划,紧跟时代的步伐,带领学生走到社会中增强素质教育培养。

3.3制定严谨科学的素质教育方式

传统的素质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严谨的科学性作为依据。因此在素质教育内容上应该避免错误的产生,教师应当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简单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影响,并倡导学生勇于发言、对问题勇敢提出,明确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此外,因为在音乐学院中素质教育具有特殊性,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是无法顺利进行的,要结合时代的要求而变动,因此需要以时代的发展作为基础,来弥补素质教育的不足,使素质教育管理具有即时性特点。总而言之,音乐学校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基地,为社会和国家输送着高素质、高教养、高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音乐学校要正视存在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教育部门也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师生之间更要互相配合,使素质教育能够充分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彦如.流行音乐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4):63-65

[2]叶小玲.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1(5):96-97

第4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WwW.133229.cOM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

三、坚持中等取业教育与离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原则

第5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227-01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第6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家庭素质教育的界定与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中国的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分支,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足鼎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却相辅相成,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和根源。它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的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家庭素质教育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运用正确的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然而当今很多家长甚至不能明确家庭素质教育的内涵,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点特长就等于素质教育,实际上特长不等于素质。特长仅仅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远远不能反映和概括素质的内涵、范畴、体系。家庭素质教育,要根据家庭这一特殊教育场所的特点,并配合学校和社会对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内容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如:体现素质教育的空间开放性,指对孩子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注重利用课外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游览等等,从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2]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人生中举足轻重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重视和关注家庭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上广大群众的共识。但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家庭教育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误区,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也必然要发生变化。[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导致家长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

二、家庭素质教育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国内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外家庭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1.美国的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在这一系列的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

2.日本的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

对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归纳,从品德、习惯和能力三个方面总结出了20项内容,品德方面有:与人为善、勤劳与责任感、节约精神,有理想、有韧性、健康的心理、自信自尊、富有个性、热爱自然与生命;习惯方面有:良好的习惯、彬彬有礼、遵守规则、安全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方面有:丰富的想象思维、丰富的语言交流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性、创造性。

(二)当代中国家庭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独二代”负面焦点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了目前存在的家庭素质教育缺失问题更加地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这一系列焦点事件使得一部分人渐渐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个群体就是中国的“富二代”“星二代”“官二代”“独二代”,他们被称为含着金钥匙成长的的一代。父辈的努力将他们推上金字塔,成为没有经历过打拼的“社会精英”和“强势群体”。由于他们处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和家庭教育之中,从而就造就了他们的独特和强烈的个性,可称为中国特有的“富二代”现象。从“富二代”现象中,也相应地折射出了一些在中国家庭素质教育方面的隐忧。[4]

家长们重视家庭教育,但大多数家长不懂也不会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误区,当前的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育目标上的期望值过高,教育不得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们会尽一切可能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为了孩子的学习,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更有甚者直接请家教对孩子辅导。

二是过分溺爱,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形成了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有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但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能很好地进行清洁工作和烹饪。所以说,家长们过度的保护,会造成孩子无自我生存能力;过度的溺爱,也会带来孩子的无情。目前的现状是许多父母把家庭教育片面理解为知识教育,产生严重的重知轻能现象。即只认为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忽视孩子的劳动能力、自律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孩子家长最关心的字眼,有些家长甚至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唐诗,使孩子的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失去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这导致很多孩子在家除了学习什么都不干,据有关社会调查显示,7123%的孩子营养过剩,22.53%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活动,66.84%的学生不会洗衣做饭,从这样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应变能力、劳动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则较差,走向社会之后面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无法与人交流合作。[1]

三是重智轻德,分数挂帅。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考出好成绩,当孩子考高分时,家长就奖励,否则就会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罚。即可总结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得当。

四是放弃家长责任,隔代教育以及“家长”、“留守儿童”现象很是普遍。随着社会竞争的急速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担的不断加重,儿童家庭的隔代教育和“家长”、“留守儿童”现象日趋增长。据有关的调查资料表明,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在接受隔代教育,还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外出经商、打工、出国等原因,被甩给亲戚或是保姆抚养,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三、目前我国家庭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的相关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但人们往往忽视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给素质教育带来的影响表现为片面发展和缺乏生存能力,这些都是应引起重视的问题。[5]

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对幼儿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6]改进家庭素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要解放孩子,重视幼儿自我价值应更新感的培养,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孩子都是有个性的人,家长对孩子们要加强自立教育,让孩子学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其次,家长要注重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培养孩子的勤奋习惯,就应要求孩子每天按时作息、自己整理房间、讲究卫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等等;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以及文明礼貌的行为等等。这些养成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寓于日常生活之中的。

再次,家长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家长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朋友的关系。家长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表情甚至一种习惯爱好,都会对孩子产生教育效果,都包含着道德信息,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需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广泛有力地宣传活动;还要办好家长学校,来指导迷茫中的家长们如何正确地培养、教育孩子;大力提倡创建学习型家庭,形成一种“家长带子女,子女促家长”的互动互学的模式,这也体现出了社会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家庭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综上所述,即为笔者对家庭素质教育的现状的理解、分析和研究,以及在面对现存问题时,所想到的相应的对策研究。不仅家长而且整个社会都应当担负起所有教育系统的工作以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工作的重大责任,一起全面实现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之各项目标并以此方式对可持续发展及和平文化做出贡献。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传承性等特征,各个阶段的家庭教育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具体实施家庭素质教育。所以说,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各自发挥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7](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 朱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2] 王春莲,郝军燕.当今家庭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及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8

[3] 韩云霞,韩丽华.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长征,2005.7

[4] 唐慧.民营企业“富二代”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0

[5] 阳晓容,庄俊贤,梁娟,张德裔.谈不当家庭教育给素质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

第7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天门中学湖北天门431700)

摘要: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制度15年以来,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现状,学校对于高中学生的教育目标逐渐从应试教育,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转变。但是,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指出了我国教育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老思想依然存在、专业师资配备不全、学科结构设计不合理、重科学文化教育而轻思想道德培、忽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问题,并指出其产生原因,提出从改革对素质教育的整体认知、重视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以及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三方面改善目前的教育现状。

关键词 :高中生;素质教育;全面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5

0引言

自199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加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绝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父母们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普遍认为,刻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是孩子今后立足社会,获得良好社会晋升渠道的唯一办法,给予了孩子过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形下,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了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最为关键时期的这一既定事实,往往选择牺牲其学习之外的精力和时间以获得学习竞争优势,导致了高中生综合素质不强、无法独立生活、缺乏自信及主见等一系列应试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制度迫切需要发展和改革。1999年,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素质教育制度推广的这15年中,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方法以及教育评价手段与评价标准上的不同,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针逐渐从应付考试,向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转变,素质教育这一制度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全国的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1高中生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制度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也应该意识到,目前的素质教育推行进度和普及状况,与国外的教育制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高中生素质教育目前还存在诸多亟待发展和解决的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试教育的老思想依然存在

由于我国高中生数量庞大,而重点大学较少的现状,当高考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录取资格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的时候,即使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期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但是,除了极少数有能力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或是报考特长生,绝大部分的家庭都在承受着高考“万人过独木桥”这一残酷现实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家长而言,他们中有一很大部分是不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的。对于学校而言,当其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导致学校的升学率下降时,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来年的招生人数,迫使学校又回到“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老路上去。造成了素质教育水土不服,昙花一现的现状。

1.2专业教师配备和学科结构设计不合理

由于高考科目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往往在主干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配备了资历较为深厚、专业水较高的老师,而在高考科目较少涉及到的学科如体育、音乐、思想道德教育等科目上配备的老师较为随意。另外,学校在学科结构的设计上同样如此,往往会忽视高科中没有涉及的科目,在学校里,语文、英语等主干科目的课时量远远高于体育、音乐等科目的课时量是非常普遍的,而体育、英语、思想道德教育等恰巧是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视的。这一现状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无课外特长、缺乏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提出的“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相去甚远。

1.3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正处于自我生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学校对于文化课程的过分重视,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其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逃课、厌学等等一系列抵制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再加上老师和家长的责骂,甚至最终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对其今后的人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毁灭性伤害。此外,现在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能力,当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可能会不知如何解决。学习和老师如若忽视对其这方面的训练和教育,会导致其无法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心理上的困惑和惶恐无处诉所,久而久之,会导致高中生的心理闭塞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这对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成长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1.4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我国高中生每年在各科国际奥利匹克竞赛上的优异表现说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中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展较好,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同年龄段的国外学生(张寒梅,2004)。但是,许多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却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知识,但是由于其所生活的现实环境的影响,他们很难讲课堂上所讲演的知识完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此外,高中生缺乏基本的责任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当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取舍时,他们缺乏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反倒是极端个人主义主导者他们的取舍和言行。国内最近兴起的“传统文化教育热”,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2高中生素质教育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究其原因,一是国家对于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建设合格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二是社会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没有全力地支持,在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和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许多家长和老师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孩子的长期发展;此外,学校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无法得到全面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国大部分高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上,老师只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没有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枯燥、烦闷,教学质量极差。结合以上所陈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高中生的素质教育质量。

2.1改革对于素质教育的整体认识

目前的社会存在对于素质教育有偏见或是认识不足的情况,教育观的缺失会导致整个社会对于教育观念和意识的偏离,而意识决定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推广成为空谈。对于社会而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认识到高考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唯一途径,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不一定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应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力争将每个学生的社会价值都实现最大化,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对社会做出贡献。对于学校而言,应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和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而忽略了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可是,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相比于“成才”,更重要的是“成人”,而考试分数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应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观念和标准,同时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家长而言,注重对于孩子的“减负”。家长们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甚至将自己人生没有达成的目标都强行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在这种残酷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已经失去了自我,缺乏基本的独立性和主见性,无法主导自己的人生并不清楚未来的方向。在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快马加鞭,急躁不安的氛围下,家长们似乎已经忘记,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可贵的。

2.2注重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学校对于高中生的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效果不佳,时常出现高中生的群体性事件或是安全事故的原因在于,大部分学校只是将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作为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去完成,在课堂上将各种大而空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生硬地灌输,而对实际的教学效果漠不关心。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学校应把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中的各种道德礼教与学生现实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实践,从行动中感悟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也应是学校最为基本的教学宗旨。班主任除了作为班级秩序的管理者,也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余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沟通,一旦发现出现心理状况的学生,应主动私下了解,及时对学生进行开导。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余,班主任应多组织主题班会、野外郊游等集体活动,保持学生舒适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对于个别复杂的心理问题,由心理人员与班主任合作,给与学生及时的治疗,尽快摆脱心理危机。

2.3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氛围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优化,而且是整个大环境的改良,包括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两个方面。对于学校而言,在硬件设施方面,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全面的教学设施、实验器材、活动产所和服务设施,同时优化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下,还要注重培养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组织校园篮球队、校园合唱团、校园科技小组等并定期举办各项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既有利于保持高中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又能够增强师生的校园归属感,提升学校的整体声誉。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作为学生第一位,也是最为重要的老师,首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建立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改变教育观念,应认识到高考绝不仅仅是孩子唯一的出路,要从小依据孩子的天性培养其兴趣爱好,实现其人生价值;第三,家长要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这样做既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动态,又能确保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3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路上,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应认识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不断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观念,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将我国的高中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义丹.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杨叔子,余东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一大硕果[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3代伟佳,王璇,司天昭.新课改教育对河北高中生素质教育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4胡丽琴,陈少华.新形势下提升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3)

5李帅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一一对当前关于素质教育问题讨论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6张绍红.宜春市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7张寒梅.中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第8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核心职业素质 培养 调研 路径

一、理论依据

1.职业素质教育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问题对学生素质的涵义、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职业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充分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二是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三是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和内容建构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实际需要出发;四是职业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为根本目的。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2.现代教育有关理论

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课程改革创新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其中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以及人本教育理论和终身教育理念都对世界范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对教育进行重新设计、重新组织的思想,高度概括了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教育的内涵。

二、研究意义

1.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根本办法,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举措;是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现代企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

当今,现代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对“人才”需求的竞争,尤其是综合素质较为全面的员工,而技术技能反而要放在次重要的位置。

3.体制原因导致职业类学校及技工学校学生成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各项职业核心能力,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调研

1.调研目的

以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学生兼备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2.调研指标

(1)调研方法。由于本课题具有研究面广、内容丰富等特点,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并注重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其中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信息查询和专题研讨等)、比较法、实验法等,尤其注意运用了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

(2)调研对象和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实习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

用人单位调研:旨在了解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建议、意见。

学校调研:旨在了解学生核心素质状况及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的看法及改革需求。

毕业生调研:旨在了解学校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更好路径。

3.调研结果

(1)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如图2所示。

图2

从图2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用人单位把员工的团队协作、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创新能力等放在了前面,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放在了相当突出的位置,认为学生核心职业素质重要性要高于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

(2)职业类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对现有的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教育也基本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学校在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方面虽然重视,但各系表现不平衡,实效性不突出。

学校对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情况,如图4所示。

认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情况一般,还有很大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校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师资力量,如图5所示。

教师认为,学校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情况一般、有欠缺,课外德育活动一般、有欠缺、没有实效。

在校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现状,如图6所示。

教师对在校学生素质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在学风、守纪、基本素质状况、师生关系等方面表示一般及以下的占一半以上,认为问题学生渐多。

(3)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能否达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毕业学生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7所示。

图7

毕业学生对学校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有正确的认识,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素质勉强符合企业需要,还要进一步提高。

(4)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学生对进行核心职业素质培养途径的看法,如图8所示。

图8

学生认为加强核心职业素质教育,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系统的课堂教育,同时,核心职业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来提高。

四、培养路径

1.加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交流,不断转变职业教育理念,着力形成“课堂(实训车间)教育制度”“核心素质教育制度”“学生核心素质评价制度”“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制度”“宿舍文化建设制度”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

2.开发核心职业素质课程体系

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具体如图9。

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建立“传统文化专职讲师、通用职业素质培训师”为主的团体辅导讲师、培训师团队,及以“心理咨询师、人才发展顾问师”为主的个体辅导专家团队;聘请由冠名办班为主的企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团队,为实施核心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必要保证。

4.构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平台

以特色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环境的陶冶功能;以制度建设为平台,形成校园文明之风;以宿舍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为平台,重塑学生健全人格;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提供平台。

第9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摘 要 高校体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民办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再深入到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反应出目前自治区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一些基本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实施情况

一、研究对象

内蒙古有两所本科独立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我们以鸿德学院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自治区民办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三、结果分析

(一)各年级学生体质测试总分等级达标情况

鸿德学院2012-2014 级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堪忧,13.2%的学生总分等级不及格,2014级学生成绩最好,及格率82.6%,大三学生不及格率能达到21.6%,成绩最差。目前,学院大三年级不开设体育课,锻炼的机会少,对成绩有一定影响。

(二)BMI指数等级达标情况

鸿德学院2014年测试学生BMI指数分布情况,其中BMI指数分布在18.5≤BMI≤24.0之间的占一半以上,超重和肥胖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各年级男生超重、肥胖指数都远超女生,2012级男生最突出,两项合计26.47%。现阶段大学生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差,锻炼意识不强,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短机会少,诸多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学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安排、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鸿德学院2014年对在校三个年级5536人进行了测试工作,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一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最好,三年级成绩最差,首先是因为近几年中学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一年级的测试成绩普遍高于大二大三年级,这与两个年级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关系。鸿德学院学生肥胖程度男生比女生平均高5%,这与女生对体重的刻意控制有很大关系,这些数据应该引起学院对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

(二)建议

1.加强自治区民办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重视程度

民办学校的迅速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目前各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同公办高校基本一样,鸿德学院严格按照内蒙古教育厅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相关文件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监测。民办高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经费投入无法同公办院校相比,测试器材与设备的更新较慢,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测试结果会因此而受到一定影响。

2.加强民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推进体育教学与体质测试的结合

体育科研是民办高校体育的软肋,而且高校教学科研状况是体现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体育科研的提高,在目前的状况下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专业素养对体育教学有直接的影响,大部分民办高校对体育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视,忽略了科研成果的提高,导致教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各院校应加强校内外的交流学习,增加科研项目和机会,全面提升工作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改革也要有进一步的探索,适当推进体育教学与体质测试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3.加快体育社团俱乐部建设创办特色体育项目

高校的体育社团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文体娱乐生活,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适应性和个性。加快体育社团的建设、增加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范围,扩大受益人群,培养自觉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完善体育课程改革,开设更多的体育选修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着重特色体育项目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竞技体育伴随学校的成长共同发展。

五、结语

内蒙古自治区民办高校的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各方面资源建设与普通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鸿德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办院校里无论从校园建设、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体育教学非常重视,从2012年开始,学院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按时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按时上报测试数据、按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切实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来安排合理科学的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有丰富的社团组织和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各类各级别的体育比赛做补充,切实提高广大青年学生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田常军.陕西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5(5):54-57.

[2] 王文辉.大学生体质现状及因素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42-14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