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第1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契约 回购契约 收益共享契约

供应链契约的本质及类型

供应链契约是指通过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激励措施,保证买卖双方协调,优化销售渠道绩效的有关条款(王迎军,2001)。它的本质是一种协调机制,供应链契约通过改变供应链的协调结构,使供应链达到协调运作状态。供应链契约是经济学契约理论在供应链中的一种运用,其研究主要源于多阶段库存理论。自从早期有人提出供应链契约理论之后,有众多学者对供应链契约做了一些研究。通过对供应链契约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结合供应链契约的研究现状,可以将供应链契约分成以下四种主要类型:定价契约、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数量弹性契约,其中回购契约与收益共享契约是目前研究较多、运用较广泛的契约形式。

总体而言:第一,目前绝大多数回购契约模型都假定零售商没有销售风险;对于不确定需求,回购契约是重要的协调形式,但当需求依赖于价格时,一般的回购契约无法实现供应链协调。第二,收益共享契约适用于管理成本较低的情况,当零售价格多变时,也能实现协调,现主要运用于音像租赁业。下面对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现状作具体归纳与分析。

回购契约研究现状

供应链回购契约是供应链协调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契约机制,其规定销售期初零售商以批发价格从供应商处订购产品,销售期结束时没有卖出的产品,供应商给予零售商单位产品一定的回购价格,以刺激零售商增加订货量,扩大产品销售量。从而使由于需求不确定而产生的风险由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承担,平衡两者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当前,回购契约的研究主要基于确定需求或一般的随机需求。jeuland等在1983年就发现回购契约可以实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协调,但没有建立相应模型。

随机需求下单周期产品供应链的回购契约协调中,徐最、朱道立等(2009)提出限制性回购契约来协调供应链,通过限制回购数量来限制回购总额,使零售商选择系统最优的零售价格以及订货量,并得出回购价格越高,供应商的利润越大,零售商的利润越小的结论。王炬香等(2008)指出通过不同的批发价格与回购价格策略可以使双方实现协调。

目前,有关供应链回购契约方面的文献为了研究方便,都对供应链回购契约模型进行了简化。因此,研究结果往往偏离实际情况,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风险偏好的假定单一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现阶段,大多数文献都是假设供应商和零售商是风险中性的,信息是对称的。而现实情况并不一定如此,特别是下游的零售商常常具有很强的风险偏好。在供应链协调过程中,供应商或零售商有可能向对方隐瞒其有价值的信息,以获取私利,无疑会削弱供应链协调的效率。

第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文献集中研究简单的二级供应链,较少关注多个供应商与多个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对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的研究不够。供应链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实中仅仅包含两级供应链的情况非常少。

第三,缺少实证研究。供应链回购契约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提高供应链各成员的利润,但是缺少实证研究,很少有学者将其应用于某一个具体领域,从而缺少回购契约实施的指导性经验。

第四,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回购契约研究比较薄弱。突发事件下,运用回购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的研究比较少。在实际中,企业关于突发事件的预警工作也做得不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强有力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回购契约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和协调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收益共享契约研究现状

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是指供应商给零售商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并获得一部分零售商销售收益的协议。

一契约最先出现在音像租赁业。王玉燕(2009)研究了收益共享契约下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

陈菊红等(2009)引入downside-risk控制来设计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讨论满足风险控制下的合作利润分配问题,优化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关系以协调整个供应链。邱若臻等(2006)建立了具有缺货成本的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协调的随机期望值模型,推导了实现分散供应链协调的收入共享契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收入共享契约在改进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方面的作用。谭佳音等(2012)考虑基于渠道竞争和品牌竞争同时存在的供应链结构,探讨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对收益共享契约协调效果的影响。通过模型构建和数值仿真,对零售商采取和不采取公平关切行为时,收益共享契约下的供应链总体收益水平进行比较。郭小云等(2011)考虑动态市场环境,探讨了由单个供应商和单个零售商所组成的两层供应链的订货协调问题,利用一个两阶段newsboy模型来刻画零售商的两次订购行为。杨德礼等(2011)通过设计基于商业信用的完全回购契约来促进零售商提高订购量,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分析给出了该契约下的最优订货量和批发价格;在此基础上,为了合理分配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建立了回购与收入共享联合契约模型,发现通过共享系数的变动能够实现供应链系统协调和渠道成员双赢。胡东波等(2011)考虑在分散式供应链环境下,通过分析传统的收入共享契约无法协调供应链的原因,提出基于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模型,证明当努力水平影响方式为积的形式时,基于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契约能有效协调供应链。

在已有研究中,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网状结构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目前,大部分关于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成果是基于简单的、链状结构的供应链系统,而对于网状结构的供应链系统协调问题研究较少。

第二,缺乏契约协调绩效的评价。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但缺乏对协调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和体系。如何对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协调绩效进行评价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三,缺乏实证研究。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实证研究还相对缺乏,大部分只停留在模拟仿真的实验研究阶段,缺乏说服力。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现主要运用于音像租赁业,对其他行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未来发展趋势

综观国内外关于供应链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可以看出,其研究还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对模型的建立过于理想简单化。有些在实际中运用非常有效的契约,因其过于复杂,难以被模型化而没有被学者们关注。因此,可以将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扩展到以下领域:

(一)多级供应链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模型

当前,关于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短周期、单一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的情况。而在实践中,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要复杂得多。因此,可以将供应链契约的研究扩展到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是多对一、一对多的情况,甚至是多周期、多产品、多层次的供应链网络结构。

(二)信息不对称下的回购契约模型、收益共享契约模型

采用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无疑会削弱供应链的协调效率,甚至导致供应链协调的失败。如何合理设定契约参数,以揭示相应信息,对于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供应链契约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

(三)跨国企业供应链回购契约模型、收益共享契约模型

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跨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考虑跨国供应链的运作,而目前有关供应链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一般是针对一国国内供应链。相对于一国国内供应链,跨国供应链在制定契约时不仅要确定一国国内供应链的契约参数,还要考虑一些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目前,供应链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在跨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国际贸易因素,运用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进行协调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四)供应链契约协调绩效的研究

现阶段,通过运用供应链回购契约和收益共享契约对供应链进行协

调的研究较多,但都只是设定相关的契约参数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并未对供应链契约协调的绩效进行评价。因此,通过引入相关参数,建立契约协调绩效评价体系,对供应链契约协调的绩效进行评价,将会是供应链契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五)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的实证研究

虽然当前的供应链回购契约模型和收益共享契约模型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实现供应链的协调,但是针对供应链回购契约、收益共享契约的实证研究却非常缺乏,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实施供应链契约缺乏指导性的经验。因此,供应链契约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契约的理论模型,对于 供应链契约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

(六)回购契约与收益共享契约联盟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运用回购契约能提高零售商的订购量和供应链总体利润;运用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合理分配供应链上各成员利润,并实现供应链协调。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这两种契约结合以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更大化地提高供应链各成员和供应链系统的利益。

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供应链契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已经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亮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思路,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供应链契约还有很多课题值得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迎军.供应链管理实用建模方法及数据挖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jeuland a,shugan s.managing channel profits[j].marketing science,1983(2)

3.徐最,朱道立,朱文贵.需求受到价格影响下的供应链回购契约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9,24(2)

4.王炬香,王庆金,桑圣举.随机需求下供应链回购契约设计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8,17(3)

5.王玉燕.收益共享契约下闭环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6)

6.陈菊红,郭福利.downside-risk控制下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设计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9,24(1)

7.邱若臻,黄小原.供应链收入共享契约协调的随机期望值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4)

8.谭佳音,李波.零售商公平关切对收益共享契约供应链协调作用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6)

9.郭小云,王淳勇,王圣东.动态市场环境下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供应链协调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1,20(4)

第2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供应链经济 市场链 运作边 协调边

一、目的和意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管理模式。它是一系列用来有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库存以及销售商的方法。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一般是多点起源,多点到达,中间存在多点的物理流。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信息流的传递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信息时间滞后;信息失真。这些问题显然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中的障碍因素。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其本质不仅延伸了人类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范围,而且简化了这种交流和活动的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通过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在企业之间交互传输动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其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联盟纷纷引入EC平台,建立敏捷性、集成化的E化供应链。

供应链经济(Supply Chain Economy, SCE)是章定博士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从事一种或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以及消费等活动的多个公司构成的网络,其中的公司代表供应链实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一个供应链。一个SCE可能由多个SC构成,这些供应链在他们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以及零售活动中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一个SCE描述了所研究的所有运作相关和市场相关的供应链的竞争环境。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章定博士指出研究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下列一些热点问题。

1.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如何竞争。

2.哪些供应链将在竞争中胜出。

3.胜出的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研究电子商务技术、流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付诸实践的今天,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协调及重构提供中观或宏观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研究供应链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正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正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基于EC的单个SCM或SC网络均衡”,而基于EC的SCE的研究却仍然空白。

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王斌(2000)指出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必要性。蓝伯雄(2000)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Kehoe(2001)指出了利用EC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点。沈燕(2006)给出了基于EC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并指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Nagurney et al.(2002年)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3年)还构建了环球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均衡模型。Dong June (2004年)构建了具有随机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4年)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以及供需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重构了基于EC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章定教授(2003)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经济的概念。章定教授(2006)在所提出的供应链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网络经济模型,巧妙地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形式刻画了供应链网络经济的均衡状态,明确地回答了供应链之间是如何竞争的,那些供应链会在竞争中获胜及其市场份额等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经济解释。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以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入的方向。

1.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文献仍停留在单个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层面上,都没有涉及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对电子商务技术、流程的改进、优化,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而很少有人研究“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通过供应链的均衡、协调和竞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3.在已有的文献中,以定性研究和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模型和算法。

4.供应链管理和EC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都处于萌芽阶段,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都弱于国外。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EC和SCM并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去,还有待研究。

四、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拟研究“基于EC的SCE” 问题。具体描述为:在EC的环境下,研究在供应链经济中那条供应链会胜出,胜出的链获得的市场分额等,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我们拟采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基于EC的供应链经济模型,并研究相应的求解算法。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假设系统中有个制造商、个零售商和个需求市场。为方便描述,再假设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当然系统中有多种相关产品的情况也可类似研究。图中的实线表示传统方式的产品交易,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的产品交易。图1表示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售于零售商,零售商也可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转售于需求市场上的消费者,制造商也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市场的消费者。

图1中的实线表示传统的产品交易的运作边(Operation link)和协调边(Interface link)的组合,其中运作边刻画的是生产、存储、运送等功能,协调边刻画的是两个相邻的运作边之间的协作功能。虚线表示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电子商务流程。如图2所示,这些流程也将被定义为相应的运作边和协调边的形式。我们将图1简化为图3的框架结构。

第3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关资料表明,采用质量链管理可以取得数倍的投资回报。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

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

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质量链联盟内各成员都是独立运作的,质量链是基于联盟内部各个成员将各种所投入的资源要素(人力、物料、设备、资金、信息、技术等)变换为产出(服务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说,“投入—变换—产出”的过程,并利用信息网络组织在一起的,因此,质量链在组建之初应明确成员在联盟中的地位及承担的相应的质量责任,并识别质量链的关键节点,确定关键质量特性、质量瓶颈等对产品质量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质量链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联盟组建之初进行,以使其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统一化,从而保证成员之间的各项质量工作建立在统一的质量体系之上,保证成员之间的质量接口,是质量链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运行。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如质量信息、各种实体资源等;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中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质量信息已经成为质量链管理的重点对象,各种实体资源的实际流动也是基于与之相关的质量信息的运作而运动的。在联盟组建之初,应对可预见到的各种质量信息及其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加以统一和标准化,建立模型,确定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中的存储格式,建立它们的流转机制,开发出一个强大高效的质量信息系统。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质量链管理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个部分是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另一个部分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2.1质量链管理研究

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在这种模式下,缺乏开发性与信息共享,企业间缺乏或无法展开质量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协调,进而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质量策划与优化、难以实现产品整体水平与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打破这种质量黑箱,需要实行质量链管理模式,作者其后提出了一种协同质量链管理实施框架。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

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如采购、生产、运输等等,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6]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7]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通过专题[8]“供应链质量管理(SupplyChainQualityManagement)”从不同的方面对供应链质量管理进行研究,和直接对质量链管理进行研究相比,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研究范围要更广,除在供应链环境下研究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控制外,对供应链本身也进行研究(如供应链关系、供应链安全性等)。

2.3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

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目前关于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研究。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

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装备研制过程中对供应商管理的研究应着重于建立更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除对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评估外,进一步加强对供应商产品制造质量的控制;研究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逐步引入供应商共同参与等。

3.2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

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装备结构复杂,质量信息量大,进行质量信息共享与交换的部门、单位数目众多,因此研究重点应在于质量信息的选择、筛选、分析,质量信息特别是涉密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分配等。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 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3 肖媛,服务企业质量链管理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金国强,刘恒江,质量链管理理论研究综述,质量管理,2006.

5 Chu-Hua Kuei, Christian N. Madu, Chinho Lin, Wing S Chow, Develop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supply chain quality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2.

6 麻书城,唐晓青,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1.

第4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绩效评价 研究现状 问题探讨

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对其供应链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评估指标也没定期对他们进行监控,从而导致绩效评估的成效不大。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是当今供应链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截至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以及绩效的计算方法上。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最为关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所采取的指标体系有所不同。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

1.Lummus等人从四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Lummus等人对指标并没有完全给出所有指标的具体定义和算法,例如供应商可靠性、过程可靠性等指标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具体怎样操作尚未涉及。

2.Beamon从资源、产出和柔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资源方面的指标有:总成本、配销成本、制造成本、存货成本和投资报酬率;产出方面的指标有:销售额、利润额、订单满足率、准时交货、缺货、顾客响应时间、制造前置时间、运送错误和顾客抱怨;柔性方面的指标包括:时间柔性、数量柔性、产品柔性和混合柔性。资源和产出评价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柔性则很有限。

3.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得很少,我国学者徐贤浩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七个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并一一进行了解释。他们列举的指标有: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4.马士华教授等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四个方面。他们还指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来度量,也可以用某些由定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如用户满意度等来反映。

5.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在SCOR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它们是: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目前,供应链委员会的170多个成员在使用该评价指标。SCOR模型按照供应链运作流程分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5个维度构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20个左右,其中有些给出了具体的指标算法,有些没有定义。

6.考虑到用户满意是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外部体现,我国学者马丽娟、霍佳震等以用户满意度的角度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承诺水平、产品价格这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同时,霍佳震等在对集成化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两个方面:顾客价值评价和供应链价值评价。同时运用供应链的理念来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内外部绩效及其评价体系;不同供应链类型下的供应商短期和长期的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中零售商的服务和内部绩效及其评价体系。

7.陈志祥按照供需协调的物流协调、信息协调、资金流协调与工作协调四大领域,建立了适合敏捷供应链供需协调绩效评价的分层、分类考核的多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对各指标都建立了相应的量化计算方法。

8.马士华等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参考指标。但是对具体的算法论述很少,只是为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的分析方法随着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杆法。标杆法是美国施乐公司确立的经营分析法,以定量分析自己公司现状与其它公司现状,加以比较。标杆法是将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公司作为测定基准,作为学习的对象,以迎头赶上,并进而超过之。

2.专家评价法。这是一种以专家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其具体形式有:加法评价型、连乘评价型、加乘评价型、加权评价型、功效系数法。优点是简单方便,易于使用;不足之处是该方法的主观性太强,不宜使用在复杂的系统中。

3.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主要是应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等,其优点是可以排除评价中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且比较适宜于评价指标间彼此相关程度较大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不足之处就是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不宜用在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综合评价上。

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而且更加适宜于评价因素多、结构层次多的对象系统;但该评价方法本身并不能解决评价指标间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隶属函数的确定还没有系统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5.层次分析法。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迪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一定的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

6.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它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一种系统评价方法,它能比较好地解决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但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一般很少考虑评价对象的特性值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而是把评价指标作为常量进行评价,或是只根据某时间点的一组指标值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推及整个时间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求解某些问题显然是不适合的。李贵春等提出的多级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对模糊评价法加以改进,在构造评价矩阵时引入时间参数k.解决了一般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遇到的难题, 可以实现实时的动态评价。

7.灰色关联法。灰色关联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它通过分析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变化趋势的接近程度。灰色关联法常常被作为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法)。一般选取最优方案为参考序列,与之关联度越大的方案越优。

8.仿真的绩效评价方法。大多数实际系统无法建立精确的实际模型,必须借助仿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获取所需数据以评价模型运行绩效。韩坚等提出了基于优化仿真的绩效评价方法:借助多agent理论研究供应链上各个实体协调和合作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我国学者林丽红结合神经网络知识,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网络结构,并在Metlab 6.5软件环境下进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仿真实验。较好地避免传统方法人为取权值和相关系数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该评价方法只需要适量的训练样本,一旦通过对适量典型样本进行学习,确定网络的各权值和阀值后,就可对大量待评数据进行评定,该评价方法简单、准确、省时、省力。

(三)评价系统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目前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缺乏智能化的手段,限制了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如果能开发出智能的绩效评价系统,可以提供一个有力的辅助工具,提高绩效评价的水平。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软件系统和工具目前就国内而言还比较少,霍佳震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构架设想,并对供应链绩效评价DSS作了需求分析。

Oracle公司开发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系统的绩效评价子系统,对一些关键指标进行了系统定义,通过信息集成对其进行自动的计算。其中对权重的计算,该系统给出了权重计算平台,通过内置的算法库来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

香港大学的Shi和Huang等人则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可以生成绩效评价工具的系统,系统采用面向过程的绩效评价方法。通过用户定义绩效指标、评价单元与聚合算法,并提供同步工具来避免冲突的发生。

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但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从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来看,现有的研究对于定量指标的选取多种多样,但是对定性指标的选取由于有关评价方法的缺少还不多。

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算法研究不够,许多学者包括供应链组织提出了数百个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但许多指标没有具体的计算方法。

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性,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成本或顾客满意度作为基础的,而对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的发展能力等重要方面却重视不够。

面对复杂的集成化供应链,目前还缺乏能够综合考虑整体绩效和节点关系绩效的指标体系。

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研究领域和应用面比较狭窄;供应链可分为多种类型,但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是单一的,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性。

第5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农产品种植;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

一、引言

近期来, 农产品的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农业自然灾害、农产品滞销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再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的运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 越来越暴露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些脆弱性无疑给农产品种植者带来各种风险,农产品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现在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农产品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上,却很少研究农产品种植的风险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以便保护农户的利益。文章将农产品供应链看成由农产品种植过程,加工运输过程,经营消费过程三个环节构成,建立了从农产品种植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价,即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风险指标权重进行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国内外农产品种植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众多文献中,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定性、定量以及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均被不同程度的加以运用,并显示了各自的特色[1]。Smelzer和Siferd(1998)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风险管理问题,为更好地从采购管理角度理解农产品 供应风险管理,他们用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依赖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主动积极的采购管理有利于控制农产品 供应风险。Tah.J.和Carr.V.(2001)研究分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此外,还简单分析讨论了建立风险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风险管理的框架。近年来,由于食品供应链合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加强食品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 供应链管理的每个部分或要素间的互动都是通过信息沟通来完成的,农产品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高整个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国内一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做了研究[1],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 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市场风险, 显着地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为此,彭泰中和廖文梅(2007)采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供应链主体的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最后,针对市场交易中信息弱势方农民的特点,提出应从政府行为、农业组织合作经营、信息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防范和化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 市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 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而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困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甚至会影响农业战略结构的调整。郝庆芹(2006)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农业的生产特征、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王晓燕(2006)从农业风险的角度阐述了农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两方面内容, 提出在农业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在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及在农业经营者及风险专业经营机构的配合下,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在源头上控制农产品 供应链的风险。

三、风险识别与评价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由涉及将农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与活动的上游及下游农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3]。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3]。风险识别主要是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大, 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产品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稀缺。因此有效识别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有利于缓解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

第6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信息系统 信息集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提高供应链竞争力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牛鞭效应产生的需求不确定性;二是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正确性;三是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年来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主要内容对供应量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2.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虽然关于SCM的文章众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针对供应链的定义。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在内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物流从上游(供应商)向下游(顾客)方向流动,而信息流双向流动。其它学者将战略性的决策作为供应链的特色,其中包括oilver和webber(1992),认为供应链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由战略性的决策所支配。他们强调系统集成是促使SCM成功的主要因素。Gneyrt(1996),O'Brine和head(1995)考虑到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政府规章制度的影响,因此将政府引人到链条中。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关于供应链管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ina Foru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和集成"。

WillianC.Copacino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物料和产品流动的技术"。

Harland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管理以下范围的企业活动和关系:组织内部、直接供应商、第一层与第二层供应商及供应链上的顾客、整个供应链。

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信息与供应链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种类多、流量大、流速快;二是来源多样化;三是更新速度快;四是传递交时性和互动性;五是高度安全性;六是传递具有明确的传输协议和标准。

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系统内外的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知识差。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供应链信息流是有一定方向的,否则将陷入混乱。M.C.Bonnty等人根据信息流的流向,将供应链运作方式分为推进式(Push)和牵引式(Pull)。

彭剑等(2008)认为处理供应链信息流必须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并讨论了第三方信息流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信息流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支,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基本对象。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侧重于模型的思考,较偏重战略层面,而对运作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信息流的具体内容和分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供应链信息集成

供应链信息集成作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手段之一,也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应链信息集成是指将分散的各种因素或单位结合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共享供应链内外部资源使得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绩效的过程。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继承了这一思想。

林勇和马七华提出了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王东勃等研究了基于XML技术的供应链信息集成。

Mehmet和杨浩雄分别利用供应链集成度(DSCC)和物流信息耦合度(DLIC)方法对供应链信息的量级和有效性进行了度量。提供了度量供应链中一个企业与其成员间物流信息集成程度的通用方法,但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信息集成度的度量。

C.M.Harland等通过4年多时间对4种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不同部门进行了纵向研究,获得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集成的主要障碍是信息化平台的孤岛现象。

Anna Nagumey提出了一个通过供应链网络集成从而对横向合并的战略优势进行量化和评价的框架模型。

Juha-MiikkaNurmilaakso(通过对欧洲329家公司从基于EDI的电子商务框架到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框架的转换研究,运用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JT技术在供应链集成中的重要性。

Gang Li等在分析IT实施、供应链集成和供应链运作置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概念结构模型,以揭示IT实施是如何通过供应链集成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供应链运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根据企业的目标和用户需求,在信息集成理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包含在企业供应链活动流程及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各种信息流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且通过博弈分析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优化并提升企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效率与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

5.结论与展望

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要在对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运作过程来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的研究焦点包括:一是运用博弈论思想从供应链不同参与者角度考虑信息问题,为结合供应链实际应用考虑对运作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以及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三是信息构建方法在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中的优化作用。在日益多变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及时响应来自市场各方而变化的能力,包括柔性和速度,是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时间上竞争优势的关键。各种信息尤其来自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和压缩企业供应链各方的运作提前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小原,卢震・多分销中心供应链模型及其牛鞭效应的H控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1):42-47.

[2]张钦,达庆利,沈厚才・在ARIMA(0,1,1)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1,9(6):1-6.

[3]黄河,但斌,刘飞.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2001,4(1): 16-20.

[4] Simon Croo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f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9(6):67-83.

第7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融资 融资模式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经营规模一般不大,经营稳定性差,资信水平不高,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中小企业难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且融资成本过高,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而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锁定较高信用等级的单位作为应收账款及订单融资的核心企业,或者以价值稳定、流通性好的商品作为物权担保,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 供应链融资研究进展

与在实务界的受关注程度和红火发展相比,关于供应链融资的理论研究则显得相对滞后。而国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管理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财务供应链的研究,第二阶段为供应链融资的研究。

第一阶段:财务供应链的研究。供应链管理以构成供应链的商品流、信息流、财务流的最优化为理念。Profldeta1.(2003)将金融资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间的金融供应链,并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将净流动资产的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田中禾等(2007)提出财务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具备的动态财务平台和五个功能模块。为企业优化财务流程,提升动态财务能力,构建企业动态能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第二阶段: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为洞悉供应链融资提供了概念上的铺垫。国内学者对供应链融资的研究始于2007年。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提出了考虑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减少了目前对供应链融资业务评价大多依靠专家评价的局限。侯丽霞(2012)主要研究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通过对风险评价体系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并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和监控提出参考和建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财务供应链和供应链融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降低资本成本率提升公司价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这正是供应链融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2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及现状

2.1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概念的引入

供应链融资是指银行在审查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基于供应链上的某一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状况,从生产周期中的采购原材料开始,再将原材料制成半成品、成品,最后将产品通过销售网络送到最终用户手中,对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

2.2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目前,根据抵质押物的不同,以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为质押物为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融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和融通仓融资,三种模式使得处在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的上下游交易关系以及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

2.2.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中小企业)、债务企业(核心大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一般运用于企业售出货物至货款收回的阶段,操作流程简单,能加快中小企业资金回笼, 提升资金周转速度。

2.2.2保兑仓融资模式

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则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其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是指在作为产业链核心大企业的生产商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获得银行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服务。

2.2.3 融通仓融资模式

融通仓融资模式,又叫存货模式,是指受信人以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该模式适合处于任何时期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中小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融资业务时,需将合法拥有的货物(如原料、 存货、商品等可流动货物) ,交付银行认定的专业物流仓储公司保管,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由银行、中小企业和专业仓储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签订协议,银行为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在企业发货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为其融资。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

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及风险测度

3.1 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客户由于违约导致银行损失的可能。因此,要明确供应链融资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就需要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银行在流程和制度上从信用风险的识别、到信用风险的度量、到信用风险的评估、到信用风险的控制予以规范。

3.1.1信用风险的识别

信用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发现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大类上可以将信用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其次,基于供应链融资授信的支持性资产主要涉及:存货、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最后,授信企业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也是信用风险中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

3.1.2信用风险的度量

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较为困难,主观判断的依赖比较强。因此,如何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可行的方式是银行在进行风险度量时采用结构化的评估方式。

3.1.3信用风险的评估

信用风险的评估主要是需要银行综合分析授信的违约率及违约成本,考虑放贷的信用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若放贷的收益不足以弥补风险,银行就应要求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来匹配相应的风险,以此来规避风险。

3.1.4信用风险的控制

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有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补偿、损失控制等。

3.2操作风险管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3.2.1操作风险的识别

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雇用合同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3.2.2操作风险的评估

对于操作风险进行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供应链融资中操作风险的量度和管理结合起来。

3.2.3操作风险的控制

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控制,首先注意的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还有就是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

3.3其他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供应链融资中普遍采用授信资产支持作为信贷基础,各类授信支持资产能否做到与授信主体信用的隔离,其中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因此,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中所必需考虑的。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商品价格以及汇率变动,或替代商品的出现,造成企业资金链紧张,无法还贷的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动,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或使得供应链所在行业的经营现状发生改变,造成企业形成无法还款的风险。

4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措施

4.1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是由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参与主体决定的,因此供应链融资中的信用风险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有必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针对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2)选择与信用良好、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3)监控融资企业和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动态控制信用风险。

4.2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由于供应链融资的融资模式各不相同,参与主体也比较多,业务流程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操作风险在所难免。针对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完善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规范操作行为。

(2)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队伍。

(3)完善内控体系,构建分层次监督体系。

4.3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

市场风险对于是银行来说是不可控风险,因此,针对市场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主要有:

(1)选择价格相对稳定的质押物。

(2)建立灵活快速的商品市场价格监控体系。

(3)与商品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合作。

4.4其他风险管理方法

4.4.1法律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首先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前,商业银行应确保拟定相关的合同、协议和业务流程不存在漏洞,从源头上杜绝法律风险的产生。其次,在授信调查阶段,银行工作人员应审核作为质押物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所有权、合法性和可转让性,防止发生法律纠纷。此外,政府应当完善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培育良好的法制环境。

4.4.2政策风险的风险管理办法

政策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国家宏观政策,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对于银行来说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商业银行在管理政策风险时,只能对国家宏观政策进行预测,一旦政策风险发生,银行可以及时采取风险应急处理措施,避免风险大规模爆发。同时银行也应进一步加强对供应链行业和融资企业运营状况的监控。

参考文献

[1] 田中禾,王斌,颜宏亮.基于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研究[J].软科学,2007(2).

[2] 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第8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国内银行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在立足于供应链全局性的视角下,努力减少供应链整体中的财务成本,为使供应链的资金流更加合理,而进一步提出来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对商业银行来说,以供应链中中小企业为市场新的发展方向,在营销上填补上了一直存在的中小企的融资需要;而从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技术上说,将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能力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中的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中,进行创新性的利用供应链生产中一直存在的权利和动产作为担保对象,也在现实中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能性。

一、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

Al1enN.Berger等人在2004年,最先归纳出了供应链融资的思想,也率先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方案。Gonzalo Gulnen在2005年,在研究了短期的供应链管理后,认为供应链的正确管理能够在企业的生产运营和融资上取得积极的导向。Pfohl.Moritz Gomm、Hans-Christian在2009年,最先提出了供应链金融能对资金流进行优化的理念,并进一步通过研究供应链金融的要素组成、组合框架,最后用数学模型进行了证明。Daniel Seifert、Ralf W. Seifert在2011年总结提出了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管理拥有决定性的作用,而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能力,说明了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国外的供应链金融研究一直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面的。

在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关注供应链金融。在1998年,任文超在发表的著作中,提出能够取代现在以不动产担保为主的贷款方式是以动产保证和不动产保证结合的贷款方式,并构想通过物资银行来实现。2002年,朱道立和罗齐在国内突破性的地提出了具有风险管理、动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融通仓的理念,这样就将提供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融通仓改变成了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接口。为以后国内的诸多研究打下基础。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也就是现在的平安银行提出了供应链金融是在商业银行对供应链内部贸易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新融资模式,并引入保险公司、核心企业、物流监管第三方等能够控制风险的变量,最后对供应链中成员提供不开放的融资服务银行新服务方案。

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现状

在一体化全球经济竞争中,相比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中国企业主要进行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或者在供应链布局中只限于某个地方而只能一部分作为前者供应链上低附加值的一环,而另一部分也只在中低档商品市场拥有方才之地。中国企业正是缺少供应链管理能力,所以中国的产业很难进行产业升级。但是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企业自己需要努力做出改变,同时也要社会提供更加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的服务支持,就像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确实,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国内的一些银行已经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它们大多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全部完善到面向整条供应链提供服务,而是从保理或动产抵押等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入手,逐步发展产品种类,最终形成产品集成。从后期成果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仅增强了一些行业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像家电行业,而且对不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国内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首先,国家政府动用国家的力量去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而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施政方针就是要大力促进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从民营银行的批准,国企的改革等一系列已经实施的向前看的政策上,也让大家看到了完善信用体系的希望。当然,银行自身也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升级,在建立、完善、拓展自身资料库的同时,保持与现有信用系统的实时对接。只有国家在大的信用系统上持续开发、前进,银行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满足自身在金融发展上的需要,我国在信用体系才有大跨步前进的可能。

其次,加强银行对核心企业的控制。在面对现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随时脱媒而去的危险,现阶段国内银行明显是一筹莫展的。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企业组织诞生之初就带有的先天属性,这是不可改变的,而要更好的进行约束控制,明确的规范就至关重要,就像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抑制了人类兽性发扬理性一样。银行必须要把主动性把握在自己手上,这就可以在双方合作之初就签订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以及义务,当然现在也有很多银行和核心企业是签署了协议的,但是执行力并不强,那是因为缺少了惩罚措施。就像贷款一定要抵押一样,那么在签署的协议的时候也可以订立明确双方的违约的惩罚措施,当然这样也就不得不涉及到第三方的引入来保证公平性、强制性。虽然过程比较复杂,但是万事开头难,只有努力的去完善国内的金融体系,各方才能更好的获利,经济也能更加健康的发展。

再次,规范供应链的银行准入标准。对于现阶段国内大经济环境乏力的现状,要改变是长期性的,而要改变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使其稳固前进对于银行来说也是很难的,那么银行能做的就只有改变自己的主观选择了。通过制定完整的供应链调查、分析、定性体系,实施优质准入、实时跟进预警的方针,来筛选质量上乘或者说银行把握度高的供应链作为供应链金融的立足点,使得银行和供应链在具有相当高的互相认可度,提高了合作的融洽度,也为中期维护跟进打下基础,方便了后期银行的预警机制的进入,以期实现银行实时对供应链稳定、资金安全的风险预警机制,这样不仅供应链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资金支持,而且银行也拿下了稳定和潜力兼优的供应链,兼大欢喜。当然,实施的难度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作为经济健康发展的代价,一些努力是银行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配合付出的。

最后,促进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发展。在2004年,国内银行业通过学习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供应链的自偿性贸易融资业务上进行充分实践后,也相同的提出了“金融物流”的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银行为主导的前提下,与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合作并共享资源,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监督管理相对接的服务方案,这样就强化了风险的控制,并且可以进一步最大限度打开市场空间,实现银行、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第9篇:国内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行业集中度;现金循环周期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5.12.001〔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1世纪初期,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供应链金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应用。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Klapper(2004)[1]对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进行研究,对他们采用的存货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存货融资模式的基本运作原理。Fellen等(2009)[2]探讨了全球信贷紧缩对供应链财务系统资金链断裂的影响,指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对优化供应链财务管理需求的增强,致力于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的金融服务随之产生,即供应链金融。Hofmann(2005)[3]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向核心企业提供融资和其它金融服务的基础上,以其为切入点,通过对核心企业这一优秀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和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同时向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的针对整条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国内有关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始于2007年,是从物流金融演变过来的。罗齐和朱道立(2001)[4]首次提出了“融通仓”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及其相应的运作模式。随后邹小秡和唐元琦(2004)[5]在“融通仓”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物流金融的定义,即对物流产业的整个运营过程进行管理,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业务,安排和协调物流领域中资金的流动,使得管理更加有效。阎俊宏和许祥秦(2007)[6]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由供应链中占主导的核心企业“1”出发,将服务扩展到其配套企业“N”的一种业务模式。尽管国内不少金融机构早就涉足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也稳步增长,但有关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及其带来实际收益方面的定量研究很少,现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7-9]。为了探究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潜力,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定量分析供应链金融在各行业的应用潜力,为我国银行和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给出参考建议。

1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现状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主体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来提供相应的全套融资服务,其核心思想是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创造盈利。由于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由银行主导,因此本文从银行角度分析阐述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现状。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供应链是一条信用链,链上各节点的信用水平不但相差很大,而且相互影响。而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将核心企业良好的信用级别延伸到整条供应链上,对供应链整体重新进行信用评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从而将融资服务延伸到其他节点企业,以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国内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重点选择市场需求稳定、行业容量广阔、交易金额巨大、交易方式规范、生产经营稳定、集群效应较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银行进行纵向深入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发展前景以及产业链的状况来估算各行业的信用级别,从而大致归纳应当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行业为:(1)在资源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的行业,如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类行业。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通常拥有相当雄厚的营运资金,且由于其自然资源独占性优势使得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较高,不确定性风险较小。(2)已经形成规模经营的,资金技术壁垒较高的,外来竞争者不易进入的行业,如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建材等。这些行业有着多年经营基础、强大的产业链,并与较多的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形成了共存的链条关系。总的来说,根据各大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情况可以看出,钢铁、汽车、能源三大行业是供应链金融重点发展行业,并且已初具规模,银行在这三大行业中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2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需求现状

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虽然会考虑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但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那些有很大融资需求但信用资质不能满足条件的企业一般选择视而不见。因此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现状并不能完整体现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行业需求现状。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提供的是一种供应链财务管理方案,它通过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进行优化来改善各节点的融资状况,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因此各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供应链状况和它们的资金改善需求。国外供应链金融起步比我国早,发展也更为成熟,已有一些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的调研结果。美国最大的调研公司Aberdeen集团[10]在其2007年的一份供应链金融标准调查报告中指出,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应用带来显著收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制造业、电子业、食品饮料业以及制药业。国内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调研数据相对较少,但许多企业基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适用行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文献[11]对数百家企业的财务总监进行了询问,受访的财务总监们普遍认为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最适合采用供应链金融,其次商场超市(即零售业)、钢铁、化工和石油行业也较合适。此外,他们指出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出与各行业实际运作流程特点相匹配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综上,根据国内外的调研结果可知,企业视角下我国对于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的几个行业集中在制造业(汽车、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制药)、批发零售业。由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以上几个行业中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价值,但仍有部分企业并未意识到供应链金融可以为其带来可观利益。为了让企业充分了解到自身所在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大小,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来,以下将从理论角度定量地分析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为我国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提供理论依据。

3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

目前,银行和企业对适用于供应链金融的行业的分析都是定性的,不能指出各行业的应用潜力的具体值,及其之间的差距。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各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下面构建供应链金融潜力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各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

3.1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指标

由于各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供应链状况及其资金改善需求,因此估算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首先要根据各行业的特点以及各行业遭受的财务优化和运营成本的压力进行分析,从而选用合适的指标来反映出这种资金运营压力。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来体现各行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压力,用于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3.1.1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是评价公司控制市场效率的有效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影响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其集中体现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垄断程度以及市场结构集中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场份额和利润率。行业集中度越低,行业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间竞争激烈,越接近完全竞争。在利润微薄而又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对于降低资金运作成本的压力应该是较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可以提供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稳固整个供应链条,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行业集中度作为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一个指标。行业集中度越低,供应链金融的行业应用潜力越大。3.1.2行业现金循环周期现金循环周期是企业在经营中从付出现金到收到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反映了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需求,并决定了企业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过往的文献和实践研究都表明现金循环周期与企业绩效和收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呈现行业差异。2002年,Farris和Hutchison[12]提出了现金周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他们认为,缩短现金循环周期是实现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他们给出的现金循环周期计算公式如下:现金循环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2)对于各行业来说,各自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方法和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从侧面说明整个供应链在资金流动管理方面有着很大的改进优化空间。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被认为是该行业是否需要降低贸易财务成本的最显著的指标。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较长,说明该行业对优化资金流有更大的需求。而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地缩短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降低公司的营运资金融资成本。因此行业现金循环周期可以作为度量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另一指标。行业现金循环周期越长,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潜力越大。本文所说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是指各行业内企业现金循环周期的算术平均值,各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可由公式(2)计算得到。

3.2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的分析,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可以采用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作为评价指标。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各行业应用潜力进行排序,从而选出应用潜力较大的行业。设总共研究的样本行业有n个,行业集中度(CR4)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为第一个和第二个指标,Xi表示第i个行业的行业集中度,Yi表示第i个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由于行业集中度CR4(Xi)属于逆向指标,故先对CR4采用倒数法,令X′i=1/Xi,将其变为正向指标。根据Hofmann[13]对供应链金融市场潜力衡量的相关理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核心思想就是对企业的资金流状况进行优化,而现金循环周期的长短反映了企业资金流的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它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核心思想一致;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度普遍偏低,除了个别集中度极高的行业外,其余行业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实践经验认为,行业现金循环周期指标Vi对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的影响大于行业集中度指标Ui的影响,即ω2>ω1。考虑到实际情况以及计算的简便性,设定ω1、ω2的值分别为0.3和0.7。

4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由于我国行业众多,有些行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相对较小,因此本节将选取对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的行业作为对象,然后根据所构建的行业潜力度量模型计算所选择行业的潜力值并进行分析,最后为银行和企业发展供应金融业务提供指导建议。

4.1行业选择及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统计数据可知,2013年间,我国GDP为56884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56957亿元、249684.4亿元和262203.8亿元。同时,三大产业占我国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0%、43.9%、46.1%,对我国GDP的平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9%、48.3%、46.8%。可以看到,不管是GDP所占比重还是对GDP的增长贡献率,第二、三产业都远大于第一产业,因此这里主要研究第二、三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是基于我国当前各行业的经济现状来进行估算的,因此本文选取2014年的行业财务数据来计算现金循环周期。通过查询万得数据库提供的2014年样本行业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可得到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排名前十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的平均值(见表1)。表1中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表明它们的资金流转速度很快。由于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有正相关关系,亦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资金流转过慢的问题,故认为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小。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后文的研究中对他们予以排除。同时,由于住宿和餐饮业主要由个体户组成,违约风险很高,发生坏账也很难追回,因此暂时不予考虑。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故也将其排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四大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分析。4.2行业潜力估算行业集中度的计算需要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大企业集团年鉴》、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等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我国各行业的总营业务收入以及各行业中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四的企业的总营业务收入。由于行业集中度变化随年度变化并不大,本文的行业应用潜力也是一个估算值,再加上所涉及的部分Dec.2015表1中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表明它们的资金流转速度很快。由于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与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有正相关关系,亦即供应链金融解决的是资金流转过慢的问题,故认为现金循环周期为负的行业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小。这些行业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后文的研究中对他们予以排除。同时,由于住宿和餐饮业主要由个体户组成,违约风险很高,发生坏账也很难追回,因此暂时不予考虑。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故也将其排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文选取以下四大行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进行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分析。

4.2行业潜力估算

行业集中度的计算需要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大中型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大企业集团年鉴》、及《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等的相关数据,来获得我国各行业的总营业务收入以及各行业中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四的企业的总营业务收入。由于行业集中度变化随年度变化并不大,本文的行业应用潜力也是一个估算值,再加上所涉及的部分年鉴今年未有更新(如《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年鉴》),因此本文直接采用文献[13](2012)中计算出的五大行业的行业集中度CR4(Xi)。将以上数据及表1中列出的各行业现金循环周期(Yi)通过公式(3)~(4)分别标准化为Ui、Vi,随后根据公式(5)计算出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值Qi(其中ω1=0.3,ω2=0.7)。最终计算结果见表2,各行业按照Qi的值从大到小依序排列。此外,从表1可以看到制造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最大(39.5%),因此对其二级分类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也进行了估算。制造业下的31个二级分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和现金循环周期值分别来自文献[14]和万得数据库中2014年样本行业年度财务报表。制造业二级分类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见表3,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及排序方式与表2一致。

4.3各行业应用潜力结果对比分析

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由大到小的排序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采矿业。制造业的应用潜力最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指数为12.09%,表明整个行业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导致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偏低;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行业平均现金循环周期长达54天,说明该行业的供应链中资金流转速度较慢,营运资本的利用率不高。从制造业二级分类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制造业中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最大的三大行业依次为: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建筑业的行业状况与制造业相似,虽然行业集中度(21.45%)高于制造业(12.09%),但现金循环周期偏长(87)使其行业应用潜力计算结果相对较大,因此这个行业也有一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此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采矿业的计算结果均偏低,主要因为这两个行业的现金循环周期可以改善的空间较小,因此认为这两个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相对较小。综上所述,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潜力较大,可以通过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资金流转速度。

4.4对银行和企业的指导建议

从第二节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银行比较偏向于与钢铁、汽车和能源领域中的企业进行合作,而这三者均属于制造业,与本文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二级分类中得分很高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并没有被银行划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相反,得分较低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反而很受银行重视。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由于银行主要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从那些产业链条较为完备、已经具有规模效应、行业秩序相对规范、资信良好的行业入手,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不确定性风险以期获得稳定的收益。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我们给银行的建议是,在维持原有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中资信良好的企业来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也可以多关注一下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存在的机会,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汽车、食品、饮料、电子产品、制药)、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对于供应链金融需求较大,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忽视了建筑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潜力,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在这方面开展的业务本就不多;另一方面,建筑业虽然现金循环周期长,但是有充足的初始资金作为补充,因此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需求较小。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的企业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而对于建筑业中的企业来说,如果遇到了资金问题,也不妨考虑利用供应链金融来缓解资金压力。

5结束语

本文从行业应用的角度出发,综合行业集中度和行业现金循环周期两个指标,构建了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度量模型,从而计算出各行业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潜力值。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许多行业都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制造业最大,随后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将计算结果与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建议银行可以在制造业中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选择合适的企业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也建议制造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中的企业可尝试通过供应金融这一新兴融资方式来寻求突破,缓解自身的资金运营压力。

参考文献

1.KlapperL.TheRoleofFactoringforFinancing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J].JournalofBanking&Financing,2006,30(11):3111~3130

2.FellenzMR,AugustenborgC,BradyM,GreeneJ.Re-quirementsforanEvolvingModelofSupplyChainFinance:ATechnologyandServiceProvidersPerspectiv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10(29):227~235

3.HofmannE.SupplyChainFinance:SomeConceptualIn-sights[J].LogisticManagement,2005:203~214

4.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16(2):11~14

5.邹小,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1~22,45.

6.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14~17

7.孙建勇,赵道致,何龙飞.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84~89

8.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2~5,9

9.金波,郭巧英,李忠卫.基于Shapley值法的供应链融资收益的供给与分配[J].工业技术经济,2013,(4):43~48

10.SadlovskaV.The2008StateofTheMarketinSupplyChainFinance[R].Boston:AberdeenGroup,2007

11.首席财务官编辑部.2012中国供应链金融现状与需求调查[J].首席财务官,2012,(10):34~42

12.TheodoreFM,HutchisonPD.Cash-to-cash:TheNewSupplyChainManagementMetric[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2,32(4):288~298

13.HofmannE,BelinO.SupplyChainFinanceSolutions:Relevance-Propositions-MarketValue[M].Berlin:Springer-Verlag,2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