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开发区经济发展精选(九篇)

开发区经济发展

第1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双城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4-0095-03

“南拓、强县”是哈尔滨市“南拓、北跃、中兴、强县”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城经济开发区既处于哈尔滨市“南拓”范围内,又承载着双城市大部分工业经济总量,在实施“南拓、强县”发展战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双城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双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建起的第一批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8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引资企业144家。2011年实现产值102亿元,缴纳税收47898万元。双城经

济开发区沿哈尔滨市五环路双城段,贯穿新兴、周家、五家、空港4个园区,与道里、南岗、平房、阿城4区相邻,形成“环哈经济带”;以102国道和京哈高速为轴,串接新兴现代物流园区、幸福生态农业园区和双城食品工业园区,形成“哈双工业走廊经济带”,距哈尔滨市区最近点16公里,最远点40公里,处于哈尔滨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重要节点。

从产业结构看,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以双城雀巢为龙头的食品产业,带动发展了涵盖肉、蛋、奶、饮品等九大门类的食品产业集群,已具备年深加工粮食产品200万吨、鲜奶62万吨、蛋品285万吨、肉制品25万吨、饮品12万吨的生产能力。2011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828亿元,占双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764%,农民收入的80%也源于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现代物流产业则以新盛蛋禽批发市场、周家义乌小商品市场轻纺基地和正在加紧建设的中国双城果蔬、绿色(有机)净菜物流基地、宁泰钢材大市场等一批物流项目为主体,拉动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双城聚集,提升了双城的影响力。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重点集中在新兴和周家工业园区,已形成30多户规模的集群效应,围绕“三大动力”、哈飞、东安等大型国有企业,重点发展机械加工、电气设备、汽车零部件和模具制造等配套产业。处于龙头位置的华威焊接公司,集大型自动化焊切设备的开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产品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双城经济开发区企业入驻情况:2008-2012年,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都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2008年为125家,同比增长175%;2009年为129家,同比增长32%;2010年为135家,同比增长465%;2011年为139家,同比增长296%;截至2012年6月,又发展到144家,同比增长359%。

双城经济开发区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2008年为24582人,同比增长82%;2009年为27210人,同比增长1069%;2010年为30209人,同比增长1106%;2011年为32780人,同比增长85%;2012年为35812人,同比增长79%。

随着入区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逐步做大做强,销售收入和缴纳的税收,均显稳定增长的走势。企业销售收入:2008年为701835万元,同比增长52%; 2009年为753489万元,同比增长735%;2010年为827532万元,同比增长98%;2011年为910611万元,同比增长1003%;2012年前6个月为535730万元,同比增长1646%。企业缴纳税收情况:2008年为35802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633%,同比增长58%;2009年为38447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672%,同比增长74%;2010年为42715万元,占全市国税收的715%,同比增长111%;2011年为47898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73%,同比增长121%;2012年前6个月为30602万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757%,同比增长182% 。

二、双城经济开发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情况看,近几年,双城经济开发区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在双城经济开发区的144户企业中,规模企业仅为24户,占入区企业的167%,其他833%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以周家工业园区为例,现有入园企业23户,除华威焊接、广旺机电和广联机电等装备制造配套企业初具规模外,其他大部分同类企业仍处于小微状态,很难形成产业规模。

(二)项目建设发展缓慢

目前,双城经济开发区累计投资总额308亿元,已投产135家,新建和续建中的14家,其中超亿元项目10个。虽然整体情况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已投产的尚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一些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建设速度迟缓,还有一些仍处于审批和筹建阶段。如松润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25亿元,尽管该企业自行开发研制建设的国内首条钢铝复合生产线,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金奖,由于产品一直未能打开市场,目前仍未完成投资实现达产达效。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同样会影响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三)企业内在动力不足,税收贡献处于弱势

2012年上半年双城经济开发区共实现税收30602万元,其中双城雀巢、娃哈哈食品饮料、汇源食品饮料等7家重点税源企业共缴纳28430万元,其他企业仅累计缴纳2172万元,纳税份额仅为71%。这些企业缴纳税收贡献小、回报率低,重要原因是内在动力不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佰顺金属制品,2011年纳税62万元,2012年曾因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已停止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一些投产时间较短的引资企业,由于前期政策性抵扣,虽然税收有所增长,但还不能为地方财力提供更多的可支配资金。比如2009年开工建设的洽洽食品,总投资336亿元,2012年开始缴税,全年仅缴税不足800万元。

三、加快双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对策

(一)认真抓好园区建设,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开发区是聚合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发展的承接平台和重要载体,也是强县的关键所在。因此,一要完善发展规划。要紧紧围绕经开区的长远发展建设,不断完善发展规划。要按照“相对独立、功能完善、市场运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定位,明确经济开发区功能布局,统筹考虑项目摆放、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因素,精心规划设计,真正使规划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经开区建设发展提供遵循和依据。二要理顺体制机制。按照建设部级经开区的目标,实行“政区共管”的管理模式,赋予经开区管委会独立的行政管理职权。同时,各相关管理服务部门,要在经济开发区派驻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全面提升经开区的管理服务功能。此外,还要在经开区建立独立的财政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关于加快经开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为经开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双城的“经济特区、城市特区”。三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量力而行、多元投入的原则,从核心区起步,自内而外逐年推进经开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开区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认真抓好产业建设,积极发挥引擎牵动作用

产业是经济构成的主体,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要坚持依托区位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现代物流和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中精力构建更加现代、更具规模、更为完善的优势产业体系。一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从税收、用地、技术创新、并购重组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着力扶持雀巢、娃哈哈、汇源、老哈肉联、洽洽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产业内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二要推动创新升级。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从双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搭建对接平台,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现代管理型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快产业内部的换代调整,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项目集聚。要积极协调和争取雀巢公司等类型的国际国内企业把培训中心设到双城,不断提升对全省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逐步实现由“双城生产”向“双城制造”的转变。三要强化品牌建设。品牌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围绕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在雀巢、娃哈哈、大众肉联等已有知名品牌的基础上,依托双城资源优势,以食品产业中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商标等品牌创建为重点,加强向上争取和申报工作,着力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双城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县域品牌,让更多的双城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结合双城实际,着力在推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一要创新理念。围绕做大食品加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配套三大产业,放眼(三)认真抓好项目建设,着力注入生机与活力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点引进知名度高、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招商引资由全而散向大而精转变。二要创新方式。发挥双城的人脉资源和信息优势,采取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与域外企业、财团搞好对接,用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高效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双城投资兴业,推进招商引资由被动招商向主动出击转变。三要创新机制。引进一个好企业,能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所以,既要总结引进雀巢的经验,更要吸取诸多的教训。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实行招前会商,甄别项目是否符合双城市产业发展方向,考察企业实力和发展前景,审核投资额度、投资强度,规范招商流程,推动招商引资由盲目随意向理论选商、互利共赢转变。

第2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SWOT分析法;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策;安顺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64-03

一、SWOT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法,也成为TOWS分析法或者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海因茨・韦里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SWOT矩阵》一书中提出的。SWOT分析法的运用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危险等排列出来,再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加以分析,然后从中得到一系列的结论,这些结论会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从分析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优势,然后趋利避害,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1]。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战略决策分析方法由来已久,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从最初的单个企业战略管理到产业群体,从县域规划、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乃至国家战略等层次[2~3]。本文试图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开发区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从区域角度考虑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符合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二、开发区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开发区距离贵阳90公里,已经与省会城市贵阳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其中,株六复线、清黄高速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320国道和区内的黄果树机场,构成开发区内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近年来,开发区政府投资8.7亿元完成了西航路东段、北航路、南马大道、学院路以及双阳路等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大大提高,开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得到新的显现。

2.人才优势突出

开发区境内拥有安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大学―安顺学院,有职工大学1所、职业技术中学2所、科研设计单位7所,还吸引了安顺电视大学在区内建设了新校。另外,开发区内还拥有多家军工企企业,分别是:150厂、162厂、130厂、144厂和011第一设计所等大多是在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军工企业拥有大量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第一设计所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这些人才为打造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区提供了支撑,并且区内军工企业具有完善的航空生产配套设施和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集聚了大批科技、管理人才。

3.旅游资源丰富

安顺市风景名胜资源占当地国土资源的比在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水平。安顺市也是全国除北京市外唯一拥有两个AAAAA级景区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开发区也在利用这一优势,加强旅游城市的建设,争取外汇收入。

4.政策大力扶持

安顺开发区是在同志指导创建的“安顺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依托贵航集团发展起来的,前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等同志先后视察过安顺开发区军工企业。省委、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也给予极大的支持。在开发区兴办企业都会实行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观光酒店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规模达2亿元以上的市重点鼓励发展产业项目,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

(二)区域发展的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虚“高级化”,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根据安顺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2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9.68亿元、164.45亿元、203.7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0∶38.4∶47.6。按照以上结构,安顺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跃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发展正往“高级化”方向迈进。开发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过分依靠资源型经济,如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占全市国有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造成产业低度化以及低效化倾向日趋严重[4];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其主要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和虚“高级化”,产业规模小,产业分散,相对而言,除了特色军工产业之外,本地产业缺少创新,又缺少资金,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

2.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在硬环境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问题表现在交通、餐饮服务、公共配套设施上面。在软环境上,主要表现在思想不够解放,开放意识不强,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行政说服能力弱,难以留住投资者。安顺政府和开发区政府一方面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又存在内部体制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能否抛弃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行政思想观念,提高市场意识,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成为区域能否健康发展的制约条件。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长官意识比较严重,政府越权行为一直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障碍[5]。由此对于开发区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对招商引资的阻碍,招商的项目多,实际到位的资金不足。

3.企业规模偏小

在开发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首先主要是依托贵航集团建设的军工企业,也是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直接迁移过来的技术人才,比如说双阳飞机制造厂一带就是典型代表,生产生活与本地居民隔离,本地群众受限于技术、文化等原因,只能参与其基本生活上保障上的生产就业,不能促进大规模、高层次的就业。开发区的企业总量和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开发区的发展不能带动本地区居民实现大规模的就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就不能带动区域消费,不能拉动内需,就无法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区域发展的机会分析

1.政策的倾斜和扶持

贵州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下游地带,为了加速贵州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2号文件,即《国务院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在于促进贵州经济的快速发展[6]。有多个项目涉及到安顺市的发展,其中有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的黔中经济区,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还涉及到开发区内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的建设,发展通用飞机、无人机、教练机等生产和建设试训基地等以及其他发展开发区特色产业的措施。贵州省政府在国发2号文件面前,向全省发出了黔府发(2012)3号文件,明确各地发展目标。

2.持续升温的旅游业

安顺市2005―2012年旅游人数从265万人增长到2 226.21万人,旅游经济收入也从6.3亿元到193.06亿元,可以看出安顺市旅游人数是在逐年增加的,而安顺市旅游经济总收入却增加缓慢。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增温,安顺旅游开发的潜力极大,旅游收入也将会有新的突破。开发区需做好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适应安顺未来旅游发展及接待需要。在开发区内部也有许多优质旅游景点,如兴伟石博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古生物化石馆之一,已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产品销售额达数千万元。

3.沿海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

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对电力、煤炭资源的供给进行约束,一些能耗高、占地多、耗水多、用工多的高成本、低附加值的产业,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越来越难以生存,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就是其未来发展的出路[7]。当前东南沿海地区发达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产业向西部转移已经成为不可流转的趋势,这些产业的转移对安顺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加速效应,乘着这股东风开发区应该积极加强招商引资步伐,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吸引其进入本地,使本地优势和其技术资金相结合,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本地的就业问题,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开发区乃至安顺市的跨越式发展。

(四)区域发展的威胁分析

1.贵阳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存在极化效应

区域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增长极可以通过极化效应起作用[8]。贵阳作为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其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使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导致人口、资金、物资向贵阳集聚,以致造成安顺等周围地区经济处于停滞、衰退、甚至萎缩的状态,极化效应将扩大贵阳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1995年国务院关于批复贵阳市和安顺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中将安顺地区的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划归贵阳市管辖,安顺地区的清镇市由省直辖[9]。这样,安顺失去了几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2.区域竞争激烈

开发区主要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周边地区存在类似产业集群现象,比如开阳双流磷化工工业区、清镇市高新技术园区、息烽县食品医药园区等,和开发区形成激烈的竞争,构成开发区发展的外部威胁。以安顺旅游业为例,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旅游产品的结构和组合存在缺陷,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人才欠缺,安顺城区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等[10]。并且整个贵州省都是以喀斯特地貌著称,具有同构化现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安顺市以至开发区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

三、基于SWOT分析的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对策

(一)推进城镇化建设,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在安顺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贵阳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解决的最好措施就是政府的干预,充分利用贵安新区建设以及打造新城市群的机遇,大力推进城镇化,采用点―轴开发模式,点―轴系统理论是建立在德国的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基础上的,点―轴渐进式扩散可以实现区域的不平衡到较为平衡发展[11]。对开发区而言,贵阳可以看作点―轴理论中的中心点,而安顺可以看作其发展轴线上的一个重点城镇,其中开发区工业是发展轴产业带上的一个点,开发区和贵阳以贵黄高速、清黄高速以及沿线铁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重点围绕建设贵阳至安顺产业带(工业走廊),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分工,建立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推进贵阳―安顺城市带和产业带的形成,建设成为支撑全省和带动黔中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二)以工业化为核心,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作为国家民用航空产业以及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以军工企业为依托、航空制造业为支撑,形成一个专业较为齐全、配套比较完整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和航空产业集群;以开发区内百灵制药及各个子公司为依托,配合本地民族制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多彩贵州系列酒业以及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牛来香旅游食品公司等牛肉干加工为依托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拓宽镇宁波波糖、安顺山药、百花串系列调味品、断桥糊辣椒等特色产业的销售市场。根据自己的优势产品,有组织地建立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的特色商品集散地,以此刺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三)发展现代旅游业,推进旅游产业化

旅游业是安顺市最具特色、潜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开发区地处安顺城市中心,可以利用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以现代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推进旅游产业化,加强开发区旅游建设。首先,大力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包括完善交通道路、城市环境整治,兴建一批星级宾馆,支持旅行社建立,依托资金、品牌、规模等优势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其次,加强开发区旅游文化建设,一个地区在旅游发展中形成了旅游文化,反过来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四)坚持科教兴区,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坚持科教兴区,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人才需重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坚持“必须、适度”原则,重视人才引进后的使用,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改革机制[12]。人才引进上以人为本,加大对人才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立足本地人才资源,开发区内军工企业拥有大量高科技尖端技术人才,大批科技、管理人才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把开发区内的安顺学院打造成区域内综合性大学,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并且有针对性地培养开发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如旅游业发展、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园林规划等各种管理人才。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根据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的评估结果、进行不同的薪酬待遇[13]。最大限度地激发,人力资本的创新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力资本的良好结构,充分发挥人才功能。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SWOT分析法[J].商业文化,2007,(6):33-36.

[2] 吴子稳,张媛媛,潘生.SWOT模型在县域特色产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8).

[3] 孔祥利,姚彬彬,周健.山东省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77-80.

[4] 庞梦笔.安顺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R].国发[2012]2号,2012-01-12.

[7] 徐冉.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56-58.

[8] 李晓建,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8-210.

[9]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地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Z].国函(1995)69号.

[10] 赵世钊.安顺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68-71.

[11]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2,(1).

第3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国土资源;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已经形成,但是在空间布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好我国现有资源,加大国土资源开发,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述

国土资源是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组成的物质实体,是一个国家及其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了土地、矿产、气候、海洋等自然资源,同时也包括了人口资源、社会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利用也不断加大,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土资源。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过程中,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而加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土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大国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对国土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国土资源供需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当前国土资源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国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利用程度低

在我国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法,但是由于执法力度不高,造成了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国土资源浪费严重。在这个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地方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许多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就进行占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开发利用技术低

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土资源开发技术是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保障,然而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国土资源开发中不能就国土资源开发工作做好规划,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先进,进而造成了许多安全事故,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3 污染严重

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大。人们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由于利用率低,大部分化肥、农药散失在土壤、水中,造成土壤大面积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威胁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 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出路

3.1 做好国土资源规划

国土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土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国土资源的规划工作。首先,要强化国土资源开发管控和利用统筹,防止过度开发和掠夺式利用,确保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推动源头保护和功能修复,切实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另外,政府及相关部分必须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观的教育,协助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观念,统筹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进而确保我国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2 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法

就目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来看,其执法力度还不够高,进而使得我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为了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管理法的意义重大[3]。首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分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完善我国国土资源管理,颁布全新的法律条令,解决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任务内容不明确、程序方法不科学、实施监督不有力等问题,进而保障我国国土资源开发的合理性、科学性。其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加快管理方式转变,强化战略思维和法治思维,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3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对发展环保经济、节约经济、生态经济的号召越来越强,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降低资源的占用与消耗。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进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再减少[4]。要把对国土资源的严格保护和管理与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4 加大科技的创新

国土资源开发作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一项重要的工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加大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5]。围绕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大技术创新,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进而提高我国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问题。

4 结束语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国土资源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大作用。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发展绿色经济、节约经济、生态经济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我国经济要想稳定发展,在国土资源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必须统筹两者,认清两者的关系,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促进土地减量化、集约化和循环化利用;要加快推进矿国土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通过完善建设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旭光,齐亚彬,贾文龙.西部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8:79-82.

[2]李新玉.国土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4:39-44.

[3]焦兵.油气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案例分析[J].中国矿业,2011,6:17-20.

[4]李新玉.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1-6.

第4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一、经济开发区的基本概念

按照国际统分标准,经济开发区是就是在较为独立的区域内,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通过优惠政策支持,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高效聚集,形成具有充满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企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按规模划分为部级,省级,市级。

伴随着中国开始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经济特区开始在中国沿海逐步崛起。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84年。从1984年开始先后批准建设了大连开发区,1985年港口城市有先后建立了13个部级开发区,批准建立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又陆续创建了13个保税区,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等不同种类的开发区。确立了以发展经济为主、利用域外资金为主的方针。数据说明,经济开发区的建设顺应了全球发展的潮流,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大批研发中心的建立,使大批尖端前沿技术实现了现实应用转化。

在经济开发区建设浪潮中,作为以农为主的双辽市也顺应时代要求,建设了双辽经济开发区。该区始建于2002年,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工业集中区。开发区位于双辽市区东西两翼,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为“五园一区”。即:火电工业园、玻璃工业园、矽砂工业园、建材工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和生活服务区。几年来,在双辽市委、市政府既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吸引域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做优产业布局、创造就业机会,实现了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提高群众收入的目的。

二、双辽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双辽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促进双辽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地方党委、政府在建设发展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由于政府大量的输血式帮助,让开发区自身造血系统没有完全形成,也引发了系列问题。

1.发展脉络不够清晰,规划缺乏前瞻性。双辽市开发区属于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不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完全以市场为主体。主要是企业引进缺少科学性,忽略了引进企业与园区整体定位的关系,没有真正体现园区产业特色。布局缺乏科学性,过多追求快速发展,使有的项目由于选址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基础设施重复投资,从而出现基础设施建设层次偏低,承载力偏小,缺少系统性。使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快速发展需求。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单独靠财政资金投入,投资渠道单一,引入市场机制方式滞后,园区建设吸引不足。

2.聚集特色不够明显,创新体系滞后。整个开发区的企业之间没有内在产业联系,互相之间单打独斗,缺少细化与具体分工协作,关联程度不高,无法形成统一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抵御风险能力极强低下。由于没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使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上下游企业很难形成很强的拉动力和推动力。集聚的聚集效益的缺失,导致相关科技力量难以聚集,科研成果无法形成产业化,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产生有集聚效应的项目和企业。

3.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后发动力没有激发。经济开发区重管轻建现象比较严重,服务的功能没有真正发挥,相关制度还不健全,运行还不规范。相关职能部门界限不清,多为园区与派驻单位双重管理,监管职责不明细,甚至出现个别企业圈地行为。园区整体包装、推介、策划不够,外界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才引进机制,园区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相关部门管理层,擅经济、懂管理、能招商的人才匮乏。

三、经济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新的形势下,双辽市经济开发区要发展,就必须科学制定其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发挥利用现有优势,挖掘创造新的优势。

1.强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要着手编制园区工业发展规划,使产业发展充分体现双辽特色特点,产业布局更加清晰;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攀高结贵,采取以商招商形式,与大企业和大品牌企业实行战略重组,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抓大扶强,重点培育亿元以上产值和千万元以上税收企业;加大对企业争取政策和技改项目扶持力度,切实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发展。

第5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2001年元月,受马洪同志委托,我同几位经济学家(王振中、张承耀、桁林)一起到上海市青浦区,就民、私营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研究。调查中我形成一个看法,私营经济开发区,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好模式。

我国民营经济的重新起步和发展,已经出现了几种成功的模式。

第一种是温州模式,它是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它的背景是人多地少,单靠农业不足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的小商品经济在历史上就较为发达,能工巧匠多。因而只要不加以打击和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就会自然地产生和发展。“”在台上时曾把温州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对待,但它还是不时地冒了出来。说明它有发展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宏观控制的环境有所放松,个体私营经济便自然地发展起来,势头非常之猛。所以温州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看来有三个特点:起点低,自发性强,活力无穷。起点低指它全部是个体户、家庭工业起步,自行积累,开始时甚至假冒伪劣盛行,但经过整顿和加强管理以后,就很快转为企业化经营阶段,以质量、品种取胜;自发性强,指它开始时并不是政府有意引导搞的,完全是一种谋生和逐利的驱动,因而一开始就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搞什么,市场不需要的它也能开发出市场,因此人们有时说它是体制外经济,与计划经济无关;所谓活力无穷,指它产权清晰,动力机制特别强,又彻底面向市场,注意技术开发,紧跟世界潮流。现在它已经上了一个个的台阶,达到相当的规模经营。并且产生出一批真正的企业家。我认为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规律自发作用的结果。

第二种是苏南模式。这种模式带有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但又不在体制内在运行。所谓计划经济的特点,是指它开始时还是坚持集体所有制,以社区组织为主体创办乡镇企业,以发展地方工业,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因此它比温州模式起点要高,主要是调动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积极性,能较快实现规模效益,共同富裕的要求。所谓它又不在体制内在运行,是指它同样是围着市场转的,与计划经济无关,市场缺什么就搞什么。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当市场上物资紧缺的时候,它很有活力,能够无限扩张,国家的控制对它并没有什么效力。但这种模式不及温州模式产权清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所以,当市场上物资供应出现好转的时候,它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许多企业发生亏损,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近些年来苏南模式开始了制度性大改变,主要是把一些亏损的小企业转制为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给个人经营,或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从而又焕发出青春。这些形式,我认为都是民营。民营包括私营,但不要同私营等同起来。苏南民营经济的模式无疑地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可能其它一些地方农村要走苏南的道路。

第三种就是现在我要说的上海青浦模式。这是有别于前两种民营经济发展道路的、适合大城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背景是:上海原是个工业大城市,原来国有经济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才济济,但改革开放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改革国有经济作为重点,计划经济仍然严格控制,所以私营经济在城区内发展空间较小。不说别的,民间投资者要在市区内找一块空地都很困难。这是上海市私营经济发展起步晚的主要原因。直到九十年代初,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少于天津市,而且少于北京市。但是,个体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源。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不使个体私营经济有较快较大的发展,就无法尽快改变和完善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甚至不利于国有经济的改革,更不能使地方经济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速度。上海市领导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上海市便凭借思想解放的东风,毅然采取了在郊区各县建立民营经济开发小区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地吸引民间投资,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1992年青浦县“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就是进行这种试验的先行者。这一招果然有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这一部分类型的经济成分,以空前的速度 发展起来。到1999年底,一共在郊区建立了八十个私营经济开发区,单是青浦区就有35个。从而使上海市私营经济的总户数,一下子跃进到138100多户,比1995年增247%。在三大直属市中,稳居首位。而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主要是依赖了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二)青浦小区模式的特点是“政府搭台,私企唱戏”

青浦原是上海市西郊一个县,1999年11月改为区,有20个镇(现改为12个镇),人口46万,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1992年以前有国有企业10家,乡镇集体企业 1800多家,个体工商户不多,私营企业不到300户,并且绝大多数是自然人企业。但是自从1992年起在该县的蒸淀镇率先建立起“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很快就在全县建立了35个私营经济开发区,有的是一镇一个开发区,有的是一镇几个开发区。到1996年底,全县私营企业一下发展到15477户,投资者3.2万人,雇工10.5万人,注册资本101.54万元。1997年、1998年又发展私营企业1万多户。后来经过整顿规范,到现在共有35个开发区,私营企业总数达到2.4万多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l万多户),投资者4.4万多人,雇工11.5万多人。并且出现了注册资本1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私企4697户,500万元以上的843户。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已经转制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35O户,注册资本20亿元。由于民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到2000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370亿元(1992年时只有40亿元)。上缴给国家的税收近10亿元。在上海的市区中名列第四位。农民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所以,上海市民私营经济的发展数青浦,而青浦又数“富民小区”,青浦模式也可称为“富民模式”。只不过现在又出现一个“赵巷新城小区”,在私营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已经超过了“富民小区”。

青浦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划定一定区域,提供配会服务(政府各有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建等,都在这里办公),建设厂房和一些基础设施,吸引上海市和外地的私营企业家来这里投资办厂、设店。所以,我把青浦模式概括为“政府搭台,私企唱戏”。青浦模式较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特点有三:起点高,发展快,效益好。

所谓“政府搭台”,主要是由政府向农民征地,划出一定区域的范围,组织企业滚动开发,主要是建设厂房、道路等,这可以称之为硬件。同时政府又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以及教育群众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这可以称为软件。

有了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环境条件,也就有了吸引力,加上广泛的宣传和广而告之,本地和外地的民间投资者,便会大量地涌入。至于企业如何建设,如何经营,如何管理,这就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了,政府并不干预。所以说是“企业唱戏”。现在,在青浦区的投资者,不仅有青浦区的农民,而更多的是上海市区的投资者,还有不少是温州、海南、广东、苏南的私营企业家,山东、安徽、福建、东北的民间投资者。我本人还碰到一个原来在山西太原经营食品的私营企业家,我问他为什么来青浦办厂,他说这里条件好,特别是上海这个大城市交通便利,交易面广的优势,很多地方比不了,在这里眼界开扩,技术力量雄厚。可见青浦吸引民间投资者的优势,应包括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地位和优势。从外地到这里的民间投资者,绝大多数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私营企业家,素质相对较高。例如温州的“得力西”电器集团,等等。

所以,我对青浦的模式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的。为什么如此?因为它符合生产力标准,符合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有利于”。这并不是说它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地方,例如开发区的组织者、办事机构,究竟是开发企业,还是政府,其职能应如何界定,就很值得研究,值得规范。但这些终究是次要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民私营经济的好模式和好经验,这个模式和经验,无疑地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三)创办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

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好处,我以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创造和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气候。现在制约民私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环境和条件。招商引资要以好的环境条件为前提。投资环境好,能赚到钱,人家才愿意来投资;投资环境不好,人家就不愿意来,没有别的办法。投资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做到双赢,重要的是能否实现“人和”。对开发区来说,除了要对投资者采取热情欢迎的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以外,还要引导当地群众和外来投资者搞好与各方面的关系,不能见钱眼红,犯“红眼病”。

(2)购买和划拨土地,建设厂房等设施,有利于民间投资者一到来,就很容易地解决设厂办店所需的土地、厂房、设立办事机构等问题,有利于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和配套服务。只要你愿意来,就可以很容易地注册落户,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以上海富民开发区来说,它现在总体规划1平方公里,共占土地15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整个开发区分4个小区,包括生产区,商贸区,外贸高科技园区,住宅生活区。只要外商来投资,很快就可以进入角色。

(3)有利于国家对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的引导和统一管理。可以减少投资者的盲目性,也可以减少投资者的负担。例如在许多地方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在上海私营经济开发区就基本上不存在,或相对要规范得多。

(4)有利于提高宏观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因为把企业办在同一地域,有一些公用事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使用。也有对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发区建立起来以后,一些服务事业也会带动和发展起来。

以上是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创办和建立私营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和好处。而只要民私营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发展起来以后,必然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必然会改善区域内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必然会使地区财政收入状况大大改善;必然会使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并且必然会使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上一个个的台阶,缩小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农村的城乡差别。现在,上海青浦区与市区之间已经基本上连结起来,青浦区的面貌大为改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我归结的这几大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有大量的实践为据的,有充分的事实可以说明的。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若干认识和政策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民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障碍。如果这些障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它的发展还会快,还会好。

(1)意识形态的障碍,包括公有、私有的传统观念,公有是社会主义的,私有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我们一些干部和领导人那里解决。例如上海市的私营经济开发区,开始时一律冠以“民营”、“私营”的字样,名正言顺,实事求是。但后来一律把民私营经济的字样去掉了,怕什么?就是因为有人不喜欢。这对吗?好吗?我看是不对的,不好的民营、私营有什么不好呢?社会主义能缺少这一大块吗?

第6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经济建设

一、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指导

少数民族社会要发展进步,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理论指导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坚实基础,有了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有了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尊重民族发展规律,将民族问题作为当前每一时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依据变化的实践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第三,依据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现实,确定发展是解决当代民族问题的核心,为准确把握和正确驾驭民族问题提出明确目标;第四,在全球化背景下,执政党对国内民族问题的驾驭能力成为国际社会评判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时还需要面对某些强势国家以人权等为借口,攻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借民族问题进行“西化”和“分化”活动现实,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世界性特点,对于党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

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二、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拉动经济发展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起源于环境保护,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保护环境为的是保证发展,这是同志环境保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可以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也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资源储备。如果实行盲目开采,不加管制的增加开采速度与力度,那么几十年内就会把资源开采殆尽,这不但不会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大力开采资源,为了GDP而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东部地区发展而忽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在战略高度上重视这个问题,引进新设备,提高矿产的开发利用率;加强监管力度,避免资源的浪费;制定新规则,合理的配置资源。

旅游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近年来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旅游业的开发,破坏了许多自然景点,造成了旅游地区的环境破坏。我们要正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旅游资源的含金量下降。首先,制定长远发展规划,避免短期发展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其次,引进新技术,解决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问题,如使用可降解纸袋、餐盒等;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违规者。对于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地区要严惩,景区内对于游客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问题要加强监督,严惩违反规定者。

(二)合理配置民族地区资源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地区资源外流,得不到合理配置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突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经探明储量矿产130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钾盐、天然气等13种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铅矿、铜矿等9种矿产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储量占到全国的30--50%。煤、油等能源矿产丰富,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接替基地。此外,还应看到,虽然西部地区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但其新矿产地的潜力确是巨大的。

1.矿产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开发利用程度低,本地区资源配额少,绝大部分输送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造成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是西部少数民族的,但是利益却被瓜分了,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留下的微乎及微。国家应该反哺民族地区,为资源的开采支付资金,用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资源收归国有,国家统一配置,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这不符合西部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本地区的资源被用于另外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相信谁都不会满意这个结果。这样长久下去容易激发少数民族的独立心理,造成民族问题事件频繁发生,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发展,不符合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2.水、电资源的配置

西部地区多处高山高原地带,降水丰富,水利资源优势明显。而且西部地区落差大,水力发电前景广阔。建国后,西部地区的水力资源得到重视,已建成多处大型水力发电站,尤其以三峡水力发电站最大。近年来西南地区规划了许多水力发电站,这将为我国的电力供应提供广大支持。虽然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建水电站,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全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划下建成的,但是作为本地区的资源,民族地区对于发电站建成后的电力供应应该享有优先权。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建设正大力发展,是急需能源、电力供应的时候,作为建在本地区水力资源优势上的水电站,应该优先供应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小国家,虽然这样会卖出一个好价格,但是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比起来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意思,也不符合长远战略眼光,只有全民都富有了,中国才是真正地富强、民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参考文献:

[1]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伍琪凯梦催亚虹: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黄健英,萨如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4]卢铁城,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第7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开发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握好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等良好发展机遇,按照“转方式、调结构,超常规、跨越式”要求,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举措,激发内在动力,优化外部环境,举全市之力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全市率先发展的示范区、重大项目的聚集区、高新技术的领先区、新兴产业的带动区、功能齐全的新城区,成为鲁西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高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高标准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立足比较优势,培育产业特色;

二是坚持产业集聚原则。根据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新建项目向功能分区集中,增强聚集度和配套性;

三是坚持项目立区原则。把项目作为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来抓,搞好策划储备、招商合作和建设运营,壮大骨干企业,培植主导产业;

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建设相适应、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目标任务。按照一年大突破、三年大发展、五年大跨越的要求,到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境内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30%以上,总量实现翻三番,力争跨入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成为西部结构最优、竞争力最强、效益最好的现代化园区。

二、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按照“科学谋划、园区引领、产业支撑、龙头带动”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抓好“一区七园、三大市场、一生态休闲观光走廊”建设。

“一区”即建设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聚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开发区。

“七园”即按照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七个产业园区:一是九州国际高科园,重点引进新型光源、太阳能利用、水处理设备等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集中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电动汽车为重点,发展运输设备及零部件产业,集中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三是循环经济化工产业园,集中打造有机硅、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四是生物科技产业园,集中打造生物科技及医药、食品产业集群。五是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发展铜铝和钢管精深加工产业,集中打造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六是现代物流园,发展商品配送、仓储、运输、展示、交易、信息、流通加工等产业,集中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集群。七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以高科技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三大市场”即以大东钢管交易市场为依托,规划建设全国知名的金属材料大市场;以名嘉购物广场为中心规划建设西部辐射力较强的综合型现代购物广场;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及深加工大市场。

“一生态休闲观光走廊”即充分利用韩集、广平1.5万亩湿地资源,规划建设集观光旅游、商务会议、休闲康乐、餐饮、养生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走廊。

(二)着力打造四大支撑平台

一是科技支撑平台。引进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和人才,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人才支撑平台。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到开发区研发创业。

三是投融资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用好中小企业互助资金,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风险投资基金。

四是基础设施支撑平台。支持和鼓励开发区采取合资合作、BOT、银团贷款等方式健全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项目承载能力。

三、扶持政策和措施

(一)强化开发区管理职能。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直接对市委、市政府负责,对辖区内的党务、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将房管、环保等分局改设为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其他市直部门派驻开发区的分支机构受各派出部门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双重管理,其设立与撤销根据工作需要由开发区管委会商市主管部门研究决定,并上报市编委备案,其正副职负责人的任免及工作人员的调整由派出单位与开发区党工委共同考察确定。

(二)扩大开发区管理权限。赋予开发区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行政管理权限,需转报省及省以上有关部门批准的事项,市直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项目审批管理。在开发区投资兴办企业,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市级审批权限范围内的,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备案、核准和审批,市发改委予以备案并纳入台账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在土地的开发、规划、征用管理等方面除按国家规定办理外,支持开发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土地征收创新、征地和被征地对象安置新机制、土地收益分配及使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运作模式。优先安排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开发区倾斜。市国土局要进一步研究出台支持开发区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建设管理。开发区管委会全权负责市级权限内各类建设工程的审批、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等工作;负责辖区内房地产市场秩序管理,并依照授权办理房屋登记相关手续;负责拆迁许可、项目开发等相关证件的核发。

——社会事业管理。强化开发区社会事业管理职能,加强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委员会建设,深入推进平安开发区、和谐开发区建设。

——机构编制管理。按照总量控制和适度放权的原则,由市编办下达经济开发区5年内的科级行政、事业单位及人员总数指标,具体机构设置及人员安排,由经济开发区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报市编委会备案。

(三)创新开发区人才管理体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管理方法,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新体制。开发区要切实搞好搞活用人机制的创新,加大海内外高层人才引进力度,所需各类人才要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建立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要改革人才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环境。

(四)规范开发区财税管理体制。市财政对开发区的现行财政体制顺延三年,即从年至年。开发区辖区内所有企业形成的税收,按税收管理权限由开发区税务机关直接征收。对开发区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收入、罚没收入除上交国家和省部分外,全部归开发区使用。市发改、经信、财政、交通、公路、环保、农委、水利等部门要把开发区作为工作重点,优先列入计划,配套政策,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开发区的发展。

(五)明确开发区招商工作任务。坚持高端招商、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相结合,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上的关键项目和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及高层次、高科技、外向型的高端项目,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市经济合作局和有关部门要把开发区作为全市招商的重点,把外来投资项目和退城进园项目优先推荐选放在开发区,全市十大产业主管部门每年至少要分别吸引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到开发区建设,中央、省、市企业总部需迁建的,一般安排到开发区选址建设。按照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各县(市区)要将当地重点项目及新建项目优先安排到开发区,开发区要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成立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口子收费、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办制度,凡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规定允许的,全部在开发区办理。对入区企业征收的各种规费、手续费等,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切实减轻进区投资企业负担。除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或紧急情况外,市直部门确需到开发区进行的检查须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并报市纪委监察局备案,由开发区安排进行。

四、加大对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加强对支持开发区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市里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级有关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促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协调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半年、市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开发区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有关事项。

(二)严格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开发区管委会要自我加压,激发内动力,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并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要加大考核力度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奖惩力度。要大胆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支持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方案。市委、市政府将把开发区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部门职责履行情况,作为开发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依据。

第8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关键词:山区开发;商品经济;草市镇;商业资本;远距离贸易

中图分类号:K244;F129.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1.0022

有宋一代,山区开发在延续前代脚步的同时,有了更长足的进步,但各路山区开发程度和进程的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以漆侠先生对农业生产差异性总结为参考,结合山区分布形势与行政区划,将宋土划为北方、东南、湖广、西南四区的话,东南最为成熟,湖广、西南、湖广则次之。这四个区域的山区开发,主要以种植农业为主,辅之以采伐林木特产、牧养牲畜、采集各种矿类资源等。但毋庸置疑,宋代山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的阶段,给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区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商品性农业获得极大发展。此外,以山区资源为原料的一些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扩大,技术也有所改进。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是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产品,其种类和数量都得以增加。

先看两浙路。台州水热资源丰富,适宜多种水果的生长,南宋时当地的水果种类达到33种之多,其中如猕猴桃、水蜜桃等都为南宋新引进的品种[1]。在越州嵊县山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及开发脚步的加快,当地人从外地引进了原来没有的水果――柑,“剡素无柑,近有种者,撷实类橘,风味不减黄岩,明公《柑赋》:‘处汉之南,北江之阴,水带清流,山向高岑,种柑法也。’”[2]7264可见,嵊县在引种柑后,种植规模不断扩展,以致当地从“素无柑”已发展到掌握了成熟的栽培技术。又如广南路。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介绍:“世传南果以子名者百二十,半是山野间草本实,猿狙之所甘,人强名以为果,故余不能尽识,录其识可食者五十五种。”[3]可知当时广南有果120种,其中“识且可食者”有55种。而成书于元大德八年(1304)的《大德南海志》列举了64种有名有识的水果[4]。由55上升至64,增加的水果种类,主要是由外地引进,这正是水果品种频繁交流的结果。交流的频繁必定是建立在商品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各地水果种类的增加也必然导致市场上水果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

手工业生产亦是如此,由于对山区资源利用程度的深化,制茶、造纸、制漆、制砚等手工业部门的技术极大改进,因而有了更多的产品种类,其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产品数量大增。正是这些大宗或小宗商品的流通,使得市场关系深入到各丘陵山地,进一步推动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一、山市的勃兴

“随着家庭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尤其是分工和市场的发展,随着赋役制度中货币征敛的加强,家庭自己消费中的一些要素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原来在家庭自身获取的物品转为向市场购买,以满足家庭的需要的耗用。”[5]宋代,越来越多的家庭把自己消费中的一些要素转化为商品性消费。与之相应的是,他们也把自己生产中的一些要素转化为商品性生产。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自身的消费作为生产目的,而是将产品投入市场,交换回的货币再用以购买自己的消费品。宋代,这种转变和现象在山区尤为普遍。

张锦鹏教授认为,以山区为主要产地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山区开发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还是充分挖掘其它资源的生产潜力,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山区开展的各种生产活动,包括种植农业,以及对林木、矿藏等各种资源的采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许多生产活动甚至一开始就是面向市场的,如贵州龙山的茶叶、梁山军高都山的姜、徽州的杉木,等等,都是为了向市场出售而种植,并由此而形成了许多专业户、半专业户。宋代,专业户、半专业户的数量大增,都是为供应市场的需要,渐次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在山区开发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一些商品性生产的专业区域,有些地方的经济作物种植更是形成了产业优势。这种面向市场的商品生产,其生产的成果必定要经由一定的渠道进入流通的过程。

山区往往地处偏僻,与城市的距离较远,所以山区生产的各类商品要进入流通过程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以减少地理条件给交易造成的不便。对卖方,即个体小农而言,他们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直接拿到城市出售。但从偏僻的山区赶往遥远的城市,路途艰辛而遥远,这样的交易行为其成本实在过高。而对买方来说,千里迢迢赶到崎岖的山区,再到各人家挨家挨户地收购他们的产品,也极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了能使买卖双方都节约成本和时间,且较为便利的方法,那就是在山区就近选择一个中心点设立草市、墟市以供交易。

作为乡村的一种新的商品交换场所,草市在唐代的分布范围就已相当广泛,数量也比较可观。草市发展到宋朝,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其规模也有很大发展,“形成许多镇,即草市镇,或略去草市而迳称某某镇、某某镇市”[6]。随着宋代山区开发的大发展,向山区的推进遂成为草市镇横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台州山区的折山市“折山山下簇人烟,一似吴儿笑语喧”[7]。越州山区的禹会桥市“桥边多酒楼”[8]。越州的剡山亦是“纷纷闹市绕山脚”[2]7251。桂阳军的大凑山市因盛产银矿而成为“烹丁纷错,商旅往来辐凑”的繁荣山市[9]。像台州、越州这样闭塞的山区,市镇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又如泸州。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境内多丘陵山地,蕃汉杂居于内。唐代,该地尚属蛮荒山区,李商隐在《请留泸州刺史状》中是这样形容的:“地连戎k,境接巴黔,作业多仰于苦荼,务本不闻于秀麦,遂给嘉种,喻以深耕,始令蛮貊之邦粗识锊种积。”[9]1095 两宋时期,随着泸州的开发程度渐深,商贸不兴的炎荒景象已不复存在,境内草市镇的数量大增。到得嘉定末年,泸州已有镇8处,草市59处,合计67处,其中泸川县37处,合江县18处,江安县12处[6]230。又如汀州。“岚烟蒸湿同梅岭,地脉逶迤接赣城”[9]998,这是宋代诗人郭正祥对汀州的描述。汀州位于福建路、江南西路与广南东路的交界处,“复嶂重峦,绵亘数百里”[9]995,是典型的内陆山区。由北宋至南宋,汀州的人口迅速增长,昔日荒凉的山区得到开发,该地的草市镇数量剧增,遂至成为“南通交广,北达江右,铜盐之间,道所往来”之地[9]995。北宋的熙丰年间只有留镇等数处,至南宋理宗后期,全州的草市镇数量已发展到25处,其中长汀县9处,宁化县5处,清流县6处,莲城县和武平县各2处,上杭县1处。

宋代草市向丘陵山区的推进不惟表现在数量上,更表现在商税额度上。在《宋代草市镇研究》中,傅宗文先生将淮南东西、江南东西和两浙路这一区域各州军依地理特点分片,计算了熙宁十年商税的几种关系。在太湖平原、丘陵地海滨平原、内陆丘陵地、海滨丘陵地四个地理片区中,其草市镇税额占州军总税额的百分比分别为:18.060%,23.862%,2.726%,13.415%[6]123。从这组数据看,该区域丘陵山区草市镇税额占了较大的比重。以划为海滨丘陵地的润州、温州、台州而言,宋代以前,这几个州尚处在地广人稀、亟待开发的状况,但随着山区开发向这些地区的推进,至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其草市镇所税额竟占州军总税额的13.415%,无疑是当地草市镇数量增多、规模增大的结果。

草市镇向山地的推进,使商业活动深入到各个丘陵山区,给当地的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山区农民越来越多地被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二、专业性山货市场兴起

傅宗文先生在《宋代草市镇研究》中如是说:“自然物产的不同,是草市镇所经销的货品依以互相区别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具有特殊地利的草市镇,就会进一步地增加它们拥有的地方产品,逐渐形成以销售这些产品为特色的主题形式的市场。”各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异,其物产也就因着这种千差万异而呈差异性分布。而随着山区的开发,原来依托当地特色产品交流贸易形成的这些乡村初级市场,就会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商品来源,从而形成一些有专业性倾向的山货市场。

如潭州衡山县的山区,地处亚热带区域,果树种植发展迅速,盛产枇杷、梅、杏、青李、木瓜这些水果,因而当地便发展出岳市这样的专业性水果市场,时人项世安有这样一番描述:“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青李不待暑,木瓜宁论霜。年华缘底事,亦趁贩夫忙。”[10]类似这样的因当地盛产各种水果而形成专门的水果市场的情况,在宋代的其他地方也是存在的。陆游有诗曰:“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8]1316、“明珠百舸载茨实,火齐千担装杨梅”[8]2749,诗里说的是绍兴府山阴县的情况。绍兴府山阴县山区盛产茨实、杨梅,于是形成了梅市和项里市这样的专业性水果市场。此外,山阴县山间亦多产茶,所以又形成了茶叶专业市场――兰渚市,“兰亭之北是茶市”[8]2648。当然,因山区物产多样,所以宋代形成的专业性山货市场也就不止于水果类。临江军新淦县也位于山区,当地的自然条件适于生长桑菌、竹笋和蕨等时鲜的山野蔬菜,因而渐渐发展起了肖家峡市这样的山区蔬菜市场,“趁墟人集春蔬好,桑菌竹萌烟蕨芽”[11]。另外,以山区为主要产区的药材的专业市场也比较多见。在平江府吴县兼具山海之利,由此形成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药材市场――吕山市,时人这样形容:“凡山区海聚、殊方绝域金石草木之英,象犀龙麝之珍,鸡首稀苓牛溲马勃之贱,皆聚而有之”[12]。成都附近的山区则多种植各类药材,宋代,这里的药市有显著发展。宋祁有《九日药市作》云:“阳九协嘉辰,期人始多暇。五药会广廛,游肩闹相驾。灵品罗贾区,仙芬冒舍。……西南岁多疠,卑湿连春夏。佳剂止刀圭,千金厚相谢。刺史主求瘼,万室系吾化。顾赖药石功,扪衿重惭惜。”可见这里的药市规模之大。

诸如此类的专业化市场为山区农副产品提供了专业化的交易场所,它们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专业性产品,从而更进一步密切了山区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刺激了这些丘陵山区的商品化生产。

三、商业资本介入山区生产环节

山区开发对商品经济的推动还体现在商人和商业资本向生产环节的介入。山区的各种产品,尤其是各种农特产品,其产地多隐缩在山乡僻壤,与商业贸易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且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大多是分散、狭隘的个体小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零星且少量的产销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那些财力雄厚并享有一定商业信誉的商人,有能力把原来零星且少量的销售变成大宗且正规的销售。他们放出一部分资金,介入小生产者产品的生产环节,去整合其产品的销售,这样的一部分商人被称为包买商人,他们用这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生产。宋代,商业繁荣发展,商人资本和市场贸易迅速扩大,包买商人的数量增加,其活动范围也得以扩展。由于山区的开发,许多经营活动如茶园、荔枝园的规模有所扩大,这种生产的周期长、季节性强、规模大,因而投入也多,“在生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为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创造了契机”[13],商业资本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山区的生产活动中。如茶叶生产。“茶园人户,……自来隔年留下客放定钱,或指当茶苗,举取债负。准备粮米,雇马夫工。自上春以后,接续采取,乘时高下,相度货卖。……累世相承,恃以为业。其铺户收贮变易,却以白土拌和,每斤之息不及十文”。[14]这是北宋吕陶在彭州任知州时所见,发生在蜀茶实行榷禁政策以前。由此可知,北宋时,四川的茶园户用从“客”商和本地“铺户”手中得到的“定钱”或债款,购买茶苗,雇召人工,从事茶叶生产,待得茶叶收获之时,再由商人包销园户的茶货。再如荔枝生产。在福州,“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而乡人得饫食者,盖鲜矣!以其断林鬻之也。”[15]这段记载表明,福州的荔枝生产也是采取包买商人预付货款、包购包销的经营模式。包买商人不仅将荔枝销往京师、北戎、西夏,还开辟了国际市场,远销新罗、日本、琉球、大食各地。这也只有怀揣巨资的包买商人才有能力将市场扩大至这等规模。事实表明,商业资本向山区生产领域的介入,使得市场扩大,从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山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

草市镇向山区的推进,以及商业资本向山区生产领域的渗透,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山区农民与外部市场的联系,对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杨国桢在研究明清东南区域的平原与山区经济时这样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被一贯看成“落后”、“保守”的山区,农业商品化的程度在某一特定时期比“先进”的沿海平原老农业区还要高;山区的“外向型”工商经济也不比沿海逊色,山区商人(著名如徽州商人、闽粤客家商人、浙江龙游商人等)的经商意识和本领,甚至比沿海平原商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6] 这样的山区经济发展特征,在宋代已有所显现。可知,山区的不断开发,使得一向闭塞的山区呈现出新的活力,山区的生产潜力受到大力挖掘,商品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出现了更多具有山区特色的经济现象。

四、山区开发与远距离贸易

对山区的开发利用还有利于宋代远距离贸易的发展。山区开发是建立在当地蕴含的各种资源的基础之上,包括土地资源、植被资源、气候资源、矿藏资源,等等。而中国山地面积广阔,东西、南北跨越好几个自然地带,自然资源十分多样,其分布也极其不平衡。宋代各地的山区开发都是建立在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各山区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产品也各不相同。这种区域优势或者说是区域局限,决定了许多山区产品都是远距离销售的商品。又随着山区开发的发展,各山区的生产能力加强,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客观上要求更广泛的市场。如此,山区开发为远距离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唐宋以前,远距离贸易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唐宋以后,贸易中的商品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奢侈品转向茶盐等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品为主。尤其进入宋代以后,茶成为了长途贩运的大宗,一些木材、水果等山区产品都跻身长途贩运的主要商品之列。

茶的长途贩运便是典型的例子。茶只适于在南方这种湿而暖的气候下种植,其产地集中在成都府路、荆湖南北路、福建路、江南东西路、两浙路等地。这些地方出产的茶叶中的一小部分由当地市场消化,大部分则由商人收购和草市镇等方式进入农村初级市场,然后通过不同层级的中转集散市场运销至非茶叶产地的北方、西北甚至海外市场。

木材也是远距离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木材,产于山区,多利用水路,顺流而下,运往各城市和木材稀缺地,虽路途遥远,但运输成本低廉,故利润丰厚,因此,各地的木材销售大多用此方法实行远距离贸易。徽州生产的杉木便是顺水道而下,销往其他各地。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范成大在严州浮桥就曾见到木材商人从徽州贩运的杉排“毕集桥下”[17]。《新安志》也有“美材岁联为桴,下浙河”[18]的记载。浙江溧阳县的五堰因阻碍了宣、歙的杉木贩运而被废,“后之商人贩卖排木,东入二浙,以五堰为阻,因结官中,废去五堰”[19]。可见杉木长途贸易的利润之丰厚。广西所产杉木也是赖水运贩往远处。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沙木与杉同类,……瑶峒中尤多。劈作大板,背负以出,与省民博易。舟下广东,得息倍称”[20]。此外,闽浙间、京西等地木材的远距离贸易都比较普遍。荔枝这类只适合于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水果,也属于远距离贸易之列。前文提及福州所产的荔枝就是被商人内运京师、北戎、西夏,外销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

山区各种生产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地方性商品,这在客观上要求更广泛和更广阔的市场,以满足各地对山区产品的消费需求,或者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实现各类商品的互通有无,对远距离贸易的需求扩展,远距离贸易的商品种类更趋日常化,运销地域也更远,更多。山区开发推动着远距离贸易长足发展,使得南北、东西或各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五、结 语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社会产品供给增加,市场成长空间扩大,“商品生产有了更广阔的基础,商品流通有了更广阔的市场”[21],市场关系以各种方式越来越深地渗透到广大丘陵山区,山区小农的商品意识增加,其生产活动愈加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与之相适应,草市、墟市的数量不断增长,且不断向更加偏远的山区扩展,商业资本也不断地介入山区的生产环节。于是,各种以山区为生产场地的农业或手工业生产提供的大量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便通过草市等乡村初级市场和商人的远距离贸易,源源不断地输往他处,以互通有无,满足各类生产或消费需求。因山货交易而起的草市镇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将市场活动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各个山区,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形成,原本孤立、闭塞的山区乡村与城市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茶叶、荔枝、木材等山区产品的长途贩运,更是有助于加强全国范围内各层次市场之间的联系,为日后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层面上来说,宋代山区的开发利用是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7559.

[2]高似孙.剡录[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

[3]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果[M]∥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116.

[4]陈大震.大德南海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8423.

[5]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23.

[6]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

[7]袁 甫.蒙斋集[M/OL].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陆 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223.

[9]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570.

[10]项世安.平庵悔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407.

[11]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M]∥丛书集成初编:第224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9.

[12]孙 觌.鸿庆居士集[M/OL].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李 晓.略论宋代民间资本的流向[J].文史哲,2000(5):65-70.

[14]吕 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92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

[15]蔡 襄.荔枝谱[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56.

[16]杨国桢.明清东南区域平原与山区经济研究序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2):1-7.

[17]范成大.骖鸾录[M]∥范成大笔记六种.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45.

[18]罗 愿.新安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7604.

[1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1585.

第9篇:开发区经济发展范文

一、产业现状与比较优势

生物医药群体发展。生物医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已达50余家,总投资133亿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62%,产品主要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和医药包装材料等。华北制药集团、制药集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四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医药企业开发区安家落户,主导产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粉针剂企业最集中、最密集的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华民药业有限公司是生产新头孢系列单体最大的厂家,四药有限公司的软包装大输液制剂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华药集团华胜有限公司的硫酸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占世界总量的65%,石药集团恩必普有限公司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患者专用药品和专用食品效果明显,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国家指定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兽药,市场占有率列同行业之首,开发区形成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生物产业比较集中的医药产业群和生物产业链,为“中国药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总投资额占开发区总量的26%。较大规模的有市动力机械厂、太行机械工业公司、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冀凯集团、天同集团、精工化工设备公司、石特阀门公司、浩森不锈钢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业。市动力机械厂是全国矿山、森林专用机车的定点企业,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厂家,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改装的自卸车在市场、华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石特阀门公司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粉末高速钢已具世界领先水平,省会周边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

轻工食品方兴未艾。现有食品类企业7家,占开发区总投资的8%。由省粮食产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日加工小麦面粉2000吨、花生油600吨、棉籽油1000吨,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澳合资投资1亿元的出口型企业—长城麦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农产品5000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产规模和能力居全国第二,占市场分额的30%。此外,总投资12亿元的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年产“钻石牌”优质香烟50万标箱,可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利税25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中独特并且分量极重的重要一员。

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进区规模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了世界500强参股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合资企业14家,投资超亿10亿元企业4家。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这些“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群,特别是依托“部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超100亿元项目集中在开发区投资建设。

“十二五”是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向“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争创部级开发区”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三年大提升”任务的关键之时。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建设“省会东部产业新城”和“国家一流生物产业基地”,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统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项目攻坚”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承载能力、经济增长等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为目标,以参与国际竞争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药业要调高调优,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电子通讯、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制造业和轻工食品为主体,以信息产业和纺织服装业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目标:按照“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产业配套、人才集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开发区内生物技术及新制药等领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企业集团和企业群建设;三是大幅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工程特别是科教兴企战略,配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服务技术平台,提高对区域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支撑;四是全面提高区内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实现对地区经济的超强带动和辐射。通过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进一步促进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目标。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其中医药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33%以上;完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2%。

三、发展重点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遵循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发展生物技术、推进新医药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内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三大优势,瞄准生物制药增能、化学制药升位、现代制药升级三大目标,组织实施药物设计筛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手性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成果转化高能化、投资环境最优化等重点工程。围绕原料药规模化,新药产业化,强化我区在高新医药产业化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实施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及组合化学技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重点主攻遗传育种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和细胞发酵培养、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控制后处理及产品回收等发酵工艺技术。

2、装备制造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作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轻工食品产业。“”以来,开发区益海粮油、长城食品、同福食品、东康乳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投资6亿元、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开发区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这些项目建成、扩建后,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能源产业。依托总投资70亿元的东方热电公司良村热电厂技改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4×300MW,分两期建设。一期2×300MW两个机组已具备投产条件,将给当地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点开发项目

1、投资110亿元的华北制药工业园项目。

2、投资100亿元的石药工业园项目。

3、投资35亿元的东方热电二期项目。

4、投资6亿元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制剂及物流中心项目。

5、投资3.6亿元的河冶科技研发中心及生产项目。

6、投资6亿元的益海粮油棉籽、大豆油项目。

7、投资2.3亿元的长城食品公司冷冻食品加工项目。

8、投资9亿元的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生产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上述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要以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优化“招商、资金、服务、配套、人才”五大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增长、环境提升”四大亮点,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提升、服务优化、经济增长、统筹发展、平安建设、干部队伍八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开发区经济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全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全局,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确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2、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企业循环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调高调优,机械制造做大做强,电子通讯由小到大、医药化工由粗到细”的转变。

4、加大投入,构建良好的投融资体系。为实现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到2015年需新增产业投入约3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为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5、搭建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立包括人才工作条件、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分配机制、用人制度等在内的一套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养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发展联盟或企业集团,大力培养“强、优、快、新”(实力强、效益优、成长快、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龙身、相关产业为龙尾的企业联合体。

7、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发展主导产业的最重要的举措,主要是指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群体聚集优势。

8、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中心,培养相关产业的重要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激活现有人才资源,调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制度高于技术”来指导开发区的体制创新,以营造创新氛围的“小气候”来再造开发区的先行优势。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倡导“为创新服务,为企业铺路”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强化政府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弱化对竞争性项目的指导性,创新“超市型、平台式”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方式,使企业在开发区内享受到全程、便捷、优质的星级服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

开发区辖8个自然村,农村总户数6986户,总人口25124人,耕地面积15000亩。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的发展和融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发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围绕建设“西部新城”发展目标,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四结合”,即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同时着手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全区覆盖,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突出项目强区这个工作重心,项目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纽带和支撑。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的能力。以工业化带动乡村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围绕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以工促农、以区带村,积极谋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区村的科学对接、共建共享,建设覆盖开发区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开发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公共设施与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区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供应。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坚持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文教、卫生、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各项公益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初中生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70%以上;保持教育强劲发展势头,捍卫全市领先地位五年不动摇。同时立足提高全民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成人教育,区中心校结合进区企业招工特点,每年举办三期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区辖村有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2)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强化基层工作,抓好流动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自治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一孩巩固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主要人口指标三年内达全市先进标准。

(3)努力做好卫生防疫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与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卫生资源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工作,切实提高村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同时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4)扎实做好民政工作。加强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等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及医疗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

七、新民居建设

1、高起点规划、设计和建设。区辖各村要本着节约土地资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确定由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定位。年完成新民居建设规划,—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按照现代化生活小区标准,着眼未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