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德育实践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德育实践自我总结

第1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论语;德育方法;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60-02

《论语》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我们研究孔子德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历史资料。孔子将其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孔子长达一生的德育实践中,有许多的德育方法曾被孔子所采用,他也根据实践经验创立了一些新的德育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德育的发展仍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论语》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方法来进行论述,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分析。

一 《论语》德育方法

(一)学思并重,自省自讼

孔子认为,经过学与思相结合的活动,人们实现“仁”,继而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针对如何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的著名论断。学习和思考应该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学习不思考,就不能实现所学的知识内化吸收,只思考不学习,最终也只会一无所得。“学”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在“学”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加入自己的观点,使其成为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思”的过程。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1],孔子反对对书本知识的盲目崇拜,也反对对他人所说之词盲目苟合,他强调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思并重”的基础上,孔子首先提倡“自省自讼”,要求人们不断反省自己,在自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特别是比自己贤明之人,同时也要在看见他人的短处时能够及时反省自己,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改善自己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这是说对于他人的优点要善于学习,对于他人的错误要反省自己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通过不断的反省,将自省与忠、信、学联系起来,在“自省自讼”中提升自己。

(二)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孔子的德育对象十分广泛,涵盖社会的各个阶层。因此,他在德育实践中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论语》中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1]对于不同的弟子,孔子对“仁”的解释也有异。这体现了孔子为师十分注重观察弟子的特点,善于将“因材施教”的方法贯彻于德育活动的始终。“因材施教”能够极大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方法在现代德育实践中仍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不仅开创了“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在德育实践中孔子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强调“循循善诱”。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在德育实践中又可以细化为有耐心、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正面激励学生三个方面。翻阅《论语》一书,能够了解到,孔子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时总是不厌其烦,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时,孔子总是能够用语言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在这种方法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这就是“循循善诱”的智慧。

(三)愤启悱发 践履躬行

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特别看重对弟子的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生自己努力思考却无果时再去启发他,在学生理解却无法表达时再去引导他。对于孔子的这一言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是这样理解的:“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2]只有学生先“愤”后“悱”、举一反三,老师的启发才能起到关键作用,才能达到德育所期望的效果。

经过“愤启悱发”使知识得到内化,但孔子认为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不运用于德育实践仍是不够的。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书读的再多,却无法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用之功。孔子还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1]将“践履躬行”的思想带进德育实践中,引导人们做到“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倡导举止合乎“仁”和“礼”,从而能达到德育目的。

《论语》中的德育方法是《论语》一书的精华之处,深入理解《论语》德育方法是我们挖掘《论语》德育方法现代价值的前提。上文对《论语》中重要的德育方法进行了梳理,对“学思并重、自省自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愤启悱发、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尽可能全面的进行了分析,下文将对《论语》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挖掘。

二 借b德育方法 开辟德育新思路

《论语》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精髓,对于当代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在这一层面上,《论语》中所述的德育方法正好能够给现代德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当代德育新思路、新方法的开辟。

(一)引导德育内化

孔子非常重视当代德育的要求和人们自身内心道德诉求的转化,强调引导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够反省自己的行为,将德育内化成自己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现实下,通过德育使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当代德育的内容,从而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

首先,借鉴《论语》中“学思并重”的德育方法,引导人们自觉的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德育的内化。在德育实践中,孔子首先总结出了“学思并重”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放在德育实践中的首位。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应同样重要,只采用其中一种方法而忽视另一方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代社会中,有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突出课本知识而忽视学生自身需要的现象,要改善这一现象,需要从当代德育方法的创新入手,借鉴“学思并重”的德育方法,引导德育内化。

其次,借鉴《论语》中“自省自讼”的德育方法,引导人们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孔子在“学思并重”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要思考,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孔子将这一方法总结为“自省自讼”。在当代德育实践中,有一味向受教育者灌输德育理论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反省思考的现象,要促进当代德育的持续发展,就要改善这一现象,在当代德育实践中借鉴“自省自讼”的方法,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反思中实现德育的内化,促进当代德育的发展。

最后,借鉴《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德育方法,根据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从而促进德育的内化。在当代德育实践中,这种德育的内化至关重要。孔子特别重视“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也应该有所区别。自身能力素质比较突出的学生,他们的道德的内化及养成不会需要太多外界的指导,而对于其他的学生而言外界的引导教育特别重要。借鉴“因材施教”的方法,结合“学思并重”“自省自讼”的方法理念,引导学生将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引导德育的内化。

(二)加强德育实践

重视德育实践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一大特征,通过德育实践,孔子总结出许多具有借鉴价值的德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通过德育实践的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才能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真正将德育要求转化为人们的内在的道德诉求,完成德育的内化,从而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借鉴《论语》中“愤起悱发”的德育方法,提高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自觉性,从而加强德育实践。“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是一种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思想。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侧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引导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思考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应从当代德育方法上着手,以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借鉴“愤起悱发”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发的学习、思考,重视德育实践的作用,以此开辟当代德育的新思路。

其次,借鉴《论语》中“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的运用于德育实践中去。孔子认为,经过“愤起悱发”实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引导还不够,还要引导受教育者在德育实践中亲自去践行,才能真正的完成德育的任务。同时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注重每一项细小的道德修养,让人们在德育实践中去学习、感受,引导人们实现德育的内化。借鉴“践履躬行”的德育方法,引导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实践中真正地认识自己,养成“践履躬行”的好习惯,能够自觉主动的接受德育,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德育理论的学习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使当代德育的价值得到体现。

最后,借鉴《论语》中“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既重视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德育实践。孔子既重视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自觉思考的引导,也重视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这一方法强调的是在德育实践中对知识的检验,将所学的知识变为受教育者的行为,特别是将德育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社会中,要想改善当代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向、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需要从德育的源头出发,也就是从德育方法上来思考。由此可见,“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对于加强德育实践以及当代德育新思路的开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第2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一、从简单苍白的说教到精细的“六步策略”

从教多年,总听到有人说“学校德育高投入低实效”。德育实效低我是认同的,但是否真正“高投入”却还存在疑问。从家长、教师的角度看,所谓“德育”大多是简单的讲道理、说教,基本上只是重复简单的“搬”与“抄”,可谓“低投入”。何谓之真正的“高投入”呢?应该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问题去精心安排教育活动与教育程序(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讲道理、说规矩)。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还很不够丰富,缺乏批判性思维,必要的说教、正面引导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那将是苍白的。有些地方,我们需要把“为什么”解释清楚,让孩子去理解并认同;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太抽象,得有示范观摩、训练反馈等;还有些时候,我们得设置情境,要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认同。德育,终归还是要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

根据“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我在实践中提出了“六步策略”:明白事理――行为示范――实践操练――分享反馈――强化习惯――建立信念。它是以道德认知(理想、规则)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体验(示范感受)为支撑,以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实践练习)为重点,以道德信念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作为最终目标。“六步策略”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我们就明确为“六步”,形成一个螺旋提升的德育实操途径。这“六步”中,“行为示范”和“实践操练”很有必要,特别针对德育“说得多,做得少”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来;而“分享反馈”与“强化习惯”是一种创新,通过激感与反思,帮助学生在“行动”与“认知”之间建立联系。

二、从直接单一的训练到用心的“省悟文化”

近年来,很多人批判传统德育说教多,文明礼仪、社会规矩训练得少,因此提供要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社会生活礼仪等方面的训练。这种认识是对的,但在德育实践中又往往犯了简单重复性训练的毛病,即只注重行为的外烁,而不注重情感的体验、道理的思辨和信念的分享与感染,孩子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难以激发孩子自身的情感认同,也就很难达到德育的效果。事实上,跟说教一下,单一强调“训练”也是一种“低投入”的德育方式。中国传统教育中就特别重视内在的修炼,儒家尤其强调“内省”“修身”,就是结合个人与社会生活来丰富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通过内在的省悟和外在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王阳明先生就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当班主任时,我有意识地“延后三分钟”,尝试着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内省觉悟”。后来又意识到,不仅要让孩子自己内省,还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在内省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去影响感染他人。在后来参与的一系列德育实践探索中(“评星活动”、“优雅华景人”德育课题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等),我逐渐形成了结合实践活动倡导“省悟文化”的德育特色,依托学校的“两课一会”(“开学第一课”、“期末最后一课”“月度成长分享会”)开展。“开学第一课”共商班级发展目标,宣示个人成长目标,公选班级服务岗位;“月度成长分享会”每月一次,结合近阶段班级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分享交流与自评互评活动;“期末最后一课”则在学期末,结合月度成长分享会的情况进行总结,对照学期初的计划进行反馈,分享成功,互提建议继续改进。同时,学校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准备一个成长记录本,记录自己的内省、同学之间的分享与评价。“两课一会”就是结合行为训练、行为评价来营造正面感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反思自省,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互促进步。两年我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班级始终弘扬着积极上进的正能量,学生逐渐养成了自我反思、分享进步的习惯,行为训练的效果慢慢内化成为孩子的道德信念。

三、从热闹折腾的活动到严密的“实践体系”

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效果也不错。但是,一些学校又陷入另外一个困境:过于关注活动本身的热闹与影响,忽视了活动的教育意义与效果;活动数量过多过杂,让师生觉得折腾。有专家就批评,现在一说德育特色就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可是为什么要搞活动,活动有没有教育意义,实际效果怎么样,却越来越没有人去关注了。我也一直在观察思考:活动怎样才能够产生系统的教育效果呢?几年来,我有意识地去整合一些主题活动,形成了每年的几个主题,明确每个主题重点关注的教育目的。整合之后,我又思考:每个主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要营造什么样的文化,要发展学生哪些素质?怎样去完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正是循着这样的实践与思考,我特别关注德育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知行合一,精诚致善”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融“活动-分享-评价”于一体。

第3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动态研究 多元互动 动态教学 行为评价与激励 成长需求 趣味性 实效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品德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的实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品德教育的功利色彩浓厚,很多学校为了提高中考或高考的成绩,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经常采用静态教学模式,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过于注重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知识的理解、记忆及题型的归纳和总结,悖离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难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导致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和价值也只有在动态教学中才能实现。通过动态教学,可以更好地捕捉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感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所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我们必须扬弃传统思想品德课的静态教学模式,代之以动态教学模式,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始终能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一、全方位开展动态研究,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又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学生品德因个性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我校成立了德育信息研究部,主要负责通过网络、电视、各种平面媒体、专题会议,学校各部门全方位收集整理校内、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德育信息,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中的德育因素,动态地研究德育的社会要求和学生成长中的德育需求,及时地追踪各种先进的德育理念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德育方法,为学校政工主管部门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提供信息支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依据信息研究部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大胆探索、实施各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实施以“动”为主、三维目标层次推进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在制定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案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循序渐进的多层次目标结构体系,而每一层次中均包括知、情、意、行的分目标及其结合途径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三、正确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重视“结点化”的动态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应是实践―课堂教学―再实践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结点”。在课堂教学前,不仅需要教师备课,还要求学生动起来,围绕某个或某类主题广泛搜集实践资料或归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可依据教材并结合这些实践材料或问题引导学生剖析现实,体验和感悟所学知识。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践行道德,透过各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必要时,教师可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澄清、升华。

通过思想品德课这个“结点”,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双向延伸,思想品德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更好,做得更积极,悟得更深更透,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四、自主探究、多元互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严重毒害着青少年,教师不可能杜绝所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德育教学中,应坚持生本意识,重视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列举实例、回忆经验、资料演示、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并获取独立的分析、鉴别、体验、评价各种信息的技能技巧,最终实现学生良好品德的自主生成。

五、实行教学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动态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材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学生的成长需求却因人因时而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行为记录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事件剖析法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并根据其所揭示的实质不同分别归类,

教学时,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调查、搜集资料、辩论、讨论、征文、现场体悟、实例分析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避免了学生因信息的局限性造成对事物的认识以偏概全而走向极端。学生原有的品德结构、品德误区、思维方式、真情实感等在互动中得到自然的抒发和暴露,并与教材及其他主体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发生共鸣和碰撞。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这种共鸣和碰撞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分辨、总结、积累、升华,鼓励学生践行自己总结出的结论,解除成长中的困扰,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六、建立以“动”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评价和激励机制,重视养成教育。

持之以恒的行动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环节,是道德内化为品德的必备条件,是知、情、意、行的“融合点”。只有通过道德行动,道德认识才能付诸实践,道德情感才能受到陶冶和深化,道德意志才能得到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第4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一、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要素

课程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聚集点。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小学德育课程仍面临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如何整合中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文化的历史性课题。对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以对两种文化主导要素的把握为前提。这种主导要素以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为标志。

1、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

文化哲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演进和文化行为中积淀形成的长久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就是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本质,是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了解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把握了该民族文化演进的纲要。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整体和谐、辩证综合。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宇宙、人生运用整体思维,把人放在与天地社会的动态联系中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化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接触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主导思想,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所有传统美德都与这种整体精神相联系。传统价值观总是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第一位,要求个人服从整体,强调国家统一、社会太平。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局面,但很快又获得了统一,这与民族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材料。这种思维方式及其传统道德对维护国家统一,幸民族团结,调解人际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不仅重视整体和谐,而且强调辩证综合。例如:儒家追求“仁爱”,崇尚道德,但并不否定刑罚;主张“德政”,但不否定法治,从而形成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这里边蕴含着辩证综合的思想。儒家还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人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正己修身的人生修养也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这种修养方法对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传统道德也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建立在小家生产基础和封建宗法制度之上的传统道德,必然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一面。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有世界眼光,实现中西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在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现在可以清醒地认识到,采取闭关自守、全盘否定,或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分析、鉴别、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整合。首先,在思维方式上,西方学者注重归纳和实证,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逻辑,从道德现象、具体事例、个案分析入手,总结归纳各自的教育理论,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中国学者则注重演绎,沿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从概念出发,说明或指导实践。这两种思维方式恰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其次,在教育方法上,西方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师生平等对话;而我们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讲授和教育导向。这方面同样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再次,在教育内容上,特别是西方文化中那些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权利义务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互利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等,更需要借鉴和吸收,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发燕尾服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综合性与实践性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特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教育才各受教育者双主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德性的教育过程。德育课程是实现这种教育过程的最重要的活动载体。要培养学生完整的德性,必须加强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构建出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和实践活动体系,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决策依据。

1、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

整体构建德育目标体系的做法是: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生;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目标内在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小学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总目标转化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具有年级梯度的具体目标,并体现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就依据总目标,从广义上认识德育,确定德育内容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项要素构成。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使他们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思想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及“五爱”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教育,进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刚强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法纪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心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心理素质。德育内容五项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内涵,但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了德育统一体。其中思想教育是灵魂,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是核心,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基础。要分别研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以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五者不可割裂,更不能互相取代。如果在理论上仅仅把德育视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就是以五项要素为纬,以各项要素质的不同层次为经,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从而解决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德育内容的倒挂、脱节、简单的重复、脱离实际的问题。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整体性,不仅指五要素横向结构的整体性,还包括五要素在年级与学段纵向衔接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性。经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五要素促进着学生德性的整体化发展。

2、整体构建德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体系

德育课程不仅是德育目标内容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是德育实践活动体系,这是由道德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的发展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体现着道德的本质,反映着德育的基本规律。

首先,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是对德育结果的预期规定,因而其制定的依据和标准是品德的整体形成状态。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包括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知、情、意)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践言了,才标志德育目标实现了。

其次,德育过程是实践活动。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兼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中到此并没有完结,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得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上知、情、意(信)、行诸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这就如同体育与智育不同的道理一样,体育如果只在课堂上讲授体育知识和理论,不让学生到体育声上去实际锻炼,怎能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同理,德育如果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或轻视德育实践活动,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校内德育活动,又有校外德育活动。其中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动。它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从而避免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而脱离实际的倾向,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转贴于

再次,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学生的品德素质只有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面临的生活情境中,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潜在的品性变为显性的德行,只有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来认识和评定其品德发展水平。同时,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认识个体品德对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把认识理解的道德知识运用到道德实践中,不仅自身品德不能得到切实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只有把品德培养引向道德实践,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同时,德育实践也是克服学生主行不一现象的最好途径。所以真实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品德形成和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

因此,中小学德育课程在整体构建德育目标内容基础上,要树立“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理念,整体构建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体系。这一实践活动体系包含德育的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四个紧密联系的要素。

三、回归生活应成为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形态

1、回归生活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种改革趋向

回归生活的趋向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理论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促进了德育课程类型的变革和发展。其表现为原来占一统地位的德育学科课程开始由理论体系向生活体系转移,同时,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如德育活动课程、德育综合实践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等,德育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精神环境等)也纳入德育课程范围。在近年来的德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课题组研究编写的《德育》系列实验读本在德育回归生活上进行了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自然办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六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2002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持的德育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上要求,即“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新课程标准设计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等四个生活维度,提出了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六大生活主题,充分体现了生活德育的理念。

2、回归生活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形成的源泉

德育课程回归生活的重大意义在于更加切近德育的客观规律。第一,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道德是人的“生活规则”和实践结果,人的道德素质所体现的是对生活规则的运用能力。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着道德活动家的条件和环境。使道德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水平逐渐提高,随着人参与社会实践程度的加深,社会实践不断对人的道德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与人目前道德水平这间形成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道德需要。这种道德需要包含着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是人参与道德实践、发燕尾服自身德性的动力。德育活动课本形式和途径灵活多样,与社会生活建立起多种联系,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引进了源头活水,增强了动力。第二,促进德性的整体性发展。传统德育课程偏重于道德知识体系和道德认知,现代认知派又将认知引向单纯的道德判断和思维技巧,造成德性发展的片面性。完整的德性应是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个体只有置身于道德实践之中才能达成这种统一。同进,道德意义上的完整德性不仅要成就自我,还要通过成就自影响社会,成就他人,即完整的德性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同样,只有参与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这种统一。这两种统一表现为人在现实的道德情境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即道德主体。《德育》读本坚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主体的“双主体”理念,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止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在教育者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发燕尾服道德能力,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开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道德主体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第5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深入贯彻来X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的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来X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对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创新局面。上午,通过实地参观,大家对X县的经验做法有了直观感受。刚才,X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相关单位作了精彩的分享和发言,X分别安排了全市德育教育和家校共育工作,我都同意。特别是X的讲话,一方面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指导,勉励我们做教育的有心人;另一方面为我们做好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并强调了几项具体工作,请大家深刻领会,抓好落实。

德育工作是市委、市政府今年确定的重点工作,也是特色工作,年初已作了安排部署。今年4月21日,来X考察,共看了五个点,其中就有X县X镇中心小学,并作了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在本次会议筹备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来X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并把相关指示精神吸纳到我市的政策文件中,分别于7月1日、2日出台了《X市中小学(幼儿园)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另外,将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来X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项措施》,目前文件正按程序送审,将于近期印发。这三个文件是一个体系,对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虽然高考、中考在即,但我们决定在这个时间节点召开本次会议,因为这项工作刻不容缓,要立即启动。下面,围绕德育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贯穿始终的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要坚持德育为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释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理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宏观层面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北宋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性成长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德育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从中观层面看,德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教育的使命,既要传播知识,更要塑造灵魂。

如果教育重才智而轻德育,培养的学生可能成为有知识、有技能,却没有精神追求、无德无行的“物质人”。这样的学生,将来无法引领社会风尚,难以担当时代重任。从微观层面看,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德育跟不上智育,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轻则限制个人发展,重则人生偏航甚至坠入犯罪深渊,更有甚者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二、紧扣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努力开创德育新局面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紧密结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采取与之匹配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是取得良好德育成效的关键所在。

(一)做到三个聚焦

一要聚焦全科渗透、全程德育。要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建成全市德育教育资源平台,打造一批市级中小学幼儿园德育精品课。要充分挖掘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提升各学科教学的德育阵地意识,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实现德育课程化、课程德育化。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学服务活动的全过程,创造浓厚德育氛围。

二要聚焦校园环境、德育基地建设。校园和德育基地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关注细节,利用校园的空间和设施,积极建设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建设和利用好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广泛开展参观、体验、劳动、军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研学旅行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孝亲敬老等志愿服务,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要聚焦学段差异、循序渐进。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结构和认知能力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工作要求,形成由浅入深的德育序列。幼儿园、小学主要抓习惯、重引导,从小事、细节抓起,从生活、身边事做起,在学生中推广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小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高中要重体验、重实践,根据学生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较大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明辨是非、完善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也是最专业的教育。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自觉的接受教育,感受到美感、乐趣、温度,从中汲取营养,避免生硬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教育。

(二)发挥好三方面作用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中小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构建完整的德育系统三者缺一不可。要注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一要发挥好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要切实排足开好德育课程,对学生素质、习惯、学习和生活目标等系统教导,提升综合素质。成才是国家所需、家庭所盼、个人追求,德育工作要紧密贴合并满足学生成才的需求,增强吸引力,使教与学形成合力。要帮助学生弄清德与才的关系,也就是“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树立“德无才不立,才无德不展”的观念。

二要发挥好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大厦的根基,对学生的影响直接、持久且深刻。要注重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密切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积极引导家长与学校协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学会分享、负责、关爱他人,共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国妇联等9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把家庭教育作为提升素质教育,开展德育工作的抓手,我市7个部门也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通知》。要借助妇联等各个群团和相关部门的资源,以聘请专家、网络教学、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开设流动课堂等多种方式,不拘于形式,创新务实开展德育工作。

三是发挥好社会的平台作用。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因素发挥着重要影响。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体验多方面的情感,感受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具有坚强的意志、独立思考和生存的能力。

(三)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是教人“做人”的学问,尤其要注重让学生从实践求真知。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认识、理解、掌握德育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品行,做到知行合一。防止培养出德育课程拿高分,行为习惯、道德水平、性格品质不及格的人。

二是规则约束和习惯养成相结合。德育工作是一个让学生把德育要求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需要下慢功夫、下真功夫。实践证明,德育要求的规范越贴近生活、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就越容易被中小学生所理解和遵循,从而更容易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品质。比如德国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应养成以下几个基本习惯:辨别红绿灯、区分男女厕所、知道如何倒垃圾。在我国古代,也是注重从离儿童生活近且易于付诸实践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其道德品质。要防止只追求“高、大、全”的知识灌输,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从活动中深化认知、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深厚的底蕴,要善于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小学生心灵。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和X精神及“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相融合,使其在创造性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强化组织保障,凝聚德育工作合力

各县区、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来X来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高度,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一要完善德育工作体制机制。各县区党委、政府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在教育系统形成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各级团委、妇联及相关单位要结合业务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要强化德育队伍建设。成事之要,关键在人。要全面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培养和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队伍、优秀校长队伍、优秀班主任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家长队伍,及时招录补充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推进“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完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

三要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要将德育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中小学校教育考核、督导的重要内容,着重督导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情况。各级教育部门要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德育优秀案例、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积极培育典型,总结推广德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各中小学要建立科学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将思想品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规范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以正向激励为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探索德育基金等好的机制,广泛、灵活、规范的开展工作,推动德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6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摘要:志愿服务是当前我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具有相融相通性。通过中学生志愿意识培育、服务培训、服务活动以及服务总结等诸多环节,使志愿服务成为广大中学生认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载体,形成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双向互动的良性教育模式,增进广大中学生对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感与践行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志愿服务 奉献社会 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陶新宏,男,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非常重视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受到了广泛关注。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一系列相关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①事实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倡导社会新风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基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的相融相通性,将志愿服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会有助于形成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双向互动的良性教育模式,增进志愿者对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认同感与践行力。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 Volunteer service)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志愿服务由最初的战争救护、战后安置等人道主义活动,发展到当今的扶危济困、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大型赛事以及社区服务等众多领域。由于历史、宗教以及地域等不同,对志愿服务的理解还存在稍许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其本质和基本特征的一致。《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强调:“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行为,基本特征有:第一,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个人或组织自愿参加的非营利性行为,目的是利用个人时间、精力或资源,以自己的爱心、知识与技能尽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第二,无偿性,志愿者所从事的服务活动都是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尽管在具体的服务活动中会有极少数必要的交通或餐饮方面的补贴;第三,公益性,志愿者的服务目的是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等资源为他人或社会谋求福祉,具有利他的动机,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在客观上,志愿者的服务既是助人,也是自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实际上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回报,只不过这种回报更多的是精神层面。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内核,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精神动力,是志愿者追寻生命和社会价值的内生力量。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儒、佛、道、墨等诸家的相关思想,诸如,仁爱、慈悲、行善积德、兼爱等思想观念,都是扶危济困、无私奉献、团结互助以及乐善好施等民族性格的传统文化基因。这些优秀的民族特性与现代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凝炼出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代表的志愿精神内核,得到我国社会广泛认同和倡扬。“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作为当前社会公益共识已经逐渐融入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事实上,在广大中学生中倡扬志愿精神有助于重塑社会道德,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具有相融相通性。要想让志愿服务充满生命力并持续下去,就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志愿服务的每个环节,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投入到持续性的服务中来。

二、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融通性

首先,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精神的合目的性。“立德树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不仅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更反映了人类本具的道德良知。通过志愿活动加深对志愿精神的体悟,能够唤醒人们内心存有的崇德向善的能量,使人们逐步摆脱物欲的枷锁、回归社会道德成为可能。事实上,志愿精神不仅承续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和行善积德、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且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相呼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在志愿服务中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对社会思想道德内涵认知、认同与践行的过程。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倡扬志愿精神是相融相通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应逐步引导中学生在体验“我奉献、我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道德力量;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中,逐渐体会到志愿服务实践的快乐。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指引和实践体验的碰撞,学生必然会激起强大而持续的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的相互促进性。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能促进、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其标准是善与恶,其维持手段则依赖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行为,属于思想道德调节的范围。实际上,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与精神境界相关联。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既能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甚至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志愿服务能检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教育,更要注重践行落实。志愿服务正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有效的实践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考察个人和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广为赞誉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如“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业已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标杆。事实上,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既是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也践行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体味道德与精神的力量,不断感受成长的乐趣,提升思想道德的境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赖于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逐步落实与显现。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检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提升志愿者的自信心与满足感,能够使其真正体会思想道德的价值魅力所在,既可以纠正错误的观念,又能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志愿服务融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基于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互动促进的正向关系,可以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地融人思想道德教育,并用志愿服务活动检验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形成寓道德教育于实践的活动模式,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在志愿服务意识培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对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是践行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进行志愿服务意识宣传与培育中有意识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与精神。不仅如此,在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中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信仰和使命,展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追求,是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担当与奉献。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志愿文化的建立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过程中,有助于扩大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影响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对志愿活动的信心与归属感,在奉献社会中获得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在志愿服务培训中突出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培训是志愿者参与服务之前的关锭环节,也是志愿组织有效运作的必要步骤。志愿服务在项目建设或者团队建设中,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尤为重要。要想使项目顺利进行,志愿者之间的交流思想、生活和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及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能疏导学生志愿者彼此间的隔阂,使团队内部更加团结并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对学生志愿者进行相关培训时,应该告知他们尽量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与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的服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志愿者之间或与组织负责人之间出现某些误会或矛盾,涉及的志愿者往往会采取退出志愿服务活动,甚至脱离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教育学生志愿者端正志愿服务理念、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不可缺失。被培训人员应该知道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是为社会大众服务,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并不是为志愿者或者组织负责人服务的。此外,在志愿者服务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不被尊重、冷落甚至嘲笑等现象,因而在培训中也应该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志愿者受挫的心理准备,端正奉献心态,确立正确服务行为,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养成奉献爱心的自觉与习惯。事实上,志愿者用爱心、热心、耐心传递爱心,在给服务对象解除困境,带去快乐的同时,同样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在宣传、培训和交流中,只有让学生对志愿精神在思想上认同,达到心灵上契合和感情上交融,才能真正激发志愿者持久的热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通过体验和实践,做一个崇德向善的人。

3.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志愿者积极思考,诸如,“参与志愿服务想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从事此项志愿活动的社会意义”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参与志愿服务的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心无挂碍地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中。事实上,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或许不算难,但是若能一直坚持愿意做志愿者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勇气、毅力和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于学生在具体的志愿服务中遇到诸多的挫折和困难,教师若能及时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指导,就不会使学生志愿者出现消极情绪。这些思想道德工作的投入往往会及时有效化解不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负面影响。

4.在志愿服务总结中彰显思想道德价值。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在丰富多样的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志愿者通过具体的帮扶和付出,并与社会群众面对面接触和交流,能够传递正能量,增强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可以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品质。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互助进步的平台功能,有利于培育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文明风尚。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志愿服务总结活动(年度或阶段性总结、庆祝仪式或联谊活动等),表彰和检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成功案例与不足之处,并借助于新媒体对先进学生及其事迹的大力宣传,既能够使先进者充满成就感、满足感,激励其更上一层楼,也能促使落后者明确服务目标、增强自信心。这就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积极地正面宣传和引导,能使广大学生受到精神感染、自觉学习和践行楷模精神,从而取得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发展,也有助于彰显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及时对志愿服务进行总结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涉到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来全面分析和指导志愿服务,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对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改正,并促使志愿者不断思考和查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对于取得的成就也应该及时总结与分享,进一步激发他们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的激情与兴趣,以及在获取成功时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虽然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体验到艰辛,但同样也会收获自己的成长和幸福,并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使得广大中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认识国情,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逐步认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培养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四、结论

志愿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准。倡导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是有效治理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最现实选项。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逐步引导中学生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中获得快乐、感悟人生的真谛,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志愿精神,实现自身价值。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养成。学生在践行志愿服务时,能够真正把志愿服务的快乐之感深深地灌注于自身,通过志愿服务逐步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于更大的社会价值。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重视并加强了志愿服务建设,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近来总书记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和“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及其鼓励,在全国掀起了一系列的公益热潮。自1993年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已在全国各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大多数市、县和高校建立了分会,建成13万个志愿服务站。”它们成功服务过诸如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亚奥会等大型赛会活动。学生志愿服务使参与者在实践中感知国情、感受社情民意,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也引领了社会风气,传递了正能量,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保持志愿服务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在有效引导学生了解志愿服务、践行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在弘扬志愿精神的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将变得更加有效。让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最终使二者互为助力,持续发展。

第7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摘要]传统德育教学话语体系对于话语描述的忽视消解了教师的话语力量,使其陷于悖论性的话语困境。现代生命哲学重心在于促使德育话语在批判性、反思性和引导性方面转变,通过哲学属性话语范畴的描述性挖掘,不断完善德育教学话语逻辑架构意义生成与路径创新。

[

关键词 ]德育教学话语范畴路径创新

[作者简介]徐志刚(1980-),男,湖北黄冈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湖北武汉43006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1004-3985(2015)22-0062-02

话语指人们书写或表达所凭借的语言与言语,“缠绕着社会权力”的话语呈现出社会性。德育话语作为教育话语表达方式之一,是思想政治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自身价值而构建的语言形式体系。它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教学及理论体系,涵盖了德育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言语书写逻辑等体系化存在形式。传统德育教学话语体系对于话语描述的忽视,消解了教师话语的力量,使其陷于悖论性的“话语困境”。现代生命哲学在实践、生活、语言等基本路向的转变,为德育话语批判反思和转换提供了哲学根基。由此观之,高校思政教师如何理解生命哲学体系,实现德育话语深入挖掘,推动德育教学模式完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生命哲学基础

(一)生命哲学实践路向话语转换

生命哲学实践路向更迭内蕴着实践、唯物主义立场。马克思强调了交往实践的客观性、交往性、历史性等特点,构成了人类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基本内容,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视域。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派别则致力阐述“话语转型…‘思维革命”路向。他们认为,启蒙理性消解了个体空间,工具理性将人异化,交往范式和生活视域构筑行为理论以改善生活世界。后者的理论重构消解了社会矛盾,将主体失落、人的物化归结为话语环境的缺失,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交往的作用,深化了哲学的批判理论度。反观我国德育教学,其学科话语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之一,尽管在学科体系、范畴上有所开掘,思辨色彩愈浓、体系趋于学院化、范畴演绎能力得以强化,德育教学却日益陷入被动。由是观之,要把实践置于德育教学之中,就必须确保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真正实现德育教学学科走向实践的现实论域。

(二)基于人本意蕴的生命化体验

生命哲学转向生活、研究视角内移成为趋势。诚如胡塞尔所说:“生活世界就是事先存在的世界,一切目标都将它作为前提。”显然,生命哲学重点已经抛离了科学世界,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归到最初的原始状态,去寻找新的意义。实际上,生活世界本就是多重、多元化的,是主体体验到的人化世界,是主体活动的背景。然而,现实生活的琐碎却在不经意间遮蔽了生活转向的本质属性,显示出知识实践对社会结构转换的忽视。我国的德育教学同样存在与生活世界脱离的现状,随着工具理性不断增强,“只注重灌输,而忽视尊重人”,德育教学话语体系以学科逻辑、学术话语建构学科话语,缺乏面对个体生存状况的关切,无法及时解释并说服受众。这显然有悖于德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德育教学中生命化体验的独特价值。

(三)语言交往的生命价值路向

生命哲学的语言路向关照下,语言不再局限于工具性问题域。相反的,语言正逐渐突破哲学本体论基点,成为哲学自反性的起点和基础,哲学的语言实践论甚嚣尘上。诚如哈贝马斯在《合理性理论与语言学理论》中讨论以语言论为基础的交往合理性思想,维特根斯坦、胡塞尔等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实现对这一问题域的强化。高校德育教学对语言表述要求极高,原因在于说理与语言效度密切相关,其旨归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符号转换。符号负载着信息,是信息传送的基石,德育教学通过语言符号回归学科要求,得以构建起自身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以此表述体系内核,符号在其中具有可通约性。换言之,要有效实现话语功能,必须依靠德育教学话语所指内容的科学限定,使所指内容向能指形式转换,在所指、能指间进行编码与译码。

二、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

诚如上述,生命哲学为德育教学的话语转换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高校教师如何整合并打通德育话语的学科、教材、教学体系三者的关系,成为德育话语逻辑建构的重点。

(一)交往实践:德育话语体系核心范畴

为实现上文所述三个部分的有机统一,必须以交往实践作为话语创新的基础。从理论上讲,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础,它自身具有对象性实践无法企及的优势。传统实践观话语体系缺乏对主体、实践、社会交往三者之间的有效认知,将课堂教学话语拔高为话语的强制性灌输,成为道德说教的重要形式。生命哲学基础上的德育话语交往实践,旨在促成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平等主体的路向,让学生真正成为言语、实践与交往主体。换言之,通过对话视界转换,转向微观叙事,还原到交往实践,极大丰富了话语的内在核心意义。

(二)生活化意蕴:德育话语体系的内涵表述

传统德育教学话语脱离生活世界,着重描述理念世界,进行价值灌输,教学话语脱离了生活情境,追求总体性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基于生命哲学的德育话语应当深入到“生活世界”中建构学科话语。换言之,德育话语逻辑、话语主题和话语素材都应当来自于现实生活。高校德育教学要以学生所关心的、思考着的生活问题来构建话语逻辑,努力寻找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遇合点。一方面,要突破既往德育教学工具理性的主导话语逻辑,让学生最为熟知的生活逻辑落实到德育学科话语逻辑中,即现实与道德内蕴于生命哲学话语主题中,德育话语体系建构要经由德育话语实现生活话语到学术话语的转换。另一方面,德育受众的特质决定了德育话语不是要汲取生活世界的个别方面,而应深人生活去提炼德育教育资源,提升学科话语的内涵层次,得到学生最大效度的认同。

(三)话语逻辑:德育话语体系的主题主线

诚如上述,在以往的德育教学话语中,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当语言对现实教育理念的反映功能,而过分强调对象实践在语言中的反映效果,势必影响德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成果性因素。一旦过分强调对象的线性决定作用,而忽视语言在交往过程中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内在矛盾的发展逻辑,也必然使之成为一个脱离了社会实践基础的自组织过程。另外,语言价值的意义还体现在以其为基础架构的话语体系没有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而是从抽象性、深刻性上都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不断削弱了语言的科学理性。还有,在我国德育教学的特殊语境下,德育是德育教学的必然路径之一。重视语言的价值并逐渐从话语体系中抽离出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道德世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消除掉道德与价值的多元差异性。因为规律不能从经验重复获得,而是要在交际中获得建构与反思,所以德育教学话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也是在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得以展示出来。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撇清政治话语体系的日常生活局限,从人内心深处出发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交际的理性提升,同时在根基上完成德育教学诸项功能。

三、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德育话语的意识形态吸引力

意识形态主要指一定社会结构中用以引导公众言行的思想体系。我国德育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强化了教师话语的政治性。倘若一味迁就结论性的话语表达,必然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功能性缺失。因此,我国教学话语必须实现结论性语言转换学术语言。为此,既要厘清话语的脉络与意义,又要提供话语逻辑理路。诚如哈耶克所说:“只要我们使用错误理论建构的语言,就会不断犯错,并成为永恒。”哈耶克提醒我们,要重视共性话语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那么,德育教学中是否考虑过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术话语是不是西方主导意识的载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为了保持自身的话语权不至于丧失,必须真正把握标志性话语,并冷静分析西方主导话语的意义生成过程。在最大可能性的基础上,实现东方话语的意识形态不至于成为西方话语霸权的附庸。既不妄自菲薄停留在西方话语的架构中难以自拔,也不妄自尊大用东方话语——尤其是中国古代话语——言说并表述现代的德育教学现实。

(二)不断强化德育教学的意义生成

我国德育教材语言多是概念、原理理论体系,而教学语言是教材语言得以具体化、形象化的凭借。一方面,教师话语应当明确突破口,从而通过教学课题或教材原理、观点或问题、实例来实现上述转换。另一方面,教师话语应当完整有序。语言有完整体系,教师应按照认识规律加以系统转化。当然,教师活语逻辑性需要落实,教师话语关键性词汇的意义生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教育事业现状做出专业化系统分析了解到,教师语言的意义生成的规范化协调不仅可以促进德育教学领域的整体科学性和系统性,也可以加强德育教学内部的严谨性,更有利于其正常的发展与进步。不管是教师话语逻辑结构的完善还是对于意义生成的规范,都要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要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和接纳。语言工作者、教育丁作者要在教师话语的逻辑结构和意义生成上心血和精力,对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基础内涵精神的提升实施合情合理的改革和调整,通过多元化的举措改善德育教学发展的社会基础与文化现实,从清晰流畅、生动形象、适时协调方面优化教师语言意义生成空间。

第8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良好的德育环境有助于初中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德育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中学德育年度工作总结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学德育总结报告1一年紧张、充实的工作,在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导处和团委的配合下,即将画上圆满句号,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更好地做好明年的德育工作,现对今年的德育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认真贯彻落实区局德育工作精神,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以区德育工作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了适应新形式下教育改革和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挑战,构筑一个养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统一的德育新模式,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在对学生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增强诚信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守法、守规自觉性,倡导“未雨绸谬”式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之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素质,优化德育过程。

1、通过不同途径,提高班主任能力

本学期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规范班主任工作管理,坚持每周的班主任例会,通过例会上对前一段工作的总结反馈、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布置安排,培养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拓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思路;规范《班主任工作记录》的检查,不仅规范了班主任工作行为,也不断提高了班主任的理论素养,检查中班主任的笔记,不仅内容全面、记录详实,而且字迹工整、美观,还有的老师把自己的工作心得、工作体会记录在自己的手册上,通过不断地总结提炼,不仅为自己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财富,事实上这些老师的工作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

2、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各位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注重投入更多的情感,更新德育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中善于思考,肯动脑筋,不断改进班级管理或教育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使班级管理更具特色,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考核机制。

采用校领导、政教处、值周班多方反馈信息,对班主任工作给予全面细致的考核评定。年终考核奖励采用了平时、民主测评、德育工作小组考评的综合考评方法,这样既比较公平地反映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同时又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常规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开学初,学校针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行为规范训练,在全体初一班主任和值周班的大力支持下,使初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很快,加深了全体学生对常规知识的了解,增强了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此外政教处还组织违纪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博文中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思想意识。

2、通过班会、大课间会、升旗,强化了德育功能。

继续完善班会制度,每月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主题班会。每次班会,绝大多数班级能认真准备、认真组织,因为每班会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每周的升旗和课间会制度不断规范,每一个升旗手都是严格把关,每国旗下讲话都要精心准备,每课间会都力争触及每一个人的心灵,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其次是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忧患意识、环保意识、抗挫折意识及理想意识等等

3、在做好值周班的基础上,加强了仪容仪表(特别是校服、发型)的检查,每天公布扣分情况,对督促学生的自觉性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也加大了校园环境卫生管理、自行车摆放、教室卫生、午休、早操、升旗仪式等常规管理评分的量化考核力度,实行每天一小结,一月一评比的制度。在校园各处进行设岗,对检查处理有关事件和问题,起到了督导的作用。

4、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及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组织后进生进行思想汇报,被处分的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学期末写出个人总结,对思想积极要求进步,表现非常好的学生,分别给与解除处分,以此激励那些后进生,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向上的舆论氛围。通过努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严格组织了初一、初二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始终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把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小局服从大局意识的第一课,纳入我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积极组织,认真实施.

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好作风;养成了吃苦耐劳、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2、国家书法实验学校验收成功。

“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书法实验学校的验收成功是我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盛会,更是对全校师生精神风貌,文化艺术水平的大检阅。

隆重召开了创品牌大会。活动不仅为学生特长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活跃了校园气氛、增进了校园和谐,同时也展出了大量作品,浇灌出了鲜艳的校园文明之花,更是大开了家长、社会的眼界。大家慨叹:博文中学是“人才的沃土,文明的摇篮”!3、成功组织了10年度博文中学校园运动会暨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各年组跳绳、踢毽子和拔河比赛。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体活动,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4、参与市里组织的手抄报和昆虫标本制作比赛,______荣获市一等奖。

5、组织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会。

荣获大会精神文明奖。

五、丰富校园文化,创建育人环境。

1、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走进楼内浓重的文化氛围立刻映入眼帘,使人置身于优雅而又充满童真的文化环境之中。走廊内名言、警言、学生作品涣然一新。每班门边的个性化班级宣言内容新颖。名言警句和自己的作品起到了警示、宣传的作用,同时还陶冶了学生情操。

2、教室内每班后墙上的特色学生成长天地,各有特色而又绚丽多彩,有知识屋、智慧树、心灵驿站等等,展示了学生的美术、写作等方面的才华。

各班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做到每月更换。在每期制作中,学生主动参与,各尽所长,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同时开阔了视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对生活的体验。

六、抓好安全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都对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积极进行宣传教育。本学年政教处在关部门的支持下,举办了两次大型法制专题讲座,加强了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同时还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了对学生安全教育,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效防止了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本年度,安全方面的主题班会召开了6次。

为了加强学校各项设施的安全状况检查,我处与总务处签订了协议书,属学生人为损坏的,一律由班级负责,落实到人赔偿。并且班主任对本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及时汇报,消除。每月的安全排查,对教室等学习场所的设施安全,精神安全和人生财务安全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排查情况详细登记并反馈给了学校相关部门,使我校在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中学德育总结报告2半年来,我校严格按照教育局“抓规范管理,树行业形象,办优质教育”的方针,制定我校的教育方针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在学校党政正确领导下,德育办与各处室密切配合,紧紧围绕学校工作中心,遵循学校整体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方针,紧紧依靠全体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关心帮助,在全体班主任老师的积极配合、全面参与、扎实工作下,认真地开展了一些工作,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按照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全体教职工都能自觉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履行了育人职责,学校制定实施了《关于实行全员班主任制》的规定,落实了优生、边缘生、心理障碍生生的帮辅与承包。全体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自觉渗透德育教育,全校上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逐步形成了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2、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实施了《班主任工作条例》、《班级管理考评实施方案》,继续实行班主任工作制度,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制度、例会制度、优秀班主任评选制度。强化了班主任的管理和指导,加强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教育,强化“三精”意识,即精心、精细、精品。召开了两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并下发了典型经验材料,举行示范班会观摩。

3、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

(1)在班级内部继续推行值周班长制和班干部竞选轮换制度,各班级均成立班级管理量化小组,对每一位同学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管理。

(2)实施了自主与责任教育工程。在自主方面做到“三主四层次”,即以学生为主体,自主管理,主动发展,实施学生会、值周班、班级自治、学生个体四层次管理。在责任方面做到“五点五学会”,即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自己负责为立足点,学会诚信;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升华点,学会报效祖国。

通过以上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每学期对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学生、学习尖子、体育尖子、艺术尖子、各类标兵等在全校大会上大张旗鼓的进行表彰奖励。本学年共评选出25名“五星学生”。

4、德育办自身组织建设。

根据学校要求,制定了德育办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努力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德育办。德育办人员分工明确,努力做到“团结协作、真诚善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主动学习、提高能力,开拓创新、有所作为”。

二、狠抓学生养成教育,认真落实一日常规

继续开展以争创示范班集体为龙头的常规管理达标活动,真正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到实处,制定了《学生管理一日常规》、《学生管理奖惩制度》,对学生纪律、学习、三操、卫生、安全等一日常规,从严管理,精细管理。在常规落实上,由学校领导、德育办、班主任、全体教职工、学生会参与管理,实行一日一反馈,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使常规工作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每天十个道德好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多渠道开辟育人阵地

1、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把升旗改为分年级轮流升旗,增强了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全面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每学期开展一次法纪教育月。

邀请乡派出所领导作了生动的法制报告,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录像片、安全教育片,不定期进行违纪检举。通过作法制报告,落实后进生跟踪帮教,对违纪学生公开处分。将“一法一例”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通过以上形式有效地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3、加强了住宿生和上学放学乘车学生的安全管理。

学校协同派出所,交通管理部门,定期与不定期对学生宿舍和乘坐车辆进行检查,确保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万无一失。经过严格管理,各班级的积极配合,学生宿舍管理和乘车两方面没有出现一次问题,更进一步地加强了网络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心语信箱和心理咨询室的教育实效,得到了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4、利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地震、南部地区干旱、向见义勇为英雄辛艳志通知学习、为陈思源小同学捐款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

5、利用国家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开展我为母亲做件事的感恩教育,利用清明节开展缅怀先烈从我做起等感恩系列教育活动。

6、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学生争做文明市民,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和“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积极推进五城建设工作。

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汇中广泛开展“五个一百”、“中华诗词进校园”、“爱国主义读书”等教育活动。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育于活动中。本学年学校先后组织了班级篮球赛、排球球赛、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趣味健身运动比赛。学校还先后组织了“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学法、懂法、用法,争做合法小公民”征文与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举办了“科技艺术”绘画展、“我爱家乡”征文比赛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五、问题与不足

1、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多,学习不够,理论水平和决策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德育科研及特色创新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2、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及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养成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总之一年来,我们做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深知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勤奋工作、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为加快学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学德育总结报告3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今年,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组织师德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们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市县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以教育行评为契机,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

本学期,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

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

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留守孩”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

2、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组织了班主任联系座谈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以上是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的简单回顾,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务实创新,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中学德育总结报告420____年,德育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各级行政部门德育工作总体部署,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德育科研为先导,创建和谐优化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环境;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努力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德育特色化管理体系。在德育办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常规管理,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1、加强各项计划及活动的制定与落实。

依据上级德育工作精神,结合我区工作重点,从整体出发,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出台各项具体活动方案。我们坚持执行德育校长例会制度,定期召开德育校长工作会议,及时布置德育工作,使我区德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守则》、《规范》等教育内容具体化、细目化,分年级制定学生思想道德评价标准。

改变以往单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通过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等途径,以及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各种方式评比、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使之最终内化和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

3、以“我们美丽的校园”评比为契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在各学校开展以“文化班级、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不断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参加市校外办“和谐校园”评比活动。

4、做好一年一度的评比表彰工作。

5月份我们评选了区优秀班主任、三好班级、市、区级三好学生,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通过评比表彰,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

(二)丰富德育活动,强化思想道德建设。

1、今年三月开始,我们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广泛开展了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各中小学分别通过班、队会、板报、体验、实践及调查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习和牢记文明礼仪常识,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我们组织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活动成果。

2、四月份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活动,并从中选择优秀作品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

我区共有79篇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3、五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演讲大赛,我区共派出5名选手,取得了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的好成绩。

4、为使少年儿童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盛,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道德情感,今年4月,德育办组织全区七百多名学生远赴沈阳雷锋纪念馆、千山等地进行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这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5、六月份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共有10600名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

通过活动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6、今年五月举办了龙潭区中小学生第四届中国象棋“棋王争霸赛”。

全区78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大赛。共评出一、二、三等奖27人。使象棋这一传统益智活动在我区进一步普及,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7、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区召开了“光辉历程,灿烂的明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

旨在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乌拉街满族中学等学校高度重视,统一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区实验学校、乌拉街中心校等学校与本校学生教育紧密结合,上交学生作品分别为671份、440份。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号召所有学校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纪念活动。如板报展览、主题班团会、故事演讲、书画展览等。

(三)深化德育科研,打造特色化管理机制。

1、本年度继续加强了“十一。

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各中小学校科学运用“十五”科研成果付诸于德育实践工作,深入进行“十一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多数实验校均能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丰富了德育资源。

2、开展了龙潭区中小学德育特色活动征集,努力打造一校一特色。

共收到特色活动24个,我们于十月份进行了实地考察,年底将评选出特色鲜明的学校在全区开展观摩、交流活动。

3、进行了“十一五课题”阶段性小结,组织部分课题先进实验校参加了中央教科所“20____年德育工作年会”。

本届年会我们共申报优秀科研成果93份,在年会中取得较好成绩。十二月将根据我区“十一五”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编撰《德育活动课集锦》

4、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育德水平。

十一月份将对全区德育工作者进行理论培训,并组织德育工作者到德育工作先进校进行参观与交流,促进德育队伍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5、加强对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0月份德育办对全区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工作及德育常规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督导。

6、年底将召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谐研究与实验’龙潭实验区20____年年会”。

对“十一五”课题开题以来我区的德育常规、德育科研、家庭教育等诸项工作做以全面展示、总结及表彰;同时,对今后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四)加强与家庭、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1、今年我们加强了家长学校工作的管理。

协助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2、组织部分学校德育副校长参加省德育办和省妇联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培训班。

培训结束后将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分层培训。

3、继续在新安街道“少儿成长乐园”开展活动。

校外教育部积极搭建平台,与我区关工委、龙潭二实验小学共同策划、组织新安街道与吉安社区的学生校外活动。

4、协助关工委开展了“祖国颂”诗歌朗诵比赛活动。

我区双语学校两名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

(五)开通龙潭德育工作博客,建设德育工作交流的平台。

9月份,我们利用新浪网站,开通了龙潭德育工作的博客。博客依据全区德育工作的需要,划分了计划总计、经验论文、活动通知、案例分析等多个栏目。及时上传领导部门和学校层面的宝贵资料。为德育工作的宣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六)进行全区德育工作调研与督导。

10月9日至10月22日,德育办领导一行四人深入全区城乡19所中小学校,对各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从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德育机构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师资的培训;德育课程的实施;德育科研的提升;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外基地的拓展等全方位进行了指导与量化。为基层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与规范性提出了指导意见。

二、取得的成绩:

1、本年度科研课题工作成绩斐然:在中央教科所“十一五”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评价体系的研究”20____年年会中,德育办连续第六次被中央教科所评为科研课题先进实验区,40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2人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所申报的课题成果中14个被评为一等奖,38个被评为二等奖,42个被评为三等奖。

2、在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德育办荣获组织优秀奖。

3、在全省青少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中德育办荣获组织优秀奖。

4、今年德育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参与范围比较广,活动效果比较好,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5、各校对德育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我区各中小学校已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

用科研带动德育工作,使基层学校德育工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各基层学校更注重理念的确立,特色的打造。部分学校已形成了鲜明的德育特色,正逐步树立德育品牌。

三、存在的不足:

1、各校家长学校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校外实践基地还需进一步拓展。

3、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缺少工作的连续性。

4、学校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

各校利用媒体、德育网站和博客宣传的意识淡薄。

20____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在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自感还存在许多不足,德育队伍的建设及校外德育环境的拓展与利用将是我们明年的工作重点。相信在教育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德育办领导班子的通力协作及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定会不断求索,开拓创新,创造龙潭德育新辉煌。

中学德育总结报告5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中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一学期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组织师德理论学习本学期,我们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市县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以教育行评为契机,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

本学期,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1)本学期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开展好“祖国明天会更好”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2)继续抓好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工作,签定有关责任书,规范制度,落实好各种措施。本学期此项工作运行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3)各班继续深入学习贯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一些苗头性现象及时加以教育,杜绝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

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

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留守孩”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

2、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第9篇:德育实践自我总结范文

(1)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2)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